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债务

2024-07-14

乡镇政府债务(共8篇)

篇1:乡镇政府债务

中国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乡镇债务问题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4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虽经多次化解,但成效并不明显,目前不良债务总额累计数额巨大,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乡镇债务现状

1,增长迅速、规模巨大且覆盖范围广泛。1998年以来,我国乡镇债务以每年至少200亿元的速度快速递增,目前已不低于6000亿元。全国80%以上的乡镇都有负债,中西部的一些农业大省情况更加严峻。

2,不良债务比例高,危害和风险较大。全国乡镇不良债务比例高达50%以上,逾期未还债务占债务总额的70%左右。一些债务拖欠长达十多年之久,多数乡镇根本无力偿还。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妨碍了乡村基层政权功能的有效发挥,也侵害了债权人的权益,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并潜伏着巨大的债务风险和诚信危机。

3,债务资金来源和用途复杂多样。2000年来,各地资金用于修建乡村公路、农田水利设施,兴办学校、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参加各种达标活动形成的负债增加,债权主体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工程承包单位等。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开始出现拖欠教师及公务人员工资、维持乡镇机构运转及其他应付款等形成的欠债。许多乡镇超标修建办公设施,搞各种开发项目,兴建工业园区,这成为新增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乡镇债务的成因

1,城乡差异化发展是我国乡镇债务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巨大,财税管理体制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及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2,乡镇政府职能不明确,行为不规范。作为基层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乡镇政府被赋予了过多的职责,乡村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都要由乡镇政府来负责。过多的职责必然导致乡镇政府职能界定不清,许多不应该由乡镇政府做的事,如直接投资兴办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等都得由乡镇政府承担。乡镇的财力和能力毕竟有限,最终导致乡镇政府超能力运行,背负巨额债务。

3,财税体制改革不彻底,乡镇财权和事权不匹配。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未能依据收入彻底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造成明显的“财权”上收和“事权”下移,乡镇政府被迫承担与其财政支付能力不符的大量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物品,如义务教育、助残优抚、治安管理、医疗卫生服务等,给基层造成很大压力。乡镇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实现达标升级、获得政绩,不得不大量举债,甚至拖欠职工工资,形成大量的财政负债。

4,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乡镇干部的选拔任用及行政事务管理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上级政府有时会下达一些考绩和达标任务,并由此制定干部的任用、考绩制度。为了获得政绩,乡镇干部常常不顾本地条件,超越财政承受能力,举债达标,搞政绩工程,形成大量负债。

5,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乡镇财务管理松散,透明度不高,缺乏监管。很多乡镇在财政支出上由少数领导审批、管理,支出随意,程序简单,帐目混乱,监管软弱。其次,执行预算不严格,预算约束乏力。收支基本不按预算执行,开支随意性大,决策过程中很少考虑财政支付能力及清偿问题,造成财政支出失控。

三,解决乡镇政府债务问题先要消除不良债务产生的基础

1,明确乡镇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明确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维护治安管理公益性事业等应由国家及其他部门承担的责任从乡镇职能中剥离。

2,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向,在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3,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乡镇基层民主建设,发挥民主评议在选拔任用干部和政绩考核中的作用,促进乡镇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民主化,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搞形象、政绩工程,减少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4,完善乡镇财政监督管理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行财务综合预算,加强收支管理。5,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乡镇政府举债行为。

要彻底消除乡镇债务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缩小城乡差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多种经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农村的财政、经济实力,以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资金投入的需求。

1,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防范新增债务。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的投入。2,全面清理核实,彻底理清乡镇债务现状。各地要充分认识乡镇不良债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克服等待观望和拖、等、靠、要的思想。

3,明确责任、分类处理。根据债务的具体用途和成因,按照“谁举债、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债务偿还责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类逐项,先易后难,合理有序地化解债务。重点解决欠发达地区乡镇债务问题。,

篇2:乡镇政府债务

赵伟书 荣伏林 高志远

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总额巨大、偿还困难,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制约了乡镇政权正常运行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如何化解这颗乡镇“疾瘤”,使乡镇政府能够彻底甩掉负债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力投入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财政工作者必须面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了河北省沙河市乡镇债务现状、特点、成因、存在的问题及化解对策。

一、乡镇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5个乡镇办,290个行政村。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市由于历史等原因,现有乡镇债务21928万元,占2006年全市年财政收入的28%,占全市可用财力的47%。乡镇债务问题不但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影响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加大了财政运行风险。

截至2006年底沙河市乡镇债务构成图 单位:万元 从债务构成上分析,沙河市乡镇债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乡镇普遍负债,包袱沉重。沙河市乡镇债务覆盖面广,全市15个乡镇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平均每个乡镇负债1462万元,其中,负债最多的乡镇达3539万元,最少的有数十万元。二是时空跨度大,累计时间长。乡镇的债务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有的乡镇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延续至今,其间由于乡镇拆并,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晰,因此,短时期内要划清债务界限,还清债务十分困难。三是债务构成复杂,涉及面广。从乡镇债务统计表上可以看出,乡镇债务的主要构成多种多样,涉及领域甚广。主要有:发展乡村企业,修建村级学校,实施普九教育,修路办电、计划生育、文化卫生设施等公益事业,支付拖欠乡村干部工资、养老金和补贴,垫付农业税费,化解农村基金会,欠农业综合开发及周转金,办公经费超支等。四是债务性质多样,利息较高。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有向农行、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有向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个人借款。而这些集资借款和个人借款利息较高,债务的消化十分困难。五是债务统计不科学,透明度差。对各乡镇债务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统计方法不是十分科学,如:对村级债务的统计,将已经破产和正在生产经营但尚未还清债务的企业全部纳入村级债务之中,这样做有欠妥之处。因为,正在生产经营的村级企业,虽然还没有还清债务,但它还有生产的商品可以销售,还有其固定资产可以折旧冲抵债务。另外,因个别乡镇政府出于政绩或“面子”的原因,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乡镇的债务透明度有待提高。

