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2024-07-08

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通用5篇)

篇1: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我们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在这个高速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明显不够高,出现哈韩,哈日,崇洋媚外等现象。因此,研究调查新时期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的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工作,并根据调查的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大学生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政治实践,有针对性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加强和改善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对提高广大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质,以及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时间: 2014年

调查地点: 洛阳理工学院

调查对象: 全校学生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调查人员: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他们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的深层转型,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挥最优效用的主客观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高校学生有时候不能有效的抵御这些挑战,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倾斜,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理想信念淡薄,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倾斜等现象, 这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此,认真研究调查新时期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情况,并根据现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使大学生更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政治实践,进而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我们小组对洛阳理工学院各专业进行了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程度的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0%。其中,在学科方面,工科占总数的64.3%;理科占总数的21.4%;工科占总数的12.8%,其他占总数的1.5%,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占总数的37.5%,大二学生占总数的12.5%,大三学生占总数的42.%,大四占总数的17.5%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你认为发展应不应该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调查中,其中选择答案A.是应该的占70%,选B.我不知道的占25%,选C.不应该的占5%。

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我校约有七成半的学生赞同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于走中国化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得益于不断地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性和希望,而其中选择不应该的只占一点,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2、对“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吗?”的调查中,选择答案A.不完善的有32.5%,选择答案B.完善的10%,选择答案C.比较完善的有37.5%,选择答案D说不清的有20% 这个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数据表征不是太乐观,很多同学们认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程度还是不足,选择肯定答案的人只占一成。这也能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各个方面都不可能过于完美。同时这也证明了社会主义不是万能的,是有它的不足之处的,我们要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去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3、对“您经常通过各种渠道(新闻联播,报纸,网络等)了解或关注国家大事吗?”的调查中,选择A.很少的同学有20%,选择B.经常的同学有37.5%选择C.偶尔的同学有42.5%。

表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了解国家大事的人过少,一半的同学不经常去关心国家大事,这个结果是严峻的,身为大学生,一定要有朝气,一定要积极的参与了解国家大事。

4、对“您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吗?”的调查中,有20%的同学表示非常懂,有52.5%的同学表示对于此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有15%的同学表示只是知道这个概念而已,有12.5%的同学表示完全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从上述数据完全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程度,不了解何谈赞同,可是其中充分了解的同学只占两成,竟然有超过一成的同学丝毫不知道什么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见,学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程度还是不够的,这些缺少的宣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5、对“您是否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的调查中,选择A.一般的同学有47.5%,选择B.有的同学占总数的32.5%,选择C.没有的同学有20% 从此调查说明了我们同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认知不够清晰有坚定信念的同学只有三成多一点,影响这项调查结果的原因很多,比如宣传不到位,比如说在处理很多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的时候让大学生失望。

6、对“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了解途径?”的调查中,同学们的了解途径都很多,大多同学都可以从多个途径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调查所表示的结果还是值得所有人满意的。

7、对“您认为你的个人奋斗将会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影响?”的调查中,选择A.没任何影响的同学占总数的22.5%,选择B.有促进作用的同学占总数的57.5%,选择C.有较大影响的同学占总数的20%。

这项调查的结果也是比较让人满意的,有一半的同学认为个人奋斗将会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影响,只要大学生有这种思想就会积极的参与政治活动,积极的完善自己,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可同时认为没有影响的同学占两成多,这些同学的态度是消极的,不被提倡的,学校要给这些同学多多宣传社会主义积极的一面,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8、对“您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的预测是怎么样的?”的调查中,选择A.消极的同学占总数的0%,选择B.积极的同学占总数的70%,选择C.不关心同学占总数的30%.从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同学认为社会主义前景比较乐观,他们也坚定不移地支持社会主义,也很看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这个结果是难得可贵的,这表示了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是很好的,其中,有七成的同学对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抱有积极的态度,更好的是没有一个人还有消极的态度,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仍有为数不少(30%)的同学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示漠不关心。

综上所述,我校大学生对于走社会主义道路总体上是认同还是很高的的,但有些同学在部分具体内容上还存在认识不足,认识模糊,存在偏差等问题。有不少同学不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不够坚定,这些问题都是很严峻的也是不得不面对的,而且同时,学校对于社会主义和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也是不够到位的,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开展大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十分必要,也相当紧迫。这就要求我校要积极探索教育途径,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思考与建议

