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2024-05-24

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精选11篇)

篇1: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钢琴作为世界乐器之王,在全世界范围内十分受欢迎,近些年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钢琴,而对于高校钢琴专业学生来说,不仅仅需要学习各种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当掌握作曲技术理论,也就是曲式、和声、复调以及配乐理论知识,掌握了所谓的四大件,学生往往能够拥有良好的音乐鉴赏和感悟能力,并能够进一步探究钢琴演奏内涵,提升自身钢琴演奏水平。

一、曲式结构类型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曲式结构类型知识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学好曲式结构类型,教师们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首先应当为学生们介绍各种音乐基本知识,比如乐节、乐句和动机,乐节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划分音乐作品层次,乐句则有利于增强节奏感,教师们在为学生介绍曲式结构基本概念以后,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实例,带领学生进行作品动机、乐节、乐句的分析,从而在学生们脑海中构建相对完整的曲式结构知识框架,然后试着让学生们进行乐段的划分,锻炼学生们解读音乐作品的`能力。学好曲式结构类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完成对于一首音乐作品的大致划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的性。提升钢琴教学效率,当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曲式结构分析习惯以后,在未来分析大型奏鸣曲时,也会很自然地按照曲式划分习惯进行曲式分割,明确认识奏鸣曲的每一部分含义。

二、和声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和声指的是将多个不同音依照一定的技巧进行组合,利用和声可以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在一首音乐作品中都只能有一个贯穿的主体,其他的复调旋律也都是为了主题进行铺垫,学生们在尝试复调练习的时候,应当选定其中一条作为主旋律,然后在围绕主旋律添加和声来凸显主题,学生们在学习和声作曲技术理论时,需要按照音乐作品进行风格判断,按照具体情况来挑选合适的和声进行搭配。另外,教师们还应当为学生介绍和声织体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把握作曲风格和特点,更好搭配和声。

三、配器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各种音乐音色的辨识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不同的乐器,甚至是相同的乐器音色都是不同的,而钢琴作为世界乐器之王,其音色具有无与伦比的辨识度,而且更重要的是,钢琴的音域有六到七个八度,音色十分丰富,教师们在进行钢琴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多多练习对音色的感知,在教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针对钢琴所能够发出的音色进行细致分析,让学生们能够了解并记住钢琴所发出的音色特点,通过赏析钢琴作品来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们的音色辨识能力,有利于学生们在赏析作品,甚至是在未来的创作钢琴乐曲的时候,都能够按照每种音色的特点来实现作曲需求。

四、复调类型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音乐历史上,往往都是单音音乐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我们对于复调这种演奏形式不够了解,然而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必然具有比较强的秩序性以及逻辑性,高校学生在学习作曲理技术理论知识的时候,就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复调,在赏析音乐作品的时候着重感受作品的格律感,往往在一首音乐作品中包含多条独立的旋律,多条旋律同时展开不仅不会给听众带来一种混乱的感觉,反而由于作品中含有多条旋律,可以在同一时间展示多种画面,会使得听众感受到作品的层次感和逻辑感。复调弹奏的难度也是十分大的,学生们为了学会复调弹奏技巧,在学习作曲技术理论的时候,也应当注重自身演奏技巧的提升,注重手脑结合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多声部听觉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同时分辨多种旋律,并提升学生的多层次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复调研究中的多段旋律在整首音乐作品中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交织、配合,在平时的练习与学习中,学生们要注重对手指独立控制能力的提升,只有强大的手指灵活度作为支撑,才能够自如进行复调演奏。

总而言之,为了让高校学生更好学习钢琴演奏技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们演奏技巧,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感受作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强调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作曲技术理论知识,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钢琴演奏知识时具有更强大的音乐感悟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力.中国现当代钢琴作品研究[J].学理论,,(3):3.

[2]嵩佳杭.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钢琴艺术之文化特征[J].金田,2016,(10):45.

 

篇2: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音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电子音乐的出现赋予了音乐新的内涵与风貌。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在其作曲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从观念与技法两个方面对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概念

传统作曲中的“传统”二字指的是一种辩证关系,指的是在传统音乐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编曲工作,所采用的音乐材料包含在有量记谱法的范畴之内,包含在调性标准可解释的范畴之内,包含在作曲“四大件”理论可解释的范畴之内。

广义的电子音乐指的是通过电子合成器、电脑软件等形成的电子声响,或者是利用电子设备创作的音乐。狭义的电子音乐指的是运用科技手段创作而成的音乐。

二、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观念方上的差异

音乐创作对音乐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创新程度代表着整个音乐的发展状况。音乐创作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新的音乐,是音乐实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源泉。电子音乐创作的出现实际上是音乐创作的一场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概念的扩展。当前,人们对电子音乐的认识并不全面,大部分人并不能够完全接受电子音乐作曲方式,但是电子音乐确实存在,并已经成为了未来音乐创作的发展趋势。

(一)音乐创作教育功能方面的差异

音乐的编曲与创作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旋律呈现出来,音乐创作人在音乐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感情、精神等,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特定的音乐感受。与传统作曲相比,电子音乐作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创作者视野的开阔,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都具有教育功能,但是两者在教育功能的范围、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 音乐普及方面存在的差异

电子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新媒体,而传统音乐则是通过专业的.音乐表演来进行展现。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公共化与私人化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音乐的传播能够打破传统音乐传播方式与受众之间存在的隔阂,拉近受众与音乐之间在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传统的音乐作品相比,电子音乐作品在传播方面具有了新的特征,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电子音乐作品所采用的电子传播方式具有现代化、科技化的特征,在电子音乐作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数字性、易存性等特征更加突出。电子音乐作品在依托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实现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传播速度的加快,但是这也导致电子音乐作品中加入了商业化的元素,进而对受众的审美观念甚至文化发展方向方面造成影响。

(三) 审美艺术方面存在的差异

创新是音乐创作的生命力,而审美追求与审美意识的创新则是音乐形式发展动力。传统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沿袭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相比,电子音乐所能够创作的音乐作品类型更加广泛,突破了音乐发展所存在的界限,两者的审美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尽管如此,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依旧保持着相互独立而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为音乐创作共同服务。

三、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技法方面的差异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不仅在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在创作技法方面也并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组织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

