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征

2024-09-06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征(精选8篇)

篇1: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征

国际上对青少年思维发展趋势的研究

一、皮亚杰的形势运算思维。皮亚杰从结构主义出发,认为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在组织的过程,发展具有阶段性。人类的思维最初是以感知运动图示为基础,通过同化和顺应机制不断发展,逐渐由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发展到前运算阶段(2--7岁),再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到了11)--15岁,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超出了所感知的具体事物,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这就进入了形势运算阶段,即命题运算思维。

二、佩里对皮亚杰思维发展理论的扩展。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佩里将这段时间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两重性阶段,凡事总要问“什么是正确的答案”;多重性阶段,“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相对性阶段,“一切要看情况而定”;约定性阶段,“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三、弗拉维尔对皮亚杰思维发展理论的扩展。斯坦福大学的新皮亚杰派代表弗拉维尔通过研究,把具体运算思维者和形式运算思维者的差别归纳为七个方面:现实与可能;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命题内的与命题间的;组合与排列;逆向性与补偿作用;信息加工的策略;巩固与稳定。

四、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思维发展的观点。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鲁里亚和列昂姐夫一起提出了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他们强调人类心理发展,包括思维发展与教育、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人的思维是在与周围社会文化环境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们认为,只要确定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然后通过合适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抽象罗四维的五个特征:1.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思维具有预计性;思维的形式化;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的明显化;思维能挑出旧框框。

二、青少年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三、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思维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在对中学生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二开始,青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即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性水平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青少年的思维或认知趋向成熟。

初中二年级是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即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认识基础,又可能成为引起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认识机制,重视初中二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关键的;高中一年级的认识或智力表现和学习成绩变化的可塑性还是比较大的,道德认识和思想变化也起伏不定,而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则比较稳定,因为高中二年级是认识发展的成熟期,所以,抓住成熟前的时机提高各种认识和思维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篇2: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征

在大学这个阶段,由于理论观念的提高,对假设的理解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思维更加抽象,他们对理想、可能性和非物质性有极大的兴趣。思维不再束缚于过去比较狭窄的推论,思想上对恒定、必然、宇宙,计算机上的二进制、复合命题、真值、定理等概念有了普遍的理解。

二、思维更加全面、灵活、有预计性

青年的思维更为周密,他们既考虑现实状况,也分析以往的影响及将来达到的可能性。了解问题比较全面,注意细节,避免遗漏重要的部分。

思维是在应用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表现其灵活性的。大学生应用知识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直接应用已有的知识;第二种方式是面临问题的情境对已有的知识稍加改变,即可应用;第三种方式是问题情境条件复杂,必须把已有的多种知识重新改组、综合应用才能解决问题。大学生的思维基本上能达到这个水平。

三、思维发展的形式化与命题性

一个命题就是一个能够表达相信、怀疑或否认的语句。命题性思维允许一个人去审查超越当前所理解的现实的观念,使他们考虑有多种可能性的假设,它可以对现实的条件加以控制,它可以使观点更新颖,选择合理的命题思维。由于大学生形成和检验命题的能力提高了,因而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政治思想也经历了重要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在科学概念和政治概念范围内敏捷地在进行活动。对一定科学领域内或政治思想领域内的问题的考虑,更为抽象,更为复杂,也更为灵活。他们的思维处于或活跃于一定的思想体系之中。

四、思维成为自己活动的对象

大学生的思维不仅更全面,而且假设的能力也在提高,他们对自己思维的结果进行考察,看它是怎样得来的,思维过程与结论是否一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是否合适。根据我们对上海、北京、重庆、兰州等七所大学八个系二、三年级学生的调查表明(参阅赵鸣九:《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的心理特点》,见《西北五所高师院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4页。),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之一是独立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解答习题或问题时,自己解答或大部分自己做的占73%,依靠自己思考的占74%,而和同学共同解答与研究的占16%,寻找现成答案或很少思考的只占12%,对不理解的问题喜欢讨论的占36%,请教教师的占7%,两者兼有的占43%,两者都不做的占7%。这体现了大学生喜欢独立地解答问题的特点。

