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

2024-07-12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精选6篇)

篇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据说在地球上空的一定高度下,唯一能看到的却是它蜿蜒盘旋的痕迹。它那两万多千米古老的躯体是华夏儿女的骄傲,你历经沧桑目睹了时间下的一切……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自秦始皇统一天下,长城已有了零散的身躯,他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开启了一段漫长的修建之路。长城步入了一场迅速腾飞的阶段。它翻过了无边无际的黄土高原,跨过了一座又一座危峰兀立的高山,牢牢地立足于无边无垠的沙漠……

可在这立足于天地之间的长城背后,却付出了数以万计的生命,不尽的财富等等作为代价。的确!这是由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小家被迫牺牲才有的,这万里长城,人民用血肉,在历史长河中深深刻下,不顾日夜的刻画着,却丝毫不顾及肉体的疼痛……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没有先进科技的时代,人民是如何不惧酷暑难耐,不畏雪虐风饕,单凭借一双脚,一步步将那沉重到,狠狠压弯中国人挺直的脊梁的石块硬生生扛到了山顶。他们走下的每一步,都在山路上深深的烙下一个血印,这一步步更是走进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他们脚下的草鞋早已磨烂,细细的草茎深深的勒紧他们的皮肉。或许当时的他们埋怨统治者的暴虐无情,可无疑,这些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建了这条巨龙!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历经中国的文化变迁,长城在一点一点完善。它如溪流一般沿向远方,犹如巨龙般盘旋在群山之上,它凝望着日的初生与降落,他平视着夕阳,平视着时间。他自秦朝诞生,穿越十一个朝代来到今天,他接受时间的洗礼,亦承受着历史的冲击。他就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如今他依旧岿然不动,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挺起胸膛的底气,是我们向全人类展现自己文化底蕴的底气,是我们能够骄傲地说出“我是中国人”的底气!

长城,华夏儿女最宝贵也是最真实的劳动结晶。正如张若虚所言:“人生代代无穷已。”这长城,便是这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的永不磨灭的骄傲,这份骄傲也会世世代代传颂于人间!

篇2: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

清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滴答、滴答。我被叫醒,开启了长城雨行。

早就从书中体会过长城的雄伟壮观,而我仍怀着激动的心情,听着窗外滴滴嗒嗒的雨声,幻想着长城的模样。

一下车,我还是有些吃惊,抬头仰望,只见长城随着山的高度逐渐高耸,又随着山坡往下,又在远处高耸,长城在不断往前方延伸,一直蜿蜒到我看不见的天际。

我们所要登的长城的第一雄关——居庸关。

由于凌晨下过大雨,八点的居庸关笼罩在雨雾之中,在景区外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个烽米台伫立在蜿蜒陡峭的山脊上,在连接烽火台的路上有着密密麻麻的小白点,一层又一层的山。

我们来到了主城台,城台上建有高大的三重檐城楼,上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

家穿上雨衣,进入景区,台阶很陡峭,块块石阶凹凸不平,旁边用石头做的不及腿长的防护,也有些许的漏洞,在那防护用的石墙上,间断地连接着一块方形石块。

走在台阶上,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古代没有机械运输,劳动者将大石块一块一块地背到山上,他们用人背、肩扛、筐挑等方法把大量的城砖、石灰、石块搬运上山岭去。

据书中描述当时的人们还采用了传递的方法,把人排成长队,依次把城砖和小石块一块块传递上去,把石灰一筐筐、一挑挑传递上去,这是多么艰辛的工程!

导游介绍这些砌墙用的条石有的长达三米,重两千多斤。而长城随着险峻的山脊修筑,坡度十分陡峭,我们徒手上城还感到十分吃力,当时修筑的人们要把两千多斤的大条石和一块就有数十斤重的大城砖以及大量的石灰运上山去,其困难可想而知。不愧是古代劳动者们用血与泪凝固成的智慧结晶啊!

