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记随笔散文

2024-08-30

枇杷记随笔散文(精选9篇)

篇1:枇杷记随笔散文

老家的枇杷熟了。那一抹翠绿橙黄的喜悦,是在付出之后收获的。

家住湖区,后山杂树歪斜,茅竹斑离。一日兴起,推了后山,挖了屋前一口鱼塘,所取泥土尽数往后山堆放。新塘养鱼,新土栽树。

于是乎,各种果树相间种下。樱桃、苹果、梨子、柿子、红枣、梅子、板栗、核桃、李子、石榴、桃子、枇杷、开心果等等,整个一个"百果园"初具形态。诸果之中,最易得见收获的,要数桃子和枇杷了。

枇杷树容易栽活。次年枝叶发新,第三年可挂果。那一年,十来棵枇杷树仅成熟三颗。老爸老妈共享一颗。品尝之后,母亲决意要把剩下的两颗留待我和妻女摘尝。可惜的是,一颗被鸟雀吃了,一颗因熟透而掉落了。没有掉落的,是母亲对枇杷果之甜的欣喜描述;没有掉落的,更是我们对来年的美好憧憬。

第三年年底,枇杷花开。幸有学东君光临老屋。这一武警出身全能比武全省第一名的四川小伙,英俊是次要的,身体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枪法准;重要的,是粗旷中有细腻,细腻中有豪放。

或许是他四川老家种果为业的缘故,学东君熟练地剪枝、打花。当留的枝芽端详许久,再粗壮繁茂的冗枝果断剪落。那一束束枇杷花,果断剪去一半。剪得我老爸眉头紧蹙。

果然,第四年枇杷果大,味甜。成熟时节,那翠叶枝头,簇拥着颗颗橙黄透红的圆果,随风摇曳。可惜的是,这一年女儿就读高三,繁忙的学业使她无暇感受亲自采摘枇杷果的乐趣。正是这一年,在这枇杷果似的酸酸甜甜里,女儿只身离开了我们远赴大连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

又是一年花开季,又是一年果熟时。忘了打花,忘了施肥,今年的枇杷粒多个小。在风风雨雨期待成熟的日子里,我和母亲近乎一致决定,待枇杷果成熟时,一定要拣最大最甜的给远在大连的女儿寄过去的。

老爸拿剪,老妈指挥,我挎篮接果,妻挑拣包装。带着方方正正的一盒枇杷,怀着酸酸甜甜的一腔情愫,我把一家人的心意托予了顺风快递。

微信里传来了女儿收到枇杷的照片,电话里传来了她和室友分享枇杷的喜悦。其实我和妻心里明白,这多雨少阳的季节里成熟的枇杷,无论如何是难以合女儿喜好的。

枇杷成熟季多阳,果就甜得多。在妮娜君的真情指点下,我决计要母亲把个小味酸的枇杷果酿成枇杷膏。在学东君的耐性指导下,我决计在果落后及时施肥,在花旺的凛风里果断打花,在"微雨燕双飞"的季节里果断疏果。

"百果园"的桃子快熟了,明年的枇杷果会有桃子般个儿大么?明年枇杷果熟的时节里,会有春阳朗照么?

篇2:枇杷记随笔散文

几年前,同事的亲戚从扬州来,带来了一篮枇杷。分了一些给我尝个鲜。第一次看到枇杷,从色泽上看,和我们当地的杏儿差不多。那种成熟的黄色,温润中透露着香甜。但吃起来可比杏儿好吃得多。杏儿没熟透时倍儿酸,熟透了吃起来面面的,不是很甜,仍然透着酸。而枇杷汁水多,又甜又香,没吃时拿在手里就闻得见香甜的味儿,吃起来更是满嘴都是香甜的汁儿,带点淡淡的酸味,让人舌底津液横生。第一次吃着如此香甜的枇杷,便想到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来。扬州不是岭南,但有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等诗句的渲染,让人不禁想到扬州的繁华和艳丽来。

吃完枇杷后,随手将核儿抛在小院的花池内。季节一过,便忘了它。

不曾想第二年的春天,花池内冒出了几株嫩嫩的芽儿,不久便放开了叶儿,有认识的人说:这是枇杷。我好生惊奇,枇杷应该不是我们这儿的树种。扬州虽比不上江南,但也是苏中,气温比起我们这儿也是要高的。不想它倒在这儿生根发了芽。我不禁感叹生命的顽强。

分了几株给左邻右舍,留下一株移植到院外。 接下来,我进一步感叹枇杷树生命力的顽强了。

我不曾施过肥,但它一年一个个头儿,就像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节,几年下来,已长得如此茁壮。个头早超过了院墙。

据说这枇杷要长到一定的年限才会开花结果。在冬天里开了花,到夏季便吃上了枇杷。

于是,我便在等待中看着它活泼的生长着。想象着“五月枇杷黄似橘”的情景。但我却并不着急,因为我已经享受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了。

这枇杷是常绿的树儿,叶子宽厚肥大。当冬天里柳树、槐树、杨树等我们当地的树儿早早的落去了叶儿,只有光秃的枝桠刺向寒冷的空中时,这枇杷却以这一大团的绿色挑战着冬日的严寒。即使是浑身落满雪儿,也绝不谢下一片叶儿。

这给了我怎样的信心呀!在冬日里,不管是怎样的寒冷,看着这坚强的绿色,我就对自己说,春天就在眼前。

有时寒冷也给我们颜色。这不,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治好了感冒,却咳嗽不停。虽吃了不少药,却总不见效。于是,我便剪下几片枇杷叶,每日用枇杷叶加冰糖煮水当茶饮。不知不觉中,咳嗽消失了。心中便油然而生对枇杷的感激之情。

