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2024-07-18

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精选4篇)

篇1: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目录

一、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中草药“热”.......................4

1、中医药是否是科学...........................................................................4

2、中草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被重视...................................................5

二、中医药存废之争由来已久...............................6

1、近现代中国政府废中医立西医.......................................................6

2、传统中医药存在不足之处...............................................................8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巨大贡献.........................9

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9

2、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10

四、激烈竞争:国际医药产业中的“中医药”..................11

1、我国对新药开发研究缺少创新和专利申请保护.........................11

2、被虎视眈眈盯着的秘方.................................................................13

3、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14

五、未来展望: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15

1、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15

2、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16

3、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17

4、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17

5、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18

6、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19

7、贯彻落实中医药法.........................................................................19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免责声明:

浙江“两会”专题信息产品由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联盟各成员单位联合编辑。信息内容采自公开的报纸、图书、期刊、数据库资源以及各大主流网站,每份专题我们都准确标明来源和出处,摘选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单位负责。

本期专题由嘉兴市图书馆编辑,如您需要更为详细的内容及跟踪报道,请与该馆联络。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类健康。在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无疑具有重要地位。那么,为什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中医药占有这么重要地位?我国中医药发展状况如何?中医药未来的发展重点在哪?

一、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中草药“热”

1、中医药是否是科学

中医药是科学吗?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极具争议的问题。很多人以中医药没有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神经学、药理学等现代科学基础,没有现代科学体系和思想方法为理由,否定中医药的科学地位。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对青蒿素研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又让中医药是否是科学的争论,再次成为焦点。拥护中医药的人以此论证中医药已经获得国际认可,否认中医药的人认为这个诺贝尔奖正好证明中医药不是科学。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有两种最有力的药物,一种是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上提取的奎宁,一种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由此可见,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

1967年5月23日,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下,我国启动研发抗疟疾新药,项目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1969年1月,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的身份,参加该项目。在此之前,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但结果都不满意。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她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素在内的验方集。最后,她把注意力集中到青蒿验方上。1971年,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1973年,青蒿结晶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这种青蒿提取物就是青蒿素。

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抗疟疾研究是集体攻关项目,屠呦呦有着突出的贡献。

支持中医的人认为,青蒿素获奖,说明中医是科学,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反对者则认为,青蒿素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青蒿素之所以能够成为抗疟疾的特效药,就在于它是按照现代医学的方法提炼制造的,中医药古方只是提供了材料和启发。真正胜利的是现代医学,或者说是西医。

2、中草药在发达国家越来越被重视

就在国内还在争论纠结于中医药是否是科学的时候,中草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被接受,并且有越来越热的趋势。

1998年,美国大型制药厂和消费品制造商已推出用中草药制成的补剂。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放宽管制中草药制品等的健康食品,使制药商乐于投资开发中草药补剂,零售商也乐于推销。

德国是在西欧国家中使用中草药最多的国家。在2000年,中草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药占领了德国和欧盟70%的市场。德国任何一家药店里都可以买到中草药。由于担心现代制药的副作用,中草药在英国和法国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多亿人服用中草药,预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会全面兴起。

中国中医药学者陈勇去美国,面对美国的中医药市场既兴奋又痛心。兴奋的是,看见美国有机食品专卖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中草药制剂。痛心的是,在琳琅满目的中草药制剂中,大多是欧美制造的。比如,瑞士一家公司生产的纯中药眼药水治疗红眼病疗效非常好;德国生产的纯中药喷剂治疗鼻炎一喷立即见效。但是,在这里很少看见有中国制造的重要产品。

在中国传统的医药领域,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居然落后了!当一些人还在热衷于中医药是否是科学时,“欧美日”中医药技术正在发展,还不值得中国人警醒吗?不值得中国人反思吗?

