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2024-07-11

国学经典诵读汇报(共14篇)

篇1: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品国学

诵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汇报活动

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源泉,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诵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明辨事理,净化心灵,启迪人生。为了对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的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在让孩子们亲近经典,营造书香校园,结合学校工作计划,9月中旬,学校各班

举行了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读书汇报活动。本次活动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年级认真制定活动方案,各学科老师共同参与,组织严密,编排精练,异彩纷呈。各年级汇报的内容丰富:低年级的《三字经》,中年级的古诗词,高年级的成语故事;汇报形式多样:朗诵、背诵、表演、接龙、竞赛等等。汇报会上,孩子们个个精神饱满,参与热情高涨。本次活动弘扬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接受了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营造了 读经典、背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书香校园的浓厚氛围。我们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更扎实、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篇2: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10月,我们把中国古老乐器排箫引入学校。现在,我校每位学生都会吹奏排箫,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吹奏曲目的数量在增加。我校因此创建成为扬州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开展“二分明月”国学经典诵读的半年多来,我校借助已经打造成功的艺术特色排箫文化,将经典诵读与之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扬子津特色的经典诵读推广之路。

一、轻拢慢捻抹复挑——几措并举作推广

1.营造氛围展经典“昔孟母,择邻处。”说明了育人环境的重要。为了能让学生提高阅读经典的意识和兴趣,我们在学校排箫文化的打造中,着力营造儒雅书香的校园环境。阅览室、排箫教室,张贴先贤画像,拉设宣传横幅,并定时更换;排箫长廊中、草坪上、楼梯的拐角处等写上经典名言;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黑板报、橱窗常年刊录。“让每一片绿叶发言,让每一个花瓣唱歌。”在经典诵读与排箫文化相结合的氛围中,校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落实时间诵经典我校每天中午都有一节20分钟的诵读课,其中三节课安排诵读经典,两节课安排用排箫吹奏经典;语文课前五分钟,背诵经典诗文,预备铃一响,一位学生带头吟诵昨天背诵过的内容,其他学生就会应声而和。每周的两节排箫校本课,也在上课之前吹诵经典;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的排箫音乐。我们还给经典谱曲,用排箫吹奏,作为上下课、上学放学、大课间活动的铃声,根据所需时间长短,或截取精华部分,或选用整首曲子,或多首曲子连放,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悠扬的箫声中,沐浴在经典文化的长河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排箫教学渗经典排箫是中国的古老乐器,也是古代诗词歌赋理想的伴奏乐器。我们正在弘扬民族文化,使之在校园生根开花。让每个学生在精心营造的氛围中,掌握排箫吹奏的技艺,享受快乐,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培养专注品质。传统的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节奏美、韵律美,既适合诵读,也适合吹奏,一曲在手,朗朗上口。为了让经典诗文与排箫教学相结合,排箫老师给经典诗文谱曲,教孩子们吹奏。现在校园及周边小区,时而会飘来悠扬的箫声:《阳关三叠》空灵婉转,《弟子规》悦耳动听……真是一屡墨韵顺‘箫’来”。

4搭建平台亮经典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搭建多个平台,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去年重阳节,我们邀请老教师来观赏,孩子们为他们表演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等排箫与吟诵相结合的节目,受到老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时,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今年3月,开发区中小学特色展示活动启动仪式上,我们让排箫老师用箫声串起的五个年级学生代表的经典诵读片段连诵,以及加入舞蹈的排箫吟诵《登鹳雀楼》,给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开卷有益喜眉梢

1、学生获益多

经典诗文的吟诵吹奏已经成为扬子津的一种时尚,处处可见学生手捧排箫吹奏经典的身影,时时可闻他们珠玉落盘的吟诵。经典诵读为我校孩子们提供了健康、美好的母语营养,构筑了一个温馨、亲切的语言生长环境。既强健了孩子们语言的骨骼,也丰满了他们精神的血肉。既给他们打造了坚固的语言船体,也为他们扬起了漂亮的人性风帆。就这样吟诵着、吹奏着,不需要繁琐的分析,就悄悄地在孩子心里注入信仰和幸福,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孝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澄澈,“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的达观都被孩子们一一习得。

2、家长反映佳

经典诵读的耳濡目染是可喜的,孩子们校内的经典诵读,校外的经典吹奏,使得家长们也加入其中,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起来。据家长反映:在“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中,孩子们明白了要孝敬父母;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孩子们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更有家长说:“以前叫不动孩子,可孩子会吹奏吟诵《弟子规》后,一喊就应。因为孩子天天在家吟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诵读经典后的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春风,给波澜不惊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3、教材编写新