去年的冬至前后,枇杷树的枝丫顶上开始长起一团团有锈色绒毛的小突起,像许多毛茸茸的小珠球攒在一起。我知道这就是枇杷树的花苞了。我兴奋的见人就告诉,我们家的枇杷树要开花了。

天气渐冷,我已穿上厚厚的棉衣了。我担心着着枇杷的花能否开放,之前只见过腊梅在冬天开花的。

至此,每天下班回家,我都会抬头向树上望上几眼,观察花苞的变化。花苞在渐渐的长大,长的很慢,仿佛在使劲的积蓄着力量。

终于,在一个下霜的早晨,有些花苞从顶端绽开了,淡雅的,橘黄色的小花片簇拥着绽开,仿佛是伸向空中的迎接春天的小手。我迎上前去,轻轻的攀弯一根枝桠,将鼻子凑上去,一丝丝淡淡的暗香沁入鼻腔,润入心脾。虽然淡,但在这百草皆枯、百树皆凋的时节,没有其他花草树木的气味来掺和,显得那么的纯雅。这是在隆冬时节的天然的花香呀!

接下来,陆陆续续的,枇杷树的花苞儿错落的开着。在凛冽的寒风中开着,在飞扬的.雪花中开着,在冰凉的冻雨中开着。这是怎样顽强的生命的精灵啊。

在冬日晴朗的中午,偶尔会有一两只小蜜蜂不知从何处飞来,在枇杷树的花间上上下下的翻飞着。这也让我感到无限惊奇了。在这样的时节,蜜蜂儿应该在巢里躲避着寒冷,怎么会有冒着冻僵的危险到这儿来的?是难耐饥肠辘辘来采蜜,还是不忍这枇杷树的花儿在寒冬中孤独的开着,来帮它们传粉?

冬去春来,花儿落了后,疏疏落落的青色的枇杷果擎在枇杷树的枝头上。这应该是那几只小蜜蜂传粉的功劳了。大部分的花儿因没有授粉都脱落了。但这已经给了我无限的欣喜了,。这从冬天开过来的花儿所结出的果实,哪怕只有一颗,也是战胜严冬的象征。这是胜利的果实呀。

前几日,老婆神秘兮兮的告诉我说,老公,我们家来客人了,估计还要住上一阵子呢。我疑惑的问,谁呀,老婆将我拉到枇杷树下,让我抬头看。顺着老婆手指的方向,透过宽大叶子的罅隙,一只由羽毛、软絮和细小枝条编制成的小巧精致的鸟巢安在一根枝条的分叉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的蜡黄色的喙凸出在巢口。呵,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对鸟儿在我们家的枇杷树上筑了巣。并且应该已经产下了卵,正孵化着呢。

这真是家有枇杷树,引得“凤凰”来啊。多么可爱的小家伙。许是也爱上这枝繁叶茂的枇杷树呢。

我叮咛老婆不要对别人说起。担心着不要因别人的发现而骚扰这对鸟儿的安宁。就让这一对鸟儿在这枇杷树上静静地哺育他们的儿女吧。不久的将来,当几个毛茸茸的小脑袋伸出窝儿,叽叽喳喳的向他们的爸妈要吃的时,枇杷树上将会演绎着一场怎样的幸福生活情景呢。

篇3:枇杷记随笔散文

方志良曾是军人, 经历了6年的军旅生涯;他也曾是国家干部, 十几年里兢兢业业。后来, 他是中国天妃红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 董事长、莆田市枇杷协会副会长、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而这些身份皆离不开莆田四大名果之一的枇杷。

发展枇杷深加工

莆田有50多万亩的枇杷, 方志良的老家常太镇有8万多亩枇杷地, 他说他是在枇杷树下长大的。方志良对枇杷有着很深的感情, 对枇杷加工也充满了兴趣。为了发展枇杷加工, 2005年, 他创建了天妃红枇杷酒业有限公司。初期生产枇杷酒, 生产的是传统的甜型枇杷酒, 工艺上有所欠缺, 也未曾想过参照葡萄酒的制作工艺, 以致初期发展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方志良带领天妃红团队改良产品, 除了原有的甜型枇杷酒, 还生产全汁干型、半干型、柔型、高度型 (枇杷白兰地) 枇杷酒。他们还生产枇杷膏, 在生产工艺上也对传统工艺的做法进行了改良, 使用枇杷汁制作, 即将枇杷去核之后, 将枇杷肉榨成汁, 再用枇杷汁熬制枇杷膏。熬制之后, 方志良和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魏道智合作研发的含川贝、百合、茯苓、杏仁、桔梗、莱菔子、桑叶、陈皮、甘草等12味中草药的配方, 经过一系列药效实验投入生产, 具有益肺清热、理气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 最后定位为天妃红养生枇杷膏, 获得国家专利, 方志良也因此获得国家“6.18项目”“海峡两岸职工发明金奖”。

2009年, 天妃红公司寻求发展, 关注盈利较高的枇杷养生之道, 枇杷花露应运而生。枇杷在栽培中, 修剪、疏花 (穗) 、蔬果、套袋是必须的工序, 果农根据具体情况为枇杷树疏花, 以确保枇杷生长良好。果农修剪除掉的花穗, 并没有其他用处, 天妃红公司将它们收购起来进行加工, 生产枇杷花露。运用蒸馏法制作枇杷花露, 在全国属于首创, 天妃红第二次获得了国家专利。同时天妃红还开发生产枇杷含片、口香糖、枇杷酵素等, 是全国优先生产枇杷酵素的企业。枇杷酵素主要功效为排毒减肥, 适合降低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的三高人群服用。

