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2024-07-25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共10篇)

篇1: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主教者:王晓红

集体备课小组:王晓红,张小丽,刘祥明,严慧渊,石洁瑜 船场中心小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意义,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特性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来画的,而三角形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物体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初步认识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板)[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请生拿出三角板跟同桌说说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

顶点边角顶点边角角顶点 边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构建概念

师: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其余学生与同桌合作摆)

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三人拉演示一下。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4、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123456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生:能。)

师:请你们在练习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

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那么三角形的每条边,每个角,每个顶点也都有自己的名字了,比如线段AB.(请生说出其他部分的名称)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小动物们也很喜欢三角形,瞧,长颈鹿和山羊也把自己的房子设计成了三角形,可是,长颈鹿不知道自己该住那个房子,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用手指)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设计意图: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老师在黑板上板演(强调画的过程),生试画三角形的另一条高。师再讲解画高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请生自己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

出示3:让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生活,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师: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的知识。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围篱笆”图。

师:瞧!小兔和小猴分别在各自的菜地边围上篱笆,小兔围成的是长方形,小猴围成了三角形。

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为什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师拿出长方形框架。

师:谁想来拉一拉这个长方形的框架,你有什么发现?(容易变形,不稳定。)如果我们在小兔的篱笆上轻轻一推,会出现什么情况?(篱笆会倒下去。)师:再拉一拉三角形框架有什么感觉? 请一名学生上前演示。

师:其他同学也想体验一下吗?(学生兴趣高涨,想要动手试试。)拿出你们的学具小棒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动手感受一下。

师小结: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不易变形,可见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点击课件,小猴的篱笆上有个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师: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小猴的篱笆更牢固了吗? 生:因为小猴的篱笆是三角形的,所以更牢固。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吗?(生举例)生: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

小结:(点击课件,物体中红色的三角形在闪烁)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等物体之所以制成三角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其结实耐用。

3.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件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图片。

师:了解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看,这是一把旧椅子,摇晃得很厉害。扔掉可惜,该怎样加固它呢?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具体怎样做。

追问:为什么要在椅子的两条腿上斜斜地钉上一根木条?这样做运用了什么知识? 生汇报后师小结:这样做是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真了不起!4.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三.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

板书设计:

顶点边角角角边顶点 边 顶点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角形ABC 具有稳定性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2: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时间:2010.10.07

主备教师:晏煽 课

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

出示平行四边形

提问: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学生总结并回答前面学过的内容。(数表格的方法,割补法,直接测量底和高进行计算等等)

师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问题: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 2厘米,高是 1.5厘米,你会求它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3)思考并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二、新授课:公式推导与理解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学生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用锐角或者钝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刚才同学们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边提问)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主拼图)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3)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拼吗?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问题: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1)通过以上实验,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5.提问并思考,强化推导过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加上“除以 2”?(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应用

1.教学例题:

红领巾分底是 100cm,高 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篇3:集体备课——为教师的教学补钙

查找“问题”——拨云见日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目前的集体备课过程中, 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前不少集体备课流于形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备课=成就“懒汉”

集体备课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教师、备课组借集体备课之名, 谋“分工备课”之实。有些同年级组的教师, 每位教师轮流主笔备一部分内容, 然后把教案复印一下, 每人一份, 并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 自己不备课, 而是手握教育信息化这把“双刃剑”, 直接将互联网上的有关内容下载。集体备课等同于一人提供教案, 大家“拿来”使用。一些教师拿到这些教案后, 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 没有对教案适当修改、增补、删减、提醒、强调和解释。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 其效果比个人独备更差, 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 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备课的“懒汉”。

2.集体备课=“统一”教案

有些学校, 集体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同年级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以后, 大家以同样的进度完成同样的内容, 使用同样的资料, 布置同样的作业, 甚至上课的环节都如出一辙:一样的导入, 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 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 一样的调。这样一来, 教师上课就如同工人在车间加工零件, 毫无创新。把集体备课和统一教案画上等号, 是值得商榷的。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教学重难点处理、练习、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案内容和教学环节要高度一致。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 又要突出个性特色。

3.集体备课=个人“独唱”

在集体备课中, 研讨往往由备课组长说了算, 这就使得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 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 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要集众人之长, 补自身之短。集体备课要求教师能积极主动地交流, 在交流中实现思想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锋, 实现共同提高。

规定“流程”——洗尽浮华

由此看来, 一种好的方法只有用得其所, 才能真正发挥成效。集体备课中, 我们应该如何洗尽浮华,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呢?