(来源:《中草药补剂在美国大受欢迎》,《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年第3期

胡志军:《中草药流行欧美》,《国际经贸信息》2000-6-26)

二、中医药存废之争由来已久

1、近现代中国政府废中医立西医

中医药学是中国各民族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以及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医学的传人,中医药学受到强烈冲击从而产生了紧迫的危机感,进人20世纪之后,中医药学更被视为旧文化传统的一分子,在国民党政府执政时期,中医处于备受歧视和排斥的地位。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颁布“医学专门学校规程”和“药学专门学校规程”,医学科目48种,药学科31种,均无中医药学内容,完全将中医药学排斥在医学教育系统之外,由此引发了中医药界争取教育合法化的抗争,各地舆论反应强烈。1928年11月,国民党政府卫生部成立。在192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余云帕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及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案”,另拟“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呈教育部,要求在全国禁止中医中药开业,禁止中医办医院、办学校,取缔中医书刊。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废止中医案”。此案一出,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废止请愿运动。虽然这次斗争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政府反中医药的基本政策却没有改变。

1933年6月,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国民党中央委员石瑛等人提出制订《中医条例》(草案),但是行政院长汪精卫却反对该提案,认为“中医言阴阳五行,不懂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渺茫”,主张“凡属中医应一律不许开业,全国中药店也应限令歇业。以现在提倡国医,等于用刀剑去挡坦克车”,致使该提案被压制两年之久。直到1935年,经过冯玉祥等人的再次呼吁,《中医条例》才于1936年1月颁布。但是,《中医条例》中仍然存在许多歧视、排斥中医药的内容,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医药的发展问题。

抗战胜利后,在抗战中曾发挥巨大作用的中医药学受压迫的状况仍无改观。各省的救济物资不发给中医药业;一批中医学校被勒令停办;卫生行政会议决议严禁中医使用西药;设立审查国医资格委员会,在不公正的审查制度下,绝大部分中医无法继续营业;规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定中医大夫一律称“医士”不得再称“医师”,种种限制中医药发展的手段,不一而足。

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医药事业一直处于备受政府歧视和排斥的地位,中西医之间的隔阂、重西抑中的矛盾不断激化。之所以会对中医药学是否属于科学,该不该保护、继承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会大争论,是因为中国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积贫积弱,一批具有西学背景,崇尚科学的医生、知识分子和执政者认为中医药学缺乏科学依据,属于封建医药,为了彻底地否定旧传统、旧文化,就应该否定、批判中医药学,并通过在学校体制、国家医疗体制等领域驱除中医药学的影响和作用来达到让中医药学逐渐消亡并为西医所取代的目的。但历史却证明,这些做法超越了时代和传统,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从而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泥淖。其直接后果就是压制了中医药学的健康、良性发展,延滞了国家卫生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影响了人民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2、传统中医药存在不足之处

同时,也要看到从现代科学的标准来看,传统中医药学确实存在不足。

现代科学不是简单地由一些科学家进行研究,获得正确的认识。现代科学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科学,都要求实证,都要求能被经验证明。科学的概念都能转化为一定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这个操作是客观的、精确的,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重复的。

在一定意义上,科学无非就是各种人类经验,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形成一个体系,进而解释预测各种现象。从这个角度说,中医也是科学。但是,还要看到,我国的中医药是与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因此,中医药具有模糊性,就是不精确;具有经验性,就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是来自于经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医药的效果是存在的,解释却是错误的,甚至荒谬的。这也导致中医具有很明显的主观随意性特征。

清朝名医叶天士有这样的记载。据说他的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天士,叶天士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医者,意也”。“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所以……”

这则广为传说的故事,是谈中医“以意用药”。但是,这种用药,在现代科学看来,完全是没有根据的,因果关系都是臆测。没有医学原理。明显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医生用药,完全凭借经验积累,很很大的随意性。

经过现代科学培训的人,自然无法容忍这种模糊性、经验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人们以现代科学的标准看待中医药时,中医药确实存在不足。但是,还要看到,中医药积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药经验和智慧,有其独特理论和技法,不能因为这些不足就看不到中医的价值。把中医神乎其神是错的,把中医简单的认为是伪科学,也是错误的。

(来源:韩洪洪:《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论述》《中医药事业述论》2012-11-8)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的巨大贡献

