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

2024-08-04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精选4篇)

篇1: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

支教团背景:

团中央、教育部自1999年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究生支教团”)以来,已从全国83所高校招募派遣了11届共4172名获得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赴中西部20个省(区、市)的8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含西藏4个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研究生支教团的实施,促进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共青团培养锻炼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事大学先后招募派遣了十届共四十名优秀学生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县和同仁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

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主要分为选拔、培训和日常管理三大块。

选拔过程:

(1)9月末接收团中央关于选拔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附件1: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

(2)9月末至10月初,在校园网学生通知栏目里发布选拔通知、报名表格及相关的鼓励政策,并下发各个学院团委,同时组织主题报告会并配合西部支教图文展加强校内西部支教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西部支教学生的生活、工作情况;见附件2海事大学选拔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通知,附件3推荐选拔管理办法,附件4学校相关鼓励政策,附件5:报名表和推荐条件

(3)10月10日之前各学院中队、学院团委、党委审核各报名同学的申请书、事迹材料、成绩单、获奖证书复印件后报送校团委;

(4)10月10日左右学校专门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纪委、校团委、各院系分团委和已返校的研究生支教团组织面试选拔工作,面试采取演讲答辩形式;

(5)10月15日之前对初步人选在校园网张榜公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见附件6:公示

(6)10月15日左右,网上公布无误后,确定的人员填写相关材料,学校鉴定,体检,并签订相关的协议;见附件7,附件8体检项目和体检标准

(7)10月20日将相关材料上报上级团组织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见附件9支教团工作人员联系方式

培训过程:

(1)选拔工作次年5——7月,组织支教学生在海大附小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岗

位培训,认真做好旁听、备课、试件、音体美课程也要同时重视,建立严格的请假制度,不准随意缺课。以此加强志愿者的教师教学能力。

(2)次年8月末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全国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统一培训及出征

仪式。

(3)开展多次往届研究生支教团与新一届研究生支教团茶话会。

日常管理:

(1)8月末9月初协调落实志愿者岗位、住宿等后勤保障:积极与当地教育局

和团委沟通,合理分配支教成员的工作地点,尽力解决志愿者的食宿、水电暖、网络等难题;见附件10 同仁县相关单位联系方式

(2)建立志愿者自我管理机制:引导支教团充分发挥队长和副队长的作用,定

期举行团队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总结会议,强化志愿者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服从意识,加强志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3)建立队长半月汇报工作制度:每半个月,支教团队长必须向团委联络员汇

报团队在当地生活、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志愿者的动态;

(4)加强志愿者安全、健康状况管理工作,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生活安排和安

全保障工作,严格执行离开服务地时的请假制度;

(5)组织社团配合志愿者在大学校园内开展主题为西部“1+1”的爱心活动,构建大学班级与西部小学生的沟通平台;

(6)给与志愿者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志愿者在捐资助学方面在运费、信件邮寄

费用、电话、网络等方面会产生一些必要的费用,校团委在这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7)走访青海看望志愿者:每年11月中旬组团前去青海看望支教一线的志愿

者,旁听了每个志愿者的授课,对志愿者的住宿饮食等条件做了考察,对志愿者工作以最直接的指导;

(8)督促志愿者做好支教日记和支教新闻的宣传工作;

志愿者相关信息:

大连海事大学西部支教专题网站:

(域名已申请,待建)

大连海事大学西部支教团博客:

http://blog.sina.com.cn/qinghaixibuzhijiao

大连海事大学西部支教团邮箱:

xibuzhijiaotuan@sina.com.cn

大连海事大学西部支教团的相册:

http://photo.blog.sina.com.cn/qinghaixibuzhijiao

大连海事大学百度旧衣吧链接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553724251

青海省同仁县捐衣群QQ群:85740558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专用电话:***

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专用QQ:114144001

3注: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通知中与往年不同之处为:

2008年:

三、保障措施

招募高校向每名志愿者提供每月60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年两次往返服务地的交通补贴(向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青海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黄南州,云南迪庆州服务的志愿者每人每月800元生活费)。

2009年:

三、保障措施

3.参照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活补贴标准和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有关规定,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从2009年开始,研究生支教团生活补贴标准适度提高,招募高校向每名志愿者提供每月不低于680元的生活补贴和每年两次往返服务地的交通补贴(向在西藏以及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青海海南州、海西州、海北州、黄南州,云南迪庆州等藏区服务的志愿者每人提供每月不低于900元生活补贴;向在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服务的志愿者每人提供每月不低于800元生活补贴)。请各校按此要求认真落实。

篇2: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

响应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2000年第一届至2009年共计十届支教团共计40名优秀的研究生先后远赴青海化隆,循化县,同仁县支教。

