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2024-08-04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共8篇)

篇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资产处置应当由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审核鉴定,必要时可由专业技术鉴定部门进行鉴定、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经济鉴定,提出意见,按审批权限报送审批。

报废,指经科学鉴定或按有关规定,已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置。

1、金额较小的、使用年限较长的资产,单位提出申请,财政(国资)部门实地查看后,确实不能使用的,可以申请报废。

2、正常资产按使用年限,如电脑一般5-6年以上、空调等电子产品,一般10年以上确已不能使用的,可以申请报废;汽车15年以上的,有回收证明的,经实地查看,确实不能使用的,可以申请报废。

所有需报废资产,单位出具报废申请,由资产使用部门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单位主要领导签字后,报主管部门审核(需要专业鉴定报告的大宗、专业设备等资产,需附专业技术鉴定报告),经财政(国资)部门实地查看后,确定可以报废的资产,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三个工作日以上,没有异议的,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核销。凭财政(国资)部门批准核销的纸质材料,同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核销操作。

篇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一、提交报废/损申请报告(领导签字盖章),领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单》(填写后盖章)。

二、报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单》、附属复印材料(需盖章)及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损益鉴证报告》。

三、处置报废资产,提交《电子产品统一回收单据》或《资产处置交接单》并开具非税收入票据,送银行。

篇3: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面对行政事业单位淘汰资产的高峰时期, 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在报端, 审计报告上。长期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已形成“重争取预算, 轻资产管理”的管理惯性, 在资产的生命周期里, “生”的轰轰烈烈, 各个部门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预算资金购置新设备;“活”的平平淡淡, 资产日常管理很多没有做到位;“死”的默默无闻, 甚至连“尸骨”都无从查找。整个资产管理过程呈现虎头蛇尾的态势。但这个蛇尾, 目前正演变成毒蛇, 有的腐蚀了干部的作风, 有的危害了环境, 有的泄露了国家机密。面对这些垃圾, 很多人掩面了, 但是我们财政部门却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一、目前资产报废中存在的问题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剂、捐赠、转让、置换、报损、报废、对外投资等。目前, 各地处置尚有利用价值的资产通常是通过政府提供的交易平台进行公开交易, 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但对已达报废条件的资产, 监管相对薄弱。以云南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报废程序为例:行政事业单位在取得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核销资产的批复后, 自行处置报废资产, 处置后再自行上缴报废资产的净残值收入, 形成了各个单位分散报废的格局。这样的分散报废模式导致了如下问题。

1. 分散报废不利于发现报废资产的价值

单位分散处置很难形成常态化机制, 与废旧物品回收部门、企业、个人之间很难进行价格谈判, 报废资产的价值难以被发现, 仅能当作垃圾处理,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 分散报废单位操作空间大, 财政部门监管困难

云南省财政部门目前在批复中只明确了报废资产的账面原价, 却难以明确报废资产净残值收入, 而是泛泛要求单位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自行将报废资产净残值收入上缴财政。由于需要上缴的是净残值收入, 单位在其中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单位存在蓄意加大处置资产成本的动因, 这样就在实际上减少了上缴财政的净残值收入, 甚至出现一些单位干脆隐瞒处置收入, 形成了“小金库”的来源。近些年, 审计中多次查处类似问题, 说明报废资产形成的非税收入的收缴漏洞较大, 亟待改进。

3. 分散报废污染环境, 影响可持续发展

分散报废资产难以对资产进行垃圾分类处理, 对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要求。

4. 分散报废不利于落实保密责任

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 硬盘上的已被删除的数据是可以恢复的, 如果涉密载体在报废中被不法分子利用, 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5. 分散报废财政部门难以追究资产管理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报废资产时, 财政部门通常是进行书面审核, 进行实地查验的较少, 与资产实际使用人相比, 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位置。这种报废模式导致部分报废资产在实际上已成为个人物品, 或已灭失、被盗, 而且一些资产本身也是贪污腐败行为的罪证, 单位懒于、怕于追究责任, 就通过财政批复销账, 之后资产的下落就更难以追查。目前限于财政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人力所限, 很难一一查证资产报废事由, 报废就此成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子和逃避资产管理责任的方式。

