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2024-08-01

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精选8篇)

篇1: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科室医疗管理小组工作制度

组长职责:1熟悉医疗管理体系中本科室的职责。

2随时进行医疗管理和开展质量控制。

3不断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工作并对质量进行跟踪。4做好本科室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工作衔接。5对科室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6参加全院每月医疗质量检查工作。

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做好医疗管理工作

成员职责:1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全面工作。

2起草科室医疗计划、总结,负责组织落实医疗管理方案,实施日常自查、自控和持续改进。

3传达全院医疗管理计划措施并组织实施。

4维持科室正常的医疗秩序,严防医疗差错发生。5根据科室工作需要,完善健全科室医疗管理提高相关规定。

6组织全科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强化医疗意识、服务意识。

7树立良好科室风气,强化科室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医疗管理氛围。

篇2: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1)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第一责任人,科室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制定明确的科室管理计划、目标、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绩效分配制度。

(3)结合本科室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

(4)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学习医院标准化建设文件,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5)不定期进行科室内业务质量监控,并进行记录、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做好落实。

篇3: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1 健全质量管理组织, 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1) 解放军第一医院自2008年成立了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 定期对医院医疗、医技、护理质量进行研究, 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根据医院业务开展情况, 组织领导医院的医疗、医技、护理管理宣教和检查评比工作;对重大医技、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 调查分析医疗缺陷的原因及性质, 并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整改要求及改进措施, 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2) 组织成立了病历质量检查督导组, 主要检查全院出院病历和运行病历, 梳理出本院在病历书写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并就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安排检查组中人员授课, 就病历书写的基本知识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培训。督导全院病历书写, 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转变;

3) 组织专家成立病历质询专家组, 成员共6人, 继续到临床一线开展病历质询, 检查全院临床科室的所有在位医生对死亡病历、出院病历存在的问题, 进行专家、科主任、主管医生专项质询;

4) 质量管理科每日不定时地抽查在院网上运行病历, 每月中旬至月底全科人员对全院终末病历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进行改正, 并将检查结果每月汇总反馈到科室;

5) 充分发挥临床科室质控小组的一线作用, 实行科主任负责制, 强化各级质控小组职责, 定期对医院医疗质量及核心制度落实情况检查, 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 规范各项规章制度, 保障医疗安全

1) 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3,4]。为规范工作流程, 量化考核标准, 规范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借鉴兄弟医院经验, 制定了《解放军第一医院医疗质量综合绩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和《解放军第一医院科技绩效考评实施办法》;

2) 落实医疗规章制度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重要保障[5]。近一年, 通过对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 发现尽管有会诊制度作为规范, 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会诊申请单的眉栏及申请时间填写不全或时间未具体到时分, 另外, 病程中会诊记录未单独书写。所以, 质量管理科规范了会诊的管理规定及工作流程, 规定急会诊必须在10min内到达会诊地点, 普通会诊必须在48h内完成;申请会诊记录单书写内容包括患者病情及诊疗情况、申请会诊的理由和目的, 申请会诊医师签名等;会诊意见记录由会诊医师在会诊结束后即刻完成, 内容包括会诊意见、会诊医师所在科别、会诊时间及签名。病程中会诊记录有主管医师在病程中单另记录会诊意见及执行情况;

3) 完善健全了输血病程记录的书写, 其中包括输血指征、输注血液成分种类和数量、血型、输注过程的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 且有输血疗效评价, 严格要求输血病历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输血前必须有丙肝、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检验, 另外, 首页输血信息也要填写完整, 包括血型、输注成分及分量;

4) 为符合三甲医院评审要求, 2012年6月营养评估在本院普遍开展, 质量管理科严格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 对营养风险筛查表和营养风险评估表进行了专项检查监管, 规范了营养评估的筛查评估、填写、排序等, 并做了持续性改进;

5) 为确保医疗安全, 根据各科的专科特色, 征求各科意见, 并根据各专科意见, 重新制定了知情同意书模板, 进一步规范了各类知情同意书;

