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料行业分析

2024-06-25

中国饮料行业分析(精选8篇)

篇1:中国饮料行业分析

中国饮料行业现状分析

作者:高利*时间:2000-11-10 05:32:

31*有消息说,饮料(包括碳酸饮料、瓶装饮用水和其他液体饮料等)已被列入即将扩大的消费税征收范围之中,虽然税率只有3%,但由于目前饮料行业已经出现江河日下的局面,这一新的税种的开征,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使产品价格上升。因而,消息一传出,就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对以饮料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以及兼营饮料或正准备进入这一生产领域的上市公司来说,也将产生巨大影响。

行业竞争激烈业绩严重分化

我国饮料行业从80年代起步,90年代初达到高峰,由于行业门槛低,造成了生产企业的大量涌现和产品的重复生产,恶性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全行业基本上完成了一个分化与调整的过程,初步形成了碳酸饮料、饮用水和果汁饮料三大产品市场。目前国内饮料生产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主,全国年产1万吨以上的饮料企业仅大约60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有效使用的武器基本上只有价格。在一轮接一轮的“水战中”,整个行业产品出厂价格逐年降低,但生产成本却逐年上升,大多数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减弱,1999年全国饮料行业亏损面为35.77%。上市公司中,以饮料为主业的包括深深宝、深益力、承德露露、ST恒泰等。兼营饮料的包括上海梅林、琼海德、琼金盘、爱使股份等,而秦丰农业正准备大规模投入饮料生产。从规模上看,生产能力最大的是承德露露,1997年公司上市之初的杏仁露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利用幕股资金,公司新增4万吨杏仁露技改项目已在99年完成,目前的生产能力增加到18万吨,在全国主要城市居民消费果汁饮料中,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目前正规划再扩充10万吨生产规模。深益力为饮用水的专业生产企业,99年公司的“益力”矿泉水生产规模在11万吨左右,曾经是国内最大的饮用水生产企业。深深宝以生产果汁饮料为主,同时持股40%深圳百事可乐饮料公司股权,该公司以生产碳酸饮料为主。公司的果汁饮料生产能力为9万吨左右。恒泰芒果上市前具有2.8万吨的保鲜生产线,1997年上市计划新增饮料生产能力4万吨。目前已形成无菌包装的原浆生产线3万吨/年,浓缩饮料生产能力1.5万吨/年。但由于市场和经营方面的原因,公司目前的果汁生产已陷入半瘫痪状态。

从业绩上看,几家以饮料为主业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从97年开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深深宝和深益力作为老牌上市公司,上市之初其主营产品作为地方名牌而使主业突出和保持良好的业绩,但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主业明显走向下坡。深深宝目前的利润主要来自深圳百事可乐饮料公司和其它方面的投资收益,自营的饮料生产基本出于亏损状况。而深益力现有资产已经被一致集团100%权益等资产整体置换。97年6月才上市的ST恒泰,从一上市就进入垃圾股行列,99年不仅加入了亏损公司行列,并由于已被法院判决涉及的负有赔偿责任的累计金额已达2.1亿元,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而被特别处理。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的只有承德露露,该公司上市后在股本扩张1倍的情况下,99年取得了0.44元的每股收益,成为市场上典型的绩优股。从盈利能力看,整体上也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中最明显的是承德露露,其毛利率从97年的28.59%,到今年上半年下降至20.05%。显然是由于公司“向客户让利”和“产销量增加”等促销手段,无形中降低了产品的销售价格,这是在生产能力快速扩张,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段。深深宝和深益力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公司主业收入的大幅下降。其中深深宝99年的主业收入只相当于95年2.6亿元的25%,深益力目前的主业收入也从95年最高峰的1.6亿元降至99年的9000万元。由此可见,目前的饮料企业,要

么以牺牲毛利率换取市场,要么以缩小市场范围换取一定的盈利水平。

如果对这些企业开征消费税,在市场没有明显起色的环境下,3%的税赋只有企业内部消化,无疑将加大成本,业绩滑坡及分化现象将更加突出。

取胜的关键是生产规模

从上述几家以饮料为主业的公司经营状况看,明显出现了分化现象。一方面是以深深宝、深益力为代表的老牌上市公司,在90年代中期以前,凭借抢先占领的市场、较大的投入以及特区各项优惠等优势,取得过良好的业绩。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趋势的变化,这些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弱、规模相对小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同时,90年代后期饮用水市场的崛起,吸引了一批上市公司介入饮料生产领域,但同样暴露出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的问题。琼金盘1999年在主要全资附属企业及控股子公司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是海口金盘饮料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金盘“牌矿泉水,1999完成销量24,78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78万元,但利润总额仅有150万元,今年上半年公司依然亏损,依靠饮料生产扭转主业不利的局面难以实现。琼海德原本是一家以化纤生产为主的企业,1996年4月年产2万吨伊莎贝尔矿泉水项目投产,1996年10月投入3000万元,再次引进国际先进设备,扩建年产4万吨规模,于1997年3月竣工投产。1999年生产矿泉水7358.00吨,销售收入1169.30万元,占主业收入的比重只有3%不到,也没有扭转今年上半年亏损的局面。爱使股份1998年底由天津大港油田集团入主以来,公司主营业务的范围及其经营状况重点转为抓好“滨海”牌润滑油和“延中“牌饮用水两个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1999年“延中”牌5加仑、1加仑桶装水及小瓶水在上海地区销量均名列前茅,但从今年上半年只完成销售收入736.13万元和实现销售利润274.89万元看,还没有形成规模。而刚刚上市的秦丰农业的幕股资金投向之一就是猕猴桃果汁饮品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81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产猕猴桃果汁1.35万吨,实现年销售收入9685万元,年均税后利润978万元。显然,这些企业由于生产能力小,销售网络不全,加上食糖、包装材料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缺乏竞争能力,一旦开征消费税,将进一步加大其经营难度。

