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2024-07-16

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精选8篇)

篇1: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正确看待中美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好坏深刻影响着两国的全局利益,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安全和发展。因此,分析研究中美关系的发展规律,制定执行有效的发展战略,对维护我国的长治久安、富强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教学方法和手段 主要以讲授为主,辅以图片和视频

授课课时:3课时 授课内容:

正确看待中美关系 本讲内容:

一、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二、奥巴马上任以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

三、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

第一课时

一、中美关系发展历程 1.中美关系的开始

1784年美国“中国皇后号”商船来华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的56年间是第一阶段。

主要原因:是美国主要致力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忙于领土扩张,其对外政策重心在美洲。

2.中国近代时期的中美关系 1844年逼迫中国签定《望厦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伙同沙俄充当英法的帮凶,1858年签定《天津条约》 1874年,帮助日本侵略中国台湾。

1922年,美国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列强重新共同控制中国。1927年后,美国占据侵华优势。

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为推动日本进攻,苏联,美国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政策

1942年—1945年,中美两国联合反对法西斯,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原 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工业产值世界第一,美国实力上升。

②、美西战争(Spanish-American War)结束,使美国获得了侵略中国的基地。

3.新中国成立之后至今 分成三个20年:

1949-1969:中美相互敌视、对立甚至兵戎相见; 1969-1989:中美跨洋握手、联手制苏;

1989-至今:中美在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差异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纠葛中化解纷争、寻求合作。

1949年-1969年―――特点:中美对抗

美国对华政策以孤立、封锁、包围和敌对。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表现:

1)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的方针,企图扼杀新中国。

2)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安全,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中国发动抗美援朝战争。

3)19世纪60年代,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越。

原因:

国际背景:冷战的爆发,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和争夺霸权

美国方面:在战后成为世界霸主,采取了全球扩张政策,企图控制全世界。扶蒋反共政策失败,又加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它对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遏制和敌对的做法。

中国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严峻的国际形势,制定了一边倒政策。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基辛格的 “波罗行动”

1972年——尼克松访华。“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们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

1978年——《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尼克松政府主张通过发展与中国的地缘战略关系来“搞平衡”,并力图使美国在美中苏战略大三角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

而中国方面对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判断是“中苏之间的矛盾大于中美之间的矛盾,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大于中苏之间的矛盾”,万一苏修对我们发动战争,我们可以“东联孙吴, 北拒曹魏”。

国际方面: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第三世纪的兴起也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

中国方面:国力增强。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面临苏联强大的军事压力;改善中美关系, 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有积极作用。

美国方面:美国在苏美争霸过程中处于劣势,侵越战争陷于泥潭,经济由“黄金时代”进入“滞胀”状态,而且,遏制中国的政策失败,故改善了对华关系。

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1979年至今)建交后的第一个10年:(1979-1989)

《建交公报》解决了中美关于台湾问题的基本分歧,“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建交公报》发表4个月后,美国国会通过了继续干涉中国内政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要求美国继续对台出售“防御性”武器,“向台湾提供使其能保持足够自卫能力所需数量的防御物资”,并指出美国与中国政府建交是基于希望“台湾的未来由和平方式来决定”。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

中美关系的全面恢复和正常化

1997年-1998年中美元首互访.“共同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1997年江泽民主席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对美国进行正式国事访问 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期达成的“致力于建立中美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未实现,自1999年开始直到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前,中美再次陷入到多重矛盾和纷争之中。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为了反恐大局,迅速调整对华政策,寻求中方对美反恐的配合和支持。

2001年10月,中美达成了建立 “建设性合作关系” 的重要共识。此后,中美关系维持了近7年的稳定状态。

2005年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发表题为《中国向何处去?——从正式成员到承担责任》的政策讲话,“美国现在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任的利益悠关方(stake holder)。”

2007年9月6日,胡锦涛在悉尼会见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

第二课时

二、奥巴马上任以来中美关系一波三折 1.一路高歌

共同努力建立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标志着中美关系建立了新的重要的合作对话机制和平台。

奥巴马在《中美联合声明》中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

从两个方面看

深陷危机困境,国内问题成堆,外部挑战如麻。奥巴马被迫收敛小布什时期咄咄逼人的“牛仔外交”风格,希望中国与美国一道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认识到美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准确研判到美国希望和重视发展对华关系,积极主动做美国工作,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平稳过渡和深入发展。

2.风云突变

美国逃避气候责任,实施双重标准,拿中国作挡箭牌。中美关系开始出现“倒春寒”。

中国承诺到2020年碳减排40%~50% 美国只承诺减排17% 对台军售使中美关系急剧下降

奥巴马接见**,公开挑战中国核心利益。被政治化的谷歌事件

美国不断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向中国施压 风云突变的原因

美国日子不好过时,国家利益就会突出。美国日子好过些时,意识形态因素就会增强。(2).从美国国内政治看

但是,美国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离不开中国!中美关系必然走向„„峰回路转 3.迅速回暖 美国抛出橄榄枝:

3月初,斯坦伯格和贝德访华。

3月30日,奥巴马接受张业遂递交国书,并重申一个中国原则。同日,斯坦伯格重申美方寻求与中国发展积极和务实合作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坦诚处理分歧。

