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2024-07-16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精选8篇)

篇1: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 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篇2: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喜欢切切察察 不拘小节 细节、语言、 对长妈妈的

夏天的睡态 诚恳、热情 动作、心理 深切怀念之情

3、懂得许多规矩 宽厚、善良 对比映衬法

4、讲“长毛”故事 仁慈

篇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 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在他儿时留下的印象, 人物形象鲜明, 情感真挚深沉, 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层突破。

【教学简说】

导入:先展示鲁迅故居的图片, 即故事的发生地。同学们在初一时曾经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中给年幼的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人叫“长妈妈”, 她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人物, 我们一起来走进《阿长与山海经》。

一、感知人物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 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 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 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 阿长有很多的缺点, 但从这些缺点中, 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阿长是一个好人, 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 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诵读课文来分析。

二、拎出线索。

1.分任务读课文。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 从“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教师提示:我们知道,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 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 然后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1) 常喜欢切切察察

(2) 限制我的行动

(3) 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4)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 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6) 谋害我的隐鼠

(7) 为我买《山海经》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 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 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 放飞想象的翅膀, 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些话, 并在课后写成小短文, 交给老师。

教师举例:

篇4:《阿长与〈山海经〉》教后记

还有一个课堂上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因素。本班是由上学期两个班整合为一个班的,学生思维反应慢,上课时有些学生甚至不翻书,对语文无兴趣,与其它各科割裂开,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在授完第一课时后,我迅速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作了归纳:

1.围绕中心详略得当地安排材料

2.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如何让这些孩子完成本节学习任务?这是我头疼的事情,如果用原来的先提出问题的教法,就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其中第一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这个问题开口过大,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漫无边际,老虎吃苍蝇无处下手,这个苦头我是吃过的,况且后边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通过流程式的板书: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说出文章的线索,一般要费很长时间,大部分孩子也难看出来,只有通过读课文才会慢慢领悟。

在教这节课时,我想到了用折线统计图的方式直观可感的展示在黑板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化难为易。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问:1.文章写了关于阿长的几件事?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特点?

2.我对阿长的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让孩子找到相应的句子朗读)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依次写上这样几件事,接着建立一个简单的坐标系,事件为横坐标,情感变化为纵坐标,在横坐标上标出A、B、C、D、E、F六个单位长度相同的点,事件分别为:切切察察的毛病、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长毛的故事、踩死隐鼠、买《山海经》;然后在纵坐标上按情感变化也描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几个点,这样依次连接就够成了数学上的折线统计图,根据图示,因势利导发问: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哪一件事详写,为什么?3.文章既然要写这件事,为什么还要写一些阿长让“我”不快乐的事?

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前后比较得出以下答案:

1.本文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看图分析,阿长平时“切切察察”,“我”对此“不耐烦”,而且她还有些“麻烦的规矩”、“睡相不好”,这让“我”更“不耐烦”,当阿长讲了“长毛的故事”以后,“我”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然而,“我”知道她“踩死隐鼠”,“我”的“敬意消失”,阿长买来《山海经》后,“我”内心产生了“新的敬意”。不难看出感情波澜起伏,感情变化明显,“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显而易见。这在梳理文章内容时进行,这里不再多作解释。

2.文章把买《山海经》详写,《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的宝书”,却因为叔祖的疏懒,别人的搪塞以及自己的没有机会而得到,越是无法得到就越生渴慕之情,我从没把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所以当她询问时我不过顺口一说,然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长妈妈居然给我买了这本书,“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于是,以前的厌恶、憎恨诸种感情全都烟消云散,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非常的敬意。这样文章结尾的抒情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对此作者泼墨如注,从而体现“我”对阿长的敬重与怀念。

3.人总是有缺点的,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适当表现人物的缺点,不仅不影响人物的“伟大”,反而能给人以真实感,更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长妈妈是个长工,有饶舌、粗俗无知等毛病,作者用抑笔写这些毛病为后文作铺垫,前面几件事在我心里的感受与买《山海经》在我心里的感受形成巨大的落差,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阿长的形象更加丰满,她的品质跃然纸上,从而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同时不难看出作者欲扬先抑的良苦用心。当然还可以给学生提示一下这也是散文的特点所在。虽然这样上课显得随意了些,但我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舒畅,学生反应快,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师生课堂上的互动也和谐了,学生轻松,比那种无奈之下的给学生强行填压效果好的多。

