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024-08-21

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共9篇)

篇1: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摘要】公安工作信息化是是现代警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警务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警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应加强信息主导警务意识,不断深化完善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安工作向规范化、高效化、现代化警务转变。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现代警务问题措施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既有巨大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人治向法治急剧转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设、发展现代化警务成为我国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警务工作信息化是现代警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警务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为载体,以信息应用为核心,并以健全制度为保障的系统工程。以信息化先到,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使公安工作符合现代警务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规范,就是警务现代化。孟建柱部长反复强调,公安信息化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必须坚持以信息化推动警务机制创新、提高警务工作效能。

一、公安信息化是推进现代警务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加速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应对信息时代社会治安新特此案,提高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的重要标志,对推动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有力推动了警务现代化

1、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智慧决策由凭经验向靠信息准确研判转变,使指挥决策建立在对治安形势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之上,运用警务地理、GPS定位、可视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指挥调度由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改进了公安机关领导指挥决策方式,增强了智慧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

2、丰富和拓展了侦查破案途径,提升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效能。各地

公安机关逐渐建立起公安网络共享平台及其他警务系统,建立起对重点人员,重大案件和嫌疑车辆、涉案物品等信息的只能对比、预警发布和查证反馈机制,通过对海量数据碰撞和研判分析,不断推进由案到人就、再由人到案,从物到案等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现实战斗力。

3、通过信息研判分析,解释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点,实行红橙黄绿四色预警,做到根据警情常量变化,适时调整巡防等级和警力投向,实现了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目标,节省了警力,提高了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集成了点、线、面的防控力量,缩短了空间距离,使防控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二)信息化的推广提升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1、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对广大公安民警提出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使公安民警自我加压,客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应用知识,迅速提高了计算机和信息应用能力,实现了由“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全警联动、全警采集、远警应用的格局,从而使民警的岗位责任更加明确,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服务工作更加便捷,联系渠道更加顺畅。

2、公安机关可将各类业务信息采集录入公安网络信息平台,使之成为民警工作考核的载体,在网上直接对民警每天的景物活动分析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与排名确定创优评先入选,确保考核评优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调动民警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公安信息化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与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

新形势下基层基础工作内容,已经从对传统静态信息的单维度掌握,扩展到开放环境下对人、案、物等动态信息全时空、全方位的多维度掌握;基础信息运用也从个体搜集掌握向综合分析研判方向发展。总而言之,新时期基层基础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这一载体,从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抓起,着力加强信息系统应用效能,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公安机关必须将公安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强力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工作扎根于基层基础工作之上,使其基层基础工作焕发无限活力。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安民警信息意识薄弱,传统警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公安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急功近利、缺乏全局观念,对信息共享保持保守态度。有些领导在长期的公安管理

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没有从根本上将信息科技管理意识融合到领导管理艺术上来,没有看到信息化对公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的促进作用。同时,基于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思维惯性,许多民警在观念意识上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公安民警的“口袋信息”,“脑袋信息”和“纸袋信息”等传统思维理念仍根深蒂固,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

(二)公安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何建立与信息主导警务相适应的公安工作机制,是构建信息警务的重要问题。当前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手段的应用仍未成为基层警务工作的必经环节和必须工作制度。

首先,信息采集、录入制度不完全,对信息的源头采集、录入工作缺乏规范管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基层民警在工作中对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工作只能靠及自觉,所以,大量鲜活的情报信息变成了“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脑袋信息”,没有发挥应用的价值,导致情报信息面窄、量少、质弱,基层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其次,缺乏统一的信息传递和流通制度,信息传递不畅,共享程度不高。当前,公安机关部门分工日趋细致,业务条块分割明显,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在信息采集,应用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三)公安信息化应用程度低,实战效能差

大部分公安应用信息系统往往局限于提供单一的信息查询、检索和统计等基本功能,民警无法或很难从中得到关联的信息,并且,许多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都是一些离散孤立的系统,相互兼容性较差,致使在跨业务、跨警种、跨地区的密切合作与整体协调上,无法做到各种信息的“一站式”集成应用,降低了使用效能。虽然当前已建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谓少,但系统的规划建设与实战脱节、与基层脱节,信息多头录入、系统重复访问,数据质量不高,系统利用率低下;民警看不到成效,积极性受挫,又反过来阻碍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四)公安民警信息能力不足,人员素质较低

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人。有的公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网上工作还没有养成习惯,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缺乏既懂得计算机又懂得公安、法律的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公安民警的信息能力培训机制。信息化的实现有赖于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都必须通过教育培训途径来实现。

三、全面推进警务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措施

公安机关信息化是一项覆盖全局、涉及全警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以需求为向导,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项层涉及、统一技术架构、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水平,以公安信息化带动公安现代化。

(一)牢固树立信息警务的理念与意识,加强领导

毋庸置疑,当前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认识有多高,行动旧友多自觉,多主动。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一定要抢占信息化这个制高点,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推动公安信息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实施。

在公安机关,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工作效率和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力保障,而且是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推进警务改革的新的工作平台。只有领导的挂念认识没有偏差,才能使广大干警突破传统观念,发挥信息化应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规范信息采集,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全警日常工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情报信息研判机制、网上打防管控工作机制、网上绩效考评和执法监督机制等,进一步提高信息通讯网络,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系统和运行环境的技术支撑能力,确保网络不断、系统不瘫、数据不丢,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灵敏畅通、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必须明确采集范围,严格采集标准,规范信息输入,确保信息完整、准确、鲜活、规范。同时,在正确处理共享与安全的矛盾,确保信息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共享与合作,建立安全有序,相互支持的常态化交流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三)增强应用意识,拓宽应用渠道

