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2024-06-09

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精选9篇)

篇1: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模型与实证分析

通过分析,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由劳动力、资金、能源、自然资源、技术进步等因素在各产业问的.流动影响的,因此以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条件建立线性规划的约束方程.由于各因素之间的约束条件是经常变动的,可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各因素之间的变动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并制定了南京市“十一五”期闻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作 者:曹明霞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210013刊 名:统计与决策 PKU CSSCI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年,卷(期):“”(3)分类号:O221.1 F224.31关键词:产业结构 灰色系统 线性规划 优化模型

篇2: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应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启东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方案决策进行探讨.

作 者:但承龙 雍新琴 厉伟 作者单位:但承龙(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1南京农业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南京,210095)

雍新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1)

厉伟(南京农业大学不动产研究所,南京,210095)

篇3: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关键词: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文献回顾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 劳动力主要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出, 由于第二产业没有合理吸收流出劳动力, 劳动力大量流入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林毅夫 (1994) 在研究中指出, 通过建立相应的资源配置制度促使资源优先流向重工业部门。这种发展战略浪费了当时丰富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抑制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造成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极大扭曲, 为中国以后的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地阻碍。杨丽 (2001) 在研究中指出, 在中国西部地区, 政府政策干预较大, 在西部地区产业发展中技术含量选择与劳动力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使得劳动力结构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经济发展规律变动。

中国目前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转型滞后于产业结构转型,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蔡晳, 王德文 (1999) 指出超常的人口增长, 工业部门中高资金、低劳动力的资源配置, 以及早先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城乡劳动力配置制度和就业体制造就了中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胡秋阳 (2007) 指出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偏离主要由于工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工业劳动力需求量大幅下降所致。其次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劳动力投入偏向第三产业及社会产出技术和投入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矛盾也同样促使了中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偏差。1978年以来, 我国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 同时引发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能否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 有赖于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含量, 知识技能结构及企事业用人自主权大小。

综上所述, 现阶段研究表明中国产业结构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 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生产率, 但是对西部地区的实证考察不多。本文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为视角,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2011年的数据, 运用VAR模型及VEC模型, 考察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对就业及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

二、广西就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现状描述

目前广西总体从就业结构看, 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上升, 截止2011年, 广西第一、第二、第三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依次为54.11%, 18.72%和27.16%。从1979年至2011年就业结构一直呈现“一三二”结构。

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年新增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指标, 1979年至2011年产业结构维持在“二三一”结构, 并且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的趋势。

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基期, 从1979年至2011年, 广西GDP以每年60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上涨, 从1990年至2011年, 农业年产值增长速度较慢, 工业产值增长速度较快, 服务业位于中间水平。

综上所述, 目前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较为较重的偏离情况, 就业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从2005年开始, 工业就业增长速度提高, 2006年开始服务业就业人口下降, 粗略上可以看出, 近年来就业结构已经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进一步研究需要通过对产业结构偏离度、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1. 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

所有采用的数据均来自1979年-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 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基期, 计算出调整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 选取1879年-2011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人数, 单位万, 得到图1。

实证表明, 一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 结构偏离度较大, 广西一次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增加比重, 一次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劳动力滞留在一次产业的情况较为严重。广西二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 且逐年增大, 增大幅度较明显, 二次产业就业比重小于产值增加比重, 二次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 且滞后程度逐年加深, 结构的负偏离意味这二次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广西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从绝对值看, 自1879年以来, 逐年下降,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趋于一致。1879-2004年,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小于零, 自2005-2011年, 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大于零, 2011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为1.13%。说明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大规模流入第三产业, 使得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大幅下降, 三次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显示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2. 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与就业及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检验

(1) 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本实验采用ADF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检验看出, 模型变量为一阶单整。

注:检验类型C, T和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是否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项以及滞后阶数, C=0或T=0表示不包括, D1表示一次差分

(2) VAR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检验

1 VAR模型的建立

由ADF检验可知, 可以建立VAR模型。根据对VAR模型各项稳健性指标选择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2.估计结果如图3所示。

(2) 协整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 (图4) 的计算可以看出, 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说明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与就业水平均存在长期协同互动关系。

(3) 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 (图5) 结果本文推测广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对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弱;就业水平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 对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弱;产业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对就业水平和经济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3) 建立VECM模型

建立VEC模型得到估计方程 (1) (2) 。

其中-0.785+p_t-1+3.34e-6*Q_t-1表示pt与Qt的长期均衡关系, 0.025-.032*D.p_t-1+0.0004*D.Q_t-1, 1.83e-5-187.662*D.p_t-1+-0.318*D.Q_t-1表示pt与Qt的短期波动关系。其中方程 (1) 的误差修正项系数[D_p]L.ce1=-.221349, 系数的p值为0.047, 较显著。说明若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过高, 它会向着就业水平增长的方向下调。其中方程 (2) 的误差修正系数[D_Q]L.ce1=297.0793, 系数的p值为0.002, 较显著。说明就业量的过快增长带动了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实证考察得到的结论有:

(1) 广西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最大, 第二产业次之, 第三产业最小。第一产业滞留了大量劳动力需要流出, 第二产业有待于劳动力流入, 第三产业在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

(2) 广西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与就业水平之间保持长期协同互动关系。当就业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高于均衡值时, 会向着就业水平的增长放下下调。而就业水平的过快增长会带动就业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的提高。

根据结论, 提出以下建议:

(1)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是提高广西就业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鉴于第二次产业在广西相比于一、三次产业, 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作用, 另外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因此, 根据加强力度推动第三次产业发展有助于就业水平, 促进经济增长。

(2) 合理利用政策支持, 合理引导第一产业滞留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广西存在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多数劳动力属于隐性失业状态。引导劳动力流向劳动力相对较少的第三产业有助于提高广西整体劳动力生产率, 促进经济发展。

(3) 放宽政策制约, 促进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目前阶段广西第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限。然而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由于受到行政条规的制约, 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通过放宽政策约束,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有助于提高就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蔡昉, 李周.对赶超战略的反思[J].战略与管理, 1994 (6) :1-12.

[2]杨丽.析配第——克拉克定理在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局限性[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1) :18-23.

[3]蔡晳, 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 1999 (10) :62-68.

[4]胡秋阳.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M].经济科学, 2007.

篇4: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7-0110-03

1 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从竞争均衡的假设出发,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资本、技术等,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发展经济学家从结构变迁入手,发现竞争均衡充其量只能是一个真空的假定,现实世界的常态是非均衡的。由此,他们进一步发现在非均衡的条件下,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配第发现的配第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克拉克在1940年《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增长,这进一步印证了配第的发现。

钱纳里通过对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

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行,延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同时延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延边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希望为延边地区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 变量、模型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有产值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本文引用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来衡量产业结构。具体指标值以第一产业的比重结构为例来计算。采用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反映经济增长,PS代表产值结构即第一产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LS代表就业结构即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NGDP,LNPS,LNLS。

本文在构建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进行实证分析,并建立延边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定量分析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本文所有的数据来源于《延边统计年鉴2013》,数据的区间为1978~2012年,所有分析检验均使用eviews5.0来完成。

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VAR模型的设定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是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在1980年提出的一种常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该模型是用非结构性方法来建立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VAR模型在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可以对相关的时间序列进行预测,并分析随机扰动对各个经济变量的动态影响。

本文为了分析延边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与短期关系,及各变量在系统内相互影响的综合动态反应,建立含有三个变量滞后期为P期的VAR模型,具体形式为:

A1,A2,…,Ap为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

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

εt为白噪声序列向量。

3.2 平稳性检验

做协整检验之前要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而检验时间序列是否平稳通常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即检验三个序列LNGDP、LNPS、LNLS是否存在单位根,进而判断其是否具有平稳性。

通过AIC和SC统计量来判定最佳滞后期,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GDP、LNPS、LNLS的ADF值均大于相对应的5%临界值,说明LNGDP、LNPS、LNLS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DLNGDP、DLNPS、DLNLS的ADF值均小于相对应的5%临界值,说明原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原序列LNGDP、LNPS、LNLS是一阶单整的。

3.3 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可以根据AIC统计量和SC统计量来确定,所以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为1。

VAR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上期产值结构对本期GDP有负的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2145,上期就业结构对本期GDP有正的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2526。

上期GDP对本期产值结构有负的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1376,上期GDP对本期就业结构有正的影响作用,影响系数为0.0057。

3.4 Johansen协整检验

原时间序列LNGDP、LNPS、LNLS都是一阶单整的,具备了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回归参数的方法,适用于对多变量的协整检验,因此本文以表2的结果为基础,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这说明时间序列LNYt、LNPSt、LNLSt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协整方程。协整方程如下:

LNGDPt=0.099780t-1.056459LNPSt-0.262656LNLSt

协整方程表明延边地区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产值结构都与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当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动1%时,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1.06%。

当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1%时,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0.26%。

3.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是将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合起来建立的模型,而变量之间只要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导出其误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是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VEC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就业结构存在正向修正机制,而产值结构与经济增长都存在反向修正机制。

3.6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经过分析发现VAR模型中方程的所有单位根的模都小于1,因此VAR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

3.6.1 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分析是指在扰动项上加1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对模型内所有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将来值所造成的影响。GDP、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对各个变量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分别如图1、2、3所示。

本文为了具体说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主要分析经济增长对于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冲击的反应及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冲击的反应。

从图1可以看出,LNLS对LNGDP有正向的冲击效应,并且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到第10期达到0.060871。LNPS对LNGDP有负向的冲击效应,在第3期达到最低值-0.041020,即第3期产值结构每增长1个单位,导致GDP下降0.041020个单位,然后逐步趋于稳定,到第10期趋于-0.036793。

从图2可以看出,LNGDP对LNPS的影响是负向的,从第6期开始逐渐趋于稳定,到第10期达到-0.011398。总体来讲,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LNGDP对LNLS的影响是负的,在第2期达到最低值-0.025045,然后呈逐渐增大趋势,到第10期趋于-0.010663。这表明,延边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吸收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从业人员。

