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思路的启示

2024-07-18

换一个思路的启示(精选5篇)

篇1:换一个思路的启示

培训下午茶(Tea-time)

2011年

总第18期

换一个思路

前几天看《读者文摘》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摄影界的朋友给大家拍集体照有些年头了。照着照着就出了新问题,开会的人随着日月如梭转眼上了年纪。一排排坐的站的时间稍长不免犯困,即使不闭目养神,也不时会眨眼睛。几十人甚至上百口子咔哒一声照下来,有睁眼的、有闭眼的,闭眼的看见玉照自然不高兴:我90%以上的时间都睁着眼,你偏让我亮一副无精打采的相?这不是歪曲我的形象吗!

就拍照而言形象是头等大事,全靠修版也难。于是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做闭目状,真难办!

这位朋友换了一个思路大获成功。他请所有与会者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起睁眼,果然照片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都没有,全都神采奕奕,比别平时更有精神。真是皆大欢喜。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遇到“活见鬼”“白受罪”的事时不要一味地生气抱怨,而是要想一想怎样才能解除烦恼,才能以后不要再碰到这种令人头疼的事。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其实只要你换一个思路都可迎刃而解。

综合管理部培训室

篇2:换一个思路的启示

就拍照而言,形象是头等大事,想修改也难。于是喊:“一!二!三!”但坚持了半天以后,恰巧在“三”字上坚持不住了,上眼皮找下眼皮,又是作闭目状,真难办。

这位朋友换了一个思路,大获成功。他请所有与会者全闭上眼,听他的.口令,同样是喊“一,二,三”,在“三”字上一齐睁眼。果然,冲洗出来一看,一个闭眼的也没有,全都显得神采奕奕,比本人平时更精神。皆大欢喜。

换一个思路,有趣,似也还有些耐人寻味之处。

(摘自《新民晚报》)

1.阅读文章后,用“√”选择题目的含义。

①处理任何事情,要不断改变思路和处理事情的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

②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换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处理问题,就可能会取得好的效果。( )

2.写出它们的反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找)

没精打采——( )(反义词)

扭曲——( )(近义词)

3.填一填。

这篇短文写了朋友为大会拍集体照。照相时发现“咔哒”一声照下来时,人们____________。解决的办法一是:____________,但是仍然发现____________。于是他换了一个思路,办法是:____________。果然,一个闭眼的也没有,皆大欢喜。

4.文中“耐人寻味”之处表现在哪里?( )

A.朋友遇到问题时,改变思路和处理事情的方法,结果大获成功,这种做法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B.朋友是一个值得人细细琢磨,耐人寻味的人。

答案

1.②√

2.神采奕奕 歪曲

3.有的睁眼有的闭眼 喊“一!二!三!” 有的人在“三”上闭眼 喊“一!二!”闭跟“三”睁眼

篇3:换一个思路的启示

(一)

非法转包、层层分包现象突出

2014年12月19日河南光山发生模板坍塌事故, 住建部调查报告指出, 这次事故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 建设单位违法发包, 施工单位出借资质证书, 实际施工承包方不具备施工能力、无技术方案、使用不合格钢管扣件、现场管理混乱……

“光山坍塌事故像一面镜子, 直接照出的就是建筑业的违法乱象。”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孟电集团董事长范海涛说。

“一些乡镇大规模搞拆迁搞开发, 贪大求快, 工程建设匆匆上马、不顾质量。”全国人大代表王刚说, 这在无形中为建筑业非法转包、层层分包提供了温床, 成为工程质量事故的幕后黑手。

几经转手, 层层剥皮, 造价逐级降低, 实际用于工程建设的费用大为减少, 势必给工程质量带来影响。业内人士透露, 一级企业中标、二级企业进场、三级企业施工的现象至今仍是业内“潜规则”。如今, 明目张胆的公开转包行为少, 绞尽脑汁、掩人耳目的变相转包行为较为普遍。

(二)

行业利润率低, 追求经济利益求生存

违法分包、转包等现象屡禁不止, 原因何在?