但是他们的思维也充满了迷惘与困惑的情绪体验,诧异地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不一致和不协调。如果他们在青年期以前过分地依赖父母或高度评价父母的行为,当他们注意到父母以前未有的特点时,就会动摇这种依赖的基础。

大学生内省思维的发展,冲破了以往形成的比较刻板的教条式思维,学会用科学思维来鉴别自己的思维活动,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自我分析,提高了思维的自我监控能力。

五、青年的思维更注重未来

青年面临着许多今后生活的问题,考虑未来,对未来生活作出决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个时期的思想变化是超越现实去考虑理想、超越现实去考虑假设,综合部分去考虑整体,越过“是什么”或“为什么”而探索将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思维中掌握了大量的关系的结合,推断出多种可能性,并能把很多观念组合起来,使青年的概念化世界变得非常复杂。

篇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基本特征

1 思维的基本内涵及形式

思维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所特有的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地、间接地和概括反映, 体现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过程和反映过程。思维的基本结构形式及其相互对应关系可以用图1表达。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逻辑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概括的反映过程, 是其他思维方式产生的基础, 又称抽象思维。而形象思维是在反映客体具体形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 通过意想、联想和想象揭示对象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对应, 正向思维是针对具有一定文化传统和历史的人群所具有的正常思维方式, 而逆向思维则是悖逆人们的传统思路和想法, 能够突破传统的想法和思路而寻求标新立异。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对应, 正如逻辑思维和正向思维一样, 纵向思维仍然体现的是一种传统性思维方式, 体现的是一种依据逻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直上直下的思考过程, 横向思维则是指当纵向思维不能贯通时, 能在横向思索中发现有创造性的目标或答案。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对应, 两种思维都是思维方式中较为活跃的部分,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思维方式能够扩展开来, 在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中寻找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渠道, 从而朝着众多方向去探求各种不同的途径、方法和答案, 收敛思维则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 能够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 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逻辑性的思考, 把众多信息逐步条理化, 最后获得符合逻辑的结论, 把握最为重要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信息。创造性思维是基于人类创造性和创新性活动而提出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人类思维形式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是前面所提出八种思维方式的累积和升华, 但它更多地表现为非形式化和非理性, 它是以非逻辑思维为核心的。人类的形象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都具有非逻辑的特征, 都有助于人类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通常为想象、直觉和灵感。想象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它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和知识, 通过重新加工、排列和组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或产生新的联想。直觉作为一种思维形式, 则是指人们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思维模式限制, 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 是一种思维的飞跃, 是创造性的高潮部分, 它是人们经过长期、过量的思考之后, 在某种诱因的触发下, 大彻大悟, 思路豁然开朗。然而, 不可否认,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类所产生的任何想象、直觉和灵感, 都是人们长期知识、经验、信息积累的结果, 都体现了人类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

