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利用现状

2024-07-18

资源利用现状(精选9篇)

篇1:资源利用现状

世界钛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简要概述了世界钛资源储量、分布、开采利用状况以及经营钛矿的厂商.

作 者:邓国珠 作者单位: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100088刊 名:钛工业进展 ISTIC英文刊名:TITANIUM INDUSTRY PROGRESS年,卷(期):“”(5)分类号:F416关键词:钛资源 钛铁矿 金红石 钛渣

篇2:资源利用现状

淀粉废水资源化利用现状

0 引言 淀粉废水是淀粉及其相关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液,主要含有可溶性淀粉、蛋白质、有机酸、矿物质及少量油脂,是我国食品工业中污染最严重的废水之一.

作 者:阿不都艾尼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刊 名:新疆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分类号:X7关键词:

篇3:野生花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国外野生花卉资源研究及应用概况

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非常重视野生花卉的开发和利用。在1991年美国就建立了国家野生花卉研究中心, 专门从事本土野生花卉的研究和商业开发, 引种驯化了大量的野生花卉[2,3,4], 现今, 几乎一半以上的州在利用野生花卉美化环境。英国在丘园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的基因银行, 并于1987年成立专门从事研究并开发利用本国野生花卉资源的“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5], 澳大利亚自19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并应用野生花卉[6], 现在更加重视对本国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与引种栽培[7,8], 据文科军等[5]报道日本现在也在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本国资源, 近年来选用的种类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量, Halervy, Shillo等[9,10]也报道, 以滴灌农业闻名的以色列现在也在不断利用先进的技术, 开发利用野生花卉资源, 不断的增加植物的种类, 丰富花卉市场。

欧美发达国家在深入研究野生花卉各种生理特性的基础上, 也非常重视其开发利用。它们通常用于做花坛, 花境造景, 湿地植物景观营造, 石园造景、创建人工群落和复层结构, 建筑地基础栽植、缀花草坪, 固土护坡等。野生花卉是盆栽, 切花的重要来源, Considinc[6]曾报道澳大利亚曾经由于人为的选择和自然灾害对野生种群的破坏, 导致切花的种类急剧下降, 为解决此问题澳大利亚开始选用野生花卉做为切花和盆栽的材料, 在短时间内使切花和盆栽市场重现生机。野生花卉现在也常被用于园林设计上, Joneson等[11]报道、剑叶金鸡菊 (Coreopsis lanceolata Linn) 、两色金鸡菊 (Coreopsis tinctoria) 、宿根天人菊 (Gaillardia aristata Pursh、黑心金光菊 (Rudbeckia hirta Linn) 等野生花卉因其无大的直根、花期长、适应南部气候、耐刈剪, 被用于加尼福利亚洲做露天的草坪, 新泽西州也提倡用野生花卉建立草坪。此外英国还选用部分野生花卉和干草简单机械混合来提高饲料产量[12], 这方面的成果已初见端倪。可见野生花卉不仅可以用于园林植物的配置中, 其它方面的经济价值也相当可观, 正在被各国争相开发。

二、国内野生花卉资源研究及应用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 地形复杂, 具有多种多样地气候和土壤, 植物的种类繁多, 约有3万种, 居世界第三[13],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花卉的宝库”。据不完全统计, 在北方野生植物中, 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有300种, 涉及到50个科[14]:甘肃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可用于观赏的野生植物有约1000种[15], 西藏野生的花卉以高山花卉最具特色, 主要有杜鹃属、报春花属、龙胆属此三类共计约有420余种[16], 此外, 马先蒿 (Pedicularis verticillata) 、绿绒蒿 (Meconopsis

integrifolia) 、紫堇 (Corydalis edulis Maxim) 、凤仙花 (Impatiens

balsamica) 等的种类也很多[17]。全国其它省市也均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花卉植物资源[18,19,20,21,22]。但是, 现在我国被引种驯化的野生花卉不足1/3, 尚有2/3的资源有待开发[23]。例如木兰科植物, 广州华南植物园、昆明园林科研所、浙江富阳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武汉林业科学研究所等虽引种了90种, 相当于国产木兰科植物总数的10%[24], 但驯化和栽培的成功却微乎其微。

目前, 我国野生花卉植物资源普查已基本结束, 各地植物园, 园林科研部门以及其它一些单位开始了野生驯化工作。主要集中在专类的引种, 对引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生态习性, 繁殖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13]。