雨依旧在下,雨滴落在石阶的小坑里,又被游客一脚溅起……

我铆足了劲儿,朝上走去。石阶很陡,走起来有些困难,我已气喘吁吁,在一个降火台边休息了一会儿,喝了点水。

可一想起古代人们造长城的艰难,我们这点累算得了什么呢?便继续往前走,一睹居庸关的险峻壮丽。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凉爽。

我们终于登到了顶端,那里竖着块石碑,上面写着三个红色的大字“好汉坡”,我们纷纷站在碑前合影留念。

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啊,作为中华儿女我们都要成为好汉,我为我们祖国拥有如此伟大的建筑感到无比骄傲。

踏上回程的路,小雨依旧,烟雨蒙蒙,长城仿佛向我们诉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催我奋进……

长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10

 

今年寒假期间,我们全家一起到长城去游玩。

到了那里以后,听爸爸说,它是万里长城的精华,远远望去,它真像一条游走的巨龙,横卧在条条山脉之间。走进入口,长城上人山人海,都是和我们一样慕名而至的游人。

一级级陡峭的台阶出现在我们眼前。导游介绍说:“这里是长城的一个隘口,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每个朝代都加固增修。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12600里,称作“万里长城”。

我和爸爸妈妈都惊叹不已,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周围又是崇山峻岭,真是无法想象,我们的祖先是经过怎样艰苦的劳动,才开凿出如此宏伟壮观的长城的。

越往上走,台阶就越来越陡峭。妈妈实在上不去了,她无奈地说:“苇杭,咱不上了吧,反正我们也来过了。”

我想:爸爸妈妈身体不好,要上就是困难,可不上吧,大老远来了,没登上长城,太可惜了。

看我不说话,爸爸就发话了:“上!毛主席都说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嘛。妈妈在这休息,我陪苇杭上去。”

我高高兴兴地拉着爸爸的手,又继续开始登长城了。

不一会,我远远就看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七个潇洒的大字,爸爸告诉我,这几个字是毛主席写的。我不由得肃然起敬,认真的观赏起来。

爸爸问:“你知道歌颂长城的都有哪些诗句吗?”我就边走边背给他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爸爸又给我讲起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哭倒长城的传说。

就这样,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上到了最高处。我兴奋的大叫:“长城,我上来了!”

爸爸笑着说:“我们苇杭也是好汉了。”

古代的万里长城一直是抵御外来入侵的巨大屏障,一旦有敌人侵犯边境,守卫的兵士便点燃狼烟,擂起战鼓,后续部队及时赶到,就上演“敌进我退、敌疲我打”的战术。长城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彩。

万里长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

 

篇3: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

为更好地把握近期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于2009年11月承担了“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两项课题。两项工作都以当前遗产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为研究对象:“新型遗产文化线路的认识、申报和保护”以及“中国遗产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课题组在系统地梳理国际已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中国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面向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等文化线路申报和保护的工作,通过对国际已有研究和成功案例的整理,比较分析我国具备申报世界遗产潜力的重要文化线路资源,总结文化线路申报的特点和工作策略,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建议。该研究在内容上分为“文化线路保护国际理论阐释与案例评析”、“我国线路遗产资源梳理与系统架构”、“我国文化线路遗产资源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总体策略和技术措施”三大部分。课题极大地促进我国对文化线路类型遗产的理解,同时,一份基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研究成果也将帮助世界同行认识中国丰富的线路资源和相关保护的进展。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旨在掌握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发展的总体状况,建立“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核心评估指标、评价方法,探讨遗产保护对自身和所在城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提出有利于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该研究是我国首次从保护经济学角度,关注遗产地与所在城镇的依存关系,系统地收集遗产地及所在城镇相关评估数据(共收集26处文化或混合遗产)开展多方面的分析。内容涉及:“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所在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现状调查分析”;“重点案例研究”(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福建土楼、泰山、澳门历史中心、敦煌莫高窟和平遥古城五处遗产地);“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相关案例研究”。

1 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特殊类型遗产的资源保护和申报建议

1.1 文化线路的定义阐释

“文化线路”这一概念最初在1994年的马德里文化线路世界遗产专家会议上正式提出,当时将文化线路称为“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1]。在2005年,“遗产线路”的名称出现在《操作指南》的参考类型之中,与当时已有的文化景观、历史城镇与中心以及遗产运河等其他三种特殊类型并列。2008年,ICOMOS-CIIC通过的《文化线路宪章》使文化线路的定义得到了最终的确认1),并反映出文化线路类遗产具有如下特征:

(1)文化线路是人类有目的创造的具有历史功能的人类交流或迁徙的路线,其形态可呈现多样性。

(2)文化线路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持续时间,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且多样的,因此能够在多文化和多地域上产生足够深远的交流影响。