6. 资产报废管理与预算编审不衔接, 导致预算编制不完整

目前资产报废与资产购置挂钩, 财政部门根据单位上报的数据分析单位的资产结构来判断是否同意单位上报的资产配置计划。如单位报废的资产销账后依然在用, 财政部门很难发现, 单位就可以再申请采购新资产, 在资产管理没有和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情况下, 单位就又可以去预算管理部门申请双份的资产维护预算, 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持续膨胀。

二、财政部门搭建报废资产统一回收处理平台的必要性

为杜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出口”环节的漏洞, 建议资产报废采取财政部门集中处置报废资产的方式, 确保资产报废环节, 不仅要看账, 更要看资产。

财政部门应当通过采购社会服务的方式, 采购废物回收利用的企业 (资源回收企业) , 由企业负责集中处置报废资产, 并进一步搭建报废资产统一回收处理平台。

1. 集中处置, 全面回收资产, 有利于建立管理责任倒逼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向财政部门指定的企业或部门移交拟报废资产, 并填写相关统计用表格。在资产移交过程中, 进行实地查验和核对, 对资产已丢失、灭失、被盗等异常管理情况, 能进行及时的调查和追究, 进而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财政部门通过资源回收企业的统计数据, 还能进一步掌握报废资产的实际使用状态等相关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 财政部门就能利用这些数据制定和更新资产的报废标准, 减少资产报废的主观随意性。也能为资产的配置提供绩效评价的数据, 为今后政府采购提供参考。如:A型号的复印机平均服役5年就无法使用只能报废, 而B型号的复印机平均使用年限是8年, 今后即可多采购B型号的复印机。进行报废环节的数据分析, 不仅能为今后的政府采购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也能为企业改进产品性能提供帮助。

另外, 第三方介入资产的报废, 资产报废的信息公开程度加大, 行政事业单位就会迫于社会和舆论压力而更加爱护资产, 更能做到勤俭节约。

2. 集中报废有利于通过招投标程序发现资产的价值, 提高国有资产报废环节的收益

集中报废资产能实现规模效益, 避免人为操控残值收入和处置成本, 确保净残值收入应收尽收, 杜绝“小金库”的来源。同时也降低了处置成本、非税收入收缴成本和监管成本, 确保了资产残值收入的及时入库,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周转效率。

3. 集中处置有利于环境保护

自然环境的健康和安全关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 财政部门投入了巨大的财力, 进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多年的投入和实践证明, 源头防治较污染治理在技术上更加容易, 在经济上能较大地节约财政资金和人力。

以电子垃圾为例:电子产品中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溴化物阻燃剂和制冷剂等, 一旦释放将污染河流、地下水、土地和大气。在拆卸处理过程中如使用不当的处理技术, 还可能进一步添加或产生新污染物。例如, 一台CRT显示器中仅铅含量平均就达1至2千克;一吨印刷线路板含铅量达20千克。我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 每年产生的电子废弃物的总量, 也位居全球第二, 在电子产品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我国出现了广东贵屿镇、广东清远龙塘镇、广东南海大濿鎮、浙江台州地区、河北黄骅市等为代表的知名电子垃圾集散地, 产生了严重的电子垃圾非法拆解问题, 引发的污染事件屡受国际关注。目前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以整机拆解为主, 整机拆解后得到的废电路板、电池、荧光粉、塑料和低价的显示器玻璃等拆解物, 一般采取直接出售交给下游市场处理或进行填埋等处置方式。如不少废电路板被运到贵屿镇等地以非正规的、原始的加工方式进行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不是没有相关法规, 缺的是集中处理的渠道搭建, 如财政部门能牵头搭建一条行政事业单位报废电子设备集中处理的渠道, 就能极大的促进报废资产的分类处置, 切实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的规定, 控制电子垃圾非法拆解和有毒有害物质的非法排放。为我们美丽的中国, 蓝色的地球尽一份力量。