我想,联系各门学科的知识,把它们巧妙的融入到语文的课堂,及时有效的运用媒体展示给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

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重点]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

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

(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

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

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

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重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

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

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

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

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

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板书:

阿长――――――敬意 怀念

《山海经》―――――渴慕 震悚

阿长与《山海经》

执教者:堵城中学 汪晓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本文欲抑先扬的写法。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欲抑先扬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讨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语。

同学们,我们七年级时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个片段写长妈妈给他讲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记得吗?这位长妈妈就是鲁迅幼年时的保姆。

鲁迅先生曾经几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她,还曾经专门为她写过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

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主探究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何变化?在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作者究竟要突出对长妈妈的哪种情感呢?

2、“我”得书前后的心情有何变化?

四、精读课文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五、拓展延伸

一本小小的《山海经》,让“我”感受到了长妈妈爱的温暖。

其实爱很简单,它就在我们身边。

请你说说你亲身经历的真情小事。

六、课堂小结

爱,是不能忘记的。

让它汇成一股清泉,荡涤误解和隔膜,滋润你我心田。

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为长妈妈祈福!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四。

板书设计

阿长――――――敬意 怀念

《山海经》―――――渴慕 震悚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堵城中学 汪晓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

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

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

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

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

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

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

篇6:《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课文仍以叙事性作品为主,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双重眼光:儿时的眼光和现实的眼光回忆了自己的保姆阿长。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期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对“我”倾注了一片心血,是值得“我”怀念和感激的人。本单元内本文意在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积累感悟、陶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根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4、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真实美。

其中目标2是教学重点,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和欲扬先抑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根据新课标对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我采用略读、细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体会人物感情,领悟美文在写作上的技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进一步运用圈注、复述、讨论、探究、合作等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又是名篇名作,我设计用2课时来完成。整课的流程为:整体感知——讨论探究——研读品析——美点寻踪四个板块,层层深入。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要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都洋溢着爱的时空,人们歌颂着爱:父爱、母爱„„但鲁迅先生却歌颂了一个身份特殊人物的爱一保姆的爱,那是中年鲁迅拾起的儿时的爱。你知道他的保姆是个什么样的人吗?请看《阿长与<山海经>》。

设计意图:这样紧扣本单元“爱”的主题,快速切入主题。

2、简介作者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检测字词预习情况。(此步意在夯实基础。)

2、复述课文(既可全文复述,也可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三)、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

2、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3、作者先写憎恨、讨厌,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个问题,紧扣课文重点、难点,虚实相间,层层深入。同时,三个问题的设置如同“一缕春风,吹皱一池春水”。创设了一个活泼有序,实在多变的教学空间,自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快进入讨论。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加以适当板书,巧妙的让学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对阿长妈妈感情变化,组织安排材料的,这种感情变化实际上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四)、研读课文,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生批注文中描写阿长的语句,并分析这些描写有什么特色。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评点,批注。然后各自发表见解,进而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生体会、归纳,让学生明白:鲁迅的描写之所以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或者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言。

(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精神,共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五)、美点寻踪,探究作品的不朽魅力

根据新大纲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我设计了此环节:

你认为这篇文章美吗?美在什么地方?(互动探究后,小组代表发言)(美在细节描写、性格刻画、情感抒发„„)(六)、小结课文(七)、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四: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新大纲强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本题意在启发学生由本文产生联想,并进行仿写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教学设计处处考虑到学生实际,着眼于“放飞学生个性”,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采用“讨论法”为主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活动空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情感: 不大佩服 讨厌、不耐烦 敬意 怀念

篇7:阿长与《山海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语句的含义,探究文章锤炼语言的方式

2、学习详写与略写相结合、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课时

2课时

四、学习过程

1、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得美女蛇的故事是不是非常的神秘呢?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2、知识链接

a作者简介

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鲁迅先生。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b题目解说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题目。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阿长与《山海经》„„

师:对,这篇文章既写了阿长,又写了《山海经》。那么,阿长她究竟是鲁迅的什么人呢?

