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2024-06-28

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精选9篇)

篇1: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的对策和有效机制研究

腐败是与权利相伴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有权力的地方,腐败就有了它滋生的土壤。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经营决策等管理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权力性,决定了管理腐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管理腐败就是权力腐败在管理领域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政治权力腐败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主要指经营者为了达到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不惜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通过收取回扣、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把国有资产占为己有、进行过分的职务消费等等。建立惩防体系,完善管理控制和监督机制,对从源头治理企业管理腐败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管理腐败问题表现方式

国有企业管理腐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一是扩大职务消费。主要表现在:经营者在交通、通讯和办公设备一般都有较好的配置。每年的花费数目可观。一般国企经营者普遍配备了比较高档的通讯工具,有些人月通讯费达到数千元;企业的业务招待费经常超支。还有些从“小金库”中开支,或转移为其他开支,以至无据可查。有些国企领导饭桌上一掷千金毫不心疼;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热衷于钓鱼、打保龄球、涉足色情场所,甚至嫖娼,全部活动按公务活动做财务处理;二是灰色收入。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手中有决策、计划、审批、采购、工程发包、合同签订、财务开支、用人、调动等权力,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吃回扣,收中介费、拿提成、收红包、搞权钱交易等等;三是黑色收入。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索贿受贿,甚至想方设法把国有资产转化成自己的资产,通过开办个 1

人公司,搞“空手套白狼”的把戏,把自己的不明财产合法化。

二、企业管理腐败治理的对策

管理腐败既然是故意行为,那么只有在预期腐败行为能为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或好处,并且这种利益或好处至少要大于经营者为之付出的全部成本时,这种行为才可能发生。为了有效地阻止企业管理腐败,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加大实施腐败的总成本。实施腐败的总成本是由主动付出成本、案件查处率、查处后受到的惩罚和心理成本,及丧失的原来的收益共同决定的。因此要加大实施腐败的成本,必须通过这些自变量的增加来实现。一是加大主动付出成本。由于主动付出成本与经营者的权利成反比关系,所以必须制约经营者手中的权力,增强企业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形成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消除特权与集权,把权利放在有效的监督制约之下,为经营腐败行为设立重重障碍。二是提高案件的查处率。加强对经营者的内部党组织的监督,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建立和健全监督方面的法律、制度,用法制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造成经营者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三是加大惩治力度。腐败行为一经查实,应予以严厉打击,加大党纪、政纪、法律的惩罚力度,并把三者结合起来,使其在付出名誉、地位代价的同时,还要在经济上产生巨大损失。四是加大腐败行为的心理、道德成本。增强新闻媒体在反腐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清正廉洁的个人进行大力宣传,而对于贪污腐败者,应予以曝光,并利用社会舆论加以谴责。

2、减少实施腐败的预期收益。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腐败行为,必须对经营者的各种行为所得的收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实行严格的财产申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与定期核查制度,对于经营者曝露出来的消费与其正常收入悬殊过大而又说不出正当理

由者,有关部门要立即组织调查,弄清原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严格控制职务消费。发达国家的企业经营者的职位消费纯粹是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工作,我国个别企业的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大多是为了弥补个人的收入。要杜绝职位消费的随意扩张,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进行合理的规范并严格控制。在经营者报酬确定和规范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协商机制和聘用合同制度,将经营者应执行的各项职务消费标准,连同工作职责、业绩标准等都写入聘用合同的各项条款,并认真遵照执行。建立经营者的职务消费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监事会、和职工代表报告,使职务消费处于比较透明的状态,便于及时纠正不规范行为。二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和多样化的股权激励制度。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形成更好的利益捆绑机制,引导经营者自觉控制职位消费行为。适当提高经营者的收益。并建立健全对企业经营者全方位的激励机制,让经营者的收入与其贡献挂钩,提供优厚的合理需求条件。三是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职务消费项目进行清理整顿,有些纳入年薪收入,有些则要明确标准。将个人消费和与公务消费区适当分开。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公务用车、通讯、业务招待费等项目标准,合并成一个标准,进行包干使用,超支自付,节余提成。

三、将企业内部控制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相结合,建立源头治理有效机制

1、规范事权,建立招投标中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同审批和运行机制。为解决 “暗箱操作”问题,对可以用市场机制替代审批的项目,如工程项目交易、采购等实行市场化改革,建立招投标、拍卖及采购机构等,对这些项目公开招标、拍卖,不仅减少了寻租和权钱交易的可能性,而且保证了工程、商品和服务质量,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规范财权,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构筑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全面清理预算外资金的基础上,取消“小金库”、“账外账”,对所有资金实行“收费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会计统一派遣、分配统一标准”的“四统一”管理,堵塞漏洞,减少腐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协商决定、经济事项的审批与经办分离、账款分离等制约机制。制定《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采购办法》,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财务和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对电费、废旧物资等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所有收费都上缴财务,纳入预算管理;其他预算外资金也都上缴财务,列入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严格执行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并严格执行,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增加预算的透明度,杜绝经费开支的随意性。

3、规范人事权,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一是要建立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用人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尤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市场化的选人用人考核评价体系。要认真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以逐步形成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人尽其才,合理流动的良性循环。真正把被考察对象的实绩与虚绩、真绩与假绩、现绩与前绩、显绩与潜绩搞清楚,使“带病上岗”者无机可乘,把德才兼优的人选到各级领导岗位。二是改进考核考察办法,采取考察预告制、考察工作责任制及注重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情况的考察等措施,提高识人的准确性,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可靠依据。对干部的评价不能只是一些定性的语言,而要用量化的数据说话。对干部的考察、考核要由有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考察、考核结果应用大量真实的数据对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描述。三是强化廉政鉴定,在提交党委常委会讨论之前,由纪检