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观念、创作手法都是互补的。传统作曲的思维组织方式为线性的,电子音乐作曲的思维组织方式为非线性的,两者之间虽然在创作手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依旧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才实现了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两者的并存。

(二) 音乐灵感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音乐灵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创作元素。传统作曲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灵感,而电子音乐作曲则突破了这种传统音乐创作灵感的来源,利用各种可能实现的灵感进行音乐创作,为音乐中的音色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因此,电子音乐作曲比传统作曲更加自由、随性。与传统作曲相比,电子音乐作曲过程中一方面从作品创作为出发点对音色特性进行寻找,另一方面依据已经存在的各种音色进行音乐创作。虽然传统作曲与电子音乐作曲在创作中所采用的音乐灵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离不开音乐灵感。

(三) 技术手法方面存在的差异

在传统音乐的创作过程中,首先对旋律进行构思,之后进行旋律的编配工作。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则是先对旋律进行组织,之后依据旋律选择配器。传统音乐的形态主要表现在节奏、结构、旋律等几个方面,而电子音乐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音源调用,实现了创作时间与成本的节约,同时拓展了音乐的创作空间。

四、结语

篇3: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 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有和声学和复调学组成的。这两门专业的学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单一的音乐中音符中感悟到多元化的音乐形式, 所以长期以来, 和声学和复调学的内容都不曾改变过, 都是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示范, 然后学生根据习题要求开始做练习, 并在乐器上加以实践, 老师会布置作业作为课后作业。这让学生会有滞后的情况出现, 无法在学生创作之后马上可以在具体的音符中感受, 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和声的感觉没有那么敏感的嗅觉, 也让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变得枯燥无味, 无法让学生体验到复调和和声的魅力所在。若将音乐软件带如今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去, 那么音乐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 更加直观感受音乐的存在, 不仅不再需要老师在黑板上做演示, 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习更多相关的学术知识, 还可以第一时间用实际的音符直观反映书面上的音乐, 让学生在感官上身临其境激发创作的灵感。

(一) Sibelius、Finale是两款表现乐谱的软件, 也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都在用的软件, 他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将和胜和复调在钢琴乐谱上直接表现出来, Sibelius、Finale这两款全世界通用的乐谱软件上手很快, 入门也十分的容易, 而且便于保存, 乐谱也很美观整齐。长此以往, 学生利用这款软件越来越熟练, 也可以很快捷的出谱, 让学生学习更多课外的知识。

(二) Tonica是用与和声教学的软件, 专门为音乐专业学习四部和声所设计, 软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成分, 让和弦更改起来更加的快捷方便。让学生在对软件操作的同时对和弦的链接、过渡的承上启下有了一定掌控,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和声教学的效率。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配器课程中的应用

配器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种类, 一是乐器法, 二是配器法。乐器法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乐器的发音、质地、和如何应用于具体作品中。在真正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通常会请到演奏者在课堂上进行演奏示范, 这种教学的形式有好的地方, 但是只有专业的音乐院校才能做到, 若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里面, 音乐器材全部齐全是很难做到的, 因此, 乐器法课程的开设在普通高校里便形同虚设, 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 学生对乐器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在配器法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教师都会指导学生来分析经典作品, 这边出现了一种现象, 就是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实践活动不吻合, 无法达成一致。学生对于乐器的感觉只是第一感官的直觉, 并不会深层次的对其进行了解。作者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种状况, 把Nuendo、Cubase这两个软件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解决了传统乐器法、配器法教学的难题。

Nuendo、Cubase是目前为止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音乐软件, 配器教学中可以穿插两个软件的应用。乐器法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采样音乐穿插进去, 例如进行小提琴的乐器法教学, 老师可以先告诉学生小提琴的发声方式, 再在Nuendo软件中加载若干轨道小提琴的音色, 表现小提琴不同的演奏方式的不同效果, 比方说音头、长音、短音、拨弦、颤弓、加弱音器演奏等等, 这些都可以在软件中变化, 老师还可以将演奏方式提前输入进软件中, 编辑存储好之后为了上课可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应用。在配器法的教学中, 老师可以把音乐作品传输到文件当中去, 在上课的时候, 可以在任意一个小节抽取出来进行分析研究, 用不同的速率、乐器进行播放, 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音乐形式, 对经典的作品做出详尽的分析并且研究。电脑软件还可以自动生成五线谱, 这一方面让配器课变得生动有趣, 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将视听合二为一, 达到完美的效果。

将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在高校作曲技术理论基础的教学中, 在某些层面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样老师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 教师都是以数字化媒体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把教学空间最大化, 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 并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经典音乐、理解经典音乐。作者认为, 类似的教学方法不单单只局限于作曲理论教学中, 更可以在音乐欣赏中得以体现, 这也是教学方式的一次大改革。

参考文献

[1]淦立康.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向京.浅谈电脑音乐教学[J].福建艺术, 1997.

[3]卢小旭.电脑音乐技术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

[4]史向兵.多媒体电脑钢琴网络组合系统在作曲教学中的作用[M].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

[5]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10.

篇4: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关键词】简约主义 ; 微变奏 ; 作曲技巧 ; 相变技术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48-02

20世纪60年代,由极简主义(简约主义)延伸出的一种音乐风格。它强调和谐的和弦在不具(functional tonality)功能调性的时候,乐句或较小单位的figure、motif、cell会不断重复。以持续的长音或者低音节奏的方式暂停音乐演进(stasis)再加上缓慢的改变、难以捉摸、长时间极少或没有改变的旋律。

1.简约主义的定义和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简约主义(minimalisn)音乐风格曾风靡美国音乐圈,虽然它如昙花一现,仅仅存在了十多年,在70年代末,简约风格的主要音乐创作人已经放弃了对简约音乐的创作,但是这短短的十多年时间,从诞生到高峰没落,对西方乐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简约主要的出现不仅仅是为西方音乐提供一种实际的风格,更是为西方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念层面的启示。简约音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为打破纯音乐和文化间的壁垒指出了方向,从而引导作曲者打破文化,音乐理念的固有束缚去探索一种多元性的(Pluralism)。

