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特性

2024-07-20

民族特性(共8篇)

篇1:民族特性

不同的国家因民族特性不同德育也体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而德育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作用大小也不同。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德国、日本德育共性来探讨民族特性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性。

一、道德教育中民族特性突出

1.将德育放在首位是德国、日本教育的民族特性之一。德国、日本两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将德育放在首位。日本早在1879年,天皇便颁布《修订教育令》,确定以修身为“本”,知识为“末”的原则,使独立的德育课程——修身科的口授学时占总授课学时比重由1.5%上升至10%,在各科中跃居第一[1](p293)。虽然二战后一度实行主智主义教育路线,但在1971年,日本颁布教育改革令,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重点抓[2](p295)。此后,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都重申这一思想,使德育主导的思想在社会上形成共识。

为了进一步贯彻这一思想,一方面,日本政府对学校德育实行全面干预,有一整套管理体制:从教育部、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辅导组到班主任。1963年起文部省相继在全国各都、道、府、县指定一批中小学为德育实践学校,按地区联合组成道德教育共同推进学校,直接受文部省及所在政府教育委员会具体指导。这些学校中又一般由几所联合成立德育委员会,其下,各校又设有德育研究会,研究具体的学校德育教材、方法、各种活动安排、出现的问题以及不同时期的德育重点等[3](p138)。日本国立研究所以及都、道、府、县等教育行政机构及教科所或教研会中也都设有专门的德育领导和研究机构。另一方面,从1958年起,日本中小学每周开设一节道德课,称“道德时间”,正规教材由文部省制定,除正规教材外,文部省还编有一套收有几百篇文章的德育乡土教材。

德国学校是从教会教育机构中演化而来,学校德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德育首位的思想也由来已久。1870年德国统一后,宪法就规定宗教教育为核心课程,学校德育主要由宗教教育承担,教会管理宗教课事宜。1889年威廉二世发布教令,要求德国学校把“畏神”和“热爱祖国”的教育放在首位[1](p166)。后来由于希特勒上台后强化反动政治教育,一度使德育与军国主义宣传划等号,法西斯德育路线对战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唯智育主义二战后一度在西德盛行。但毒品、暴力等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省德育问题,许多州(如巴伐利亚州)纷纷对德育做出决定,州宪法明文规定德育的重要性,指出学校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塑造人的个性和心灵,教育学生尊重宗教,爱国爱民。

德国对德育的重视方式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截然不同,德育实行教育分权制,两德统一后仍然如此。学校德育以宗教教育为根本,在各方面都突出宗教信仰和教会的作用,宗教课是中小学的必修科目,全权由教会包办,校长都不得干涉过问,至上性可见一斑。此外,德国人认为,思想行为教育是一个综合工程,强调将德育贯穿于一切教学工作之中,除宗教课、伦理课、社会课等德育科目外,要求其他课程也应担负德育任务(从操作层面看,大众学校实行的教师包班制,一个教师上十门课左右,对教师把德育与其他教学相联系也十分有利)。

2.重视本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德国、日本德育的特征之一。日本德育重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明治维新以前,各种教育(如家庭、私塾、平民乡学、大学寮等)都以灌输伦理道德为核心,对百姓进行严格而广泛的封建神道、儒道和武士道的三重道德熏陶,推崇天皇崇拜、仁义忠孝、跷勇、坚忍、重名轻死、崇拜军刀、舍身正果等价值观;明治维新时,在吸收西方科技和文明的同时,仍以封建道德作为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封建臣民武夫;此后,实际执行的军国主义教育路线使西方技术与皇道国粹更牢地合壁一体,在致力于富国强兵的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以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为目标,最终,“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德育成为战犯的帮凶。1947年,日本修正了教育基本法,抛弃了推崇了50年的武士道军国主义德育路线,以培养国民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爱好和平为宗旨。此后,经过若干次改革,德育目标明确规定要使日本人“具有自主性”,推崇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尤其注重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巧妙在与“建设家乡”,“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再配以其它的感性材料(包括英雄史),教育效果很强。需要指出的是,日本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对天皇敬爱和日本国崇拜的情调以及美化侵略战争和战犯的态度,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

