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2024-07-20

悦读经典收获未来(通用6篇)

篇1: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题目:困难面前坦然面对

—读《民间故事》有感

作者:刘彻

学校:永宁路小学

年级:六三

指导老师:董诣卿

困难面前坦然面对

—读《民间故事》有感

《民间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它收集了很多民间的故事,这些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留传下来的。它教给我许许多多的道理,这里面有做事情方面的,有做人方面的,还有学习态度方面的······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学会发思考。

其中的《捉妖戏老道》这篇文章,它讲的就是一个“老道”坐镇三清观,虽然他威名远播,但是却徒有其表,并没有真实才干,他不自量力地想要去去周外员家降妖除魔;结果呢,反被妖精治住,险些送了性命。像他这种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还要刻意卖弄,最终吃亏、遭罪的还是他自己。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衣着光鲜、能说会道、整天招摇过市就意味着有才学。才学不是显露在外的,它是一种内敛的财富。越是有真实才学的人越谦虚,因为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前一阵子我在区业余体校学习跆拳道。因为觉得有专业的老师教我们,平时又练得时间多一些,总以为自己了不得了,见

人就想来个大辟腿,让人瞧瞧我有多厉害。现在再想想自己的想法,当初的我何尝不是像这个老道一样呢?

而《银孔雀》则教会了我遇到困难是应该怎么做——只有不怕困难,坦然面对,我们才有机会战胜困难,不怕被困难打倒。人的潜力是无限,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挑战自己呢?那样的话,即使失败了,我们也不会觉得后悔,因为我们至少已经努力过!

生活中会有很多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如果因为我们害怕就不去尝试,那我们应无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的,每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小事情不也是一天天才学会的吗?

我刚学习钢琴的时候,因为之前学的双排键,手指没有力气,指尖老是立不起来,一立起来弹就疼的要命。所以就不想学了,可是双一想那么多人都能弹钢琴,我也是一个人怎么就弹不了呢?我也一定能行!带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心,我想了很多种办法,刻苦练习了三个月后,终于指尖站起来了。那一刻我是多么开心!只有经过努力才会有所收获,我体会到了这名话的真正含义。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很多故事,也学习到了很多哲理,《民间故事》这本书将会使我受益一生。

篇2: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各种书籍我都读了很多,在我家墙壁的书架上摆满了书,那都是我读过的,我每天都吸取着书中的精华,它们都流入到我的脑海里。

在经典书籍中,我认识了许多人和动物,他们鲜明的特征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乐于助人、不畏艰难的杜利特,他在海上航行,不怕风浪,帮助他的朋友度过各种难关;有出类拔萃的牧牛马斯摩奇,它生性聪慧,是一匹很优秀的牧牛马;有不屈不挠的福狼,福狼本是一名最低贱的啃骨狼,但它却经历了多次磨难,成为了一名守卫之狼;还有乐于探索的库巴克,库巴克从小就乐于探索,敢于和北极熊打交道,历经千辛万苦成为了一名动物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畏艰难,勇敢的去面对、去斗争。

读了这些经典书籍,不仅让我学会了很多的知识,还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书中的人物总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因此时而欢笑、时而哭泣、时而愤慨、时而振奋。读经典,绝不能只看热闹,流于形式,要深切理解书中的精髓,善于总结书中人物的特征、优点或缺点,因为我们要以书中的人物做我们的镜子,学习他们优秀的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今天,为我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篇3:悦读经典 书香校园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5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前来参加典礼的各位来宾、各位家长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承担本次军训任务的73211部队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今天起,各位同学将正式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同学们可能会问大学是什么?通过大学教育,我们能获得什么?中国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一句话大学是学习知识,修养心性,完善人格的地方。你们来到南京大学,正是要完成这样的使命,真正从精神上和学识上走向成熟,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

