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26

模拟法庭实践学习心得体会(共8篇)

篇1:模拟法庭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模拟法庭实践学习心得

按照电大法学本科法律实践的要求,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法学这一专业,我们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法律实践。

我们以张丽医疗事故案为案例,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在本案的审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议庭笔录员,被害人王灿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点,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

中,作为被告的张丽,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本人就举证责任倒置这一问题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举证责任倒置中,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民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些要件事实的存在也构成了决定原告是否胜诉的关键。但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原告不必要就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都负担举证责任,而应当由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指证明责任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特定分配的现象,同时还意味着反对一方所证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限定,即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反对的一方究竟应该反证证明什么,必须要由法律规定。通常,由被告方证明的事实是由实体未能加以明确限定的,其证明人后由

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二是对不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两个事实的证明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则不仅表明被告没有过错,而且同时也表明损害的发生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两个问题有可能也是相互分离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应可以表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从而应当被免除责任。

二、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倒置,实际上是就某种事实负有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责任的倒置,是证明责任在当事人间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对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对这种举

证责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果,即“举证责任分配之所在,乃胜诉之所在”。因为一旦倒置以后,举证责任被倒置的一方负担了较重的证明义务,如果其不能够就法定事由进行举证,便推定提出主张的一方就该事实的主张成立,这就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诉讼的结果。

败诉后果的承担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是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是一种结果责任,解决的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风险的承担问题。在实体法上,对被告方对此要举证证明也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在高度危险责任的情况下,被告必须证明危险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责,倘被告无法就此举证则可能要败诉。这样,举证责任倒置通常是和严格责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的区别。举证责任的转换与严格责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任何类型的案件在诉讼中都可能出现举证责任转换的现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实体

法规范,只是当事人在具体诉讼过程中相互活动。

三、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发动诉讼的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证明一切?我认为,即使依据实体法的规定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担就一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举证的责任。在适用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对于过错、因果关系等,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被告证明,从而免除了受害人对此事实的举证的责任,而将该责任倒置给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担无未能举证时的败诉风险。但其他要件事实,如加害人、损害事实等,则还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分配举证责任,由该事实的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中,至少原告要证明危险是因为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则其连诉讼主体的被告

一方都不能明确,怎么诉讼?对谁诉讼?再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医院一方,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而患者应当就被告行为的危害后果事实、危害后果与被告的行为间有关联的事实等,承担举证的责任。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承担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的原因是:从实体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张权利都应当提出证据证明其权利的存在;从证据法的角度看,主张的一方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即使法律从特定的目的出发,为加强对一些处于举证遇到障碍的特定当事人的保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将特定的证明事项倒置给被告一方承担,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诉讼证明事项甚至释明事项,都交给被告承担。从性质上看,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基于法律规定,由原告证明A事实的存在,但应当由被告承担B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被告不能证明的,推定原告的事

实主张成立。

通过实践,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篇2:模拟法庭实践学习心得体会

2006年7月2日上午,辽宁电大海城学院04秋法律本科班的同学举行一次模拟法庭的实践活动,即由学生进行的模拟法庭庭审表演。通过形象逼真、生动,内容丰富,程序规范合法,以及采取当庭审判等一系列审判程序实际的操作和表演,使广大学生增长了见识,受到很大启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意义深远,收获很大,以下谈谈这次模拟法庭庭审心得体会。

一、充分认识到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裁判和调解的活动。它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的重要阶段,又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的重要阶段,也是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场合。开庭审理的任务是充分调动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积极性,揭露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用具有特殊强制力的法律文书确认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与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社会成员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因此,开庭审理是人民法院处理各种类型案件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诉讼活动,没有开庭审理,各类案件就不可能产生公正的处理结果。

二、开庭审理必须做到程序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开庭审理的法定程序是:1.庭审准备,2.公布开庭,3.庭审调查,4.法庭辩论,5.法庭调解,6.合议庭评议,7.公布判决。但以上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领会,理解具体审判的操作过程。由于多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因此司法实践中庭审活动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使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在庭审活动中的诉讼权利得不到充分发挥和行使,压抑了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正确适用法律,并有可能造成裁判不公。但这次模拟法庭的庭审活动比不上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的庭审活动规范,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庭审方式改革的规范要求,增加了审判长向当事人告知在庭审中享有各项诉讼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保障当事人在庭审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其次,在法庭调查阶段,增加了关于证据认证的内容。司法实践中,法律要求庭审中对证据的证明效力及是否采用作出认证,但一般都做不到。因为对证据效力及是否采用作出认证难度较大,同时各人站不住在不同的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合议庭成员对于证据效力及是否采用,认识难以做到统一。且有些证据对于其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当事人之间争议较大,也确实难以界定其证明效力。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生怕对证据作出认证后会出现意外,因此对证据的效力及是否采用的认证在庭审中一般都予以回避。颖。

三、加深了对实体法的理解及适用

通过庭审中公诉人的陈述,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其次,对于各种类型合同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特征和区别在理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如:借款合同与银行承兑协议,两者都是银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形成的融资法律关系。但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两者虽然都具有银行出借资金给借款人使用的特征,但两者产生的权利义务不是同一类型的法律关系。两者区别:1.履行方式和权利义务主体不同。借款合同是指银行以出借款人名义直接将金钱(货币)借给借款人使用,金钱一但交付给对方,所有权便发生转移,之后不涉及到第三人的权利义务。而银行承兑协议是指银行以出票人名义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者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两者明显区别是票据在流通过程中票据的权利义务主体除银行与持票人外包括其他汇票权利人和承兑银行。2.两者标的的流通作用不同。借款合同的标的为金钱(货币),是种类物,出借人银行交付金钱后,借款人可将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商品在市场上流通。而银行承兑协议,合同的标的是银行向持票人开具确定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票人在商品交易活动中除将它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外,在流通过程中,银行承兑汇票的权利人可将汇票“背书”,还可以将汇票用以质押担保。因此银行承兑汇票的流通作用比金钱要广泛,它涉及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比借款合同要丰富的多。3.两者适用的法律不同。借款合同引起纠纷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货款通则》等法律予以调整;而银行承兑汇票引起纠纷后,其中除持票人不到期支付汇票款外,票据在流通中有可能引起票据纠纷。如果引起票据纠纷,它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予以调整。因此,借款合同与银行承兑协议不是同一类型的法律关系。在模拟法庭的审理案件中,原告LY银行虽然与被告JX有限公司签订了保证借款合同,但合同生效后出借人LY银行未按借款合同的约定向借款人HF有限公司发放贷款,主合同至今尚未履行,也就不会产生担保之债。因此,LY银行要求JX有限公司保证担保责任无事实与法律依据。