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是核心和目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的信息网络和

系统,只有通过广泛的应用才能转化为战斗力,才能有效服务于公安实战,提升情报信息引领警务的成效。我们必须把高效率应用信息化成果置于突出位置,不断整合相关业务和系统资源,实现业务交流、信息流、管理流、机制流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和实践网上作战的新路子,不断拓宽信息应用的渠道。推动信息资源的深入应用。以公安信息化引领警务工作现代化,必须全警参与、全警应用,真正做到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全警信息化,全警信息化,这是提升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基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和年龄提出不同的操作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搞好专项培训和岗位练兵,切实增强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实战意识,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使信息化应用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普及到公安工作的各个岗位,落实到公安工作的各个层面,使民警的工作离不开信息化,使工作成效能够体现于信息化。

(四)加强情报信息的研判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治安走势和犯罪活动的特点规律

采集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的信息是警情研判的起点,研判工作越科学,深入,及时,信息的使用价值就越高,主导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反之,采而不研、研而不判或者研之无据、判之无向,不仅会造成工作消耗和警务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一线民警将大量数据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后,基层所队要坚持经常性研判与针对性研判相结合,实战研判与预警研判相结合,专业研判与一线实战单位研判相结合,通过专门的信息研判机构或警务信息研判平台,为广大民警提供交流情报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抽取、挖掘等加工处理,发现规律找出线索,为案件的侦破,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为领导能够根据这些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战,为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效能提供有力支持,基层公安要通过公安信息研判制度,释放出信息利用的最大值。通过建立健全110报警信息每日发布制度,社会治安热点,难点研判制度及案件信息研判预警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地及毗邻地区违法犯罪变化规律特点、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本地的发案趋势,及时掌握发案类型,重点地段,时段等规律特点,及时提出防范、巡逻预警,实施动态防控,运用以快制快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可以及时向公众发布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建议,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抓好民警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是公安信息化的关键。要把公安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选用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公安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

才。要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列为公安机关民警培训的重要课程,强化公安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的能力。积极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弥补公安机关内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通过专家库、专家联系制度等方式,发挥专家的决策参谋和咨询服务作用,多渠道引进外部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警务现代化的发展。

篇2: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社会的大发展带来了经济的大繁荣、物流的大增长,同时也带来了车流和道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到2008年,德阳全市道路里程达到10242公里、注册机动车51万辆、拥有机动车驾驶员70万人,“人-车-路”的矛盾十分突出,改变道路交通现状、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已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公安部、省公安厅交管局作出推进“三项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来,德阳交警按照市公安局“1373”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和原则,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强力突破制约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瓶颈,努力推进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深刻变革,积极探索创新型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A、建设篇

党政主导、内外统筹

打响信息化建设大会战

公安交警信息化不能单打一,建设、应用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争取党政支持和自我发展并重,走出一条“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机关推动、交警部门主抓、相关部门协作、全警全民参与”的发展道路。

首先,各方积极支持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纳入党政工程重点保障。一是德阳党委政府主导。德阳市公安局党委积极争取市委政府重视,将公安信息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日程。德阳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1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意见,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作为德阳“数字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项目优先启动。二是相关部门支持。加强与财政、交通、建设等部门沟通协调,在资金上给以倾斜、在手续上给以减化、在施工上给以配合,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在信息化建设项目调研、报批、立项、建设、应用等环节“开绿灯”,加速信息化建设启动进程。三是社会各界参与。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医院、保险等数十个单位参加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从信息采集录入、业务合作等实现了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服务全社会,全社会广泛参与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局面。

其次,交警部门强势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置于中心工作优先发展。一是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二是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三是汇贤聚能,凝聚智慧。

最后,交通民警热情高涨,公安交警信息化氛围浓厚,全警参与。一是激发民警应用的自觉性。二是做大信息数据活水源头。三是增强建设应用强制力。

需求引领、重点攻坚

推进信息化基础建设跨越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水平,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德阳市交警支队坚持“立足工作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一,规划力求科学性。为解决当前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城市交通拥堵、事故多发等问题,德阳市交警支队在德阳市公安局的安排下,先后派出5批次,20多名骨干深入北京等地考察学习、跟班作业,借鉴先进单位的建设经验。同时,在全市公安交警系统内部组织大调研活动,摸清底数。按照“夯基础、搭平台,建机制、强应用,促管理、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完善“三套机制”——即建设“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无线移动警务、交警基础信息、科技应用服务”三个平台;完善“信息更新维护、应用技能培训考核、信息研判”三套机制。力争走出一条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德阳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第二,方法力求创新性。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二是创新开发应用模式。三是创新项目管理举措。

第三,系统力求先进性。在“一个中心”建设中,集中了DLP电子显示、警力定位等功能。通过交通信号灯联网控制系统建设,减少

车辆在路口的无序滞留;通过交通指挥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现场可视化;通过闯红灯抓拍系统建设,增强了非现场处罚的震慑作用;通过公路治安卡口系统建设,在治安防控中形成了“一警为主,多警联动”的格局。在“三个平台”建设中,突出了系统的实用性、基础性和服务性。