3.6.2 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方差分解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从长期来看,GDP的冲击对GDP的影响比较大占52%且GDP的冲击呈现下降趋势,而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冲击对GDP的影响分别占22%和26%,且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冲击是逐渐上升的。产值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由产值结构自身的冲击造成,且逐年递减,而GDP与就业结构对产值结构的冲击是逐渐递增的。就业结构自身的冲击也是很大的,且逐年递减,而GDP与就业结构对产值结构的冲击是逐渐递增的。

4 结 语

运用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得出的实证结果是延边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都不具有平稳性,但从长期来看,延边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状态。

延边地区应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优化。根据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延边地区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即当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动1%时,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1.06%,当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1%时,经济增长反方向变动0.26%,所以,要降低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要对第一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可以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农业的产业化和农业的集约化来降低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近而加快经济的增长。

延边地区应加强对第二、第三产业中基础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脉冲响应分析,延边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吸收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大量从业人员。因此,应加强第二、第三产业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基础产业对主导产业具有巨大的支持能力,近而可以推动其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规模产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兵,陈雪梅.产业结构与广东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2006,(4).

篇5: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以四川省200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在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时间演化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系数等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经济发展和就业结构不同步,需要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措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比较劳动效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i.cnki.1672-3198.2016.18.004

1.引言

十八大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强调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而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本途径是让农业人口在城镇就业,即推进就业结构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技术进步、分工深化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同向变化,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三次产业间劳动力的变动规律。克拉克认为,随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库兹涅茨在克拉克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更深人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从业人员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下降之中,随着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工业部门从业人?档南喽员戎兀?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的从业人数相对比重趋于上升。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水平位于西部十二省的前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影响四川省经济和就业的重要因素。但是四川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的变动却相对滞后。基于这一发展现状,本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期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同步发展提供可实施的建议。

1.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

四川省在2001-2014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民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4293.49亿元,飞速增加至28536.66亿元,年增长率为15.68%。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从981.67亿元、1572.01亿元、1739.81亿元增长至3531.05亿元、13962.41亿元、11043.2亿元(见表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发展很大的变化,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陡然下降,第二产业独占鳌头,第三产业整体比较平稳,形成了“二三一”的结构格局。从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仍然是保持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都得到了提升,但第三产业增速要快于第二产业,整体呈现“一三二”的格局(见表2)。

1.1产业结构的演进

从产业结构来看(表2,图1),四川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从2001年的22.86%下降到2014年的12.4%,下降10.4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却一直增加,在2007年最高达20%的增长率,之后增速慢慢减缓,近年来维持在5%左右。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在2011年之前一直在增加,2011年后在缓慢降低,整体上保持增长的趋势;而第二产值增速波动比较大,在2010年最高达到22.6%的增速,在2014年增速达到3.5%的最低点。第三产业维持了年均15.28%的年均增长率,产业比重稳中有升,整体维持在40%左右上浮动,但从2011年开始有所增加,从33.36%增加至38.7%。

从图2,可看出: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很小,基本保持在2%以下,第二产业贡献率近几年渐渐降低,第三产业贡献率陡然上升。四川省第三产业贡献率在2014年已经达到71%,充分说明第三产业将要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权衡四川省产业结构和总体结构变化情况后,我们发现:第一产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这种趋势愈加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历经波折,终于迎来了春天,近几年有所提高。因此,从整体上看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合理,第二、第三产业将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成为其新生力量。

1.2就业结构的演进

从图3可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幅度很大,从2001年的55.65%减少到2014年的39.5%,下降16.15个百分点,这说明四川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率提高,劳动力将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进入2005年后,从停滞不前骤然变为持续上升,达到26.4%,但是比重仍然低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呈增长态势,在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差达最大,产值达516.1万人,就业比重达31%;就业比重平稳增长,从2001年的25.75%上升到2014年的34.1%,增加8.35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基础依然很高,就业结构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充分说明二元经济结构现象依然存在,就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需要的周期还很长,第三产业成为其主备力量,承载着大部分转移劳动力。

1.3产业结构和就业变动趋势比较

将图1和图3相比较,可看出产业结构和就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相似性,说明两者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构成特征不同。第一产业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第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不相似。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增长速度大于第三产业,然而在就业结构方面却远远落后于第三产业。纵观总体格局变化,可得出四川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面临长期压力。

2.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

为了准确分析目前四川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对称及相关程度,我们运用结构偏离度(SDEV),即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也就是各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对应产业增加值比重之差。从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反之,则越接近对称状态。分析结果见表3。

