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2024-08-27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精选8篇)

篇1: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特制定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11〕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11〕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五)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适合我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

篇2: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高山区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

(送审稿)

2014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目标,按照“双核引领、三带驱动、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早日实现“高山梦”夯实基础。

一、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

1、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狠抓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西部“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大318国道沿线、张湾蔬菜长廊等结构调整力度,压缩棉花等传统低效作物。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新增瓜菜、水生菜基地1万亩,建设鲜食杂粮健康食品基地5000亩,新建名特水产标准化基地6500亩、精品水果基地2000亩。实施张湾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建设,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示范园区。推进洪北万亩果蔬基地、成功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区、永安东跃万亩蔬菜基地等建设。完善1.35万亩设施蔬菜基地配套建设,提高设施装备水平。

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洪北地区土地整理工程1万亩。实施西湖灌区(侏儒、永安片)节水改造工程。实施杜家台洪道整治、石洋堤应急整险等重大防洪减灾工程。完成50台骨干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完成60座75-155千瓦泵站改造工程。建立健全基层小型水利设施管护体系。积极探索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5、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加快建立最严格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及职能部门监管责任。整合农产品检测资源,提升综合检测能力。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55%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实施“农资放心工程”。巩固和完善农资“三级网络”,提升服务功能。建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全面推行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6、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和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上的支撑作用,加大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协作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6.5%。推进农机、农艺相结合,推广新型机具2800台(套),新增农机装备总动力

建“1+1+N”(城关+中法生态示范新城+若干风情小镇)城市格局,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样板。整合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全力推进中法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十大风情小镇建设,创建智慧人文型、历史文化型、工业服务型等类型有别、韵味各异的特色小镇。推进十大生态农业园建设,打造集生态融合、农产品生产、科技研究、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体。加强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奓山街省级“四化同步”示范街创建。

11、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修编街乡镇总体规划。加大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大集新镇、奓山重点镇、侏儒新镇。支持索河、玉贤争创全国重点镇。推进国家智慧城市创建。

12、推动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保留乡村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乡村规划,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下大力气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规范农村建房秩序,对违法建设做到早发现、快处置,严厉查处违法用地、开山采石、乱伐林木等行为。继续推进奓山、大集新社区建设,支持后官湖新天社区

泗等4家街(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新(改、扩)建6个中心村卫生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关爱服务,新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站1个。实施5个文化站、5个文化室提档升级,补充更新128个农家书屋出版物。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5、加强信息化服务。整合村级远程教育、农民就业培训、公共信息服务等资源,加强村级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农村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便民服务、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加强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开展蔬菜设施基地智能大棚示范试点。拓展12316“三农”热线综合信息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加快推进气象预警中心及观测基地建设。新建“村邮站”40个。

四、强化对农村的支持

16、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各类惠农政策,新增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整合和统筹使用好涉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服务,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推行竞争性项目分配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办法,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入农业农村建设,构建多渠道、多元化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新机制。

17、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小额

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配齐村民小组长,解决联系服务群众“一步之遥”问题。提升农村基层组织“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

21、创新农村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拓宽群众自治的范围和途径。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规范管理程序。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群防群治模式,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作用,就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新村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篇3: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意见》在加强技术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能力中提出, 要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原研药、首仿药、中药、新型制剂等创新能力建设,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打造科技创新基地。要加快医疗器械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基于中医学理论的医疗器械研发。

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展中药、民族药及其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研宄, 加强中药材种植 (养殖) 培育技术标准制定, 建立中药道地药材标准体系, 加强对中医药领域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幵展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现代种植 (养殖) 、生产技术推广, 在适宜地区建设规范化种植 (养殖) 、规模化加工一体化基地。加快建立中药材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加强中药材、中药生产、流通及使用追溯体系建设, 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开发现代中药提取纯化技术, 研发符合屮药特点的粘膜给药等制剂技术, 推广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在中医药优势治疗领域, 推动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及应用, 研制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的中药产品。加强民族医药理论研宂, 推动藏药、维药、蒙药、傣药等民族药系统开发, 提高民族医药医疗机构制剂水平, 创制具有资源特色和疗效优势的新品种。

