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

2024-07-10

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共5篇)

篇1: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

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网友来稿)

湖北五峰第一中学吴昌均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山如果缺了层次,一条直路通山顶,没有曲径通幽之趣,没有山重水复之惑,没有柳暗花明之乐,一眼看透,何美之有?山如此,文如是。有很多学生觉得自己在叙事文章的写作中,总要走平铺直叙的俗套,掀不起波澜,缺少吸引读者的东西,而且觉得没有很好的方法改变之,并成了此类作文的最大困惑。笔者想结合古今经典作品,谈一些比较实用的技法,以期对同学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一、制造悬念法

何谓悬念,就是读者在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要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写作者有意识的制造悬念。悬念制造得法,就会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只见那个官人,和官营差拨两个讲了礼。官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烫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官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了“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本来林教头的命运遭际一直系牵着读者的心。行文至此,来人是谁?为什么说“不叫你休来,我等自有话说”?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语言声音是东京人”,还有“呐出了‘高太尉’三个字来”,高太尉一直想置林教头于死地,这里点出“高太尉”来,林教头的命运如何,都是读者急于关注的。接下来的内容可谓悬念叠起,扣人心悬。不仅古典小说如此,当代短篇小说,运用悬念技巧的也屡见不鲜。如《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中,女青年的车胎爆了,遇上了一位男青年,男青年的身份不明,而且很晚了他却说,前面的转弯处亮着灯,有修车的,要女青年去看一看。情节推行至此,这里就向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男青年可靠吗?这么晚谁还会修车呢?这该不是一个圈套吧?种种疑惑,促使读者往读下去,神经自然紧张起来,心也提到嗓子眼儿上了。这样的叙事,这样的悬念,吊足了阅读者的胃口,阅读兴趣当然也会大增。

二、运用抑扬法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文学创作中,可以理解成通过文字渲染,让文本中的主人公在感情上、思想上出现大悲大喜或悲喜交织的场面、情节等,以引起读者感情上强烈的`共鸣的一种写作技法。

在《红楼梦》中,王熙风巧施调包计,让薛宝钗顶替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成婚,而贾宝玉却全然不知,喜不自禁。而当其发现新娘是薛宝钗,林黛玉已命归西天,顿成大悲。哭灵之后,竟然出家作了和尚。一扬一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木石前盟化为灰烬,金玉良缘酿成悲剧。在情节抑扬之中,在情感抑扬之中,读者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撞击,怎一个“伤”字了得!《儒林外史之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按理是皆大欢喜,连平时瞧不起女婿的胡屠户也提着肉来道贺,可是我们的主角范进呢?疯了,而且疯得不轻。在喜悲交织中,推进了故事情节,范进的命运如何走向,牵动着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现代文坛大师鲁迅更是运用抑扬法的高手,在《祝福》中有几处祥林嫂悲喜命运交织的情节,无不让读者肝肠寸断。

三、巧埋伏笔法

什么是伏笔,文章的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或者理解为写作者在前文有意识的为后文提供的一个让读者注意并引起兴趣的某个信息点,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幕景致,一个眼神,一个物什等,在后文对这个信息点有所照应的一种技法。

在《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寻兄不得,暂时求取栖身之所,屈居曹丞相帐下,曹丞相赏识其才,也赏识其忠义,百般礼遇,以知己相待,赐金送官,而云长去意已决,身在曹营心系汉,拳拳桃圆结义情,封金挂银,过五关,慨然而去。这个情节可以说是一大伏笔,没有曹丞相之恩,就没有华容道上的义释曹操。伏笔设得巧,照应做得妙。如果没有前面的曹丞相的恩遇这个伏笔,云长放走曹操,绝对不符合情节逻辑和其身份,云长在读者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的。莫泊桑也是善使伏笔的大家,在《项链》中,马蒂尔德的虚荣在故事的开篇就已经明确点示出来,为参加舞会作精心打扮也在情理之中,向好友借金项链为在舞会中出尽风头埋下了伏笔,也为丢失项链埋下了伏笔,因为虚荣可能会迷醉,因为迷醉可能会忘我,在忘我的时候,丢失项链就合情合理。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在归还真项链时,朋友并没有丝毫在意,这又为后面再次朋友相见埋下伏笔,也为最后道破项链是假埋下了伏笔。伏笔在文中接连出现,给读者提供了极好的二度创作空间,加深了读者的阅读欲望。我们在感叹马蒂尔德命运的同时,也为作者的匠心独运拍案叫绝。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只有伏笔,没有照应,也是行文大忌。