4. 集中报废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对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垃圾进行分析后发现, 行政事业单位产生的垃圾主要为六大类, 一是纸制品, 以档案、文件、书籍、报纸和杂志为主;二是电子垃圾, 以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为主;三是废旧办公家具, 以办公桌椅、文件柜为主;四是专用设备类垃圾, 其中存在放射线物质等严重危险品, 如医疗设备, 科研设备等。五是建筑垃圾, 主要是房屋构筑物拆除、装修、改扩建产生的。六是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其中纸张类垃圾如档案、文件能重新进入造纸厂而减少对林木的砍伐。电子垃圾能为城市的矿产, 电子垃圾成分复杂, 可回收物质种类多, 是非常好的“富矿”。废旧办公家具回收后经分类处理为板材、金属、玻璃、布艺和危废品五大类, 其中板材粉碎后可作为地板或其他材料的原料;金属回炉后可重新冶炼;玻璃重新回炉后可制成再生玻璃制品;布艺、海绵等可用于生产各种再生用品。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报废处理的渠道相对规范, 能拆分为以上材料进行再利用。

如果我们财政部门能带头发掘这一系列的富矿, 搭建回收资源利用平台, 建立政府采购以旧换新机制, 就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源, 缓解资源耗竭对发展的压力, 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5. 集中报废能促进我国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

高效合理的回收体系与垃圾处理设施之间的无缝匹配, 直接影响垃圾利用的效率和持续性以及污染控制水平。例如:昆明老工人文化宫爆破拆除后产生14000吨的建筑垃圾, 如果使用承载量10吨的渣土车清运, 需要清运1400辆次。如能就地使用移动颚式破碎机、移动反击式破碎机和移动式筛分机三台大型机械组成的“移动式建筑垃圾综合处理设备”, 能就地每小时将200吨建筑垃圾处理为实心砖、路沿石等绿色再生建材产品, 而回填土能就地利用, 这样就不会因清运建筑垃圾产生噪音污染、大气污染, 还能节约能源。可见为资源回收利用搭建快捷渠道和处理平台是推动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关键。

我们知道政府采购是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采购的政策也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财政部门如能集中采购资源回收企业的服务, 就能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与回收企业之间便捷的处置渠道, 通过规范企业准入政府采购的标准, 就能持续引导企业开发各种资源化关键技术, 加大设备的研发, 促进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

6. 集中报废能确保涉密载体的合法销毁

涉密载体统一清理、清退、归档、销毁是落实保密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方面, 如云南省近期就出台了《关于加强淘汰报废涉密办公自动化设备及存储介质集中销毁工作的通知》 (云保办发[2013]4号) , 集中处理报废资产能有效的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落实保密责任。

7. 集中处置能确保科学编制资产处置收入预算

分散报废, 财政部门无法预估资产报废的净残值收入, 不能准确掌握报废资产收入规模, 无法为非税收入预算的编制提供客观的依据。如能实行集中处置报废资产, 一段时间后, 财政部门就能全面掌握单位资产报废的详细情况, 能为预算编审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 能确保财政部门科学预计处置国有资产产生的非税收入和需要保障的新增资产购置经费, 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8. 集中处置有利于宣传环保知识

行政事业单位覆盖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 从教育、卫生到文化、体育, 对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行政事业单位带头示范如何处置报废资产有利于提升社会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体认知度。依靠政府的示范效应, 普及垃圾是资源的理念, 教育公众——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三、实施财政部门集中处理报废资产应做好的工作

