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2024-05-20

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精选6篇)

篇1: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古往今来,人们歌颂长江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现在,长江因建设三峡工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将会更加爱护长江,关注三峡。建设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各代领导人长期以来的梦想,中国的奠基人孙中山先生早在1919年就曾设想要利用三峡筑坝以改善川江航道、利用水能发电;而坚信人定胜天的毛泽东更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诗句来表达他的愿望。在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和诸多质疑情况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随着这个工程的开工建设,在这十几年时间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随着移民搬迁、清库、验收和分阶段蓄水等任务的圆满完成,已发挥出发电、防洪、航运等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这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基础薄弱,环保投入很少,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大大减缓,库区水域将从自净能力较强的天然河流突变为环境容量降低、生态功能相对脆弱的巨大的人工湖泊,干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纳污能力减小,部分支流回水区和库湾成为富营养化的敏感水域,库区次级河流水污染严重。

据国家环保局有关水环境监测评价数据表明:三峡库区范围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等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各城市江段水质以三类为主。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规划和保护是三峡水库蓄水后面临的首要的严峻问题。因此,研究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具有带生态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具有现实的经济和生态意义。作者在多次考察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为什么要保护和保护措施及对策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提供依据。一、三峡库区水资源解释(一)水及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全球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

水资源指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它包含水量与水质两个方面。从广义来说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这些仅仅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8%左右,在这其中固体冰川占了约65%,地下水占了约33%;湖泊、内陆海和河流里的淡水占了约0.7%;大气中的水蒸气又约占了0.04%,由于固体冰川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也就是说,目前人类真正可以被利用的水源不到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

值得说明的是,“水”与“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的范围比水资源大得多。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

(二)三峡库区的概念

三峡库区这一个相对较新的地名词它由于修建三峡大坝而在中国地理词汇里产生的,它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包含了长江流域因三峡水电站的修建从而被淹没的湖北省所辖的宜昌县、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

(一)调节气候

水是大气的重要成分。大气和水之间的循环相互作用,确定了地球水循环运动,形成支持生物的气候,大气中的水帮助调节能量平衡。由于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夏季容易爆发洪涝灾害,冬季容易干旱,三峡库区储水后水资源能为重庆、湖北两地25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传输能量调节这种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的气候。

(二)提供饮用水保障

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生命的形成离不开水,水是生物的主体,生物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60—80%,甚至90%以上。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论是生活或是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水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又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介质,人体的水含量占体重的2/3,维持人类正常的生理代谢,每天每人至少需要2~3L水。工业生产、农田灌溉、城市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水是决定植被群落和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三峡库区面积超过630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1个县(市、区)的277个乡镇,其中重庆所属的库区面积约占整个库区面积的70%以上,整个库区85%以上的居民生活于此,这1100多万人口的生活、工作、灌溉、饮用水就由库区水资源提供。

(三)水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三峡库区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夏热冬暖。本区地质构成复杂,主要由川东隆起褶皱带和川鄂湘黔褶皱带构成,属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抬升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其中。海拔33。6~3005m。库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土地肥沃,年均温度15~19℃,大于10℃积温5 000~6 000℃。年平均降水量1 200mm。长江横贯全区,过境客水丰富,水资源总量约4 000

亿m3。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均日降水量不小于50mm的暴雨日数为2~3d,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区内水能蕴藏量除长江干流外,尚有409万kW,其中可开发利用220万k W。水资源开发潜力非常大。

(四)改善航道

据悉,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提高到175米以来,结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 千百年看水走船的历史,改善了湖北宜昌至重庆段660公里的水运条件,平均江面宽达1.1公里,库区增加小型通航河流106条,具备通航能力或提高了航道等级的支流增加到73条。新增通航里程约2000公里,升级航道1760多公里,长江干线宜昌至重庆660公里航道从三级升级为一级。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长江中上游成为黄金水道。三峡船闸运行6年多来,累计通过三峡坝区的货运量突破3亿吨,超过三峡蓄水前葛洲坝船闸22年货运量的总和。此外,三峡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利用蓄积的水量为下游补水,可提高中下游通航能力,缓解中下游用水紧张状况。

三、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

长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脉。据统计长江流域生产了全国1/3的粮食,创造了全国1/3的国内生产总值,养育了全国1/3的人口,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三峡库区刚好就地处这个地区,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分布均匀,水域面积达到1084平方公里、总库容393亿立方米。目前该流域内蕴藏着全国1/3的水资源和3/5的水能资源,拥有全国1/2的内河通航里程,是我国水资源配臵的战略水源地、实施能源战略的主要基地、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连接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和改善我国北方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不仅有利于维护健康长江,更有利于加快三峡库区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重庆在西部崛起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臵、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到流域4亿多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全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一)三峡库区水资源接影响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功能的发挥

