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管理智慧

2024-07-21

国学的管理智慧(精选8篇)

篇1:国学的管理智慧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沁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国学中蕴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国学管理智慧在企业管理中有多处体现。1.国学与制度规范

当今的企业,是要靠文化留人、文化聚人的,由国学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最令员工钦佩的,而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在此制定的管理制度,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国学与企业诚信

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这句话旨在强调说话要谨慎,处理大事更要认真。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却做不到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信用呢?所以对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就谈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合乎道义本分的话,才可以认真去做。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作出承诺后,如果发现承诺的内容本身存在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这才是真正的“信”。领导在选人时一定去选择更加讲信用的人来任用、提拔;企业选择合作客户时,同等条件下也会选择信誉更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是如此,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特定品牌产品就可以看出,他们买的其实是品牌背后企业的信誉与承诺。在未来的社会或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拥有诚信将是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3、国学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在资源紧缺,自然环境加剧恶化,企业过度竞争,人文精神沦落,市场经主义至上的今天,管理科学需要中华民族的智慧--《国学》来拯救!“生生不息”、“经世致用”、“厚德载物”是国学的精神与灵魂。国学不能回避管理学,国学不仅是文化符号,用国学的精神与方法来完善管理理论,恰恰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与和谐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和谐世界构建,做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国学是重塑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宝库蕴涵着丰富的“财富哲学”。中国企业只有通过塑造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赢得社会和国际同行的尊重。

篇2:国学的管理智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人治,道家的道治,兵家的智治,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成一个传统管理文化的整体。老子,作为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先秦诸子百家的一家学派,老子在哲学思想上的成就,以及在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许多主张,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志士实现伟大抱负的灯塔。

《老子》阐述了整个道家思想体系的形成,提出道和德两个思想范畴,用之于管理上,就形成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管理思想。无为就是建立在道论基础之上,老子根据道法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不妄加干预。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故有“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是说无所作为,而是指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不为便是这种态度和方法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其自身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该为的事情还是要作为,只不过为要符合自然规律。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就是鼓励人们去为、去做,去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无为要求人们的思想及行为顺应自然,但这绝不是说消极的什么都不作为,而是说人在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情况下办事,才能通过花费较少、挫折较少的途径达到预期的目的。《老子》中还举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是无为管理原则的高度概括,用烹鱼比喻治国,国家的统治者智力国家,要像煎小雨那样,不要常常翻弄。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要顺其自然,不要瞎折腾。无为体现在领导方法上,就是要求管理要顾全大局,善于抓大事要事。

无为而治强调了循道的行为方式。老子认为:“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所以,“常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前有个为,无为之后跟个无不为,这样就把一个笼统的作为或行为根据辩证原理分成了三段,就是“有为—无为—无不为”。根据道的理念看世间万事万物,其生长、发育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天地万物如此,人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应该如此。人要按照道的自然和无为的本性,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把握好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尺度,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横加干涉,使之最后出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局面。天下事物极必反,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成事之人常以柔弱自处,以柔弱胜刚强,大智若愚,反而会事半功倍。很显然,这里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就是无违,顺应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其自然发展,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管理,如果背离了无为这一原则,那么就不足以取天下,更无法取得应有的管理功效。

通过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管理自己的人生: 一、一切事物运行都有自己的规律,处理一切问题的前提都是必须依照客观规律办事。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明白,所有事情发生都具有必然性,困难的出现我们不应该去忽视、避开,而应正视困难。管理人生,就应注意万物的发展和变化,顺应变化的客观规律,正确的去解决。

二、“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管理人生,就要对自己有计划,对人生计划还需有超前性,在问题尚未发生之前就要管理好,当乱子还没出现之前,就要先行治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小其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管理人参,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工作。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最终才能成就大事,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最高明作为。

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具备坚强的毅力。多数人不能持之以恒,总在事情将要成功之时失败。老子认为,将成之时,人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热情,缺乏韧性。管理人生必须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完成,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篇3:国学智慧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关键词:国学智慧,阴阳哲学,和谐,高校学报,管理

1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和谐社会、和谐组织、和谐管理是历史的潮流, 时代的要求, 而和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和谐的本质是什么, 大至社会, 小至部门, 譬如, 如何进行高校学报和谐管理亦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的思想。中国古人的眼光透过八卦图式看到了人、自然和社会共存关系, 并通过易与合的思想过程实现人与世界对话。可以说, 合和易是演化中的和谐。是宇宙和思想的本质。古代中国人往往根据五经之首的《周易》所描述的天地万物的变化中, 去探究事物保持和谐状态的最佳途径。古人认为,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此乃宇宙的本原本质。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无一不渗透着这一阴阳哲学, 保留至今最为实用的即为中医的阴阳哲学理论。

运用中国国学智慧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是中国哲学的创新性运用。

现在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和谐, 譬如在学术质量上, 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学生的论文, 评职称的论文, 真正高水平的文章都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 被三大索引收录的少, 被引频次低;组稿时大多数还是以自投为主, 约稿少;审稿阶段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 种类杂, 复审效果差;由于学科多, 种类杂导致精品期刊少, 信息量小。

