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2024-07-28

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精选8篇)

篇1: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摘 要:面对社会的大发展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人才理念已发生巨大突变。于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产生了一些矛盾,为顺应素质教育的文化发展大势,我在工作之余,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与要求、价值取向、理念体会进行总结,预示对各位同仁有些许帮助,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人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动态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它引导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毋庸讳言,由于《课标》本身某些观点在语言表述上有失辩证,加之教师在理解与实践上的偏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存在过于追求形式和“秀”而不实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性质,“追求实效、回归本原、减轻负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一)、追求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以下四个关系:

1、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应该相互促进、互不偏废。无视文本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动辄“探究”的做法,空耗学生宝贵的课堂学 1

习时间,影响课堂学习质量。

小学语文(母语)学习,接受式多于探究式。读读、背背、记记仍是最为基本和有效的学习方法。

2、合作讨论与个体阅读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渡发挥”、“防止滥用合作学习”(《课标》阅读部分)。课堂教学中,要切实保证学生个体阅读的时空,真正做到“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少讨论、多读书;少组织“议论谈话”,多安排“自读思考”。

3、独特体验与尊重文本

不能片面地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含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体验个人见解,不能走极端、“庸俗化”,课堂教学中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揭示和教师必要的引导讲解。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尊重文本,深入文本,正确领会课文的人文蕴含和价值取向。

4、课外资源与课本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不能忽视对课文的研读,而盲目地、过多过早地拓展延伸,引入课外阅读和所谓的“语文活动”。

(二)、回归本原

语文教学要追本溯源。在教学目标上,不能失却语文本位。

1、强调工具性、实践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重人文、轻语文”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围绕内容情节、思想情感、人物品质的谈话活动多,而领悟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规律方面的实践活动少。教师要精心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2、重视读书作文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 2

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建设阅读书目、书库,开设读书指导课、大阅读课,完善读书考级制度,使读书活动真正落实有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少做题、多作文。

3、坚持优秀教学传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经验的对立。我国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许多优秀的经验和传统,值得借鉴更应坚持。

(三)、减轻负担

1、树立的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学习毕竟是一件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事情”,学习质量与学习负担相关。教学质量是学习效果与学业负担的最优化。在语文作业设计时应当考虑:以最小的负担去获得最大的效果;在获得同样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负担;相同的负担获得不同的效果。

2、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读写训练的设计水平,尽量减少低层次重复操练。

3、研究比较各类学辅资料,提升习题的价值判断能力和优选决策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追求

背景: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自私、自傲、固执、不合群等性情,更有甚者,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国务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由此 可见,从小 净化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务之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是啊,“人文性” 3

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很多作品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些作品或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束鲜花》、《黄继光》;或是歌颂伟大的母爱,《妈妈的爱》、《妈妈的帐单》;或是反映诚实守信、助认为乐品质的,如《小珊迪》、《穷人》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 “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课文《妈妈的帐单》,教师先以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本,在对彼得和妈妈的帐单比较后,明白尽管彼得的妈妈为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但帐单上都 0芬尼,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妈妈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教师接着引导“母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其实,又何止小彼得的妈妈呢,我们在座小朋友的妈妈,肯定也是这样用绵绵不断的爱陪伴你们长大的是吗?”“那么,此时此刻,假如日夜为我们操劳的,我们最亲爱的妈妈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干什么?”“一句真诚的祝福”、“一个热情的拥抱”、“一杯浓浓的热茶”„„在那一刻,孩子们的语言是朴素的,但 4

内心却是最真诚的!整堂课洋溢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的人文魅力,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中,显示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2、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性认识

反观中国教育发现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源于我国九十年代兴起的综合实践活动思想。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回归人性化知识的当代知识观和主张从静态性、封闭性转向动态性、开放性的当代课程观。根据新发展阶段论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组织,也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贯穿于基础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活动学习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性综合课题学习为主。

那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它们都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思想,二者均注重过程的教育价值,以学生和学生的学习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强调与当代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但它们的范围是不同的,前者是隶属于语文课程的一种教育方式,它要受语文学科的限 5

