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2024-08-20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精选6篇)

篇1: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一、隐私权概述

网络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因其自身伴随的弊端引起了诸多不安全因素,例如网络隐私权受到泄露和破害,扰乱正常生活秩序以及基本权利受到了严重威胁,网络隐私权的侵权问题越来越受学者们关注。我国著名民法学家王利民教授,在其著作《人格权法新论》中指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不希望他人知道的私密信息、不希望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不希望他人侵入的个人领域。?q?”隐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乃生存的基本权利,不得转让或抛弃和侵害,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传播性对于网络隐私的保护构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我们更要确定隐私权的法律地位,并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机制的改进。

(一)网络隐私权相关简述

由于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人的权利意识和人格尊严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引起重视,随科技和现代媒体普及,网络隐私权萌发并在发展,给传统隐私权注入了新的内容和特征,是隐私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展。由于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可以说网络给与了我们便利,但网络时代所孕育出的全新问题和矛盾也不少,面对棘手的侵权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要学会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在使用网络软件或载体时,我们应当知悉其适用意图、作用价值,是否安全,包括适用形式及后果;我们有权选择是否使用该网络软件或网络载体,登记个人信息时由自己意思自治,主动权在于用户本身;我们所发布的个人信息,我们有支配权,可以自行查看、修改、删除或分享,不受他人控制和变动;当我们的网络隐私受到损害时,用户有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行为、要求赔偿自身损失或者继续侵害的情况发生时用户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首先,网络侵权易发生。因为网络本身属于虚拟空间抽象的存在,无法触摸和目睹,难免不经意间出现私人信息、私人空间的泄露现象。且网络的国际性、开放性和迅速传播性能强,网络隐私权侵害结果难以被预测、控制;其次,侵权主体和手段具有隐蔽性。侵权人认为靠网络的虚拟性可以自我保护便敢于肆意行动。因此,网络的现代化、开放性给某些不法侵权者可趁之机,钻法律空子,实施不法行为,我们只能通过其他的手段和形式减少或克服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在立法和实践中实现对网络隐私权的全面保护。

二、网络隐私权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我国隐私权的相关立法存在缺陷,忽视了网络隐私权的地位,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畴更是不够完善,相对应的侵害处罚规定不够严厉和系统;网络环境治理的自身漏洞百出,网络环境文化建设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强;包括人们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淡薄,也造成了网络隐私权严重受迫害的事实现状。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的立法综述

我国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关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如下,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18条规定:“不得擅自进行未经许可的计算机学校,篡改他人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总之,我国目前尚未做出关于网络隐私权系统的立法?r?。一直到《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在民法体系中才第一次正式提到了隐私权,在专门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领域上,我国的立法更显苍白。现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普遍较低,多为行政部门发布的规章条例,可以说我国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系统立法远未形成,无法实现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需要。

(二)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保护的主要问题

首先,从立法看,网络隐私权保护具有滞后性,我国民法并没有明确的针对网络隐私权在立法上进行补充和改进。对网络隐私权的概念、范围和认定标准给予直接立法,实属必要。其次,我国的互联网业起步不久,为了协调更好地现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在网络环境各行业的成立上应当严把门槛,关于网络的管理上,用法律作出针对性的系统的要求,并且指出制裁措施,形成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完善措施

(一)明确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保护网络隐私权就要明确其受保护的范围,因此在我国民法中,明确网络隐私权的地位、独立性十分重要。在立法中,将隐私权真正做出解释,并与其他权利并重,只有使它独立出来,就能达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而不是只靠其他权利的保障去实现隐私权本身。要注意的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不可预见,因此也要明确对于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不能僵化,需要条款具有弹性,因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继续进步的发展。

(二)制度构建的相关建议和展望

我们生活在网络交错的世界里,面对网络隐私权的侵害问题的泛滥,这种现行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有序的网络生活。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法律上应明确确定“隐私权”的概念和范围,在民法的保护范畴利内,应当纳入网络隐私权本身,解决相对应的网络侵害隐私权问题,未来民法中的隐私权体质才能更完善,使网络隐私权问题有法可依,独立的法律条款本身就有威慑力,使这种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在网络隐私权保护机制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当强调法律的规制作用,同时重视网络行业自身纪律管理,这样既可以完善保护网络隐私权立法的不足,也可以为良好健康网络环境发展提供可能。

四、结语

选择和设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健全机制,必须结合我国现实社会背景与特点。在完善网络侵权立法过程中,当然需要精通、熟知相应专业性、技术性问题时,必须加强立法者与技术人员的沟通,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网络法规。同时应当提高网络服务商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责任,敦促网站保持行业自律,提高行业自律机制,也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保护用户的隐私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隐私是对人性自由和尊严的尊重,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既是我国宪法人权保障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2。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482.

[2]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670.

[3]肖红.《浅析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保护现状即对策》[J].法学视野.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5]张新宝.互联网发展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J].民商法理 论与审判实务研究.2002.41.

[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eXd.

[7]杨继红《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法制与经济.7.