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学校总结排箫学习的实践经验,编写了第一本校本教材——《走进排箫》。如今,我们正着手编写第二本校本教材,即借用或谱出排箫演奏曲调的经典诗文,辅之以诗文作者及内容的介绍。受作曲家谷建芬为一些唐诗谱曲成为可以传唱的歌曲的做法启发,计划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70首诗和《三字经》、《弟子规》等章节借曲、谱曲。如今,我们的学生已能边吹边吟唱起多首古诗,真是趣味盎然。

篇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4: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汇报表演主持词

开幕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男:敬爱的各位来宾,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女:国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心灵; 男: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坚持经典诵读,打造书香校园”是我校的办学目标; 男:“诵读国学经典,争做美德少年”是我校的特色基调。女:从2006年开始,学校就把诵读经典纳入办学目标,掀起了诵读热潮;

男:八年的诵读,使我们增长了才智,陶冶了品质。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诗文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闪烁的瑰宝。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文诗韵。

节目串词

☆《弟子规》,汇集了古代圣贤的智慧,集中华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它是人们言行的规范,是做人的根本,是当今净化社会人心的良药,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下面请欣赏3.1班的诵读表演《弟子规》。☆《三字经》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经典,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朗朗上口,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又寓有意义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请欣赏4.2班表演的节目《三字经》。

☆《弟子规》具体列述了我们在家、出行、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恪守的规范,它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诵读经典,践行礼仪。下面让我们欣赏3.4班表演的节目《弟子规》

☆《笠翁对韵》沉淀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集中了千锤百炼的名言警句,它形式美,音韵美,是我们学习古诗、研习楹联的启蒙读物。习诵它,学好它,传承中华诗词楹联文化,让我们欣赏6.1班表演的节目《笠翁对韵》、《名联集》。

结束语

(男)《笠翁对韵》的铿锵音韵还在耳边回响(女)《弟子规》的谆谆教诲还在心头回荡(男)最是书香能致远,让经典伴我们一路远行。(女)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经典养育我们的灵魂。(男)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女)传承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篇6:国学经典诵读汇报

国学经典诵读2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感觉到学生的诵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还可再多样化。这都需要今后我们更加努力开展活动。

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生思想道德交涉和德育工作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路子,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2)初步建立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人民更满意的学校。

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3

在比赛中,选手们用动听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对亲爱的祖国的赞美与歌颂。他们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台下同学们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选手们的朗诵充满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神采飞扬。主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和舞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认识的平台,给了大家共同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平台,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书籍带来的乐趣。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本着公平公正、好中选优的原则,产生了一等奖3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

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舞台上锻炼了自己,并切实参与到诗歌学习中来,加深了同学们对诗歌的领悟、对祖国优美语言的热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这次诗歌朗诵举行得非常成功,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掀起了诗歌朗诵的高潮,在语文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期待着下一次朗诵比赛的到来。同学们在这次比赛中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了他们的勇气,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诗歌朗诵比赛给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为我校今后参加朗诵比赛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这次比赛可谓是沙场大练兵,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普通话的练习,在比赛中,老师针对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声音响亮、普通话语音标准方面作了点评,纠正了同学们发音错误,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自己还是收获颇多的,这是我第一次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做之前我甚至有一丝恐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担心比赛过程中出什么问题,但是到真正做的时候我发现其实也并不难,只要自己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明白的多向他人请教,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虽然比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只要肯努力,肯去学,肯用心,任何事都会迎刃而解。同时我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我会慢慢积累经验,弥补不足争取做得更好。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新事物不难,关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学,有没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只有迎难而上才会真正进步。

本次活动提前计划并筹划,整合各方面的智慧,讨论并确定实施方案,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活动的细节考虑全面,落实具体负责人员,使活动能有序开展,统筹规划。学生倡议与升旗仪式相融合,号召并激发了师生的活动热度,让每一个人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

篇7:国学经典诵读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美酒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我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琵琶就会不停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快点上前作战。我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因为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第二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篇8:诵读国学经典培养文明新人