监察机关对拟提拔任用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鉴定,实行干部提拔任用党风廉政“一票否决”,防止“带病”上岗。推行党政干部公开选拔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着力从源头上预防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四是完善干部民主推荐制度,凡未经民主推荐和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一律不提拔任用。要充分尊重民主,不能把对干部的民意测验当作可有可无的参考,而要作为对干部评价的重要砝码。要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研究制定强化干部工作民主程度、公开程度与群众参与程度的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要继续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等方法和程序,并把测评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受多数人拥护的干部,要坚决提拔重用;对那些被多数人反对的干部要坚决弃之不用。五是要教育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政治、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上的优势去接受组织和群众的选择。要教育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正确看待和使用权力,正确看待名利和地位,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两个务必”的要求和“为民、务实、清廉”的标准,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从政,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考验,以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过硬的思想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知识储备、出色的业务能力、优异的工作成绩,为党和国家服务,为集体和群众造福。六是要严肃追究用人失察和举荐失察责任,明确责任主体、责任内容和惩处措施。对干部提拔后发现任前有重大问题,且这些问题在对干部考察时亦有反映的,要严肃追究举荐者和考察人员的责任,切实解决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责任不明确、出现用人失察失误无人负责、难以追究的问题。

4、拓宽监督渠道,构筑反腐败源头治理保障机制。以经常性、制度化的公众监督来保证企业管理机关高效廉洁,做到廉政与勤政一起抓、两手硬,建立投诉中心(廉政投诉中心),受理职工群众及其工作人员的投诉。把工会民主管理、民主评议管理人员活动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扩大群众监督力度和广度。

5、重视和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岗位轮换。加强对权力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一是要严把进人关;二是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加强对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教育,提高依法行政的责任感和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三是了解和掌握权力部门和人员的情况,根据职能和业务特点,对易发、高发不廉洁行为和违法违纪的部门、环节实施有力监督;四是对重要工作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交流和离任审计制度。

企业管理腐败也有其独特规律性。只要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找到了有效的对策,建立了有效的日常工作内部控制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相结合的预防体系和机制,腐败问题是可以制止和杜绝的。

篇2: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腐败现象的发展演变呈现出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变的趋势。改革开放初期,腐败现象主要是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并存所产生的大量寻租机会诱发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初步确立和经济监管措施逐步出台,由双轨制带来的寻租机会大幅度减少,寻租型腐败在90年代中期以后相应地呈现出衰减的态势。但另一方面,政治领域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呈现上升态势。

这主要表现为:党政领导干部腐败案件逐步向“高层化”发展同时“一把手腐败”比例在增长,[1]腐败的群体性特征明显,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关系的关系网,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同盟或利益共同体[2];“一把手腐败”、用人腐败等政治领域腐败案件居高不下。“一把手腐败”、用人腐败、司法腐败、公贿、行政腐败等腐败形式的流行,究其制度根源在于现有的党政领导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政府间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政治领域腐败案件多发高发趋势表明,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制度反腐败的重点应当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通过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与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尽快度过腐败的高峰期。[3]

一、“一把手腐败”与党政领导体制改革

在当前各种腐败形式中,“一把手腐败”现象最为突出。无论是从发案的绝对数量还是从当年查处职务犯罪案件总量中所占比例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即俗称的“一把手”腐败案件发案率和涉案金额中大案比例近年来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一把手“前腐后继”的腐败接力赛。据统计,目前在领导干部违法犯罪的案件中,党政一把手的案件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4]从大案在“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所占比例来看,1999年“一把手”职务犯罪案件中的大案比例是51 8%,而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75 1%。[5]

“一把手腐败”案件的高发频发说明它已是一种反复出现的、“前腐后继”的理性行为,属于制度性腐败。其深层的原因在于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为“一把手腐败”提供了激励机制、机会结构,同时反映出对“一把手”约束机制的软化。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使权力高度集中于“一把手”同时又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这是“一把手腐败”得以猖獗的主要根源。因此,改革党政领导体制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一把手腐败”的关键。

首先,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从根本上改变自上而下的权力授受机制。在自上而下的权力授予和逐级向上负责的体制中,腐败的“一把手”只要“搞掂”与其直接上级的关系就可以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为所欲为而畅行无阻。只有实行选举民主,将“一把手”的选择权交给选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上而下的权力授受机制,也才能使人人起来监督政府从而彻底打破各种各样的关系网。选举民主的突破口是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有人建议,各级党的“一把手”应当坚持差额选举,同时应当实行严格的任期制,任期内不得随意调动,并对连任届数做出明确规定。党代会应当实行常任制,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充分保证党内言论自由。凡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实行票决制“一人一票”。

[6]“一把手腐败”的主体是乡村基层干部,因此推进基层民主对于遏止“一把手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村委会直选推动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两票制”选举,即首先由党员和村民进行民主推荐投票,然后党员根据民主推荐结果正式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两票制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结合问题,并增加了党支部书记的民意基础和政治合法性。两票制选举目前正由中组部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在农村基层干部直接选举的基

