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2024-07-26

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共9篇)

篇1: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附件:

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依托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实验室是全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和有益补充,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科研装备先进的重要基地,是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增强技术辐射能力、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平台。

第三条 重点实验室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和技术辐射能力的企业建设。

第四条 重点实验室作为科研实体,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五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坚持择优立项、稳定支持、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原则。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采取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方式,引导带动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第六条 省财政科技研发资金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开放运行和自主创新研究。

省内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人才团队计划、基金、专项等,应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原则,对重点实验室给予优先支持。

第七条 重点实验室从事的科技创新活动、仪器设备购置、科技研发投入、人才引进等,依法享受国家及省有关优惠政策。

第二章 职 责

第八条 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是重点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针、支持政策,制定管理办法,指导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二)编制和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

(三)批准重点实验室的立项、建设、调整、撤销等,组织重点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检查等。

第九条 省直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科技局及其他有关主管单位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方针和政策,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二)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组织与督促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协调落实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所需的经费,落实相关优惠措施。

(四)协调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第十条 依托单位是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并提供相应的人员、经费、设施等保障,解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中的有关问题。

(二)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委员,并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备案。

(三)配合省科技厅和主管部门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评估和检查。

(四)根据学术委员会建议,提出重点实验室名称、研究方向、发展目标、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重大调整意见,并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批准。

第十一条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社会和行业未来发展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引领和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第三章 建 设

第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根据规划和布局,围绕全省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有计划、有重点地择优遴选建设,保持适度建设规模。

第十三条 申请新建重点实验室须满足下列条件:

(一)有相对集中的实验用房和办公场所,实验室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有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仪器设备原值在1000万元以上。

(二)从事本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方向凝练, 特色优势明显,符合国家及我省发展战略和方向,研究实力和水平在本领域或本行业处于国内前列。

(三)围绕研究方向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相应的研究团队,固定科研人员不少于25人,具备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依托单位为高等院校的,原则上在所属学科领域应

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依托单位为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原则上应具有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基础。

(四)从事所在方向研究3年以上,承担过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拥有相应发明专利或自主创新成果,发表过高水平科技论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效果突出。

(五)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管理规范,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六)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能保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并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提供必要的支持。依托单位为企业的,最近3年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

第十四条 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应基本满足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条件,研发领域和方向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势,符合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并已纳入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第十五条 新建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提出申请,填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合作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应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明确各方职责。

第十六条 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和实地考察后,择优立项,下达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通知。

第十七条 依托单位根据立项建设通知填报《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组织可行性论证,通过后予以批准建设。第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期限为1年,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应当在建设期内提供计划任务书承诺的保障。因特殊原因在一年内没有完成建设期任务的,经科技厅批准后最多可延长1年,延期后仍未能通过验收的将予以撤销。

第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完成后,由依托单位在建设期满后1个月内提交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验收,通过后列入重点实验室序列。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期完成建设计划任务的,应在规定期限前1个月内提交延期验收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批准。

第四章 运行与管理

第二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当重视和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

第二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聘任,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超过2届,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备案。

第二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年龄不超过60周岁,每年在重点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少于8个月,特殊情况需报主管部门和省科技厅批准。

第二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指导机构,负责审议重点实验室的目标、研究方向、重大学术活动、工作计划和总结等。第二十四条 学术委员会由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秀专家组成,人数不超过15人,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1/

3、同一位专家不得同时担任3个以上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成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委员由依托单位聘任,主任应由非依托单位人员担任。

第二十五条 学术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每次换届更换比例应在1/3以上,2次以上不出席学术委员会会议的应予以更换。

学术委员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每次实到人数不少于2/3。

第二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成员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中应设一名专职管理岗位,协助重点实验室主任处理日常运行管理等相关事宜。流动人员包括客座研究人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在读研究生、临时聘用人员等。

第二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设置研究单元,保持人员结构和规模合理,并适当流动。

第二十八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和分配制度,加大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技术队伍,加强研究生培养。

第二十九条 重点实验室应围绕主要任务和研究方向设立自主研究课题,组织团队开展探索性研究和持续深入的系统性研究。自主选题研究要注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鼓励实验技术方法的创新研究。

第三十条 重点实验室应统筹制定仪器设备的发展和管理方案,有计划地实施科研仪器设备的更新改造和自主研制,保障仪器设备的高效运转和开放使用。

第三十一条 重点实验室应建立开放机制,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和交流,并通过设置开放课题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究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为社会提供仪器设备共享服务。