[8]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篇2: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通过调查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现状,发现一些网站里发布的所谓隐私权保护其实都是无作用的。人们浏览的网页中,大部分的网站都没有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律的规定。所以,公民的网络隐私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侵害,很多用户信息被泄露也没有及时的发现。在网络公民高声呼喊保护隐私权的时候,如何能够有效的对隐私权进行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在网络民法保护中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现代社会民法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与公正,网络环境对于公民而言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网络环境的种种特征都为现代民法注入了新的力量,所以,网络环境下的民法必须也要有自由、平等、公正、安全等价值观念的体现。保护公民的权力是政府部门应该尽到的职责,而隐私权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力,因此对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不仅符合了社会对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还适应于现代民法持续性发展的价值需求。

在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下,通过对网络上用户的大致调查,我们发现现在中国上网人数已经达到了七八亿人的数值。随着时间的一天天流逝,这个数量每时每刻都有变化的趋势。在这些上网的人数中,手机上网的人数就占有一半多,现在的网络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膨胀的态势,并且有直接地对公民上网的隐私信息做出打击的举动。社会上各种网络形式案件呈现倍数的增长,如果国家再不去重视网络隐私权的规范问题,那么这么多上网用户的隐私权都会消失。以后人们或许再也不敢上网了,导致社会呈现倒退的情况。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国家法院应该立即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维护,有些时候要转变法律思维,处理案件时不应该过分的依赖以往的法律法规。而是要从立法、司法的角度研究怎样才能保护网络用户的信息安全,让人们上网不要有负担,这也是民法领域部门对于网络保护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我国民法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出现的问题

中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属于发现较晚的国家,在针对隐私权保护的最初阶段,我国政府对于隐私权的重视不高。在法律规定上没有专门对于隐私权保护的法规,并且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在网络立法的问题上不够完善,所以对于网络隐私权有关保护立法的法规非常少。在F在的法律方面也只有一些大范围的规定,例如,不得擅自进入未经允许的计算机中,删去他人计算机的信息;不能在网络上散发恶意消息对他人进行攻击;不得盗用他人的账号发送信息,侵犯他人的隐私权等等。但是关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却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律出现。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知道,我国有关的法律没有将隐私权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力看待。在法律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一般有关隐私权的问题都是通过名誉权来维护的。这些情况都表现出了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措施是很薄弱的,在规定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上还能有更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目前我国的民法在网络隐私权保护这一方面没有得到法律的统一性,即便是有一些网络隐私权相关的规定,但是也不够详细。但是网络隐私权也是公民的权力,它应该是作为一项基本的人事权力而受到政府的重视。可是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却没有这一类的规定制度出现,使得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一些在网络上受到隐私侵犯的案件处理不周,公民的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让一些侵犯他人隐私的人逍遥法外。因此,我们要加快对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明确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和法律责任。

民事问题主要是依靠司法手段来保护的,在国家政务中立法与司法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的民事问题中,要处理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是站在司法的角度借助于名誉权来进行的。但是从实际的问题出发,我们能够发现,侵犯名誉权与侵犯隐私权在性质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对于名誉权的侵犯主要还是依靠主观性来判断,如果一个陌生人侵犯了你的名誉权,那么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就会不好,并且被侵犯人愿意的话,就不会算作侵权行为看待。但是侵犯的是隐私权的话,别人对于这个人的评价不一定会不好,像是现在娱乐圈的公众人物被记者披露出轨等隐私问题的时候,网民对于这些记者的评论也不一定都是谩骂,反之还有可能是赞扬。所以,严格的情况下,隐私权与名誉权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民事部门的这种不清晰判定,让一些网络上受到侵犯隐私的公民精神上的伤害没有得到帮助,有时还加重伤害,属于公民的身份却没有得到法律应该有的保护职责,不得不说这也是政府的失职行为。

三、加强网络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建议

(一)网络隐私权立法制度的完善

民法是一切公民权利的盾牌,我认为应该在中华人民法律宪法的编制中,加入隐私权保护的法规,确立隐私权也是公民基本的权利。网络隐私权的编制应该更加趋于完善、详细,让所有公民的网络隐私权受到法律严格保护。还要制定“侵权责任法”,对于网络上一些网站的经营者、电子信息商业等机构,作出网络侵权范围的监制。然后全面记录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类型,我国现在对于网络侵权类型的总结,已经完全落后了。科技在不断的进步,侵犯他人网络隐私权的方法也在不断的多样化,所以,光是现有的侵权类型还不够完善,一些法规并不能完全的概括所有的侵权行为。政府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法规要留有空白,以便及时的进行补充。对于侵权责任的判别,如果不够熟悉情况,可以先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然后结合我国网络环境的基本情况进行探究。

(二)网络隐私权司法上的完善

受到网络隐私权侵害的人其精神上的伤害较多,但是在实际的处理侵犯隐私权的案件中,我国对于民事侵权精神赔偿的司法规定还比较模糊不清。导致了受害人一般遇到侵犯网络隐私权的行为往往没有精神上的赔偿获取,因此,司法部门应该在司法规定中有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解释。比如,被侵害人的精神损伤得到认定之后,侵害人必须有不同数额标准的精神损失费赔偿。

由于网络上侵犯隐私的后果严重,但是侵权的证据又难以收集。一些受害人在网络上被人侵犯隐私后,他们维护隐私权的成本过于高价,并且一些关于隐私权的案件都有涉及到社会公共的利益。所以我J为应该在一些司法的活动中加入公益诉讼制度,这样不仅能够让被侵犯的公民得到救援,还能用较少的投入保护更多公民的利益。这个公益诉讼中,应该有一些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和法学学者参与,他们主要的职责就是将公民在网络上受到侵权的案件进行处理,然后面对诉讼进行具体的调查。在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对案件归纳整理,为以后类似于此类的司法案件提供参考的凭照与建议,在与其他国家的司法交流中,可以相互的合作,共同将网络隐私权的司法保护做到更好的成效。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在民事诉讼的完善

