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2024-07-29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共6篇)

篇1: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湖南日报】乌兰: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协同推进教育

扶贫健康扶贫

时间:2017-03-01 湖南日报2月26日讯(记者 贺威)2月25日至26日,省委副书记乌兰在永州调研时强调,要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协同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确保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不落一户一人。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畜牧兽医、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特色专业。新田县职业中专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就地或在劳务输出地免费培训实用技术。乌兰肯定了学校教育扶贫的创新举措,要求职业院校要面向困难群体,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订单式”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双赢”。

健康扶贫是乌兰此次调研的重点,在永州市中心医院和新田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乌兰详细询问贫困人口参合覆盖面,住院、门诊报销比例等情况。她说,要通过数据分析,对贫困户实现精准医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减少因病致贫的比率;大型医疗机构要通过结对帮扶,帮助提高乡村医护人员素质,为基层培养更多全科医生,提升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针对因地方病、慢性病致贫的群众,要发掘地方特色中医药资源,对症施治,减少群众看病负担,实现更加精准的健康扶贫。

在伊园油茶基地高产油茶林,乌兰察看茶树长势,仔细了解油茶的效益、产量以及发展面临的困难。油茶挂果前林下套种紫薯、百合等经济作物,挂果后养鸡、养蜂,大幅提高了效益。乌兰对此表示肯定,她勉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继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乌兰还考察了果秀食品公司、东升农场、龙家大院村、农村淘宝零陵运营中心等地。她强调,要大力推进产学研融合,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要突出当地种养殖特色,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断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为脱贫攻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搭建更好的服务平台。

篇2: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五星村党支部书记

徐建平(2015年10月16日)

五星村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叶盛镇西北部,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328亩,辖10个村民小组,现有688户2862人,其中回族468人,占全村16%。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1400元。多年来,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全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群众增收困难,一部分群众生活贫困的状况一直未得到有效改观,由此给公益事业发展、社会管理、基层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深刻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精神,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靠政府,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自身造血机能。为此,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我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制,盘活土地资本,探索开展“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贫困户受倾斜”的资产收益市场化的扶贫之路。

一、实施土地股权量化,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

2013年,五星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五星村兴旺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本村土地800亩,发展有机水稻种植,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土地合理利用,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力奠定了基础。2015年5月,为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真正实现村集体收入用之于民、促农增收,村“两委”班子在镇党委、政府引导支持下,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有关规定,坚持农户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成立了以农民为股东,农村土地为股权的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建立健全股东大会制度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运行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和入社社员意向,对“种什么、如何种”以及具体生产经营方式,均提交股东大会讨论决定。生产经营采取订单生产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统一品种、种植、管理、收割、销售,实现生产管理一条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合作社收益主要来源于种植优质农作物和其他相关的经营收入。经营收入分配按《章程》约定采取保底分配加浮动分红的办法,保底分配略高于当地企业或大户土地流转价格,2015年定为830元;浮动分红根据合作社的经营状况控制在全镇地租平均水平的10%以内。集体股权只参与浮动分红,该红利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办好公益事业、救助贫困农户等,同时解决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经费不足问题。

二、盘活集体资产,创新扶贫投入方式

土地股份合作社首期确立设置总股权1745.6股,股本金额145万元。股权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农户股东个人股。现有218户(含贫困户75户)入股农户,入股土地800亩,折合股权数为800股,每股按每亩流转价格830元折合股金,股本金额为66.4万元。二是村集体股。即村委会以集体资金入股,830元为1股,村集体共有股权223.6股,股本金额为18.6万元。三是政府支持资金股。将吴忠市农牧局、财政局投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支农资金打包入股,830元为1股,股权数为602股,股本金额为50万元。四是社会帮扶资金股。由市委组织部、政研室,市农牧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局、民政局,叶盛镇党委、政府的帮扶资金组成,830元为1股,股权数量为120股,股本金额为10万元。村集体股、政府支持资金股、社会帮扶资金股收益均计入集体收益,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政府支持资金股、社会帮扶资金股股本金由镇政府代管。政府支持和社会帮扶资金注入合作社,解决了合作社流动资金不足问题,保障了合作社的健康运行,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为社员增加了二次分红收益,使扶持资金持续发挥促农增收的作用。

