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管理与服务

2024-07-31

论社区管理与服务(精选8篇)

篇1:论社区管理与服务

论社区管理与服务

社区管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社区基层组织与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等部门或机构,为了维护社区整体利益、推动社区全方位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社区的各种事务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而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倡导和组织下居民所进行的自助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开展的社会服务,是一种公 益性质的福利性便民利民服务,是一种为提高社区居民生 活质量、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曾经自己认为社区管不管理都无所谓,自己大家自己都做好自己就好了,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人。但是现在自己仔细想想,大家如果想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大环境里面,合格的社区管理和优质的社区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社区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细胞,我觉得建设幸福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随着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民主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等逐步增强,对社区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居民的新期待,作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地方,广州怡乐路作为中心城区的一个社区,也有好多需要创新规划的地方,我以前生活的地方,农村也算是作为一个生活的社区,面对如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去进行社区的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让人们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下面就谈谈社区建设和服务的一些要领吧。

1.社区管理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美因茨对生活的质量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加强城区建设管理以及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改革开放的逐步加深,政企分开,使得很多事务蜂拥一样地转移到社区中来,各种矛盾和利益,需要社区发挥协调作用,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团结。社区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对本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教育,体育等活动。为此社区工作人员要做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工作。在农村方面,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模式多种多样。从规模上看,大的可以指一个乡镇甚至相邻的几个乡镇,小的指乡镇村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主要是以乡镇辖区和村委会所辖区域为单位,它是我国农村社会最基层的社会组织。

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创新模式

中共17大提出科学发展观,所以大家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高效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坚持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坚持“共驻共建”,动员社区个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横向联动、资源共享、效益双赢;坚定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政治的观点说,就是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促进社区建设的均衡发展。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生活共同体。例如广州,这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城市,它积极推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把街道社区和镇村管理好、服务好、治理好,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社会建设管理科学化水平全面提升。确立了构建新型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和完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镇村社会服务管理等重点工作。具体工作如下,可以做个社区创新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有价值的模式。

具体工作

(一)在深化街道社区和镇村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二)在加快建设便民电子政务服务平台上下功夫。

(三)在加快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下功夫。

(四)在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上下功夫。

(五)在关心关爱外来人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下功夫。

(六)在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管理公众参与体系上下功夫。

按“三位一体”要求

建立“一队三中心”(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街道综合执法队),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街道服务管理效能,切实解决好“单位人”成为“社会人”后的服务管理问题。基层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农村管理发展的思路

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处于乡镇政府与农民的最直接联系层面,其管理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从近几年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应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队伍建设、环境治理、公共安全和社区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一.科学规划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设置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进行科学规划管理。

二.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性服务方面的投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发展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

3.加强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农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具有核心的组织领导作用。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它开展工作主要是依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的,所以组织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由于社区管理还比较令人担心,一些社区基层组织也是初步形成,相关的改革措施也尚未跟上来,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就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社区管理也就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

4.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创新。要针对各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等特点,积极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如积极探索改进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组建社区居委会,逐步理顺乡镇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问的关系,增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与居民委员会的有机统一;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研究,特别是选举制度,保证社区群众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

5.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逐步发展。社区文化工作要从宣传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强化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演出等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应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普法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宣传等,使农民群众能更多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大力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另外一个社区要健康发展,有优质的服务和正确的管理模式,还要在卫生,体育实施建设,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做足功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区需要社区内外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携起手来,才能创造一个美好的社区

篇2:论社区管理与服务

1.社区公共服务

1)社区就业服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提供咨询、培训、信息服务等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

3)社区救助服务和社会福利服务建设和管理“慈善超市”

4)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6)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简化办事程序,取消不合理收费

7)社区安全服务建立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2.其他面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等服务

1)社区便民利民服务

A 居民生活服务:小吃店、洗衣店、车棚、裁缝店

B 家务劳动服务:保姆、代买粮煤、护理病人、搬运等

C 精神文化生活服务:组织文化站、图书室、秧歌队、等会、书画展

2)社区自主互助服务

A 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b 对社区困难群体实行辅助性生活救助 c 管理、利用好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 d 开展非营利服务

3)社区志愿服务

a 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培育服务意识

b 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c 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d 明确当前的重点服务领域

4)社区生活服务类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A 支持和鼓励各种社区社会组织

B 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5)社区商业服务

6)有关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服务设施引导周边单位内部食堂、浴池等向社区居民开放