(3)文化线路具有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的意义体系,理解文化线路的意义首先应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其构成元素是多样的:物质遗产(因素)、非物质遗产(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背景)都是组成文化线路的一部分。

(4)文化线路具有动态性,动态性是指文化线路产生的动力和维持文化线路持续的机制都是动态的。它的突出表现是沿文化线路发生的人口、物品、知识、思想的往复迁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以及这种交流和交换所产生的结果。

1.2 中国文化线路资源分析

本课题在参考2003年ICOMOS发布的全球战略的各种分析框架[2]的基础上,结合形成中国文化线路的自然背景、人文背景和历史上相关对外交流活动的特点,提出并分析了以路径形态、年代-文化地域、及文化主题为背景的分类框架,识别潜在的中国文化线路资源。这不仅可以系统地认识、发掘我国的线路资源,而且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分析框架中关于中国部分的空白,为平衡世界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作出贡献。

(1)路径形态组合框架

根据中国的交通条件与交通建造历史研究,可以将中国的文化线路按照路径的不同形态分为:(见表格1线路形态基本组成元素)

(1)呈单线型;

(2)鱼骨型,如中国大运河与阿根廷塔夫拉达·德·乌玛瓦卡山谷;

(3)放射型,如中国秦直道;

(4)网络型,如丝绸之路。

对于一条具体的文化线路来说,可以符合路径类型中的一种类型,也可以是几种路径类型的组合。这种分类方式使我们在认识一条文化线路的时候,能够明确遗产形态,便于更准确进行价值研究和遗产元素的甄别。

(2)年代-文化地域框架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课题引入了“文化区”的概念,即“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在地球表面所占据的空间”[3]。以此为依据建立的年代-文化地域框架可以在“文化区(一级文化区)——文化亚区(二级文化区)——文化副区(三级文化区)——(四级文化区)……”的模式下,提供中华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级划分系统。普遍认为,中国的文化区有东部农业文化区和西部游牧文化区两种,其下可分为不同的文化亚区,如,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亚区、传统农业文化亚区等(表2,中国文化区划的基本框架)[4]。虽然这一文化分区框架是针对当前状况的分析结果,但是其中基本的文化分区在历史中一直存在。而且该系统结构应是开放式的,能为各种已知或未知的文化类型提供补充的空间。以年代-文化地域框架来识别与评估文化线路是否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时,首先需要对其所联系的不同文化区(两个或两个以上)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性进行识别。

(3)文化主题框架

ICOMOS提出的世界遗产的“主题框架”,其制定的逻辑是提出世界范围内、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对全人类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一系列主题,这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构。该框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来诠释文化线路: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6页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58页

◆文化线路的目标与功能的分类,即线路存在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朝圣之路、商贸之路等;

◆文化线路的运输系统形态的分类,如水路、陆路、铁路等;

◆对应文化线路而产生的相关交流主题进行分类,如社会的互动与交流(语言、音乐、文学等)。

本研究按照这三方面的归纳,补充了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将中国文化线路的主题分为表3所示的内容。

注: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课题组绘制,表格选自《文化线路申请世界遗产研究》报告,第162-163页

归纳以上分析,参考中国交通史、民族学、水利史、漕运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全国重点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名录中出现的案例,本研究共筛选出中国潜在的文化线路资源26项。其中包括重要的国际/洲际交通路线,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吐蕃尼泊尔交流线路等11处;全国性路线,如,大运河、西北走廊、藏彝走廊等6处;国内区域性交通路直线型陆路线,如,灵渠、川盐古道等9处遗产。

1.3 中国文化线路申报工作的策略建议

对于文化线路类遗产来说,由于其尺度和涵盖的内容可能非常庞大,这类遗产的申报工作需特别关注遗产申报的类型、遗产要素和结构的选择问题。在遗产要素的认定环节,文化线路类型需注意遗产所反映内容与形式的整体性、动态性与丰富性,强调环境与非物质元素的意义。而就我国目前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工作而言,首先,与文化线路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尚未建立完善。其次,文化线路遗产仍缺乏针对这类资源的保护体系,这使一些线路的历史遗存和相关环境不断的受到威胁和破坏。针对以上现存问题,本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应组织对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发现、评估、认定以及保护有支持作用的学科研究,强调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