三、野生花卉开发利用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篇4: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研究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可持续化发展;经济效益

1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资源、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土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最高的部分,是城市建设的一个向量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兴替与地区的发展。

2 相关理论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技术手段和国民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性社会,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驱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利用。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供给有限性和稀缺性,严重制约了用地面积的扩张,因此,最大效益地利用存量土地是实现土地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点和关键[1]。生产性原则:保持和增加土地生产服务水平;稳定性原则:减少风险投资增加投资稳定性;保护原则: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土地资源潜力,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行性原则:注重投入产出分析,是用地的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活力;可承受性原则:开发投入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能脱离现实。

2.2区位理论

区位是研究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由自然、经济与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综合实体的概念, 也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的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2]。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1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的扩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翻倍增加以及扩张速度的大大加快。(2)城市土地资源使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建设型土地内部结构趋于优化。(3)城市用地擴展形式多样。外延与内涵的结合。(4)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已逐步提高。

我国学者将先进的研究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引入国内,结合我国城市化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开始了城市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的研究。

3.2国外研究综述

对土地经济效益的评价,首先源于1930年在德国国家财政局,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经济效益评价的理论被提出;1934,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指定了土地定级方法的经济效益;1948,康克林提出的土地经济效益分类系统化。十三年后,根据经营活动的性质,康克林提出土地经济效益的分类方法;20世纪后期到21实际初,在城市扩张和城市土地经济效率等一系列关乎发展问题的领域相关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因(1997年)、唐斯(1998)认为,城市分散,影响城市土地的经济效率;卡恩(2000年)认為,城市扩张具有负外部性成本;一些学者(戈登,1997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率,但许多学者认为,城市扩张导致显着减少耕地和低效增长。

4山东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问题

山东省各地级市城市用地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城市间用地效益存在差异,城市土地的开发尚具潜力。山东省的整体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较高,但相较其他省会城市用地的经济效益,集约化程度还远远不够。有些用地效益不强的地市取得的成绩存在不稳定性,还应当建立适当的指标体系进行投入产出控制,综合各方因素,针对投入有冗余、规模报酬递减的决策单元,应采取相应措施,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杜绝粗放滥用现象;针对产出不足、规模报酬递增的决策单元,应采取适当措施,通过适当增加资源和技术的投入,从而获得产出和效率的最优化效益。此外,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贯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原则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

5 提高城市用地高效利用的建议

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问题不仅对土地造成了压力,也造成了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从事于第二、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投入因素是决策单元可以决定的,而产出是不能决定时,我们就要考虑投入是否可以减少,通过投入的减少来提供用地效益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调整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做到以更少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土地资源使用效率以及资源的效益回报。

在投入指标的投入要素中,固定资产投资属于财力方面的投入,投资要收到良好的回报,就应该在投资前有理性的分析和详细的规划,避免盲目投资,避免向落后产能产业的过度投资。

土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经济利用效率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受经济政策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时,各项投资都会增加,当然这期间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警惕盲目投资现象的发生,更要避免盲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要忘记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建设开发过程中,秉承绿色发展思想,注重土地利用技术的突破,深度挖掘土地生产率的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

参考文献

[1] 李枝平.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朱志文.重庆市土地综合利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9.

篇5: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工作简报

第1期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组2008年6月12日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

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

一、基础工作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于2007年11月末正式启动实施,项目组于2007年底完成了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编写,2008年3月下旬在重庆市通过了全国专家组的初审,4月通过了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省内专家的初审和吉林省国土资源厅的审查,并于五月末顺利地通过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办公室组织专家的终审。现正在由吉林省地质调查院组织实施阶段。

自项目开展以来,项目组组织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先后参加了北京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研讨会、重庆召开的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省级实施方案审查会及在北京组织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学习。

二、工作进展

1月中旬至4月末,项目组组织有关人员积极开展前期各项准备

工作,一是收集资料,如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数据库、吉林省矿产资源空间数据库、采矿权登记数据库、探矿权登记数据库及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等相关资料。二是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吉林省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实施方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5月开始,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综合,根据数据库坐标将矿区范围、矿权范围等投影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将矿产资源空间数据的矿体平面分布信息转到吉林省1:50万地形地质图上,以便确定核查矿区,编制核查矿区地质资料目录表和准备核查矿区储量库信息表等。