简约音乐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9世纪的舒曼,1968年,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在给Cornelius Cardew的作品“the GREAT Digest”的评论中第一次用到“简约”。随后他对简约音乐的定义进行了扩展在他1974年出版的“Experimental miusic;Cage and Beyound”一书中。标志着简约主义音乐正式成为现代音乐研究领域。1983年比利时音乐学家韦姆·默顿斯在它的书中根据四位简约主义音乐代表拉蒙特·扬,菲利浦·格拉斯,特里·赖利以及史蒂夫·赖克的创作实践经验,放置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中的历史语境进行反思和讨论。他认为极简主义是继威伯恩,施托克豪森,勋伯格以及凯奇之后的又一只登上历史舞台的音乐力量。这是第一次把四位极简主义音乐代表性作曲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探讨。

根据现有资料表明国外关于简约主义音乐,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专著类:把作曲家作为主要线索,全面细致的论述该乐派作曲家的生平,创作思想和美学思想以及作品作曲技术等等。

1.2章节类: 比较常见于和美国音乐相关以及二十世纪的音乐著作。虽然有涉及到作曲家的生平,美学思想和创作技法,作品等,但多数是一些表层的介绍,并不全面、深入的介绍。

1.3访谈录和期刊类:就是采访作家的对话实录,以及关于某一方面对乐派进行的论述研究。

以上几种形式虽然包含了大量对简约主义音乐的文献,但是和其他音乐领域的著作不同的是他们大多对简约主义音乐有所涉及,但是多数涉及的是作家生平,以及作曲技巧美学思想等只是略谈,而没有深入研究。更多的偏重对美学思想和音乐风格以及对流行音乐的影响等方面。

2.简约主义音乐的作曲特点

2.1(音高,节奏等)受到材料的限制性:材料的限制性作为简约主义音乐,主要技术特征之一。他的一般体现在长音的静止性,很少变化的节奏型,很少戏剧性的情绪以及短小的、音型化的片段。

《为平台式自动钢琴》——约翰·亚当斯(Grand Pianola Music)

2.2相对的具有旋律的恒定性。作为简约主义的另一个重要作曲技术特征律动的恒定性主要表现在:在音乐形态中的节拍,速度、节奏等因素或者某一个因素保持不变,比如说《钢琴相位》PIANO PHASE等。在一部作品中,某个局部或者乐章甚至全部的作品,从开始到结束都维持特定的律动。比如说,在《中国门》China Gates——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

2.3相位:一般来说相位被翻译作为“方面”、“月相”以及阶段。但是如果把他放到音乐作品时理解起来是很抽象的,可以理解为在音乐作品中不同声部,发生的旋律错位现象。简约主义作曲家史蒂夫·里奇发现同一种声音在两部录音机上播放时,由于播放过程中速度不同导致声音错位的现象并且把这一相位效果运用到音乐创作中。例如《钢琴相位》(Piano Phase)——史蒂夫·里奇

2.4作为材料限定性和律动恒定性的必备条件——重复性。如果没有重复性,是很难实现材料限定性和律动恒定性的,如果不对限制的材料加以重复,音乐的发展不能顺利进行,而恒定的律动本身来说也是一种重复。因此,简约音乐带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就是重复了。

2.5调性语言作为简约主义的特征和二十世纪的音乐大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思潮艺术美学观点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简约作家把对艺术家的关注转向听众,不仅是在材料上简而又简,在调性语言上也更加的接近大众,贴近大众。因此朴素的音乐语言已经成为简约音乐的明显特征之一。

3.微变奏

微变奏虽然是一种促成音乐发展变化的技术手段但是不具有结构意义。虽然他与历史上同样,具有变化意义的传统意义上的变奏是不同的,但是也有传承关系在里面。

3.1传统意义的变奏。变奏手法作为一种发展手段,他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当时的变奏指的是圣歌中的旋律的类型。并且在发展中,不断的被赋予新的意义。直到十八世纪末,才形成具有结构意义的变奏曲概念,同时,变奏手法也得到了作曲家们的共识并且广泛使用。主要有固定旋律型,固定音型,固定和声新型,固定和声与旋律型,幻想变奏曲等。

3.2微变奏:以不改变恒定因素基本形态为目的,在音高,音响(和声),节拍,节奏以及音色(配器)等方面进行微小的改变的变化的方式就是微变奏。

3.3微变奏的作用和类型,微变奏的作用在于使相对的静止的音乐发生某些不明显的变化,不改变原有形态的变化,以产生某种内在不易察觉的动力推动音乐的发展,所以他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有保持恒定性因素不變时在前面,后面加音处理的前缀后缀型,内镶型,节奏节拍型,循环型,和声型,配器型,以及音高型。

微变奏对推动简约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简约音乐作曲技巧的研究探索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篇5:中国作曲家 音乐家

作品:交响诗《铁道游击队》、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谁不说俺家乡好》 施光南 作曲家

作品:歌剧《伤势》、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朱践耳 作曲家

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接过雷锋的枪》、唢呐协奏《天乐》,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交响诗《百年沧桑》

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是朱践耳1952年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而写作的一首插曲,后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 郭文景 作曲家

作品:歌剧《狂人日记》、《夜宴》、交响乐《蜀道难》,交响诗《川崖悬葬》,竹笛协奏曲《愁空山》,室内乐《戏》、《甲骨文》和《社火》等,交响序曲《御风万里;》歌剧《狂人日记》《夜宴》 陈怡 旅美作曲家

作品:钢琴独奏《多耶》、《猜调》、管弦乐《多耶》,《木管五重奏》,民乐合奏《潮音》

陈其钢 旅法作曲家。

他的风格“渊源于中西两种文化之中,又超脱两者之上”

作品:单簧管《易》、大型管弦乐《源》、《蝶恋花》、《逝去的时光》 谷建芬 作曲家

作品:《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及《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与插曲等,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

郑律成 《八路军进行曲》 《延安颂》 《延水谣》 羊鸣 《五洲人民齐欢笑》(《江姐》)

陆祖龙 合唱《祖国永远是春天》《一束山茶花》独唱曲《娄山关》《心中的玫瑰》《长城永在我心上》

秦咏诚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我为祖国献石油》

彭修文 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瑶族舞曲》《乱云飞》 《花好月圆》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彭修文根据黄贻钧同名管弦乐曲改编 《丰收锣鼓》彭修文 蔡惠泉改编

赵季平歌曲《好汉歌》。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笑傲江湖》电影《大话西游》《霸王别姬》等配乐。

