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

2024-06-20

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精选3篇)

篇1: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

【摘要】政府审计问责制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它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执政能力。但制度的推行需要从“问”、“责”、“制”三个方面来构建制度框架,并要处理好权与法、权与民、权与责的关系,从制度上消除实施障碍。

【关键词】政府审计;问责制;公共权力

abstract:

the responsibility-seeking mechanism of government auditing is the system to ensure “rights being equal to liabilities”.it improves the liability ideology and enforcement ability.its mechanism should be built from “seeking” ,“liability” and “system“.it deals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s and laws“ ,”rights and people“ ,”rights and liabilities",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system blocks.key words:government auditing;responsibility-seeking mechanism;public authority

审计问责制,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而公共权力是指各级政府、各级国家机关等公共部门,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当权阶级的具体利益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用客观理性处理公共事务,行使特定权力。由于其涵盖了社会的几乎所有事务,同时执行者并非是权力的主体而是人民推选出来的少数代表,因此执行者的执行方式是否得当、力度的掌握是否有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旦失去控制后果相当严重。因此,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主要就是对政府级机关行为的监督。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分析的方法,着重从整个社会公共绩效的角度来讨论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

一、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认为: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通过某种方式授权给政府,由其使用公共权力来解决公共问题,而政府各层次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者则是公共权力的具体实现者。这种委托授权关系是现代社会中围绕公共权力形成的基本关系。公共权力背离公共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腐败的源头即导致公共权力背离公共利益的条件和土壤。从本质上说就是将公共权力私有化即运用人民授予的作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工具的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小团体谋取私利。根除腐败须从公共权力的授予,运行监督和收回的全过程,强化人民对权力运用的制约监督作用,制止和惩治任何公共权力偏离授权者意志的私有化行为。可见,公共权力存在内在的矛盾,即公共性和个人性的矛盾、中立性与决策的利益倾向性矛盾、目的的向善性与手段的向恶性矛盾。因此,要保证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

政府的公共权力的实现体现在政府通过良好的财政制度参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以矫正市场缺陷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社会不公正。而审计问责制度的实质是,就是对于政府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社会交待和责任追究体系。换句话说是用“问”的“制度化”来保证“权责对等”的一种机制,对公共资源利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做出公允的评价,从而规范、督促公共权力运行,使公共权力的运行达到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的目标。在2008年1至11月,全国审计机关共对2.4万名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64名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226名其他人员的问题被移送司法纪检监察机关。在各项审计中,涉及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基本得到纠正,严重违法违纪的有关责任人已被追究责任。由此可见,审计问责制度是新时期以来对公共权力监督以促进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必由之路。

二、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的可行性

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权是强制效果的刚性监督。各种国家机关的权力行使要与人民利益和要求吻合,而权力本身的易腐性以及法制机制的不健全容易出现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腐败行为,而宪法赋予审计的监督权就成为审计机关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必然。

审计问责制度是新时期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产物,也是民主与法制进程的里程碑,又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推进器,而不仅仅是对某部门工作绩效的监督。因此,国家审计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是由审计的

篇2:浅谈审计问责制对公共权力监督功能的实现

(一)国家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意义

权力包含了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等,拥有扩张性、强制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点。因此,被赋予了权力的相关部门或具体岗位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极易受权力自身特点的影响,滥用权力。权力的滥用不仅造成腐败现象的滋生,还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阻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因此,要清除腐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国家采取措施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

(二)国家审计的地位作用

在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监督制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具备综合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监督。审计监督具备独立性、专职性以及综合性,能全方位监督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的整个过程。作为惟一专司经济监督职能的审计机关,赋予了宪法层次上的经济监督权,能对其他经济监督部门进行再监督。通过国家审计机关的全面监督,分析出经济社会运行中隐藏的问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宏观上得到加强。并且,审计监督拥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其他机构或个人的影响,在经济案件的审查与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有国家审计制度在公共权力制约方面的不足

(一)国家审计在监督公共权力方面还存在滞后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治理所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治理的方式与手段日趋复杂化,国家的审计工作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目前,国内的基本审计方式均为事后审计,无法从源头上预防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而在项目舞弊现象发生后,事后审计无法完整搜集所有相关信息,极易造成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且即便发现了情节较为严重的滥用权力行为,也很难挽回损失。

(二)国家审计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审计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工作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变化的要求。审计工作由人工转变为计算机审计,审计的职能也扩展到审核各项工作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而当前国家的审计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审计仍然以手工为主,计算机技术运用较少,而且目前使用的审计软件采集模板更新缓慢,无法有效采集数据。

(三)责任追究制度不全,国家审计公告结果难以落地

在国内,虽然颁发了相关的宪法和法律来确保国家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但在审计追究责任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同时,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缺乏执行力度,被审计单位“屡改屡犯”,不能形成有效的改正机制。另外,审计公示的落实,需要经历层层批示,而审计机关自身缺乏有效的督促制度,无法清楚地掌握公告被落实程度,审计公告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期下来,审计公告制度便只流于形式,难以被落到实处。

三、深化国家审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作用的建议

(一)树立对权力制约与监督的观念

国家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审计机关必须树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观念。首先,从决策、权力执行过程、执行结果等方面对权力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其次,监督权力的运行环境。最后,对职权履行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价。通过审计监督,将对权力的监督贯彻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去,确保决策的合理性、执行的合法性、结果的有效性。做好审计调查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为审计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审计项目的有效落实。