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问候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之际,美中关系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天,开始步入春天。

第三课时

三、新时期中美关系新特点 1.影响中美关系的四类问题

长期存在的问题:涉台、涉藏、宗教、人权 日趋突出的问题:经贸摩擦和人民币汇率 地区热点问题:伊核、朝核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核裁军、能源合作 2.3个变量:人权、宗教、对台军售 3.中美关系呈现四大鲜明特点 ①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意义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②中美关系日益触及各自根本利益 向外延伸,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

向内扩散,向各自国内纵深发展,触及两国的核心利益。③中美间议题不断增多

议题的增多和事情的复杂使得中美关系日益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4.中美关系未来走向

①.奥巴马对华政策四个基本未变 对华战略倚重未发生根本改变 中美关系的基础总体仍未动摇

奥巴马团队对华态度总体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发展健康稳定的对美关系的意志依然坚定 ②中美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

中美现有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提升互信,突破瓶颈,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

经济整合越来越紧密 两国交流大大增加 ③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 ④中美关系不能搞坏 把握大势,保持良好心态 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发展大局 用好现有机制,增进互信 加强合作,扩大双边关系增长点 深化沟通,加强两国舆论引导

篇2: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13级城规一班 宁致远 20135221

摘要:中美关系是自我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60年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从敌对到和解再到战略合作,中美关系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全球头号发达国家,利益交汇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回顾历史,中美关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展望未来,中美之间的竞争仍不可避免,但不会是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努力实现合作共赢才是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中美关系 历史与现状 合作共赢

正文:60年甲子一轮回,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了。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则一直左右着新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选择这个视角来看待中美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这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的影响。该电视剧讲述了北平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地下斗争,而美国则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篇论文,就从这段历史开始谈起吧。

日本投降后,中国内战爆发。美国表面上派出马歇尔将军和国共双方代表组成协调小组,调停国共两党的矛盾。由于国党走的是资本主义路线,且当时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府,美国当局决定扶植蒋介石领导的政府。但由于蒋介石专制独裁搞得民心涣散,而共产党选择了民主路线救中国,这其实与美国的基本理念相符合,所以美国也并没有全身心投入的帮助国民政府,仅仅是以经济上的援助为主。国共内战时的美国颇有种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的想法。

可惜国民党的败军之势兵败如山倒,早已是扶不起的阿斗。纵然有美国人的经济援助,也逃不脱败北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拉开了新的篇章。当时中国刚刚从黑暗中走出来,一切的经济建设都是空白,而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是美苏两强争霸之际,中国站在了共产主义的阵营中。美国出于冷战时期反苏反共的战略,在把主要矛头对准苏联同时,也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封锁。对华政策虽然有时友好,但是更多是遏制和对抗。七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开始与这个遥远的东方文明古国接触,72年国务卿助理基辛格访华拉开了中美建交的序幕,中美关系由对立走向缓和。1979年1月1号,中美正式建交。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国内,改革开放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可见中美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与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中美关系从中美建交开始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苏联则日渐衰落最终走向解体的厄运。90年代,美国陷入了战胜苏联的喜悦之中,此时的国际形势是一超多强,美国一家独大,并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而中国则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这段时间美国的态度在科索沃战争中就有所体现。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公然的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如此的蛮横激发了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反美浪潮。由此可见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对手。

然而情况进入千禧年后似乎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如果说之前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中国是大国,那么现在还要加上一个强国的名号了。中国日益成为美国的头号对手。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又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美国开始对中国变得警惕。美国害怕中国的崛起会给美国的称霸带来冲击和影响,于是美国开始想方设法的阻止中国的发展。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宣称中国的崛起是对他们的威胁,蓄意夸大中国的国家实力,使得各个国家对中国敬而远之。

美国为了制约中国,想尽一切办法干预中国参与的国际事务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一切问题。比如在台湾问题上,虽然美国一直宣称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美国却一再坚持对台出售军火,并暗中资助台湾政府,其目的不言而喻。同时美国还暗中自助与中国有矛盾或冲突的国家。日本和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争的不可开交,而日本恰恰是美国的盟友。美国在钓鱼岛问题的立场上一直态度暧昧,其用意在于混淆视听,搅乱中国的局势。

在军事上,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集中了美国的精锐力量,意图在海上封锁中国。利用在盟国的土地上建立的军事基地形成三大岛链的封锁体系。同时在南海地区,菲律宾等国均是美国的盟友。依靠美国的支持,菲律宾的国不断向中国挑衅并制造摩擦。

而另一方面,美国又不得不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经济增长率超过7%,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这个全球经济的引擎左右着世界经济局势。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出售中国制造的产品,美国也对中国的产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其头号债主就是中国。除了经济方面,双方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诸如反恐问题等要通力协作,才能完成目标。

