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07-08

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精选8篇)

篇1: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发展迅猛,各项生产指标在全省名列前茅,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骨干项目和支柱产业,是当前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热点.

作 者:杨凌 葛建东 作者单位:盐城市畜牧兽医站,江苏盐城,224002刊 名:畜禽业英文刊名: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年,卷(期):“”(7)分类号:F307关键词:

篇2: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乐都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及畜牧业发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解决问题的建议、对策和具体措施,为切实实现农区畜牧业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作 者:许新新 XU Xin-xin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青海,西宁,810003刊 名:青海草业英文刊名:QINGHAI PRATACULTURE年,卷(期):15(3)分类号:F3关键词:畜牧业 生产现状 发展对策

篇3:平川区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平川区畜牧业生产情况及发展成效

1.1 全区畜禽饲养量达到108.3万头 (只) , 其中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为4900头、20.5万只、16.8万头、70.5万羽。2014年底, 全区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25万t, 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5t。累计人工种草留床面积3.06万亩。草食畜牧业总产值3456万元, 同比增长8%。

1.2 我区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以项目带动战略,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全区建成动物卫生控制中心实验室220m2;建成标准化羊舍、牛舍、猪舍和鸡舍分别为114座、17座、2713座、23座;购置草产品加工等机械设备1200多台。 (2) 良种繁育体系初步形成, 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已建成种羊场3个, 种猪场2个, 种鸡场1个;建成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点5个;推广常规肉牛冻精600支, 肉牛良种率73%;奶牛良种率98%;猪良种率85%;蛋鸡良种率95%;肉羊良种率77%。 (3) 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管体系逐渐完善, 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提高。 (1) 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 (2) 实行“官方兽医+村级协检员”的产地检疫工作模式, 规范定点屠宰经营行为。 (3) 强化兽药饲料监管工作, 开展“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的专项整治行动。 (4) 养殖方式逐渐转变, 集约化进程正在加快。我区加大对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扶持, 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5)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区共发展养殖合作社251个、博康养殖有限公司等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2个、畜产品营销大户34个。此外, 牛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草食畜牧业发展迅速。

2 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由于很多养殖场户产生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附近水源、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能充分结合畜禽粪尿得不到有效利用、病死畜禽尸体不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等原因, 给全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待提高

由于活畜和畜产品流动空间日益扩大、频度增大, 动物疫病传播几率增多;很多散养户防疫意识、肉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为谋取小利导致一些染疫畜产品通过黑市流入市场 (小餐馆、包子馆等) ;饲料产品中违禁药物的添加和药物的超范围使用, 兽药、消毒药、农药的残留, 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而动物疫情测报和兽药饲料监察体系, 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2.3 组织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

主要表现在养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很多散养户还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 产品质量差, 数量少, 很难进入大市场。一些养殖区域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生产不稳定, 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利益联合体, 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没有产品深加工企业, 没有大的营销企业, 产业链条短, 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弱。

2.4 草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我区着重把草食畜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 加之养猪业市场波动大且密度过大造成环境污染与疫病多发, 很多养猪户转产养羊, 而饲草基地建设滞后, 很多养羊户又有传统的牧羊习惯, 给实施草畜平衡和草原保护造成很大压力。

3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1) 建立健全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 加大大型沼气池建设项目争取力度;推广使用畜禽粪尿制沼气、发酵床生态养猪 (鸡) 、AM微生物制剂等技术; (3) 要求规模化养殖场户对污物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 (4) 积极发展种养殖一体化龙头企业; (5) 科学规划养殖区域, 严禁在水源区、城市周边、居民区、医疗卫生区等人口集中的区域建设养殖场。

3.2 提高动物卫生监管队伍素质, 完善动物防疫和卫生监管体系,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 监管部门要积极做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教育, 落实监管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廉洁高效的监管队伍; (2) 加大产地检疫和生产、运输、储存、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用药的整治力度。 (3) 形成包片负责的畜产品安全工作网。 (4) 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联合公安部门查处典型案件, 严厉打击和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3.3 提高组织化程度, 构建完整的畜牧业产业链条