由于三峡工程是一个以防洪为首要任务的多功能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根据设计规定,三峡库区江段要求达到二类水质的标准,才能保证工程对水质的要求。三峡工程的主要功能是发电,库区水体固体物污染对三峡工程发电功能有严重影响。葛州坝水电站每天出动数艘清污船清污,仍不能保证发电的正常进行。如果三峡库区水污染问题得不到彻底整治,势必导致三峡库区水质继续恶化,影响三峡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三峡库区水资源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臵和种种原因,历史欠账较多,目前经济发展较湖北省、重庆市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较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更大。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减弱。乌江和其它次级河流,受水库回水顶托影响,河口江段污染将有所加重。水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古人语:“人之所生,衣与食也。衣食所生,水与土也。”这就说明水土是人们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资源要是被工农业生产活动污染了,那么水质污染就会给工农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制约工农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从农业的角度来说水源被污染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持续下降,从而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优势性,给农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工业的角度来说,2001-2009年这几年期间重庆西部地区爆发了几次历史上罕见的大汗灾害,对各个工厂、企业实行限时限量供水,严重阻碍了工业的生产。因此,三峡库区的工农业发展都需要充足的,优质的水资源做坚强支撑,水源的匮乏和水质的下降在较长时期内成为阻挠库区工农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阻碍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库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因。

(三)三峡库区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影响生态环境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范畴,水资源的好坏直接影响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好坏是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关键。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因此库区入江支流的富营养化状态不断加剧。据官方公开的资料,重庆库区有23条主要的支流,至少有一半以上在每年的5-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水华现象。特别是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不断加快,导致污染问题随之增加,水质不断恶化。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水资源一旦受到严重污染,将对三峡库区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我国淮河、太湖、洞庭湖等水污染的教训已十分深刻,据估计要彻底治理太湖与洞庭湖需上千亿元资金,而三峡库区库容面积之大远非太湖、洞庭湖所能相比,再大的投资也无法换回库区自然平衡机制和优美生态环境。

四、如何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

长江三峡库区中上游流域辽阔,水系组成结构庞大,上承上游干流江段及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来水。涉及云南、四川、重庆、贵州及湖北5省(直辖市),这些地区又多属西部欠经济发达地区,扎实开展三峡库区支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不仅是三峡水库生态环境安全的需要,而且也是对居住在流域内人民和子孙后代健康生活负责。库区水污染防治不应孤立看待,而应从源头抓起,从根源抓起,全面考虑,总体部署,长远规划。

(一)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时代我们在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以来重庆市政府就在努力推进“五个重庆”建设,着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高度重视宜居重庆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

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污水治理工程建设,以强化污水排放监管为重点,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程减排能力,充分发挥治理设施的环境效益,确保“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保护好三峡库区水环境。还记得2001年重庆市水务集团成立之初时,全市水情为:“源水恶化、水厂老化、管网陈旧化、二次污染严重化”,三峡工程截流后库区污水治理成为世界级难题,如何保障重庆人民的饮用水安全、怎样保住三峡库区的一江碧水?迫在眉睫,责重如山。九年来重庆市水务集团紧紧围绕“五个重庆”建设,坚持依法管水,科学管水,坚持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中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1、水资源基础工作得到了加强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间库区水资源规划、管理、配臵、利用和保护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方法措施。

二是加大了库区重庆段的供排水续建配套与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建设,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节约利用奠定了工程基础。

三是水资源评价、监测工作有较大改善,基础数据更加准确、规范,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完备。2008年底,重庆市水务集团启动了为期两年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专项工作,全面细致地进行了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调查评价工作,及时提出准确、真实、权威的水资源数量、质量、可利用量,摸清流域水资源的家底,找准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此项目的实施和完成,将为库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2、水资源管理得到了不断深化

一是按照“整体、整合、整效”的思路,开西部水务改革之先河,加强了三峡库区重庆段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组建了供排水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重庆市水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强化了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统筹协调工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实行计划用水、合同供水、定额管理。

二是与外国集团公司合作,用智慧创造“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现代神话。与外国公司由单体项目合作转向公司治理、股权投资、企业营运、技术合作、人员培训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战略性合作,搭建起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直接利用外资、分享全球最新水务技术、拓展投资领域的重要平台,促进了融资体制、运行机制的改革。

三是为保障我市饮用水安全,改善水资源环境,完善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我市水务事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重庆市有关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推动水价改革,探索用经济手段管水和节水。