制;后者则是单独的,区别于基础性课程的一门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任务不同,学校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前者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后者以掌握直接经验为主要任务。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既承担掌握间接经验的任务,又承担掌握直接经验的任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承担后者。所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实质上是综合活动课程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渗透。或称为 “ 分支 ”。

那么何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呢?笔者认为,所谓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一种既能体现小学生身心特点,又能体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它更注重于学习方式的自主、实践、综合;又注重于过程的开放和互动,它的内容选择范围宽泛、灵活,以直接经验为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认识世界的整体性与交融性。综合性学习在认识事物活动中始终秉持整体论。在整体论看来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与小学语文有关的学习者本人、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整体论视野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其它学习方式区别的关键。

(二)、学习目标的隶属性与整合性。《课标》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要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由于它的内容是开放自主的,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联系的,带来了实现目标的整合性和随顺性。也就是目标的实现要随顺内容的特点做出弹性的处理,既要实现语文学 6

科内部的多项目标,又要实现学科外部的多项目标。这就需要将听、说、读、写等多项内部目标整合,又要将外学科、非智力因素(除情感、态度以外的诸如意志、动机等心理品质)、个性发展等外部目标整合。最后将内外部目标整合,达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目的。所谓整合,笔者认为是一种揉合,犹如做兰州拉面时的揉面团:先在面粉里放入油、盐、味精、香料,然后揉合成面团,接着就可以拉出滑爽、味美、气香,补益脾胃的拉面了。

(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以往教师分科教学、学生分科学习所造成的诸多弊端。面对繁杂的社会,要竞争创新,必须具有运用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规定了要选择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综合知识的内容来学习。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既可选教材内也可选教材外的,它无固定、统一的教材内容。大多数学习内容及课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但是它的学习内容和进度要受 “ 校情、师情、生情 ” 的制约,必须以整体上的计划性和局部上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调节处理。

四、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一)、小语素质教育的内涵

1、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 7

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习祖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2、语文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3、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 8

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天津教育出版社,《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主编吴新颖,冯秀军。

2、云南出版社的《教师基础能力要求》,主编叶建平。

3、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总主编: 刘芳。

4、嘉兴市小学教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改革与创新》主编:阮望兴、朱建人。

5、《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主编 :刘凤梧。

篇2: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摘 要: 素质教育更多表现为一种概括与宏观的理念,而生涯教育则可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巨大作用。中小学应重视生涯教育,构建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探索有效的生涯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生涯教育 素质教育 中小学

一、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是社会生产内部矛盾和教育自身内部矛盾交互作用的产物。传统教育忽视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连接,而生涯教育则能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辩证地统一起来。生涯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需要,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生涯教育早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建构了完善的生涯教育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生涯教育实践。近年来,我国教育者也开始重视对生涯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然而,这些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都主要集中于高校,且常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形式,面向中小学生的生涯教育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二、生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长远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与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然而,当前素质教育更多表现为一种概括与宏观的理念,没有较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步骤。如何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教育实践中的难题。生涯教育可成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巨大作用。

素质教育与生涯教育具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都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其次,二者的.教育内容相近。生涯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层面:学习如何生活、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谋生及学习如何爱;而素质教育的内容概括起来也主要有四点: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及学会合作。最后,二者关注的焦点都是个人的发展,都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旨。此外,二者都是主体性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较为宏观,理念化强,可操作性不够。而生涯教育是一种更加具体化、可操作的教育,是对学校基础教育功能的扩展,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打开了一扇门。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生涯教育为切入点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①以生涯教育为基础,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生涯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得强调学生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心中。②以生涯教育为平台,充实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生涯教育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及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内容都融入生涯教育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③以实施生涯教育为支撑,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在生涯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或学生生涯设计的实施中,动员营造多方力量,可以逐渐形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良好素质教育氛围。

三、构建素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小学生涯教育目标体系

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身体、智力、情绪的发展时期,会产生对未来生涯角色的幻想,是生涯意识的萌芽期。我们认为小学生涯教育的目标应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是将来教育及职业选择的基础;知道现在的学习可以运用到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形成工作神圣而平等的观念,尊敬从事各种工作的劳动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增加对周围世界、社区及不同职业、生活方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适应不同社会角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关注未来人生道路,能够把所学知识与理想追求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初中生生涯教育目标体系