201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80万元,除兑付农民土地流转费64万元外,合作社赢余收入16余万元。村上对赢余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其中:拿出4万元向社员每亩再分配50元,拿出5万元用于党内关怀基金,拿出2万元为留守儿童建设“七彩小屋”,拿出3万元救助村里的贫困户,拿出9800元为全村140名60岁以上老人缴纳医疗保险。今年,合作社种植的优质水稻、玉米农作物喜获丰收,保底分配已于年初按照每股830元的标准兑现给农户,计划在年底分红时,从集体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救助贫困户,使贫困户的二次分红收益率再提高10%。

三、就地务工增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村里留守劳动力、妇女、老人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就地务工增收,60岁以上老年人大多数得到了工资收入,克服了企业流转经营仅使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缺陷,破解了留守人员无事干、增收难的问题。2014年,合作社发放工资16万元。村里的贫困户郑玉山感慨的说:以前我们只知道种自己的那几亩田,只想着靠这几亩地过日子,结果日子越过越难,当初村里让我们流转土地的时候,想着土地流转给集体后我们种什么?吃什么?以后靠什么生活?大家都百般阻挠。看看现在,我们每年不但有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还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红收入,而且还能在自家的地里打工挣钱,合作社让我们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四、发挥引领作用,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全村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组织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运输业,千方百计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建设占地260亩的奶牛养殖园区,采取“出户入园”和“奶牛托管”的方式,有效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园区现奶牛存栏600头,农户比散养月增收500多元。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青贮玉米,与养殖大户签订订单,在解决奶牛饲料问题、节约养殖成本的同时,农户每亩增收近1700元。围绕剩余劳动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20多个善经营、精管理、勇创业的劳务能人和务工带头人,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目前,我村共输出劳动力1.32万余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4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500余元。虽然我村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市场化扶贫开发的路子我们走得还不够远,农村股份合作制还需进一步创新完善。群众脱贫增收的渠道单一,还主要依靠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产业,加之,村里许多懂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致使村里实用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篇3: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离不开优势高效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扶的是根本。谋划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 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抓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尽管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判, 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人口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推进, 继续大规模向城镇转移, 向二三产业转移。明确提出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 要把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 两项工作, 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和优先选项并大力实施。但是, 必须同时看到, 要完成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这是一项浩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据估计, 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 至少还需要20年以上, 甚至30年, 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 还仍将有30% 这一庞大人群留在农村。根据对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分析, 贫困群众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在今后相当时期内, 大部分仍将滞留在农村, 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这部分人群阶段性发展和长期性发展问题。对于这些留在农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而言, 其收入将主要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 , 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搞好产业扶贫对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减少贫困人口,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在抓好搬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 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二) 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搞好农业产业扶贫极为重视, 把推进产业扶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2012年全省38个县、2013年增加到41个县、2014年起扩大到58个县) 每年安排每县10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设区市和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各地还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产业扶贫既是一项重要的大事, 也是一项复杂的难事, 说其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大多数农产品, 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 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 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二是农业生产要求专业化, 但现在大多数贫困村仍然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从事生产, 发展的产业可谓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样, 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又难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现在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 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 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贫困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差、技术水平低, 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参与产业开发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 产业扶贫既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 更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攻克的难点。

(三) 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方式和机制迫在眉睫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 由于产业扶贫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上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相当一部分地方产业扶贫进展和效果都不尽人意。在产业扶贫方式上, 目前推行的两种方式都不够科学合理, 扶贫功能和效果欠佳。第一种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方式, 即设想通过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扶持龙头企业建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 建加工厂和流通设施, 促进产业较好地发展。同时, 通过吸纳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同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其早日脱贫致富。然而, 从许多地方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 它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较快发展, 使龙头企业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迅速壮大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产业发展预期。但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并未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 贫困农户并没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同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 大多数农户仅获得很少的一些土地流转租金和临时性务工工资收入, 虽然这对改善贫困农户绝对贫困状况起了一些作用, 但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所获得的产业扶贫效应相比差距甚远, 与政府的扶贫期望相差甚远, 这一产业扶贫方式被评价为效率明显但欠公平。显然, 这种产业扶贫方式偏离扶贫宗旨, 不宜继续实施和推进。第二种是扶持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的方式, 即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各自发展产业, 促其增收脱贫的方式。有不少地方还结合采取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五定”帮扶机制, 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方式。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平, 将产业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 较大地调动了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发挥了一定扶贫功能和作用。但另一方面, 由于这种扶持方式是建立在分户发展产业的基础上, 既难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又缺乏现代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力支撑, 势必无论是对产业发展推动, 还是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都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即使少数农户一时取得较好的成效, 但也很难确保持久地发展。这种方式被评价为公平性较高但效率不高, 故也难以继续大力推行。另外还有的地方试图从金融扶贫或科技扶贫等单项扶贫措施寻找突破, 但也由于缺乏专业化生产基础和组织化服务保证, 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所以探索和创新产业扶贫方式迫在眉睫。