前面有提到对于网络侵犯隐私权的事件中,案件的证据很难被发现的问题。所以我建议在现有的民事诉讼中,对于这类的法律规定要不断的补充,首先民事诉讼部门应该将网络案件中的证据进行新的分类。对于一些网络案件证据的内容要有例举,比如,聊天记录、网站系统环境等。然后对于隐私权证据的收集不只是当事人的任务,如果当事人受隐私侵犯后求助于公安部门,那么这些机构也有义务帮助受害人收集证据并加以保存,在诉讼受到审理时,可以一起提交给法院。而且,在网络上进行证据的采集手段技术要不断完善,在接到受害人的起诉时,可以通过一些国家信息保存库查看在一般网络已经删除的文件信息。这样会使得诉讼案件的调查效果提高,诉讼的成本与审理时间也得到节省。

普通的民事诉讼中,其审理原则一般为侵权行为发生地进行管辖。但是网络环境日益复杂,在网络上进行侵犯权力的行为一般很难被发现,即使有发现线索,侵权行为的发生地却也是难以确认的。所以,在这里我认为应该采取以受到网络隐私权侵犯受害人的住所地点为管辖中心。这样方便受害人起诉与收集证据,不用再到处寻找可以受理案件的地方,节约了受害人诉讼的成本。同时,还应该采取侵权行为结果地的法院管辖原则,受害人的发现地方就是法院必须管辖的工作。这样受害人不用为了一个案件,到处奔波劳累,对于诉讼的过程也能轻便一些。一些取证困难的时候,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即受到网络隐私权侵犯的公民,在诉讼前,必须先做出自己在网络使用中没有不当或者是自身引诱他人犯罪行为的承诺。否则,在调查结果后,一经发现就必须由受害人自己承担侵权的责任。像是在网络上与人交谈时,如果自己主动将用户信息等告诉他人,那么即使过后被他人利用,那也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做法既是能够保护受害人更多的权益,也是思考到网络隐私权侵权后果的严重性特点,会对受害人有巨大的精神与名誉的伤害。毕竟在网络隐私权还没有得到完善保护的情况下,受害人还是很难得到补偿的。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发展让人们在上网交流中有很大方便的同时又有极大的风险。本文站在民法领域的角度将网络隐私权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上述的一些意见。但是对于隐私有关问题的讨论也不过是一部分的内容,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民事保护还有许多问题与解决办法需要我们去发现。最后希望我国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问题上能够多加重视,争取为网络公民营造一个安全的上网环境,促使网络朝着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贾小兵.建构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合作经济与科技.(11).91-92.

马强.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法制博览(中旬刊).(2).230.

袁亮.论我国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私法保护.北京交通大学..

篇3: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

一、网络隐私权的界定

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基础上的自然人对网络空间个人资讯的自决权, 也即自然人对自行登记、相关机构收集等反映于网络介质的个人资讯享有的保密、更正、授权使用、他人搜集之知情及选择、合理利用以及安全请求等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控制与支配的权利。

与传统隐私权相比, 网络隐私权具有如下特点:

(1) 客体的扩大化和数据化。网络隐私权的客体是网络隐私, 网络隐私较传统隐私在内容上更为广泛, 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 包括个人的姓名、性别、身高、指纹、血型、病史等等以及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在内。其次, 由于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传输分组化特点, 使得网络隐私主要以“个人数据”的形式出现。在多数情况下, 单一数据难以对个人加以识别, 但是若干个单一数据的组合就足以对个人进行识别。

(2) 性质的双重化。一般认为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性人格权, 不具有物质性或财产权属性。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多数不仅基于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 还基于利益的驱使:因为网络空间中的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一种无形财产, 隐私权也就兼具无形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双重属性。

(3) 侵权行为手段的智能化、隐蔽化。同传统隐私权侵权行为的手段相比, 网络隐私侵权更多的是依靠智力和高科技手段去实施侵权的行为, 行为人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否则难以达到收集他人数据或侵入他人系统的目的;由于其有高科技作支撑, 侵权行为可以瞬间完成, 侵权证据又多存于数据、代码等无形信息中, 很容易被更改和删除, 甚至不留任何痕迹。

(4) 侵权后果的严重化。由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和信息传输的迅捷性, 公民隐私权一旦在网上披露, 全球范围内在瞬间都能知道, 这给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二、侵害网络隐私权的样态

随着互联网和数据库软件的发展, 使搜集、整理、分析和传播个人隐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多。因此网络隐私权引起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根据目前已经出现的各种情况, 网上隐私权被侵犯的方式主要有:

(一) 擅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的隐私

在互联网上, 公布他人隐私的途径有发送电子邮件、通过BBS聊天室、论坛、个人主页等方式非法将他人隐私暴露等。网上个人隐私受到侵犯最令人震惊的事件, 是1996年1月被法国总统密特朗解雇的私人医生推出了纪实作品《大秘密》一书, 披露密特朗的健康档案。此书因侵犯密特朗的私人生活, 同时也违反了医生替病人保密的职业道德, 被巴黎法院下令禁止发行, 但禁令下达不久, 有人将《大秘密》一书全文输入互联网, 成了任何人都可以调阅的“公开的秘密”。

(二) 非法干涉、监视私人活动

如个人电子邮件, 在传输过程中, 极易被黑客非法截获, 他们将邮件的内容改过之后再发给收信人, 使收件人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发信人发来的内容。一般情况下, 被侵权者很难发现和追踪“黑客”, 更别说抓住了。另一种情况是网站经营者将客户的邮件非法转移或关闭, 从而造成客户的邮件丢失或个人数据、商业资料泄露, 这与私自开拆他人信件、侵犯他人通信秘密实际上没有区别。现在有不少企业对员工的个人电子邮件进行监查。另外, 利用电子监控系统监视他人在网上的言行等都是较常见的侵权方式。