2.1结构偏离度分析

(1)第一?a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一直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出结构非常不对称,结构效益极低,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表2可看出第一产业的就业比例越来越小,说明第一产业转移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但是随着四川省城乡统筹的加快,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劳动力的转移周期会持续很长。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维持1左右。说明四川省近年来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就业权重大大低于产值权重,相对劳动生产率极高,但就业吸纳效应日趋下降。从理论上讲第二产业具有很大的就业潜力,应该能接纳更多的劳动力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能保持在一致。实践上,并非如此。随着投资经济的兴起,技术密集型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比重的越来越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就业壁垒愈加凸显,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然而,最近几年偏离度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1.07变为0.97,还是能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增加,具有一定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3)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四川省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2001年的0.57下降至0.13,下降幅度较大。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值越越小,说明就业权重与产值权重具有较好的对称性,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结合表2,可看出四川省第三产业产值结构比较稳定,再加上第三产业本身的特点――以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低,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就业比较容易,使其成为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战场。

2.2就业弹性分析

就业弹性分析就是借用就业弹性系数来衡量产值增长引起就业增长量的变化程度,能进一步明确三次产业产值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该系数越大,则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分析结果见表4。

(1)总就业弹性。四川省从2001年至2014年总就业弹性呈现一定的波动,但都是正数,最近几年呈上升趋势,表明经济增长一直对就业有拉动效应,且拉动效应越来越强。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对劳动的需求。而且从最近几年总弹性系数的上升趋势看,四川省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

(2)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各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的程度不同。四川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一直都是负数,说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和就业变化方向相反,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究其原因,随着科学技术在第一产业的应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其中在2009年绝对值达到了2,说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达到最大。经过2009年至2012年就业弹性的绝对值减少后,2012年开始增大,证明农业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来明显,第一产业可转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正与上面与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的结果一致。第二产业就业弹性都是正值,说明从2001年至2014年四川省的经济增长的方向与就业变化的方向方面一致,经济增长能带动就业的增加。其中在2007年达到0.598,效果最明显。尽管之后一直到2011年在陡然下降,但是最近有慢慢回升的趋势,从2011年的0.085达到0.478,可得出第二产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潜力。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都是正值,说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有拉动作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

2.3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与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两者之间的比值。如果某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该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并导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当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都趋近于1时,将会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分析结果见表5。

在2001-2014年期间,四川省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缓慢降低,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远远小于1,劳动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可向其它产业转移。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随着高科技技术在第二产业的应用,机械化增强,大量地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稳步下降,从最初的1.98下降到1.52,逐步向1靠近,说明第三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逐渐增强,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四川省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比较劳动生产效率低,滞留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份额和就业结构份额比较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比较弱;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比较劳动生产率比较小,吸纳劳动力的潜力比较大。

3.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的分析,可得出现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非常有必要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以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资源,提高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的升级

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对外转移。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自然资源,可利用实施现代农业的战略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成都平原和安宁河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逐步将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等非农业领域,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结合四川省第二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提升工业结构。充分利用全省的教育与科研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产业。综合考虑本省的工业基础,确定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吸纳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的潜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四川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引导,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旅游、交通等现代服务业,物流、会展、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性服务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拉动就业增长。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促进企业的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最大力度地发挥第三产业的就业拉动作用。

3.2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加强职业培训教育,提高就业人员素质。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这部分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不能完全被二、三产业吸收。而且第二、三产业中也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通过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包括技能素质、文化基础,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可增加其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劳动力,使专业结构、人才需求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提升就业效率。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快“互联网+”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建立为劳动者服务的信息平台,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3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

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从融资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鼓励投资等方面对小微企业进行政策扶持,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多措并举解决好启动资金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和各类孵化园,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的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大中型企业为小微企业发展留出足够空间。加快健全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樾∥⑵笠堤峁┤?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对象的创业创新指导,解决小微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问题。

3.4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经济和就业同步发展

篇6: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表明: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内,就业结构对新疆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产业结构 VAR 新疆 经济增长 协整关系

现代经济增长的模式本质上是以产业结构的升级为增长核心的,而产业结构的变动多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动。库兹涅茨(1949)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为此,1957年,库兹涅茨用50个国家的经验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将伴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因此,有必要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经济增长。韩廷春指出,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实现了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的总量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实证表明:结构变动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刘伟,张辉()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

新疆属于欠发达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新疆在经济上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产业结构也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产业结构与新疆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未来如何处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关系到新疆经济可否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将运用VAR模型,在实证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数据处理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新疆统计年鉴》(),样本区间为1978-20。本文中的产业结构变量是用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之间的组织和构成情况及它们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代表产业结构变迁的的变量通常有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劳动就业结构、资产结构和技术结构等。这些变量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产业结构状况。因此,为全面反映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引入国内学者常用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变量。在计算具体指标值时以第一产业的比重结构为例。以GDP作为总产出的基本指标,为了数据的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期进行换算;为了更好的反映产值的实际结构,本文同样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的每年第一产业的实际值与三大产业实际值的和相比得到。本文中,Y表示实际GDP;PS表示第一产业实际值与三大产业实际值之比;LS表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与全社会从业人员之比,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本文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并且这样得到的系数为变量之间的弹性,有益于问题的分析。分别表示为LNY,LNPS,LNLS。

