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课例

2024-08-22

圆的认识教学课例(精选12篇)

篇1:圆的认识教学课例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结合具体的情景,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教学难点:

理解点在圆上的概念,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直尺,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大家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也请大家看一段动画片,请看屏幕!(演示课件:动画片视频)

师:小狗骑着圆形车轮,小白兔骑着车轴不在圆中间的圆形车轮,小猴骑着椭圆形车轮,小花猫骑着正方形车轮,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现在比赛还在进行,猜一猜,谁会是最后的金牌得主?

师: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看来圆还真是很神奇。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探究圆的有关知识。(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新授

1,认识圆及其它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圆片,和老师一起动手折,打开,在换个方向反复几次,请同学们用心折,并用笔和尺子将折痕用心画出来。问1:在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每折一次,都能完全重合,说明圆是抽对称图形。问2:那圆有多少条对称轴呢? 有无数条对称轴。

问3: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轴对称图形相比,从对称轴的条数来看,圆有什么样的特点?

圆是对称轴最多的平面图形。

问4:仔细观察,也可以借助学具,从位置上看,这些折痕有什么特点?从长度上看,它们又有怎样的特点?四人小组讨论 观察发现:

(1)从位置上看,所有的折痕都相交于一个点,并且该点正好在这个圆的中间。我们就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这个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让学生用字母在自己的圆片上表示出圆心)(2)从位置和长度上看,所有的折痕不仅相交于同一点,并且每一条折痕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它们的长度也都相等。我们就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问5:通过对折,我们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无数条对称轴,那在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呢?(板书圆里有无数条直径)

(3)我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用字母r表示。问6:那在一个圆里,半径有多少条,半径的长度有怎样的特点呢? 在一个圆里,半径也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问7:老师不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要叫它半径呢? 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师:我们用字母怎样表示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 d=2r r=1/2d

师:找两个大小的圆片,问,它们的半径也满足这样的关系吗? 必须是在同一个圆或者说等圆里才满足。2:游戏环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圆,还自己通过活动了解了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请看屏幕 出示视频:扔圈

师:这样公平吗?要是让他们同时扔圈,那怎样做才公平?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好,下课!

三、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 o

半径 r 无数条 相等 r

直径 d 无数条 相等 d = 2 r(在同一个圆或者在等圆里)

班级:07级小学教育(数学)姓名: 陈 琍

d2

篇2:圆的认识教学课例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篇3:如何教学《圆的认识》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于是我这样导入新课:“为什么圆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圆。”伴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 我们开始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新知识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从生活中初步感知圆

课件出示一家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边吃月饼边赏月的情景, 让学生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哪里有圆?此设计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 探究圆的特征

第一步:做车轮, 尝试画圆

让学生拿出画圆工具, 如硬币、绳子等, 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 并用剪刀剪下来。老师鼓励孩子:“你们真能干, 车轮做好了, 接下来安车轴吧!”

第二步:安车轴, 认识圆心

让学生利用剪好的圆对折、打开, 换个方向反复折几次, 并用笔和尺子把折痕描出来, 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不难看出折痕都相交于一点, 由此揭示圆心。

第三步:装钢丝, 认识半径

屏幕出示自行车的车轮, 学生看后会迫不及待地在圆上画出这些线段, 画完后再量一量。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 交流后教师追问:“现在你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是呀, 在同一个圆内,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像这样装钢丝车走起来才平稳。”由此呼应了引入新课的问题。

第四步:认识直径

让学生用另一张圆形纸换方向反复对折几次, 数一数有几条, 再量一量长度, 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了解直径的意义及特点。

第五步:解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当学生说出直径等于半径的2 倍时, 教师不必急于肯定, 马上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圆, 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是半径的2 倍吗?”学生恍然大悟, 必须加上“同一个圆”这个前提, 然后让学生板书关系式。