(二)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工作方法

1.社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工作方法

社会救助是指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对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1)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方法

A.协助开展入户调查

B.协助进行民主评议

C.协助进行公示:社区要设置统一的固定公示栏

2)灾害救助工作方法

A.及时报告,协助救灾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原则

B.宣传减灾救灾知识协助演练,开展活动

3)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方法

在流浪未成年人工作中,预防是前提,救助是基础,管理是手段,教育是重点,保护是根本

1)开展主动救助服务

2)提供专业救助服务

3)做好预防帮扶服务

4.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培训工作方法

(二)社区安全工作方法

1.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

2.协助公安部门做好社区治安工作

3.协助消防部门做好安全、防火工作

4.社区矫正工作方法

5.开展无毒害社区活动方法

(三)社区人民调解工作方法

(四)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1.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方法

2.社区环境保护工作方法

(五)社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方法

(六)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工作方法

1.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方法

2.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方法

3.组织社区休闲娱乐活动方法

4.组织家庭文化活动方法

5.办好不同类型的社区学校方法

篇3:论社区管理与服务

1 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城市社区图书馆是为一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具有公益性、教育性、休闲性等特征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社区图书馆除了通过开展借阅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对一般文献信息的需求之外, 还要满足社区居民的特殊需要, 集中人力、物力, 瞄准本地区服务对象, 有针对性地收集文献, 开发文献资源和信息产品, 开展文化休闲、读书推广等活动, 实现其社区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与传播、居民终身教育、各类信息集散、文化休闲与交流的功能。[1]其实, 图书馆也是居民“住宅文化”的一部分, 它与社区中的医疗中心、娱乐中心、体育馆、影院等共同构成社区文化设施体系, 为社区居民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优化社区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在一些发达国家, 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早, 发展较快, 已在制度化、规模化、网络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德国、英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注重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 管理制度很成熟。德国汉堡市社区图书馆52个, 大多数居民步行约十分钟就能从家到达一处图书馆。在美国纽约市, 无论是繁华闹市, 还是僻静街角, 社区图书馆随处可见。后起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社区图书馆体系也比较完备, 在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服务功能的深化, 社区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尤其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浙江、江苏、广东省等部分城市, 建设步伐和发展速度很快, 初步建成了社区图书馆网络。社区图书馆依托社区, 服务社区, 承担了社区知识普及、文化传播和外来务工人员及子女的技能培训任务, 发挥了社区文化积累中心、文化传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文化教育培训中心的职能,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群众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城市社区图书馆具有规模较小、投资较少、场地易找、贴近基层、群体庞大等特点, 单个建设难度不太大, 但群体化、网络化却很难。社区图书馆可以设在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 也可设在住宅小区, 甚至条件较好的地下室, 也就是说只要人口集中、人流密集、交通发达、读者进出方便、环境相对安静, 都可以设立社区图书馆, 为周边群众服务, 但是要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各个角落建设图书馆并形成高效网络, 需要政府科学部署、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 社会积极参与, 形成合力, 才能实现。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建立社区图书馆网络, 完善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 达州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和问题

达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 大巴山南麓, 是川渝鄂陕四省 ( 市) 交会地带, 山川秀美, 交通便利。下辖宣汉、开江、大竹、渠县、通川区、达川区和万源市, 共4县2区1县级代管市。全区幅员面积1. 6万平方公里, 人口650万, 其中城市人口83万。

