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2024-08-27

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精选8篇)

篇1: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学习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现在与未来的社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感到信心不足,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主要是自我效能感低造成的。本文通过阐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揭示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信息技术的关系;论述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和方法。笔者充分体会到如果将这一理论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那势必会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94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具备了知识和技能,并且这件事会给自己带来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这其中的原因需要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一般来说,人们对从事的活动会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一种是效能期望(即自我效能感)。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在这里“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是“反复练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如果学生不但知道反复练习能提高操作熟练程度,而且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那么“学生对自己‘反复练习’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则属于效能期望。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执行某一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对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班杜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准确地预测学生的学习成就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强化、自我调节。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遇到困难是否坚持,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是否主动积极等等。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我们知道,如果经常体验成功,那么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势必能够得到提高,反之,失败的经验过多也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先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因为如果我们目标订得过高,那么即使付出再大的努力,也还是不能够实现目标,从而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目标订得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很容易就达到目标,那么也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努力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只是仅仅备书本,还要备学生,这样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动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在这门课程中,我们经常要讲到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发现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交流和讨论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这一种方式上,在课堂上,我们还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为学生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讨论中,既看到了自己的长处,也从中学习了别人的长处,所有这些都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极其有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例如,在每一阶段学习开始时,由于每一部分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不同的`,而学生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学生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讨论学习方法;而在课程结束的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

3。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将来的某些时候,这些被编码的信息会为行为提供指导。”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的眼睛,有意识地去树立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从榜样身上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例如:在讲解网页制作中的样式表的使用时,开始讲到内联样式表时,有个同学提出,在做网站时,要保持网页的统一风格,如果在每一个网页上都要录入重复的内容,那就太麻烦了,如果万一要修改,是不是要一页一页修改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这时教师就应该将这个学生树立为榜样,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然后让学生思考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外联样式表的内容,课程的最后我们还需要让其他同学反思,为什么大家都掌握了网页制作的知识,而自己却没有发现这个问题,从而让学生看到榜样的价值,相信自己今后也能够这样做,从而树立他们的信心,肯定自己,增强自我效能感。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优秀生作为榜样给班级带来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发现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长处予以表扬,让学生在最近区域找到自己的榜样,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教师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4。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而相反,如果是在一个宽松、平等、快乐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比较放松,也就比较容易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课堂氛围要轻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寓教活动,从而创设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面介绍一个例子,在讲解信息的重要性时,介绍“感觉剥夺实验”时,可以用“金鸡独立”的游戏,让学生a睁开双眼站立,让学生b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结果学生a站得很稳,而学生b则左摇右晃,看到同学的表演,同学笑过之后都展开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由此现象告诉学生——“信息即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2)教师要爱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程度有高低,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偏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我们不应该讽刺或惩罚他们,应该耐心一点,启发学生来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而对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所以说,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都非常有利,同样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应该将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自觉地将它们用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正确地推测和判断自己完成学习的能力;积极地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会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促进潜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华东师范大学.

[2]边玉芳.《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浙江教育出版社,.

[3]王亚.《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东吴教学。1990.12.

[4]林秀华.《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广西教育..11.

[5]付桂芳.《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探讨》.现代教育科学.2004.03.

[6]张莹.《“动手—动脑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发展》.化学教育..06.

篇2: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论文摘 要:社会的巨变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自我效能感是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是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的关键心理因素。本文以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基本途径,即体验成功、确立学习掌握目标、对学习进行积极归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 学习自我效能 心理素质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Bandura)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舒尔克(D。H。Schunk)和日尔曼(B。J。Zimmerman)等人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正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活动中表现出适当的自信,会取得更多的成功,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表现出自卑,影响其自身能力正常的发挥,降低人们取得成功的概率。学生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学习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小学生正处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不久,自我意识增强,比较关注自我及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重视自己在群众中的地位。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的学习自我效能可以弥补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而过高或过低的自我效能则会限制学生学习能力的正常发挥。

