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8-25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6篇)

篇1: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关系最密切。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创新能力是专业技术人才能力的核心。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工作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是先进生产力,人才是支撑科学发展、推进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在新的形势下,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成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天,当人们将“科学创新”、“知识创新”、“教育创新”与“经济创新”并臵使用时,“创新”一词已不只是指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同时,“科学创新”一词的含义也已不再仅限于指科学认知过程中的进展。

一个人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

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

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妙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专业技术人员“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度去揣摩和借鉴。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篇2: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为了更好的胜任工作,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一、学习得到的启发与帮助

为提升本人专业知识水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今后的工作全面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提供了保障。

(一)丰富的学习内容,提升了专业综合素质。

在阅读中,学习了创新及其特征;创新能力及其组成;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产、学、研创新;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基本特征;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知识理论内容。

(二)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医疗创新思想。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使我更新了思想观念、树立了创新思想、掌握了现代医疗知识、优化了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了专业技术水平。

(三)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

通过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这本书,我深刻的领悟到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建

设是灵魂,医院要发展必须要以创新理念作为引领,才能激发基层从业人员的学习的兴趣,工作的积极性,才能多出成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中的问题与思考

通过学习,增强了本人创新型学习的精神和动力,作为基层工作者,要不断探究专业的前沿技术成果,丰富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一是要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做好工作,需要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责任心不是上级强制压下来就会有的,那是被动的工作,如果在这种心态下工作,就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会有创新。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源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因为热爱所从事的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事业来对待,把自己的追求与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时刻想着自己是基层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围绕自己所在岗位上的工作,把如何才能提高工作质量作为每 天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要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境界。干好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的工作作风,先公后私,讲究奉献,就意味着少谈个人所得,平时多做换位思考,知理识大体,心胸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同事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将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专业知识,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 新台阶。知识日新月异,不学则惘。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身在基层,也不难到感觉到知识爆炸的巨大威力。常常体会到了加强学习的必要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基层人员来说,以前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性,也没有形成学习的氛围。往往不能自觉主动地抽出时间,静下心来学习。常常是需要什么,急用什么,才想起来学什么,遇到问题才翻理论、找材料,临时抱佛脚。不注重做学习记录,不注意对外宣传,只做不讲,很多工作做了没人知道,过眼云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本钱,我应该以此为契机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其次,我想立足本职谈谈无为则殆: 做而不学等于蛮干,学而不做等于白学。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所学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 的职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做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要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做好表率作用,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努力争创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最后,我要谈谈怎样运用所学知识,从优质服务入手做好基层工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二是端正服务态度;三是要保证服务质量。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自学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医院的发展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职工作推向前进。

技术含量;资料来源:李海东,林志扬.组织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信;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第一节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

技术含量。因此,二次创新的一个关键点是,不能过于强调全方位的创新而使企业失去核心能力,好的二次创新可以保证企业同样具有国际竞争力。1.结合自身工作情况,思考为什么说创新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2.通过正文中中国企业二次创新的案例,思考中国产业二次创新的独特性有哪些。

3.结合工作,体会三种类型创新活动的规律。第三章 创新活动的模式和过程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模式

一、从技术推动模式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众多学者曾先后提出许多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型: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链环—回路模式与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企业创新的过程。

(一)第一代创新模式:技术推动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第一代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技术创新始于知识创新,终于市场,即创新始于基础研究,经过应用研

究、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环节,最终推向市场,如图3—1所示。熊彼特是该模式的最初倡导者,该模式强调了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重要性,认为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间接地满足或者创造了某种市场需求。如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人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其应用前景如此广阔,随着浏览器技术和光纤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互联网技术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甚至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改变了与之相关的众多行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无不感受到互联网技术给其带来的巨大影响。图3—1技术推动模式

(二)第二代创新模式:市场推动模式

施穆克勒(J.Schmookler)通过对1948年至1951年间美国铁路、石油提炼等部门的考察得出结论,市场的增长和市场潜力是决定创新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推动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在创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企业通过与客户的紧密互动或者市场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将客户需求信息反馈到研究开发部门,研发部门研制出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进而向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依次推进。这个过程如图3—2所示。在市场推动模式中,消费者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客观需求和潜在需求两个方面。近代的众多技术创新都属于这种模式。相对于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推动模式应用领域和潜在市场明确,因此它可以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费用,风险更小,成果容易商品化,能较好地产生经济效益。图3—2 市场推动模式

