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

2024-07-25

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共6篇)

篇1: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

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这里,没有绚烂的华章,这里,仅有的,是一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那一年,我十九岁,面临着作为学生最大的一个压力——高考。我很清楚自己的情况,高中三年的堕落,我没有实力考上重点大学,可是,我的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一边是无能为力,另一边是遥不可及,我没有办法,在痛苦和压力之中迎来一张三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我无话可说。我没有办法和我的父母交代。那一次,父亲像一只怒吼的狮子,他狂怒的打了我。那一段时间里,日子是压抑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恐惧和冷暴力,我不知道会不会我一个不小心,就引发父亲的爆发,我的脸早已被他打得生疼!当然,我不怪他,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他在我身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花费了他所有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回报他的是我的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他的心情我很理解,可是我不敢说话,我只是默默地等待狂风暴雨的来临。

终于,那段难熬的日子过去了,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我和父亲分开了4800里的距离,我想,这是一件好事,让我们都冷静下来,面对这一切,同时也好好反省一下彼此。大学里,一切都是新鲜的,我的心情渐渐好起来,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我想到,高中的我,已经是一个败笔,这无法改变,纵然我再后悔,我的父母再失望,这已是一个既成事实,永远不能改变。那么,我能做的,应该是活在当下!我的人生应经掀开新的一页,这一次,我要奋斗,撰写新的篇章。

从大一起,我积极参加学校里各种社团,比赛以及活动。我先后加入了校团委办公室,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曾代表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参加了“红星”敬老院献爱心活动。我走进一个房间,那是一位83岁高龄奶奶。她看见我的时候,眼睛都亮了,我能读出她眼里的激动。此刻,我想到我自己的奶奶,甚至是我的父母,此刻,他们在家里也一定深深的思念我吧。正值青春的我,满载着家人沉甸甸的期盼,我怎莫能忍心重蹈高中时的覆辙!我迎上了那位奶奶的目光,也就是这一刻,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随后,我代表建筑管理学院参加了学校的辩论赛。那次比赛的辩题是“代沟的产生责任在于父母还是子女”。其实,我想说,父母和子女之间,本没有什么“代沟”可言,只要换位思考,一切的一切就都迎刃而解。是啊,父亲,我理解你的良苦用心,我理解你的恨铁不成钢,是我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那场辩论赛我们赢得了冠军。那一刻,我为自己构想了一个有关于青春的梦想。

我努力学习,每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会回想我的高中时代,那是一个晦涩的时代,我质问自己,还要让生命再一次的褪色吗?不!绝不!然后,我会坚持下去。大一到现在,我连续三次在班级专业课排名前三,在系里连续两次荣获综合测评甲等奖。同时,我现在已经通过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以及全国等级计算机二级考试。虽然我读的大学是一个三流大学,但是我的努力绝不是一个三流的程度!我没有别的目的,只是想给自己的学业一个交代,我不想再浪费自己的青春时光,不想再在自己的青春里流浪,茫然。是的,我要奋斗,为了我的青春,为了我的梦想。

我的家庭条件不好,于是我向学校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当那三千块钱打到我的银行卡上时,我真的很感动,学校在资助我,国家在资助我,我能做的,就是更加努力奋斗,回报学校,回报国家。那时,我就告诉自己,助学金只是一种鼓励,我想得到学校的肯定,于是,我给自己定下目标——国家励志奖学金。一年后,我达成心愿。这既是对我自身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当我感到,我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的时候,我是十分欣慰的!

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听到我的好消息,欣慰的笑了,多年的辛苦总算得到一点点的回馈。虽然,我离我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是,我总算让他看到了一点儿希望。他告诉我说,他觉得生活一下子又有了奔头。他还说,丫头,我们一起努力,我在这边好好挣钱,你在那边努力学习,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不放弃,一直努力奋斗,怀揣梦想,在青春的日子里,就没有虚度的足迹!

