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2024-07-08

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精选12篇)

篇1: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文章摘要: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在天空中的飞机方阵摆得整整齐齐;左翻翻右翻翻,从楼上翻到楼下,可这手机怎么找也找不着,只怕找不到啰。如果换成我们女孩子这样,我们会告诉她,还会有礼貌地去“讨债”。以后奶奶便一个星期给小黑洗一次澡!在家做一个好孩子,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不能否认她在许多文人中广受好评,也不能否定林黛玉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我认为,这位“病态美人”从某种意义来讲,就是曹雪芹用另一种方式在向世人哭诉,这个人物形象造就了现实与不现实生活中的共鸣。若她从一开始就能不被面子所束缚,又怎会有“红楼的‘梦’”?

从进贾府的那一刻起,她那所谓的面子就注定了她日后的悲剧。她无论做什么事,总在心里琢磨半天。她时刻谨记着母亲临终前所说的话:“到贾府后要事事小心,别被人耻笑了去。”她不敢暴露自己,用面子将自己遮掩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将自己真实的内心尘封起来。

初见贾母,细心的林黛玉听出贾母不喜欢读书的女子,便立马改口回贾宝玉说:“只刚念了《四书》。”她为了维护在自己面子,不得不去注重那些不必要的礼节。她与贾宝玉、宝钗、贾母等人一起去看戏,以“拿我比戏子耻笑”为由,故意和贾宝玉赌气,不让来寻她的宝玉进门。当她见宝玉离开后,又觉孤单,以寻袭人为由,视察动静。为了保留面子,她总是在为自己寻找“理由”。看见贾宝玉时,明明很开心,可却为了那所谓的面子,怄气似的说:“你怎么没和宝姐姐在一起?”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道歉,最后导致吃亏的仍是她自己。

贾宝玉脸被烫伤的那一次,凤姐笑着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黛玉脸红了,心里明明十分高兴,却说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她总是如此遮遮掩掩,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贾宝玉喊头疼,心里明明怜惜,嘴上却说“该”。因为她的不坦白,因为她的好面子,让自己包括爱自己的人都百般痛苦。元春回家省亲时考贾宝玉,他答不上话,急得抓耳挠腮,求救似的望着林黛玉时,她有因为着所谓的面子,怕在贵妃面前献丑,又让宝钗有了可趁之机。

当她听说了贾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后,跌跌撞撞地要去找贾宝玉,想问个清楚明白,可走到半路,爱面子的她始终放不下自己尊严,去问一个已经疯傻了的贾宝玉,为何如此薄情,为何不守诺言。她怎知道,即使已经疯傻,贾宝玉的口中还喃喃地念着:“我要娶林妹妹……”但是这些她永远都不会知道。

当她茫然的会回潇湘馆,为了保留自己那最后的面子,烧了那些多情的诗稿,试图掩盖那个多情的自己。贾宝玉成家的那一天,林黛玉在白日已昏晕过去,胸口只剩一丝微气不断。临终前,当她手已凉,目光已散时,她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她说到“他”字便浑身冷汗,不做声了。接着便两眼一翻去世了。直到死,她心里也存有怨气。她恨贾宝玉,却不知导致最终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她自己。她自己葬送了自己。而更讽刺的是,当林黛玉气绝时,正是贾宝玉迎娶宝钗的时辰!但是,就算她再恨,再怨,又能怪得了谁呢?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对林黛玉的评价。的确,她聪明多才,美貌秀丽,这样的结局着实可惜。林黛玉,她心境忧郁、敏感多疑、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她这朵“孤芳自赏”的花儿的凋零都缘于她的爱面子。因为面子,她活得百般辛苦;因为面子,她做事胆怯;因为面子,她死得悄然无息。她就像冰雪总无法承受阳光的爱,只有让自己融化了。

林黛玉,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

篇2: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如假包换的美才女——若是说到金陵十二钗中的美女,那可就非黛玉、宝钗莫属了。然而宝钗美得规矩,黛玉则美得纯净。美则美矣,但若是没有才,也就没有了吸引宝玉的资本,所以她理所当然地要有才气,但又不同于宝钗那种饱读诗书、高高在上的俗才。可以说林黛玉是拥有缺陷美的女子,她的缺陷就是她的冷傲、乖僻,甚至是她的小性子。

孤独的人——若说林黛玉是自认清高,多多少少有些偏离事实,还不如说她是个孤独又不愿让人看扁的姑娘。曾记得有这样的情节:黛玉初进荣国府,自己暗地自语“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可见她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冷待送来的宫花,只因为那是最后一朵;哭闹了半天,只是因为被人开玩笑比作戏子……太多太多的自尊心形成了令人讨厌的小性子,至少我不喜欢。

泪坛子——黛玉对哭可算是情有独钟,甚至有一些痴狂。相对古代妇女一哭二闹三上吊,黛玉还算是优雅多了。但是从这能看到她对待事情的软弱:面对困境是哭,面对病痛是以泪当药,甚至在面对婚姻的抉择时依旧是呜呜咽咽……无数的哭声中我感到了她对自己命运、婚姻的无法掌握的无奈,但又仿佛听到了她对封建制度说出强有力的“不”字。

淑女的浪漫情结——宝黛的爱情故事最终成为中国爱情史上的经典,与黛玉的淑女浪漫情结是分不开的。还记得,黛玉满腹愁肠地边吟着诗边将飘落的花瓣掩于泥土之中;还记得,宝黛坐在花阴下,细细地品读《西厢记》;还记得,黛玉抚琴悲往事,焚稿断痴情……这凄美的浪漫,这淑女的痴情是人们望所不及的。

多重的性格——她那或使人爱怜,或使人厌烦的多重性格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她的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她拥有如此错杂的性格呢?是双亲早亡的悲苦身世,还是她身在的那个封建的年代,还是与宝玉难续的情缘,造就了她软弱而又刚强的叛逆性格?我不愿妄加评论,只是觉得这多重的性格使她在我眼前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丰满可感的人。

是牺牲品,还是英雄?——黛王因为封建制度而死,她是牺牲品吗?我不认为,在那种包办婚姻的年代,能够鼓起勇气去自由恋爱的已经很少,并且因情而死的,恐怕更是廖廖无几,她区区一个柔弱女子竟会为此付出那么多,岂不是指引当时女性走向光明大道的英雄?即使是现在,她仍是活在女性心中的英雄!