虽然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推动模式在技术创新过程的决定性和主导性因素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两种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点:没有反映出创新的复杂性,仅将创新过程看作是简单的线性模型。

(三)第三代创新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技术所涉及因素也日益增多,单纯采用技术拉动或者市场需求诱导而产生的技术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少,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模式——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动模式。该模式强调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和市场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启动的。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型创新改变了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过程,加强了技术推动和市场推动模式中销售与技术的关联,意味着技术可能性与市场前景更加紧密地契合。

(四)第四代创新模式:链环—回路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有关技术创新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以往的模式其实都过于简单化,没有反映出创新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劳伦斯 · 克莱因(Lawrence Klein)和内森 ·罗森伯格引入集成观和并行观,率先于1986年提出了链环—回路模式,也称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模型。技术创新过程不再是一个单路径的循序渐进过程,而是一个多路径、多回路、各环节并行过程。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是研究开发、原型研制、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并行发展、综合集成的过程,研究和知识不再是创新活动的起点,而是每个环节都需要的,同

时创新各环节之间具有多重反馈关系。链环—回路模式是对创新过程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众多学者普遍接受。

(五)第五代创新模式: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罗斯威尔(R.Rothwell)通过对日本等国家企业创新过程的观察,提出了最新的 系统集成网络模式(Systems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Model,SIN)。该模式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的界限变得模糊,创新活动已经从线性模式向系统集成网络模式转变。该模式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将创新视为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创新组织被看作是在组织和其他机构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中运作,企业之间广泛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系统集成网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创新过程广泛运用专家系统、仿真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该模式中,专家系统辅助开发工作。

二、从封闭式创新模式到开放式创新模式

(一)封闭式创新模式的含义

在20世纪的早期与中期,人们谈到技术创新,往往指的是企业内部的研发创新。当时企业的研发模式通常是建立企业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在内部单独研究开发,雇用最具有创造性的研发人才,给予优厚的待遇,投入巨额的研发经费进行大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通过内部独立开发新颖的产品,通过企业自身的营销渠道进入市场,获得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和巨额利润。这种模式被哈佛大学教授亨利 ·切萨布鲁夫(Henry Chesbrough)称之为封闭式创新。

切萨布鲁夫教授认为,封闭式创新模式的逻辑在于——成功的创新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如图3—3所示,在封闭式创新中,企业边界是明晰的,组织创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全部来源于组织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完全阻断。为了保持创新能力并且实现对创新能力的占有,组织惯常的做法就是在投入巨额资金的同时,对知识产权严格保护,限制创新成果在外扩散。换言之,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特点就是强调企业由研究新技术到商业化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必须在企业内部独立完成,如果企业的某一项技术不是由企业内部完成的,则被认为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例如,施乐公司为了新技术“静电复印术”品质得以保证,该公司所有的活动,包括研发、生产、市场推广、销售均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甚至连复印纸也由该企业生产。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少企业就是通过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取得行业领先者地位的。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较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即通过内部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推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服务,接着企业再利用超额回报进行更多的内部研发工作,从而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图3—3 封闭式的创新模式

(二)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的挑战

篇3:刍议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专业技术人员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约占我国人才总量的50%左右, 承担着各类具体专业技术工作。他们的创新能力关系着我国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前景, 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想不想创新、会不会创新、能不能创新, 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潜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是机关事业单位提高办事效率、效能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掌握创新方法, 提高创新能力,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关键。

(二)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008年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达到4246万人, 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资源第一大国。但从每万人口中的研究人员数量来看, 日本是64.2人, 美国是46.5人, 英国是30人, 法国是32.6人, 德国是34人, 而我国只有9.3人, 不及日本的1/6;从论文的相对引用影响率 (RCI) 来看, 美国是1.47, 英国是1.36, 德国是1.21, 日本是0.91, 中国只有0.58, 排在第十位。以上数据告诉我们, 中国是人才大国, 但还远不是人才强国。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赶超世界的瓶颈, 成为关系我国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性