四、设计巧合法

生活中巧合处处皆是,因为巧合,生活变得不再单调,因为巧合,生活便见丰富,便见精彩,精彩的叙事作品便是精彩生活的写真。“无巧不成书”,可见巧合有着何等的魅力,离了巧合书仅是书了。自古以来,大凡文章大家和说书大家,都善于运用巧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算准司马懿会进入峡谷,落入圈套,一把火就可以使司马父子命归西天。这把火烧得望,烧得司马父子几尽绝望,但巧合的是,天突降倾盆大雨,司马父子保命落荒而逃,诸葛神算不如天算,只能仰天哀泣长叹。完全可以一把火烧死司马懿,巧合的是下了一场雨,一场“司马即时雨”。当然罗贯中老先生写到此处,我猜想其一定在为自己的得意之笔陶醉,他似乎看到他的读者一步步走进他所设计的“陷阱”中。火烧司马时读者已经预感到司马在劫难逃,而且也在为诸葛亮叫好时,“巧合”这盘大餐上了。这一上,妙不可言啊,司马诸葛还有恶战啊。读者你愿意继续往下读吗,当然的!诸葛孔明巧借东风,是罗贯中老先生的向读者上的又一“巧合大餐”。诸葛精通天文,深知冬季也有气候反常规现象,这一借,一巧合,免除了周郎火攻忧患;一巧合诸葛更神通,三国鼎立之势如同诸葛运于股掌之中,茅庐三分天下计得以实现矣。

五、着力突转法

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按照我们人为的意志去走向的,这样那样的变数,人为的力量有时显得那样苍白。但同时,有的人又能操作生活的发展,让你始料不及;有的人机关算尽,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在叙事创作中把握这一点,在一般发展规律上,来一些突变,让情节或人物命运既在读者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语言、情节的突转,会让读者心往神驰,融进角色,融进情境。

曹禺的《雷雨》中,突转使用俯拾皆是,不仅刻画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丰富戏剧情节,增强情节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非同寻常的作用。可谓戏剧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扣人心弦。在这里,举两处加以欣赏。一处是第二幕中,有这样一个语言突转细节--当鲁侍萍见到自己儿子周萍时,是在鲁大海揭穿周朴圆险恶用心并为工人讨回公道时,鲁大海被周萍打了两个嘴巴。周萍喝令仆人继续打鲁大海,并喝令将鲁大海拉下去。这时鲁侍萍大哭起来,并且用控诉的语言说:“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抽咽的说:“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你是谁?”鲁侍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两处语言突转,将母亲想相认儿子而不能的痛苦矛盾心态刻画的淋漓尽致。我相信读者看到此处,手是捏了一把汗的,心也是碎的。相认?不相认?不仅仅在鲁侍萍心中矛盾,在读者心中也矛盾难决啊!语言上的突转,将鲁侍萍这一悲惨女人的命运再一次摆在我们读者面前,怎能不引起我们无尽的同情?再看《三国演义》中的一例,张飞喝断长板桥,一人独退几十万曹兵。按一般情节发展,张飞命休矣。但情节并没有按我们的预料发展,先是张飞喝破曹将胆,接着曹兵玩命逃窜相践踏,死伤无数。情节的突转,让读者悬着的心得以舒缓,一张一弛,套住了读者的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铺陈误会、环境烘托等也是将事件写出波澜的好方法。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的简单叠加,我们要善于运用事件本身的丰富与波澜,巧妙着笔,再现生活。同时,还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头脑,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努力思考之,吸收之,消化之,运用之。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笔功夫才会有大的长进。文有法,而无定法。我们在观察生活,阅读书籍,写作实践中要记住一个字--悟。

(作者吴昌均系湖北五峰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有着的语文教学经验,先后有十余篇管理及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作者邮箱:junyazi1970@yahoo.com.cn

篇2: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

【教学目标】

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教学设想】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至亲(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

2、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3、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⑴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客观性)

⑵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阅读心理)

二、教学内容

一)兴波澜,生变化都有哪些方法?

阅读文章如欣赏名山,其引人入胜处在山之起伏连绵;一言以蔽之,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情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等。

1、顺逆法

伊莉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到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紧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顺笔)

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

——第一个波澜 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

却得到一个“狮尸”。

(逆笔)

——第二个波澜 3)伊莉娜再索夫尸。

(顺笔)

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笔)

——第三个波澜

2、情节突转法 1)《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在麦迪生广场那条长凳上坐卧不安。冬天已经近在咫尺了。其中最舒服的莫过于到某家豪华餐厅好好地大吃一顿,然后声称自己身无分丈,没钱付账,这样就可以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被交到警察的手里。

但是,苏比的脚刚迈进餐厅的门就被扔了出来。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一家灯火通明、陈设别致的大玻璃橱窗非常引人注意。苏比捡起一块鹅孵石往那块大玻璃窗砸去。但警察甚至根本就没把苏比看成一个证人。砸橱窗的人应该早就溜之大吉了。苏比心里十分恼火,但也只能拖着脚步走开了。两次了,都失算了。