当我们在现实中遭遇某种困境并试图寻找其因及解决方案时, 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典籍, 总想从其中生发出新的动力和方法。新一轮的国学复兴即缘发于此。时下, 顶级名校如北大、清华、复旦及中山大学等都面向管理者开出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已有诸多论著探讨中国智慧与管理, 许多部门在其中受益。本文运用中国国学智慧——阴阳哲学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是中国哲学在研究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的创新性运用, 为解决高校学报内部存在诸多的不和谐提供解决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2 国学智慧——阴阳哲学与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

2.1 阴阳概念

阴阳哲学即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元素组成, 阴阳相对平衡时, 事物就稳定、协调、健康的运行, 阴阳相对平衡主和, 阴阳互根互存, 阴阳至极而换,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2.2 阴与阳的关系

阴阳互存:阴阳都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得更好为前提, 所谓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 阴阳可分, 以至无穷。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分为阴阳两类, 而任何事物中的阴或阳又可进一步分为下层次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转化:阴或阳到了极高的程序, 就向反面转化, 所谓物极必反。

2.3 阴阳哲学的运用

阴阳哲学在现代生活中最为实用的就是中国国粹——中医。中医认为:人体从生到死, 处处都有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只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即“阴平阳秘, 其神乃至。”如果由于某种原因, 阴阳相对平衡关系被破坏, 就会因阴阳偏盛或偏衰而发生疾病。

2.4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的阴阳划分

阴阳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即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 阴阳有别, 不能互相代替。阴阳同层次同范畴, 不同范畴的内容不能构成阴阳关系, 不同层次的阴阳不能凑成一对来分析。

质量管理中的阴阳划分随目的而分, 也随目的而转, 同一事物, 在此目的中为阳, 如果管理目的相反, 它可能转化为阴, 阴阳无限可分。

将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划分为阴阳两个相对面后, 似乎纷繁复杂的事物突然变得明确, 变得简单了, 很容易发现问题、症结所在, 避免了在管理中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 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该如何处理学报质量管理问题, 从而达以标本兼治的目的。

高校学报质量管理要素阴阳划分图如图1所示。

3 高校学报和谐质量管理对策

3.1 编辑、印刷质量对策

高校学报质量可分为学术质量与编辑、印刷质量两大块, 具体如图1所示。学术质量高, 编辑、印刷质量差, 语言逻辑前后不一, 符号混乱, 外观不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难以输入有关检查系统, 会影响整个期刊的质量。学术质量不高, 编辑、印刷质量再好, 也只不过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学术质量为阳, 编辑质量为阴。编辑质量分为编辑加工 (为阳) , 主编定稿控制 (为阴) 。印刷质量又分为印刷生产 (阳) 和检验 (阴) 两大部分, 生产、检验控制互为阳阴。而现阶段我国多数高校学报质量方面阴盛阳衰,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编辑加工质量上, 学术质量却上不去。

3.2 选题对策

在学术质量方面, 选题、组稿和审稿是几个关键环节。选题是学术质量的前提, 学报在这方面尤显不足。选题分为选题原则 (阳) 和内容计划 (阴) 两部分。

选题原则方面, 信息量大为阳, 信息量少、信息量杂为阴, 在我国, 高校学报多数为综合性学术期刊, 学科多、内容杂、信息量相当少, 存在严重阴盛阳衰, 极端不和谐, 这也是限制高校学报发展的瓶颈, 对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这样解决:

扩大信息量, 办精品期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否则将会导致阴极阳衰, 最终阴阳分离, 学报成为高校沉重负担, 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选题内容计划方面, 集思广益为阳, 编委会审核为阴。集思广益时, 由于我国的特殊文化, 人们总是 (1) 由于屈从于有权威人士提出的意见, 从而抑制个别创新性意见的发表; (2) 避免枪打出头鸟, 总是在别人说出意见后再评头品足; (3) 担心意见说错, 受人批评; (4) 担心自己说的话伤及他人, 怕影响人际关系。所以这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是太好, 我们可以先由专门人士收集资料, 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先开会讨论, 禁止批评, 自由思考, 各抒己见, 追求数量, 可以补充、借鉴。在收集好意见后, 再次开会讨论, 这次是编委会专家对前一次会议的意见尽量地发表自己的反对意见, 一阴一阳, 协调平衡, 最后选出最新最前沿的研究。

集思广益又分为阅读、参加科技和国际会议 (阳) 和读者反馈信息 (阴) 两部分, 高校学报在这两方面也尤显不足。对此, 我们可以专门增加“策划编辑”岗位, 由专人负责。