1. 制定采购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标准

法治社会, 制度先行。财政部门应当通过制定采购标准的方式提高资源回收行业的准入门槛, 促进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做好污染防治工作,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应当具有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到各个单位收集、搬运报废资产的运输能力。具有按照资源利用对象特点对报废资产进行分类处理的能力。企业如不能独立完成, 可依靠下游企业完成对回收资源的再利用, 下游企业如冶炼、造纸、化工等, 以利于资源循环使用。

2. 财政等部门应当担负监管资源回收企业的责任

财政部门为了确保资源的回收利用应当与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动机制, 对资源回收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和督促, 确保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不污染环境。

以电子废弃物为例, 目前即使是已经列入国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的企业, 现有处理处置水平及污染控制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能无害化处理印刷电路板、铅玻璃等危险废物的企业还非常少。电子垃圾露天焚烧及酸洗等非正规处理方式遗留的环境隐患尚待解决。大多数电子垃圾处理企业及管理人员对电子垃圾拆解处理污染防治意识和技能不高, 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此非常需要各级财政、环境保护、工信委、农业等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产业发展, 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推进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开展个体拆解加工户的现场核查与限期整改工作, 引导原来的个体拆解加工户逐步整合, 利用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报废电子产品产生的集约化效应来提升技术水平, 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分行业强化对专用设备的报废处理

针对一些行业, 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院, 涉及一些具有放射性影响的设备, 需要专门机构特别处理。财政部门应当联合这些行业出台行业内专用设备报废的相关规定, 进一步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多渠道回收体系,

4. 建立涉密资产处理机制

财政部门应当联合保密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对涉密单位提供专门的涉密资产处置服务, 确保涉密资产的安全处置。

5. 建立资产报废与更新的联动机制

鼓励设备提供商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供应行政事业单位设备及办公家具, 逐步建立资产处置与资产配置、使用和回收利用相结合的机制, 实现高效合理的资产更新与回收体系之间的无缝联接, 能有效的节约财政资金, 并带动资源回收产业的发展。

篇4: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购置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预算外收入,在经费支出时列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使得事业单位经济资源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以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的不健全导致一些部门单位存在一种重需求,轻效益的思想;固定资产计价标准过低,分散了单位对重要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固定资产购买、管理、核算中也没有严格按制度规范要求处理,存在大量的流失和损失浪费;多数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存在制度不严,管理水平低下,资产运营效率不高等普遍性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固定资产的购置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根据规定固定资产在核算过程中不计提折旧,但却设置了固定基金,用于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归属。根据固定资产的属性,固定资产的价值会随着使用年限、自然损耗以及資产不知等因素引起价值减损。在固定资产发生减损时,在会计的核算中将不予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无法体现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要了解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或其他一些外在的方法才能予以体现。另外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成本,使单位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从而导致各部门在采购固定资产时只考虑到本单位的需要,极少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导致资产的利用率降低,使大量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

事业单位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按照不的计提方法提取折旧。单位可以按照资产大类提取折旧。对一些价值较大,技术含量教高,更新速度较快的固定资产应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提取相应的折旧,为了能够更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部分事业单位也可以考虑提取资产的减值准备。对一些较特殊的固定资产,例如文物、陈列品和图书,该资产的使用一般不会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而发生大幅度的损耗,对该资产事业单位可以不提折旧,一些价值较低的固定资产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不计提折旧;从而能够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净值,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更准确的成本核算。

