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

2024-07-11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通用8篇)

篇1: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

1.已知某2ASK系统的码元传输速率为1000B,载波频率为2000Hz,(1)设所传送的数字信息为011001,试画出相应的2ASK信号波形示意图;(2)计算2ASK的第一零点带宽和频带利用率。

2.设某2FSK系统的传码率为1000B,载频为1000Hz和2000Hz,(1)若发送的数字信息为10010,画出相应的2FSK信号波形;

(2)若发送的数字信息是等概的,试画出它的功率谱密度草图。

(3)计算2FSK的带宽和频带利用率。

3. 某2FSK系统的传码率为2MB,“1”码和“0”码对应的载波频率分别为10MHz,15MHz。

(1)请问相干解调器中的两个带通滤波器及两个低通滤波器应具有怎样的幅频特性?画出示意图说明。

(2)试求该2FSK信号占用的频带宽度。

4.已知数字信息为1011010,分别在下列两种情况下画出2PSK、2DPSK及相对码的波形。

(1)码元速率为1200B,载波频率为1200Hz;

(2)码元速率为1200B,载波频率为1800Hz。

5.某二进制数字相移键控系统传码率为1800Baud,载频为3600Hz,数字码元序列为11010010;若j或Dj考相位如下图所示。

(1)请画出相应的2PSK信号和2DPSK信号的波形;

(2)请画出2DPSK差分相干解调的接收框图;解调器输入端的信噪比r=10dB,试求解调器输出端的误码率;

(3)基带信号取第一过零点带宽,试求接收端带通滤波器的中心频率和带宽。

=0代表“0”,j或Dj=p代表“1”,参参考载波1 1 0100102PSK前一码元2DPSK

6.设二进制信号采用2DPSK系统传输,码元速率为1000波特。信道加性高斯白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n0=2.5×10-8W/Hz。(1)画出相干解调和差分相干解调原理框图;

(2)1 0 1 1 1 0 1 0如果Δφ=0o代表数字信息“1”,Δφ=180o代表数字信息“0”,请2PSK写出下面2DPSK波形所代表的信息序列(图中第一码元波形为参考位);(3)采用差分相干解调时若要求误码率不大于10-6,求接收机输入端所需的信号功率。

2DPSK

7.已知向量矢量关系如:00(p/4)、10(3p/4)、11(5p/4)、01(-p/4),请分别确定QPSK及QDPSK信号的相位。其中,初始参考相位为0相位,码元序列为***1。

篇2: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

一、选择填空(26分,从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中选择符合题意要求内容)

1、信息的度量:信息量与概率的关系及定义。

2、连续信道的信道容量及离散信道转移函数概念。

3、模拟DSB、SSB、AM的信噪比关系及计算。

4、摸拟及数字系统的调制解调方法。

5、OFDM的相关内容。

6、差错控制编码,选项中全是英文缩写。

7、DS-CDMA系统内容:PN码特性,扩谱和解扩,伪随机码捕获和跟踪。

8、扩谱通信技术。

9、同步基础。

二、填空题(3题8个小空,共14分)

1、通信系统的两大指标。

2、编码:AMI及HDB3的编码知识。

3、时分复用:PCM系统若采用13折线A律编码器,设最小的量化级为1个单位,已知抽样脉冲值为3△,此时编码器输出码组,计算量化误差(段内码用自然二进码);写出对应于该7位码(不包括极性码)的均匀量化1l位码、最小的量化单位。

三、判断题(5题10分)

1、任何一个采用线性调制的频带传输系统,总可以由一个等效的基带传输系统所替代。

2、恒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是变化极其缓慢的,因此,可以认为它等效于一个时变的线性网络。

3、一种编码的检错和纠错能力与该编码的最小码距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4、匹配滤波器是指输出信噪比最大的线性滤波器。

5、m序列由n级线性反馈移存器构成所产生的伪随机序列。

四、考查离散信道分析。然后和下题结合了。我记得是。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为***,每个符号相互独立,其出现概率分别为*******

1.该符号集的平均信息量?

2.若以4800Baud 的速率连续发送1 小时,则该信源发出的信息量为多少?

3.该符号集最大可能的平均信息量?