第四,功效力求实用性。把握一线需求,坚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深入各个部门、各大队以及中队,采取选点入轨解剖、业务工作反馈等方法,对涉及全支队的共性需求进行集中搜集、整理,找准实战应用最急需,服务群众最迫切的问题集中攻坚。

集中培训、强制提高

壮大信息化建设应用队伍

提高民警素质能力,是推进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支队以“坚持强制入轨,确保全警信息应用水平整体达标”为目标,喊响“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失去指挥权,不会计算机应用的民警失去工作岗位”,号召动员全体民警要坚持敢为人先,挑战自我,采取了八项措施开展应用训练,即:领导班子带头练,全体民警集中练,骨干指导跟班练,开工必用逼着练,年龄差异分层练,新老帮扶结对练,不同岗位分类练,奖励兑现激励练,不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警察夜校”和“假日警校”,深入开展信息化应用技能大练兵。为确保效果,对培训人员严格实施考核,“以考促训”,对不合格的实行“待岗”再培训,确保“人人过关”。尤其是市局建立信息化应用技能“准入制”,将其作为晋职、晋级、晋衔的必考内容,考试不合格者一律取消“三晋”资格,在中层领导干部及民警中产生极大的震动。支队全体民警、职工经上级考核验收,信息应用考试合格率达100%,为实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长远、健全机制

推动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公安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离不开制度和机制作保障。德阳市交警支队从建设伊始,就把机制建设置于突出位置来抓。一是建立信息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制定下发《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分门别类规定信息采录范围、渠道、内容、方法、流程、格式、标准,明确职责任务,使信息采录工作常态化。健全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确保信息资源的丰富、准确、鲜活。二是健全应用技能培训考核机制。对不同岗位制定明确的操作技能标准,把信息分析研判、传递反馈、网上运用等作为民警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举行一次信息应用比武竞赛和应用标兵评选活动,每年对工作中应用科技信息手段取得显著成效的民警进行表彰奖励。三是完善信息研判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信息上报、检索、整理、发布、行动、反馈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事故、秩序、车(驾)管、队伍等交通管理工作相关信息进行研判,剥茧抽丝,去伪存真,提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每周在支队办公会议上报告。

B、成绩篇

工作创新带动警务机制变革

德阳市交警支队通过一年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一是带动警务机制变革。通过智能交通指挥中心建设,使交通管理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通过信息研判和应用,使工作决策由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通过GPS定位

系统和“天网”视频系统,使勤务管理模式由传统型向数字型转变。通过工作考核平台,使民警绩效考核模式由主观认定型向客观评判型转变。

二是带动事故预防能力增强。通过对事故、秩序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提出超前性、预警性和改进性工作意见,加强事故预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实现了警力跟着警情走,提高了道路交通事故防控能力。

三是带动执法质量提高。依托警务综合平台,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公安交警全部执法管理活动纳入

规范化轨道,实现执法管理网上全程运行和实时监控;依托信息化网络,将民警的执法教育和培训纳入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依托前端先进的信息采集设备和后台强大的数据资源库,对各种违法处罚证据进行保全,为执法争议、行政诉讼提供证据材料,使执法更加规范、更加公正和透明。

四是带动警民关系和谐。依托无线网络安全接入平台,使车管业务前置,建成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站和网上车管所,实现车管业务网上咨询,业务受理网上预约,车辆号牌网上选取,体检证明网上提交,努力实现“足不出户办理车管业务”。推行交通事故处理“三二三”工作法,使事故处理进入一个依托科技、创新服务、人性化关怀的全新发展阶段。通过科技应用服务系统,让交警为群众的出行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

C、启示篇

信息化建设历程积累了有益启示

回首一年来信息化建设历程,德阳市交警支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党委政府主导、公安机关主动,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局党委作出了睿智选择和正确决策,推动和争取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只有将公安及交警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党委政府行为,纳入政府总体规划,才能突破人、财、物及智力支持等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社会广泛参与、相关部门支持,是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力。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离开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将举步维艰、寸步难行,只有充分利用无限的社会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有效发挥资源整合的倍增效应。

班子转变观念,民警提高认识,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力。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警务革命。没有全警上下思想观念的更新,就很难获得强劲、持久的动力

支撑。只有坚决打破传统思维方法和警务模式桎梏,牢固树立科技强警和信息主导警务理念,使广大民警切身体会到信息化应用的好处甜头,才能坚定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工作需求引领、建用紧密结合,是信息化建设的生命力。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科技强警服务实战的必由之路。建设和应用脱节,必将造成盲目建设、资源浪费。只有以应用为方向、以基层为对象,尽可能适应一线业务实际,满足一线应用需要,提升一线实战水平,才能有效释放信息化建设的巨大潜能。

篇3: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 农村初中学校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投入较大, 教室多媒体安装率高达80%以上。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 给学生提供一个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于一体的富有娱乐性的语言环境, 优化了课堂结构, 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农村师资及办学力量相对薄弱, 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得不是十分到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调查内容及结果如表1所示:

信息技术改变了农村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 农村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探索与学习, 对信息技术使用得太少、实践得更少。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教学不但要以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为指导, 还要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 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 (何梅娟2014) 。通过调查分析师生的综合反应,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优化了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网络资料, 使用多种感觉媒体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 增大了语言输入量。