创新是专业技术工作的本质属性, 没有创新就没有技术的突破,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成果的出现, 没有创新就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创新能力则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核心能力, 是综合素质内涵之一, 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前提, 是克服困境、破解难题的关键。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水平、创新实践能力, 既是由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决定的, 也是由我国当前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所决定的。

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一) 个人因素

1. 认识不够。

缺乏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大制约因素。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每天从事的都是重复性工作, 工作单调且繁琐, 这使大家很少去思考创新的价值、意义和方法, 对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现有的事情上, 很少去拓展工作领域, 很少去探索新的方法与途径。

2. 付出不够。

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体现, 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足够多的经验, 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这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提升, 大多数人忙于眼下的工作, 无法或不愿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思考、参加训练, 致使许多具备创新潜质的人知识陈旧、方法落后、思维封闭, 丧失创新的机会。

3. 思维不够。

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从事某方面的具体工作, 造成他们知识单一、技能单一, 进而造成思维方式单一;导致知识之间、技术之间、思维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 结果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这种条条块块的思维方式不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 缺乏创新思维是制约创新能力提高的核心因素。

4. 联系实际不够。

创新的级别分类告诉我们, 90%的创新属于小级别创新或普通创新, 这些创新来自具体工作。工作程序的一次有效调整, 工作方法的一次改进, 工作思路的一次转向都是创新的表现, 许多人都把创新想得很高深、很神奇, 只是从理论上寻找突破, 科技前沿寻求创新, 而忽视自己的具体工作实际, 最终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

(二) 社会因素

1. 环境不够。

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 制约着思维发展的空间, 再加上传统文化中某些消极思想的影响, 容易形成保守的观念, 如:“重传统、轻创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枪打出头鸟”等思想, 这些守旧的思想和保守的管理体制结合在一起, 成为束缚创新发展的一张无形巨网。

2. 投入不够。

我国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 世界教育支出加权平均数为5.33%, 国家投入的教育费用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加上我国非常重视普通教育, 留给培训的费用更少, 在培训费用中大多是用于管理人员考察, 真正留给技术人员培训的费用寥寥无几, 再加上社会和单位没有重视培训的习惯, 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基本上靠自己投入, 这使得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只能进行维持性学习而很少进行创造性学习。

3. 培训内容和方式不够。

当前培训以知识的学习为主, 缺乏对创新思维的训练, 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 形式单一, 方法呆板, 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 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任务, 甚至看做一种负担, 而没有当做学习的机会, 从而影响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4. 培训师资不够。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国家有关部门只提供培训教材, 具体培训工作由各级各部门自行组织, 市级以下可以说没有专职的培训教师, 临时抽调人员充数, 教师本身就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 致使培训流于形式, 没有效果, 参与培训的学员也没有积极性, 白白浪费培训资源。国家应在每次培训前, 先培训师资, 再逐级进行, 师资有保证, 培训才会有效果。

5. 评价机制不够。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只看完成情况, 很少关心工作过程, 很少去分析研究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很少去探索和思考同样的工作有没有新的方法, 有没有更省时、省力的解决途径, 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专业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形成墨守成规的习惯, 制约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途径

(一) 培养创新理念

提高对创新作用的认识, 使大家认识到创新是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破解专业技术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特殊问题、疑难问题的需要;是破除思维定势、改进思维和工作模式的需要;是破除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意识,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需要;养成面对工作用新眼光看问题、新思路想问题、新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不断探索新的解决途径。

(二) 充实创新知识

学习创新理论, 了解创新的特点和原则, 掌握创新的步骤, 懂得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 在工作中努力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学会如何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着眼于实际, 在工作中有所创新。

(三) 培育创新环境

环境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加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 形成以“创新为本”的文化氛围, 引导大家形成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思路为主线、以新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模式;建立激励创新的机制, 用创新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能力的标准之一;建立宽松的工作环境, 允许尝试和探索, 启迪创新思维, 建立创新机制, 激励大家创新、创造的欲望。