篇3:《红楼梦》悲情演绎之林黛玉

关键词:《红楼梦》 性格悲剧 爱情悲剧 林黛玉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集灵慧、痴情、率真于一身却偏偏命运多舛的惹人怜爱的林黛玉形象。林黛玉,属金陵十二钗正册,小名颦儿,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母亲为贾敏,是贾赦、贾政之妹,早丧,故黛玉寓居于贾府。后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小说中不仅写出了她的不幸生活,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出率真自我和封建制度的碰撞。林黛玉的悲剧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必然。

一、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林黛玉出生在一个已渐没落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但到她父亲一代已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人丁单薄。林黛玉独自一人,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的熏陶和训练。因此,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较少,她保留着纯真的天性。可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得她不得不去依靠外祖母,在贾府过寄人篱下的生活。

贾府中的人对林黛玉的评价是“行动爱恼人”。这正是由于她强烈的自尊心,她执著地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心,不容别人一点轻视和亵渎。这反映到生活中,就是大家公认的“小性儿”,体现为说话刻薄、挑剔,不好相处。而这一性格的背后都是源自过分自尊、自伤自怜的焦虑情绪。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林黛玉不能够清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况,从心底没有接受父母双亡投奔外祖母的处境。她自尊心和敏感都超出常人,且多愁善感,导致了她在大观园中没有结交到知心好友,不能够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进行沟通,并长期积压在心底,不能够及时将内心压力舒缓开。这些都是她在生活中我行我素,不考虑其他人感受,不考虑得失后果,警惕戒备,心理素质不够强硬的原因。

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贾府对于林黛玉来讲就如同一个冰窖。但是偶尔的机会,林黛玉遇到了热情诚恳的贾宝玉,且在接触的过程中在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经过多次的试探之后,得到了贾宝玉发自肺腑的诺言,进而与贾宝玉相恋。林黛玉刻骨铭心的痛就是没能和与她痴心相爱、知她懂她的贾宝玉结为眷属。这不仅是她人生中诸多不幸中最大的不幸,更加是读者心中最深的遗憾。林黛玉和贾宝玉那深沉而执著的爱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祝福,却反而遭遇狂风暴雨,雪上加霜。贾宝玉受到欺骗,娶了自己不爱的人,林黛玉则在贾宝玉成亲欢天喜地的礼炮声中绝望而死,深怨贾宝玉没有遵守诺言,含恨而终,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林黛玉为爱而生,与贾宝玉相知相爱,时时为爱而忧,却最终没在一起。她这种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读者。

林黛玉没有受到封建淑女、大家闺秀教育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叛逆精神,与封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相悖,在心底还期盼婚姻自由、彼此知心,追求个性解放。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沉于诗词,才华横溢,在贾府中可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她沉浸在艺术的美好境界中,不懂人情世故,蔑视封建女子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相恋违背了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不顾“金玉良缘”的言论,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执意相恋,无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

三、林黛玉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林黛玉的生活环境分析,贾府是一个传统势力十分顽强的封建没落家族,在贾府存在着封建社会的各种各样不堪入目的事情。而黛玉坚持本性,“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肯融入大染缸,对黑暗的社会产生极大的不满,使得她性格上与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在奢华的贾府寄人篱下生活,她产生了强烈的自卑,而她又要用过分的自尊来掩饰内心的自卑。林黛玉的“小性儿”说到底是她对现实生活中伤害的防御。

林黛玉既没有薛宝钗的金玉缘,也没有史湘云的金麒麟;既没有薛家那样家道殷实的家庭做坚实后盾,也没有史湘云那样身居高位的叔叔作为依靠,这使得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不符合整个家族的现实利益。这些客观条件阻止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相恋,更是他们不可逾越的鸿沟。贾母不是不心疼体弱的林黛玉,而是她作为贾府的最高权威者,不得不考虑到整个家族的利益。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孤傲的品行以及私订终身的行为都得不到贾母的认可,更不会考虑她做贾府的孙媳妇。追根溯源,悲剧的源头不是贾母、元妃或者是王熙凤某个人,而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以“夫贵妻荣”的封建思想为基础的,追求的是生活上的富足与荣誉。而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却打破了常规,追求恋爱自由,这是与封建的爱情婚姻背道而驰的,成为他们爱情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

四、结束语

林黛玉的悲情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描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她悲苦的人生是由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心性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林黛玉的悲剧不仅是性格悲剧,还是一个爱情悲剧。这两类悲剧,进而衍生出了恒久的人生启示,向我们展示出率真自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现实对人性的磨砺和摧残。

参考文献:

[1]唐小晶.浅论林黛玉的性格及其悲剧命运[J].现代语文,2009(17):34-35.

[2]刘丽莎.才如江海 命如丝——林黛玉悲美形象赏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13-14.

[3]李复斌.简析林黛玉的艺术形象[J].读写算:教研版,2012(3):31-33.