从长远看,我国饮料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1999年我国人均饮料消费不足10公斤/年,与欧洲国家年人均200公斤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未来的饮料生产在产量上仍会呈现增长趋势。但企业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更强,优势将明显向大型企业倾斜。为此,以承德露露为典型的大型企业,将利用证券市场融资优势,加紧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抢占市场,从而确立较强的竞争能力。而上海梅林正在实施利用募股资金9432万元投入“正广和”饮用水项目。在此之前,中上海100多家做桶装饮用水的厂家中,“正广和”已经以57%的市场占有率傲视群雄。而上海梅林控股“正广和”饮用水的70%,筹资近亿元投入“正广和”饮用水,上海梅林做大“水”买卖的意图明显。因而,开征饮料消费税,对规模大的生产企业来说,可以凭借品牌、资金、销售网络及采购成本低的优势同中小企业竞争,从而提高饮料行业的集中度,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2:中国饮料行业分析

综观国内饮料行业的现状,目前国内饮料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其市场的优势和机会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土饮料企业发展初具规模并以其知名品牌获得消费者喜爱中国饮料市场的真正形成,应该可以追溯到1979年可口可乐进军中国之时,从那时开始本土饮料企业就一直面临跨国饮料企业的巨大冲击,当时中国也有自己的饮料品牌如太平洋汽水和光明牛奶等,但总体缺乏全国性有影响的饮料品牌。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品牌经营日益成为企业争夺市场的有力武器,也随之产生大批知名的本土饮料品牌。本土品牌由于其特定地缘性和亲和力等因素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2、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为饮料新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表现在对其实质属性和扩增属性需求两方面,实质属性即产品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使用价值,如解渴等;而扩增属性则使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如身份、地位和审美等。消费者需求是多元的,这种多元不仅体现为口味、包装、价格;而且还体现为健康、时尚、环保等方面。因此给与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饮料企业市场渗透的地域差异为其避实就虚策略创造空间

饮料行业各品牌在不同地域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差异非常明显,一般来说饮料企业生产地及周边地区的饮料消费呈现较高知名度和占有率态势,主要是因为其地缘性、亲和力以及由于运送成本较低使得企业可以更多的让利给消费者,这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效果尤佳。同时由于受到渠道促销和广告投放等因素的制约,企业在全国其它地域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不一样,广告投放和销售促进的重点地区知名度和占有率要明显高于竞争品牌。

劣势和威胁

一,是品牌竞争的白热化

《中国软饮料分类》标准列出十大类型饮料,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型饮料不断涌现。随着产品的极度丰富、媒体和广告信息的剧烈爆炸以及大众消费市场裂变为大量分众市场,饮料产品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变幻莫测。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得本来就缺乏品牌忠诚的饮料消费者呈现出多元品牌购买的消费态势,饮料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此消彼长,更迭较快。二二,是品牌消费的集中化

中国饮料市场集中化程度的加剧可以1999年为一个分水岭。据央视调查咨询中心1999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1999年果汁饮料市场占有率前4名品牌的占有率总和为38.1%,而前十名品牌的占有率总和也仅为57.5%。以果汁饮料不同品牌市场占有率为例,1999年排名第一位的汇源15.7%,位于其次的分别是露露12.6%,椰树5.7%,荣氏4.6%,茹梦4.4%,新奇士3.4%,大湖3.2%,统一3.0%,此时市场的集中化程度还不是很高。1999年果汁饮料和茶饮料都还属于新兴成长阶段,国内老牌的饮料企业仍然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而后国内饮料品牌却是纷纷落马,统一品牌在1999年果汁市场的占有率仅为3%;茶饮料市场旭日升冰茶在1999年之前占据冰茶领域的第一把交椅,之后也拱手让给康师傅和统一,目前这两个品牌已经占据了茶饮料70%左右的市场份额。

三,是品牌理念的滞后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市场呈现出从单一走向复杂多元化的竞争态势,未来饮料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其品牌力的强弱。然而本土饮料企业的运作模式及经营法则在新的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显得“水土不服”,特别是目前尚还缺乏先进的品牌经营理念和规范的运作模式。

机会

1、包装不断翻新

越来越多的产品在超级市场以自助的形式出售,在一个通常的超市中储存着15000种商品品目,典型的购买者每分钟经过300个品目,产品包装就有如“5秒钟商业广告”,企业通过有特色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因而包装和广告促销一样执行着推销任务。现代社会企业竞争就是表现为争夺注意力的“眼球经济”,包装无疑在吸引人们的注目度以及促动消费者购买方面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2、统一视觉识别

现代CI战略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与视觉识别(VI)三位一体的企业识别系统,企业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并借助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实现本品牌和竞争品牌的区隔,使品牌能从琳琅满目的货架空间中脱颖而出。从争取有限货架空间到争取无限的消费者心理空间、从有声语言销售到无声语言理念的提升。

