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2024-08-01

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共6篇)

篇1: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泾疾控发„2012‟46号

泾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2012年上半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总结的

县卫生局:

上半年,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疾控工作会议和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突出一个中心,提升四种能力,落实五项制度,抓好六项重点”的工作计划,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认真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进一步规范结核病项目管理,全力做好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有效规范慢性病和精神卫生管理,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努力促进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现将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和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促进了业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按照县委和卫生局党组总体部署和要求,中心党支部认真开展了行风及干部作风整顿和创先争优活动。从3月上旬开始,在县卫生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县卫生局党组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以着力打造“服务先锋,健康使者”的党建工作品牌为载体,以“正风肃纪、提高效能、改善服务、优化环境”的干部作风整顿为主题,围绕“突出一个中心,提升四种能力,落实五项制度,抓好六项重点”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队伍建设、服务中心两大任务。加强理论学习,突出实践特色,深入总结经验,切实查找不足,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同促进业务工作开展结合起来,同完善管理制度结合起来,着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制定完善了《学习制度》、《会议制度》、《岗位责任制管理办法》和《考核奖罚办法》等制度,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等学习实践活动,职工的工作状态,工作纪律明显改善,业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重点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预防控制情况。高度重视人禽流感、霍乱、艾滋病、结核病、流脑、乙脑、肝炎等重点传染病的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1~5月,各直报单位共报告各类传染病13种378例,其中: 肺结核117例、流行性腮腺炎82例、肝炎66例、水痘48例、细菌性痢疾35例、感染性腹泻13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5例、手足口病4例、百日咳2例、淋病2例、2 梅毒2例、尖锐湿疣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报告发病率为107.35/十万, 较上年同期(365例)上升了3.56%。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到100%,网络直报覆盖率、查重率、审核及时率均达到100%。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培训、督导和检查,上半年共计督导2次,目前日常疫情报告管理和网络维护工作运行良好。继续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落实学校晨检、午检制度,采取现症患者停课、定期对教室消毒、校舍通风换气、学生洗手、对疑似病例进行医院或居家隔离观察治疗等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手足口病发病和去年同期持平。

2、消除麻疹、维持无脊灰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去年开展了以消除麻疹为主的免疫规划工作整改突击月活动,通过摸底调查、查漏补种、完善制度和评估验收等环节,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强化培训、加强督导、书面承诺、完善资料等措施,基本解决了我县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力推进了全县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今年,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开展了以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为重点的免疫规划查漏补种月活动,大力推进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全力构筑免疫屏障。全县共查出麻疹疫苗应种适龄儿童50421人,漏种12545针次,实际接种12334针次,接种率达到98.3%。脊髓灰质炎疫苗应种适龄儿童52697人,漏种10281剂次,实际接种10188剂次,接种率达到99%。

在预防接种服务管理上,切实抓好县、乡、村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工作,严格冷链管理,加大督导检查,强化技术培训,规范基础资料,着力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重点加强边远、贫困乡村及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免疫规划管 3 理,全力做好全县小学及托幼机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补种工作,提高了全社会对免疫规划知识和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我县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进展顺利,实施了免疫规划目标责任制管理,保证了冷链运转的次数和质量,加大了督导检查频次,促进疫(菌)苗的及时有效接种。调查接种率:建卡率为100%,建证率为100%,两剂次麻疹类疫苗接种率达99%,糖丸接种率100%,卡机一致率为95%,其它疫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

3、艾滋病防治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我中心组织人员对高危场所(主要包括:发廊、保健按摩、洗浴中心、旅馆等)开展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测,积极推行行为干预措施,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1—5月份,对县看守所在押人员进行抗体筛查43人次,定期对高危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抗体筛查,自愿咨询检测307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高危人群干预1212人。其中:暗娼干预731人,农民工干预392人,注射吸毒人群干预51人,性病就诊者干预32人,男男干预6人。为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关怀,县疾控中心积极申请对10 名家庭贫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困难补助金3900元,目前资金已到位。年3月20日,香港艾滋病基金会郭蕾在省市疾控中心的陪同下对我县对香港艾滋病基金会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关怀救助项目工作进行了督导,并现场检查指导了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对我县防艾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4、结核病防治工作深入推进。利用项目优势,狠抓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质量,全面落实新版结核病防治规划和DOTS策略, 4 切实提高病人发现率和规则治疗率。2012年1—5月份共接诊疑似病人357例,初诊病人就诊率达到124.6/十万,DOST覆盖率达100 %,新涂阳发现率为89.6%,初诊病人痰检率为95.6 %,涂阳检出率为25.3%,涂阳病人家属筛查率为100%。共发现并治疗肺结核病人101例,其中初治涂阳76例,占全年任务的116例的65.5%,复治涂阳8例,占全年任务16例的50%,涂阴病人17例,占全年任务的386例4.4%。1—5月份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及外地医疗机构通过网络报告疑似病人141例,重报14例,住院16例,出院5例,主动到位83例,应追踪 33例,实追踪33例,追踪率100%,追踪到位人数31例,踪未到位2例,(1例死亡,1例外出。)追踪到位率93.9 %,追踪总体到位率100%。

5、全面实施地方病项目监测工作和慢性病管理。碘盐覆盖率和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均达到100%。包虫病项目工作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调查的方法共调查3200人,在选定的小学对全部学生采用B超检查和血清学方法检测,采集犬的粪样1200份,剖检1岁以上的羊1000只,未发现患病,在人群患病调查选定的16个调查村,选取干部、农牧民和宗教教职人员等(每村至少20人)共320人;在儿童感染调查选定的学校调查4年级及以上的所有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防治知识和行为问卷调查。目前正在进行数据库录入。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上,1—5月份各医疗单位上报高血压病人9275例,管理9107例,报告患病率4.04%,规范管理率为98.18%;上报Ⅱ型糖尿病人4484例,管理3201例,报告患病率1.95%,规范管理率为71.38%。