正是因为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情况,才造成美国对我国政策的暧昧不明、摇摆不定。美国利用日本、台湾及疆独、藏独分子来牵制中国,通过外交手段对中国周边国家进行势力渗透,形成包围圈虎视眈眈;另一方面,从其对待大陆与台湾问题的态度—主张不分离不同意也可以看出,美国最希望的状态不是绝对的势力偏向,而是寻求各方力量的平衡。这也与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可以看出,双方相争,美国才好坐收渔翁之利。美国的意图是为其重返东亚、称霸全球扫除障碍。那么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方的挑战呢?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发展的路线,在面对主权问题和国家战略发展问题时,我们决不能退缩,也不能忍让。而对于美国,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矛盾,争取实现合作共赢。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积极寻求合作,这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理好当今中美关系的不二法则。

学习心得: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当今国内外的局势的变化。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多多了解国内和国际上的大事小情,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1.袁鹏 《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 现代国际关系 2005(04)

2.潘锐 《中美经贸关系:发展与挑战》 世界经济研究 2003(12)

3.邱苗 《奥巴马执政以来的中美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4.孙哲 《亚太战略变局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北京:时事出版社 2012

篇3: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2013年世界经济继续处于脆弱复苏阶段, IMF数据表明, 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9%, 比2012年还要低出3.2%。在整体经济增长中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仅有1.2%,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也只有4.5%, 由此可见2013年世界整体经济增长情况较2012年处于下滑趋势。受全球经济的影响, 我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主要表现为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较短时间内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及作用, 这种情况的不断蔓延及深化, 将导致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出现发展缓慢的状况。也就是说,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2、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 存在极为严重的物价上涨趋势,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通货膨胀及成本上升, 而这种情况想要得到明显改善, 在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从长远利益来看, 这种发展趋势, 将会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 进而增加消费与收入之间的矛盾, 给社会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增加犯罪率。物价上涨将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

3、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及公共投资扩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对我国经济结构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出现了较为强烈的负作用。鉴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 可以看出无论是我国经济发展还是世界经济发展, 进行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较长的时间, 才能将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进行有效处理。基于此, 在外部经济环境低迷、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改变的前提下, 我们主要面临着经济稳定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对我国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及内部经济结构进行全面评估的前提下, 中央做出的决议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已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 我国财政政策依旧保持着“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 在发展过程中因其实质性内容的改变也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地调整。

首先,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中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为预调及微调, 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一定程度地放慢。不能想2008年和2009年那个特殊时期那样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张性操作, 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并充分了复杂性,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 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将我们的首要任务放在稳定物价水平上, 科学合理地调整经济增长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的关系。

最后,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虽然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一定的下滑趋势, 但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 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 也就是要不断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

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回缓阶段, GDP增长速度也逐渐加快, 但整体来看, 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宏观调控难度也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转变为自主增长, 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加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只有加强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有效降低物价上涨的幅度, 调整经济结构, 并起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关键环节及巩固经济发展的作用。

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 在积极财政政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 结构性减税也成为了反危机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性减税和全面性减税存在极大的不同。结构性减税特点主要包括:首先利用减税, 可以对居民及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行一定程度地减轻;其次实行减税和增税并行政策, 对整个国家税收收入结构起到极大的优化作用。在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中其第四十七章第三节里, 明确规定“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 健全税制体系, 加强税收法制建设”, 这种情况下, 只有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财政政策, 才能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税制结构中, 关于流转税和间接税的主要税制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占比重最大的税制为增值税, 其比例为所有税收收入的37.75%。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积极财政政策实行的需求, 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为增值税。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 其结构形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的经济形势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 其他税收种类也将进行不同程度地调整, 这些税种的调整将进一步对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进行完善。

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必须实施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积极稳健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 必须将稳定物价水平作为工作的重心。在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下, 应以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增加的重点项目, 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

2、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及财政政策, 应遵循“分类指导, 结构调整”的原则, 对我国财政政策调控能力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对GDP增长速度要高出许多, 将政府支出水平进行一定程度地提高或降低税率, 都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我国财政收入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环境中, 必须根据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 采用科学合理地措施对我国经济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1) 为有效拉动内需, 应加大我国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 如公路、桥梁等。在拉动内需的同时, 还应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逐步完善, 对低收入地区及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加大, 以此应对物价上涨对这些地区及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在财政支出安排中, 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 还有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力度及投资力度, 以此增加消费需求。主要项目有支持最低工资制度地实行, 对低收入群体的劳动报酬进行一定程度地提高。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的建设等。

(3) 大力推进支出体制改革, 实现制度创新, 在改善财政政策改革的同时, 还要加大对其他制度的改革力度, 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教育和公共卫生制度等。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及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不断优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加强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 可以有效降低物价上涨的幅度, 调整经济结构, 并起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关键环节及巩固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我国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及严峻的挑战, 但在宏观调控及其他经济政策的支撑下, 当前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平稳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以期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经济形,财政政策,关系

参考文献

[1]谢建国, 陈漓高.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一个基于跨期替代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02 (6)

[2]张立群.2009—2010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0 (2)

[3]张立群.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特点适时调整政策取向[J].中国货币市场, 2002 (Z1)

[4]宋晓梧.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宋晓梧在“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上的主持词[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 2009年

[5]韩庆华, 王晓红.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财政政策实证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 (2007-2008) ——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 (第七册·上) [C], 2009年