第三十二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积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在学科领域及行业科技进步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第三十三条 重点实验室应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运用。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等研究成果均应标注重点实验室名称,软件、数据库、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等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重点实验室应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积极营造宽松民主、潜心研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开展经常性、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第三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应重视科学普及,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开放,每年集中开放时间不少于7天。其中企业重点实验室要面向科研、教学单位开放。第三十六条 重点实验室需要更名、变更研究方向或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组的,须由依托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学术委员会论证及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批复。

企业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如出现股份制改革、企业兼并等法人主体或所有制结构等重大情况变更,需重新认定。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三十七条 重点实验室实行考核制度。每年1月30日前,重点实验室应将上考核报告及当年工作计划,经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

第三十八条 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根据考核报告及日常工作完成情况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考核,并结合现场检查情况,确定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档次,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为“差”的,撤销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三十九条 省科技厅对重点实验室的整体建设与运行状况每5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重点实验室机构与条件建设,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情况等。

第四十条 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较差。评估结果为较差的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必须进行整改,1年后进行复评,复评仍不合格的,撤销重点实验室资格。

第六章 经费支持 第四十一条 省科技厅根据重点实验室考核结果和评估结果确定专项经费支持计划,并对新建重点实验室给予引导性支持。

第四十二条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资助由重点实验室直接使用、与重点实验室任务直接相关的日常运行维护、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开放课题、学术交流合作、自主选题研究等。

第四十三条 专项经费使用应遵照《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算评审办法》和《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第四十四条 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应根据省科技厅专项经费支持计划,对重点实验室给予相应配套经费支持。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五条 重点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Shanxi Key Laboratory of ××”。

第四十六条

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管理细则。

第四十七条 省科技厅鼓励并大力支持重点实验室申报和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晋科基发[2005]66号)同时废止。

篇2: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指 南

为贯彻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根据《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工作,提高我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水平,2013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要求如下:

一、申报方向

1、符合《江西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以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在省内各领域、产业、地域的合理布局。

2、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科技工作重点任务,主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我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实施,重点支持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3、符合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排他性的原则,即:同一学术、技术领域不重复建设。

二、申报条件

(一)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省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依托企业组建的,必须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已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0%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可适当递减。同时,必须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包括同类其它实验室);大学的学院或一个企业原则上只组建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实验室应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学科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符合国家、我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从事的研究开发活动属我省优先发展的学术和技术领域,且在国内有一定优势和特色。

3、具有省内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或学科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5岁,实验室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专职科研人员不少于20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领导班子素质较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实验用房集中,面积在1000(农业领域500)平方米以上;拥有先进完备的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农业领域250)万元以上。

5、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近五年,承担1-2项以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项以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或获得2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有一批论著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并被他人正面引用。年人均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

6、有较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有管理机构和学术咨询机构,有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管理制度。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7、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在组建过程中依托单位资金投入较大,主管部门有较多的资金匹配。依托单位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后勤条件和学术活动条件。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8、与一批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有合作研究重要成果的经验。

(二)申报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单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依托省内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建设的具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依托企业组建的,必须是省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已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亿元,产品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近三年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10%以上,每年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一般不低于4%;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年销售收入比例可适当递减。同时,必须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它工程中心)二年以上;大学的学院或一个企业原则上只组建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研究开发方向,主要以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着重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符合国家、我省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在省内同行业或同领域中技术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3、具有省内本领域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带头人,年龄不超过65岁,工程中心主任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有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程设计人员和能够承担工程试验任务的熟练技术工人等专职人员20人(具有特色的农业领域工程中心的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可适当放宽),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比例不少于三分之一。领导班子素质较高,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基本具备了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场地、车间和基础设施,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农业领域工程中心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以上,试验基地100亩以上;有部分检测、分析、测试手段和工艺设备,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0(农业领域200)万元以上。经组建充实完善后,应具备承担综合性工程技术试验任务的能力。

5、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省重大、重点科技任务。近五年,承担1项以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获得1项以上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自然科学奖,或获得2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年人均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拥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技术基础,以及较丰富的成果转化背景及经验。一般还应是本行业技术监督管理的归口单位,兼有产品检测、标准制订、成果推广、质量监督及技术服务等职能。

6、有较为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合理的组织架构,有管理机构和工程技术咨询机构,有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管理制度。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和“开放、流动、联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良性发展机制。