怎样才能成才?我觉得在当下的大学校园里特别需要强调 “读书成才”,这是因为社会上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之风正在侵蚀着校园风气,而手机阅读、网络浏览等休闲式、快餐式、碎片式的读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网络诱惑也在冲击着长期形成的校园学习习惯,在大学校园里“潜心读书”和“宁静致远”已变得不那么容易。大学校园里的读书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急”,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许多人读书的目的性太强,功利心过重,读书时一味贪求立竿见影的收益,一味求快,却不知读书最忌讳心浮气躁,囫囵吞枣。只有虚心静虑,真正用心灵去感受,去体味,去理解,才能真正从书籍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心灵的滋养。

再如“碎”,东零西碎,零敲碎打。我们常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都有海量信息产生,信息的洪流都在冲击着我们。读书也变得简单,例如从微博、微信上,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读”到某一本书的某些段落。但这些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用只言片语去理解作品无异于盲人摸象。没有系统化阅读的脉络去支持,这些零碎的知识最终只是无意义的点,无法为你展现出知识、思想的图景。

还有“窄”,坐井观天,管窥蠡测。有些同学喜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这固然是专业的需求,然而却也误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只有拓宽视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兼顾,在此基础上的“专”才能真正成为知识高原上的高峰。

“急”“碎”“窄”这三个问题极大影响着我们的阅读和对知识的获取。大学生究竟怎样读书才能更好地完善人的理性、良知和美德,培养推理、辨析、质疑、反思等批判性思维,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南京大学在去年推出了“悦读经典计划”,并用一年的时间精心准备了“南大读本”,我想同学们已经收到了这两本书,它是学校赠给大家的见面礼,它承载着学校对你们厚重的希望。

“悦读经典计划”是由学校一批教授按照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的遴选标准,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力”六个知识单元提出的书目清单,经过广大师生网络投票选出的60种基本书目和100多种拓展书目组成的。

“悦读经典计划”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悦读”,希望同学们以一种愉悦的心态来面对书籍,在美妙的阅读中求学益智,明理增慧;二是“经典”,希望同学们通过阅读经典,与伟大的思想对话,感受波澜壮阔的精神历险,从历久弥新的经典中洞悉世界,认识自我。

希望同学们不要辜负学校和老师们的殷切期望,积极参与到悦读经典计划中来,把你们的兴趣转移到读书上,在读书的时候做到:

一是苦乐相伴。阅读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漫漫求索之路,要有苦读的决心与勇气,以愉悦的心态来经历这一过程。要有“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执着,以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最终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贯通与愉悦。

二是思行并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如此总结学习的几个方面。读书也要有这样的思考、笃行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一定要有主动思考。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对经典反思,对自己反思,“尽信书不如无书”,以批判性的眼光去明辨真理,不迷信经典,不盲从权威,以理性判断,明辨真理,再以此反省自身,增慧明理;二是思考,通过思考将读到的内容消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行也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游学以增益读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最终将所学落实到实践中去,从而不至于成为古人所诟病的“腐儒”。

三是博专兼顾。《颜氏家训》中说,“求学之道,博专兼顾”。读书也是如此。“博”是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从各学科、各类型的书籍中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建立起丰满而扎实的知识体系与认知基础。“专”则是要在某一特定学科或特定问题系统深入,精益求精,从而建立起精深、独到的认识。“博”是基础与前提,“专”则是深入与突破,两者缺一不可。

四是取舍得当。书海无涯,一个人无法穷尽所有的知识,尤其是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尤其要注重对各类书籍的选择。这要求我们在读书时一定有所取舍,对于不同类型的书籍区别对待。例如,对于经受过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或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书籍,我们可以深入钻研,字字推敲,用力越多,收获越大;对于一般书籍,则可以通过泛读了解内容,扩充视野;而对于毫无价值的书籍则不应浪费时间。

同学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让我们拿起书本,悦读经典,将书香洒满整个校园。接下来的四年,你们将和南大携手同行,走在创造梦想、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能够有一段快乐、充实而又精彩的南大时光!