3,促销花样百变

篇3:即饮咖啡饮料中国市场分析与预测

咖啡饮料通常意义上从形态分为两大类,固体粉状的咖啡和液态的即饮包装咖啡(铁罐、纸盒、玻璃瓶)。本文将侧重分析液态的即饮咖啡饮料。

2003年以前的中国内地即饮咖啡饮料市场处于启蒙阶段。1998年全国内地即饮咖啡销售量只有15000吨,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市场来说,几乎为零。但是近年来,中国饮料市场日趋多元化,细分品类层出不穷,使得即饮咖啡饮料市场增速明显。据了解,在2003至2008年之间,中国即饮咖啡市场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在此期间即饮咖啡市场总体销售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

目前国内,全国即饮咖啡饮料品牌只有雀巢、统一雅哈、伯朗等少数几个,上海、广州、深圳、海南几地有少数几个区域性品牌,如三得利、麒麟、邦德、力神、摩尔等,风味较单一,并且大部分是奶咖啡,知名度也较低。娃哈哈这两年推出的呦呦奶咖表现一般。星巴克的瓶装咖啡即饮饮料——星冰乐,从三年前起就已经在国内上市,由百事负责分销,但是市场销量也不太乐观。

总体而言,国内即饮咖啡饮料2009年的整体营业收入大概在70~80个亿,未来两年有望突破100个亿。市场的第一名还是雀巢,保守估计占据了40%~50%的份额,统一雅哈紧随其后,接着就是伯朗咖啡,另外力神在海南、麒麟和三得利在上海等区域市场,表现不俗。可口可乐目前在日本热销的乔治亚咖啡也有可能在2010年被引入中国市场。

二、消费特点与营销对策

世界上平均每秒钟要喝掉14000杯咖啡,每小时要喝掉数以千万计杯的咖啡,而中国平均每年每人的咖啡消费量还不到100杯。根据国内市调公司对咖啡消费者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各年龄段对咖啡的喜爱程度不同,其中表示非常喜欢咖啡的人群中41~50岁占了24%,21~30岁占了18%。进一步调查表明,喝咖啡的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比例。在所有受访者中,喝咖啡的男性为56%,女性为44%。咖啡作为一种口味独特的饮品深受青年消费者的喜爱,中年人和青年人是咖啡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同时男性消费者的人数远远超出女性消费者,购买者中也以男性居多。其原因在于咖啡作为一种嗜好品,更易受到男性的青睐。

咖啡饮料将会是未来饮料市场的主力产品之一,但在中国市场的启动还需要一段时间,笔者个人认为,中国咖啡饮料市场的启动不会那么快,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消费习惯的问题。茶饮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康师傅和统一还花了2~3年来教育市场,才使它进入快速发展期。咖啡饮料和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口味差别很大,需要用更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宣传和推广。如果说现在咖啡饮料已进入市场辅导期的话,那还将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产品的导入期。

除了口味的原因以外,价格也是重要的因素,市场上目前出售的咖啡饮料价格是茶饮料的1.5~2倍。我国咖啡成品90%是从国外进口的,需交纳进口关税,而剩下10%的国内生产的咖啡由于种植面积少,总产量很低。这些因素无形中提高了咖啡成品的市场价格。

另外,还有消费群体的问题。现在的咖啡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场,因为咖啡的消费群体中更多的是接受西方文化的中产阶级,目前中国国内的中产阶级群体还不足够大到来支撑一个行业。即使国内中产阶级足够大了,但是否能在消费特点上与国外接轨,这个也还是未知数。茶饮料、果汁等可以遍地开花,而咖啡饮料要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难的,需要多长的时间就更难预测了。

咖啡被认为和其它饮料不同,缺少一些功能性的益处,需要更多一些情感和口味上的享受。即饮咖啡由于现有的包装缺乏情感,不能满足诱人的口味,没有解渴的功能,没有情感方面的吸引力,成了阻碍其发展的内在因素。

笔者个人认为,咖啡饮料市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缺乏一个品牌定位方面的明确诉求;口味不够有吸引力,不如新鲜研磨的咖啡纯正;包装不够漂亮,没有温暖的感觉且携带不便;很少硬性广告投入和软性公关传播,不能让人高度关注这个品类;价格较高,健康诉求比较含糊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大胆提出以下几点营销对策:

第一,明确品牌定位。目前市场上的几大咖啡饮料巨头,比较同质化,从广告语、品牌定位上,是很难区分的。提到雀巢咖啡,消费者可能会想到是全球卖的最好的咖啡饮料,但是也无法有个准确的定位描述。提到统一的“雅哈”,消费者心中的概念就很模糊,当然,可能会感觉上比雀巢更年轻又活力点。

这里,雅哈完全可以仿效百事新一代的定位和推广手段,抢夺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伯朗、力神、麒麟、三得利也可以结合自身优点,找到一个有销售杀伤力的品牌定位。

第二,宣传咖啡文化。咖啡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中国人来说,每天饮用的人毕竟还属于少数;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并不是生活必需品。新兴消费阶层(如年轻白领、学生)对咖啡有很大的兴趣,但他们属于消费较不稳定的人群,也就意味着不会构成持久的消费能力。咖啡的稳定消费者主要还是以中年男性知识阶层为主,但他们的品牌忠诚度较高,对新品牌的选择机会较小。事实上,对于国内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咖啡的饮用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更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品位的象征。因此,针对国内咖啡市场的消费者,更应该耐心进行咖啡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宣传咖啡的历史文化,才能在国内拓展市场。