6) 结合日常检查中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了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要求各科室患者死亡24h内上报质量管理科, 本科组织病历讲评专家、药剂科、营养科专业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 并严格按照死亡病历落实情况奖惩规定, 狠抓落实, 不断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提高了死亡病历书写质量。

3 加强业务学习培训, 夯实医疗质量管理基础

1) 针对病历中常出现的问题, 质量管理科邀请院内病历质量专家定期进行学术活动, 就病历书写的基本知识进行专项培训。就关于如何提升医疗质量及病历书写方面, 特邀请外院专家进行授课辅导;

2) 为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打好病历书写基础, 举办病历展评, 各科室组织筛选所展病历, 主任要严格把关将本专业、有水平、有质量的病历进行参展, 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认真观看参展病历、专家评语, 互相交流经验, 热烈讨论, 达到医护人员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进一步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 优秀病历进行奖励并将展评结果在《医疗工作动态》中进行通报。

4 不断强化科室内涵建设, 提高医院整体水平

每季度将近期医疗质量动态及病历中检查出现的问题整理、反映在本院院刊《医疗工作动态》中, 全院科室每科下发一册, 让科室及时了解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及出现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持续改进。

5 狠抓重点部门关键环节, 持续提高医疗质量

1) 组织好危重病员的抢救, 督促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抢救器材和人员训练、抢救方案。各科室应根据情况设抢救室, 准备必要的急救用品, 指定专人管理, 定期清点、定期检查。抢救药品要及时补充、按期更换, 急救器材性能良好, 保证可以随时使用。检查人员训练的情况, 进行定期考核, 检查抢救方案的合理性;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包括:跌倒、坠床、压疮、非计划性拔管、院内转运过程中管路滑脱、以及意识不清病人意外的防护;有明确的患者安全目标, 组织实施包括身份识别、用药安全、做到正确执行医嘱、危急值的报告、严格执行手部卫生;监督科室及门、急诊抢救的组织实施。遇有重大抢救, 由医务处组织实施;检查抢救中与病员亲属的沟通和告知工作及签署必要的知情同意书情况。必要时与病员单位取得联系, 以便得到配合支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技术的专业训练, 熟练掌握抢救技术, 并制定常见危重伤病的抢救预案;

2) 围手术期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制度, 其内容可因医院的功能、任务、科室设置、专业水准而各异, 除了要得到切实与认真的实施外, 质量管理部门建立必要的督察机制也是十分必要的;

3) 检查临床科室输血指征、输血前肝炎系列、艾滋病、梅毒等检查完善不完善, 输血单填写全面与否。检查输血时医护人员床旁核对病员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项目, 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再次核对血液,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检查取回的血是否尽快输用,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 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检查输血前后是否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及出现异常情况是否及时处理。出现输血反应, 是否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 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对出现输血反应, 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 是否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血型。医护人员是否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病员输血反应回报单, 并返还输血科保存。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 (交叉配血报告单) 是否贴在病历中, 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4) 对患者进行创伤性检查、治疗, 必须遵守《有创诊疗操作的管理制度》。有创诊疗前, 重点告知诊疗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能的并发症, 患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按手术诊疗管理有创诊疗操作。抽查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否按手术诊疗管理要求。有创诊疗操作记录是否全面按要求。

6 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保障医疗安全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在保证维持和改善医疗质量, 进行医疗质量的正确评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其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科室的决策提供依据[6]。为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 减轻患者负担, 质量管理科探索建立适合本院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 协助8个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 质量管理科对临床路径工作进行监管评价。

7 完善质量绩效考核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进一步细化科室绩效考核, 重视内部流程管理, 在兼顾效益指标的基础上, 结合监管内容, 细化质量考核指标, 将日常监管纳入科室季度考核, 促进全院各科室和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加强内部管理, 增进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7]。

参考文献

[1]胡建理, 周瑜, 周斌, 等.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的对策探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 17 (7) :664-665.

[2]胡月静, 刘轶宁.某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体会[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8 (12) :1174-1175.

[3]王瑞, 刘建平, 任梁.强化质量管理, 确保医疗安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1) :42-44.

[4]沈莲, 丁玉琴, 张英霞.安全文化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24) :5986-5987.