7、有筹措资金的能力和信誉。在组建过程中依托单位资金投入较大,主管部门有较多的资金匹配。依托单位能保证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后勤条件和学术活动条件。重视产学研结合,能够对外开放并对行业具有较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8、密切联系一批企业,并与之有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向这些企业辐射工程技术成果的成功经验。

三、注意事项

1、申报对象 :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不包括外商独资或中方拥有股权未超过50%的单位)。

2、建设周期:三年。

3、申报材料:(1)《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组建项目申报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申报书》及其相关附件材料(包括:依托单位资质、经营状况及相关奖励证明;已组建市、厅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包括同类其他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批复文件;依托单位近5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奖励、专利申请和授权、发表论文、出版论著,取得相关行业许可证、主持或参与制订的国家或地方标准等相关文件或证件等);拟建平台的试验场所、设施设备及依托单位概况,需提供扫描图片及图片说明;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科技合作情况等。(2)依托单位申请报告和主管部门推荐文。

篇3: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一、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背景

陕西省是科教大省,其中高等教育在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1978年底,原陕西省高教局就明确提出了建设重点学科的问题,并于1979年、1980年相继确定了两批高校重点学科及其学科带头人。1981年12月初,省高教局召开了全省高校校院长会议,确定了“以学位工作为动力,抓紧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思路。

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陕”战略,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得到了全省各方面的普遍重视。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原省教委开始了陕西省高校省级重点学科的评审工作。同时,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省级重点学科及其相关条件的建设,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拨500万元省级重点学科建设补助经费给各有关省属高等学校。2007年,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科教兴陕、人才强省战略目标,陕西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决定,设立“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每年1亿元,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2008—2013年,经过学校申报,专家评审,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共资助24所省属高校的152个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0个,国家重点学科培养学科57个,省重点学科69个,省重点扶持学科16个。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2013年,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在原有资助学科的基础上,按一级学科重新进行了项目规划、审批、检查和验收,共有103个一级学科获得资助。

二、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成效

1.“学科建设”意识得到提升

与“985”“211”工程高校相比,省属高校,尤其是一些学科建设工作相对薄弱的高校,对“学科建设”工作内涵的理解并不十分清楚,部分学科带头人将“学科建设”工作更多地理解为学位授权点的申报。省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重点学科专项资金项目时,要求学科带头人对所申请学科在学科建设各项建设内容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并提出明确的建设规划和建设目标。在建设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还要对项目进行中期和年度考核,建设学科需接受专家对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经过对部分重点学科专项资金项目受助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的走访,大家普遍认为,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学科带头人把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对学科建设工作的内容也有了明确认识。学科建设内容包括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学科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建设、学术环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等诸多方面的建设,明确了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做好个人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更重要的是使整个学术梯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 学术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重点学科建设单位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学术团队水平,通过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改善科研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并通过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第六批“千人计划”人才、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人才、“三秦学者”等方式培养学术骨干,整个重点建设学科的学科梯队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经对2009年的学术队伍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省专项资金建设学科2009年度新增(引进或培养)教授120人、副教授155人、讲师296人,新增团队68个,有一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以来新增的第一名院士。

3. 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

受资助学科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的能力得到增强,获得高层次科研奖项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建设期内,项目所在高校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项目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获得高层次科研奖项数量有了较大幅度增长。2008至2012年,各受助学科获得科研项目1107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1213项,占科研项目的11%。国家重大招标项目75项。2011—2013年建设周期里,新增科研项目7534项,新增科研经费累计达189080.97万元,其中国家重大项目19项、国家重点项目76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17项、国家科学基金861 (含社科基金)项。由此可见省级重点学科获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4. 人才培养质量稳定

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学科,基本上都是省属高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这些学科汇聚着一所大学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学科和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前提。经过五年建设,这些学科的人才培养条件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发挥重点学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重点学科在促进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明显。在第一个建设周期,各学科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7项,出版教材642部。第二个建设周期,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共新增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招收博士生1446人、授予博士学位947人,招收硕士生15801人、授予硕士学位13036人,招收本科生85177人、授予学士学位72902人。

5. 学科的条件建设得到改善

省重点建设项目学科利用专项资金的支持进行硬件建设,提升了学科平台的层次与质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国家培育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基地。研究设施、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的平台建设,在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得到完善。多所高校建成了教育部、科技部等部委实验基地及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完善了学科文献资料齐全的研究资料库,促进了各校的科研水平和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6. 扩大了建设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各建设学科通过举办“名人讲坛”“学术大讲堂”“博士论坛”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本学科有关专家举办学术讲座等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加强了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扩大了该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7. 增强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能力