现代信息技术使英语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和生动化, 极大地弥补了中国学生学英语缺少语言环境, 所学语言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文化, 在实际交际中不能得体地运用的缺点。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 使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 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Module 6 A famous story, 以电影《爱丽丝奇境漫游》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听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 认识了故事中的角色,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学生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使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了课文内容, 从而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 只有接触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并对其理解吸收, 才能产生语感, 进而学会语言。通过网络平台, 学生可以接触天文地理、工商科技、法律政治、文化教育、历史艺术、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各门类信息材料, 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和对文化的认识, 扩大了学生的语言输入 (阳帮健2015) 。例如, 教学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Module 1 Wonders of the world时,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世界奇迹的相关英文介绍, 让学生领略不同的世界奇迹和异域优美的风光, 听语音纯正的美式发音, 欣赏优美的音乐。课文动画对文中大峡谷的长、深、宽等的描述让学生以更直观的视角去学习, 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感知认知对象,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可喜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师需从思想上做出改变, 提高认识, 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随着农村教育投入的加大和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不断提高,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一) 越来越多的农村英语教师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自觉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备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资源进行教学, 改变了单一的说教模式,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提高了他们创新学习的能力, 其优势显而易见。同时, 它能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钻研教材, 上网查阅资料, 再加上自己的见解, 有选择性地将其运用到备课之中。比如, 笔者在教学外研版八年级上Module 6 Unit 2 Animals in danger备课时, 截取动物视频片段, 配上动物世界的经典音乐, 使视听结合, 既让学生了解了熊猫的生活习性, 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扩大了其知识面。结尾用成龙拍摄的一段“解救黑熊”的公益广告深化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 越来越多的农村英语教师自觉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并进行课程整合, 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的变革, 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变革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支撑。把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 要加强资源建设, 如购置教育教学类的影音录像、磁带、图片资料、光盘等, 研制、开发、收集、加工、整理各种教育信息资源, 扩充资源库, 使“学科教学整合”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资源支持 (田秀锦2015) 。教师可通过观摩、自学或听讲座等形式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知识, 以适应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必然趋势, 实现人机互动, 通过flash, powerpoint, Authorware, photoshop等多种软件, 进一步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三)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成为教师热搜、热议的话题, 一些软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

一些教师已开始尝试使用或录制微课并将其用于教学, 一起探讨研究“慕课”“翻转课堂”等为教育带来的变革。近年出现的智能语音技术、作文批改技术、移动学习设备乃至大数据应用等均为课外实践型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运行与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董剑桥2014) 。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软件为学生提供直观、逼真的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 学生按教学软件的提示, 获取教学信息, 进行思考分析, 并按要求完成各种形式的学习。一些交流软件, 如QQ和微信, 也成为农村教师跟踪学生学习、加强家校交流的工具。互联网+教育同样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提供了更多共享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的平台, 丰富了英语教学的内涵, 也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教学差距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途径。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必将为农村英语教学带来变革。

结束语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有科学的超前意识, 转变教育观念,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跨越时空的资源, 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教育的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董剑桥.2014.也谈中小学慕课和翻转课堂[J].英语学习 (教师版) , (10) .

何梅娟.2014.浅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中职英语的有效教学[J].职业, (11) .

田秀锦.2015.对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思考[J].发展导报, (2) .

篇4: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铁路现代化建设 铁路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178-01

铁路现代化包括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作业现代化、办公现代化。要建设现代化的铁路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铁路信息化建设是铁路现代化建设的桥梁。铁路没有信息化建设,铁路现代化建设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现在用我段使用的几个个基本系统来对比前后的变化。来看看信息化建设在铁路运输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列车接发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及时的通知各作业点列车的到发情况,让各作业点及时的作业,并掌握作业点的作业情况。告别了以前靠信号值班员电话通知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值班员的作业量,也减少了漏报等问题。车号识别系统:使用车号识别系统前,由外勤车号员接车接收列车编组,抄写列车车号,核对票号,再交内勤车号录入微机转交区长操作。接一列车至少要使用25-40分钟,如果遇上恶劣天气和夜间时间还要用的多。使用车号识别系统后,在列车进站时,内勤车号员就调用确报和车号识别系统信息核对,转入大站现车系统由区长操作。同时外勤车号员接车和核对票号。接一列车使用10-20分钟。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后不但大大的节约了作业时间,同时保障了外勤车号员在恶劣天气和夜间的作业安全。货车超偏载检测系统和安全视频监视系统:能有效的监控列车的运行状态,保障列车的运行安全。比以前靠人工肉眼检测有效的多。铁路客票发售系统,能及时掌握车站的上车人数,客车的席位使用情况。让客车席位合理的使用起来,同时保障列车的超员人数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了客车席位的使用率为铁路增加了也保障客车的正常安全的运行。办公管理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全路各级机关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办公和管理效率。特别是在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的体制改革后,对保证铁道部和铁路局政令迅速传达贯彻,对基层站段实施有效管理,发挥了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铁路信息化建设现状:世界技术发达国家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铁路运输生产与管理中,陆续开发并投入使用了铁路客票预约、运输生产情况统计、运营管理、货车实时追踪等系统,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因特网技术的采用,国际上铁路信息技术的应用向综合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不同运输形式以及其他服务行业的信息系统互连互通,在全球范围内为旅客或货主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方位服务,成为交通运输业的神经系统。