五、模拟通信技术基础(这个课后题就行)

六、码间干扰(综合性的题)

七、第七章的综合题,类试如下:

采用二相差分相移键控(2DPSK)方式传送等可能出现的二进制数字信息,已知码元传输速率为1200波特,载波频率为1200HZ(1)发送的数字信息为00111001,画出一种合适的2DPSK信号波形。(2)求2DPSK信号的带宽和频带利用率。

(3)若采用差分相干解调,试画出解调器框图。

(4)采用差分相干接收机进行解调,解调器输入端Eb/N0=10,求该系统的平均 差错率。

八、均衡器考点,就是计算量大,咋们习题讲解那本书上有相关题,好好做做!

九、时分多路复用,和2003年那题相似,但有综合了。

十、匹配滤波器,这次考的是两幅图的,问法和往年差不多。

篇3:通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通信原理,仿真,教学改革

通信原理是通信、电子类本科生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现代各种模拟通信、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各种系统的传输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信息传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信的基本学习方法,建立通信系统的概念并了解提高通信系统性能的基本技术措施,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该课程内容丰富、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理论性强。为了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近几年来我们从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一、研究内容

1. 精选主辅学习教材,精心安排教学内容(1)认真选择教材,主辅教材有机结合

要做好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教材的选择问题。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国内高校同类专业除了采用自编教材以外,使用较多的一本是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第6版,作者:樊昌信),以及清华大学曹志刚编写的《现代通信原理》,前者更注重通信原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后者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更多关注相关部分的电路实现。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课时分配,我们采用了前者。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深度,我们推荐了参考性教材,为学生课下学习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为了从教学内容上实现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接轨,课程组还参考了一些国外的经典教材如:《Digital Communications》(作者Dr.KAMIio Fe Her),《Communication System》(第四版,作者:Simon Haykin)等,并作为教师参考书,课程组还积极参加一些国内教学交流,使课程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2)针对专业特点,精心选择讲课内容

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数字通信系统的原理,理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通信过程中所涉及的调制解调、波形成型、最佳接收和信道编码等基本思想,使学生具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现代通信技术的能力,为下一步学习其他通信类课程奠定基础。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应以数字通信为重点,突出讲授数字通信内容:在对二进制振幅、频移和相移键控原理等基础性内容讲授清晰的基础上,对多进制数字调制和QAM,OFDM新的数字载波调制技术也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现代调制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会穿插通信产业的最新进展和目前比较前沿的通信系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结合。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单一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学环节避免照本宣科,可以结合通信系统的仿真,将一些抽象的概念能够比较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相关参数的修改查看通信系统对信号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讲授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比喻等各种手段,如讲述“信道”时,让学生想象一下“高速公路”,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道容量的概念也容易理解信道复用的概念。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举例在现实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讲述M S K调制的时候,就可以跟学生解释,目前的GSM手机用的就是改进的MSK调制GMSK。

(2)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对通信原理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和生动的表达,给教学注入生动翔实的内容和丰富的信息量,以充分适应通信原理课程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的复杂需要。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了教师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而且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达到直观、省时、高效的目的,有利于更深入地向学生讲授理论实质,并可活跃课堂气氛。

3.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水平

通信原理实验课程主要根据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而开设的;通过实验的开设可以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培养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弥补实验设备的不足。

为了达到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将实验教学进行延伸和课堂教学进一步融合,通信原理课程组综合利用Matlab,System View和通信原理试验箱等对实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将部分仿真类实验带入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仿真类实验的基础上,在硬件实验上增加设计类实验和综合类实验的比重,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重点理解相关硬件电路的构成和实现方法。例如调制解调电路的构成,同步电路的构成以及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二、结束语

现代通信包括传输、复用、交换的网络等4大技术。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传输及复用技术。如何做到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的通信系统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在教学模式上力求把“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重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遵循教学规律,不断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任课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才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和通信发展的最新技术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才能更好地做好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时代科技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韶波,刘刚.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与实验改革.科技咨询导报[J].2007,18:193~193

[2]雍玲,雷菁,黄英.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50~52

[3]刘玉珍,杨会玉,林森,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09,12:169~170

[4]王瑞.浅谈独立院校通信原理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278

[5]刘小群,周云波.EDA技术在通信原理实验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9,9:141~142

篇4:《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

摘 要 《通信原理》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等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存在理论性强、不易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笔者根据多年的通信系统设计经验以及大学本科授课体会,在理论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授课质量。