篇4: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教社政[2004]13号文件中指出:“形式与政策课,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不断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及热点问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式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在高校大学生中1~4年级必须开设此课。”这说明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学校均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灵活性较强,没有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教材,因此,在教学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许多高校开设的形式与政策课并没有列入教学计划并安排学时,教学时间得不到保障。

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师,所以许多高校的课由辅导员担任。许多辅导员很多年没有上课,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情况令人担忧。

最后,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很多教师只是念文件、学精神,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精髓与大学生这个活跃的群体结合起来,结果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

1.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策性

形势与政策课着重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的教育,着重于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政策以及世界重大事件与我国政府原则立场的教育,着重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这些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2.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稳定的教学内容,这是它与理论课最大、最明显的区别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紧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步伐,集中反映当前党和国家(政府)工作重心和社会现实问题。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或我国对外关系问题、世界重大事件就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和事件便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原来的教学内容便被新的问题和事件所取代。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集中党的前沿理论,往往后来转化为理论课教学内容

一定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的调整往往伴随党的有关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创新,这时的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便往往体现了这个时期最前沿的理论,从而弥补了理论课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性而出现有关理论滞后的缺陷。实际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往往成为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课教学内容变革的先导。

三、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1.改变教学观念

要想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思想上必须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紧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将其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位置甚至首要位置。只有观念得到了改变,认识得到了加强和重视,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普遍用上大课、作报告的方式来进行,这拉远了教师与大学生的距离,使教学活动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缺乏情感的互动交流,教师也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内心状态和心理需求,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组织形式要由大课变小课,将作报告变为师生面对面的、零距离的相互讨论、交谈,在了解大学生个别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并形成正确的观念。

3.开展研讨,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一是注重互动探究。教师应真正了解教育对象,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在一些重大形势与政策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和倾向性问题作正确引导。

二是加强培训。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应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在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学校要坚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

4.建立和完善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教育主管部门在形式上确实是足够重视形势与政策教学,并成立了相应机构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指导督查。然而到了各个高校时情况就不太乐观了,许多高校名义上也有相应的领导机构,有主要负责人主抓;实际上主要领导仅仅是挂名,从不过问,更谈不上为其解决实际问题,领导机构更是形同虚设。其实,形势与政策较之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大学生上是最为直接和行之有效的。我们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建立完整的教学督查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教学有人管、督查有人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有人、有机构进行协调解决,评估有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在一种正常、正规、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充分展示其自身的优势。

5.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

“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学生在课堂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毕竟是间接经验,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接受并认同、内化,必须组织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体验感受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眼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和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理解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闻莉.形势政策课要注意联系实际[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6,(02):52—53.

[2]于留成,等.如何教好形势政策课[J].中国高等教育,2001,(03).

[3]聂彩林.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9):63—64.

[4]曲建武,吴云志.“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07):73-75.

[5]申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改进与完善[J].广西社会科学,2003,(06):217-218.

篇5:形势与政策,内地与香港关系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浅谈内地与香港关系)

姓名:张丽敏

班级:14商英3

学号:2014134312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浅谈内地与香港关系 【引言】占中”事件是一场违背“一国两制”原则、挑战中央权力、漠视基本法的严重社会政治事件,一场公然违反香港现行法律的非法活动,不仅给香港造成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损失,影响了众多市民的生计,也对香港的法治根基、民主发展、社会和谐、国际形象以及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造成了多方面的损害。未来的香港向何处去?香港人有必要深刻反思。

最近,香港“反水货客”的偏激行为甚嚣尘上。偶然之间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关于香港“反水货客”青年对一对母女蛮横的行为的视频,其 2

中的母亲已生气地将行李箱打开,并与几个反派的青年对峙。在一旁的小孩子已是惊骇的大哭起来,而在一旁无理取闹的青年仍没有觉得自己的行为过分,依旧不依不饶。看完此短片后,我很是难过。其实说实话,一些水货客的行为确实影响到一些香港民众的生活,对此我也感到十分抱歉。但是,我希望这些青年针对的是真正的水货客,而不是无辜的大陆游客。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孩子,这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本来我们就是一个祖先,为什么又要抱着如此大的敌意生活呢?这让我不禁想到2014年发生的“占中”事件。

“占中”的真实诉求到底是什么?表面看来,一群充满政治狂热的学生们是要通过自己的街头政治为香港争取更大的民主空间,但背后的煽动和操纵者们要的显然不仅限于此,从矛头指向中央政府根据《基本法》原则规定特首人选必须在“爱国爱港”人士中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难发现他们的真实动机是要为香港的未来预设一个巨大而危险的不确定性,是在试图以“颜色革命”的方式达到分裂香港社会、分裂国家的图谋。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危险的鼓吹,是拿香港社会和国家利益为个人的政治野心做铺垫,英美等西方也不敢公开支持这样的主张。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一国两制”不能只讲“两制”,不讲“一国”,更不能只讲香港的高度自治权,不讲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甚至排斥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

其实,或许连学生自己内心深处也知道,对于“占领中环”这场非理性政治抗争行动,他们进行的是一场注定失败的“颜色革命”,因此他们在昔日繁华的中环“架床铺褥,涮起火锅,打起乒乓球,打起麻将”