篇4: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论文题目: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作者姓名:聂化东

指导老师: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所在班级:

联系方式:电话:***、86525488 邮箱:luoweiwei1999@163.com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林黛玉

【摘要】:《红楼梦》乃“悲剧中之悲剧也”而林黛玉就是这悲剧中之悲剧的女主人公。她是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她注定是一位悲剧人物,有其独特的悲剧美。那林黛玉悲剧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在林黛玉形象中,包含着五重悲剧,即:生活悲剧、环境悲剧、时代悲剧、性格悲剧;这五重悲剧交互撞击互相渗透影响,共鸣出震响千古的命运绝唱。

【关键词】悲剧、悲剧性格、环境、封建礼教、诗词。

《红楼梦》乃是一部旷世奇作,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倾尽全力精心塑造出来的不朽的艺术典型。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之悲剧也”⑴,而林黛玉就是这悲剧中之悲剧的女主人公。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多愁善感的女子真是太多了,但却很难找到可以同林黛玉相提并论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林黛玉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女主角”⑵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妩媚丰美,史湘云豪爽娇艳,探春文采精华。但是大多数读者都把同情倾注在林黛玉的身上,她是那样牵动人心,令人魂牵梦绕。那她的艺术魅力又在何处呢?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因为悲剧是将最美的东西毁灭掉而让人心痛。如果越美丽、越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掉,那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塑造的林黛玉形容姣美、聪明绝顶、才学横溢,而她的悲剧性格却也正是她生命的主旋律。林黛玉的这种性格特征的造就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一 生命悲剧——“还泪说”

在《红楼梦》的开头,作者用“假语村言”讲述了一段来自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曾经灌溉了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后来这株仙草也修成了女体,时常想到“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

争取到一起下世为人的机缘,便思“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即下世为人,我也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将多愁善感的女主角带入到凄美的悲剧氛围之中,“脂评”“甲戌本夹批”有云:“点红字(指绛珠)细思二字,岂非血泪乎?”“甲戌本夹批”又说:“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抑郁”。(第一回)这就是说,林黛玉的哭,寄托着曹雪芹先生的“胸中块垒”,凝结着现实生活的血泪情缘。所以,林黛玉的悲剧在她未出世之前就已注定。曹雪芹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创造了新奇绝妙的“还泪”说,这就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

哭和泪,对于林黛玉的悲剧形象的创造来说,可以说是作者找到的塑造她个性生命的“眼睛”——艺术的“眼睛”。鲁迅就曾明确地提倡过:“要极省俭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⑶。”苏轼说:“传神之难在目。”赵希鹄也说:“人物鬼神生动之物,全在点睛,睛活则有生意⑷。”只是在一般的理解中,总认为,林黛玉的哭和泪,大都是为自己不行的身世,为易逝的青春,为无望的爱情,实际上这还是没有参透那“以泪偿灌”神话的内涵。以泪偿灌不是无缘无故的流泪,而是有偿和还的情意在内,那就有“为他”的内容,或谓之“知己” 之泪。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叛逆思想的一致和相互支持上。因而,林黛玉的哭,也当然要在这知己之泪上闪烁出诗情的光辉。

二 生活悲剧——成长历程

书中介绍“林家支庶不盛,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的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不料母亲也去世了,林如海无奈,京都外祖母又一定要接外孙女去京。于是,林黛玉只得“抛父进京都”。但更为不幸的是黛玉的父亲没过几年也去世了,只剩下她孤苦伶仃一个人。在她多愁善感的心灵里留下了刻骨的伤痛。尽管她在外祖母家很受优待——“饮食起居,一如暴雨,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还有一个情意相投的表兄贾宝玉,自幼一起生活,十分体贴呵护,但这宿缘却又是林黛玉命中的克星。黛玉曾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取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医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第三回)这是曹雪芹渲染林黛玉悲剧命运的一个伏笔。林如海病故扬州,奔父丧归来的林黛玉,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傍依外祖母家的孤女了,寄人篱下,重回这贵族之家,那感受就大不相同于往日了。而且先天有弱症,整天要和药锅做伴,即使没有爱情上的折磨,也已经足够使这个多愁善感的贵族少女陷入悲痛的深渊了。更何况他又爱上了贾宝玉,而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家庭里,这又是不能表达的爱情。他只能忍在心里,积在心里,压在心里,无处诉说。这就造成了她长期感情压抑,不是有幻灭之感。所以她的性格也就具有了悲凉、孤傲、多愁善感的一面我认为这样的性格特征恰恰反映了封建的人际关系和封建礼教烙印在她精神上的鞭痕。她那以花自喻的哀音:“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道出了她挣扎中的多少内心痛苦!但在这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深情呼唤中又充满怨抑与不平,这纯情少女只能向天发出疑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莫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明确表示了她决不屈服于污浊现实的残酷压力,而永葆自己孤标傲世的洁白灵魂。

三 环境悲剧——潇湘馆

在大观园中,潇湘馆可算是大观园第一景,也是贾政等人入园重点评议的景点:“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浸成甬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贾政则说‘若能月下做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宝玉称赞的是它“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的“天然图画”,题曰“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匾额为“有风来仪”。省亲别墅的主人贾元春,在游毕大观园后,也声称潇湘馆是她“所极爱”的两个景点之一。而林黛玉早就爱上了它:“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拦,比别处更幽静。”潇湘馆是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这个悲剧人物的典型形象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曹雪芹非常讲究把环境的描写熔铸在人物性格的刻画里,已形成情景交融的独特的艺术境界,其中最突出的是作者对林黛玉周围环境的精心营造。环境的着色不仅起着映照性格的作用而且和她的性格与形象互相渗透具有同样的感染力。潇湘馆的布置,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了,那竹子,鹦鹉,以及那绕阶盘竹而出的汩汩清泉,还有那“风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清幽的氛围,不是已经使居住在这里的才思敏捷、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呼之欲出了吗?