[5]黄海涛.规范管理促医疗质量持续发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9, 16 (5) :433, 436.

[6]潘学田.开展医院评审, 不断提升医院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0, 17 (6) :2.

篇4: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近10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发生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严重干扰医疗机构正常秩序,造成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巨大损失,降低公众对临床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同时也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手术科室所采取的治疗手段以手术、穿刺、介入等侵入性操作为主,侵入性操作具有风险高、影响因素多、效果不确定等特点,如果评估不当、操作失误,往往会对病人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手术科室历来是发生医疗纠纷的首要科室[1]。现统计分析某医院手术科室近8年来106例医疗纠纷的基本规律,以期为手术科室医疗纠纷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分析 手术科 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72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722-01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2月经医患双方协商、行政调解或司法诉讼途径,处理结案的手术科室医疗纠纷106例,医方无诊疗服务缺陷的纠纷已排除在外。

2 结果

2.1 纠纷患者的疾病转归 死亡25例(23.58%),加重(重要脏器或功能损伤)31例(29.24%),未愈(延长治疗时间)28例(26.41%),好转12例(11.32%),治愈7例(6.60%),其他3例(2.83%)。

2.2 科室分布情况 2006年1月-2013年12月,共有15个手术科室有医疗纠纷记录,按纠纷发生例数排序,依次为产科15例(14.15%),四肢骨关节外科15例(14.15%),肝胆外科13例(12.26%),妇科12例(11.32%),眼科11例(11.38%);其余10个科室纠纷例数在1-9例之间,累计40例。

2.3 引发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分析 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引发纠纷的原因共11类,其中最多见的因素依次为:①各种侵入性操作失误30例(28.30%);②病情评估不当21例(19.81%);③观察病情不细致,处置不及时11例(10.38%)。其他原因有人体植入物质量不合格、告知不详尽、医患沟通障碍等。

3 讨论

3.1 侵入性治疗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意外,即可能在患者原有伤病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使得患方对诊疗效果不满,随之引发纠纷。本组106例患者中,死亡、加重和未愈合计84例,共占79.24%,提示手术科室的患者及其亲属非常看重患者的诊疗效果,患方对诊疗效果的不满是引发手术科室医疗纠纷的直接原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诊疗效果、合理控制患方期望值,应该作为手术科室医疗纠纷防范的关键手段。

3.2 产科和骨关节外科应该作为医疗安全监管的重点科室。产科承担着迎接新生命降临的工作,需要同时关注胎儿、新生儿和产妇的安危,责任重大、风险极高。中华医学会统计发现,有关产科的医疗纠纷在所有的临床科室中处于第一位。四肢骨关节外科的治疗一般不直接触及重要脏器,患方容易在主观上低估医疗风险,并对诊疗结果报以较高期望。有人统计,某地申请骨科医疗事故鉴定占全部受理案件的30%[2]。本组涉及纠纷的15个手术科室中,产科与四肢骨关节外科构成比居前两位,合计30例,共占28.30%。表明产科与四肢骨关节外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应该进行重点防控。针对产科的工作特点,要特别注重临床医生相关专业知识和责任心的培养;对于骨关节外科的医务人员,有必要在强化技能培训的同时,增加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

3.3 从源头防范医疗纠纷,必须抓好临床三基训练和医疗核心制度落实,提高手术科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正确评估病人病情变化的能力。在11项引发手术科室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中,最多见的因素包括:①各种侵入性操作失误;②病情评估不当;③观察病情变化不细致,处置不及时。三项合计62例,共占58.49%。各种手术、穿刺、介入、置管等高风险操作贯穿于手术科室诊疗行为的始终,而熟练掌握这些技能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积累,过于自信或技术生疏,都可能发生意外。围手术期的患者病情多变、发展迅速,患者术后又增加了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需要密切观察,及时处理。这就要求手术科室医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细致观察病情并做出正确的评估,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很多缺乏三基训练或是处于职业成长期的医生,由于技能不熟,经验不足,临床思维面狭窄,容易出现操作不熟练,观察不仔细,评估不到位,措施不积极的失误,从而导致医疗意外的发生。

4 结论

医疗纠纷是诸多社会矛盾在医患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复杂。医疗机构应将高风险科室、重点环节等自身可控因素作为保障医疗安全的重点。注重手术科室临床医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操作技能训练;同时严格执行医疗核心制度,鼓励临床医生学习医患沟通技巧。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控制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晓飞,周维燕,孙忠河.我国医疗纠纷原因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6):161-163.