2008年5月5日吉林省国土资源厅储量管理处处长郝长河召集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召开了会议,在会上传达了进一步落实《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7号)和190号文和11.9视频会议精神,强调了这个项目工作的重要性。省国土资源厅对该项目非常重视,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由国土资源厅牵头,厅长亲自挂帅。会议认为该项目的深度、广度是以往没有的,明确了工作目标,就是要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为省区的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会议要求项目组抓紧组织实施,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快推进步伐。

为了确保2008年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推进,5月27日项目组向省厅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项目的报告》,并根据国家要求编写《吉林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申请书》。

三、近期工作安排

1.积极组织对全省参加该项目的地勘单位的技术骨干及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2.进一步做好核查矿区的确定,完成各项基础核查准备工作。

3.组织开展有代表性的矿区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试点工作,以此尽快推动全省全面调查。

4.各参加单位要落实组织机构、落实人员。项目组召开会议将调查任务落实到有关实施工作单位,部署各单位编写设计。展

5.完成申请省内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立项工作,将资金落实到位。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技术工程,项目组要在2009年底完成全省1291个矿区的核查与调查工作、综合研究、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及更新工作,技术要求严格,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动用全省具有甲级资质的地勘单位、近200余人参加该项工作。为此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做保障。根据国家要求,项目的经费由国家拨款和地方政府匹配资金两部分组成。目前,国家投入资金额度尚未确定,仅在2007年末,拨给我省50万元启动和准备资金。

篇6: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商学院09级2班

李应林

0907040118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针对控制四川省沱江流域的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主要介绍了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受污染情况;进而为保障该区域居民饮水安全,提出了一些治理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沱江流域; 农村;水资源; 水污染; 污染治理

一、沱江流域的水源特点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1.该区域水资源相对短缺且分配不平衡

沱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长502千米,流域面积2.8万平方千米。沱江流域的水资源主要补给是大气降水,河流的平均径流量143.1亿立方米,天然地表水资源为161.8亿立方米。流域内的水资源较为贫乏,而且该流域内的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所以中下游地区是目前水资源短缺主要地区。

2.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不注重保护水资源

据有关资料分析,沱江流域以利用水资源38.1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0.2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3.96亿立方米,生产用水4.01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3.6%。可见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主要是农业生产用水。由于沱江流域属于季风气候,所以每年都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但是丰水期时该区域的农业用水量较少,而在枯水期反而用水量很大。这就导致了河流径流时间分配与农业生产用水高峰期是冲突的,所以每年的4~6月是流域内水资源最短缺的时期。由于该流域的工农业欠发达,所以在工农业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所以利用水资源都较为粗放,利用率不高,重复利用率低,且污染严重。

3.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完善,所以导致很多乡镇企业和养殖场滥用乱排,而且没有很好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导致优水劣用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该流域水污染现状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分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和过境水资源。沱江流域上游地区由于是山区地形,水污染较轻,水质较好。中下游地区水污染较严重,特别是随着该流域内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加深,地表水资源的污染负荷增加。农村生活污染和乡镇工业(特别是造纸、制酒、制糖类企业)污染是造成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沱江流域县属以上厂矿1000余个,其中大中型工矿100余个,每年排放工业废水达4亿立方米以上,其中内江断水源污染较严重[1]。加上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回收处理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的生活污水没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附近的水库或河流;植被被破坏,土壤松软,降雨时大量土壤被冲入河流、水库,使水源浑浊[2]。调查发现,水中主要污染物有汞、铅、锰、铵氮等,说明除了工业之外,农业生产也造成了水污染,特别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2004年,沱江和污水日均排放量达0.53万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达0.41万立方米,工业废水日均排放量0.09万立方米,农业污水为0.03万立方米。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不仅污染地表水资源,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而没到沱江的汛期时,很多垃圾会随河水流到下游,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质。

三、分析污染的主要原因 1.乡镇企业乱排乱放污水

由于乡镇企业的经济实力较薄弱,资金较少、技术含量低、耗能高,所以没有健全的污水处理系统和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统;镇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的税收而有意无意的放纵,在客观上让企业更加大胆的排放污水;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2.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由于流域内的土地不是很肥沃,农民为了提高产量而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从而使得一些有害物质或者重金属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

3.生活中农民乱倒乱排生活污水和垃圾

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而且当地没有固定了垃圾回收站,所以很多农民都将垃圾倒在水源附近,每当涨洪水的时候,垃圾就被冲到河中进而污染了水源;另一方面农民缺乏节水意识和水资源重复使用的观念,将生活污水,如洗衣服水,厕所里的水等随处到,污染地下水。4.植被的破坏