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铸人。高中的我,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我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每天只是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从来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没有梦想的人生是颓废的,没有梦想的青春是可怕的,我再也不要过那种没有目标的日子。大学里,我重新打开人生,开始铸造一个崭新的自我。在这里,我是昂扬的,向上的,奋斗的,我拥有梦想,拥有未来。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告诉自己要努力。感谢父亲,如果不是您的愤怒与鞭打,我不能幡然醒悟,我不能认识到自己是多麽的颓废。感谢母亲,是你以温柔温存我的不羁,助我成长。更要感谢学校,感谢祖国,你们在经济上与精神上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我没齿难忘。我知道,自己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我的背后有你们,有你们在为我鼓劲,呐喊,我没有理由倒下,更没有理由放弃,我会一直奋斗下去,为青春,为梦想,而奋斗!

篇2: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

常泽龙说:“青春就是勇气,是乐于助人,是危急时刻向别人伸出援手的善良与真诚。”4月2日晚上8点40分,家住澄城县王庄镇的王万明突发疾病,口吐白沫晕倒在县城古城街五路口。恰在此时,加完班回家的常泽龙开车经过,二话不说开车将人送往中心医院,并垫付了500元医药费。直到王万明恢复后,常泽龙才悄悄离开。事后,王万明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救命恩人。特地带着自制的锦旗,向常泽龙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原来,真正的雷锋就在我们身边,青春的意义就在点点滴滴的爱心里。

老师傅们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青春不只属于你们年轻人,也属于我们,只要为之奋斗,我们一样是出彩的青年人,技术员们说:“青春是一种坚守。企业就是我们的家,企业的兴衰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用知识和力量去建设她,守护她。”

篇3: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

一、课堂引入, 不仅仅是开门见山

以下是两教师湘教版八年级音乐《青春舞曲》教学开头时的不同设计:

设计一:1.教师播放《青春舞曲》, 让学生初听歌曲;2.提问: (1) 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 你能说出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吗?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等等。 是否具有少数民族的特点? 如果有, 是哪个民族的?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 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 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 体会节拍感, 找出主要节奏型, 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歌曲。

设计二:1.请大家欣赏《达坂城的姑娘》, 感受一下音乐的情绪, 并且说说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2.教师示范几个民族的舞蹈动作, 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介绍新疆的风俗人情和歌曲特点;3.欣赏《青春舞曲》, 教师和几位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歌曲伴舞。

实践证明, “开门见山”式的课堂引入, 的确能快速让学生接触本课的关键内容, 但少了一种味道:一种能吸引学生眼球的魔力, 一种能快速点燃学生兴趣之火的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 音乐课堂中的“开门见山”固然不可或缺, 但“曲折迂回”同样不可或缺。 孩子们对《达坂城的姑娘》耳熟能详, 对新疆舞蹈也不陌生, 通过这些熟悉的东西引入新课, 虽“曲折”了一点, 但更能快速唤醒孩子们的音乐细胞。 从这个意义上说, 大力提倡另一种层面上的“曲折迂回”, 同样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趣味, 在音乐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二、教学过程, 不仅仅是聆听欣赏

前文提到, 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实践形式, 新课程视角下的初中音乐课堂, 应该是一个多种感官同时作用的开放场, 这样的开放场, 属于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孩子, 也属于这个开放的时代。

仍然以《青春舞曲》的教学为例,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 不妨设计更多开放性的元素:

1.创编舞蹈动作, 引领学生根据实际为歌曲配打击乐器, 可以是新疆的, 也可以是其他的, 如现代的, 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2.全班同学分成演唱组、 节奏组和舞蹈组进行唱、 跳、 奏表演, 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 (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他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 如竖笛、手风琴、钢琴、弦乐器等, 视情况而定) 。

3. 轮换角色进行表演, 并运用不同的速度、 力度表现歌曲, 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 指定几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为骨干, 每人带领一组创编舞蹈动作,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通过创编舞蹈动作, 通过自配打击乐器, 以此培养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反思能力。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来说, 教师打开的音乐的路径愈多, 学生的视域愈广阔, 享受到的音乐的“花花果果”也就愈多。