第一届2000年,99级研究生潘晓丹:

全国唯一一个在读研究生自愿远赴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支教,条件艰苦,多次累到在课堂上,深受当地师生的好评。

第五届2004年,海商法研究生杨健:

工作:安排到同仁县财政局,主要负责电脑培训、网络维护、网站制作等工作。根据青海省财政厅的“金财工程”的统一安排,在全省财政系统内普及电脑网络知识,同仁县财政局广大干部职工培训电脑知识培训。

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推动当地电子政务进程,节省大量办公开支通过为各个部门搭建局域网、建立网站,电脑、网络维护,一年来为黄南州、同仁县各个部门总结节省办公开支数万元。在教育方面,担任高

二、高三两个年级的英语辅导老师。同时,为贫困学生募捐,资助贫困学生

第七届2006年,轮机研究生任洪莹:

安排在同仁县第三完小工作,高原环境使其病倒,但是谢绝住院,坚持上课,带领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爬上、游戏,还会为孩子们准备丰富的饭菜,对小学的升旗队伍严格训练,从母校募捐到的钱物为同仁县第三完小的残疾人贫困生马晓霞购买了新衣服、棉裤、书包和文具等,并自己为她从大连亲自购买了一台轮椅运送到青海的同仁县。当地的老师、学生、家长对此津津乐道,树立了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良好形象。

第九届2008年,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整体,(1)教学方面: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志愿者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期末考试中志愿者冯雯雯所教班级超越了当地最好的英语老师的成绩,名列第一!

另外王结实、于博、冯春焕、李康、傅静所教课程成绩均良好,当地老师、学生和家长对海事大学的志愿者评价很高。(2)捐资助学方面:

第九届支教团在同仁县认真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开展了主题为“西部‘1+1’”的捐资助学活动。志愿者建立了大连海事大学西部支教专题网站、博客和相册。一年来,支教团队通过这样的网络平台与微软中国、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中华怀恩慈善会、深圳民政局、北京汉能投资集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大连星玛电器、中华怀恩慈善会、东莞义工组织、中央音乐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辽阳职业技术学院等公司和社团组织建立了很好的联系,并有数以百计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西部‘1+1’”的计划中。

一年时间,支教团队通过网络争取到了25吨共计旧衣物,并已经在同仁县第三完小、黄南州中学、黄南州民族中学等10所中小学共资助了70名小学生,为他们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费用。同时还争取到邮资总计超过30000元的旧衣物,累计捐赠文具7500元,同时还在当地的四个小学设立的专项奖学金。(3)团队协作方面的突出事件:

捐资助学下乡覆盖全县80%的中小学,最远去过的地方需要驱车2个小时的山路,最高海拔去过3500米,克服高原、晕车等反应在23个中小学举办过捐资助学的活动,平时生活上,同在一屋子住,做饭,卫生安排的井井有条,团队凝聚力很强,团队六名成员亲如兄弟姐妹。(4)成果及荣誉:

篇3: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

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

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 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润滑理 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 恒,教授/博导,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

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 ”、“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曾应邀多次出访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李成教授简介

李成,男,1962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博士。先后获得郑州工学院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多个德国联邦科技部、德国国家宇航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与欧洲空中客车、德国大众汽车等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涉及:空中客车A380机翼的结构强度研究;风力发电中的能量储存飞轮的前期定量分析和研究;空中客车A340机身新型材料的结构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开口结构计算方法研究;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等。作为主持人目前正在承担三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或Ei等收录引用,数十篇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的力学、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对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开口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被评为2005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河南省车辆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复合材料结构强度

2、复合材料高速储能飞轮的力学问题、失效机理

3、结构的疲劳、断裂及可靠性

4、车辆结构强度

韩捷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带领学术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累计开发与研究成果相关产品5大系列10余种。以技术转让和自主生产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分别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投入生产。并成功获国家“双高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同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河南省软件工程专项支持。产品曾代表郑州大学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产品应用 覆盖石油、化工、冶金、发电、烟草、煤炭、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正在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两项。

张琳娜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琳娜,教授/博导,女,1957年生,1989年获机械学硕士学位;现担任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ISTP收录多篇;作为主编出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简明公差应用手册》等著作4部,参编大型工具书《计量测试技术手册》1部;取得了“智能化精度设计系统”、“精度特征CAD系统”、“虚拟制造环境下CAT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工质量的预测与控制”等主要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国家“863”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 7 等奖2项;并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多项GPS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张洛明教授、博士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篇4: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开展简介范文