1、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卫生事业中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进行了不懈探索。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讲话、批示,提出要重视中医,发展西医。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1954年4月21日,毛泽东审阅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草案),并对以下内容进行了修改:在指示草案的“对待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四万万七千万农民的疾病医疗问题”一句中的“四万万七千万农民”之后,加上“及一部分城市居民”;在“我们应该有批判地接受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把它的合理部分增加到医学中去,更好地为治疗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一句中的“医学”之后,加上“科学”二字,在“治疗疾病”之前加上“预防疾病”,在“依靠中西医合作,根据中医实际应用的经验,进行一种谨慎的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后,加上“和说服教育工作”;在“将中医团结起来,安定下来,把他们现有经验保存下来……”这段话中的“现有经验”改为“现有的合理经验”。

不难看出,毛泽东对这个指示草案的修改是非常仔细的,所做修改更加准确地说明了中医药在新中国卫生医疗工作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受到高度重视,不断发展,这离不开领袖人物的战略眼光。同时,这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

(来源:韩洪洪:《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中国中医药报》2014-11-19)

2、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卫生工作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峻局面。新中国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受到财政限制。在新中国建立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缺乏外援。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挖掘中国传统医学宝库,发挥中医人才的潜力,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对于中医药事业而言,建国以来的六十年是非同寻常的六十年。纵观中医药发展史,现如今中医药事业在制度、临床、科研、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造就了中医药在历史上前所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未有的繁荣,并且对中医药的继承和今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医药在基础理论、医史文献、临床诊疗、中药制剂、针灸原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建国以来,中医药院校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培养现代中医药人才以及中医药临床和现代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还对医药古籍和中医药药剂进行系统整理。这些成就,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为“健康中国”建设储备了丰富的人力和知识储备。

(来源:周志彬:《新中国六十年中医药事业的成就》,《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年第10期)

四、激烈竞争:国际医药产业中的“中医药”

1、我国对新药开发研究缺少创新和专利申请保护

当人们为屠呦呦获奖而激动的时候,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还没有专利制度。屠呦呦以及其所在研究院,没有申请专利。青蒿素作为药品,其巨大的商品价值被外国医药大公司所获取。

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情况下,在讨论中医药发展时,在讨论中医药研发时,也必须有市场概念,必须有产业竞争的视野,必须有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业竞争的概念。

“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医药和医疗用品市场。医药用品的价格、国家财政投入和老百姓的收入这三者决定了“健康中国”的水准。其中,质优价廉的医药用品占有关键地位。而医药用品是否质优价廉,除了国家政策外,还在于是否打破国际医药巨头的垄断。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药物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展中,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其贡献则远不如普通人想象的那么大(在公众意识中,医疗技术的进步几乎都等同于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新药)。真正改变重大疾病治疗面貌的、革命性的新药,屈指可数。近十几年来,美国FDA批准的大多数“新药”,其实不过是旧有药物的微小改良版。制药业巨头热衷于研发这类药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结构类似的新分子实体替代专利已经过期的新药(本质上,化学药物都可以视为分子实体),以维持超额利润。因为只要认定为专利,就可以获得具有垄断性的专利保护,以超出成本十倍甚至百倍的方式定价,而专利过期之后,同样的分子就可以被直接仿制,价格和利润均急剧下跌。这类药物在FDA接受审查时被称为“常规调查药物”。而剩下的所谓“优先调查药物”(即真正的新分子实体,比现有的同类药物具有明显的优势,绝大多数只有很狭窄的适应证,即只能对极少数患者有益。令医生和患者感到悲哀的是,即使优先调查药物,其对患者的益处也往往被有意地夸大。例如,大多数新抗癌药物,其有效性判定的标准,仅仅是将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3~6个月。而这3~6个月的寿命延长,往往需要患者或保险公司付出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美元。

我国西药生产多仿制,少开发。由于我国有强大的彷制能力,能够生产专利保护期结束的药品,很多西药才能价格低廉。如果我国能加强创新,自主研发新药,打破国际医药巨头垄断,就能在更大幅度上降低医疗费用。

药品市场竞争,一方面是技术竞争,技术赶超打破垄断。这是我国医药发展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就是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从我国医药产业和国际医药巨头竞争来说,中医药是我国的天然优势,不管是从医药来源、验方,还是中医人才,都具有巨大优势。但是,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或者说,巨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我国是中医药大国,但不是中医药强国。日、韩、美、欧等国企业利用中国古方,造出了质量更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佳的“洋中药”,占据国际市场,冲击中国国内市场。