2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思维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三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文明的标志和保障。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进步, 无不是科学、技术和工程进步的结果。根据科学、技术和工程三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以及三种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思维方式的不同, 可以把人类的思维方式分为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科学思维是科学研究人员所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体现了他们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和态度, 也表现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由于科学是人类探索已有世界, 追求真理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科学思维应该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思维, 是一种辨别是非的思维, 是一种甄别对错的思维。所以说, 科学研究人员的思维活动以及价值诉求, 更多地依赖于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而不是任何功利的驱动。工程思维是工程人员所应具有的思维方式, 表现为他们对工程设计、工程制造、工程运行和工程管理等活动的认识过程, 也体现了他们在工程活动中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原则。由于工程是人类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构建新的事物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工程思维是一种追求财富的思维, 是一种向往功利的思维, 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思维。在工程人员的思维活动中, 他们必须时刻思考着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的创新产品, 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技术思维应该是介于科学思维和工程思维之间的一种思维方式, 既具有科学思维的特征, 又具有工程思维的影子。李伯聪等学者对技术给予了很好的描述,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运用科学知识, 在改造、控制和协调多种要素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 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 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 是人类合理改造自然、巧妙利用自然规律的方式和方法[6]。所以说, 技术思维离不开科学思维, 技术思维也是工程思维不可或缺的。总之, 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之间很难有一个严格的定义, 它们之间也很难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因为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当然, 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提出是从科学、技术和工程三种实践活动的角度出发, 对于我们前面提出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都存在于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之中。卓越工程师应该是众多工程师当中的佼佼者, 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科学基础知识, 而且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 尤其他们对工程活动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他们对工程活动中的技术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伦理问题、环境问题、文化问题都能够有很好的解读, 他们能够在工程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复杂的工程难题,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工程活动中不断创新, 产生新的思想, 创造新的产品, 发现新的方法, 不断追求卓越。所以说, 卓越工程师的工程思维不仅要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等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而且要具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 那就是创造性思维。卓越工程师就是因为有了创造性思维, 才能使他们的工程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立于不败之地。

3 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培养途径

3.1 丰富工程理论课程体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并没有走出科学教育的基本模式, 没有进入工程回归实践的工程教育模式。从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看出, 许多课程只重视对学生科学技术知识的培养, 学生从中只能学到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理论知识, 而对工程理论知识知之甚少, 甚至很多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 还不知道工程师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因此, 在高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 应该开设一些工程理论课程, 让学生了解工程伦理、工程文化、工程生态、工程实践等知识, 从而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卓越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工程素质。

3.2 加强工程实践教学地位

工程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任何一位卓越的工程师, 都不是从理论中走出来的, 也不是从书本中学出来的。一名工程师只有经历了工程实践活动的历练和洗礼, 通过不断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才能逐渐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另外, 工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工程知识的默会性, 即许多工程知识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只有工程人员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才能学到。因此, 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 必须加强工程实践教学的地位, 增加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减少理论教学的比重, 要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

3.3 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一名卓越工程师, 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培养出来, 而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独立成长和锻炼才能够形成。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 应该能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尤其是对于工程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无法单凭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学习的, 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独立的思考, 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合理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传授。因此, 不要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在有限的课程群里, 要给予学生更多根据自身兴趣和成长需要选择课程的机会。另外, 要设置更多的开放性教学环节,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得到飞跃, 而不是使学生陷入思维定势的泥潭。任何一个卓越工程师的创造性思维, 一定是在创造性的工程活动中锻炼和培养的。

3.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对于我国目前的高等工程教育基本形势而言, 四年的本科教育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工程实践教育, 尤其是目前高等工科院校的资源配置无法提供学生参加更多工程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就是说, 只依赖于高校自身, 很难让学生亲身经历工程设计、工程运行、工程管理、工程决策等实际的工程活动, 因为这将需要巨大的物力成本和人力成本, 高校本身无法承担相应的投入。因此, 对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承担责任, 建立校企联合的培养方式尤为重要。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活动, 能够得到实际的工程历练。对于社会效益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成本而言, 这都将是最好的选择。由企业承担一部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责任, 可以显著降低人才培养成本, 因为学生在参与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受到锻炼时, 完全可以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产品、设备和成熟的工程运行模式, 无需更多的投入。另外, 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对人才的需求, 从在本企业进行工程锻炼的学生中选择优秀的人才。

4 结束语

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出发点, 对卓越工程师的思维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培养途径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培养建议, 在后续的工作中还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 毋庸置疑,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

摘要: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关系我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卓越工程师的思维特征在其创造性的工程实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绍了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及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 提出了创造性思维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特征。最后, 简单探讨了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史泰冈, 高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10) :316-318.

[2]张文生, 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1 (1) :77-79.

[3]孙振忠, 陈盛贵, 钟守炎.面向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工程实践培养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8) :285-288.

[4]张东民, 胡大超, 陈舜青, 吴雁.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1) :41-43.

[5]李宏胜, 陈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21) :108-110.