德国自19世纪70年代统一后,虽然形成了全国普通国民教育体系,但德育中的宗教特色仍然很浓厚,价值以一般教义为基础,遵循宗教价值观,敬神、畏神、服从、纪律、忠诚、责任、仁爱等道义型价值取向是其体现,而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是功利型的,信奉的是竞争、利益、尊严、责任、效率、自由等,经过冲突与磨合,战后,德国德育目标强调要培养人的尊严、克己、乐于助人、理解他人,强调对公民进行诸如诚实、坦率、互助、给予、仁爱、不自私、责任感、相互谅解协调等健全人格的质素教育,现代社会所需的完善人格教育与其传统文化特质有机结合起来了。当然,两次大战期间德国实行法西斯德育,所鼓吹的以对暴力的崇拜和对权威的盲从为特征的“特种日耳曼民族”观在今天西方极右势力有所抬头的背景下有死灰复燃之象,应当引起人们的警惕。

二、民族特性通过德育进一步被强化

1.德国、日本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民族精神,两国人民民族认同感强烈。日本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文部省制定的道德条目为主,每一德目都有详尽说明,特别强调德育与各科及课外活动配合,除正规教材外,还鼓励教师依据这些德目自编教材,因此,德育实际是由德育课以及历史、地理、公民、政治经济、家庭技术等等社会科和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指导课、劳动课等共同承担。日本德育内容虽然十分丰富,但德育的核心目标却十分明确,旨在培养民族精神,这是日本学校德育最突出的特色。1990年后,日本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1](p298)。其核心有二: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一是培养日本人,其根本实质是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拥有民族优越感的“高大”日本人,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日本民族精神之精髓——勇于进娶百折不挠、忠精团结、舍身奉献等德性教育浓浓地渗透于各门德育课程及活动之中。由于日本德育是全民德育,家庭、学校、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因此,“高大”日本人教育很有成效,日本人民民族认同感极强,以身为日本人而自豪。

德国德育除宗教课、伦理课外,道德观念教育也渗入所开设的大量社会科之中,如,地理、历史、教育、社会、劳动、家政、经济等。此外,从宗教仪式到各种庆典仪式,甚至到课堂装饰(悬挂耶稣蒙难的大十字架),无处不体现出道德的教化。虽然德国学校德育因各州具体的德育要求不同而目标有别,没有统一的文字表述。但二战后,德国德育的基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1](p171),除培植学生的宗教信仰外,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乐于助人,对真善美的感受性,民主精神和爱国爱民以及德意志精神,其中培养学生具有“德意志”精神是德国德育的核心目标。德意志民族以气质高贵、尊严、责任感、思维严谨周密著称于世。德育根本目的是要培植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灌输爱国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尤其重视德国史、德国地理等教学,在各种德育教材中强调介绍德国民族英雄和民族著名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贡献,而在培养人的尊严、责任感上,德国德育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与日本的形成鲜明地对比。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德育是相当成功的,人们在与德国或德国人的交往中,总会感觉到他们对工作、对祖国表现出的由衷的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表现十分突出。

2.德国、日本德育的功效之一是民族特性突出。德国、日本德育的成效人们是有目共睹的,这主要表现在两国民族特性鲜明,甚至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都表现出本民族的特色。

大和民族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于从集体道德观看人生、订行为准则,突出群体意识,国民的同舟共济的意识浓厚,这是德育的成效。日本德育强调合作的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培养、炼塑群体共存共荣的精神,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表现在方方面面,如,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有“关于集体与社会”的道德条目(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制订具体的教学要点)[2](p201),通过讲解、讨论、辩论等各种方式在“道德时间”进行教育,还渗透到其它社会学科的教学和特别活动(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全校性活动(如国庆、校庆、文化祭、音乐会、校运会等)等活动之中,甚至在学生守则中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德育理念,如,日本兵库县立神户高冢高中学生守则中对着装(细致到鞋袜颜色、校服的换装时间、毛衣颜色及式样……)、礼貌用语等都有细致、详尽规定[1](p309),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日本人讲求群体协作的民族特性如此鲜明,以至于在当今社会表现出独特的市场经济模式:协作型市场经济,它体现在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及企业内部的团结合作,员工以工厂企业为家,而且,公司企业名气越大,越注重公司精神教育,像松下公司从厂家到管理机构、培训中心以及技工学校和研究机构,都非常注重“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奋斗向上、礼貌谦让、适应形势、感恩报德”的“松下精神”教育[1](p461)。重视集体的企业文化建设被不少人认为是日本成为经济巨人的秘密武器。

日尔曼民族国家意识强烈,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体主义观念普遍被接受,这与道德的教化是分不开的。德国德育在运作中表现出人性型特点,专注于对上帝的虔诚和对人性的磨练,体现了克己、互助、严谨、责任感、关爱、不自私、给予、发展相互谅解协调关系等特征,这些德性普遍被推崇,重视社会公平就会成为必然。