篇4:于丹-悦读经典_品味人生

悦读经典 品味人生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9)

摘要:中国的传统经典经过了历史的证明,能够对中国人的生活起到参考作用。真正的经典应该是在当下的解读里指导完成每个人生命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参照系,在这个世纪仍然有它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开卷有益。

关键词:文化;《论语》;孔子;经典 收稿日期:2011-09-23 作者简介: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文化”最早出自于《周易》。易传中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乎天文,就是要观察四时的变化,每年金秋时节为何来新疆的人特别多呢,就是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的纯美,这种由热转凉的分别被我们关注到了,人就能跟上天象的变化,这叫“关乎天文以查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要观察世间百态,凝聚起来这种思想价值观,再去氤氲入今,流化生命,这叫“文而化之”。“文化”是一个名词,但若从它本义上来讲,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所谓“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就是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文化的根性去指导你当下的生活。怎么样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文而化之”,让这种“文”照耀滋养我们的内心,一直能够融化到今天的生活里,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曾经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楼有多高这不是最重要的,要看有多少大的思想。我认为一所大学需要有大人格、有大胸襟、有大气魄、有大眼界,这些才使大学称之为大。一个人走到大学这个阶段,就标志着即将踏入社会。工作后,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说某某人有局限性。何为局限?局限就是一个人格局太小,所以为其所限。大家都知道下棋时,棋盘的布局最重要。一开始拥有一个大格局,以后就不会为其所限。所以在大学里给自己一个大格局,带着这样的格局再去走世界上的千山万水,你就能够去谋篇,就能够去驾驭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我想在西部、在新疆这样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风物之中去锻造和酝酿一种真正雄阔的大人格、大气魄,这是我们在大学时代真正应该去完成的。

悦读经典

中国的文化源头是儒道释,这三家有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分工。儒家负责让我们了解每个人和社会、他人的关系,这样能安身立命;道家让我们了解个人、宇宙、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能滋养身心;而佛家是教我们每个人与生命自我之间建立关系。这样才能沟通心灵。文化从来就不是艰涩难懂的古文,而是一阵风,一轮月,一场微笑。

阅读的目的是要把阅读的趣味提升起来,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找到阅读的快乐,使人悦读经典。同时,阅读不单是读书本,更要阅人阅己阅生活,靠悟性读出智慧。只有真正乐在其中,回归到内心,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我们学习经典不是要拉着我们年轻的大学生穿越古典的隧道回到先秦,而是邀请古人穿过隧道来到今天,在21世纪的语境下,去重新解读这些经典。大家仔细看一看,中国儒道释三家的经典之作,会发现它的操作性非常强。就说“仁”这一个字,孔子给了五个操作原则,叫做“恭、宽、信、敏、惠。”我们来看看孔子给的这五条操作准则跟大家今天的生活有没有关联:

1.“恭”

孔子说:“恭则不侮”,就是说你想自己的生命不招来一些无端的羞辱,不招来一些摩擦与冲突,就先要毕恭毕敬地去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对人恭敬,同时你自己也会活得有尊严。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听着简单,做起来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越强调自我中心的人,越容易和别人有冲突。恭敬这种事是内敬决定外恭,内心能体会别人的不容易,对人有一份体谅和恭敬,自己在行为上就能随和很多。保持尊严最好的方式不是剑拔弩张,而是生命谦和。讲一个在大学里面流传很广的真实的故事。大概是十几年前,有一个刚考上北京大学的趾高气扬的小伙子,在金秋九月去报到,天很热,他扛着行李却找不到报到的地方。这时迎面看见一个穿着中山装瘦瘦的老校工摸样的老人,小伙子咣当把行李往那儿一搁说:“老头,帮我看会儿行李。”老人说:“好。”他就走了,那老人就在那儿认认真真地给他看了半天。小伙子找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报到的地方,跑回来扛起行李准备走。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对他侧目而视,终于有人跑上来跟他说了一句话:“你知道刚给你看行李的是谁吗?那是季羡林先生。”这是北京大学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情,这个故事一直让我深思什么叫做身教胜于言传。你们想想你们如若遇到不礼貌不恭敬的人,可能早就想教育他。有人冲撞冒犯你的时候,你觉得我占着理,干嘛不讲理,但是看看季先生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学术的泰斗,会因为他站在暴晒的太阳底下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看了一会儿行李,大家就不尊敬他了吗?相反,大家会更恭敬他的人格,他也以身教真正教了新入学的学生。所以大家要知道,生命的陶冶不在于说遇到一点事情就剑拔弩张,而是有一种谦和的力量,这是一种柔韧的力量,但它确保你的生命有尊严。对别人恭敬一点,发自内心地对人有一种善意,它就能让你一直带着这种尊严去行走一世。