二、分析框架和模型

VAR模型是一种计量经济学建模技术,为了避免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不能描述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缺憾。它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方程所组成,但是VAR模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联立方程模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属于非结构化的模型;第二,所有变量都是内生的;第三,具有完全相同的解释变量。因而,它既能够考察变量间双方向的影响关系,又能够克服联立方程模型的变量内生性与外生性划分和模型识别等麻烦。选取了3个内生变量,并且不考虑外生变量的影响的VAR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Yt =ΠiYt-i+Ui =Π1Yt-1+Π2Yt-2+…+Πk

Yt-k+Ui,Ui~ΠD(0,Ω) (1)

其中,,Ui是随机误差项矩阵,Πi方差协方差矩阵,t表示时期,i表示滞后期,k表示最大滞后期。若VAR模型中的非平稳变量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就可以在VAR模型(1)基础上经过协整变换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表示为:

(2)

其中,φi=-(I-Π1-Π2-…-Πi),φ=-(I-Π1-Π2-…-Πρ),上式称作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即一次差分的VAR模型加上误差修正项φYt-k。设置误差修正项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中因差分而丧失的长期信息引导回来。参数矩阵φi和φ分别是对Yt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调整。

本文实证检验包括六个步骤:第一,确定时间序列LNY、LNPS和LNLS的平稳性;第二,VAR模型建立;第三,检验LNY、LNPS和LNLS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即变量之间的是否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第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五,如果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VAR的基础上给出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检验是否具有误差修正机制;第六,利用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来研究各变量的动态特征。本文所有分析检验均使用Eviews 6. 0计量分析软件进行。

三、实证检验和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协整性检验之前,要先检验每个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通常做法是单位根检验中的ADF(Augmented Dickey Fuller)检验。我们运用AIC标准来判断检验的滞后阶数,并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具有单位根。结果如表1所示,5%水平检验结果显示着三个变量的ADF值的绝对值均小于临界值,所以原序列是非平稳,具有单位根。我们继续检验它们的一阶差分,结果显示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的ADF值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所以它们的一阶差分是平稳的。

(二)VAR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先确定最大滞后期k很重要。因为如果k太小,误差项的自相关有时很严重,将会导致被估参数的非一致性,所以通过增加k来消除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但是,k又不能太大,因为如果k太大会导致自由度减小,并直接影响被估参数的有效性。对于滞后阶数的选择有多种判断准则,其中包括LR统计量、赤地信息准则(AIC)以及施瓦茨准则(SC)。本文根据AIC,选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且模型的根都在单位圆内,VAR模型设定稳定。

(三)协整检验

本文以表1的结果为基础,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于1990年提出的用极大似然估计来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即Johanse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在5%的显著水平下, Trace test and Max-eigenvalue test都显示了有两个协整方程。也就是说LNY和LNPS、LNLS之间具有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

对协整向量进行标准化,两个变量之间的其中一个协整关系如模型(3)所示:

(3)

式(3)表明,新疆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当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0.19%;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5.05%。

(四)Granger因果检验

根据AIC准则和SC准则确定各变量滞后阶数为2,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在5%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是第一产业就业结构的Granger原因,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的Granger原因,而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第一产业产值结构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没有关系。

(五)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误差修正模型把表示偏离长期均衡关系的项作为解释变量放进模型中,描述了对均衡偏离的一种长期调节。这样在误差修正模型中,长期调节和短期调节的过程同时被考虑进去。建立在协整理论基础上的VEC模型既能反映不同经济序列间的长期有关信息,又能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度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误差修正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其中产值结构的调整力度最大,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较小,说明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以短期波动为主,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长期为主。

(六) 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它所有的内生变量。在图1、图2、图3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响应期数,纵轴表示各变量的变化百分比。

图1是GDP对各个变量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是产值结构对各个变量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3是就业结构对各个变量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所以主要分析经济增长对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冲击的反应以及产业结构对GDP冲击的反应。从图1可以看出,GDP对产值结构的冲击第一、第二、第三年几乎没有反应,说明GDP对于产业结构变化有一定的`时滞,到第八年达到最大,随后趋于稳定,这可能由于新疆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小,其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导致经济增长比较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最终导致了GDP的增长;给就业结构一个正向冲击,GDP立即增长,其在第六年达到最大,其后趋于稳定。

从图2可以看出,GDP的变化对产值结构的作用是负的,即给GDP一个正向冲击,产业结构下降,即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最终在第九年后,产业结构趋于稳定。这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一致的,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低,最终占GDP的一个稳定比重。

从图3可以看出,GDP的变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先是正的,随后是负的。说明在第一二期,由于经济的增长,投放于第一产业的资本在增加,这样吸收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使得第一产业就业量增加,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加,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增加,使得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最终趋于一种平衡状态。

2、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提供了另一种描述系统动态的方法。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则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的比。各变量的方差分解图如图4、图5和图6。

直观地来看,在图4中,GDP对其自身的贡献最大,达到了63%左右;其次是就业结构,大约26%;对GDP贡献最小的是产业结构,约11%。这个结果和前面的协整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就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值结构的影响。在图5中,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由GDP和产业结构的冲击造成的;长期来看,GDP对产业结构的贡献最大,其次为产业结构,最小的为就业结构,贡献率大约为60%、22%和19%。图6中,就业结构的波动比较大,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解释了就业波动的80%左右;但长期内,GDP解释了就业波动的59%,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贡献率分别约为25%和16%。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的产业结构效应与经济总量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新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都不具有平稳性,但长期而言,二者在统计上是高度相关的。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经济总量增长率高的时期,产业结构变换率也就越高,同样,产业结构变换率越高的时期,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就愈加迅速。由此提出以下建议:

新疆应当通过实行适当的产业政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根据协整分析,新疆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同互动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产业结构对新疆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疆应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 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从而积极有序地推进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按照实证分析的结论,新疆第一产业的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当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0.19%;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每变动1%,经济总量增长将反方向变动5.05%。结合脉冲响应函数,短期内,由于产业结构有时滞效应,新疆可以加大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这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篇7: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模型分析

文章通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升级的.模式以及升级与外贸结构优化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构建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间的良性循环模型.

作 者:徐学红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0刊 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年,卷(期):17(3)分类号:F121.3关键词:利用外资 引进技术 产业结构

篇8: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 国内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黎平海等对广东省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李媛媛等对金融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结果表明金融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但是整体影响程度较低。苏建军等运用我国1993-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 使用了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二者具有较大的相互促进作用。孙晶等引入区位熵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面测度了各省的金融集聚程度, 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分析了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发现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银行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明显大于证券、保险业。

在上述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 在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 以期为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

第一, 金融发展指标: (1) 金融相关率 (FIR) 。选取金融相关率作为衡量贵州省金融发展的指标, FIR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GDP的比值, 可以表示为:FIR= (存款余额+贷款余额) /GDP, 该指标能够衡量金融规模的变化。 (2) 金融效率指标 (FAE) 。该指标用于衡量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能力, 可以用公式表示为:FAE=贷款余额/存款余额。用FAE衡量贵州省金融机构的贷款转化效率。第二,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选取产业结构优化率 (ISR) 表示产业结构的调整, ISR是第二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和与GDP的比值, 用公式表示为:ISR= (二、三产业产值之和) /GDP。

2.数据来源

文中选用的数据来源于《2014年贵州省统计年鉴》以及《贵州60年》。样本区间为1978年-2013年, 收集了GDP和二、三产业产值以及存贷款余额数据, 通过计算得到ISR、FIR、FAE的数值。分析的过程中采用Eviews7.2, 为了消除异方差现象对各变量取对数, 用Ln ISR、Ln FIR和Ln FAE表示。

3.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鉴于多数时间序列的不平稳性, 为了避免“伪回归”问题, 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文中采用了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所示。

表1显示这些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不平稳数据, 但是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它们都是一阶单整数据, 因为同阶单整, 所以它们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4.建立VAR模型

(1) 残差的单位根检验

所建立的VAR模型必须是平稳的, 因此需要模型的平稳性, 检验方法主要是对模型进行残差单位根检验。对滞后3阶的VAR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倒数根都处于单位圆内, 所以模型是稳定的, 结果如图所示。

(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本质是对无约束的VAR模型施以向量协整后的VAR模型, 因此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分析, 需要在最佳滞后阶数的VAR模型的基础上减一, 作为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 因此选择滞后2阶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的结果表明Ln ISR、Ln FIR、Ln FAE只存在着一个长期的协整方程。极大特征值检验也显示只存在着一个协整方程。估计出的协整方程可以表示为:

0.00870和0.05459分别表示参数估计量的样本标准差, 上式说明贵州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率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贵州省金融相关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率将提高0.368362个百分点, 金融效率指标每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优化率降低0.075951个百分点。

5.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因为Ln ISR、Ln FIR、Ln FAE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可以考虑对这些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进而明确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果如表3所示。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nFIR是Ln ISR的Granger原因;在6%的显著性水平下, Ln ISR是Ln FAE的Granger原因;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n FIR是Ln FAE的Granger原因。结果说明金融规模的增长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 金融规模的扩大以及非农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导致了金融效率的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们的上述分析, 得到的结论是, 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率和金融相关率以及金融效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 产业结构优化率和金融相关率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金融相关率是产业结构优化率的格兰杰原因, 贵州省金融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率的提高, 但是产业结构优化率却并不是金融相关率的格兰杰原因。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 提出以下建议:第一, 继续加快发展金融产业, 扩大金融规模, 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第二,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 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加以大力发展, 着力打造第三产业升级版。

参考文献

[1]黎平海, 王雪.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9, 24 (06) :52-59.

[2]李媛媛, 金浩, 张玉苗.金融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证[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03) :140-147.

[3]苏建军, 徐璋勇.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理论与经验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4, (02) :139-149.