(来源:江华,彭谨:《进口新药,我们真的那么需要吗?》《医学争鸣》2014年第6期)

2、被虎视眈眈盯着的秘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黎东生教授撰文说:“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中医药人才的外流和我国新一代中药研究的水平较低,中医药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其中传统中医药秘方的流失更为严重。”据悉,我国目前临床总结的秘、验方已达30多万个,有记载的就有6万多个,中成药已达35大类,43种剂型,约6000种,中药秘方已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来源。黎教授说,由于中医秘方、验方经长期临床应用,有疗效基础,因此成了一些发达国家猎取的目标。有些公司通过在我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以商贸活动形式收买已接近技术鉴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然后申请专利;有些外国研究机构,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大肆收集中医药技术情报;还有些外国机构邀请我国医药企业、研究单位赴境外进行合作研究,直接获取情报;日韩等国则利用国内一些企业资金上的缺乏,采取合资建厂或技术合作的方式,名正言顺地拥有专利申请权;还有些外商利用国内民间有大量中医秘方、偏方,而处方拥有者又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现状,大量以低价购买,并抢先申请专利。有学者统计,中医药界对申请专利积极性不高,据统计,2000年全国中药专利申请仅为1489件,在国外申请专利的更为稀少,专家估计:“在过去的15年我国将13万项发明无偿地奉献给了世界。”北京良乡老中医彭文润因擅长治疗各种被大医院判决为“不治之症”的不孕不育,而被国家人事部破格授予教授职称,其医术高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手中握有多个秘方。问他为何不申报专利,他说:“中医就是这层窗户纸,申报专利原则是„先公开再保密‟,不管最后能不能成功,都得公布方子,就算最后获得了专利,个人也没有研制新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药的经费和精力,还得每年交不菲的保护费,可方子一公开别人就能照着生产,我难道整天追着人家打官司去?”像这一类掌握在民间个人手中的秘方,更存在着失传的危险。

3、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下

中医界很多人看到日本无偿从我国著名古方中生产中药并因此雄居国际市场而愤愤不平,从而提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特殊性以及现行的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医药的问题,认为应为国粹另辟保护途径。许少英教授指出:“专利法所要求的新颖性使传统中医药知识得不到保护,因为它们不„新‟,也使本该姓„中‟的中医药因为外国人先申请而改变了„姓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掠夺,这不能不说与我国专利法规的欠缺有关。”对此,也有一些不同意见,姚新生院士提出:“专利保护不仅有利于引进国外新的专利技术,将其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和保护我国中药的自主研制与开发,推动创新。”张韬律师认为:“专利制度一视同仁,国外用你的古方,你也可以用国外的古方,如他申请了专利保护,就说明他在剂型、工艺等某一方面有了发展,也就是对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达到了专利法鼓励创新的的初衷;如果不是这样,谁都可以利用专利法„新颖性‟的原则而把它„无效‟掉,因为它在古籍上已经公开了。我劝大家不要看到国外研究中药就生气,因为那个市场你也不想去或没有能力去,这就跟你没有利害关系了;换个角度看,外国人帮你宣传、推广中医药,说明他们认可中医药的科学性,这难道不是好事?”国家专利局的一位研究员指出:“中医药有其特殊性,但其他行业也都各有各的技术特殊性,如果都强调自身的特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就无法实行,而法律规则对谁都是一致的。现在该深入研究的是如何在现有法律框架下鼓励科技进步、更好地保护中医药。”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对古老的中医药提出了新课题,利用法律手段更有效地保护包括秘方在内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医学界必须熟知和掌握的重要内容。

(来源:陈宁:《秘方能保护吗》《医学管理论坛》2004年第10期)

五、未来展望:中医药发展的大方向

在我国“健康社会”的发展中,鉴于我国中医药存在的优势和问题,我国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制定引导政策,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这种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向。

1、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1)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3)促进中西医结合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加强中西医结合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急危重症的临床疗效。

(4)促进民族医药发展

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划,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支持有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民族医医院,鼓励民族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民族医药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院和诊所。

(5)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

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

(6)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

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1)加快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

(2)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走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和家庭,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

(3)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快速就诊绿色通道,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4)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

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融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材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

(1)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

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全面系统继承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总结中医优势病种临床基本诊疗规律。