有人认为, 建筑行业的利润率偏低, 是违法分包、转包发生的基本背景。

据专业人士透露, 建筑行业整体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建筑行业利润率低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建筑业利润率与工业平均利润率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仅为工业平均利润率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为了在利润率低下的市场中生存发展, 只能扩大经营规模, 增加承揽工程合同额, 从而实现利润绝对数额的增长。

然而, 盲目地承揽工程, 部分自身能力不强的企业可能出现企业管理能力无法胜任项目的需要, 无法凭借自身能力完成项目的情况, 企业不得不通过违法分包、转包或者出卖资质等手段, 在不增加人员、机具设备、投资的情况下借用低资质或无资质承包商完成项目, 并通过层层压价或收取管理费获得经济利益。

目标管理方式的缺陷

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林伟鑫博士分析认为, 我国目前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将企业规模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个层次, 这种企业规模划分办法简单易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然而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营业额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 不能反映企业是通过什么手段和过程来实现的, 使得这种评价方法仅仅关注结果而没有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 没有考虑企业经营过程中诸如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更为重要但并不会短期内体现的指标。这种目标管理的政策可能对企业起到错误的导向作用, 可能会导致部分企业本末倒置, 只注重经营数据而不注重经营过程, 出现片面追求业绩指标的短期行为。这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战略, 极可能导致企业的盲目扩张, 也将直接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

另外, 国资委曾出台《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同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 并作为职务任免的重要依据。除国资委针对央企业绩进行考核外, 各地也纷纷出台类似的绩效考核办法。国企的绩效考核对于企业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 维护所有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并且通过建立严格的奖罚任免机制激励国企负责人居安思危, 不断提高竞争力以获得更好的业绩。

然而这套绩效考核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因为目前国企负责人通常都是任期制, 而考核制度侧重于利润和盈利能力等短期指标, 难以有效监督和防止短期行为的出现。一些企业或企业负责人可能迫于考核的压力, 出现为了达标而追求短期财务指标的现象, 例如建筑企业为了增加合同额而盲目承揽工程, 这可以使企业呈现较好的业绩指标, 但是企业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大做强, 反而可能导致承揽工程数量与实际管理能力不相符, 这同样会致使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的出现。

相关制度有待完善

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 对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规定基本都属于禁止性条款, 对业主单位的责任界定不够详细, 对其不规范操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条款。同时, 对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法律界定条款太少, 且过于原则化, 缺乏可操作性, 难以据此在实践中进行违法认定和处罚执法。

为规范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工作, 我国出台了《招标投标法》、《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及《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这对完善我国建设法律体系, 整顿建筑市场秩序具有积极的意义。

然而目前的招投标制度仍然不够完善, 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在招投标主要环节和程序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操作的现象, 如招标公告发布不符合规定、自行招标未经核准、投标文件准备时间未达要求、评标专家组成不符合规定、评标报告内容不完整。此外, 招投标过程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较严重、地方和部门的审批和行政干预过多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市场监管存在漏洞

缺乏行业信用体系, 市场主体存在不规范操作作为建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 业主、总承包商的信用缺失是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的主体原因。

总承包商的信用缺失会导致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的出现。总承包商直接与业主签订合同,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应该履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义务。然而通过违法分包、转包或出卖资质, 总承包商并没有兑现在合同中对业主的承诺, 将履行合同的义务转移给第三方, 并且可能是低资质或无资质的承包商。自己并不管理项目, 而只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或者转包压价获得经济利益。

与总承包企业信用缺失相比, 业主单位的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的影响更大更广。一些业主单位的违规操作是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源头。业主作为建设项目的所有者, 是建筑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同时由于建筑物的成本、工期、质量与其利益息息相关, 因此业主也是激励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防止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建筑市场上, 业主由于“关系”或者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 可能会规避公开招标或虚假招标, 而将工程指定发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或指使中标单位将工程转包或部分分包给无资质或低资质企业, 并且直接向内定分包方支付工程款, 默许分包方不服从总承包商的管理协调, 从而使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成为既定事实。由于目前建筑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业主处于优势地位, 因此对于业主的违规操作, 承包商出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只能惟命是从,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业主的违规操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目前虽然一些地区建立了建筑企业信用体系, 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的信用体系, 这大大减弱了对建筑企业失信行为的惩戒作用。由于缺乏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各地信用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 导致信用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价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 企业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结果在不同地区之间无法互认, 无法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公开共享, 使得企业的失信成本大大降低, 例如一家建筑企业在甲地的违约行为并不能传递到乙地, 在进入乙地市场时并不会由于之前的失信行为受到惩罚。信用体系的缺位无法有效地激励企业诚实守信经营, 更无法对企业的失信行为起到惩戒的作用。