一方面当地农民随意砍伐树木,破坏树林;另一方面大量使用除草剂和进行不合理的耕作,植被和草皮被严重破坏。这样不仅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且随着泥水进入河内,水库中使得水源浑浊,污染了水源。

5.缺失必要健全的基础设施或系统

由于流域内经济较落后,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健全,如必要的排水系统,水利工程设施等,这在客观上为当地居民乱排污水提供了一个借口;在水利工程上,特别是防洪的水利设施,使得在河流汛期来的时候,垃圾都漂在水面上。6.缺失水资源的法制建设

健全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的缺失,造成了水资源的产权不明,因为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水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所以在沱江流域就出现了各政府只管理本区域河段的现象,这样在一些交叉河段就成了监督的盲点,各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不顾中下游地区的水源问题;另外,没有严格的惩戒制度,造成了一些地方企业或养殖场污染水源的问题屡禁不止。

四、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1.宏观方面

⑴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意识

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人们以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的资源,所以忽略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因此要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更新观念,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全民对保护沱江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倡导讲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使保护水资源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民心。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和群众的参与。⑵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在沱江流域内可以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⑶加强流域监督管理,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以沱江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实现中央、流域、分区三级管理。完善落实双重领导体制,充分发挥现有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作用,且赋予它们必要的管理与监督职权,在流域内行使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能。加强流域监测管理,对规划的实施进行监督,对省界断面、水资源保护纠纷和其它水污染事故,以及城市入江排污口实施统一监测和管理。⑷科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方案,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纲领。规划编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4]:一是效益最大、污染最小。在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合理配置水资源,规划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二是节约优先。治污为本。提出节水措施。减少水浪费现象;通过查找污染源。提出治污的措施。三是合理确定水资源配置次序。先人畜饮水,后生态环境,在生产建设。四是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流域内各支流之间、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用水户之间的用水关系。五是人水和谐,转变人定胜天的观念。六是以供定需。社会经济发展的布局和规划都有符合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可供水量来确定区域内经济发展规划。2.微观方面 ⑴对于重点污染源

①制定排放调控规则,同时建立调控排污的监督和调度指挥机构。通过调查了解排污单位的生产情况, 污染源类别, 排污口河段的水环境, 协商制定排放时间, 数量的可调节范围, 在全流域平衡后, 作出科学调度,减少同类污物在下游河段的迭加的浓度。

②限制重点污染源发展。为实现调控排放,改善水质,水质评价实行“ 一票否决”[3] , 只要其中一项污物达到或超过某类水质标准, 整个水质就定为某类。有关部门根据流域内污染源类别、数量的组合, 向政府提出禁止兴建、或不准扩建、或关停的企业名录, 由各相关部门共同采取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限制重点污染源发展, 减少同类污物排放总量,为实施调控排放创造条件, 才能达到通过调控排放改善水质的目的。

⑵对于农村生活用水的处理

利用沼气技术可以有效的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沼气发酵既是一个生产能源的过程,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还是杀灭病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甲烷,获得能源,另一方面人畜粪便等通过发酵,不仅保存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并产生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生长素,同时杀灭了病菌。

⑶对农业生产污染的处理

针对流域内农民滥用农药化肥的问题,应该建设生态工程,比如饲养害虫的天敌等,来防虫害,这样不仅减少了污染,还能提高产量,进而发展绿色农业。⑷对生产生活垃圾的处理

通过固体废弃物控制,优化污染治理,进而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生活垃圾的处理采用定点收集,集中无害处理,焚烧和填埋并行。实施家庭垃圾分类回收,根据垃圾是否再生利用、处理难易程度等特点,由家庭事先分类袋装,在居住区设置专用垃圾回收站;工业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填埋方式为主;医疗废弃物必须单独回收、运输并用焚烧方式处理;建筑垃圾以填埋方式为主,及时处理施工产生的余泥,对于建筑固体废弃物需要堆置存放[4]。

五、结束语

针对沱江流域内水资源污染问题的探讨,对于解决和改善流域内 水资源污染现状、保障当地居民饮水安全和改善当地水环境都具 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施为光.沱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资源开发与保护杂志, 1990年第6卷 第1期