三、精心设练, 应用深化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

篇4:“圆的认识”教学例谈

一、设置悬念,引爆学生学习动力

引人入胜的悬念带给学生惊喜,让学生在意想不到中感觉有趣好玩,可以更有效地抓住他们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爆学习动力。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中的“圆的认识”,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通过认识圆的特征,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奠定基础。为了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动力,笔者利用高年级学生初步形成的良好自学能力和勇于挑战的心理,给他们设置悬念,让悬疑成为学习的助推剂。笔者采取了“自主预学、合作助学”的形式,在预习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应用型题目:“在一条线段上画一个圆,必须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你能做到吗?你能够画出多少个符合要求的圆?”笔者要求学生先自主预习教材,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特征等知识,然后应用预习中掌握的知识解决上述问题,这个综合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带来无形的挑战,让他们带着悬念去学习、思考,不甘示弱的心理驱动着他们积极自学、努力解决,无形地推动他们钻研学习。

教师可以在课前预习设置悬念,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设置悬念,也可以在教学中或者教学结束时设置悬念,可以通过数学小故事、小魔术、动手操作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悬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激情,引燃学习动力。

二、探索悬念,启动学生探究航程

有一定思维深度的数学问题是学习推进的动力,是学生启动探究航程的指南针,更是把握学情的风向标。悬而未决的悬念散发诱人的魅力,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在挑战疑难过程中感受“别有洞天”的意外景观。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以画圆活动为主线,在画圆活动中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了解它们与圆的关系,同时在画圆过程中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学生预习阶段埋下的一个悬疑“在一条线段上画一个圆,使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学生虽然进行了充分预习探究,但是许多同学仍然没能够解开这个谜团。于是,笔者在教学中着重以解决这个悬念为核心,在此过程中有机引导学生了解圆各部分名称,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认识半径或直径对圆大小的影响、圆心和圆的关系,学会画圆的方法。在探索悬念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直接讲解,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适当引导帮助。笔者首先请一个小组汇报展示解决方法:画一个圆,先要确定圆心,再确定半径,线段的两个端点要求都在圆上,圆心的位置可以是这条线段的中心点,圆的半径就是线段的一半,让各小组根据这个办法画圆。之后,其他小组在提问、补充中又讨论解决了第二个更难的悬念:“能够画出多少个符合要求的圆?”答案是:可以画出无数个符合要求的圆,只要先画出这条线段的垂线,然后以这条垂线的任意一点为圆心,以圆心到线段一端点的长度为半径画圆。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探索、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课堂是船,学生是帆,悬念问题就是鼓起帆儿推动船只前进的风,悬念越有价值风力就越大,更能推动航船的远行,启动探究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再造悬念,引领学生新的起航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应是一帆风顺的,不能仅仅是将悬念问题解决了就行了,能够产生新问题的课才是有生长力的好课。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学的终点,教师应在课堂中提出新的问题,再造悬念,引领学生新的起航。

画圆是一种综合技能,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在“圆的认识”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学生在解决悬念中探究学习、获取新知、提高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继续深入探究,笔者在教学结束时又设置了一个悬念,给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上画圆,要求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在圆上。可能画出来吗?若能画,对三角形有要求吗?有多少种画法?”新的问题悬念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学生的心中又被激荡起新的涟漪,还没等到下课就展开思考,并窃窃私语互相商讨。见到学生迫不及待的样子,笔者说:“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挑战性更强,希望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下节课我们共同揭晓悬念。”课后笔者所看到的现象是各个小组下课都在一起交流、绘画,有些同学甚至连吃饭时还在讨论如何画出这个圆。看来悬念的推动力和感染力还是不弱的。