篇5: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1、健全科室质最管理组织,明确兼职质控人员;在质控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制定具体质最控制工作计划。

2、质控小组的工作目标是科室全面质最管理及持续质最改进。

3、科室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质最控制方案。

4、根据科室学科特点对本科室的各项工作进行质最检查、评价,并将结采及时上报给质控科。

5、监控本科室对各项核心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

6、科室每月召开科室质最与安全管理会议,对前一个月的各项指标监测结采进行分析总结,指出亮点及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 整改措施。

7、对职能部门在对本科室质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整改落实;有落实记录。

篇6: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工作职责

1、在科主任的领导和院质控科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质量控制检查工作,每份终末病历由科主任和质控员负责质控达标。

2、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病历、处方、申请单、报告单、护理等),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

3、对执行十二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

4、对各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5、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

6、定期分析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结归纳,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意见,协助科主任督促落实。

7、定期向院质控科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犯医疗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造成后果的事件,写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质量管理员职责

1、在科主任、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检查、评判和分析。相关科室质控员应负责本科室计量、仪器的使用,并保存其检验证复印件以备查。

2、临床质控重点内容是:科室各种医疗文件书写质量,用药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协助科主任、护士长督促和落实医院质量控制方案,督促做好医疗活动环节的规范操作及各种诊疗方案的实施,并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科室质量管理各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3、应注意各种操作的规范性,报告单填写规范,各种仪器的标准校正,维护是否及时,性能是否正常。各科质控员对本科室质量控制检查建立规范登记,每季度进行一次质控小结,每年有一次总结。

4、质控员每季度向科室公布一次科室质量检查情况,向全科提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整改建议。督促检查医院关于提高医疗质量的整改意见及科室质控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

5、向院质管科汇报科室质量管理运行情况及质控工作改进建议。

三、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议制度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会每年召开2-3次会议,全面贯彻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总结工作。

2.会议由质量管理小组组长主持,全体委员参加。

3.会议讨论分析科室医疗质量现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疗质量问题,防范、处理医疗事故方面的重大事项。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四、医疗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1、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本专业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对本科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情况每月进行考核。做好事先控制,环节控制和终末控制,定期对本科的医疗护理质量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求检查时严肃认真,按医疗、护理质量检查标准进行逐条逐项评价。

2、院级医疗质量检查小组每月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科室医护交叉质量检查,负责对全院各科室各专业进行质量检查。根据出现问题对所在科室提出整改建议,在下一期检查中督察整改是否落实。若科室对整改意见提出异议,则由医务科协调解决。

3、每月科主任查房对全科各专业医疗质量进行不定期监控。

4、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出现有争议医疗问题进行分析和定性,并提出整改和惩罚意见交科主任安排解决。

五、医疗质量和安全教育制度

1、保证医疗安全是保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措施,而医疗质量安全教育是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所以必须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工作。

2、科主任、护师长负责对本科医护人员进行医疗安全教育工作。

3、通过定期召开科主任、护士长会议强调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专题讲座形式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并通过检查、监督医疗规章制度、医疗规范执行情况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并通报,以强化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

4、科主任、护士长利用科室召开会议、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科室等形式组织科室人员学习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及医院下发的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规定并要求大家遵照执行,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六、麻醉医疗质量控制方案

1、目的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不断优化医疗环境,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减少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提高广大业务人员业务素质;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目标

通过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的推行,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建立明确的职责权限,相互监督与制约,相互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制度化,设施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3、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科室考核管理组织和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质控员组成科室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制定本专业的质量管理目标和考核标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及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各科结合本科业务工作实际制订诊疗护理常规和操作规范,并督促贯彻执行。对医疗、护理、医技、功能、教学科研、病案质量实行全面综合管理。