街的对面,有一家不怎么招眼的餐厅,苏比走了进去,白吃了一顿,但等来的是两个侍者干净麻利地把苏比架出来,扔在又凉又硬的人行道上,左耳朵贴在地上。警察只是笑了笑,就沿着街走开了。一位衣着简朴但讨人喜欢的年轻女人正站在橱窗前面,苏比的下一个计划是装扮成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而且他的对象文雅娴静,又有一位忠于职守的警察近在眼前,这足以使他相信,警察的那可爱的双手很快就会抓在他的胳膊上,而他也很快就能在那个小岛上的安乐窝里度过这个冬天了。但那女人像一根常青藤攀附着一棵大橡树一作依偎着苏比。苏比懊丧不已地从警察身边走过去。看来,他的自由是命中注定的了。苏比站在人行道上扯着他那破锣似的嗓子,像醉鬼一样胡闹。他又是跳,又是吼,又是乱骂,用尽了各种办法来搅得天翻地覆。又没用,人们当成他是在庆祝什么。

苏比看到雪茄烟店里有一位衣冠楚楚的人正对着冒着火光的打火机点烟。那人在走进商店的时候,将一把绸伞靠在门边。苏比跨进了店门,拿起绸伞,急急匆匆地退了出来。点烟的人赶忙追了出来。可结果他人说伞是捡来的。

最后,苏比来到了一个异常幽静的拐角处,苏比停了下来。那儿有一座样式古老的古雅的教堂,风琴师正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动人的音乐飘进苏比的耳朵,深深地吸引了他,使得他一动不动地靠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此时此刻,苏比敏感的心情同古老的教堂潜移默化地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突然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刹那间,这种崭新的想法让他兴奋不已。一股强烈而迅速的冲动激励着他去面对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拉出泥潭,他要征服那已经征服了自己的恶魔。他要在社会上做个有所作为的人。他要——

苏比突然感到有一只手按在了他的胳膊上。他猛地扭过头去,只看见一个警察的那张胖乎乎的脸。“你在这儿干什么?”那个警察问道。“什么都没干。”苏比说。“那跟我来。”警察说。“在岛上监禁三个月。”警庭法官第二天早上宣判说。小结: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2)

《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不久,督学收到局长复函:“烧掉就算了,再拨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看后,目瞪口呆。

3)

好朋友

约翰在街上碰到他的好朋友麦克,对他说:“我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真不知该怎么办?”

“什么事?我们是好朋友,你有什么麻烦事就该对我说,也许我能帮你.”

“我正在热恋中.”

“这是好事,你怎么会觉得麻烦呢?”麦克不解地问.

“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她们一个长得漂亮,但没钱;另一个长得不漂亮,但很有钱.你看我应该选择谁?”

“当然是长得漂亮的那个.这年头,钱算得了什么?”麦克坚决地回答.

“对!”约翰说,“谢谢你的好主意,再见.”说完转身就走. “等一下,约翰.”麦克叫住他,“你能不能把那位有钱的姑娘的住址告诉我?

3、悬念法

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武侠小说多是如此。又如泰国作家克立巴莫的微型小说《独臂村》:一位医生在森林里发现一个古怪的村庄——村民皆无右臂。这个奇异的开头既吸引了医生又吸引了我们。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才明白:原来村民们曾参加过几次这里的选举,那些政客们来拉选票时,都许愿让普天下的人民共享幸福,而一旦当上议员便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村民对这些政客深恶痛绝,决定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砍掉右臂,“免得他们成人之后去举手投票,出卖灵魂„„” 1)例: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运用悬念法要注意有“悬”有“释”。在“结”与“解”之间要恰当运用延宕,让读者百般猜测,历经紧张期待,再解开扣子,但切不可故弄玄虚。

2)

尴 尬 从一出食堂门,她就感觉有人跟踪。

模模糊糊搜索记忆,只记得一瞥中有一个高大消瘦的身影。为什么会是跟着我?她低头打量自己:浅兰色的细格棉衬衣、藏青色的西裤、一双跟快磨平的黑色皮鞋,在一身行头怎么看也不像个富家女,劫财之人是不屑于的。那莫非是„„

想到前天,室友阿霞还曾炫耀着当街被陌生男孩跟踪的“光辉事迹”,当时小文在一旁还打趣道:我们的静大小姐作为寝室里唯一的单身贵族,这种艳遇应该发生在她身上才对呢!