第三,公关软文传播为主,硬性广告投放为辅。咖啡属于文化性、情感性很强的产品,硬广告起的作用比较小,公关的传播效果更好些。大部分消费者,都不是通过广告了解雀巢咖啡的,而是通过众多杂志、报纸、网络、口碑的宣传介绍。加之咖啡的目标消费群属于小众群体,用大众媒体投放广告,投入产出比非常低。

第四,丰富产品线,价格搭配合理。咖啡的销量,多年来上不去,除了咖啡文化、缺少定位等因素外,价格高也是一个原因。咖啡是高档饮料,全面降价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但是可以通过丰富产品线,推出一些性价比高的包装即饮咖啡,来诱导年轻一代以及对价格敏感的消费群,一旦形成咖啡的消费文化和心理嗜好,相信,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下降了。

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公司尝试着在某个区域做咖啡饮料,但都没有成功。不是说星巴克在哪个城市开店成功,就可以到哪个城市去做咖啡饮料市场;而要看人们是把喝咖啡作为是一种品位、一种休闲,还是当成一种消费习惯、一种情感需要只有当人们的消费特点达到了后两种境界的时候,咖啡饮料行业的机会才真正来临。

三、发展趋势与前景

笔者从前几年的数据推断,未来3年咖啡饮料市场的发展应该比较快,保持在30%左右,国内的市场容量能够突破100亿元。对试图进入中国咖啡市场的食品企业来说,不太乐观的是,国内咖啡市场早已盘踞着一个难以撼动的巨无霸——雀巢。从雀巢为媒体提供的数据显示,雀巢咖啡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在百亿元左右,约占全国咖啡销售额总量的50%以上,雀巢咖啡稳居中国咖啡市场第一品牌。雀巢还以非常积极的态度进军世界上著名的茶文化国家,如英国和日本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咖啡市场。对于中国,雀巢雄心勃勃地要把中国人手中的“茶”换成“咖啡”。雀巢大中华区总裁表示,一开始雀巢公司就确立了在中国的长远利益,所以整个投资循序渐进,紧跟着中国经济进步的速度而动。

据了解,国内有多家食品业巨头将推出咖啡饮料,还有很多饮料公司也在做各种准备,找时机进入这一块市场。而三得利、麒麟等日本饮料巨头,最近两年也加强了对中国咖啡市场的攻势。麒麟利用品牌延伸,推出了午后咖啡和麒麟咖啡系列,今年将会有一个强势的推广计划出台。今年春节过后,三得利加强了在广东的咖啡推广,并且借助了百事可乐的销售渠道,先期将由百事可乐的销售公司推广利趣系列的拿铁咖啡和草莓欧蕾两款饮料,今后再考虑增加品种,在广东试水突围后,未来也考虑扩展销售其他区域。日本的几大饮料巨头本身就有很强的咖啡市场营销经验,咖啡产品线也丰富,窥探大陆市场早已多时,他们通过对经济变量和消费心理的定期分析,一旦认为时机成熟,肯定将会大举抢占雀巢的市场份额。

虽然,雀巢、统一雅哈的市场领导地位未来3年是动摇不了的,但是,估计除了日本企业(三得利、麒麟)会加大咖啡饮料的投入外,台资(黑松、金车)、港资(维他)、韩资(乐天)等饮料企业也一定会进来参战,今明两年内很多新品牌会上市,一场咖啡大战即将拉开帷幕。

篇4:中国饮料行业分析

届时,将有1300家中外企业参展,比去年增加18%,展览面积也将达到四万平方米。展会的国际化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展览内容将更为丰富。

目前,西班牙、法国、美国、韩国、南非、波兰、墨西哥、马来西亚、意大利,乌拉圭、突尼斯、土耳其,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团已正式报名。为了促进和非洲国家在食品饮料工业方面的合作,吸引更多非洲国家参与这一国际合作平台,本届展会选择南非作为今年的贵宾国。

展会期间,主办方将组织丰富的展会活动,如全球食品发展大趋势报告会、中外参展产品创新大奖评比、家乐福和麦德龙两大国际连锁零售集团的现场采购洽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葡萄酒和烈酒品酒会、第四届国际橄榄油大赛等,将为国内食品和饮料行业带来大量有关食品和饮料市场以及技术方面的信息。

篇5:中国蓝莓饮料和酒类市场分析

一、蓝莓市场现状分析

1、蓝莓果汁

果汁是中国目前市场上最主要的蓝莓加工品,在品牌数量、产地范围、消费总量、知名度等方面均处于加工品的前列。据笔者调查统计,中国市场拥有独立品牌(不考虑包装容量)的蓝莓果汁品种约 30 余种,从价格看可以分成 3 档,即每瓶 10 元以下、每瓶 10 ~20 元和每瓶 30 元以上,包装材质以玻璃瓶居多,但是 20 元以下的与 30 元以上的产品在包装档次上明显不同,尤其是过 100 元以上的蓝莓果汁(进口 蓝莓汁价格均在 100 元以上),虽然包装材质也是玻璃,但在包装物的商标设计、图 形设计、文字和色彩设计上,通过合理配置组合,达到形式美的效果,给人以豪华的感觉。国产果汁在产品商标设计方面,有源于蓝莓颜色的设计,如蓝格格、蓝牙、蓝吻等,有借助产地宣传的,如长白工坊、北纬 53° 等,其中蓝牙、长白工坊、蓝格格、兴安庄园、哇哈哈等知名度、零售终端铺货率较高。另外,从蓝莓果汁产地看,可以发现目前中国市场的蓝莓果汁绝大多数原料都是野生果,生产厂家位于野生蓝莓的主产区,如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地区,只有为数不多的非产区加工厂通过收购原料进行生产,分布在浙江、大连、江苏等地。从产品品质分析,每瓶 10 元以下的果 汁基本不含蓝莓纯果浆,多通过勾兑香精再添加野生蓝莓果而成,营养成分有限,由于制作过程中果粒不易清洗和过滤,经常含有果梗、果叶等杂质。20 元左右的果汁中有部分品牌含有蓝莓原浆,最 多 可 达 50%,进口产品中果浆含量较高,价格也昂贵,但从零售情况看,还以 10 元以内蓝莓果汁销售居多。目 前,含果粒的蓝莓果汁把北方市场作为主销区,南方市场对果汁品质要求较高,刚进入时不断接到消费者对杂质的投诉,因此销售增长缓慢。