德国人重视社会公平,从而在市场经济运行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德国造成了毁灭性灾难,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被视为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奇迹,其主要原因,就是实行了由德国经济学家L·艾哈德(LudwigErhard1897~1977)倡导的“适应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简称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把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的统一,讲求效率、强化竞争的同时,又讲求公正、减少两极分化,提倡社会公平,注重社会保障,体现出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原则。不难看出,德国人克己、互助、服务社会和人群等良好品行,对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和推行起了基础作用,而德国人的诚实、坦率、尊严、不自私、责任感、理解他人等品行也体现在方方面面,譬如说对二战中法西斯行径的反思与忏悔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赏,为其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不少外部阻力。

篇2:民族特性

民族文化资源特性探讨

民族文化资源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它千姿百态,散落分布在人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固定的区域通过特定的群体,世代相传、逐渐稳定而成;它蕴含着民族精神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 者:贺先枣 He Xianzhao 作者单位:康定民族师专,四川,康定,626000刊 名: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5(4)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文化 资源 特性

篇3:民族特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性(格)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民族,因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因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费孝通认为,“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不管是基于哪种学科上的定义,归根结底,民族性就是一种民族差别、特征的体现。在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性是长期存在的,而民族性的存在决定了民族间差异的存在。本文所指民族特性,是指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特性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产和生活方式等。

二、民族特性的具体表现

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各个民族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的差异,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宗教习俗等。但就整体少数民族来说,又具有共性。

1、社会发育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50多个少数民族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大约有近3000万人口的地区还保持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约有400万人口的地区存在农奴制,有100万人口尚处于奴隶制阶段,60多万人口的地区尚处在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

2、自然条件特殊

从历史发展来看,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牧区、山区、边境、高原地带,气候恶劣、交通闭塞,人口稀少,居住相对分散。恶劣的居住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造成各个民族的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状态,几乎断绝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这些都导致了本民族经济发展缓慢,也减少了接受外部支援的机会,自身的发展受到局限,进入发展的恶性循环。

3、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力得以解放和发展,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劳动力资源等,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水平仍处于自给自足阶段,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很低,科学技术推广慢,普及程度低,应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不大。所以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

4、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包括知识、语言、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又都有自己的本质特点,呈多层次、多元性的文化特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的历史背景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直接影响这个民族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传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转化、发展,以适应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是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一个重大问题。

三、民族特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1、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

由于民族地区分布的地域情况,即西多东少,东部依其沿海、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优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速度快,效率高;西部民族地区地处内陆,交通、通讯不便,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较慢,效率也较低。根据《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4》,在2013年,东部10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合计322258.9亿元,占全国比重51.2%;西部12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合计126002.8亿元,占全国比重20.0%,只占东部10省(区)的39.1%。由此可见,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

2、形成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民族特性的存在,致使各个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式、手段、水平等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5省依据各自的资源,有的发展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有的发展特色旅游、服务业,都达到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在5省中,内蒙古和广西的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中产值占比例最多的,贵州、云南、西藏3省的第三产业产值最多。根据表1可以明显看出,2013年,在5个省份中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最低,内蒙古最高,前者是后者的20.84倍,差距可见一斑。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4》。)

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

1、调整民族地区扶贫标准,转变扶贫方式

2015年国家确定的解决温饱的标准为人均收入2800元。对于大多是民族地区而言,这个标准是可以实现的。缺少收入已不足以成为贫困的主要原因,问题在于高额的家庭债务偿还困难。通过发放救济金的方式不能真正帮助群众脱贫,扶贫最关键还在于扶智。因此,政府部门应通过帮助贫困户找寻工作,或是自主创业等稳定其收入来源。对于高山山地、干旱地区来说人均收入2800元的标准也是不足以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的。根据有关省区的调研测算,农牧民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牧区人均纯收入要达到3500元。国家应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调高扶贫标准,转变扶贫方式。

2、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整村推进项目、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如水、电、路、通信等较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善,有效地使资源优势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但是仍存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不畅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的帮助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更需要靠各少数民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3、加强民族地区法制建设,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

党和国家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制订了自治法和许多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民族法治观念和民族自治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好自治法,用好用活用足各项民族优惠政策,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4、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发展经济,关键是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走出一条切合省(区)情、县情、乡情的路子,如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云南省的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提高自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带动民族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5、继承传统、弘扬民族文化

对于那些包含着封建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文化和包含着某些建立在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如宗法观念、男尊女卑、家长制作风、因循守旧,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创新精神等与现代化要求发生尖锐冲突的落后观念应予以抛弃。要继承和发扬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统一、稳定有利的优秀民族文化,如整体观念、国家民族统一的政治观念、和谐的人际关系、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等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此外,民族性所包含的民族文化问题也要正确对待,因为在民族性中最关键的、也是最为有价值的正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保存优秀民族文化可以充分照顾到民族情绪,让少数民族感受到社会对其民族性的认同和肯定。因此,在对待民族文化上我们应该继承和尊重优秀的民族文化,对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应该及时挖掘抢救,特别是那些濒于失传的民族优秀文化。