3、水资源保护取得的进展

一是积极开展了水法规宣传工作,提高了三峡库区和长江上游地区群众的守法和环保意识。

二是加大了水质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完善了集团水质检测的各项制度、办法和规程,开展了化验人员的考核、培训,加强了对供排水企业水质的抽查监督,有效地制止了侵害三峡水利工程权益和污染三峡库区水资源现象的发生。

三是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严格加强对沿三峡库区排污口的管理,禁止新增排污口。对老排污口采取加强监管、限期治理、总量控制、达标排放的管理方法。

四是重庆市水务集团经过8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供排水事业形成了供排

水投资、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水务产业链。拥有主城区90%的供水业务和全市97%的污水处理能力,供排水网络基本覆盖重庆市域。供排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城市供水水质位列全国46个大中城市前十位,在4个直辖市中列第二位。

五是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水务集团成立以来多次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呼吁高度重视并加强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引起了重庆市政府及各级其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如主城排水工程,它是我市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环境项目,也是水务人以科学发展理念和顽强拼搏精神打造的一个典范性工程。该工程涉及两厂一站、四条管线、195线二级管;64个合同段,8家设计院、6家监理单位、41家施工单位、5家设备总包商,15个国家和地区160余家生产厂商,施工条件复杂,需要逢山穿洞,遇水架桥,在夹缝中安管道,在江河底挖隧道,其间还遭遇了抗洪抢险和过境拆迁,针对该工程,重庆市人民政府组建“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城排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除设立无障碍绿色通道,确定工程问题处理不过夜、工程困难特事特办的原则;专门为协调工程召开的10次领导小组会议、32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200余次专题会议。

六是把握了有利契机,收购了9家区县自来水公司和中央在渝企业的自备水厂,扩大了供水区域,增大了供水能力。

此外,重庆市水务集团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乃至国际上的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库区水资源环境。其一是实施战略合作,与世界500强联姻,引外商投资26亿元;其二是发行债券融资、境外贷款和上市融资;其三是多渠道争取国家投入19.4亿元,成为承接国家投入重庆水务行业的重要业主。力求利用多种途径争取资金,通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项目建设和集中整治,大力改善三峡库区重庆段的生态质量和水源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重庆市水务集团通过市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新建城镇污

水处理厂95座,完善排污管网164Km,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18万吨/日,新建或改造工业废水治理工程148项,每年累计将削减COD约12万吨。通过建设好、运行好、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创造了长江干流重庆段“入境断面水质为Ⅲ类,出境断面为Ⅱ类”的奇迹,保住了三峡一库碧水。

(二)后三峡时代我们该如何继续保护库区水资源防治对策如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治水思路,指导实施水资源保护工作

据统计三峡工程目前平均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4座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每年可节约5000万吨原煤,减排1亿吨二氧化碳,从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说,三峡工程就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治水工程。为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积极实施水资源保护战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水资源与环境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的关系。

2、搞好政策对接,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

积极主动地关注、研究和用好国家政策,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一是要对接好“十二五”规划,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编制好上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规划棋盘;二是准确把握国务院即将出台的“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认真作好库区水污染综合治理规划储备项目的落实工作;三是建议地方各级政府在作好“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还要重点作好水环境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区、农业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生态农业、小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等阶段性建设规划,多方力争纳入国家资金投入计划,着力减轻各类污染源对长江以及各支流域的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三峡库区运行安全。

3、抓住机遇,完善多渠道水污治理资金投入机制

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三峡工程建设国家对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给予资金投入以及水务集团上市的多种机遇,形成水污染治理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一是要“先人一拍、快人一步”用好用活用够国家的投资政策、财税及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效益;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水污染治理经费。在申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中,要着力打造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在污水处理、污泥处理方面要做好文章,争取国家在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方面有政策和资金上的更大投入;三是通过上市、贷款等多种途径,融好资金,保障投资、建设和运行的资金平衡。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共识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职能,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任务,需要充分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中。一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三峡库区水资源的作用和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的原因,增强对水资源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共识和支持;二是推行生态农业,在全库区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控制人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流失,采取“一池三改”、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等综合措施,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减少化肥在土壤和河流中的流失,降低污染排放;三是推广使用可回收的包装物品和无磷洗衣粉,严格限制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从而减少磷的排放和“白色污染”,控制水污染的总磷指标;四是实现供排水一体化,改革现行排污收费标准。目前排污费收费标准不仅偏低,还有许多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鉴于此,建议取消排污收费,通过在用水时收取排污费来达到刺激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继续采取政府拨款的形式保障水污染治理经费,让排污费与水污染治理工作相结合通过这些方法,促使广大群众树自己保护水资源的观念,自觉地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水资源环境保护,促进库区水资源环境良性发展。