大观园的环境有时也是通过林黛玉的情绪与心理的感受来表现的,即使是景色的描写也是紧密交织在林黛玉的情绪变化里。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情绪的相互融合,真实的表现了林黛玉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一个良辰美景的大观园却在林黛玉的心目中,形成了“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深刻的悲剧感受,而那鹦鹉,那石头,那琴声,以及那秋花、秋草、秋声、秋雨,仿佛都带着林黛玉一样的浓郁的悲剧性格,都是那样的多愁善感,都像它们的主人那样,为青春,为爱情而哭泣,而心碎。这诗一样的悲剧意境和悲剧性格的交融,激起了读者丰富的联想,把林黛玉纯清,美丽的动人形象深印在读者的心中。

环境和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运动的关系,而不能只看作单向的因果关系。人处在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着巨大的创造性。人的各种性格也是人的各种自我创造的过程,可以自我调节,自我塑造,自我实现。因此,虽然林黛玉对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能为力,但她通过自己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命运感。以《葬花吟》为代表的林黛玉诗词有其独特的价值,首先就是展示人物的想象力和命运感。正当满园花枝招展,绣带飘飞之时,却独有林黛玉发出了“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伤感。从春尽,到花落;从花事,到人事;从今年,到明年;从当下,到永恒;林黛玉的思绪早已经出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她面对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处境,早就抱定“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意旨。她的个性的自由意识,表现得十分鲜明透彻。“这种自主意识或曰个性意识的觉醒,才是林黛玉形象文化蕴涵的新质。不管如何微弱稚嫩,也弥足珍贵。那些传统的东西只有同新的素质相结合,才获得了新的生命,强化了人物性格主体真正的独立性和独特性。”⑸

四、时代悲剧——封建礼教

林黛玉有丰富的性格特征,在林黛玉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所谓的“小性儿”、爱哭、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在这些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着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黛玉向宝钗说出心里话将自己的想法直率地告诉了对方,正反映了她纯洁而又直率的美德。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诗,向香菱推荐好书,帮她解诗意令其作诗帮之修改可见黛玉真诚热心的对人态度。当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晚上给她送来一包燕窝时,黛玉命她外头“吃茶”,“命人给她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在贾府又还有谁能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婆子呢?只有林黛玉能做到,这足以说明她那颗心是善良的了。从上可见,黛玉本是一个善良、纯洁、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的人,但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其本来性格外面常被一层伤感、“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的表象笼罩着,使人不易真正理解它。

只要我们观察一下林黛玉生活的环境,比较一下她周围众姐妹的性格,就会感受到她孤傲灵魂的性格魅力,发现她违背封建礼教大家闺秀要求的种种表现。同时我们在分析林黛玉的悲剧性格时也应将之放在林黛玉所生活的历史时代和那个贵族社会的典型环境里加以评价。王昆仑先生说的好:“黛玉命运之不幸,就是《红楼梦》题材之不幸;黛玉所不能战胜的环境,就正是作者所不能改造的社会。”⑹那么,《红楼梦》社会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时代呢?

封建礼教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林黛玉却偏偏具有封建阶级不需要的“才”,而且在众姐妹中经常大展其才,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她的“才”得到宝玉的称赞和敬佩,但她却无封建阶级所要求的“德”。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还对她进行了一番“说教”:“你我只该作些针线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不过捡那正经书看看也罢了,最怕是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上,是男婚女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林黛玉却自己进行了爱情选择,热烈的爱上了朝夕相处的贾宝玉,全身心地投入在感情的海洋里,而且她经常在口角、试探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自己的感情,完全不把礼教规范放在心上。

封建婚姻需要的是成为男人附庸的贤良女性,在大观园中,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的只有林黛玉一人,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宝玉深敬待玉”,甚至包括贾宝玉都认为很珍贵的东西,比如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鹡鸰香串”,本是皇上的“御赐”,当宝玉转送她时,她却掷而不取地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

就是这样一个不合乎礼教规范的少女,她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她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的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之上,非常的纯真、深厚。林黛玉本就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的真诚,爱的执著,始终如一。

然而爱的火焰又不许在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悲剧的性格,这被压抑的爱情只能用眼泪来抒发了。哭对林黛玉来说是家常便饭,分明是包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应,哭是她发泄内心痛苦的方式,因此,林黛玉的哭,富有强烈现实生活烙印的悲剧魅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加强了读者对她的悲剧性格的理解与感受。

五、性格悲剧——诗人气质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而诗人的气质,又是构成林黛玉形象的独特个性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侧面。在她的“孤傲”的灵魂里,能够充分发挥她的才智,抒发她的感情的,正是那诗的王国。林黛玉有着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她的任情任性、孤高自许、敏感多疑,以及所谓的“小性儿”、悲愁和痛苦,“如果不是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也就不可能具有那样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⑺。

在大观园的环境里林黛玉诗歌内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她的蒙师贾雨村说,她这女学生“言谈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在她的生活里,诗是她灵魂的最大安慰,也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她诗思敏捷,别人写诗总是苦思冥想,而她却“一挥而就”。曹雪芹在林黛玉的身上融进了许多历代才女的特点,比如,林黛玉为贾宝玉解困代题“杏帘在望”的细节,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则是将林黛玉比作晋代的谢道蕴⑻。而林黛玉与历代的才女不同的就是曹雪芹赋予她的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她的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又是通过她的诗人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

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是显而易见的。她有一种不可抑制的创作冲动。这一点在她夺魁的菊花诗里有典型的表现:“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吟”一种不能自制的诗的兴会,想着了墨一样,侵扰着她。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⑼之句,正是描绘出这种诗兴高扬,纠结难解的情状。每次诗社集合,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崇,她的诗具有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

尤其吸引人的事,她能够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来抒发自己痛苦的灵魂和悲剧的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了海棠的神韵,亦诉说了她少女的衷情。特别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表现了她心灵的独白。她虽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抑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却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己,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于对爱情的悲叹。尤其她的三首“菊花诗”技压群芳,不仅“题目心,诗也心,立意更新”,而且写的情景交融,菊人合一,深刻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视谐谁隐?一样花开为低迟?”等句更写出了她的高洁品质和痛苦灵魂。此外,向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五美吟》等都寓意深刻。诗如其人,感人至深。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命运悲剧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抒写了这位叛逆者花落人亡的哀怨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诵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即林黛玉的命运,她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诗,对于林黛玉是不可无一日的,她用诗抒发痛苦和悲愤,她用诗书写欢乐和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总之,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得最具悲剧性的女主人公。她纯真、聪慧、孤傲、尖刻、直爽。有着寄人篱下,体弱多病的孤苦身世,有着多情敏感的浪漫气质,她全身心地追求自己的爱情理想,即使遭受“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冷遇,仍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情操。她的高雅的品位,锋利的诗词,脱俗的情趣,敏捷的文思,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闪烁着真实而质朴的光芒。她这样一个美丽、真挚,为爱情理想而生的叛逆女性的典型形象,必将在中国和世界文学艺术的宏伟殿堂里永放光彩,也必将在无数热爱《红楼梦》的读者心中走向永恒。