(2)纳入国家战略,将文化线路遗产资源的申报计划和保护工作与国家大政方针接轨。例如,与中央相关决策部门联合设立研究专题,确立重点项目和总体的战略体系和相关规划,为每一个文化线路的申报项目明确国家层面的根本动机。

(3)完善保护管理,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形成各级保护管理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线路的申报标准和认定程序,给予文化线路遗产类遗产以保护身份;成立相关综合性的管理机构,对文化线路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监督。

(4)引导社会参与,使公众成为遗产价值传播和延续的媒介和保护力量。文化线路应成为社会纽带,起到增进理解,加强沟通的作用,发挥文化线路独特的遗产价值。

2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发展状况

2.1 保护经济学:正确看待文化遗产的效益与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及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以保护经济学(conservation economics)为核心理论。保护经济学的基础在于承认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价值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如此,我们可以把文化遗产如普通商品一样置于生产和消费过程之中进行分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遗产可以产生一系列长周期的成本和效益。其中“效益”应至少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5]一是使用效益,即项目产生的直接产品和服务。二是非使用效益,如:遗产的内在价值;存在价值——遗产的存在、选择价值——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遗赠价值——遗产的价值能可持续地传给后代人。三是外部效益,即对其他经济领域的连带影响。如果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还可以根据影响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在实际遗产项目中,遗产的内在价值和使用效益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利用初期,遗产的内在价值会由于人们认知的深入而增加,其经济价值也会由于开发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经过一定时间后,两者都会趋于稳定。而当开发强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遗产的内在价值会受到破坏而下降,这将直接导致经济价值或效益的降低。因此,保护经济学强调,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产,应同等重视遗产的使用效益和非使用效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也就意味着延续和管理我们未来共同的经济收益。

2.2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直接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

基于以上对遗产效益的认识,本研究从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地思考遗产地保护带来的效益及其自身发展状况,针对遗产地和针对遗产地所在地两个部分建立了系统的指标体系,由基础数据和核心指标构成(见文末附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评价核心指标)。鉴于篇幅所限,下面仅就我国遗产利用对遗产地范围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作一介绍2)。

(1)社会收益

选择价值,当代遗产关注、参与者获得的选择价值(Option value),即为其他人或者后代保存对遗产消费的选择权利,这包含了经济价值的因素,更关系到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

消费者剩余,旅游等相关产业消费者获得的超出实际支付价格的价值,对于文化遗产,它与遗产的“内在价值”和门票价格有较大关联性。如世界遗产缺乏保护而“内在价值”下降,或遗产登录成功后门票价格上涨,都将影响到消费者从世界遗产地利用中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工作岗位和劳务收入,对于社区居民或其他相关人群,遗产地带来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从而为整个城镇的就业率做出了贡献。以承德市为例,在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管理机构就职的人员在2008年即超过2000人。除此,2006年全市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达到40000人,占全部从业人口比重的15%;从事旅游业相关行业的人员更达到200000人。这些数据与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遗产地旅游的发展密切相关。

邻里关系增强,世界遗产使社区居民获得地方自豪感,增强邻里凝聚力,促进地方文化认同、城市自豪感的形成,这得到调查问卷结果的支持。以泰山遗产地为例3),2009年对于“因为遗产地而产生了自豪感”这一陈述表述强烈同意的居民达到62.19%,表示同意的居民占到34.33%;以承德为例4),75%的居民同意或强烈同意世界遗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主要表现在城市知名度上升、环境改善、就业岗位增多、公共交通改善等方面。

对于遗产地社区教育、交流与对遗产的宣传认知的贡献,调查数据显示,在承德,68%的被访居民表示愿意参与遗产相关的志愿者工作,而36%的居民表示会在工作生活中宣传自己家乡的遗产地。在平遥古城、澳门历史中心等案例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主要指遗产地管理机构所获得的支付价格,包括门票收入和直接经营收入。其中门票收入是我国遗产地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收入涉及参观人数和门票定价两个方面。

参观人数,综合比较我国各处遗产地的统计结果(图1)可以看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参观人数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长(除2003年SARS传染使得全国大部分遗产地参观活动受到影响)。90年代以后申遗成功的遗产地,在申遗成功年份左右,由于世界遗产宣传平台和相应活动的推广,多数遗产地参观人数大幅增长。这说明“世界遗产”称号作为名誉或品牌资源,对地方吸引力的显著影响。相似的情况也反应在门票收入的增长状况上(图2),而较早期申遗的遗址地申遗前后门票收入变化则并不明显。