来打发“占领”的时光,以偏执的无理争辩来与他人挑起事端,以绑架民众的正常生活来触犯众怒。当他们讪讪地无趣的回家吃饭,留下的一地鸡毛对香港的今天、明天将意味着什么? 【产生的大致原因】

(1)饱受困扰的政治生活。《基本法》对香港的政改早已有着明确的规范,2017年将要推行的特首普选为每一个香港人展示了公平参政的巨大空间。曾经亲历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撒切尔夫人前秘书、现英国上院议员查尔斯-鲍威尔也表示,“香港拥有广泛的自治权,自治程度远超当年英方就香港问题与中国开展谈判时的预期”。但在“占中”者们随时可能发起的无休止、无限度的街头政治和非法占据中,政治共识将始终难以达成,过度的政治诉求将从此使香港的政局稳定饱受困扰,香港人引以为豪的民主、法治成为一句空谈。一个缺乏健康政治生态的香港会否成为新的政治常态?人们对此充满担忧。

(2)人为断裂的社会生态。香港历来以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形象示人,然而此次少数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正在导致社会分裂的显现,“占中”者们把多元包容的香港社会推向了支持者、同情者、观望者、反对者的对立格局,尽管他们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行为披上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外衣,但长时间店堂空空荡荡的商场、饭店业者,饱受街道阻塞之苦的出租司机,无法揽到大把大陆游客的导游无一不在抱怨这样罔顾他人、极不负责的行为。香港人早已厌倦无休止的民主争拗,业者需要维持生计的正常营生,父母需要学生有着正常的学业,香港社会需要更加安定有序的发展前景。也许,是他们该站出来为自

己的平静生活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3)扑朔迷茫的经济愿景。一场“占中”毁掉了“黄金周”数以千亿的市场预期。餐饮、零售和旅游业者成为最大的直接受害者,“占中”尚未结束,业界已保守地估计直接损失高达3500亿港元。然而,更加不利的长期效应才初露端倪:香港的自由港形象受到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担忧物流受阻的客商不得不重新权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社会和政局的安宁是所有投资者的首要考虑,而“占中”期间已经导致的大批的投资者撤离这一是非之地;风光已久的旅游业在短期内难以吸引游客回归更是不争的事实。曾经繁荣稳定著称的香港从此埋下经济动荡的长期隐患。

(4)误入歧途的英式教育。曾经的香港教育以培养高、精、尖人才自居,英式教育下的学生们常常以绅士形象示人。然而当这些素日温文尔雅的大学生冲上街头充当政客们炮灰时,学校当局显现的不作为不禁让人对教育本身感到疑惑。“占中”期间,俊和发展集团致信香港大学等高校,表示暂停对港大等几所高校的奖学金支持,因为高校本应引导学生以合法方式表达理念,但港大等高校不阻止学生“占中”,令学生日后面对刑责。这一举措尚属个例,但无疑是对香港高等教育的理性反省。试想,且不论教育是否应为香港长期享有“文化沙漠”这一难堪的称号承担应有之责,起码近年来那些以赴港就学为荣的内地学子们,还会对继续一个纵容学生非理性行动的教育体系趋之若鹜吗?

(5)美国试图通过香港引爆中国。跟全球众多城市一样,美国首都

也有唐人街。美国在华人土地上——尤其是香港——的存在,或许并不那么显眼,但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言,却不可小觑,甚至可能引爆动荡。这体现为肩负捍卫民主、人权、自由等“崇高使命”的所谓非政府组织,华盛顿利用它们,在此地织就了自己的网络,事实上,上述团体身后皆有白宫的翻云覆雨之手。【对此事件的评论】

第一,香港“占中”活动的前提是直接抗衡中央,冲击政权,带有浓厚的“颜色革命”特征,因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与高度警惕,也让中共全党认识一致,必须坚持原则不让步,必须遏制西方势力的图谋。这是完全可以清楚看到的。

习近平强调:“中央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央政府将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坚定不移支持香港依法推进民主发展,坚定不移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对于三个坚定不移,如何解读?其中不仅是向香港与国际社会宣示了立场,还向全党喊话,统一了原则。这就让香港“占中”活动在中共体制内无缝可钻。

第二,香港“占中”活动的效果是直接破坏“一国两制”政策,这就动摇了香港特区的法制根本,动摇了香港的社会制度的依存根本,动摇了香港人民的安身立命的民生根本。这样的政治骚动,不仅影响不了内地,在香港也会沦落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惨况。现在已经看出来了。

如果香港不实行“一国两制”,就必然是实行“一国一制”。中央不会改变“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香港的反派这样闹下去,就是在逼迫香港

实行与内地一样的社会制度,这一点,大家都想过没有?香港没有独立的一毫子的本钱,但是要实行内地制度,也就是朝夕之间的事情。这是现实啊!