篇5:《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课,之前学生学习的都是直线图形,而这节课学习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的基础,所以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我感慨颇多,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遗憾,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带有圆形的物品和剪出小圆片,并且相互展示,这样上课前就给了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3、让学生自主探索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和同桌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探究,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篇6:“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生:我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师:这些平面图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知道吗?生:它们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师:有没有不是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呢?生:有,比如圆。师:对,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不是由线段围成,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圆。师:你想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周长在哪里?怎样求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师:今天我们满足同学们的部分要求,先认识圆,后面再学习周长和面积。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找到满意的答案。什么是圆呢?书上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请打开书阅读第一自然段。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圆了。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形的?生:硬币、钟面、桌面、茶杯口、饮料瓶底、圆柱擦的底面„„师: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圆形画在纸上,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四人小组一起商量商量,有哪些办法可以把圆画在纸上?谁愿意把你想的好办法说给大家听听?生1:可以用圆规画圆。生2:可以将瓶底或茶杯放在纸上,沿边画下就是一个圆。生3:可以用一段线、一支铅笔,将线的一端按住不动,另一端绕上铅笔,在纸上画一圈,就得到一个圆。师:同学们想的办法真好!那什么方法又快又好呢?生:将茶杯倒扣在纸上,沿边画一周,又快又好。师:用又快又好的办法把圆画在纸上,然后剪下,小学数学教案《“圆的认识”教学片段》(紧接着,在认识圆时,又开展了下列活动。)师:同学们,拿出刚才剪下的圆,我们一起动手来折一折。先对折,打开,换方向对折,打开,再换方向对折,打开,重复几次。观察圆上的折痕,发现了什么?生: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师:相交的这一点在哪里?生:在圆的中心。师: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请同学们在剪下的圆中,找到圆心,标上字母O。师:请同学们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想一想,能连多少条?师:我们把刚才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在剪下的圆中标出半径r。师:那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师:拿出直尺,量一量这些半径,你有什么发现?生:师:把两次发现大胆告诉同学们。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都相等。师:再观察刚才的折痕,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师:我们把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师:在剪下的圆中画出一条直径。师: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有什么关系?生: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这些直径都相等。师:在剪下的圆里,多画几条直径,再量一量,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师:观察半径、直径,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量一量,算一算进行验证。生: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评析]上述教学片段的设计,是通过让学生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圆)、、画一画(把实物圆抽象成平面图形)、折一折(认识圆心)、连一连(认识半径)、看一看(认识直径)、量一量(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每条半径都相等,每条直径都相等)、想一想(得出圆有无数条直径、有无数条半径)、算一算(得出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等一系列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新知识,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数学学习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篇7:《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借助图片揭示出“圆”,让学生看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圆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我立足从知识与生活两个角度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我主要采用如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采用“设问-思考-小组合作-动手验证-展示”的学习方法。

2、实践法。

3、小组合作讨论法。

上完这节课,我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查阅了大量资料,充分考虑了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确立教学目标。

2、体验是成功的基石。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学的研究中自己建构知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想象验证、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对话交流中使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3、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5、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篇8:“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3~94页例题及第95页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 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通过分组学习, 动手操作, 主动探索等活动, 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及其特征, 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画圆, 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

谈话:生活中, 你们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光盘、纽扣等, ) 提问:从这些物体中你能找到圆吗?根据学生回答, 从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如果有学生把球误当作圆, 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球是立体图形, 而圆是平面图形。

提问: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指名回答, 并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平面图形。

提问:请你把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比较一下,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得出: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其他则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

谈话: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圆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图形, 有人说世界因为有了圆, 才变得丰富多彩。既然它这么美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再来认识一下圆。 (板书:圆的认识) 说了这么多圆, 看了这么多圆, 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呢?

师:我们先想一想, 再利用你身边的工具或圆形实物, 想办法画一个标准的圆, 你能想出几种好方法来。并与你的同桌共享。 (学生操作并交流。)

小组进行反馈: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答案有:利用硬币或其他圆形轮廓描圆;利用图钉和线画圆;用圆规画圆;用圆形物体用力在纸上压印圆;线一头系上重物旋转形成圆……

二、自主探索, 初步体验

提问:那你认为这么多的方法中用什么画圆最方便? (用圆规画圆最方便)

1. 介绍圆规:圆规有两只脚, 一只脚是针尖, 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 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

2. 尝试画圆:

你能尝试用圆规画一个圆吗?提出要求:边画边想, 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

3.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

(1) 把圆规的两脚分开, 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 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

(3) 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 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示范画圆, 适时板书: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从老师画圆的过程中, 想一想, 画圆时应注意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集体交流时,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定点、定长、旋转)

提问: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不一样)

谈话:现在请大家将圆规的两脚距离统一确定为3厘米, 按步骤画一个圆, 并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画的最好, 再和同桌比一比大小是否一样。

提问:你们刚才画的圆为什么大小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开口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 所画的圆也就越大,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

师:想一想: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师:其实, 圆和其他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 请同学们自学书中第94页例2的一段话, 通过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学生反馈圆心、半径、直径,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圆中标出圆心, 画一条半径和直径, 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师出示课件 (94页练一练第1题) , 那让我们来判断下面各条线段是不是圆的直径或半径。