础上,一些地方开展了乡镇领导选举方式改革。步云乡在2001年底举行的乡镇长换届选举中采取全乡选民选举出唯一的乡长候选人再由乡镇人大正式选举产生乡长的“两票制”选举方式,将直选的精神实质和程序的合法性有机地统一起来。[7]上述乡村基层选举民主的制度创新和程序创新代表着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同时对于从制度根源上解决乡村基层干部的腐败问题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应当予以积极鼓励和适时加以推广。

其次,从体制上解决“一把手”责任无限、权力无边的情况。“一把手”责任无限必然要求权力无边,否则难以承担第一责任人的重任。实行党政分开和政治与行政分开,就是为了明确党政领导干部、行政管理干部各自的职权和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行党政分开,最重要的是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开,避免三种权力同时集中于一个人身上。按照党政分开的思路,党委会要负责提名推荐政府首长和法官的人选,提出政策方针路线,交由政府首长去执行,并根据政府首长的执行结果决定其去留。党委会成员可通过法定选举程序进入人大常委会任职,实现党委会和人大常委会重大事项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和监督权的衔接,党的“一把手”同时担任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要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有权挑选和任命副职官员和部门首长,同时改变党政联合决策联合发文的机制,将行政决策权真正交给行政首长,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政府向民众负责的责任政府体制来。在党政分开的基础上,还要落实政治和行政分开的原则。只有实行政治和行政分开,严格限制政治任命官员的范围,依法明确划分政务类公务员和事务类公务员各自的职责权限,事务类公务员实行考试录用、考绩晋升和常任制,才能使事务类公务员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抵制“一把手”对自己职责范围内事情的不当干预。

最后,实行参与式决策和决策过程透明化,从决策机制和程序上改变“暗箱操作”、“一言堂”和“拍脑袋决策”等现象。所谓参与式决策就是保障公众参与政府决策并在其中拥有知情权和发言权的决策方式。参与式决策的具体制度安排包括,重大事项决策必须举行公开听证会,广泛听取利害相关各方的意见;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决策方案的设计和决策可行性的评估必须由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及与之相联系的专家学者来进行;建立相对独立的民意调查系统,搜集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评价并据此调整政府的政府。参与式决策的制度安排应当上升为法定的决策程序,不经过这些程序做出的决策应当被判定为程序违法而归于无效。决策过程的透明化,要求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因特网等手段对重大决策信息及时进行社会公示,并开辟专栏或专区鼓励公众就相关决策问题展开自由的、理性的讨论和辩论,开展决策者与公众的协商对话。在民主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做出决策。

总之,改革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改变权力高度集中于“一把手”同时又缺乏监督制约的状况,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一把手腐败”的治本之策。

二、“用人腐败”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所谓“用人腐败”就是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利用人事任免调动等干部管理权谋取私利的行为。用人腐败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买官卖官,跑官要官,任人唯亲,贿选等。用人腐败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90年代初,用人腐败仍被称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90年代中期以后“吏治腐败”、“用人腐败”等术语在党和政府文件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买官卖官等用人腐败案件日益增多。这一方面表明,用人腐败开始从“灰色腐败”走向“黑色腐败”,越来越不为人们所容忍,反对用人腐败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也表明,用人腐败呈现上升趋势,且危害也越来越大。

自上而下选拔任用干部的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使干部管理权集中在少数党政领导者手中同时对他们的权力又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这是导致用人腐败的重要制度诱因。因此,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成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买官卖官等用人腐败的关键。一是要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逐步从选拔政治过渡到选举政治。自上而下的干部选拔任命体制使干部选用权集中在少数几个人手中,买官者所需要贿赂的对象数量有限,贿赂成本也有限,买官者很容易把贿赂成本转嫁给普通民众。而在自由的、竞争性的选举体制中,贿赂者所需要面对的是人数众多的选民,贿选的成本高于买官的成本,而且贿选者在当选后很难把贿选成本转嫁给选民,否则他将难以再次当选,不仅如此,当选后他还要兑现选举时的承诺为选民谋福利。由于竞争对手的揭发和反对,由于贿选成本会增加到贿选者难以承担,由于选民的权利意识苏醒而越来越难以被收买,随着选举的重复进行,贿选等选举腐败会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从选拔政治过渡到选举政治是遏止用人腐败的治本之策。90年代中期以来,以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为方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取得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成果,如实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2002年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将这方面的改革成果加以制度化并全面推广实行,在遏制用人腐败方面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应当继续坚持以扩大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为方向,进一步健全干部选拔制度。可以考虑制定民主推荐程序的实施细则,对“群众公认”原则做出具体的量化要求,适当增加民主推荐的轮次,适度公布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结果,民主推荐会召开之前发布干部考核公告并民意测验的结果,民主推荐会召开之前发布干部考核公告并鼓励受考核干部进行述职报告以及扩大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中的知情群众参与范围等。[8]此外,四川、江苏等地在乡镇党政领导甚至县市领导产生方式上实行“公推公选”,即实行公开报名、闭卷笔试、面试接受公开民主测评、根据民主测评得票数进行正式选举等。[9]“公推公选”在传统的干部选拔制度中引入了公开性、竞争性并扩大了群众的参与。这种制度创新一经产生就被证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公推公选”乡镇长和乡镇党委书记制度应当向全国推广并向更高的层级延伸。