[2]戴向前,刘冒明,李丽娟.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地理学报,2007 [3]周祖冰.沱江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中国防汛抗旱, 2006年第1期

篇7:水资源利用现状调研建议范文

一、基本情况

1、气候干旱,降雨量逐年递减,大旱持续大旱的形势非常严峻。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干旱带,特殊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造就了这方土地干旱少雨,水源奇缺的境况,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受地球变暧和荒漠化大气候的影响,降雨量逐年递减,有气象统计资料显示,五六十年代**全年平均降雨量为320-350mm左右,七八十年代为300mm左右,90年代到2000年以来不足260mm左右,未来**越来越旱形势非常严俊。

2、全县水资源现状

全县水资源总量约1.1亿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3500万立方米,地下水2100万立方米,引黄河水近5000万立方米。

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7300万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500万立方米,地下水1800万立方米,提引黄河水近5000万立方米。全县已利用水资源总量约6500万立方米,其中雨洪径流400万立方米,地下水1600万立方米,提引黄河水4500万立方米。

3、未来10年(2020年)全县需水量预测

(1)人畜饮水量需水量:(20万人、250万羊、牛、猪)600万立方米。

(2)农业灌溉需水量:(水浇地28万亩,旱作节水10万亩)6500万立方米。

(3)各类工矿企业需水量:500万立方米。

(4)生态灌溉需水量900万立方米。

以上各项社会经济发展年总需水量约8500万立方米。

二、突出问题

1、未来10年全县各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年缺水1200万立方米左右。

2、伴随着大旱,持续大旱的延续,中北部地下水补给将严重失衡,水量锐减的现象非常严俊,水质变坏的现象将加剧。

3、县城居民生活水源地(骆驼井地区)还存在污染不达标的问题。

三、分析建议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奇缺的**县来说更是主要“瓶颈”和制约因素,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对策,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发展观的路子。基本思路是科学合理利用“三水”,做好“南、北、中”三篇水文章,确保全县各项经济建设用水安全。

1、做好南部山区雨洪径流的拦蓄利用文章。

大力推广符合南部山区实际的水窖砼集水场工程措施,以农户、村、组为主体,在现有水窖1.4万眼,砼集雨场0.9万处的基础上,再兴建水窖0.6万眼,砼集雨场0.6万处,使水窖总数达到2万眼,砼集雨场总数达到1.5万处,年可拦蓄雨洪径流总量达到600万立方米。使户均有水量达到100立方米,60立方米用于解决家庭中人和畜的饮水问题,40立方米发展节水庭院经果林或节水补灌农业,户均发展节水补灌农田2亩,南部山区6000余户农民将打造一个具有山区特色的万亩节水补灌示范基地。

2、做好中部扬黄工程扩建改造的文章。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扬黄二期续建工程建设的机遇,全面改造维修泵站、渠道、给水管网,沿渠道“长滕结瓜”,新建萌城、杜窖沟、石山子等四处水库,最大限度扩大供水能力,使年提引黄河水量达到6500万立方米。

二是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再扩展灌溉面积2万亩左右,使扬黄灌溉面积达到22万亩。

三是实施扬黄干渠百里生态综合治理建设,使这条天然河道成为高标准的生命源泉,永远造福全县人民。

3、做好北部地下水保护利用的文章

一是针对北部地下水补给条件十分有限的实际,走保护性利用的路子,严格控制乱打井、盲目开采地下水,年最大开采量应控制在1800万立方米以下,确保采补基本平衡,永续长久利用。

二是对现有(710眼机井、600余眼土园井、60余座塘坝小高抽)5万亩水地,实施高效节水改造,推广花马池杨记圈微滴灌技术模式,在不增加地下水开采量的前提下,使北部地下水灌溉面积翻一番达到10万亩。

三是对县城居民生活水源地(骆驼井)划定保护区,实施围栏封育管护,保护区内所有村庄人畜应逐年限期迁出,还原一个生态卫生洁净的水源地,确保县城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以上“南、中、北”三

篇8: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其利用对策

关键词:耕地,现状,对策

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镇扩张,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作为不可再生的资源、为人类提供食物的主要基地———耕地,自然成为矛盾的焦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土资源部门和相关院校研究的重点。

1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1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均占有耕地不断下降