枇杷肉可制作枇杷酒、枇杷汁, 枇杷花可以制作成枇杷花露, 枇杷叶可以用来制作枇杷膏, 枇杷皮和核可以制作成粉末, 作为养花的土壤。所以方志良说, 枇杷经过深加工, 全身都是宝。

枇杷产业大有可为

从2005年公司组建到现在, 天妃红在全国已有406家连锁加盟店, 19家旗舰店。方志良对我们说:“做枇杷产业, 是大有可为的。”

他告诉我们, 枇杷是一种神奇的果实, 据专家说世界上只有枇杷是唯一从树上掉下来之后不长虫子的水果, 这是因为枇杷本身有抑制细菌的功效。在北方一些地区, 琵琶的知名度不算太高, 公司就以枇杷膏为主打进入北方市场。他说, 我们用枇杷最精华的部分制作枇杷膏, 北方雾霾较多, 人们在寻求着各种清肺的保健产品, 而枇杷膏就有清肺的功效。天妃红的枇杷系列产品, 随之也打入了北方市场。

天妃红公司的枇杷系列产品有着悠久的工艺历史。天妃红以妈祖像作为公司商标, 而当时莆田有29家企业以此为商标, 获得国家认证的却只有天妃红一家。2006年, 天妃红枇杷酒成为妈祖董事会唯一指定枇杷酒。同年, 妈祖信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市政府推荐, 天妃红枇杷酒获得授权, 公司着手进行申报事宜。天妃红将清朝时期生产枇杷罐头等产品所使用的瓶瓶罐罐提请鉴定, 天妃红枇杷加工产品的加工工艺沿袭了传统制作工艺的精华, 拥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于是, 天妃红枇杷酒被评为福建省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妃红公司获得了商务部第七届中华老字号成员单位称号。

绿色天然, 是天妃红产品占据市场的一大优势。方志良介绍, 天妃红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地是无污染的, 这也是莆田枇杷与其他地方枇杷不同的主要原因, 莆田常太的枇杷个头大, 含糖量高达9.5%-11.3%。

近年来, 国家振兴民族产业, 作为农业类企业, 天妃红公司的发展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相对于白酒对粮食的高耗, 枇杷酒作为一种果酒, 原材料非常稳定。枇杷不像荔枝、龙眼等水果那样, 产量有大小年。每一年对于枇杷来说都是丰产年, 这就保证了枇杷酒生产的原料来源。

做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方志良的莆田天妃红枇杷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加工枇杷系列产品为主, 是集种植、加工、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 总部坐落于闻名海内外的妈祖故乡——福建莆田。公司在美国上市, 在中国有四家企业, 即福建天妃红酒业有限公司, 天妃红 (福建) 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旗下19家分公司和两家会所及500家连锁加盟商) 、莆田市天妃枇杷酿酒有限公司、天妃红枇杷基地。注册总资本1.0686亿元, 是福建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现有固定资产8500多万元, 有天妃妈祖品牌无形资产评估过亿元。公司在莆田常太镇拥有1300亩枇杷种植示范基地, 1万亩枇杷种植基地, 8万亩签约基地, 以及20万亩关联基地。2012年开始规划投入6.5亿元建设新的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大型枇杷酒窖、办公大楼和员工宿舍。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现已成功研制数十个品种的干型枇杷酒、枇杷白兰地, 口感细腻、柔顺、爽口, 回味芳香。为保证产品质量, 公司从产品设计开发到原材料采购等环节, 全面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 连续三年获ISO9001认证, 产品获“第四届中国 (厦门) 国际食品交易博览会金奖”、“全国政府采购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酒”和“中国 (福建) 消费品全球采购大会组委会指定用酒”称号, 2006年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全国酒类质量抽查为合格产品。公司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质量稳定合格企业, 2007年获得QS认证, 2008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 2009年被授予“市级龙头企业”。天妃红枇杷酒2010年度荣获“福建省十四届运动会指定枇杷酒”称号, 2011年8月获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福建十佳推荐品牌, 同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优质产品奖。产品以妈祖平安文化为品牌内涵, 注册TURN FINE图形商标和平安天妃红商标, 获国家注册。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 从未发生过质量安全事故, 并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担质量保险。天妃红枇杷酿酒有限公司的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通过不懈努力, 目前天妃红枇杷酒已经成为国内枇杷酒行业的知名品牌。

并购重组的天妃红酒业股份公司主营业务是以枇杷为原料的枇杷酒、枇杷膏、枇杷饮料、枇杷酵素、枇杷口香糖 (含片) 、枇杷花露等预包装食品的加工、批发、零售。公司具有六大发展优势:

品牌影响力。公司拥有一个历经百年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技艺传人酿造的枇杷酒品牌, “TURNFINE (妈祖图形商标) ”、“平安天妃红”、“天妃红”、“金丸”四个商标, 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

市场拓展能力。公司已建成覆盖我国九个省的营销网络和出口美国、新加坡等国外的主销区, 形成由公司营销人员和经销商两支队伍为主体的“三级”营销网络体系, 具有较强的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科技攻关能力。公司具备雄厚的科研能力和产品研发体系, 拥有研发团队和由酿酒师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科院专家组成的研发中心, 掌握了先进的枇杷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 具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具有以枇杷膏和枇杷花露等七项产品为主的国家专利产品和核心技术。