二、创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既要求讲究效率, 又要求兼顾公平;既涉及到自然风险, 又涉及到市场风险, 还涉及利益关联等多个方面。因此, 推进产业扶贫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 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要用综合手段来创新。要在以贫困户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 选择一个优势高效的好产业, 着力提高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众所周知, 要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首先必须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是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根据各地多年经验, 要选择好一个产业, 原则上以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产业中, 选择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佳。按照这一原则选择产业, 既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凸现四大优点。其一,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产业, 有利于贫困村扶贫产业能比较好地融入到全县产业化进程中, 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而要达到产业化水平, 通常至少要达到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生产、流通、加工三个环节比较齐全, 相互之间比较协调匹配, 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二是产业规模达到比较大的程度。按照这两大条件要求, 显然一个村很难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水平, 而一个县 (市、区) 则完全有可能做成。强调贫困村应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中选择产业, 它可以使贫困村产业发展较好地融入到本县 (市、区) 的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全县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个贫困村难以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的问题, 又可以同样享受推进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 进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提高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二,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 从而使产业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大量经验表明, 发展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才能越做越精, 越做越强, 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强调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就是要着力改变过去一个村搞十几个产业、几十个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从而更好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三,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具有优势的高效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益。产业扶贫的目标就是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选择的产业是一个低效的, 就很难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在产业中, 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一些地方, 很具比较优势, 但这些产业单位面积增收潜力比较小, 要通过发展粮棉油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其出路在于大量扩大生产规模, 而这对贫困农户而言, 又是往往难以做到。因此扶贫产业要尽可能选择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 当然也不排除能够吸纳较多贫困户参与,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其它加工业和服务业。其四,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成功率。不同的产业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这些条件能比较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才能使产业发展得更好, 更具优势、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益。所以在选择产业中, 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 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以保证产业发展成功。

从全省开展试点的部分县产业选择情况看, 这些县大多数试点贫困村都按照上述四点要求, 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如修水选择蚕桑、茶叶等居多, 永新选择蔬菜、蚕桑居多, 井冈山选择红心猕猴桃居多。当然强调在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并不排斥从其他地区引进新的品种、新的产业, 把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 实现产业化的做法。

(二) 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 着力提高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对科学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而言, 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 紧接着更重要的是要将贫困村中有意愿并有一定劳动能力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 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按章程要求组建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着力保障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服务和支撑, 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 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社会服务体系支撑。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分户承包经营的历程和经验, 清楚地表明, 实行分户承包经营,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培育和造就了千万户微观经济主体, 激活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农户,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上, 并未完全如原来所设想的那样, 即在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以后, 依靠原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发展一大批新的服务组织, 通过实行统分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社会化服务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原有的服务组织功能不断弱化, 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成长又较缓慢, 能为农户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由于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后,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发展生产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因而既难以应付自然灾害风险, 解决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 又难以克服小生产分散供给与大市场集中需求等诸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 全省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要推进产业扶贫, 必须同步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通过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 一方面可以在生产技术上服务于农民, 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可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主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可以帮助农民有效地组织农产品销售, 完成从产品到商品、从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惊险跳跃, 从而达到弱化市场不确定性, 降低农民参与市场的风险, 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 组建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改变农户孤立无援、任人摆布的地位, 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整体地位, 壮大谈判力量, 阻止和防御各种利益集团对农民的不法伤害和剥夺,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不平等竞争地位,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有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民之间合作的中介, 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在组织千家万户方面的困难, 促进了公司与农户之间更好的合作。同时, 也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总之, 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保证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有利于保障扶贫产业发展, 对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 具有决定性意义, 是整个产业扶贫工作中, 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今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建立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要坚持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科技为支柱的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式多样, 以点带面的策略来推进。在合作范围上, 先从专业合作入手, 再向综合性发展为宜;在合作形式上, 先从比较简单的契约型合作入手, 再向比较复杂的内部出资型或会员制型合作发展为宜;在组织架构上, 原则上以一个贫困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个合作社,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数个行政村, 建立一个合作社。如在一个乡镇有多个村分别建立了同一产业合作社, 也可建立乡镇级分社, 以便形成更大的力量, 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样在县 (市、区) 有多个乡镇建有同一产业分社, 也可以在县级层面建立产业合作总社, 从而形成更大的力量, 获得更大的利益, 争取更大的发展。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流于形式, 或打着合作、服务的口号, 钻政策空子的“伪合作社”出现。