总之,模拟法庭的审判表演,它是在电大领导和教师的关心和支持下,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教学制度改革的尝试。通过这次教学改革活动,它使学生们所掌握的法律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同时也起到了法制宣传的作用,它的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

04秋法学本科毕业生:张 欢

篇3: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之探析

1 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开展

模拟法庭, 指通过精选典型案例, 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原告、被告、公诉人、律师、审判人员、证人等) , 仔细研读案例, 广泛收集法律依据, 反复推敲法庭用语, 进行法律推理, 全面、完整地模拟法院庭审程序, 使学生在“假戏真做”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体验对法律的理解和应用。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高等法学院校 (系) 共有500多所, 开展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已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

1.1 开展过程

1.1.1 确定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制定实践教学规划、规章制度, 把握实践教学环节的全局;指导精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解答疑难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完成“认识——实践——再认识”的飞跃。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甚高, 除要求具有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外, 还应具有一定的法律实务操作能力或办案的实践经验。

1.1.2 精选典型案例。

选择的案例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选用的案例应明确、典型, 有一定的可辩性。可从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收集、借阅已审结的案例;不过, 指导教师提供案件材料时, 仅确定案件目标和各方当事人信息, 案件进展、最终结果则都由学生把握。当然, 案情不宜太复杂、争议太大, 否则庭审过程可能难以控制, 影响教学效果。

1.1.3 划分小组、择定角色。

根据选定的案情组成原告组、被告组、审判组、诉讼参与人组等, 将所有学生分入各组, 由各组在充分讨论案情的基础上推荐参加模拟庭审的学生, 参加的学生应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稳定、有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1]学生可以寻求指导教师、法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一般性指导, 融入所扮演的角色。

1.1.4 准备诉讼材料。

参加的学生通过收集证据、探知法律事实, 根据各自的角色形成角色意见, 撰写各自的法庭文件, 包括起诉书、公诉书、答辩状、代理词、辩护词、审判书、结案总结等等, 自行设计出庭策略。正式庭审前, 学生可进行多次预演, “真刀真枪”地体验庭审过程;指导教师可统一安排学生观看法庭资料片, 熟悉法庭的审理程序;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法言法语的应用。

1.1.5 正式模拟庭审。

该过程应当力求真实、与现实的司法实践相一致。在硬件配置方面, 也应营造真实场景、庄严氛围, 或建设专门的模拟法庭场所, 或利用教室、会议室、学生活动场馆等场地, 按照司法审判庭的布置要求和标准来配备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所需器材、物品, 如相关服装、徽章、设施均要求专业, 条件许可的话, 还应具有一些先进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录放机等。

1.1.6 审后分析、总结。

庭审结束后, 指导教师要对模拟庭审的整个过程和各个角色的表现进行评议, 对案件中所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相关讲解, 使学生明确、巩固相关认识;保存相关资料, 以供以后教学参考。所有学生对教学过程应认真分析、如实评价、总结心得, 并撰写实习报告。

1.2 特点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指导体会, 结合各兄弟院校的相关做法, 笔者认为,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开展有以下的特点:

1.2.1 实践教学过程被淡化, 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内容一般被列入现有的程序法教学计划课时内, 不被设为独立的课程, 不单独设立学分, 不计入工作量, 而高校对理论型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并无相应的培训激励机制, 指导教师往往积极性不足。

1.2.2 学生参与度不高, 积极性不高。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实体法、程序法知识及技能, 而程序法大多在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学习;而大四学生囿于找工作、写毕业论文、考研等压力, 往往无暇参与;而且模拟庭审耗时颇多、次数有限、角色有限, 不能保证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也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 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不高。[2]

1.2.3 表演性质明显, 学生无从提高职业素养。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所选用的一般都是理论上比较典型、法律应用结论并无太多争议的案例, 指导老师也往往要求学生在事前进行大量针对性的准备, 这样一来, 模拟庭审之时也不过是将已背好的台词再现。由于缺乏真实庭审中的临场发挥环境, 无从唤起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学生也就无从提高法律职业素养。

1.2.4 管理欠规范, 教学评价体系欠合理。

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并无规范的配套辅导教材、无专门的案例库, 指导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案例的选用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任意性;仍然沿用单一的理论教学评价体系, 指导教师仍以学习报告为主要评价对象, 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 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自身特点。

2 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完善

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在英美法系国家备受重视和推广, 但被“引渡”到我国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 虽说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 模拟法庭以其直观性、逼真性、实用性等特点对培养我国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法律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呈现出了上述影响教学效果的特点。笔者认为, 为了充分发挥模拟法庭的积极教学效果, 作为每一位法学教育工作者, 都应认真思考相应的完善对策。

2.1 科学定位, 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决定了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国法学教育应分为两大阶段, 前一阶段为通识理论教育, 注重对法学基本理论体系、法学理念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认知;后一阶段为职业教育, 注重对法律思维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巧等的训练。忽视理论、没有理论的法学教育会造成法学界的浮躁、世俗, 而忽视实践、没有实践的法学教育严重脱离现实而显得苍白无力。法律职业者不仅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当然, 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可能全部从法学教育阶段获得, 法学教育培养的应是实践能力而不是实践经验。因此, 在法学教育过程中, 尤其是后一阶段, 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安排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 培养学生使之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具有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冲破制约, 合理设置课程。

一般情况下, 受传统法学教育体制的制约, 高校在制定法学学生培养目标时均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法学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设置的课程普遍繁重。而针对法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的事实, 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是否应该为法学毕业生的工作出路作些准备, 对目前的课程设置作些改革?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们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 改变目前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以部门法为标准划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将模拟法庭设置为一门独立的实践教学课程, 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比重。各法学院系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定位, 将模拟法庭课程的性质定为必修课 (如北方工业大学) 或者选修课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 列入教学计划, 提升相应的学分, 从而使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并相互促进。[3]

2.3 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应贯彻“以学生为本”、师生地位平等的思想。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实践教学的“导演”,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鼓励学生良性个性的培养, 并对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校方应增加资金投入, 配备、改善实践设施, 保障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法律实务工作、积累办案经验;划拨一定的经费, 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热爱教育事业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作为高校兼职教师, 充实指导教师队伍;[4]将实践教学交计入教师教学工作量, 适当提高工作量计算标准, 并针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改革情况, 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 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2.4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明确评价标准、避免流于形式。