想着,一抹胭红就印上了面颊。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脸。我,我没有阿霞那脉脉含情的双眼;又没有小文的一头乌黑飘逸的长发„„头发,一个念头嗖地划过脑海:一定要把这一头泛黄的头发好好修剪一下,剪成阿霞那样清爽的碎发,不不、还是像小文那样的一头直发„„那,我又没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人看得上我?低下头,害羞地急走,脚还故意慢慢的划着地。每一个女孩子都是公主,总会有一位王子来发现。我的„„想转过头去,把他看个仔细,又怕那一脸的红霞暴露了心里的秘密。

一步、两步、三步、快到女生公寓楼底,怎么身后的他没有反应?莫非是我自作多情?一股悲凉涌上心头,也许他真的只是同路,是我多心„„八步、九步、“哎„„!”一声招呼余音还未结束,她的头发已偏向身后,一个也满脸通红的腼腆男孩,正挠着头傻傻地对着自己。她努力睁大眼睛,惊异又不失纯真:“哦?”男孩继续挠着头,吞吞吐吐: “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

“啊?!!”一片空白的脑海里被强拽出在食堂里的一点回忆:空手去吃饭的她,随手又拿起邻桌的一个饭盒走出去„„

递出饭盒的手,笔直又颤抖,在心里暗暗下决心:再也不吃食堂的套餐了!

[例文评析]《尴尬》一文开篇便运用了“悬念法”:“感觉有人跟踪”——谁在跟踪?为何跟踪?待作者以此悬念扣人心弦后,并不急于交代结果,而是徐徐道来,开始用“我”的思绪牵引读者的思路;平和的日常生活的回忆(第四自然段)及徐徐而羞涩的思绪又恰恰缓和了一开始的紧张气氛,此便是“张弛法”(第五自然段);同时第四自然段“小文”的“打趣”从侧面表明“我”是“单身”,有那种对跟踪人的推测是理所当然的,这便“误导”了读者,延宕了事件真相的揭示,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是“虚实法”; 第六自然段“我”继续“说服”自己,“误导”读者,一直到“哎„„!”这一声招呼,我们几乎已经相信了一段“迟到的爱情”将要开始,可一句“这个、这个,饭盒,是„„是我的„„!”如一招回马枪,将一直跟着感觉走的我们猛的戳落马下。这便是欲擒故纵的“抑扬法”。3)设置悬念时的注意事项:

(1)设置悬念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疑问”和“曲折”中展示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2)设置悬念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不要故弄玄虚,不要有漏洞。

(3)一定要交代造成悬念的前提。没有必要的前提,故事就不会发生。前提交代清楚了,才会让读者信服。

另外,同学们也可以尝试从章回体小说中学习总结出各种伏笔的构思方法,以便把文章写得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4、抑扬法

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因此抑扬又如“褒贬”、“擒纵”,关键是根据文章需要决定孰先孰后。如我们可极尽渲染之能事写一个人的贪生怕死、背信弃义,使读者恨之入骨,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再把他的苦衷揭示出来,如为了“曲线救国”他才如此忍辱负重等等,那么一个立体(情感复杂)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例:(欲抑先扬法)

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2)抑扬交错法:

例: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5、误会法

(1)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2)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戏剧性的误会。

1)如

枪 车子越往前走,我越觉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镜瞅着我。(报纸上几乎天天有出租车司机在荒郊野外作案,为什么我还这么大意?)果然,车子开不久,我就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窗外是一片漆黑,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了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可什么事也没发生.但我看到,他又从后镜飞快看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这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我要去的地方终于到了.车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口气,才想到没付钱,便走到司机窗下,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消失在黑暗里.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莫名其妙把车钱再度放入旅行袋,我才看见旅行袋开口突出一节枪管.那时我买给儿子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2)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③铺陈误会法:

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请续写: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6、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如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三、应注意的问题:

1、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2、情节的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

课堂小结: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四、作业布置

书68页写作练习一、二、四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写一篇八百字左右的记叙性的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澜,②情节合情合理。

【例文】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这篇文章“我”由好奇一睹“芳容”而生爱慕,一声断喝让爱慕之情淡化,转而生厌。摔跟头又被嘲笑,“恨恨”之情萌生。转而受到关切则刚将“恨恨”之情淡化,一句“帮抬煤气罐”又让感激化为厌恶。爱厌交替,转化自然;峰起岭伏,扣人心弦。

08满分作文 最贵的捐赠

在去捐赠的路上,不少人都沉默着,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衣服、被子,不说话,脚步却在不断地加快。5.12大地震,深深地刺痛了人们的心。

我拉了拉有些松掉的绳子,叹了口气,转头却撞上了一对母女。母亲将一大床崭新的被子放在地上,低着头似乎在跟女儿说些什么。因为好奇,我放下了我的赠品,凑了过去。

小女孩涨红了脸,手指不停地摩挲着她怀里的洋娃娃,眼泪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

“发生了什么事?”我探头问道。

母亲抬起头,无奈地看了我一眼,“你看这孩子,明明说好要把自己最喜欢、灾区儿童最需要的东西拿来捐了,可她却只拿了一个旧得不行的洋娃娃。

我想到:“现在的孩子,真的是......”未等我继续想下去,小女孩开了口:“可是,灾区的小朋友最需要的......我舍不得送给他们呀。”