(2)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

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继承应用。

(3)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

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4、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1)健全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

健全以国家和省级中医药科研机构为核心,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中医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为支撑,多学科、跨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中医药领域科技布局。

(2)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 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法研究,开展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中药药性理论、方剂配伍理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框架体系。

(3)完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通过同行评议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

5、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1)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利用

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建立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野生中药材资源培育基地和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繁育研究。建立国家级药用动植物种质资源库。

(2)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

制定中药材主产区种植区域规划。制定国家道地药材目录,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3)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提升中药工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4)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

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道地药材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可追溯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与生产企业供应商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紧密相连。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6、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1)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

(2)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

推动中医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作一批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

(来源:黄明安:《中医药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6年第27卷第8期)

7、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推动落实,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要紧扣“一条主线”,以重点突破打开局面、牵引全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把中医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形成的。要牢牢把握实施中医药法和全面落实战略规划纲要这条工作的主线,不断深化中医药在建设健康中国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具体来说,要确保中医药法全面实施,制定好配套文件,保障相关重大创新制度如期出台;要落实好战略规划纲要,制定本地区的战略规划纲要实施方案;要持续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为深化医改注入源源不断的“中医药元素”;要实施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做好项目遴选、公示和申报等工作;要开展好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抓好中医药高等教育、预算执行、中医医院评审工作;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落实到中医药系统的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如此,形成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责任分明、实施有力的行动方案,方2018“两会”专题信息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能按时间表挂图作战。

2018年已经拉开序幕,站在新起点上,中医药人应遵循党和国家的科学思路和有力指导,励精图治、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目标迈进。

(来源:《抓住重点推动落实——三论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中医药报》2017-1-19)

篇2: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为了总结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抓党建、促会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经验, 近日, 本刊记者对财政部原部长助理、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进行了专访。刘长琨结合协会工作, 谈了协会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刘长琨首先谈了对加强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党的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他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地位日益提升, 责任也日益重大。社会组织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经济社会的一种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管理机制, 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正是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只有切实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社会组织才能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功能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加强党的建设的。现在, 协会党的组织很健全, 组织生活很规范,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很突出。在党组织的保证和党员的带动下, 协会自身建设有了明显进步, 秘书处工作人员普遍增强了服务意识, 改进了工作作风, 提高了服务质量, 受到广大会员的好评。

党的建设必须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谈到协会加强党建工作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刘长琨深有感触地说:加强党的建设绝不能搞空头政治, 不能做哗众取宠的表面文章, 必须要和协会的任务以及协会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党的建设就是本着这一原则进行的。刘长琨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抓党建、促会建、推动协会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第一, 通过理想信念教育, 增强了做好协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心。

长期以来, 社会上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不是一个正规单位, 工作不能那么较真, 也不必那么规范, 这种认识也影响到协会的一些同志。中国总会计师协会针对这种情况, 首先在党员中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与理想信念教育, 强调任何工作都是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 都必须全心全意认真对待。结合理想教育, 秘书处组织了对协会性质、任务再认识的业务学习。在学习中, 刘长琨反复强调:协会不是沙龙, 不是俱乐部, 而是一个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负有重大使命与责任、不可或缺无可代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社会组织。协会工作必须像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一样严格和规范。通过学习, 大家增强了建设好协会、做好协会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增强了在协会工作照样会有作为、有前途的信心。在提高认识和信心的基础上, 协会秘书处严格了工作规范, 健全并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了业务学习制度与业绩考评制度。

第二, 通过党性教育, 增强了履职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加强了会员自律管理。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一个会员自律性社会组织, 面对的会员是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因为总会计师是一种行政领导职务, 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管理的干部, 因此, 协会在实行会员自律管理上曾经存在一定顾虑, 怕被人说越俎代庖。针对这种思想状况, 协会秘书处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党性教育活动, 使大家认识到, 作为党员, 一切权衡都要以党的最高利益为重, 凡是符合党的利益的, 都要大胆去做;凡是违背党的利益的, 都要坚决反对。实行会员自律管理是协会的一项基本职能, 是协会责无旁贷的任务, 瞻前顾后, 放弃责任, 就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认识提高了, 工作也就更加主动、更加大胆了。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会员意见的基础上,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了对会员的管理。2010年, 在开展课题研究基础上, 制定颁发了旨在加强会员自律性管理的《中国总会计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规范》的出台, 受到了广大会员的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肯定与好评。有人评价说: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员自律管理做得有力度、也有成效。一段时间以来, 陆续有企业高管出了问题, 但是总会计师出问题的却很少, 毫无疑问, 这里面包含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实行会员自律管理的一份功劳。