关键词 通信原理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03-02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信息的传播方式也从上世纪末的以书信和固定电话为主转变为蜂窝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学习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和技术也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位成员,尤其是未来的通信工作者的迫切需求。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通信人才的理论基础甚至未来整个通信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因此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拟从多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进行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上做出创新与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夯实理论基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随机过程及信道、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PCM终端技术、最佳接收的概念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使学生熟悉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分析和研究通信系统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实验实践,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设计和仿真较大规模通信系统,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门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原理性较强,抽象概念多,除了用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特别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的知识,并且前后概念与内容相互交错,知识体系繁杂,对于教和学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繁琐的理论推导简单化,尽量进行理解性、简单化讲解,总体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中却把握不住方向。考虑到近年来数字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要侧重于数字通信基础理论方面的讲解,并且要联系当前热门的3G和4G等移动通信系统。同时理论的讲解要结合必要的能够充分说明问题的例题,理论是抽象的,而例题是接近实际问题的,因此例题的讲解能够更好地强化学习的效果。此外,在选择和设计例题时,要多联系前后知识点,既能够回顾过去的知识点,解释当天课程内容的应用方法,又能够引出后面章节的知识内容。最后给同学们一定的练习题并适时的进行习题讲解说明,通过多个方面的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二、改革实验教学,紧密联系实际

《通信原理》课程通常会有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的相关技术等,建立通信系统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在分析和理解通信系统方面建立统一的理论和感性认识。实验往往是通过通信原理实验箱来进行,一般包括PCM编译码、AMI/HDB3编译码、FSK调制解调过程以及帧结构及其传输等实验内容,来了解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接收的整个流程。比如通过模拟电话的抽样、量化和编码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接收的时候再进行模拟信号的还原,并可通过示波器来观测传输过程中各部分信号的变化,能够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基本通信系统的整个流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由于实验箱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而且过于基本,学生仍然不能够了解每个部分内部的实现方法,也不能够了解目前通信系统实现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因此可以添加Matlab或者Simulink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着重对一些常用的数字基带调制解调方式,如QPSK和QAM等进行编程仿真,绘制误比特率曲线,更进一步可以将实现过程定点化,使学生更能够学习到实际实现时的种种细节,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体系确定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通信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数学公式较多的学科,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也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是按部就班的讲解会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手段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黑板板书为辅,在教学方法上面注重与现实结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过程中,结合现代通信发展的现状,穿插讲授各种基础技术理论的发展演变和现实当中的应用,做到让学生学得有目的、有感受,而不是孤立的学习理论知识。比如说目前与我们生活密切结合的WIFI技术和蜂窝通信系统,在每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上都可以跟这些系统的某些部分联系起来,并辅以Matlab或者Simulink的仿真演示,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这些知识点的应用带来的优势,解决了哪些方面的问题等,从而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高考核质量

考核是对学习的结果做出评估,是反映教学效果的手段。而课程开设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考核方式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特点,考核方式作如下尝试: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采用试卷笔试和实验编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笔试主要侧重于考核学生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出题的时候要注意将概念性的知识应用化,不单纯考学生对概念的记忆情况,而是考核学生对概念是否理解,能否在实际当中应用的能力。实验编程可以根据平时实验课上的学习内容稍加变动,考核同学们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综合两个方面可以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考核,并且可以引导学生从考试前突击进行死记硬背的思维中走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与创新的过程,目前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如何能够将通信中的概念和原理讲解的深入浅出;如何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气氛的调动能力;如何提高基础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兼顾吸收较快的同学有新的学习点等。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加强与同行交流学习,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青,于秀兰.通信原理(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樊昌信等.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3]白运新.现代通信原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08,(9).

篇5:通信原理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通信成果不断更新, 课程组加大教学内容力度, 不断将最新成果引入教学, 以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1. 教学内容体系更加合理完善。

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 不断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实时加入新的知识、成果。通信原理内容繁多, 抽象难理解, 课程组教员自身对通信理论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提炼出其实质并讲授给学员, 主要围绕通信系统模型, 以信息传输为主线, 重点讲解了“编码、解码、调制、解调[2]”八个字, 其本质就是“如何利用信号的差异性来完成信息在空间上的转移”。课程组成员积极参加学术活动, 将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堂。课程组潜心科研, 将理论运用到科研中, 并将其转化成教学内容, 实现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体制。近年来, 课程组十分注重教学法内容的优化组合, 既高度重视基础性和系统性, 又充分体现科学性和先进性。删减模拟部分的内容, 增加数字部分的分量, 注重理论讲解, 加大应用力度。