生:女工,保姆,长妈妈„„

师:对,阿长是鲁迅家中的保姆。文章的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同学们,这是因为《山海经》是阿长写的吗?

生:不对,是阿长买的„„

师:对,是阿长买的,那么阿长为什么要给儿时的鲁迅买书呢?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熟读课文,找出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故事?请同学们抓紧时间阅读,在文中标注出这些故事具体出现在哪些自然段。等一下,我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同时将黑板上的生字词在文中具体位置用笔标注出来。好,大家的课文应该都阅读的差不多了。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3、检查预习

a字词注音

憎恶(zengwu)惧惮(judan)粗拙(cuzhuo)哀悼(aidao)震悚(zhensong)疮疤(chuangba)孤孀(gushuang)诘问(jiewen)霹雳(pili)骇(hai)

掳(lu)懿(yi)辟头(pitou)规矩(guiju)掷(zhi)

师:同学们,我想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上来给生字词注下音„„

这三位同学做题的速度都很快啊!好,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他们的做题 的正确率是不是也很高呢?(用红色粉笔指定每一个字词)这个字词的注音正确 了吗?

生:正确(错误)!

师:(正确)很好!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领读一次)

(错误)那么这个字应该怎么读呢?

生:(错误)读„„

师:对,应该读„„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领读一次)

(正确率高)这两位同学看样子是进行了认真的课前预习了!基本上都

掌握了正确的生字词注音,希望其他的同学今后都要向他们两位同学学习!

(正确率低)同学们,这两位同学的生字词注音做的怎么样?(生:不

好!错的很多„„)请你们两位同学站起来!老师想知道你们课前进行了预习没有?(生1:预习了!)以后预习一定要认真!这些都是基本的字词,一定要掌握!(生2:没有预习!)想要学好语文,以后一定要进行课前预习!你明白了吗?你们两个同学下课后,将这些写作错的字词每一个抄写十遍!下午放学后交给我!好,坐下!

同学们,大家一起将黑板上的这些字词齐读一遍!(“憎恶、憎恶”预备

起„„)

b字词注释

即觉:立即察觉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惶急:惊慌急迫

惧惮:害怕

诘问:责问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孤孀:寡妇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给生字词注了音!接下来,同学们一起来看黑板

上的字词注释,将字词与注释一起齐读一遍!(“即觉:立即察觉”预备起„„)

4、分析课文

a第一步

师:好,我们刚刚一起学习了生字词的注音和解释。接下来,我要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阅读课文前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事呢?有没有同学主动回答问题的?好,„同学,请你回答一下,作者在这篇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故事?请按照作者在文中安排的先后顺序一一找出来!

生:(可能答不出来)„„

(可能答出一点)„„

师:(可能答不出来)„同学,好好在文中找找,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总共写了几个故事?文章中总共出现了有几个故事?

(可能答出一点)对,还有呢?„„没有了吗?再好好找找看„„

生:(可能答不出来)„„

(可能答出一点)5个,6个,7个„„

师:(可能答不出来)看样子,这个问题难倒了„同学,有谁愿意主动帮助一下

„同学吗?

(有:请„同学回答一下你找到了几个故事?他们分别是什么?)

(没有:看样子,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同学,还难倒了我们„班的大部分

同学!好,那么大家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探讨一下,鲁迅先生在他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究竟写了哪些故事呢?)

(可能答出一点)只有„个?(生:7个,8个,9个„„)

对!应该说是七个!那么,同学们,这七个故事分别是什

么呢?请按顺序回答!

生:„„

师:(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就一边帮助他们总结!)对!有„„,老师用四个字概括同学们找到的这几个故事,是不是分别是:“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死隐鼠?买《山海经》?(一边进行板书书写)

b第二步

师:好,这篇文章,总共就写了这7个故事!,他们分别是„„

生:“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死隐鼠、买《山海经》

师:同学们,那么在这些故事中,你们认为哪一个故事最能感动你们呢?

生:„„(买《山海经》的故事)

师:哦?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感动你们呢?