《意见》提出, 要提升质量控制技术, 加大中药、民族药等传统医药产品物质基础研究力度, 提高助溶剂质量稳定性,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要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 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 完善中药、民族药的药材及药品生产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幵展中药有害残留物风险评估, 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维护中药产品质量安全。

《意见》强调, 要调整产业组织结构, 支持医药和化工、医疗器械和装备、中药材和中成药、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和流通企业强强联合, 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利用西部、东北地区药材资源和沿边区位优势, 建设中药、民族药生产基地和面向周边国家的特色医药产品出口基地。

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在适宜药材生长的区域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养殖) , 在中药材资源地建设大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特色民族药生产基地。引导有条件的地区, 统筹利用当地资源, 发挥旅游市场作用, 幵发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与旅游为一体的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健全社会养老、医疗、康复、旅游服务综合体系。.

《意见》提出, 要加强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 提高国际社会认知度, 增强中药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推动天然药物、中成药等产品出口。

《意见》要求,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着眼于药物创新、医疗器械核心软硬件幵发、中医药传承等方面的需求, 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

篇4: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意见》指出,近年来围绕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部先后颁布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对于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建设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确发布都市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对加快形成城市郊区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良性互动的全国农业生产力布局意义重大。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有利于保障大中城市有效供给,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民乃至市民增收就业,有利于提高“三化”同步发展水平、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意见》明确,今后几年我国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有六大重点任务: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基础好、产能高的大城市,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处于粮食优势区域的中等城市,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新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一些特大型城市,要加大投入力度,保护优质高标准粮田,稳定粮食产能。二要大力抓好“菜篮子”建设。推动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合理确定“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特别是对运输保鲜要求较高的叶菜、鲜蛋、鲜奶、水产品、畜产品,要确保现有的自给能力不降低,切实增强城市“菜篮子”产品应急保障能力。三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抓好产销衔接和联防联控,确保大中城市上市农产品优质安全、消费放心。四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抓好示范基地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精品线路打造等工作,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五要持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基地或园区,改善基地或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使基地或园区成为企业孵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更好地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六要引领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都市现代农业中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快推进都市现代农业流通领域信息化建设,为城市居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

篇5: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CSA(社区支持农业)是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的缩写,在英文里的这个表达具有社区与农业互助的含义。

社区所要支持的农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一般来说,具有健康、安全、环保的生产过程;第二,产品是本地化的,新鲜的。最后,社区支持农业CSA 要求社区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公平互信(如定价、保证有机种植)的关系。

社区支持农业CSA 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八十年代出现在美国。最初的出现是由于市民对于食品安全和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关注。因为有着环境方面惨痛的代价,1965 年在日本,一群家庭主妇开始关心农药对于食物的污染,加工和进口食品越来越多,而相应地,本地农产品却越来越少。于是,她们就与有机食品的生产者达成了一个协议。这种方式叫做Teikei,是共识或一起合作的意思。由于生态环保理念的传递,1986 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美国第一个CSA 农场, 如今的美国已经有2000 多家农场采用这种模式。现在CSA 在欧洲、美洲、澳洲及亚洲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逐渐被大众所接纳。CSA 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化的农业与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社会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生产者和市民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由于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农业因素和条件又千差万别,因此,CSA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当前,CSA 模式可以说是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新兴的都市农业的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乐活”是20世纪末许多富裕阶层经历追求逸乐、过度消费的空虚之后,所产生的集体反思。令人高兴的是,很多人开始追寻与实践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这种新的“活法”能够保证人类健康、快乐而可持续地发展。于是,我们看到走时尚路线的“乐活”让许多人找到了真正优良品质生活的真谛,随着乐活族开始追求“生活品质”,对工业社会和环境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使人们不再单以消费品的数量来衡量生活水准,而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乐活群体引领的绿色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促进环保运动、有机产品开发等等方面的发展。