(二)明确国家审计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内容

国家审计主要包括经济决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权力运行过程审计、权力运行环境审计。审计机关在对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财务收支审计与预算执行,加强对大型经济项目中越权行为的审计。结合内控制度,重点检查对主要领导人权力的约束制度是否健全,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制度的建立健全。

(三)扩大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为重点,着重解决审计中出现的内容不明确、立法不规范、审计程序不一致等问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要精确定位,明白自身职责所在,在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掌握委托人的具体要求,在法定职责范围内,充分行使职权,为委托人提供最需要的审计信息。把经济责任审计的重心由离任向任中倾斜,合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从根本上进行预防和腐败治理。

(四)完善审计决定落实与审计公告制度

作为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国家审计的审计结果公告权,是公众实现有效监督的一项必要条件。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必须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拓宽信息的披露范围与深度,增强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审计监督之间的联系。在国家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权力监督机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公众监督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权力制约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暗箱操作是促成权力腐败行为发生的主要助力,进行公开曝光能对权力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五)要推动审计体制改革和审计法制建设

审计双重管理体制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权力制约与监督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审计监督的职权行使过程形成了约束。审计体制改革需要符合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需求,善于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以有助于维护审计独立性和有利于人大对经济运行的监督为标准。审计法制建设,要重点解决当前宪法与法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实践、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以及审计部门内部的重复监督和配合协调度不高等问题。

摘要: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而在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国家审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审计的意义和作用,阐述了当前国家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深化国家审计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作用。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公共权力

参考文献

[1]谢瑜.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2014;23

篇3:浅析审计问责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计,问责制,重要意义

我国1982年宪法有关于审计制度的规定, 是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发展。我国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是:对政府各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 对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审查监督。国家专门设置审计机关, 依法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是对国家的财政、财务进行检查监督的制度。

现在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设置了专门的审计机关, 建立了各自的审计制度。一般说, 审计独立是各国的通例。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审计的含义已不限于事后审核财政收支情况的消极查错防弊范围, 而成为积极帮助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以至企业、事业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手段。

一、审计问责制的含义及内容

审计问责制是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既主要就是对政府机关行为的监督。简要的说, 审计问责制就是对国家审计结果中涉及的个人或组织使用资产的流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的一种公开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而公共权力是指各级政府、各级国家机关等公共部门, 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公共利益, 以实现当权阶级的具体利益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用客观理性处理公共事务, 行使特定权力。

审计按审计主体可以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三种。民间审计也称注册会计师 (CPA) 审计。审计的对象就是审计所审查的客体, 是对被审计内容的概括。

审计关系必须由委托审计者、审计者和被审计者三方面构成, 缺少任何一方, 独立的、客观公正的审计将不复存在。这是由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而决定的。也正因为这样, 审计才有了权威性, 审计意见才为各方所接受。

1、审计问责制度具有法律基础。

在我国的现实状况下, 审计问责制度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其实行的具体环节有待改进。审计署在2008年4月的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会上明确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审计问责制度通过国家审计在法律上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我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 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按政府的财政收支, 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 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的领导下, 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

2、审计问责制度是对决策失误责任的追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 “改革预算编制制度, 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 加强审计监督”,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等目标, 强调了审计作为一种制衡和监督机制在我国国家预算管理中的重要地位。2003年“非典问责”为起始, 大凡发生重特大事件, 必有相关责任人受到责任追究, 标志着我国审计问责制的初步建立。这从实践的角度诠释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含。“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并逐步实现制度化, 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 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保障公民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行政府问责制, 实行综合执法, 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 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制。

3、审计公告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力手段

审计公告的实行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重要举措和条件之一。它不仅是政府实施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而且是对权利进行制约监督的重要环节。当然, 要真正建立审计问责制, 还需要在实行工作中处理好权与法、权与民、权与责的关系, 从制度上消除政府审计问责制的障碍。实行审计问责制度, 对于增强审计执法力度,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促进全社会遵守财经纪律, 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作用, 保证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审计问责制的思路

当前我们要健全审计问责机制, 可以有效解决对违规违纪者问责不严、处罚不力的问题, 使其感到切肤之痛, 对从根本上遏制屡审屡犯现象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具体法律规范, 建立有法可依的法律体系, 填补缺位的法律法规, 构建合理的评价标准, 扩充现有法律法规的内容, 真正使审计信息公开机制的运行不仅有法可依, 而且有章可循。

1、审计问责制能使权力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

从理论上讲, 审计问责模式以责任追究为核心, 强调任何问题都必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责任承担的具体化, 使得责任追究直接与责任人的切身利益挂钩。这样掌握权力的官员在滥用权力时就会考虑不法收益与责任风险的相关性, 当承担责任所带来的损失超过不法收益时, 权力才真正受到法律的控制和约束。

2、建立完善的审计追踪报告制度

对审计结果公告中出现的问题, 实行后续追踪审计, 坚持不整改不通过, 不完善制度建设不放过的原则, 对审计处理结果的整改情况进行监督, 形成审计——公开——整改——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法定程序;明确审计结果公开的法律内容及运行机制;明确审计公告的监督、救济及法律责任以及违反法规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追究责任的标准。

3、扩大审计问责制的问责范围

从向组织问责走向对个人问责, 是问责范围的扩大;审计问责体系应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 相对于行政问责, 法律问责带有更大的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法律追究一般要坚持谁违法谁担责的原则, 具有直接的目标性, 给当事人带来的惩罚力度要高于行政问责。加大法律事后惩戒在审计中的介入力度, 能够起到足够的事前威慑作用。

上一篇: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顿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三入团申请书400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