第三,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树立高远事业目标, 为中国总会计师制度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长琨介绍说, 中国总会计师制度从建国初期创立至今, 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形势的发展, 这一制度一直在不断改革创新, 1990年颁布实施的《总会计师条例》是总会计师制度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但1990年, 我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 《条例》仍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种制度设计。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 毫无疑问, 《条例》需要进行修定。但《总会计师条例》是一个法规性文件, 修定《条例》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正因如此, 一段时间以来, 总会计师协会虽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积极提出了修定《条例》、进一步完善总会计师制度的建议, 却始终未敢进行实质性研究。在加强协会党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使大家认识到, 改革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 也是总会计师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总会计师协会的工作应当树立更加高远的目标, 要为建立中国现代总会计师制度而奋斗。所谓现代总会计师制度, 应当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先进制度, 就企业范畴而言, 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总会计师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达到完善。面对这一意义重大的课题, 总会计师协会不能消极等待, 而应积极作为。基于认识的提高,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建立了两个关于改革完善总会计师制度的课题组, 对中国总会计师制度和外国CFO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在总结我国总会计师制度历史经验与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国总会计师制度应当实现与CFO制度的国际趋同”的观点。这一观点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同, 受到有关专家的好评。有人认为, 实现中国总会计师制度与CFO制度的国际趋同是总会计师制度改革的方向, 这一观点的提出, 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对总会计师制度建设和中国总会计师事业发展的一大贡献。目前, 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直接组织、领导, 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航天分会和石油分会具体承担的关于改革完善总会计师制度的课题研究已基本结题, 研究成果已经提交国家有关部门, 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好评。

第四, 通过宗旨教育增强了服务意识, 在为企业排忧解难和贯彻国家政策法规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源自华尔街并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使中国企业及其高管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中,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本着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宗旨, 想企业之所想, 急企业之所急, 通过开展培训、举办讲座、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 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 帮助企业抗击危机, 防范风险,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得到了广大总会计师与企业的欢迎与好评。有总会计师感慨地说:“在我们最感困难和困惑的时候,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服务, 为我们排忧解难, 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颁布执行以后,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 组织企业交流经验, 为《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贯彻实施做出了贡献。协会领导亲自参加研讨与交流活动, 并撰写文章解读文件, 为企业答疑解惑, 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有人称赞说:“总会计师协会确实发挥了企业与政府相互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次新的思想与工作上的拨乱反正

在中国科协领导下,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得十分认真, 卓有成效, 被评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进社会组织”, 受到了中央和国家民政部的表彰。刘长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谈学习体会时说: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工作的所有层面和一切环节都要真正做到尊重规律、尊重科学, 要求我们彻底摈弃一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等违背规律、违背科学的思想和行为, 从这一意义上说, 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 是一次新的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思想与工作上的拨乱反正。要想搞好协会建设, 做好协会工作,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决杜绝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不良作风, 真正树立起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这一认识基础上, 协会秘书处在各部门及全体工作人员中对照思想与工作找差距, 认真制定了整改计划。目前, 整改计划正在一条一条地落实, 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 整改计划也在不断修订, 思想与工作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采访中记者感到, 正是这种坚决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精神, 才使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实效。

学习先进见行动, 创先争优有特色

目前,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正在按照中国科协的统一部署, 组织开展创先争优和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搞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在前不久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座谈会上, 协会会长、常务副会长及秘书长都带头发言。大家一致认为, 学习杨善洲同志, 重点要学习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讨论中大家提出, 在坚守崇高理想信念的基础上, 协会工作应当做到以下几个坚守:一是为建立中国现代总会计师制度而奋斗的事业目标及使命感责任心必须坚守;二是“家” (总会计师之家) 与“桥” (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的协会职能定位与“家兴桥通”自身建设目标必须坚守;三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和广大总会计师服务的宗旨必须坚守;四是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必须坚守;五是积极作为、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进取精神必须坚守;六是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法纪观念和道德情操必须坚守。刘长琨说:这样, 就把学习杨善洲与协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了, 政治思想之花就能够结出丰硕的工作实际之果。