我国自1975年铁道部电子中心开始筹备以来,经过30多年的历程,中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特别是TMIS、客票预订与发售等系统建设以来,财会管理与资金清算、铁路运输统计、机务管理、车辆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许多应用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应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各主要环节。这些系统的陆续建成投产,使铁路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已经成为铁路运输生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为铁路信息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铁路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铁路信息化的投资规模近几年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增长率更达到30%以上。2010年全国铁路信息化投资150亿元。2011年近2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300亿元,5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5%;“十二五”期间铁路行业信息化投资总额将达到1400亿元,预计“十二五”比“十一五”期间信息化投资增长超过200%。如果考虑对于既有线路的改造,这一市场空间则更为庞大。受益于铁路大发展,铁路信息化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系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版本到多层次的网络应用,建立了覆盖铁道部、铁路局和主要站段的计算机网络及传输网、交换网、数据通信网三大通信基础网,铁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我国铁路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信息系统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大多各自独立,一些专业信息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之间,都是独立运作,多系统重复的采集同一数据没有做到信息资源共享。技术部门和应用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导致有的信息系统建成后功能不完善,有的系统存在功能重复的问题。应抓紧建立铁路信息化标准体系,使全路在设备规范、数据编码、网络IP地址等方面做到统一,从源头上保证信息资源共享,这是铁路信息化建设马上就要解决的事情。

希望加快加深发展铁路信息化的建设,使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使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浅谈铁路信息化建设》

[2]《铁路信息化建设及发展》

[3]《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

篇5: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作用

1. 信息化是后发国家赶超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是当前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运用渠道。在信息化建设中, 可以对大量出口的廉价商品不要消耗过多的资源, 也就能获取相应的价值。同时, 在先进技术的运用中, 信息集中就能实现信息化。在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 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建设, 实现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转变, 通过计算机的全面运用, 来实现对产业技术的全面提升。因此, 通过信息化建设的提升, 是带动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中, 主要的经济动力来自于加工制造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际经济社会中, 融入信息化的改造路径, 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增强国家在矿产开发、公共基础社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基础教育等全面化的发展, 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尤其是在高校校园, 通过信息化建设, 可以实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功能增强、办学质量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创新等多方面的功能实现。

2. 信息化是实现民族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目前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控制, 在信息化建设的安全管理路径中, 可以更好地实现技术进步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互联网黑客侵入、DDOS攻击以及网络诈骗等现象的出现中, 国家的安全管理与隐私安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 通过信息化安全网络建设的完善, 可以实现对民族信息产业的升级与优化, 将网络信息化安全管理作为战略能力的体现, 能全面实现对整个信息化综合功能的优化设计。其中, 在当前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中, 主要就是突出在科研创造、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手段更新、学生信息、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在结合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的过程中, 形成强大的运算能力与存储分析能力, 这样, 可以全面实现在整个系统中的综合效能, 更好的还原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运行模式。

二、云计算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动效果

1. 云计算是互联网技术的高级阶段。在云计算的定义中, 要发挥出对我国信息化的综合作用, 就要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通过网络提供的方式, 形成按照需要、按量付费的计算资源共享的模式, 在对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以及服务职能中, 能迅速的提供相应的资源, 形成一定的交互性。同时, 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高级阶段, 主要就是在IT基础设施的交付与使用过程中, 通过网络的方式获取相应的服务。

2. 云计算是实现信息化投入的最大效益化。在云计算对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中, 云计算主要是对整个资源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在节省大量运维成本的基础上, 云计算能实现对信息化资源中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实现统一的管理与调度, 在整个管理过程中, 并构成一定的计算资源池面向用户的需求服务, 在进行IT设备管理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过程中, 在云供应商的计算资源管理中, 可以获取更大的数据中心信息处理能力, 节约更多的采购费用, 并实现信息化投入的最大效益化。

3. 云计算能实现信息化建设的途径优化。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是包括在信息技术的普及、物联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网络等方面的内容。在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化推动中, 可以提供更多的生产方式中需要的物联网网络系统, 将生活中的一些设备与互联网设备形成对接, 形成几何级数的数据库管理, 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传统的处理、存储以及资源控制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的实现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 在高校教育发展中, 云计算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推动, 可以全面节省相应的投入, 在学校因材施教的过程中, 淘汰移动硬盘的基础上, 形成云计算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同时, 还能通过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实现对城市智慧的决策能力, 通过空间基础设施的管理, 渗透到城市建设与综合发展的每一个层面, 就能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很大的带动性。

三、结语

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性, 云计算在信息化建设中将呈现出更强的发展态势, 因此, 要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态, 形成云计算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动。

摘要:本文主要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作用进行分析, 并结合云计算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性进行阐述, 全面加强对信息化建设以及云计算发展等现代技术的运用, 更好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云计算,经济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思炜, 高东怀, 宁玉文.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2, 5:20-23.