对指导教师的评价要从其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中的课程准备、教学效果、现实意义等因素着手。[8]而对学生的考核, 要改革以学习报告为主要评价对象的传统做法, 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等都纳入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包括指导教师、被评价学生自己、其他同学等, 尤其要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的重要性。

2.5 为实现模拟庭审由表演型向实战型的转变, 应充分发挥模拟庭审的训练作用, 为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创造“真实”环境, 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开庭前, 关于庭审中的陈述意见、辩护意见以及案件的判决结果等环节都处于未知状态, 仅确定案件目标和各方当事人信息。[5]而为避免指导教师对教学过程指导的随机性、案例选用的任意性, 应规范实践教学具体环节、操作模式, 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完善配套教材、辅导材料;建设案例库, 明确案例选择标准, 收集典型性、可操作性案例。

综上, 我国高校应科学定位、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 为社会培养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建涛, 杜庆贵.关于模拟法庭教学的若干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2]邓建民.论法学实践教学形式的完善和更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10) .

[3]于晓丽, 高云鹏.“模拟法庭”课程设置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4]张磊, 刘阳.法学教学中实践技能训练之我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

篇4: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应用中的体会

关键词:法学;实践教学;模拟法庭;数字化模拟法庭

法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在法学教学中,法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法律人才。当前,模拟法庭由于其较好的实用性而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及,这里,笔者就模拟法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作为实践性教学形式,模拟法庭教学因其仿真性、形象性、实践性、灵活性的特点,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现实,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提高学生综合法律素养的有效途径。

1.以案例为载体,有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的法学教学只是将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至于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未成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而模拟法庭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当前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真实案例案例,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怎样分析案情,怎样适用法律,怎样运用诉讼技巧。要求学生必须像律师那样接手案件,像法官那样组织案件的审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运用实施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2.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模拟法庭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角的“自主式”教学方法,学生承担了“法庭”审判的全部工作,教师只是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和素材的提供者。这种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以教师为主导,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把模拟法庭引入法律教学中,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要组织好模拟法庭教学,全面正确地指导模拟法庭审判,就必须深入钻研有关的法学理论,必须熟悉法庭审理程序。同时,教师在指导模拟法庭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过来指导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1]

二、当前模拟法庭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当前,不少高校缺乏对模拟法庭教学的统一安排,模拟法庭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强,缺少计划性。另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立、模拟法庭实验室建设的规模与形式、模拟法庭的档案管理与利用等保障也不同程度的缺乏。

2.评价总结不到位,效果不明显

评价是模拟法庭教学价值的体现,缺少评价阶段,模拟法庭教学就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但目前,不少高校组织模拟法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相应制度规范,对模拟法庭教学后的总结评价不够、反馈不及时,致使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信息化手段运用不够,教学资源浪费

现在不少高校组织模拟法庭教学,大多满足于使用传统多媒体系统,与现实法庭差距较大。达不到实践的目的。另外,由于教学过程相对狭隘和封闭,付出较高的成本,每次活动开展后除了留下一些照片外,没有更多意义的资料保存,更难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2]

三、搞好模拟法庭实践教学需重点把握的问题

1.做好模拟法庭教学的保障准备工作

一种好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物质技术条件与之相配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模拟法庭教学法来说,一方面要具备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明确课程设置,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法学院(系)有必要专门开设模拟法庭必修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强化物质保障。要有专门的、完整的模拟法庭实验室。另外要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要选配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审判的准备、演练,并且解决相应的专业问题。

2.重視模拟法庭结束后的总结评价环节

模拟法庭教学效果的总结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即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和整体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一方面是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是一个能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两种。学生评价可以分为参加旁听的同学评价和各个小组的同学自行评价及相互评价。各小组评价时既要评价本组的长处与不足,又要评价其它组的优点与缺陷。最后,指导教师在充分听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后,对整个模拟法庭的全过程和个体学生的表现作出全面具体的评价。另一方面,整体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成功,最终是由教学效果来评判的。常见的测评方法主要是民意测验和调查,包括对学生的民意测验,学生阶段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调研,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和评价模拟法庭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相应的改进。[3]

3.探索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模拟法庭建设

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数字化模拟法庭是模拟法庭教学发展的趋势。数字化模拟法庭融科技法庭、网络数据库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项功能于一体,利用信息技术使庭审过程与科技手段相结合,可完成法庭审理、值庭演练、押解实训、安全检查实训、多媒体课堂授课等各项教学活动,既能与当前法院系统科技法庭操作技术和使用方式完全对接,又能实现远程模拟法庭教学、教学数据资料共享等,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保存教学资料,实现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

[1]李乐平.模拟法庭在高校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18.

[2]郑春燕.数字化模拟法庭应用探索[J].长治学院学报,2014(6):115.

[3]姚建涛,杜庆贵.关于模拟法庭教学的若干问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3):59

[4]郑春燕.高校数字化模拟法庭建设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72.

作者简介:

篇5:模拟法庭实践心得

这次活动,我们生动、全面地演练了曾争才抢劫、故意伤害一案,经公诉机关审查后将被告人起诉于某某市某某区人民法院,法院受理该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采用刑事诉讼第一审程序进行公开审理,程序合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当天的庭审过程,其实存在不少的缺陷与错误,例如公诉方的人数过多、公诉词基本上是起诉书的重复,判决结果理由不充分等程序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我们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实践经验和粗心大意所造成的,但是纵观当天的整个庭审过程,还是比较流畅、完美的,同学们的表现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地方,例如审判人员

沉着稳重,控辩方准备充分,对对方提出的意见积极答辩,主持人与在场观众有实质上的互动等,值得今后在再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中保留、借鉴。

下面我将结合模拟法庭的审判经过和案情对此次的模拟审判活动谈谈我的心得与体会。

一、确保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此次模拟法庭活动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案件的整个审判过程,而整个审判过程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去进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当中,长期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弊病,这都与我们所倡导的公正审判、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控、辩、审三方权利制衡等方面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我们在模拟审判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开庭前,由公诉人宣读了法庭纪律,在庭审过程中,核对被告人的身份、询问