(三) 非法侵入、窥视个人领域

如网络黑客侵入他人电脑, 进行浏览、下载、更改、删除、窃取等破坏活动;商家向个人电子邮箱放垃圾邮件等。常见的垃圾邮件如:广告、电子杂志、赚钱信息等。垃圾邮件侵占了收件人信箱空间, 耗费收件人时间、精力、金钱, 甚至会引爆邮箱使其无法正常使用。虽然理论上可以向这些广告发布者提起破坏他人生活、侵犯隐私权的诉讼, 但是在茫茫网海, 要找到真正的广告发布者, 实非容易之事。所以, 尽管网络用户一再抱怨, 但很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 非法获取, 利用他人隐私

网络个人化信息资料是网民隐私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等。一些网络公司使用具有跟踪功能的Cookie工具测定并跟踪用户在网上的操作行为。他们在网络聊天室、虚拟社区、同学录、QQ、MSN等网络区域大量收集用户上网习惯, 如用户喜欢访问哪些网站, 在各个网站停留的时间长短等资料, 并由此建立起庞大的用户个人信息数据库, 再将这些数据库高价贩卖出去。由此导致了无数的广告垃圾信息充斥于网络上, 另外, 这些个人信息极易被怀有恶意的他人窃取成为恐吓、侮辱、诽谤别人的第一手材料[1]。因网络的技术性、虚拟性、数据性原因, 所以使得网络侵权的方式变得复杂, 网民对之也是防不胜防。

三、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模式选择

(一) 域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从国际电子商务立法原则和实践来看, 各国对网络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和救济的模式与侧重点是不同的。分别形成了以美国的行业自律与欧盟的立法规制为代表的两类。这源于各国对于两种利益 (即产业利益和个人隐私利益) 的权衡取舍。美国以1967年的《信息自由法》为代表率先走在保护隐私权的世界前列。在自由经济恣意发展的美国不难看出, 一贯倾向于不立法的美国人, 强调和限制政府组织和功能, 坚信通过市场的力量来解决一切问题。在网络发展的初期, 美国政府明确鼓励网络从业者以自律方式保护网上隐私权。美国推行行业自律最明显的效果是促使各个网站都制定了相应的隐私规则, 值得借鉴。美国保护模式的出发点是更多地保护网络运营商, 并期望它们来保护网民。

欧盟于1995年制定的《关于个人信息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立法, 首次强调了对于资料隐私的强制执行和对于资料主体的救济。1996年9月12日又通过了《欧盟电子通讯数据保护指令》, 保护网络隐私权不受侵害。1999年通过了《关于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收集和传递个人数据的保护指令》, 寻求个人权利的保护、网上信息交换的保密性与数据自由流动之间的平衡。2001年出台了《欧盟的职能机构处理和传播个人数据的专门规章》以规范欧盟的各职能部门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行为。欧盟以法律规制为主导的模式, 在成员国内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框架为用户和网络服务商提供了清晰可循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原则, 可以为个人资讯的收集、储存、处理传输和使用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 从而有效地遏制侵害个人隐私权的行为。但僵化的立法可能束缚网络经济的发展, 妨碍技术的进步, 挫伤行业发展的积极性, 使网络社会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阻碍[2]。

(二)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我国目前尚无具体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条文,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是将其纳入名誉权的范畴加以保护。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民法通则》在人身权一节中规定了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等若干权利种类, 但无隐私权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 (试行) 》第140条中虽见“隐私”字样, 但在此条文中, “隐私”是作为公民名誉权的一种客体而存在的, 隐私权并没有上升为一种独立的权利种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的规定“对未经他人同意, 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资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传他人隐私,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在有关网络的法规、规章方面, 1994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 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活动, 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1997年12月16日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 不得侵犯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不得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第5条还具体规定了禁止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有害信息, 如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信息,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等, 但此规定与《民法》的规定相似, 并未具体指明隐私权。1998年2月13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也明确规定: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 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息, 侵犯他人隐私。邮电部发布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第10条、第11条也作了相类似的规定。由此可见, 我国现行法律采用的是对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模式, 即通过把侵害隐私权认为侵害名誉权来实行对传统隐私权的保护, 而且现有的对网络隐私权的规定也大多是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制定的, 缺乏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明确规定[3]。所以, 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网络隐私、建立统一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势在必行。

四、加强保护网络隐私的对策与建议

信息的自由流动和信息资料的利用与控制问题, 已经成了网络环境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一方面, 网络各经营主体及网络行为主体对信息资料的需求日胜一日;另一方面, 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必然要求保证信息的自由流通和合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料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网络和个人隐私权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料。

如果将网络隐私权内容的核心置于网络个人信息资料不被知悉的环节上, 是不利于网络事业的发展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网络个人信息资料是可以公开的, 最起码在得到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措施保护的承诺后, 是可以向特定的经营主体公开的。对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合理的使用不仅有利于网络事业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使网络隐私权人获利。关键是如何解决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利用与控制问题, 所以,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重心要转移至对网络隐私权的支配与控制这一环节, 其核心问题是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利用与控制[4]。所以, 在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模式选择和确立上, 应该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 注意对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分析。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模式,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予以综合保护与系统调整。

(一) 立法保护。采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立法模式。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处于发展初期, 可以先由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用户隐私权的行业规范, 以此作为最低的法定标准, 如果网络经营者遵守了这些标准, 就可以免责。同时还应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 以弥补行业自律约束力较弱的缺陷。两种模式相结合, 兼顾了网络经营者和用户的利益, 也兼顾了国家和个人利益, 这样既会保障和促进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 又会使个人隐私得到应有的保护。我国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应当把网络隐私权纳入到独立的人格权利范畴中, 以民事基本法的地位来确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归属。同时, 有必要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单独的立法保护, 可以考虑制定一部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 作为民事特别法对其进行全面系统保护。当然也需要在刑法、电子商务法、互联网安全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中高扬保护的旗帜。最后, “司法应当成为解决社会纠纷最彻底、最权威和最具有约束力的方式, 法院应当成为私人和社会组织权益纠纷解决的主要的和终局的机关”[5],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法院的公正司法保障当然也不例外。