“有什么舍不得呀?”母亲似乎很生气了,“地震让他们失去了那么多,你只是捐一样心爱的东西,有什么呢?妈妈以后再给你买呀。”

“可是,可是......”小女孩擦着眼睛,小脸越来越红,小嘴撅着,一直说不出话来。

我有些看不下去了,接着母亲的话说:“是呀,小妹妹,灾区的小朋友多可怜啊,他们没有了家,甚至也没有了亲人,而我们只是把自己身边的一些东西捐给他们罢了,即使是你不要了的东西,也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帮助呀。”

谁知我刚说完,小女孩急了,“什么不要了呀,那样东西是我一直都要的!要的!”她跺着脚,满脸通红地说。

“要的也不行,走,回家拿去!”母亲喊道。

小女孩被她妈妈吓了一跳,低声说:“真的要捐那样东西吗?”母亲和我认真地点了点头,女孩咬了一下嘴唇,抬起头来,说道:“那......不用回家拿的,走吧。”

到了捐赠点,母亲把被子拿给志愿者后,低头对小女孩说:“你的东西呢?”

小女孩抬头看着妈妈,过了好久,把妈妈拉过去。

“叔叔,”小女孩对志愿者说:“我捐妈妈。”

全场哗然。

小女孩又一次低下了头,小声地哽咽道:“地震后,好多小朋友没有了妈妈,他们好可怜啊。我想,他们最需要的应该是一个妈妈呀......”说着,眼泪掉到了地面,溅起的灰尘形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

母亲跪了下去,紧紧地抱住了女儿,抱得好紧好紧。

篇3:怎样写出事件的波澜

同学们作文习惯于平铺直叙,往往见头知尾,见始知终。这样的作文总让人觉得平淡乏味。《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往往就是平庸,平凡,也就引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激不起人们思想的浪花,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和欣赏。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也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才能使文章兴起波澜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悬念法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动态表示关切的心情。因此,凡能增进这一关切心情的手段,均可产生“悬念”。倒叙,由于将“后果”提前,读者不知“前因”,又急于知道“前因”,关切的心情陡增,这无疑会产生“悬念”。但产生“悬念”的方法绝非仅止于此。一般地讲,它有三种情况:一是读者对将要发生的事件一点也不知道,急于弄清究竟。二是读者对所述的事件知道得比较粗略,但急于知道更多更详尽的细节。三是读者对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知之甚多,但更急于知道事件的结局。不论是哪一种“悬念”,不论是对所叙述的事件一无所知,还是知之甚少,或是只知其始,不知其末,读者最初都是“有所不知”,最后呢,都应到达“无所不知”的境界。从“有所不知”到“无所不知”,读者的悬念由产生到消失时心理状态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便能形成“波澜”。优秀的记叙性文体往往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叙述中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然后一一解决,形成“一波方平,一波又起”的局面。中学生作文一般千把字,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但是适当使用不但是允许的,而且应该提倡。因为这是加强叙述吸引力的极其有效的方法。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设置悬念的例子。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疑问,这个于勒是何许人也,他能给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它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我们,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二、抑扬法

抑扬,就是“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的简称。所谓“抑扬”就是作者明明要“扬”(即歌颂)某个人或某件事,却故意先“抑”(即贬斥)一番。反之,若要“抑”(即贬斥)某个或某件事,则先“扬”(即歌颂)一番。由于这样大起大落地进行叙述,势必在读者心头引起较剧烈的心理变化,于是,便能达到形成“波澜”的目的。“抑扬”分两种,一种是“欲扬先抑”,另一种是“欲抑先扬”,前者更为常见。

例如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就是这样经典性的文章。作者先从小时候自己被蜂螫,对蜜蜂的感情总是疙疙瘩瘩的入手,展示自己与描写对象之间的情感矛盾。然后,再由甜香的荔枝蜜过渡,转入对蜜蜂精神的赞美。文章一起一伏,让人们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蜜蜂的精神和品质,进而赞扬了具有蜜蜂精神的勤劳的劳动人民。这种欲扬先抑的方法,很好地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们在情感的起伏变化中走完了阅读历程。

三、突转法

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顺序波澜不惊地向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平和自然。突然峰回路转,石破天惊,故事的情节突转急下,逆向发展,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先写主人公玛蒂尔德对现实生活不满对豪华生活的向往,紧接着一个意外的参加舞会的机会,让她有了在上层社会展示自己的机会,为了展示自己,她从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处借来了精美的项链,舞会上,她出尽了风头,快乐到了极点。可是乐极生悲,舞会之后,当她还陶醉在舞会的气氛中时,却吃惊地发现,那串“昂贵的项链”却不翼而飞了。遍寻不见,只好赔偿,十年艰辛的生活终于偿还了债务。当她在公园里再见佛来思节夫人,自豪地说出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时才得知,那串项链才值五百法郎。十年艰辛,只值五百法郎,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呀!小说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那虚荣的危害,一目了然,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更是运用这种技巧的巨匠,选入初高中课本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警察和赞美诗》都使用了这种方法。