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使陕西的省属高校既为陕西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也为陕西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服务。陕南、陕北高校利用学科建设契机,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服务作出了积极努力。

三、陕西省高校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是省级政府支持地方高校一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的一项特殊政策,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项目实施五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竞争和淘汰机制,也导致了部分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从高校层面来说,32%的博士授权高校,获得资助的学科占全部受资助学科的66%;从某一个具体高校来说,重点学科和非重点学科也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存在。

2. 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不平衡

学科建设中的学科带头人是高校某一学科领域学术上有较高水平的人,也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对学术成员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其在学术上的成就。但在具体的学科建设中,“学科权力配置中呈现典型的行政权力主导”[3]特征,行政权力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学科资源的配置来说,如果某一学科带头人同时具有行政职务,在诸如学术交流、项目争取、对外交流等学术资源的配置方面,就要比没有行政职务的学科带头人有着较大的便利。而且在学科带头人的遴选上,有行政职务的更容易当选学科带头人。

3. 省级重点学科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来看,陕西省高校参评学科百分位前30%的学科共有134个,而省属高校参评学科百分位前30%的学科只有26个,占19%。经过多年建设,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和“985”“211”工程建设高校相比,省级重点学科的整体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4. 标志性研究成果较少

从已取得的学科建设成果来看,建设项目中具有国际一流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标志性成果比较少。在成果转化方面,对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扶持学科,由于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其科学研究能力以及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5. 部分学科缺少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经过五年建设,各建设学科通过培养和引进一批博士,新增加教授、副教授等措施,改善了学科学术梯队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但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不多,学术梯队的整体研究能力和协同效应还有待提高。

6. 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需提高

部分学科平台建设滞后,缺少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不能满足高水平科学研究对学科平台建设的要求。个别人文社会学科在平台建设方面缺少创新性和前瞻性。

7. 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要求,每年下拨的专项建设经费,要在当年使用完,这个规定使得部分当年没有完成经费使用的学科,在年度检查时,无法按要求填写真实的经费使用情况,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对我国地方高校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建议

1. 赋予高校更多权力,营造良好的学科发展环境

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的取消,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国家将不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交还给高校,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虽然国家取消了行政审批,但学科建设仍然是高校的重要工作,“支重扶优”的指导思想仍然需要坚持。对于大部分高校而言,由于办学历史和学科发展的不同,无论是否有重点学科的认定和评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不同高校的同一学科,可能会由于其学科地位而有所区别。“学科地位的获得和提升是一个基于学术研究的优势累积过程,需要经历学科生成、学科成长、学科趋于成熟等阶段”。[4]对于陕西省重点学科专项资金项目的下一期建设而言,无论项目名称如何变化,建议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将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的投入不再严格限制在已有的学科建设项目,而是将专项经费直接下拨给高校,由学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自行分配建设经费和配套资金,将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2. 抓好不同阶段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

陕西省政府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每年从财政拿出1亿元用于陕西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另外要求各高校配套(不低于30%),也就是说五年来至少有6.5亿元用于省属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在已颁布的有关项目管理文件中明确指出,专项经费用在改善学科硬件方面的投入不应低于85%。借助专项资金,一批国家培育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与教学基地陆续建成,满足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设备等硬环境的建设需求在一定时期内不再迫切。但由于建设项目在专项资金的使用上有严格的规定,因此部分高校无法集中资金建设更好的平台。在新的建设周期里,适度调整对专项资金使用方向的管理,加大经费使用的灵活度,加大用于人才培养、科研研究、高水平论文发表等的比例,改善和提高陕西省省属高校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

3. 建立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

充分发挥省级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信息收集和协调作用,做好本地区学科发展的总体统筹、规划和管理工作,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让建设经费的下拨与效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相联系;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利用专家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资助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进行有效评估;设立跨校合作协调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平台,提升学科平台的建设层次,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高校各重点学科之间、不同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外部行业部门之间的横向合作,协同创新,提高学科平台的建设层次,提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国家重点学科评选项目简介[DB/O 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zdxkps/257697.shtml.

[3]欧阳霞.大学学科权力配置探析[J].高教探索,2011(02).