3.3 组稿对策

如何组到优秀、前沿的稿件也是保证学报学术质量的关键。对此, 我们可将组稿分为参加学术会议、组织专题座谈、约稿, 此为阳, 自由投稿为阴, 自由投稿保证来稿数量和来稿多样化, 专门组稿创建精品期刊, 而现在大多学报都是自由投稿, 亦呈现阴盛阳衰的现象。要解决此问题, 我们可作如下构想。在市场上, 大多数企业为迎接价格战, 拼命降价, 有些企业入不敷出被价格战淘汰, 有些企业却以第二品牌来迎接价格战, 却保留第一品牌, 面对高端客户 (为阳) , 创建第二品牌, 而对价格跳水竞争 (阴) , 结果一阴一阳, 相互平衡, 使企业走出困境, 事业蒸蒸日上, 再有, 就如我国现代化总设计师小平同志, 以特区 (为阳) 拉动内地经济 (为阴) , 一阴一阳,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 共同构建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对于我国高校学报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报都可以按一定比例征收外稿, 而这些外稿或由选题后经专人组稿而来, 或由控制自由投稿而来, 总之一般录用的都是学术水平高的文章, 我们可以加大投入人力、加大投入资金, 如增加稿费、不收版面费, 吸引某学科优秀外稿, 即学科走到国家、国际前列的外稿或本校稿件, 集中于每年中的固定一期或两期, 再将这一两期期刊办为学科精品, 走在国家学科的前列, 我们就不愁稿源, 不愁被引频次, 还可以此争取SCI、EI的收录, 以这一两期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 进而进行对外交流。想要发展, 必须有正确的投入, 这应该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报生存与发展的正确选择, 可有效解决真正高水平文章投向专业杂志或投向国际会议论文集的问题。

3.4 审稿对策

在审稿方面, 现在许多大学编辑都是由主编或编辑初审, 专家外审 (为阳) , 编委会复审 (为阴) , 以编委会复审监督初审、外审的执行情况, 有效遏制方便评职称, 学位论文发表的现象。由于高校学报学科多、杂, 复审效果差, 在这方面为阳盛阴衰, 导致关系文章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应该加大对复审的投入, 以保证审稿质量, 从而提高期刊稿件质量的信誉, 从本质上解决学校领导对硕士、博士、教师做出的在本学校学报发表的文章超过若干篇便不计入考核之列的规定。

参考文献

[1]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2]鞠强.和谐管理本质、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篇4:国学:学管理,还是学智慧?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言:“如何做一个中国人呢?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把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最基本的做人道理,放到今天的现实中,我们可以看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把什么忘记了?这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像仁、像礼、像义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在今天是那么的有价值,因为你讲职业化、讲标准、讲流程,中国人没有感觉,但你把职业化、把标准化、把流程化转化为仁,转化为义,转化为礼,如此等等,中国人就有感觉了。”

那么,国学能否帮助企业家解决管理难题?国学热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传统的国学理论与现象热度背后,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究竟有什么作用?它发挥的价值究竟又有多大?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寻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我们的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类越来越发现自己在一个精神空虚的时代,到处都在追求物质与金钱,而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且整个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企业家的视野、思维模式和人文底蕴决定了企业最终能够发展的高度。中国商界亟需从商业以外的其他社会人文领域吸取营养,夯实中国商业文明的基础。面对世界潮流,我们响亮的提出“中华文化支持中国经济”的观点,中国文化从个人修身、齐家、治企等方面全面支持企业家人生幸福美满。

国学的兴起有信仰缺失的原因,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就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我们在搞活开放的同时,并不会将信仰建立在宗教基础上。当我们照搬西方思维模式时,我们没有关注到其精神思维构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因此在物质社会中,当冷漠、缺乏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后,我们才回过头来从自己的文化当中去探寻,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西方管理学中无法找到答案时,我们就会回到自有文化中寻找答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和谐,这使得很多人转而研究国学。

国学中的“道、法、术”

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是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

在本期“知识架构”中,我们特别从“道、法、术”三个不同的侧面,对《易经》、《论语》和《孙子兵法》三大国学经典在管理上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道: 《易经》。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易经》PK现代企业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法:《论语》。对中国人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但《论语》还不仅仅如此简单。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研究《论语》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运用,是一条寻找中国企业管理方法的理想门径。

术:《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典籍浩如烟海,《孙子兵法》是其中的集中代表,国外无数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皆把《孙子兵法》奉为经典。“兵战”与“商战”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动用资源,通过对抗征服对手。《孙子兵法》论述的是用兵作战的规律(战略和战术),但同时其所揭示出的抗争哲学,对所有人类的对抗性竞争活动都具有普遍意义,当然也包括商业竞争。

反思西方管理

长期以来,作为现代商业社会后发力量的中国企业,是奉西方企业为师、以西方企业管理理论为教科书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西方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内商界在反思西方公司治理不足的同时,也力图求助于传统文化,尝试从东方传统智慧中求解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以帮助企业寻求危机下发展的新策略,使企业管理者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国学的精华,将先贤的智慧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从而突破企业现实的管理瓶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企业的经营而言, 国学的商业价值何在?张其成作为国学教授, 他指出, 西方管理学骨子里还是“科学管理”, 科学的最大特征是逻辑推理、数理描述、实验验证, 因而科学管理主要是讲究数据, 重形式逻辑。在这方面, 国学的管理与西方管理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管理学是理性思维, 是左脑在起作用; 而国学管理学强调开发人的右脑, 提高人潜在的直觉判断力。

“现在的状况就是管理者受西方管理学的影响太深, 左脑非常发达, 右腿很粗, 但右脑很迟钝, 左腿很细”。张其成特别指出: 过度强调西方管理学的结果, 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国学与管理不是“对头”

现在市面上流行将国学和管理强行嫁接到一起的流行书籍就是代表之一,这些似是而非或者说是形似而神不似的理论,除了迷惑读者的视线,起不到任何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而且自一开始就把国学和管理的融合带上了错误的轨道,徒增大众因为国学受到糟蹋而形成愤怒情绪。