第三,香港“占中”活动的过程是以挑拨香港与内地民众的情感为主打的,其不仅仅是反共,更是反中、反内地人民的具有所谓民粹情绪的政治斗争,这已经引起了内地民众的极大反感,同情者寥寥,内地反对者占最大的主流。一个好端端的香港,被政治野心家闹得臭不可闻,这对内地民众来说,是最大的教育。这也是清楚可见的。【反省】

虽然占中引起民怨冲天,但特区政府仍然保持克制,尽量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街头运动。随着街头能量的逐渐削减,两个多月之久的占领运动最终在十二月初以失败落幕。虽然反对派的政治诉求落空,但占中给香港社会留下了一长串需要香港人反思的课题。九龙社团联会理事长王惠贞在面见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之后回到香港,她说这也是王光亚需要问香港人的严肃问题。“希望我们能够就这次占中进行一个反思:香港是一个高度法治的社会,为什么却会发生将近八十天的违法占领事件呢?他希望我们能够思考一国和两制的关系,思考民主和法治的关系,也思考香港和内地的关系。”

纵观回归以后香港走过的路,“自治”有些被放大,而“一国”鲜有人提起。这就造成了反对派势力在回归后一路高歌猛进、步步紧逼,在一些议题上攻城略地、斩获颇丰。占中的失败,是他们第一次领教到“一国”的力量,第一次一无所得。而就像特首梁振英所表达的,占中同

时也提醒了整个香港社会,“高度自治”的底线在哪儿。“我相信经过两个多月的占领行动,大家都会认识到,要在2017年落实行政长官普选,一定要根据基本法和人大常委会的规定。任何违法行为、甚至带有胁迫性的行为,都不能迫使人大常委会作出一些不符合基本法的决定。相信过去两个月来,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篇6: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去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成功会晤,就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前,美国国务卿克里第二次访华,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规划中美高层交往与中方对表,让人对中美关系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携母亲还有女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访华行动,虽然她们本次的访华不谈论政治,但从一定的程度来看,这也是中美关系友好的一种表现。

然而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关系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近期美国一些高官接连在钓鱼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拉偏架”,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矛头直指中国。这些言行既从一个侧面表明,美方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仍然“心存杂念”,又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担忧。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短期来看,中美两国的矛盾不可避免,争吵和纠纷是难免的,但中美两国关系整体上会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双方的合作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崛起将会进一步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双方的矛盾会有激化的可能,但双方在经济上的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最后会出现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的局面,两国关系会在曲折中前进。

大国相处之道最忌出现战略误判。中美合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由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搬。中美差异巨大,矛盾分歧难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肯定会面临各种干扰。我们都应该知道行胜于言,双方应把共识转化为行动,跨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

因此,我觉得两国应该:

一、探索扩大经贸合作的新途径。两个“巨无霸”扩大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估计又会超越历史的想象。双方应抓住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打造合作亮点,提升合作境界。

二、维护历史正义和战后秩序。历史是面镜子,既可以折射现实,也能够昭示未来。

三、是促进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中国欢迎美国为亚太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美国也要尊重中国在周边及亚太地区的利益与影响。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方才能共同创造繁荣与稳定的亚太新世纪。特别是在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争议问题上,美国应明辨是非,谨言慎行,避免对外发出矛盾和错误讯息。

篇7:形势与政策论文——两岸关系

作者:谢鹏义

【摘要】:众所周知台湾问题由来已久,其间经历了诸多的演变和发展,台湾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新时期如何处理海峡两岸关系关系重大,这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考验,本文就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和可能出现的新特点三个方面来阐述台湾问题,进而给出了自己关于新时期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台湾问题,历史由来,演变,发展,新时期两岸关系,新特点,大陆,处理

【正文】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大家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也曾而两次脱离祖国,一次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第一次收复台湾,赶跑了荷兰殖民者,郑死以后其后代将台湾独立与清廷对抗,后康熙帝任施琅为大帅收复台湾,此后台湾一直隶属大陆管辖。二是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将台湾二次割让出去给日本,自此台湾脱离大陆50年,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国民党发起国共内战,经过历时四年的内在,国民党被赶出大陆、蜗居台湾。正当人民解放军一鼓作气完全解放台湾,美国派出第七舰队横亘在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由此才形成了台湾问题。处理好两岸关系成为中央政府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一个重大考验。

(二)台湾问题的演变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国民党军队蜂拥入台,这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蒋介石、蒋经国统治台湾时期虽也曾扬言要反攻大陆,成立伪中央政府,但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原则。后来李登辉上台,才开始提出“两国论”,开始搞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迅速升温激化。李登辉之后陈水扁上台,民进党开始执政台湾,开始想明目张胆地进行台独公投,台独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海峡两岸关系也日益紧张。2008年随着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对大陆的访问,拉开了两岸关系缓和的序幕,海峡两岸交流也日益紧密。就在同一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赢得“大选”,击败民进党,时隔八年之后国民党重掌大权,也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门轰然洞开,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两年多来两岸经济关系大事不断,世所罕见。先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恢复制度性协商,在大陆台湾先后举行四次重要会谈,达成12项经贸合作协定;再就是取得了包括全面直接双向“三通”、MOU在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成果,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新时期两岸关系呈现及可能出现的新特点;

(1)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不小的挑战。目前的两岸关系是两年来最好时机,台海形势出现了对我有利的内外环境,李登辉的影响日渐式微;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以“台独纲常”为宗旨的民进党早已下台。未来几年,岛内台独活动难于掀起大的风浪,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接下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先易后难”、“先急后难”、“先经后政”、越到后来越难。难点在于以下几点。