三、教学余音, 不仅仅是“文本材料”

初中音乐教学, 并非一定要拘囿于“文本材料”, 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展现“教材以外的影像”或“别处的生活”。 正所谓:“教师教学应该 ‘左右逢源’, 不该被规范绑得死死的。 ”[2]只要这样的“左右逢源”能与原来的教材在更深处“藕断丝连”, 教师都可以大胆一试。 比如《青春舞曲》的教学临结束时, 可以设计以下拓展延伸:

1.思考:《 青春舞曲 》 这首歌曲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珍惜时光, 展现自我。 )

2.你熟悉新疆的哪些乐器? 尝试练习手鼓节奏:Χ.Χ ΧΧ∣ΧΧ ΧΧ Χ∣……

3.收集王洛宾的声乐作品, 思考: 他为什么被称为 “ 西部歌王”, 下节课推荐给大家欣赏。

4. 配乐朗诵朱自清的 《 春 》 片断,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时间的成语或语句, 最后在 《二十年后再相会 》的歌声中结束音乐课。

音乐教学其实无惯例可依,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试想:如果教师非要在固守在“自留地”里, 并且全是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 那么谁还在音乐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课堂上, 当教师通过“王洛宾、朱自清”等名人, 引领学生翱翔在多维空间时, 音乐课堂就有了磁力, 学生的思维也有了活力, 自然, 学习的风向标也就变了, 变得更为灵活, 更为宽广———窗里窗外都是音乐, 课堂内外都是音乐的勃勃朝气。

参考文献

[1]吉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篇4:青春永不褪色散文

青春故事里永远不褪色的一个话题就是同桌的你,在老狼唱而高晓松作词红遍大江南北的时候,勾起了60后对那时青春的理解,而等今年热播剧“同桌的你”上映后,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友谊,朦胧的年纪总是会分不清喜欢和爱是什么,只是在心里有个声音一直在对自己说不想看到他不开心,在这种默默的守护中,很多年后又有几人会不忘初衷,一直坚持到最后呢?所有这些荧屏上是青春,也许有过夸张或是艺术渲染的成分存在,但却也不偏不倚的映射了我们生活中最平凡却又很不平凡的学生时代。

犹记得青春岁月里那时的我,总有青春时期的叛逆和理想,往往长辈让做什么,就偏偏会与他们的意愿背道而驰,也许我本身来讲并不是一个性格特别外向的人,但是对于一些我看起来相对有原则的事情上绝不含糊,令我印象颇为深刻的就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大家都明白高中意味着什么,很明显那个时候作为90后的我们都有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能考上一所著名大学,可是我在这样紧张的学习氛围下,居然让感性战胜了理性,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已经进高三时期,学校为了能够让尖子生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特意在我们6楼开了一个小班,命运往往就是喜欢在你认为注定可以安静平淡度过自己的高中生活的时候,给你来一剂药效强烈的烟雾弹,就是学校的这个决定,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观察到小班里一位理科成绩很不错的男生,等现在的我再去看这位男生的时候,觉得当时的自己怎么就会对他情有独钟呢?外表不算出众,话语也不多,仅仅就是学习好,等真正静下心来回想这段时期发生在我身上的暗恋故事,明知道没有结局,却仍控制不了自己当初心中那份悸动,也许这就是那份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间博爱吧,不管别人怎样看,只要不违初衷,默默祝福不也很好吗?