(三)

监管方式要抓到点上

如果目前的资质监管方式被转包、挂靠轻易规避, 我们就不得不反省, 目前的监管方式是不是没有抓到点子上?

上海金盟投资集团法律顾问李正义认为, 监管的正道应该是将重点放在对个人执业资格的监管上, 即重点是管人, 对企业资质的监管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

不论对企业资质要求有多高, 都不是最有效的, 因为企业可以“分身”, 不管要求多少专业人员, 动辄有几亿甚至几百亿资产的建筑企业来说都不是难题, 企业可以花钱买个人技术资格证书, 来满足对企业资质的要求, 取得企业资质后, 再承包工程转包给资质不够或没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 或者直接让人挂靠收管理费就行了, 这样一个企业资质可以“分身”成无数个施工企业资质。对有强大资金实力的建筑企业来说, 对企业资质要求越高, 达不到资质要求的建筑企业越多, 其资质就越“值钱”, 会有更多的企业希望“分享”其资质, 反而更容易助长企业转包、挂靠的热情。

而如将监管的重点放在对个人执业资格监管, 情形就不同了, 因为每张执业证书后面都对应一个真实的人, 人是无法分身的, 如果实现全国个人执业信息共享, 确保每个工程对应的执业技术人员到位, 对有不良执业经历的技术人员进行处罚, 直至清理出相关执业领域, 这样转包与挂靠自然减少, 甚至会绝迹。即使存在转包与挂靠, 如果能将执业技术人员管好, 让其不敢只挂名不干活, 让出借个人执业资格失去生存土壤, 让转包与挂靠无法回避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到位, 那转包与挂靠也无伤大雅。

规范转包分包的立法途径

规范转包、分包与挂靠是个系统工程, 会涉及很多方面, 并且有些内容可能还要依据客观情况, 不断进行调整, 必须从大局着眼, 用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进行调整。例如, 对《建筑法》进行修改, 规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或发包人、承包人有约定的外, 可以对工程进行转包、分包, 但接受转包、分包的单位应该有相应资质, 并提供国家规定技术岗位人员名单与资质, 用于备案。将工程转包、分包给没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的, 或提供虚假资质证明的, 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吊销相应资质。作为对法律的承接,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的部门规章具体规定哪些岗位需要什么样执业技术资质证书, 并规定对工程施工需要的技术资格证书备案程序, 以及如何检查相关人员是否到岗, 以及对提供虚假或不实际到岗的相关技术人员与企业的处罚方式。

“治理违法分包、转包与挂靠, 先要正本, 即要明确, 监管是手段, 确保工程质量才是目的, 要区分情况, 该放的放开, 该管的严管, 疏堵结合, 正本清源, 方能解决违法转包、违法分包与挂靠问题, 有效保证工程质量。”李正义认为。

(四)

打好这项持久战

住建部在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中重点治理和打击转包和违法分包, 实际上是在维护建筑市场正常的法律秩序, 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理应得到广大建设单位的拥护。但是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情况还不能令人乐观。

违法分包、转包的屡禁不止, 从宏观上看, 是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的。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并且还没有形成全国通用的建筑业信用信息体系, 市场参与主体的不诚信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要杜绝建筑市场上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等现象, 必须改进建筑企业的考核标准, 引导建筑企业科学发展, 同时着手建设建筑业信用信息体系。

从长远看, 必须修订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制度来落实业主单位的责任。业主单位是防范违法分包、转包、挂靠行为的核心要素, 必须加强对业主单位的监管, 通过立法明确业主单位作为项目投资第一责任人的地位, 使之在投资效益、工期、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切实负起责任, 从客观上减少业主单位对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 从源头遏制违法分包、转包、挂靠现象的出现。