印青 歌曲《走进新时代》《 凝聚》《西部放歌 》《永远跟你走 》音乐剧《迷人的港湾 》舞剧《妈祖 》

三宝 歌曲《 你是这样的人》电影乐《一个都不能少 》《 我的父亲母亲》 刘炽 歌曲《祖国颂 》《我的祖国 》《 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白毛女》《工人大合唱》《新疆好》

乔羽(词作家,被称为“词坛泰斗”)

作品有《 思念》《 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乔羽词 王酩曲)《 爱我中华》《我的祖国 》《祖国颂 》《夕阳红》《牡丹之歌》《说聊斋》

吴祖强,作曲家。代表作: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芭蕾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交响音画《在祖国大地上》

刘德海,琵琶演奏家。演奏代表曲目:《十面埋伏》《阳春白雪》,创作有琵琶曲《天鹅》《老童》《草原小姐妹》(草原小姐妹共有五个乐章《草原放牧》《在寒夜中前进》《与暴风雪搏斗》《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刘敦楠 钢琴协奏曲《山林》 主题音乐根据苗族飞歌特点创作 马可 作曲《南泥湾》 《咱们工人有力量》《夫妻识字》 任光 《渔光曲》《彩云追月》

瞿希贤,作品:《全世界人民一条心》《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王莘,作品:《歌唱祖国》《青年之歌》《边区儿童团》《纺棉花》

刘锡津,《驯鹿》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赛马》、《驯鹿》、《渔歌》《冬猎》】

张千一,交响音画《北方森林》采用奏鸣曲形式写成。《青藏高原》 歌剧《江姐》作者:羊鸣,姜春阳,金砂等。《绣红旗》是其中的唱段 吕骥所撰写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是我国20世纪40年代中国民间音乐研究的重要理论文献。

王光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 瞿秋白创作的《赤潮曲》,是最早创作的工农群众歌曲之一

《红旗颂》管弦乐曲 吕其明曲 开头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音调,曲调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飞来的花瓣》歌颂老师的合唱歌曲

《西沙可爱的家乡》的词作者是 苏圻雄,曲作者 吕远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原为儿童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原名《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跳绳》是丁善德为儿童谱写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中的第三首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选自《铁道游击队》(微山湖)《大海啊故乡》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

《牡丹之歌》是故事片《红牡丹》一首插曲,乔羽词 唐诃 吕远曲 《绒花》刘国富、田农 词 王酩 曲 选自电影《小花》

篇6:08级作曲系学生作品音乐会曲目

2009年11月7日

1、林桢邦

《小交响曲——夏日的幻想》——为小提、大管与钢琴而作

指导教师:郭文景

作品介绍:本曲是作者从黄昏到子夜内心独白的四个场景。夏日的黄昏,犹如人生

收获的金秋;夏日的子夜,即将拥抱希望的黎明。黄昏迈向子夜的步履,是留恋过往的 回眸,是探寻未知的迷惘,是打开心扉的从容,是挣脱蜿蜒的奔流。

小提琴:苏雅菁

大管:冯泽超

钢琴:林桢邦

2、王姝诺

钢琴独奏《舞•倾•泓》

指导教师:向

作品介绍:本曲分为三个段落:

一、富于舞蹈性,以四度音程作为核心动机,并利用

节奏的变化将其发展。

二、将三度音程作为核心动机,并通过叠置、移位、力度等变化手

法,营造出飘渺的声音色彩。

三、融合了前两段的核心动机,创造出一种具有强烈对比性的素材,音乐形象变得宏大、抒情。

钢琴:韩瑜

3、段伯阳

艺术歌曲《那凋零的是花》

指导教师:李滨扬

女高音:周红苇

长笛:石龙涵

钢琴:方瑞琪

4、安芸晨

1、《魔方》——为十二音技术创作的钢琴组曲

指导教师:贾国平

钢琴:陈一林

2、钢琴三重奏《竹•韵》

Ⅰ、竹•本

Ⅱ、竹•影

Ⅲ、竹•风

小提琴:苏雅菁

大提琴:赵泯瑶

钢琴:姜瑛

5、孙 晶(二专)《弹剑而歌》——为琵琶、排鼓与钢琴而作

指导教师:李滨扬

作品介绍:隐于林,深秋浅酌。兴起,弹剑以和低唱。意犹未尽,遂剑走龙蛇。觥筹

与剑齐鸣。

琵琶:孙晶

排鼓:任小贝

钢琴:李博

6、马懋玄

钢琴三重奏《汝窑青瓷》

指导教师:张丽达

郭文景

小提琴:李鹤男

大提琴:冯赫

钢琴:方瑞琪

7、张 媛

艺术歌曲《喝火令•记梦》

指导教师:陈丹布

唐建平

演唱:蔡楠

钢琴:张媛

中 场 休 息

8、柳 琳

《昙熠》——为两组打击乐而作

指导教师:罗新民

秦文琛

作品介绍:此曲以“昙”喻变,绚丽多彩的时光总是飞纵即逝,给人带来留恋与伤感。

作者使民打、西打的乐器和演奏法相结合,形成了两种色彩的相融合。乐曲通过音色不断

地发展、变化、扩散和音乐起伏的层层推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万物运动轨迹更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打击乐Ⅰ:王娟

打击乐Ⅱ:田野

9、王 迥

古筝独奏:《向晚》

指导教师:秦文琛

作品介绍:此曲运用了传统的定弦方式,看似几组相同的音,却营造出迥然不同的音

乐气氛,颇具韵味。多种复杂节奏,将线与点有机融合,使该曲既保留了传统古筝的韵味,又充分展示了现代气息。音乐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古朴与温暖。