一、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小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自我效能是对特殊任务的自信,是对可能的操作结果的整体范围上的评价,而不是对单一的结果评价。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对于目标和期待都是很重要的。当目标是自我设定时,高自我效能的人比低自我效能的人设定更高的目标。高自我效能的人能更好地分配目标,为获得目标能够发现和使用更好地任务策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当自我效能较高时,人们会有较高的期待,当自我效能较低时,人们则会有较低的期待。

学习自我效能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控制信念,对个体行为的成功是有重要作用的。自我效能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agency的能动作用。学习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才会对学习结果有积极的期待,并努力缩小成就目标与期待间的差异。

1、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决定着其对学习行为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进而可以避免失败的产生;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有较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会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千方百计地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可见,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培养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的承诺,并促进其学习胜任能力的发展。

2、影响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态度

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在遇到困难或不愉快时的坚持性。小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学习上的困难容易使学生归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就会越发努力地参与到学习中,遇到学习障碍就越能够坚持下去。遇到学习困难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学生会放松,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比如,当小学生接收到对自己学习的消极评价,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就会总结教训,相信自己可以改正不足,取得成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影响小学生潜能的发挥

学习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学习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与环境作用时,会多想到自己的不足。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束缚了自己能力的正常发挥;有充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则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进而促进其潜能的发挥。但不同的学生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先前已经具备很强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不会影响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他们更有可能寻找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策略方面的原因。这样,失败反而能提高其学习信念,因为他们觉得,改进后的策略会获得将来的成功。小学生往往无法摆脱最初学习失败带来的各种压力而一蹶不振,影响到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

二、提高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体验成功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成功的积累。因此,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关键是能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让他们感到自己没有白白地付出努力。即便是老师一点点的认可和鼓励,如一个点头动作、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对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时,在指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积极评价,让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这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2、对学习效果进行直接而及时地反馈

当人们进行完一项活动后,非常想得到他人的评价。每一次努力之后,小学生自己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他们也需要来自外界的评价,因而及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最好给学生直接的反馈,在共同的情境中,针对相应的问题,教与学的双方进行交流,学生能清楚了解自己学习的优劣,在提高学习效能感的同时,使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有明确的改进目标。当然,教师要注意不要把对某个学生的评价在其他同学中传播。

3、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掌握目标

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越具体越好。同时,更要让学生树立掌握目标。戴维克等人把人们的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目标,指向外界,人们的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外界良好的评价;另一类是掌握目标,指向任务本身,人们活动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他们研究还表明,掌握目标可以促进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持久兴趣,促使人们不断地克服行动中的困难,表现出坚韧的行为,使人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小学生在学习中应树立掌握目标,从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出发,不断地克服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能够减少挫折感的产生,提高学习的内在兴趣,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4、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

维纳等人认为人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即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内部可控的因素主要指努力,内部不可控的因素主要指个人能力。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的具体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小学生将学习成功归因于偶然的机遇,或者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都会降低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学习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非能力不足,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将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努力和能力相联系,将学生学习的失败与缺乏努力而不是与无能相联系,这样会使小学生的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提高。

5、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相应的满足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阿尔德夫的生存关系成长理论中将个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的需要是最基本的,主要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是指友谊、爱和归属的需要;成长的需要是指个人在事业上、前途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以上理论,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受。如在学校里创造一种和谐、自在的学习心理气氛,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自我,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地进行学习,这样会促进学习成功,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另外,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以适当奖励,学生能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极大地增强自我效能感。在实施奖励时应注意,奖励与学生的进步情况相联系,奖励的形式以精神奖励为主,适当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 Bandura A,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ional Psychologist,1993,28。17~148

2。 Schunk D。 H,Zimmerman B。 J。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 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New York, Routledge,2007

3。 付桂芳。自我调节学习模型的建构。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4

4。 Dweck C。S。 self―theories and goals: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and development。Psychological Review,1990。95。 256~273