格壬企业在开发有机农业之初,就深深受到CAS模式的启发和教育,我们意识到:单纯的农业生产必须和广大市民互动和不断相互融入,才会消弭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人们的互信、食品安全等),格壬在规划和设计“格壬果香园农庄”时就把种植模式上坚持生态、有机农业,营运模式上采取CSA 模式,推广上采取信息化平台模式等作为核心开发理念。格壬农庄于2012 年开始建设,设

计环节体现了生态农业理念,既有种植又有养殖,既有农田又有草地和树林,各种元素相互配合,有利于发挥协同效益,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循环。生态种植环节的核心是利用有机模式来实现土壤改良。改良土壤的措施主要包括使用有机肥、禁用化学合成农药和除草剂、制作堆肥。生猪养殖方面,农庄采用自然养殖法,其核心是依靠本地有益土著微生物分解排泄物,以达到降低污染、节约用水、增强猪只抵抗力的效果。

2013 年春,格壬农庄将正式对外招募CSA 份额成员。招募的过程主要分为宣传、签约和运作等三个环节。并以“我在格壬有块田”作为对都市乐活群体的文化宣传与品牌归属感建立,以农庄提供工具、种子、水、有机肥等物质投入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等服务,乐活群体完全依靠自身劳动投入进行生态农业耕作和收获。具体运作方面,分为CSA 运营管理、周末接待市民参观和特色活动举办。CSA 运营管理分为种植管理和CSA 服务管理两方面。格壬农庄的工人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格壬农业的科技员工、一部分是当地农民,另一部分是农大实习生。

我们深切地预知:格壬CSA 成员特征其实就是乐活族的特征,CSA 劳动份额成员每周末都将来到农场进行耕作,每次来时都将带着家中的孩子和老人。“新兴都市农庄生态农业耕作已经转变为能够让三代人一起进行的娱乐项目。”,通过举办份额成员回访活动和有机小市场活动。将自然教育、健康饮食等理念融入到市民的参观过程中,通过实习生的讲解,寓教于乐。

篇6: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发布单位】商务部

【发布文号】商改发〔2008〕53号

【发布日期】2008-3-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促进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要求,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调整优化流通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有利于提升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流通企业“走出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安全通畅、舒适便捷的消费服务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改善、消费升级的需求;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制定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流通领域内的现代物流获得长足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支持,流通领域内的现代物流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我国流通现代化的瓶颈。突出表现为:物流需求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服务水平较低,国际化经营实力相对较差,对外投资规模小;各类批发市场物流功能较弱,农村物流体系不健全,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不配套,物流管理和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供应难以满足需求;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物流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等。因此,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亟须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发展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认真做好规划前提下,因地制宜,开拓创新,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初步建立起经济合理、协调配套、绿色环保、安全高效、覆盖城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根据全国“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拟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总额稳定增长,流通业存货周转次数逐年提高,物流费用占GDP的比率逐年下降;培育出10-20家能够为流通企业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连锁企

业生鲜物流配送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批发市场物流功能普遍增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运行质量、控制能力和效益得到提高,组织化、集约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更好的物流环境。

三、主要工作和任务

(一)树立现代物流理念,促进流通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

引导流通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梳理企业运作流程,集中核心资源,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将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

鼓励批发企业与中小零售商合作,建立联购分销的自愿连锁组织;鼓励大宗生产资料流通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直达供货、加工配送等多样化分销形式;鼓励各类经营生产设备、工具、零配件等的“工业品超市”发展,为生产企业提供产业配套服务;鼓励流通企业物流需求向专业化物流企业集聚,通过由供应商直接配送、委托第三方物流或共同配送等多种形式,提升流通企业物流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龙头物流企业

引导物流企业以客户至上、集成整合、快捷高效、绿色环保、增值服务为目标,延伸物流服务功能,推动物流企业从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向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提高物流综合性服务水平,发展第三方物流。

支持有条件的连锁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改造和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连锁企业统一配送率。推进“双百市场工程”,鼓励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增强物流功能,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传统批发企业、商业、物资、供销社企业及储运企业开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现代物流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扩大经营规模。鼓励现代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业务创新,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支持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龙头企业。