2.“宽”

孔子说:“宽则得众”,谁对别人宽容,谁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戴。宽容是种美德,我想“宽容,宽容,应该是先宽而后乃容”,我理解的宽容分两个阶段,没事的时候先把自己养宽,等有事来的时候就自然能容的下。平时养宽是一个过程,遇事能容是一个结果。宽其实是一个看人的态度。平时不宽,遇事肯定不能容。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对人的宽容程度却越来越少了。总有那种挑剔的、苛刻的、指手画脚、眼里不容沙子的人,貌似他生活水准特别高,但是你发现了吗?这种人朋友很少。一个人生活水准的高低,跟他对世界的爱与包容的程度是有正相关的。当然,我们同时也要强调,包容不是没有原则的。今天社会所有的公民生活在两条线的系统之间,低的一条是以法律为核心的治理制度系统,高的一条是以伦理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动车事件、食品安全、农民工的生命权利以及教育权利的保障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能用道德说话吗?这一定要去找制度,要找法律,要保障每个公民的公平与安全。这不能完全靠宽容去现身说法。在确保了底线之后,人际的小摩擦靠修养,靠我们的宽容,靠我们的道德。如果没有了底线,一切都靠包容,恐怕难以为继。孔子当年也不赞成没有条件的宽容。曾经有个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意思就是对给我造成一些的伤害、不公平,我老用美德去包容,怎么样,我做得不错吧?结果老师反问了一句话,“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别人老伤害你,那么多不公正,你还老去包容,等到你遍体鳞伤,再有美好对你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去回报啊?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孔子给出了八个字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就是正直,正直其实就是一种法律,一种准绳。法律有一个词叫“绳之以法”。绳子、墨线都是直的。以直报怨就是能用法律,能用制度,能用一个简单正直的方式解决问题,你去解决掉这个伤害和不公平,留下人心的美好去以德报德。当别人给你美好的时候,你就去同样地反馈。有人很困惑,那些所谓的经典不都是封建的糟粕,都过时了吗?为什么今天还要大家重读经典?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被我们误读的成分,我们很多人都会觉得以德报怨是好事,儒家肯定提倡。你却没有想到孔子当年的不提倡吧?所以宽容是有底线的。对于经典,要站在今天的前提下去解读。

3.“信”

孔子说:“信则人任焉”。用今天的话来讲,谁守信用谁就会不断地被任用、被任命,职业生涯就一定比别人好。《论语》从来不说空话,它不说守信用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他说,守信用别人才用你,这就是一句实话。学生毕业后10多年,在社会上取得成就最大的,不一定是学习尖子,往往生活委员要比学习委员做得好得多。因为学习委员智商高,只注意自己的学习,而生活委员则要关照大家,不会失信于人。所以,在大学里还要看到一点,学习不是唯一的。我自已看见过,那种学习尖子,因为害怕挑战就一直念书。大学不是避风港,学以致用是为了让你的生命更坚强,走到社会上去担当,你不能老躲着!光有学习,学成一个死知识,没用的,你得去用。在用这一点上,信用就很重要。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都是实话,我们也得把他用在生活里。