二、乡镇债务的问题及成因

乡镇债务的形成,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体制上的原因,还有历史原因和“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的浪费,等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县乡财源薄弱,乡镇财力不足。由于农业比重较大,财源单一,沙河的财政收入虽总体在邢台各县市区中排名靠前,但财政类型仍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不少乡镇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收。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三提五统”、农业特产税、农业税和各种摊派收入的全部取消,部分乡镇财源严重萎缩,仅靠转移支付度日,面临的困难很大。

(二)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权与事权划分不清晰。从全国范围来看,分税制改革后,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严重不适应。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包括人员、办公经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沙河结合本地实际,执行“统收统支加激励”和“分税制”并轨运行的财政体制,虽然基本确保了乡镇政府正常的运转,但要缓解乡镇历史债务,还存财力不足的困难。

(三)缺乏科学论证,盲目投资负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大力发展乡镇经济,部分乡镇政府在缺少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举债融资来直接投资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导致现在多数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调节冲击,或关停倒闭,或巨额亏损。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只能转化为巨额的乡镇债务。从沙河乡镇债务构成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发展乡镇企业而造成的债务数额,将近占了乡镇债务总数的一半。

(四)缺少社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负债。乡镇政府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对社会和民众的力量考虑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民间的资本投入,而是将本来可由非政府机构投资并通过收费取得经济效益的设施,如:道路、桥梁设施等项目建设,在超出乡镇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全部揽到乡镇政府的“怀中”,举债投资,导致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规模越扩大,负债规模就越下不来。

(五)公益事业投资和公共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农村学校建设、打井开荒等公益事业投资也只有负债进行。同时,乡镇机构庞大、干部人员臃肿,在加上垫付乡村干部工资,开支把关不严,会议费、办公经费等,巨大的公共开支数额都已成为乡镇的沉重包袱,使乡镇财力仅能保证“吃饭”,无力分身解债。

(六)社会事业项目资金配套形成的债务。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县乡政府投资于农村建设的硬性指标也越来越多,如:每年用于农业、教育、计划生育等硬性增长比例,造成支出基数越滚越大。另外,“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视”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都需要县乡给予一定规模的配套,虽然这些都是便民、利民、惠民的英明政策,但同时也增加了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

(七)其他原因形成的债务。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乡镇政府部门讲排场、比阔气,为了追求政绩,不顾家底、超前负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造成的债务。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实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时限不长,导致现任乡镇主要领导对前任或者历史积累债务的化解缺乏积极性,片面追求个人任期内政绩工作,这也造成乡镇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的原因之一。

三、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乡镇债务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化解债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彻底化解乡镇债务必须结合当地实际,采取综合性、全方位的措施。近几年来,沙河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严禁各村盲目举债搞建设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按照“遏制新债,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 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与农工、农业、税务、司法、法院等部门的协作,制定了《沙河市财政局关于进行乡村两级债务清理的通知》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了对欠债的追缴力度。同时,财政局还不断加大调研力度和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债务化解的新思路。

(一)培育财源,壮大经济,增强偿债能力。积极培育新兴财源,发展壮大乡镇经济是解决乡镇债务问题的治本之策,乡镇政府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不但可以有能力清偿旧债,还可以降低乡镇财务运行风险,遏制债务规模的继续扩大,防止新的乡镇债务的发生。在如何加大财源建设方面,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立足工业强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县乡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城乡互动,大力推进城镇化。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搞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外向化。坚持“引进”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二)勇于探索,坚持创新,稳妥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对理顺事权财权关系,促进乡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化解乡镇债务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沙河市财政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统分适度,规范统一的县乡财政体制模式。主要方法有:选择经济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个别乡镇率先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其他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将收支纳入县级财政统管;充分考虑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财政收支水平、乡镇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将各乡镇分为一般、中等、较好三个档次,按不同的档次进行转移支付;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问效,确保该项资金不外流、不挪用。这样不仅防止了乡镇政府继续举债运行和农村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还保证了乡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

(三)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有效化解人员负担压力。加快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及用人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够满足公共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化事业组织体系,精简压缩财政供养事业单位规模,减轻财政负担。近年来,财政局和政府编办等部门联手,从强化人事编制管理的建章立制、增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出发,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灵活工作方式,运用“撤销、合并、转中介”的三种手段不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管理工作。一方面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臵的部门和机构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使之与财政脱钩,推向市场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利用各种途径和有效载体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超编人员,政府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据统计,从2004年到2006年三年间,全市共清理财政供养人员1073名,有效地降低了政府运行成本和减轻了财政负担。