(三) 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担保金, 着力破解资金不足这个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选择好产业并同时建立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后, 紧接着就是如何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这是关乎合作社能否顺利运转、扶贫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正如坊间所说, 钱不是万能的, 但产业要发展, 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就目前资金供给而言, 虽然省委省政府已为58个县每年专项安了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各设区市、各县 (市、区) 也相应地安排了数量不等的一些专项资金, 产业发展主体——贫困农户虽然也能自筹一些资金, 但数量极为有限, 因而现有的少量资金供给与产业发展庞大的需求相距甚远, 供需矛盾很大。我们曾设想并试图动员和说服银行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种方式可能给自身带来较大风险而未采纳。多年来, 广大农民一直希望用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些物权变现难及其它一些原因, 绝大多数地方银行也未接受这种抵押贷款方式。各地实践表明, 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 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才有可能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具体而言, 就是用政府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担保金, 质押于银行, 银行给予数倍放大贷款, 从而破解贷款难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现在省、市、县各级都有不少地方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联合与银行部门商讨建立财政产业扶贫担保金, 解决扶贫产业发展所需贷款问题。从各地反映情况来看, 银行部门对此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乐意与扶贫和财政部门合作开展此项业务。据分析, 这种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银行风险, 同时又能迅速扩大银行业务, 增加银行收益。各地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与银行共同合作围绕“贷得出、用得好、还得起”的基本要求, 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总结各地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做法和经验, 可以探索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县级层面建立贷款担保公司, 公司定性为以服务为主的非盈利机构, 当然在条件、规模尚未成熟的地方, 这项业务工作也可由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操办,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贷款担保资金, 数量在开办之初一般以一个合作社安排20万元左右为宜。三是明确担保金与贷款存贷比例确定贷款计划, 存贷之比通常为1:8, 向合作社农户提供1至3年期、最长不超过5年的担保贷款, 贷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四是根据贷款计划完成比例区别担保金和合作银行代偿呆账时双方各自承担的比例, 如完成比例低于5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7:3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在50%至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8:2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高于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9:1的比例分摊。五是每年初合作银行商担保公司 (或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 按每个合作社担保金数量及存贷比例下达最高贷款额度, 县合作银行为每个合作社设立单独账簿进行单独核算。贷款由农户提出申请, 合作社在贷款额度内, 按贷款规定要求审定农户贷款申请, 再报合作银行审定。如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需担保金代偿, 需报担保公司或县扶贫部门审查。确需从担保金中代偿的, 第二年则按代偿后的总担保金数额确定贷款额度。为增强合作社成员偿贷责任和意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户申请担保贷款时需向合作社提供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房屋等物权抵押。各地在实际工作可因地制宜制定既方便合作社成员及合作社贷款, 又有利于扶贫和财政及有关部门对担保贷款工作管理和监督的细则。同时在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过程中, 对贫困户要辅助于直补、贴息或保费补贴等特惠措施, 充分体现差别化扶持要求, 主要是产业发展担保贷款优先保证贫困户的需求;对贫困户的产业贷款贴息率应高于对其他农户的贴息率;产业直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合作社的贫困户, 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贫困户的直补资金可转为贫困户的股金。

(四) 创建一个部门帮扶的新机制, 着力增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动力和合力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全省58个产业扶贫重点县 (市、区) 要建立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小组, 在工作小组统一领导下, 按照职责要求, 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职。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 农业部门在产业扶贫方面肩负主要责任。指导选择产业, 组建合作社, 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工作都是农业部门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扶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和合作, 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 还要协调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支持和参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把干部驻村帮户工作与科学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使驻村帮户工作更加科学, 更好地落到实处, 更加扎实有效, 从而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游离于产业化、专业化体系之外的所谓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 起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