篇4: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四个基本点

一、加强分类与比较能力的训练

分类与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师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比较、整合,可使学生的认识组成某种序列,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思维的系列化,获得结构性认知。

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和应用分别进行归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这样,把百分数的知识纳入分数系统中,使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相关知识由“泛化”走向“集中”,学起来自然就容易多了。又如,素数与互素数、偶数与合数、整除与除尽、公因数与公倍数、侧面积与表面积、正比例与反比例等概念,唯有通过比较方能更好地确定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达到思维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目的。

二、重视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思维过程中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能力。分析与综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分析可以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要素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又对数学知识有了全面和整体的理解。

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计算”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每个数的分解和组成;在教学“分数乘法”时,我们把它细分为“分数乘整数”“整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等几个简单问题,并在逐一分析解决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整合成知识体系,找出异同点,概括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应用题教学,我们也经常用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广泛应用题的结构,有条理、有依据、渐进式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的,一般不会彼此孤立存在,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建立在具体合理的分析上。为此,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我们要因材施教,有所侧重。学生有了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起来势必简单些。

三、引导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

判断与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过程离不开判断,思维的结果通常以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知识判断的正误直接影响思维的正确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训练材料,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如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和完全判断概念、性质、公式等,对一些模棱两可的命题,多让学生进行举例验证或反驳,判断其是否正确。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判断的方法,如直观验证、利助计算、举出反例等。对于一些形式上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的知识,如a×(b+c)与a÷(b+c)、“求比值”与“化简比”等等,它们形式相似,极易混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判断时,应先与相关基础知识对照,找出其本质上的差别,以防误判。

人的思维活动主要是推理。具备比较完善的推理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标志。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推理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如0乘任何数都得0、积的变化规律、分数基本性质、平均分、运算律等概念法则的学习,大多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用归纳推理概括出各种运算律去进行简便运算,就属于演绎推理了。再如,通过长方形面积=长×宽,类比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四、促进抽象与概括能力的提升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展示实物。

如通过数“3根小棒”“3把椅子”等抽象出数字3;实物演示“火车过桥”过程,抽象出文字表述的意思,使学生较好理解火车过桥所行路程就是桥长加车身的长度,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增强表象。

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如一格一格地数、横着数、竖着数,进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逐步抽象。

如教学低年级“8加几”的加法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实物操作凑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到算式,抽象概括出先想8加几等于10,再将第二个加数进行分解去计算。

4.形式运算。

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用字母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定律等代数法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就是一种抽象概括的过程,是抽象概括思维训练的好途径。

总之,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生成智慧、发展思维能力才是根本。

篇5:高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同一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和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形式逻辑思维活动中,人总是先撇开事物的个别性、差异性和运动性,而孤立地、静止地、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辩证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又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又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它承认事物自身的同一性,但认定这种同一性只存在于差异和对立之中。所以,无论在反映内容还是反映方式上,这两种思维都有明显的不同。

全国青少年心理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形式逻辑思维在初一即开始占优势,在解答形式逻辑思维的试题时得分为55.5分;高二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基本成熟,在解答同一套试题时得分接近75分。这个协作组还对国内23个省市在校青少年的辩证思维的发展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速度是较迅速的(初一得分37.94分,初三为45.28分,高二为53.38分)。有关统计数据还显示了他们掌握辩证逻辑思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这三种形式的不平衡性;在每一年级中,辩证概念和辩证判断的发展几乎处于同一发展水平,而辩证推理的发展,则远远落后于前两者,高二时,其得分也只有37.10分。可见,中学阶段只是辩证思维出现、形成和较快发展逐渐占优势的阶段,而不是其成熟阶段。

辩证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者的发展可以促进前者进一步发展。因此,就这一年龄阶段的思维训练的任务来说,应着重发展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同时也应培养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同再生思维同步发展

思维活动总是同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思维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的不同,可把思维活动区分为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再生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的,但对于问题解决者来说,它可能是新颖的。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未解决的,并且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由此而决定,他们