二、固定资产计价标准过低不利于对单位重要资产的管理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5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基本原有物质行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计价标准过低,核算得过细,范围过大,分散了单位对重要固定资产的管理,也不利于对重要资产使用中的监督管理。一方面使单位既不能严格地管理和核算属于本单位为自身的事业运行投入的重要资产,也忽视了对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价值低分批耗用,难以保持实物形态的部分重要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另一方面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登记混乱,账目不清,不利于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因此,固定资产的计价标准可以适当提高,对于一些单位价值较低,应列于固定资产范围之外,既能较少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利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第一,资产的利用效率低下。一些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缺乏计划性,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盲目购置。为一个项目购置了一批专有设备,直至该项目结束,这些设备一直未使用。有的单位一味追求性能好,技术先进,没有从单位的实际出发,导致重复购置资产、购入资产闲置不用、使用效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的浪费。第二,一些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没有确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随意性大,毁坏丢失情况严重,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第三,一些单位没有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定期与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在年度终了之前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工作。但有的单位对固定资产长期不清理,只有在上级部门布置盘点工作时才会进行清查盘点。平时相关人员对固定资产的相关情况模糊不清,有些单位存在账实不符的现象。第四,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使用固定资产随意性较大,在使用中对资产的维护、修缮不及时,致使许多资产超常规使用、破坏性使用甚至无法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第五,固定资产后续监督管理不严。固定资产毁损、报废、调拨、变卖、转让时,不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存在随意出售、转让、核销现象,且有些单位处置金额也相当大。

单位应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加大领导重视力度。领导要重视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培训,积极支持并指导其工作,要统筹安排固定资产的购置,避免重复购置,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单位上下级应加强沟通,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购置单位实际需要的设备。明确有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加强单位内部的控制制度,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资产管理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单位应组织人员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规范账务处理,做好固定资产基础管理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完善资产管理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并规范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固定资产报废、调拨、变卖,坚持按规定及时向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办理申报,并履行审批手续,如实进行资产核销。同时外部监督部门应该加强监督力度,切实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增减、租赁的监督,把固定资产的真实完整和保值增值作为经常性监督的重点,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止资产流失。

四、固定资产购置经费不足,导致资产不能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资产

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一般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的资金。财政拨款资金一般为有限金额,特别是大型项目的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对于一些单位而言存在一定困难,单位在建设大型固定资产时不能及时的筹集资金,导致项目的工程款不能及时的支付,项目竣工后不能及时的登记入账,长期游离于账外,极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有的项目完工投入使用数年,仍为登记入账,造成严重的账实不符。

在建设大型项目时尤其是基建项目,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单位的财政拨款,大力支持单位是基本建设。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设购置相应的固定资产,多渠道的筹集资金最大程度的满足项目购建的需要。在购建项目前,应合理的编制预算情况表,在实际购建时应严格按照预算报表的规定执行。完工后应及时办理竣工决算手续,及时登记入账。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建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各个环节的制度应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防止固定资产的流失。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的变更,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作者单位:浙江商贸学校)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

[2]何保东.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经营管理者.2009(05).

篇5:固定资产报损报废制度

一、固定资产的自然损耗,由部门管理员填写固定资产报废、报损凭单,经总管理员、主管人员审查签注意见后,按审批权限逐级审批。对特别贵重的财产,还应通过群众和有关部门领导研究讨论后,提出处理意见,并报上级备案。

二、对批准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要及时填好减损凭单,做好账目的处理工作。

三、对管理人员或使用人员因管理不善,玩忽职守,使用不当,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损坏等,应认真查清责任,分别情节轻重,确定赔偿或处分。

四、对失去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审批权限批准后,其变价处理资金交会计部门结算记账。

篇6: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为提高我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规范固定资产报废行为,根据《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上海市市级行政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标准》(沪机管〔2014〕23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标准。

一、最低使用年限标准

固定资产的最低使用年限标准不得低于《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规定的折旧年限。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细化本部门固定资产的类别,具体确定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最低使用年限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二、最低使用效率标准

(一)通用使用效率标准

1.技术性能落后,不能满足单位履职的最低需要。2.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又无法校准修复。

3.严重污染环境、不能安全运转、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人体健康,不能修复或维修费用达到购置成本的1/2以上(含1/2)。