大学生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自2006年起在我校实施以来,我校采取全校公开招募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能够胜任支教扶贫工作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同时进行力所能及的扶贫志愿服务并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活动。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岗位,形成“志愿加接力”的长效工作机制。2013年,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支教团志愿者增至14名,服务地也从最初的青海省共和县延伸至贵州省六枝特区、河北省阜平县。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辐射至三个服务地,志愿者合力推动支教工作的服务框架。志愿者们用青春和汗水践行了“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一年来,在日常教学、学生活动、学校工作、捐资助学、自身建设、开辟第二课堂和参与党团活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今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扎实开展支教工作

志愿者们走出了大学的校园,踏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他们用爱为西部山区的孩子们推开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桥,点起了一盏灯。

1.1 立足本职教学岗位,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支教团志愿者抵达服务地后,被分配到5所中小学担任主要教学工作。志愿者们认真备课,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很快就和同学们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学校根据教师资源紧缺和分布不均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支教团知识丰富的特长,为支教队员安排英语、信息技术、科学以及综合等任教课程。

1.2规范执行党政要求,增强校园管理服务能力。

在负责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支教团还负责学校日常党政事务,全面参与到学校日常行政工作、党务建设等领域。多名队员担任服务学校办公室秘书、教务助理、政教助理、党支部委员等工作。

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支教团成员担任着校办文件收发、拟批处理、分类上报、记录存档等办公事务,同时负责学校各类通知、简报、申请等文案起草工作。除日常行政工作外,支教队员也参与到学校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协助学校相关部门开展了多项服务学校、服务同学的工作。

1.3 全面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在学校,支教团成员不仅在教学上稳抓稳打,更认识到西部地区基层教育的薄弱环节,即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甚少,素质教育几乎为零。在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之余,队员们结合自身特长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内容涵盖硬软笔书法、手工制作、朗诵阅读、科技创新、音乐等内容,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了他们对于外面世界的认知,收到了良好的活动效果。

1.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根据学校实际工作安排,支教团长期承担教师政治培训和电教培训工作,以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思维理念传授给当地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从而从根本上逐步改善支教地区教育落后现状。支教队员结合每周时政要闻,针对重大事件和新闻有针对性地对教师队伍进行思想政治培训,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训。在时政新闻讲解、党和国家各项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同时增进了学校老师对内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加深了同当地老师的交流沟通与相互理解。

同时,针对当地老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能力薄弱等问题,在教学技能培训上,支教团队员加强了教师远程教育教学培训。通过远程教育网等相关网站,培训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资源下载和整理。教授当地教师熟悉word、excel、ppt等相关教学软件使用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教师们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比例。多媒体课堂教学在教师中不断扩散,级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助学活动为依托,弘扬志愿互助精神

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把捐资助学工作作为一年支教服务中重要的环节,用真诚的付出为孩子们换来温暖的回报,哪怕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本课外书、一个布娃娃,希望孩子们在西部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下,感受到来自大山外面的温暖。

2.1“腾爱有+”为服务地募集到大批爱心物资

我校研究生支教团长期同腾讯公益旗下的“腾爱”公益平台合作共同开展捐助活动。从刚开始的1所学校,到10余所,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以倒淌河、江西沟、六枝特区3所学校为中心辐射其他乡镇,把乡镇十几所学校纳入了“腾爱”捐助平台。截至目前共收到爱心人士寄来的爱心包裹数百余个,包括衣物、文具、图书和体育用品等大批爱心物资。同时,志愿者们利用周末等空余时间,走访了多所乡镇小学,并在“腾爱”自助捐赠平台上进行发布,以为这些学校争取到相关捐赠。

2.2 利用网络资源广泛募集慈善爱心物资

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新浪官方微博和腾讯官方微博成为了争取社会资源及时发布关爱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支教团成员针对当地情况和同学们的需要,开展了“晴暖中秋,爱在华夏”月饼捐助计划、“但有爱,枕有情”枕头捐助计划、“我们需要药”、“晴暖青海,纸短情长”卫生纸捐助计划、“爱心加餐”营养餐捐助项目、“信筑友谊桥 梦圆青海情”筑梦项目、“黔程万里”扶贫助学计划、“益行家”快乐运动场建设公益项目,为服务地募集了大批爱心物资,建立起新浪“扬帆图书馆”、“音”为爱小鼓队等品牌公益项目,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困难,也让他们学会了感恩。

2.3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机构,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我校支教团服务地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志愿者们针对这一情况,在各自学校建立起留守儿童自立自强中心和“七彩小屋”等机构,志愿者和相关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补习、亲情陪护、心理辅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组织专家到学校开展普遍心理测试,进行心理健康评估。组织心理学志愿者,退休教师、“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开展心理辅导、亲情陪护等活动,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开通亲情电话,通过电脑设备等,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沟通交流创造便利条件,使有条件的父母能够与孩子实现视频聊天。此外,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和关爱贫困生工作相结合,向他们赠送衣物、文具等物品,帮助他们减轻家里的负担。