在整体数量上,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86~1996年,全国净减少耕地200.00万公顷[1]。1997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3.50万公顷,1998年减少26.10万公顷,1999年减少约43.33万公顷,2000年减少近100.00万公顷。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资料,我国“十五”期间共减少耕地616.13万公顷[2]。“十五”前4年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45.00万公顷,而2005年净减少36.16万公顷,2006年净减少30.68万公顷,2007年诤减少6.00万公顷,2008年净减少1.93万公顷,耕地减少势头有所减缓。中央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即到2010年,全国耕地不得少于1.2亿公顷,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在人均占有量上,我国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据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由建国初期的0.18hm2,到1979年的0.10hm2,到2006年的0.09hm2,已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特别是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人均耕地大于0.13hm2的省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西南自然条件较差、粮食产量较低的地区。人均耕地小于0.07hm2的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个省和京、津、沪3个直辖市。其中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最低值0.05 hm2的县达666个,占全国总数的23.7%,有些县人均耕地甚至只有0.01~0.02hm2。更为可怕的是,我国人口仍在以每年1 000多万的速度增加,耕地却在以数万公顷的速度递减[3]。

1.2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我国耕地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不高。中低产田占2/3以上,高产稳产农田不足1/3,且大部分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明显加快,这些高产稳产农田急剧减少,在我国耕地净减少面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说我国实行了占补平衡的措施,但往往是“占良田,补差田”。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专家们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得出的结论,我国南方有666.7万公顷良田被占用,同时,北方有666.7万公顷草地和湿地被开垦成耕地,这一减一加之后,虽然表面上看来,耕地的总量没有大的变化,但实质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北方新增的666.7万公顷耕地,由于位于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粮食产量不高,根本无法弥补城市化进程中南方良田减少所造成的损失。掠夺式开垦、水土流失严重、肥力投入不足、对耕地污染过多等,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不断下降。

1.3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据悉,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753.3万公顷,其中可开垦713.3万公顷,可复垦40.0万公顷。宜开垦农田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新疆,多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少数民族集中的边远山区,土地开发难度大,可利用的限制因素较多。

2 我国耕地现状的成因分析

2.1 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

2.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对土地的必须占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大幅推进,对耕地的占用越来越多,而且一般占用的都是优质地耕地,尤其近年来城市建设主要由城区向外推进拓展,城郊的耕地也就成为主要的占用对象。据统计,2004年仅城市建设征用的耕地面积就有1 612.6km2,还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占用和新建城镇的用地。同时,为了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能源、水利、工矿等也必然占用相当部分的土地。据统计,2004年全国修建公路60 900km,其中高速公路4 600km,大约占用土地24.36万公顷,修建铁路1 400km,大约占用耕地0.86万公顷[4]。随着近几年“村村通工程“的落实,占用的耕地数量亦不容小视。从目前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加快发展,对耕地的占用还要大量增加,我国的耕地面积势必要逐年减少。

2.1.2 我国耕地的盲目乱占滥用。

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时,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忽视粮食生产,大片良田被改为鱼塘、果园等经济作物用田,过多的占用耕地。由于土地审批权管理混乱,土地规划和计划管理不力,各地超计划用地极为普遍。开发区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圈占大量耕地,其中70%~80%属于超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乱建,涉及的土地几乎全是耕地,甚至有些至今尚未开发利用。城镇外延式盲目扩展,建设用地指标大量突破,建设占地成倍增长。乡村集体和个人在砖瓦窑、民宅和乡镇企业建设中超标占用耕地,浪费土地的现象严重,造成耕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2.2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的原因

2.2.1 水土流失。

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我国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 540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4.26%,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和西南地区,其次为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的失控增长,涵养水土的林地和草地被大量破坏,尤其是对不宜开垦的坡地进行开垦。水土流失可以导致坡耕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干旱缺水,导致耕层浅薄、土壤沙化、土壤肥力下降等方面,严重影响耕地质量[5]。

2.2.2 土壤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耕地面积为763.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和沿海地带。虽然每年都在治理,但盐碱化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主要是由于次生盐渍化耕地面积在不断扩大。

2.2.3 耕地污染。

我国耕地污染主要来自工业“三废”。每年都有大量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到耕地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由污水灌溉引起的耕地污染最为普遍。目前,我国的污水灌溉区已发展到30多个,污灌面积约73万公顷,污水年排放量为300多亿立方米,有85%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超出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泥作为肥料施用,也会导致耕地污染,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正常年无限制地施用超标准污泥[6]。据统计,我国受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已达400.2万公顷。另外,还有农用化学品污染。据统计,2004年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约为4 470万吨,化学农药约87万吨,塑料约1 791万吨[4]。尤其是一些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农用薄膜不能降解,给耕地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2.3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原因