原材料品质管理能力。公司已在莆田市东圳水库边建立一个1300亩的标准化枇杷生态示范种植基地和10000亩有机枇杷基地, 与果农签约定向收购绿色枇杷基地80000亩, 原材料品质优良, 可满足生产加工需求。

产品品类齐全。公司生产干型枇杷酒、柔型枇杷酒、枇杷白兰地、枇杷膏、枇杷饮料、枇杷酵素、枇杷花露、枇杷蜜饯、枇杷含片、枇杷口香糖等系列产品10多个品种, 涵盖了高、中、低各档次, 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要。

现代化的枇杷工业园。天妃红枇杷工业园项目已取得市政府批准, 征用工业建设用地约100亩。项目总投资2.2亿元, 建设项目为办公楼、研发中心、枇杷深加工的八条生产线、储酒罐、成品仓库、观光旅游体验通道等。项目建成后, 每年能生产5000吨全汁枇杷酒、500吨枇杷白兰地、1200吨枇杷膏、30000吨枇杷饮料和1000吨枇杷酵素、1000吨枇杷果糖。预计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利润2亿元。

2012年, 天妃红公司启动上市, 是福建省农业系统七家上市公司之一。天妃红作为一个上市公司, 管理模式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天妃红实行合同制、激励制管理模式, 员工一进公司, 便持有公司的股份, 将公司命运与自身收益联系在一起, 这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司的凝聚力。在财务上实行严格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即便是公司的最大股东、董事长, 出差也需要向出纳借钱, 之后按照财务制度报销。资金监管实行内部阳光机制, 所有股东都有资格审查开支账目, 设备的购进也要进行招投标。

方志良自信地说, 在莆田做枇杷产业, 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资金, 二是人才。营销团队需要专业人才, 他说希望聘请一些高端的人才, 以优厚的薪资聘请, 同时允许其携带自己原有的团队。在方志良看来, 给多少薪资不是问题, 关键在于团队能够给予公司什么样的业绩。天妃红公司希望在2014年打造一个团队, 将公司连锁加盟店提升至1000家。同时, 天妃红也将加大研发投入人力度, 研发人员与国内著名高等院校挂钩, 给他们提供原材料, 研制实验, 最后将制作而成的产品交付市场检验。方志良表示会不断研发新产品, 如枇杷果冻、枇杷啤酒等, 延伸产品品种, 以惠及各层面的消费群体。

人才队伍的完善加上工业园的建设, 对于天妃红而言, 就是蓄势待发。未来3年, 将发展2000家的加盟店, 这是天妃红近期的目标。

枇杷产业助农致富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能感受到方志良内心的急切, 而这份急切, 来源于他的父老乡亲。

在常太, 农民大多以种枇杷为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 枇杷一斤可以卖到十几元, 现在却只能卖到3元左右。方志良说, 一户农家, 小孩要上学念书, 生活水平要提高, 而他们的生活来源只有种枇杷, 如果不对枇杷进行稳定价格的收购, 他们该怎么办?作为农民的孩子, 方志良考虑到了这一点, 他希望通过建设工业园, 快速发展枇杷加工业, 将原来的枇杷收购量由1000多吨提升至10000多吨。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收购10000吨的枇杷, 莆田市场上枇杷的价格马上就能够提升。”

方志良衷心希望父老乡亲能够以枇杷发家致富。小的时候, 贫穷成了最大的魔咒, 种枇杷的农民吃不饱饭是常事。作为农民的孩子, 方志良曾经最朴实的梦想就是把自家的枇杷树管好, 有座小洋楼, 前面是院子, 后边是自己的枇杷园。现在的他, 一天要工作15个小时左右, 但他乐在其中。他觉得每天要做很多事, 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看着一种种新产品研发成功, 莆田枇杷产业不断发展, 农民能够从他们的努力当中获取利益, 他感受到的就是极大的成就感, 无论怎样的付出在他看来都是值得的。

“对我来说, 枇杷培养了我, 我会把一生以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枇杷产业。”他希望枇杷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能够解决果农的后顾之忧, 让果农只要种上枇杷树, 其他的收购、加工等都由天妃红公司来做, 种枇杷的果农也会由于枇杷产业的发展而富裕起来。当然, 他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致力于枇杷加工产业, 致力于打造莆田枇杷加工基地。

篇4:小鸟摘枇杷记

云南的气候好,总生长出让人馋涎欲滴的反季节的果子来。枇杷又到了成熟采收的季节。我和农民兄弟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个季节挺忙,忙着从纸袋里把长得粉嫩的枇杷一个个请出宫廷来,帮她们找到心仪的主子,然后择取良辰吉日。丰收的喜悦写满了果农的一张张笑脸,一路欢歌笑语把家还。

树林里的小鸟们也想和枇杷结缘,总在找机会接近枇杷,跟枇杷一起行走天下。小鸟住在林子里,每天比我起得早,总是捷足先登,呢喃细语,展翅高飞。太阳还没出山,它们就老早地邀约相好结伴同行,来到我的枇杷园里,偷偷地占领高枝,亲昵地和枇杷好起来了。

冬季的枇杷,是蒙自的味道。林里的那些不知名姓的小鸟是尝鲜的高手。它不但会偷尝农民的果实,它也熟知枇杷生长的经历。从开花到采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当枇杷从小苗到长成树到开花,小鸟是不屑一顾的。开花到结果是漫长的日子。在这每一个环节中,它们身临高枝,俯首察看农民管理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瞒不了小鸟那双犀利的眼睛。