三、以团学活动为抓手,拓展学生工作建设

学生活动对青少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我校支教团根据服务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层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

3.1圣水湖畔,格桑花开

在青海省共和县,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支教团负责两所学校少先队建设和少队活动同时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职务。支教团针对学校少队工作情况和学生特点,进一步完善学校少先队组织建设。在原有少先队大队和中队基础上增设了少先队小队。同时,组织开展绘画比赛、趣味运动会、草原环保行、手工小制作等形式各样的少队活动,为当地学生展示自我个性、培养自我特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共和县教育局在检查学校工作时,多次对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提出了认可和赞扬。此外,支教队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近期重大节日以及事件,结合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兴趣拓展等主体思路,每周开展少队活动前针对活动主题与形式进行充分酝酿、辅导员会议反复协商讨论,同时充分听取学生代表意见,最终确定活动主题与形式。广泛的参与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确保了活动可行性、实际性。支教团在开展日常少队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外界事物,帮助学生广泛进行对外交流。通过网络资源、图书信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牧区以外的世界,拓展学生视野范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未来人生的理想信念。同时组织学生与爱心资助人士进行书信往来,锻炼文字沟通能力,培养学生感恩情怀。九月份,支教团联系团中央“梦想剧场”放映组,来到服务学校播放了电影《虎头要塞》。

3.2童真加梦想,无翅也飞翔

服务贵州的志愿者吴限泽、张欣和张馨予分别担任了服务学校三个少先队中队的辅导员,带领本中队的少先队员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此外,队员们还积极参与到学校少先队建设的工作中,其中,志愿者耿林分管学校大队部工作,协助大队辅导员开展少先队的日常工作。志愿者们协助大队辅导员完成了《六枝特区第一小学2013-2014年第一学期工作规划》和《六枝特区第一小学2013少先队工作总结》等多个文件和活动简报的撰写工作。精心筹备并组织了六枝特区第一小学新学期开学典礼、多个周次的升旗仪式和迎国庆、促和谐、共筑中国梦”——升国旗、挂国旗、唱国歌活动、六枝特区第一小学“红领巾心向党 相约中国梦” 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64周年活动暨“祖国好,家乡美”系列活动签名仪式、“励学志•读书行•中国梦” 六枝特区第一小学 “三生四爱五心五好”主题教育暨第三届读书节系列活动等多次学生活动,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3.3城厢之声,传遍你我 服务于河北省阜平县的支教志愿者经过与校方的协商,决定利用广播站作为传达信息,改善学校学习气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宣传工具,广播站命名为“城厢之声”,下设共商国是,行板如歌,情感空间,雕刻时光,指点迷津,知冷知热六个栏目板块。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大课间,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四、以参加党团活动为助推,不断丰富服务内容

志愿者们在服务地不仅将本职工作出色的完成,本着为服务地贡献更多的青春力量的目标,志愿者们还积极参与和组织了服务地的多项活动。在贵州省第八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支教团4名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此次会议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较好的服务了参加会议的中外来宾、各级领导和游客,并获得了此次会议优秀志愿者称号。此外,配合当地政府、团委、教育局等多个部门开展了多次爱心帮扶和会议服务工作。

2014年5月15日至5月18日,我校支教团成员和其他志愿者一同利用四天的时间走进保定地区六个县市的七所中学开展励志教育讲座活动,这七所中学分别是涞源县第一中学、涞源县职业教育中学、涞水县祖冲之中学、易县中学、清苑中学、安国中学和博野中学。联合支教队共开展励志教育讲座60余场,覆盖人数24000多人,涉及到的地区除阜平县各乡镇外,他们还走出阜平,来到石家庄新乐市以及山西省朔州市开展类似的讲座活动。支教团志愿者结合自身经历与当地中学生进行深入互动交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传播正能量,为他们的成长成才贡献一份力量。相关经验也向其他两个服务地进行推广,志愿者们也各自在青海和贵州开展了多次宣讲活动。

五、以队伍建设为突破,争创志愿服务品牌

2013年12月和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分别给本禹支教服务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他们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全体志愿者开展了自身学习、同服务学校领导和当地团委领导开展了多次座谈会,深入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同时,倾听了服务学校领导、团委领导对于支教工作的意见建议,以改进支教工作的不足。

支教团在服务地的辛勤工作和默默付出收到了大方地人民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赞扬与表彰。河北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公益项目被共青团青海省委评选为省“优秀公益项目”,贵州服务队志愿者吴限泽、耿林被评为研究生支教团贵州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多名支教团成员被当地教育局和团委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首席员工发言稿下一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