四、误会法

造成误会,抓住读者的心理,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作文的中心,领会其中的奥妙,增强文章的戏剧性,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且请看《“开窍”》(2004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谈局长三个月外出学习回来,一向不开窍的秘书王康就给了他一个内装二千元现金的信封,谈局长误以为王康开了窍,送大礼想升官。这时,自己忠诚的部下刘主任也来提议,提拔王康为副科长,王局长便答应了。谁知那二千元现金,却是谈局长的年终补助,得知实情气愤的谈局长在第二天会议上,一口否决了提拔王康的议案,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王康即将成为他的乘龙快婿。故事一“错”再“错”,一波三折,迭宕起伏,谈笑之中,暴露了官场的种种顽疾,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全文。

当然,要想写出文章的波澜,绝不仅仅就是这几种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有许多是交叉的,并未有严格的界限。只要我们平常在读文章时,善于发现,多做总结,就一定能掌握叙事文章兴起波澜的方法技巧,让文章生出无限的光彩。

【例文评析】

郝局长

林如求

有这么一个局长,因为姓郝,按惯例大家就叫他郝局长。郝局长的工作一贯顶呱呱,没得说。就说他的敬业精神吧,部下都说他是个“连一分钟也不肯放松的主儿”。嘿,说来还真有那么一回事儿。

有一次,他到外边开会回来,进了办公室,局里一个人影儿也没有,都下班走了。他抬腕看看表,还差整整一分钟!太不像话了。第二天一上班,他就来了个小整风,说:“昨天怎么提早下班了?如今才5天工作制,一星期都少上两天班了,怎么还要提前下班?这还算搞‘四化?”部下们一个个诅咒发誓,说:“没有的事,我们每天都是正点下班,昨天也是6点整才关的门,1分钟都不少。”局长当然不信邪,彼此就这么顶起牛来了。后来还是一个小年轻把那该死的症结找了出来,原来是办公室的那架挂钟走快了2分钟。局长说:“别以为2分钟没什么,1分钟就不得了!没听说过吧,第一汽车制造厂只要1分钟就可以生产一部汽车……”一位上了点年纪的老大嫂不服气,反正她也快退休了,不怕得罪领导,就顶撞说:“下班虽然早了2分钟,可我们上班也是凭办公室的钟,也提早了2分钟呀!从工时来说,1分钟也没少,没白拿国家1分钱!”局长说:“不行!宁可晚2分钟下班,也不能提前1分钟下班。是我当局长,我就1分钟也容不得马虎!”

这个县最大的问题是环保问题,曾被市里点名批评了好几次。郝局长理所当然地就被派到了环保局当了局长。郝局长发扬“1分钟也不马虎”的精神,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连市里的领导都惊动了。市里的一个分管书记就带了人下来检查环保工作。

书记的车子呼噜一下就滚到了县城。只见大大小小的环保标语、宣传栏满街都是,而且新旧不一,不像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做做门面的样子。还有好几个单位设立了专门的窗口,向过路人免费赠阅环保报刊。这些报刊一律用一种浅绿色的纸印制,特别精美,让人一看就觉得回归到了大自然一样,的确是一种名符其实的环保用纸。郝局长顺手抽了几份报刊,恭恭敬敬地递给书记,洋洋得意地喷着白沫说:“各种环保报刊,我们县是每个单位、每户家庭都有好几套。全县人民的环保意识可说是空前绝后地加强了……”这种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势头,书记当然挺满意的。

书记信马由缰往那街边街角随便走,他的作风历来很细致。可书记越走却越皱紧了眉头。为啥?因为这些地方的脏、乱、差不但没有丝毫改善,而且比以前更严重了。书记的脸色也就跟着难看下来。郝局长当然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一下就读出了书记脸上的不满来。他摊摊手说:“没法子,我们的经费太少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增加投入。不增加投入,我们县的环保工作就无法再上一个新台阶……”其实,书记心里早有底,年初他就批过一笔10万元的巨款,是专门用于购置垃圾桶之类的环保设备的,怎么不见着落?不过书记此刻却懒得去点破它。

他们一伙就这么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走出城区,来到了清水河边。这是书记每回下到这个县时所必到之处。因为他喜欢这一带山明水秀,高兴在这里呼吸一下饱含负离子的新鲜空气。他兴冲冲地往河里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半年前,这还是一条清亮亮的绿水河,如今怎么变成一条黄水河、黑水河了?水边的青草褐糊糊的,河滩上的菜地也不见,水面上偶尔还漂着几只白肚朝天的死鱼。书记气起来,厉声质问:“这是谁造的孽?是谁造的?”郝局长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地说:“那是因为上游新盖了一座造纸厂的缘故。”书记说:“这是个大污染源,为什么不责令它关掉?”郝局长连连摇手:“不、不,那可不行,它是生产专门纸张的。”书记说:“什么专门纸张?总不会是印刷钞票用的吧?”郝局长踮起脚跟,凑近书记的耳朵,用手掌掩住半边嘴,说得很小声,但吐字十分清晰:“就是印刷咱们环保书报用的那种绿色纸呀!”