初中阶段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初中生思维方式逐步转变,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思考未来理想的生涯角色,并探究理想实现的可能性。然而,初中生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呈现出不平衡性及极端性或偏执性的特点,其生涯想象常脱离实际,并不断变化。初中阶段是生涯规划的探索期,我们认为初中生涯教育的目标应为: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与价值观,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帮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的职业领域,以发掘较适合自己的职业。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人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注意其所喜爱的生活方式与从事工作的生活方式是否一致。使学生了解不同内容、形式的教育会影响以后对职业的选择,让学生在实际中体验不同的工作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差异。让学生初步学习生涯规划与决策的技巧,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  (三)高中生生涯教育目标体系

高中阶段是生涯尝试和准备期。高中生对职业种类、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有了更深认识,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都会反映到职业选择上,但他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职业的评价和认识还不稳定。我们认为高中生涯教育的目标应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期望、对职业的喜好等彼此间的关系,整合与自我有关的不同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形成特定的生涯目标,并根据现有能力,确定实现这一目标所需实施的步骤。促进学生完成学业,不断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符合未来学校或工作的需求。帮助学生发展出能有效利用休闲时间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教会学生若所做的选择落空时,能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愿望。让学生对个人的特质、学习能力做出正确概述,并能在面谈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四、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途径

(一)专业的教师队伍

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能仅靠教师一般的常识和经验。它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丰富的生涯知识和生涯教育的具体方法,加强师生沟通,注重自身方方面面的提高,以自身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涯发展影响学生。因此,要有效进行中小学生涯教育,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生涯教育相关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还应关注教师的生涯发展,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开展生涯教育的能力。

(二)科学的生涯课程体系

中小学生涯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内容相当复杂,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这就需要构建一整套科学的生涯课程体系,使生涯教育真正融入课堂教学。在进行生涯教育课程设计时,必须认识生涯教育的目的、性质、任务、价值与目标等问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构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塑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根据生涯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生涯课、心理课、主题班会课、研究性学习、学科渗透,以及个别学生心理辅导、社会实践活动。

(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篇3: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一、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

l.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素质教育是个人、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科教兴国和与世界教育接轨的需要, 是教育领域观念转变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 体现素质教育的方向, 才能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2.拥有当好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

美好的愿望是事业成功的内因。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为小学数学教育奋斗终生, 当一名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愿望。有了愿望, 该教师才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专业感兴趣, 才会努力去挖掘教材、钻研教法、思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让学生懂得数学的重要性, 从而使学生会学数学, 学好数学。

3.树立正确的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时期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要实现由旧的数学观向新的数学观的转变;要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学生是装知识的容器”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的转变;要实现由“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是人才”到“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是人才”的人才观的转变;要实现由“只教知识”到“使学生诸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旧的数学教育思想是扶优弃劣, 以分取人, 满堂灌, 搞“一刀切”, 题海战术等, 而忽视了因材施教和能力培养, 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在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育着重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 新世纪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二、知识渊博, 业务过硬

“打铁先得本身硬”, 小学数学教师本身就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数学教学能力。

1.渊博的知识素养

(1) 精深的专业知识。教师对所教的专业知识必须扎实、精通, 才能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清楚地认识数学, 具备数学观念, 对本专业文化知识应有系统、扎实的基础, 至少达到数学专科以上水平。教师做学问, 要像金字塔一样, 既博大、又精尖。

(2) 宽厚的基础文化知识。精通数学是必需的, 但对做好教师工作来说是不够的, 教师还必须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师只有知之甚多和会之甚多, 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 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只有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 才能预见未来的需要。

(3) 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素养。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教师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育人, 就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教育理论, 并把它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活动, 抵制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

2.较强的教学能力

(1) 教学设计的能力。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师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以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是备课艺术之中的精品, 具有创造性, 是教师能力的综合体现。