开展读国学经典以来, 学校教风学风焕然一新, 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然而, 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众多, 社会经济繁荣与网络文化的多元影响, 现代的孩子在家是至高无上的“掌上明珠”, “小皇帝”, 不少孩子在传统文明礼仪方面出现了缺失, 他们往往任性难管, 唯我独尊, 甚至霸道、无理取闹。根本谈不上文明礼仪, 让一些家长苦不堪言。如何教育孩子, 给孩子补上传统文明礼仪一课, 让学生真正知书达理, 尊老爱幼, 成为一个文明大国的文明新人呢?我认为, 还得大抓国学经典教育, 大力让学生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

我们学校就该课题展开了思考和探索, 大家研讨发现:《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及古诗词系列影响了无数人, 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导向的价值, 这些国学经典历代引用率最高。一是可以促进古代哲学, 历史以及其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二是可以继承和发现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创造力;三是可以经世效用, 修身怡心,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 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 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 无疑至关重要。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之首, 它的总叙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也就是说, 《弟子规》分八块, 总叙讲了人生应当做好人生的七种修养, 而且按主次排列分别是孝敬父母, 敬兄爱弟, 行为严谨, 诚信上进, 爱人仁爱, 交友求教, 求学学术等。国学经典把与人做人的品德放在首位, 而知识学习放在第七位, 没有爱心没有高尚品德人的人, 有才学又有何用?记得一位名人讲过:“品德低下的人, 知识越多越反动”, 难道还不足以看出我们今天忽略品德的教育的偏颇吗?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学规的形式, 从最基础的行为规范养成入手, 将学会做人规则化, 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这些规则,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诵易记。该书既有文化积累、智慧启蒙的作用, 又有规范言行、培养人格的功能, 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习《弟子规》包含了平时我们为人处事的各种态度和规则, 对我们日后为人处事大有益处。爱是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他人的辛勤劳动, 大家彼此相互依存才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 随时准备伸出援助之手, 关怀他人, 帮助他人, 以尽到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责任, 如此人生才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生活, 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多挣钱、有汽车洋房等等, 追求的都是个人相关的利益。这样的心胸是不会有真正快乐的, 因为他的快乐是建构在自己的得失成败之上的, 有得失就会生悲欢, 而真正的快乐是不以成败荣辱为原则的, 那种乐是超乎于喜怒哀乐之上的乐。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所以要想拥有真正的幸福快乐, 就需要培养一点社会责任感。如果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时候都能够兼顾到他人, 那么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学习了《弟子规》, 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 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 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 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 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 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国学经典之一。内容丰富多彩, 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 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于是, 我们学校开展了“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学校德育处以“诵读国学经典, 争做文明新人”专项特色教育活动为载体。活动分三步:一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要求教师不仅能熟背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并讲解。二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予以指导和开展活动。三是考核奖励, 不仅要求熟练背诵, 更强调回家将所学国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完成好的教师或班级, 奖一百元钱。经过一学年的实践, 学生的品德礼仪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 社会反馈满意, 家长满意。学校老师也很满意, 学生表现落落大方, 乐观善言, 课堂表现积极上进。

我想:学生走进校园, 就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积极拓展校本教研渠道, 摄取最基本的最经典的为人之道, 恰恰达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目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当今世界, 孩子们所受到的社会不良诱惑较多, 如果学校教育不及时补上国学经典这一课, 将是一个败笔的教育和遗憾的教育。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摘要: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 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 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接受教育, 提升境界。读国学经典, 做君子淑女, 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知书达理,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完美和谐。

关键词:弘扬国学,传承经典,育文明新人

参考文献

篇9:国学经典诵读之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菊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篇10:国学经典诵读篇目

探索月球的奥秘《夜月》(唐·刘方平)《望洞庭》(唐·刘禹锡)《霜月》(唐·李商隐)《嫦娥》(明·边贡)

我爱我家《人日思归》(南北朝·薛道衡)《秋思》(唐·张籍)《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京师得家书》(明·袁凯)七年级(下)

成长的烦恼 《示子侄》(《王夫之集》节选)《曾国藩家书》(节选)黄河,母亲河《浪淘沙》(唐·刘禹锡)《黄河八韵寄呈圣俞》(宋·欧阳修)《黄河》(宋·王安石)《过黄河》(明·李东阳)

戏曲大舞台京剧 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河南豫剧 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儿”;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黄梅戏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河北梆子“大登殿” 马的世界《房兵曹胡马》(唐·杜甫)《紫骝马》(唐·李白)《骢马》(唐·沈佺期)《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八年级(上)