6、有效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死因监测信息网络报告。5 至2012年,全县已纳入系统实际管理的精神病人911人,应实行个案管理的精神病人76人,实际管理 76人,免费服药病人38人。2012年1—5月份筛查确诊重性精神病人269人;2012年1—5月份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共报告死因监测信息376条,粗死亡率1.06 ‰,经审核合格 367条,合格率为97.66%。疾病谱排序工作1—5月份各医疗机构报告前十位的疾病34766例。

7、认真搞好卫生检测检验。严格执行《GB/T系列检验标准》和《临床检验操作规范》,规范检验流程,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1—5月份共完成理化、微生物的认证委托饮用水样品检验3份,市上下达的农村饮用水样检验28份,从业人员及羁押人员体检检验344人次,临床肝功、表面抗原及其它检验87人次,HIV抗体筛查及梅毒检验345人次,学生包虫病筛查1613人次,分别在1月份和5月份完成了全省的碘盐检测质量控制和省中心组织的艾滋病抗体筛查能力验证工作,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和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8、继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卫生应急能力,我中心成立了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卫生应急工作队,及时制定了《泾川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工作应急预案》、《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等预案,及时购买了相关消杀物资和器械。制定印发了《泾川县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和《泾川县二○一二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计划》,召开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启动暨业务培训会议,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9、大力宣传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充分利用“3.24结核病宣传日”,“4.25计划免疫宣传日”,“5.15食用碘盐宣传日”等活 6 动,分别在县城及乡镇设立义诊咨询点,应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到目前共计发放宣传资料4种3万余份,广播电视宣传3次,主要内容有艾滋病、结核病、预防接种、腮腺炎、手足口病等知识。通过开展大量的健康促进活动,提高了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10、广泛开展业务知识培训。中心始终把业务培训作为提升业务工作质量,提高业务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是每月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业务培训1次,积极派相关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班20多人次;二是坚持县乡疾控工作例会制,上半年共召开例会3次,及时通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效促进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在3月份,县中心抽组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结核病防治所等科室专业人员10多人利用半月时间,逐乡镇开展了乡村两级疾控人员专题培训班,培训人员200多人次;四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召开乡镇卫生院院长、疾控专干培训会议3次,参加人员共计100多人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传染病管理、艾滋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结核病防治和慢性病管理等规划和知识。通过不间断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疾控工作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

三、主要做法

1.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奖惩兑现。县卫生局对全县疾控工作尤其是免疫规划工作高度重视,去年在对问题突出的相关负责人依照省卫生厅出台的免疫规划责任追究办法,进行了经济处罚,对各乡镇卫生院在消除麻疹及免疫规划工作前三名的乡镇卫生 7 院奖劢2万元,考核成绩取得后四名的乡镇卫生院处罚款1万元,使县、乡、村三级疾控人员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并严格落实各医疗单位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抓好措施落实。县疾控中心细化疾控工作考核指标,实行双月督导,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坚持日常督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使工作措施得到切实落实。

2.加强业务培训,强化舆论宣传。为了进一步提高乡村两级疾控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县疾控中心抽组免疫规划,传染病、慢性病、结核病防治专业人员,从3月10日开始,利用15天时间,分赴各乡(镇)对乡镇疾控专干和乡村医生进行疾控知识全面培训,共计培训乡、村两级疾控人员200多人,重点培训消除麻疹的工作指标、《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及副反应监测及报告》、《结核病乡村级管理》《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慢性病督导及随访管理》等。1—5月份共召开院长、专干专题培训会3次,组织学习了《全国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甘肃省预防接种重大失误责任追究办法》和《甘肃省2011-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两级疾控人员的业务技能,增强了责任心,促使疾控人员掌握技术、熟悉政策、增强责任、树立质量意识。利用多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标语、横幅、宣传画、接种告知单和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预防接种、免疫规划和卫生防病知识,在“3.25结核病宣传日”和“4.25计免宣传日”,开展了结核病防治和消除麻疹和免疫规划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了群众的防病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有力地促进了各项疾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督导检查,完善基础资料。在每月冷链运转结束后,县疾控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开展督导检查,从摸底调查、资料建设、接种率调查、疫苗管理、冷链运转、卡、册、证一致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指导,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重点加强对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地区免疫规划工作相对薄弱乡镇的督导检查力度。在每次督导时,每乡镇随机抽查2个村各5名儿童开展接种率调查,对卡、证、机主要指标一致性、疫苗管理、冷链管理、督导检查资料等进行集中整改完善,使免疫规划资料得到进一步规范。

4.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机制。县卫生局针对我县免疫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印发了《乡镇卫生院免疫规划工作督导意见书》、《乡镇卫生院防疫专干免疫规划工作督导规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年、月疫苗计划、供应、退回、报损管理制度》、《乡村防疫人员培训和例会制度》等四个制度,对我县的免疫规划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县疾控中心通过实际调研,制定了《疾控工作乡镇级工作规范》,明确了工作流程和资料管理规范,形成了工作例会制和督导考核制,有力地促进了疾控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乡镇卫生院每月例会集中查卡、查漏,查传染病漏报,每月冷链运转时进行查漏补种的工作机制,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与整改,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全面促进全县疾控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工作打算

今年上半年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虽然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9 一是城区免疫规划工作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难度亦大,扩免疫苗合格接种率偏低。在乡镇,城乡结合部、村与村之间免疫规划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村扩大免疫疫苗接种率偏低。在卡、册、证资料管理和儿童信息的录入方面,部分乡镇卡,册、证一致率和卡机一致率不高。

二是乡村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不够规范化,网络直报质量不高、传染病报告信息完整率、准确率不高,卡机信息一致率较低。

三是由于业务工作范围的扩大和工作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县疾控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疾控工作的需要。