的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再生性思维。但是,中学生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要有较明显的发展。这是中学生年龄段思维训练的又一任务。

三、“双基”要求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要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首先,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非臆想,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按照科学规律去想。所以,发展创造性思维更要求加强“双基”训练,不能丢掉“双基”要求,单纯讲创造性思维。

其次,是应当明确中小学教育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个基本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造性思维只是基本素质的一个小部分。不要人为地夸大其作用,不适当地抬高其地位。中小学教育仍要以基础训练为主。

篇6: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榜样、同伴、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家庭环境以及社会风气等将对中学生良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理想。动机、兴趣、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个体意识倾向性,是中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动力系统。

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评价能力的发展,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标志。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评价能力的发展阶段为:模仿性评价——道德性评价——内在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其内容是:

1、4-7岁,学前后期到小学初期:以成人评价为依据,对个别事物某些方面的外部表现作出评价。

2 、8-11岁,小学中期到小学后期: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依据道德标准进行评价的原则性明显增强。

3 、12-17岁,初中至高中:由外部行为评价转向自觉地对别人、对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内心世界作出评价。

4 、18岁以后,升学或者就业:表现出接近成熟的阶段,较全面地对自己、对别人作出评价。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成年人更容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然而中学生也容易走另一个极端。品德不良往往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总数中所占比例最高;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从中学阶段起,开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病发病的高峰阶段。因此,中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既包含了积极内容,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

篇7: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基本特点

新课程评价提出了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具体到学生评价上,便集中体现为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念和方法。顾名思义,所谓发展性学生评价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这一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有以下要求:

1.发展性学生评价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并在实施中制订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实施学生评价首先需要有一个评价目标,只有有了评价目标,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学生的发展也需要目标,这个目标是学生发展的方向和依据。在传统教育评价中,这两个目标常常出现背离的情况。而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这两个目标的一致性,强调评价目标应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

2.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 发展性学生评价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排队,而是要通过对学生过去和现在状态的了解,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逐步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3.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只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终了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它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因此,发展性学生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学生评价还强调收集并保存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所有关键资料,因为正是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都是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内容,并且受到同等的重视。比如,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索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检查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考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行为、关心和爱护人类的意识和行为、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以及学生对地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的深刻体会。

5.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这意味着,评价学生将不再只有一把“尺子”而是多把“尺子”,教育评价“一卷走高低”的局面将被打破。实践证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只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优秀者,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6.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动机兴趣、爱好特长等各个方面。这使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速度和轨迹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发展性评价正是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潜能,为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建议。

7.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评价,片面强调和追求学业成绩的精确化和客观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往往使学生的自评变得无足轻重。发展性学生评价试图改变过去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在制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时,教师应更多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学生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得出评价结论时,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评和互评,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在反馈评价信息时,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共同制订改进措施,以保证改进措施的真正落实。

篇8:手机新闻发展的态势与基本特征

1 手机阅读的发端

手机的随身性和移动化的特点, 以手机为载体下载、复制和浏览信息的方式, 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掌握信息的需求, 手机阅读便开始悄然兴起。手机阅读发端于基于短信的手机文学, 与此同时各种面向智能终端的手机阅读软件也相继问世。用户在进行手机阅读时, 既可以登录WAP页面进行在线阅读, 也可以安装阅读软件进行下载阅读。

国内各大移动运营商也积极投身于手机阅读领域, 致力于将更多好的作品移植到移动互联网上。在移动运营商的推动下, 手机阅读正在迈出新的发展步伐。

2 手机新闻网及手机报的出现

随着各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各种新的媒体, 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报纸的地位受到一定影响, 但是报纸的影响力、公信力、新闻采集的能力、报道新闻的深度, 依然是整个传媒行业的典范。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报纸来说, 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的媒体平台, 使传统报纸走数字化道路, 寻求新旧媒体的融合互动是新的任务。

2004年7月, 《中国妇女报》推出了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广东移动联合九大媒体推出“手机报纸”也在2005年8月初正式面世。