篇3: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学困生,中学历史,自我效能感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生物学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低下, 这不仅影响他们的生物学业成绩, 加剧他们对生物课的厌学心理, 还会影响他们学习时的情绪及情感, 甚至会造成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育者,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提高学困生学习生物的自我效能感。

一、指导生物学困生设置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指导生物学困生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 减少失败的机会, 是增强学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效途径。学困生大都是成绩差, 自我约束力差, 不爱学习的坏习惯也是长期积聚的结果。这需要通过指导他们设置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 通过努力取得进步, 才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快乐, 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首先, 生物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首先具体、明确, 可以避免学困生因目标不明确而无的放矢地乱看, 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 生物教师指导学困生制定学习目标时, 要注意阶段性。学习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的学习目标, 如“本学期学习成绩提高到班级前十名”, 和短期目标, 如本节课、本周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等。指导学困生长期目标的制定可以分阶段去完成, 先制定章节、单元学习目标, 最后再结合短期目标制定长期目标。短期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短期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长期学习目标的实现的基础, 还是逐步提高学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保证。

二、分层教学, 提高生物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情况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不同的群组并区别对待, 使得这些群组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有多种模式, 如分层走班模式、能力目标分层监测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定向培养目标分层模式等。笔者认为, 就对教师教学的具体操作性而言, 课堂教学的“分层互动”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最具挑战性, 实施好了, 也最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如果能在生物课堂上恰当地进行分层教学, 顾及生物学困生的学习心理与特点, 对提高他们的生物学习积极性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实施多元评价, 增强生物学困生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在教育教学中, 要避免只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 尤其是对学困生, 应按他们的实际, 进行激励性评价, 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进步, 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及生活的自信心。

为帮助生物学困生增强历史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笔者尝试对他们的生物学习进行多元化评价, 而不仅仅看他们的考试分数高低。笔者尝试的这种针对生物学困生也适应于所有学生生物学习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笔者在新学期开始伊始, 就向学生强调, 生物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并不代表就一定是生物学习最好的学生, 要看大家最后的综合成绩。以下是笔者的实施方案:

本学期我们要评选出班级最佳历史学习能手, 给予奖励。评选办法是看同学们历史学习的综合表现得分情况, 综合得分最高者为本学期的最佳历史学习能手。

四、充分利用榜样对生物学困生的示范作用

班杜拉认为, 榜样成就对个体自我效能评价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榜样示范也是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一个重要手段。

榜样对学困生的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学困生提供学习动力支持, 二是为学困生提供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支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但榜样的选择一定要遵循适度原则, 即所选择的榜样与个体不能太悬殊, 差别太大就起不到激励作用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 当学困生看到与自己情况相似的同学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 也会增强自己努力学习, 争取进步的信心。因此, 笔者在指导学困生生物学习时, 就引导他们选择与自己学习相差不多, 略好于自己的同学作为自己追赶的对象。这样, 学困生在学习中不仅有了超越的目标, 还在比较学习中有了前进的动力。恰当的榜样不仅为学困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还能给予其可供借鉴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榜样用某种学习方法取得进步, 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拿来借鉴, 为自己所用。

除了指导学困生选择同学作为学习的榜样外, 生物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为学困生树立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良好榜样。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虽然认同同伴的倾向增强, 但在他们的心目中, 教师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尤其如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就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生物教师在教学及与学困生的日常交流中, 要表现出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在无形中对学困生的心理及对学习的态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生物教师指导学困生选择示范性的榜样时, 不仅可以让他们选择现实中的人, 还可以选择历史上那些勇于克服困难、百折不挠最终取得成功的人物作为学困生学习的榜样。历史上这方面的人物有很多:战国时期有读书欲睡, 引锥自刺其股, 血流至足终挂六国相印的苏秦, 汉有“好学, 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 以绳系头, 悬屋梁”的孙敬, 晋有借囊萤照书苦读的车溉。南北朝时期更有“闻鸡起舞”“中流击揖”的祖遨……通过这些典型事迹和历史人物的教育, 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应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信心理。