三、小组讨论, 合作交流

谈话:我们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下面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圆的有关知识, 请把你刚画的圆任剪一个下来, 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 再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 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课件出示问题:

1.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2. 在同一圆里, 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 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提问: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谈话:看来, 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我们才能使自己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组织学生交流。

四、实践应用, 解决问题

1.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交流后, 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的圆是否符合要求, 所作的标注是否正确。

2. 快速抢答 (练习十七第1题) 。

3. 按要求画圆 (练习十七第2题) 。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4. 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 怎么办?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 。

五、全课小结, 深化感情

谈话:其实, 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 圆是最美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伴随优美的音乐, 出现各种有关圆的画面)

篇9:如何教学《圆的认识》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谈话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教材指导学生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于是我这样导入新课:“为什么圆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稳?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圆。”伴着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开始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本节课的新知识分三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从生活中初步感知圆

课件出示一家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边吃月饼边赏月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你周围的物体哪里有圆?此设计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动手实践,探究圆的特征

第一步:做车轮,尝试画圆

让学生拿出画圆工具,如硬币、绳子等,在纸上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一个圆,并用剪刀剪下来。老师鼓励孩子:“你们真能干,车轮做好了,接下来安车轴吧!”

第二步:安车轴,认识圆心

让学生利用剪好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反复折几次,并用笔和尺子把折痕描出来,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不难看出折痕都相交于一点,由此揭示圆心。

第三步:装钢丝,认识半径

屏幕出示自行车的车轮,学生看后会迫不及待地在圆上画出这些线段,画完后再量一量。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交流后教师追问:“现在你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是呀,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像这样装钢丝车走起来才平稳。”由此呼应了引入新课的问题。

第四步:认识直径

让学生用另一张圆形纸换方向反复对折几次,数一数有几条,再量一量长度,在小组讨论交流中了解直径的意义及特点。

第五步:解决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当学生说出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时,教师不必急于肯定,马上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圆,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学生恍然大悟,必须加上“同一个圆”这个前提,然后让学生板书关系式。

三、精心设练,应用深化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以上设计是我备课时的一种美好的设想。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篇10:《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为4个方面:

1、从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圆的初步概念,感受圆的美。

2、通过操作、比较、思考等活动,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及其特征和作用,初步建立圆的具体概念。

3、了解圆规的结构作用,并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

4、会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圆与生活中的联系。

本节我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让学生体验,观察,操作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及其特征,并通过几次练习学会用圆规画圆。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设计了四大环节,第一引入,从实际生活中的圆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圆与数学中的圆不同,并能感知出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完成教学目标一。

第二探究部分,通过老师画圆学生观察,学生初步感受到圆心和半径的特点。然后老师介绍圆心和半径以及它们的特征。接着介绍圆规的结构和作用,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在尝试后交流画法,老师示范画法并总结画法,最后通过比较两个圆学生了解到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第三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四进行全课小结。

篇11:《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生:我把圆片对折了一下,发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圆片平均分成了两个半圆。

师:同意吗?

(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这时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不光发现了这条折痕可以把圆片分成两等份,而且我还发现他是圆片中最长的一条折痕。

师:是这样的吗?你们认为呢?

(大多数同学面露疑惑,只有几人表示赞同。)

师:你们想不想通过自己动手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生:想!

(学生分小组,边折,边量,边讨论。)

师:你们是否同意他的发现?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但有一个学习小组意见不一致,他们推选一名学生做代表。)

生:经过我们小组研究,我们不完全同意他的意见。我们按照不同的方式折圆,通过测量比较,确实也发现了对折后所得到的折痕是圆片中最长的折痕,但同时我们还发现它不止一条,而是有很多条跟它一样是最长的。

生:对!对!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学生兴奋地附议着)

生:我还有补充。这些长度一样的折痕,方向不一样,是四面八方的,而且他们都交于一点。

(这一发现也马上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

师: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这出来的这些最长的折痕线段,却都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同学们面面相觑。这时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生:我猜这个交点可能是圆的中心点。

师:为什么呢?

生:……(摇头,沉默了一会儿)老师,能让我用尺子量一量吗?