(四)推进“村财乡代管”工程,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有效控制债务新增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管好用好村集体资金,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沙河市财政局自2005年以来,立足本市实际,坚持“三不变、三不准”(即:村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变;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准利用职权平调、借支、挪用代管资金)的原则,采用“一村一账一柜”的村级账务管理体系,依照“四个统一”,(即:统一记账方法、统一记账科目、统一记账薄设臵、统一记账地点)探索实施了“村财乡代管”,并要求各村定期对本村的财务情况上墙公示,做到了群众满意,干部放心,进一步巩固了税费改革成果,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建立防止乡镇债务反弹、化解乡镇债务的长效机制。彻底化解乡镇债务不是一朝一夕,靠单个部门积极运作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十分艰巨的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来完成,因此,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沙河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强宣传,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发展是政绩,偿债也是政绩”的新从政观,抛弃新官不理旧帐的落后思想。二是加强对现有债务管理,明确债务责任主体,本着“谁的债务谁负责、谁化解”的原则,明确责任,区别解决,逐年解决。必要的时候付之于法律手段进行解决。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节约”两字,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次序和比例。四是积极盘活乡村资产。对经营不善的乡镇、村组的集体企业,通过公开拍卖变现;对集体的荒地、荒山等采取产权转让、承包、租赁和拍卖的方式来开发利用。五是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农业、审计等部门对各乡镇债务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和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检查出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坚决避免旧债未除,又添新债情况的出现。六是建立健全乡镇债务统计和报告制度。沙河市财政局对各乡镇债务进行科学分类,建立了规范、全面、科学的统计制度,制定并印发了《沙河市村级组织债务统计表》、《沙河市乡(级)债务统计表》、《乡镇债务构成统计表》、《乡镇债务用途统计表》、《化解乡镇债务情况统计表》等相关报表,使对乡镇债务的摸底调查进一步细化,提高乡镇债务的透明度。

篇3:乡镇政府债务化解对策探析

关键词:乡镇债务,化解,PPP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 乡镇债务问题也随之显现。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2006年提供的报告显示:全国乡镇财政负债估计在2 000亿元~2 200亿元左右, 全国共计45 462个乡镇政府, 平均每个乡镇负债400万元左右。

虽然各地乡镇负债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 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乡镇债务面广, 包袱沉重。二是时空跨度大, 累计时间长, 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明晰。三是债务构成复杂, 涉及面广。从债务来源构成看, 上级财政借款、金融机构借款、个人借款、欠工程款是乡镇债务的主要来源。从举债的用途看, 工业园区建设负债较大, 占到40%左右, 其次是兴建公共设施、社会公益事业项目负债和兴办企业负债, 分别占到20%左右。范围涉及科教文卫、计生等公益事业, 还包括名目繁多的各种接待费、赞助费等等。四是各乡镇债务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 统计方法不是十分科学, 透明度有待提高。

乡镇债务问题的性质已由一般性的财务问题衍变成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影响了政治的安定与团结, 亟待从根源上予以根除和解决。本文针对中国乡镇债务的特点及成因, 挖掘乡镇债务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提出以下化解乡镇债务问题的具体对策。

一、开展全国范围的乡镇政府债务的彻查工作

由于中国乡镇债务的形成原因较复杂, 有体制问题和政策性因素, 也有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等问题, 使得乡镇负债呈现累计时间长, 债权人结构复杂的特点, 为更好地进行各地债务风险的评估, 首先要开展的全国范围的乡镇政府债务的彻查工作。通过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协调各级各方面的关系, 以账据为依据, 采取既清账内, 又查账外, 账内账外相结合的方式, 逐级逐笔登记, 分门别类汇总。达到既掌握债务规模, 又掌握债务来源和债务用途的目的, 为有效化解乡镇债务, 针并对不同来源和不同用途的债务采取不同的化解办法提供真实的数字基础。

二、对各乡镇债务规模及负债风险水平进行评估

对乡镇债务规模适度与否及风险大小进行科学评估, 既可以防范乡镇债务状况的恶化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的危机, 也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进行科学的债务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近年来有关学者针对乡镇债务适度规模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中多采用债务依存度、债务率、偿债率、农民人均负债额、个人债务负担率等指标, 为判断乡镇债务的规模适度与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在以上指标的基础上建立预警模型, 使各级政府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规避乡镇债务危机而引发的潜在风险。

三、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负债化解计划

债务化解计划的制定要结合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将债务规模大、债务危机较严重的乡镇列为重点对象, 全程监控偿债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树立“减债也是政绩”的理念, 把化解债务工作纳入政府的任期责任目标, 和乡镇领导的政绩考核相结合, 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将债务量化分解, 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把债务的减增作为考核乡镇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 发挥审计在债务化解中的作用, 加强对乡镇离任干部的财务审计, 变任后审计为审后任命。

四、建立基于PPP的乡镇政府债务化解新模式

PPP (Pubic-Private Partnership) , 可以理解成为由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所建立的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以这种伙伴关系为基础开发的公共服务项目, 既可以使政府公共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负担和风险,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同时也可以在制度和体制上保证私营企业的盈利。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教育、卫生领域, 及要塞、营房、军事培训院校等方面的国防工程项目。

1. PPP的基本模式

进行PPP运作的基本模式如下:

如图1所示, 对于策划实施PPP模式的项目, 政府应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项目方案的选定, 参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税收优惠制度的制定, 并和企业一起完成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既要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共担, 减少企业的投资风险, 又要监督项目基础设施的服务质量, 达到公共服务的目的。企业通过参与开发项目的政策制定, 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保证投资的收益。