2. 最新成果引入课堂。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下, 各种通信新技术层出不穷, 发展日新月异。而课本主要内容还多局限于基本原理和技术, 学员难免会与实际脱节, 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当今通信发展的前沿技术, 增大授课过程的信息量, 以扩展学员的知识面。并且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 我军装备也在不断引入新技术, 进行升级换代, 近几年随着新型信息化装备陆续配发到位, 课程组成员结合新装备开展通信原理教学。比如,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最基本的三种调制方式分别为ASK、FSK和PSK, 当采用二进制调制信号时, 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很低;若采用M进制调制信号时, 随着M值的增大, 虽然频带利用率得到了提高, 但是噪声容限随之减小, 误码率性能急剧下降。为了改善在M增大时的噪声容限, 在这三种基本调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QAM调制技术。由于QAM在平均功率相等条件下, 噪声容限比PSK大得多, 因此QAM特别适合用于频带资源有限的场合, 也被越来越多高速数字通信系统所选择。在一些新型指挥控制系统装备中, 数话同传机则采用了比原有数话传输机所采用FSK传输速率更快的QAM技术来同时传递数据和语音信息, 传输信息速率可达12Kbps。结合理论, 将新技术应用于新装备, 凸显理论的意义。

3. 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通信原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更能体现学以致用, 主要以TLS-T301实验箱作为实验平台。TLS-T301通信原理综合实验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 包括ASK/FSK调制解调实验、A-MI/HDB3编译码过程实验等21个实验模块, 参数设置方便, 模块可以组合, 通过示波器可以直观的看到信号的波形;在教学保障条件上狠下功夫, 课程组科学地解决了新老教材内容、媒体形式、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结合新旧教材—取长补短, 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 使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完善了网络化教学环境, 实现了多层次课程教材体系及媒体形式上的教学创新。课程组在原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 潜心开发出更多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如:“基带信号再生传输系统实验”、“四线双向PCM电话传输系统及时分多路复用PCM传输系统实验”、“频分复用传输系统实验”、“语音传输系统实验”等综合性实验, 提高了学员分析、设计通信系统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1. 教案规范完善, 个人特色鲜明。

课程组分工合作, 重新整理教案和课件, 之后开会讨论每一讲的内容, 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及案例。上课前, 每名教员在此基础上修改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教案及课件, 发挥优势, 提高教学质量。课前教员专心备课, 有的年轻教员找教室自己练习讲课 (包括时间控制和课堂把握) , 教研室、教学组长按照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计划定期检查, 督导任课教员按实施计划做好教学准备。

2. 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现代通信原理》课程遵循“以通信需求为切入点, 以数学分析为手段, 以物理意义为落脚点, 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注重培养有效性与可靠性权衡的通信工程思维方式, 初步形成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的基本理念, 切实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用统计分析方法去分析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来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充分挖掘学员潜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员通信工程思维方式, 形成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学员具备了以通信系统为模型, 权衡两个性能指标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主动思维能力显著增强。

3. 适当利用仿真演示。

针对《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等特点[3], 在授课中, 利用仿真软件改变一些参数, 能直观地观察到不同的波形。比如在讲到模拟、数字调制部分时, 利用labview软件, 直接改变信号的频率或者幅度等参数, 就能看到对应的信号波形的变化, 学员更清楚、直观地了解了信号的特征。这种仿真演示的方法, 有助于进一步打牢学员的理论基础, 强化其对知识点的理解, 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 系统教学法。

所谓系统教学法[4]就是一直围绕通信这个系统讲解, 每次上课前把这个系统画到黑板上, 实时提醒学员, 并且讲清楚这次课是整个系统的哪一部分。每堂课都是独立的知识点, 这堂课上完了, 学员琢磨不出与上节课或下节课的联系, 感觉知识点零散, 不能形成一个系统。系统教学法能够使学员掌握通信的组成、原理, 能更好地为工程实践打下基础。

5. 采用抢答积分机制。

课堂上采用抢答的积分机制, 作为平时成绩, 每次答对一次加0.5分, 直到满分30分为止。如果没有人回答, 就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 如果感觉完全没有听的扣0.5分, 听了没听懂的不加分也不扣分, 进而激励学员认真听讲。

三、课程考核

1. 课程考核方式符合课程要求。

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计算, 其中平时成绩占30%, 根据实验和作业情况给定;考试成绩占70%, 采取闭卷的方式进行。授课教员不参与命题, 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组织严密, 阅卷严格, 可信度高。每次考试后, 任课教员均根据考试情况, 实事求是写出课程总结和试卷分析报告。