目前, 达州市的图书馆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是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达州现有市级图书馆1个、县级图书馆6个, 总面积1. 5万平方米。这些公共图书馆比较规范、服务机构及服务职能相对完善, 其中4个县级图书馆为“二级馆”, 3个图书馆为“三级馆”。这些图书馆在各自的所在地履行着“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职能, 是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支撑骨架。二是严格意义上的社区图书馆。主要是200多个社区图书室、社区书屋, 是建在社区、场镇内以本区域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最基层、最“接地气”的文献信息集散场所, 为社区居民提供阅读服务。三是大专院校图书馆。达州市有3所高校, 3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这些学校都建有图书馆, 主要为本校师生服务。四是中小学图书室。截至2013年年底, 达州市有各类中小学校2043所, 其中1811所建有规模不等的图书室, 有的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达州市社区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图书馆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达州市区50万人口仅有2座公共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 ( 室) 、社区书屋全市仅有200多个, 大多数新建的生活小区没有社区书屋。二是馆藏严重不足。国家《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要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0. 6册以上, 人均年增新书0. 02册以上, 事实上达州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仅为0. 02册, 人均年增新书不到0. 001册。三是经费短缺, 场地少, 设施简陋。建有图书馆的社区只有20% 左右, 设立临时图书馆 ( 室) 的社区约占20% , 未设图书馆 ( 室) 的社区60% 以上。绝大多数临时图书馆是租用民房, 居无定所, 频频搬迁。四是管理不善, 服务不到位。缺少专职图书管理人员, 现有管理员绝大多数是临时借用或者临时搭凑的, 缺乏基本的图书管理知识, 图书归类错误, 摆放混乱, 使用效率不高, 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五是社区读者缺乏公德意识, 不爱护书刊, 随意撕画, 甚至顺手牵羊, 图书破损流失严重。

形成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 一是观念落后, 重视不够。图书馆历来被认作是文化教育科研机构, 没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制, 长期缺乏政策与法规支持, 没有独立编制, 经费、人员不能到位。二是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经费投入有限。图书馆设施设备、图书购置费及人员费用没有纳入专项财政预算, 无法保证经常性的财政投入。三是管理模式落后, 制度不健全, 人员素质不高, 导致图书流失严重。

3 西部社区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创新策略

( 1) 拓宽融资渠道, 保证建设需要。改变传统的靠政府拨款单一模式, 实行政府投入为主, 社会多元参与的投资新模式。首先是政府要保证财政投入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保证。政府将社区图书馆建设纳入财政年度支出预算,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政府的文化投入应达到当年财政总支出1% ”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每年提取1% , 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并逐年实现同比例增长。政府可设置公益性岗位, 把社区图书馆管理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中, 保证其稳定收入, 就可保证图书馆正常运行, 实现社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小区开发商积极配合。社区图书馆是集信息、学习、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基础设施, 房地产开发商在规划小区时, 可综合考虑, 保证社区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三是鼓励社会力量捐赠, 捐款捐书, 充实图书馆藏, 多种形式共同筹集资金。

( 2) 创新管理体制, 整合图书馆资源。目前城市社区图书馆存在管理服务不到位, 甚至只建不管, 文献资源短缺, 无专职业务人员的现象。因此, 改变多头管理现状, 实行统一集中的管理与服务体制, 实现社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成为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具体地讲, 应该依托城市最高层次公共图书馆, 实行多种形式的总分馆制, 建立立体服务网络。城市公共图书馆作为总馆在城市各个社区建设若干分馆, 其馆舍设施设备、专业人员都由总馆统摄, 图书文献实行统一采编、配送, 对设施设备和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全市实行一卡通借阅服务,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在建设中, 各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全面配合, 负责出资建设场馆, 配置设备, 派遣人员等, 共同建设社区图书服务网络。

( 3) 更新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深化服务层次。社区图书馆采取图书阅读、沙龙交流、学习班、讲座等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文化熏陶, 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 成为家庭、单位之外的“第三空间”。在开放时间选择上, 也应充分考虑到居民早出晚归的特点, 在保证双休日开放的同时, 晚上7点到9点之间也应开放。可采用现代网络技术, 与公共图书馆共建数字图书馆, 共享电子图书、期刊文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 扩大“虚拟馆藏”, 拓展图书馆服功能。其次, 建设社区终身教育基地。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是人们的终身学校, 人人可以免费利用图书馆, 更新知识, 接受继续教育。社区图书馆应有计划、定期地面向社区居民、外来流动人口、暂住人口、农民工和青少年开展不同内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更新知识, 完善自我, 提高生存的本领。第三, 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社区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人力、物力资源、策划组织有关文化、艺术、教育、生活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开设音乐、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 建立起富有本社区特点的教育体系, 营造浓郁的文化生活氛围。第四, 适当增加经营性服务项目。比如开设精品书屋、读书休闲茶座、社区生活信息中介服务站、社区少年儿童接送站、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班等项目, 这些营利性服务可以适当收费, 以弥补经费不足, 拓展生存空间。

摘要:社区图书馆是一个城市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西部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尚不健全, 社区图书馆建设和服务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解放思想, 创新建设思路, 创新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是西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城市社区图书馆,创新,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宋兆凯.浅论社区图书馆的创新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9) .