2. PPP应用于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可行性

虽然全国各地乡镇债务的统计口径略有不同, 但研究数据表明工业园区建设、兴办乡镇企业和公共设施、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在债务总额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说明中国的乡镇政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仍冠以“全能者”的姿态挤占市场与社会发生作用的空间, 引发政府职能的错位或缺位, 这是产生乡镇债务问题的制度性根源。

据《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005—2006) 》显示, 自2000年以来, 民营经济税收增速已经明显快于全国税收平均增长速度。从税收总量看, 目前民营经济税收比重已经超过国有经济。这说明中国的私营企业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已经具有了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力。同时, 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与农户积累的增加, 农户的投资能力也大大增加, 很多原本被视为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项目, 已成为农户可以投资并回收的“私人物品”。当乡镇政府在这些领域遇到资金问题时, 通过乡镇政府和民营企业的合理配合、乡镇政府与农户的合作等多种方式将兴办社会事业的责任转移给社会, 允许民营企业或农户介入并成为供给主体, 不仅可以弥补目前公共管理的缺陷, 还有利于促进乡镇社会力量的成长, 从而承担更多地本应回归社会的职能。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 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这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和方向。

因此, 在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领域, 打破乡镇政府的垄断供给主体地位,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建立一种多元主体参与下的伙伴关系成为解决乡镇债务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通过多种多样的路径和公私伙伴关系, 将一部分乡镇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生产让渡给社会或民营组织, 以其成本、技术和竞争等优势, 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还能够以竞争鞭策乡镇两级组织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降低支出规模, 从根本上化解存量债务, 杜绝增量债务的产生。

3. 基于PPP的乡镇政府债务化解模式

利用PPP模式化解乡镇政府的债务, 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现有存量债务的化解。首先要核实乡镇债务实际的情况, 然后通过盘活乡镇现有的闲置资产, 或者寄托乡镇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偿还负债。对预实施PPP模式化解负债的乡镇按规定程序报上级政府, 由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将乡镇资源优势和乡镇办企业、多种经营基地、集体山林及门面房、堰塘、小型水利设施等资源进行评估并进行公示, 向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户征集债务偿还方案, 通过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 对乡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筹集资金偿还存量债务。二是对可能造成新增债务的新办企业、发展农业生产及乡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项目, 由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负责项目方案的选定, 参与制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税收优惠制度的制定, 并监管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

借鉴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事例, 结合中国乡镇负债的现状, 本文提出了化解乡镇债务的两种类型 (如图2所示) 。

预实施PPP模式的项目可以由乡镇提出, 更好地反映了乡镇的实际情况, 使体现“农民所需”的项目得到资金的落实, 而“上级所想”的项目则由政府出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或优惠政策, 避免造成新增乡镇债务。同时社会范围内的方案征集既是解决资金来源的渠道, 也是对项目实施进行论证的过程, 避免了许多没有实际价值工程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兰柏超.基于PPP的城市基础建设模式刍议[J].大连大学学报, 2008, (4) :111-113.

[2]杜爽.乡村新增债务的诱因及影响程度实证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72-76.

篇4:乡镇债务之实

债务现状及特点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属县级市。全市共辖13个乡镇办,270多个行政村。据统计,截至2012年,全市由于历史等原因,现有乡镇债务近1.8亿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的8.7%,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19.1%。

从债务构成上分析,沙河市乡镇债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乡镇普遍负债,包袱沉重。沙河市乡镇债务覆盖面广 ,全市13个乡镇办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平均每个乡镇负债一千余万元。二是时空跨度大,累计时间长。乡镇的债务大多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有的乡镇甚至存在80年代形成的债务,其间由于乡镇拆并,有的债务、债权关系已不是十分明晰,短时期内要划清债务界限,还清债务十分困难。三是债务构成复杂,涉及面广 。从乡镇债务统计表上可以看出,乡镇债务的主要构成多种多样,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发展乡镇企业,修建村级学校,修路办电、计划生育、文化卫生设施等公益事业,支付拖欠乡镇干部工资、养老金和补贴,垫付农业税费,化解农村基金会,欠农业综合开发及周转金,办公经费超支等。其中普九教育债务已经于2011年底前化解完毕,垫付农业税费正在实施中。四是债务性质多样,利息较高。乡镇政府债务构成复杂、性质多样,有向农行、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有向上级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还有大量的集资借款、个人借款。而这些集资借款和个人借款利息较高,债务的消化十分困难。五是债务统计不科学,透明度差。对各乡镇债务的统计缺乏统一的口径,统计方法不是十分科学,如:对村级债务的统计,将已经破产和正在生产经营但尚未还清债务的企业全部纳入村级债务之中,这样做有欠妥之处。因为,正在生产经营的村级企业,虽然还没有还清债务,但它还有生产的商品可以销售,还有其固定资产可以折旧冲抵债务。

债务成因

从全国范围来看,分税制改革后,由于省以下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县乡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严重不适应。在财权已经大大缩小的情况下,包括人员、办公经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支出却不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日趋突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大力发展乡镇经济,部分乡镇政府在缺少市场调查,科学论证和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依靠举债融资来直接投资兴办了一大批企业。导致现在多数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调节冲击,或关停倒闭,或巨额亏损。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只能转化为巨额的乡镇债务。因发展乡镇企业而造成的债务数额,将近占了乡镇债务总数的一半。

乡镇政府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对社会和民众的力量考虑不足,没有充分吸收民间的资本投入,而是将本来可由非政府机构投资并通过收费取得经济效益的设施,如:道路、桥梁设施等项目建设,在超出乡镇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全部揽到乡镇政府的“怀中”。