(四) 训练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与关键。通过对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的学习和训练, 丰富思维方式, 训练多层次、多角度认识、分析问题的习惯, 才能捕捉新现象、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五) 关注工作实效

实践是人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 不会动手实现, 整天空想, 在概念之间转来转去, 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创新的火花往往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迸发出来的, 是建立在对自己工作领域的问题、方法了如指掌的基础上, 离开自己的工作仅停留在思想阶段的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实现了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综上所述,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也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公务员培训中心) ■

篇4: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刑侦技术人员如何增强专业能力培养,全文在具体论述中主要从刑侦技术人员的研究现状以及增强刑侦技术人员专业能力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刑侦技术人员;专业能力培养;研究分析

刑事犯罪案件的侦破与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着直接关系。近年来,我国采取了相关措施,降低了刑事案件的发生率,但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却是不断提升,增加了案件的侦查难度,而有效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极大的促进刑事案件的侦破,本文主要就刑侦技术人员如何增强专业能力培养分析如下:

一、刑侦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1.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水平方面参差不齐

刑侦技术人员中一部分是早期从事刑侦技术的工作人員,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警校毕业的学生,这样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技术水平上存在差异,早期的刑侦技术人员经验丰富,但是没有最新刑侦技术的理论支持,刚毕业的刑侦技术人员虽然理论较为充实,但是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刑侦技术人员缺少“信息导侦”的意识,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对于社会资源的使用能力有限,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水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实际工作效率较低[1]。

2.刑侦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这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高科技犯罪已经成为了刑事案件中的主要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刑侦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刑侦技术手段、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还存在明显不足,此外,刑事犯罪现场勘验系统建设尚不完善,造成了在刑事案件侦办中能够获取的现代化信息十分有限,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刑侦技术人员的办案水平,使得在犯罪现场不能获得相对完善的信息。

3.部分刑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需要四处奔波,搜集相关的案件资料,在案件侦破中经常需要加班,不能保证规律的饮食和休息,部分刑侦人员的家属还会受到犯罪分子的恐吓和威胁,这些都使得部分刑侦技术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全力以赴,对于刑侦工作抱着马马虎虎的态度,严重影响到案件的侦破进度。因而部分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所致有待提高[2]。

4.多部门配合协调能力有限

刑侦技术人员在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除了依靠刑侦技术部门外,网安、现场目击者、当地派出所以及治安管理部门等均属于案件侦破过程中信息的来源,但是在实际的刑侦中,刑侦技术人员与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能力有限,影响到刑事案件侦破中重要信息的搜集,除此之外,可能因为多个部门配合协调不到位造成犯罪分子的逃脱。

二、增强刑侦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的合理建议

刑侦技术人员在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刑事案件的侦破速度,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刑侦技术人员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不足,只有不断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才能不断促进我国刑侦队伍的建设,具体的给出如下建议:

1.重视刑侦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

刑侦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刑侦技术水平以及开展刑侦技术工作的基础,在综合素质提升方面首要解决的就是刑侦技术人员的思想问题,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中经常会面临各种血腥的场面,而且会看到更多的生离死别、人情冷暖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刑侦技术人员的心理造成影响,而心理方面的变化自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所以在强化刑侦技术人员思想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应时刻的进行思想教育,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髓,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践行“两学一做”,重视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政治学习,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刑侦技术人员的思想。在具体的思想教育中,应体现出不同思想教育的内涵,重点应从与刑侦技术人员日常工作相关的方面开展,确保每一位刑侦技术人员都有良好的思想,能够根据形式案件自行调整心态,保持足够的动力去完成案件侦破。在具备良好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刑侦技术人员的个体差异不断地强化综合素质[3]。

2.针对性的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

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效率,对此应提高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既要重视普遍性,同时还应重视差异性,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业务能力的提升。比如:对于非警校毕业的早期刑侦技术人员需要就当前刑侦技术的发展以及运用等理论知识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普及。对于警校毕业,但是刑侦技术运用经验不足的,可由早期刑侦技术人员进行经验交流,提高工作经验较少刑侦技术人员的实战经验,在可能的情况下,由早期刑侦技术人员与刚毕业的刑侦技术人员成立互帮学习小组,取长补短,缩小不同刑侦技术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的差异,保证整个刑侦技术人员团队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业务能力提升方面,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重视刑侦技术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刑侦技术部门可举办刑事案件模拟赛,然后由不同小组刑侦技术人员进行侦破,根据侦破情况进行相应的奖励,这样既能使刑侦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同时还能丰富刑侦技术人员的生活,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3.重视刑侦技术应用中的细节性