刘长琨还向我们介绍,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内部也有先进人物, 也有先进事迹。如: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秘书处党支部书记) 前年老父亲去世, 因要参加一个专业会议, 他没有请假, 直到开完了会才赶回东北老家去料理父亲的丧事;今年5月7日其老母亲又去世了, 因已入夏季, 天气日益炎热, 老家亲友催他尽快回去料理火化安葬事宜, 但当时他正在筹备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座谈会, 为了使座谈会不受影响, 他没有对任何人讲这件事, 直到5月10日上午座谈会圆满结束后才匆匆赶往火车站。另一位副秘书长身患两种癌症, 两次住院动手术, 每次都是出院第二天就到协会上班。其他同志人人都有一些爱岗敬业的生动事迹, 这些身边的先进事迹也都十分感人, 富有教育意义。

刘长琨说, 创先争优活动不能一阵风, 要持之以恒, 经常化、日常化。同时, 要让大家远学有楷模, 近学有榜样, 在秘书处内部形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风气, 而且要让这种风气升华为一种具有特色、魅力无穷的协会文化。

篇3: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一、数字图书馆的文化内涵

图书馆是伴随着文字的发明和文献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具有服务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技术信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丰富和提高民众文化生活、开发智力资源的功能。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 传统图书馆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推动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式的变革和发展, 导致图书馆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而出现了数字图书馆的新形态。与传统图书馆不同, 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储存数字化、传输手段网络化、馆藏载体多样化、管理控制智能化和资源共享全球化等特点。

数字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目标是, 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提高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质量的同时, 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及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图书馆已经逐步形成了特征鲜明的价值取向、体系规范、发展目标和为人们公认并共同遵守的意识形态。从系统论角度来看, 数字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具有多重层面的复杂性 (见图1) 。第一个层次是载体文化 (即物质文化) , 包括图书馆物质资源投入、藏书规模和设施水平等方面的载体层文化;第二个层次是规范文化 (即制度文化) , 包括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行为层文化;第三个层次是精神文化, 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思想、文化心理和行为本质等方面的精神所在。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规范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 而载体文化则是组织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数字图书馆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图书馆不仅以大量的信息资源成为知识的宝库, 而且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数字图书馆借鉴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组织模式, 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 以普遍存取人类知识为目标,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高水平的信息化服务, 因而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化信息服务的功能。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在新时代的发展。由于数字资源便于存储、组织、检索、复制和传播, 因此数字图书馆不但能够以更便利、更快捷的方式向读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数字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资源服务社会公众, 在各类公共信息的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望成为未来社会公共信息的中心和枢纽。

其次, 数字图书馆具有推进社会终身教育的功能。数字图书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工具,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知识创新战略的有力保障。数字图书馆在社会终身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拥有质量控制管理系统, 涉及编辑或同行评审, 能够促进教育资源质量的提高;消除了地域、文化、语言和时间上的限制, 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资源多层面和多元化的需求;根据资源内容进行自动分类、针对不同个体服务对象及其特点, 确定个性化信息库, 能够提高用户获取资源的能力。

再次, 数字图书馆具有提供文化娱乐的功能。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 不但能够满足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 而且能够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 数字图书馆具有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功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并不只是图书馆的任务, 文化产业中的相关行业 (包括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教育业等) 都应该参与其中。文化产业通过参与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 可以获得大量存取方便的数字化知识和信息资源, 从而保证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三、加快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把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除构建全新的文化体系、建立先进的精神文化内核外, 还应该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发展。相关的政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方面, 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中心、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 建设分级分布式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另一方面, 以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为通道, 以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为终端, 向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性、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从而整体提升全国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 形成图书馆新的服务业态。