2. 试题库建设配套, 使用效果良好。

课程组按照学院要求建设有完备的试题库, 随着课程建设不断推进, 通过多年来对管理程序的完善和试题的更新与充实, 现已达到较为科学的水平, 各类型题目齐全、选题方式灵活、难度指标易于控制, 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考试的需要。自2007年建设试题库以来, 已有不同专业的本科学员在考试中使用本试题库, 效果良好。

四、教学管理

1.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 量身定制了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正常实施的规章制度。第一, 严格试讲制度, 无论教员经历与职称, 每次课程前一个月课程组均组织试讲, 有问题早发现, 早解决。第二, 严格教案书写规范, 按照最新的要求进行教案的书写, 而且要反映出课程的特点和个人风格, 坚决杜绝低级错误的出现, 在授课前, 课程组也组织全体教员集中审核教案。第三, 严格上下课制度,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安排的进度进行课堂教学, 不得擅自改变授课内容和调整授课顺序。第四, 完善教学档案的管理, 课程组建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管理制度。每次授课的教案、课件等均采用电子版和纸版两种方式由专人负责保存, 学员平时综合表现情况、作业情况、试卷等均妥善保存。第五, 坚持教学活动总结制度。针对每次授课情况和学员考核情况及反馈情况, 课程组专门进行课程的总结, 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 积累教学经验, 为下一次更高质量完成授课任务做准备。

2. 严格授课过程监控和总结评估。

每次授课任务均由两名教员完成。一方面, 可以相互探讨, 取长补短;另一方面, 可以相互监督, 保证授课质量, 课程组其他成员也定期听课。授课结束后, 进行授课质量的总结与评估, 激励与鞭策并存, 查漏补缺, 保证下次授课质量更高。

3. 加强学习过程监督和阶段反馈。

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对学员严格要求, 督促学员保证课堂学习质量, 并监督完成每一次作业及实践型教学内容, 保证学员充分领会原理知识, 提高能力。同时, 还定期听取学员对课程的反馈意见, 对学员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解答, 最大限度满足学员对于知识的需求。

五、结束语

课程组通过一个学期的试行, 发现以上方法对通信原理教学有明显改善, 学习兴趣浓厚, 教员教学积极性也提升了, 教学管理更加完善, 合理的考试使学员积极性增强, 平均成绩提高了。总之, 教学改革要不断推进, 教学思考要不断进行, 这样才能将培养新型人才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陶杰, 王欣, 等.“通信原理”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 2014, (01) .

[2]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3]霍晓磊, 张弛, 等.通信原理实验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 2013, (09) .

篇6:通信原理教学大纲7版

【摘要】通过分析车载移动通信的特点,研究车联网之车载移动通信的教学和实践体系,对应用性本科院校分层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指导方针,对于车载移动通信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研究,根据专业方向特点,设计了车载移动通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将知识体系与工程体系应用相结合,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车载移动通信 车联网 教学实践

【课题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2014A031)资助,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328)资助,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344)资助。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32-01

一、引言

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将有可能成为一个5万亿级的新兴产业[1],车联网被认为是物联网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并且最有实用价值的应用领域[2],车联网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工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的工业、技术标准已提上制订日程。然而,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发展,3G、4G的全面应用,以及嵌入式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日趋成熟,车载移动通信将作为车联网发展走到一个国家物联网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车载移动系统应用对拓展汽车产业链,对促进我国北斗系统和4G网络应用具有深远影响。

车联网中车载移动通信技术涉学科种类多,培养学生发展方向多,这些跨学科多方向知识的融合和贯通必须通过综合的理论知识讲解和能够参与综合的实践环节来进行。通过互动路理论知识授课和提供优质的能够参与开发实验课,进行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所学知识综合能力和工程程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精神,为其成为具备分析综合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车载移动通信教学体系研究

1.车载移动通信的理论教学体系

在理论教学体系教学中,需要贯彻广覆盖、多融合,培养具有只是综合和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的指导方针,将理论教学、研讨和工程性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实践能力为重点。高度重视理论启发式教学环节,推进问知识串联综合和问题研讨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动手能力、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研讨和分析研究,进行学生创新性问题进行研讨和理论分析,提升学生知识综合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并且能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模拟实现和部分解决,让学生能够把握车载移动通信学习方向和研究方向,如何通过车载移动通信系统把当前的计算机、数据库和网路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车载网络技术,嵌入式开发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和GPS技术如何进行统一融合在一起解决当前车联网相关问题。