刑侦技术人员在案件侦破中大多数的信息均来源于案发现场,而且多为细节性的问题,因而刑侦技术人员在侦查中的细节管理非常重要,在现场勘察中,不同的刑侦技术人员有明确的分工,任何一个案发现场都应该仔细的观察,尤其是一些纤维微量物证或者是血液等生物物证的提取,严格落实“一长双责责任制”,通过刑侦技术应用中的细节性管理,增加信息的来源。

三、结束语

刑侦工作在案件侦破中具有重要作用,刑侦技术人员作为刑侦工作的关键,需要不断地强化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提升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利军,梁美丽.探讨如何加强刑侦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3(21).

[2]林少强.刑侦专业化建设实践与探讨[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02).

篇5: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明春 前言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

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我县创建创新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能力是助推创新的关键

讲授要点:

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我们为何创新?

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

2、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

3、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

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的40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0倍,美国是中国的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目前世界科技发展非均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的非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 86% ;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里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 98% ;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欧、日拥有 95% 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 4% ~ 5%

发展中国家因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产生严重后果(1)危及国家安全。

(2)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

(3)确实存在着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提供市场的豢养国家等国际大分工的严重后果。

韩国以 1961 年实施第一个计划起,仅用 17年也就是到1977 年,就达到人均 GDP1000美元的生活水平,解决了温饱与初步实现了小康的目标;又用 10年达到人均 GDP3000 美元(1987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至 1995年仅用 8年就提升到入均 GDP一万美元的水平②,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000年 GDP增长 200倍;人均 GDP 增长 100多倍;出口总额增长1700多倍。于 1996年加入被称为 “发达国家俱乐部” 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只脚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韩国在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①(《日本和韩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调研报告》,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内部资料),梅永红、罗辉等,2003年 1月。)

表现之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全国 2.8万个大中型企业能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只有 25% ;其余 75% 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半数大中型企业一年举办不了一次科技活动。研发投入少,我国企业年研发经费低于销售额的 1%,小于国外企业 3% 的比例,更低于外国高科技企业7 ~ 10% 的比例。产业长期被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上。我国向美国出口鞋类,离岸均价 2 ~ 3美元,而美国市场售价约 50美元,我们产品每双鞋赚 10 ~ 20美分。外贸 200强 74% 是通过加工贸易,企业未能成为创新主体,竞争能力低,处于生产率低、能耗大、设备依赖的困境。

表现之五是,技术重复引进而不重视消化吸收。据统计,技术引进投资与消化吸收之比:日本为1:7;韩国为 1:5;中国为 1:0.07。差别之大,足以说明技术依赖性过强。

表现之六是,我国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割裂,难以显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创造性的变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整合,即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中,创新主体所具备的本领或技能。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人人皆有。一般说来,除了少数智力低下的白痴以外,对一切正常人、健康人而言,不论性别、年龄、民族、出身、地位、学历、职务……都具有创新能力。正常人的大脑结构与功能雷同,虽有差异,但不是数量级的差异。所以,创新能力决非少数“天才”独有的能力。马克思指出:“搬运夫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与猎犬之间的差别小的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953年版第160页)

①智力基础包括

◆ 观察力 智力的门户、源泉 ◆想象力 智力的翅膀

◆记忆力 智力的仓库、基础

◆注意力 智力的警卫组织、维持者 ◆思维力 智力的核心

②知识基础

四种类型:

第一类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实发现的知识)

(know what)

第二类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关于原理规律的知识)

(know why)

第三类 知道怎么做的知识(关于操作、控制的知识)

(know how)

第四类 知道是谁的知识(关于谁知道的知识)

(know who)

③非智力基础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三个短语);

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三感);

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心);