二是要改进干部考察考核方式、方法,实现干部考评管理的科学化。建立对干部能力和业绩的科学考评指标体系和方法,避免考察考核评价中感情、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防止用人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选人用人的主要依据应当是能力,政绩是人的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包含在广义的能力之中。依据能力选人用人,需要借鉴能力主义管理思想,后者的基础是对人的能力的公正评价。应当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条件量化、细化为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使之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还应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出一套测评干部素质能力的方法和技术。[10]干部考察应当将平时考察与任前考察相结合,建立起经常性考察、阶段性考察、考察与任前考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干部考察还应建立先进合理的干部考察体系,使考察内容细化、量化,民主测评表应设计得科学合理并尽可能量化,由群众对根据被评判对象的实际表现给予“判分”。还应建立干部考察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促使考察组深入群众全面了解被考察对象情况。[11]此外,还应当借鉴国外做法和经验,探索建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由上级主管、同事、服务对象或管理对象(客户)根据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判,并根据考评结果决定升迁奖惩。

篇3: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1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必须准确把握治理重点

全面准确把握治理重点, 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关键。针对石油企业产业链长、生产施工点多面广、人员高度分散的特点, 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治理重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不仅是本单位的骨干, 也是石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他们的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程, 而且对干部队伍建设、班子整体功能发挥乃至企业和谐稳定大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生产经营运行的关键环节。物资采购、油品销售、财务结算、项目管理、工程建设等生产经营运行的环节, 既是保障石油企业实现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部门, 也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的重点对象。如果这些环节的管理程序不规范、制衡措施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 极易成为违法违纪行为的高发环节, 成为制约石油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 石油企业职工家属的成分构成普遍比较复杂, 既有合同制用工, 又有劳务用工、集体用工;既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 又有不少协议解除合同人员。他们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事情非常关注, 对这些领域发生的腐败行为非常敏感, 一旦抓不好, 不仅容易挫伤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损害企业利益, 且容易影响党的形象, 甚至衍生出一些政治问题。

2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必须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着力抓好干部职工的反腐倡廉教育, 充分发挥教育在治心、治本上的功效, 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基础性工程。一要掌握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性。只有认识并掌握反腐倡廉教育的规律性, 把握它的本质特征, 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与一般的知识性教育相比, 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不在知识内容、体系的传授, 而注重人的思想品德的塑造。就石油企业而言, 反腐倡廉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因此, 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仅要灌输廉洁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廉洁信念, 并使之内化为人格的修养, 稳定而长期地对人的行为发生影响。二要重视反腐倡廉教育的预见性。反腐倡廉重在预防。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预见性, 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 广为传播社会公认的精神理念、道德准则, 提升思想境界;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作用, 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充分发挥文化的辐射效应, 把正确的人生信仰和从业理念内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准绳。三要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 做到因人施教;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开展教育活动, 做到因事施教;针对不同的阶段和时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做到因时施教, 从而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自觉做到勤勉敬业, 廉洁奉公。

3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必须健全制约监督机制

用健全完善的制度规范权力、监督权力、制衡权力, 是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治本之策。第一, 制度规范要力求具体化。近年来, 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制度规定,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这些制度能不能落实, 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具体化”。石油企业各单位必须认真结合自身实际, 及时制定实施意见和配套办法, 提出更加细致、明晰、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确保每一个重点环节和监控点都置于监督之下。第二, 制度执行要力求刚性化。实践证明, 有了制度得不到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对目前已经成熟的制度, 重点要落实制度执行主体的责任, 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情况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 对违反制度、规避制度的行为, 严格问责, 严肃处理, 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确保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到位。第三, 制度监督要力求公开化。监督有效才能保证制度有效。监督的前提是公开, 公开的目的是监督。必须在运用信函举报、网上举报、电话举报的同时, 充分利用民主评议、厂务公开、述职述廉、新闻媒体等形式, 加大权力运行的公开程度, 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格局, 确保职工群众对权力运行情况发表意见、进行监督。

篇4:浅谈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

一、腐败行为的主要易发环节

(一)权力的监督不严格。

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尚不够健全、完善的情况下,导致一些权力失控、失管,少数掌握一定实权的个别领导及部门充分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力寻租,谋求小团体、部门利益和个人私利。也有一些干部凭交情、拍脑袋作决定,甚至搞幕后交易、暗箱操作,引发各种弊端,从而导致“专权独断、以权谋私、持权捞钱”等权力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财务处置不规范。

财务处置,也是一道容易导致领导干部跌跤的门槛。有的违反财税政策法规,借口改善和提高单位部门福利,以截留税收返还、以费用发票从下属参控股公司套取资金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资金,搞帐外帐,私设“小金库”,然后以各种名目暗地瓜分;有的违反公司财务制度,将单位资金擅自外借或进行理财。

(三)管理制度存有漏洞。

企业在发展、体制调整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不完善、程序有漏洞的情况,给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的腐败留下“后门”。这些制度漏洞一方面为犯罪提供了机会,一方面诱发人的犯罪动机。尤其是在企业转型或体制调整过程中,个别企业领导缺乏必要的监督,个人的权利无限扩大,给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也有些权力部门,利用该阶段监管监督不到位,或调整后不确定因素等原因,铤而走险利用漏洞,损害企业谋求私利。

(四)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中,形形色色的现象及观念不断取代传统观念,部分领导干部没有及时提高自身思想觉悟修养,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其手段由过去的单一走向复合,行为由以往的隐蔽逐步公开,许多人已经见怪不怪。致使少数领导干部在一些易发生腐败问题的环节上,放松警觉,放纵自我,最终身败名裂。