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县乡政府投资于农村建设的硬性指标也越来越多,如:每年用于农业、教育、计划生育等硬性增长比例,造成支出基数越滚越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债务成因。一方面,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乡镇政府部门负债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另一方面,目前,全国实行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乡镇主要领导的任期时限不长,导致现任乡镇主要领导对前任或者历史积累债务的化解缺乏积极性,片面追求个人任期内政绩工作。

化债对策

近几年来,各地财政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债务化解的新思路。

在如何加大财源建设方面: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实施项目牵动,扩大经济总量,扶大扶强现有县乡企业,建设一个增长强劲、结构合理、税基丰厚、收入稳固的财源。二是树立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积极培植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路子,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富县乡财政。三是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突出发展县城和有资源优势、特色优势、规模优势的中心镇,加快城市化进程。四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为推进乡镇财政体制改革。沙河选择经济基础条件好、有发展潜力的个别乡镇率先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对其他乡镇,实行“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将收支纳入县级财政统管;考虑各乡镇的经济状况、发展潜力、财政收支水平、乡镇人口和地域面积等因素,将各乡镇分为一般、中等、较好三个档次,按不同的档次进行转移支付;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督、问效,确保该项资金不外流、不挪用。这样不仅防止了乡镇政府继续举债运行和农村乱摊派、乱收费现象的发生,还保证了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

近年来,沙河市财政局和政府编办等部门联手,从强化人事编制管理的建章立制、增强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出发,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运用“撤销、合并、转中介”的手段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人事编制管理工作。

篇5:乡镇政府债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镇政府债务管理和“三公”经费的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为了切实加强我镇政府性债务的和“三公”经费管理,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的风险,有效控制“三公经费”。黄钟镇根据贵局《关于开展乡镇、中小学公务经费和债务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即万财办发【XX】26号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于XX年7月10日召开专题会进行安排部署,认真细致地开展自查工作。现将今年1至6月的债务和“三公”经费的支出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债务情况

我镇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严重的高额负债,制约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和乡财政困难。截止XX年12月我镇的债务余额为5985万元,XX年1至6月余额为7163万元。新增额1178万元,(分别为:偿还社会借款本金4816万元、利息860万元、行政超支43万元、(其中:场镇总体规划地质灾害评估费3万元、行洪论证费2万元、冉家坝新村征地补偿费4万元、城乡综合治理10.6万元、办公电费及场镇路灯费2万元、信用社贷款利息4万元、弥补日常办公支出17.4万元),支付黄(钟)中(坪)公路“7.17”水毁工程欠款130万元、黄长路(长虹村段)抢险工程53万元、冉家坝新农村建设工程款40万元、吴家沟村级阵地建设12万元,截止XX年6月31日,银行结存109万元(银行实际存款461万元,扣除XX年末记账本金508万元、偿还本息156万后的银行存款余额352万元),按照上级的指示和要求,党委政府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落实专人,规范管理。由于我镇政府性债务形成时间跨度长、额度大。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债务管理,始终坚持严格规范管理。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的要求,镇党委、政府安排落实专人进行债务业务的`管理,制定实行票据、款、公章分离的债务管理运行管理机制,杜绝管理漏洞,要求每天扎帐,并做好当天债务的明细账,同时对还款实行提前一个月预定计划,便于安排资金筹措,严格执行新增社会借款按报批程序报批的债务管理规定,坚持借款先申请,同意后再借款还款。单笔还款1万元以上的社会借款支出均实行转账支付,无违规举债行为。

2.认识到位,责任明确。始终充分认识到加强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了债务风险意识,切实推进债务管理,增强公共财政保障力。充分认识到消化乡镇债务是乡镇自身的责任。明确政府是责任主体,各级干部都是具体责任人,做好稳控,确保债务秩序正常义不容辞。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运行有序安全。

3.强化宣传、降息减债。为了减少债务,针对我镇债务运行实际情况和债务结构,结合市委、政府的文件精神,我镇积极宣传,争取债权人的理解支持,经过艰苦工作,取消借款期限不满一年利息,满一年以上按月息1.5﹪计算,彻底改变了不良债务的高速增长,解了财政支出压力。

二、公务经费情况

我镇一贯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三公”,按照建设节约型政府的目标,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的支出,在公务接待坚持“热情大方,节约开支”的原则,搞好接待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接待制度和接待标准。在差旅费、招待费、租车费等公务费的开支上实行四级审核制度,先由财政所出纳初审票据的真实性,再由分管财政领导审核报销标准,再由镇纪检书记审核事由的真实性,最后由镇长一支笔审签。大额支出实行集体研究,书记、镇长双签制度,规范管理。到XX年6月底我镇“三公”费用总额为:财政经费拨入指标15万元,公务招待费16.6万元,公务租车费为7.5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经费不足,难以维持正常办公开支需要。

二是政府负债沉重,运转艰难,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自身无财力支撑,债务化解难度大。

四、下步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切实加强债务管理,确保规范有序。始终坚持厉行节约,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严格控制“三公”支出,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篇6:乡镇债务的调查报告