为了让枇杷长得好看,吸引眼球,就要给枇杷穿衣服,也就是套袋。我家有百多棵枇杷树,套了一个月的袋才套完。等全部套完袋,先套的枇杷都可以采摘了。那天,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枇杷地里,准备采摘枇杷。等我来到枇杷园里,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满脸的喜悦霎时烟消云散。一只只枇杷袋早被鸟弟们啄出了一个个天洞。那些长得粉嘟嘟光鲜靓丽的枇杷,已经被小鸟们搞得遍体鳞伤。就连那些还没成熟的枇杷,也没有逃过小鸟的馋嘴。那些先套的打上记号的袋子,早被小鸟啄得八面开花。

我决定去逮鸟。那天天还没亮,我就轻手轻脚来到枇杷园里,准备捉拿小鸟。我蹲坐在一棵枇杷树下,等着小鸟光临。过了一个多小时天亮了,我睁开惺忪的睡眼,就在这时,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第一个落在枇杷树上。它抬头环顾四周,见没有动静,就飞到打上“a”字记号的纸袋上,先用它那犀利的嘴巴把纸袋啄破,然后急不可待地对着纸袋里黄澄澄又嫩又粉的枇杷兴奋地啄食着。过了一会,又有一群小鸟飞了过来,落在有标记的纸袋上,一时间,我的枇杷园成了鸟的欢乐园。

我拿鸟也没办法。它们一旦发现我,就全都飞走了,飞到园边的大树上,飞到天空里。等我走了,它们又飞过来。我在想,小鸟也不识字,它们怎么就知道打上标记的枇杷就是熟的?它们为何不飞到不打标记的枇杷袋上?

篇5:重庆行记随笔散文

这回暑假到成都看看家里人和一些朋友,路过陪都,停留了四日。每天真是东游西走,几乎车不停轮,脚不停步。重庆真忙,像我这个无事的过客,在那大热天里,也不由自主的好比在旋风里转,可见那忙的程度。这倒是现代生活现代都市该有的快拍子。忙中所见,自然有限,并且模糊而不真切。但是换了地方,换了眼界,自然总觉得新鲜些,这就乘兴记下了一点儿。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是一片,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暗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云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档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以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了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天宽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切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飞机上看云,有时却只像一堆堆破碎的石头,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了,这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昆明虽然不见得四时皆春,可的确没有一般所谓夏天。今年直到七月初,晚上我还随时穿上衬绒袍。飞机在空中走,一直不觉得热,下了机过渡到岸上,太阳晒着,也还不觉得怎样热。在昆明听到重庆已经很热。记得两年前端午节在重庆一间屋里坐着,什么也不做,直出汗,那是一个时雨时晴的日子。想着一下机必然汗流浃背,可是过渡花了半点钟,满晒在太阳里,汗珠儿也没有沁出一个。后来知道前两天刚下了雨,天气的确清凉些,而感觉既远不如想象之甚,心里也的确清凉些。

滑竿沿着水边一线的泥路走,似乎随时可以滑下江去,然而毕竟上了坡。有一个坡很长,很宽,铺着大石板。来往的人很多,他们穿着各样的短衣,摇着各样的扇子,真够热闹的。片段的颜色和片段的动作混成一幅斑驳陆离的画面,像出于后期印象派之手。我赏识这幅画,可是好笑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扇子。那些扇子似乎只是无所谓的机械的摇着,好像一些无事忙的人。当时我和那些人隔着一层扇子,和重庆也隔着一层扇子,也许是在滑竿儿上坐着,有人代为出力出汗,会那样心地清凉罢。

第二天上街一走,感觉果然不同,我分别了重庆的热了。扇子也买在手里了。穿着成套的西服在大太阳里等大汽车,等到了车,在车里挤着,实在受不住,只好脱了上装,摺起挂在膀子上。有一两回勉强穿起上装站在车里,头上脸上直流汗,手帕子简直揩抹不及,眉毛上,眼镜架上常有汗偷偷的滴下。这偷偷滴下的汗最教人担心,担心它会滴在面前坐着的太太小姐的衣服上,头脸上,就不是太太小姐,而是绅士先生,也够那个的。再说若碰到那脾气躁的人,更是吃不了兜着走。曾在北平一家戏园里见某甲无意中碰翻了一碗茶,泼些在某乙的竹布长衫上,某甲直说好话,某乙却一声不响的拿起茶壶向某甲身上倒下去。碰到这种人,怕会大闹街车,而且是越闹越热,越热越闹,非到宪兵出面不止。

话虽如此,幸而倒没有出什么岔儿,不过为什么偏要白白的将上装挂在膀子上,甚至还要勉强穿上呢?大概是为的绷一手儿罢。在重庆人看来,这一手其实可笑,他们的夏威夷短裤儿照样绷得起,何必要多出汗呢?这儿重庆人和我到底还隔着一个心眼儿。再就说防空洞罢,重庆的防空洞,真是大大有名、死心眼儿的以为防空洞只能防空,想不到也能防热的,我看沿街的防空洞大半开着,洞口横七竖八的安些床铺、马札子、椅子、凳子,横七竖八的坐着、躺着各样衣着的男人、女人。在街心里走过,瞧着那懒散的样子,未免有点儿烦气。这自然是死心眼儿,但是多出汗又好烦气,我似乎倒比重庆人更感到重庆的热了。