(2) 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应根据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 进行数学教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一些新的教法, 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 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 变“苦”学为“乐”学, 变“老师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从而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 它可以把某种现象化小为大, 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加大教学容量, 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广泛利用模型、投影、录像及电脑辅助教学, 要学会制作模型、幻灯片, 编辑教学影视片和编制教学软件, 总结应用电教及其他直观教具的经验, 努力提高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能力和水平,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4) 教学科研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教师作为这一过程的直接参与者, 要善于了解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动向, 致力于对实际问题作深入思考和研究,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勇于实践, 变“学经验”为“创经验”,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既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 又能总结经验、扩大交流。

(5) 语言表达能力。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要做好这些都离不开语言。所以,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 是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切实做到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最优化。

(6)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显然, 它给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 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法的研究, 又要注重学法的研究和探索, 使学生掌握自学的“钥匙”, 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能力。

三、德才兼备, 率先垂范

1.热爱教育事业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也是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的关键。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对教育事业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2.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受学生欢迎是成功教学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 善于鼓励学生, 热爱、信任、尊重学生,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 教中有爱, 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 勇于上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团结协作, 优势互补

教育工作不是单靠教师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 而要依靠全体教师及家长、校外教育机构等共同努力来完成。所以, 教师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组织好各路大军, 集体协作, 合作共事, 把各方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才能使教育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4:小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初探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探索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它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方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它以培养能力,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修养出发;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重视课外语文活动。这样内外结合,“双轨”运行,全方位多侧面地学习语文,教师不是让学生在做大量的应试篇章或练习册,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明确教学目标,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教材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以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时,首先教师应明确目标(即明确总目标——教学大纲;阶段目标——年级要求;单元目标——单元要求;达成目标——课文要求)体系及教材编排特点,做到达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紧扣单元目标,体现阶段目标,关联总目标。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心中应当清楚这篇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整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正确解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做到全局在胸,步步紧扣,这样就可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清楚每节课需要掌握那些知识,训练那些能力和习惯等。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人素质的“四有”新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和学会审美”。

三、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小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授课技巧,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目的。一般采用课端激趣、课中持趣、课后达趣等形式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求知,获取新知的欲望。

五、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篇5:小学自然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自然学科是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丰富学生的自 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 神,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等任务。而且对学生认知、情感、社会性和 身体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有其独 特的优势。在教学中,我有目的有计划地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初步探索。

一、丰富科学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的。在自然教学中,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 思考,获得初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通过亲身感受,认识一年四季 的特征及变化;通过实验认识许多物体会热胀冷缩、水有浮力、磁铁 能吸铁、能指南北方向等科学知识;通过观察认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 世界,并进行分类;借助放大镜观察蚯蚓身上的刚毛;用显微镜观察 自然水域中的微生物等等,使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认知结构不断完 善。

自然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前人对自 然界发现的结果,而且要引导学生亲身发现自然现象及其奥秘。例如: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作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科 学结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让学生亲自动手,促进情感发展

学生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奋发的进取心,健康的个性等,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自然教学的内容向学 生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声、电、色、光、力,以及事物 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等等,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大自然的美感,对科学奥秘的好 奇感,操作探索时的满足感,获得知识的欣喜感。丰富的情感体验有 利于学生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当然,在学习中、操作中,学生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有些学生一遇到困 难,特别是实验失败后,往往会消极失望,这时我就鼓励学生找找实 验失败的原因,让实验成功的学生再示范一次。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学

生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便会产生出一种克服困 难的自豪感。并且使学生懂得研究科学就要持之以恒,不怕失败,要 成功就得有顽强的毅力。这些个性的培养对其今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让学生相互协作,促进社会性的发展当今,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封闭向开放转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物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 越密切。因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显得格外重要。学生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也影响其个性的 形成。尤其是自然科学过程中的观察与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了与教 师、与同伴相互交往的机会。学生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自己在校园里种的向日葵慢慢长大,一起做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 的实验,一起思考燃烧是怎么回事等等。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协 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训练了学生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 往、善于应变的心理品质,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性的 发展有重要作用。

篇6: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策略初探

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素质教育制约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又反作用于素质教育,影响素质教育的达成情况。所以,要在数学学科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乃是既重要又迫切的课题。

一、以启发为指导,坚持知、情并重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运用谈话法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个片段:(一)师: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②什么叫通分?通分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加减?