现在中央、省、市、自治区都相继成立了民间文艺研究会、民间文学调查组等,对各地进行民族文化搜集整理工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和规划,同时在法制、经费、结构设置上做好配备工作,调动民间民族文艺活动和团体的发展,使民族活动在经济发展中活跃起来,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化的民族性。

6、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

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就必须发展科技教育。首先,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对民族省区不同阶段的教育采取不同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无法读书;调整或改革高校的教育结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等,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

其次,培养和引进人才。纵观全国,人才多的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就快。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要培养、用好当地的人才和技术,更要注意引进人才,通过提高福利待遇吸引、激励外地各种专业人才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尤其是按照地域、项目和人才一体化的原则,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陆惠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性的正向选择[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3).

[2]梁祝平:抓住特点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2(4).

篇4:民族、特性与幽默

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等条件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各自的行为特色。美国少女追求时髦,思想开放,春光外泄无所谓,若是丢了漂亮的帽子那可就太跌份儿了;日本少女比较保守,而且钱包也充足,帽子吹掉了可以再买,裙子里面的秘密可不能随便让人知道;中国少女既舍不得帽子,又不能任裙子翻飞,只好手忙脚乱了。

据说有人曾经做过一次试验,来测试一下不同国家的人性格中的幽默成分。将一只苍蝇放进一杯啤酒,再端给喝啤酒的顾客。西班牙人会留下钞票后走人;法国人则会把啤酒倒掉;日本人会大声地训斥餐厅经理一顿;沙特人则要求侍者当面把啤酒喝掉;而美国人呢,他会习惯性地把双手一摊,肩膀一耸,脸上带着微笑对侍者说:“以后请将啤酒和苍蝇分开放置,由喜欢苍蝇的客人自行把苍蝇加入啤酒,你认为怎么样呢?”

篇5:民族特性

(二)小城镇社区服务的组织和动员能力较强。民族地区小城镇居民多从农村中迁来并与周围农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城市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与农民很相似,传统人文色彩相当浓厚。更由于小城镇社区空间较小,居民的生活地点和工作地点之间距离很近,集地缘、业缘关系于一体,闲暇时间相对充裕,社区成员直接互动的机会和时间多。民族地区小城镇社区成员受现代职业次级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较浅,而传统的初级关系和行为方式保留较多,邻里间守望相助的风尚较明显,人际交往中重感情。这些传统因素使社区具有较高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质使小城镇社区建设具有较高的整合性。这种整合性质使小城镇社区建设具有较高的动员潜力,社区居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会借助于传统的力量有组织地共同参与社区行动,从而为小城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三)小城镇社区担负着为周围农村社区服务的任务。城市社区服务仅限于社区居民,而小城镇社区服务不仅限于社区成员,它还作为农村的服务中心而存在。小城镇社区往往地处农村中心区域,定期的集市贸易在社区展开,是周围农村物资、信息的流通中心。国家的政权机构和其它事业性办事性机构多集中在城镇,使小城镇扮着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农村本身社区服务是传统的互助行为而无它途,地域上的分散,能力和财力限制,难以确立有效的社区服务内容。因此,农村社区服务也多由城镇社区服务机构承担。如敬老院、福利院、医院、通讯设施、文化站、广播站、电视传送设施等都集中在城镇中,它们不但为小城镇社区居民服务,而且承担带动社区服务的任务。

调查结论:

1.小城镇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缺乏或复制了传统政治功能。有的小城镇还没有真正开展社区服务的组织。街道完全贯彻上级意图,使居民过问和参与社区决策变的很小,影响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2.小城镇社区服务首要面对的问题是资金缺乏。政府只负责工作人员的日常工资及活动经费,而真正的社区服务资金较少,服务难于启动。

3.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忽视对少数民族的特殊服务。民族地区小城镇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有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殊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及消费特点,因此这应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

4.小城镇社区服务往往注重社区硬规划和社会卫生环境方面的内容,对于便民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服务项目开展不够,甚至没有开展,这会造成发展的片面性,从而整体服务上不去。

5.社区服务需要人力来实施,专职人员是有限的,无限扩张专职队伍会增大经济开支,并且社区服务面广,随机性大,也没有必要建立专职的队伍。灾民族地区,小城镇社区应充分挖掘传统互助资源,创立和健全志愿者队伍。