国学中的智慧对企业管理功莫大焉,但它毕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曾因出版《中国式管理》一书而蜚声内地港台的曾仕强,虽然对中国式管理极为推崇,但也承认中国式管理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

上海本原企业咨询研究所所长沈玉龙认为,将国学融入管理时切忌断章取义。不要把西学和中国式管理对立起来,好像一讲国学和中国式管理就认为西方式管理没有用,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必须承认:西方经过上百年的工业革命和企业发展的实践,已经总结出适合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对中国的企业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隔山不隔理,在许多方面,企业经营的道理是相通的,不存在中国和西方的区别,只有如何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如何进行的问题。

国学与管理

“国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中学”到“国粹”,再到“国故”,直至“国学”这一过程。不过迄今为止,“国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广泛接受的定义,国学与管理的“联姻”,是目前学术界与企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这一话题,反对者认为这是一种“肤浅而可笑的现象”,而赞成者则认为国学“入股”管理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需要。

国学与管理知识架构图书

《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每一位管理者都期望具有把握变化规律的能力,以及让企业基业长青的方法,《易经》中的“通变致久”就是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无论是在企业的小组织,还是在国家层面的大组织,在处理人与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都能在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中看到《论语》的现代价值。

《孙子兵法》

篇5: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

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作者: 班级学号:81号 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 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关键词:管理思想 墨家 兼爱 企业管理

1.墨家学说简介

1.1 墨家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

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 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 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 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殡葬之事,以在世之人的幸福为本。

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在自然观方面,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克服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1.4 现实意义

墨家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墨家的“尚贤”思想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墨家的“节用”思想也符合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

2.墨家的管理智慧

2.1 兼爱相利的管理伦理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这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诸子百家最突出的理论标志。墨子对该思想的论述,涉及了“兼爱为本”的伦理基础、“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以及“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等管理伦理问题。

2.2 兼以易别的行为选择

在墨子看来,人类相互不友爱的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为自己打算,而不为他人着想,相互猜疑、对抗、争夺,墨子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别”。他的解决方法就是用“兼相爱”来取代“交相别”,对待他人好像对待自己一样。墨子比较了“兼者”和“别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效果,说明“兼相爱”与“交相别”对人际交往和管理活动的影响。

墨家所提倡的这种“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历代统治者确实难以完全做到,但只要有这份“心”,就可以收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良好效果。

2.3 “爱人若己”的利益相关原则

在墨子看来,人们总是爱自己的,但如果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知道爱别人,甚至害人以自利,会导致最终无法获得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如果真正从爱己、利己的动机来考虑问题和待人处事,恰恰就应该关爱别人,充分地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做到“爱人若己”,这样才能够达成共享其利的结果。

墨子所主张的兼爱学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误解,认为就是鼓吹“爱人”而不“爱己”。对此,后期墨家专门做出解释,即爱护他人也不排除爱护自己。当然,墨家的基本立场还是突出爱的奉献。在他们看来,圣人爱己的目的也是为了爱人,实行仁义的事业。

2.4 尚同尚贤的组织原则

墨子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一同天下之义”的认识,要求整个组织统一服从于管理者的思想和意志。为保证这一“天下之义”的正确及其在组织内部的共享,墨子同时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事原则和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2.5 上下通情的沟通原则

墨子所主张的“尚同”,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一个组织的不同意见统一起来,形成共有的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其前提在于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充分沟通。

墨子指出:领导者管理政事,掌握了下面实情的就能得到治理,不掌握下面实情的就要引起混乱。如充分了解到民众的善恶是非,就能对好人加以奖赏提拔,对坏人加以惩罚,那么国家一定能得到治理;如不能掌握实情,就必然引起混乱。因此,墨子十分强调,思想统一的前提,在于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假如不了解民情,不把握民意,上下思想就不可能真正得到统一,上级的意图也就不能真正得到下级的理解、认同和贯彻。由此看来,墨子所主张的“尚同”,并不是领导者的独断专行,而在于充分吸取民众意见之后所形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共识”。

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治理天下,他挑选出来充当自己助手的都是优秀的人才,帮助他观察、听取意见的人很多,集思广益,兼听则明。

2.6 义以利人的经营目标

墨子所谓的“义”,实际上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利,有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去做,不利于天下百姓的事便不去做。为天下人谋利,既是大义,也是大利。

在墨子看来,宣传“义”个人所付出的并不多,而天下人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却相当大,因此可以说是一笔相当“合算”的买卖,应该作为人生的最佳选择。

2.7 节用尚俭的消费观念

墨子观察到了当时社会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加强生产之外,还要靠“尚俭”、“节用”。他反对儒家的“礼乐”,主张“非乐”。

墨子的“节用”主张,有些措施过头了,但是,反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避免社会财富的过度消耗和浪费,还是有积极意义的。[2]

3.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是儒道互补,然而这种格局并没有发展出真正意义上民主与科学制度,就此可以说传统文化存在着结构上的重大缺陷。造成这种重大缺陷的根本原因,是失却了以自然科学为强项的墨学。“天志”是墨学的核心概念,由此推导出了墨学“天人对立”这个充满生动性的哲学理念。