5、加大水污染防治监管力度

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要做到沿江城区、支流影响区和上游区同步防治,要从源头上抓工业污染,重点整治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是按照水污染防治标准,建立建全库区内水环境目标责任制;二是会同环保部门、水务集团、以及库区内各河道管理所等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库区共内42个区县市居民,包括沿滩区、自流井区、各个河道排污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对船舶污染的防治和监管,以防止船舶油污染、垃圾及毒化物污染为重点;加强环保思想意识的宣传教育及防污监测;完善客轮垃圾定点交付制度;提高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管理法规;四是建立健全、充实、统一三峡库区的水质监测管理系统,监测研究水库水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水质问题并采取改善措施。

6、进行有关理论、科技、政策和管理创新

三峡库区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了如水库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重大问题及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要在综合分析三峡水库现状调度方式对水生态影响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降低水库温度分层影响、库区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防污调控、维持库区水生态健康及下游河道基本功能需水量等理论及方法,研究和创新“蓄清排浑”、“人造洪峰”、“干支流错峰调度”等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二是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应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进行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的理论,如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三峡水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由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三是应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发展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工程,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

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

总而言之,前面我们抓住了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机遇,用了十多年时间对库区水资源进行了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重庆国资委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6%,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II类以上水质标准。但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历经了17年,已经告一段落,在即将到来的后三峡时代,加强水资源的综合整治,保护好库区水环境,是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保障,构建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确保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需要;它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地区或者是那些人的任务,而是社会、全球乃至全人类共同的任务,我们相信我们以最终将以最科学的治水方略、组织管理、统筹规划来传承水文化,开拓创新,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境界。

篇2: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三峡库区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三峡库区进行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长江、嘉陵江、乌江)水质总体保持Ⅱ~Ⅲ类标准,无明显恶化趋势;但次级河流污染严重,Ⅰ、Ⅱ、Ⅲ类水质的`断面数仅占48%,水质较差.对研究区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作了剖析,指出工业污水、固体废物、水土流失、生活垃圾、农业非点源污染是造成近年来水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市政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也是造成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缓慢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三峡库区可持续水环境保护的对策.

作 者:李孝坤 Li Xiao-kun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刊 名:水资源保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年,卷(期):21(5)分类号:X32关键词:三峡库区 水环境污染 水资源保护

篇3: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 是集蓄水、灌溉、发电、航运、防洪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峡江境内, 库区涉及巴邱镇、罗田镇、福民乡等2个镇、1个乡共6个村委, 其中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巴邱镇、罗田镇的3个村委11个自然村。库区分布的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约有220科、790属、1 400种左右。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主要植物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混地松、樟树、槠树、银杏、水杉、池杉、柳树、厚朴、杜仲、桂花、黄檀、罗汉松、鹅掌楸、杨树、油茶、茶叶、毛竹、小山竹以及狗脊蕨、铁芒萁等。

根据调查, 水利枢纽淹没区峡江境内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 (主要是樟树) 以及古树名木 (树龄100年以上树木) 共913株, 其中樟树835株, 枫香30株, 木荷13株, 椤木石楠3株, 板栗1株, 枸骨1株, 黄檀1株, 槠树11株, 小叶栎14株, 女贞2株, 柿树1株, 梓树1株。樟树按胸径分:20~40cm约520株, 40~60 cm约247株, 60~80 cm约39株, 80~100 cm约7株, 100 cm以上22株。913株古树名木中, 达到保护等级的有69株, 按保护等级分:三级 (100~300年) 57株, 二级 (300~500年) 8株, 一级 (500年以上) 4株。

2 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 库区海拔50 m以下分布的古树名木面临着淹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1996年, 204号国务院令) 、《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2004年1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 规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 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 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4条) 。以切实保护古树名木不受损坏、采伐和无序采挖[1,2,3,4]。

2.1 保护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野生植物保护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 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行使保护职责, 乡、镇、村、组以及广大村民积极配合, 共同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同时, 对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迁移, 应当依照法规规定, 逐级申报批准。迁移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的, 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迁移三级保护古树的, 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二是坚持统一规划、整体移植的原则。峡江水利枢纽属于永久性建设工程, 对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破坏不可恢复, 应采取整体移植的方式予以抢救性保护。三是坚持移植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当前, 峡江县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 旨在提高全县国土绿化水平, 改善县域生态质量, 打造一流宜居环境。将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相结合, 可以相得益彰, 事半功倍, 既可以加速造林绿化进程, 又可以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功效。四是坚持工程实施的原则。对于异地移植的, 要通过制定科学移植方案, 采取工程招标形式, 公开、公平向全社会招标, 选择专业队伍实施移植, 可以降低移植成本, 提高移植保护效果。五是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要确保移植工作中的社会稳定, 确保移植技术效果。做好当地村民的宣传和教育, 要大力宣传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法规, 提高野生植物所有者的认识, 争取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按照有关法规规定, 建设项目依法征占古树名木生长地土地的, 应当给予古树名木原所有者适当补。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移植的技术保障, 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 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全程监管移植工作, 有必要时应聘请古树移植专家来县指导, 以确保移植成活率, 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带来的损失。落实管护责任, 严格管护措施。对分散移植的, 按照移植后管理职能, 由承担管理职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管护;对集中移植的要指定管理部门和单位或成立专门管理队伍, 制定管理制度。