生:„„

师:是不是因为是阿长买的呢?这也就奇怪了,鲁迅先生儿时家里还算阔气,给他买书的人一定也不会少!那为什么偏偏作者就那么难以忘怀阿长呢?同学们,我们一定都迫不及待想了解阿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吧?好的!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翻到课本第51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个故事——“阿长”由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探讨了,这篇文章总共写了7个故事,按照作者的安排顺序,第一个故事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第二个故事呢?第三个故事?第四个故事?第五个故事?第六个故事?第七个故事?

生:第一个故事是在1、2自然段;第二个故事是在3自然段;第三个故事是在3-5自然段;第四个故事是在6-12自然段;第五个故事是在13-18自然段;第六个故事是在19自然段;第七个故事是在19-29自然段。

师:好,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第一个故事——“阿长”由来。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阿长是不是姓长呢? 生:不是!

师:那么,既然阿长不姓长,她的名字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同学,请你回答!

生:„„

师:很好,„同学说的非常准确!请坐下!老师再补充一点„„(如有需要)

在这两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阿长是不是有很多种称呼呢?“我”的母亲和许

多别的人称呼她什么呢?

生:长妈妈

师:对!长妈妈!那么祖母呢?是怎么称呼她的?

生:阿长

师:对,是阿长!那“我”,作者平时是怎么称呼她的?

生:阿妈!

师:对,是阿妈!但在憎恶她的时候,作者又会叫她什么?是不是阿长呢?同学们,从这些对阿长的不同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长的姓名、身世都一无所知。这说明了阿长的出身,是不是很低下呢?(一边板书)

这两个自然段呢主要是介绍了阿长称呼的由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第3自然段!同学们,这一段到第5自然段写的是哪些内容?

生:切切察察和“大”字睡相

师:对,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述的是阿长的切切察察和“大”字睡相。同学们,阿长的切切察察和文中的哪几个词语意义相近呢?

生:说人长短,低声絮说

师:(如答不出)是不是说人长短和低声絮说?这些词语,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呢?

生:是贬义词!

师:对!是贬义词!是不是说阿长饶舌多事的性格特点?

(一边板书)

作者对于阿长的这一习惯,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生: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

师:对!这里写到了作者对阿长最初的感情是不是——不大佩服啊?

(一边板书)

文中除了写作者讨厌阿长的切切察察,还讨厌什么呢?

生:睡“大”字„„

师:对!是不是还有爱打小报告呢?在第3自然段第6行作者是不是写到“又

不许我走动,把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同学们,这里是不是觉得阿长有时候很可恶呢?童年的鲁迅,也是认为阿长很可恶的!但是,阿长“不许我走动,把一株草,翻一块石头”,是不是又说明了阿长很关心“我”的安全,要“我”爱惜花草,教“我”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呢?

只是,阿长,作为一个长辈,她也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晚上睡觉

经常睡成“大”字!同学们,睡成“大”字,如果是一个男人是这样的话,是不是还可以理解呢?但是,尤其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出生的女人,这是不是说明阿长非常的粗俗啊?(一边板书)

但是,作者在批评阿长粗俗的之后,是不是也想告诉同学们阿长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呢?(一边板书)

同学们,老师还是不能理解,这个“大”字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想请一个同学摆一个“大”字给大家演示一下!„同学!请你站着摆一个“大”字让大家看看!好!同学们!用我们的四肢摆一个“大”字,是不是正是„同学摆得那个样子?好,请坐下!试想一下,同学们,假如你们有人和你们睡在一床,摆出了这么一个“大”字,你是不是会很难受呢?可见,当时的鲁迅先生该有多么的讨厌阿长了!那么,作者对阿长所不耐烦的又是什么呢?同学们!我们接下来一起看到第6到第12自然段。作者在第6自然段第一句话就写到了阿长懂得的那些规矩是作者所不耐烦的。那么,那些规矩又是什么呢?

生:过年吃橘„„

师:对,这些规矩有过年吃福橘;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地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是不是觉得这些规矩很是烦琐?

(一边板书)

同学们,从这些规矩中,我们可以分清楚哪些是迷信,哪些是礼节呢?