墨子作为下层民众的代言人,用丰富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和平济世”的理想社会.挖掘墨子思想,寻找与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点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巨大的现代价值。

3.2 墨家的尚贤治国论、崇尚节俭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兼爱为本的政治伦理与政治管理理念对当今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有借鉴意义;墨子社会管理思想对维系社会安定有特殊作用;墨家经济思想与方法可以发展成一门新兴经济学--新墨家经济学;墨家军事国防思想和兼爱思想具有国际性价值;墨家伦理思想对重建今日中国公民道德具有重要作用;墨家社会思想具有实现社会本位的现实价值。

3.3 墨家学说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这样六个方面:爱利百姓、自苦利他;任人唯贤、选贤任能;节用贵俭、艰苦朴素;崇尚科学、反对天命;爱好和平、兼爱天下;反对空谈、注重实践。

3.4 诸子文化中墨学之为“显学”,必有过于和异于诸学之处.墨学的主要特色,即“爱无差等的平民性质”、“独树一帜的科学精神”和“非攻备御的军事思想”、“折服古今的人格魅力”;墨学“追求平等”、“主张互利”、“重视自然”、“崇尚创新”、“向往和平”等思想具有当代价值。

3.5 墨家精神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精神有一定的通约性,分别体现在墨家“贵义尚利”的经济伦理价值观、“尚贤”与“尚同”并举的平等精神和“革故鼎新”精神三个方面.吸收和转化墨家精神的“合理内核”,对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现代企业精神和增强团队凝聚力,培养创新精神,有积极的借鉴价值.3.6 墨家思想中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是墨家首创的科技教育.墨家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科学知识的实用与实践以及科技道德教育,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国人科学精神与创造精神。[3]

4.结论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跨国集团的强势登陆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如何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保持企业良性持久发展,成为颇受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古代管理思想作为精神价值上的一种导向性趋势,在企业经营领域的价值效应正在日益凸显。把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与古代中国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之路,对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_中国网.百度百科

篇6:国学智慧与管理心得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和实践活动极其丰富多彩。《尚书·尧典》中描述了尧、舜、禹和皋陶关于职能分工以及管理国家的事迹。36前的商代,皇帝己经统辖和指挥几十万军队进行征战,管理着上百万分工不同的奴隶从事生产劳动,朝廷中的管理机构已相当复杂。公元前12至前11世纪,《周礼》第一次把中国官僚组织机构设计为360职,并规定了相应的级别和职数,层次、职责非常分明。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对立。秦统一后,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天下分为36郡,郡以下设县,县以下设乡、亭,基本上实行直线制的组织管理。秦王朝还修建了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都江堰、阿房宫等宏伟建筑工程,显示出早在多年前的秦代就己经具备了很高的管理水平。此后,中国经历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很多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时代,其中均体现出了中国古代非凡的管理智慧,并展示了丰富多样的管理实践活动。

从古至今,儒家的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仁义道德;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佛家的因缘和谐,一善为念;法家的法制严刑,施术用势;兵家的奇正变幻,计谋权变;墨家的兼爱交利,善立表率;名家的巧言善辩,擅长解析;农家的因地制宜,严守节令;纵横家的纵横捭阖,相争联合;阴阳学说的刚柔相济以及和谐发展观,这些学说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周易·系辞下》中曾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事实上以上这些学说都属于“治世之学”,即讲统治管理的哲学,但角度不同、观点各异。总体上,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儒家思想主要讲的是“仁”和“礼”,所以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突出特点是:提倡积极的入世精神,重视管理伦理,注重“中庸”的管理观念和“天人合一”的主旨。

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确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它的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除了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划分的11个管理学派的管理丛林之外,进入80年代后,西方新的管理思想正在形成而且处在不断地演化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西方的现代管理思想明显地向人性回归,对于人本身的研究明显加强,管理理论研究在利用社会科学的其他理论和工具方面越来越强,并大量利用现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展自身的理论,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也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体上,西方管理注重个人能力和绩效的发挥,重视个人责任和权利,强调制度管理,同时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当前,中国的管理正在借鉴西方的管理的成果不断发展,回归传统文化、发扬“国学”思想智慧的潮流与日俱增,“天人合一”的和谐管理理念已为社会所普遍应用。就中西方管理差异而言,有人简单总结为:西方的管理方式可以形容为教科书式的,更讲究效率,讲究客观方法和规范,强调的是事;中国的管理更多是自己探索总结的,适合中国的文化,讲究人情,讲究做人,强调的是人。

篇7:国学的管理智慧

【课程背景】

企业都在下足力气抓团队管理,然而“及格容易高分难”,究其原因,是管理者往往多从“术”的层面去发力,而缺少“道”的思考和改良。

为什么要把“国学”和“团队管理”嫁接?这并不是简单的跨界整合,而是因为国学智慧中蕴涵着无穷的团队管理之道。

本课程旨在帮助中高层管理者更全面的管理团队,应对各种常见管理问题而特别集中呈现,并且给出了国学文化解决之道。【课程收益】

1、从国学角度体验团队综合管理的提升之道。

2、融合中西管理思想,开启用国学智慧解决团队管理问题的新思路。

3、学习诸子百家的经典智慧,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和企业的文化建设。【课程对象】

1、企业中层以上主管、副总经理、企业重点培养的预备干部。

2、无门槛,意愿提升国学素养的各类人才。【课程时长】 一天版(6小时)。【课程提纲】

上午时段主题:国学学养与中高层素养。

一、中高层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1、国学的前世和今生,广义和狭义。

2、诸子百家教给中高层的七种武器。

3、国学学养提升中高层的三重境界。

4、《易经》为什么是国学之根、大道之源?