我们站在2011年回望过去,会觉得“信”这个字特别的意味深长。3·15全面曝光了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接着红十字会的信用遭到强烈的质疑„„大家都在追究个人与机构真正的诚信在哪里,可以说2011年我们遭遇了真正的诚信危机。关于诚信,我们是可以向传统要答案的,你去看一看孔子的时代是怎么说诚信的。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去问他,“老师,给我讲一讲怎么才能做好政治?”在我们看来,这问题得讲多少节课才能讲明白?可孔子就说了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做好政治这件事很简单,只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是“足兵”,有充足的国家机器,有兵力的保障;第二是“足食”,有丰厚的物质基础,有衣食住行的保障;第三条叫“民信之”,公民个人之间有信誉,彼此之间有信任,对社会有信仰,这都叫“信”。有这三条就可以了,政治就能做。子贡还刁难他的老师说,“此其三必去其一。”三条太多你得去一条,老师说:“去一,那我们就不要国家机器了。”子贡接着说,“此其二必去其一,去何?”还多再给我取一条,老师说:“去食。”那物质基础也可以不要了。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这是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自古皆有理,民无信不立。”没兵力没粮食人大不了一死,自古而今谁能躲过一死,但是要没有这个“信”字,国民将无法确立起来他的凝聚力、树立它的价值,这叫“民无信不立”。为什么我们昆仑名师讲坛,一定要讲一讲中国文化,就是因为文化对于你们来说不是锦上添花,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她是重建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之源,我们向古典要答案,能够让我们今天做一个中国人,更加从容,内心更加坚强,这就是“民无信不立”。说到个人孔子为什么说:“信则人任焉”,只有守信誉,别人才会不断地任用你,你的职业生涯才会有指望。

4.“敏”

孔子说:“敏则有功”。谁敏锐谁才能真正建功立业。“敏”我理解的就是一种大智慧,决不是小聪明,不是说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用点小技巧就叫敏锐。敏锐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判断,敏锐是一种拓展,更是一种发现。现在社会上就业难,但是什么人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呢?用敏锐的人。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敏锐呢?曾经有一个大的电信公司,需要招聘一个会使用莫尔斯密码发电报的技术工人。应聘的人挺多,他们就被带进了一个特别喧嚣嘈杂的大房间,被安排在靠墙的两排长椅上坐下,并被告知对面有一个小门,等会他们的面试就在小门里进行可是八分钟、十分钟过去了,没人叫他们,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还没人叫他们。已经过了一小时,这时跑来一个刚看了广告的小伙子,他没有位子,就站在旁边。站了一小会,突然就笔直地走进那个小门。十几分钟后,人力资源总监带着这个小伙子出来了,对大家说:“对不起,你们可以回去了,这个职位已经是他的了。”大家心里不平衡极了,都说,“我们又没有迟到,一直毕恭毕敬在这等着,是你们不叫我们,等得头都要炸了,为什么职位给了他?”人力资源总监就说出一个秘密,“从你们坐在这的那一刻起,我的考试一直在进行中,你们听这有很多种密码往来穿梭声,那你们再听这其中有一种莫尔斯密码,从你们坐在这,它就在反复发着一句话,‘如果你听得懂这种密码,请你走进小门’,这句话我发了一个小时,你们谁都没进来,只有最后这个小伙子说听懂了个密码。”这个人力资源总监又说,“你们既然敢来这里应聘,我相信每个人都懂莫尔斯密码。那你们为什么没进来,是因为你们把这一切当成噪音,因为你们习惯了坐在那里等待指令。但是我们这个大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在嘈杂喧嚣的环境中用心去捕捉有效信息的人才,绝不仅仅是一个发报员。”大家都知道工作难找,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密码,我们能从密码中学习吗?我们能从中捕捉到所需要的吗?面对现代社会的竞争,作为一个大学生真正好的心态是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身找问题。一个人如果老说这个世界怎么不给你机会,你会发现机会越来越少。谁能建功立业呢?只有你自己能够“敏则有功”。

5.“惠”