篇9: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70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8.2%,成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8.9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825.3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393.71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5.0:48.8:46.2。但是,目前广东省产业结构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按照 “钱纳里标准”来看,广东省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但是按产值结构比例来看,该省还处于工业化中期,这与其经济发展格局和在国内的经济排名及示范效应不太吻合。其次,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创新能力略显不足,第三,产业结构的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化成熟期的典型特点,而其他区域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各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区域具备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协调行业部门间的关系。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Method,简称SSM)是研究产业结构的一种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目前在研究区域和城市产业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以全国经济指标为参照体系,以广东省2003—2012年间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为数据来源,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该省产业结构演进、竞争力及空间差异等,为目前我国第一经济大省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SSM分析方法是将某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以上一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作为参照系,将该区域在某一时期经济增长量分解为三个分量:区域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来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状态,评价产业结构优劣和竞争力的强弱。在时间[0,t]内,研究区域初始期经济规模和末期经济规模为b0 和bt;更高一级区域初始期经济规模和末期经济规模为B0和Bt。同时,把该区域经济划分成j(j=1,2,3…,n)个产业部门,分别用bj,0、bj,t和Bj,0、Bj,t表示该区域和更高一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的初始期与末期规模。

则该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内的变化率和更高一级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内的变化率为:

■ (j=1,2,3, …,n)

■ (j=1,2,3, …,n) (1)

将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

■(j=1,2,3, …,n) (2)

各偏离分量为:Nj= bj'×Rj为区域份额偏离分量,指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果按高一级区域的平均增长率发展应产生的变化量;Pj= (bj,0-bj')×Rj 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指区域第j产业部门比重与高一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增长相对于高一级区域标准产生的偏差;Dj=bj,0×(rj-Rj)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是指区域第j产业部门增长速度与高一级区域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Gj=Nj+Pj+Dj 为该区域在计算期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总量;PDj=Pj+Dj为区域总偏离分量。计算结果分解如下:若用Kj,0 =bj,0/Bj,0,Kj,t = bj,t/Bj,t分别表示区域第j产业部门在初期与末期占同期高一级区域相应产业部门的比重,则相对增长率为: L=W×U。其中,W表示结构效果指数,U表示区域竞争效果指数。

■(3)

■ (4)

(二)数据来源

本文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年鉴(2004)》、《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2012年广东省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区位及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把广东省分为珠三角、东翼、西翼和粤北山区四个区域。珠三角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东翼含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西翼含湛江、茂名和阳江;粤北山区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

三、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一)广东省产业结构的总体指标分析

2003—2012年广东省与全国GDP数值及构成带入上述公式,得到2003—2012年广东省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1。

1、从2003年到2012年,广东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产值增长速度和全国水平基本持平。2003年全国三次产业比例为15∶52∶33,广东省三次产业比例为8∶54∶38;2012年全国三次产业比例为10∶45∶45,广东省三次产业比例为5∶49∶46。广东省第三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的原因在于该省第三产业发展较早,其所占比例在2003年就达到了38%,而当时全国第三产业比例仅为33%。十年来,全国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速度较快,基本上呈现大幅量变的过程,而广东省第三产业已经进入到了结构升级和质量提升的阶段。从整体上看,目前广东省第二、三产业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产业结构比较高级化。

2、从区域份额偏离分量来看,三次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均为正,说明都是全国性的增长部门,对经济增长的总贡献为19764.84亿元。三次产业的份额偏离分量分别为329.08亿元、10846.39亿元和8589.37亿元,排列顺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说明第二产业的增长份额最大,增长优势最明显。

3、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来看,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9147.38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分别为1928.39亿元、9908.87亿元和17310.13亿元,大小顺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说明广东省产业结构素质较好,有一定优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三产业的偏离分量最大,结构优势明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

4、从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广东省的竞争偏离分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470.17亿元,说明广东省的产业竞争力较低。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分量皆为负值,分别是-502.07亿元、-237.04亿元和-4731.06亿元,大小顺序: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说明它们在全国缺乏竞争力。

5、广东省三次产业的总偏离分量值是23677.21亿元,其中由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为29147.38亿元,由区域竞争力带来的为-5470.17亿元。说明广东省对全国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大部分由结构优势带来,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将表1简化并计算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标U后,得到各指数和分量计算结果,见表2:

由表2看出:首先,总经济增长量数值较大,但L<1,说明广东省经济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其次,总结构偏离分量数值较大,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且W>1,说明广东省朝阳产业、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所占比重较大,总体经济结构合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再次,总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且U<1,说明广东省总体经济增长势头趋于降低,竞争能力减弱,经济地位将可能会出现下降趋势。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的Shift-share分析图

以广东省各产业部门的竞争偏离分量Dj为横坐标,结构偏离分量Pj为纵坐标建立坐标系,绘制部门偏离分量图,见图1,第一、二、三产业皆位于IV扇区。以区域部门优势PDj为横轴,以份额偏离分量Nj为纵轴建立坐标系,绘制部门优势分析图,见图2,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位于I、II、I扇区。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较大,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且其绝对值小于结构偏离分量,说明该产业基础较好,但缺乏竞争力。图中其位置离坐标原点较近,说明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最小。第二产业基础好,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其经济增长是由结构优势带来的。其份额偏离分量和总偏离分量都为正值,说明经济发展前景更好。图1中其位置离坐标原点相对较远,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第一产业。图2中其离坐标原点较远,份额偏离分量最大。第三产业基础较好,其结构偏离分量为正值,但较弱的竞争力造成了负贡献。总偏离分量和份额偏离分量都为正值,说明发展前景和增长优势都较好,总增长优势更为突出。