2、蓝莓果酒

中国市场的果酒类中葡萄酒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葡萄酒行业中 排行前 10 位的企业可占行业利润总额的 80% 以上,主销区集中在中国的沿海一带,中西部销售份额较小。其他果品,如梨、浆果(如桑葚)、山楂等,酿造的果酒销量很少。蓝莓果酒的加工酿造比果汁起步稍晚,但发展迅猛,由于酒类的酿造工艺要求原料果含量较高,营养成分较之果汁要偏高,具有一定的滋补和保健功效。从笔者市场调查情况看,不同品牌的蓝莓酒大概有 20 多个品种,生产企业均分布在野生蓝莓产地,只有青岛一家是委托加工的形式,很多企业按照不同需求开发了高中低档不等品种,如忠芝、鑫野、超越等品牌,产品价格每瓶从 10 ~300 元不等,另外兴安庄园和北极冰品牌推出了品质更高的蓝莓酒,单瓶售价在 1 000 元以上。从销售渠道看,以超市、专业店、餐饮店、展会、网络直销为主,烟酒专卖等渠道较少,销售区域以产地东北三省较多,沿海发达城市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

3、蓝莓罐头和果酱

中国目前是生产果品罐头的大国,品种和产量均处于世界前列,生产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其中苹果、柑橘类等罐头加工企业分布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这些地区的设备优势开展蓝莓罐头产品的加工,特别是沿海地区也是目前我国蓝莓栽培的主要区域,生产更具优势。另外也有利用野生果生产的蓝莓果酱产品。目 前市场上常见的只有辽宁、黑龙江等省生产的少数几款产品。蓝莓果酱品种也较少,多来自野生资源,市场上仅有 1 种产品采用栽培种原料。从销售情况看,蓝莓罐头、果酱在销售区域上和果汁、果酒有明显的不同,东北地区品种较为单一,而上海等大城市较多,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饮食消费习惯有关。蓝莓罐头必须直接使用果实,市场调 查到 的 2 款产品价格分别为 20 元(野生果实)和 25 元(栽培种果实);而果酱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产品价格 7 ~25 元,按目 前原料果实价格,野生种蓝莓冻果价格已经达到 4 万元 /t,低价位产品只能通过降低原料量来实现。目 前国 内 销售 25 元左右的蓝莓果酱,原料来自栽培种,品质与进口 产品相当。从消费者反应看,普遍认为果酱中含有较多整个果实、含果胶较少的产品更放心。

4、乳制品

据调查,蓝莓乳制品中的蓝莓均为辅料成分,部分产品添加少量果粒或果酱,如部分酸奶产品。但大部分产品仅添加香料,实际不属于蓝莓加工品。由于乳制品属于日 用 消费品,流转快,因此大众接受程度较高。产品中品牌优势较为明显,国内 5 家以上乳制品厂家出产过相应产品,价格以低端为主。

二、蓝莓消费者人群分析

1、从性别来看,女性多于男性

在果汁饮料消费者的总体构成中,男性占 45.9%,女性占 54.1%。从产品性格特征上看,果汁饮料女性化色彩较浓,因此更加受女性的喜欢,尤其是年轻单身女性的青睐。在女性消费者中,果汁饮料的市场渗透率达 43.8%;与此相应的是,男性的市场渗透率只有 34.7%,不及平均水平。其 T G l 指数为 88.7 ,低于总体水平。可以说,女性消费者撑起了果汁饮料市场的大半江山。

2、从年龄来看,青少年多于中老年

年轻化是果汁饮料消费者表现出的明显特征。对于18以下岁的青少年,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达到 48.9%;随着年龄的升高,市场渗透率则逐步下降:35 岁之后,果汁饮料的市场渗透率开始低于总体水平。同时 , 尽管市场渗透率在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大,20 一40 岁的消费者占据了果汁饮料 61.3% 的市场份。可见,目前对中老年市场的开发不应忽视。

3、学历越高,兴趣越大

虽然在所有消费者中,初高中学历者 占了 45.3%,但从市场渗透率和TG指数看,中小学学历者对果汁饮料的消费兴趣低于总体水平;而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对果汁饮料的消费热情上升。而且学历越高,消费人群的比率越大。这反映出了高学历者对健康饮料的追求。

4、从职业结构看,白领最欢迎

办公室工作的职业人士对果汁饮料较欢迎。其中,保险金融从业人员最喜欢喝果汁,渗透率达 48.5%;重工业建筑业等行业从业者对果汁饮料的消费兴趣低于总体水平。果汁饮料厂商应当关注的是服务业、商业、轻工业的从业者。虽然它们的市场渗透率接近平均水平,但由于从业人数众多,占据 了最大两块市场份额。技术人员、专家、医生和教师的饮用比率最大,达到 43.2%;下岗人员的 消费比率仅占 24.5% , 远远低于平均水平。从市场份额看,专家、商业、服务业从业者工厂工人所占比率最大,三者合计达到 51.2%。