综上所述,腐败案件频发的原因大致有四:一是放弃理想信念,追求金钱享乐。二是法制观念淡薄,放松自我约束;三是权力运作不规范,教育管理不严格;四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

二、源头防腐的对策与措施

腐败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消除腐败现象单靠哪一种措施都难以完全奏效,只有积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防范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违法、违规等腐败案件的发生。

(一)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企业的各级党委、纪委必须把党风廉政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建立健全经常化、规范化的思想教育机制。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加强示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

(二)强化制度建设工作。规范制度建设是源头治理最主要的手段,通过深化程序审批管理、财务资金管理、物资管理、干部人事管理,从重点部位及关键环节入手,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覆盖到位、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推动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深化程序审批制度,严格按内控体系执行,并不断完善、补充,进一步规范事权。按照“合理、高效、责任、监督”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审批流程,提高制约监督有效性,不断补充适应新形势的把关制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人事权。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和群众参与程度为着力点,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从制度上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三)加大监督力度。创新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确保监督到位。坚持和完善巡视、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领导干部廉政及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突出监督重点,对重点部位及关键点实行经常性的监督,并积极做好事前介入;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加强信访举报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及调动员工监督功能,保障企业员工直接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四)提升案件查办力度。纪检监察及办案人员素质直接决定查办水平及质量,也是直接关系到纪检监察的威慑力量,对反腐倡廉源头治理的保障作用尤为关键。

加强纪检监察组织队伍建设。企业领导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领导,营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按照精干、高效和有利于工作的原则设置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建立奖惩机制,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当今的违纪违法案件呈现多领域、高频发及违纪主体多元化、作案手段隐蔽化、智能化等特点,依靠传统的单一的办案方法,这就要求办案人员开阔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查办案件工作的顺利进行。

反腐败的源头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纪检监察部门和相关部门保持有效的沟通,加强团结协作,形成齐抓共管源头治理的良好局面,为建设和谐企业提供有力支持。

篇5: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一、腐败产生主要环节

导致税务机关易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环节往往发生在“权”与“利”的结合部位,也就是权力相对集中或与纳税人关系较为密切的关口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政审批关。如减、免、缓、欠税款审批,涉税行政处罚事项审批,经费的审批,办公用品的审批等等。在这些审批事项中,如果缺乏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就容易导致把关不严,该审批的不审批,不该审批的乱审批。

二是税款核定关。税额的高低,关系着纳税人的直接利益,一些人为了少纳税,总是想方设法腐蚀税收一线管理人员。如果定额核定工作程序不严密,监督制约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使定税行为使去公平、公正性。

三是发票管理关。发票不仅是收、付款凭证,还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是纳税人据以抵扣进项税额的合法凭证,这种特殊功能使得围绕发票发售、使用、管理等环节的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始终不断。

四是税务稽查关。稽查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处于征纳双方矛盾的焦点,权力相对集中,从选案到实施检查,从审理定性到做出处罚决定,都原创文秘网站:文秘知音与纳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偷税逃税,或为了减轻、逃避法律的制裁,往往采取请客送礼、行贿等手段寻找突破口和保护伞。

除了上述重点部位和环节外,税收征管的过程,就是与纳税人和物质利益打交道的过程,就是权力与利益的碰撞的过程,就是腐蚀与反腐蚀交锋的过程。如不能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做到严守纪律、廉洁自律,不能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任何部位和环节都可能导致不廉洁行为的发生。

二、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根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税务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自我放松要求,自我降低标准,给各种不廉洁行为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近年来开展的警示教育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出,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都是从思想上的蜕变开始的。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党风廉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纸上写的多,嘴上说的多,墙上挂的多,认真落实少。有些同志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三是征管机制约束不到位。税收征管软件的“机械”和“刻板”在促进税收征管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了一道新的防线。但从现实情况看,人为的因素在税收管理中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如税额核定,发票管理、税务稽查等,都赋予工作人员一定的权利,而在这些方面监督制约的机制不够健全,约束相对无力。

四是监督管理不到位。失去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对税务干部的监督管理,还存在着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把干部的“八小时之外”纳入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给个别私欲膨胀的干部留下了空档和可乘之机,导致了“吃、拿、卡、要、报”等为税不廉行为和收“人情税”、罚“人情款”等现象。

五是惩处力度不到位。目前对于腐败问题普遍存在一种不正常心理,认为一些小节问题算不上腐败,见怪不惊,不值一提;发现问题想方设法遮掩,“家丑不可外扬”,内部做无关痛痒的消化处理,一旦发生“质变”,追悔已晚!

三、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一)筑牢防腐思想根基。要正确认识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以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为重点,以从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增强版权所有:文秘知音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免疫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认真执行,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治队,从思想源头上筑起防腐败、反腐败的牢固防线。

(二)纳入日常系统管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管理。要建立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做到有计划、有任务、有步骤、有检查、有落实,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实效。

(三)实现 “制度管人”。一是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关于税款征收、管理、稽查、行政处罚以及人事、财务、物资等具体管理办法,结合税收征管改革、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构建全方位的执法监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体系,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条件。二是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把税收政策、执法程序、执法责任、违法违章处理等情况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把税收执法的各个环节都纳入计算机管理,网上运行,使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运作更加规范公开,实现由“人管人”到“机器管人”的转化。

篇6: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一、腐败产生的主要环节

导致财政机关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环节往往发生在“权”与“利”的结合部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政资金分配。财政资金年初预算分配和转移支付由于涉及到各单位的切身利益,各单位都会想方设法与财政部门搞好关系,关系越好,资金分配越可能多,利益关系的存在导致腐败,该分配的没分配,不该分配的分配了。