2)建立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对科室医、护监督考核,质控小组对本科医疗质量进行指导考核,形成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院质量检查考核小组,科室质控组三级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小组、药品管理小组、感染管理小组、输血管理小组、医疗事故预防及管理小组,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工作。

4、严格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1)严格依法执业,建立准入制度,对人员、器械特别是植入性器械、新业务、新项目的准入管理,规范各类人员执业范围。

2)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操作规范,加强医疗环节管理,科主任、护士长及质控小组要认真负责,严把医疗质量关。

3)严格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重点对核心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执行。

5、健全感染管理制度

认真落实医疗垃圾的收集与销毁工作,核对传染病上报情况,检查各种感染管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

6、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

学习医疗卫生法规,学习业务知识,抓好继续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严抓“三基”“三严”强化训练,达到人人过关,将“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医疗业务和质量管理的始终。

7、建立缺陷管理制度

各个医疗环节严把质量关,科主任和护士长分别是科室医疗、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医务人员技术缺陷档案。各医技科室应严格标准,规范操作,操作人员是直接责任人。

七、麻醉医疗质量管理实施方案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依法执业,各级各类人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核心制度13条的落实和贯彻执行,积极完成医院下达的各项任务。

2)科主任和护士长是科室医疗质量和安全责任人,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和全科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

3)医疗文书应符合规范要求:加强“三基”训练,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下级医生书写病历上级医师及时修改和签名。

4)上级医师查房应有分析指导意见,能体现指导水平。上级医师应在查房病程记录后签字确认。

5)

一、二线医师值班运行体制可靠,抢救治疗记录完整及时,谈话记录及时,内容完整,必要时谈话记录应让患者或家属签名。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0%,医疗事故为零。

6)制定切实可行的突发医疗事件应急预案和抢救工作流程图,全科成员应熟悉掌握预案并按其执行。

7)科室急救设备及药品完好,定期检查清理及增补,确保随时使用。8)严格按《处方管理办法》执行,治疗方案合理安全,病程记录中应有治疗用药观察内容,分析意见。

9)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权和隐私权,履行告知义务,记录及签字齐全,有创检查及治疗有知情同意书,有患方意见及签字,要求操作规范,记录详实。10)严格按医保和新农合疗规定,因病情需要的自费药品和检查项目应告知患者并重复同意和签字。

篇7: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科室医疗安全责任制

1、科主任在院长领导下,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疗安全管理工作。

2、负责研究、确认本科室的医疗安全风险系数、医疗安全管理或医疗安全保证技术的缺陷度数,以及院方测定的医疗安全系数及其目标值。

3、负责组织、发动本科全体人员,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本科室医疗安全目标。

4、负责对本科全体人员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措施教育、安全技术教育,以及与医疗安全有关的法律教育。

5、负责分析、研究本科医疗安全管理或医疗安全保证技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扣薄弱环节并针对实际问题制订和实施医疗安全保证措施。

6、科主任可根据本科情况和特点制订和实施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安全责任制,并进行医疗安全责任考核。

7、根据全院医疗安全奖惩制度,实施本科室医疗安全奖惩工作。

8、根据全院的医疗不安全事件处理程序规定,负责处理本科室发生的事故、差错和医疗纠纷等医疗不安全事件。

二、卫生技术人员医疗安全逐级负责制

1、初级卫生技术人员要努力端正医疗作风,提高技术水平,自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医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在本岗位的业务范围内,保证医疗安全。

2、凡属于非本职所能解决的医疗技术问题、疑难问题以及存在医疗安全隐患的技术措施和病例都必须及时向上级卫生技术人员请示,不得擅自处理。

3、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作为保证医疗安全的中坚力量,一方面要对自己负责指导和管理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安全进行检查、监督、指导、把关,及时处理下级卫生技术人员提出的与医疗安全有关的疑难问题和技术措施;另一方面,必须对自己的医疗安全负责,自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医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努力提高临床科学思维水平。在本岗位和本职业务范围内,保证医疗安全。当遇到对医疗安全无确实把握的情况时,应及时向上级卫生技术人员提出,或申请集体讨论、会诊,以确保医疗安全。