通过以上生物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 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尽快地喜欢上生物课, 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10 (3) :31。

[2]王凯荣、辛涛、李琼:《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 (4) :23。

篇4: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习;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94年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執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

我们有时候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却并不一定会付出行动。

其原因需用自我效能感来解释。一般来说,人们对从事的活动会存在两种期望,一种是结果期望,一种是自我效能感。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会直接影响人们在执行某一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对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是否努力,遇到困难是否坚持,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是否主动积极等。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学习效能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1)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整节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的,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必须先订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努力的作用,这样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2)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手、动脑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参与到信息技术课程中来。

2.在课堂教学中多组织交流和讨论

信息技术课的目的不仅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传授计算机知识,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这一种方式上,学生在讨论中可以取长补短,所有这些都对增强自我效能感极其有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例如,由于每一部分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不同的。而学生的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可以组织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讨论学习方法;而在课程结束的部分,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对学习的结果进行反思。这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也是非常有效的。

3.在学生中树立学习榜样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指出:“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通过观察他人,人们形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且在将来的某些时候,这些被编码的信息会为行为提供指导。”

所以说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的眼睛,有意识地去树立好的榜样,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优秀生作为榜样给班级带来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发现中等生和差等生的长处并予以表扬,让学生在最近区域找到自己的榜样,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充满信心,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个体,他们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教师的赞赏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

4.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我们知道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而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比较放松,也就比较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那么如何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课堂氛围要轻松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娱教活动,从而创设宽松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2)教师要爱学生

在学习中,学生的水平有高低,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偏心,平等地对待学生,关心和爱护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发生错误时,应该耐心一点,启发学生寻找错误并加以改正。而对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成功。

所以,宽松和谐的环境,对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非常有利,同样也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提高。

篇5: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优秀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心理学代写论文、教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原因。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动机、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学校和家庭。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替代经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培养;途径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1.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又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一定经验或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自我效能信息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班杜拉认为有四种方式: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水平的感知,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则削弱它。第二,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自我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第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活动的预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其一,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其二,思维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激起个体某些特殊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的成就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是自我促进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的,这一般是依据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不同。其三,动机过程。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面临困难、失败时对活动的持久性和耐力也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第四,身心反应过程。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在面临紧张事件时的应激状态、焦虑及抑郁程度,这些身心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

1.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为自己制订成功的学习计划,有实现目标的坚定信心。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恰恰相反,学习目标不切实际,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在不能很快获得预期结果时,倾向于放弃已经习得的技能,不想付出努力。因而,学困生往往抱负水平过高或过低,困难忍受性低,效能信念不坚定,缺乏内在学习兴趣,学业成就较低。

2.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对待困难的态度

当遇到困难时,能否面对困难并勇于去克服它,自我效能感是决定因素。由于学困生不会在学习上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虽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忽视努力对学习成功的作用,即使解决困难对他有极大的诱感,他们也往往不加努力,便会轻易放弃或寻求外界的帮助。学困生正是由于其偏低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了他们在学业上努力不足,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3.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习动机强烈,积极性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对自己学习的能力信心不足,为确保成功常常选择一些过于简单的任务,每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付出过多的努力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应付学习困难和解决问题,一遇到困难时,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不加努力便放弃了,因而学习动机不强,积极性低。

4.自我效能感影响学习活动的归因方式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提高动机水平,从而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学困生则把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运气、他人的帮助等外界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或不可控的外界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显然会降低学生的动机水平,从而降低学业成绩。

5.自我效能感影响学困生的身心健康

坚信自己学习效能的学生倾向于信心十足、心情愉快地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而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他们往往会夸大任务的艰巨性,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不足,担心失败的不幸结果,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无能和学习中的困难,因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学习效能和心理健康。