[2]牛金凤, 王剑和, 杨晔.中小城市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以冀西北城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3 (6) .

[3]马兰.多中心体制:社区图书馆建设新路径[J].图书馆, 2008 (3) .

篇4:社区医院药房管理与服务

[关键词]社区药房;管理;服务

药房是社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区药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药房是社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社区医院药房管理,推进医院药房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药房调剂服务力求优质、高效、开放、透明

药剂人员在窗口收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处方中处方的药品名称、规格的书写是否正确,药品是否需要敏感性试验;患者,尤者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处方等特殊人群的患者的用药剂量、用法是否合理,给药途径是否恰当;处方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调配时按处方书写顺序取药,注意处方内容和配发药品的一致性,遇有处方变色、霉变、过期失效、包装破损的药品不得配发。如对处方药品有疑问,需核实无误后再行调配。药师核查药品无误后,按处方呼唤患者姓名,注意其性别、年龄相符后,方可发给,并向患者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为社区患者,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患者感受更亲近的服务。对杜区老年患者在配药时可由复剂量改为单剂量,把患者所需的每种药品,按每次剂量单独包装,这样既方便患者服用,防止错服,又可减少药品浪费,增强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

2药房要更新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除了和病人接触以外,还要和其他各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能否营造药剂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接触氛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药剂人员形象素质美化药房的“窗口效应”。药剂人员在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着装得体,整齐美观,举止庄重大方,从容优雅,语言文明优美,真切的手势,真情的眼神,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则为医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药房应将现代管理学积极应用于药房管理实践,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制度建设到评价考核,都要自觉地渗透现代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要以病人方便为前提、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强化药房工作人员理念培养,为药房管理提供良好的人事环境。

3提供药学服务

随时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设有信息反馈职能,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所需信息,调剂业务计算机化等。社区医院药房除了做好药品供应,还应将工作延伸至药物咨询、药学监护。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应掌握主要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师除日常调配工作外,还要参与临床工作,协助医师科学选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上门服务。社区医院药房还应设有咨询电话,受理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尽可能使用药适合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同时也要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人群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4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要提高药剂科的服务质量

首先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队伍,聘用业务水平,品德素养,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科所属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提高全体药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继续再教育的学习档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的新动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多与临床医生相沟通,提供出合理化建议,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5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岗位职责

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与岗位牵制,自觉地做好其本职工作。实事求是,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客观制约。把各项任务分解出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作岗位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强化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药剂人员在作中以此为准则、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工作中能自我约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强化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

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严格加强,对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验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保管,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的“四查”,十对及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避免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师所开的不合格处方,配伍禁忌等应给予指正。药品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篇5:社区管理与服务

(一)加强社区管理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强化社区党团群组织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

(2)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

(3)责任统一、管理有序的原则。建设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4)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从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6)以社区党建为龙头,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则,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党建促进社区全面发展,推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二)强化社区管理功能

(1)社区管理协调功能

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形成工作合力,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做好社区具体事务等工作。

(2)社会化服务功能

开展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驻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3)卫生保健服务功能

积极开展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逐步建立完善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向发展小区和家庭延伸。

(4)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功能。

社区居委会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居民自治的内容,并确定人员具体负责,开展计划生育技术优质服务。

(5)社区文化教育功能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社区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科普活动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

(6)社区环境维护功能

大力整治社区环境按照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的社区。

(7)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功能

每人社区配备民警,并设立社区警务室。维护社区治安,配合社区居委会加强社区治保会建设,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实行群防群治,组织看楼、护栋,开展夜间巡逻,加强社区治安保卫、流动人口管理、民事调解、帮教刑释解教人员、防火防盗、防毒禁毒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8)社区社会保障协管功能

篇6:社区物业管理与服务

在物业管理日受关注的今天,对社区来说,探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从事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

物业管理是一项平凡、琐碎却很复杂的工作,每一项工都必须从细处着眼,从细处着手,细中求发展,细中求和谐。

篇7: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

新医改方案着重强调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要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使社区卫生服务方便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它已在全国很多城市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取得了很显著的成效,对城市的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分析:

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改变, 疾病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生成这些疾病的根源,不仅有生物方面的原因,而且更多的是社会、环境、行为、习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现代医学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之所以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因为它以个人为服务中心,着重于人,而不是病,接触的不仅是病人, 也有健康人, 甚至是病人的整个家庭。也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居民为对象,健康为中心,以全科医疗为模式,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为目的,且为居民提供了连续,系统,全面,完整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综合服务。