在此次调查中可以分析出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程度,大多数大学生可以理解发展初期的不足与缺点,对于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还是很看好的,可是虽然其中的赞同居多,表扬居多,但是反对的怀疑的声音还是有的,还有很多同学的认识有一点不足与模棱两可的时候,这些都是党的教育和宣传的盲点。而在于大学生赞同的方面一定要保持甚至是做到最好,给大学生足够的信心与平台,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最中坚的力量

总的思考和建议,可分为一下几点。

(一)大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表赞同,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不可替代的领导力量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持正面态度,饮水思源,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广大学生从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千千万万革命者用鲜血誓言和生命做出的选择,更是当代大学生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做出的理性选择。而对于以后要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也是有很大的信心的,这些结果让人很是乐观,可是也不能盲目的乐观,需要改善的还有很多。

(二)加强大学生对走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程度的具体实施方法:

1、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的针对性。

很多大学生不够了解特色社会主义,有的学生的立场也不够坚定,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放在课堂上解决的,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关键在加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的主渠道。用社会主义教育大学生,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道路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通过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坚持以社会主义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课堂、进教材,使教育深入人心。从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创设一种平等交流的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社会主义道路融入到爱国主义教育之中,融入到思想道德建设中,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引导,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亲和力,使建设社会主义真正成为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2、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注重对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的参与性。

(1)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高校品味,加强校风建设,稳定高校校园、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校园文化所特有的教育引导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思想道德塑造功能、智力开发功能、身心调节功能和对不良风气的抑制功能,决定了它在满足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对学生价值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应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手段,注重运用互联网络进行社会主义道路认知的培养,既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人、教育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激励人;又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鞭策人,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为重点,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深入学生的思想。

3、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知教育的实效性社会。

毛泽东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青少年融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加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社会主义道路认知在社会上形成共识,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只有被大学生所认知、所接受,并转化为人的自觉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履行;大学生也只有在深入了解社会,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能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产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实践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以对社会主义道路认知的教育为切人点,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相互关系,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好。

五、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们了解到我校大学生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程度不是太高,甚至有一小部分同学对于一些很基本的情况都不是很清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不够坚定,总体情况虽然好,但是个别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因此,学校对此应该要加强教育,不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到社会后对于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都不清楚,这样一来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很不利的事情。这不是杞人忧天,这些都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现代政治中大多都是以公民的政治参与为基础的民主政治,没有公民的参与,整个政治制度就无法真正有效的运行起来,无法成为有效的政治实践。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历来是政治参与中表现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积极宣传特色社会主义,做好各项工作给大学生们看到希望,使大学生能更好的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从而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2: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1.您的年级是()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您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A.存在诸多问题B.恐怕还需要改革C.政治问题与我关系不大需再改革

3.你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否应该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应该的B.我不知道C.不应该

4.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

A.不太了解它,但相信它可以使中国繁荣富强

B.非常遥远,不知为何物,对于它持怀疑态度

C.对它有初步了解,但依然持怀疑态度

D.对它有初步了解,认为它很有道理

5.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吗()

A.不完善

B 完善

C 比较完善

D 不知道

6.您经常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或关注国家大事吗()

A.很少

B 经常

C 偶尔

D常常

7.您认为走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直接受益者是谁()

A.一部分人

B.大部分人

C.全国人民

8.您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因()

A.它符合历史规律

B它会超越资本主义

C.不赞同

篇3: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一、研究内容

在本文中, 我选择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校规中的惩罚性内容作为调查的内容, 主要根据2008年版宁波某大学《学生手册》中《考场规则及违规处理办法》、《学生违纪处分办法》、《教学楼文明规范》、《学生课堂守则》、《校园网络使用规范》, 将校规的内容分为五大类, 见表1。

此外校规还规定, 学校可以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受教育者, 采取校内惩戒, 包括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藉等。另外校规中也规定了对处分学生的程序, 以及允许学生对处分提出申诉。