【注释】

⑴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三章;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⑵⑸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北京蓝天出版社 2006年版第249页

⑶⑷李希凡,《古典小说人物创造漫谈三题》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第11页

⑹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三联书店1983年版 第230页

⑺李希凡,《冷月葬花魂——论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80页

⑻林冠夫,《林黛玉的诗才》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⑼白居易,《白氏长庆集·醉吟之二》 【参考文献】

⑴《红楼梦》 曹雪芹、高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⑵《沉沙集——李希凡轮红楼梦及中国古典小说》,李希凡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⑶《红楼梦纵横谈——林冠夫论红楼梦》,林冠夫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版

篇5: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林黛玉薛宝钗可谓贾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从宝玉梦游太虚,得知“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头一首诗开始就注定了贾宝玉和林、薛这辈子都脱不了干系。正册上的畿语是这样说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曹雪芹第一次将二人的命运联系杂一起。“玉带林中挂”预示了林黛玉孑然一生,孤单飘零;“金簪雪里埋”注定了薛宝钗一辈子葬送在封建社会中,不得其所。一代人,三缕魂,纠缠解不得,宿命人奈何?三人的名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躲不过,也逃不过。

一个是潇湘无暇,一个是蘅芜仙葩

在贾宝玉眼中,林黛玉是一个这样的人:“两湾似蹙非蹙I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皎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弱女子,病美人,可怜可爱。而薛宝钗:“头上挽着漆黑有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面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守云拙。”标准的贤妻良母的形象,是大家闺秀,气度不凡,更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择偶标准。也许是因为如此,令后来贾母更喜欢宝钗而非黛玉。黛玉就像一个瓷娃娃,让整个贾家疼着、惜着;宝钗就像一块翡翠,高贵得体,她的雍容华贵、细心聪明能为贾家撑起半边天。论外貌,两人都是绝世佳人,但论气质,则黛玉则活出真性情,做事只随着性子,不愿巴结,不愿讨好,孤高自傲。宝钗则处事圆滑,做事得体,言行举子顾全大局。在封建社会中,无疑宝钗的性子更胜一筹。

芙蓉傲岸芳自赏,牡丹雍容人皆怜

有那么一回,在贾宝玉的处所“怡红院”里林、薛都得了一句判词。林黛玉是:“莫怨东风当自嗟”即“芙蓉花”。薛宝钗的判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即“牡丹”。芙蓉没有艳丽的色彩,没有扑鼻的芳香,那般的清高,那般的孤清。牡丹则是富贵的象征“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牡丹的华丽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富贵人家都爱上了这群芳之首――牡丹。黛玉如芙蓉,宝钗如牡丹,是再适合不过的了。看《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说话只随着性子,不管别人爱不爱听,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不但不讨好别人甚至为了逞一时之能而出口伤人甚至是伤害了好友,而已她还容不得别人说她的半点不是,动不动就闹得梨花带雨。她之所以性情孤僻,与她的童年有很大关系,黛玉三岁时,一个瘌头和尚让她除了父母外不见他人方可平安了一世。虽然,林家人对和尚的话不太在意,但也养成了黛玉不喜热闹的性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所做之诗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引宝玉之花便是:“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黛玉幼年丧母,继而丧父,又岂能不悲?相比之下,宝钗与人随和,稳重和平,就像王夫人逼死金钏儿一事上,宝钗不仅为王夫人解脱,还想出了用财物打发金钏儿家人的法子,宝钗将她圆滑的`处事手段展露无遗。平时对待下人也是松紧有度,记不过亲也不过疏,“事不关己不开口”明哲保身。宝钗幼年丧父,还有一个不长进的兄长,硕大一个薛家全靠她与母亲苦苦支撑,如此环境下长大的宝钗岂能不精明能干?宝钗曾说她与黛玉是一样的,在贾家他们同是寄人篱下,虽宝钗有母有兄,但不长进的兄弟有无又有何区别?但她们又是不一样的,一个观看人情世道、春月秋风,一个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们的性情又怎能相同呢?

命途多舛谁能异?

黛玉与宝玉是青梅竹马,两人朝夕相处,暗生情愫。但宝黛两人相爱却不能相守,最终成为“宝二奶奶”的是比黛玉迟来且关系更疏的宝钗。因为贾家一直爱惜着黛玉,将她捧在手心,但是终有一天他们倦了、厌了,贾家终于意识到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精致的花瓶而是一个精明能干、能够保住家业兴旺的主家母。命运的路线偏生不按两人的想法而行,两人都是得不到他们想要的结局。一个泣前尘,一个叹无缘;一个魂散销香(谐音:潇湘),一个独守怡红(注:怡红院乃贾宝玉居所),她们的缘起缘灭都因一个宝玉。宿命依旧是宿命,躲不过,逃不过。

篇6: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其实也不敢谈什么读后感,只是断章取义罢了。单单就《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虽然在这一回中,她并不算是主要人物,但这是她的出场,实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王熙凤出场时,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那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形象无疑是不合乎那个时代的要求的,但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她敢于突破常规,张扬个性,也许,这也是曹雪芹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愿望。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曹雪芹对丫鬟晴雯的描写中看出来——虽然晴雯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她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只是主人使用的工具。虽然她最后病死在自己家中,十分凄凉,但她至少得到了宝玉——她的主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真正的人格。不过,我觉得王熙凤和晴雯还有所不同,虽然她们都是追求个性,但王熙凤是有强大的后台作支撑的:宠爱她的贾母,亲姑母王夫人,甚至贾宝玉也是十分敬爱她,所以她不怕,而晴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王熙凤并不是真正的要挑战世俗,可以说,她这么做只是因为恃宠而骄罢了。但王熙凤虽然泼辣,却始终把握了一个度,即在老太太喜欢的范围之内,并以适度的调皮让贾母更加喜欢她,这也体现出她真的是十分聪明。