(1) 政府要制定政策, 职能部门要为合作组织提供金融、人才、项目支持, 建设规范、科学高效的养殖合作组织, 合作组织要与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龙头企业发展、畜产品品牌相结合, 要为养殖企业提供保障, 帮助政府科学规划畜牧产业。 (2) 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发展订单养殖, 构建将生产、加工、流通、市场等环节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产业链条, 可规避养殖户生产的盲目性和直面市场的风险, 逐渐形成畜牧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4 加强对草产业的政策、科技、资金支持, 大力发展草产业

篇4:运城市苹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运城市苹果生产现状

1.1自然条件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土高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5′~112°04′,北纬34°35′~35°49′。东西最长约211 km,南北最宽约为127 km。全市总面积14 233 km2,其中平原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0.6%;山丘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6.6%。区内地形比较复杂,相对高差明显,最高峰为垣曲境内的舜王坪,海拔2 321.8 m;最低处为垣曲的古城,海拔245 m,比差达2 076.8 m。

运城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约600 mm),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较少,占全年的20%左右;而夏秋季特别集中,约占全年的70%左右,7、8两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2 350 h),海拔高(平均海拔500~800 m),温差大(昼夜温差达15 ℃以上),具有生产优质苹果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带。同样的品种、相同的管理条件,生产出的苹果在色泽和口感上都优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

1.2苹果生产情况

一是苹果面积比较大。到2011年底,苹果面积15.6万hm2,占全省苹果面积的41%,占全国苹果面积的8.3%。

二是苹果产量比较大。运城苹果年总产达到 32亿kg,苹果产量占全省苹果总产的64%,占全国苹果总产的18.03% 。

2运城市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果园密度过大

运城苹果大多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种植的,栽植密度多为667 m2栽110株。现在20年过去了,随着果树的生长,树体过于庞大,果园密闭严重,导致优质果率不高。近几年运城也在积极推广果园间伐,但由于果农认识不到间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到目前运城市所间伐的苹果园约1.3万hm2,还约有14万hm2苹果园需要间伐。果园间伐依然任务重、难度大。

2.2苹果品种结构难以优化

运城市苹果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1︰3︰16,早、中熟品种所占的面积比例小。如果大面积改接,人工、接穗将需要很多花费,还需3年才能进入盛果期。这期间靠种植苹果养家的果农难以维持生活,只有少数富裕户能进行高接换优,自然难以达到所期望的比例2︰5︰13。在运城市农村很多果农都把钱投入盖房、丧葬、嫁娶中,果业投资形成恶性循环。果业投入不足,导致品种改良、技术更新、设施改造难以实施。

2.3苹果果园常规管理技术落后

苹果树果园密度较大,果树间伐刚刚起步,生草覆盖刚刚试点,大水漫灌非常普遍,肥料大多依赖化学肥料,疏花一直靠人工作业。为节约成本大多农户采用塑料袋给苹果套袋,造成环境污染,让成熟的消费群体有避而远之的心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理,影响市场销售。促进着色转果操作繁琐,农户不愿投工,果色不匀。防虫治虫措施仍是以化学防治,农药污染与残留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3发展对策

3.1降低果园密度,为树形“瘦身”

目前运城苹果种植密度一般都是667 m2栽110株树,大树形、高密度已经带来许多问题,如果品质量差、管理困难等。因此降低密度、改造树形已成为当务之急。在间伐、改造树形过程中做到尽量不减少产量,技术上隔株间伐,行间的株位置错开,留下的苹果树枝条要适量缓放;要处理好改造树形不影响树势,技术上要分批处理树干,千万不要一步到位,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通过2~3年的树形改造,要达到果树树形矮化、枝条优化、果园通风透光、密度减少到每667 m2 55株左右。

3.2逐步优化品种结构

目前,运城市苹果早、中、晚比例为1︰3︰16,根据市场需求早、中、晚比例应是2︰5︰13较合理。在苹果高接换优的过渡期,一是运城市政府苹果产业部门应制定出台经济补贴政策,补贴果农进行高接换优;二是加大宣传引导果农对苹果高接换优投工和投资;三是政府果业技术业务部门对果农要加大技术培训和指导力度,确实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四是果业农资部门要为果农提供足够的生产资料物资;五是政府涉果部门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做好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果商、果业、果品的市场销售和消费。