校规通常是学校考虑学生、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单方制定, 并假定学生认同并强制实施的, 因此我认为学生对校规是否认同, 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例如有些大学禁止学生恋爱, 但是学生若认为恋爱是自己的事情, 学校的规定是对学生人身权益的侵害, 那么很可能会做出违规的行为。我认为有必要就学生对校规的认同度进行调查。这个认同度包括学生对校规性质的认同, 以及对校规内容的认同。学生对校规的认识和态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这一群体文化的特点,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发现校规中的某些不合理内容并作适当的调整, 从而提高校规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宁波某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了100位学生进行调查, 剔除不完整问卷以后, 共获有效被试人数90名, 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28人, 女生62人;专科学生30人, 本科学生60人;大一新生30人 (其中专科15人) , 大二20人, 大三25人, 毕业班35人 (其中专科15人) 。此外访谈了5位学生和5位教师。

(二) 问卷编制。

本研究的问卷由我参考相关研究的问卷后编制而成。

(三) 数据处理。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 并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对校规认同度的总体分析。

1. 对校规性质认同分析

调查显示:81.54%的学生认同校规的权力性质和契约性质, 认为校规就是学校里的法律, 作为学生有义务遵守校规。在访谈中, 有学生表示:不管校规规定是否合理, 只要是学生, 在学校都应该遵守, 就像国家的法律一样, 并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意味着很多学生把校规看成是学校管理学生的有效工具。仅有85.54%的学生认为, 校规应该由学校和学生双方讨论制定, 学生可以对校规提出质疑, 如果校规不合理应该修改校规, 然后宣布最终的校规。

2. 对校规内容认同的分析

此部分采用五点式问卷, 认为校规规定完全合理的记2分, 偏向合理记1分, 说不清记0分, 认为偏向不合理记-1分, 完全不合理记-2分。通过计算平均数和计算对校规内容认识的各类人数来检视学生对学校现行校规的认同程度。

表2数据显示, 总体上看, 学生较为认同学校的各项制度和规定, 有55.926%的学生认为校规对惩罚的规定偏向合理, 21.618%的学生保持中立或不作评价, 12.456%的学生认为校规对惩罚的规定偏向不合理。其中学生对剽窃他人成果、偷窃、诽谤侮辱他人、作弊等项惩罚的认同度较高, 对擅自校外住宿、课堂纪律、擅自留宿等项的认同度较低。我曾与学生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学生认为课堂纪律与教师本身是否以身作则有关, 如上课时, 教师是否将手机关机, 有些教师本身忘记关机, 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纪律的认同。另外有一些学生表示《学生课堂守则》的有些内容不具有可行性, 如“不在课堂上打瞌睡”等, 还有学生认为“穿背心和拖鞋”是私事, 而且现在的背心与拖鞋与以前不一样, 穿背心和凉拖也是一种时尚, 因此不用校规规范。在课堂纪律中, 我特意将旷课一项单独列出, 不少学生表示理解并支持学校这一规定, 虽然偶尔旷课的人数占49.842%, 也有少数学生争辩自己是因为不喜欢某门课才出现旷课的, 但很多学生表示旷课受同伴影响, 旷课后并没有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而是用于睡觉、上网、闲逛、校外兼职。

(二)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校规的认同度。

调查显示, 各年级都有不同程度的违反校规的情况, 但通常是偶尔违反, 一年级遵守校规的情况最好 (见表3) , 各年级都有违反教学秩序的情况, 有些学生认为教学秩序中的规定过于琐碎, 教师经常不管的可以被删减。同时调查也发现, 一年级学生对各项校规的认同度最高。二年级学生对教学秩序的认同度低于一年级学生, 但四年级学生对该项的认同度有所上升, 但由于四年级学生找工作、考公务员等, 违反教学秩序的人数最多 (见表4) 。

(三) 学生对校规合理性的认识与学生遵守校规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认同校规与遵守校规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但有时观念上的认同与行为之间存在分歧。调查显示, 在一般操守、考试纪律、网络纪律等方面, 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一致性, 在教学秩序与住宿纪律上, 认知与行为有一定的分歧, 如有的学生虽然认为教学秩序、住宿纪律很重要, 但行为上却没有遵循, 或者认为校规不合理却遵守了 (见表5) 。由此可见, 对校规的合理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四) 违规原因分析。

对学生违规原因的调查发现, 15.38%的学生认为违规的原因在于不认同校规;67.69%的人认为是受同辈群体的影响;15.38%认为是教师管理松懈;1.55%认为是其他原因。在访谈中, 有学生也表示自己经常是看其他同学怎么做, 如果一个同学的违规行为没有被注意或惩罚, 在适当的情境下, 自己也会尝试违规。也有学生提到, 教师管理得越严格, 一般违规行为就少, 如教师上课经常点名的话, 旷课的人数就会减少。教学秩序违反的人数较多的原因通常是因为教师疏于管理。还有学生表示, 如果校规不合理, 就没有必要遵守。有一小部分学生表示, 他们虽然学习了校规, 但并不清楚校规的具体内容, 有时违反了校规也不知道。