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三性)

创新能力的特征

综合独特性 :我们观察创新人物的能力构成时,会发现没有一个是单一的,都是几种能力的综合,这种综合是独特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结构优化性:创新人物能力在构成上,呈现出明 显的结构优化特征,而这种结构是一种深层或深度 的有机结合,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新功能。

创新能力的作用 教人学会创新思维 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

教人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能力的构成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认为,能力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是表现出的实际能力(actual ability),如能打篮球,会开汽车,可以用英语进行口头与书面交流等。其二是指潜在能力(potential ability),即各种实际能力展现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潜在能力和实际能力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潜在能力是实际能力形成的条件和基础,而实际能力是潜在能力的展现,潜在能力只有在遗传和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才能变成实际能力。

任何活动都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它对人的智力和体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一个人的能力的某种结合符合于活动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能顺利地高水平地从事某种活动,表现出有能力。反之就很难从事这种活动,表现出没有能力。

一、洞察能力

所谓洞察能力,就是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观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客观事物对处于同一环境的人的刺激程度都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感受和洞察能力却是不同的,有时差别非常之大。某些事物的现象和变化,一般人常常感觉不到,而却被具有洞察力的人觉察到了,他们往往利用这种特殊觉察到的东西一举成名,率先走向成功。

二、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就是人们记住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经验过的事物包括观察到的事物,读过的书,得到过的信息和知识,从事过的活动,思考过的问题,个人曾有过的心理和情绪等。记忆能力对创新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任何创新活动如果排除记忆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必须以所记得的经过的事物为基础。一个人的记忆能力主要表现在记忆的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和储存性上。

三、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创新想象则是创新活动的必要条件,特别是我们要追求那种没有感知过的新事物,要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更是离不开创新想象。想象能力每个人都有,但由于想象的方式方法不同,想象的价值结果大不相同。

四、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就是人们通过思维认识事物各个方面特性,特别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认真分析研究,人们才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种种事物,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从而才有可能改造它或利用它。

五、实施能力

实施能力就是人们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数学家克雷洛夫曾深刻指出:“在任何实际事业中,思想只占2.5%,其余95%到98%是实行”。

六、直觉能力

直觉是一种非逻辑思维现象,直觉能力一般是指不经过逻辑推理就直接认识真理的能力。人们在平时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多是采用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在创新思维时则常常采用非逻辑思维,如想象、直觉和灵感等。

七、联想能力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能力就是使人脑中所留下的各种客观事物的联系“痕迹”复活的能力。

八、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因素,包括组织学习活动的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搜集资料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等。

九、问题能力

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活动源于问题意识。

十、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是指人们进行思想或信息交流,取得相互之间了解、信任,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一个人的成长从沟通开始,创新人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沟通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们沟通的时代,学会沟通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活动。

十一、预见能力

预见能力是指超前把握事态发展趋势的能力。预见力是洞察力的延伸,如果说洞察力是对现存关系的直觉力,那么预见力就是对未来关系的想象力。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潜在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

十二、决断能力

决断能力是指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迅速做出选择,下定决心,形成方案的能力。在决策过程中,每做出一种选择,都要与机会、风险、压力、责任等问题相连,只有具备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敢于拍板。任何患得患失、优柔寡断都将一事无成。

十三、推动能力

推动能力是指善于激励他人,以实现创新意图的能力。具体表现为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以及个人的魅力。

十四、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指在事物发展的偶然性面前头脑清醒随机处置的能力。客观事物纷繁复杂,特别是在社会活动中,突发事件难以避免,创新者要善于在偶然性中揭示和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从而减少盲目性,获得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将突发的偶然因素转变为实现创新意图的有利因素。

十五、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将各种积极因素综合在一起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在具体组织中必须指挥有方,层次分明,善于团结,做到清除障碍,化解矛盾,保证系统内的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在全球经济变革中的新趋势 1.创新的基础是智力资本 2.创新的平台是管理实践 3.创新的主体是创新人员 4.创新的关键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新能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形成创新品质

现代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成果证明,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与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实践激发出来和不断提升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有其内在的特征和规律,对这种内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便形成了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而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进行传播,以促进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方法能使人们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创新活动,而创新理论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精神。