古筝:苏畅

10、田景伦 《朝凤》(Worshiping the phonix)——为双簧管与英国管而作

指导教师:刘

作品介绍:具生灵之谦善,敛众禽之华美,遂成凤。每见于城,群鸟随之,以朝见之大势,相逐苍梧…

双簧管:李思位

英国管:张嘉音

11、尹天虎

古筝独奏《明节迩》

指导教师:郝维亚

古筝:杜筝萌

12、天 夫 《弦乐三重奏》—— 献给我的大一生活

指导教师:郝维亚

小提琴:姜帅

中提琴:李汶冠

大提琴:冯赫

13、崔 丹

中阮独奏《Tangle》

指导教师:郝维亚

作品介绍:作品名来源于同音异词Tango。Tango是一种双人舞蹈,是靠双方的控制与

被控制、重心的偏移、互相纠缠的关系来维持舞步。它的音乐时而如泣如诉、嫉世愤俗,或

感时伤怀。这也是创作这部作品构思的来源。节奏上大量的使用切分音、顿挫感强烈的断奏

式,还有不断变化的重音的安排来表现它的明快、鲜明的特征。整首作品贯穿着Tango音乐的精神,表达内心对Tango的向往与崇拜。

中阮:郭晓蒙

14、阴 皓 《Skylight》——为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吉他与大提而作

指导教师:杨

长笛:刘纯

双簧管:张嘉音

单簧管:张天

吉他:李治

大提琴:冯赫

2009年11月8日

1、李晓萌 1.《家园》——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

指导教师:叶小纲

作品介绍: 这首作品创作于2008年,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家园》的创作受海子的 长诗《太阳•土地篇》中第九章“家园”的影响。“当秋天的采集者坐满天堂,边缘的树林

散放着异香”,我看见了那片提供孤独的平原,敦煌在水和沙漠中,映出了天堂完美的笑容,神秘而诱惑。这片戈壁上的黄土地,用沙粒拼凑出了充满历史疑云和萧瑟命运的沉寂家园。

我把它如秋天般神秘的灵魂化作乐声,如这片土地般热烈而绚烂,以祭奠这座伟大的家园。

小提琴:谢昊明

钢琴:李晓萌

2.艺术歌曲《相思怨》——为女高音而作

《北京深秋的晚上》——为女高音而作

女高音:阮余群

钢琴:李晓萌

2、韩 雪

钢琴独奏《幕》

指导教师:向

作品介绍:全曲分为四个部分。钟声响起,它如约而至。弥漫开来,而后没入地下…

也或者,只是一支小小的舞蹈,而已。

钢琴:姜瑛

3、王姝慈

弦乐四重奏《绽放》

指导教师:郝维亚

第一小提琴:王钰

第二小提琴:赵子瑜

中提琴:李鹏远

大提琴:冯赫

4、江辰曦 《点绛唇》—— 为女高音和双小提而作

作词:李清照

指导教师:郭文景

女高音:魏博雅

小提琴:原媛

奚江辰

5、王 萌

《月神的宠儿》——为手风琴、颤音琴与大提琴而作(《Beloved by artemis》for Accordion

Vibraphone and Cello)

指导教师:秦文琛

作品介绍:作品如散文般,表现了生命在人群里的心灵孤单。三种乐器音响色调的整

合与碰撞,长线条轮廓的保持及力度幅度安排使作品被有机的组合了起来,展示出作者对

生命偶然性的思索,及与现实世界伪善的隔阂,并有着一种对流逝莫名的伤怀。

手风琴:姜伯龙

颤音琴:刘恒

大提琴:冯赫

6、王青青 《风•云•意•幻》——为一把二十一弦五声筝与一把多声弦制筝而作

指导教师:董立强

刘长远

作品介绍:此曲是为五声筝及多声弦制筝而作的重奏曲。此曲的多声弦制筝是二十一

弦的七声筝和十三弦的五声筝的组合,这大大扩充了古筝技巧、调式、表现力等的可能性,也突破了传统筝的限制。作为最近研制的新型古筝,多声弦制筝在本作品中体现了现代人

的思维方式及所渴望的声音,它与传统的思维及声音进行了交流、碰撞及交融!

本曲名为《风•云•意•幻》,它通过古筝的各种技巧及两把筝的互相配合,以筝独特的韵

味及它丰富多变的音色既表现了大自然中风、云的自然美及无穷变化,也描绘了由大自然

中风云等所交融所形成的极具意蕴的变幻之美!

古筝:宋心馨

夏金瓯

中 场 休 息

7、温美玲

《民风》——为笛子和古筝而作

指导教师:陈丹布

笛子:卜骄

古筝:刘子琪

8、蔡 晴

钢琴独奏《表象》

指导教师:张丽达

郝维亚

钢琴: 王姝慈

9、李恩然

弦乐四重奏《咸》

指导教师:李滨扬

第一小提琴:徐翊特

第二小提琴:江喆

中提琴:李鹏远

大提琴:董雪

10、王子建 《声与影》——为手风琴而作的五重奏

指导教师:唐建平

手风琴:姜伯龙

小提琴:徐翊特

程宝宝

单簧管:张天宇

大提琴:张皓伦

11、邓月遥

《无词歌》

指导教师:龚晓婷

演唱、钢琴:邓月遥

12、魏 聪

《笔韵》——为单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指导教师:贾国平

作品介绍:“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作者试图通过作品来表现中国书法的韵味和形态美。

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描述了中国书法中“篆书”、“隶书”、“草书”的艺术形态。

篆-金细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

隶-方劲古拙,笔必三折。

草-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单簧管:张天宇

小提琴:刘睿佳

中提琴:许萌

大提琴:冯赫

钢琴:韩瑜

13、周 媛

1、钢琴《现象》

指导教师:董立强

作品介绍:用三首钢琴小品来刻化感情世界中,同一线条下的三种不同状态。

1、背离;

2、交融;

3、碰撞。

钢琴:李致

2、合唱《Spring time in the park》

词:Rowena Bennett

中文翻译:我听到春在款款走来 越过冬雪皑皑。我听到春的冰河溪水 正开始流淌不衰。

我听到春的风儿在匆匆急进 正把朵朵白云推开…

女高音:程铖

余戎姬

女中音:田景伦

崔丹

男中音:金奇彦

马懋玄

男低音:尹天虎

篇7: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2016年青海教师资格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国作曲家(8)

17.任 光(1900~1941):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年创作了着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⑦第一课《水乡》中的聆听歌曲《渔光曲》。

18.黄 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他毕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在介绍西洋近代音乐理论、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作出了显着贡献。同时,他也从事创作和着述。他创作了交响音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其中《怀旧》与《长恨歌》等是我国在交响乐和清唱剧方面较早的尝试;他的歌曲《玫瑰三愿》、《点绛唇》、《南乡子》、《天伦歌》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抗敌歌》、《九•一八》、《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的抗日歌曲,在民族解放战争期间鼓舞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教材中的作品:五年级⑨第八课《冬雪》中欣赏歌曲《踏雪寻梅》。