三、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原因

1.自身原因

学困生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许多学困生也想进步,把学习搞好,但是,他们多数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遇到困难,则畏首畏尾,停滞不前,丧失了搞好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2.学校原因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在学校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中,老师都要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学生互相比较考试成绩。然而,学困生往往是失败者,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学校中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分班的标准,把学生分为好、中、差,分到好班的学生由此可以获得自豪感和能力感,而分到差班的学困生则可能会失去学习的自信而放任自流,由此加重学习困难。

3.家庭原因

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子女缺少爱心或教育方式不对,经常对孩子进行辱骂或体罚,这样会使孩子心绪不宁,产生不安全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因此,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体验;有些学困生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对孩子缺少必要的限制,任其自由发展。其结果,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丧失了学习积极性;有些学困生的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抑制了积极的学习动力;有些却对孩子期望过低,严重低估学生的能力,不抱太大希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没什么要求,因此做出相应的反应。总之,家长过高或过低的教育要求,单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基本途径

1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

要培养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要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体验,而非失败的痛苦。在教学中可安排一些难易适中,学生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良好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在制定学习目标时,着重制定一些具体的、近期的学习目标,使学困生能够比较容易地观察到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进步,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反过来又促使学生为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如此循环,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2培养学困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要培养学困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是非常必要的。学困生往往采取消极归因方式,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或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困生灵活运用归因策略,帮助其分析进步的原因主要是他们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付出的努力是有效果的,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能力,而且不管他们成败如何都归结为他们的努力与否。学困生一旦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努力与否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对未来成功的期望,从而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3提供替代经验

学困生由于自我效能感偏低,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自己能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持怀疑态度。因此,教师可通过为学困生提供“替代经验”来改善他们在学习上无能力感的状况。通过教师提供替代经验,学困生一方面可以参照他人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效能期待;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他人的表现中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可能激起学困生追求学业成功的自信心,从而逐步改善自我效能感。

4.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当人们心情处于过分紧张状态时,获得成功的能力判断水平要比心平气和时差得多。学困生本来成绩就不理想,如果教师经常采用指责、讽刺、辱骂等不恰当手段,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形成学习应有的自信和主动性。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与学困生平等交往,建立一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困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一种比较轻松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效能感。

5.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学业成绩差的学生,策略运用也比较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记录、复述、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复习、检查等学习策略,变机械学习为意义学习,使其学习效果更佳,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学习的成就水平,它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自信心,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而且有利于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就。

参考文献:

[1]班杜拉社会学习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2]赵志红自我效能理论简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4):98-99

[3]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0-63

[4]李新娥,原彦飞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36-38

篇6: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近年来,海峡两岸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但由于很多毕业生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他们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国家和高校对此都高度重视。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一、分析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内涵

对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可以这样定义: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能找到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并在其他竞争这一工作岗位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能力。也就是指毕业生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具备的能力。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内部和外部,而内部竞争力又能分为两种,即隐性与显性的素质能力。

(一)内部隐性素质能力

隐性的素质能力是毕业生的一种潜在素质,包括了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首先,需要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等。现在,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得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毕业生要想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就应当拥有各种丰富的知识,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并拥有相应的技能,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工作。

其次,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主要内容包括了品德修养优良,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正确,思想情操健康等。在应聘工作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个人品质非常在意。而且,在工作中,态度与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再次,是要有终身学习的决心以及能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持续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往后毕业参加工作储备能力。对学生来说,这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是由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比如对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与创新能力等的综合。如果具备了这些综合能力,那么,进入到一个新领域中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二)内部显性素质能力

个人的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操作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属于显性素质能力的范围,这种素质能力在工作中是极其容易被发现,也容易得到认可的。主要包括了以下能力:

第一,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包括了语言与文字表达。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解释以及传递信息。而且,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增强自信心,让毕业生把自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第二,能够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往与沟通。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会和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最终得出的结果就是毕业生沟通能力的体现。所以说,在学校的时候,除了学习课程之外,还要加强与他人之间的沟通,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生理素质是培养各项能力的基础,包括了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智力因素等。心理素质则是指个人的意志与性格特征以及面对困难与不顺等逆境所做出的反应。

第四,需要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刚从校园中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学生”角色与“职员”角色是极为不同的。来到社会上,可能有很多东西都不明白,需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定要自我调整,尽快适应社会。

(三)毕业生的外部竞争力

除了内部竞争力之外,学生的外部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些外部竞争的因素包括了社会上的,也包括了学校和家庭中的。

某些比较传统的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可能会考虑性别和区域的因素。这对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会带来一定的限制。同时,国家出台的某些“就业政策”也会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影响。

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竞争也跟学校的名气有着重要关系。用人单位比较青睐那些名气比较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知名度越高、社会评价越好,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同时,学生所选的专业在就业竞争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当前的社会情况来看,我国的人事制度还没能实现公平化、公正化与合理化。也没有一个健全的人才市场机制。在就业当中,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往往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一些单位在聘用人才时,会优先考虑“有交情”的人,这些都是毕业生的外部就业竞争力。

二、海峡两岸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在学习桑,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目标。从心理学来分析,由于海峡两岸毕业生缺乏目标,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自从1999年我国对高校进行了扩招之后,高等教育不再是原本的精英教育,而是变成了一种大众化的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的精英需求,而变成的一种普通的人才需求。所以,海峡两岸大学生从以前“挑别人”变成了现在“被人挑”,心理落差极大。在高中时期,很多学生都把“考大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目标,认为考上了意味着目标的达成,却没能确定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了。

第二,对知识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不管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知识都是特别重要,知识储备得越充足,做起事来就越有底气。但是,有些学生对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视,继而导致专业不专的遗憾出现。

第三,没有掌握良好的就业方式和相应的劳动技能。就业是毕业生和劳动需求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的一个过程,所以,毕业生首先应当对自己做一个准确地定位,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握眼前的就业机会。可如今,某些海峡两岸的毕业生就业意识不强,又加上没能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的技能又非常有限,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各方面的素质都不够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由其身上的各种素质综合体现的。所以,有些海峡两岸大学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严重影响到就业率。比方说,有些学校对专业知识比较重视,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有些学校则忽略了学生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这都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继而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第五,毕业生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精心地设计与规划。目前,大部分海峡两岸毕业生都是家中的独苗,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自幼,他们就没吃过苦,是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的,因此,不仅独立性不强,自主性也非常薄弱。这主要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以及专业的选择上,很多学生都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按照家人的意愿或者老师的建议来决定的。因此,学生对自己无法做出重要的评价,不清楚自己步入社会后改如何从业,这类学生充满了盲目性,根本就没有顾及到对自己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

第六,择业观念不正确,功利性太强。海峡两岸的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因此,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各种困难、挫折,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有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对优势和不足没有准确地把握。一旦陷入困境中,却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来承受打击,常常情绪难以控制,甚至走极端。另外,一些毕业生家庭背景好,从小过惯了优越的生活,因此,他们对工作待遇的要求也高,但这部分毕业生往往吃不了苦,不愿意去环境一般的中小城市发展,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愿意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工作,从而导致就业的失败。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在管理上,有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如今各个学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一些学校只是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而再不注重学校原本的特色,在专业的建设中,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了教学的内涵。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低;有些学校的专业没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让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一致性,继而导致就业竞争恶劣发展。

学校培养模式不适应市场需求。现在出现一些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但海峡两岸大学生却就业难的状况。这表明,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出入。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如今,学习成绩依旧是高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一点常常会让学生对其他的素质能力不重视,只一味地追求成绩高低,这样,常常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是毕业生选择从业,而没有能力进行创业的主要原因。学校没能对毕业生进行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虽然,国家在这几年都特别重视海峡两岸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政府还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同时,学校也开始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不足的。这些不足具体体现在没能用多种方式对毕业生进行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时间不够连贯,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不足。