第二, 动员文化产业和相关行业积极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目前, 我国数字图书馆项目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 即使是国家的数字图书馆工程也主要由高校和图书馆界来承担, 文化产业和相关行业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由众多资源库所组成的文化和信息资源系统, 包括图书出版资源库、教育资源库、博物馆资源库、档案资源库和影视广播资源库等。这些资源库的建立仍有待于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第三, 在大联合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我国数字图书馆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国家级大项目, 这一项目是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应该在联合共建、统一标准的基础上, 实行分步实施, 让有条件的单位或部门从自身特点出发, 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库。

第四, 加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建设。数字资源的来源分布广泛, 当分散的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 所面临的数字图书馆只是局部有序的。因此, 当数字资源的积累达到较大规模时, 就需要根据资源本身的特点, 通过多种导航途径, 多层次、多方位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重组, 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第五, 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交流。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我国在规划发展数字图书馆时, 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追踪国外的研究进展, 推进中、日、韩数字图书馆以及世界数字图书馆等项目合作。这样, 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避免重复研究和资金浪费, 从而选择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图书馆建设道路。

摘要:数字图书馆的文化内涵, 包括三个层次, 即载体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加快数字图书馆发展, 促进新时期文化建设, 要建立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 动员文化产业积极投入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大联合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建设, 加强国际交流。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新时期,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付天香.浅析数字图书馆在社会终身教育中扮演的角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 (6) :118-120.

[2]李子婷.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文化产业[J].图书馆论坛, 2006, (10) :125-127.

[3]毛垣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篇4:2018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健康中国建设-衢州图书馆

1 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图书馆是我国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直接面向农村, 为农民服务,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文化设施。通过图书借阅、提供多种科技信息、举办科技讲座等活动, 对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 发展农业生产, 改变农村面貌。图书馆服务要因地制宜、不断出新、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 让他们转变观念,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科学致富的道路;在服务方式上要多样化, 方便农民, 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知识信息需要, 发挥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农村图书馆的稳定发展需要社会环境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国家的图书馆法的制定将对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一定保障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出于服务与发展需要, 彼此间达到了比较高度的协调, 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同类型图书馆普遍建立了网络或联盟, 在资源共享与服务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农村图书馆彼此间沟通极度欠缺, 很难得到社会的重视。有必要研究建立区域性农村图书馆联盟, 作为一个有强大声势共同体, 来影响社会的公共发展方式决策, 最终达到提升农村图书馆整体效益的目标。

2 落实党的政策, 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否制约着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农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党和国家把改变农村面貌,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当作首要大事来抓, 各项政策都已向农民倾斜, 加大农业投入, 减轻农民负担, 为加快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 广大农民非常需要及时了解国家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作为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图书馆有责任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将信息传达到农民中去, 让农民朋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 依法办事,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3 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一直非常关心农村的文化建设, 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农民生活、文化、精神的贫困和特定历史环境等条件的制约, 农村的图书馆建设始终处在低谷。有不少农村图书馆有名不实, 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的状态, 直接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此, 笔者认为, 建设新农村要优先加强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1 搞好宣传, 提高认识

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 把党和政府重视农村图书馆事业、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的力度的精神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 让全社会进一步认清加强对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建设新农村”、实现“科教兴农”、“科教兴国”中的重要性, 让身边的实例说明其可行性, 以此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 为农村图书馆建设创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3.2 争取基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负责新农村图书馆创建工作的人员应收集国际、国内有关建设农村图书馆的成功经验, 提供给相关领导参阅, 以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关心和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创建活动。

3.3 探索多样化的建设和管理模式

农村图书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乡镇政府应负有首要职责。具体建设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有成效的农村图书馆建设经验, 视各地经济水平和国民受教育程度, 实行政策区别化。至于村一级的图书馆 (室) , 则可以整合社会力量, 动员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例如, 由村民自办, 或设立县图书馆的分馆。

3.4 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农村图书馆不能一个村一个村地孤立创建, 要以乡镇为依托, 以农户为对象, 注意从本地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 在规模上或大或小, 不拘一格, 重要的是要开展图书馆间的协作, 不仅农村图书馆之间要联网, 而且要逐步与学校、企业图书馆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这样, 可以避免经费浪费, 走出一条新农村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兰秀丽.新时期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思路[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6)

[2]耿建华, 张秀兰.农村图书馆发展路线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3, (1)

上一篇:乡镇三农工作阶段分析会议主持词下一篇:拓展训练感想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