三、政府政策分析

蓝莓,被称为“世界水果之王”,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其为当今世界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蓝莓果实呈蓝色,近圆形,一般单果重 0.5-2.5 克,最大可达 3.5 — 5.0 克,果肉细腻,甜酸适度。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蓝莓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木本小浆果,被国际市场誉为第三代水果。因为蓝莓果实营养丰富,属高氨基酸、高锌、高钙、高铁、高铜、高维生素的营养保健果品。但蓝莓的栽培历史却不到 100 年,最早始于美国,之后,世界各国竞相引种栽培蓝莓,欧洲、大洋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进入商业性栽培和生产阶段。为促进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

1、整合各类资源、积极支持扩大蓝莓产业种植规模

中科院蓝浆果研发中心的专家说,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开始,该中心率先在我国南方进行蓝浆果的引种研究,以探索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种植的可能性。经过多年的观测研究,从 1999 年起,已在江苏、四川、湖北和贵州等地分别开展小规模的试种试验,2004 年开始规模种植。该中心和当地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基本摸清蓝浆果的繁殖规律,使较难繁殖的蓝浆果类型的扦插成活率达到 80% 以上。为加强信息、技术、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和促进蓝莓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久前,国家林业局召开全国树莓和蓝莓产业发展研讨会,组织成立全国树莓和蓝莓产业发展协作组,在浙江开始试点。浙江贝莱特蓝莓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透露,该公司准备分期分项总投资 5000 万美元,计划分 4 年种植蓝莓 2 万亩,其中以公司农场形式经营种植 1 万亩,以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形式发展农户种植 1 万亩,进入盛产期后,年产鲜蓝莓可达

2万— 3 万吨。据统计,中国蓝莓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持续快速上升,2001 — 2007 年栽培面积分别为 24、53、95、143、198、597、1 323平方千米,产量分别为 3、17、72、181、342、390 t。到 2010 年,蓝莓栽培面积超过 5 000平方千米(包括未投产面积),产量超过 1 000t。随着鲜果产量的逐年提高,鲜果的平均零售价已从最初的 400 元 /kg(盛果期价格)降到 200 元 /kg 左右。在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蓝莓产业已显现强劲发展的势头。

2、制定蓝莓产业行业标准、规范加工生产

蓝莓鲜果从采收到销售的冷链系统建设是提高零售蓝莓鲜果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冷链系统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果实采收时遮阴处理防晒降温、果实快速预冷至 10 ℃、冷藏间分选及贮藏、冷链运输、冷藏货柜销售等。冷链系统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并可有效降低蓝莓鲜果在贮运过程中的损耗,冷链系统的总贮藏期可以达到 60 天左右。中国已经建立了 60 多种果蔬汁产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80 多个果蔬罐头产品标准,但涉及蓝莓产品的行业标准还在酝酿中,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蓝莓加工制品优质化质量标准,安全作业卫生标准和监管措施。这是蓝莓加工业以产业化为前提,实施现代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蓝莓加工品打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蓝莓加工品的产品说明中应明确标注果品含量,杜绝不含蓝莓成分的假劣产品进入市场,规范蓝莓初加工生产的管理,改善初加工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卫生状况,改进初加工工艺,剔除初加工产品的杂质。利用高科技检测系统对产品进行分析,制定涉及生产重要环节的各种具体的参数比例,如原料、生产人员、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质量控制等,并定期进行抽查,加强监管力度,有效提高整个蓝莓加工业的产品品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现榨果蔬汁,现在已经有了相应的管理办法。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起草的《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现榨果蔬汁是指以新鲜水果或蔬菜为主要原料,经挑选、清洗、消

篇6:中国碳酸饮料市场__五力分析

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五力分析

现如今,碳酸饮料口味种类繁多,中国的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有可乐,雪碧,和果味汽水等。然而这些产品绝大部分被“洋”产品所占据,起重工最大的碳酸饮料生产商——可口可乐公司。他对我国的碳酸饮料市场几乎形成垄断,而在国内能较之稍有竞争力的品牌只有“百事”,像“非常可乐”之类的三流品牌早已在竞争中消失匿迹。各大商场充斥着“洋”品牌的碳酸饮料,国产商品竞争压力大,没有竞争优势,这是我国碳酸饮料市场发展的基本状况。

碳酸饮料销售主要面向青少年,而中国的人口状况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儿童发展为消费群体仍需数载,整体看来我国的近年来的市场需求不会有大的起伏,市场开发比较困难,如果潜在进入者想要进入该行业的的话会有很大的进入危险。加之“洋”品牌的高额市场占有率,更是让潜在进入者的加入难上加难。对于购买者,绝大部分青少年讨价还价能力较弱,消费意图明显,所以碳酸饮料具有相对稳定是市场。碳酸饮料的替代品有果汁,奶饮品,矿泉水等,但是对于颇具个性的青少年消费群体来说,这些根本算不上替代品,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高中生经常购买碳酸饮料,突然有一天他在买碳酸饮料的时候发现有一款果汁在做活动,与平时相比便宜两元钱,但是他并不会因为两元钱而放弃自己的习性。因此碳酸饮料行业的替代品的威胁比较小。该行业内的两大竞争者为“百事”和“可口可乐”,其他品牌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极小,就此而言,我国的碳酸饮料市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也说明,我国碳酸饮料市场有可能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朝着平衡的方向发展,但是并不排除“洋”品牌长期垄断的可能。