19.魏群(1936~2010):中国军旅作曲家。辽宁省抚顺市人,1948年12岁参军,多年来他创作的歌曲千余首,《海上女民兵》(魏群、付晶曲)、《芝麻开花节节高》、《歌唱敬爱的周总理》(晓藕、魏群曲)、《浪花啊浪花》、《合欢花我心中的花》、《天地之间的歌》、《干枝梅呀干枝梅》、《走向海洋》、《雨情》、《我心上有一首诗》、《校园丁香》、《唱吧跳吧》、《遥远的思念》、《爱是天意》等,1981年出版发行了魏群独唱歌曲选。他创作的部分军乐曲《欢迎进行曲》、《团结友谊进行曲》(魏群、付晶曲)、《军威进行曲》、《将士的骄傲》、《军旗下的步伐》、《祝你好运》、《友谊传四海》、《民族团结尽歌舞》、《欢歌喜舞庆胜利》、《祝你快乐》、《友谊中的欢乐》、《友谊圆舞曲》、《欢腾的瑞丽江畔》、《西双版纳的节日》、《天山之歌》、《丰收的喜悦》、《牧场欢歌》、《火把节之夜》、《轻歌荡舟》、《花在欢笑》、双簧管独奏《山村新歌》、小号独奏《春天的歌舞》(魏群、贾双曲)、《山丹花随想》、《买买提参军》、长号独奏《在金孔雀起飞的地方》等,有的作品在国外演奏发行出版。为军乐团外事任务编配了二百余首中外乐曲。多年来近百首声乐、军乐曲在全国、全军、中国音协,各省市获奖。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一课《手挽手》中的吹奏乐《祝你快乐》。

20.印青(1954-):中国作曲家。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多次在全国、全军各次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国家一级作曲。代表作品: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世纪春雨》等。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三课《家乡美》中的聆听歌曲《东方明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1.付林(1946-):词曲作家。1946年1月17月出生于黑龙江富锦市,1968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曾任海政歌舞团演奏员、副团长、艺术指导等职等职,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主席等职。从艺近四十年的付林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妈妈的吻》、《小螺号》、《小小的我》、《故园之恋》、《相聚在龙年》、《都是一个爱》、《故乡的雪》、《楼兰姑娘》、《步步高》、《海岛谣》、《天蓝蓝海蓝蓝》、《故乡情》等上千首歌曲。付林曾创作大量的影视剧词曲作品,如《潮起潮落》、《儿女情长》、《哦昆仑》《朱德》、《刘少奇》、《戊戌风云》、《父子老爷车》、《好汉三条半》、《刘胡兰》等百部作品的音乐。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四课《水上的歌》中的演唱歌曲《小螺号》。

22.刘管乐(1918~1990):中国笛子演奏家。中国的笛子演奏艺术大体可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细腻娓婉取胜,北派以火爆粗犷见长。刘管乐和冯子存一样,是音乐界公认的北派笛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的笛音高亢、脆亮,坚实,极富光彩。在注重气、唇、指、舌各种技巧的娴熟自如;密切配合外,尤精于滑音,剁音、吐音、历音、花舌音和多指颤音等北派梆笛的主要演技。他还善于以笛音模拟禽鸟的呜叫声,那用高超的技巧和细微的气息控制所演奏出的百鸟竞技的生动场景,曾令观众和同行惊奇不已.刘管乐是一位多产的笛曲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影响深远。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作品专辑:《笛子独奏曲集》、《刘管乐笛子曲选》。其中1956年月11月出版的《笛子独奏曲集》,是我国出版最早的个人笛曲专辑。作品中尤以《荫中鸟》和《卖菜》最为着名。由于刘管乐具有丰富的民间音乐素养,因而他的创作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六课《风景如画》中的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声乐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音协常务理事、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中国基督教圣乐委员会顾问、上海合唱协会艺术顾问、国际合唱学会会员、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会员。陕西乾县人,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胜利后,赴美国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50年毕业于美国西南音乐学院研究院。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文革结束后,六十多岁高龄的马革顺教授进入了他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在专业指挥课的教学中,他得以充分选用和扩展合唱经典曲目,由此培养出又一批青年合唱指挥家。他为《周总理,您在哪里?》、《祝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酒歌》、《运动员进行曲》、《每当我拿起洁白的粉笔》、《本事》等歌曲编写合唱。摘译了G.F.Darrow《四十年来的合唱训练》(1978)、修订《合唱学》(1980)、发表论文《西欧各时期合唱作品的主要表现特征(1982)、合唱指挥的教学与排练随笔三篇(1989)。此外,陆续发表于《上海歌声》、文汇报、《舞台与观众》、《儿童歌声》、《多来咪》等报刊的文章有十多篇。马革顺教授对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与提高,影响是极为广泛、极为深远的。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21所大学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维斯铭士德合唱音乐学院“荣誉院士”称号。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中华民族的特征,是在立足于汉民族的思维、情感、语言、声调基础之上,吸取国际合唱艺术的学术精粹创造性地发展形成的。马革顺教授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音乐表现重风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响谐和典雅、色调丰富。对于我国的歌曲,他不仅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更在运用声调、语调以加强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极宝贵的成功经验。

教材中的作品:四年级⑧第七课《校园里》中的聆听合唱《运动员进行曲》。24.施光南(1940—1990):我国着名作曲家,一级作曲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的一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创作大量歌曲脍炙人口,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着名小说诗歌文学作品。1978年7月,施光南调入中央乐团,他接连创作了《生活是多么美丽》、《月光下的凤尾竹》、《假如你要认识我》等上百首带有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抒情歌曲,其中最突出的是由女中音歌唱家关牧村演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由女高音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余载的另一部大型歌剧《屈原》初步完成,并举行了歌剧《屈原》音乐演唱会。1990年4月因脑溢血卒然逝世。终年49岁。施光南,被誉为“时代歌手”、“人民音乐家”。