生:不能。

顺:所以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定要先通分。

(二)

师:先请大家口算两道题:①3/6+2/6=②8/10-3/10=生:(略)师:这两道题中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它约成最简分数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①3/6+2/6=1/2+1/3;②8/10-3/10=4/5-3/10)师:(用纸将等号左边的式子盖住,指着右边式子)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现在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①这两道题能直接加减吗?②怎样计算呢?

生:这两道题不能直接加减。

生:能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师:有没有办法能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统一起来,而原来的分数大小又不变呢?

显然,片断(一)以注入为指导思想,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记住结论。

片断(二)以启发为指导思想,注重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点,不仅顺利地解决了新的课题,而且发展了学生智力,提高了素质。

以启发为指导,坚持知、情并重,就是要启发学生愿学、乐学、好学。为此,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1.启发学生热爱数学。一方面要结合教材,从学习数学的目的上去启发学生热爱数学,另一方面要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群体兴趣。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群体中进行的,群体风气和意识观念,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只有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养成优良的学习风气,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求知气氛浓厚的集体氛围中,学习的自觉性才可能形成和发展。

3.启发学生学会提问。敢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要认真培养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学会提问的能力。一要创设情境,积极引导。我们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提出问题。二要抓住时机,耐心引导。学生从不问到问是一个进步,但要从问到会问更是一个飞跃。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又要耐心指导;既要妥善处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又要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的提问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4.启发学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抓关键的本领;要训练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指导学生掌握概括和归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5.启发学生竞争意识。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从教学内容的具体实际和学生本身的知识水平出发,注意从中选取知识的引发点,运用讨论、辩论、抢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创造竞争气氛,启迪学生智慧。

二、以尊重为基础,坚持智、能并重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就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只有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以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并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着眼于人,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专注和不断深入;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要着力培养学生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

2.着力于用,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教学中,一要重视暴露思维过程。

获取知识、训练技能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二要重视暴露学习方法。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内容的学习,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蕴藏在教材之中,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应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应运而生。如课本中关于怎样引入概念,如何讲解例题,以及怎样运用插图等等都有阐述或安排,这些内容既是教材,又是教法,也是学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增强意识性,明确要求,悉心指点。

三、以自主为核心,坚持教、学并重

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与学生主体的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外部教育影响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时,他才能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智力活动,内化过程才能顺利进行。无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一 味地实施灌输,以为多多益善,只能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学生的接受系统一旦封闭,内化过程就中止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中止了。可见,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素质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思考、发现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指导学法,我觉得应抓住四条:一是学习观念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视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在多种阻力、困难和失败面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增强必胜信心。二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比方如何观察、思考、想象、记忆、解决问题,如何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控制学习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三是学习内容的指导,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技巧。四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靠教师灌输大量的方法让学生去记、背,而是要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和训练,养成习惯。

四、以训练为主线,坚持手、脑并重

素质教育在方法上,强调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各种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媒体,多种直观手段,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练习,采用实验、操作、游戏等办法,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算一算”,在动脑、动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

以训练为主线,有两点是要特别注意的。一是训练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和灵活性,加大课堂练习容量,科学地体现精讲多练,即精讲巧练,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要突出思维训练这个重点,把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数学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就不再是知识的堆砌,教师进行的教学也不再是死板的教条。思维训练,要注意内容紧扣教材,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恰到好处。要注意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能灵活运用顺、逆向思维,并在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综合等一般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篇7:素质教育观下对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品德教育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四个忽视”,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一是忽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忽视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发展不良;四是忽视“个别差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出发,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构建数学学科素质教育的体系,其中包括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手段等。对此,我们作了探索和初步尝试。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小学数学教学目的要求,为拟定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经提供了依据。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成“教育、教学、发展”三大任务的落实。由此,我们制定小学生数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思想品德素质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2.心理品质素质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与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学习毅力;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3.文化知识素质

小学生应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双向实施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基在课堂,数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只有更新教学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性,增强责任感,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方式,才能提高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我们以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方式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对数学课堂教学作了“六项改进”的探究。

其一,加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探究,充分发挥数学学科育人功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有机地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了解学好数学的意义,自觉地把今日的学习同将来的社会生活、祖国的四化建设联系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诱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积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品质。数学学科内容充满了辩证关系。