1.安排内容

为了减少盲目性, 开学初, 各学科组长组织一次全科性集体备课, 主要讨论本学期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 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 制订好本学科集体备课计划。各年级备课组长根据学科计划制定年级备课计划, 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 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选为集体备课的内容不宜过多, 最多不能超过整册教材内容的一半。一般来说, 所选集体备课的内容应是教师公认为在教法上难处理的、别人研究过但又上不出新意的、别人很少研究的内容等。这样, 每次集体备课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

2.确定主题

既然是研讨, 就要有一定的主题。主题明确, 教师才不会在研讨活动中为备课而备课。备课组长要提前谋划集体备课的主题。主题要有根据, 不是某个人的“闭门造车”, 而应来自于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集体备课时, 大家有备而来, 踊跃发言, 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还是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 都自觉地把个体纳入到群体中去, 集思广益, 教师个人素质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

3.固定时间

集体备课的时间要固定, 这样, 教师间的相互研讨才能有保障, 否则会流于形式。以学科组为单位, 进行每周的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由于教师在工作时间内开展这一活动, 而且这样的活动有主题、见实效, 教师们每次参与备课的积极性很高, 更能畅所欲言,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备课形式

我校集体备课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 “线性集体备课”:一位教师根据“主题”独立备一节课或一小章节内容→主备教师进行说课, 备课组内的教师畅谈各自的意见和想法→主备教师修改教学设计并上一节研究课→组内教师再次集中进行评课。 (2) “循环集体备课”:一位教师根据“主题”独立备课上课, 组内教师听课→组内教师评课, 集体修改教学设计并请另一位教师第二次上课 (还可继续循环下去, 由第三位教师执教) →再次评课, 修改教学设计, 最后由第一位主备教师上一次主题式的汇报课。

5.统一设计

主备教师在综合其他老师的意见之后, 备出详案, 制成统一教学设计, 放到校园网上供教师下载。统一教学设计右边留有“个性化修改”空白栏, 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进行再度调整, 设计出个性化教学设计。统一教学设计最后留有“教学反思”空白栏, 供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 提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以便在下次集体备课中讨论、交流。

及时“调整”——日新月异

集体备课中, 由于主备教学设计代表的只是主备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同时,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起点、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主备教学设计难以为其他教师所用。而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而另一方面, 新课标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上的不可预料在所难免, 对于临时出现的“节外生枝”, 教师就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1.个人设想——一度调整

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 执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有异, 故他人所备教学设计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活动后, 认真钻研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 参阅相关的资料, 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个人的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化的“剪裁”“修饰”, 立体化地解构, 在原教学设计的1/4处注上调整意见。这就是一度调整, 也可称为个人设想调整。

2.组内交流——二度调整

主备教师的备与辅备教师的一度调整都是个体行为, 为了实现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共享、智慧的碰撞, 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 辅备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 讨论交流主备教师教学设计的调整, 然后再次结合本班学生实际, 博采众长, 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设计。这就是二度调整, 也可称为组内交流调整。此次调整意在张扬个性, 博采众长, 它既有“百家争鸣”的态势, 又有“兼收并蓄”的智慧。

3.静心反思——三度调整

如果我们的教学止于预设、调整、实践, 那一节节课可能就是一次次的“唱老调”“走老路”, 很难实现质的飞跃。因此, 我们主张在课后对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及自己的教学处理进行反思, 静心琢磨所得、所失、所惑, 适时整理思路, 调整心态。精备课以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的形式加以记录, 其他课以教学日志的形式加以叙写, 以期在无数次这样的“上下求索”中得到“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长此以往, 反思定会成为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和动力。