4、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正高和副高)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职务,应成为保证本专业医疗安全的学术带头人和管理负责人,对本职业范围内的医疗安全全面负责,及时解决本专业各级卫生技术人员提出的有关医疗安全的疑难问题。

三、患者诊疗安全管理制度

1、口服造影剂应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

2、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

3、药剂造影前必须做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碘过敏时检查医师负有抢救责任(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

4、严防检查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5、X线摄影或造影等检查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辐射防护,力求缩短照射时间而达到检查的目的。

四、手术室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一切差错事故发生。

2、输血时必须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

3、做好手术患者姓名、手术部位、卧位的查对制度。

4、防止手术患者的撞伤、压伤、电灼伤,认真观察,注意安全用电。

5、加强各种物品、药品和器械的保管,随时检查、及时补充,对毒、麻、限、剧药品要专人保管、定位放置、标志醒目,用后要登记。

6、手术台上的器械、敷料、纱布、缝针,经洗手护士与巡回护士互相核对登记,做到“三对”,即手术开始前、缝合切口前、缝合切口后核对,以免遗留。

7、对使用的电源、煤气、冷气、冷暖气机等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五、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1、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2、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机修岗位及机房岗位责任制,责任者负有维护保养机器之责任。

3、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忌“带病工作”,并立即向机修人员申报。

4、机修人员遇有机器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修情况作书面记录。

5、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

6、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机器设备应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六、放射安全管理制定

1、按照国家有关放射治疗防护规定,严格安全管理,做到在治疗室、候诊室等放疗工作场所标明安全防护知识,安全操作规程及其他注意事项,认真采取防范措施,杜绝事故发生,保障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安全。

2、建立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档案,主要记录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健康监护以及专业技术和防护知识培训等情况。

七、暗室化学药品和感光材料安全管理制度

1、暗室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2、显影、定影药品集中贮存,含毒、强腐蚀药品单独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3、感光材料(胶片)按要求存放,存放条件、标准为:温度10~15度,湿度40%~60%。已拆封的胶片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的措施。应按照胶片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

4、增感屏应按照其要求的条件存放和经常清洁保养,使用中严防碰、撞、撕、粘、划损伤。

篇8:科室医疗技术管理职责

1 存在的问题

在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科室,每个医疗组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针对病人的医疗责任,还有针对医疗组内住院医师的培训责任。医疗组层面的培训管理存在不足势必影响培训的具体落实,影响培训的规范性,最终影响整个培训的质量。笔者以为目前的医疗组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1 医疗组组长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识不足

即便是在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临床科室的一些医疗组组长对规范化培训在培养合格临床医师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也有不足。他们认为通过攻读学位而不用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照样当临床医师,甚至能更快当主任医师、成为教授。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攻读学位、发表文章才是年轻医师的成才之道。这些认识加上国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培养和进修生教育工作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使得一些临床医疗组组长看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对培训的监督、指导、落实不到位。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毕业后教育部,610041成都市外南国学巷37号

1.2 医疗组组长在统筹安排医疗工作和规范化培训工作方面做得不足

医疗组组长对组内的住院医师存在着“重临床人力使用、轻临床技能培训”的情况,更多地是考虑把住院医师作为临床基本人力来使用,没有把对他们的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表现为不明确规范化培训目标和具体要求,因而不能灵活运用各种培训方式和方法;不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因而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清楚受训人员的需求,因而不能合理安排一些教学活动;不了解住院医师培训的重要特点是在指导下的“实践中学习”,因而没有把医疗活动与培训内容进行统筹考虑。

医疗组内分工不合理会影响医疗工作和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医疗组组长可能会忙于全组的医疗事务性工作,并抱怨医疗任务太重。但同时住院医师却没有机会实践,得不到应有的培训。例如,有些医疗组组长从手术开始到结束一个人主刀完成,以病人要求为由,不给住院医师一定的操作机会;有些医院规定临床上采取医疗组组长负责制,连病历的修改都必须是全部由医疗组组长亲自完成。而组内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享受”免责的同时,也失去了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另一种情形是,医疗组组长只是布置医嘱,对住院医师完成医嘱的过程不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这在医疗上是很危险的,在培训上是不规范的。