衣食住行,为什么却从行说起呢?我是行客,写的是行记,自然以为行第一。到了重庆,得办事,得看人,非行不可,若是老在屋里坐着,压根儿我就不会上重庆来了。再说昆明市区小,可以走路;反正住在那儿,这回办不完的事,还可以留着下回办,不妨从从容容的,十分忙或十分懒的时候,才偶尔坐回黄包车、马车或公共汽车。来到重庆可不能这么办,路远、天热,日子少、事情多,只靠两腿怎么也办不了。

况这儿的车又相应、又方便,又何乐而不坐坐呢?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那时重庆的朋友常劝我坐滑竿,因为重庆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滑竿可以爬坡,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至于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时我总是起点上终点下的多,回数自然就少。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的忽紧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可是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

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最少。重庆的公用汽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从那儿坐到哪儿都一样,有些人常拣那候车人少的站口上车,兜个圈子回到原处,再向目的地坐;这样还比走路省时省力,比雇车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这回没有坐,好像一律十五元,这种车比较慢,行客要的是快,所以我没有坐。慢固然因停的多,更因为等的久。重庆汽车,现在很有秩序了,大家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坐位满人,卖票人便宣布还可以挤几个,意思是还可以“站”几个。这时愿意站的可以上前去,不妨越次,但是还得一个跟一个“挤”满了,卖票宣布停止,叫等下次车,便关门吹哨子走了。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

二十七年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女子也只穿灰衣和裙子。那种整齐,利落,朴素的精神,叫人肃然起敬;这是有训练的公众。后来听说外面人去得多了,长衫又多起来了。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从前看不起,看不惯洋人,短衣不愿穿,只有女人才穿两截衣,哪有堂堂男子汉去穿两截衣的。可是时世不同了,男子倒以短装为主,女子反而穿一截衣了。桂林长衫增多,增多的大概是些旧长衫,只算是回光返照。可是这两三年各处却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这是因为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是个将就局儿。相信战后材料方便,还要回到短装的,这也是一种现代化。

四川民众苦于多年的省内混战,对于兵字深恶痛绝,特别称为“二尺五”和“棒客”,列为一等人。我们向来有“短衣帮”的名目,是泛指,“二尺五”却是特指,可都是看不起短衣。四川似乎特别看重长衫,乡下人赶场或入市,往往头缠白布,脚登草鞋,身上却穿着青布长衫。是粗布,有时很长,又常东补一块,西补一块的,可不含糊是长衫。也许向来是天府之国,衣食足而后知礼义,便特别讲究仪表,至今还留着些流风余韵罢?然而城市中人却早就在赶时髦改短装了。短装原是洋派,但是不必遗憾,赵武灵王不是改了短装强兵强国吗?短装至少有好些方便的地方:夏天穿个衬衫短裤就可以大模大样的.在街上走,长衫就似乎不成。只有广东天热,又不像四川在意小节,短衫裤可以行街。可是所谓短衫裤原是长裤短衫,广东的短衫又很长,所以还行得通,不过好像不及衬衫短裤的派头。

不过衬衫短裤似乎到底是便装,记得北平有个大学开教授会,有一位教授穿衬衫出入,居然就有人提出风纪问题来。三年前的夏季,在重庆我就见到有穿衬衫赴宴的了,这是一位中年的中级,而那宴会是很正式的,座中还有位老年的参政员。可是那晚的确热,主人自己脱了上装,又请客人宽衣,于是短衫和衬衫围着圆桌子,大家也就一样了。西服的客人大概搭着上装来,到门口穿上,到屋里经主人一声“宽衣”,便又脱下,告辞时还是搭着走。其实真是多此一举,那么热还绷个什么呢?不如衬衫入座倒干脆些。可是中装的却得穿着长衫来去,只在室内才能脱下。西服客人累累赘赘带着上装,倒可以陪他们受点儿小罪,叫他们不至于因为这点不平而对于世道人心长吁短叹。

战时一切从简,衬衫赴宴正是“从简”。“从简”提高了便装的地位,于是乎造成了短便装的风气。先有皮茄克,春秋冬三季(在昆明是四季),大街上到处都见,黄的、黑的、拉链的、扣钮的、收底的、不收底边的,花样繁多。穿的人青年中年不分彼此,只除了六十以上的老头儿。从前穿的人多少带些个“洋”关系,现在不然,我曾在昆明乡下见过一个种地的,穿的正是这皮茄克,虽然旧些。不过还是司机穿的最早,这成个司机文化一个重要项目。皮茄克更是哪儿都可去,昆明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就穿着一件老皮茄克教书、演讲、赴宴、参加典礼,到重庆开会,差不多是皮茄克为记。这位教授穿皮茄克,似乎在学晏子穿狐裘,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他是不是赶时髦,我不能冤枉人,然而皮茄克上了运是真的。

再就是我要说的这两年至少在重庆风行的夏威夷衬衫,简称夏威夷衫,最简称夏威衣。这种衬衫创自夏威夷,就是檀香山,原是一种土风。夏威夷岛在热带,译名虽从音,似乎也兼义。夏威夷衣自然只宜于热天,只宜于有“夏威”的地方,如中国的重庆等。重庆流行夏威衣却似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去年夏天一位朋友从重庆回到昆明,说是曾看见某首长穿着这种衣服在别墅的路上散步,虽然在黄昏时分,我的这位书生朋友总觉得不大像样子。今年我却看见满街都是的,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罢?