2.2 移植保护模式

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分布的国家、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数量较大, 应当采取多种移植保护模式, 确保保护工程顺利进行。一是就地移植。是指对胸径小于20 cm的樟树以及不宜移植的枫香、木荷、椤木石楠、板栗、黄檀、苦槠、枥树、女贞等古树名木, 就地移植到海拔55 m即淹没区以上的区域。就地移植由所在各乡镇组织实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由林木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权范围内自行移植。实行“谁所有, 谁移植;谁移植, 谁所有”的原则。二是异地分散移植。是指按照移植方案, 跨越土地所有权的的非集中移植。主要移植胸径大于20 cm的樟树及其他古树名木。异地分散移植按照管理权限, 由移入单位组织实施。主要移入地点包括新县城、工业园区、赣粤高速公路出口、水利枢纽埧址两岸、各乡镇城区等重要标志性地点。三是定点集中移植。在巴邱镇附近选择1~2个集中移植点, 定植点选择要具备地势开阔、平坦、土壤深厚、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特点。移入胸径40 cm以上樟树235株以及其他树种的古树名木。

2.3 资金筹措

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主要通过5个途径筹措:一是财政资金。《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二是上级扶持。有关部门要编制好峡江水利枢纽古树名木保护方案, 积极向国家、省、市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等部门申报项目, 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是建设单位出资。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因工程建设直接导致库区古树名木面临损毁, 抢救保护刻不容缓, 古树名木保护是工程建设重要组成内容。《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3条、14条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 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 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 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当把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费用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范围。四是部门投资。古树名木的异地分散移植, 主要用于城区绿化, 这既是对库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 也是库区古树名木的合理利用形式, 移入单位和部门应投入相应的保护费用。五是吸引民资。可以通过对库区野生植物的合理利用, 吸引民间资金。通过统一组织、单株评估, 对一些移植难度大, 保护价值低、树径较小的树木, 作为绿化大树有偿出让, 或作为绿化树苗经营性移植保护, 筹集部分保护费用。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库区古树名木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地域广、对象多、操作难度大, 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做好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工作组织与协调, 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有关乡镇和单位、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 做到分工协作, 群策群力, 共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3.2 技术保障

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 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移植技术标准;指导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采挖、造形、包装、运输、栽植和养护, 确保移植质量;做好有关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3.3 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库区古树名木保护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履行政府职责、维护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区域绿化水平的重大意义, 不仅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施, 还要为工程实施做好资金安排, 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自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J].安徽林业, 2010 (3) :42-43.

[2]张庆峰.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 2010, 14 (5) :26-28.

[3]钟志华.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2) :140.

篇4: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关键字:三峡;水资源;经济指数;GDP;上游水源;政策建议

一、引言

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三峡工程、百万大移民一样,备受世人关注。三峡库区包括湖北的宜昌、兴山、秭归巴东和重庆的巫山、奉节、云阳、万州、涪陵、武隆、长寿、江北等20个市区县,总幅员面积为54061.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为1864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44%。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整个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且直接关系到半个中国的用水安全问题。保护三峡库区,用好库区水资源,对21世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着全局性的重要意义。我们通过对湖北境内部分三峡库区的经济依赖类型和上游(重庆等地区)的经济依赖类型进行分析,分析三峡库区书污染现状和特点,探讨如何对库区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能够对水资源治理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三峡工程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库区人民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二、实证分析

通过前期的实地调研,我们从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对三峡库区的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问题。而在后期,我们主要从一些潜在的原因对三峡污染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例如经济的结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所以我们主要从宜昌对各产业经济的依赖性,以及三峡库区周边的经济发达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后期的实证分析。

宜昌市位于长江北岸、三峡东口,它“上控巴蜀,下扼荆襄”。三峡水库和葛洲坝水库对宜昌的经济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我们的课题主要研究湖北境内三峡库区的水污染情况,而在实证分析中,将以宜昌市为侧重点,分析其经济数据,试图从中窥出三峡水库对宜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知道,三峡水库于2012年投入使用,移民工作则也已进行很长时间。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三峡库区对三峡相关地带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量化这种影响,我们从宜昌市统计信息网获取了宜昌2007年~2011年的国民经济指标的主要数据,并整理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经济数据(表一),对宜昌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做出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相当程度上依赖第二产业。用Excel作出表格如图一。