篇8: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一、序列音乐概述

序列音乐是西方现代音乐中一种基本的作曲方法, 现阶段对序列音乐的概念主要是一种发展性概念, 将由西方勋伯格所创的十二音音乐和整体序列主义概念相结合形成的序列音乐。《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对序列法的解释如下:序列法是一种能够将音乐作品中的因素进行固定排列, 从而使其在音乐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创作音乐方法。一般情况, 序列音乐中进行排列的因素是十二音律,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 勋伯格提出了序列技术, 此后他所使用的序列技术均为十二音律, 并且成为了音高序列法, 随后便被流传开来。

我国《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序列音乐是这样解释的:序列音乐又被称之为序列主义, 是将音乐中各项要素实现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进行编写, 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序列, 再根据编写出序列进行创作, 使其成为一种音乐作品。最简单且最早的序列作品就是阿诺尔德.勋伯格所创作和设立的十二音音乐。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与西方序列音乐相比, 国内序列音乐是一种更加广义的概念, 只要作品中加入了序列音乐原理和创作思想, 就被称之为序列音乐作品。

二、序列音乐基本原理

通过上文分析, 也能够明确知道本文所研究的序列音乐主要包括十二音音乐和整体序列主义, 下面就分别阐述序列音乐基本原理。

十二音体系音乐基本原理对序列音乐技术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作曲家会将选择出的半音阶的十二个半音组成一个特殊的序列, 使十二个半音在作品中均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 当作品中只出现十二音中的一个音后, 其余的十一个音未出现前, 出现过的半音不能被重复使用, 避免作品会形成一个调中心。二是十二音中的任何一个音都不能被随意省略掉, 但是在统一序列即该序列的一个轮回中, 某一音在下一个音未出现前可以在不同或相同八度位置上进行重复, 即“重复性原则”。三是在十二音体系中序列主要以四种表现方式出现, 即倒影、逆行、原形、倒影逆行的方式进行编曲, 在作品中能够使用到十二音不同音高位置, 因此, 作品中每一个半音都有四种表现形式, 共计48种音列。

整体序列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在音高的基础上, 将十二音音高进行扩大,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化结果。在整体序列主义创作中, 不同因素都能够进行分别编序, 同时也能够使其处于一种“受制于同一种关系”而编序, 但不论是哪一种编序方法, 都必须使作品中不同因素能够相互融合, 使其处于一种有理关系中, 从而实现对作品整体的把控。

三、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结合上文对序列音乐作曲的介绍, 下面主要以《涉江采芙蓉》为例, 详细阐述序列音乐作曲理论与技术在作品中的应用。

1. 作品的序列类型及结构

《涉江采芙蓉》是我国第一首序列音乐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 不仅体现了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原理, 更充分融合了现代作品创作技法中, 使其具备了中国特色。该作品被称为五声序列作曲, 整首作品共包含29个小节, 严格按照了勋伯爵的十二音技法进行编曲, 使用了倒影、逆行、原形、倒影逆行四种表现形式, 在编曲过程中尽量避免了小二度、三全音、大七度的出现, 序列结构中大多使用了小三度和大二度音程, 由于十二音体系对技法的严格要求, 在进行作品编曲时, 为避免作品中出现十二半音缺失的情况, 作者对作品序列进行了严格的处理, 在作品中相邻的音中没有出现三全音的情况, 使其尽量达到淡化音程影响和音程色彩的效果。

2. 序列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序列用法

序列音乐作品中常见的序列用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纵横法, 为了使听者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所使用的序列, 进行《涉江采芙蓉》作品编曲时, 前1至五小节就使用了清晰且简单的纵横法, 并在整个作品中依次出现原形音节和逆行音节, 使其组成一个二十四序列音的作品, 在引子部分就将序列呈现给了听众;二是分割法, 在《涉江采芙蓉》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分割法, 例如, 作品中的第6、7、8小节中分别使用了分割法, 使作品由三声部转换成一个完整的原形作品, 在12、13小节中伴奏声部结合逆行表现形式, 使其前六个音与旋律声部中后六个音形成一个完整的逆行序列;三是重叠法, 在《涉江采芙蓉》作品中的体现为16至18节时, 实现了原形与逆行的相互交织作曲。

3. 序列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写作

旋律是体现作品感情的重要表现方式, 听者通过作品展示出的旋律能够直观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在序列作品中进行旋律写作时, 应用到的序列音乐作曲原理和技术正体现了序列音乐的写作规律。在《涉江采芙蓉》人声旋律部分的13小节中, 就体现出了序列技术, 在两个升G调重复出现的中间只相隔了一个B音, 20小节中采用了不同的记谱法, 将其变成升D和降E旋律, 作品演奏出的整体音响效果也呈现出了同高度的重复, 同时该作品整个人声旋律部分大量使用了序列音乐中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 使其旋律节奏更加工整均匀, 演奏起来更加符合作品的情感。

总而言之, 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对我国音乐作品的影响非常大, 序列主义音乐创作不仅涉及到创作前的一些设置, 在音高上对作品进行相应的控制, 而且在创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其他因素的控制。在现代音乐发展过程中就需要不断丰富作品节奏, 使作品在音色和力度上都更具有研究价值。希望通过本文对序列音乐作曲理论及技术的分析, 能够使序列音乐在我国未来音乐发展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为我国音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卞婧婧.文化的“融入”与音响的“跳出”--从作曲技术角度阐释“单个音”在两首作品中的不同应用方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13 (4) .

[2]郑艳.论序列主义音乐文本音乐元素的逻辑构成与结构形态--以巴比特、达拉皮科拉序列作品为例[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 2013 (2) .