2.理论教学重点

车联网系统从整个体系架构上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车载智能终端、数据处理云端及无线通信网络[3-4],理论教学要贯穿车载移动通信是一个多学科多技术大融合的系统,主要讲解车载网络、移动通信、车联网,移动终智能终端开发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车载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硬件、软件和及其应用技术;并对车载网借助移动终端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车联网,对的车载网各种组网方式、4G移动通信和车载通讯系统(TELEMATICS)有一定的了解,满足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要求。车载网络技术:介绍车载网络系统,车载网络各类总线及其接口技术,着重讲解Can总线基本构成和基本原理,以及常用其他车载网络总线的系统;移动通信技术: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基本原理,移动通信组网、3G移动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移动终智能终端开发技术:掌握各类智能终端开发技术的的核心内容,了解各类系统开发原理和各自的有优缺点,了解智能终端与各类系统平台信息交互技术和各自处理通信的方式。车载通讯系统:载通讯系统运作模式,功能特色,应用领域。最后综合结合专业特点和车载移动通信让同学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解决方法进行研讨。

3.车载移动通信的实践教学体系

车载移动通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1)汽车传感器技术、车载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无线自组织网络、M2M技术概论、移动通信技术、RFID技術原理及应用等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学生通过车载移动通实验,可以更好地感知车联网,增强学习兴趣。(2)充分利用系统开放性,主要通过增加车载移动通信系统相关硬件和增加开源性软件建立具有良好展示性效果的车载移动通信平台。在车载移动通信的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硬件,通过开源的软件就可进行开发和设计,能够在车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转化科研成果,使之应用于车联网方向专业实验设备,配套编制实验手册,从而整个专业实验凸显特色和亮点。(3)实现现有和原有实验室资源的集成。车载移动通信网本质上是多种技术的集成,通过智能终端与实验设备进行很好通信与实验、通过开放开源软件能力综合训练,实现完全开放实验平台,使得设备与实验打通。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网内的计算环境,力争形成云计算环境,从而车载移动通信从车载环境中底层感知到中间网络传输以及上层云计算的整体车联环境。(4)面向汽车行业特色的综合实验开发平台。通过增加传感器数据采集、Can总线控制、无线数据传输、GPS定位,WIFI热点,模拟集群通信和嵌入式技术为代表的车联网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三、结语

车载移动通信作为车联网核心专业方向的课程,其技术涉及多个学科,因此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跨学科知识的进行融合和专业知识进行贯通,并将通过开放实验平台让学生由浅到深,并逐步具有综合和创新能力。真个车载移动通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分析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程人才和综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强,崔莉,陈海明5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6):1-4

[2]Wang Jianqiang,Wu Chenwen. A Novel 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 Applied to Vehicular Ad Hoc Networks[C]/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2010:1005-1009

[3]王群,钱焕延.车联网体系结构及感知层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2(12):1-9

[4]武晓钊.车联网技术体系与产业链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08):47-52

作者简介:

篇7:“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通信原理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a.学时少而理论知识多, 学生学习难度大。通信原理课程系统性强, 理论抽象而难懂, 繁杂的数学公式推导及结果使学生难于理解;b.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活动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课程教学期间主要关注教学进度, 而很少顾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c.教学手段落后。通信原理内容丰富, 理论性强, 公式及推导较多, 如教师只采用语言、黑板板书及PPT课件的传统教学手段, 很难到达直观、省时、高效的目的;d.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单一。传统实验主要满足于理论验证, 学生积极性不高, 实验效果不好, 达不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1]

2 教学改革的探讨

针对目前传统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现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提出以下教学改革。

2.1 改变课堂教学方方式,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信原理内容较多, 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关键。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传统教学方式, 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a.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时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比如, 讲解码间干扰时, 我们可以采用FLASH技术来制作一些动画界面, 使学生对相关原理有直观的认识,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b.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增强认识。比如“数字频带传输系统”一章, 可以开篇向学生提出:PSK和DPSK为什么不能用相干解调?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教师的引导, 使他们充分掌握数字信号调制解调原理。c.增加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例如, 在布置作业之后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 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进度予以完成;布置作业或实验题目时, 同一内容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选做篇, 基础篇部分是课程要求, 后两部分选做, 教师对三个部分都给予指导, 这样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自我评价为主, 教师的评价为辅,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2 精选教材, 注重基础理论