篇4: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顺虎宣读《关于成立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决定》文件。随后,钟顺虎副部长和付建成书记为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及其下设媒体引领评价中心、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所揭牌。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付建成表示:“作为首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我们将大力加强研究基地建设,严格履行研究基地各项管理职责,以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创建陕西一流,破解陕西难题,彰显陕西价值,努力将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建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研究基地。”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院长、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教授致辞并表态发言,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萬生更表态发言。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建设一批省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三个陕西”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梁桂强调,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的今天,出路就在创新创造上。首批省级重点社科基地要做创新的开路先锋,提升研究能力,探索出一条新路,从而打造出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全国知名学术交流样板品牌。

梁桂要求,新成立的各个基地要强化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以服务“三个陕西”建设为中心,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陕西的发展做贡献。

梁桂希望首批重点社科基地能够立德树人,树陕西形象,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开门建基地,造就一批创新能力与带动能力强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要端正文风学风作风,以良好的学术风气,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带动陕西整体形象的提升。

篇5: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1、立项依据………………………………………………………… 1

2、工程中心研究开发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4

3、工作基础和条件………………………………………………… 8

4、财务分析……………………………………………………… 10

5、以往承担项目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 12 江西省农产品生物保鲜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 可 行 性 报 告

江西徳宇集团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附 件 目 录

1、江西省科技厅关于组建省农产品生物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通知

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证书3、2010-2011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食品企业证书4、2010、2011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证书

5、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江西徳宇集团信用等级 AAA 评价

6、江西徳宇集团获得 A 级纳税信用企业称号

7、得雨活茶获得江西省名牌农产品证书

8、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证书

9、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证书

10、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5星级企业证书

11、江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12、得雨红豆杉紫杉醇初提物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3、得雨红豆杉紫杉醇获得 2009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14、得雨白檵链式黄酮获得 2009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篇6:陕西省重点中学名单

(截至2010年11月)

西安市(74所)

西安中学 西安高级中学 西光中学 西安铁三中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 黄河中学 庆安中学 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 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 西安航天中学 西安交通大学附中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 西安电子科大附中 惠安中学 博迪中学 西安市育才中学 户县第一中学 长安二中 西安市第三十八中学 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 西安市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 公司第一子弟中学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蓝田县城关中学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

西安市第一中学

西安铁一中

西北大学附中

西安市第六中学

西北工业大学附中

华清中学

西飞一中

西安高新一中

西安市第三中学

五环中学

长安一中

西安远东一中

西安田家炳中学

周至中学

东方中学

庆华中学

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高陵县第一中学

西安市第三十中学

西安市车辆厂中学

远东教育集团第二中学

西安市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阎良区关山中学 西安市华山中学 西安市四棉中学 西安市第六十四中学 长安区第六中学 户县第二中学 西安交大阳光中学(2009)西安市昆仑中学(2009)长安区第五中学(2009)西安市西电中学(2010)长安大学附属中学(2010)西安市第19中学(2010)临潼区雨金中学(2010)宝鸡市(22所)宝鸡中学 宝鸡渭滨中学 凤翔中学 扶风高中 虢镇中学 斗鸡中学 陇县中学 凤县中学 岐山县蔡家坡高级中学 陈仓区西城高级中学(2009)扶风县法门高中(2009)咸阳市(32所)西安市第八中学

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

西安市第十中学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长安区第四中学

临潼中学

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2009)西安市英才中学(2009)

户县第四中学(2009)

周至县第六中学(2010)

高陵县第三中学(2010)

周至县第二中学(2010)

陕西师范大学锦园中学(2010)

长安区第七中学(2010)

宝鸡石油中学

宝鸡长岭中学

眉县槐芽中学

眉县中学

烽火中学

岐山高级中学

千阳中学

金台高级中学

凤翔县西街中学

岐山县益店高级中学(2009)

眉县城关中学(2009)

三原南郊中学 礼泉县第一中学 乾县第一中学 泾阳县泾干中学 西藏民族学院附属中学 三原县北城中学 武功县绿野高级中学 乾县第二中学 兴平市秦岭中学 长武中学 礼泉县第二中学 兴平市陕柴中学(2009)兴平华兴中学(2009)彬县范公中学(2009)乾县杨汉中学(2009)铜川市(4所)铜川市第一中学 耀州中学 渭南市(39所)尧山中学 韩城市象山中学 澄城中学 渭南希望高中 合阳中学 潼关中学 澄城县王庄中学 咸阳市实验中学

武功县普集中学

咸阳市育才中学

旬邑中学

兴平市南郊高级中学

兴平市西郊高级中学

永寿县中学

渭城区渭城中学

彬县中学

武功县长宁中学

泾阳县云阳中学

渭城区道北中学(2009)