篇4:温州的折腾:执政思路换不停

2013年6月底,经浙江省委研究决定,在浙江金华任市委书记17个月零18天的陈一新,出任温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免去陈德荣温州市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调任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

1981年9月,中共中央、国務院批准温州地、市合并,建立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原温州市及各县的工作。30多年内,先后有袁芳烈、董朝才、刘锡荣、孔祥有、张友余、蒋巨峰、李强、王建满、邵占维、陈德荣、陈一新11人相继成为温州市委书记。

每个书记都有自己的施政纲领和口号,有的扎实,有的浮躁;有的关注走出去,有的提倡引进来;有的重视轻工业,有的重视旅游业;有的提倡政府无为,有的认为政府要强势主导。在所有口号的变化中,也体现着“新官不理旧债”的自我政绩标榜。

“第一年了解情况,第二年刚提出思路,人就走了。”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样的结果就是官员浮躁,急功近利,分秒必争搞形象,追求短期政绩。朝令夕改,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在这10年中,温州经济增长率也长期处于浙江全省末尾。

施政纲领频换

现任浙江省省长李强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温州本地人当市委书记。2002年4月,李强出任温州市委书记,在温州任职2年7个月。

李强任职温州期间,“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特征。他提出很多与经济相关的经典词汇,比如“地瓜经济”“草根经济”,核心都是“根在温州”。“有些人把到国外投资叫跨国战略,把在国内投资叫做‘外逃,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我们要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李强经常在媒体上纠正这个“误区”。他在任内召开了“首届世界温州人大会”,成立了海外温州人联谊总会。

李的施政蓝图——一港三城发展战略,“百项千亿工程”,政府效能革命,以及他提出的“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建设,令温州人记忆犹新,但蓝图才刚铺开,2004年11月,他便调任浙江省委秘书长。

李强的继任者王建满2004年底主政温州后,提出招商引资是当年温州全市工作的“一号工程”,并通过“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招商引资口号,以远远高于民企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从2005年初的取经杭嘉沪,到成立“开放办”;从“千人动员大会”落实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到“12345工程”和“千家民企大招商工程”,再到2005年底的对话世界500强,在“无外不活、无外不富、无外不高、无外不快”的口号下,温州的招商引资工作到了一种巅峰状态,走出去开始变成引进来。

温州市发改委的张林(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此之前,温州不论从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招商引资都没有兴趣,甚至没有类似“招商局”的部门。主流的观点一直是:不缺少资金的温州没有必要引进外资,而资本本身带有扩张性,温州资金的外流是正常现象。

王建满任温州市委书记三年两个月,温州人称他为阿满大叔,他也提出了三个温州的口号: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谐温州。2008年1月,王建满当选浙江省副省长。这些设想囿于他的任期,最终只是成为了口号。

接替王建满的是邵占维,在温州任市委书记两年六个月。“他提出过发展大旅游,没提出什么纲领,印象不深。”张林说。这也是大多数温州人对邵占维的总结。人们能想起的是邵占维在红日亭喝粥并捐款的一幕。红日亭,是温州民间的免费施粥点,专为流浪者和外来务工人员送粥解饥寒。

“我和他在他的办公室里还讨论过他要提出的温州‘五大战略,推出来还不到3个月他就走了。”周德文说。2010年7月,邵占维调任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13年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病逝。

2010年7月,正值金融危机影响深入、温州人信心低潮时,陈德荣出任浙江省副省长兼温州市委书记。这是自1982年浙江省政法委书记袁芳烈兼任温州市委书记以来,浙江省委为温州主官又一次高规格调配。陈德荣主政温州之际,经历过动车事故、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创设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等震动境内外的事件。

在大多数人眼里,陈德荣主导了一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强势政府一面。陈德荣在温州掀起了大投入、大建设的热潮,两年来温州投资率翻了一番。陈德荣谋划通过大项目、推动大投入,强化政府主导性投入,以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流——政府主导型。