(选自《百花园》1997年第6期)

评析:这篇作品采用了“欲抑先扬式”的手法,层层递进,“扬”得充分,后面的“抑”,抑得极致。作品开门见山概述赫局长的工作“一贯顶呱呱,没得说。”“他是一个连一分钟也不放松的主儿。”这是用概述的方式说他的敬业精神。这些概括的材料讲完之后,就再用具体叙述的方式叙述了一次他到外开会回来还差两分钟,见局里一个人也没有,就立刻进行整顿、教育部下“一分钟也容不得马虎!”这样通过概括叙述、具体叙述,就把“扬”这一部分渲染足了,用一个“委以重任,把他派到责任重大的县环保局抓环保”的材料,把一个“好干部”的真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抑得极致。“先扬后抑”把一个人物的表面言行和人物形象写活了,因为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在叙述结局时,通过“就是印刷咱们环保书报用的那种绿色纸”这句话,把赫局长这样一个表里不一的“好干部”形象立体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一把炒米

炊事班的老班长和一个大个子战士,还有一个小个子战士,有一次作战中没有突围出去,与队伍失去联系,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叫苇子沟的山上。

已经是第7天了。

这7天,三个人是靠吃野菜啃树皮活过来的。

此时,三个人都很无力地靠在一棵粗壮的老榆树上,三个人的目光都很贪婪地望着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望着那一把炒米,老班长的喉结蠕动了几下,小个子战士艰难地咽下了唾沫,大个子战士的那张嘴很大地张着......

谁也没有敢动那一把炒米,老班长有话,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许动。这句话是昨天夜里老班长端着枪说的。

昨天夜里,老班长刚刚眯瞪,就被一阵撕扯声惊醒。老班长睁眼一看,见是大个子战士与小个子战士争夺米袋里的那一把炒米。

老班长愤怒地抓过枪,拉上枪栓骂道:“都给我住手!这点米不到关键时刻谁也不能动,谁动我就崩了谁!”

第8天的夜里,夜色漆染一样的黑,老班长拿过那个米袋,走到大个子战士面前,说:“你赶快把这把米嚼下去,趁今晚儿没月亮,天黑突出去。我们在北面打枪把敌人吸引过来,你就在南面突。突出去找到队伍来救我们。”

大个子战士激动地接过米袋,稍迟疑一下就把米抓到嘴边。这时,小个子战士却一把夺过米袋,对老班长说:“还是叫我吃吧!我个子小,突围灵巧。”

老班长被小个子战士的突然举动激怒了,他夺过米袋,一拳就打在小个子的鼻子上,骂道:“混帐小子,灵巧个屁,个子顶不住枪杆高!”

小个子战士就不再言语,就流着泪抹着鼻内流出的殷红的血。

大个子战士狼吞虎咽地把那把米嚼了进去。

突围开始。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在北面山坡上的一阵枪声把敌人吸引了过来。

突围出去的大个子战士,回望着苇子沟的北山时,那里的枪声正一阵紧似一阵……

几天以后,大个子战士带着队伍来营救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时,却在苇子沟的北山坡上,发现了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布满了弹孔的尸体。

大个子战士痛悔地仰天长哭。之后,就和其他战士一起,把老班长和小个子战士的尸体掩埋在苇子沟的北山上。

几十年过后,一位大个子将军来到苇子沟,在苇子沟的北山上,立下一块墓碑,上写:“革命烈士刘东生父子之墓。”

评析:假如一开始就点明老班长与那个小个战士是父子,文章就会黯然无色,也无法收到使读者震惊的艺术效果。诚然,“包袱”的铺垫与构成一定要入情入理。这里的铺垫是,他们被困在山上已经七天,惟一能活下去的就是一把炒米,大个子与小个子曾经争夺,老班长要留着这把炒米让大个子吃下去突围;大个子与小个子双争突围的任务,为的还是想吃到炒米,但老班长认定小个子“个子顶不住枪杆高”,不能指望他能突围出去,把炒米给了大个子;大个子突围成功,老班长与小个子壮烈牺牲。文章最后才将“包袱”抖开,情节突转,他们原是一双父子!老班长的形象于是跃然纸上,蓦然高大,悲壮感人。