从图中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第三产业占的比重最小,而且历年保持最平稳。第一产业以较小的速率增长。而第二产业一直保持很高的增长速率,而且2010年~2011年的增长有突增。可以看出,宜昌市的经济相当部分依赖于工业,而这就不可避免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负担。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宜昌市的经济增长较大程度依赖第二产业,而且是趋于递增状态。于是我们找到宜昌市2007年到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通过对年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分析,进一步证明第二产业的重要性。以下是数据分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初步看到,宜昌市的工业增加值每年都有所增加,进一步图形分析:

从上折线图可以看到,宜昌市年工业增加值逐年增加,说明宜昌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第二产业。而工业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所以这些数据分析结果也可以从侧面反映三峡库区的污染与宜昌市的工业增加有一定的联系。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完善三峡水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建立惩奖分明的问责机制。

环境污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种种制度安排使得保护环境的行为成本过高,而污染环境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本应在公平基础上的博弈变得不公平,使得环境保护难以取得成效。正是这种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性,奖惩机制的不明朗性,使得一些企业和个人在利益权衡以后,选择了成本较小的排污方式。只有完善法制建设,对污染行为予以重罚,并积极接受库区周边居民的监督,通过有效的问责机制对相关个人进行严惩,才能从制度上根治环境污染、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检测污染和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

在政府部门的法制和监管力度跟进的背景下,技术部门也要研发投入更先进精确的检测和治理仪器,使环境治理有数据可依,并且提高效率。只有及时发现并治理污染事件,才能让相关法制发挥最大作用,提高三峡库区环境水平。

(三)做好库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保护意识建设。

政府部门的硬件和软件措施部署完毕以后,还要加强三峡库区居民对环保的积极度。不仅从法制上进行约束,也要对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建设,使相关企业和居民自主约束其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居民企业保护环境的自主性,对库区居民和企业做好环保宣传,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只有从根本上树立环保的意识,人人厉行环保,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三峡。

(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管理。

三峡库区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区域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区内目前落后的环保产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三峡库区应当大力发展防污治污、水土保持、节能降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技术和设备。在用好国家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生态建设和水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的同时,寻求制度创新,加强环境管理,推动环保产业市场化,采用BOT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稳定的环保资金投入渠道。

篇5:保护三峡库区水资源问题研究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及研究对策

班级:09级土资(1)班

姓名:吴成珠

学号 :3209005415

摘要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千百年来人们都是在探讨如何开

发利用和保护我们的土地资源。因为土地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随着

人类的不断发展,土地变得越来越珍贵。同时,对土地的利用和保护存在着许多

问题。现在,对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对农田保护,加强对

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问题;研究对策

我国的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1.大规模违规圈地,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需要为工

业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保障;而主观上则由于

管理方面的原因,一些地方城市过度扩张、盲目设立开发区、乱批滥占耕地,在财政压力和政绩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乱占滥用土地,把土地资源作为地方上“原始积累”和政府消费的财源,通过土地

“农转非”这种土地使用形式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土地收益,大量获取土地资本

增值收益,用于其原始积累,造成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耕地保

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2.资源质量退化及生态破坏

(1)土地沙漠化。

我国现有沙漠及沙化土地面积达168.9万方公里,比建国初扩大了34.4%,占全部国土面积的 17.6%。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20世纪50-60年

代为1560平方公里/年,70-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年,90年代为2400平方

公里/年。目前,这一速度己经上升到2460平方公里/年。

(2)水土流失是土地退化、地力减退的重要原因。滥砍滥伐、过度垦殖,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

国土面积的36.8%,建国以来修建的8.4万座水库中的总库容已淤积了4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 100亿元。

(3)土地污染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给农业带来了巨大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严

重的破坏,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障碍之一。①农药的使用导致抗药性虫害的出现。一种杀虫剂对某种害虫长期使用,害虫对农药就会产生抗药性,使得人类

施药次数和使用量不得不增加,从而加剧了环境污染。②农药的使用导致农业生

态体系中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多数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的益虫,中毒的昆虫被啄食,又害死鸟类,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而天敌的繁殖能力远

不如害虫,结果反而有利于害虫的迅速繁殖,破坏了天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化肥的使用也是如此。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为特征,而与此密切相关的肥料更是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物质基