2、创新能激活管理体制,强化竞争意识,增强企业活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与文明。企业必须通过技术革新,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自己的产品走向市场、满足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走改革、创新之路。企业的生命就是发现、创造和满足需求的循环过程。只有创新性的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改革的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勇往直前。新的经济学理论强调,开发市场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经济增长中的主要动力。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命之源。

3、创新能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树立强国形象

任何组织的创新,实际上都是其成员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就是靠社会的每一位成员做出不懈的努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不走创新之路的民族,就会被世界抛在后面,甚至走向毁灭。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用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抓住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快提高综合国力的步伐,提高国际竞争力,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在国际事务中树立起强国形象。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一、创新的真谛是什么?

二、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真谛 创新的真谛: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猪孩”王显凤的启迪

据报道,鞍山市台安县的“猪孩”王显凤,1974年出生后不久因失去家庭温暖而被迫与猪生活了10年之久,1984年被人救出,当时专家认定其智商只相当于几个月的婴儿。后来,给以人的关爱,到18岁王显凤的智商升到相当于5岁小孩的水平。从这个例子来看:

一方面说明只要是人都有创造力,虽然王显凤是一个“猪孩”,但他的创造力还存在。因为如果是一头猪,怎样进行训练都不可能把其智商提高到5岁小孩的水平。

另一方面又说明如果没有开发,人的创造力是体现不出来的,并且创造力通过学习训练是可以开发的。因为“猪孩”王显凤出生10年来一直与“猪”为伍,没有得到培养,所以18岁应有的智商水平达不到。创新的两条基本原理 原理一:

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原理二:

创造力是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开发出来的!创意可以点亮生活 马铃薯去皮手套

一市民发明袖珍“菜篮”

附有刻度的95厘米皮带

对于那些正在减肥的人来说,这种皮带太管用了。人们系上这种皮带能马上知道自己的体重和腰围是否增加。

360度可旋转插座 双人雨伞

长臂照相机

情侣们一定会很喜欢这种相机。当两人拥抱或接吻时照相总是相当困难的,有了这种相机,情侣们就不怕照不到自己了。

有刻度的夫妻床

当两口子闹矛盾的时候,建议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夫妻床,精确的刻度能帮助双方建立起更好的交往尺度。

身份:北京爱航工业公司的首席架构师兼首席执行官

2004年正式创业。与一国企老板合作,把电脑游戏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模仿其后台数据运行,由真人来演绎电脑游戏。地址就在石景山区的雕塑公园内,大约有4万平方米的场地面积。

没有投入一分钱,仅仅凭他的创意和理念,取得了这个年收入15亿元人民币的大项目将近20%的股份。如果运转正常,前景不可预测。创新的真谛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

何时学?何地学?谁来学? 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都是创造之时;人人都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亲眼看到的是真实的吗?

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我们的观念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

爱因斯坦

常见的三种偏见思维 经验偏见

位置偏见

利益偏见

上下的迷惑

外企面试题

如果你是男人,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是你的梦中情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

篇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作业答案

单选题:(总题数:10,总分数:10.0)

1、畅谈是头脑风暴法的(A)阶段

A、创意阶段

B、准备阶段

C、热身阶段

D、筛选阶段

2、知识产权中最重要的当属(B),只有它才能全面有效地保护技术创新,排除竞争对手对相同专利产品的市场竞争,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创新回报

A、商标权

B、专利权

C、著作权

D、财产权

3、下列选项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途径的是(B)

A、学:就是学习创新的基本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个人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B、养:就是通过培养获得,靠努力成就

C、练: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勤学勤练,学以致用,学练结合D、干:就是应用和实践,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4、(B)对推动思想探索和理论研究具有最切实的作用,它可以照亮一片黑暗之地,可以激活一批过去废弃或视为无用的东西,可以统帅许多杂乱无章的现象使之有了神魂

A、新的方法

B、新的观点

C、新的认识

D、新的体系

5、(A)是在反复熟记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不断重现已学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帮助记忆很有作用