生:„„

师:对,这说明阿长虽然迷信,但却懂得很多好的礼节,对不对?但是,童年的鲁迅分不清好坏,对阿长教给他的所有规矩,都感到很不耐烦!实际上,阿长之所以要告诉作者那么多规矩,是不是都是因为太过关爱作者了呢?

(一边板书)

阿长经常挂在嘴巴的这些规矩,可以说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阿长的一生,可以说是受到了封建思想荼毒的一生。但他也继承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传统美德。她当然也有自己的故事。虽然她记不清自己的名字,却还记得“长毛“的故事!这是仅属于阿长的故事!童年的“我”,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对阿长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呢?

(一边板书)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到第13至第18自然段。看看阿长的“长毛旧事”究竟有多么的神秘呢?好,同学们,大家看到第13自然段,找出这一自然段究竟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生:„„

师:对,写了长毛进城!那么第14至第18自然段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生:„„

师:对,是不是写了阿长的“神力”?作者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了阿长具有“神力”!那么,这种“神力”,究竟是源自何处呢?同学们,大家一起思考一下这个问题!阿长,作为一个出生在封建旧社会的女性,她的身上一定是存有更多封建传统的道德烙印。然而,她居然还为曾经被“长毛”掳了去,脱了裤子,站在墙头挡大炮感到骄傲自豪!这里是不是说明了,阿长敢于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敢于嘲笑封建伦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具有了民主自由的意味呢?自然,鲁迅先生看来,她也就具有了“神力”!从此之后,对阿长是不是就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呢?同学们,我们再回头一起看到第13自然段,看这句话“她之所谓“长毛”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是不是可以看出,阿长的长毛故事有随意编造的可能性呢?但阿长绘声绘色的讲述,似乎脱裤子档大炮的故事又是真实的。这6个自然段是不是表现了阿长的无知愚昧,但又让人看到了阿长内心的纯朴善良呢?在“长毛旧事”这个故事里,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由“空前”的敬意变成了“特别”的敬意。

(一边板书)

在第十七自然段中,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哪些事情说明“我”已经不再对阿长讨厌与不耐烦了,而是特别的敬意?

生:„„

师:是不是作者已经不再计较阿长的烦琐礼节和睡“大”字了?但是,童年的鲁迅,是不是真地原谅了阿长?大家看到第18自然段,“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这里写到了文章中的第6个故事!阿长谋杀了作者的隐鼠,是不是说明作者对于阿长此时已经“憎恶”到了极点了?以致对她的敬意彻底消失了。用四个字是不是可以概括为“敬意消失”?

(一边板书)

这里是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第几个变化?

生:„„

师:应该是第6个变化!是不是从一开始的不大佩服,然后是讨厌,再是不耐烦,接着是空前的敬意,又上升为特别的敬意,到了现在,这种敬意又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了呢?但这篇文章,是作者为了纪念阿长而充满真情写下来的。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是不是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19至第29自然段,看看第七个故事——“买《山海经》”这个故事里,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究竟发生了何种转变?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阿长买《山海经》的这11个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容!好,同学们,作者对于阿长的感情究竟发生了何种转变?请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

师:是不是在第26自然段呢?作者对于阿长又产生了“新的敬意”,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有极其的感激呢?

(一边板书)

同学们,作者是因为什么事情对阿长产生了新的敬意呢?

生:为我买了《山海经》„„

师:是不是因为给我买了我念念不忘的《山海经》呢?这11个自然段是不是主要写了阿长为鲁迅寻买《山海经》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呢?那么,同学们,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因为鲁迅对《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师:原因是不是因为作者对于《山海经》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请同学们将文中描写作者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句子画出来。(提示)是不是从一开始在一个远方叔祖家中听说了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呢?作者当时是不是也“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然后,到了第21自然段,作者又写到了“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后面,接着写到“因为太过于念念不忘,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了”。同学们,这里是不是说明了阿长很热心,很关心我呢?好,同学们,那么买《山海经》的经过又是什么呢?„同学,请你将描写阿长寻买《山海经》的经过和结果的内容朗读出来!