(二) 自我保护与网络伦理的内化控制。网络是人与信息的生态, 这就要求网络保持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结构性的动态平衡。在充分发挥网络提升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作用的同时, 要把传统和现实社会既有道德的运行机制引入网络领域,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特质, 赋予网络伦理新的内涵。无害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成为网络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伦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当每一个用户都树立互联网的责任感、遵循互联网伦理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的时候, 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是健康和良性的。

(三) 从行业自律上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提高网络行业的自律性是许多国家保护隐私权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通过采取行业自律措施来规范自己在个人资料收集、利用、交易方面的行为, 达到保护隐私权的目的。ISP应当制定一份隐私权保护声明并公布于其网站主页的显著位置。该声明应向消费者声明收集其个人资料的范围及使用方法, 并告知消费者对于其个人数据信息所拥有的权利。同时还应培育相应的中介机构对各网站隐私权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认证。当然随着我国加入WTO, 电子商务发展的时空范围迅速扩张,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 我们也可以加入一些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国际条约或国际组织, 使我国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与国际接轨, 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晶, 秦敏.简析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7, 5.

[2]赵秋雁.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构建[J].求是学刊, 2005 (3) .

[3]朱家贤, 苏号朋.网上纠纷.立法.司法[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301.

[4]李德成.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初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59.

篇4: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人格权;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42-02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其中网络隐私权问题在近几年表现得日益突出。实际上,网络隐私权并不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只不过是传统的隐私权在网络上的一种延伸,但它与传统的隐私权相比又有其独有的内容,如微博、微信、网上聊天记录等。网络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得以新的方式保存和使用,既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便利,又给个人隐私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演变

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而产生。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1[1]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私性,主要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及个人隐私利用权等[2]。

隐私权的本质是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私事,任何公共的、群体的或与之有关的事情都不能成为某个人隐私。其范围严格限定在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的私有领域这个有限范围之内。隐私权具有独享性,即它必须是权力所有人不愿意被他人知悉或干涉的私事。传统隐私权一般没有财产属性,仅关乎个人尊严,是一种消极的权利。正因如此,传统隐私权一般都被各国界定为一种典型的人格权[3]。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网络隐私权就是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网络隐私权既包含了网络用户享有网络私人生活的安宁和私人信息数据的安全不被他人非法侵害的消极权利,又包括主动的支配、控制、维护自己的个人数据信息,并从中收益的积极权能。

隐私权的概念,从美国的沃伦和布兰代斯所凭据的对私人信件法律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隐私权,即对其“与社会无合法关联之事项,不得随意泄漏于公众之权利”、“生命的权利即指享受生活的权利,也就是不受干扰的权利”,逐渐演进至当前具有积极性的“信息隐私权”,即“免于资料不当公开的自由”或“对自己资料之收集、输入、编辑、流通、使用,有完全决定及控制的权利”[4]。

二、网络隐私权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2013年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1213名,其中掌握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转卖牟利的“中间商”235人,打掉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信息实施犯罪的团伙468个,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7亿余条[5]。《2012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称,我国有84.8%的网民遇到过网络信息安全、个人资料泄露事件[6]。

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如下。

(一)个人侵权行为

在网络上未经授权公布、传播他人隐私,比起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造成的后果也更为严重。如2008年年初在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例典型的擅自公布他人隐私的侵权事件。致使成千上万的网民可以通过下载和在线的方式浏览,这一做法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2011年12月,以网站CSDN、天涯社区、美团网等数据库遭黑客攻击为代表,网络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曾集中爆发,上亿用户的注册信息被公之于众。

(二)非法利用他人隐私

指未经权利人同意,即非利用权利人的个人隐私,用以牟利或者进行对权利人声誉有损的行为。2001年12月19日台湾一家八卦杂志社在推出最新一期的报道时,附赠一盘前新竹市文化局长璩美凤的偷拍性爱光碟。仅仅数小时后,风暴通过网络立刻席卷全球,世界各地通过网络下载浏览该光盘的不计其数。该偷拍性爱光盘,是被璩美凤视为好友的郭玉铃通过针孔摄像机在璩美凤的床头、办公室偷拍的。案发后,郭玉铃亦获刑4年零8个月。

(三)非法收集个人隐私信息

很多网站以提供免费服务为由,比如,免费的电子邮箱、免费的个人主页、免费的博客等。在提供这些免费服务的同时,会要求客户填写个人信息,比如年龄、姓名、住址、性别、工作单位等等。网站将这些个人信息收集积累起来用于商业用途。由于个人信息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花钱买信息”情况普遍,在一些保险代理内部论坛上,几万份打包出售的客户信息,每份合计不足几毛钱;在一些物业公司,花几百元就能买到数百楼盘的业主信息;在一些医院,花几毛钱就能收购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有人甚至为此开设了钓鱼网站、通讯公司和商业信函公司,专门通过收集、买卖公众“名址库”牟利。

三、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

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案件日益增多,而我国在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和司法方面起步较晚,无法形成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有效保护,迫切需要加强相关问题的立法和司法研究。2012年12月28日,第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决定》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同时也要强调保护公民的表达自由[7]。但我国目前在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方面还存在着很多法律的空白,《宪法》虽然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是没有明确将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民法通则》没有将隐私权规定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分散于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不同部门的法规,相互之间又缺乏系统性。这些法规侧重考虑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往往忽略追究侵权者民事责任。一旦出现违规行为,应如何制裁侵权者,又如何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尚无统一标准的实施办法,导致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审理时容易出现法律适用上混乱[8]。