4.整体驾驭——四度调整

为了更广泛地分享成功, 深入地探究问题, 尽可能地弥补教学中的遗憾, 我们提出了分组活动时的四度调整, 即就主备教师的研讨课及辅备教师各自的课堂实践展开讨论, 针对一些共性的反思来调整教学设计中不适合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需求的环节, 设计可行性方案。四度调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主观上强调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做高屋建瓴的整体驾驭的调整。当然, 由于精力与水平限制, 要讲究策略, 重视对某一片断, 特别是重、难点片断的调整。

重视“评价”———博采众长

对集体备课的评价, 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评价时, 我们重在评过程, 看看该老师能否积极参与集体备课, 能否在集体研讨时, 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能否博采众人之长, 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度和人性有机结合, 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对集体备课的评价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展开:

1.集体备课过程评价。在每次集体备课中, 备课组长和参与备课的学校中层干部都要对备课组所有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教师主要看以下几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否准确, 能否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实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考虑学情,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进程的安排是否自然、连贯;有没有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 并拟定几套可供选择的应对方案;针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 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

2.集体备课结果评价。集体备课结果评价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设计、论文、公开课、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另外, 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不定期巡查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情况, 并且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备课组编印的教学设计、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对教学设计的补充完善情况、教学课件的质量、达标试题质量等。

篇4:《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角形;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14-02

教学内容:人教四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条(或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棒、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1、展示情境图

在这幅图上你发现三角形了吗?它们都在哪里?

2、导入课题

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引入三角形,激发学生兴趣。】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1)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画好后,同桌相互比较,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发现三角形的特征。知识的形成顺其自然,避免了教师生硬的说教。】

(2)为了表示的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则这条边表示为AB,这个角表示为角A,角A的对边是BC。这个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ABC。

【设计意图:由文字表示自然过渡到字母表示,这是实际的需要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这里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为接下来准确画高做了重要的铺垫。】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引导: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设计意图:师在这里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说法,让他们尽情地说。这些错误都是接下来宝贵的教学资源。】

(2)课件出示,判断这是三角形吗?

这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这个图形封闭了,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它是直的,也是封闭图形,它是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反例一一驳回刚才学生的认知错误,进一步矫正学生的认识。因为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延续归正的过程。】

(3)引导总结,形成三角形定义。

师:那三角形的三条线段要如何连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三角形呢?

生初步总结,师引导完善。(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你认为三角形的定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规范的说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师最后的一句追问是概念的强化。】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提出问题

关于三角形你还知道些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稳定性是什么意思?

2、实验解疑

拉动活动四边形和活动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不变的,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切身对比感受,由实际到理论,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特性不是教师能告诉他们的,也不是他们能看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利用了三角形和它的稳定性。师课件展示生活实例。

4、解决问题

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相框松动了,请生帮忙解决。有什么办法使它牢固些?

【设计意图:再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解决问题,理解底和高

1、出示问题情境

几何图形乘坐和谐号快车去往几何王国,他们都能上车吗?三角形忘了自己的高是多少,你能帮帮它吗?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趣过渡到作高,在情境中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的宽作了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高的本质,从而突破画高。】

2、辨析高

3、引导总结

那你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引导理解对边并总结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总结,加深理解,为接下来的拓展打好基础。】

4、拓展提升

师:通过测量三角形的高是5.4厘米,它能上车吗?(不能,限高5厘米)那怎么办?(生自然想到了旋转三角形,从而有了作其它两条边上的高。)

生通过旋转三角形,画了另外两条边上的高,通过测量得出将三角形旋转后高小于五厘米,即可上车。师顺势总结:三角形每条边上都能画出一条高来。

【设计意图:通过巧妙的设计使生通过探索努力解决问题,体验成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三角形每条边上都有一条高的难点。】

5、分别画高

请你在指定的底上画出它的高来。(答题纸上分别是两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

着重引导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其中一条直角边为底的话,另一条直角边就是高。

【设计意图:有层次感的练习是技能掌握的必备条件,通过过渡到给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画高,使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高的理解。】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六、作业布置

下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又该如何画?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作业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数学天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将来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5: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P80-81《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三角形的高的确定及画法。

教具学具:课件、小棒若干根、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三角形。

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评析: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在情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达到旧知迁移的目的。】

摸一摸,初步感知

师: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边说边出示一个三角形)[预设:学生能说出这是一个“三角形”。] 师:老师把它装在一个袋子里,你能把它摸出来吗?(能)不过问题可没有那么简单,袋子里除了三角形外还有这些图形„„(师边说边出示以下图形)