总之, 推进“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 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这几年正是基本上按照上述所设想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并取得可喜成绩, 使该村产业有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提高、面貌有了大改变。黄溪村曾因修建水电站田地大面积被淹,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很低, 一直是典型的贫困村, 也是一个刑事案件多发村。近年来,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以及驻村单位和干部的帮扶支持下, 他们开拓进取, 积极调整结构, 实行水改旱, 转向发展经济作物, 在全县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蚕桑产业, 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又把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一方面他们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作质押, 争取银行放大抵押贷款, 同时, 农户也积极自筹一部分资金。通过多方努力, 使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合作社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 充分发挥“统”的功能, 为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 有效地破解了过去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中存在的难题。一是实行小蚕共育。通常小蚕在饲养过程中, 对温湿度和防疫要求很高, 农户在家里饲养小蚕很难把控温湿度和防疫问题, 小蚕成活率一般很低, 甚至“全军覆没”, 严重地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 合作社采取小蚕共育的办法, 即由合作社按技术规程要求建造小蚕饲养室, 并聘请技术人员作指导, 通过按要求严格把控温湿度和防疫等关键环节, 使小蚕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二是大蚕集中饲养。大蚕虽然比较好饲养, 但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由于人蚕共居, 环境问题仍比较难把控, 影响蚕茧产量, 并且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在技术指导上也不方便。此外, 还有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 暂时或长期退出种桑养蚕, 原有的蚕房、蚕具等资源又大量浪费。针对这一问题, 合作社又筹措资金统一建造大蚕饲养室和蚕具, 社员要养蚕向合作社租用蚕室和蚕具。这样一则减少了农户一次性投资, 也可避免不养时浪费资源;二则较好的硬件条件, 可以更好地把握环境条件和防疫问题;三则便于技术指导。因而通过这一措施, 使大蚕饲养又跨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统一组织采购生产资料。合作社因所需生产资料多, 向生产单位采购时价格上可获得很大的优惠, 节约了成本。四是统一组织销售蚕茧。合作社利用有利的谈价地位, 同时也节约巢丝加工企业成本, 争取到更好价格。黄溪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以上等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蚕的成活率和蚕茧的产量, 另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养蚕的生产成本, 使农户年收益增加了一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黄溪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一跃成为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发展位居全县前列。黄溪村成功的实践, 充分印证了推行“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也预示着未来产业扶贫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三、创新产业扶贫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扶贫产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 集中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资金, 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 重点扶龙头企业和大户。通过多年的扶持和投入, 扶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 建起了一大批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不少地方在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时, 往往规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享受政策扶持, 扶持门槛太高, 而贫困农户又往往由于经济实力无法达到规模要求, 所以总是被排斥在外。而发展产业又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为解决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融入产业进程并享受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 省委省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就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两者关系而言, 既有相同要求, 又有不同之处。相同要求都是推进产业发展, 不同之处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于推进整个产业建设, 在政策取向上更加讲究效率, 更加强调扶优扶强, 更加注重扶龙头扶大户;而产业扶贫主要着眼于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讲究公平, 更加强调扶贫扶弱, 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二者虽有区别, 但又相互促进。推进产业化为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产业、搞好产业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产业扶贫, 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力量, 使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地农户, 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现在有些地方,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混为一谈、等同一样, 甚至提出要将产业扶贫资金同其他部门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一样, 用在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建设上, 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 或者建立科技园、示范基地。笔者认为, 一方面江西省仍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 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要求, 加大对龙头和大户的支持, 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另一方面, 产业扶贫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扶持对象, 它仅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项目, 而不是整个产业化项目, 它重点是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建立产业扶贫贷款担保金, 以及贴息和奖励直补等方面。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其他方面是显然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违背扶贫扶弱宗旨、偏离精准扶贫要求的做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进产业扶贫的关系, 用好产业扶贫政策, 真正补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贫困农户参与不足这块“短板”, 使全省在推进产业化中做到既效率优先, 同时又兼顾公平。