四、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比较分析

当前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为主导的模式;二是以欧盟为代表的法律规制为主导的模式。

美国的隐私权价值理念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美国从宪法的高度对隐私权予以保护,这保证了隐私权能够对抗国家的干预。高位阶的隐私权保护标准决定了美国的隐私权强调对隐私和言论自由的冲突的平衡。美国通过行业自律解决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认为立法很难与技术的进步达到同步。因此,美国一直以自由竞争基础上的行业自律作为保护网络隐私权的首选政策[9]。

欧洲的文化传统崇尚自由、推崇个人主义,因此对隐私权的保护标准一般都比较高。例如法国对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就相当广泛,甚至包括汽车在内的一些公共场合或空间都在保护范围之内,比如在私人领地未经许可进行拍照即可触犯隐私法律,可判罚款三十法郎至入狱两年等等。欧盟也很注重对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护和尊重,由政府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从法律上确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与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司法或者行政救济措施[10]。

五、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

(一)加强网络隐私权立法

20世纪70年代起,各国针对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侵权特征颁布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如美国国会于1978年10月21日通过《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1996年6月13日德国颁布了《联邦信息和电信服务法》。无论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立法、司法上对隐私权的保护均呈现出加强的趋势[11]。我们应当尽快完善隐私权保护体系,注重立法适度的超前性,保持规则一定的柔韧性,这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在法律规范上的反映[12]。

(二)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在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以政府的管理促成行业自律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在加强立法规制的同时,不能忽视行业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施行自律的功能,加强互联网协会、计算机协会等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协会自我约束作用,行业自律是对于立法有辅助作用。

(三)提高个人自我防护能力

在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资料时我们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才能对付黑客或其他电脑技术非法利用者盗取、篡改公民的数据信息资料[13]。鼓励发展防火墙、杀毒软件、防木马软件、隐私认证技术等个人隐私防护技术,以对抗黑客入侵、木马盗取等各种技术手段,实现个人隐私的自我防护。

法总是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正义和法治之“理”的[14]。加强网络隐私权立法、发挥行业自律的辅助作用、提高个人自我防护能力应当互为补充,才会相得益彰,才能使公民的网络隐私权获得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2.

[2]王利明.人格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49.

[3]蓝蓝.关于网络隐私权制度的几点思考[J].河北法学,2006(3):88.

[4]隐私权制度对信息技术的冲击[EB\OL].http://china.

findlaw.cn/jingjifa/wangluofalv/wlysq/20110310/67930.html.2011-03-10.

[5]公安部部署开展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动[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8/12/content_2465232.htm

[6]张辛欣.调查显示:我国84.8%的网民曾遇网络信息安全事件[EB/OL].http://www.chinacourt.org/index.php/article/detail/201

3/08/id/813928.shtml,2013-01-17.

[7]杨立新.侵害公民个人电子信息的侵权行为及其责任[EB/OL].http://www.chinacourt.org/index.php/article/detail/2013/08/id

/1023456.shtml

[8]倪东辉,程淑琴.论网络时代公民隐私权保护[J].华东经济管理,2013,(2):133.

[9]张秀兰.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模式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5,(5):86.

[10]吕益林,吴子贵.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探析[J].情报杂志,2004,(7):42.

[11]高雁.从垃圾邮件看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下)[EB/OL].http://www.51lawyer.com/news1/Html/200522005233-1.Html.

[12]赵秋雁.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的构建[J].求是学刊2005,(3):82.

[13]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4]孙国华.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5.

篇5: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本文从网络隐私权的内涵出发,结合当前我国民法在网络隐私权保护上的缺失,探究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民法出路。

1.前言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对于隐私权的威胁。

对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至今尚无权威认定,而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和保护出路由于网络发展时间尚短仍然有着诸多问题。但是网络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是毋庸置疑的真实存在,且是人类的隐私权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这种法律赋予的权利能够确保自然人在网络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得到保护的权利,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利用和公开自然人的私人信息。

人们在互联网上的隐私主要体现在用户电脑、个人网络主页、论坛、在线数据库、电子邮箱、网络通讯工具、网络调查及专门网站等处的个人隐私。

2.民法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困境

2.1 立法缺乏

民法对我国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所处困境首先体现在没有明确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立法。当前我国相关法律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都是一种间接保护,尚无具有独立权利类型的法律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

我国目前的网络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的法律范畴内进行处理的,属于名誉侵权之列。即使这样,名誉权与传统隐私权也并非完全重合,而网络隐私权更是有着自身独特性,将网络隐私权的处理纳入到名誉权的相关处理之下反映了当前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的缺失和无奈。

网络隐私相对于传统隐私和名誉权来说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仍然不能很好完成。单就立法程序来说,越过传统隐私权而直接对网络隐私权进行立法也不符合我国立法的相关规范。

即使能够越过一般法而制定特殊法,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也只能采取列举的形式说明哪些行为属于网络侵犯隐私权,但是由于网络行为更新快,所制定的法律不可避免地要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2 司法困难

相比于立法缺失,在具体司法过程中保护网络隐私权也处于相当的困境。具体来说,当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没有特殊法可依,所依靠的《侵权责任法》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仅是泛泛而谈,例如处理相关案例时主要援引的第二条内容是“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当面临具体的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件时,法官往往会无所适从。

另外,涉及网络隐私权案件往往有多于普通隐私权的涉案人员,而网络人员的真实身份也不易确定,涉案人员位置分散给管辖权也带来挑战,当事人取证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而增加困难,种种原因给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司法处理增加了困难。