(三)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完善城乡一体化物流网络

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实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检疫检测体系,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实行全程监控,构筑居民“放心菜”的物流保障体系。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村商业网点配送率,促进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

统筹规划城乡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物流网络。大力发展公共配送中心和共同配送系统,支持符合城市总体布局规划和现代物流发展方向,能够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配送服务,产权清晰、运营规范的公共配送基础设施经营企业。支持符合规划的生鲜、危险化学品等专业配送设施建设及其运营企业。

(四)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

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

积极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开发适应不同农产品生理特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开发和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技术,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鲜活产品的配送成本。研究开发系列品种齐全的冷藏车,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开辟绿色通道,逐步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建立和健全生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体系,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HACCP),确保生鲜产品卫生和安全。

(五)推广先进适用物流技术,提升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水平

鼓励企业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各环节采用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提升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流通和物流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运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技术,促进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领域的推广应用。鼓励建设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

建立物流技术创新体制。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流通企业、物流企业、教育部门、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探索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开展科技开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六)适应经济一体化需要,深化国内外区域物流合作

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物流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和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口岸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口岸大通关合作,促进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闽南经济区与中部六省合作,建设快速物流通道,大力推进承东接西、连南通北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区域物流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配合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试点区域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率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提高物流领域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加速推进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以中日韩、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物流合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务实、高效的国际区域物流合作。

(七)完善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提高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

完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制度,加强对企业的动态监管,有效规范行业经营秩序。利用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信息数据收集。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开展国际货代行业信用管理,实行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

和曝光,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管理机制。鼓励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通过严格自律、守法经营,塑造诚信形象。

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物流企业,应当加大管理和引导力度,鼓励其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在组织、资本和营销活动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推行统一运输单证,实行提单登记和责任保险制度,健全国际多式联运的制度,提升风险控制和国际竞争能力。营造优惠、便利的政策环境,促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海外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国际多式联运等多功能服务的拓展,通过积极的战略调整,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更高的综合一体化物流服务。

(八)实施物流示范工程,带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提升

积极开展包括物流示范城市、物流示范园区、物流示范企业和物流示范技术在内的不同层次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具有科学的物流规划、具体的物流政策措施、完善的组织保障的城市作为物流示范城市;选择具有完善的物流规划、健全的管理制度、拥有一定规模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地理位置优越、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示范园区;选择拥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较为完善的配送系统、能够为商贸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物流示范企业;选择当前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如物流信息系统、视频识别(RFID)技术、托盘共用系统、冷链技术等作为物流示范技术。要在总结示范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带动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整体水平的提升。

(九)加强基础性工作,促进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可持续发展

清理现行有关行政法规,逐步建立健全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打破物流市场的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加快制订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建立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统计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核算体系,加强和改善流通领域现代物流成本核算,为物流企业经营决策和国家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建立物流企业风险控制、风险转移机制,推进物流企业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多种渠道,培养急需的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政策扶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支持具有区域和专业领域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对其配送中心信息系统、仓储设施、冷链设备的购买、建设、升级和改造项目,支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物流园区对仓储设施、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改造项目。

(二)加大对生鲜食品物流的政策扶持。利用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放心肉”、“放心菜”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配送中心设施设备的投入,冷链运输工具、冷藏保鲜设施设备的投入。支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包括冷藏物流设备、冷藏运输技术、保鲜储藏新技术等,以及冷链技术的引进、试点、推广和应用。支持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开发、改造和建设等。

(三)加大对现代物流技术设备进口的政策扶持。对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列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中的现代物流技术和设备,商务部和财政部将按照《进口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以贴息的方式给予一定的支持。

(四)加大对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工程项目的政策扶持。对列入示范工程的项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五)按照我国政府入世承诺,推进物流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核效率。积极引导外资投资中西部物流产业,促进落后地区物流发展。

(六)充分借助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各地物流协调机制,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进一步改善物流企业纳税、国家许可经营商品或服务的跨区域配送等方面的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和有关协会要根据本意见要求,按照各自职责范围,抓紧制定加快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并于六月底之前报告本意见的落实情况。