(二) 正确处理尊重农民主体与加强组织引导的关系

尊重农民主体, 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具体操作上, 农民的自主权理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尊重农民意愿, 就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农民这个主体在产业发展中既是实施者, 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 所以最终决定权就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 由农民自己做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山区、库区和湖区, 由于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对外面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知之甚少, 且自身素质又比较差, 在参与产业发展中, 要独立作出正确的决策, 面临很大的困难, 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大力帮助。因此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 可以甩手不管。相反, 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肩负引导和服务重要职责, 如在产业选择方面, 有些地区农民仅知道附近种植的几种作物, 如让他们作出选择, 很有可能选择其中一种效益并不高、前景并不看好的作物, 任其这样选择势必会影响产业扶贫的功能和作用, 困此, 政府部门和干部应充争发挥掌握的信息多、见识广、素质高的优势, 积极引导贫困户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打消贫困农户疑虑, 可以组织他们到发展该产业的优势产区参观学习, 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作出选择, 对于一时不能正确选择产业的贫困村, 既不要强迫他们立即接受, 又不能支持他们作出不恰当选择。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 优先扶持那些正确选择了产业的贫困村, 以及那些能接受新品种, 新技术的贫困村, 并用这些村成功的事例来引导那些一时不能作出恰当选择的贫困村, 使他们都能逐步跟上发展步伐。此外政府部门和干部还应搞好信息服务,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品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三) 正确处理积极创新与稳妥推进的关系

篇4:产业扶贫教育扶贫

贵港“一村一品”助脱贫

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东和村是个典型的人多耕地少的贫困村,被贵港市、港南区列为2016年底脱贫摘帽的贫困村。

东和村过去产业比较单一,除了传统的水稻和甘蔗种植外,没有特色优势产业,群众脱贫致富没有门路。开展精准扶贫以来,村委会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筛选,决定大力发展百香果种植作为东和村的特色优势产业。今年4月,全村以“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百香果422.5亩。同月,合作社与贵港市百果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签订了保价(最低3元/公斤)收购协议,确保了销路,增强了群众发展百香果产业的信心。

为了提高百香果基地的产出效益,该村还发展立体种养业。目前已在百香果基地套种花生、玉米100多亩。5月初,又通过多方联系,引进了45亩台湾香芋南瓜在百香果基地进行套种。据估算,该村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年总收入可达150多万元。目前,全村有46户贫困户加入到贵港市合胜百香果专业合作社。其中,10户贫困户参与种植,30户贫困户以年租金650元到1000元不等价格出租土地给大户种植,13户贫困户参与到基地劳动实现工资性收益。

融水林下灵芝致富一方

近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利用振宇灵芝种植合作社、融水融乐农林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在灵芝菌种制作技术及种植经验上的优势,大力推进林下种植灵芝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引进山臻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17个乡镇的3000多户林农在林下种植灵芝一万多亩,参与贫困户达1430户,年产干灵芝1000多吨,年产值近4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6年以来,全县新增林下种植灵芝农户827户,涉及人口4135人,预计每户增收可达7202元。

目前,全县成立了6家灵芝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7个灵芝种植示范基地,采取村干部或种植能手、种植大户带动的办法,由一户带领几户种植,或由村干部统一领取种苗,督促农户按技术要求开展生产。全县20个乡镇有17个乡镇参与了林下种植灵芝项目,参与乡镇占全县乡镇的85%。

三江稻养鱼服务贫困农民

三江侗族自治县稻田养鱼是当地群众传统生产项目,为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县从2014年起,整合资源,以整乡推进的方式,实施种稻养鱼“3721工程”。即:利用3年时间,在全县实施标准化“种稻养鱼”7万亩,打造三江“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使项目实施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3721工程”设计亩产鲜鱼50公斤以上,亩产稻谷435公斤以上,同时,配套建设鱼苗基地400亩。通过两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成效。

贺州金银花加工贫困户受益

近年来,贺州市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助推全市产业脱贫。2014年该市引进贺州巨欣金银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种植户+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以大户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广大农户人工栽培树型金银花,在钟山县花山乡、平桂区公会镇等率先种植金银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据了解,2016年4月,贺州市金银花平均鲜花亩产量近150公斤,亩产值约3900元。预计今年底,全市金银花种植将从去年的3200亩发展到5000亩,可带动700户2950人脱贫致富。

南丹县景区带动旅游脱贫

南丹歌娅思谷景区经过3年发展,已荣获国家4A级景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中国十大民俗特色酒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西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河池市“千企助百村”帮扶示范点、河池市非公强优企业等称号。