5、不知《易》,不可以为将相。

二、《易经》助力中高层突破事业瓶颈。

1、《易经》爻位属性与中高层的瓶颈提示。

2、《易经》乾卦与中高层的自我修炼。

3、《易经》坤卦与中高层的下属教化。

4、《易经》阴阳学说与中高层的能力提升。

5、《易经》五行学说与中高层的团队管控。

三、儒释道精髓与中高层的职业素养提升。

1、儒家的修身之道:君子的慎独与敬畏。

2、儒家的处世之法:忠恕之道与君子坦荡荡。

3、儒家的职场之术:群而不党与和而不同。

4、道家的修身之道:至人无己与返璞归真。

5、道家的处世之法:光而不耀与自知者明。

6、道家的职场之术:为而不持与功成弗居。

7、以禅破壳,放下架子,走群众路线。

8、以禅破相,放下复杂,先理清思路。

9、以禅破执,放下成见,多集思广益。

10、以禅破境,禅定生慧,站在团队局外思考问题。

下午时段主题:国学智慧与团队管理技巧。一:团队的情感管理提升。

1、和尚为什么打不走?员工为什么留不住?

2、团队管理就是人心管理。

3、客户第一,还是员工第一?

4、以“爱”为入口;以“规则”为出口。

5、礼义廉耻与忠孝诚信。二:团队的岗位管理提升。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管理错位之一:上越下权。

3、管理错位之二:下越上权。

4、管理错位之三:邀宠。

5、管理错位之四:同级越权。三:团队的制度管理提升。

1、业绩重要,制度更重要。

2、恶法不如无法。

3、永远没有下不为例。

4、如何解决特殊人物的特殊对待问题。

5、法不责众是团队的弱标签。

四、团队的文化管理提升。

1、文化与企业文化。

2、文化管理与管理文化。

3、中高层的言行与文化管理。

4、企业的仪式与文化管理。

5、佛家智慧与企业的CI系统。五:团队的沟通管理提升。

1、团队沟通的基本要求:准确

2、团队沟通的基本前提:心态

3、团队沟通的黄金法则:通情

4、团队沟通的领导方式:安人

5、团队沟通的领导风格:处下 六:团队的创新管理提升。

1、让创新成为制度,成为文化。

2、打破传统,颠覆惯例。

3、让下属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4、牵头与推手,帮助下属树立信心。

篇8:学习国学经典启迪人生智慧

关键词:和谐,文明道德,意义,教育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国学, 其积淀深厚, 绵延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而来;其涵盖着中华神州三江五岳的人文生活范围状况, 充分地表达了华夏民族高度的文明智慧和东方文化丰厚内蕴的勃发生机。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国学知识, 其应为国人所熟知, 然而, 一个人的生命有限, 有限的人生不可能穷尽无限博大的国学知识。既然这样, 就让我们来深入细品名家的剖析, 从挑选的几部经典作品之中的词句里来领悟其思想精髓, 为我们所用, 指引我们前进, 净化我们的心灵。

1. 领悟经典的精髓――“和”的思想

1.1. 正确认识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

祝瑞开教授在他的著作《国学与当代社会》中说道:孔子倡导“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 。儒家经典对“礼”的解释是这样的。《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礼”的本质规定是要求“异”, 社会上贵贱贫富不同的相互尊敬, 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和权益。《礼记.曲礼上》指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 而况富贵乎?”哪怕是低贱的负贩者也必然有他们可尊贵的地方, 需要对他们表示尊敬, 人人, 特别是在上的“高贵者”, 要“贵人而践己, 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 ,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自卑而尊人”, 放下架子, 谦逊, 礼貌待人, 孔子所谓“”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 也明确表示了这样的思想, 所谓“自卑而尊人”, “贵人而贱己, 先人而后己”等都一致指出, 尊敬别人是行“礼”的必备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规则, 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礼”, 建立在“仁义”基础上的互敬互爱, “安人”“利民”的文明的社会规范,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所以《乐记》概括说:“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遵循礼义, 恪守其思想原则, 相互尊敬, 正确行事, 那么, 原本等级森严的贵贱差别就同一、齐一了, 也才能“乐文同, 上下和”, 民间歌谣乐曲文辞相同, 齐声歌唱当今盛世, 上下齐心协力, 共同构建美好, 和谐社会。

这就是孔子和原初儒家的“仁义”、“礼乐”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仁爱”“道义”的基础上, 构建“贵贱等, 上下和”的文明、和谐社会, 这是在努力削弱、化解社会上的贵贱、贫富的差别和矛盾、对立, 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人文思想理论。

1.2 正确理解《论语》的“和”思想

钱逊教授在“《论语》导读”演讲词中解说:有子曰:“礼之用, 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学而》)