三原东郊中学(2009)

淳化中学(2009)

陕西科技大学附属中学(2010)

铜川矿务局第一中学

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

瑞泉中学

大荔中学

华县咸林中学

富平迤山中学

白水中学

华阴市岳庙中学

韩城市西庄中学

渭南市杜桥中学 富平县刘集中学 蒲城县蒲城中学 大荔县两宜中学 合阳县黑池中学 合阳县路井中学 蒲城县孙镇中学 澄城县寺前中学 富平县曹村中学 铁路自立中学(2009)渭南高级中学(2010)蓝光中学(2010)延安市(17所)延安中学 宝塔区第四中学 延川中学 延安市实验中学 甘泉县高级中学 志丹高级中学 洛川县中学(2009)黄龙县中学(2009)安塞县高级中学(2010)榆林市(21所)

榆林中学 府谷中学 靖边中学 韩城市司马迁中学

富平县流曲中学

大荔县朝邑中学

富平县立诚中学

临渭区固市中学

华阴市华山中学

蒲城县兴镇中学

临渭区吝店中学

临渭区下吉中学(2009)

蒲城县党睦中学(2009)

华县铁中(2010)

延安市宜川中学

延安市第一中学

子长中学

吴起高级中学

黄陵中学

延安市育英中学

延长县中学(2009)

延安市宝塔区第二中学(2009)

绥德中学

神木中学

榆林市第一中学

米脂中学 横山中学 靖边县第三中学 榆林市实验中学(2009)榆林市第十中学(2010)榆林第二实验中学(2010)子洲中学(2010)

汉中市(15所)汉中中学 西乡县第一中学 城固县第一中学 南郑中学 镇巴中学 城固县第二中学 南郑县大河坎中学 洋县城关中学(2009)安康市(15所)安康中学 安康汉滨第一中学 宁陕中学平利中学 岚皋中学 汉阴中学 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 汉滨区恒口高级中学(2009)商洛市(8所)定边中学

榆林市第二中学

清涧中学(2009)

榆林市苏州中学(2009)

神木县第七中学(2010)

榆林育才中学(2010)

勉县第一中学

洋县中学

西乡县第二中学

宁强县第一中学

汉中市汉台中学(08年将第三中学更名为汉台中学)勉县第二中学

略阳县天津高级中学(2009)

旬阳中学

白河县第一中学

石泉中学

安康铁二中

紫阳中学

镇坪县中学

旬阳县蜀河中学

商洛中学 镇安中学

商南中学 丹凤中学

洛南高中 山阳中学

柞水中学 商州区中学

杨凌示范区(1所)

杨陵中学(2009)

篇7:陕西省省属重点本科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简称“西安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环太平洋大学联盟、C9联盟 、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理事长单位,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中国三所开设少年班高校之一。

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1956年交通大学的主体内迁西安 ;1957年分设为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实行统一领导;1959年,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篇8: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今年以来, 山阳县持续推动公共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 据估算, 在目前已支出项目中, 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支出同比增长分别达到46.5%、225.1%、303%。山阳县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重点领域保障力度, 公共财政支出持续向三农、民生等重点倾斜。该县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 以大投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及农业和农村发展, 已拨付支农扶贫资金达2 500余万元、基本建设项目资金8 000万元, 涉及192个行政村的198个村级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正在申报、实施当中, 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的顺利实施, 也有效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采取“一折通”的办法, 该县发放粮食综合直补2 049.33万元, 兑付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979.8万元, 兑付及时率达100%。同时严格落实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涉农补贴政策, 促进了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增长。还落实县级配套资金4 538万元, 推进民生八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180个, 92个项目已建成, 全县保障房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篇9: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最近,陕西省召开了全省审计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省厅及10个设区市审计机关500余名审计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了2011年全省审计机关反腐倡廉的五项重点工作:一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审计机关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围绕今年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强化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经济领域违法违纪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保证政令畅通,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大力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审计队伍和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经济工作纪律,切实强化经费预算和成本管理,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听取群众评议,接受群众监督。以治理“庸、懒、散、娇、骄、暮”为作风建设的突破口,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三是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要按照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目标任务要求,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工作,不断取得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阶段性成果。四是全面扎实推进审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力争到2012年上半年实现全省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全覆盖。

上一篇:温暖的手优秀作文下一篇:淮南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