作为课程的基础, 教材是授课的主要工具, 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 在查阅许多国内外教材, 结合通信原理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有目的的选择适合本校当前专业学生的优秀教材以及辅导教材, 如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和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具有信号与系统、复变函数、数字信号处理等多门课的知识, 因此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知识, 讲清基本概念, 采取一次讲授、多次复习的策略, 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确, 系统地建立起对通信原理这门学科的认识。同时, 通信技术是一个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学科,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建立学生对现代通信理论与技术的广阔的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通信原理的动力。

2.3 合理选择授课内容, 紧跟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通信原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数字通信原理, 确实理解和掌握通信系统的每个方框图功能作用及各方框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研究和掌握现代通信新技术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此要求, 在认真研究国内外经典教材和前沿的通信技术方面的基础上, 对该课程内容教学改革采取如下措施:a.突出数字通信。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通信取代模拟通信将是大势所趋, 不仅移动通信已经全部实行数字化, 广播电视也正在逐步向数字化过渡, “通信原理”课程内容要以数字通信为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b.增加先进的通信技术内容。通信新技术发展可以说一日千里, 目前较热门技术有CDMA、OFDM和MIMO技术, 先前通信原理教学难以涉及这方面内容。为了使学生对前沿的通信技术有所了解, 对基本原理进行适当介绍是必要的, 但由于通信原理课程学时有限, 无法详细的讲授这些基本的技术, 在进行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穿插着向学生讲授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 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了解, 为未来深入研究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3]c.补充通信网的知识。随着移动通信成为人类在日常生活必需品, 现代通信日益向着网络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增加通信网的内容, 使学生及时了解通信网络化发展的现状。

结束语

《通信原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课程, 而且向来被学生认为是难点课程, 因此在适应素质教育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下,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以注重实效为出发点, 从多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包括合理地运用教材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教学手段、全面地思考和设计实验环节。在理论教学中, 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透彻具体的理解, 全面有逻辑地把握重点和剖析各个知识点;在实验实践中, 通过各种仿真软件来优化课堂教学, 来丰富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将来从事通信相关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通信原理课程特点, 学科发展趋势及当前形势下社会对通信电子信息等工科人才所具备能力的要求, 探析了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精选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创新,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理论理解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峰, 邱文教, 孙锦涛.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8 (1) :23-25.

[2]蒋铃鸽, 黄继翔.“通信原理”多元化教学的探索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03) :45-47.

篇8:浅谈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通信原理 Matlab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75-01

Abstract:Th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course is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pecialit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its characteristic is systemic strong,abstract concept,mathematical cont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course,and the problems in theory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is discussed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means,and significantly stimulate the learning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principle;Matlab;teaching reform;teaching methods

1 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学习诸如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数字通信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其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分析方法和有关通信系统的重要结论。本课程特点是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概念抽象,系统性强,同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因此,如何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紧迫和重要的工作。本文首先分析通信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

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信原理课程的理论学习往往有大量复杂的数学推导,抽象的理论概念较多,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强,但学生不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由于本门课程内容偏重理论,学生在学习过程容易感觉乏味枯燥,学习效果不好。

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的问题:(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化;(3)课程试题库陈旧;(4)实验教学内容陈旧;(5)理论和实践相分离。

3 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小节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立足教学内容力求与实际通信系统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理论教学方面,首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多体并存,优势互补。最后,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试题库,并在授课过程中穿插通信产业的最新进展和目前比较前沿的通信系统如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新型通信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使理论和实际能够有机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方面,合理配置演示性、验证性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充分利用仿真实验的便利条件,并将仿真实验及硬件实验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融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更好的消化和吸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适当引入和灵活配置Matlab、Labview、SystemView等仿真软件,由学生设计和实现虚拟实验,通过灵活配置一些仿真参数,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图形对比,使学生从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入到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和巩固通信原理课程中的概念和结论。具体设计题目包括:模拟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模拟信号的数字化传输、基带传输的部分响应系统演示等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可以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通信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良,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达到了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星海,魏长智,张鲁,等.“通信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87-88.

[2] 徐桢,刘凯,张军.““现代通信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尝试与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3):6-11.

上一篇:数字编码 教学教案设计(青岛版四年级上册)下一篇:健身会所操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