篇5:奋斗的青春不褪色散文欣赏

在刻苦钻研中适应新环境

2006年3月, 王成勇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面对新环境、新挑战, 王成勇曾一度茫然。转业之初, 他试着到不同的单位应聘, 原本以为自己有高学历,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难, 没想到多次被拒之门外。真是隔行如隔山, 自己的专业技术无用武之地, 要想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必须一切从头开始。

长期的技术工作经历, 培养了王成勇爱学习、善思考、肯钻研的学习作风, 这种作风一直陪伴他从部队走到地方。凭借自己较强的文字功底, 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 王成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尽快适应地方工作。他认真学习相关业务书籍, 遇到专业性强的问题, 总是不耻下问, 主动向领导和有经验的同事请教。与此同时, 他还积极深入企业的业务和生产一线进行调研, 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状况,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短时间内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业务骨干。

在大胆创业中谋求新发展

在经历了不同岗位的锻炼后, 王成勇心中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他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农村。2007年6月, 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 王成勇颇费了一番脑筋, 他想搞经济林种植, 想搞特色餐饮, 还想搞绿色观光旅游……但是, 他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 创业初期贪大求全, 往往会适得其反。最终, 他将目光锁定在当地传统农作物小麦和玉米的种植上。他想, 自己就是个农民子弟, 种植传统农作物是自己的“老本行”, 当地传统农作物种植技术非常成熟, 即使遇到问题也容易解决。他承包了50亩废弃荒地, 投入人力、物力, 购置农机农具, 平整土地, 修建水渠, 先后种上了秋玉米和春小麦, 并喜获丰收。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努力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他在精心搞好小麦、玉米种植的同时, 探索多种种植, 在田地的四周种上了500棵速生杨。王成勇通过考察了解到, 随着木材在建筑领域的逐渐淡出, 装修、家具等市场对板材的需求大增, 速生树种是今后栽树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且速生杨比当地的普通杨树生长快得多, 非常适合在华北地区栽种。经过精心呵护, 这批速生杨长势良好。他说:“如果这批速生杨长成以后, 能够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我将把50亩地全部种上速生杨, 同时带动周边群众扩大种植规模, 发展经济林种植。将来如果条件成熟, 还要搞农业观光旅游, 和大家一起走共同致富的道路。”

在和其他自主择业军转干部交流时, 王成勇时常说:“现在社会处处是竞争, 处处是挑战, 处处是机遇, 咱们既然选择了自主择业这条路, 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吃闲饭, 要自我加压, 积极创业, 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创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河南省军转办供稿) ■

篇6: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坚守乡建十年铸就“新农人”

中国的农耕已有数千余年历史, 但是传统农业存在不足之处, 在政府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 “三农问题”成了重中之重。2003年, 在温铁军教授等人的感召下, 一群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热爱农业的大学生们, 创办了21世纪国内第一所免费农民学校———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他们从养驴种菜教学中探索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一路走来, 遭遇了颇多的挫折。2007年, 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办, 但是这支学生团队却日益成熟。团队转战北京, 开始城乡互助模式的探索。2008年, 他们成立了非盈利社会企业;同年, 介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和海淀区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基地, 启动了市民农业项目。2009年, 借鉴“社区互助农业” (以下简称CSA) , 正式更名为“小毛驴市民农园”直至今日。

站在笔者眼前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团队负责人之一黄志友, 与想象中“西北农大高材生”形象完全对不上号。黝黑的皮肤, 粗糙的双手, 话语间透着几分羞涩, 并不高大健硕的黄志友, 看上去就像是个朴实的西北农民。

在谈到“三农”“青年创业”“农场”等问题时, 黄志友完全像是变了个人, 羞涩的神情不再浮现在他的脸上, 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骄傲。他将自己定位为“新农人”, 他说农业虽然很苦很难, 也经常遭到家人的反对, 但是对自己和团队这十年来的坚持努力感到骄傲。

黄志友说, 十年农建工作小有成就, 尤其是在“市民农园”项目上, 一晃就是五年。这五年来, 他们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与城市的共融、水土保护、生态农业标准化、农业绿色种植、市民放心菜等问题, 农园现在总面积有400余亩。农园累计服务约2000个城市家庭, 接待5万多名农业爱好者参观访问, 推动了社区互助农业模式本土化, 带动了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实习生, 成为“新农人”的摇篮, 树立“新农业”标杆, 完成了自己第一个五年计划。