二是行政审批。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统管资金的力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财政部门的审批权越来越多。如核算中心报帐审批、政府采购、专项资金拨款、非税收入拨款等都要审批。在这些审批事项中,如缺乏科学严密的运行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就容易导致把关不严,该审批的不审批,不审批的审批了。

三是财政监督。要防止和惩治腐败,财政监督特别是内部监督作用非常重大,正因为财政监督有很大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在处理过程中同样可能产生腐败,关系好的就可能低,关系不好的就可能高,个人有利益的就可能低,个人没利益的就可能高。

除了上述重点部位和环节外,还有退耕还林、社会保障和政府补贴等多项资金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如不能正确处理权力与义务、执法与服务的关系,不能做到严守纪律、廉洁自律,任何部位和环节都可能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

二、产生腐败行为的主要根源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财政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自我放松要求,自我降低标准,给各种不廉洁行为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从近年来开展的警示教育案例中可以清楚看出,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都是从思想上的蜕变开始的。

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党风廉政建设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纸上写的多,嘴上说的多,墙上挂的多,认真落实少。有些同志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三是监督管理不到位。失去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对财政干部的监督管理,还存在着失之以宽,失之以软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把干部的“八小时以外”纳入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给个别私欲膨胀的干部留下了空档和可乘之机,导致了“吃、拿、卡、要、报”等不廉行为和拨“人情款”等现象。

四是惩处力度不到位。目前对于腐败问题普遍存在一种不正常心理,认为一些小节问题算不上腐败,见怪不惊,不值一提;发现问题想方设法遮掩,“家丑不外扬”,内部做无关痛痒的消化处理,一旦发生“质变”,追悔已晚。

三、以人为本,标本兼治,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一)筑牢防腐思想根基。要正确认识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要以从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树立先进典型、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等,引导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免疫力。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项政治纪律认真执行,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治队,从思想源头上筑起防腐败、反腐败的牢固防线。

(二)纳入日常系统管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管理。要建立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抓到底。做到有计划、有任务、有步骤、有检查、有落实、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

(三)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一是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细化编制内容,硬化预算约束,增加预算透明度。二是要规范非税收入征收行为。三是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四是全面实行乡财乡用县管。五是政府采购必须公开招标,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才能有效地预防腐败和犯罪。

篇7:企业应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今年是第六个党风廉洁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月,根据广能集团广能纪[2011]10号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工作,落实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各项工作任务,弘扬优良作风,规范从业行为,推动廉洁文化建设,使其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廉洁自律和廉洁从业意识,笔者认为企业应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在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市场竞争过程中,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应努力铲除滋生腐败的条件和土壤,是我们党面临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企业应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努力。

一、强化党风廉政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企业之所以出现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因学习、教育、监管不够产生的。由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资本主义腐败、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与侵蚀,一些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扭曲,再加上少数企业的党组织在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上不得力,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对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致使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蔓延。各级党组织必须树立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必须从根本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就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学习、教育的重要性。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干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把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什么必须坚持,什么必须反对的要明明白白地灌输到干部,尤其是掌握人、财、物、产、供、销领导干部的头脑中去,使党员干部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通过加强教育,使党员干部做到时时刻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企业发展、职工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当好“三个代表”、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人民的公朴的忠实实践者和运行者。

二、严把干部选任关,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夯实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石选贤任用,事关重大。首先,要严把组织考察关,全面贯彻“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要搞五湖四海,反对“以人划线”和以关系网“地域划线”,反对近亲繁殖等;组织人事部门不仅是提拔前要考察,提拔后也要考察和监管;考察要注重对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道德品质的考察,不能只重才而轻德,重情不重才的现象,选拔任用干部必须是政治坚定、成绩突出、作风正派、清正廉洁、群众拥护、信任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负责、不顾大局、不守纪律、不干实事的人;对那些不讲原则,回避矛盾、吹捧逢迎、见风使舵的人;对那些热衷于投机钻营、跑官要官、争权夺利、拉帮结派、以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人,不仅不能提拔,还要严厉批评,问题严重的要坚决查处,绳之以纪律。在当今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行政负责人,掌握了人、财、物、产、供、销等大权,出现一人说了算;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不健全、有漏洞,部份出现了党组织、纪委监察监督不到位,致使一些领导干部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如广能集团物资分公司冯大才等人案、供水分公司张志远等人案、以及绿水洞煤矿王兴国等人案的出现,充分说明了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行政掌握人、财、物、产、供、销的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钻了企业的空子,他们平时未注重政策和党规党纪、政规政纪条例及规章制度的学习,犯下了严重的错

误,给党和企业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也给家庭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难;通过三起案例的教训,给管理人员敲响了警钟,尤其是行政一把手敲响了警钟,希望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一把手一定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话:“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真正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扩大民主、强化竞争,多渠道征求意见选拔人才,一是要建立健全谈话制度,企业党组织对新委任、聘任的干部在任前要进行公示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提出明确的廉政勤政要求及严格履行自己的权力;对其任职的职权范围、权力行使标准、权力运作程序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党组织都应一一交代清楚。二是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违反了干部政策,不按规定程序提拔人员造成失误的,要追究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责任。对在干部任用上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跑官卖官,近亲繁殖的,一经发现必须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才能保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三、增强职工监督意识,完善民主监督体制,形成监督网络