【跟踪训练】

题目:风波

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2)力求有曲折的情节。(3)不少于800字。

篇4: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

武汉市汉南一中 刘希 邮编:430090

一、设计意图:

1.体会叙事时起伏的效果。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二、设计提要:

先让学生阅读作文《考验》,体会文章的情节变化。再指出一些如何使文章生波澜,起变化的方法。最后在写作中加以实践,领悟如何在作文中写出事件的波澜。

三、设计实施:

1.导语设计

“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用幻灯片1显示课题)

2.学生听习作«考验»,体会文章情节的曲折变化。①.学生听读《考验》,准备听完后分析文章情节的变化。②.点学生找文章的波澜。

③.小结: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幻灯片2)3.让学生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制造悬念,运用抑扬,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等。(幻灯片2)①.品味小小说«闹50天»,让学生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方法。点拨:标题闹50天就是一个悬念,就是很有力的一笔铺垫。在实生活中,小孩出生后有闹“三朝”的,有闹“满月”的,有闹“百日”的,可小说里的村支书却偏偏要闹认谁也不曾闹的50天。村支书说:“我儿子满月时我不愿闹,百天我等不及。”这句话又与标题相印证。作者巧妙地用反常的“闹50天”这一举动,成功地给读者造成阅读错觉—这位村支书,是个肆无忌惮受礼敛财的“贪官”!

②.让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中运用到的方法。如:杨朔«荔枝蜜»中用了欲扬先抑法,莫泊桑«项链»、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设伏笔,«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设计巧合等等。

③.小结: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种方法,而是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

4.揣摩运用方法,根据情景(幻灯片3)续写文章,使其有波澜。情景:①.下晚自习后,我们看到办公室里的灯都熄了,于是打开了教室里的电视机。刚看得起劲时,突然看到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

②.我和一个女同学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女同学的母亲迎面向我们走来„„

③.晚自习后,我和李明从陈家山回家,突然看到前方有三个人从不同方向朝我们走来,我们正要转身往回走,又看到后面也走过来两个人„„

④.放学回家,我在楼梯口听到楼上传来摔打声,急忙跑上楼,只见家门口有一滩血,这时,家里的灯也熄了„„

⑤.上课铃响了,李义慌慌张张地往楼上跑,却跑到别班教室喊“报告!”„„

5.总结: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文不知用旋绕之笔,则文势不曲。”的确,平静的湖面固然能给人以美感,而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能灵活地运用一些生波澜的方法,使自己的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让人读后不忍弃去。

四、课外拓展:

篇5:写出事件波澜方法例谈

班级:

学号:

姓名:

主备人:韦立顺

审校人:陈晓波

审核人:李保国

.记叙文写作指导

(一)——写出波澜,写出故事味

学习目标:

1.了解记叙文写作的核心要求,熟悉并掌握“一选四描”的要求与方法;

2.了解构思故事情节的要求与方法,写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掌握设置波澜的几种常见方法; 3.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捕捉平凡的感动点,写出故事味,揭示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

一、波澜小故事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记叙文选材四字诀

(一)是“小”;

(二)是“真”;

(三)是“新”:

(四)是“深”。

三、记叙文的“三味”

(一)“哲理味”,说白了,就是文章要“有思想”。

(二)“散文味”,即文章读来韵味十足。韵味之一来自“真情实意”,优秀作文中,凭着它取胜的多乎其多。

(三)“小说味”,就是高中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虚构。

四、写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方法

写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概括起来就是“一选四描”: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过程描述清楚;场景描摹生动;人物描写生动;心理描写具体。

五、记叙文设置波澜的方法

(一)悬念法:“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兴奋,急欲解除心头之念。

(二)抑扬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常见的有“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抑扬并举法”。这种写法使行文曲折多变,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形成对比,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衬托法:就是采用在次要人物身上着笔用以陪衬或反衬主要人物的方法。

(四)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

(五)误会法:“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六)突转法:是指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完全引得朝一个方向行进,层层发展,直至顶点,然后陡转骤折,让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强烈地震动读者,从而取得一种异乎寻常的效果。

(七)张弛法:“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叙述故事情节,如果有张有弛,就不致显得急促或平淡无奇。

六、方法例文引路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 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点评】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分析】

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201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之作文指导

班级:

学号:

姓名:

主备人:韦立顺

审校人:陈晓波

审核人:李保国

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铺陈误会法。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七、方法具体解说

(一)悬念法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二)抑扬法

求职始末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

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三)衬托法

清人毛宗岗在评《三国志演义》时,认为这部小说经常采用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在“群英会蒋干中计”这回的评语中写道:“文有正衬,有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为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四)巧合法

寒冬里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

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

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五)误会法

提箱子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六)突转法

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七)张弛法

上一篇: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