3.3改进果园常规管理技术

在运城市重点推广生草覆盖、 水肥一体化、疏花保果、苹果套袋、促进着色、适时采收、合理整形、综合防治等八大技术,全方位提升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增强果品市场竞争力。

生草草种可选用白三叶、扁茎黄芪、百脉根、毛叶苕子等。施肥遵循“控氮稳磷增钾”的原则,大力推广有机肥的施用,以加强花果管理,做好疏花保果工作,适时适法选套优质果袋,摘袋后采取摘叶转果等措施促进果实着色。

对病虫害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广农抗120、灭幼脲3号、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推广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推广性诱剂、糖醋液等物理诱杀技术,抓住病虫最佳防治期防治,最大限度降低农药用量,以减少污染和残留,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同时为提高喷药效果,减少农药残留,果园喷药采用雾化效果好的喷头,杜绝喷枪进果园。

3.4加强果品采后管理

苹果采收后应注意做到:一是大力推广应用气调库贮果;二是采后苹果处理要安装清洗、打蜡、分级、包装生产线,做好苹果商品化处理,为苹果进入高档市场创造条件;三是大力宣传,提高大多数果农的商品意识;四是培养果农的诚信意识,做好标准分级和包装,如选用保鲜袋贮存苹果,决不能有外观看上去很漂亮,里面掺夹很多不合规格果子的现象;五是严禁混装滚袋销售,让广大果商放心,逐步提高果农商品意识,严格按照客商收购的标准做好苹果采后的处理。

3.5转变政府职能,为果农搞好服务

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健全市、县、乡三级领导及其办公室,建立“市级领导抓龙头企业发展,县级领导抓基地建设,乡镇领导抓大户经营”的三级领导责任制,形成层层签定责任状,环环紧扣保发展的氛围,开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互动发展的新局面。支持果农建立协会和合作社,协调有关部门为符合政策的组织注册登记,通过支持协会和合作社,把果农、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金融部门、龙头企业连成利益的共同体,保证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获得合理利润。完善果协和合作社组织,提高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多给果农提供一些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使运城市果业协会、农村合作社、经纪人队伍由自发状态变成有组织、有制度、有成效的状态,使果业组织真正担负起内连农户外连市场的任务,及时引导果农生产和销售。

(收稿日期:20130910)第1期(总第157期)2014年1月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No.1Jan.1文章编号:1005345X(2014)01003302 中图分类号:S436.611.1+9文献标识码:B2013年套袋红富士苹果轮纹病发生原因分析

张颜春1,王福毅1,刘文林2,李仁芳3

(1.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局,山东 平度 266700;2.平度市绿洲植保中心;3.平度福临家园)2013年的异常气候使我地生长季节出现了前期(3、4月份)低温、中期(7月份)多雨、后期(8、9月份)干旱的不正常现象,致使果树物候期推迟,病虫害发生频繁。尤其套袋红富士苹果轮纹病出乎意料地比正常年份发生严重。初步调查发现,不少园片烂果率达20%左右,个别严重者高达90%(尤其套塑膜袋),几乎颗粒无收,给果农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为弄清其发生原因,笔者进行多处实地调查,并进行了简单分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气候异常,病菌数量大

多年实践证明,苹果套袋是防止病虫害侵染、提高果品质量的有效方法。而今年的异常天气造成了套袋之前的幼果期温度过高,降水过多,致使轮纹病菌大量发生而导致烂果。

1.1温度过高

据平度气象局资料显示,2013年3、4月份平均气温分别为5.2 ℃、10.4 ℃,均低于30年(1981~2010年)同期平均气温(3、4份平均气温分别是5.6 ℃、12.4 ℃)。而5月份日平均气温19.1 ℃,高于30年同期平均气温(18.3 ℃)。尤其5月中下旬最高气温超25 ℃的有16 d,创历年同期最高。轮纹病菌在10~15 ℃即可生长繁殖,5月份19 ℃以上的气温,尤其5月中下旬长时间超过25 ℃的高温,更有利于其快速繁殖。同时,由于3、4月份较长时间的低温,迫使红富士苹果物候期相应推迟了10~12 d,致使今年5月中下旬成为幼果果毛脱落的盛发期。病菌的快速繁殖、大量存在明显增加了对果毛脱落后留下的孔洞的侵染机会。另外,此时的高温又加快了喷施药剂的蒸发速度,相应地降低了对病菌的杀伤力。由此可见,5月份的高温有利于病菌的大量繁殖侵染,是造成今年轮纹病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1.2降水过多