被告人历史上有无受过法律处分,并口头公示了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名单,告知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公诉人当庭宣读了起诉书,之后被害人陈述了案件事实,经控、辩方询问后,进入法庭举证质证环节,首先由公诉方举证,辩护方以及被告人进行了质证,随后由辩护方举证,公诉方及被害人进行了质证,双方所举的证据都一一提交给法庭。法庭调查结束以后,进入法庭辩论环节,公诉方宣读了较为详细的公诉词,辩护方针对公诉词进行答辩后也宣读了代表自己看法的辩护词,由公诉方进行答辩。整个审判过程最精彩的部分也就是控辩双方进行自由辩论的过程,本次模拟审判的控辩双方将这一环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扎实的专业功底诠释得很完美。自由辩论结束后被告人做了最后陈述后,合议庭休庭对此案进行了评议。经过合议庭评议之后最终对被告人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在本次模拟法庭审判过程中,我有

幸担任该案的合议庭成员之一——审判长,在指导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庭审任务。虽然我做到了审判长该有的沉着冷静、严肃稳重,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两次微小却极为严重的错误:在告知被告人其所享有的诉讼权利之后,由于我的疏忽大意,没有询问被告人是否申请回避。回避制度建立的意义在于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受到公正的对待和确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正的普遍意义。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司法实践中则是公然剥夺了被告人应有的诉讼权利,破坏了司法公正,被告人也可以就此提起上诉,保护自己的诉讼权利。在合议庭评议后宣布判决结果时,我们合议庭没有起立宣读判决结果,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忽视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损审判工作人员的形象。总之在整个活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解了程序对于实体的重要性,真

正学到了审判机关庭审时所必须的程序、步骤,这为我今后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务必夯实个人的法学知识功底,为未来成就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模拟法庭案件属于刑事类案件,对于该案件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的定性上,审判方与控辩双方不是能够轻易地捏拿准确,在庭审过程中控辩双方争议的焦点是被告人的伤害行为是否有从轻和减轻处罚的情节存在,以及被告人的行为是否为抢劫,是否应当就此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案情:该案模拟案件案发于xx年1月5日晚上10点左右,被害人万某与其朋友张某等人在万某家酒后,几个人骑摩托车送其中一个朋友毛某回家。在路上,万某等人遇到一名女子,遂上前与之搭话,该女子的男朋友曾某乙见此便与万某等人发生口角,万某等人人多势众,将曾某乙按倒在地进行殴打,情急之时曾某乙的哥哥

即被告人曾某甲及其朋友与万某等人发生斗殴,在斗殴的过程中,万某被曾某甲用砖头砸破头部构成重伤。曾某甲趁万某昏迷的情况下,拿走万某的手机。随后,曾某甲被公安人员抓获,在被送往公安机关的途中,曾某甲将该手机藏匿于警车内,后被公安人员发现。法院最后判处了被告人犯故意伤害罪与抢劫罪,与其之前犯的盗窃罪进行数罪并罚,并处以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要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对于防卫过当的、紧急避险过当的、胁从犯、犯罪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对于从犯;终止反造成损害的;已满14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等情况,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分析该案被告人犯罪行为的性质,可以得知,其犯罪行为和犯罪主体并没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法定情节,只存在有酌定量刑情节。对于是否认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劫

罪这一焦点问题,我认为其行为不构成抢劫。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被告人曾某甲使用暴力致使被害人万某头部重伤、昏迷,在被汉人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夺取了被害人的私有财产,表面上看其行为符合抢劫罪,但是被告人的暴力行为并不是为夺取财物而实施,只是被告人利用了暴力造成的后果而临时起意获取他人财物,在这种情况下是不能判处其行为构成抢劫罪,应当以相应的其它罪论处。在本次审判中遗憾的是我们利用的是既有的模拟法庭剧本展开活动,为了配合其他参与同学的工作,我不能将判决结果稍作更改,但是我们务必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注重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是否构成某罪,而不能妄加论断,以免造成冤假错案,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量刑原则与犯罪构成要件及犯罪行为的具体情况去实践,才能胜任司法实践工作者之一神圣的职业。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都有很大的收获,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审判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对之前学习过的各种法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并且巩固了之前学习过的法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持模拟法庭活动,明确了法律公平公正的精神,更坚定了我们要运用法律手段伸张正义的信念。

模拟法庭实践心得体会

按照电大法学本科法律实践的要求,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法学这一专业,我们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法律实践。作为以后想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一员,在学校学习必要的法律理论知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从事法律实务这个职业,尤其是对于电大这个本来就是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学习方式而言,能免更好的实践法律才是最重要的。而模拟法庭是我们了解和认知法律,体会法律威严,加深法学理论的重要方式,对我们学习和今后参加法律工作有巨大

的帮助作用。通过参加这次模拟法庭,使我更加了解了法律的神圣。使原有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亲身体会法律的运行,使我对整个法律体系有了更加完整的把握,为今后从事法律实务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下面就这次模拟法庭活动谈谈我个人看法。

一、模拟法庭的概念和性质。

所谓模拟法庭,是指通过模拟表演的形式将庭审过程展示出来的供学习和观赏的一种活动。我们所谈的模拟法庭主要是纯学习性的模拟法庭,他是法学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其主要有一下性质:模仿性、学习性、表演性和指导性。模仿性是模拟法庭最本质的特质。模拟法庭主要模拟庭审过程,其有关的案例内容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但是有关的诉讼参与人,是虚假模拟出来的,由模拟法庭参与者所扮演,就像演话剧一样。在我们的模拟法庭中,我是扮演的原告,心中所想的都是如何维护自己

的权利,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是我们模拟法庭最终目的,我们需要通过这个模拟法庭运用我们的法律知识,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模拟法庭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不能把模拟法庭纯当做一个话剧表演,要把学习的目的贯穿于始终。合理的指导是完成好模拟法庭的内在要求。模拟法庭离开了老师的指导,仅仅有学生自学自演,是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问题,只有老师指出才能及时发现得以纠正。

二、法庭庭审程序严谨。

从老师布置模拟法庭的案例开始,同学们就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并根据分工分头开始准备各类材料。从起诉书、证据、答辨状、法律条款的确认等。在案件的准备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理清案