王熙凤的聪明还表现在逢迎附和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当她初见林黛玉时,虽然她也许与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感情,但还是应景地拉着林黛玉的手,为她的不幸落泪哭泣,当听到贾母说:“快再休提前话。”她“马上”转悲为喜,说着:“该打,该打。”正是这样的应声附和让她在人前笑语逢迎,左右逢源,也博得了老祖宗的喜爱。但这却让人们感到,她每次的热心关怀,甜言蜜语都显得不是十分真诚。

王熙凤十分聪明,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管理才能,堪称荣国府的“总经理”,她生性爱张罗,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林黛玉进贾府后,她忙前忙后,一面问黛玉需要什么,一面又招呼婆子们,一会茶果上来,她又亲为奉果奉茶——一切人想不到的,她全都安排准备的妥妥当当。在后几回中,她协理宁国府,更是风风火火,将原先懒懒惰惰的下人们组织得井井有条,将丧事办得十分圆满。这时她越发骄纵了,却也为她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真的十分聪明,也因她的聪明在贾府中荣耀一时,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王熙凤的结局无从考证,但从曹雪芹在前几回“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暗示中可以推断出,她最终被休妻,也许下场十分悲惨。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只用了一层草席裹着,就扔出去埋了,这不禁令人唏嘘,曾经多么辉煌不可一世,最后却只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这一辈子机关算尽,她为了自身利益,逼死尤二姐,拿着贾府钱财干些不可见人的勾当,这一切,都最终使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了性命。

篇7:细品红楼之六:黛玉焚稿

《红楼梦》第94、95回写到贾宝玉丢失了脖子上挂的通灵宝玉,之后就逐渐变得丧魂落魄、有些呆傻,“若有人和他说话他就笑,没人和他说话他就睡”。贾母等人忧心如焚,为了给他冲喜,决定赶紧把他和宝钗的婚事办了。因知道宝玉心里只有林妹妹,王熙凤便和贾母建议,设一个掉包计。让众人对宝玉只说是娶林妹妹,实际上和宝钗的婚事照办,骗得一时是一时。不料在贾母屋里干粗活的一个叫傻大姐的丫头,无意中把这个消息泄露给了黛玉。黛玉万念俱灰,病情急转直下……

原文欣赏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着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

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同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衲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

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一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

到了次日早起,觉黛玉又缓过一点儿来。饭后,忽然又嗽又吐,又紧起来,紫鹃看着不祥了,连忙将雪雁等都叫进来看守。自己却来回贾母。

(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篇8:《红楼梦》读书笔记之品宝钗黛玉

贾宝玉:面容清秀,知书达理,喜欢与妹妹们作诗聊天

林黛玉:型态端庄,彬彬有礼,有些羞涩

薛宝钗:善解人意,关心姐妹,性格开朗,也会一些诗书

其中,我最佩服的是林黛玉,每次林黛玉在和姐妹们吟诗作对时,她写出来的诗词次次都很好,姐妹们在建立了诗社后,林黛玉又一次凭借自己丰富的积累,写出了令大家赞叹的诗,因此当了一回东家,我从林黛玉身上明白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赢大家的认可,需要平时多积累,多下功夫。

其次,我最喜欢的是薛宝钗,她的为人很好,在林黛玉咳嗽的时候;主动来询问病情,得知林黛玉病情无好转,她主动推荐了几样补品;听过林黛玉的诉说,知道林黛玉自己对病情已无信心,便安慰却说,还大方的地将自己家里的补品送给了林黛玉,打破了以前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看法。一个真实的举动,换来了意想不到的友谊。

篇9:评《红楼梦》之林黛玉作文

红楼梦这种巅峰巨著是根本没法写读后感和点评的,所有的点评都是赞美而已。

我初读红楼的时候,为其文字之典雅流畅所迷,百读不厌,读了4遍之后,才能理清红楼梦之中的人物亲属关系。对书中的诗词歌赋,也是极度的喜爱,曾逐一摘抄诵读,觉得都是好的,也没有品评高下的鉴赏能力。甚至对于凤姐的“一夜北风紧”也觉得很好。

去年时读了脂砚斋点评版的红楼,大开眼界,知道曹公很多时候都是以书中人物立场说话,经常掩人耳目,待读者分辨耳。当然对于书中和金瓶梅的对比,我倒是倾向于金瓶梅略胜一筹,毕竟曹公很多地方是模仿借鉴的金瓶梅,虽然遣词造句可能稍胜一筹,但开拓之功金瓶梅胜红楼多矣。

而今不惑之年,再读红楼,始能稍懂里面的人情世故,对袭人自称的“即便为此也不为越礼”,嗤之以鼻。对秦可卿让宝玉到自己的卧房午睡,才发现里面的极不寻常和不近情理。对刘姥姥上门打秋风,含羞忍耻,也感同身受。我也曾求人办事,深感屈辱。

红楼梦是永远也读不完的书,里面的人物是活生生的,其个性鲜明,放在现在的环境中,红楼梦中角色为人处世,也大有可观可以借鉴。

篇10:《红楼梦》 林黛玉

一、凄凉孤独的身世之悲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林黛玉一生的凄婉哀愁。林黛玉正是绛珠草的化身,而贾宝玉正是那赤瑕宫神瑛侍者。为报答灌溉之情,黛玉要将她一生的眼泪还他!若是今生不见他也罢,黛玉好歹能平平淡淡、安安康康地走过一生。偏偏地,命运的安排,还是将他们遇见了。自遇见了他,黛玉的泪水就未曾断过,直到香消玉损,直到泪干命尽。