四是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病防治工作底子还摸的不清,随防管理工作还不到位。

五是国家规划免疫和传染病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本单位的正常运转。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对城区、乡镇城乡结合部和流动人口免疫规划工作相对薄弱的地区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力量开展摸底调查,最大限度地摸清适龄儿童的底子,按程序组织查漏补种,为2012年我县消除麻疹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继续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规范疫情监测和报告,重点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和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是继续加强对扩大免疫规划、传染病、慢性病、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督导和检查,不断提高疫苗有效接种率、传染病规范报告率和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质量,不断规范公共卫生项目工作 10 的有效实施。

四是依托项目优势,全面推进我县地方病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向纵深开展。

五是切实加强医防合作,狠抓结核病控制项目质量的提高和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

六是加大对疾控人员业务素质和督导技巧培训,切实抓好疾控工作质量和服务能力建设。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抄送:市疾控中心,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泾川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年6月26日印发

共印主题词:卫生

疾控工作

总结

报告

8份

篇2: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上半年疾病控制工作在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我县全体疾病控制工作者的努力下,本着“预防为主,服务至上”的宗旨,在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化、地病消毒、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工作情况(一)、疾病控制工作

1、慢性病工作:按着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对各乡镇防疫医生进行慢性病工作的培训,由疾控中心对各乡镇发放慢性病报告卡,定期收集慢性病报告卡并统计相关数据,及时上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季度报表。

2、流行病工作:及时做好辖区内各种传染病的流调和疫区处理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扩大和蔓延。现场调查处理手足口病、猩红热、水痘、布病41例。对上述传染病,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完成对流行病、霍乱周报,腹泻月报,不明原因肺炎半月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报的上报工作。

3、地方病防控工作: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按着东、西、南、北、中的方式随机抽取五个乡镇,分别是通江镇、卫星镇、先锋镇、东郊乡、火箭,每个乡镇抽取四个村,每个村屯随机抽取15户,每户采集食用盐样本50克,每个村采集15份,每个乡镇采集60份,全县采集300份盐样,做现场半定量检测盐样300份,食用盐含碘合格率为97.67%。

上半年截止06月17日,全县十五个乡镇新发布病病例57例.其中网络报告实验室确诊布病病例24例,疾控中心实验室对主动前来检测者进行布病初筛检测,检测出布病疑似病例33例。按着上级的要求,对24例确诊病例和33例疑似病例均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调查率100%,回访率100%。同时积极宣传布病防治相关知识,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消毒药品,尽最大努力消除布病在广大群众中的不良影响,消除广大群众对此病的恐慌心里。

4、艾滋病防治工作:扩大艾滋病检测工作范围,截止6月17日艾滋病初筛476人,全部为阴性。外出务工人员检测22人,公安在押人员38人。娱乐场所检测122人。管理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7例,抗病毒治疗4例,及时做好随访、CD4和病毒裁量检测及治疗者药品发放。

按月、季对娱乐等高危场所进行干预活动,干预覆盖面达到100%,截止6月上旬累计干预300人次,高危场所干预40家次,发放宣传资料900份、宣传包615个、安全套600只、通过干预工作使从业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减少了高危行为的发生。

5、网络直报工作:我县上半年死亡报告:722例,传染病发病病例:442例,其中乙肝48例,肺结核254例、流行感冒1例、丙肝14例、流行性腮腺炎7例、手足口病8例、麻疹4例、布病24例、梅毒58例。肝炎(未分型)2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13例、痢疾1例、艾滋病1例、水痘1例。

(二)、免疫规划工作

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提高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率,加强以麻疹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和儿童信息系统建设。上半年乙肝应种人数2301,实种2296人;卡介苗应种531人,实种530人;百白破应种3950人,实种3815人;白破应种539人,实种538;麻疹应种1048人,实种1046人;麻腮风应种842人,实种842人;A群流脑应种1998人,实种1991人;A+C应种1561人,实种1559人,乙脑应种2024人,实种2022人;甲肝应种1041人,实种1035人。

2月22日—3月21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麻疹强化工作,目标儿童为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出生的所有儿童,此次工作应强化目标儿童数为13897人,实强化12451人,接种率90%。借助4.25计划免疫宣传月,开展了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此次应种209人,实种206人。

(三)、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结合上半年传染病防治工作重点及上级业务部门要求,配合各科室分别对4.25计划免疫宣传日、4.26疟疾宣传日、5.15碘缺乏病日、5.31世界无烟日以及合理用药宣传活动日进行了宣传。悬挂条幅,设立宣传台,发放宣传单,利用电视媒体的宣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开展了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工作,按上级要求开课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开展健康巡讲工作。分别对社区居民及乡村防疫医生进行健康知识培训。向居民传授基本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了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大控烟宣传,使无烟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开展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及时上报健康教育统计报表。

(四)、临床检验及健康体检

上半年截止到6月18日,各类体检总计为4256人;采集艾滋阳性血样8人;采集手足口血样5份;共检各类样品337份,各类检验项目为16项指标。水质末稍水月监测37份样品,每份8项指标,碘盐检测一项300个样品。

(五)招商引资工作

通过外地家乡人的关系与湖南长沙文象碳基环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接触,意向招商该公司来望奎投资建厂,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运作中。

二、存在问题

1、由于乡村级防疫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及时落实在不同程度上有一定影响,个别乡镇免疫规划疫苗漏种现象时有发生。

2、网络直报疫情、死亡报告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对各医疗单位的工作督促不够。

3、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由于协调、动员工作不到位,目前只处于独家管理状态,使宣传力度及病人“四免一关怀“落实都存在着一定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

1、以甲型流感防控为重点做好甲型流感防控业务指导、疫区调查处理及各项应急准备,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及其他常见传染病的疫区处理,同时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2、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高危人群干预、及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同时完成公共场所的基线调查和宣传,对公安在押人员进行检测和宣传。动员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进行免费咨询检测。开展好12月1日艾滋病宣传日活动。