轮纹病菌的繁殖侵染除具有适宜的温度外,还需要相应的湿度。在我地,该病菌一般从3月末就开始活动,相对湿度只要达到75%就能繁殖侵染,每一次降雨后都是其发生高峰期。在春季,随着物候期的进展,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多,因此病菌的繁殖速度也会更快、数量会更大,果实染病的机会更多。据平度气象局资料显示,2013年4月1日到6月23日(即从苹果萌芽前后到套袋结束前)共84 d中有12次降水过程,平均每7 d降水一次,也就是说出现了12次病菌发生高峰。另外,进入6月中下旬的3次降水(18.8 mm)同样诱发了大量病菌,此时,果实正处于皮孔开裂期,开裂时皮孔周围充斥了大量病菌。此时的管理(喷药、套袋)稍有不慎,病菌便可长驱直入。调查发现,凡是今年轮纹病发生重的果园均在这一阶段的管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果实发育参差不齐,喷药防病遗漏病菌

受气候、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地区或同一园片内的果树其物候期进展程度也不一样,其萌芽、开花、坐果、果毛脱落、皮孔开裂、花芽分化及果实成熟等均有早晚先后之分。尤其在今年,由于物候期的推迟促使果毛脱落和皮孔开裂正好与高温高湿及病菌大量存在的时段相遇,二者发生的不整齐性则为病菌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同时,虽然每次喷药都能杀死当时的一些病菌,对果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当喷药间隔期超过药剂有效期而形成的无药时段或在药剂有效期限内的后半期、药效很低或几乎无杀菌能力时,某些遗漏的病菌正好乘虚快速繁殖。此时,果毛脱落、皮孔开裂仍在继续进行,二者留下的孔洞与缝口正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1)1是病菌大量入侵的通道,再一次增加了轮纹病发生的几率。

3药剂使用不科学

3.1不喷花前药

调查发现,不少果农错误地认为,春天干旱少雨,不会有病菌繁殖侵染。因此,盲目地拉长喷药间隔期,减少喷药次数。虽然在萌芽前喷过高浓度的杀菌剂(5 °Be石硫合剂或80~100倍索利巴尔),但到开花前己近40 d,药剂对各种病菌己基本无效。更何况遇上这种开花前降水多、气温高、病菌数量大的情况,不用说不喷花前药会使病菌增多、幼果受害重,即使喷上药,其效果也要大打折扣。

3.2用药单一

受气候正常年份习惯做法的影响及经销商的过头宣传,不少人过多地迷信或过于重视内吸杀菌剂的使用。一是全年多次使用同物异名的内吸杀菌的药剂;二是在日常防病中,注重雨后内吸杀菌剂的使用,很少或不能在雨前使用保护性杀菌剂,更不用说这2种药剂的混用。这种单一的用药方法不仅容易增加病菌的抗药性,更重要的是在今年这种降水次数多的情况下,果实很难及时喷上药。即使见缝插针地喷上药,也会因频繁降水而冲刷掉药液降低药效,因而很难保证果实无菌入袋。

3.3谢花后到套袋前喷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我地,红富士苹果谢花后到套袋前必须不失时机地喷好3次药,果品质量才有保证。但今年由于物候期推迟及6月上中旬基本无有效降雨,再加上当地有些果品收获与销售的时间性强,因而不少果农减少了套袋前的喷药次数。调查发现,这期间不少园片只喷2次药,其间隔期达20多天,大大超出了药剂的有效期。这为前期已大量存在的病菌再一次创造了一个快速繁殖侵染的机会,提高了后期轮纹病发生率。