6.小城镇成群连片的建筑不多,大多为单门独户,便于居委会深入了解熟悉。所以小城镇社区服务做的最好的是社会 救助和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正理念,为那些弱势群体和个人提供救助和保障,增加社会的保障能力。

7.民族地区的小城镇是不同民族汇集在一起的,又加剧了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容易紊乱,加上人们高期望值存在,容易发生越轨行为,因此,社区治安工尤为突出和重要。

8.由于小城镇人口较少,流动性不大,人口接触频率高。在一个社区里,往往都是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不少街道干部服务对象范围是“唯亲”,对陌生人态度傲慢,没“礼”不行。本来问题多多的小城镇社区服务又雪上加霜。

9.在小城镇的社区服务中,老年妇女是积极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她们文化较低但服务热情和经验方面相当突出,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形成“老大妈式”的社区服务队伍风景线。

篇6: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篇7: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学特性教案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教学目标:1.掌握猪的行为学特性

2,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

教学重点:1.猪繁殖力强

2.猪的群居性

3.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难点:1.猪的群居性

2.猪的好清洁性与猪的采食行为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自学 教学过程:

【讨论】大家都见过猪,你认为猪有哪些特性? [【板书】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讲解】猪有哪些生物学特性? 在了解猪的品特征、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养好猪、多养猪、快出栏是非常必要的,是实行科学养猪的依据,其特性如下:

【板书】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1)性成熟早。猪是多胎高产家畜,为其它家畜所不及,一般4-5月龄达到性成熟,6-8月龄可以初配。

(2)妊娠期短,只有效期114天。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1年能分娩两胎。(3)猪的繁殖力高》初产母猪一般产仔8头左右,二胎以上可产10-12头,三胎以上可达14-16头,有个别的可达20头以上。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与马、牛、羊比,猪胚胎期和生后期,生长都迅速,时间短、生长强度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育肥猪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公斤。以后生长速度缓慢,并且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增强,特别我国地方猪更明显。

3.杂食,饲料报酬高:猪是杂食动物,能利用多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猪有择食习性,喜爱甜味,采食量大,消化力强,对精饲料消化率可达75%,对粗纤维的消化率弱,但我国地方猪要比国外引入猪种强得多。

4.耐热性差:猪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0-23,超过30时,随温度上升,猪的采食量下降,生长受阻,甚至不能忍受。然而仔猪则怕冷,抗寒力差,适宜温度量1月龄内的仔猪为30度左右。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猪的视觉很弱,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而对声音和气味则较敏感。母、仔认识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 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信息传递。在无猪舍的情况 下,猪能自找固定地方居住,表现出定居漫游的习性。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欺生的好斗特性,猪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一个稳定的猪群,是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的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个体之间和睦相处;当重新组群时,稳定的社群结构发生变化,则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猪具有明显的等级,这种等级刚出生后不久即形成。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毋猪前端乳头会出现争斗行为,常出现最先出生或体重较大的仔猪获得最 优乳头位置。同窝仔猪合群性好,当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远,若受到意外惊 吓会立即聚集一堆,或成群逃走;当仔猪同其母猪或同窝仔猪离散后不到几分钟,就出现极度活动,大声嘶叫,频频排粪排尿。年龄较大的猪与伙伴分离也有类似 表现。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猪的相互交锋,除 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猪群结构的作用。

当一头陌生的猪进入猪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猪攻击的对象,攻击往 往是严厉的,轻者伤皮肉,重者造成死亡。如果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放在一 起时,彼此会发生激烈的争斗。它们相互打转、相互嗅闻,有时两前肢趴地,发 出低沉的吼叫声,并突然用嘴撕咬,这种斗争可能持续I个小时之久,屈服的猪 往往调转身躯,嚎叫着逃离争斗现场。虽然两猪之间的格斗很少造成伤亡,但一 方或双方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在炎热的夏天,两头幼公猪之间的格斗,往往因热 极虚脱而造成一方或双方死亡。

猪的争斗行为,多受饲养密度的影响。当猪群密度过大,每猪所占空问下降时,群内咬斗次数和强度增加,会造成猪群吃料时攻击行为增加,从而降低 饲料的采食量和增重。这种争斗形式一是咬对方的头部,二是在舍饲猪群中咬尾 争斗。

8猪的多相睡眠性:

5.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部分在白昼,在温暖

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昼夜活动 也因年龄及生产特性不同而有差异,仔猪昼夜休息时间平均为 60%-70%,种猪 为70%,母猪为80%-85%,肥猪为70%n-85%。休息高峰在半夜,清晨8时左右 休息最少。