篇9: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关键词:音乐 高校 教学

一、当代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现状概述

高校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无论那一个学科,都必须要在高校阶段认真对待,打好基础,以后方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高校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本文所谈到的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体系当中的高校生音乐教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我国的教学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校各方面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学发展迅速,反思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还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代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完善

作为教育而言,国家投入的资金一直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即便是有一些教育投入,也更多地投向当地的优秀学校;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一直不受重视,在紧缺的教育资金的状况下,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是最后被考虑的一个学科。而且,音乐教学所需的设备大都比较昂贵,一般的学校也没有能力进行支付,者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教学效果的不能实现。

(二)音乐师资能力不足

对于当代的高校音乐老师来说,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音乐教师,并不能完全胜任,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在招聘音乐教师的时候,对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不重视而引起的。同时,对于高校的音乐教师,由于长时间的在校任职,没有机会进行更高层次的进修,不能够在任教期间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手段单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发展,指引学生学习音乐,养成学习音乐的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音乐”。这是离不开音乐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学方法,否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爱好和兴趣。相同的教学内容,因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如果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相反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如果只教一些简单的基本音乐理论,学生在学习音乐也不感到快乐。

三、解决对策

(一)提高认识,调整教育教学观念

在很多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都不受到重视,基本上是可有可无。因此,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往往是很难的。这主要是因为,该课程不是入学的考试必考内容,因此就不会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重视。尽管我国一直在倡导:科学教育、素质教育,这种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从根本上来改变什么。除此之外,由于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属于“小三科”,就算是该上这本课程的时候,学生也往往被一些主科的老师叫去批改作业,课堂效率很低。因此,要想在根本上解决,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局面就必须,提高对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认识,调整教育的教学观念。

(二)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音乐作曲理论课程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应用,一直都很落后。高校的音乐教师,只有让学生在不断地运用和时间中才能够真正的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要做好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继而再度将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要强化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三)借鉴国外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经验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教学理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也是在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基础。对于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日本更加注重的是情感和时间的双面发展,因此充分发挥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同时,不但注重本国内的音乐教育,同时还注重对国外先进的作曲理论进行汲取。因此对于我国的音乐作曲理论课程,也应当吸取国外先进的理论经验。

四、结语

总而言之,改革和创新的浪潮下,我们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评价体系,并找到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促进学校音乐教学的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积极创新在音乐教学在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质量,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和个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实施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提高音乐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勤奋努力。

参考文献:

[1]柳斌.认真贯彻教学方针,切实加强艺术教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J].中国音乐教学,2011,(01).

[2]杨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农村学校艺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学, 2010,(02).

[3]王湛.深入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学校艺术教学新局面[J].中国音乐教学,2010,(02).

篇10: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探析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改革探析

目前教学现状 高师作曲技术理论课程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它主要包括(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等四门课程,这几门课程为学生全面的了解音乐,解析音乐,创造音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保障.可以说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师范类院校也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在这几门课上,教学上十分重视.但通过近几年来笔者的教学实践,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得到的反馈却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教的很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总体很难能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

作 者:郭威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音乐系刊 名:北方音乐英文刊名:NORTHERN MUSIC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篇11:音乐作曲技术教学的论文

摘要: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理论教育中主要就4个方面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做了阐迷。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及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理论教学俩个方面阐述论证了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前景。电脑音乐技术作为现代音乐教学手段,将促进音乐教育的理念、具体的教学手段的改变及发展。

关键词:电脑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理论教育

所谓电脑音乐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音乐,国外在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COMPUT-ER 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研讨会,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电脑音乐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相续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如今已发展到了全国的许多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电脑音乐技术运用有着相当的发展前景。不论是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还是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都将对音乐教学的理念、具体教学手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情绪的影响是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受美的关键,而情绪是受环境与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营造出一种使学生易产生美感与兴趣的环境气氛,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乐器、旋律、、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悦耳的声音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如果与美妙的画面相结合,则更加容易营造引起学生兴趣的环境气氛,所以运用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音乐软件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使学生在视唱的同时既能看到乐谱又能听优美的MIDI音乐,老师可以对歌曲的速度和调性进行调整以适合学生的演唱,同时还可以为乐曲的主旋律配上不同声部的伴奏、如钢琴、弦乐、打击乐等声部,这样丰富多彩的音响与音乐表现手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到枯燥、单调而且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当充满美感的音乐与文字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激发出自身的表现与创作的欲望。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的音乐中,针对不同的动物画面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可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如学生在欣赏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弦乐模仿的狮吼以及钢琴发出的狮王出场的音响“母鸡与公鸡(二)”中可以听到由钢琴和小提琴模仿的母鸡与公鸡此起彼落的咯咯叫声。学生听到的音乐能够形象的反应出他们眼前的画面。从而能将人们带入自然的意境当中。

在这样的意境中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样的教学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与以前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显然要好得多。

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得到了及大的提高,而MIDI音乐也由学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得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习MIDI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直接处理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中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结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从动手的角度去创作音乐,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感受、表达、想象、理解、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理科专业课教学的模式一样,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是在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具体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一些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

现在由于音乐教师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实际讲解过程中及时听到音响,而且可以通过相应软件的帮助,任意地分解、组合一部复杂的音乐范例,使学生同步感受到不同组合的不同音响,这样减少了在课堂上临时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听到谱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感受到以前的理论讲解所不可能带来的实际音响效果,一切谱例范例的真实音响都会及时出现耳前。

在和声课教学中在现实的教学中,四部和声的讲解,教师往往难以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及其进行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牢记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的原则,而根本感受不到实际的影响效果,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习“哑巴和声”、做“数字音乐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音乐软件上,课前就制作好所有上课需要的任何难度的谱例。根据上课的需要学生就既可以看到谱例又听到音响,而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反复聆听任一谱例。这样既减少了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样方式。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的听谱例去感受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具体在对乐曲细致结构的分析时,由于受到音响的限制只能对着无声谱例进行。而在引进电脑音乐技术的今天,教师把重点要讲解的谱例课前制作好,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段落的音响;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而将所授内容的每一细小段落详尽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淋漓尽致的分析每一首谱例。

在复调课教学上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免去了老师们抄写谱例的烦恼,节省了大量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时通过电脑随时播放课前就制作好的谱例。控制电脑对音色、节奏以及乐队组合的变化、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较多的复调音响效果。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生动谱例讲解,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谱例,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配器课教学上,由于教学设备的制约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特点,老师很难把一部作品的配器手法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只通过教师及时的提示学生“某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及和声处理”这样的方式,学生只能获得一点大致的感受,缺乏整个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而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使这样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教师课前将音乐作品输人电脑后,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当然也可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进行,对学生作一个透彻地综合分析。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在完成这些操作时,既迅速又准确,提高了课堂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如今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接受应该是积极的,但他们却讨厌上音乐课。这是由于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吸引力、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教师没有注意新时代学生特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教学领域,不仅能为学生欣赏、表现音乐创设一种良好的氛围,为枯燥音乐理论提供新的教学手段,更能使学生的感受、想象、表现、创造等综合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既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的素质在愉快、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审美心理学心得体会下一篇:命题搜索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