3.4喷药质量低

为赶时间、图进度,尽快给果实套袋,在露水未干的早晨和已有露水降临的傍晚,甚至雨后不久、叶片上尚有雨滳存在时仍在喷药。更有甚者,为图省力省事,将带有长柄、利于向冠内喷药的长杆喷雾器改为无杆喷枪。这种工具看起来使用灵活、喷射劲头足,但稍有枝叶遮挡,便会漏喷一片,尤其树冠内膛更易发生。这些不正确的喷药方法,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喷药效果,无意中为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增加了病菌侵染几率。

4套袋时间过晚

篇5: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草畜产业作为宁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产业,其地位日益突出,尤其当今肉类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已成为改善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加快畜牧业发展,也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来,宁县草畜产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还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

宁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禽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早胜牛养殖已经形成品牌,牛产品系列开发初具规模,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在农村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草畜产业的发展也为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渠道了推动作用,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强化服务意识;通过常抓不懈、不断努力,大大提高了农民发展草畜产业生产的积极性,全县畜牧业呈现出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县牛存栏8.55万头、比上年增长14%,出栏4.12万头;生猪存栏9.17万头、比上年增长14.1%,出栏,8.13万头,增长14%;羊存栏9.26万头,出栏2.93.37万头,分别增长2.9%、13.9%;鸡存栏58.7万只、出栏15.62万只,分别增长6.7%和24.6%,。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1.19万吨,禽蛋产量达到1761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334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4%。畜牧产业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产业。

一是生态养殖规模迅速扩张。重点建成了兴旺牧业、畅达牧业为龙头的早胜牛规范化养殖企业,带动发展以九龙川流域为主的8个千头以上生态养牛小区;建成了以新庄、良平、春荣为主的万头生态养猪示范乡镇,带动发展11个专业养殖村,建成了9个万只养鸡场,带动发展16个养鸡专业村,建成千头以上养羊专业户5个;畜牧业系列产品开发有了新的进展,注册了早胜牛系列产品绿色商标,成立了早胜牛调运中心,牛产品远销香港等地,蛋、奶产品逐渐品牌特色凸显,实现了购销两旺。

二是“一村一品”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良平乡街上村、盘克形赤等村的养鸡,养殖规模户达60多户,鸡存栏达到8万多只,惠家村、第家村、春荣乡的白公村等养猪专业村,年出栏肉猪达万头以上,九龙川区沿

线8个村青贮饲草、沼气建设一体化养牛示范小区、焦村西李养牛小区、中村弥家养牛小区等养牛专业村、养殖小区已建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养殖格局已经形成,全县畜禽养殖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合理布局。三是产业组织程度明显提升。全乡共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协会70多个,合作社实行技术统一培训,统一品种引进,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疾病防治,统一组织销售,是养殖户成为利益共同体、做到风险公担,利益均沾,大大提高的养殖效益,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四是科技服务手段不断创新。一是实施养禽科技入户工程,由县畜牧局牵头,有技术人员开展科技承包,大力开展了技术培训,为每村培训了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为每个养殖户培训一名明白人。二是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通过现场培训,为养殖户解决难题,传授养殖技术。三是通过下派科技特派员得方式,由县政府为各专业村下派技术人员,指导养殖业发展。四是由主管部门通过印发资料等方式,及时向养殖户发送养禽科技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等,使科技服务更加即时、便捷。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畜牧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完整。在畜牧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服务支持等重要作用。宁县从事畜产品的深加的龙头企业还比较少,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导致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不稳定,难以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另外,饲料加工、幼苗生产企业起点不高,难以满足规模化生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养殖利润。另外,由于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销售队伍,全县畜牧产品的销售市场依靠外来客商,这种处于弱势的经济地位导致了宁县同类畜牧产品的售价要低于周边县市水平,进一步压缩了养殖户的利润空间。

二是养殖发展缓慢,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专业户无论是数量还是养殖规模都偏低。当前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一是缺乏资金投入。无论是建养殖大棚,还是想扩大规模的养殖,最难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主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宽,首先是养殖户缺乏正确的融资理念,严重依赖贷款,没有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滚动发展;其次是贷款难,抵押贷款要求高,贷款支持难以满足申贷要求。二是政策支持覆盖面还不广,力度还不够。除了国家对畜牧业的扶持政策外,宁县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建规模养殖企业优惠政策,但在资金扶持上还有欠缺。三是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影响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