哺乳母猪随哺乳天数的增加而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次数也由少到

多,时问由短到长。哺乳母猪睡卧休息有两种,一种是静卧,一种是熟睡。静卧 休息姿势多为侧卧,少为伏卧,呼吸轻而均匀,虽闭眼但易惊醒;熟睡为侧卧,呼吸深长.有奸声且常有皮毛抖动,不易惊醒。

仔猪出生后3天内,除吸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甜睡不动,随日龄增长 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多,睡眠相应减少,但至 40 日龄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仔猪活动与睡眠一般都尾随、效仿 母猪。出生后 10 天左右便开始与同窝仔猪群体活动,单独活动很少,睡眠休息 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

【板书】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加强对猪的调教,使之吃、睡、排粪尿三点定位,以便做好圈内清洁工作。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野猪就不在窝边拉屎撤尿,以避免敌兽发现。

2.猪的模仿性

【讲解】猪有探究行为。猪群之间靠拱、推、咬和听进行信息传递。比如仔猪会吃奶,向大猪学习。以母带仔法或大带小法。猪的探究行为大多数是对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尝、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表现出很发达的探究躯力。探究躯力指的是对环境的探索和调查,并同环境发生经验性的交互作用。猪对新近探究中所熟悉的许多事物表现出好奇、亲近两种反应,仔猪对小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好奇”,对同窝仔猪表示亲近。探究行为在仔猪中表现明显,仔猪出生后2 min左右即能站立,开始搜寻母猪的乳头,用奥子拱掘是探查的主要方法。仔猪的探究行为的另一明显特点,是用鼻拱、口咬周围环境中所有新的东西,用鼻突来摆弄周围环境物体。其持续时间比群体玩闹时间还要长 3.猪的拱地性

(1)采食行为猪的采食行为包括摄食与饮水,并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突出特征。猪子是高度发育的器官,在拱土觅食时,嗅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猪 舍内,饲以良好的平衡日粮,猪还会表现拱地觅食的特征。每次喂食时猪都力图 占据食槽有利的位置,有时将两前肢踏在食拍中采食,如果食槽易于接近的话,个别猪甚至钻进食槽,站立食梢的一角,就像野猪拱地觅食一样,以吻突沿着食 槽拱动,将食料搅弄出来,抛洒一地。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甜食。研究发现,未哺乳的初生仔猪就喜爱甜食。颖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千料与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花费时间也少。

猪的采食是有竞争性的,群饲的猪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母猪在发情期可以有特异 的求偶表现,公、母猪都表现出一些交配前的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音调柔和而有 节律的哼哼声,爬跨其他母猪,或等待其他母猪爬跨,频频排尿,尤其是公猪在 场时排尿更为频繁。发情中期,在性欲高度强烈时期的母猪,当公猪接近时,调 其臀部靠近公猪,闻公猪的头、肛和阴茎包皮,紧贴公猪不走,甚至爬跨公猪,最后站立不动,接受公猪爬跨。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种 呆立反射是母猪发情的一个关键行为。

公猪一旦接触毋猪,会追逐它.嗅其体侧肋部和外阴部,把嘴插到母猪

两腿之间,突然往_L 拱动母猪的臀部,口吐白沫,往往发出连续的、柔和而有 节律的喉音哼声,有人把这种特有的叫声称为“求偶歌声”。当公猪性兴奋时,还出现有节奏的排尿。

公猪由于营养和运动的关系,常出现性欲低下,或发生自淫现象。群养 公猪,常造成同性性行为,群内地位低的公猪多被其他公猪爬跨。

有些母猪表现明显的配偶选择,对个别公猪表现强烈的厌恶;有的母猪 由于内激素分泌失调,表现性行为亢进.或不发情和发情不明显。

5.母性行为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 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常衔草、铺垫猪床絮窝,如果栏内是水泥地而无垫草,就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 h,母猪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磨牙、摇尾、拱地、时起时卧,不断改变姿势。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问分娩,一般多 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在夜间产仔多见。当第一头小猪产出后,有时母猪还会 发出尖叫声;当小猪吸吮母猪时,母猪四肢仲直亮开乳头,让初生仔猪吃乳。母 猪整个分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处在放奶状态,并不停地发出哼哼的声音;母猪 乳头饱满,甚至奶水流出容易使仔猪吸吮到。母猪分娩后以充分暴露乳房的姿势 躺卧,形成一热源,引诱仔猪挨着母猪乳房躺下。授乳时常采取左倒卧或右倒卧 姿,一次哺乳中间不转身。母仔双方都能主动引导哺乳行为,母猪以低度有节奏的哼叫声呼唤仔猪吸乳,仔猪则以它的召唤声和持续地轻触母猪乳房来发动哺 乳。一头母猪授乳时母、仔猪的叫声,常会引起同舍内其他母猪也哺乳。仔猪吮 乳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仔猪聚集乳房处,各自占据一定位置,以鼻端拱摩 乳房;吸吮;仔猪身向后,尾紧卷,前肢直向前伸,此时母猪哼叫达高峰;排乳完毕,仔猪又重新按摩乳房,哺乳停止。