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有恩惠之心就足以使用和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恩惠这俩字都是心字底,说明恩惠只靠钱是不好使的,还得用心。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朋友多,那就要用心发现别人的优点。其实上学期间,大家彼此之间功利的冲突是最少的,而到了工作单位的时候,人和人之间会存在着千丝万缕、不可摆脱的冲突。要是你在上学时都没学会发现人的优点,那到了社会上将会看谁都是牛粪。所以早发现人的优点,就会看到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这样的人以后才能够用得起人,别人也愿意给你做事。“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战国时期四公子养士,孟尝君养的那三千门客里面还有鸡鸣狗盗之徒,那些学鸡叫的钻狗洞的经常被饱学诗书的文人笑话、挤兑,说他们白吃饭。但是真到国家有难的时候,就发现饱读诗书的束手无策,而鸡鸣之徒,深更半夜,惟妙惟肖地学鸡叫,提前把城门给叫开了,主人借此逃生;而狗盗之徒,从狗洞进去把重要文件偷了出来,后来就发兵救国。所以用一句经典的话说,“鸡鸣狗盗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它的不可替代性、唯一性,我们可以拿不同的文凭,但不是说拿了博士文凭就有了核心竞争力。一个人要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要发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看每个人只看不同人的优点,这就是恩惠之心,你能鼓励别人、赞美别人,能跟别人交心,你还犯愁用不起别人吗?“惠则足以使人”,这叫你的处世之道。

仁爱的“仁”字只有四画,孔子就说了五条,“恭、宽、信、敏、惠”,很有操作性。我给大家介绍阅读经典的一个方法、一种心态。第一,就是破除对经典的成见,认为它就是很难的,它就是腐朽的,它对我们就是没用的,其实如果你用心去读,它是很简单的。第二,就是教会大家一个方法,建立两个坐标,一个就是时间的坐标,要把古典带到当下、带入今天的生活去解读,另外一个就是空间的坐标,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将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比较,不要唯我独尊一种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生态。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建立了,你就有了理解经典的环境。第三,就是让经典与自己的生活有一些关联,你能读懂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就去读什么,别勉强。经典读到一定的时候,能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化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这正是古人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我们大家只谈方法,我们不论这里面具体的、很多的解释,我们只给大家一个起点,但没有标准答案。中国文化的标准答案,在乎每个人的人性。

品味人生

成长是件从容不迫的事,大家都熟悉的是孔子曾说过人在不同阶段怎么成长,“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15岁说到古稀之年,每个阶段都有成长的标志,人生在每一步修炼中,要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人从十几岁到三十岁,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中学、大学、研究生或者是走到社会上去学习。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但如何立?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容易,有张名片,买了房买了车就能说明。而立心很难,就是内心真正明白何去何从。40岁时要解决内心的疑惑,现在的人特别要解决内心的迷惑,孔子说“智者不惑”,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不迷惑。这就是表明世界上有选择,当世界有太多的选择,或者都是在一颗心上,就产生了迷惑。不惑唯一的方式就是把心加大,那么靠什么去加大这颗心。就是靠智慧。人要经过很多历练,人心才会变的澄澈而清朗。那什么是智慧?孔子学生问他何为智,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知人”。说这个世界上了解什么样的知识文化都不如了解人心。中国人的智慧是从容典雅的,它是低调的柔软的,但富有韧性的。如果不这样,40岁怎么能不迷惑呢?你还迷惑他人的豪言壮语吗?迷惑大家都普遍认为的标准吗?如果不这样怎么样才能达到50而知天命。孔子有“四绝”,就是“勿臆、勿必、勿固、勿我”, “勿臆”是不要胡思乱想,事事想当然;“勿必”是不要乱较劲;“勿固”是不要顽固不化;“勿我”是不要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知天命就是“勿固”,这也就是说不较劲,把握规律。什么是规律?就是学会更高级的思想方法,学会变通,跟这个世界不较劲是人生的大智慧。“耳顺”就是不管听别人说什么话,听起来觉得不“那么刺耳”。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到了七十就达到了内外合一,社会与人的内心达到了一致,就如同茶叶一样。儒家用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道家只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这是庄子所说的。外化,就是不要横眉冷目,在社会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会。而“内不化”,则是内心不妥协,不会找不着自己。佛家就更为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这不是外在的标准,其实就是“见我心”,我们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