让世界充满爱《涉江》(屈原)《上邪》(汉乐府民歌)《月夜忆舍弟》(唐·杜甫)《长相思》(清·纳兰性德)说不尽的桥《寄乐天》(唐·元稹)《灵汜桥》(唐·李绅)《还珠桥》(北宋·华镇)《五云桥》(南宋·陆游)

莲文化的魅力《莲花》(唐·郭震)《鄂州南楼书事》(北宋·黄庭坚)《湖上寓居杂咏》(南宋·姜夔)《临平道中》(北宋·道潜)(百花争艳)《梅花》(北宋·林逋)《兰花》(明·薛网)《菊花》(唐·元稹)《北陂杏花》(北宋·王安石)《海棠》(北宋·苏轼)《桃花溪》(唐·张旭)八年级(下)

献给母亲的歌《墨萱图》(元·王冕)《岁末到家》(清·蒋士铨)《别老母》(清·黄仲则)《劝报亲思篇》(《中国古代童蒙读物大全》)寻觅春天的足迹《春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池上絮》《晚春》(唐·韩愈)到民间采风去《田家元日》(唐·孟浩然)《诗曰》(宋·姜白石)《清明》(宋·王禹俏)《端午》(唐文秀)《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背起行囊走四方《嵩山采菖蒲者》《游泰山六首“日观东北倾”》《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唐·李白)九年级(上)

雨的诉说《临安春雨初霁》(南宋·陆游)《有美堂暴雨》(北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宋·苏轼)《咸阳城东楼》(唐·许浑)《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青春随想《劝学》(唐·孟郊)《送友人》(唐·杜牧)《为人题》(唐·郑谷)《游南亭》(南北朝·谢灵运)

好读书,读好书《劝学》(唐·颜真卿)《书院》(宋·刘过)《读书》(宋·陆九渊)《劝学诗》(唐·韩愈)(四大名著中的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开篇词;《红楼梦》诗词选 九年级(下)

脚踏一方土《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我所了解的孔孟 孔子名言;孟子名言

篇11:国学经典诵读方案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学生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的优良品质,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更快发展。

二、诵读内容:

让学生掌握秀的古诗文,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阶段进行古诗文的诵读。

诵读内容如下:

《弟子规》《三字经》《中华诗文名句精华》

第一阶段《中华诗文名句精华》

一、先秦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满招损,谦受益。

6.诗言志,歌咏言。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8.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12.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1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1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1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18.不以一眚掩大德。

1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20.多行不义,必自毙。

2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2.仓廪足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言必行,行必果。

2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0.千里之足,始于足下。

3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3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3.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3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3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36.置之死地而后生。

37.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3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4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45.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4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4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篇12:正是国学经典诵读

策划人:肖小如2012.1

2为在广大学生中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以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与经典为友,形成“人人诵读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氛围。湘乡四中初中部决定开展以“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为主题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具体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传承华夏文明

二、参赛对象:七年级——九年级所有学生。

三、诵读内容:《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或语文老师布置的古诗文。

四、比赛须知:

1比赛要求全部脱稿 ○

2比赛分为三大板块: ○

A、集体必诵节目:要求每班的所有同学参加。时间为5-8分钟。

B、个人或组合节目:每班至少一个,形式不限,时间为4—6分钟。

C、抢诵节目:每班由一个代表队组成,代表队成员5—8人,由队长抽题,主持人读题,代表队任何成员答题,待答时间

1为10秒。答对计该队1分,缺答或错答扣该队1分,分年级按总分评奖。(题库由各年级科任老师准备)

③可使用音乐、服饰、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来烘托诵读效果。

五、比赛时间:第14周六、评分标准:比赛评分采取10分制,具体标准:

1、语言要求:

(1)要求脱稿诵读。(2分)

(2)普通话标准、流利,口齿清晰,吐字清楚。(1分)

(3)声音洪亮,节奏优美,朗诵感情丰富。(2分)

2、表达要求:

(1)表情自然大方,动作恰当;(2分)

(2)诵读的艺术和技巧符合材料要求;(1分)

3、舞台表现:

(1)上下场礼仪、仪态大方自然;(1分)

(2)服装得体,整体印象良好。(1分)

七、计分方法:

1、比赛中所有评委同时打分。

2、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最终得出的平均分为该选手的得分。

八、评委组成九、奖励:必报节目与其他节目分别计分评奖

篇1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

国学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 它博大精深, 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国学经典呢, 可从以下几点尝试:

(一) 讲经历, 明重要. 我们古文老师给我上的第一节课, 就问了这个问题:学古典文学有什么作用?大家纷纷回答。我们老师说, 古典文学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在以后的学习中, 我们深深的被这个老师吸引了。她长得不漂亮, 但是, 谈吐, 举手投足, 都那么迷人。原来, 这就是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是这个道理。大家听了我的讲述, 从他们的眼神中我已读懂, 别看他们年龄小, 都想做有素养的人。

(二) 合理制定计划——诵读古诗. 新学期开始, 我把诵读古诗文这项工作放在首位。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 精心策划, 和小干部制定诵读古诗计划, 安排如下:1. 分类积累古诗。2. 周末每位同学最少背三首古诗。并制作随身携带的古诗文诵读卡。3.“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月评出“诵读星”。4. 每月一次“诵诗比赛”活动, 内容丰富多彩。5. 期末能背一百首古诗同学被评为“天才小诗人”, 并奖励。

二、激发情趣——诵读古诗

提到诵读, 孩子们会有这样的印象:不解的文字, 枯燥的文章。如何让学生萌发兴趣呢?我采用“愉快式”教学, 下面列举几种教学情景:

(一) 巧介背景引故事。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能抓住学生的心, 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 设下小小的疑问, 让他们对后来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 这样的学习期待点燃了学习古诗的热情。如在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 我讲述写作背景:公元730 年, 阳春三月, 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 便托人带信, 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几天后, 孟浩然乘船东下, 李白亲自送到江边。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学生们兴趣盎然, 众说纷纭。

(二) 结合插图编故事。古诗语言凝练, 意境优美,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理解诗意不容易。但是他们对故事感兴趣。我提倡学生结合插图, 通过想象把古诗转化成小故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写下: 今天李白起得很早, 他向黄鹤楼走去, 他要在这里大摆酒席与孟兄告别。 “孟兄你可来了!”他们聊着, 不久到了孟兄上船的时候。

“对手PK”, 每周五活动课, 对手们都争先恐后背诵, 活动结束, 有的同学能背四十首, 最少的也能背十多首。同学们还喜欢“抽一抽, 诵一诵”。本周内每位同学至少出两首古诗题目, 最后由班干部集体审议, 把古诗题目写在一百张卡片上, 周五的活动课上, 人人抽卡片, 按指定题目背, 背下来的同学被评为本周“小诗人”, 背不下来的同学要表演节目。“背诵是达成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背诵时需要多次接触文本, 背诵得越熟练, 理解的就越透彻, 收到的感染教育就越深刻, 个人性情得到陶冶。”[1]

三、背诵古诗——积底蕴

自从同学们参加古诗诵读活动, 在学习古诗阅读课时, 同学们积极性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读诗句, 有的讲诗意, 最后在背诵。“小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 不仅能发展语言, 陶冶情操, 还能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2]尤其是背古诗, 同学们感到很容易。因为这些古诗在平时开展的诵读古诗活动中早已背熟, 一节课下来老师很轻松, 同学们也很快乐。在写作文时, 有的同学能够恰到好处的使用古诗中的一些句子, 来说明一些问题, 还有的同学经常用佳句来激励自己, 提醒自己刻苦学习, 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句话, 早已成为他们刻苦学习的动力。由于学生们对诵诗、背诗、积累诗产生浓厚兴趣, 背诵范围也在扩展, 往日痴迷于动画片的孩子们, 现在做完作业后便钻进古诗文里。这种自觉积累古诗的方法, 使学生们诵读古诗的兴趣更浓了。“信息社会带来了快速阅读与快速学习活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 人文素养教学就处于弱势状态, 为了更好地彰显语文教学功能中的人文性, 必须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基本要求。”[3]

四、诵读古诗提升素养

自从开展诵读国学活动, 我欣喜发现, 同学们不但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增强了, 语言也变得丰富灵动了, 写作文也常引经据典。而且同学们都变得文明了, 在班中, 在校园中到处都能听到书声朗朗, 正是这朗朗的诵读声, 涌现出许多“文明小诗人”同时也赢得了老师们的好评, 家长们的夸奖。“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收录的一百多首古诗词内容丰富深刻, 情感积极健康, 它们起着感染和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4]更让我高兴的是, 孩子们懂得了孝敬, 感恩, 衣食来之不易。是的, 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古文,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必将给予学生显性或理性、直接或间接的良好影响。“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 大胆放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5]如果每位同学能诵读数年古诗, 他们会终生受益。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品格,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古典诗文是无数精英人物智慧的结晶, 包含着民族精神, 审美情趣等人生哲理。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和诵读古文, 激发情趣,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活动, 必将给予学生显性或理性、直接或间接的良好影响, 使他们终生受益。经典诗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净化了学生的品格,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热爱诵读经典,激发情趣,背古诗积底蕴,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晔.古诗文背诵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 2008年

[2]章瑾.小学生低年级古诗赏读方法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年.