【小结】猪的行为学特征和猪的生物学特性。作业:P57T1、2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养猪

第一节

猪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1.多胎高产,繁殖力强

2.生长期短,发育迅速,沉积胎肪的能力强 3.杂食,饲料报酬高: 4.耐热性差:

5.视觉不发达,嗅、听觉较灵敏

6.群居行为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交互作用。7.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8猪的多相睡眠性

二、猪的行为学特性

1.讲卫生喜爱清洁,定点排便: 2.猪的模仿性 3.猪的拱地性

4.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篇8:色彩民族特性的研究

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 人对物品的色彩知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们往往在看到一件物品的色彩时, 就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好恶。由于人们对于不喜欢的东西要比喜欢的东西敏感得多, 因此, 如果不能在第一印象中被打动, 就很难继续对它有所关注, 只有有了初步的兴趣之后, 才会进一步考虑是否接受。可以说, 色彩是产品与消费者的第1次交流, 而这交流是潜意识的, 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对于设计而言, 色彩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色彩设计的好坏, 体现着一个设计师的水平和修养。人们由于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 对于色彩的态度也有很大区别。因此, 把握住了色彩的民族特性, 也就掌握了色彩变化莫测的性格特征。

1 形成民族色彩的心理基础

色彩的民族特性, 是指色彩对于不同生活背景的人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及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对于色彩好恶的不同选择。而相同的色彩之所以会产生差异较大的效果, 则要从色彩的情感特性来寻找答案。

色彩是有感情的, 这是形成民族色彩的心理基础。色彩的感觉过程, 是人们对色彩知觉所经历的经验性物理-生理-心理过程, 是客观认识对象 (物体色) 与主观认识主体 (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复杂心理活动过程[2]。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视觉不仅是眼睛的事情, 谁都知道, 理智的记忆和思考总是伴随着视觉。”因此, 色彩心理就不仅涉及视觉生理信息判断, 其他如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总是综合地、交叉地相互作用, 影响着人们的色觉判断, 发生着联想的思维活动。色彩感情主要体现在色彩联想、色彩心理感应、色彩隐喻3个方面。

色彩的联想, 是指人们在色彩知觉中自身感觉分析相互作用的联想性知觉。色觉是由视觉器官分析判断的, 但人们的多种感觉器官是相互作用而不可分离的。因此, 当色彩现象对视神经刺激时, 人们自身多元化感觉中枢形成通路, 引起多种分析器神经的兴奋, 唤起感觉经验。对某一色彩现象的判断不仅仅是视觉范畴, 也包含了其他感觉分析器范畴的反映及理性的记忆思考, 因而有冷暖、轻重、强弱、明快或忧郁等色彩的心理对应, 以及不同的好恶要求。

心理学上认为联想是知觉的产物, 它作用于各种感觉之间的通感。视觉色彩引起人的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知觉作用, 就是具体的体现。人们常常形容优美的音乐具有色彩感, 悦目的色彩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如高明度色、低纯度色、暖色可使人感觉柔软;低明度色、高纯度色、冷色可使人感觉坚硬。这些都是色彩心理的感应。在对客观色彩现象的审美过程中, 由于人们对审判主体情感因素的作用, 审美判断的结论总是使无生命的客观色彩披上了感情的外衣, 形成了对色彩好恶感和色彩象征的色彩隐喻。

用实验心理学的调查、测试方法, 可得出对色彩好恶程度的具体结论, 但由于受被调查对象的地区、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得出统一而普遍适用的结论。

我国人民崇尚红色, 以红为美, 故对女性冠以“红装”、“红袖”、“红颜”等称呼。红具有双重象征, 它令人联想到火 (光明、希望和热情) 与血 (暴力和危险) , 它既是积极的、前进的、喜庆的、革命的象征 (如红旗、春联) , 又是危险、警告的象征 (如交通禁令、消防设备) 。可以说, 每一种颜色都有其象征的意义。在现代广告设计中, 经常利用色彩象征性地表达特定主题, 并创造出适于表达广告主题本身特点的完美的艺术效果。如海王牛初乳的杂志广告主要采用绿色与蓝色, 绿色象征生命, 反映其广告主题——提高生命免疫力;蓝色象征海洋, 与海王名称及产品特色相吻合。