一、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1、税收秩序乱,税收成本高

一是挖税、买税。乡镇税源一般较少,征收难度大,为了保证任务的全面完成,不得不依托税务部门到外乡外县去挖税。而一般情况下挖税成本较高。首先税务部门要给外地纳税户一定的好处,其次乡镇政府要给税务部门一定的分成,到最后,乡镇政府得到实际税款最多剩六成,而在财政总收入中都必须按税票面额核算体现为十成收入,无疑有40%左右的泡沫。买税也类似于此,国税、地税部门稽查收入既可入库到甲乡也可入库到乙乡。这对于财政收入完成难度较大的乡镇诱惑力是极大的,税务部门当然要以“分成”定投向了。挖税、买税扰乱了税收秩序,提高了税收成本,增加了财政收入“泡沫”,这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寅吃卯粮。为了确保当年收入目标任务的完成,有的财税部门违反规定收“过头税”,想方设法预收一部分单位的税款。当年财政收入是完成了,但是,对下年度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虚增了当年的`财政收入。

三是贷款入库。过去几年贷款入库在有些乡镇比较突出,其危害性很大,因为贷款入库不仅不增加可用财力,而且为支付贷款利息会造成财力减少。

四是财政“空转”。有些乡镇由于经济发展上不去,税源少,很难完成财政收入任务,为了硬性完成任务,受奖不受罚,便出现了财政“空转”现象。

2、财政包揽过多

乡镇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包揽过广,重点建设的支出是乡镇负债的重要原因。“普九”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条件的改善等等,超前建设、超前消费,极大地增加了乡镇财政的困难。

3、预算外资金没有真正纳入财政统筹

目前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但有很多应纳入预算内收入的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外。近年来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的清理整顿和统筹管理的力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也没有真正增强地方财政的实力。

4、财政支出管理缺乏严格监督

加强财政监督,是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途径。乡镇没有按照预算法和财经纪律制度办事,开支随意性大,一是招待费、会议费、电话费、交通费等弹性较大的经费开支规模过大,存在铺张浪费现象;二是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没有做好财政专户管理工作,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监督管理之外。

二、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

1、转变观念,培育主体财源,夯实财政实力

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解决财力紧张的根本举措。乡镇财政在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方面必须抓好以下三点:一是要夯实农业,壮大工业,培育主体财源。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把有特色、有优势的产品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主体财源。二是搞活三产。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繁荣市场,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三是在培植财源方面要找准方向,财政资金退出竞争性领域,扩大服务领域,从改善经济环境、为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做好财源培植工作;要把财源培植工作的最终点放在增加可用财力上,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面出发,积极培植财源,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一是加强税收执法力度,理顺税收秩序,坚决杜绝财税工作中的挖税、买税、财政“空转”等违法违纪行为和不规范的现象。二是优化税收环境。在税收管理中坚决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骗税和暴力抗税行为,强化税收征管工作。

3、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乡镇财政综合财力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其配套管理办法,促进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加强票据源头控制,以票据的“发、审、验、核、查、销”为管理手段,以票管费,加强财政监管,堵塞漏洞。进一步完善“罚缴分离”、“票款分离”、“银行代收”的管理体制,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格取消各单位过渡性银行帐户;加强财政统筹力度,增强财政综合财力。

4、加强监督,维护财经纪律秩序

一是要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建立健全财政监督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互相约束、互为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强化内部监督。三是建立健全财税社会监督体系,财政部门要与人大、纪检、审计相配合,建立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财政监督体系。

5、严格管理,增收节支减债务

篇7: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化解乡镇债务

近年来,镇级债务已严重阻碍着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市镇两级财政运转,因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我市镇级债务现状。

根据省和泰州市的部署,我市税改办和财政局专门下发了关于统计、核实乡镇债权、债务的通知,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镇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据实填报。经初步核实和统计,截止2004年底,全市13个镇(含开发区)债务总额为18289万元,平均每镇债务额为1406万元。镇级债务中,按种类分:贷款余额为5923万元,财政借款5708万元,其中:合作基金会再贷款等3894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54万元,财政支农资金30万元,财政周转金58万元。欠单位款4683万元,其中:向部门和单位借款1177万元,合作基金会欠款3506万元;欠个人款1702万元,其中:合作基金会欠款943万元,供销社社员股金欠款68万元,其他个人欠款691万元;欠发工资及改革成本273万元,其中:欠发工资187万元,欠发分流人员改革成本31万元。镇级债务总额已达到当年镇级可用财力的两倍以上,多数镇受债务的困扰,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欠发机关干部工资、上级财政下达到农村的专项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难以避免。

二、乡镇债务的成因及化解的难点、重点。

形成乡镇债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计划经济时期镇级投资办的企业,由于经营管理等原因,大部分出现亏损,处于倒闭状态。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部分企业大部分关闭,有的改制为私营个体企业,而原形成的债务则由镇级政府来承担,这是乡镇债务的重要成因,也是难以化解的债务重点。

2、合作基金会负债。随着合作基金会的清理整顿,合作基金会的债务已转嫁到各级政府,一方面镇级政府要保证股民股金的兑付,兑付压力大;另一方面镇级政府借上级财政部门的再贷款要负责偿还。我市新桥镇每年要偿还财政部门再贷款本息255万元,马桥镇要偿还200万元,同时欠个人和集体的股金必须如数兑付,机关干部就是一分钱工资不拿也难以保证。合作基金会负债是乡镇债务的另一重要成因,也是化解的重点。

3、教育债务。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前,各镇都负债对教育进行投入,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有的镇还搞教育现代化试点,并通过了省政府的验收。虽然苏中、苏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到市级,但过去镇级对教育的投入所形成的债务没收上划,仍由镇级政府来承担,这也是一块不小的债务,长期得不到化解。