2.3 执法限制

执法限制主要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一般造成的网络侵权都有较多的涉案人数,侵权责任难以确定,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网络侵权一旦出现就很难挽回。处理网络侵权时如果当事人诉诸法律其本身就是对隐私权的再一次伤害,而公开道歉更会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人肉搜索”。

网络安全问题无疑是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巨大挑战。骇客、病毒、木马等各种不同危险因素都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带来风险。

越来越多的新型病毒不断出现,能够记录、复制、窃取个人信息的软件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以至于经常出现网络隐私已经遍及整个网络却一时间无法找到信息散布的源头。网络技术的快速提高古城中利弊皆有,而网络空间的无限性更加滋长了利用网络技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

3.提高民法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出路

3.1 明确保护范围

借鉴西方国家在网络隐私权保护中的先进经验首先就是要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具体范围进行明确和规范。在英国1984年就颁行的《英国数据保护法》中对网络隐私权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主要包括IP地址、网络财产、信用等在内的私人信息,通过网络组织参与的各项私人活动,包括电子邮箱、私人数据库等在内的私人领域。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工作要首先明确保护范围,为深入保护打好基础。

3.2 确立保护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款和网络隐私权的具体特点,在进行网络隐私权保护时要遵循一定原则。自主原则,个人有权利决定合法发生、变更、消灭民事关系,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无害原则,任何人和组织在了解他人网络信息后都不得以非法途径进行披露和利用,特别是骇客不得复制、改动、破坏他人私人数据。

知情同意原则,在处理网络侵权案件时必须要确认受害人是否在知情的前提下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复制等行为作出了同意的决定,这种知情只限于对信息了解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不完整的信息对于受害人来说可以理解为没有知情。

3.3 健全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保护网络隐私权的基础和重要手段。健全法律规范要求在当前我国网络侵权事件频发的背景下,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现有《侵权责任法》的完善中增加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条款。在适当条件下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制定我国特色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

在保护网络隐私权时要坚持综合保护的原则,将宪法、刑法、民法与行政法、诉讼法等结合起来共同保护。相关部门在当前我国没有特殊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的情况下应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网络行为,保护网络隐私权。

3.4 增强网民自律

当前,我国不断开展打击网络犯罪行为,造谣、传谣等一批网络大V被逮捕,网民在网络上的行为也不断得到规范,这些都是基于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网络隐私权保护困境而产生的,对于净化网络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网民在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上既是受害者有时又是施行者。

网民自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相关网络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重视对自己隐私的保护,同时又需要不断增强纪律性,将“朴素见义勇为”的思想纳入到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中去,不能肆无忌惮地跟风侵害无辜人的网络隐私。

4.结语

篇6: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论文

摘 要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法律领域中关于人们基本权益的保障要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参与各项活动,对于隐私权保护的需求迫切,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关于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内容和相关条例也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生活的拓展,促使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内容增加,隐私权民法保护内容更为复杂,需要对具体的隐私权民法保护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的同时,要综合我国的法律基础,对隐私权民法保护制度予以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促使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条例更加具有适用性,为人们寻求隐私权保护提供重要的法律保障。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相关内容、要点及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 法律 隐私权 民法保护 权利 义务

作者简介:李开霖,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11.343

隐私权主要是一种与群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无关的,但是与个人利益相关的法律权利,社会公民在参与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其自身对于身体、心理、情绪以及劳动状况等基本信息不愿意向其他人有透露,更不希望个人的隐私信息被公开,一旦这些个人信息给公开或社会熟悉后,其个人在名誉、资产或心理上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失。隐私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不愿被他人所熟知的信息,如生理情况、健康情况、残疾情况、家庭、恋爱、婚姻等,同时也包括一些包含个人信息的载体,如信函、私人信件、出身秘密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均属于个人的特有信息 。隐私权的定义即是关于这些与公共利益无关、但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权利,从国家法律角度来说,公民具有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事务独立处理和信息独立保管的权利,他人不得非法侵犯,这也是人格权中的重要一部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个人独立人格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文明社会发展背景下,要进一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基本权益,就要从基础国情出发,对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相关内容及法律条例,需要从实际分析中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基本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隐私权民法保护方面仍旧存在较多的需要完善部分,关于隐私权保护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在隐私权保护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缺少明确的界定,导致隐私权保护法律执行力度不够,操作手法上也不够规范,且执法人员在工作实践中,对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意识不够强,导致隐私权仅是简单的被定义为名誉权范畴内的内容。我国P于隐私权民法保护,是在才通过民法草案,可见我国在隐私权民法保护相关方案制定过程中,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 。民法草案中关于隐私权保护主要体现了对于公民人格权方面的保护,并且是在人格权法律领域内直接纳入隐私权,主要体现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注重公民价值和尊严的保护。由于隐私权保护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独立性、主体性和隐私性突出,因而如果过度滥用这些保护权利,将会导致社会公共权益和他人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在现实生活中,关于隐私权保护受市场运作的影响,不同的环境要素、社会背景和文化观念等均会给隐私权民法保护完善带来约束,在这些限制性因素的影响下,要有效减少隐私权保护与生活实际的冲突,就要加强法律建设,促使我国公民能够充分正确的认识隐私权保护相关内容,并在文明社会发展中,不断补充隐私权民法保护内容。