师:当然可以!你们想不想量一量,验证一下他的猜想呢?

生:想!

(学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忙得不亦乐乎。)

生:通过动手测量,我发现这个交点就是圆的中心点。因为由它到圆边上的距离处处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

(同学们都表示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生: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圆的这个中心点把每条最长的折痕线段都平均分成了两条长度相等的短线段,而且所有的这些短线段都一样长。

(这一发现也立即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同。)

反思:

1、教师的“无为”成就了学生的“有为”

整个过程中,教师语言很少,教师曾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现。当学生从现象中生发出难解的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问题又“妙传”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地经历解决问题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丰富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俨然已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自主地发现、质疑、探究、释疑、自主地猜想、验证。整个过程只见学生或折叠测量、或比较观察、或独立探索、或合作交流、或由现象大胆猜想、或依据操作据理力争……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灵光闪现,灵感在交流中碰撞迸发。然而,如果没有教者的“无为”隐退,又何来学生的“有为”展示呢?

2、教师精于“助攻”,让学生浸染数学思想

当有一名学生发现直径“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现象时,教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以此为契机,作出了一个漂亮的“助攻”提出问题“同学们手中的圆片大小不一,可折出来的最长的折痕线段都相交于一点,这是为什么呢?”由个别推及一般,由现象质疑,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发展。它不仅仅是成功地解决了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在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过程中,濡染了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切身地体验到作为发现者的成功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尽管这样多花了一些时间,但其价值是直接“告诉”所远远无法企及的。

3、“小组合作”不是教师个人意愿,而是学生的自主需求

最近一两年,“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被大力宣扬,甚至成为“评优课”、“公开课”必须具备的硬性要求,以至于不少课堂上合作交流不断,不论问题难易、学生意愿,一律“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多是高耗低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没有处理好各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各种学习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难题,有的学生采用独立探索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最终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这一节课里,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要求或暗示学生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满足学生的自主需求。这也是符合新课标关于“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要求。

篇12: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的认识》这一节公开课,是一节30分钟的课。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念。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所以我在教学中,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使学生认识圆。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悟圆和生活的联系

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还是先复习了对其他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关于复习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不应再详细引导学生面积或者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我通过圆形的建筑和生活中常见物品中的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圆形,使学生感知了圆形在生活中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认识圆

本课时我设计的操作有: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画圆,画圆方法有两种,第一是借助圆形实物在外圈画一圈,第二是借助圆规画圆。对于后者,其实学生已经有了画圆的经验,那么关键是在于画圆的具体操作过程。我巧妙的利用了自己画圆时出现的失误,引导学生发现,画圆的要点,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

在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有多少条时,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比赛,30秒看谁画的半径多?1分钟折直径,看谁折的直径多?在学生的操作中,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圆的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同圆里,半径相等,直径相等。我设计的两个操作,其实课后反思,只应该设计第一个活动,第二个应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直径是有无数条的。活动设计的多,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浪费了时间,同时呢,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三、自学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对于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早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学习名称时,我让根据提示自学。自学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学。通过指一指圆心的位置,再通过找关键信息,知道半径和直径,画一画,折一折,加深对名称的认识。结合习题,巩固了对名称的认识。

四、不足之处

这是一节30分钟的课,但是我设计的部分还包括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考虑时间因素不充分。对于乡村学生,基础较差,我总是放不开手,一些知识讲的太细,学生会的知识讲的太多,这也导致了占用了后面的一些时间。教学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说,这是今后我教学要思考实践的一个问题。语言方面,我也要改进自己,多一些幽默,多一些风趣。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我执教的“圆的认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的内容。它是在低年级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的。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由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体现主体与主导作用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充分画圆和折圆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手中的圆,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己尝试发现,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体会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而不是教师一味的讲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知,而不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2、借助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个圆,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他们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和多种工具创造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通过全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3、体现数学联系生活。

《课标》指出:“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样这样的联系也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课集中体现在两个教学环节上:第一是“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办法创造圆”这个环节。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二个体现是在教学的最后,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让学生来说说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此环节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的圆时能力所能及地对这些生活现象利用数学知识来作出解释。这样就更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更要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认识圆,我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折、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画圆,认识各种画圆方法的局限性,接着介绍用圆规画圆,渗透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跟圆的大小有关,圆规针尖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圆心,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并通过课件演示,验证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以的直径也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同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二分之一,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及认识圆的特征后,没有很好的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