2、适应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我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农民是卫生工作服务的主要对象,只有切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 才能真正体现我国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3、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广泛、方便群众、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也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有利于将预防保健落实到社区、家庭和个人,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4、初级卫生保健持续、深入、健康地发展的需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和指标明显侧重于公共卫生服务与管理的特点,但几十项指标中很少涉及为居民个人及其家庭如何提供基层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不仅会进一步巩固公共卫生服务,还可有效地弥补居民个人及其家庭对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持和参与的不足,真正形成“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社会氛围。

5、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为老年型人口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跨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老年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增多,严重地影响老

年人的健康和生命质量,并带来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其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因此,降低治疗慢性病费用、提高恢复效果已成当务之急。一般认为,70%的慢病患者,只要医护员提供家庭护理、家庭访视和管理等服务, 就可以得到满意的照顾。另外, 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慢病一、二、三级预防的最佳途径, 是慢病防治工作能够得到落实的立足点和依托,是降低慢病经济负担的有效手段。

6、适应提高有效医疗服务的需求。卫生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卫生服务提供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分配资源达到最佳效果的成本/效益, 这是目前卫生经济学界的共识。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医疗需求, 从而无法实现消费者最大均衡, 也使有限的卫生资源过度利用, 造成浪费。如:由于作为消费者的病人大都缺乏医学知识,在接受医疗服务中,无法主动选择医疗服务的项目、数量, 通常是医生的认可决定病人医疗需求的实现,这种不对称的供需关系,常常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价格昂贵的检查、进口药物的滥用等等大量的创造性需求。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运作主要从以下六方面来讨论:

1、政策开发。应强调维护广大农民健康是政府的责任,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并将农村卫生工

作指标列入各级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使各级政府官员真正重视农村卫生工作。

2、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良性运行,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补助包括:按规定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前按国家规定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等方面的投入和支出。

3、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一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源问题,二是缓解二级医院病床拥挤住院难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解决老百姓就医难的问题。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专业康复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

4、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同时,探索建立医学院校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习的制度。完善全科医师、护士、药学技术人员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按照全科医学岗位培

训和规范化培训体系要求,全面开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工作。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已从事或即将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过全科医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

5、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探索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把符合规定的基本用药、诊疗和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引导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在有条件的社区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

篇8: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研究

1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背景

1.1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原因

首先,高校需主动融入到社区这个大环境中,参与社区的建设,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其次,高校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的发展除了有财政帮扶,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支持。为了给高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地方政府除了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及对周边环境进行管理之外,甚至是转移或关闭一些可能对高校产生不利影响的经济发展项目,这不仅会影响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还可能给居民的生活造成不便。[1]高校得到了帮助与支持,就应该积极为社会服务,而参与社区建设就是形式之一。再次,高校拥有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有利条件。高校不仅聚集了人才、信息、科研等方面的资源,还拥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都为高校参与周边社区建设提供了便利。

1.2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题,而高校汇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中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以及判断能力为社区建设提供咨询服务,可以促进社区发展难题的解决。而且,现在社区管理方面缺乏创新思想和方法,高校的参与可以说是为社区建设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高校教师为社区的民主决策提供合理化意见,有利于社区决策水平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

高校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利用自己的特色文化来影响社区居民,可以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是高校对社区居民开放图书馆、美术馆等一些设施可以让居民感受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品位。二是高校在社区内举办活动,比如说普法宣传、文艺汇演、健康知识讲座等,使居民通过这些活动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三是高校教师在社区内开展讲座,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使居民不断进行提升和自我完善,同时也为社区建设培养了人才。

(三)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学生是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主体之一,他们在社区中进行管理和服务会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大学生在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和关心他人,形成了服务精神,养成了服务社会的良好品格。[2]其次,高校提供的大多为理论知识,而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建设中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会得到提升,这无疑会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再次,大学生在参与社区建设中也会遇到难题,这会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改进教学

高校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高校办学是否与社会需要相符合并且根据社区实际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构建更加合理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教师在进行社区讲座和培训的过程中得到社区的一些素材,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五)促进高校科研发展