础。在肥料、种子和水等粮食增产三大可控制要素中,化肥的作用率己达

30%-40%。但是肥料在我国的使用仍旧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肥料对粮食增

长率的作用不断下降,即肥料利用率在我国尚处较低水准。而且,肥料的大量施

用还带来环境污染等影响,这是肥料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土地资源的研究对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1)调整产业政策,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

策等。经济较发达的特大城市的产业一般都处在“二、三、一”的阶段,产业结构

调整的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的结构,这是

因为,就土地利用集约度和效益而言,一般是第三产业的利用集约度大于第二产

业,而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调整应是由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资源集约

型的产业转化,促进技术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集中。在农业内部进行调整时,也

应该向土地集约利用性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方式转化,鼓励发展各种土地节约

型技术和项目。

(2)正确引导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时刻受到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约束,所以在城市化过程

中,土地利用应注意以下问题:

a.确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分配,应着眼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其基本核心是如何处理“吃饭”和“建设”的关系,规

划方法应以“供”定“需”,并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处

于主导地位。

b.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合理投入劳动、资本和技术,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以获

得土地最佳的综合利用效益。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达到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

高和耕地数量压力缓解的双赢,其唯一的途径是土地集约化利用。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采取“高度”内涵式和“合理”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严格控制城市空间的“摊大饼式”外延扩展,采用

组团式发展。

c.挖掘城市土地潜力,提高利用率与产出率。

确定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加强城市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容积率、产出率。不断调整区域城市结构、城市用地结

构和用地布局,考虑城市、集镇相互协作,取消重复设置,减少城市化过程中不

必要的耕地浪费。.2.加强对土地使用方式的管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稳定

(1)以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实施弹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是中央政府在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情况

下,出于国际和国内粮食安全考虑做出的正确决策,目的是保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一直以来,中央

以及各地政府在各种规定中着重于耕地的数量保护,对新开垦土地的质量标准要

求模糊,更没有考虑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应当以这样的耕地总量指标作为实

现动态平衡的目标,实施有弹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

(2)严把用地审批关。

根据动态规划严把用地审批关,对改变用途的耕地加强批后实施监管,坚决

纠正、收回各种违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对不切实际的“形象工

程”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重点项目组织检查,强化

建设用地批后实施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备案和批后核查制度,建立土

地利用信用评价机。

(3)全面实施国土资源管理听证制度

拟定或修改基准地价、编制或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拟定或修改区域性征

地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拟定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应当告知当事人要

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听证,为今后国

土资源主管部门践行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加速国土资源

管理部门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提供较为完善的实体和程序保障。

3.加强对土地资源质量保护,减少因质量下降而导致的资源流失

(1)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

质量。

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

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

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

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

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中心,提高土地生产力。

我国的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保障生态

退耕的顺利进行、有效遏制耕地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必须集约利用土地,提高耕

地生产力,以中低产田上改造为中心,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我国中低产田土

比例大,投入增产效益明显,改造中低产田较开垦荒地、土地复垦投入少,用工

省、见效快、效益高。因此,挖掘耕地生产能力应该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荒

地开垦和废弃地复垦要进行经济性研究。

4.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因为土地资源 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所以加强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在农药

和化肥方面应该实施科学施用的原则。一方面,化学肥料的开发、生产和施用等

诸多方面都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要科学施用化学农药,将农药对土壤生态环

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吉平.我国土地持续利用亟待研究的几个问题[J].地理学与国土研

究,1999,(3)

[2]陈美球等.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中国土地科学,1998,(4).

[3]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鲍荣华等.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4)土地

篇6: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对策(精)

(新乡学院政法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在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中是不可代替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对本国的水资源进行保护。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我国水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5-0062-03 收稿日期:2011-10-24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QN-117;2011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1-342 作者简介:武敏,女,河南濮阳人,新乡学院政法系讲师。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是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关系着我们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水资源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所能利用的水资源是很有限的,而有限的水资源还会受到污染的严重威胁。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这就导致原本有限的水资源在分配上出现了矛盾。为了避免水危机的发生,我们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保护,要从供水和需水的管理

上入手,降低水污染的影响[1]。所以,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建立良好的水环境,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水资源的特点

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地球上的水,包括咸水和淡水、液态水和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等,与通常意义上的水概念等同。狭义的水资源,仅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并能逐年恢复的淡水的总称[2]275。从法律层面来讲,作为研究对象的水资源则属于狭义的范畴。水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水资源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命。水对地球而言,又具有不可替代性。在突发情况下,人没有食物可以维持生存七天,但没有水,存活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四小时。所以不难看出,水对于一切生物来说,是其他资源所不可替代的。