篇7:中国饮料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习惯的变化,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促使我国饮料产品类别、口味日益丰富,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情况出现较大差异。一直以来,中国饮料市场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和碳酸饮料为主,三者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34.55%、21.12%、14.93%。经过多年的发展,果汁和能量饮料也已成为饮料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二者占中国饮料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5.60%、7.92%。

2、能量饮料销售额增速最快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饮料的健康、功能属性需求日益提升,各细分类别饮料中,能量饮料、即饮咖啡、包装饮用水和亚洲特色饮料表现出超越行业的快速增长,其中能量饮料在至年期间销售额复合增长率高达15.02%,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品类之一。

3、电商和自动售卖渠道快速增长

近年来,自动售卖机网点的铺开和互联网销售平台发展迅速,中国饮料行业明显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自动售卖机和互联网销售的饮料占比有所提升,但仍以线下店面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根据欧睿国际的统计,2019年,我国各类饮料的线下店面渠道销售量占比均为90%以上。

4、国产品牌迅速崛起

跨国品牌历史悠久、市场知名度高、市场份额相对较大,然而近几年国产品牌迅速崛起,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策略逐步提高了市场份额,驱动国内市场的增长,并引领着行业的创新潮流。如国产品牌农夫山泉在包装饮用水、茶饮料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亮眼的表现。其他较为成功的国产品牌还包括茶饮料中的王老吉,包装饮用水中的怡宝,风味饮料中的天地壹号,能量饮料中的东鹏特饮和乐虎等。

直面,饮料行业发展新趋势到底是什么?

饮料行业是一个万亿级市场,从诞生至今,植物蛋白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料、瓶装水、果汁、凉茶、含乳饮料等细分市场层出不穷。饮料赛道从来就不缺“新手”,瑞幸咖啡、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品不断涌现,竞争十分激烈。但随着产品同质化、消费升级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饮料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日前,独立市场研究机构英敏特发布了《2019年全球食品饮料趋势报告》。报告指出,绿色消费(即可持续发展)、健康老龄化以及便携性将成为引领全球食品饮料创新风潮的三大核心趋势。近期举办的2019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年会也“巧合”的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定为主题。

从长远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必定会成为全人类的高度共识,只是这个共识来得更早更快。从农场到零售端、从餐桌到垃圾桶、从原料到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正覆盖着整个产品生命周期。

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特别倡议,可持续发展是在当下和未来都需要整个行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的挑战,同时为行业新的发展提供机遇。会上,在协会领导带领下,维他奶与与会饮料企业代表共同签署了“2019中国饮料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倡议书”,共同为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而不断努力创新。

此外,年会上还评选了节水优秀企业奖及节能优秀企业奖。其中,维他奶继去年上海工厂获评“中国饮料行业节水优秀企业”后,今年佛山工厂又一次拿下了“2019中国饮料行业节水节能优秀企业”的称号。

可持续发展牵涉的面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大大小小每一个企业的产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维他奶中国CEO钟廷毅先生在会上表示,维他奶对于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十分重视,每年在年报同期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回顾可持续发展指标完成情况。在2019最新报告中显示,部分指标已经超前达到2025年的预期。

维他奶多年来对于提升能源使用效益和环保的探索也收获了权威认证,其位于武汉的工厂荣获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金级认证。实践出一套可行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后,下一步自然是优化和扩展。据悉,维他奶将于投产的东莞新工厂同样按照这一标准设计及建设。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饮料的需求早就不是简单的食欲。随着消费环境,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饮料行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追求的新创新理念,唯有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这个万亿级市场脱颖而出。

20中国饮料行业市场分析:产量及零售额均不断增长

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饮料产业成为我国消费品中的发展热点和新增长点之一。饮料行业发展前景依然看好,未来我国饮料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2月全国饮料产量为1403.5万吨,同比增长16.8%。2019年1-12月全国饮料累计产量为17763.5万吨,累计增长7%,2019年我国饮料产量不断增长。

从我国饮料占商品零售总额比重来看,-饮料消费占商品零售比重连续三年保持在0.7%。饮料收入占比下降至0.6%,到2019年末,全国饮料市场零售总额占商品零售总额比重进一步降至0.58%。

篇8:中国饮料行业分析

关键词:茶产业,SCP分析

SCP理论是哈佛大学学者贝恩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该理论对于研究产业内部市场结构、主体市场行为及整个产业的市场绩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产业经济学中分析产业组织的主要理论。

中国是茶树的起源地,茶叶产业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产业之一。但是多年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背后,却是产业效益不高、恶性竞争不断等问题的出现。相反,茶饮料只是今年来才开始在我国发展,却现实出勃勃生机,逐渐形成良性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国的茶产业和茶饮料产业的异同点进行分析,运用传统船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对二者展开对比研究,从市场结构导致市场行为的不同,最终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入手,来分析制约我国茶业发展的因素。

1 市场结构的对比分析

对一个展业的市场结构进行分析,其中最主要的是厂商的数量、生产经营规模以及一体化程度和产品差异化程度。我国的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分布格局。苏祝成(2006)认为我国茶产业的市场结构是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的差异性高。但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见企业的生产规模小主要体现在生产和加工上,在茶叶产业链的销售终端,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企业,如北京的吴裕泰、张一元等老字号。这些处于终端的茶叶企业正在努力向茶叶产业链的上游进行整合,但其整合程度仍然不高。在茶叶产品的差异性方面,目前主要是由茶类的不同(生产工艺的不同)所造成,而不是由消费者认知、品牌等因素产生,而且茶产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较高,初期的茶机购买、生产线投入等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对于中小茶农来说存在一定的进入和推出壁垒。