其二,加强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的探究,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三,加强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探究,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协调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动机、兴趣、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分析非智力因素中情感因素占各国素的2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

其四,加强学生学法的探究,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进行素质教育既要研究教师的教,又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布鲁纳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数学的学法指导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此外,结合数学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

其五,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探究,优化讲练的序、度、量,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心理学实验证明,教学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否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课堂讲与练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数学作业力求解决于课内。在某项知识形成过程中,一般进行三四次的信息反馈,有基础性反愧理解性反愧应用性反愧系统性反愧前馈性反溃针对学生“个别差异”,教师要了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状况,及时输出不同的信息,以调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的发展水平。

其六,加强数学活动课的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

我们针对教师对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种种不足认识,引导教师明确数学活动课的实践性、趣味性、综合性等“三性”的特点,掌握数学活动课的指导方法。

篇8: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而现在的学生正竭力做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不仅是青年的教育, 还有更加稚嫩而纯净的少年儿童的教育, 面临的处境同样压抑。日益功利的价值指向, 加之人口众多, 都让中国的应试教育一方面兀自空虚的繁荣, 一方面涂抹上悲凉的底色。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事情, 身后还有父母的目光, 祖父母的期盼, 外婆外公的殷殷关注。在愈加狭窄的成功通道上, 我们可以凭借依靠的就是要适应现实对教育发展的要求, 与现实接轨。

一、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 加强对小学中数学教师的思想教育活动。

思想观念是教育行为的指南针, 是先导, 在新课改下, 教师的教学观要进行全面的转变, 深入认识到新课改的意义和必要性, 认识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 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学校要针对数学新课标设立专项培训经费, 制定培训计划, 采用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的方式, 制定培训的课程计划, 新课程教材培训, 改革数学教师培训的考核方法等, 使小学数学教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 尽快提高自已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是数学教师除了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相关的知识和教育理论, 让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更加合理, 使知识结构处于动态平衡体系中, 不断学习、不断更新, 让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发挥相得益彰的作用。二是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是课堂教学普遍使用的辅助手段, 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的技能, 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辅助, 发挥有效性。但一半以上的教师不具备此能力, 有的虽然具备, 但无条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培训, 让教师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能够用计算机解决数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自主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计算机网络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了解教育教学动态, 辅导学生的学习。三是实施新课程教材培训。通过新课程教材培训, 使教师做到仔细地研究教材内容, 领会教材的实质, 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 并能结合广泛的科学、人文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产物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掌握知识, 从而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而德育是五育之首, 加强德育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以往应试教育下的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味围绕考试分数强调学习的重要, 给学生灌输的就是要好好学习, 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 将来找个好工作。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研究, 忽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无外乎, 很多媒体都在报道现在的学生思想道德上的不良表现。例如, 现在的小学生说话带脏字, 却认为是时髦, 校园也流行一些不文明的歌谣。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是由于学生压力大, 产生了厌学情绪, 通过语言进行宣泄的一种方式。小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语言也往往容易受家庭教育、社会的影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给学生思想造成不良影响, 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不文明的隐患, 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不容疏忽的, 所有任课教师都要行动起来。德育教育不是生硬地说理完成的, 这样会让学生听起来像大道理, 听不进去, 不能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接近, 对于学生来说, 好像天方夜谭, 没有德育效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讲究策略, 不能生拉硬扯, 要立足教材, 依托教师引导, 蕴于学生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使思想道德教育和数学知识教育相互融合, 相互促进。

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 也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的一种形式。如学习“面积测量”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简单的测量工具, 帮助家里或邻居进行简单的土地测量和计算, 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整理数据”后, 要求学生对家里每天的用水量进行登记, 计算每月的用水量, 通过每月用水量的对比, 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具备了学习能力, 标志着在自我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学会了探究学习, 思维活动活跃, 在学习上不再过多地依赖教师, 被教师牵着走。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承担着启发者和帮助者的角色, 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例如, 学生具备质疑的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敢于大胆提问。学生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 让学生不仅动脑想, 还要动笔画, 动手摆弄学具、教具等, 使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 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上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下一篇:教师进修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