四、广东省四大区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差异分析

为进一步反映和分析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对广东省经济影响的空间差异,计算各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指标,见表3。

为进一步反应四大区域产业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差异,计算广东省四大区域三次产业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4。

就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来看:1、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均处于优势地位,合计使区域经济总量上升19316.23亿元。第一产业处于竞争劣势,第二、三产业均处于竞争优势。就其内部来说,第三产业最具有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2、东翼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合计使区域经济总量上升2280.52亿元。东翼地区三次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负值,不具有竞争力优势。3、西翼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效益均处于优势地位,合计使区域经济总量上升2164.33亿元,略低于东翼地区。西翼地区的第一产业处于竞争优势,第二、三产业处于竞争劣势。4、粤北山区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合计使区域经济总量上升1571.66亿元,是四大区域中最低的。

就各产业的区域比较来看:1、第一产业:珠三角的结构偏离分量最大,其次是西翼地区,略高于东翼和粤北;但是西翼地区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最大,粤北次之,珠三角和东翼地区的竞争力分量则为负值。说明珠三角地区的第一产业和其他地区相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但是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应把资源从第一产业适当转移至第二、三产业。西翼和粤北地区应大力发展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就结构偏离分量来看,珠三角>东翼>西翼>粤北;就竞争力偏离分量来看,珠三角和粤北为正值,东翼和西翼为负值。这与珠三角地区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粤北地区近几年有较好的产业支持政策有关。3、第三产业:珠三角地区的结构偏离分量远大于其他三地,就竞争力分量来说,也只有珠三角地区的数值为正,说明广东省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绝大部分是由珠三角地区贡献的。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广东省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大,虽然第一产业基础较好,但是所占比例较小,且增长速度慢,竞争力差,和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缺乏优势,以区域外输入为主。第二产业的基础好,且增长速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三次产业中增长份额最高,相对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的总偏离分量最大,结构优势也最明显,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但是竞争力不尽如人意。就广东省内的四大区域来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的城市数量多、经济规模大,和其他三地相比具有明显的结构效益和竞争优势。应继续巩固已有的成果,第一产业尽量向西翼和粤北地区转移。东翼地区的第二产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西翼地区则以第一产业为主,粤北地区除已有的农业基础之外,也展示出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提出下列建议:

(一)以技术为支撑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工业仍然是广东省的支柱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应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技术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技术进步,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增量带动产业质量和产品结构的升级,鼓励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上下游延伸,向产业的高端化发展。目前,广东省最主要的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的转变,促进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深化第三产业体制和机制改革

作为广东省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应把其内部结构优化和体制改革作为着力点。改造和升级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意识、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深化产业内部体制革新,鼓励各类民间资本全面进入第三产业领域,营造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组织体系、市场体系、监督体系和调控体系,以第三产业的高质量稳步发展推动广东省经济快速增长和素质提升。

(三)促进产业升级与增进就业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不仅是第一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人口第一大省,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广东省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和区域分工

对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现状来说,一方面应推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以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支持。只有珠三角地区迅猛发展,才能增强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参与更大范围区域与国际竞争,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通过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把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促进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着力推进东西北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给予三地更多的项目支持与资金扶持,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3—2—27(A07—08)

[2]H.B.Chenery.Structural C-

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

ess,1979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Dunn E S.A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6): 97—1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基于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特色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JK003)阶段性成果〕

(白雪,1981年生,辽宁抚顺人,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宣琳,1992年生,广东珠海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三)促进产业升级与增进就业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不仅是第一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人口第一大省,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广东省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和区域分工

对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现状来说,一方面应推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以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支持。只有珠三角地区迅猛发展,才能增强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参与更大范围区域与国际竞争,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通过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把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促进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着力推进东西北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给予三地更多的项目支持与资金扶持,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3—2—27(A07—08)

[2]H.B.Chenery.Structural C-

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

ess,1979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Dunn E S.A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6): 97—1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基于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特色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JK003)阶段性成果〕

(白雪,1981年生,辽宁抚顺人,副教授,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宣琳,1992年生,广东珠海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三)促进产业升级与增进就业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不仅是第一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人口第一大省,因此经济发展必须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广东省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降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拓宽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增大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使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两个方面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推进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和区域分工

对于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现状来说,一方面应推动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以珠三角区域的发展带动东西北三地发展;另一方面形成产业布局的区域协调,加大对东西北三地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支持。只有珠三角地区迅猛发展,才能增强广东省整体经济实力,参与更大范围区域与国际竞争,进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通过珠三角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升级,把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促进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着力推进东西北三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给予三地更多的项目支持与资金扶持,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南方日报,2013—2—27(A07—08)

[2]H.B.Chenery.Structural C-

hange and Development Policy. 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

ess,1979

[3]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Dunn E S.A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technique for regional analysis[J].Papers of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60(6): 97—11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基于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培养的土地资源管理特色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12JK003)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下一篇:学校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