件的法律关系,把庞杂的证据材料分类汇总,编写证人证词,完成诉讼意见等工作。最后,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参与人员牺牲了大量时间,进行了细致的讨论,以严谨的态度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其次,法庭庭审庄重严肃,开庭之前书记员宣布十条法庭纪律。未经法庭允许,不准录音、录像和摄像;不准鼓掌、喧哗、哄闹;不准携带武器进入法庭,不准吸烟和随地吐痰,在法庭审理期间,关闭移动通信工具等。我深深地体会到法律工作的艰辛和严谨,每一个案件都需要面对大量复杂的事宜,庞杂的法律关系,以及繁杂的证据材料。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更好的把握案件,找出解决思路,才能做好法律工作。

三、庭审过程人性化

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尊重人格,无论原告、被告,都要做到法律向前,人人平等。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享有以下诉讼权利:对合议庭组成人员、

书记员有申请回避的权利;有举证、质证的权利;原告有申请撤诉的权利,被告有承认原告诉讼请求和反驳原告请求的权利;对双方争议的事实和法律关系,有相互辨认的权利;经法庭允许,双方当事人有权向证人发问的权利;双方当事人有请求法院调解的权利。民事诉讼当事人应承担以下诉讼义务: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举证的责任;应如实陈述案件事实和理由;应自觉遵守法庭纪律;对发生法庭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必须自觉履行。另外,法庭还尊重当事人意见没有进行法庭调解。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我在以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也是今后要努力完善的方向。首先加强法律理论和知识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在模拟

法庭中,我体会到了自己法学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对概念的模糊,缺乏法律的整体的理性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

要完善自身的法律体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提高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增强法庭上的辩论技巧,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法律能力。

亲身参加这次模拟法庭,自已的法律知识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些许提高。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使我的法律综合能力锻炼和提高,诸如口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法律基础课的学习,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或组织侵犯时,运用所学法律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同各种侵犯行为进行斗争。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法庭审判程序,使之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等精神内涵,为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模拟法庭在教学模式上更加开放

灵活,不像书本上的知识那样枯燥无味,它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积极参加到模拟法庭这个实践活动中来,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起了指导作用。“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的重要内容,以前我们主要是依靠自己学习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在学习中很难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而“模拟法庭”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法律实践机会。最后,也感谢陈老师的点评和指导。

模拟法庭实践心得

按照电大法学本科法律实践的要求,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法学这一专业,在模拟法庭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各位同学的努力学习下,我们组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法律实践,在这次模拟实践中,我扮演的是被告代理人的角色,此案事实较为清楚,不过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它当作是一个简单的案件来看待,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地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时间飞快的流逝,一

个小时过去了,最后,法庭宣布由合议庭合议产生的判决书,模拟法庭的庭审就此划上了句号,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不过是在模拟法庭而已,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从庭前准备到庭审结束,整个实践过程学到了教科书上许多没有的知识,为此,我总结下此模拟法庭的心得体会。

一、庭审的准备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对该阶段的

部分程序理解不够,在部分细节上拿捏不到位,显得庭审程序有些脱节或者气氛不够好。但经过指导教师的演练和指导,都能及时纠正。

二、法庭辩论阶段。由于案件条款明确,案情属实,所以争议

不大。不过在双方进行辩论的时候,语气有些低落,为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而各执一词的激烈争辩,反而有点讲和的味道,让整个庭审过程中最为激烈、振奋人心的一幕变成了一场调解会,

没有把握好庭审的节奏感,也没有完全进入状态中。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通过本次庭审实践,我初步掌握了审案的大致过程,对法律法规的应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充分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自己两年多来学习法律知识的成果进行了一次实地检验。这对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在汲取法律知识时,要从法理入手,从应用着眼,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成为只了解相关法条的辞典式的知法者。在自己学习历程中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让我们共同为我们的教师和校园歌唱吧,预祝明天更美好

模拟法庭实践心得体会

福建电大法学专科

通过贷款人没有履行还贷致使担保人连带责任事故案为案例,我在“模拟法庭”上扮演了一名重要角色“被告”,也

就是案例中担保人。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臵,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通过实践,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专业知识水平认识和观察社会的能力进行了自我检测,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从中了解很多关于民事诉讼的审理程序。审理程序为:起诉和受理;起诉应具备四个条件

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与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庭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受理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对起诉的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予以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包括以下七个阶段:1.庭审准备,2.公布开庭,3.庭审调查,4.法庭辩论,5.法庭调解,6.合议庭评议,7.公布判决。

还有从中懂得执行措施主要有:

向银行、信用合作社或者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扣留、提取被执行人的收、存款;

强制交付法律文书指定的财产或票证;

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

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强制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等。在此是我本人就这次的“模拟法庭”实践表述自己的三个感想: 第一、“模拟法庭”是法律实践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当说我们主要是依靠自己学习为主、老师指

导为辅,在学习中很难结合实际生活思考问题,而“模拟法庭”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法律实践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和同学们一起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国家公诉人以及原告、被告、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完全按照正规的法庭诉讼程序“开庭审理”,我们从提供的零散案件材料入手,经历分析实事情况、找出有关的法律文书、寻找适用的法律规范、形成自己的辩护或代理意见、书写有关的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等全部环节,这种亲身参与使我们能够了解案件进展的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案件的进程和结局,以后我们当律师、检察官或法官,成为案件的当事人或参与人,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结果,使自己由静态的接受知识转向动态的思考分析,由理论分析进而投入到评判审理的实践之中,这是单一的学习或者实践是无法提供的。

第二、主动参与、精心设计是“模拟法庭”成功的关键

为了举行这次“模拟法庭”,电大及班主任、指导老师事前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制定严谨的方案,从案例的选择到时间安排,在角色分配上出充分考虑了同学的性格特点,在法庭中还对法庭调查,公诉机关宣读起诉书,双方出示证据,控辩双方进行质证并发表公诉词和辩护意见书,由合议庭闭庭合议等审理过程进行了合理引导;尤其是法庭审理过程中明辨是非的举止,法庭取证时各种证物、证人的有序出示,法庭辩论时的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让“模拟法庭”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活动十分成功,同学们深受教育,一致认为:表演是安排的,但过程是真实的;法庭是模拟的,但触动是深刻的。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至关重要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此次“模拟法庭”审理的案件中,担保人

最终要承担部分偿还责任,案件本身有着深刻的启示,即使再好的朋友也要看清事实,不能盲目接受别人的请求。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就必须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学法、懂法、守法,使群众学会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认识到法律不仅是惩恶扬善的正义之剑,还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神,自觉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只有这样,类似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最后,在本案的审理中,虽然这次是采用庭后和解,并由被告承担部分责任。但我还是感谢模拟法庭,让我当一回被告的滋味,驱动我学习了不少知识,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法律知识的一次大总