景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民族特色村寨)+农户”的模式开发里湖社区王尚屯,投入608万元用于提升该村基础设施和民族风情演出水平,每年给王尚屯合作社4%的门票分成,并租用农民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同时安排当地贫困户就业、扶持农家乐、回购销售手工艺品等。通过乡村旅游开发,王尚屯群众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2880元提高到2015年的1.656万元,实现92户375人脱贫,脱贫率达98%以上。(据《广西日报》)

篇5:养蜂产业扶贫方案

遵义市电子商会养蜂产业扶贫

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各级政府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尽早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根据《中共遵义市委办公室 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市政府 市委统战部 市工商联《关于选派李东等34名非公经济人士到深度贫困村挂任名誉村主任的通知》(遵统字〔2017〕45号)等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协调、集中力量、真帮实扶、务必见效”的扶贫工作思路,遵义市电子商会结合自身实际,以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等举措为抓手,充分发挥商(协)会和民营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推动深度贫困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帮助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特制定本方案。

一、项目实施经营主体

项目实施经营主体:李东、遵义长山乐洋养蜂有限公司(运营团队)、播州区平正仡佬乡凤凰村委会、凤凰村若干贫困户。

(一)李东:遵义市人大代表,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遵义市电子商会党总支书记、执行会长,贵州兴汇丰 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遵义新华茂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遵义中淳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播州区平正乡凤凰村挂帮名誉村主任。近年来李东本人及其公司累计向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达数百万元。

(二)遵义长山乐洋养蜂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遵义市电子商会健康食品分会会员企业,公司注册资金20万元,成立于2017年8月,位于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长山村团结组。该公司主要从事蜜蜂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现有种蜂1000余桶,专业技术人员12人,年销售额300余万元。

(三)播州区平正仡佬乡凤凰村:该村有498户近两千人,大部分农户长期居住在海拔800多米以上的高山坡地上,交通条件差,出行极不方便,对外交流少,还是传统的农业发展观念。该村现有贫困户高达176户,经济收入以小规模种养为主,外出务工为辅,经济来源薄弱、结构单一。但该村自然环境良好,有一条受保护的河流贯穿全村,除油菜等作物外,该村广阔的灌木林为蜜蜂养殖提供了幼稚的蜜源。

二、项目规模及实施地点

先期计划在播州区平正仡佬乡凤凰村辖区内(沿河)投入蜜蜂100桶(4—6匹),资金40万元(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挂帮名誉村主任李东个人出资10万元)。力争在3年内建设3个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500桶/基地),按3400元/户标准,帮扶100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三、利益联结机制 该项目实施的目的和宗旨是希望通过发挥商(协)会和民营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优势,以养蜂产业为帮扶措施拉动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帮扶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了激发项目的造血功能和长效性,项目应遵循“合作共赢、集中养殖、专业运维、统一管理、合理分配”的原则,项目实施产生效益后,在充分保障贫困户有长效收益的前提下,同时应充分考虑参与项目实施的各方经营主体(项目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投资人和村委会)的利益分配。

(一)合作方式

养蜂产业扶贫项目由名誉村主任李东牵头组织实施,引入遵义市电子商会健康食品分会会员企业遵义长山乐洋养蜂有限公司合作(该公司主要负责提供种蜂、技术指导、组织培训、分蜂等),并成立养蜂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也可根据各方意愿共同成立养蜂合作社或则经营主体公司)。项目启动后由李东个人出资10万元购买100桶种蜂,项目正式运营后由凤凰村将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作为后续发展资金跟进投入。项目实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集中喂养、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相互间以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

(二)利益分配方式及占比

1、项目实施经营主体对贫困户认养蜜蜂产出的蜂蜜按70元/斤价格兜底收购(即贫困户获得的收益是:所认养蜜蜂产出蜂蜜×70元/斤),此外贫困户还享受认养期间每次分 蜂收益的50%。计划将先期投入的100桶蜜蜂按3桶/每户分配给贫困户认养(由村委会协助并提供贫困户名单)。认养期限为三年,期满后,100桶种蜂产权归属投资帮扶人李东。

2、其他经营主体利益分配占比:项目实施期间所产出的蜂蜜除去保障贫困户的收益以外的部分(除去贫困户的70元/斤,兜底价随市场价格波动而调整),按“5:3:2”分配。即主体运营团队占50%,投资帮扶人李东占30%,村委会占20%。认养期间的分蜂收益除去贫困户的50%以外的部分,同样按“运营团队5:投资帮扶人李东3:村委会2”的比例分配。