在陈德荣的主导下,2010年11月,温州启动国企改革,这个民企大市耸立起13家国有独资集团,以“航母”之势,成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在民营经济最为繁盛的地方,“国企的价值”重新被发现。有当地企业主称,陈德荣在多个公开场合的演说中,对大企业表达的喜爱让诸多温州本土的小微企业主微感“酸意”。

温州市各级政府的考核标准也因应而变。王建满时期,招商引资纳入了对各部门、各地区业绩的考核体系。如今,投资率成为县区政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领导不停换思路,很浪费公共资源,有的规划重新做十几个的时候都有,光认证就需要很多钱。老折腾,大的难题就很难攻。”朱康对说。

2013年6月,陈德荣就任温州市委书记3年还差20多天,即奔赴省城杭州新的领导岗位。虽然仍然保留省委常委的职务,但兼任的却是浙江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等闲职。惋惜之声有之,非议之声亦有之。采访中,更多的市民则担心,陈德荣主政下的一些工程,在离任之后,会否成为“半拉子”遭到搁置。

当时,正在国外考察的浙江金华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前三天才接到上任通知,为此,他提前5天回国到温州上任。陈一新在金华任职17个月零18天,也成为了自1985年金华撤地建市以来,任期最短的一位市委书记。

陈一新甫上任,考察、调研第一个要点便是民营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浙江银行业服务温州实体经济大会”。他指出,当前经济问题是温州发展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凭借“温州人”这个最核心优势,“温商回归”将成为今后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要素。他也提出了,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按照“三招一优”要求,引进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力争完成年度400亿元的引资任务。

施政纲领源头

过去十年,每任温州领导的主要施政口号都有其自身的经历和经验烙印。王建满在到温州前,任萧山区委书记期间,就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最大抓手,实施的就是“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战略,由政府出面协助当地企业寻找跨国公司洽谈合作是王建满的“拿手好戏”。

王建满深谙招商引资之道。2004年11月,王建满甫一到任,就组织温州各方力量,专题研究招商引资战略,将招商引资作为2005年的“一号工程”。

邵占维在到温州任职前是宁波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常年从事管理港口事务,升任温州市委书记后,第一项有声有色的动员大会是塘河治理的大会。当地人开玩笑说:搞大港口建设的去整治这些小河,“大材小用”。

陈德荣在到温州前,任嘉兴市委书记,共在嘉兴工作12年,国企技术干部出身的他在工业经济、环境保护及较为棘手的城乡统筹等公共服务等领域颇有建树。2008年,嘉兴被列入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包括户籍制度、规划管理制度、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市镇建设在内的“十改联动”。

2010年7月,一到温州的陈德荣就参观了温州城市规划展示厅,随后在温州掀起了一场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大力推进城市改造,其力度前所未有。

戴着眼镜、气质儒雅、书卷气很浓的陈一新在城市规划上也颇有心得。他在金华上任17个月提出来的轰轰烈烈的“金义都市新区”思路,将新区的未来定位定为“田园智城·都市新区”,号称浙江第四大都市区。

陈一新上任温州后,也把城市规划工作作为市直部门工作调研的首项内容。7月,陈一新赴鹿城区调研,强调“三改一拆”方向不变,着力提升温州的城市功能,推动都市经济和城市能级的提升。

每个官员新换一个地方任职都愿意沿袭自己曾经的施政方向,“做自己熟悉的事情最容易出政绩。”周德文说。问题是,不审时度势则宽严皆误。照搬往日经验,难脱刻舟求剑之嫌。

“新一届中央领导上任后一直在强调正确的政绩观,不要轻易另起炉灶,否认前任。”中组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早在厦门工作之时就提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当前,中央亦要求各级政府树立正确政绩观。

按照中共组织部门对干部的培养和考评,浙江省内公认杭州、宁波和温州比较出干部。杭州的省会地位、宁波大港的特殊区位优势不用说,温州由于其自身的特殊的经济形态,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经历了这里锻炼的干部,可以加分不少,近10年来李强、王建满、邵占维、陈德荣的升迁即是明证。