生:„„

师:(引导)是不是从第23自然段开始,至第25自然段呢?这里写了阿长为“我”寻买《山海经》的经过和结果,作者虽然没有明说阿长是特意告假回家为“我”买《山海经》的,但在得知作者想要得到《山海经》后,阿长是不是一直都在为“我”寻买呀?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呢?作者第二次在文章写到了阿长有伟大的“神力”。这是不是说明阿长对“我”很用心,也表现阿长真诚热心的性格特点?(一边板书)

别人不肯做的事情,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就是阿长的第二个“神力”,对不对?所以,作者对于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同学们,当阿长将《山海经》送给作者的时候,作者的表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最能代表作者当时心情的词语!生:„„ 师:对!“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这是不是说明了我当时意外兴奋的惊喜之情啊?“我”甚至想都没有想过,阿长,一个“并非学者”的保姆,甚至将《山海经》都读成了“三哼经”的文盲,居然能够将这样一本很多人不愿帮我找,或是他们都找不到的书给找到了!可见,阿长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情,给童年鲁迅的心理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作者自然就很喜欢阿长送给自己的《山海经》这本书。在第27自然段,作者写到“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这里是不是表明了,阿长和她送给“我”的《山海经》这本书,对于我,是不是十分的重要啊?然而,很多年后,作者自己又另买了一部石印的《山海经》但阿长送给自己的那部木印的《山海经》,“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而阿长,后来也辞了人世。作者对于阿长,到了现在,是不是只剩下怀念之情了呢?(一边板书)

请同学们一起充满真情地朗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我的保姆„ 预备起!)

5、课文小结

师:经过两个课时的学习,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入的

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七个故事,它们分别是阿长由来、切切察察、“大”字睡相、过年吃橘、长毛旧事、谋杀隐鼠、买《山海经》。重点写了什么?

生:买《山海经》„„

师: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看出阿长是怎样一个人?(指着板书)

生:地位低下、饶舌多事、非常粗俗、规矩烦琐、无知愚昧

师:但是,实际上作者在贬低阿长的一些不好的形象特点之后,是不是也暗含着对阿长关心生活、不拘小节、关爱孩子、纯朴善良、真诚热情的美好品质的赞美。这种写作手法叫做先扬后抑。从这篇文章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叙述线索的呢?作者的感情是不是经历了八次变化呢?是不是由一开始的不大佩服,到讨厌,不耐烦,再到空前敬意,特别敬意,接着敬意消失,再后来又产生了新的敬意(感激),最后就是很是怀念。同学们,在这篇文章结束之前,我还想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重点叙述的是买《山海经》的经过,却又写了那么多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与《山海经》毫不相干的内容呢?

生:„„

师:是不是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跑题了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写的最详细的故事是什么?

生:买《山海经》

师:对,是买《山海经》!前面的六个故事是略写。

(一边板书)

作者之所以写了阿长的那么多故事,重点是为了阿长买《山海经》这个故事作铺垫。这些内容看起来与《山海经》没有联系,实际上却将买《山海经》这个层层推向了高潮。这种详略结合的写作手法,是这篇文章的另一大写作特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写作中,能够积极地进行运用!

好,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课堂点拨:

六、板书设计

▏阿长由来

→地位低下

▏ 敬佩

▏切切察察

→饶舌多事→关心生活▏

略写——————

▏大字睡相

→日常粗俗→不拘小节▏

▏过年吃橘

→规矩烦琐→关爱孩子▏ 感激

▏长毛旧事

→无知愚昧→纯朴善良▏

详写—————— ▏买《山海经》→真诚热情

▏ 怀念

感情线索

篇8:阿长与《山海经》说课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概况

“教学目标是教师基于对教学实践过程的预设所设定的假设”。基于课程目标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在表述时,应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融为一体,有机整合。以下是对20份《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每一条子目标的主要维度做列表分类整理后的情况总结。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收集到的20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涉及的内容最广泛,知识点最多,主要以了解文章写作方法和写作特点方面的知识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了解或学习“处理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写作特点”,各有12组教学目标提及。其次是“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积累文章重点字词”各出现7次。“学习刻画人物时的细节描写”也多次出现,共有5组教学目标提到。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维度,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学与教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选择。