篇6:寻稔记散文随笔

俗话说,“七月七,稔子乌滴滴”。虽离农历七月七还有八九天时间,但想着山上的稔子应该熟了吧。恰巧大哥一家又从外地回来,和大哥一说,一拍即合。兄弟俩上山摘稔子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稔子诱人的果香味又在舌头味蕾上翻涌出来。按耐不住,似小孩般,总希望太阳快点西行。

眼瞧着太阳西斜,阳光显得温和了些。我和爱人,大哥大嫂一行四人便往屋后的山上走去。虽做足了准备,但上山的路的艰难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记忆中的路早已被人头高的荒草所淹没。大哥在前面开路,不断招呼着我们要注意脚下和周边的荆棘,爱人和大嫂全身穿得严严实实,只差把头也包起来了,但还是不时受到各种蚊虫的侵袭,以及来自荆棘的亲吻。好不容易来到半山腰,大哥和我各一个方向寻找,爱人和大嫂合成一组寻找。大哥最先欢呼起来,直嚷道,有稔子了,有稔子了。只是可惜,只有几个熟的,其它都还是青的呢。不会吧,我嘟哝着,都差不多七月七了,怎么还不成熟。

很快,我也找到了一棵稔子树,果不其然,眼前的稔子果倒是挂了很多,可惜,大部分都还是青果或黄果,个别转赤色,仅有两三颗是酱紫色的,状似缩小版的红酒杯,又如黑玛瑙,且更似紫水晶般地挂在枝头,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闪亮,饱胀的`汁水更要喷薄欲出。鼻子情不自禁地就往稔子上凑,一股淡淡的果香便直钻鼻孔,奔心田而去。拇指和食指刚一接触,黏黏的紫黑色果浆便已在指纹间散漫开来,又迫不及待地往口里一扔,还未咀嚼,稔子汁已在舌尖的味蕾上舞动起来,这味道依然如此熟悉,甜而不腻,味蕾的记忆瞬间全都被唤醒起来。当牙齿触碰稔子,果酱的甜美已充盈着整个口腔,口水伴随着稔子肉在翻滚,当真生津解渴呀!

望着这一棵稔子树,想着它在把果子呈现给我们之前,它的花又是何其的美丽。记忆中的稔子花浮现在脑海里,那就是山中的花仙子。暮春三月开始,稔子花便陆续含苞待放,直到五月时节,繁花缀满稔子树,层层簇簇,漫山的稔子花妆点着这座座青山。其花先白后红,红白相映成趣,红的灿若红霞,白的洁似飞雪,棵棵稔子树皆有霞飞雪落。而我印象中稔子花最美的应是小球状的花苞,绯红和浅白的花苞片相互叠加着,有桃花的娇柔,有杏花的素雅,宛若一位羞赧的少女,俏立枝头,静待花开。

在那里发什么呆,摘了有多少呀。爱人打断了我的思绪。没有呢,摘了几个也吞下肚了,我嬉笑着回答道。大哥在山顶上大喊,都还不熟呢,还是下山吧。到山脚一碰头,四个人合在一起,才三十多个稔子,多些个还是未熟透的。时间不到,真是急不得的。这又想起我们客家的顺口溜,“七月七,稔子乌滴滴;七月半,稔子乌一半;八月八,稔子一大达;九月九,稔子甜过酒。”看来只有等足了时间,稔子才会给进山者以最好地回馈。否则,找也是白费力气。

篇7:生活散文随笔:车检记

老A说;学了车,开了车,有了车,一切都得听任交通民警和交管所的管束。它能看见你,你看不见它的还有道路上的电子警察什么的在盯着你。

老B说;人有体检,车有车检,逢上车检,驾车人个个被交管所,曝光台,车检站支楞得团团转。手上捏着当年好不容易考出来的驾驶证和行驶证,先要去把你当年的交通违章记录从交管所的电子系统里调出罚单,签字。然后被交管所一指,你得去寻找他们指定的几家银行交罚款。缴足罚款,你才能有资格去车检站。

老C说; 每个城市的车检站不止一家,家家车检站每个窗口相同的一个标志就是一副副“职业冷脸”,一口口“恶声恶气”,除非你跟他们谁谁谁家沾亲带故。这些人究竟是沾了公安的光?还是成天被一辆辆不等排气量的车型和车况的尾气熏的?窗口内的每张脸蜡黄蜡黄,冰凉冰凉,令人生怜。

老A老B,老C 齐声说:其实所谓车检也是“鬼画糊”,煞有介事折腾一番。

老A老B老C七嘴八舌说:

这年变了;得先检测你车后的尾气,说尾气对环保很重要,不过关你得去修什么零件,反正都在他们嘴上,说你的车怎么怎么地了,你只得听他的。墙上一幅公告上大字写着:“尾气检测作弊,是违法犯罪,本站检测全程电子监控”。公告义正严辞,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看来曾经有过作弊和偷偷摸摸的行为。反正车子都由戴胸牌的工作人员开走,怎么检测你都看不到,只有他作弊,你想作弊也不可能啊。

车子交到他们手上,会让你先去缴费,那是你遇到的第二张冷脸。显然前一晚没睡好或者什么生活不和谐,早饭搁在一边还没来得及吃。每天要从窗口里看到一张张长相各异的陌生面孔,要接过从窗口塞进来的一本本脏兮兮的行驶证。审美何止是疲劳,简直崩溃了。所以连头都懒得抬起,眼皮也懒得撑开。尾气没检测出来,窗口里那位的“被窝味儿”倒已经恼人的厉害。

上检测线也是“乖乖糊乖乖”,看看前后车灯,刹车灯,打开车的引擎盖,摸索一阵。又让你去填表,缴费。一旁扎堆的车主们揶揄说:“跟真的一样,不如直接让我们去缴费得了”。交完费你得在窗口跟前耗着,也不知里面说说笑笑,打情骂俏在忙些什么。一个半天,该交的费都交齐了,会有专人出来大吼一声,把挤在窗口的车主们都轰走。

眼看来这家车检的车辆比去年大幅度减少,如此下去,今年来过的车主们明年还会再来吗?