(3)遗产地发展状况

本研究还关注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收入、支出的构成及主要内容所占比例,特别是其基本支出(运营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价遗产地发展状况的核心指标。总体而言,我国世界遗产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事业收入(主要为门票收入)和拨入专款;次要收入则包括经营收入、国际援助或捐款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收入一般占到各遗产地每年总收入的60%~95%。而遗产地的主要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共支出,即遗产地自身运营的成本;次要支出由经营支出、税金和其他支出构成。主要支出一般占遗产地总支出的70~95%。

从收集的案例数据来看,多数遗产地的总体收入均逐年上升,不过仍较大幅度地依靠财政拨款与门票(图3)。而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的比值,如图4显示,早期部分遗产地的基本支出与门票收入比值较高,至2000年前多呈下降的趋势。而此后,大部分世界遗产地的这一比值达到了100%以下,说明遗产地自主获得的收入已一定程度满足了自身运营成本,对国家拨款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1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4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9页

注:李建芸绘制,各遗产地申遗年份数据点用较大的方形在折线上进行了标注;图片选自《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32页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归纳了收入呈现明显提升趋势的世界遗产地特点,发现它们多有如下共性:

地理位置,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一般地处偏远,距城市有相当的距离,而申遗期间对区域交通等必要基础设施进行了较大改善。

知名度,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在申遗前多不尽为人知,而“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宣传平台使得其知名度大为提高,如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

管理运营模式,申遗后收入显著增加的遗产地多有较为清晰明确的旅游发展与经济促进方面的战略措施。

可见,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遗产地价值的宣传、明确而多元化的旅游和经济促进措施都能够有效地促进遗产地的经济发展。不过,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不同的遗产地自身类型和开放条件、参观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导致遗产地之间成本收益的差异。如高句丽(由于参观可达性、知名度和参观吸引力相对低)、敦煌莫高窟(由于遗产脆弱,开放条件受限)等几处世界遗产地基本支出与门票比值相对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本研究建议,国家财政的相关政策、基金支持的分配应根据世界遗产自身特点、相关经济社会效益和成本收益进行相应统筹、调整。

注:卢刘颖绘制,对附表遗产地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上级补助收入: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事业收入: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如门票收入等。·经营收入: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下属独立核算单位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中上缴部分。·拨入遗产保护/科研专款: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参考《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中的指标解释(p447~459),对附表遗产所在城镇部分的主要核心指标(年度数据)解释如下:·城市化率:城市非农人口数/总人口数5)×100%,较客观地反映城市化进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户籍人口数6),反映城镇经济实力的关键数据之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7)/年末户籍人口数,反映城镇财政能力。·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100%·旅游收入与GDP比值: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趋势。·人均旅游消费: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发展程度。·遗产地旅游人数占城镇旅游人数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世界遗产在地方旅游资源中的地位。·遗产地旅游收入占城镇旅游收入比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方旅游业对世界遗产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

[1])《文化线路宪章》中对“文化线路”的定义:“无论是陆上、水上,或是其他类型都有实际的界限,并且也因其服务于一个特定而明确的目标而自身具有特殊的动态和历史的功能而呈现特点,都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a)必须来自并反映人们的互动行为,以及民众、国家、地区或大陆间在重要历史时期进行的多维、持续及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b)必须要在时空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联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2])如关注遗产地对所在城镇和区域的综合影响,请见《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第二章第3节。

[1]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Cultural And Scientific Organization(UNESCO).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Report on the Expert Meeting on Routes as a Part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Madrid,Spain,November1994)[R].Paris,1994.

[2]Jukka Jokilehto.The World Heritage List:Filling the Gaps-an Action Plan for the Future[R].Henry Cleere,Susan Denyer,Michael Petzet.Paris,2005.