没有监督的制约必须会滋生腐败。加强民主监督,使各种权力运作都必须处于职工的监督之下,企业应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全方位实行监督;各级党组织要从爱国、爱企的政治高度,从关心职工切身利益的角度,利用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干部职工监督意识的教育,促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不受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的滋生;牢固树立主动监督别人和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形成监督者秉持公正,大胆履行职责和义务,被监督者正确对待,诚恳接受各级监督机构的监督。

在强化职工监督意识上,要不断完善职代会、民管会、党政联席会等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推行厂务公开,对民主监督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一方面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善于从社会或基层不稳定因素中发现问题或腐败苗头,从中抓案件线索,抓工作切入点,抓问题突破口;通过处理问题,理顺群众情绪;通过惩治腐败,鼓舞群众信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监督机关或部门的作用,多听、多了解、多调查、多渠道收集信息,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治理腐败消灭在萌芽之中。

篇8:国有企业源头治理腐败浅析

一、加强教育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基础

强化思想道德和廉洁从业教育, 提高企业领导干部和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是预防和治理腐败之本。加强教育, 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 教育必须突出重点,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干部、重点岗位人员是企业各个层面的决策者、管理者, 掌握着企业的人权、财权, 他们能否做到廉政勤政,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廉洁从业教育必须以对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为重点。

(二) 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 不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利益分配结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 这就要求反腐倡廉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通过举办企业内部的勤政廉政实际报告会、违法违纪案例警示教育会等对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进行教育, 使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觉得这些事与自己的工作密切相关,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 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增强教育的亲和力。

企业应本着以人为本、形式多样的教育理念, 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可在传统的“三会一课”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力开展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活动, 将廉洁知识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干部员工, 使廉洁教育更有亲和力、渗透力, 即在提高领导干部“自律”意识的同时, 也使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之中, 营造出浓厚的、和谐廉洁的企业氛围。

二、建章立制, 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保证

我们要针对国有企业发生腐败现象的特点及原因, 从经营管理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入手。规章制度的督促落实, 涵盖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 大多是从上到下进行监督, 有权力的震慑和各类抵押金的奖惩, 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

(一) 完善权力运行管理制度。

坚持民主议事原则, 建立合理的权力运行程序, 严格按程序行使权力。重大事项应集体讨论决定, 克服长官意志, 不搞“家长”作风, 规范和限制企业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和职能人员的权力, 规范办事程序, 提高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的程度,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提高责任意识。

(二) 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制度。

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述职述廉, 并接受民主评议的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 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做到责权统一, 防止权力滥用, 使党员干部懂规守矩, 关口前移, 实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

(三) 要强化制度执行。

注重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违反制度的行为, 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做到令行禁止、违者必究,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监督, 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关键

(一) 要强化组织监督。

企业纪委监察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廉洁自律情况的专项考核, 对苗头性问题, 早敲警钟,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违纪行为和决策失误案件, 要严肃处理, 从而不断净化国企的经营环境, 保证其健康发展。建议对重大投资项目, 要实行派驻制, 即由政府纪检监察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联合成立派驻检查组进行全过程监督, 防止企业自身由于人情、利益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监督制约不力的现象。

(二) 强化群众监督, 充分发扬民主, 坚持企务公开。

凡涉及发展的重大决策在作出决定之前都要经过员工代表讨论, 使各项决策阳光化。这样做既得民心, 又可减少失误。设立企业公开板, 定期向员工公开重大事项, 如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 奖金工资分配情况等, 同时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激发他们的监督热情,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 紧紧围绕生产经营, 搞好效能监察。

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项目建设中的漏洞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开展行之有效的效能监察, 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效率观念,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物资购销、工程建设、干部任用等重点问题要进行全过程监督, 建立严格的监督程序, 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 严格过程控制和责任追究, 避免假招标、以次充好等现象。对在效能监察中发现的贪污受贿等违纪违法案件, 要有力打击, 完善惩处措施, 避免这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篇9:20从源头预防和治理企业管理腐败

关键词:违纪腐败;实践;思路对策

坚持党纪严于国法,严明党规党纪,注重对党员干部“违纪腐败”的预警、查处和治理,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十八大以来,德州市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挺纪在前,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规违纪问题,逐步构建起了一个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的治理机制。

一、德州市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实践

(一)坚持挺纪在前,保持执纪审查强劲势头。一是把纪律挺在前面。治党纪为首,用党规党纪管理约束党员干部。2015年全市纪检机关办结问题线索中涉及违纪、不涉及违纪犯罪的1464件,占结案总数的89.3%。二是注重抓早抓小。“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制定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责任追究办法,对提拔重用和调整交流的市管干部一律进行任前廉政谈话,探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苗头性的问题及时约谈、函询、诫勉谈话。2015年,全市共约谈函询432人(次),给予撤职以下轻处分1200人,占处分总数的77.9%。三是规范审查流程。深化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严格落实“两报告”运行机制。调整充实市委反腐败协调小组及办公室成员,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凝聚反腐工作合力。印发《办理案件工作务实指南》、《关于要结果件办理细则》,规范案件办理程序。制定《德州市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审查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严明审查纪律,提升审查质效。