[3]柳勤珠.依托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吉林教育, 2014年32期.

[4]赵欣.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年2月.

篇14:诵读国学经典 构建书香校园

一、确定教师,组织培训学习

(一)制定方案,精选教师。领导召开班子会,选定三位中层领导作为国学经典的授课教师。

(二)组织培训,了解经典。通过看碟片等让教师懂得国学的基本内容,了解《论语》、《弟子规》等的具体内容,用规范的行为,培养自己“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在工作中自觉践行“为人师表”,起到对学生教育的一个延续和补充,特别是让老师们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有效的结合,让老师明白国学教育对于小学生的重要作用。

二、创设条件,造浓阅读氛围

我们着力构建儒雅的校园文化,让师生生活中充满书香。最大限度地让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跟学生对话,使静态的校园处处成为国学经典诵读的育人佳境,如我们在教学楼的每——层都用“仁义礼智信”做为楼层标志,尽显文化气息的一楼门厅、书香走廊,一句句催人奋进、琅琅上口的名人名言,名言配画、图文并茂的校园文化,各具特色的班级名片,一段段蕴含哲理、意味深长的班训感言,匠心独运的读书板报与墙壁文化,一张张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校刊、让学生抬眼望人文,举目品经典。另外校园广播每天晨会播放国学经典诵读,下午午休后播放新学堂歌,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这些文化环境的打造,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确定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口号,倡导学生做到晨间集体诵读、午间休闲诵读、课前集体诵读,以此培养学生国学诵读习惯。让走进附小的人,无不称叹:这真是一个充满书香灵气的校园。

三、推荐读物,选择诵读内容

国学经典是浓缩了中国古代人文自然知识结晶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得知学生对国学了解不够,在选择国学读物上,存在很大盲目性。根据教育局的要求我们向学生推荐包括《千字文》、《三字经》、《论语》、《论语》、《唐诗宋词》、《中庸》等启蒙学读物要求学生在校外诵读;学校则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统一在校本课上诵读《弟子规》,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逐步渗透,不断提升,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为了使每个孩子都乐于诵读,并且读有所获,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每个小故事教师都能认真讲解,使学生能真正受到教育。

四、授之以法,提高诵读效率

许多学生有了经典诵读兴趣,但如何诵读,学生却心中无底。为了更好地将经典诵读落到实处,使经典诵读成为有效的诵读。我们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是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指导课(校本课),这节课可以是经典诵读欣赏课、诵读游戏课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二是课内带动课外,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国学经典内容,采取年级段不同,经典诵读方法的指导各有侧重的办法。比如低年级段则主要通过游戏等方法让学生了解韵律不同诵读方法不同,中年级段则主要通过“赏——诵——画”的方法来感悟诵读经典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到自己的诵读经典中最后通过画把自己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现出来,高年级则采用“诵读——交流——评析”的方法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交流中诵读经典。品析经典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五、注重整合,激发诵读兴趣

我们不仅在校本课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与音乐、信息技术课联系在一起,音乐课上或给经典的弟子规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学生从经典中感悟到了国学经典语言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定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去浏览、搜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国学底蕴。

六、开展活动,体验诵读乐趣

为激发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们把“诵读”和“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诵读经典更富吸引力。为努力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开展了学生们喜欢的读书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手抄报制作,黑板报专刊、和经典诵读汇报演出活动。

七、激励评价,获取诵读乐趣

为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国学诵读层次,激发诵读兴趣,养成正确的诵读习惯,学校着眼于通过发挥激励评价功能,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此外在学生达到某项要求的时候给以相应的等级称号,各项表现突出的,授予“读书好少年”称号。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誦的乐趣和成就感。

看到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倍感欣慰,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经典诵读时间上的矛盾、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深层融合、如何解决中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存在的识字困难还是待解决的问题,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和开发更多国学诵读资源,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我学会了感恩主题班会下一篇:平安夜短信祝福语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