3、进一步提高乡镇预防接种率报告质量,开展接种率调查,加强麻疹、风疹、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疫情管理,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4、做好乡镇网络直报人员的培训工作。对县、乡(镇)医疗单位进行传染病及死因报告的监测和业务指导工作。

5、做好生活饮用水月监测、丰水期水样检测的准备工作。

6、抓好地方病防治工作,以碘缺乏病、布病防治工作为重点,做好地病监测和消毒监测。

7、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接种率调查、卡证复核。9月份开展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做好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防控工作,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望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篇3: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1 规范化建设开展情况

1.1 政府高度重视, 多部门协调, 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自辽宁省卫生厅于2005年召开了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试点启动会议之后, 各试点市、县区高度重视, 将规范化建设纳入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市长市政府目标责任制, 并实施目标考核管理, 各试点市、县都成立了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责任, 注重部门协调, 积极同财政、发改、教育、动监、城建、宣传等部门配合, 共同开展和推进疾控规范化建设;各级政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 基本保证了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艾滋病防治、突发事件处置及物质保障经费, 并做到规范使用管理, 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1.2 完善制度, 科学管理

为保证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大部分试点做到工作有据可依, 行为有章可循, 制订了业务、行政、党务工作等各项制度以及科室职责、岗位职责和奖罚细则等, 并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单位实际情况变化不断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标准, 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相关部门专题会议, 进行任务落实, 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实行综合量化考核,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督导、评价制度, 定期开展疾病控制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评估, 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估情况, 保证各项业务工作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开展, 基本实现科学化管理。

1.3 加强队伍建设, 全面履行疾控各项职能

各试点地区以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为主线, 业务建设为基础, 通过业务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队伍素质, 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并按要求完成各项报告、评估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并逐步实现常态管理, 结合实际制订应急预案, 调整应急机动队伍, 按照辽宁省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储备应急物资, 做到规范管理并及时更新;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保证及时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加强网络管理、认真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 规范开展传染病、寄生虫及地方病、免疫规划、性病艾滋病、慢性病、病媒生物、消毒监测、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预防与控制等相关业务工作, 主要传染病控制及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4 各市取得的成绩及亮点工作

辽宁省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是以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现有的资源为起点, 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职责为准绳, 坚持政府领导, 部门协调、明确责任,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全面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几年来,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各试点地区规范化建设各具特色, 初见成效:

沈阳:实行“收支两条线”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省应急示范区建设;艾滋病防治、控烟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大连:艾滋病患者门诊医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对新发肺结核病人给予营养和交通补助政策;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艾滋病宣传品制作;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死因网络直报系统和与国际接轨的肿瘤防治网络信息系统;积极探讨社区 (乡镇)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模式并编制发放了《社区 (乡镇) 疾病预防控制指导手册》;应急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深化应急能力不断提高;严格质量管理保持一流的检测能力;在重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鞍山:将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 常态化、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实行日常工作网上直传;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主线工作, 很好地融入省战线工作和日常工作。

抚顺:成立贯彻落实辽宁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评价标准实施方案办公室、加强学习培训、掌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 正确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本溪:学习和贯彻落实疾控相关法律法规, 强化法律意识, 规范疾控工作;在队伍建设方面, 制订了学科带头人发展培训规划, 针对业务骨干制订了培训计划;编制了《疾病预防控制法规规范汇编》并被省卫生厅采纳;建立了各科室的档案管理规程、档案实施规范化管理。

丹东:卫生局方面将规范化建设纳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给予疾控中心近千万元的财政支持, 利用疾控体系建设国家专项, 促进传染病院、结核病院规范化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争取利用国家、省、市财政5个专项, 仪器达标率由11.47%上升到70%, 追平省平均水平15年差距, 为建设“规范的仪器装备”奠定基础;争取人事部门支持,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 初步完成了队伍建设量的积累, 为建设“规范的队伍”奠定基础, 完成组织改造, 建立与职能相适应的组织机构与行政体系, 为建设“规范的体制”奠定基础;规范业务用房面积稳步增加, 为实现“规范的环境设施”奠定基础。

锦州:重视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 成立了规范化建设考核评价领导小组, 每季度对中心各科室进行考核, 每半年对县区级疾控机构进行考核评价, 年底对县区日常考核进行复核。

营口:政府对疾控工作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 各级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纳入了财政预算, 重点疾病防治保障经费、国债项目配套经费基本到位, 市、县、区疾控机构办公用房、检验能力等显著提高;建立较为完善的局域网络, 自行编制管理应用软件系统, 保证业务工作顺利进行;按计划分步骤实施人才培养策略, 满足疾控发展需要。

阜新:市级疾控机构加强内涵建设, 积极开展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 目前已批准的213项检验能力通过了国家三次有效监督评审, 此项工作位于全省上游水平;资料整理规范, 建立规范化建设工作档案柜;阜蒙县、彰武县、细河区三个示范区的乡镇防保机构全部纳入县区直管, 确保人员和经费的有效落实。

辽阳:组织机构健全、责任清晰、工作落实到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成情况较好, 涉及指标达标率较高。

盘锦:开发了自动化办公系统, 实现行政工作规范化;正在开发全市公共卫生信息化系统, 实现公共卫生管理的规范化;开展职工量化考核, 实现综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规范管理社区服务, 把规范化建设于当前社区卫生工作要求结合起来, 大力推行乡镇和社区的公共卫生工作规范化建设。

铁岭: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进展迅速, 建立起了良好的部门协调机制, 有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强。

朝阳:在政府对疾控工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重点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对下级机构的培训与指导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葫芦岛:在传染病监测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完善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设置, 深化机构体制改革等方面有显著成绩。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投入不足, 仪器设备短缺

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投入相对不足, 主要体现在县区级疾控机构, 各县区经济和人才资源差距较大, 部分县区受经费、人力、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开展工作存在难度, 整体水平的提高存在困难。