1政治对话议题。马英九当局对政治对话的态度渐趋保守。所谓台湾岛内形成“共识”,实际上就是一种“托词”,如果民进党一直反对,岛内将永无共识;两岸对话还要夹带国际因素,这显然表明两岸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增强和强化。

2.经济合作机制化问题。马英九近年来不断重申ECFA的签署应在“对等、尊严”的原则下进行,必需符合“国家需要、民族支持和国民监督”的基本要求,必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台湾人民利益,由此看出,ECFA形成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涉及到身份及关系的定位问题,搞好了,会使两岸关系更亲密;搞不好“两岸”也会成为“两国”的开始。3.两岸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在国18次国民党全代表会上显示,“因为两岸现在并没有剑拔弩张,所以并没有进行政治性谈判甚至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急迫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方面要价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台湾却仍在计划向美国采购更多武器。在“军购”与“军事互信机制”之间,马当局定会选择前者。

4.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近年以来,马当局继续推行“外交休兵”政策,暂时放弃了16年前的“加入联合国”的活动,转而与大陆协商弹性参与国际组织,反映出“一寸求和”的新思维。台湾当局的不断索取将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

无论是年台湾政局还是两岸关系,表面看是风平浪静,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认识,不能盲目乐观,不能被岛内执政者更替所左右,不能被两岸关系的暂时缓和所迷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台海安全稳定的根源并未消除,“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仍是两岸和平发展的主要现实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低估。

两年来,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两岸实现对话协商制度,经贸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新型两岸关系正在加速形成。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两岸关系在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仅仅三年,在认同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两岸之间形成了初步的政治互信。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之后,两岸关系相应的进入有序推进、平稳发展的新时期。未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并全方位拓展;两岸关系将进入合作与摩擦交替上升的新时期;两岸关系与岛内政治合作的衔接将越来越紧密;如何获取民心、争取民意支持将是未来两岸都要关注的焦点。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国因素不容低估。两岸关系应该是中国的内政,但它又有外力的干涉。可以说两岸关系中任何一个现象与事件,又都是中国、美国、中国台湾三方面相互牵制和博弈的结果。正像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台湾问题归根是美国问题。目前美国在台海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不统、不独、不战、不和。长时间以来,美国在台海两岸间一直保持着藐视中间而实际上偏袒和支持台湾的做法。

中国的对台斗争实际上是对美斗争。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对海峡两岸的政策不会根本改变。它确实有点像“摆钟”那样,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时而左时而右的摇摆不定。斗争将使长期的、曲折的和复杂的。当前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曲折和突破性进展,正朝着建立和平发展新局面的方向迈进。美国虽然表面上不断表态乐见两岸的和解。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岛内制约因素不可忽视。

1.岛内民意的走势左右两岸关系。现在台湾有一个最大的现实你,就是“台湾主体意识”的上升。2.民进党能否东山再起。从外部环境上讲,自从马英九主政台湾以来,马英九在竞选时的承诺一直很难实现,马团队的民调也一直回落,台湾民众也颇有意见。另外,从国际局势上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直把台湾作为遏制中国的妻子,也不愿意看到两岸和平统一。综上所述,民进党正在做着东山再起的准备。不过从目前来看,民进党要想东山再起的确困难重重。

(四)新时期大陆应该如何处理好两岸关系。

(1)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住过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同台湾同胞一道,加强两岸人员来往和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5)“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承认放弃使用武力。参考文献[1]薛谋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做文章由来已久[N].人民日报,1995-06-26(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19集)[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中华人民共和国条约集(第26集)[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中国国际法年刊[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5]王铁崖,田如萱。国际法资料选编[Z].北京:北京法律知识出版社,1982。

篇8:形势与政策:中美关系

关键词:电力市场化,电力经济,运作管理,电价政策

受电力企业改制的影响, 我国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组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电力企业逐渐从垄断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电力资源自主定价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受传统观念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制约, 我国电价机制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仍需一定时间。我国电力资源价格, 特别是工业用电价格及居民用电价格, 受国家发改委电价政策的影响较大, 所以电力企业在经营、发展期间必须要正确处理电价政策与电力经济运行管理两者间的关系, 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 使社会电力需求得到满足。

1 电力经济运行概述

近几年, 我国电力科技发展态势迅猛, 在给人们用电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纵观电力单位的发展史, 可发现电力生产面积在电力需求力的作用下不断扩张, 其规模收益从最初的递增逐渐过渡到不变, 然后开始递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电力经济属于一种典型经济。电属于社会公共要素, 从市场需求来看, 其与其他产品存在一定差异。电价具有弹性变化的特点, 当价位变动时, 民众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价位降低时, 空调等用电量多的设备使用数量会显著上升;反之, 电价升高, 此类设备使用数量会明显下降。