(二水资源本身具有不断更新性。水资源与其他的矿藏资源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不断地被更新补充,只要我们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是可以实现永久持续利用的。水资源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如果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水资源可以利用自身的不断更新性,来进行自我恢复。要想和其他可更新资源一样做到永久持续利用,水资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因为它的更新恢复能力是受到自然条件制约的,比如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等。(三水资源本身具有广泛性。水资源除了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生命和生活所需之外,还可以被用来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这些用途表现出了它具有功能上的广泛性。

(四水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性。在水资源中,特别是在流域水资源中,它的公共资源属性明显,表现出自然性和整体流动性,比如供应的联合性、使用的分散性、相互依存性等。而水的流动性又决定了它的流域性,在同一流域内,水不会因为地域的行政

划分而改变其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在同一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上游和下游、左岸和右岸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流域系统。

二、我国水资源保护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较发达、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由于环境污染,再加上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对落后,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我们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来保护水资源;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们进行合理统筹的安排,对影响水资源保护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以此来达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的水务事业经过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规模建设,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防治与开发、利用与管理并举的阶段。水资源污染防治也由原来的单纯依靠科学技术转变为技术与体制相结合的方法,可持续发展与利用已经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我们形成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水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我国先后颁布、修改了《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还有许多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3]。随着我国水利事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节约和保护的工作理念,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一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标准和规范,例如《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但这些已出台的规范和标准针对性不太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执法方面也不严格,没能较好地满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需要。我国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飞速发展,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保护,致使大量污水直接排放,严重地污染了流域水源。我们目前对水资源的保护还仅仅停留在环境层面,没有从水资源方面进行治理,而水利部门也缺乏各种条例来对水

资源进行保护[4]。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水权交易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的不完备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资源配置率低;而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使得政府部门的决策不尽科学,造成了一些重大损失。水资源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水资源保护观念陈旧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很广泛的,但同时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对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影响。用水浪费现象在我国很严重,目前,一些用水单位或个人大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没能很好地做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农业方面,灌溉农田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大部分农田采用传统的漫灌、渗漏方法来进行灌溉,而这种方法在用水量上消耗极大,水的有效利用率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5]。工业、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也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我国一些城市中,工业企业存在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的问题,而后起的新兴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绝大多数地方工业单位产品耗水率和水的重复利用率同先进国家相比还差距很大。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经济发展优先思想的影响,很多地方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并没有严格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合法不护、违法不究”,地方保护主义盛行。2004年3月,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6]。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受保护的排放污染严重的企业将没有经过净化和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这些企业大部分在经济上为当地政府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它们对当地环境系统和生态资源的破坏却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水资源保护宣传不到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对水资源保护宣传不到位。由于没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一些群众在水资源保护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缺乏“水”患意识,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节约。而水资源行政执

法人员素质的高低也是决定或制约水资源保护的组织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7]。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就暴露出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上存在的问题,还有极个别执法人员在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方面特别差,甚至缺失整体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水资源保护的效率。

四、我国水资源保护对策(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对可持续发展观点做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首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观念推向行动[8]85。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国家基本的战略思想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体现出来。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只有对它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才能延续生命和发展经济。因此,我们应该在水资源立法、执法、司法、监督等方面,进行思想革新,彻底摒弃传统的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把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二强化立法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水资源,我国水利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水资源管理办法和条例,进一步明确水利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职责和权限等,力争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要想进一步提高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就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确立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地位,明确管理机构的管理权力和权限,加强机构内部的队伍建设,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融入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来。可以适当采用一些提高污水治理费用的方法,从经济层面来减少

污染,还可以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保证一定流域内的生态流量,同时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一系列手段来达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的目的。

(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环境保护方面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有权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一切与环境有关的决策活动,使决策既符合公众的切身利益,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9]332。要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做到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而要公众参与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途径,为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创造一定的条件。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之一。环境保护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公众参与制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缺失。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水资源立法时,确保公众参与权利的实现,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途径、范围等,为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提供必要的渠道,从而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政府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以便对水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面对我国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做起,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环节,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既要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又要积极寻找开辟新水源,用硬手段狠抓水的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同时还要协调好水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大投入力度,保证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常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华夏 星火,2009,(1.

[2]吕忠梅.环境资源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3]曾义革,余元玲,许恩信.中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法律对

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沈大军.水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杨曙光.山西省水资源现状和节水农业分析[J].科技情 报开发与经济,2007,(8.

[6]周爱花,鲁婷婷.我国环境执法问题原因之分析———由 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故想到的[J].台声·新视角, 2005,(4.

[7]郑炳章,杨文会,郭秀莲.水资源保护及持续发展的组织 与法律保障[J].经济与法,2003,(23.

[8]付保荣,惠秀娟.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4.

上一篇:光盘行动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元旦联欢晚会个人开场白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