由于经费紧张, 工作用房缺乏, 检验用房缺口较大, 无法建立规范化实验室, 免疫规范化门诊建设严重滞后。疾控中心现有的检验设备、监测工具只能应付当前日常检验工作,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 致使仪器设备得不到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疾控中心承担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任务日益繁重, 现在的设备与疾控工作的发展极不匹配, 致使一些新技术得不到引进。此外, 因经费等问题, 疾控机构网络建设工作、应急队伍与物质保障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物质储备种类、数量仍然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

2.2 人员编制不足, 素质亟待提高

随着辖区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业务范围不断拓展, 按照辖区人口比例, 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明显偏低。多年来有经验的老同志不断到达退休年龄, 又没有专业人员的引进, 致使专业人员数量不足, 同时少了传帮带的作用, 中心缺乏有经验的骨干力量, 职工在业务水平和素质上参差不齐, 一方面给各项业务工作开展带来很大难度, 另一方面接受国家、省、市相应培训机会较少, 科研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论文数量未达到考核指标要求, 且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特别是随着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开展, 基层防保人员存在年龄偏大, 业务知识不全面, 业务水平偏低等问题, 很多工作开展受到制约, 基层防保人员业务能力亟待加强。

2.3 绩效与规范化建设不能统一, 工作缺乏延续性, 指标实现困难

近年来多项新医改政策出台, 规范化建设需要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还需要进一步规范相应工作标准, 自绩效考核标准出台以来, 就按照绩效考核标准开展工作, 未能把规范化建设工作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起来, 某些工作指标不切合实际, 无法达到目标, 其自评结果无法真正体现疾控工作的完成情况。各专业、各县区对指标的理解和标准掌握不一致, 有待于统一。

2.4 能力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疾控管理与专业队伍需整体提高, 乡镇、街道疾控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试点县对规范化建设认识还需提高, 对本区居民健康需求, 特别是基本预防控制需求了解不够, 工作尚有差距, 部分农村地区疾控力量十分薄弱。

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不平衡。慢性病管理工作、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工作涉及多部门交叉, 没有统一协调, 进度缓慢;传染病救治、精精神病防治尚没有纳入体系。

2.5 各部门协调不当

部分相关部门在履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职责过程中尚缺乏主动性, 需督促才能落实。五大卫生工作中的监测工作须与卫生监督机构协作才能开展, 由于政府协调不到位, 导致相关资料因气象、水利、公安等部门的配合不够而无法收集, 影响工作开展质量。

3 工作设想

3.1 建立长效机制, 进一步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工作

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 巩固规范化建设试点成果, 全面把握疾控规范化建设的内涵, 从建设、操作、绩效三个层面下工夫, 增强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强化依法科学履职意识, 加大专业督导力度,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规范、方案等开展各项工作, 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 争取将传染病救治、精神病防治纳入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指挥决策系统, 不断增强规范化建设的实效。

3.2 加大资金投入, 推进规范化建设工作

明确责任, 动员各级政府、财政、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规范化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结合疾控工作的职责和需求购置短缺的实验室仪器设备, 设置专项工作经费, 提高疾控机构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 确保规范化工作持续、有效、强力推进。

3.3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合理优化

抓住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有利契机, 加快落实岗位设置, 加强引进专业人才, 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实行全员聘用制, 逐步实行按需设岗, 竞聘上岗, 以岗定酬, 合同管理,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加快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重点加强对社区、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培训、检查、指导和考核。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抓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 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 培养业务骨干力量, 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 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 提高科研论文水平, 全面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可持续发展。

3.4 将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工作融合统一

以规范化建设和绩效考核为抓手, 将规范化建设工作贯穿到实际疾控工作和绩效考核中, 把规范化建设工作由重点变为常规, 实行常态化、信息化管理, 作为指导疾控日常工作的标准, 通过绩效动态考核, 对疾控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估, 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责, 客观评价各项业务工作取得的成效, 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可持续发展。结合疾控工作实际, 将疾控工作规范化建设与绩效考核工作结合, 以规范化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向深入开展, 真正体现出疾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

【理论与实践】

篇4: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0.9%,主要是受到外部需求因素影响,也有对去年年初虚假套利贸易“挤水分”的因素。从5、6月份数据看,外贸形势已出现转好迹象。上半年外贸运行的主要特点是:进出口累计下降幅度收窄,5、6月份连续实现正增长。一般贸易增长较快,加工贸易下降较多。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累计降幅收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累计增速提高。中西部地区出口增长较快,东部地区进出口有所下降。对欧美日、东盟贸易保持增长,与香港、台湾地区贸易大幅下降。

上半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略有增长。1—6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10973家,同比增长3.2%;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2%(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14.8%,占比进一步提升,达56%。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9.6%。

前6个月,我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433.4亿美元,同比下降5%。总体看,我企业境外投资正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因素制约,我国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我们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认真落实稳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完善投资环境,改革外商投资项目管理方式,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维护跨境投资的良好秩序。

一是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进展。按照国务院要求,继续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加快推进建设。参与上海自贸试验区新一轮扩大开放措施研究,自贸试验区提出新的31条开放举措已获国务院批准。指导和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定2014版负面清单,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条调整为139条。研究建立自贸试验区外资安全审查制度,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试行有效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措施,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各项主要工作任务取得明显进展,试验区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改革效应开始显现,国际国内反映积极,树立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二是推动自贸区战略实施取得进展。发展改革委作为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主要参与部门,一直积极推动我国自贸区网络建设相关工作。今年7月1日起,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至此,我国正式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达到12个。积极参与中国—韩国、中国—澳大利亚的自贸协定谈判及研究,拟推动谈判早日完成。同时,还积极推动中日韩、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项自贸谈判,参加我国与斯里兰卡、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并参与研究探索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可能路径。