4.因事故、不可抗力或其他原因造成损坏,不能修复或维修费用达到购置成本的1/2以上(含1/2)。

5.长期使用,主要部件已经磨损老化且购买不到维修配件。6.达不到设备出厂说明书中记载的有关参数。7.国家明确规定应淘汰的设备。

(二)具体使用效率标准

1.复印机:复印速度小于或等于20页/分钟的,总页数达到50万页;复印速度大于20页/分钟的,总页数达到80万页。

2.一体机:打印、复印、传真总页数达120万页。3.机动车:车辆行驶超过30万公里;交通管理部门审验不合格或经修理后仍然审验不合格;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无法修复或修复后不能安全行驶;达到国家强制报废标准。

4.房屋:经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鉴定为危房。

三、标准应用说明

(一)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标准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不得申请报废。

(二)对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确已无法继续使用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相关人员,根据最低使用效率标准对资产进行技术鉴定,并出具书面意见。国家或行业对资产报废有技术要求的,从其规定。

(三)无法组织技术力量开展鉴定的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

(四)本标准公示后,一个周期内不得变动。各部门如有追加最低使用效率标准的建议,应于每年9月份,向区财政局提出。标准修订后经公示,于次年的1月1日起执行。

篇7:报损报废制度

一、教学仪器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在使用中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

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损坏的仪器,能修复的应及时修理,无修理价值的应根据审批权限及时办理报损手续,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各类仪器、药品一学期检查一次,及时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工作。

四、教学仪器报损(耗)手续每学期办理一次。

五、审批权限:仪器(材)报损须填写教学仪器(材)消耗报告表,低价易耗仪器由学校主管领导同意后,做好报损手续。单价在100元以上的仪器报损,由学校主管领导同意后,并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报损。

六、对办理报损的仪器应及时补充添置。

七、对报损的仪器应注明损坏的程度及原因。

篇8: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报损程序

湖北省开展的这次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全面审计调查, 是在2007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完成资产清查工作基础上进行的。一方面是要彻底摸清资产家底, 归集国有资产收益, 理顺产权关系。同时要真实地掌握资产财务基本状况, 并且还要进一步查清资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解决资产财务工作中长期存在问题和困难, 达到“摸清家底、归属收入、加强管理、规范秩序”的目标。

资产是财务的载体, 财务是资产反映。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 既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也是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资产占有不均、账实不符、配置不合理、处置不规范、使用效率低、资产收益流失、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 联系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行为不规范, 财政纪律松弛, 规章制度不健全, 账务处理不及时, 会计账表不一致等现象, 湖北省开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审计调查, 是为了进一步摸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状况, 并通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随时掌握资产财务变动状况, 为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开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全面审计, 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情况全面审计的通知》, 对审计目的、重要意义作了明确阐述, 对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时间安排提出了明确要求。省财政厅、审计厅进行了充分准备, 周密部署。省审计厅、财政厅于8月6日还联合召开了由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全省各市 (州) 、县审计机关负责同志和通过公开招标挑选的中介机构项目经理共400多人参加的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财务审计调查工作培训会议,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认清意义, 明确目标, 部署工作, 落实任务。财政管理部门和审计监督机关密切配合, 专业审计机关与中介组织力量整合, 省级审计机关和市 (州) 、县审计机关联动组合, 资产审计和财务审计有机结合, 是这次审计活动一大特点、一大亮点。审计调查以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决算报表为基础展开, 结合资产管理软件的基础数据, 审计其真实性、完整性、合法合规性。主要包括:一是2007年单位户数、编制、人员及财务收支执行等情况;二是各种经营性资产财务管理情况;三是涉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及资产收入的其他事项。财务收支方面重点关注:一是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二是收入的完整性;三是支出的合法性、合规性等。资产管理方面重点关注:一是固定资产账实相符情况;二是对外投资的审核批准情况和权属情况;三是出租出借、承包经营、委托经营或自主经营的收入是否真实, 是否存在将资产经营权抵押借款的情形;四是资产处置的审批权限是否符合规定, 处置资产的作价是否公允、合理, 处置收入是否入账。

上一篇:电子专业毕业生自我个人鉴定下一篇:朝鲜朝燕行使臣笔下清朝中国形象的嬗变及其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