2 电力市场化改革形势下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间的相关性分析

2.1 电价政策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市场化需求

1953年, 我国电价推行计价结合调价的方法, 单纯照明施行单一电价, 而大工业生产用电施行两步电价、据力率调整电费的政策。我国于1960年发布了“全国统一电价目录”, 对部分地区差价进行了调整, 针对部分产品推行优待电价。虽然近几年, 我国市场化改革大刀阔斧的进行, 然而受计划经济时代电价政策的影响, 我国电价政策基本上未发生较大变化, 仍然沿用计价结合调价的方法。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中逐渐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但电价政策长期不变, 导致电价政策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脱节。

2.2 基本电价计算方式使电力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受到影响

基本电价属于电价政策中的核心问题, 同时其也是电力企业发展期间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 而电力资源耗用计算是形成基本电价的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规定, 在基本电费计算方面, 供电部门和用户共同承担电力损耗。然而, 实际供电的无功损耗大都是用户来承担。此外, 从用户电表到电能使用的过程也存在无功损耗问题, 而根据现有的计价模式, 这些损失只能由用户承担。造成无功损耗的原因过于复杂, 不论是用户还是企业, 如果超出承受范围, 就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虽然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基本电价既可按照最大需求量计算, 也可根据变压器额定容量计算, 但是关于计算权限却没有给予具体规定。相关部门推出阶梯电价制度后, 就没有再做出其他调整, 导致部分省市的供电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

2.3 分时计价法促使电力企业陷入被动经营的尴尬局面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推行了分时计价政策, 但是用户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当用电处于紧张时期时, 供电部门为了缓解用电压力, 主张用户采用分时计价法, 但用电压力缓解时, 为了切实保证电力企业的效益, 用户申请分时计价方式一般不能获得批准。其主要原因是分时计价需要重新设计、完善配网线路, 投资成本过高, 电力企业难以承受。目前, 我国使用的分时计价法仍处于摸索状态, 若能全面实行该政策, 那么用户就能掌握主动权, 而供电企业则会陷入被动局面, 用电计费必定会受到影响。若该政策不能有效实施, 那么用户就难以展开计划用电, 容易出现电网丰谷昼夜差值过大的情况, 供电设备利用率降低, 无功损耗则会显著增加, 进一步提升了供电企业的成本。

3 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的发展对策

3.1 调整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策略

电力企业应该给予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应有的重视, 积极调整经营管理策略, 正确把握电力市场改革变化与电价政策间的关系,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电力企业应该从经营理念、方法、方式及营销建设等方面着手, 使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与电力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首先, 电力企业应该树立竞争意识, 给予市场营销部门应有的重视, 从整体上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使企业能够及早在电力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其次, 电力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要求, 构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 在日常管理中引进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逐步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

此外, 电力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自身政治影响力, 促进电价政策深化改革, 使电价政策得到完善。作为国家垄断型产业, 电力企业应该将其背景优势充分发挥, 对传统电价策略进行改革, 逐步形成市场化电价政策。

3.2 健全基本电价价格形成机制

目前, 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为价格政策影响、自身管理问题。在传统政策及观念影响下, 我国电力系统体制改革并不彻底, 比如, 各市供电企业其实是企业与行政机构的复合体, 其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这与电力企业占据的国家垄断地位有着密切关系。电力企业若想从当前局面脱离出来, 就必须摆脱传统政策报复, 树立成本意识, 促进电价价格形成机制的健全。

第一, 电价企业应该致力于挖掘企业内部发展潜力。由于电力企业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发展压力。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进行改革, 精简部门及工作人员, 扭转经营主体亏损局面。同时, 企业应该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 树立成本观念, 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第二, 企业应着手基本电价形成机制健全事业, 根据当前发展局面, 应该进一步细化“按变压器额定容量计算电价”的政策, 确定该政策的计算权限, 使企业利益与用户利益得到平衡。

3.3 完善分时定价机制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来看, 我国当前实施的用电机制仍存在一定缺陷。一般而言, 用户白天用电量较多, 夜间用电量相对较少。但是部分地区存在白天用电高度紧张、夜晚用电严重浪费的现象, 这给电力企业整体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 供电企业应该对工作思路进行调整, 致力于完善分时定价机制, 使发电量与用电量基本达到平衡, 降低白天、夜晚用电不平衡情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关于分时定价机制, 上海、安庆等地区积累了丰富经验, 所以各地可以充分汲取这些先进经验, 结合当地发展情况, 有针对性地制定用电分时计价管理方法, 例如白天用电价格维持不变, 夜晚十点至次日清晨六点用电均为半价, 通过推行这种优惠政策, 促使用户自主避开用电高峰时间段, 确保宝贵的电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 而且这对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当前推行的电价政策对于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好坏参半, 但从总体来看, 利处小于弊端。因此, 供电企业应该从人们用电需求出发, 结合当地经济状况, 对电价政策进行完善, 在现有的电价基础上, 挖掘新的发展途径, 从根本上促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落实, 在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同时, 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永辉.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学术版) , 2013, 32 (2) .

[2]罗呼.谈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 (18) .

[3]高鹏飞, 孙静.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28) .

[4]朱平, 刘杰.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J].低碳世界, 2015 (7) .

[5]方汀.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分析[J].新财经 (理论版) , 2013 (11) .

[6]封海红.电力经济运作管理与电价政策关系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23) .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教案下一篇:污泥脱水技术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