在茶饮料行业,相对来说企业的规模较大,产品差异度比较明显。陈谦(2002)、周应恒(2004)的研究都认为茶饮料市场上卖方集中度很高,达到CR4(行业前四名)为92.18.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为茶饮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茶饮料产品的差异化也越来越强,特别是随着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重视,各种品牌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品牌竞争的趋势十分明显,很多茶饮料企业还借助在销售终端的成功开始向茶饮料链上游发展,收购茶园、原料或是定单生产,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而在茶饮料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被解决以后,资金对于进入该行业的企业来说并不是主要问题,市场的饱和程度、开拓潜力、现存竞争对手等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

2 市场行为的对比分析

市场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结构的不同所导致的企业行为的不同。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当一个产业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最优,但是过度的竞争则会恶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茶产业由于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同质性高,因此企业间的竞争以价格战为主,这一方面体现在我国茶叶的出口上,造成我国茶叶的出口价格明显低于其他产茶国,另一方面在国内销售上,由于价格竞争为主迫使企业压缩生产成本,从而忽视产品质量,加上茶叶作为一个经验品,全面了解其质量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更加加剧了茶叶企业的欺骗行为,短期利益取代了长期发展,恶性发展取代了良性发展,不利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蒋传海(2003)、杨江帆(2006)的研究都表明茶叶市场在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的销售行为会导致茶叶整体销售量的减少、茶叶营销行业总成本的提高等结果。此外,由于存在过度竞争,茶叶企业的广告以及企业间的合作都较少。

与之对应的茶饮料产业,则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与茶产业不同的市场行为。在产品价格方面,各个产品的价格虽然差别不大,但是品牌茶饮料和普通茶饮料在价格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意味着在茶饮料产业的竞争逐渐开始向更高层次的竞争过渡,这也是一个产业逐渐成熟的标志之一。在广告策略方面,广告的大规模投入有利于强化产品的差异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据各大品牌广告投入的数据显示,2003年初可口可乐在广东、北京、四川等地同时开展了一些列宣传推广活动,宣布雀巢冰极、冰爽茶强势进入茶饮料市场,光在广东市场的推广费用就是1000万人民币,同时可口可乐不惜投资近9000万元进行相关的市场宣传。百事立顿投资3000万美元在广州经济开发区建设百事在亚洲最大的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首推立顿即饮茶。康师傅、统一主要以电视作为主要媒体宣传,每月费用超过数百万。在企业合作方面,强强联合成为各个企业的首选策略。百事与联合利华合作推出了立顿即饮茶系列,成功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让其牢牢占据了北美即饮茶市场的领先地位。在全球即饮茶市场中,立顿当仁不让,另一巨头可口可乐携手雀巢推出雀巢冰爽茶系列与立顿即饮茶共同进入中国,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统一,垄断的态势更加明显。

3 市场绩效的对比分析

市场结构的不同造成市场行为的不同,最终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周应恒(2004)、程丹(2006)的研究都认为茶饮料行业的利润和技术创新水平都较高,是由于产业间的良性和互动竞争所引起的。一定尘毒的企业规模和相互的市场竞争共存,会推动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断开发新产品,引进新工艺,这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即茶饮料领域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

而在茶产业领域,规模小导致恶性竞争,价格战成为主要手段,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利润较低又制约了研发的投入,新产品、新工艺难以形成,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苏祝成(1998,2006)的研究说明中国出口茶加工企业的利润率较低,2003年的企业亏损率为20%,资产利润率仅为2.6%。2005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和陈宗懋(2004)的资料显示,20世纪以来世界茶叶领域的主要技术创新都来源于国外(日本和英国),中国茶领域的技术创新不多。

4 简单的结论分析

对茶产业和茶饮料两个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产业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别,从茶饮料产业的良好发展来看,很多经验值得茶产业借鉴。

4.1 茶产业需要适度规模的经营。

小规模经营虽然推动了竞争,但是更多的是恶性竞争,而且过度竞争也使得产业的利润率不断降低。茶产业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有序竞争。这符合当前对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即企业规模的纵向和横向扩张。

4.2 科技创新对茶产业至关重要。

茶叶科技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会极大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并进而影响到茶产业的市场结构、绩效等。我国茶产业缺少技术积累,面临跨国企业的纷纷涌入,技术上的劣势较为明显。只有将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实现在我国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茶类上的技术创新,努力开发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才能推动我国的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茶产业需要加快培育品牌。

茶叶品牌的存在,有助于突出茶叶产品自身特色,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特别是对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我国中小茶叶企业来说,品牌的建设更是摆脱价格竞争,实现更高水平竞争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程丹.中国茶饮料发展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2]陈潜,杨江帆.信息不对称与茶叶营销.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3]蒋传海.广告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行为选择.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

[4]陈谦.茶饮料市场分析初探.福建轻纺.2002(4)

[5]周应恒,杜飞轮.我国茶饮料业的产业组织分析.产业经济研究.2004(2)

[6]周祝成,许咏梅.中国茶产业组织结构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6(3)

[7]陈宗懋.科技创新和茶产业发展.中国茶叶.2004(2)

上一篇:中队揭牌仪式下一篇:自考助学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