篇6: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维护治安以及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人民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治安管理、维稳反恐形势日趋严峻复杂,建设、发展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成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基础与核心

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是应对现时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是提高各种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体系的重要标志,对推动公安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以情报研判为支撑,以提高公安机关维稳、反恐、处突能力为目标,逐步构建适应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警务指挥体系”。构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体系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在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打造一个具有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

按照目前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发展情况,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主要是以公安专用网络为依托,以“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12110短信报警平台、技防报警系统和业务警种部门应用系统报警为基础,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为支撑,结合“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治安卡口智能化信息系统、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警力报备系统、警情研判平台和预案管理系统,与警务综合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其他业务警种系统平台互联互通,在重要节假日、活动庆典及敏感节点时期内,实现对党政机关重要部位、主要道路、重(特)大案(事)件现场以及各类警情处置现场的信息采集处理、图像实时监控、警力资源合理调用,为应急处突、指挥调度、监控巡查、视频取证等提供支撑保障。

二、加强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实战应用

现代警务指挥平台信息化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信息化建设有关技术框架和标准科学规划建设,对必须整合到平台的应用系统进行梳理改造,确保平台建设符合公安信息化建设标准。各支撑、辅助应用系统数据应相互关联、共享共用,逐步建成一个高度集成、功能强大、相互关联、上下共享的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指挥调度和交流反馈扁平化、警情展示和警力部署可视化、警情处置和信息收集立体化。

第一,“统一软件、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统一厂商”建设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电话、短信、互联网、技防等报警方式纳入系统统一管理;将各种报警数据信息与报警定位系统、350兆公安无线通信系统、警务综合应用平台、情报信息研判平台和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等支撑、辅助应用系统自动关联,实现实时碰撞比对、预案自动响应和网络派单、警力调度及接处警情况实时视频展示。

第二,在建设省-市两级级公安机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基础上,将系统建设应用延伸至县区一级公安机关,并配套建设各类公安业务系统及水、电、煤线路布设、公共交通流等社会信息资源应用图层,通过与电话、短信等报警,警情信息相结合,全面、直观、准确地反映公安五要素信息的现状、分布、技术特征以及动态警力分布,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安、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为案(事)件处置提供直观的参考依据和辅助决策支持。

第三,加强公安无线通讯建设,市级指挥中心350兆无线通讯网的主基站须达到8信道以上,县级指挥中心主基站须达到4信道以上,县级以上城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各终端与指挥中心通话实现全程录音和实时存储。

第四,建设视频图像监控系统网络,将治安监控、道路监控、卡口监控图像资源和社会视频监控图像资源整合接入各级指挥中心,实现实时调度。

第五,完善视频指挥系统功能,以“扁平化”视频指挥调度系统为主干,整合静中通、动中通及单兵图传设备,强化立体化的视频指挥作战系统功能,视频声像可通过现代警务指挥平台实现实时展示,并可随时组网实现可视化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扁平化指挥和远程会商。

第六,配套建设各类指挥业务支撑、辅助系统,包括GPS警力定位、警力报备、警情研判、信息报送、值班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各系统相互关联应用

第七,加强一线执勤单位和民警信息化设备的装备,派出所要建设负责巡查本辖区公安内外部视频监控图像的视频指挥室,配备视频指挥调度系统;警务工作站要联通公安专用网络、配备专用电脑、指纹采集仪等设备,接入城区主要路口的视频监控探头;治安、巡警、刑侦、交警等执法勤务部门要现场执法仪、警务通等科技设备。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指挥(情报)中心)

篇7: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信息化、科学化、机械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其中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林业产业升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林业信息化建设涉及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生产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多个方面, 能够不断提高林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对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林业信息化建设融入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光电技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能够对林业资源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 并为林业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服务。二是在建立林业管理信息库的基础上,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 能够根据林业管理的实际需求, 实现对火点位置的查询、火势蔓延的模拟、最佳扑火路线的计算、扑救方案的制定等, 从而推动林业管理向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三是在林业资源规划方面, 可结合GIS技术、空间数据挖掘技术、DSS技术、ES技术等, 建立造林知识库、决策支持模拟库等, 准确预测和模拟林分、单木的区域生长量, 实时监测林业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 为建设完善的生态体系、优化配置林业资源、提高营林管理效率提供可靠依据[1,2]。

2 山东省肥城市的林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 山东省肥城市林业呈现出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 肥城市将林业生产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持之以恒地加快植树造林, 以绿色循环理念发展碳汇林业, 形成了“十多万亩绿色肥城桃、十多万亩干鲜果品、十多万亩速生丰产林”的特色格局。截至目前,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1%, 木材蓄积量达到230万m3, 经济林总产量达到29万t, 林业总产值达到32.5亿元。肥城市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 积极构建以村镇四旁为点、以农田林网为线、以绿色通道为带、以荒山绿化为片的一体化绿化体系, 明显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肥城市在重视林业发展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林业资源保护, 健全了森林防火、防林业有害生物、防林木滥砍滥伐的“三防”体系, 进一步巩固和保护了绿化建设成果。新时期下, 为了推动肥城市林业发展步入现代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使信息化建设成为肥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3 加快林业信息化建设, 促进肥城市林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

3.1 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肥城市林业部门应将林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运维费用纳入到年度预算中, 给予信息化建设充足的资金支撑, 并根据林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力度。同时, 针对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运维、系统升级、人才培训等设置专项资金, 做到信息化建设与运行并重。

3.2 重视林业信息源建设

肥城市在林业信息化建设中, 要扩充林业信息量, 紧紧围绕林业行业管理、林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拓展信息来源渠道, 充分挖掘、整理林业信息, 确保及时获取丰富、多样的林业信息。肥城市应建设林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对林业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增强信息的使用价值, 以满足林业部门、企业对多样化林业信息的需求[3]。