耕地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数量有限,能开垦的绝大部分已经开垦。

3 实现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

用法律、行政手段严格管地,是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土地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制定一部比现行《土地管理法》更高级的法律来调整各种土地关系,统领土地领域的各种法规,并建立和健全保护耕地的法规体系,促进耕地的有序转用和流转。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对各项用地实行指标化,实行耕地总量保护制度,如制定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城镇规划区指标、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土地资源开发复垦指标、农业内部调整指标等;将土地出让金与地方财政分离,把建设用地计划管理、项目用地审批管理和用地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各司其责。通过完善各项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耕地。通过切实加强执法监管,严格规范管理,2008年全国土地违规违法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3.2 提高耕地质量

3.2.1 采取防治耕地水土流失的技术措施。

为防治水土流失,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耕作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三方面。如等高带状种植、水平沟种植和秸秆覆盖、少耕免耕、间种、混种、套种和草田轮作等耕作措施;坡改梯工程措施,在陡坡耕地上实行退耕造林种草,在缓坡耕地上实行间套复种的草田轮作,或实行粮草间、套、复种的用养结合制度,可以达到改土培肥、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

3.2.2 防治土壤盐碱化及耕地污染的技术措施。

为防治土壤盐碱化及耕地污染,要进行综合治理。土壤盐碱化综合治理的中心是调控水的运动,坚持以排为基础,统筹处理好排、灌、蓄、补的关系,做到旱地灌、涝地排、返盐期能控制地下水位。综合治理的措施必须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在排灌工程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平整土地、种植绿肥和培肥土壤等农业与生物措施治理次生盐渍化。耕地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有: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与监测;彻底消除污染源,如污水排放、污水灌溉都必须达标,少施化肥或因土因作物施肥,农药尽量选用高效安全的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制止滥用;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3 狠挖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潜力

开展土地整理复垦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耕地持续利用非常重要的措施。如通过旧城改造,同时将城市人均用地适当下调,提高容积率来增加耕地;通过村镇改造,制止农村宅基地超标占用、建新占旧、建设子孙住宅的现象,进行新农村建设,退宅还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对宜农荒地、滩涂、工矿乡镇企业废弃地的整理,也可增加一定数量的耕地,同时还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08年度补充耕地22.96万公顷,比2007年度增加3.40万公顷,比当年建设占用耕地19.16万公顷和灾毁耕地2.48万公顷超出1.32万公顷。可见,通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用地结构引导,狠挖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潜力,是促进耕地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书荣.我国耕地现状及持续利用对策[J].农村发展论丛,1999,6(3):25-26.

[2]成婧.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原因及耕地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06,22(9):39-43.

[3]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18(5):122-126.

[4]孔祥智,李圣军.现代农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5):9-12.

[5]韦善豪,覃照素.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性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7,22(5):105-106.

篇9:浅析刘庄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关键词:资源综合利用;刘庄煤矿;煤矸石;瓦斯;非煤产业链;矿产资源开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D9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5-012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5.063

1 概述

过去100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而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迈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能源消费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绝对比重高达约70%,可见其重要性。我国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部分已开发利用。因此,针对这一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煤炭,我们该如何进行资源综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命题。

刘庄煤矿位于安徽阜阳市境内,设计生产能力800万t/a。作为一座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刘庄煤矿积极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精神,降低“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排放,用行动诠释企业的发展理念: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

2 矿井水综合利用

刘庄煤矿井下涌水量约为600m?/h,根据需要建成了处理能力为5500m?/d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处理能力为20000m?/d的矿井水处理站。近几年矿井水利用率均保持在92.5%左右。

矿井水经地面水处理厂处理后复用于井下防尘、灌浆及地面日用消防,生活污水主要用于工业场地浇灌花草等,多余部分达标排放,从根本上杜绝了矿生产、生活废水对自然水系的污染。

选煤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泥水经处理设施处理后,作为循环水使用,做到煤泥水厂内回收,洗水闭路循环不外排。

刘庄煤矿的一系列水资源综合利用措施,不仅解决了矿井水外排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缓解了煤矿用水状况,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刘庄煤矿还采用了必要的自控监控系统,确保矿井水处理后浊度、色度、细菌学等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的要求,生活污水水质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规定的一级标准。