三、提升海峡两岸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海峡两岸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海峡两岸大学生要确定明确的阶段目标,并不断寻找实现目标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阶段为自己储备不同的知识与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想方设法排除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向自己的目标靠拢。

其次,海峡两岸大学生要不断学习,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如今,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其他更为丰富的知识。学习能力是一中终身实用的能力,它能够促进毕业生在社会上获得持续性的就业竞争力。学习能力是一种核心的素质,所以,学生一定有计划地制定目标进行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面能够不断地拓展,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强的个人就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对外界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有效利用,让自己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此外,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将其系统化、严密化,让其成为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

接着,海峡两岸大学生还要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比方说,欠缺工作经验,面试技巧不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来解决的。通过职业培训,毕业生能事先对企业的运作方式、技能需求有所了解,继而,让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在就职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在就业之前,学生就通过培训,获得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与素养,一到工作岗位上,就能很快胜任工作了。在选择职业培训的时候,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联系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对自己的性格做出理性的分析。

然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对思想素质的提升,需要学校加以引导,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要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务实精神,同时,学生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时时对知识进行更新。另外,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同时,学生不仅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格与心理也要是健康的。

最后,海峡两岸大学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这主要有以下三点:1.确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科学、合理,在就业过程中,不要试图一步到位,要慢慢发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期望值。2.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对一份工作而言,最终要的是锻炼的机会以及个人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单位的名气以及地理环境。3.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不能自卑自傲,不能恐慌躁动,更不能依赖他人。

(二)学校方面

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的专业与课程进行优化。对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性地教育,要强化学生的综合性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了,不仅需要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劳动技能,对一些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更为青睐。所以,学校要紧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质量进行不断提高,通过对以往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来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更有优势。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其次,学校要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来对培养学生的新方式进行探索,对原本的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因为就目前来说,社会上所需求的人才不是单一的。所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同时,还需要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同时,高校要大胆尝试培养开放型的人才。

最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在大一的时候,学校就应该严抓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整个大学生活中,就业指导的教育都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内容:教育学生如何快速适应校园生活;教育学生强化专业学习以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教育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教育学生调整心态等等。

篇7: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在学习风格方面,对学习的社会情境敏感是女生的特点,而男生更倾向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女生易于动情,看法主观,而男生则往往偏爱分析,注重事实,看法客观;女生偏爱与别人交谈、讨论,享受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而男生则喜欢采用则大多是动觉型的学习方式;女生开放包容的看待学习,期待获取新的学习线索;比较而言,而男生则常采取封闭的态度,对问题喜欢做出快速判断。在目标定向和自我效能感方面,Patrick的研究显示,女生掌握目标定向大多与学科的高自我效能感有关,而男生认知和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多受外部不定因素的影响;女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调节能力强于男生,同时女生对业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较男生显得更自信。学习成败归因方面男女生也存在不同之处,Georgious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把学习成功归于努力。虽然女生的平均成绩高于男生,但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与性别无关,在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男女生在归因、策略运用、自我效能感、学习风格更方面产生了差异。因此,教师

可以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扬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目的,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更多扩展阅读:

篇8:试论信息技术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的论文

一、自我效能理论

1. 自我效能概念。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影响学习和行为改变的重要认知机制, 是其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则指的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本身所拥有的能力或者技能去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是学习者对控制其学习行为和英语学习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2. 自我效能的来源。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自身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宰, 对个体实施目标性行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班杜拉也认为学习效能对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观点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自我效能感的获取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来自于代替性经验, 即人们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得到的经验。如果个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获得成功的时候, 其自我效能感将会得到提升, 反之亦然。第二是来自于社会劝说, 即来自于社会他人的说服、评价或者他人的劝说, 这将影响学习者的身心状态, 从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然而社会劝说必须来自于基于事实的合理劝说, 建立在直接经验或者代替性经验基础上的劝说效果将会更佳。第三是生理情感状态, 即个体对面对某项行为活动时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通常来说, 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建立甚至减低自我效能感, 而良好的情绪或生理反应则有着促进的作用。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状态分析