二、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作用和必要性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体现了对公民个人尊严和基本隐私权利的保护,公民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独立性价值,是一个人在生存过程中值得被珍藏和保护的一部分,一旦这些信息“被分享”后,这些独立性价值将会失去,且可能会给公民个人的财产、名誉和精神等方面带来不同的程度的侵犯和损失。因而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相关内容,为公民社会活动提供基本的个人隐私保护,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形式多样化,一些不法分子不尊重市场秩序,为获取暴利,应用非法手段,侵犯和买卖公民隐私,造成严重不利的社会影响,这其中包括非法盗用个人肖像、非法倒卖个人银行信息、学业信息和工作信息等,对于这些,国家制定完善的隐私权民法保护法律制度,能够有效打击这些非法行为,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且在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同时,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义,使其个人的正当权益得到切实、合法的保障,有利于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不断提高法治社会建设水平,对于构建完整、系统化的隐私权民法保护制度和提升公民法律素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

三、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方法及途径

(一)隐私权的界定和认定标准

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需要对隐私权的定义和权利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隐私权的认定标准也要应用统一的标准。由于公民个人的隐私权主要包括私人活动、基本信息和个人空间活动内容等,但是关于法人、自然人是否享有隐私权要进行明确的界定,且自然人在死亡后,隐私权具有延伸性,其子女、配偶和父母能够进一步请求对已死亡自然人的隐私保护 。对于隐私权民法保护认定标准也应该完善,隐私权与名誉权的社会评价和公开标准应该要有所区别,防止隐私权在申请保护的过程中与其他法律权利存在竞争或冲突。

(二)法律责任追究方面

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需要满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和标准,在完善隐私权民法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对救济方法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对于隐私权保护救济方式和执行标准中的不适用部分需要予以去除。例如对于隐私权民法保护中的消除影响,主要是对侵权部分以及其中主要涉及的范围予以去除,并且要通过不同的弥补方式,来减少公民以此产生的心理伤害。对于公民隐私权被侵犯导致受害人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伤害的,要求侵权人或侵权方赔偿精神损失,使公民隐私权益得到最大的保护和尊重 。隐私权民法保护要对当事人的隐私侵犯内容和程度进行鉴定和分析,结合现有的法律条文,对法律责任追究方面予以完善,综合性的`考虑当事人的基本权益内容,应用法律手段使当事人的法律权益得到有效保护。endprint

(三)完善诉讼方面的内容

隐私权保护中,法院一般是在民事诉讼中鼓励和支持当事人能够自己搜集和提供相关的侵权证据,同时对于当事人隐私被侵犯的证据通过非法方式取得的,也予以宽容和采信,但是如果当事人在搜集证据的过程中间接或直接的对其他隐私权造成侵犯的,或是由此提供了错误的信息,相关法律制度中在诉讼方式上也要加以明确的说明。涉及当事人隐私,且是非法途径获取的证据,法院不能采信,这体现了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中关于诉讼方式方面,兼顾了各方的权益,并且在协调与配合中实现了法律的公平与公正 。公民隐私权侵犯在案件诉讼中由于具体情况不同,需要采用的诉讼方式也不同,但是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关于诉讼方式仍要不断进行完善,使其更加具有法律适用性。

(四) 引用新技术、新观念

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体现了我国在法律等各方面对公民基本权利和尊严的尊重,在隐私权民法保护制度制定方面,需要积极的引入新技术和新观念,对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予以积极的研究,并结合本国国情,适当的增加补充性内容。关于隐私权保护对象,可以引入新事物、新技术,对于产生的不同的新情况,要根据其对应的规则,正确行使法律手段,实现基本法律权益的保护。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在法律制度完善中,不断引入新观念,在公民隐私权侵犯诉讼案件处理中,要应用新技术、对照法律条文予以恰当解决,使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 。

(五)与时俱进

保护公民隐私权,有利于打击非法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公民的基本法律意识,增强其对于隐私权保护的认识,使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更好的保护自己。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重要便利,但是网络传播也能够给公民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导致隐私权被侵犯,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完善公民隐私权民法保护相关内容的同时,要与时俱进,在民法中增加关于网络监管责任追究等事项。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法律建设不断进步,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隐私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隐私权体现了维护人主体人格和尊严的一种权利,是公民个人享有的一项权利,公民在参与不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传递和信息搜索的重要渠道,但这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的隐私权保护带来安全威胁,个人信息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窃取,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心理和名誉等方面的损失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仍旧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公民在参与不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具有人格和尊严的保护需求,但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的隐私保护带来不便,国家法律关于这方面的操作规范不够明确,导致隐私权民法保护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且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文明程度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隐私权保护的意识增强,要使私人空间不被侵犯,就要通^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但是由于隐私权民法保护宣传不够,导致人们对于隐私权正确行使的方式也不够了解。针对这些,在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民法保护中构建完整的法律援助部门,对于隐私权保护方面,需要使各项法律条文更加体系化和具体化,并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隐私权民法保护,需要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并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使隐私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内容和条例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包括在隐私权民法保护中增加现代化的内容,如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和消费隐私保护等,另外,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法律内容不能仅包括公民个人隐私权保护方面,还应该包括商业隐私权等,尤其是在对外经济贸易中,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商业秘密予以保护,维护我国贸易投资环境和金融环境的稳定性与秩序性。

注释:

陈碧云.完善我国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思考.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5(3).183-184

朱冬寅.从“人肉搜索”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法制与社会.2010(36).65-66.

金鑫.论我国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法制博览(中旬刊).(2).225.

李桂兰.论我国网络实名制下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4).71-72.

江义红.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1).35-37.

魏萌萌.论隐私权的民法保护.中国证券期货.2013(5).287.

杨佳.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对隐私权的保护.法制博览.(1).57-58+40.

章向南.民法视角下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法制与社会.(22).180-181.

上一篇:检修工操作规程下一篇:消防案例分析考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