前世的因缘,注定了她是逃不脱愁海的。而今生命运的坎坷,又注定了黛玉一辈子的孤独无助。

林黛玉,本是出生于豪门。其父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然而,遗憾的是“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幼时的黛玉,是幸福而快乐的,聪慧的她是父母心头的宝贝。

然而,这样的快乐是极其短暂的。在黛玉还没有来得及真切地体验幸福的天伦之乐时,母亲便撒手人寰,留下丈夫和幼小的女儿——黛玉。对一般的孩子来说,失去了母亲,就是失去了温暖的依靠。而对于体弱多病的黛玉来说,她更是多么需要母亲那温暖的怀抱啊!可是,无奈的,这是命运的安排,谁也无法左右!年近四十,内心凄凉的林如海,不得不作出决定:让黛玉投奔外祖母去。

二、不入世俗的性格之悲

林黛玉,出生豪门,可自小失去父母,寄人篱下。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使得她的性格必然与世俗格格不入。因为是出生豪门,她的身上自然有贵族身上那种特有的傲慢和高贵。可又因为是孤儿,寄人篱下,她又比一般人更自尊敏感,也比一般人更喜欢争强好胜,显示自己的才力。正因为这样的性格,在贾府里她既不得下人之心,也不讨主子欢喜。因此,在这复杂的大家庭里,她必然是处处碰壁,处处受伤的。

初到荣国府时,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起初如此地谨小慎微的林黛玉,后来便不再这么做了。很快地,她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都只不过是“恐被人耻笑了去”。

自父母双双离逝后,她在荣国府里的处境,更是难堪了。她深知自己不过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孤儿罢了。她越发变得孤高、自尊了。那傲慢的外衣下,掩饰不住她内心深处的自卑。她心高气傲、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她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她就是这样自己折磨着自己纤细的身体和脆弱的心灵。

三、忧伤高雅的才情之悲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才学的女子,没有独立的思想,因为能屈于命运的安排,或许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有时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如此说来,没有才学,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清照,才气横天,然而,她的人生却“怎一个愁字了得”!

林黛玉,绝对可以堪称是一个诗化的才女。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不但读《四书》,而且喜欢读《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等,对于许多名家诗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作诗才思敏捷、新颖独特。她的诗歌,能作得如此之好,不仅是因为她的聪慧和博学,更是因为,她是用心灵去感受生命中事物。即便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为平常的事物,都能触动她的情思,写下惊人之作。如此之高的才情,带给她的,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究竟是幸福,还是祸害?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白海棠〉

这首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韵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刻骨铭心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样的诗,更充分地表现了黛玉的孤独、寂寞和痛苦。

林黛玉,是一个用心灵写诗的才女。她把自己的灵魂,也融进了诗歌的境界中。用诗歌诉说内心的痛苦和忧愁,用诗歌感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

四、镜花水月的爱情之悲

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这么一个孤傲的女子,不屑功名,不屑利禄,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性情最真,用情最深的一个。她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毅然成为封建的叛逆者。她和贾宝玉的爱情经历了太多的曲折,然而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泪水相伴的美梦,如烟似雾,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们一见钟情。初次见面,林黛玉看贾宝玉,看到了“万种情思”;贾宝玉看林黛玉,看到了“心较比干多一窍”。初次见面,他们觉得彼此是熟人,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前世,他们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早已相识,早已结下深情厚意。但更多的是因为,处于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都是对方心里理想的异性形象。林黛玉的字,就是贾宝玉起的。贾宝玉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林黛玉眉尖若蹙,用这两个字,岂不妙哉!这样的名字,其实也将预示着,未来的他们烦恼多于欢乐。贾宝玉初次见到了林黛玉,就上演惊心动魄的摔玉一幕,众人慌乱。而当晚,林黛玉便开始为他流泪了。在贾宝玉的要求下,贾宝玉与林黛玉住在一个空间里了。从此以后,两人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爱情的故事,也拉开了序幕……

林黛玉对贾宝玉掏胭脂的毛病,并不指责,反而嘱咐他干这些事,不要带出幌子;林黛玉从未要求贾宝玉求取功名,入仕为官,也从不对贾宝玉说那些“混帐话”。她对宝玉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他们的心灵相通,他们是天生的一对有情人。

贾宝玉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吹过,把树上的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贾宝玉惟怕脚步把花践踏了,兜了那花瓣,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漂漂荡荡,竟流出了沁芳闸去了。这时,却遇见了来葬花的黛玉。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同样的爱花,爱那纯洁的生命。贾宝玉引用唱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这一场相会,他们一同葬花,显露了他们共同的志趣;这一场相会,给了林黛玉一个展现内心情窦的机会,贾宝玉的及其推荐的《会真记》,拨动了少女黛玉的春心。他们的爱情,正式萌芽。然而,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含着对青春短暂、人生无常的感叹,就像易落的桃花、易逝的春光。也许,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与苦愁相伴……

因为彼此相爱,却又没有正式交心。扑朔的情感总在折磨着一对真心相爱的情人。贾宝玉玉林黛玉,因为亲密,就要求更亲密。则不免又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追求完美的黛玉,眼里是容不得沙子的。她嫉妒着情敌薛宝钗,她害怕也担忧贾宝玉有了姐姐便忘了妹妹。于是,怄气、冲撞、苦闷,成了他们爱情生活的重要内容。

林黛玉也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就因为她以为贾宝玉也将真心隐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人原本是一个心,但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爱情的折磨,黛玉越发心碎。流不尽的泪水,是真的为了还他前世的恩情。柔弱的身躯,岂能承受如此之重的心灵负担!