礼之用, 和为贵。礼的功用, 最重要的就是和。礼就是为了使社会达到和谐。反过来也可以说, 和谐就是礼所要达到的最重要的目标。先王, 以前的圣王, 先王讲的治国之道, 不管大小事情, 都要按照礼来做, 都是以和为贵, 但是也不是说任何地方都能够这样干,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中国古人提出和为贵, 看到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和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和。当时讨论了一个问题, 和与同的区别的问题。当时史伯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和了, 就能够衍生万物;如果是同, 它就完了, 不能够继续下去了。这是对整个宇宙的认识, 有和才有万物, 才有世界, 才有发展;没有和, 什么都不存在。这句话非常抽象, 不容易理解。晏婴的一段话就非常具体, 他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说做汤, 要用鱼, 用肉, 当然要用水, 用火, 然后要有酱、醋、糖、姜这些。把这些东西搁在一起, 厨师要把它调和, 把它配好, 多了要去掉一点, 少了要加一点, 都搭配得非常合适, 火候也到合适, 这样烹调出来的就是一锅很鲜美的汤。这是什么?这就是“和”, 就是“和实生物”。什么叫同呢?一锅水, 你用火烧, 烧干了, 再兑点水, 再烧干了, 再兑点水, 最后是什么?最后还是一锅水。这就是同。“以水济水, 谁能食之?”谁能吃呢?这就是“同则不继”。

第二个例子, 讲乐队奏乐。大体意思是这样, 各种乐器, 音色不同, 有清有浊, 有刚有柔;声音有强有弱, 音调有高有低, 节奏有快有慢, 各种乐器配合得非常协调、和谐, 这样奏出来是一首美妙乐曲。这叫和。什么叫同呢?就是“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只有一把乐器, 而且只有一个音, 谁能听呢?就象刚开始练笛子的时候, 他就只能吹出一个音, 那个声音是非常刺耳的噪音, 这就叫同。只有一个乐器, 只有一个声音, 谁能听呢?这叫“同则不继”。

再有一个例子讲政治上的君臣关系。他说有一个人, 国君说对, 他就说对;国君说不对, 他就说不对。这就叫同。

国君肯定的事情, 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 臣子应该指出来, 把不该肯定的部分去掉, 然后才能完善;国君否定的东西, 如果有合理的成分, 臣子应该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 把他不该否定的部分纠正过来, 这就叫和。这样子, 政治才能够和, 才能正常。

从这三个例子就可以体会到, 什么叫和, 什么叫同;为什么我们讲和为贵, 为什么不能要这个同。用现在的话来讲, 和就是多种成分在一起的协调配合, 和谐共生, 构成一个事物。同, 就是单一的成分, 单一的因素的重复。中国人的眼里, 一切的一切, 存在的基础, 大至整个宇宙, 小到一锅汤, 它存在的基础就是和。没有一个事情是单一的。只有和谐它才有事物。如果没有和, 只有单一, 这个事物就不能继续下去, 就不能发展。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

在《论语》里面, 除了讲“礼之用, 和为贵”以外,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这就把对待和、同问题的态度, 提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上来。所谓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实际上前面讲到的晏婴关于君臣关系的那段话已经讲到了。君子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 也能给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来讨论;而小人不同, 他只会逢迎拍马, 你觉得怎么好听, 他就怎么给你说, 从来不提不同意见, 也不能容纳不同意见, 容不得别人给他提意见, 就是拉帮结派, 搞一言堂。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给我们提出了处理一切问题的一个原则。政治上不能搞一言堂, 要有不同意见的讨论。不同的文化也要和而不同, 承认差别, 但是不引起冲突。讲和谐, 但不是要求谁要服从谁。和的前提是承认有不同, 就是我尊重你的不同意见和利益, 不要求你一定要改, 也不要求你都要听我的;然后再承认不同的基础上, 来求得不同东西的和谐。

1.3 认识道家老子, 其以道为核心的思想“和”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林旭博士解析说:老子说:“知晓了追求和谐乃是万物自然之理, 可谓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认识了大道之基本常则, 可谓是智明通达。”

在老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中, “和”是道的一项重要法则, 即事物对立统一的和谐法则。在《道德经》中, 老子多次提到“和”, 另外“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 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的两个方面, 因其无休止变化的缘故, 它们之间的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过度的, 因而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但是不和谐的程度, 可以表明事物恶化的程度。冲气, 就是对万物重要的调控作用。和, 是阴阳消长平衡的结果。“冲气以为和”, 就是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方面, 通过其变化使之在新的层面上达到新的和谐。

1.4《周易》的智慧在和谐

余敦康教授在《周易》导读之中的论述:和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传》说,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乃利贞”。太和就是最高的和谐, 包括天地自然的和谐和社会人事的和谐, 保和太和就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 加以保合之功, 不断地进行调控, 使之长久保持。经过保合之功所达到的一种阴阳平衡的良好状态, 就叫做中和我们看到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就是根据《乾卦》的经典表述, 体现了《周易》的核心思想。先秦时期, 道家主要关注自然的和谐, 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儒家主要关注社会的和谐, 认为“礼之用, 和为贵”《周易》综合总结了儒道两家的说法, 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 提出了天地人三才之道, 其根本主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 根据对支配着自然界的和谐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来谋划一种和谐社会的发展前景。自从《周易》提出了这个太和境界, 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它一直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奋力追求的理想。封建社会的所谓治世, 就是太和境界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相反, 如果太和境界被破坏, 就成了乱世了。