结,通过实践,使我们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体悟,受到了很大启发,学到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意义深远,收获很大。

按照电大法学本科法律实践的要

求,为了更深入地学习法学这一专业,我们以模拟法庭的方式进行了一次法律实践。

我们以张丽医疗事故案为案例,具体制定了法庭实施计划,做好了庭审前的准备工作,进行了细致的人员分工和会场的布置,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我们增强了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思想上提高了创新意识,在本案的审理中,我的身份是合议庭笔录员,被害人王灿死亡的原因是本案的焦点,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张丽,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本人就举证责任倒置这一问题谈一下心得体会。

一、在举证责任倒置中,反对的一方应当就某种事由的存在或不存在负担举证责任。

民事责任特别是侵权责任的构成

要件,一般包括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这些要件事实的存在也构成了决定原告是否胜诉的关键。但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原告不必要就这些因素的存在与否都负担举证责任,而应当由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与否承担举证责任。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指证明责任依据法律的规定发生特定分配的现象,同时还意味着反对一方所证明的事由在法律上作出严格的限定,即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反对的一方究竟应该反证证明什么,必须要由法律规定。通常,由被告方证明的事实是由实体未能加以明确限定的,其证明人后由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对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二是对不具有因果关系的证明。在某些情况下,对这两个事实的证明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由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则不仅表明被告没有过错,而且同时也表明损害的发生与被告的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两个问题

有可能也是相互分离的。例如,被告证明损害是因为不可抗力造成的,应可以表明其主观上没有过错,从而应当被免除责任。

二、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由被告承担证明某种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如果其无法就此加以证明,则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证据责任的倒置,实际上是就某种事实负有证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责任的倒置,是证明责任在当事人间如何分配的问题。然而,举证责任倒置不仅仅是对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对这种举证责任的分配常常直接影响到诉讼结果,即“举证责任分配之所在,乃胜诉之所在”。因为一旦倒置以后,举证责任被倒置的一方负担了较重的证明义务,如果其不能够就法定事由进行举证,便推定提出主张的一方就该事实的主张成立,这就会从整体上影响到诉讼的结果。

败诉后果的承担表明了举证责任

倒置实质上是一种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明责任是一种结果责任,解决的是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败诉风险的承担问题。在实体法上,对被告方对此要举证证明也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在高度危险责任的情况下,被告必须证明危险是由原告的故意造成的才能免责,倘被告无法就此举证则可能要败诉。这样,举证责任倒置通常是和严格责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也进一步表明了举证责任倒置与举证责任转换的区别。举证责任的转换与严格责任问题没有必然联系,任何类型的案件在诉讼中都可能出现举证责任转换的现象,它不涉及抽象的实体法规范,只是当事人在具体诉讼过程中相互活动。

三、在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中,发动诉讼的原告一方,也应当对部分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原告不负任何举证责任,而应由被告证明一切?我认为,即使依据实体法

的规定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原告也要承担就一定事实存在或不存在举证的责任。在适用严格责任的情况下,对于过错、因果关系等,根据法律规定应当由被告证明,从而免除了受害人对此事实的举证的责任,而将该责任倒置给加害人一方,由其承担无未能举证时的败诉风险。但其他要件事实,如加害人、损害事实等,则还应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规则分配举证责任,由该事实的主张者承担举证责任。例如,在高度危险作业的责任中,至少原告要证明危险是因为被告的行为造成的而非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否则其连诉讼主体的被告一方都不能明确,怎么诉讼?对谁诉讼?再如,在医疗事故的举证责任倒置中,作为被告的医院一方,应当就其行为的科学性、及时性、没有过错的事实承担举证的责任,而患者应当就被告行为的危害后果事实、危害后果与被告的行为间有关联的事实等,承担举证的责任。在举证责任倒置情形下,原告方也

~ 26 ~

承担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的原因是:从实体法角度言,任何人主张权利都应当提出证据证明其权利的存在;从证据法的角度看,主张的一方也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即使法律从特定的目的出发,为加强对一些处于举证遇到障碍的特定当事人的保护,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只是将特定的证明事项倒置给被告一方承担,这并不是说,将所有的诉讼证明事项甚至释明事项,都交给被告承担。从性质上看,举证责任倒置实质上基于法律规定,由原告证明a事实的存在,但应当由被告承担b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被告不能证明的,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

通过实践,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理解。

篇6:模拟法庭实践心得体会

一、学习法律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

学习法律如果只学了课本上的法律理论知识,而没有理论结合实践的活动,那么法律理论知识就显得空洞,枯燥无味。假若没有一点的实践知识,在我们毕业后,如果有一天遇到法律问题,可能仍然会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这样,仅有的一点法律理论知识也派不上用场。理论必须付诸实践,如果只讲理论,不要实践,那么,理论便成了一句空话,毫无意义;实践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抛开理论,盲目实践,实践将迷失方向,成为一只无头苍蝇。因此,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实践离不开理论。模拟法庭实践活动,将书本生硬的案例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眼前,不仅丰富了同学们法律专业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同学们实践操作能力,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法治社会必须贯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我国已进入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全面展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基本原则。通过这次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我深深地体会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必须查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以当事人之间真实的法律关系,作为解决纠纷的根据。这种情况必须是全面的,既有原告一方提供的,又有被告一方提供的,还有人民法院自己调查的,然后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务求查明真象,弄清当事人之间真实的法律关系,还事物以本来的面目。我们可以依照法律规定,适用已知的证明材料,去查明未知的案件事实,而不容偏听偏信,主观臆断,凭推测想象办事。在适用法律方面,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是非曲直,确定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受损害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侵犯国家 集体和他人权益的民事违法行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案件的要求,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没有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就无法做到以法律为准绳。因此,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明确地查明案情,准确地适用法律,正确地解决纠纷。

三、加强法制观念,促进依法治国。

当前是依法治国的时代,我们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执行,轻程序的做法,所在要注重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公民尊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还可以利用典型案例,结合形势,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加强道德观念,预防纠纷,防止纠纷激化与转化,减少诉讼,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发挥治本作用。没有在电大学习法律知识之前,我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粗浅,有很多基本的法律知识还一知半解,通过在电大的学习,特别是在“模拟法庭”以后,我深刻言听计从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自己身边,法律连着我和你,学法 知法 守法是多么重要,今天这个案件可以清楚的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法律,要善于运用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依法办事。必须不断加强观念,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处理身边的是是非非。