师:现在你还能又快又准的把三角形摸出来吗?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从这么多图形中摸出三角形来。师 那么请摸三角形的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能一次就摸出了来呢? [预设:学生能够很快地摸出三角形,因为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其它图形都比三个角多,或者没有角。]

1、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用课件演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师 那我们来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三角形除了有三个角,三条直的边,你还发现什么了.(生 : 顶点,)师:大家同意吗? 师: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板书,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画一画,构建概念 师:同学们已经会认三角形了,你们能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不是三角形,因为这三条线和线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这也不是三角形,因为线段出一点头了,没有连在一起。]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预设:学生说出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们的话我听得不是很明白,谁能用小棒来表示一下?(请一个学生到展台上摆出来。)师:非常好,像这样三条线段的首尾连接起来,形成的封闭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板书概念,用红色粉笔写“围成”)

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四人小组拉演示一下。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说“不能”,也有个别学生可能说“能”。引导学生说出“组成”不一定要首尾连接形成封闭图形。]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师:这些图形你们有办法使它变成三角形吗?

(用小棒在展台上摆出这三个图形,让学生上去移动小棒,变成三角形。)

[评析: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本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并抓住学生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加深对“围成”含义的理解。]

三、辨一辨,理解概念

师:你能利用这个概念判断下面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并说出为什么。

[评析: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辨别图形是不是三角形,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师: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三角形ABC。(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也画一个三角形ABC)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生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评析:从生活情境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1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高。师:你觉得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生:垂线,顶点,垂足,对边„„

师:同学们请看第二幅,它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高呢? 生:斜了,高应该是垂直线段。

师:第三幅也是垂直线段呀,它怎么也不行呢? 生:没经过顶点!

【评析: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自学,使学生对三角形的高有初步的理解。通过对后两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3、学习画高。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你会画三角形的高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纸上画。(收集不同高的画法)

学生讲解画高的方法,教师适当给予点评。

师:老师这里收集了几幅不同的作品,你们认为谁画的对? 集体评价

【评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升认识,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理解。有效突破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教学难点。】

4、巩固练习

师:请你选择一个喜欢的三角形,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完成第二部分)收集三幅不同的作品

出示1:用三角板比着,这条高画的对吗?(对)出示2:这位同学怎么没画高呢?谁来说一说? 生:第二个三角形的高和AC边重合了

师:如果把AC边当成底,高会是谁呢?(BC边)

对!当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以一条直角边为底,这条底边 上的高恰好是另一条直角边。出示3:让学生验证。同学们请看图3,我们从顶点B画出了三角形的高,同样从顶点A和顶点C也可以画出三角形的高,只不过会画在三角形的外面。

【评析:由每个学生画出一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到小组和全班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三种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突破教学的定点和难点。】

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创设情境,比赛引入

师: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那你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吗? 生:因为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所以具有稳定性。师:这是你们的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问题。

【评析:通过学生拉动不同形状的框架,亲自体验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不同特性,在操作和比较中加深了对三角形特性的认识】

2、深入研究,探索特性

拿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拿出三根小棒摆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和老师手中三角形的长度是相同的)学生发现:无论怎样摆,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评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不只是停留在教材描述的“拉不动”层面,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既带给学生数学结论,也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3、认识特性,体会应用。

师:为什么三角形拉不动呢?正因为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所以在拉的时候,三角形才不会变形,这个不变的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评析: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起点——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解释应用的的认识全过程。这个过程,既带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带给学生“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体验。】

(四)交流收获、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就要下课了。请你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吧!学生交流„„ 师: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远不止这些,随着我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大家的收获会更多。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ABC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评析: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设计思路: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从生活中的漂亮图片入手,把数学的学习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挑战新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猜想三角形拉不动的原因,再通过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三角形指定地边上的高,使学生可以掌握三角形指定底边上高的画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再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也可以体会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评析: “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有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经历。李老师以此为基点,以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发展。

本节课的突出特点是:

1、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课一开始,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唤起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认识三角形的高”时,用学生喜欢的给动物找房子为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充分的把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的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上,老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例如,让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和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现已有的三角形的知识;再如,让学生凭借对“垂直”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认识的经历和体验,通过尝试画高、交流讨论、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等活动,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中自主构建对三角形底和高的认识。

3、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中,既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操作的空间,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例如,在不同的活动中,以“谁愿意给大家说说”“大家的认识和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们认为呢”“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小组的、全班的不同形式、不同范围的交流,师生共同分享着每项活动的成功,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快乐之中。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篇6: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掌握三角形高的画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使经历观察、分析、猜想、实践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教学难点:是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件、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学习纸、教学过程: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

1、联系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漂亮的图片,想不想欣赏一下?(想)

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这些图片中都有我们认识的一个平面图形,我们比比看谁是火眼金睛,能把他找出来? 生:三角形。师:对!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很漂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认识三角形了,你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画一个三角形吗?(生:能。)

师:请你们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学生独立画,师巡视了解学生画的情况。选择学生画得不正确的图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没有,教师则把事先准备的以下图形也贴在黑板上。)

师:(指着第1、2个图形分别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师:(指着第3个图形问)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我们看一看科学家是怎样说的?(大屏幕出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师:你觉得在定义中那些词比较重要?(围成 线段)师:什么叫“围成”?你们能用手势表示“围成”的意思吗? 咱找三人上来演示一下。师:能把“围成”说成“组成”吗?你怎样理解“组成”? 师:说得很好,(指着刚才的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都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但它们都不是围成的,所以不是三角形。

师:你们说的真好!请同位再把三角形的定义互相说一遍好吗? 师: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共同画一个三角形。师:修改自己画的不规范的地方。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每条线段分别叫三角形的边。师:有几条边? 生:三条边。

师: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接的点叫三角形的顶点。师:有几个顶点? 生:三个顶点。师:形成了几个角? 生:三个角。

师:请你指着自己画的三角形上说说三角形的边、顶点、角。

3、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师: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连续的大写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大家一起叫出它的名字。生:三角形ABC(同时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ABC。).师:如果换上不同的字母,怎么叫呢?(指名说说)如三角形DEF、FGH等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

1、情境引入

师:为了今天的研究,老师特意准备了两幅动物别墅的图片。你能区分出哪幅是长颈鹿的?哪幅是山羊的吗?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图片

生:高的房子是长颈鹿的,因为长颈鹿长的高。师:你说的房子的高是指哪部分?(学生指)

老师这里有三幅图,你觉得哪幅图把房子的高表示出来了? 生:第一幅。

师:从图上来看,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

2、自学定义

那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呢?师:问的好,三角形的高在哪里?你们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答案就在你手中,打开老师发给你的资料。听清要求:①自学,标出重要的内容;②试着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高;③小组交流。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A

B

C

你能试着画出下面三角形的高吗?

师:通过三角形高内容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生2:我知道了怎么画三角形的高。

师:你能边说边演示着画出老师上面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师:说得真好。结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三角形画高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的高不规范的地方修改一下。

师:这个同学是以三角形的边BC为底,从顶点A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画出了三角形的一条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不可以以边AC为底,从顶点B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师:你的想法很正确。(课件动画演示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师:因为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可以作底,也就会有相对应的三条高。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高一共有三条。

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自学,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么画三角形的高,而且知道了三角形的高有三条。你们的表现老师非常满意。我们来休息一下,现在我们放松一下,来场比赛怎么样?(好)

3、三角形的稳定性

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个拉三角形,一个拉平行四边形,拉变形的获胜。

生1:不公平!三角形很牢固,不易变形!生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你的知识面可真宽,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出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 师:上面有三角形吗?(有)

从整体上看,它也可以近似的看做一个三角形,所以它经历了百年风雨后仍然风采依旧!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你们对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1.填一填

三角形有()条边,()个顶点,()个角。三角形具有()性。三角形有()条高。2.判断

①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②篮球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3.画出下面各三角形的高。

底 底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生1:没想到小小的三角形还有这么多奥秘。生2:三角形的作用真不小,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它。生3:我会画三角形的高了。

篇7: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

2、数学

3、一课时

4、课前准备: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三角板、图片、三根木条、磁铁 教学课题:

1、在观察、比较与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水平底边上的高。

2、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 应用。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知识的起点,也为学习习近平面几何、立体几何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教学重点:

1、在观察、比较与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

2、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 应用。

3、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水平底边上的高。教学难点:

1、在观察、比较与操作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水平底边上的高。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操作感知、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生活中的物体(图片),找出物体中的三角形。

2、揭示课题。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究竟它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将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新授:

(一)、观察比较、操作感知,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1、判断下列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根据情况将三角形放在第一排,非三角形放在第二排。

2、比较得出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构成。

3、利用木条操作,将不是三角形的图形改成三角形,从而得出必须把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抽象出三角形的定义。

(二)、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

1、你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自己喜爱的三角形吗?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3、指名上黑板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其他学生在刚才所画的三角形上标)

4、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研究三角形的稳定性.1、指名分别拉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比较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后第2、3题)

(三)、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三角形有高吗?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怎样正确的画出三角形的高呢?请把书翻到第81页,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画的。

2、汇报交流后,指名上黑板画三角形的高。

结合学生的操作弄清几个问题:画高要从哪儿开始?要向哪儿画?画高时要注意什么?(底和高是的关系)

3、在这个三角形内还有其他的高吗?到底有没有,咱们下一节课再讨论。

三、课堂小结。板书:三角形的特性

有三条线段围成(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图形叫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我在课堂教学中,着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1、课前准备充分。教学伊始,联系搜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导入课题。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正反例的观察、分析、比较、更正、总结出三角形的概念。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通过拉自制的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框架让学生亲自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并结合教室中的凳子进行教学。

2、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如结合生活中的三角形导如新课,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练习时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

篇8:三角形特性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一、明确目标

课前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默读并记住要点。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 认识三角形, 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 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将要达到什么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将多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 恰如其分, 能启发学生思考, 便于学生自查。新课前,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回忆

1. 什么叫垂线?

2. 过点A作线段BC的垂线, 垂足为E。

设计意图: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能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它能控制、调节教学活动, 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众多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问题, 降低学习新知识的坡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 “画三角形的高”的本质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通过对“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一知识点的复习, 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

三、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第80和81页, 独立解决以下问题, 不会做的先打“?”号。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

1. 观察实物图中的三角形, 并填一填。三角形有 () 条边, () 个角, () 个顶点。

2. 画一个三角形, 说出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概括: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

3.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

4. 怎样表示三角形。

用表示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三角形, 如:以下三角形表示为__________。

探究二: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从三角形的_______到它的对边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底。

2.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中以指定的边为底的高。

探究三:三角形的特性。

实验:分别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学具拉一拉, 你发现了什么?

__________容易变形。

__________不容易变形。

结论:。

四、交流展示

1. 同桌或小组合作, 交流个人解决自学思考中所提问题的研究成果, 组长记录组内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2. 各小组分工展示学习成果。 (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口头汇报, 投影仪上展示、板书展示的形式。)

五、质疑点拨

1. 引导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中, 什么是“围成”?能不能改为“组成”?

2. 全班交流:画三角形的高应该注意什么?一个三角形能出画几条高?

学生回答后, 教师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 强调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 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 即是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能画出三条高。

3. 思考:怎样让四边形也不易变形?

设计意图:哈佛大学伯顿教授指出:“每位学生都应当获得自己去创造成就的勇气和信心, 并允许他进行长久的尝试。”“学案导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学生经过自学思考, 完成“导学案”后, 安排小组或同桌合作, 交流自学成果, 小组成员互帮互学, 共同质疑解难。这样, 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质疑点拨,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 应用新知, 拓展新知。这种教学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 合作交流的能力,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六、测评

1. 在三角形下面的括号内打“√”。

2. 说说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 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设计意图:“学案导学”强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 及早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及时巩固和应用新知,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层次性, 让后进生有收获, 中等生有提高, 优等生得发展, 力戒随意性、盲目性, 或过度增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以下三点优势: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 把包办代替转变为支持、鼓励、启发、诱导, 让学生有更多实践锻炼、探索创新的机会。 (2)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要求教师加强预设, 把知识分解为: (1) 学生自主掌握理解的基础性知识; (2) 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扩展性知识; (3) 需要老师讲解、指导、解惑的疑难性知识; (4) 需要通过训练进行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 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更加彰显了教学的针对性,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 让学生借助“导学案”, 自学思考, 大胆尝试解决问题, 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 依据“导学案”完成情况, 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 捕捉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因而能给学生以更精准、更必要的点拨, 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篇9:“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关键词]三角形 实验 操作 巩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7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和会画三角形的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欣赏数学美。