A、尝试回忆法

B、集中学习法

C、分散学习法

D、有效学习法

6、(D)是知识产权创造最重要的主体

A、政府

B、高校

C、科研院所

D、企业

7、企业竞争力的DNA是指(B)

A、企业创新能力

B、企业组织能力

C、企业文化力

D、企业研发能力

8、创新的“迂回原理”是指(A)

A、鼓励人们开动脑筋、另辟蹊径

B、把一个研究对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另一个研究对象并取得创新成果

C、对创新对象进行精炼、压缩和聚焦,以获得创新的成果

D、发挥群体智慧,有所建树

9、专业技术人员学会学习的根本性标志是(D)

A、能够全面学习

B、能够自主学习

C、能够终身学习

D、能够创新学习

10、创新的“相对较优原则”不包括(C)

A、从创新技术先进性上进行比较

B、从创新经济合理性上进行比较选择

C、从科学原理相容性上进行比较选择

D、从创新整体效果上进行比较选择

多选题:(总题数:20,总分数:20.0)

11、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有(ABCD)等存在形态

A、事实知识

B、原理知识

C、技能知识

D、人力知识

12、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体现在对以下哪些“边角料”时间的合理利用上(ABCD

A、午餐时间

B、等待的时间

C、睡眠时间

D、上下班时间或旅途时间

13、理论创新的原则包括(ABCD)

A、科学性

B、先进性

C、可行性

D、系统性

14、专业技术人员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需要做到(ABD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

C、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的结合D、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在改造主观世界上下功夫

15、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人本管理创新的途径主要有(BD)

A、理解尊重,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

B、树立“知识管理”思想,体现人本管理思想的创新

C、强化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

D、建立权变型组织,体现人本管理组织的创新

16、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包括(ABCD)等几个基本步骤))

A、提出工作创新的目标

B、设定创新的标准

C、寻求创新方案

D、实施创新方案

17、关于创新的描述正确的是(ACD)

A、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B、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

C、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

D、创新从宏观上讲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从微观上讲是个体心理反应过程。

3.创新由()等部分组成18、仿生法是人们利用较早的创造技法,下列发明利用了仿生法的是(ABD)

A、鲁班受丝茅草启发发明了锯

B、受蜻蜓的启发发明了直升飞机

C、受鹰嘴的启发发明了大力钳

D、受鱼的启发发明了潜水艇

19、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其特点包括(ABCD)

A、多端

B、灵活

C、精细

D、新颖

20、创新由(BCD)等部分组成A、创新人才

B、创新意识

C、创新思维

D、创新能力

21、各国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会根据世界创新发展趋势和本国实际,确定一些领域进行重点创新突破。韩国在2004年启动了“十大新一代成长动力工程”,重点发展(ABCD)等十大高技术产业

A、智能机器人

B、数码广播

C、新一代半导体

D、未来型汽车

22、以下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叙述,正确的是(CD)

A、仅表现为做出了完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思维过程

B、仅存在于生产、教育、艺术及科学研究领域

C、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实现了知识即信息量增殖的思维活动

D、从主体活动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付出较大代价、运用高超能力的思维活动

23、知识产权战略可分为(ABCD)等层次

A、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B、区域知识产权战略

C、行业知识产权战略

D、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24、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BCD)

A、求同性思维

B、求异性思维

C、整合性思维

D、联想性思维

25、建构或改造企业的组织能力,需要调整好以下关系(ACD)

A、专业技术人员的心态

B、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

C、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

D、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

26、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能力的内涵主要包括(ABC)

A、信息处理能力

B、知识更新能力

C、团体学习能力

D、个体学习能力

27、头脑风暴法专家小组应由(ABCD)组成A、方法论学者

B、设想生产者

C、分析者

D、演绎者

28、战略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

A、重视对经营环境的研究

B、重视战略的实施

C、日常的管理与计划控制、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

D、重视战略的评价与更新

29、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增长知识,提升才干,提高自己对社会的(BCD)

A、服务能力

B、适应能力

C、创造能力

D、奉献能力

30、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描述企业发展战略,正确的是(AC)

A、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

B、从产业层次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观念

C、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

上一篇:教师师德安全责任书下一篇:学生干部如何当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