上述中组部人士称,每一任领导的调任都有深意和考量,比如温州,以前发展太快了,应该要稳一点,从领导方面来讲,就是要加强领导力度和地方管控。“虽然每个人都想体现自己的施政印记,但目标一定要谋地方的发展。”

目标GDP

温州每任主官的施政方针不同,但殊途同归,目标都是提升GDP。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的温州模式,面临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困扰,近10年来疲态尽显,其GDP增速位列全省榜尾。

在GDP导向的政绩观指引下,每任主官都要出手。李强的方式是,不放弃已有的良好产业基础的轻工业,把温州建成为轻工产品的生产基地、销售基地和创新基地,建设成国际性轻工城。

王建满也解释说,他的招商引资政策,钱、量不是主攻目标,而是通过引进来解决温州粗放的增长方式。

而陈德荣认为温州速度慢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率不足,政府在公共品领域的投入不足。所以他要政府用高达50%的投资率,亲自出手“砸”出GDP。大规模的政府投资,钱从何来?陈德荣的答案是土地财政。陈德荣说,当前温州10大国资公司6000亩存量土地,按1000万元/亩计,就是600亿元,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可以放大到1800亿元。

陈一新刚到温州半个月,代表新一届温州市委首次公开“垫底”数据:在16个主要经济指标中,2012年,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处于浙江省“倒数”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财政总收入等9项指标倒数第一,另有4项倒数第二。他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口号,并把“温商回归”作为温州赶超发展的最大要素。

但是,对温商来讲,有人担心温州会否重复中国经济近年来的怪圈:温州有着外贸优势,垄断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政府亲自进场,操盘经济发展,形成GDP越来越仰仗于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有人开始打退堂鼓,如果外进民退、国进民退,“我们老百姓经济”怎么办?有很多服装企业老板至今一直怀念李强“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温州设想;有永嘉的商人也认为温州应该大力发展旅游;有的商人则干脆不去管谁来做领导,“谁给我订单我关注谁。”

篇5:换一些新思路去理解函数的奇偶性

关键词:函数,奇偶性,奇数,偶数,正数,负数

函数是整个数学学科中比较难的部分, 其逻辑性强, 内容枯燥, 理解难度大, 让很多学生对函数学习产生乏味心理。但是, 函数同时也是职业教育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所以数学教师必须教好它, 学生必须学好它。函数的重要性质是把握函数学习的基础, 而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 所以掌握好函数的奇偶性尤为重要。为此, 笔者反复讨论后, 结合多年学习和教学实践, 独辟蹊径, 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全新的、有趣的三点理解, 供同仁参考。

一、从幂指数是整数的情形开始思考

从我们初中学过最简单的一次函数是f ( x) = x, 最简单的二次函数是f ( x) = x2开始我们的讨论。我们发现“偶函数”这三个汉字中有一个“偶”字, 偶数的“偶”, 而通过f ( x) = x2是偶函数, 幂“2”也正好是偶数, 那我们就大胆猜想, 幂是偶数的函数都是偶函数。同样的道理, “奇函数”这三个汉字中有一个“奇”字, 奇数的“奇”, 而通过f ( x) = x = x1是奇函数, 幂“1”也正好是奇数, 那我们就大胆猜想, 幂是奇数的函数都是奇函数。我们又发现, f ( x) =1其实蕴含着一个信息即f ( x) =1 = x0, 而幂“0”也是偶数, 所以根据我们的猜想, f ( x) =1也是偶函数。通过教材中奇偶函数的定义, 可以验证我们猜想对于上述函数奇偶性结果的判断都是对的。举一例: f ( x) = x4, 因为幂“4”是偶数, 所以f ( x) = x4是偶函数。再举一例: f ( x) = x3, 因为幂“3”是奇数, 所以f ( x) = x3是奇函数。通过上述办法, 不管数学基础有多差的学生, 只要他能分清奇数和偶数, 他就能轻松举出无数个奇函数的例子, 同时还能举出无数个偶函数的例子, 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二、结合初中内容, 提出一个特别实用的新思路, 处理奇、偶函数混合 的情况

作为老师, 我们知道: “奇函数×奇函数 = 偶函数, 奇函数×偶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奇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偶函数 = 偶函数, 偶函数÷偶函数 = 偶函数, 奇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但是, 我们怎么样, 让学生轻松地记住这些结果呢?