2 社会文化是民族色彩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色彩本身是无意义的, 但自从人类开始有意识的进行装饰活动起, 色彩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象征意义。色彩所引起的心理反应, 有些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印象, 有些则带有强烈的社会文化烙印。早在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的墓葬, 就已经开始用赤铁矿进行有目的的装饰了, 其红色对原始人来说是与生命、活力有关的象征。红色不但在中国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色彩, 表达了庄重、喜庆、吉祥等气氛, 对其他大部分国家的人民来说也都具有同样的意义。

唐朝开始明黄色成为皇权的象征, 禁止在民服上使用;红色、紫色在古代是朝廷大员的官服用色;青、绿则是庶民的服色;百姓住房也不得使用红、黄等高贵的帝王色彩。又如古代日本, 由于其神话、宗教追求纯净的精神境界而对白色情有独钟。圣母玛利亚身着蓝色外衣, 所以在基督徒生活的国度, 蓝色代表天堂、安然、高级;叛徒犹大身着黄色外衣, 所以与黄颜色有关的词语多含有轻视的意味。但在佛教国家缅甸, 黄色却没有任何的消极含义, 以番红花浸染的黄色布匹多用于僧侣的袈裟。例举亚洲与美洲几个国家的色彩含义如表1所示。可见, 社会文化对色彩审美的影响是巨大的。由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色彩喜好, 有时甚至会与色彩的习惯心理反应背道而驰。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系、风俗习惯等, 甚至群众广泛关注的某个事件, 都会对色彩的审美观念造成影响。有时是这几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时又是某个方面的影响占主导作用。而不同民族在色彩接受方面存在的差异, 也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背景。色彩一旦被赋予了道德、思想、信仰等方面上的内涵, 它也就变成了一定社会状态的外在表现符号。

3 地域环境对民族色彩的影响

人们对色彩的喜好还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生活习惯通常要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这也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人们有时会由于长期处于某种环境而对相应的环境色彩有了心理上的依赖感, 如生活在北欧地区的人们, 习惯了湖泊、雪峰的自然景观, 对青、绿色系比较偏爱;我国东北地区空气清朗, 房屋的窗格都是蓝色的, 而华北地区则大都是绿色;多雨雪地区的人喜爱淡淡的灰色等。还有些色彩喜好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们对严重缺乏的事物渴望和追求所致。如沙漠地区的人们出于对绿洲、水源的渴盼, 而对绿色有着特殊的珍爱。

地域环境对民族色彩的影响, 往往不及社会背景对民族色彩的影响那样明显和深远。它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相结合。因此, 讲到地域色彩时, 应当关注的是当地整体的环境色彩和个体色彩之间的协调关系。

现通过Sony公司在日本、墨西哥、美国、意大利网站上的不同色彩运用体会一下不同国家之间的色彩差异。日本的网站上用色最少, 但是却异常的整洁, 有力度, 很有武士道的感觉, 也有点中国山水画的味道。墨西哥的网站色彩异常艳丽, 让人想起辛辣的墨西哥菜和艳丽的墨西哥女郎。美国其实是个没什么民族观念的国家, 而且也没有太久的文明发展史, 所以他们的网页在色彩上现代感很强。意大利的色彩其实也是整个欧洲的色彩, Sony公司在欧洲的网页采用了统一的模式, 只是在中间的图片部分根据不同国家销售产品的不同, 会有些变化, 整体的感觉也就是充满了和谐自然的人文精神。Sony公司在不同国家网站的色彩上分别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影响民族色彩的因素有很多, 而这些因素有时是综合起作用, 有时则是某个方面在起主导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技术优势在产品中的含量已不象以前那样明显了, 影响产品竞争的因素, 一个是技术, 另一个就是设计, 决定产品的市场及价位的主要因素已转向产品所含的附加价值[4]。在同类产品的功能、结构、生产技术已无太大差距的情况下, 其设计品位只能依靠形式与色彩的差异化来进行市场区分。产品如果想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就必须了解销往国家的民族文化, 掌握其色彩心理。

摘要:对影响民族色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心理基础、社会文化及地域对民族色彩的影响, 指出了抓住民族色彩特点对于产品全球化销售的意义。

关键词:色彩,民族特性,心理基础,社会文化,地域,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建明.色彩设计在法国[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2]藤池英昭.色彩心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3]赵周明.色彩设计[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上一篇:以假如只有三天光明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同学聚会活动策划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