2、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3、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为数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是这个教学案例的一条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知识产生的根源,还知识以本来面貌。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数学,不仅可以具体形象的学习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用一个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从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案例中,先通过观察牛吃草形成的圆形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现了木桩及牛绳的作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教师由木桩——圆心,牛绳——半径,反映出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数学与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应用于实际。

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现实的,才是学生所喜爱的。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设计的发散练习中,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要明确如何画图,如何画操场上最大的圆,他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到圆心,半径,并且明白它们的作用。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单一的,不变的。学生在画这个圆时还要知道怎样画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圆的其他知识,把关于圆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实际。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一、明确目标的重要性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我在制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对课标进行反复研究,根据学生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我能学会用圆规画圆,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其特征。

2、我能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探究活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我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我国古代数学的博大精神。通过画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课件出示的“圆,一中同长也。”感受我国数学的博大精深。课件出示车轮为什么制成圆形的突出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

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设计了根据描述猜圆形物体的活动,学生在一次次提示,猜想的过程中,在大脑里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圆,会从实物中抽象出圆,会把一定大小的圆与实物联想,从而丰富空间观念。本节课猜出的摩天轮,是相对我们画的圆来说很大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灵活突破重难点

在画圆时我利用课件直观演示了画圆过程,使画圆步骤清晰明白。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理解圆的半径和直径呢?我在本节课设计了错误的半径、直径,让学生说出错误原因,从而使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清晰可见。特殊直径、半径的问题利用课件直观形象的演示。

四、课堂教育机智

学生在展示画圆时,一个学生上来之后,怎么也画不好,我及时给他帮忙,在黑板上找了一个小坑,固定住了有针的脚,既体现了画圆的注意事项,又体现了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小坑”这个小坑成为本节课的一个小亮点。

五、系统的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板书,包括画圆步骤、圆各部分的名称、圆的特征。本次板书排列整齐,非常有助于学生串联知识。

六、达标检测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每个学习任务完后,都有一个相对简单的小检测,让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全部完成之后,是一个课堂达标检测。课堂达标检测设计了基础题、提高题、课外延伸题。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收获。

七、有待改进

本节课课堂语言不够简洁,虽然对圆的半径和直径让学生有了较好的理解、但是在对定义的表述上不够规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数学语言更精炼准确。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的初步认识》一课,以“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主题展开教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的基本特征和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生活味浓

新课程目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圆的初步认识》这节数学课从整体到局部无处不体现着生活数学这一教学理念。从整体看,吴老师以学生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上学的录像短片作为导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观察、找出各种交通工具的车轮是圆形的,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又以欣赏生活中的圆、科技中的圆、自然中的圆的短片作为总结,从图形又拓展到实际应用;从局部看,圆心的讲解这一环节也是由生活实物圆形卡纸抽象到概念圆心,再到实际应用安装车轮的。这样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浓浓的生活味。

2、趣味性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圆的初步认识》这样的概念课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一开始吴老师就拿出口袋问” 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都是怎么玩的?”这样的设计充满了童趣,同学们纷纷说起自己对口袋的玩法,使数学课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帷幕。

其次,在练习中采用了分组比赛,抢答得分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课件使用上,把圆规拟人化,用孩童的声音,像一个好朋友一样引出了画圆的工具,充满趣味。

3、重视概念生成,重难点突出

这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心。吴老师利用折一折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找出圆心,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总结出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识记。之后,又通过亲自动手安装车轮使学生了解了圆心的作用,说明当圆不可以折叠时,可以通过找圆内最长的线段来找圆心,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另一种找圆心的方法,使教学重点突出,扎实。在讲解直径时,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的方法,很自然地找出了直径,接着,又通过分组量一量、比一比的动手实践,得出同一圆内直径都相等的概念,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最后,吴老师使用一根绳作为活动的直径进行操作,让学生观察、亲自总结出半径是直径一半的特征。突出了学生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圆。吴老师将画圆安排在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生成之后,让学生在理解圆的特征的基础上画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演示教授画圆方法,在学生亲自动手画圆后,又公开辅导、纠正,使难点得以突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圆的认识》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引出圆——了解画圆方法——学生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学习画圆方法——自学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二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