社区互助农业, 80、90后献年华

2009年, 国内对于CSA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市民农园”参考了澳洲及新西兰等发达农业国家的范例, 摸索着进行。黄志友说起CSA满是感慨, 带有些许的遗憾。

“CSA提倡消费者积极参与, 与生产者共建信任、分担风险, 建立产供销链状模式。消费者预先支付份额费用, 不定期到农园劳动, 参与监督, 收获土地上的健康产出, 体验城市里无法体验到的农村田园生活, 可以很好地减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感, 同时也能直观地让市民了解绿色生态农业。”黄志友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据他介绍, 在北京, 市民的接受力超过他们的预期, 市民们很愿意走进乡村。CSA目前已成为乡村的一部分, 互相融合成一个体系, 它很好地提供农村就业岗位, 带动农村发展, 形成都市农业。

80、90后的青年大学生一直是CSA最有利的主导者。“CSA一直坚持大力推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及人才的培养, 十年历程送走了很多实习生以及共同奋斗过的‘新农人’。做‘新农人’特别苦, 有很多的难处, 比如户口、工资、孩子上学问题, 很多同伴因为家庭、事业、婚姻都渐渐放弃了。”说到此时, 黄志友脸上透出些许遗憾。但他很快又说, 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做好“新农人”, 在他心中, 会永远感谢这些默默为“小毛驴市民农园”挥洒青春的80、90后大学生们。

带动创业定下一个“五年计划”

据了解, 截至2012年底, 先后有500多个都市家庭选择在这里耕耘自己的健康小菜园;1200多个家庭选择长期享受农场产出的健康蔬菜;30000多名农业爱好者来这里学习、交流;400多家国内外媒体, 将这里的农业经营理念传播给社会。

黄志友介绍说:“我们的团队善于接纳新兴事物, 愿意向全国各地农人传授经验, 探讨心得。现在CSA已经形成规模, 近些年全国已有大小150余家CSA农场。我们的团队, 每年都会召开全国社区互助农业大会 (CSA) 暨有机农业经验交流会, 今年已是第五年, 我们希望中国的有机农业能蓬勃发展, 为90后树立创业榜样, 让年轻人可以放眼纵观有机农业发展前景, 吸引更多乡村大学生, 可以回到家乡创业, 带动农建发展, 避免农村劳动力匮乏。”

2014年是农园建设第六年, 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起始年, 黄志友希望能多元化发展农场, 振兴地方农业产业, 带动周边旅游、养老、教育的发展, 将农场镶嵌在地方, 把产业分配给周边村落, 形成社区化、本地化模式。利用基地及资源建立全国的绿色有机销售平台, 发展销售网络, 带动行业发展, 让北京市民可心吃到新鲜菜、放心菜。他们还积极与政府交流推动立法, 让绿色生态农业可以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税费、水土保护、监督管理, 加大农业人才引进, 建立相应激励制度, 让生态农业能真真切切扎根于地方。

种植“绿色食品”拒绝播种转基因

如今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 市民们都怕吃到转基因食品, 据黄志友介绍, “小毛驴市民农园”很好地避免了这个问题。

首先, 这种模式的生产环境必须有清洁的水源、健康的土壤、丰富的田野生态;保证土地多年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 与自然合作、以土地为生。其次, 产品保障, 所有蔬菜、畜禽等生鲜品, 全部由自己生产和管控, 使用统一农资、投入品和技术标准。遵循有机农业生产的基本原则, 采用农业适用技术体系, 本着简单适用、因地制宜、可持续、多元包容的技术方针, 持续改善土壤, 推进传统作物种子的保育。生产过程开放透明, 生产过程中坚决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等;向消费者公开详细生产信息, 包括生产者、生产地点、土壤、水源、种子、肥料、病虫害防治措施等, 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监督机制对农业生产来说, 过程监督远比结果监督要靠谱的多。”黄志友说道。

黄志友强调:“只有用心做农业,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才能使老百姓的菜篮子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放心菜, 需要让市民做监督员。”

上一篇:情系油菜花优美散文下一篇:接待领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