此外, 调查中有50.77%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违规行为;另有38.46%的学生认为应该修改校规中的某些条款;7.69%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严格执行校规;另有3.0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通过其他途径减少违规行为。

四、建议

(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扩大宣传途径, 提高学生对校规内容的熟悉度。

在调查中, 不少学生反映, 虽然在开学初学习了校规, 并在学生手册上签字, 但本身并不了解校规;有学生觉得校规对其没产生什么影响, 只有在触犯规定被惩罚时, 才意识到违规。因此学校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 例如通过竞赛、案例讲解、讨论、辩论等方式学习校规, 扩大校规的影响度, 提高学生对校规的认识。

(二) 学校应该对现有校规中的某些条文进行修订。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 选择出需要修改的条文。校规应该侧重于限制损害他人的权利的言行, 而不应该过多干涉私人的事务, 比如穿戴等。校规应该具有可执行性, 对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校规, 学校应考虑将其修订, 如上课不许睡觉, 因为教师通常不愿意为睡觉学生中断教学。在校规修订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参与, 充分发挥学代会和教代会的纽带作用。校规的存在有必要得到学校和学生双方的认可。

(三) 规范校规的执行。

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 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性。学生学习校规后, 应该自觉遵守校规而不是像小学生一样靠教师督促。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违反一些诸如穿着、迟到、早退等校规并无大碍。事实是学校、教师只有严格执行校规, 才能提高校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管理上的松懈只会削弱校规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从忽略一些小的常规, 会慢慢发展到轻视校规, 进而有可能导致违纪处分等不可挽回的后果。严格执行校规, 有利于达到促进学生品德、行为发展的目的。

(四) 关注同辈群体文化, 理解学生。

大学生的很多行为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心理学研究发现同辈群体是学生的重要他人, 会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造成压力。大学生中的同辈群体文化是指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范式, 包括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言谈举止等。其中, 价值观念居于大学生文化结构的核心地位。[3]校规通常是按一定教育目的制定出来的, 体现一种理想文化[4], 而教师在文化角色上充当的是“权威者”、“真理代言人”的身份角色, 高居于学生之上。学生是正在成长的文化群体, 期间会选择、吸收很多文化, 理解“理想文化”需要一段过程, 需要亲身体验, 如四年级学生对校规的认同度并不低, 一味以教师宣讲或由学生自学的方式教育学生并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校规, 因此学校有必要关注并研究学生文化, 通过合适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习校规, 从而减少违规的学生人数。

摘要:校规即“学校所定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 是学校为了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而制定的规则或行为规范。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 学校都会以各种方式向学生说明学校的规范, 以期明确并遵守规范。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校规的认同程度, 以及违规的主要原因, 为学校的规范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校规,认同,违规

参考文献

[1][2]陈志明.校规的合理性与教师的执行程度及中学生偏差行为关系之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 2003.

[3]王婷, 穆建亚, 余兰.当代大学生反学校文化形成的原因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2006.6.

[4]钱晓霞.浅议师生间的文化冲突[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4.

[5]张卫红.高校师生关系文化冲突研究[J].文教资料, 2007.3.

[6]巫肇卉.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学生文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

[7]郝大海.社会研究调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8]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篇4: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13-02

一、有关认同和道路认同的理论

认同(Identity)一词最早来自于拉丁文idem,其意是“相同”或“同一”(the same),英文的“identity”有多种含义,如认出,确认,认明,认为同一或使一致,认为……一致(with)等,其本意是“身份”,既包括客观的一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如相同的身份、相同的表现等,也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关系。埃里克森认为,认同就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形成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界定,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同类共享一些本质特征,就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