(三)其他

1、认养期满一年后,如遇到贫困户在充分掌握养蜂技术,需要领养蜜蜂到自己家中喂养的情况,必须经过管理团队派驻的技术指导的认可后方能领养,由村委会利用专项扶贫资金为贫困户购买蜜蜂(注:因贫困户在认养期间享受分蜂收益的50%,村委会享受分蜂收益50%以外的部分的20%,则村委会利用专项资金实际只需支付分蜂收益50%以外的部分的80%),分蜂售卖的价格不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2、为了保障项目实施,李东向遵义长山乐洋养蜂有限公司(运营团队)先期购买的100桶种蜂的资金十万元,三年内分三期支付(第一年40%,第二、三年各30%)。

4、遵义长山乐洋养蜂有限公司(运营团队)需承担项目实施期间的技术指导、分蜂所用的蜂桶(及其他辅助材料)、蜂蜜商标注册、蜂蜜包装及材料、销售等。

5、凤凰村村委会利用专项扶贫资金,承担养蜂基地土地流转(含平场)、荒花期购买蜜蜂食用白糖、项目实施期间的零散用工费用、养蜂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标语、广告、围栏)、为需要领养蜜蜂到家喂养的贫困户购买种蜂、技术人员工资、吃住以及常规接待费用等。

四、项目资金管理措施

(一)建立项目财务专户。由帮扶主体、运营团队和村委会共同在相关银行开设共管账户,并提出资金使用计划,资金使用接受县、乡、村监督和审计部门审计,项目所有资金(包括盈利)在专户上存取。

(二)严格财务审批制度。项目资金调拨和使用必须由项目经营主体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需要制定详细资金使用计划,经集体审定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签署同意意见方可支取。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报账,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专款专用,确保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三)建立项目验收机制。由经营主体提出验收申请后,项目乡镇和主管部门组织项目验收。

五、责任和维权机制

(一)利益联结机制。帮扶投资人、运营团队、村委会与扶贫对象以养蜂产业帮扶的模式,结成利益联合共同体。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在县、乡扶贫办和村支“两委”及贫困代表的共同监督下,以契约的形式确定利益分配比例及年 限,实现互利共赢。

(二)风险防控机制。一是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按经营主体申报资金使用计划和进度,经有关部门考核验收,分期分批给予拨付。

(三)利益维权机制。一是由项目实施村委会,申报2018年区级重点蜜蜂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报播州区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二是有项目选定公示、建档立卡户建设规模公示、经营主体选定公示;有以乡镇村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门工作班子;有乡镇、村、建档立卡户组成监事会等内容。三是凤凰村根据项目方案召开村支“两委”会议确定实施地点和实施主体。四是项目村委会、责任单位、经营主体签订扶贫三方帮扶协议,报主管部门备案。

(四)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对故意套取财政扶贫资金的经营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程序,移交司法部门严肃处理。二是对违规使用财政扶贫资金的经营主体,依程序收回相应资金。三是对未履行契约责任的经营主体,由该经营主体按契约规定赔偿扶贫对象损失。四是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无法履行契约责任的经营主体,经行业主管部门评估认定后,酌情处理。

篇6:产业扶贫经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局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包村 干部包户”精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局党建办负责农业局精准扶贫包带工作的开展、组织、协调、督查、指导等工作。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落实责任,结队帮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

采取“一村一个帮扶工作队”和“432”(即科级干部每人帮扶4户、二级机构负责人帮扶3户、一般干部帮扶2户)的帮扶机制结队进行帮扶,真正做到“领导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二是强化方案细化,做到目标精准。结合实际,一是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出台了“1+5”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将精准扶贫工作全面细化。二是由联系村领导牵头,包村干部、村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具体负责找准精准扶贫户致贫原因、。三是针对各村各户实际,认真查找突破口和结合点,结合现有资源,找准产业发展的路子,切实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做到精准扶贫“规划到村(户)、责任到人”。四是结农业工作实际,形成产业链(核桃、畜牧养殖、精品蔬菜、粮油、水果等),充分利用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龙头企业、特色品牌等作为产业发挥效应的强力后盾,让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做到意识精准。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手册、出专栏、张贴宣传标语、进村入户宣传等形式,将精准扶贫政策及包带工作程序等相关政策宣传到每个村、每个农户。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和鼓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广泛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同时,采取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意识和激发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

上一篇:平凡且珍贵作文下一篇:民族精神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