1.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英语主要是以高考为中心, 海量的题海战术以及死记硬背是提高英语的主要途径, 而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交流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因此进入大学之后, 原本笔试占优势的学生, 由于听说能力欠缺而自信心受到挑战, 尤其是来自于中小城镇的学生为甚。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 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更加受到打击, 从而产生焦虑或者厌恶等情绪。

2.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阶段最主要的差异之一, 不同于在教师督促下进行的中学学习, 大学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以及要求学生提高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然而, 进入到大学阶段的学生, 学习英语的自主性有部分降低的状态, 大学生英语学习不再像中学阶段老师手把手的教授, 而是以启发式为主。教师难以针对不同学习水平阶段的学生的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阶段应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精细的说明,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 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特别是听说等应用能力的提高更需要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主动学习和训练。

3. 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专业性。

大学英语学习的专业性也是与中学英语学习不同的特点之一, 在学生的中学时期, 主要是打基础, 从语法词汇等方面出发。而大学教育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除了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以外, 还需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词类专业英语的拓展, 对巩固学生专业知识以及将来的就业都有着息息相关的影响。

三、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1. 强化学生英语基础, 提升学生英语学习信心。

经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 笔者发现, 不少学生由于底子比别人差, 上课听不懂, 跟不上, 而失去信心, 接着便是上英语课没任何兴趣, 打不起精神, 更不认真听讲, 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当中。由此可见, 只有帮助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强化其英语基础, 帮助其英语水平得到提高, 从而使得学生重拾信心, 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才是前提条件。

2. 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使学生取得成功直接性经验, 强化自我效能感。

教育心理学中许多学者都强调了可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性, 即给学生设立的学习目标或者教师灌输的目标知识水平应略高于学生的当前水平, 而不应过甚。因此英语教师应当选取适当的学习材料, 为学生设置适合其水平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使学生能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的经验,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 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成败归因也是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

有学者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低既不是由其客观的能力和水平决定, 也不是与学习效果直接相关, 而可能是因为学生将学习成绩差直接归因于本人学习能力差。由此可见, 错误的成败归因可能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造成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消极的归因方式会使得学生产生对自身能力的质疑, 从而产生挫败感, 失去学习的动力。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当引导外语学习者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 要训练学生不能将学习效果差归因于自己能力差, 运气差, 学习目标太难等因素, 而是要归因于其努力程度, 学习方法等可控因素。

4. 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策略, 有助于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

英语学习, 作为一种语言的学习, 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稍有不同。因此,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也显得十分重要, 要求外语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 如制定计划, 组织学习, 设定学习目标,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适当预习复习等。此外, 教师应当灌输给学生一个思想, 即英语学习过过程是属于语言的学习, 因此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 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应用才能够加强,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策略相配合效果更佳。

5.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进行适当的师生反馈交流。

教学工作的艺术不但在与传道授业解惑, 也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或学习能力的全方面培养。因此,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老师对学生取得一定进步, 或者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的优异都应当给以一定的肯定, 对其进行适当的赞赏和鼓励可以使得学生肯定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天赋, 从而促进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和培养。相反, 如果教师只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 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忽视学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或者对本来就对英语学习自信心不高的学生进行不当批评, 只会损伤学生自尊心, 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使教学效果欠佳。作为教师, 应当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系统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不吝惜言语的鼓励和赞扬。这样, 不同阶段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都能得以保证和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学习心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息息相关, 对于其学习乃至今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培养和提高。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 结合当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现状, 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78.

[2]高申春.自我效能理论评书[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0, (1) .

上一篇:服饰公司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