(二)加大查处力度,着力解决违纪腐败问题。2015年全市共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案件454起,通报曝光210起。对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滥发津贴补贴、党员干部违规经商办企业、收受红包等突出问题,督促开展专项治理60余项,着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一是突出抓节点、严明规矩。从重大节日、关键节点入手通过发通知、明禁令、专题部署、个别谈话等方式,早打招呼、早作提醒,对萌芽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制止纠正,划出高压线,打好预防针。二是突出抓风头、严格监督。紧盯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问题,坚持市级随机查、部门系统内部查、县市区异地交叉查,做到逢节必查、每月必查,深挖隐形变异的违纪腐败。三是突出快查处、提速提效。建立快查快结快通报机制,对群众举报的违纪线索快速反应、优先处置,缩短程序、直查快办。2015年,全市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8起,处理293起,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7人,点名道姓通报曝光117起典型问题。四是突出抓热点、专项治理。针对监督执纪中发现的普通性问题,督促地方党委和主责部门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治理。2015年全市共查处“庸懒散”问题193个,处理285人,其中党纪政纪处分86人。

(三)加强廉政教育,推动党员干部自觉遵规守纪。把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进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准则》《条例》集中学习宣传活动,在报纸、网站、微信等开设学习专栏,进行专题访谈,组织辅导报告,开展学习测试,引导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诸行动。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制作警示专题教育片,组织各县市区选择典型案例录制专题片,深刻剖析、以案示纪,强化震撼效果。坚持廉政提醒经常化、制度化,向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发送廉政短信,通报重要党风廉政工作动态。建设全市纪律检查机关网站群,推广微信公众号“长河清风”。开展德州首届“长河清风”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在全市评选勤廉典型,营造崇廉尚勤浓厚氛围。

二、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思路对策

(一)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面加强和改进执纪审查工作。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强化纪律思维,改进执纪审查,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科学把握“常态”“大多数”“少数”“极极少数”违纪违规问题的内在规律,切实提高监督执纪实效。突出抓早抓小,坚持纪在法前。纪检机关要针对群众反映的发生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抓早抓小机制,做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把纪律挺在前面,防止小错酿成大祸。针对不同职级的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分层廉政谈话。让扯袖子、咬耳朵、红红脸、出出汗成为纪检机关严管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常态。同时坚持改进执纪方式,综合运用函询、约谈、廉政谈话、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手段,在纪律审查工作中坚持快查快结、快进快出。

突出执纪重点,坚持刚性约束。要突出惩治重点,防止带病提拔,把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现在在重要岗位可能还要提拔使用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紧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用纪律这把戒尺于细微之处从严监督,对一把手做到有纪必执、执纪必严、违纪必查、查实必究,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执纪到底,以“零容忍”态度确保纪律刚性约束。坚持把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执行情况作为纪律审查核心内容,扎实开展全市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党纪法规的自觉性。

突出严惩重处,坚持强烈震慑。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不手软、不护短,对腐败问题“零容忍”,严惩重处,露头就打,坚持强烈震慑,持续释放从严治党信号,并严格实行“一案双查”“一案双书”,切实发挥案件查办的综合效应。严明处分决定执行纪律,强化监替检查,确保处分决定及时落实。发挥好反腐败协调小组职能作用,形成既各司其职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二)加强纪律教育,严格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抓好《准则》《条例》宣传教育。把学习宣传贯彻两项党内法规作为重要任务,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党纪,增强尊崇党章、遵守党纪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抵制不良风气,靠近高线、远离底线。通过案件通报、典型案例剖析,开展向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等分层分类开展遵守党规党纪教育教育,充分发挥警示震慑和正面引导的作用,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增强立党为公、廉洁从政、服务人民的思想基础。

抓好《准则》《条例》贯彻落实。把《准则》和《条例》,实实在在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坚持把严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之中,在“全面”和“从严”中推动落实,在坚持和深化中形成习惯。对违反《准则》《条例》的行为要拿出顶真碰硬的勇气和锐气,敢于开罚单、唱黑脸,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和行为上的高度自觉,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按照《准则》和《条例》明确的八个方面要求、六个方面纪律,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时刻把党的纪律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要增强纪律意识和保密意识,凝心聚力做本职工作。

改进党员干部监督管理办法,从严管理干部。强化制度约束。把制度建设作为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重点,严格执行个人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探索建立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联系工作机制。坚持选拔使用与教育管理相结合,健全完善任前谈话、日常谈话、反馈谈话等制度,突出经常性教育、日常性管理、跟踪式问效,逐步形成强化管理、注重预防、及时纠正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追究。严格执行干部作风建设、问责等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为官不为”等不良作风,对工作不在状态、得过且过的,对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不上心、不研究,不违规不违纪但也不干事不担责不作为的,要从严监督问责,情节严重的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单位“一把手”要担负起从严管理本单位本部门干部的责任,通过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努力建设一支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群众信任的干部队伍,通过严肃纲纪、弘扬正气,大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政治生态环境。

(三)深化专项整治,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入研究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懈纠正四风顽疾。纠正“四风”重在坚持、贵在深化。要紧盯年节假期,看住重点时段、重要节点,统筹各类监督资源,一轮接着一轮明察暗访、一个接着一个专项治理、一批接着一批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持续释放纠治“四风”的强烈信号。开展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强化对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分析研判,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强化日常监督,开展专项整治,督促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线索,要建立任务和责任清单,加大督办力度,重点查处民生资金拨付、使用、分配环节中和民生项目招标投标、建设施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对反映集中、性质恶劣的案件重点督办、限期办结、公开曝光,对失职渎职的严肃问责,推动查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常态化。

上一篇:社会核心价值观有感下一篇:作风整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