三是出台《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5月,发布《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12号),规定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有中方控股(含相对控股)要求的鼓励类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以及属于《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第一至十一项所列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外,其余《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中的允许类项目、没有中方控股(含相对控股)要求的鼓励类项目取消核准,由地方投资主管部门备案,并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限制类中的房地产项目和总投资(含增资)5000万美元以下的其他限制类项目以及有中方控股(含相对控股)要求的总投资(含增资)3亿美元以下鼓励类项目核准职责下放至省级政府。从项目管理层级看,12号令将绝大多数核准和所有备案的外商投资项目均下放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负责,实现了属地化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同时,在备案管理上,我们充分借鉴了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经验,对外商投资项目备案要求进行了大量简化,不再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内容进行审查,赋予企业投资自主权,激发市场活力,注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社会有关方面一直高度关注此次改革,并给予了积极评价。

四是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今年4月,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9号),大幅提高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取消企业境外投资中,除涉及敏感国家或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外,中方投资10亿美元以下的项目核准,对一般境外投资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同时,进一步简化程序、明确时限,提升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为切实抓好9号令的贯彻实施工作,于5月下发《关于实施〈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外资〔2014〕947号),明确了关于项目核准、备案和信息报告申请文件及附件的要求,发布了境外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示范大纲、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申报文件和申请表格式,以及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报送函和信息报告格式等,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项目管理的便利化和透明度。按照2013年的核准情况测算,9号令新规实施后,92%的项目将改为备案,大大提升企业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

五是建成并启用境外投资项目网上备案系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的要求,推进境外投资项目管理由核准制向备案制转变,完成了全国境外投资项目网上备案系统建设工作,并于6月底正式启用。通过网上备案系统,所有申报企业均可在网上完成项目备案,实现与项目备案部门的线上交流,及时掌握备案办理进度。在提高备案效率的同时,网上备案系统实行24小时安全监测和数据隔离,有效保障了项目信息安全。该系统便捷、高效、安全,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和境外投资监管水平。自网上备案系统启用以来,企业和地方普遍反映境外投资项目备案效率显著提高。

下一步,在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方面,我们将继续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推动以下五项工作,一是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改进和完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认真贯彻施行发展改革委12号令,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诚信记录等信息的横向互通制度,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管的信息共享。建立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实现外商投资项目可查询、可监督,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管理办法,为完善全国性的外商投资安全审查机制积累新经验,探索新途径。二是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利用外资产业和区域结构。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进行补充修订。积极引导外资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开放,有针对性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三是统筹软硬环境建设,改善重点领域投资环境。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创新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把利用外资从主要依靠生产成本优势转到主要依靠人才、环境、市场上来,致力于形成产业配套、国内市场、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行政服务等各类要素综合新优势。四是加强境外投资宏观指导,完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实施境外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区域投资规划。重点鼓励有利于满足国内能源资源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化解国内过剩产能、带动设备标准和服务输出的各类境外投资。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协调,避免无序竞争。引导企业在境外依法合规经营,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加强境外投资环境影响与风险评估,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快境外投资法制建设,制定和出台《境外投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改革境外投资审批制度,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最大限度减小核准范围,简化核准手续。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允许个人投资者开展境外投资。五是构建境外投资综合服务体系。强化财税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健全对外投资统计、监测、评价和通报制度,建立政府层面公共信息平台,为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大力培育和支持国内资产评估、法律服务、会计服务、投资顾问、设计咨询、风险评估等相关中介机构。支持行业商(协)会积极发挥服务和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的要求,发展改革委将积极推动中韩、中澳自贸协定谈判于年内结束,做好中日韩、RCEP等自贸协定谈判的相关工作,推动中国—斯里兰卡、中国—哥伦比亚等自贸协定谈判尽快启动,并继续探索与更多的贸易伙伴建设自贸区。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的要求和近期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还将支持有关地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园(港)区,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新的改革举措为重点,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篇5: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过去的半年时间,是忙碌而充实的,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在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将半年来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方面

半年来,本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能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同时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工作态度端正,能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二、工作能力和具体业务方面

我是一名卫生监督员,主要负责对餐饮服务许可证、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申请许可审查和日常监督检查,及对公共场所卫生现场采样检测;

1、通过半年的锻炼,使我在被监督单位现场检查时和书写监督意见书中更能把握住关键点,提出的监督意见也更具针对性,更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2、对于检查中经常性遇见的问题,能详实的书写现场检查笔录,能够按照《卫生行政执法文书指导手册》的要求,做到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等原则进行记录。

3、学会了甲醛分析仪、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红外线分析器等卫生检测仪器的基本操作。

三、存在的不足

1、监督检查时易犯经验性错误,对一些问题的存在有点想当然,例如:当操作间有多个刀案时,不能做到全部检查是否有功能分区标志,往往是检查少数几个就全部代表了。

2、现场检查笔录的书写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餐饮服务单位从业人员健康证数量不够时,一般都是在笔录上显示几个没有合格的健康证明,不能反映出具体哪些人没有健康证,从而使下一次的检查没有针对性。

3、对个别卫生检测仪器的操作还不是太熟练,如:甲醛分析仪,由于操作起来用时间比较长,自己的操作次数比较少,以致于不是太熟练。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我将进一步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拓宽思路,求真务实,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法律法规要做到每月回头看,遇事回头看,积极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相对照,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进行卫生检测工作时使用的仪器多操作,使不但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检测仪器的实际操作方法而且能知晓仪器的工作原理。

篇6:2022年上半年疾控工作总结

在省卫生厅的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全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体要求,结合我市情况全面部署,坚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认真防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切实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霍乱等重点疾病防治,全面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稳步推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夯实精神卫生工作网络,有序开展“五工程两行动”及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工作,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上半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7种,11594例,死亡22例,累计报告发病率为147.26/10万,死亡率0.28/10万,病死率0.19%。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下降19.65%,死亡数下降8.33%,增加病种流脑和乙脑,发病数增高的病种有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梅毒和疟疾。上半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3548例)、乙肝(2757例)、痢疾(2483例)、梅毒(988例)、丙肝(620例),占发病总数的89.67%。