[3]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4]王会昌著.中国文化地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4: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素材

中国的“万里长城”享誉世界,而在德国也有一段引以为豪的“千里长城”,它位于德国巴符州、莱法州、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途经大大小小60多座主要城镇,是古罗马帝国边界的一部分。去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德国长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据文献记载,欧洲人研究“德国长城”始于1455年。与雄伟的中国万里长城相比,“德国长城”的大部分埋于地下,数百年来,挖掘和修复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德国长城”全称“上日耳曼和雷蒂安边墙”是在公元100年到260年,由两万古罗马士兵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筑起的一道约550公里的防御工程。长城由土墙、石墙、壕沟、栅栏及900座简易瞭望塔以及120多座大大小小军营组合而成,军营成为“德国长城”的主体部分。公元260年后,随着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不断萎缩,“德国长城”也日益衰败,最终失去了原有的军事防御作用,在残存了千余年后才逐渐消失。如今,它是德国最大的名胜古迹。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向以色列伸援手

在联合国通过了解决以黎问题的1701号决议后,历时一个多月的以黎交火终于平息。据统计,以色列在战争中消耗费用在20亿~22亿美元之间。作为重要的农业地区和旅游胜地,以色列北部地區风景优美,农产品丰盛,开战后,农业工人逃离战火,成熟的果树作物无人采摘,旅游团全部取消了预定。

美国著名犹太裔电影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向媒体宣布:将捐出100万美元,帮助重建以色列北部地区。这些钱全部是来自斯皮尔伯格拍摄电影《辛德勒名单》获得的奖金,约价值4000万美元,属于他个人的收入。

首笔捐赠资金25万美元已经送到洛杉矶犹太联合会,那里专门为犹太人设立了紧急危机基金。危机基金将提供给遭受真主党火箭袭击的以色列北部地区,以帮助那些急需救助的人们,特别是妇孺老幼和行动不便的人。目前洛杉矶犹太联合会已筹集到100万美元,他们的目标是筹集150万美元来帮助以色列。

斯皮尔伯格的其余捐赠将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和其他的以色列救助机构发放。这些钱将用来给海法三所医院安装防弹玻璃,给那哈瑞亚的医院提供紧急援助等。通过新以色列基金会发放的捐赠还将用来帮助北部居民区建立救助热线电话,发放经济援助和食品等。

中国恐龙发掘影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

从今年7月底到9月底,由中、美、加、墨、英五国专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科考项目“北方侏罗纪恐龙考察”在中国西北四省和自治区展开工作。由多国专家同时参与恐龙化石发掘,这在我国科考史上很少见。

其中的一个发掘地点是在新疆昌吉奇台县的“恐龙沟”。此沟长约5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多次出土过恐龙化石而得名。此次对昌吉“恐龙沟”的发掘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据专家介绍,从目前两个化石坑中出土的恐龙颈椎和肢骨化石看,很可能发现亚洲最长的恐龙。正在发掘的一条长约11米的颈椎化石,属于大型食草龙的一种蜥脚龙。这种恐龙由于脖子长,头骨轻且薄,形成化石保存下来的非常罕见。

而在宁夏灵武的另一个发掘地点,专家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它不属于目前已发现的任何一个种类,是一个新的种属。

篇5: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长城位于北方地区,东西横贯上万华里,跨越十万个省,它是古代抵御外族侵略的军事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长城两旁的山上,是苍松翠柏,云遮雾罩,禽鸟齐鸣,溪流淙淙,好像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往远处看,可以发现长城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长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两米,重数百斤。里面填满泥巴和石块,墙上顶面的地方铺满了方砖,看起来十分平整。

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哨兵就可以点燃烽火台里面的烟火通报军情,白天点燃的烟叫烽,晚上放的火叫燧。

看着万里长城,我还想起了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被官兵们抓走去建长城,孟姜女悲愤交加,决定去寻丈夫。她询问民夫是否见过自己的丈夫范喜良,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累死了,尸体就埋在长城脚下。听到这个噩耗,孟姜女在长城下哭了三天三夜,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

篇6: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作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相互防守,修筑了烽火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下令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它因长达万里,故又称为“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国家文物20xx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处。

长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具有指挥、观察通信隐蔽等多种功能。

长城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隔十几米就有一个烽火台,烽火台的作用是给皇宫传递消息。写到这,我想到了一个典故那就是"烽火戏诸候”,典故里的周幽王为博爱妃一笑,就点狼烟让众诸候到长城来,点了两次后,第三次,敌人真的来了,这下没有一个土兵到长城来了。结果敌人攻进了墙门。周朝在历史中落幕。

上一篇:论商业银行支行行长领导力建设与提升下一篇:《好学的爸爸》听课感想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