还有一些科室,认为病房“人多力量大”,以科室内业务量出现的峰值来进行医师的配置,造成病房业务量减少时资料组内住院医师过多,工作负荷不够,培训资源不足。

1.3 医疗组组长掌握的培训方式方法不足,运用欠灵活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医院的医疗组的管理更多是“家长制”的管理,医疗组内的病人得服从医师安排的,组内的年轻医师就得听组长的,只负责严格执行医疗组组长的医嘱。这种“命令式”的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医疗组医疗功能的发挥,但不利于培训的开展。

规范化培训是一种医院型医学教育活动,其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注重系统性、连续性。规范化培训这种医院型医学教育,是以对病人的诊治过程为主线来开展,强调对知识的运用,尤其是知识的横向联系。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来查房,医疗组内就会成为“一言堂”,不能调动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使整个医疗组内学术气氛不浓,住院医师之间也丧失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1.4 医院对医疗组的考核尚不够全面

医院对医疗组的考核指标主要集中在医疗量指标和医疗效率指标,包括:门诊量、收治病人数、平均住院日、单病种费用、药品费用比例、手术台次、医疗纠纷情况等等;这种考核指标体系不仅在总体上忽略了教育、培训的工作,还忽略了医疗组的人力投入与医疗服务业绩的成本效益问题。无助于有效激励医疗组充分调动组内的资源,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内容。这种考核体系,会造成一些医疗组片面追求医疗服务的量,造成人力配置不合理。其实质是一种资源浪费。

2 对策

2.1 开展临床医学教育知识讲座,加强医疗组长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分析医院医疗组组长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担任医疗组组长的人员绝大多数只经历了学位培养途径,很少有经历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因此他们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识可能不到位,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临床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不以为然。

临床医师的培养应当是学院型医学教育结合医院型医学教育才能完成。前者着重知识的传授而后者着重临床技能的培训。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2],当今世界,美国医学教育的成功有目共睹。其成功之处就是借鉴了欧洲医学教育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的临床医师培养模式和以终身继续医学教育为特点的临床医师知识更新模式。在美国,医学生在医学院接受在校教育需要自行负责学费,招收规模由各学院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llege AAMC)提供的市场信息,和美国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Liaison Committee on Medical Education LCME)的认证要求进行宏观控制,录取名单确定在医学院层面。而在毕业后教育阶段,所有住院医师在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是由联邦政府支出,每一培训项目招收的人数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for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CGME)确定的,招收的具体人员则是由全国住院医师匹配计划(National Residency Matching Program NRMP)确定,其录取名单的确定在国家层面。由此可见美国联邦对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的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也正因为这个差别,导致我国经医学院培养的具有相当于国际水平的医学生,由于没有机会接受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使得他们在5~6年后在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等方面远远低于美国的专科医师水平[3],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遗憾。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患方也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些导致医疗服务模式、医疗服务内容随之改变,对临床医师的能力要求更高。21世纪合格的临床医师除了具备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具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以及开展公众健康教育的能力。要具备这些能力,单靠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在真正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在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边实践、边学习。因此,对于每一个准备成为临床专科医师的住院医师来讲,必须要接受严格的培训。由于这些能力的培训是在实实在在的临床环境中开展的,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和培训质量,必须要有相应的师资在场。所以,住院医师的成长离不开科室的高年资医师,医疗组组长必须清楚这一点。