车主们个个闷闷不乐地从检测线上下来,像被什么人用毛茸茸,油腻腻的爪子在身上乱摸了一阵,鸡皮疙瘩碎了一地,浑身不自在。有车主说;“都什么时候了?这块的人一个个还搞的二五八万的?有什么好横的?都懒得投诉他们”。

说归说,憋屈归憋屈,没几个当真会去跟他们找别扭,惹不起还躲不起?这叫免淘气。

检测站一旁有座美食城,白天闲着,据说晚间很闹忙,五花八门的,还透着股前一晚残留下来的各色菜肴的余香。一想到检测站里冒出的阵阵尾气和被窝味,再诱人的美食都倒了胃口。

有哪家车检站对车主会客客气气点的吗?我想,车主都想去那儿碰碰运气。

老A老B,老C都说:谁不想呢?哎......

说完,各上各车,各回各家。

作者:张波

篇8:双子亭记随笔散文

镇康南伞,边境线上122界碑旁,为一幽静所在,有亭二座,名为戍边亭、报国亭,各有六根枣红立柱,飞檐刺空如龙,相距十步之遥,大小模样相仿,简约娴静,寂然相守,无繁复极巧之饰,有肃穆庄严之感,故余称之为双子亭。

余观两亭,或明或晦,或阳或雨,无悲无喜,任日月西沉东升,凭风云聚散舒卷。在亭下闭目小憩,恍惚之间,思接万方。镇康古属哀牢国,隶属永昌郡,后归蜀汉,至宋始设“棣赕镇康城”,元设镇康路,明为镇康府,清改镇康州,民国更名镇康县,镇守神州之边疆,护佑黎民之康宁。

光阴荏苒,弹指千年。回望过去,茶马古道,商旅不绝,马蹄声碎;四野之民,耕读渔樵,怡然自得,流淌的山歌“阿数瑟”,经年不衰,缭绕山峦。一曲“诸葛炮楼镇边塞,明朝风云统镇康,清朝辱割果敢山,洋人包包划界限,边防包包驻边关”的民谚,尽数历代镇康人奋发图强,心向中央,稳固边防、建设边关、发展边疆的曲折与担当。20世纪以来,更是在抗日救亡、扫匪除患中耗尽资财、敌忾同仇,用血与火写下守边、固边、稳边的辉煌篇章。以来,邻邦缅甸数次爆发武装冲突,镇康县18万各族儿女同舟共济、上下一心维边控边,维护了国家安全、边疆稳定、人民安宁。

看,镇康层峦叠翠,丽水含烟,有巍峨的薄刀山、如茵的.万亩草山,有奔腾的南捧河、神秘的跨国溶洞。镇康人文荟萃,物阜民丰,有西汉之铜鼓、千年传唱的天籁之音DD“阿数瑟”,有连片的甘蔗林、遍野的坚果之王DD澳洲坚果……

试问南归雁,怎安我绵绣河山?续我汉唐华章?

振武修兵,固我边防。

惜民爱民,稳我边疆。

和谐发展,兴我边关。

讲信修睦,协和万邦。

戍边亭,报国亭。寂然伫立,沐风栉雨,不言不语。

篇9:记此次访谈心得散文随笔

淅淅沥沥的小雨到哗哗啦啦的大雨,老天似乎是为我们准备了礼物一般,为我们的调研做送行。尽管天公再不做美,但我们的计划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家早早来到集合点,拍完大合照后向目的地出发。

迎着倾盆大雨,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湛江市碧海湾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享有“沙虫王子”之誉的王国,见到了我们的访谈对象陈振国先生,在他的热情接待下,我们开始了今天的访谈工作。

在整个访谈之中,陈振国先生认真并且详细地解答了我们的问题,并且在谈话之中,处处可体现出他敏捷的思维和处事不惊的能力,其用幽默的语言简洁明了地讲述了他的创业心路路程,并向我们分享了他一些创业心得与经验。就像陈振国先生所说的,从他父亲创业的起起落落,让他学会了勇于去尝试,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充满不定因素,起起落落就是难免的,现在大学生创业并不是易事,外界的因素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心理承受力足够强,再大的困难都不会轻易放弃,他以他的例子很好地向我们诠释了这个的`重要性,在面临合作伙伴的离开,资金投出得不到回报,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幼苗遭受无人要的困境,将近放弃之时,最后仅剩的心理承受能力给他们带来了幸运,助他们渡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在谈话之中,陈振国的一番之话令人深深体会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无论是创业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任何工作,有三个因素是必备的:热情,坚持不懈,不带功利心。没有热情就没有任何想要进行的念头,往往做事特别需要一腔热血,热情是你走下去的动力,但是仅仅有热情还不够,坚持不懈很重要,既然认定了目标就坚持地走下,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另外,如果你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功利心的话,你会很难继续做下去,因为你只想获得利益,当你得不到预期的利益时,你有可能会选择放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会忘了最初的那份真心。

上一篇:读后感作文600下一篇:医护人员三八妇女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