截止6月30日,报告229例HIV/AIDS,累计报告1822例;其中我市常住居民报告75例HIV/AIDS(较去年同期增长36.36%),常住居民累计报告582例。共筛查疑似肺结核病人 12148人,发现和治疗肺结核病人3196例,肺结核病人治愈率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 95.0%。完成药敏试验耐多药可疑者158例,纳入治疗患者41例,完成项目年任务的64.1%。

全市至7月15日今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13977例,重症3例,无暴发疫情,无死亡病例。

全市1-6月份冷链系统正常运转,共报告接种免疫规划各类疫苗773164人次,其中乙肝疫苗121169人次(接种率99.49%)、卡介苗37581人(接种率99.58%)、口服脊灰糖丸128472人次(接种率99.02%)、百白破疫苗128012人次(接种率98.97%)、麻风疫苗47388人次(接种率98.12%)、麻腮疫苗37445(接种率98.54%)、A群流脑疫苗58887人次(接种率98.17%)、A+C群流脑疫苗29961(接种率97.86%)、乙脑疫苗34706人次(接种率98.80%)、甲肝疫苗33993人次(接种率98.80%)。

二、主要做法

(一)实施强基工程,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内涵建设和体系建设

一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根据《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指南》和《湖北省卫生厅关于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各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江汉、东西湖两个区为2010年我市开展省级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建设试点区,江岸区、硚口区、武昌区、青山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东西湖等五个区开展区级实验室等级达标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工作机制。积极探索疾病预防控制规范化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开展“疾控能力、保障体系、运行机制”三大建设,以试点带动全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涵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工作职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科建设。在完成全市18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创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提升标准化公共卫生科内涵,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强化素质,提高水平。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坚持建立和健全标准化公共卫生科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充实和完善公共卫生的服务内涵和质量,强化“标准化公共卫生科”这一我市首倡的卫生服务品牌,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三是完成医院公共卫生科(处)建设。2009年,我市提出开展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努力打造医院公共卫生统一管理的平台,实现医院公共卫生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属地化管理。至今全市共有23家按照《武汉市加强医院公共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工作考核标准(试行)》,完成了二级以上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完成目标任务的40.35%,强化医院公共卫生职能,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今年按照工程实施方案,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工作联系和交流,完成全市医院公共卫生科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医院公共卫生科(处),打造医院公共卫生统一管理的平台。

四是圆满完成市人大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调研任务。5月19日——6月11日,市人大先后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六次调研。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处制定了详细调研工作方案,详尽地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汇总,准备工作充分。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一行视察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甸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信息管理、实验室建设等内容,6月23日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林国生局长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作专题汇报,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市人大的高度肯定。

(二)强化惠民措施,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一是完成省厅下达的乙肝补种任务。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将15 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纳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年)》(国发[2009]12号)的精神,按照《湖北省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鄂卫发[2009]41号)要求和《武汉市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安排,我市将在2009-2011年,对15岁以下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目前,我市已完成129594人次1994年1月1日-1995年12月31日期间出生儿童查漏补种工作,顺利、有效、安全地完成省卫生厅接种任务。

二是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和管理工作。一是坚持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建立和完善疫情定期分析通报制度、规范疫情报告员持证上岗管理。二是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处臵,继续在全市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筛查,每两周对辖区医疗机构开展一次主动搜索。三是完善全市疾病监测种类,开展土源性线虫病、学生缺课监测,以及病媒生物监测和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四是强化麻疹等以学生为主要人群传染病防控,及时处臵疫情。五是加强登革热等新发再发传染病、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的预测预警,确保早期发现及时处臵疫情。

三是夯实精神卫生网络,加强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根据《湖北省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设臵规划》,进一步完善了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为构架的精防网络,夯实全市精神疾病防治技术管理和指导网络的网底。按照省卫生厅《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收集、排查、登记、报告、建档、随访、救治及应急等措施,截止6月底,中心城区共检出重性精神病人15163人,纳入管理病人共13647人,管理率达90﹪;远城区共检查重性精神病人7920人,纳入管理6732人,管理率达85﹪。

(三)突出重点,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1、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措施 一是做好重点人群筛查工作。上半年,我市积极推进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做好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积极探索男男同性恋艾滋病防治高危干预工作,有效开展母婴筛查与阻断,有序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截止5月,全市外展覆盖目标娱乐场所数为1,027家,覆盖率为99.9%。美沙酮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累计入组治疗人数为14588人,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对发现的阳性孕产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阻断。VCT门诊数据持续上报率89.7%,VCT门诊有效工作率92.3%,个案登记表合格率97.3%。

二是加强高危人群主动监测工作。

(一)在公安、司法、出入境检疫等部门的配合下,在劳教、戒毒、海关等场所内广泛开展了对吸毒人群、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出入境人员、长卡司机等各类高危人群的监测。1-5月份,在羁押监管场所共筛查5147人,检出HIV阳性数10人。

(二)加强国家级哨点监测和综合监测点的督导和培训,完成主动监测和筛查任务。1-5月,共完成5870名高危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工作,完成全年总任务量的41.63%,发现阳性9例。对公安系统的监管场所4025名被监管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筛查,完成总任务的40.25%,发现阳性9例。

三是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同时,探索建立由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社会团体构建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团体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提高病例管理工作的能力,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病例随访、治疗与关怀工作的质量,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是做好《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条例》实施12年以来,对促进我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的不断健全、防治方案的不断完善,《条例》部分条款与目前形势已不相适应,根据市政府法制办要求,对《条例》进行修订。我处组织相关单位抽调精干力量集中精力查阅相关资料,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议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出要点,整理成综合材料,形成《条例》修订意见稿。

2、常抓不懈,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

一是做好第五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同步实施“武汉市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涉及4个区(洪山区、硚口区、江汉区、江夏区)、5个流调点(江汉区2个流调点)。目前除江汉区第二个流调点外,其余4个流调点均已顺利完成了现场调查工作,正在整理资料。