4、基础设施债务。近几年镇级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了维护性投资,农桥、农村道路由于长期没有进行维修和建设,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安全隐患,农民反映强烈。各镇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负债进行维修、保养和建设。虽然目前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由此产生的债务也成为乡镇的沉重包袱。

5、农村税费改革后,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对农民的各项收费,农业税调减税率,镇级政府的收入大大下降,而各项支出并没有减少,财政支出的压力不但没有减轻,反而逐年上升。省级财政虽然给了我市510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市级财政也作了较大努力,但不能保证农村政权运转的需要。单就村级三项资金一项我市财政就拿出1000多万元,来保证每村达到省规定的6万元标准,何况还有农村教育、计划生育、民兵训练费等等。

三、我市在化解债务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市各镇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化解债务:

1、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镇级经济,特别以镇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个私经济,培植财源,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镇级偿债能力。目前,各镇园区建设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将成为镇级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这是化解镇级债务的一条重要而长期有效的措施,但在短期内作用不太明显。

2、积极组织对镇级债权的核实、清收,增加化解债务的资金来源。除了对单位往来组织清收外,尤其对个人往来的清收,一律作为清收的重点,不少镇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以镇纪委的名义发出催款通知,从组织的角度加大清收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认真分析债务成因,区别轻重缓急,分清责任,对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债务该核销的核销,该分摊的分摊,该转移的转移,尽力压缩债务规模。

4、采取有效措施,从严从紧控制,避免新的债务产生。市政府要求各镇从实际出发,量财办事,严禁不顾实际和财力可能举债兴办所谓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债务。

5、制定制度,将债务化解工作列入政府日常主要工作之中。不少镇成立领导小组,制定目标,明确责任,将债务化解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的具体内容,对债务化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6、想方设法,盘活资产,通过资产抵债或以资产变现款偿还债务。各镇通过对乡镇合并后的资产重新登记核实,分析资产状况,对能处置的闲置资产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盘活,有效地降低了债务规模。

四、下一步化解乡镇债务的几点建议:

(一)调整省对县财政体制,体制政

策向苏中、苏北县市倾斜。由于所得税共享政策改革和省体制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地方财力,镇级新增的税收大部分被中央、省财政集中,如所得税中央共享60%,省再统筹20%,新增100元所得税镇级最多得到三分之一;增值税新增100元,镇级得不到五分之一。镇级既没有发展经济的能力,也没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地方财力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建议:

1、取消省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量20%政策。

2、调整发展资金政策。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1]3号)文件,对标准人均财力超过13000元的市、县,按其地方财政收入当年新增上交额给予10%的发展资金。此项政策是以当年新增上交额计算,而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省集中20%政策是以省核定收入基数计算。计算口径不一,建议发展资金也按基数计算。

3、取消教育附加费、人民教育基金上解政策。我市每年按照上级下达的教育附加费、人民教育基金上解任务,每年我市需上解381万元。省政府《关于调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1)3号)明确:严禁在财政体制之外调用属于下级政府的财力。省政府《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苏政发[2002]66号)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上划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人员经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危房改造以及办公用经费不足部分都由市县财政来安排,并明确教育附加费用途。现在市县级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省级不但没有补助,反而继续上解一块,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增加对苏中、苏北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向农民的不合理收费,规范了农业税征收,县乡收入明显下降,而支出却大幅度上升,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省财政建立了转移支付制度,对县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省级转移支付是按照标准财政收入、标准财力、标准财政供养人口、标准学生数、标准教职工人数等因素测算的,但这些标准数与实际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对市县转移支付的不合理性、不平衡性。农村税费改革我市只得到510万元转移支付,与实际支出相距较大。按照省政府规定村级三项资金每村6万元标准计算,我市村级支出就要1200多万元,而村级三项资金现有水平只有每村3万元,省级转移支付加上农业税正税10%和农业税附加也达不到每村6万元的标准,何况还有计划生育、民政优扶、教育支出、民兵训练等等支出。建议根据各县的实际情况,重新测算,增加对县乡的转移支付。

(三)核销债务。我市每年需偿还农村合作基金会再贷款、供销社社员股金再贷款本息1000多万元,上级财政扣款,下级财政保吃饭、保运转、保“两高”等就难以实现,建议核销农村合作基金会再贷款、供销社社员股金再贷款或延长偿还期,或者采取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的办法,不能把债务交给困难重重的乡镇承担。

(四)加大省级财政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增加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益设施的投入。二是增加对农民社会保障方面的补助,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同时,明令禁止乡镇政府举债办公益事业,防止新的债务产生。

(五)省财政增加对镇级改革的支持力度,减轻镇级财政负担。现阶段镇级财政供养人口多,负担重,镇级财政保吃饭都很困难。不改革,财政供养人口减不了,镇级财政难以走出债务困境,要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成本,建议省财政增加扶持力度,加快镇级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减轻镇级财政负担。乡镇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精简机构和人员,减少支出,另一方面积极培植财源,壮大实力,增强偿债能力。

(六)增加对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加地方财力。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难度更大。农村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困难,做大做强财政蛋糕,需要企业的快速发展。建议省、市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政策,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镇级经济发展。