我们提出一个极其简单的记忆口诀, 即“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 来让学生联系地记住上述结果。初中学过“负×负得正, 负×正得负, 正×负得负, 正×正得正, 正÷正得正, 负 + 负得负, 正 + 正 = 正”, 这样, 这个内容正好依次对应符合“奇函数×奇函数 = 偶函数, 奇函数×偶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奇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偶函数 = 偶函数, 偶函数÷偶函数 = 偶函数, 奇函数 + 奇函数 = 奇函数, 偶函数 + 偶函数 = 偶函数”。不但如此, 我们还都知道“奇函数×奇函数× 奇函数 = 奇函数”, 这正好也符合“负×负 ×负得负”, 因为我们把奇函数看成负数来处理奇函数、偶函数同时存在的情况。同样的道理, 我们还知道“奇函数×偶函数× 偶函数 = 奇函数”, 其实这同样符合初中学的“负×正× 正得负”。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此时, 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来判断奇函数、偶函数同时存在的函数的奇偶性、多个奇函数的“ + ×÷”混合的奇偶性以及多个奇函数的“ + ×÷”混合的奇偶性特别实用。

虽然对于“奇函数 - 奇函数”即“负 - 负”, 我们无法判断结果的正负号, 因此无法判断出其奇偶性, 需要借助教材中奇、偶函数的定义来判断奇、偶函数同时存在的函数的奇偶性了, 但是对于奇函数、偶函数同时存在的情况或者多个奇函数的“+ - ×÷”的情况或者多个多个偶函数的“ + ×÷”的情况, 用我们提出的方法, 凡是“ + ×÷”能判断出结果是正数是负数的, 我们都可以判断出“这个混合的奇、偶函数”到底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这是一件好事, 毕竟用教材中奇、偶函数的定义来判断比较复杂的函数的奇偶性比较麻烦。

三、结合本文第一点和第二点, 谈幂指数是分数的情形

细心观察一下, 大家会发现, 从本文第一点, 不难发现处理的是幂指数是整数的情形。因为我们职业学院五年制大专班数学的授课对象是类似于高一水平的学生, 我们自然要问, 对于幂指数是分数的情况怎么处理呢? 因为分数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再结合第二点本文提出的一个记忆口诀, 即“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 可以轻松处理幂指数是分数时,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问题, 因为可以把举一例, 事实上, 蕴含着一个信息, 那就是。不难发现, 因为幂“3”用是奇数, 用我们提出的第一点想法, 先轻松判断出x3是奇函数。再用我们提出的第二点想法即“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 ( 奇函数) 看成 ( 负数) , 这明显没有意义, 所以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通过教材中奇、偶函数的定义, 可以从侧面验证, 我们的结果确是正确的。再举一例, 事实上, 蕴含着一个信息, 那就是。不难发现, 因为幂“4”用是偶数, 用我们提出的第一点想法, 先轻松判断出x4是偶函数。再用我们提出的第二点想法即“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 ( 偶函数) 看成 ( 正数) , 很显然, 结果还是正数, 所以是偶函数, 因为我们用的方法是“把奇函数看成负数, 偶函数看成正数”, 而我们的最终结果是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过教材中奇、偶函数的定义, 同样可以从侧面验证, 我们的结果确是正确的。像这样的例子,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些例子说明本文提出的第一点想法和第二点想法, 对于判断较复杂的函数的奇偶数非常有用。

我国著名数学家、著名教育家陈省身院士曾指出“数学是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 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 会有很好的效果。”笔者通过这篇文章对高中数学里函数的奇偶性提出了一些全新的理解方式和并且给出了具体应用, 旨在与同仁们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绍学.高中数学必修一 (第2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1.

[2]胡炯涛, 张芃.胡炯涛中学数学教法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9.

上一篇:论文《我们如何开展创新教育》下一篇:初一年级优秀学生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