大家为何要学习中国文化?在年轻的时候,在可以成长的时候把自己养大,以后你才不怕小事。你们现在正处在晒太阳长身体的时候,瓜果蔬菜随便吃点什么,钙就挺充足的。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钙不足、骨质疏松,大把地吃钙片补也不如你们现在。所以,不要等到自己的生命、人格有一天需要吃钙片去补,趁自己能蓬勃成长的时候,靠自己的骨骼尽可能让它扩大。《庄子》里有一个境界,叫做“乘物游新”,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学习、工作,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像搭乘车马去某个目的地一样,我们都是穿越了物质生活,这就叫“乘物”。我们人这一辈子穿越所有的生活经历,只为唯一一个目标,就是两个字叫做“游新”。怎么样做到“心游万仞”,这是一种境界,要往这个境界上去走。道家给了我们很多,是因为它有宇宙坐标。庄子有一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的最大的美是不言的,根本就不言说出来的,天地的大美永远沉默地张开它的怀抱,只要你投入进去,它就将你接纳为它欢心的孩子。每个人在自然面前都是一个赤子,你爱它,它一定爱你。它的爱亘古不变,只是我们这些狂妄的孩子太久没有回家了。你一次次的归来,只为了一次次的出发。再走到这个世界闯千难万险的时候,我们不积淀这种生命力量、我们不养气的话,我们用什么去对抗苍凉和不如意呢?这就是天地的大美无言。用这种眼光来看”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的流转,从来不曾改变,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法则,别老想着去改变它,遵循、顺应其实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后一句说得更好,叫做“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其实在建立社会坐标之外,再建立一种更为辽阔的宇宙坐标,我们的心就打开了。

文化是什么?开始我就说了是文而化之。在大西北,在新疆这样一个英雄豪情与柔美浪漫并重的地方,我们还不能文而化之吗?我们把这个地方的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都融入到自己生命的时候,在大学完成一件大事,给自己生命一个大承诺,让自己有眼界、有胸怀、有担当、有自己的道义。这样的一种大忠、大勇、大德、大义是在大学里应该培养起来的。所有文化之间,只要一个人能够融会贯通,你就会发现它们都不冲突。你说西部的这种风情文化跟中国的传统经验就冲突吗?有些冲突是人为的一种隔阂。当你以生命融入作为载体的时候,这一切都融注到你的心里了。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素描像。所谓“一点浩然气”,指的是人安静的时候,心中有浩然正气,眉宇轩昂;所谓千里快哉风,是人动起来,在行动的时候,快意人生,驰走千里。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静的时候嘀嘀咕咕、动的时候拖泥带水。怎样才能做这样一种静含一点浩然气、动如千里快哉风的中国人呢?这靠文化入心、入怀,滋养生命。当儒道释融合在一个人的生命之中,它能给我们什么承诺呢?它不能改变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也不能拯救金融危机、诚信危机,其实文化是让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内心有一个信念,从我们自己开始,让不如意的现实,一点一点变好。我们要以儒家为大地,在大地上才能行走踏实;要以道家为长空,才能逍遥似神仙;最后要以佛家为内心,联系心灵与生命。不管面对未来多少有限年华,我们都能够活得从容不迫,都能够活得眉宇轩昂,能够在这样的长天大地之间,确立一个文化人格的自我,有承诺、有担当。

参考文献:

篇5:悦读经典收获未来

会议名称:悦读经典,品读人生17级财税1班团支部8栋110团小组会议主持人;张琪彬 会议时间:2017年12月11日记录人:张琪彬 会议地点:8栋110 出席人员:张琪彬吴浩琳杨铭 缺席人员:无

会议主题:悦读经典,品读人生

前期准备:

寝室各成员协调准备时间,各成员准备需要讲的经典书籍和大家感兴趣的书籍。搜集相关书籍的资料,并挑出精华的段落。

会议内容:

主持人作会议主题的相关引入,点明经典书籍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作用。之后各成员开始介绍自己准备的书籍。这次会议一共分享了三本书分别是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恰好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代表作。在悠扬的背景音乐的应和下,会议以朗诵结束。

篇6:“悦”读经典名著 演绎语文精彩

一、与课文结合,从兴趣出发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我尝试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名著的阅读教学,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教学《杨修之死》,我这样引导学生:有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罪于曹操,说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有人说是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你赞同哪种观点呢?就课文情节事实结合你课外找到的的资料,有理有据,展开辩论。辩论赛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好不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了最多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知识。

另外,课本后面的“名著导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名著导读”中,首先是对每部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有“阅读建议”,最后是“精彩片断”和“点评”。读了“精彩片断”,再看主要内容的简介,许多学生都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想法,激发起了学生完成从片段到整体的名著阅读兴趣。

二、共享阅读,从静心出发

选好了书,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又是一大困惑。平心而论,阅读经典的确是要花费些时间和气力的,在一个生活如此快节奏的时代,让人们静心读本好书几乎成了件奢侈的事情。因此我们教师有言传身教的责任。读书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安静下来,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读书的条件,还需要提供一个阅读氛围,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外加每星期开设的两节文学名著阅读课,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享受阅读。在共享读书时光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孩子从阅读变为“悦”读——即有情感地读书。我不要求让学生记住什么,或具备某方面的能力而去急功近利地读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养成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那么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就要提供机会,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今后的阅读之火越烧越旺。所以交流是不能忽略的环节。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也是十分重要。师生们可以用读书日记、“美言共享”以及好书推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心得。我的班级里还有一个小图书角,图书角的书都是班级委成员和家长一起去购买的文学名著,学生每两个星期交换一次书籍,阅读不同的文学名著,交流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延伸话题,并鼓励学生把书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然后找资料、找书将之研究透彻。通过师生共同阅读、共同讨论交流的活动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书中找到乐趣,还可以进一步教学生选适合的书来阅读。

三、寻找捷径,从电视出发

目前有许多经典名著的电视剧相继热播,我们就要利用好电视这个资源,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从一定程度上讲,学生在屏幕上学到的东西并不亚于在学校中所学的,可以说电视是学生走进名著的“第二课堂”。的确,要了解名著,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来得更直观更形象也更快捷。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本来不怎么喜欢读名著,但看了那些电视之后就很想读那些名著了。就连那些不喜欢读名著甚至读不懂名著的同学,看了一些名著电视剧以后,就轻轻松松地知道了很多名著人物和故事。最简单的就是《西游记》,大部分同学从小就在电视上接触过,不同版本的剧情会让学生更想了解原著。

有人会说,学生看电视的效果比不上看原著。这话固然不假。问题是,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去看原著,如果再不看电视,那岂不是更糟糕吗?这些学生从电视中了解名著,不是也好吗?而对于那些喜欢读书的学生,看了电视剧后,就更能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也有人说,看电视就没法欣赏原著精彩的语言了。这话也不假,但是初中的学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个可以放到高中或是大学,到那时再慢慢地细细去品味吧!

四、文化快餐,从可取性出发

前面说了,精彩的语言可以到以后再慢慢去品,那么现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谓的被称为文化快餐的名著速读、名著梗概、名著浓缩版,这些“快餐”都是属于“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我认为都是可以快速了解名著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可以让基础层次较低的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名著的重要人物与内容。

当然,为了让阅读成为一种长久的自觉活动,我们应该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评优评先活动,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一方面是对他们所读、所感受的内容的一个“验收”,让他们有所展示,在展示中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再次激发学生对名著浓厚兴趣的积极作用,真正品味出了名著的“悦”读。

上一篇:高考数学定式思维下一篇:论语十则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