就统计的20组《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来说,方法集中于如何理解人物形象和把握中心思想上。其中,理解、感知、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受到的关注度最高。除了感知人物形象之外,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任务,有4组教学目标提及使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另外,有4组写道“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这有助于在学生阅读学习叙事散文时感知人物形象,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上进行深层次拓展,倡导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成的共识度最高,设计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集中。由统计结果得出,在70%的教学目标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被视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学习任务。其余有3组只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笼统地设定为“感受作者对劳动妇女的真挚感情”。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

“教学目标本质上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其陈述的内容应该反映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活动以后将会学到什么,以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教学目标实际上是用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所以教学目标的陈述主体对象应是学生。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陈述的行为是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达到的应然状态。在收集到的20份教学目标设计中,就有出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等目标表述,这些目标的陈述主体都是教师,目标作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代替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是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的结果。这样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观意愿,会造成教学目标与自身本质相背离。

(二)目标含糊

目标清晰准确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原则。在统计的20组教学目标中,每组都或多或少使用了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如“了解”“体会”“懂得”“掌握”等。这些词语用于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非常抽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难以被测量,缺乏可操作性。如多组教学目标提到“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理解”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以何种方式理解?如何判断达到了“理解”的程度?这些疑问往往被教师忽略无视。

阅读教学目标也是检验和评价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主要标准。含糊宽泛的教学目标,必然会给测量和评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失去了可供对照的标准,教师仅凭个人主观经验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用便于测量的描写外显行为的动词,如“写出”“列出”“辨别”“背诵”等来描述学生完成学习后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三)目标不全

新课标倡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发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机械割裂地理解制定,或简单地量化组织三维目标,将会影响教学实践的达成效果,可能造成目标计划无法落实。

在收集到的20篇教学目标设计中,有四分之一是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作为目标的分类类别。显然,此类目标设计没有从三维角度入手。设计者过分看重“知识与能力”,几乎忽略了“过程与方法”。这种带有浓重的传统思想的教学目标,有悖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学科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也要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语文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的指导。过程与方法的习得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一)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是新课改开拓创新的成果。有些教师缺乏对三维目标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盲目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每节课都一一对应三维目标设计若干子目标。这样填空似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活力。尽管处于教学目标上位的语文课程目标按照三个维度来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要严格按照上位目标的格式来设计。教师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只会造成教学的僵化。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合式的目标陈述方式更能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并列式的陈述方式容易人为导致三维目标的割裂。在整合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要求三维比例均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设计三维目标,但不可偏废任何一维。

(二)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身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变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不同的层次。如今的教学目标设计五花八门,达到了迷人眼的地步。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陈述对象是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预设,所以在制定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人类阶段性的认知能力并非稳定不变,而是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在提醒教师要融入学生,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根据认知发展的不同特点,合理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式呈现。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课文置于单元目标的背景中,参照单元主题和要求进行教学目标设计。《阿长与〈山海经〉》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明确提出要求,“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多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的特点和内涵,选择可取的部分融进教学目标中。如钱理群先生就侧重发掘该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提出了三个教学难点:一是体味贬义词背后的爱意;二是探究“大词小用”的目的;三是感悟最后的“神来之笔”。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设计优质的教学目标必须要以深入解读文本为基础。《阿长与〈山海经〉》属于叙事散文,孙绍振先生在解读这篇文章时,强调把还原法落实到关键词语上去。如抓住“阿长”这一关键词,结合还原法,“找问题和矛盾就能破解周围人的精神密码。”此外,通过抓住表现“我”对长妈妈的观感发展的关键词“最讨厌”“磨难”“特别的敬意”“空前的敬意”,还原语词在语境中的逻辑含义,就能准确把握“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变化特征来深入理解主题是设计叙事散文教学目标的关键。

语文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衔接的桥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避免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随意的现象,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想呈现精彩的语文课堂,必须要先制定出表述清晰、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方向。

摘要:语文教学目标,向上可体现其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向下是影响语文教学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非常关键。本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设计进行整理总结,发现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定位不准、目标含糊、目标不全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目标设计的三点建议:要有机整合三维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结合单元目标,紧扣文本特质。

关键词:《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

[2]何更生,吴红耘.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中学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安全生产服务月工作总结下一篇:组织激励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