3.3 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肥城市林业信息化建设应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提高对林业信息的处理、利用能力, 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 通过信息交流、传播, 为解决林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提供有力依据。林业信息化建设要引入适合当地林业发展的软件系统, 如地理信息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林业企业管理系统等, 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 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动态监测。此外, 林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当建立集林业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环境保护、市场动态、高新技术等方面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库, 持续加大对林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4]。

4 结语

近年来, 肥城市林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林业总产值逐年稳步增长。然而, 肥城市的现代林业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为了持续推动林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林业部门必须加大林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科学规划林业资源, 提高营林管理效率, 从而获取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章潜才, 李涛, 周庆, 等.林业信息化建设与林业生态文明的战略关系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0, 36 (2) :47-49, 55.

[2]贾治邦.全面加快林业信息化步伐为现代林业建设提供强大支撑[J].信息化建设, 2009 (5) :6-9.

[3]张肃斌.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全省林业信息化建设进程[J].甘肃林业, 2011 (6) :7-10.

篇8:谈现代科技对企业效益的推动作用

一、超声波的特性及其在提取中的应用

超声波是弹性媒质中的一种机械波,频率高于20000Hz,一般人是听不见超声波的。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它的应用就是按照这两个特点展开的.通常将超声与媒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分为机械(力学)机制、热学机制和空化机制。

1.超声波的机械机制与应用

超声波机械机制是指超声波在媒质中传播,使媒质质点进入振动状态,描述这种状态的物理量是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和声压等参量。如果超声对媒质的作用与这些物理量有关,我们把这种产生效应的机制称为机械机制。超声波在介质传播过程中,引起介质质点的交替压缩和伸张,质点的振动位移、速度变化不大,但加速度却相当大。以水为例,频率为20kHz,声强为1W/ cm2的声波在水中传播时,最大质点速度和位移分别是0.115m/s和0.93×10-6m,但最大加速度却达到了1.44×104m/s2。如此大的加速度,能显著地增大溶剂进入提取物细胞的渗透性,加强传质过程,从而提高了提取效率。

超声波机械破碎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 浸提过程中无化学反应, 被浸提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短时间内保持不变, 生物活性不减,同时提高了破碎速度,缩短了破碎时间,可极大地提高提取效率。低强度超声不仅可使细胞周围形成微流,还可使动植物细胞产生胞内环流,从而提高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通透性。超声增加膜的通透性可由下面实验论证:盐溶液中离子透过玻璃纸膜到蒸馏水的通过率为5%,如在其扩散的方向加以超声作用则可达到100%。这种变化同时还说明,超声作用无需通过破坏膜或提高介质温度也可加大传质过程。这是超声强化从动植物细胞中萃取出酶的主要机理。

2.超声波的热学机制与应用

热学机制是指超声波在媒质内传播时,其能量不断地被媒质吸收而变成热能,从而使媒质的自身温度升高。如果超声吸热对媒质产生某种效应,我们把产生该效应的机制称为热学机制。

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周期性的紧缩形成温度增高中心,从而使介质温度升高。介质经超声作用,单位体积(平面波波束内)产生的热能可通过公式Q=αIt计算得到(α:介质声强吸收系数,I:超声波声强,t:时间)。介质温度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3.超声波的空化机制与应用

超声场中提取溶剂内含气体及微小的杂质,在超声产生的压力波作用下,媒质中分子的平均距离随着分子的振动而变化,当对液体施加足够的负压时,分子间距离超过保持液体作用的临界分子间距,就会形成空穴,一旦空穴形成,它将一直增长至负声压达到极大值,但是在相继而来的声波正压向内这些空穴又将被压缩,其结果是一些空化泡将进入持续振荡,而另外一些将完全崩溃。Flynn把空化分为瞬态空化(指声强度大于10W/cm2时产生的生存周期较短的空化泡)和稳态空化(指在声强度较低时产生的空化泡,其大小在其平衡尺寸附近振荡,生成周期达数个循环)液体内可同时产生上述两种空化作用。

超声强化萃取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超声波产生的空化效应。研究表明,瞬态空化崩溃时可形成高达5000K以上的局部热点,压力可达数百乃至上千个大气压。瞬态空化发生在较强的声强作用下,气(汽)泡在一个声波周期内迅速的生成、长大、压缩、崩溃。随着高压的释放,将在液体中形成强大的冲击波 或高速射流。在萃取中,这种强大的冲击流能够有效地减小、消除溶剂与水相之间的阻滞层,从而加大了传质速率。同时,冲击流对动植物细胞组织产生一种物理剪切力,使之变形、破裂,并释放出内含物,从而提供了一种新的非常特殊的物理环境,这大大加速了萃取过程。

二、超声提取的优越性

与传统的提取方法比较,超生提取不仅能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得以充分释出,还能使目标提取物的提取率提高、节省原料、能源,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经济效益。若采用机械搅拌和超声循环强化提取,提取时间只有常规方法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小功能超声波即可破碎提取大量物料,一般均在室温下提取,无须大功率搅拌和耗费大量加热能源,单位物料处理量能耗较常规提取方法降低50%以上;由于提取温度低,最大限度保持了物料中原有的各种有效成份(特别是各种热敏性成份等),可达到提高药效,减少用量的目的。同时,由于提取时间短使提取产品中其它无用的杂组份含量减少,提高了提取产品品质,为后续分离纯化过程奠定了良好基础,可显著降低单一组份等其它高端产品的生产成本。