综观林黛玉的一生,是痛苦的、忧伤的、悲剧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是爱情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人生,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封建礼教制压的结果。

曹雪芹,他的人生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他爱所有的女儿,同情所有女儿的生命。他“见了女儿便清爽”,可是女儿的生命终究逃不脱封建礼教的压制。

林黛玉,是他笔下最美丽的女子,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身上有女子的柔弱,有女子的真性情,有才女的聪慧,有诗人的忧伤……曹雪芹爱她,可是也无奈地给予了她悲剧的人生。

封建制度,扼杀了纯真的爱情,也压制着做人的真性。追求自由,追求完美,追求爱情,林黛玉毅然成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也就注定了悲剧的人生。

篇11:红楼梦林黛玉诗句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花开易见流浪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月窟神仙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篇12:红楼梦人物评价林黛玉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以自尊掩饰自卑

在这里,“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已经变成了“惟恐被人小看了他去”的自卫。这种自卫,是环境变迁与门第差异在黛玉心灵深处的细微折射。从形景看,不是单冲着周瑞家的,实质是也是冲着薛姨妈与贾府的,她要借送宫花这件小事,称一称自己在皇室与侯门家庭称盘上的份量。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脂砚斋在批这一段时道:“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天性”云云,就是指这种偏执得令别人有点受不了的自尊。最受不得别人伤害的黛玉,却最肆无忌惮的伤害着别人。然而这位贵族小姐却万万没有想到,冲着周瑞家的这个奴仆发泄,显然是有失身份的表现,她想得到的却恰恰是失掉的,这个细节无疑是黛玉性格底色的点睛之笔,所以脂砚斋才郑重指出“从骨中一写”。

人当然不能没有自尊,但她自尊心太强了,便会发展成为小心眼。等到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林姑娘的微嗔薄讥就变成了雷霆震怒了。不过,她这一次注意到了身份,当时并没有发作出来,回到住处才连珠炮式地向情人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一节还怒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你安得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顽,她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这却也你的好心,只是那个偏又不领你的这个好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第22回)在这里,林姑娘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也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虽然这只是她的分析,宝玉并非此意。不过我们不要被黛玉的强词夺理所迷惑,其实最不可恕的还是把他比作戏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鲜明的表现。

其实,对林黛玉来说,自尊与自卑原不过是一对孪生姐妹。前者是后者的外化,后者是前者的内涵。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使她产生了深深的自卑,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要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黛玉的小心眼似乎人人皆知,然而还应看到,她的小心眼背后有坦诚。

林黛玉在没有与贾宝玉定情之前,她对两个情敌——薛宝钗、史湘云有些“小性儿”“见一个打趣一个”,有时简直到了不太近情理的地步。如薛宝钗生病,贾宝玉去看她,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黛玉见了,心中不悦,竟说出“哎哟,我来得不巧了!”“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这样带刺的话,使薛宝钗和贾宝玉都下不了台。

然而真率的林黛玉,在她几乎毫无遮掩地表露着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在向人们敞开了她那纯真无邪的心扉。在她眼中心中,容不得微尘,也不记得微嫌。当她对某人某事有看法时,可以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但这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正是凭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她赢得了姐妹们的友情,谁也没有将“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当外人。如果什么时候缺了她,大家也同样感到空虚与寂寞。她毕竟有一颗晶亮的灵魂。小性儿,尖酸刻薄,只不过是美玉上的小瑕微疵罢了。

在大观园里,她似乎只有与薛宝钗结怨太深了,那是因为她曾一度将宝钗当自己的情敌。但正是她们后来又“互剖金兰语”,结成“金兰契”,谱成了友情中最动人的篇章。她被宝钗善意的批评所感动了,深情地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姐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于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她向宝钗说的一番话,就如一篇深刻的自我反省。说明她往日所以容不得别人的缺点,是因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所以听不得别人赞宝钗,是因为他始终以为宝钗“心里藏奸”。在这里,我们看到这位少女自尊得有点偏执的内心世界,又变得虚怀若谷、率真坦诚了。

追求真爱

林黛玉在贾府十分孤立无援,她惟一的知己是贾宝玉。对贾宝玉的爱情,是她生命之火,一旦失却这爱情,生命也就终结。

林黛玉不能离开贾宝玉,更不能失去贾宝玉的心。但是,在初恋阶段,他俩若即若离,互相试探,都不肯把真心掏出来。尤其是林黛玉,她在对贾宝玉的真心还没有充分了解之前,不肯轻易地流露出自己对贾宝玉的恋情,因为她很自尊自重。这时的贾宝玉,对纯洁少女有一种泛爱,对才貌双全的薛宝钗、史湘云,更有着明显的感情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贾宝玉澜,这使林黛玉无法容忍,她直率地对贾宝玉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贾宝玉在林黛玉真挚爱情熏陶下,不仅在史湘云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勇敢地对林黛玉献上他的心,并送上定情的信物——两条旧手娟。这时林黛玉已经确证贾宝玉对她是真爱,从此以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口角,林黛玉对薛宝钗、史湘云的讥讽也少多了。

正确看待林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事实是确实有一团不祥的乌云笼罩在宝黛爱情上空,而乌云的制作者就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贾母对她的“心肝”宝玉的配偶的选择,是长期萦绕于心的重要问题,贾母对此早已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宝玉的妾的候选人,贾母就选中了晴雯,并把晴雯给了宝玉当丫头,说:“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别的丫头“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贾母对宝玉的妾尚且这样用心,对他妻子的要求就更高了,选择自然更加慎重了。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曾经一度视黛玉为掌上明珠的贾母,在意识到黛玉的心事后,明确表示不能将她许配给宝玉,并在薛林两人比较后明显倾向于薛宝钗。王熙凤在贾母的态度明朗后,便使出了“偷梁换柱”之计,对宝玉说给他娶林妹妹而实际上给他娶的是薛宝钗。“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在绝望中一病不起,临终前在绝望悲愤之中,焚烧了象征着她与宝玉纯洁爱情的诗帕和记载着她心声的诗稿。

上一篇:父亲节祝福语感动文艺经典下一篇:资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