四、法海无涯,学无止境。

法律专业的知识面非常广,涉及到生活中方方面面,从这次模拟法庭实践活动,本人深深感到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犹如冰山一角,学的不透,理解不够。要想在法律专业有所建树,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不仅要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理解掌握法律 法规,在实践中还要能灵活应用。如在我参加的模拟法庭案例中,涉及到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问题。另外,还涉及到《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知识。在程序上,人民法院 当事人 委托人享有哪些权利,承担哪些义务,开庭审理阶段,诉讼主体依哪些顺序发言,其内容又是怎么,无一不是由法律所规定的。而且,法律法规是随时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的,所以国家经常都会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如今,学法 守法 用法已慰然成风,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

篇7:模拟法庭学习心得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模拟法庭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只有短暂的十七周,但是在这段时间里,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还记得在第一节课上,郭老师和李老师首先对模拟法庭课的内容和要求作了简要的介绍,使我们对这节课有了概括性的了解。与以往课程的学习方式不同,这门课程更需要我们学生做一些主动,这样是为了将我们平时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的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称得上一位合格的法律人。劳克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就说明,经验对于一个法律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说起来真是惭愧,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主要原因是它的学分很吸引人,但是很容易就能想到,既然他能有四个学分,那它必然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课程。如何将这个学分拿得心安理得,那才是重点。想想过去的选修课,都是打打酱油,最后参加一下考试,反正也是开卷,费不了多少工夫。但是回过头来想想,这样你又学到了多少知识呢?难道学习一门课程,仅仅是为了那个学分吗?

第一堂课,老师让我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刚开始大家都有一些羞涩,不过很荣幸的是,我第一个举手发了言。当时也没多想,只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尽量展现了自己的真性情。然后听着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大家终于放开了自己,我终于在这节课上找到了这种集体的气氛。在全体同学介绍完之后,老师告诉我们接下来的六周要进行演讲教学活动,让我们很是期待。

后来演讲与活动教学工作开始了,老师先将自己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分享给我们大家。后来,他们还请来了优秀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向我们展现了当代法律工作者的风采。毕竟作为一个法律人,我们都希望以后能像他们一样,从事法律工作。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演讲是那位年轻的女法官,她叫孙桂枝,是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民事二庭庭长,首先她向我们介绍了灞桥区法院的架构,即主要有哪些审判庭,以及各庭负责什么工作。孙法官还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基层法院的审判流程,使那些原本在我们看来抽象枯燥的法条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她也说了一些基层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听了之后,受益匪浅。我听完这些的感受是,我国的法院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突然觉得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的前途也不是很渺茫,毕竟还是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只要你用心做,找对方法,没有办不成的事情,也不可能找不到工作。最后,那节课的高潮部分终于到来,孙法官与我们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她先讲述了她们审理过的一个案子,交代了案情及案情的争议焦点——原告与被告之间究竟存在借贷关系还是委托代理关系。很快,同学们分成了两派,一组认为是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单凭银行取款机的凭条是不能证明被告是因借贷关系而取钱留下的凭证,很有可能是被告为了使原告放心,将凭条打出来以此证明只取了20000元人民币。另一组同学则认为是借贷关系,因为根据民间借贷,一般熟人之间借钱是不需要打欠条的,但是为了证明被告的确拥有过这20000元人民币的事实,这张凭条就成了被告借钱的凭证。总之,同学们运用了大量的生活常识和法律知识踊跃发言,现场气氛异常热烈。最后,孙法官告诉了我们这件案子的判决结果,也表扬了我们同学在问题面前角度新颖,思维广阔,不拘泥于法条,善于结合身边的常识来判断案件事实的真相。同学们听了大受鼓舞。我想作为一个法律人,你不仅需要掌握法律条文,你还需要多思考,多去窥探案件背后的事实真相,看问题运用多个角度,绝对不能生搬硬套,使思维固定化、模式化,那样对你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到了第八周,就进入了这门课程的关键,即模拟法庭演练。老师将我们分为四个小组,各小组的成员分别来自不同的学院,刚开始谁都不认识谁,但是这并没有阻却我们学习与交流的步伐。老师将案子分派给我们之后,各小组成员进行了角色定位,分工明确。由于我们组第一个要上台演练。时间紧,任务重,压力也是非常的大。我是原告的代理人之一,记得我们原告组进行第一次讨论时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搞清楚,但是经过我们后面花的功夫,如:查阅法条,读教科书以及相关书籍以及上网查阅类似案情,甚至找来在法律诊所工作的同学帮我们检查文书的写作是否到位,格式是否正确。第一次讨论后,我们草拟好了起诉状,并签字盖章后递交到法院,法院在接到我们的起诉状后在一定时间内发给被告,被告在一定期限内草拟好答辩状。一切都在顺利和紧张的进行,我们原告、被告、法官小组,都依照了正常的民事程序进行。我们的工作还好,想想法官组的同学,他们既要搞好实体方面的问题,又要将程序拿捏的十分准确,什么时候送达,什么时候立案,都不能出一点差错。由于我们已经是大三下半学期,大家都在准备考研和司法考试,所以我们常常是在晚上聚在一起讨论,然后回去在考虑问题,经常要忙到一两点才能休息。但是我并不觉得累,反而觉得很充实,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校园生活。我们并没有因为我们是第一组而敷衍了事,而是谨慎小心的完成每一项任务。在第二次讨论后,我开始写原告代理词,由于事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写起来也很顺手,可以说是一气呵成。写完之后我们小组又进行了讨论,改正了代理词中的错误。最后,在开庭的前两天晚上,我们整个小组进行了一次演练。真是不演不知道,一演吓一跳。原来我们存在那么多的问题,不然为什么老卡壳呢。尤其是在质证环节,由于我们不经常亲身经历法庭审判,所以不知道原被告双方是如何进行质证的。后来看了一个活动教学视频,我们才明白问题所在。最后,大家通力合作,再演练了一遍,确保万无一失后,我们才匆匆散了场。