3 煤矸石综合利用

刘庄煤矿矿区面积大、井下开拓巷道长、煤层夹矸多,每年的矸石产出量在96万吨左右,如此大量的矸石作为生产的主要固体废物,如果不加以利用,堆积在矿区,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浪费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会成为安全隐患。

目前刘庄煤矿已经开始着手变废为宝,逐步消除地面矸石山,将矸石用于塌陷区回填造地、周边农村的铺路及作为农村砖窑厂烧砖配合料及矿区内铁路专线、道路基础的填筑物料。刘庄煤矿还积极探索采空区矸石充填及发展煤矸石电厂,最大限度地利用矸石资源,保护矿区周围环境,为国投新集建设绿色和谐型矿山开辟一条新思路。

4 瓦斯综合利用

瓦斯作为煤炭开采的伴生资源,如果直接排向大气,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刘庄煤矿东区于2011年建设了低浓度瓦斯发电站,一期工程共安装6台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预留4台机组位置。设备型号:500GF1-3RW,额定功率500kW,总装机容量3000kW。发电机组发的电经变压器升压为10kV,并入矿井10kV供电网络,供矿井生产、生活使用。

刘庄煤矿低浓度瓦斯发电站的投入使用,有效利用了煤矿煤层的洁净能源,使排空的瓦斯变害为利,有效减少了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净化了矿区环境,保护了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了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煤层开采的瓦斯问题,提升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 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及利用

刘庄煤矿自投产以来,地面塌陷面积大,做好塌陷区综合治理,积极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是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和政治任务。刘庄煤矿首先是积极做好塌陷搬迁工作,其次是做好水系治理、道路维护工作。确保矿区生态坏境建设达到要求。在历年实践中,刘庄煤矿摸索出多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5.1 土地整理法

地表沉陷在1.5m以下的非沉陷积水区,受地表沉陷影响,可能造成部分农灌沟渠破坏以及造成农田倾斜,土地整理就是要恢复被破坏的农灌沟渠,平整倾斜的农田,治理到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程度。

5.2 挖深填浅法

对于深度在1.5m以上、3m以下的塌陷区域可以采取挖深垫高的方式进行治理,该方法是将地表塌陷较深区域的泥土取出,充填到地表塌陷较浅的区域,以减少塌陷区的积水面积,恢复农业种植生态环境。

5.3 塌陷水域利用

按照“立足科学、有效治本”的原则,以塌陷地复垦为突破口,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建则建,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模式。对积水较浅塌陷区域,则采取挖塘养鱼、种养结合、立体开发的治理措施。刘庄煤矿塌陷区水域属中营养类型的水体,鱼类饵料较为丰富,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由于矿区塌陷水域大而且深,捕捞较为困难,可采用网箱养鱼,同时在天然饵料不充分的季节适当进行人工投饵。

另外,根据部分矿井的成功经验,可在塌陷水域建立水上公園,周围建设休闲或旅游的景点,改善矿区的景观环境,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6 发展非煤产业链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全面推进,作为现代化的大型煤炭企业已经不能仅仅偏安一隅,而应当大力投向煤炭开采的新篇章——发展延伸非煤产业链。刘庄煤矿目前正在尝试以下三个

方向:

煤炭开采→矿井水→生产用水、绿化用水、生活用水、矿泉水生产

煤炭开采→煤矸石→煤矸石砖厂、煤矸石发电厂→生产余热利用

煤炭开采→瓦斯→煤层气项目、瓦斯发电厂→生产余热利用

刘庄煤矿不断探索发展非煤产业,既是当前煤炭市场形势的要求,也是发展绿色矿山、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必经之路,可以预见做大做强非煤产业将是整个煤炭企业的最终趋势。

7 目标

刘庄煤矿按照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统一要求,以资源合理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和社区和谐为主要目标,以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为要求,追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将绿色矿业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刘庄煤矿通过开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力争实现土地复垦率达100%,生产、生活废水处理率达100%,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治理率100%等综合治理目标,达到绿色矿山的建设要求。

8 结语

刘庄煤矿绿色开采的实践证明,积极开展煤矿资源综合利用,不仅可以有效保护环境,减少潜在经济损失的发生,还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显得愈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斌.我国绿色矿山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2]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王敏(1986-),女,湖北黄冈人,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刘庄煤矿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

上一篇:团险核保制度下一篇:企业办公室科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