2. 和谐意识与文明道德

以上几部经典中的部分词句经由名家剖析来看, 充分体现出“和”的价值思想精髓;不存在富贵与低贱等级之别, 也没有自然与人的冲突, 而是天人合一, 平等相生。可见国学其独到的优势特质, 便是:和谐意识与和平进程。这种精神实质在当今社会所起的关键作用在于:大则涉及, 国与国之间交往, 必须相互尊敬各国领土主权, 互不干涉内政, 中国的对外和平友好交往的原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五项原则蕴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思想根基和做人做事体现出真正本领、诚实信诺的哲理精神的风貌。小则谈及, 集体与集体之间, 集体与个人之间, 个人与同事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都要和平共进, 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 互相帮助, 尊敬友爱, 努力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 为人民服务干到底。具体到个人不计得失, 宽宏大量, 热爱祖国, 热爱党, 热爱事业和人民, 恭敬礼貌, 整洁端庄, 以国家集体的根本利益为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高尚情操品格;而不是你我彼此间的互相拆台, 诽谤造谣, 拉帮结派, 排除异己, 损人利己, 得不偿失的小丑小人作风。

3. 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国学经典除此“和谐”精神之外, 其精神实质还有很多的层面的内容 (如:敬, 诚, 信, 孝等) 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研究。另外, 还有其它的很多的经典作品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接触, 去原汁原味地阅读理解探究。学习经典就像清代的大批评家金圣叹说的那样, 是“开拓后人无限眼界, 无限文心”。国学它会启迪我们, 因为它是深入人生, 人性中去挖掘出最深刻, 同时也是最普遍的符合自然法则规律的东西—爱物及它、善待他人即善待自己的因果关系, 积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的人道。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国学经典优秀文化的底蕴和实质, 就像是一颗古老的参天大树一样, 它具有树根、树干、树枝、树叶、经风雨淋, 日晒光合, 土地供养;得以茁壮成长, 开花结果, 傲然屹立, 经久不衰。它的根扎得越深越稳, 它就越长越繁华茂盛, 无限的壮丽绚烂。

4. 倡导国学教育理念, 开启人生智慧

虽说中华民族文化遭受过挫折淡化, 但它依然挺立, 进展到了今天的程度, 仍被国人重新正视定位, 完全是因为中华民族儿女的勤劳勇敢, 不畏艰难曲折, 善于学习、积累、总结、传递生活的经验, 懂得其价值精髓所在而成。后人经由吸收, 实验, 改进前人的经验之后, 才会使本民族文化逐渐地发展壮大。而学习经验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靠有系统的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学的传播需要如此地展开。以下笔者提几点建议。

4.1. 高校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要开设国学知识价值体系资源数据库

资源库设有:纸质资源有关国学内容的书籍报刊, 国学专题报告和学术报告的光盘、影音录像带, 依据国学知识创作的歌曲、诗词、故事的音像光盘。还有宣传国学的投影幻灯等等, 这些资料可供读者参阅。要有设置的专门网站可供读者用户上网浏览阅读学习国学经典知识。要专门培养国学人才:国学馆员。国学馆员充当作用于图书馆引领读者用户查找阅读并指导学习国学知识, 并帮助读者用户解答有关国学的基础问题。

4.2 定期开展国学知识学术讲座

邀请名家精讲国学, 指导学习, 经验交流。请社会各个阶层的道德模范的精英个人或集体来宣传事迹, 以生动感人故事教育师生民众, 使师生民众的心灵得到净化, 让高尚的道德情操, 和谐的精神得到颂扬、传播。

4.3 开展国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

举办国学竞赛、演讲比赛让越来越多师生民众对国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地种下优秀国学文化的种子, 使人们的行为举止道德规范。中国国人的面貌只要真正普遍骨子里含藏着高尚道德儒雅文明的特征, 在无论何时何地就都能呈现出作为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优秀文化品质的正能量的发挥, 就有国人的尊严, 祖国强盛的威严。

4.4 希望教育系统机关开办国学知识水平等级考试制度

国学知识考级, 分成几个等级, 高校师生和民众都可以参加此项水平等级考试, 发给考级证书。教育组织机构的设职监督, 树立标准规范条例;同时鼓励人们相互不断地交流学习,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完善改进, 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总之, 学习国学经典知识是一项长期有效的启迪人生智慧, 提升文明道德文化高尚情操素养的工程, 一定要让人们普遍得到共识, 只有珍惜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才能实现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平衡发展的强国之梦。

参考文献

[1]田秋颐.《图书馆文化自觉探究》[J].图书馆建设, 2012年3期19-21页.

[2]杨楠等, 《图书馆如何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会与挑战》[J].图书馆建设, 2012年1期85-86页.

[3]滑红彬.《佛经与阅读疗法》[J].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2期50-52页.

[4]朱琳.《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J].图书情报研究, 2012年4期16-20页.

[5]东篱子编著.《每天读点国学精粹》[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年:前言.

[6]林旭编著.《老子处事真言》[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年:186页.

[7]祝瑞开著.《国学与当代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0年:43页.

上一篇:河东村典型经验材料下一篇:教学设计简案及教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