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1)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光盘、硬币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2)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a、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学具中的圆形纸片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心。通过自学半径、直径概念,进一步理解圆上、圆外、圆内三个名称,然后进一步理解半径、直径。b、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c、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d、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教学还不够细致,在巡视时感觉学生画的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巩固运用时发现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画圆的方法,特别是没有在画的过程中认识、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2、最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讨论在操场设画大圆的方法时,部分学生没有想到将定长、定点、旋转一周就画一个大圆。这也是教学中渗透圆的特征还不够充分,如果较好掌握了画圆的步骤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点,应该能很好的突破。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通过屏幕显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圆,如钟面、车轮、硬币等,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并出示小猴坐车的几个形象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化一化、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但本节课让学生画圆时,由于学生比较感兴趣,不停的想用圆规画,耽误时间较长,占用教学时间多了,导致课的总结时间不够。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性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中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显得仓促,有待改进。

第二、整节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不够合理,课堂作业也没能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首先,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突出情境中数学的本质问题。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三个图形的比较,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圆环的特点,(引出圆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了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情境本身是为探究服务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提炼出数学问题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然后,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培养。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的情感去吸引学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都说课堂是学生思维成长的土壤,我们教师的智慧是阳光和雨露,数学课更是如此。在课堂评价时,我想了很多鼓励学生的话,学生在得到赏心悦目的语言评价中得到自信和兴趣。所以,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强学习,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精心、尽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自己探索新知,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有趣,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习,孜孜不倦的探究新知,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节课我感觉有几个思考的地方。1,在试一试做完后,我应该马上总结出要求圆环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两个半径) 2,圆环是否一定是个同心圆?如果不是同心圆,它还是圆环吗?事实上,如果不是同心圆,也一样可以求出两个圆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大圆面积减去小圆面积。 3,出现环宽的两个应用题,是否简单,是否要出示。可能直接出示“圆形花园周围铺上一条石子小路,求出小路的面积。”更简单一些。也更形象一些。4,可以利用学生做的圆环来贯穿下面的练习。首先可以让他们量出他们做的圆环的大小半径和环宽,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让学生理解环宽的概念。避免了我在练习中涉及环宽的概念而说不清楚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届课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

本课采用“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按“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教学目的: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圆的特征

教学圆规

学具准备: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 生活中找圆,导入新课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二、 操作、探究,自主认识圆的特征

1.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

师:平时,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

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为什么?

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教无声的老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注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 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如果我们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来表示。(边说边在圆上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

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可以同桌、小组之间探讨。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4.我们再把圆拿出来,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奥秘。

我们在折圆时,每条折痕都通过什么?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谁来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折痕?

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来表示。请你在你的圆上画出你这个圆的直径。一人板演,说说直径是怎么来的。

我们怎样测量它的长度呢?

我们找出了圆的直径,它是否和半径一样也有这样的规律呢?请你们自己按我们研究半径的方法研究直径。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板书

5. 完成“练一练”第1题

展示讲评,说说怎样想的。

6. 学到这里,你对圆还想说什么吗?

可先让学生在同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再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演示半径直径的关系。

三、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1. 口答“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在其中讲解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2. 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

说说你的理由。

为什么不设计成其他形状?

四、 学生自己总结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的过程,整理一下你的学习收获。睁开眼睛,你能介绍一下你所认识的圆吗?

教后反思:

多少年来,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在教师们的课堂里,数学一直与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一直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绊脚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这就成了我们教学中最为关注的问题。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圆以后进行教学的,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一开始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感知圆,形成圆的初步认识,画圆就顺理成章,而且比较多种方法认识到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让学生试着用圆规画圆,有困难时再看书,向书本学习。比硬性让学生看书后画圆,更尊重学生,也更富有启发性。画圆之后,让学生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单靠学生讨论是完不成的,关键时刻,还需要教师系统的引导和讲解。因此在介绍圆各部分名称时,由老师带领着认识,当然也是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圆的各部分名称。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潜在的意识,这时,老师只用稍微点拨一下,老师所要的内容学生就脱口而出。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

上一篇:和谐社会视野中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下一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