西方学者对政治认同研究的贡献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其一,提出了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其二,提出了政治认同研究的基本方法,如比较方法、系统方法、实证方法等。国内学者对政治认同的基本概念、理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本文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政治认同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而道路认同的研究应当从影响其认同的各种因素开始,从认同教育的角度看,研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消极因素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冲击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1988年,西方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预言,到20世纪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不久,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联东欧原执政的15个共产党,有10个丧失了政权,广大非执政的共产党力量锐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时间,西方舆论和资产阶级人士欣喜若狂,纷纷预言: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苏联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严峻挑战,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挟经济科技实力加速推进全球化,并且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二)历史上的政策失误影响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发表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讲话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动摇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得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出现重经济、重物质、重实惠、重消费、重市场等观念,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另外,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不同的消费层次,导致了一部分人心理严重失衡,长此下去就会引起不同群体之间的裂痕。

(四)政治表达与参与不足削弱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但是,当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人民群众政治表达与政治参与能力的不足也导致人们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削弱。如人大代表选举制、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传统的政治参与制度,仍然需要自我发展和完善。比如选举代表过程中买卖选票、形式主义和随大流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选民对候选人完全不了解,对代表是否能反映选民意图持怀疑态度。再如政协制度仍然缺少完备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出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行使参政议政的权利。近几年来,更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信访制度、岗前公示制度、听证会制度实现政治参与的愿望,但他们同时也反映,这些参与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参与制度的缺陷,却有执行力度不足、执行不到位和走形式等诸多问题。

(五)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阻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十八大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合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公平正义如果缺失和谐社会将面临考验。当前社会不公正现象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拉升幅度过大、社会再分配力度较弱、市场经济领域中竞争规则不公正、政治生活中权利不公正、社会生活中的机会不均以及腐败等,这些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六)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困扰着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由于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带来的人们社会文化观念、政治价值观的多样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公众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认同。一方面,我们倡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们,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思潮影响人们的成长成才,这实际上已经影响了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消极因素的意义

(一)增强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性的需要

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家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一些国际敌对势力企图压制和破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他们亡我之心不死,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图谋仍然没有改变,他们十分注重把这一图谋的实现寄予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他们经常利用国家治理力量相对薄弱,以“人权”和“宗教”为借口,歪曲历史事实,制造矛盾,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通过对学生的宗教渗透、金钱收买、文字宣传、互联网等各种方式,达到既获取实际商业利益,又进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扩张的目的。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人不能客观地认识历史、现状和未来,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容易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产生模糊认识,甚至否定。从这个意义说加强道路认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强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需要

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的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在当代世界,‘他们越来越可能是不同文明的人。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冲突,反而产生了基于文明的新认同以及不同文明集团(在最广的层面上不同的文明)之间冲突的模式。”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创的一条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因为:其一,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其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理论创新的党。其三,中国共产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并及时总结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新创造,并把这种新创造上升到理论高度,用以指导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的成就。其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的党,并通过自身建设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强的领导核心。当前,党要站在时代前列继续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下功夫,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因此,道路认同是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认同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敏吾.五大点支撑“中国发展模式”[J].亚博经济专题论述,2008,(12).

[2]王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和科学内涵[J].甘肃理论学刊,2008,(11).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4]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

[5]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篇5:大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程度 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22-03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目前,湖州市在校大学生2.8万人,是社会的前沿主体,其思想呈以下特点:一是思想单纯、思维活跃、渴望并勇于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二是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在校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迷茫、信念缺失、价值扭曲等现象[2],需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

湖州市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湖州市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的要务之一,因此,对湖州在校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现状调研十分有必要。本问卷通过收集大量信息,如访谈大学生、咨询辅导员和专家的修正,主要从理论、政治和情感三方面考察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或认识现状[3]。