二是加强《武汉市肺结核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信息系统》的经费落实和招标采购工作已完成,7月份将在全市安装使用,开发《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信息系统》,实现全市结核病诊治及治疗管理信息化,提高全市结核病诊治及督导治疗信息化水平,为提升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是实施示范区结核病基线调查。实施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湖北省结核病防治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的示范区结核病基线调查项目,江汉区设有两个调查点,硚口区调查人群增加了15岁以下的儿童,目前现场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四)科学规范,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社会民众关注度高的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1、强化全市卫生应急管理,建立卫生应急处臵工作规范。制订《现场应急处臵工作制度》、《卫生应急信息监测和应急值守制度》等管理制度,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

2、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梳理现有预案。分析汇总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预案编制目录,汇编印制《武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预案编制计划》,增强预案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加强应急演练。按照《省卫生厅关于做好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工作的紧急通知》(鄂卫发[2010]25号)文件精神,为切实提高全市救灾防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6月30日,组织开展救灾防病卫生应急演练。

4、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参照卫生部物资储备目录和省卫生应急物质储备指南,按照预防为主、有备无患、确保急需、留有机动、分阶段动态储备的原则,补充物资44种,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针对目前全国少数地区发生的洪涝灾害,对全市消毒药械进行了清理,随进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五)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做好甲型H1N11流感防控工作。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突出抓好学校、社区、农村等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以及重点时段的防控;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分析研判流行趋势,科学调整防控对策,推进疫苗预防接种,科学确定接种对象,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免费接种”的原则,积极防止疫情蔓延。3月20日前,全市累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98.83万人,接种活动有序进行,未出市现任何接种事故及严重不良反应,全面完成省卫生厅下达的任务,在易感人群中建立有效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屏障,遏制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播和蔓延。

二是强化措施,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坚持“早动手、抓主动、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防控策略和工作原则,及时部署开展手足口病防治。一是突出重点,把加强3岁以下儿童防控和及时发现聚集性病例作为防控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周密部署,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督导,及时与市教育局召开协调会,共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并建立起疫情沟通、协同反应的工作机制。每周及时向教育部门通报全市学校及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疫情,协调教育部门落实幼儿园晨检、健康教育、消毒、散发儿童病例的隔离治疗、停班关园等措施。统筹安排,加强监测预警、早期发现、及时处臵等措施,疫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地防控,(六)结合免疫接种安全行动,进一步规范免疫接种管理工作

以第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为重点,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省级示范门诊建设和冷链建设。二是根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原则,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健全功能完善、网路畅通、反应灵敏的覆盖到社区、镇、村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三是贯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严格疫苗的管理和规范化使用,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臵预案,强化安全接种。四是认真分析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存在的薄弱环节,制订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落实主动搜索、短信通知和免费接种等规定,联合教育部门把好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关。

(七)统筹兼顾,组织重大卫生日防病宣传活动。一是开展“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活动。3.24当日,刘顺妮副市长、周元副秘书长深入江汉区武展小学和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广场参加宣传活动,另在武汉市电视台《都市写真》栏目中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救治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二是开展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4月22日,在汉阳区五里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召开“武汉市儿童预防接种工作”新闻通气会,针对“山西疫苗事件”,在《现代健康报》、《武汉晚报》连续刊载5期有关预防接种的科普文章,消除该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误解。4月19日-25日期间全市开展以“消除麻疹,控制乙肝,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

三是举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系列活动——科学运动与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武汉站启动仪式。5月15日,卫生部在全国14个城市开展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系列活动——科学运动与健康知识教育活动”武汉站启动仪式在江岸区百步亭花园社区举行,现场组织教授对骨科相关疾病如颈、腰椎常见病的预防及科学运动知识进行免费咨询和体检。

(八)落实规划,做好慢性病及其他疾病综合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开展针对患者、高危人群、一般人群的综合防治。一是夯实死因和肿瘤监测工作。完成2009年全市新生儿死亡卡片信息交换和武汉市2003年至2007年肿瘤数据库跨年度排重,并开展“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监测工作”。二是积极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将高血压/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纳入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项目及考核标准,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高危人群筛查、病人管理及防治,提升我市慢病防治工作质量。

二是圆满写成省级消除碘缺乏病抽查考评。在市级消除碘缺乏病考评基础上,5月13-14日,接受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组成的省级消除碘缺乏病考核评估组对我市的消除碘缺乏病抽查考评,省级考评组认为我市考评抽查区江夏区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说明武汉市区级考核评估结果可靠,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同时,开展地方性克汀病现状调查工作。为准确掌握原碘缺乏病流行地区地方性克汀病人现状,为下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关怀照料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武汉市地方性克汀病现状调查工作,探索历史遗留地方性克汀病人的救助工作,降低地方病危害。

三是积极推进麻风改建改制工作,加强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上半年,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在麻风病防治机构体制改革的推进和麻风畸残康复项目的推动下,积极有序地开展。按照《武汉市麻风病防治机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稳妥有序地推进改制和人员分流工作,强化麻风病监测、流调、家检、健教等流行病监测和早期发现的职能,麻风病院(村)改建工作专班按照项目工作规划有序进行,截止2010年6月,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全市麻风病人的集中收治和统一管理的新病房土建工程大部分已完工。同时,继续做好现症病人的联合化疗、定期体检、监测及新发病人的流调和排查工作,全市麻风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三、做好全市职业卫生防治工作

全市上半年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扩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面,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检测企业检测率11.04%,重点行业监护率47.9%。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期间,在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楚天都市报上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同时开展宣传活动进中国(武汉)昭和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等厂矿,受到厂方代表和企业职工的热情欢迎与好评。

四、切实履行公共卫生技术服务职能

上一篇:护士演讲稿:病人在我心中下一篇:(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_十分钟赢得成功人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