一是高校与社区形成合作关系之后,高校教师可以在社区内进行调研,形成调研结果,这既有利于解决社区发展难题,也促进了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二是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参加社区课题招标获得科研经费,促进高校科研发展,同时高校科研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3]三是高校开展与社区科研产业合作,可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2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形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逐步社会化,高校不仅是先进知识的传播者、社会正能量思想的倡导者,更应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引领者,产学研结合的社会趋势逐步发展,作为社会缩影的社区与高校的紧密互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校与社区互动频繁,卓有成效。其中,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2.1 志愿服务

高校进社区志愿服务,是最普遍和历史久远的形式。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便是从最初单向的高校对社区的志愿服务逐步发展深化而来。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开展,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伴随着一系列城市病,政府为此开展了诸如“睦邻运动”之类的活动,鼓励高校走出象牙塔,走进社区,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从此,社区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高校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摸索着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例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发前去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看望孤寡老人、辅导学生功课、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普及相关科学知识等零散的活动发展为依托专业知识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前去社区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活动,法律专业学生进社区开展普法活动,文学专业学生进社区开展读书活动等等,更加专业化、多样化。

2.2 社团活动

高校学子的课余时间相对丰富,社区也是高校社团活动的主阵地之一。在高校的领导下,有一大批有组织有纪律的学生社团,定期走进社区开展一系列趣味活动,例如,围棋观赏赛、歌唱比赛、戏曲观赏会等等,这些活动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受众群体广,而且活动开展具有长期性、组织性特征,能够有效地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社区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

2.3 高校师资进社区

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社区开展科研项目,反哺以科研成果,帮助社区找到阻碍发展的问题,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老师利用自身所学在社区开讲座、分享会,普及先进知识,传播文化,帮助社区解决棘手问题,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老师还可以参与社区管理,打破社区死板管理体制,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科学规划。

3 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历史较短,各种机制尚未形成体系,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人公意识不强,责任感意识薄弱,形式主义严重,而且参与管理与服务的形式单一性,从众性严重,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切实了解社区“个性”,对症下药,从而也导致社区居民认同度低,参与积极性差。

3.1 明确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责任机制

目前,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主要出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等道德层面,没有法律约束和具体规范,也因此动力不足,形式主义严重。政府部门明确出台有效法律文件,明确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职责和义务,能够进一步规范高校进社区,提升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质量[4]。同时,高校参与社区发展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需要政府统筹规划,整合相关资源,给予资金支持,提升高校和社区积极性。

3.2 建立对接机构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向来都是单向性的,高校与社区联系不够紧密,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一直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切实地满足社区需求。高校和社区相关负责人员共同组建专业的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管理高校与社区互动相关事宜,因地制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3.3 建立与完善激励制度,保障相关人员切身利益

高校老师是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中坚力量,然而,在目前高校的管理制度下,众多高校老师醉心于科研项目,却无暇顾及服务社会职能。因此,高校领导应注意到管理理念的欠缺,认识到高校参与服务社会建设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更多的鼓励高校老师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将社区科研及建设活动纳入到考评机制中去,使之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并在相关科研项目上给予适当照顾[5]。

3.4 合理利用高校资源,建设特色项目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一向呈现间断性、从众性等特征。立足高校资源,建立一批有特色、适合社区的项目,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参与度,有利于高校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高校的责任感、归属感。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的项目,切实符合群众需求,有利于摆脱形式主义,提升社会关注度、认同感。例如,安徽中医药大学,相关组织定期去附近社区定点为居民提供日常身体检查服务,宣传日常疾病知识与养生常识,受到极大的关注与欢迎。

3.5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评价机制是对高校与社区和谐互动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对互动情况的总结、评估、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的重要方法,更是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宣传、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6]因此,对高校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进行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是否受到领导重视;参与活动是否踊跃进行;参与社区建设的队伍建设是否完备;是否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是否将社区合作结合到教学和研究中等等。

摘要:高校与社区密不可分,高校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社区之中的,必然会受到社区的影响。本文分析了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原因、意义以及形式,并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社区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湘富,顾鸿鹄.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浅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2,01:59-60.

[2]王丽英.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资源优势与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5-37

[3]袁媛媛.高校与社区互动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

[4]祝逸明,喻欣.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性[J].学习刊,2014,06:96-97.

[5]黄兰.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J].新校园(上旬),2015,09:115-116.

上一篇:标准房屋出租合同下一篇:舞蹈高一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