商 务 部

篇7: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预售商品住房交付使用行为,切实维护买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建房〔2010〕5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商品房预售方案或商品房买卖合同中拟定的交付使用时间,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相关规定和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向买受人交付预售的商品住房。发现有不能依合同约定按期交付使用和不具备合同约定交付条件而强制交付使用的,要及时纳入辖区重点监督项目台账,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发出维稳风险预警。

第三条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掌握的拟竣工交付商品房的项目名单,及时向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实拟交付情况,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善商品住房交付使用的管理流程和应急预案,必要时可约谈企业相关负责人,防控交房中的维稳风险。

第四条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以下指导服务:

(一)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并落实涉及交房启动、风险排查与评估、交房准备、交房实施、交房反馈等环节,包括查验、整改、应急预案、管理流程、投诉受理处理等内容的交付使用工作方案。

(二)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预售的商品住房交付使用前,依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方式通知买受人关于交付商品住房的时限和注意事项。

(三)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对需延期交付预售商品住房的,及时书面或依约定方式告知买受人真实情况和正在采取的措施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并保持与买受人的信息沟通。

(四)指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交付使用的商品住房项目中,规范设立总平面示意图、房屋楼栋号标识、行驶方向指引及提(警)示等的标识标牌,字迹、图例应清晰,有条件的可中英文双语标注;商品房分期交付使用的,交付工程与在建工程之间有明显的、有效的隔离设施,不合用内部道路。

第五条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依约向买受人公示以下资料,并按规定向买受人提供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结果表、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竣工验收合格的证明;

(二)商品房面积实测报告;

(三)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查验情况;

(四)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公示的其他资料;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受理处理商品房交付中投诉的相关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

第六条各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交付预售商品住房时,依约按以下程序做好相应工作:

(一)核实购房人身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向买受人交付商品房时,应当核验买受人身份(包括多个买受人);买受人本人因故不能亲自到场而委托他人或其他组织代为办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核验买受人的书面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

(二)查验房屋状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协助买受人或其委托的他人、其他组织现场查验房屋状况,查验双方应当对房屋交接查验情况予以记录;

(三)确认房屋建筑面积及相关费用结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与买受人确认房屋建筑面积,并依商品房预售合同约定结算实测与预测面积差异产生的费用;

(四)办理房屋占有、使用的交接手续。房地产开发企业与买受人办理完前述手续后,应当转交房屋钥匙,并签收房屋交接单、住宅使用说明书、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结果表等资料后,完成预售商品住房的交付使用。

第七条任何单位、个人发现交付使用的预售商品住房项目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有权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检举,也可依据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有关约定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

(一)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

(二)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

(三)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

第八条预售商品住房交付使用中,涉及工程质量、规划或设计变更、公建配套设施、园林、噪音、排污、消防设施、人防工程、特种设备、广告与合同内容、税收、收费等问题的,买受人可向相应的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第九条商品住房买卖双方的相关权利义务由双方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约定,因违约而导致的矛盾纠纷由双方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约定协商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第十条区(市)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住房交付使用中有未落实本指导意见第五条、第六条的,可予以通报批评、记减信用分等处理,同时报送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公开披露。

第十一条其他商品房的交付使用流程监督,可参照本指导意见进行。

篇8: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国办发[2008]105号) 精神, 指导和推动地方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重申了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重要意义, 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求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 明确秸秆开发利用方向、规划目标和重点实施领域等, 并按进度要求提交规划成果。

我国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 每年秸秆产量近7亿吨。长期以来, 秸秆是我国农村居民主要生活燃料、大牲畜饲料和有机肥料, 少部分作为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目前,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 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 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 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 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 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虽然近年来, 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但是, 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 提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指导思想。按照“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科技支撑, 试点示范;政策扶待, 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还提出了要加强规划指导, 以省为单位编制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 根据资源分布情况, 合理确定秸秆不同用途的发展目标, 统筹考虑综合利用项目和产业布局等要求。

《指导意见》的发布对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逐步形成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实现秸秆商品化和资源化,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具有积极作用。

上一篇:国企开展创先争优调研会讲话稿下一篇:揭开真假鳕鱼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