2011年5月12日,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一天的天气很热,空气里弥漫着粘热的气息。我穿着洁白的衬衣,挽起了头发,以另一个身份走向了讲台,即,原告代理人。不应该说是讲台,而是法庭。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但当我看着那国徽时,我真的感觉到了法庭的肃静和庄严。开庭后,我们按照事先演练好的方式进行着一项又一项。法庭调查、法庭辩论,似乎有模有样。可是在法庭辩论阶段时,我们犯了根本性的错误。在法院审理案件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自由辩论,可是我们双方还是争论的热火朝天,引得台下同学们哈哈大笑,法官不停地喊肃静肃静。我们的法庭失控了,可以说一朝道行尽丧于此。最后老师在点评中也说到我们前面进行的都还好,可是后面的自由辩论就是一个败笔。我们耐心的听取了老师的批评。我想,如果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的话,我们一定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后来的几个星期里,我们观看了另外三个小组的法庭过程,也许是经过比较才知道我们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就拿我原告来说,我就没其他三组做的好,没有把问题想的很透彻,很仔细。当然,只有看到好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才会改正。

篇8:高校模拟法庭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

模拟法庭教学的开展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础的, 即活动教学理论。所谓活动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习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

作为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一种科学的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许多高校法学专业教学都采取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但由于许多高校法学专业对模拟法庭教学都处于摸索阶段, 或者认识不清、投入不足、组织不力等原因, 使当前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据笔者对在京高校法学专业办学情况的考察, 发现在模拟法庭实际操作中存在下列问题:

1.没有完善的制度, 缺乏对模拟法庭教学的统一安排

模拟法庭教学被认为是诉讼法任课教师或其他实体法实践教学教师的课内任务, 由某个教师独立组织和操作, 学生只按照教师的授课要求进行实践, 没有制度加以约束和保障, 以至于模拟法庭的运用范围较小, 运用时间较短。而没有教师周密的授课计划, 学生很难自己组织模拟法庭, 在操作中随意性较大, 缺乏适当的约束。

2.教学目的单一,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模拟法庭教学常常由诉讼法专业教师自行组织, 受教学目的、授课时间、人员设备等限制, 教师只关注审判程序“走”得如何, 诉讼理论掌握得如何, 而并不注重学生如何组织, 怎样适用实体法, 如何全面总结, 因而, 整个活动虽然能达到熟悉掌握诉讼程序的目的, 但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而学生也因此孤立地看待模拟法庭教学, 重程序轻实体、重专业轻素质培养的思想普遍存在。相反, 单独由某些实体法教师组织模拟法庭教学, 又会出现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

3.教学指导中只注重庭审环节的偏差倾向使教学效果折损

教师对模拟法庭的庭前准备不加以指导或指导很少, 对庭后的总结形式单一, 范围狭窄, 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开庭审理这一环节上。而在司法实务中, 法庭审理阶段仅仅是案件审理的一个环节, 大量的庭前准备工作、具体的庭审技巧对司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庭后的总结对于提高审判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因此, 借鉴司法实际, 模拟法庭教学也应注重庭前准备和庭后总结, 用多种形式完成教学环节, 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4.对模拟法庭的价值认识不足, 阻碍了模拟法庭功能的发挥

模拟法庭活动每个法学院、系都开展了很多年, 但是在实践中却缺乏对模拟法庭的认真研究与探讨, 严重制约了模拟法庭功能的展现。笔者认为, 目前各高校对模拟法庭的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存在着不足。例如, 模拟法庭教学在法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模拟法庭在课程体系中的体现与课时安排等。

那么, 怎样解决以上问题, 模拟法庭教学如何进行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呢?作为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 在模拟法庭教学中要着重体现“规范化管理、全方位投入、高素质培养”的教学策略, 才能有效地组织实施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解决以上典型问题, 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1.制定制度, 定位定责

为实现对模拟法庭教学的规范管理, 必须制定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使模拟法庭教学更为成熟和高效, 因此, 要制定《模拟法庭教学实验规程》、《模拟法庭管理办法》、《模拟法庭指导要求》等制度, 对模拟法庭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

2.全程指导, 全面锻炼

在模拟法庭教学中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 往往会取得令学生茅塞顿开或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指导绝不是不分情况的灌输和包办, 张驰有度才能既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又实现师者解惑的职责。

第一, 由学生自行选择案例, 教师在选择方向上给予指导。由学生自行选择案例, 发挥主动性, 对社会问题从法律角度进行思考, 以期找到社会生活的“焦点”问题。教师只需对他们选择案例进行方向性指引, 使学生在模拟法庭案例选择的过程中学会扬弃。

第二, 将模拟法庭的庭审格式选择权赋予学生, 教师对个别疑难问题给予指导。研习操练什么样的庭审方式, 是选择国内庭还是国外庭, 是普通庭还是简易庭均由学生自己决定。确定程序格式后, 由小组成员自己学习法律, 准备素材, 分配角色, 组织演练。在临近开庭时, 安排答疑时间, 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法庭调查中举证质证等难以处理的问题,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法理的领悟, 又能弥补教师授课时间有限、知识深度不够的缺陷。

第三, 把握学生模拟法庭活动进程, 解决在准备过程中遇到的亟需克服的客观困难, 如对难以查到相关法律资料, 如外国法律条文和诉讼文书格式, 比较特殊的实验设备的配备等各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充分的物质投入、丰富的法律资料准备才能为模拟法庭的成功运作奠定基础。

3.注重总结, 巩固理论

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才能使实践教学推向深入。在实践中, 将总结的形式多样化, 让它成为师生沟通和进一步展示自我的机会。做好庭后总结与评价是学生个体能力和素质改善和提高的重要方面, 建立一个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 也是模拟法庭作为一门实践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 (1) 程序是否合法, 操作是否规范; (2) 法律运用是否准确, 说理是否透彻; (3) 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精彩; (4) 临场应变能力如何; (5) 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评价的标准应明确、具体、合理, 可能分解与量化的应分解量化, 并应事先为全体学生所知。

4.整体测评, 督促改进

一种教学方法是否成功, 最终是由教学效果来评判的。对整个模拟法庭教学效果的测评解决的是教学方法本身的评价和改进。常见的测评方法主要是民意测验和调查, 包括对学生的民意测验、教师对学习氛围变化的感受比较报告、实施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前后学生综合能力的比较调查等。通过这些测评, 了解和评价模拟法庭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相应的改进, 这样, 模拟法庭教学才能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总之, 模拟法庭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必须有好的制度来予以保障和规范, 这些制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修正和充实。

摘要: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 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律知识、法律技能与法律职业伦理。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活动与法学教育目标相适应, 是实现法学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模拟法庭,实践教学,实务训练

参考文献

[1]廖永安.模拟民事审判庭.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应聘语文老师自我评价下一篇: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