常规方法与超声提取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有效成分进行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的对比分析,两者所得到的图谱一致,说明超声提取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结构,并且缩短了提取时间,提高了提出率,从而为中草药成分的提取提供了一种快速、高产的新方法。

三、结束语

现代科技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原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企业的科学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科技应用水平和现代的信息化程度成了企业发展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冯若赵逸云李化茂王进:超声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

[2]朱国辉丘泰球黄卓烈:超声波在萃取中的应用,声学技术2001,20卷4期188~189页

篇9: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近几年,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 这为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13年底, 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4万公里, 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铁路、水运、港口吞吐量都有一定的发展;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包装设备和搬运机械设备均多达数百种, 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

总体来看, 我国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对许多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下, 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 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 系统功能不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发展缓慢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

1.2 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 我国物流信息的发展已经产生质的飞跃,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其中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有效方式, 在定位技术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对提高运输效率及货物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信息系统可以对整个运输过程提供跟踪管理, 根据道路实际情况, 可以随时指挥车辆选择最佳路线, 为供应商提供时时准确的定位和查询服务。从而保障货物能够快速、安全、高效地送达到客户手中, 也可以为客户提供适应权限的查询服务, 总体上基本上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3 我国物流设备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我国的物流技术和设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各种物流设备品种齐全, 增长迅速, 在技术上已经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准。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在物流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使集装箱运输得到了高速发展。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的今天, 先进的物流设备不断地创新和开发, 促进了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2 我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 物流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很多方面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虽然这种差距在不断地缩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长期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2.1 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我国是一个大国, 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国内资源, 降低运输成本, 可以大大地促进经济发展。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 地方保护主义虽然有所减少, 但物流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关数据显示, 从上海到兰州的物流成本平均是从上海到美国的八倍, 说明我国内陆的物流成本过高, 导致物价偏高, 降低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地方政令不统一, 对物流运输缺乏统一规划, 导致物流业发展不平衡。

2.2 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物流资源的发展现状是, 不同的部门各管一块, 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结机制。如海运、陆运、空运等很多资源都是分散的, 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 难以形成聚集效应。条块分割给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说明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体制还是有矛盾的, 需要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为物流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2.3 缺少专业的物流人才

我国的物流人才相对短缺。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比较多, 而知名高校的物流专业开设的相对较少, 很难形成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高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也是阻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因为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 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 导致先进的设备无法应用, 综合性服务水平不高。

3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3.1 健全物流管理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统一规范的物流管理制度, 多数的行政管理部门和物流企业都没有较为规范的规章制度, 监管难度大, 服务水准低。针对这一问题, 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着手, 积极构建统一的、规范的管理机制, 把国内和国际的物流资源有效结合起来, 对海运、空运、路运进行统一规划, 充分挖掘各职能部门的潜力, 把效用发挥出来。其次, 要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 加快我国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速度。最后, 加快物流信息化进程。现代物流业是建立在信息计算机基础之上的,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运用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基础。因此, 现代物流企业和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平台, 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 合理利用车辆, 提高动作效率。

3.2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首先要引导高校开展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提高物流专业化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次, 企业也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重点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再次, 积极鼓励企业自主研发, 应用新型的物流技术和设备, 在自主研发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后, 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到发达国家学习, 学习先进国家的物流管理经验, 把发达国家先进的经验带回来。

3.3 发展绿色物流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但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障碍。建立现代的物流业必须要重视绿色物流的发展, 才能使中国的物流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首先, 政府应该完善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体制必须占据主导地位,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行业标准, 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发展绿色物流。其次, 让企业成为绿色物流的主体。企业应该不断地完善本身的创新机制, 提高运用先进技术设备的能力, 有一定自主开发能力, 用节能环保的材料代替耗能的材料,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经营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最后, 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从宏观方面统筹规划, 利用各种有效资源, 建设可持续的物流发展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 提高物流的专业化水平, 能够节约成本, 提高服务水平。

3.4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 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和重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引导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国家和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相衔接, 积极支持建设发展现代物流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大型物流园区、大型物流中心和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及处于地方或部门边缘区的“节点”建设。政府应该通过适当方式参与前期投资, 然后采取租赁、承包、入股、分期付款等形式, 通过市场招标的办法交给企业经营管理。应该大力支持现代物流企业采取多种途径筹集资金, 鼓励、引导多元化市场主体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 以扩大资金来源, 发展现代物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现代物流的发展, 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拉动中国的经济。另外, 政府管理部门要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 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再整合方面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要打破部门分割和区域保护, 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资源整合创造条件, 提高整个物流领域的动作效率,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

摘要:目前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织部分, 无论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 还是在物流设备市场和信息化发展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但管理体制方面和物流人才的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突出问题, 对我国的现代物流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物流领域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物流,经济,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02) .

[2]吴明.供应链一体化时代的物流管理[J].北京物资流通, 2007 (04) .

[3]曹丽娟, 杨路明.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的相互作用分析[J].中外物流, 2006 (02) .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教案《我爱爸爸妈妈》及教学反思下一篇:矿井防灭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