一、调查对象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取网上自填问卷的形式,选取湖州地区在校学生为受测对象,调查问卷以样本集中时间统一填答、当场完成、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本此发放问卷共160份,回收试卷142份,回收率为88.7%,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7.9%,其中男生27人,占19.4%,女生112人,占80.6%。涉及的年级和专业比较广泛,从大一到大四,包括文科生、理科生、工科生、艺术生和其他专业学生。大一学生70人,占50.36%,大二学生39人,占28.06%,大三学生25人,占17.99%,大四学生5人,占13.6%,其中文科生85人,占61.15%,理科生20人,占14.39%,工科生9人,占6.47%,艺术生13人,占9.35%,其他专业学生12人,占8.63%。涉及答题者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17人、占比12.23%,共青团员121人、占比87.05%,群众1人、占比0.72%。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的情况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等在内的重要理论体系。以习近平系列讲话中关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涵义为例[4],调查结果显示,68.09%的受访学生略知一点、14.89%的受訪学生了解并理解、17.02%的受访学生完全不知道。以上结果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是正面的、理性客观的,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的理论学习,导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认识不清,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理论宣传与普及教育,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教育的生活化和大众化。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情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各项具体制度等。据调查显示:对“我国的基本制度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态度是88.65%的受访学生表示同意,8.51%的受访学生表示基本同意,无不同意和不关心,2.84%的受访学生表示其他。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看法:48.94%的受访学生认为它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31.21%的受访学生认为它具有决策和执行高效率,能够对各种风险挑战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12.06%的受访学生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式大于实际;无人民代表制度权力配置不合理,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搞三权分立;7.80%的受访学生认为说不清。在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看法调查时,有80.14%的受访学生认为稳步推进、3.55%的受访学生认为停滞不前、5.67%的受访学生认为滞后于实践、10.6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清楚。根据以上数据发现,大学生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认同度较高,大部分持正面、积极的观点;对治国理政,政治体制的改革、发展和完善的理解趋于理性和科学。但是对多党轮流执政的理解差异较大,其中赞成比例高达三成,值得警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情况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实质上就是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感情植根于自身情感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言行,从心理上赞同和支持,同时引发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是串联认知与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有自身行为内驱力的精神源泉[5]。

部分学生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缺乏自信,信心不足。调查结果显示,有54.6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当今资本主义制度有明显优势,23.40%认为优势不明显,19.15%表示不清楚;而2.84%的受访者认为没有任何优势,感觉资本主义制度更能给人民带来福利,更具优越性。在当前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是否充足及其原因调查时,38.30%的受访者认为充足,因为民族复兴已不远。33.33%的受访者认为充足,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12.06%的受访者认为不足,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于西方且无法克服各种问题。7.80%的受访者认为不足,近代屈辱史仍历历在目。8.51%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没有感觉。但是,在评价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时,74.47%的受访者认为符合中国国情,18.44%的受访者认为有待改善,4.9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2.13%认为的受访者认为不如西方民主。

(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差异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题Q2中,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96.48%的学生选择A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52%的学生选择B认为实际上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至于C认为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所改变无人选择。在题Q5中,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时:92.25%的学生选择A有信心、2.11%的学生选择B信心不大、4.93%的学生选择C说不清、0.7%的学生选择D认为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但不同背景(性别、年级、学科和政治面貌等)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情况还存在差异,下面作简要分析,调研数据如下表1所示:

第一,男生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看法优于女生,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时明显劣于女生,如正面有信心的回复以89.66%少于92.92%,反面的回复更是6.9%多于4.42%。

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无明显区别,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大一至大三年级也有个别学生在该认识上也存在误区,如认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时,正好相反,大四有20.0%的受访者认为“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明显高于低年的同学,这值得相关教育机构的重视。

第三,从不同政治面貌来看,党员、共青团员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认同,但也有4.03%的共青团员对该认识存有误区,如认为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看法大致相同,党员的正面有信心的回答优于共青团员,但是党员中有5.88%的回答是“前途渺茫,不抱多大希望”,这反而略高于共青团员中4.84%的否面回答,说明部分学生党员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度较低,缺乏信心,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加强理论教育,做到情感、政治上的高度认同[6]。

三、思考与建议

调查表明信息显示,湖州地區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总体上是肯定的,但在个别具体的内容上还存有认识偏差、模糊和不足等问题[7]。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认同教育的内容。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和情感的认同度,首先要在认同教育的设置上多下工夫,从心理、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角度上为认同提供条件;其次,教育内容上以思政理论课为基础、“三个自信”为手段、“三个认同”为目标。第二,创新认同教育的方法。总体来看,不同背景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认同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材施教”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因年级、政治面貌不同,认同教育的侧重点要不同。第三,创新认同教育的载体。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占领舆论新阵地;重视大学红色“理论性社团”的作用,加以挖掘与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评论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工作[N].光明日报,2015-01-20(15).

〔2〕朱秀琴.新疆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3〕邱杰,张瑞.“三个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党员教育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3):29-33.

〔4〕巩永丹.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认同的调查分析—以某省属高校为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5):16-19.

〔5〕蔡秀敏.徐仁安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69-70.

〔6〕张梦羽.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同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3):39-41.

〔7〕杨静.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18-22.

上一篇:沪科版物体浮与沉教案下一篇:学会看淡一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