2005年在“两会”即将召开前期, 人民网与中国人大新闻网、中国政协新闻网共同开办的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站 (wap.people.com.cn) , 这是国内首家手机新闻网站, 也是国家重大政治事件第一次以手机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宣传, 标志着手机成为真正意义的新闻媒体。

3 手机新闻的特征

手机用户具有目标受众的确定性的特点, 其省时省力的特点, 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获知信息的需求。

根据手机媒体的特点及优势我们可以初步总结一下手机新闻的基本特征:

1) 新闻发布的及时性。由于手机媒体的可移动性及便携性高, 所以手机新闻可以随时调整手机报发布时间;

2) 新闻定制的功能性。手机新闻的日趋成长, 各种符合不同受众需要的新闻也应运而生。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无论是娱乐、交通、时政、天气等各种类型的新闻我们都可以通过手机了如指掌, 这不仅为受众的生活带来便利更加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发展;

3) 新闻评论的互动性。互动既是手机媒体的重要特点, 也是手机媒体提高经济效益、吸引用户眼球的有效手段。例如UC桌面新闻, 在每条新闻下受众都可以发表对该新闻的评价, 甚至设置了简单的喜怒哀乐的表情让受众表达对该新闻产生的情绪。这样即时的互动虽然网络媒体可以办到, 但是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性又再次战胜了网络媒体;

4) 新闻的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3G技术的发展, 使手机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的收发文字、图片、视频, 这样就极大的丰富了手机新闻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各种形式多样的新闻, 增加了阅读新闻的快感;

5) 新闻内容的精炼。手机新闻由于手机媒体的特点注定了它的内容要少而精, 并且标题要一目了然、切中要害。所以手机新闻的编写要求我们用最简短和精炼的话语表达最准确的内容, 这也是手机新闻不同于其他媒体新闻的一大特征;

6) 新闻发布机构的赢利性。传统媒体的赢利往往是依靠广告等其它方式, 而手机新闻的发布机构可以像数字电视的赢利方式一样, 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定制自己需要的新闻来及时获取信息。所以, 收取服务费用手机新闻的发布机构可以专心的做好新闻, 离开广告的支撑还是继续发展。

4 手机新闻的发展态势

新媒体的发展不能局限在以前的思维, 新闻报道在手机媒体上显得更为自由、更有潜力, 也更具难度。在发展手机报道上不仅要探索其自主性、互动性, 还要加强报道的娱乐性、多媒体性和服务性, 不仅要注重开发出独特的内容, 更应该关注各种新形式、新理念的出现及其与原有资源的有效整合。

有些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手机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他们寄希望于开发更强大的网络技术, 让手机的功能更强大足以替代其他的媒体, 但是手机的便携性也在某种程度局限了他的表现力。就和当初预言报纸会消失一样, 手机媒体不可能完全的代替任何一种媒体, 走媒介融合的道路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手机技术的日益发展使手机新闻传播的发展有更加广阔的领域, 但是他离不开其他媒体的支撑。现在这个阶段, 无论是手机新闻的发布机构还是新闻的来源都与传统媒体息息相关, 不可能独立的发展和存在。所以积极的将现有的已经发展成熟的媒体与手机媒体结合起来发展, 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马斌.3G时代-手机媒体将大型其道[J].人民邮电, 2008-05-09.

[2]马正恺.手机报发展中的冷思考[J].新闻与写作, 2010, 8.

[3]程征.从两会看手机报道的特点与趋势[N].中华新闻报, 2008-04-02.

[4]王娟.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N].中华新闻报, 2008-04-09.

[5]林晔, 续子恺.手机新闻发布及互动平台的应用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 2009, 11:50.

[6]蒋育雪.浅析3G技术下手机新闻的发展[A].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 (23) .

[7]潘玉鹏, 夏欣, 周岩.手机媒体-报纸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记者, 2004, 11:71.

上一篇:2017年度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感恩的季节-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