篇8:乡镇政府债务

关键词: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政府债务风险

107174.91亿元, 这是2011年6月27日审计署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这10万亿涉及了所有涉及债务的全国三级地方政府25590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576个融资平台公司、42603个经费补助事业单位、2420个公用事业单位、9038个其他单位、373805个项目, 共1873683笔债务。全国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高达10万亿, 且其中60%是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虽然专家认为地方政府负有的6万亿元偿还债务在预料之中, 也在可控范围之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尤其是在宏观或地方经济形势向负面发展之时, 债务偿还风险将凸显。因此, 如何有效地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防范债务风险成为当前需着重研究的课题, 下面就这个课题谈几点看法。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

地方政府性债务, 指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财政经常性拨款的事业单位等直接借入、拖欠或依据合同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 以及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成立的单位或公司为进行基础性、公益性建设经政府信用直接借入或依法提供担保形成的债务。“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两者不能画等号, 前者包括后者, 还包括与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的债务, 学术概念称之为政府或有债务, 即为地方政府可能承担、也有可能不承担偿还责任的债务。

二、目前我区政府性债务的现状

高新区自整合以来, 始终将城市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特别是在省委提出的“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以来, 更是千方百计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不断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 我区的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取得, 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 在我区现有财力远远不足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 从而导致了我区债务规模的逐年扩大。从这次债务审计的数据来看, 到2010年底我区负债规模已达到24.7亿元, 其中银行贷款13亿, 占全部负债的一半以上, 其余的为拖欠工程款和向单位或个人借款。虽然适度举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从目前政府债务的规模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对比情况看, 全区的债务规模和积累的矛盾已对我区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三、地方政府性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 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相称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 财政收入大部分向上集中, 而事关城乡道路建设、城乡医疗、义务教育、农业等大量社会公共服务支出不断下放到地方, 地方政府不断承担与其财权不相称的大量事权, 导致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断下滑, 收支矛盾日趋突出。

(二) 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力度不够

上级财政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远不能满足地方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的需要, 各种专项资金的“硬配套”, 也超越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三) 城市基础性建设资金投入的逐年加大

近年来, 在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工业化进程的大背景下, 各地也明显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与地方财力不相称的市政、交通等工程项目相对增加, 举债建设成为必然。

(四) 与政府性债务管理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国家对地方政府举借债务规模、范围等缺乏相关制度约束, 债务率、偿债率等相关的预警指标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四、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特点

一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数额所占比重较大, 我区就达到80%;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主要投向;三是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债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构成;四是国内金融机构贷款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来源。

五、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一是债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债务的计划管理、预算管理、归口管理和风险管理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违规举债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部门、单位采取违规拖欠、违规集资、虚假资本金配套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三是部分融资平台定位不准、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违规使用债务资金现象明显, 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四是政府偿债资金安排不足, 且偿债资金渠道单一, 融资平台通过举借新债归还到期贷款本息现象普遍。

六、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 “以地生财”, 积极进行土地资源的资本化运作

土地作为经营资产的重要载体, 要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产, 实现“以地生财、以财建城、以城招商”, 把土地收益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使城市土地收益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1.增加土地资源储备

要千方百计做好土地收储, 牢牢把握土地收储的主动权, 做足土地文章, 做到应收尽收, 然后有计划出让。

2.全力盘活土地

清理闲置土地, 通过置换土地质押、先出让后还贷等方式, 把收益率高的土地盘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制定以地招商激励办法, 高起点规划, 精品化包装, 有效地盘活土地资产。

3.走市场经营的路子

要更新理财观念, 突出以地招商, 利用户外广告标牌经营权、城市道路和建筑冠名权等可经营的无形资产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度开发, 形成有形化项目, 实现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二) 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为化解债务风险创造有利条件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要通过建立与培植多层次、多方位的财源体系, 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不断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为化解政府债务创造有利的条件。

1.改革现有的财政体制, 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

建议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中应当针对地方政府公共融资进行制度性的改善, 同时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增加地方政府可用财力, 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

2、积极稳妥地进行资金增值运作

根据省、市财政的成功经验, 在确保各项支出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利用定期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多种理财方式, 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的增值运作, 大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加大财政资金的利息收入, 从而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为化解债务做出贡献。

(三) 建立有效的债务消化机制, 逐步缓解债务负担

1.调整债务结构, 缓解还款压力

对近期内到期的贷款, 积极与贷款银行沟通、协商, 实行贷款展期;根据国家的信贷政策, 争取一些中长期贷款, 将短期贷款调整为长期贷款, 将高利率贷款调整为低利率贷款, 这样债务风险期得以延长, 可以缓解债务压力。

2.科学制定还款计划, 分步化解

要对债务的形成和来源进行梳理, 区分还款的轻重缓急, 科学编制债务消化计划, 分步予以化解。举借政府债务用于公益性项目的, 财政预算安排还本付息;用于经营性项目的, 纳入财政监管范围, 由借款部门 (单位) 自行还本付息。同时, 财政部门还应与借款部门 (单位) 签订反担保合同, 以借款部门 (单位) 的资金、资产和权益等为抵押, 以防止借款单位出现偿债风险时冲击正常财政运行。

3.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的新增规模

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要量力而行, 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严禁行政事业单位欠款借债开支或负债搞办公楼等基本建设, 从根本上控制、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量。

(四) 强化债务风险意识, 健全制度, 加强债务管理

1.建立健全与政府性债务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

结合地方政府财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指标,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相关指标体系, 实行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管理, 并将债务的举借、偿还及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 防止出现债务管理的无政府状态。

2.建立政府债务信息监测管理系统, 动态管理政府债务

上一篇:货代各种费用英文大全下一篇:维护体系的项目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