2.2 要提高医疗组组长协调培训和医疗工作的能力

医疗组组长必须要明确住院医师培训的阶段目标、年度目标、轮转目标,了解住院医师目前的知识、技能水平,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据住院医师的实际能力,合理分配医疗任务,让他们在患者利益得到足够保护情况下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医疗组要提出合理的人员需求,并积极争取科室给予配置。临床工作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要让团队合作得以顺利进行,需要合理的人力配置模式,不同性质科室的人力配置模式存在不同[4]。以内科为例,每个内科性质的医疗组可以考虑管理16~20个病人,并考虑建立1名医疗组组长、2名高年资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阶段)和4名低年资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和转科住院医师)组成的三级医师结构,其中每一个低年资的住院医师分管4~5个病人,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与患者家属保持密切联系,掌握病人的全部第一手资料,完成基本的病历及检查,并将病人情况及时、详细地向高年资住院医师汇报。其直接指导老师是高年资住院医师,但同时也接受医疗组组长的指导;高年资的住院医师则每人需通过低年资住院医师负责8~10个病人,负责指导、监督低年资住院医师完成相应的医疗工作,及时向医疗组组长汇报病人的诊治进展;医疗组组长则需要负责整个小组所管病人的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要求住院医师根据临床指南治疗病人,根据不同资质住院医师的实际能力,制定其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在病人需要或要求时,能及时代替住院医师接管该病人。确保住院医师得到充分的知识、技能和判断能力等各方面的训练,定期召集住院医师参与包括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内容的讨论。医疗组组长还应该负责组织、安排组内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学查房、组内讨论,督促组内住院医师完成培训内容等。

2.3 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培训形式和方法

医疗组组长“重医疗,轻培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培训住院医师的形式和方法。因此应当加强医疗组层面创新培训的形式和方法。住院医师培训是一种医院型的医学教育,是把医院看作“课堂”,在这个课堂上,科室层面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感染、熏陶在训的住院医师[5,6,7]。在医疗组组长层面则是要落实培训工作,医疗组组长首先需要与住院医师进行交流,相互熟悉,统一对培训目标的认识,就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进行沟通。其次医疗组组长要改革传统的查房方式,避免“一言堂”。作为医疗组组长,不宜过早发言、表态、下结论,要善于鼓励住院医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组织展开讨论。这样可调动住院医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氛围。医疗组组长还可以积极授权,鼓励高年资的住院医师带低年资,低年资住院医师带医学生。医疗组组长还要善于发现住院医师的优点,及时表扬,保护他们培训的热情。医疗组组组长还应该明确,住院医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提高更多是身教而不是言传。因此作为医疗组组长,要求住院医师做到的,一定是自己先做到。在接触病人过程中,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要做好示范。

对住院医师的培训不仅仅是在病房、在床旁、在手术室才能开展,在门诊诊断室、在其他科室会诊时、在和病人及其家属的交流过程中,对受训住院医师来讲也是一种培训。

2.4 要制定配套的医疗组组长考核制度

住院医师培训工作的好与坏,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考虑,目前针对住院医师培训的考核基本上只是考核住院医师[8,9],对医疗组组长的考核还做得不够。要做好这一点,首先临床科室要安排专人来分管本科室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要在规范化培训学员中展开调查,了解他们对医疗组组长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可重点调查了解医疗组组长在查房、组内疑难病例讨论、读书报告组织、学术讲座等环节上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哪些改进。由于住院医师在每个医疗组的轮转时间不长,一般会在1~3个月,因此对医疗组组长的考核,应该注意调查的频度以保证结果的时效性。

2009年将是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国家已经下决心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制度,这是从根本上提高医师队伍素质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有一百余家医院作为卫生部的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医院在开展住院医师培训,在培训及其相关的各个环节作了不懈的探索,为完善我国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所涉及的医疗组层面的管理是规范化培训工作的最终落脚点,还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不断完善,方能保证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摘要: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除了医院相关职能部门、临床科室的管理到位外,还应抓好住院医师所在具体医疗组的管理。笔者分析了目前医疗组管理存在的4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刘战培,黎峥.临床科室实施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17-19.

[2]王卫平,曾勇.试论附属医院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医学教育,2004,24(3):32-35.

[3]刘进.呼吁尽快完善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J].中国卫生人才,2003,(10):8-9.

[4]赵强元,陈永鹏,黄泽平,等.综合性医院临床科室医师编配方法[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7):656-658.

[5]孔垂泽.科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2004,2(1):19-20.

[6]李彬,郭扬.试论卫生体制改革中学习型医院的建立[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8):56-57.

[7]刘晓渭,李冬梅.对创建学习型临床科室的思考[J].西南国防医学,2005,15(6):668-670.

[8]毕晓明,刘振洪,周胜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考核实践与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3):15-16.

上一篇:关于建立健全防治利益冲突制度体系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廉政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