3.使学生在探索三角形特性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和画高。

难点:三角形高的确定和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画三角形的高,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或延长交于一点的数学规律,从中激发学生动手画高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提高认识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2.这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学习?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在脑海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10:《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义,理解“围成”的含意;在画高的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底与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在三角形内画高等数学活动经验。

4.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良好品质。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会画指定底边的高。

教学难点:

能准确画出指定底边的高。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一套,三角尺一个。学生准备:三角板,铅笔,白纸。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示概念

1.初步感知。

猜今天学什么?提示:一种平面图形!你猜可能是什么?是呀,这么多的平面图形我们到底要研究哪一个呢?仔细观察下面两副图,也许能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汉江三桥画面。

现在能确定今天要学什么了吗?从古到今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2.画图理解概念。

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能把你记忆中的三角形画出来吗?

在白纸上画一个三角形。画好以后跟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开始吧!

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还有不同的画法吗?(根据学生汇报的画图方法,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三角形。)(相机板书“三条线段”等)

3.尝试概括定义。

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通过课件画图对比分析学生的概括结果,引导学生逐步完善。(理解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出示定义:完善板书。

二、认识各部分名称

1.引导观察并讲述:(课件出示)围成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就是这个三角形的边,每相邻两边相连的端点叫做顶点,由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边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

练习:找个同学上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用字母表示。

老师说“那个顶点”让学生上黑板指,学生指哪个都摇头。

师:为什么现在他指不对了呢?(因为有三个顶点,不知道说的是哪个。)

师: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用字母A,B,C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顶点就读作“顶点A”读,(指B,C)这个是?这样一来这条边就叫AB边。(指另外两条)。这个角就是——角A。

师:整个三角形就可以叫做——三角形ABC。真会类推!快动手把你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来。

练习并过渡:(课件出示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现在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了吗?

师:这是个三角形家族,如果用ABC表示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的话,这个绿色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D。这个红色的就是——三角形ABE。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岚皋县城关小学王晓君

3.认识高。

观察这些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

生1:我发现这些三角形下面的两个顶点不变,上面的顶点分别就变的名称。

师:你的意思是说它们下面这条边长度相等,是这个意思吗?可这些三角形确一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看样子三角形也是有高的,而且这个高还影响着三角形的大小。

师:如果三角形有高的话,那这个高应该在哪儿呢?(停顿一下出示课件)

看看哪幅图画出了你心目中的高?你凭什么说第二幅图是,其它不是?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岚皋县城关小学王晓君

在今天之前,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高?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人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高)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1、三角形的这一点在哪儿?它的对边在哪儿?2、三角形的高应该是一条怎样的线段?3、底在哪儿?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汇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

请打开课本60页,读高的定义。

4.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对应关系。

课件演示画高,强调这点的对边在哪

思考三角形有几条高?课件演示(颜色区分)

5.指导画高。

谁想上来试试画画三角形ABC的高。说一说你想画哪条边上的高?(指名一生上黑板,指导画高)三角板这样摆放对吗?

指名一人上黑板画指定底边的高(斜边)。

同学们,现在会画高了吗?

三、课后练习

1.基础练习:60页“做一做”。画出指定底边的高。(准备打开展台)

展示汇报:在学生的作业展示中理解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2.拓展练习:初步了解钝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岚皋县城关小学王晓君

数一数图中共有几个三角形?

课件演示过A点做BC边的垂线AE。观察你觉得AE是哪些三角形哪条边上的高?了解钝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3.用直尺画高。

四、进行一次想像

课前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三角形,想知道是什么吗?大家说是直接出示图片还是给一些线索大家来猜一猜?课件出示:高30厘米,底40厘米。这个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先把你的想法与同桌比划比划。

上一篇:个人简历社会实践怎么写下一篇:北京银行成立于199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