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多数养殖户只是维持现状,等待观望。四是养殖成本持续攀升。饲料价格不断上升,降低养殖户利润空间;而人员工资、防疫费用居高不下,导致饲养成本上升而利润收入降低。

三是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技术推广工作滞后。在全县畜牧产业发展中,以农户家庭养殖的生产方式仍是当前畜牧业生产的主流,而分散饲养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这就对我们的防疫人员,特别是防疫员和兽医站的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乡、镇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资金的缺乏导致乡、镇兽医站无法全心做好目前的技术服务工作。而且乡、镇兽医站设备老化,亟待更新增加,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服务需要,这些都需要政府财政的全力支持。

三、思路与对策

畜牧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以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拉伸产业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推动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议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构建科学的畜牧业发展体系。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专家人才,制定产业科学发展的战略规划,夯实现代畜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建立饲料生产体系,充分发挥畜禽的优良生产性能;建立畜产品加工体系,实施畜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建立疫病防控体系,提高畜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为畜禽养殖、产品加工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建立生态保护体系,加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二是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县畜牧局为主,开辟县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建立畜牧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

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是突出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力引进、培育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要求,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发展方向上,把重点放在培植壮大已有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带动发展能力。二是在发展方式上,重点抓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使特色加工向规模化、工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三是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饲养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四是在发展途径上,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鼓励农村经纪人外出开拓市场;发展畜产品的冷藏、运输、贩运等物流产业。同时,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知名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来您县办厂,利用对方成熟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经验,快速提升全县畜牧业发展水平。

四是突出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一是狠抓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对全县畜牧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进行规范,保证其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在此基础上,积极帮助企业进行无公害畜禽产品产地认证。三是积极开展畜产品市场准入。针对大中城市实行市场准入制的问题,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养殖场取得市场准入资格。对进入市场的种畜、饲料、兽药、疫苗等要加强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销售领域。

五是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业结构。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畜牧强县的种草养畜经验,广泛宣传种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二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和专业合作社组织技术人员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种养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狠抓秸秆开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规模户,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篇6: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竹山是湖北重要的高山名优茶区,据竹山县志记载,竹山 人工栽培茶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面积很小,产量极低,从1949年至今,全县茶叶面积由1100亩发展到4.3万亩,产量由4.25吨达到1800吨,分别建成圣水茶场、观山茶场、竹坪柳坪、秦古尖山、擂鼓小广山、得胜谌家坡、双台双峰、峪口大泉山、霍河刘家山等茶场,全县年产干茶总量为1810151公斤,茶园亩平纯收入达到800元,其中高产茶园可达到5000-8000元,比粮食作物亩平增收200-300元,加之竹山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漫射光多,有利于茶叶叶绿素的合成积累,因此,被湖北省茶叶区划为鄂西北高山名优茶产区,茶叶产业也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

一、竹山县茶叶现状分析

1、竹山县的自然概况。竹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的特点,加之地形切割深,海拔高差大,阳光直射少,植被覆盖率高,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山区立体小气候,给茶叶的生长提供了天然条件,其光、热、水资源丰富,空气湿度大,日差较大,叶片生育好,持嫩性强,营养物资积累多,制成的茶叶味醇香高,是优质的茶叶产区。土壤PH值在4.5-6.5之间,有效土层在50-60厘米以上,土壤大多是沙粘型或沙质壤土,土壤团粒结构良好,通气保水性能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上,有效氮、磷、钾养分较多。

2、竹山县茶园生产现状。竹山县现有茶园总面积41852亩,其中投产茶园28367余亩。在投产茶园中高产茶园仅有9946亩,占投产量的32%,而中低茶园面积过大,致使全县茶叶产量单产较低,茶园整体效益低下,即中低产园亩产8-10kg,产值仅为500-800元左右。

3、管理现状。竹山县茶叶科技水平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科技向高科技发展,从低效益向高效益发展,从低向高发展的过程。在建园上,解放初期茶叶产业处于恢复性生产,茶树栽培实行“稀大兜”模式,亩平茶丛1000余珠,且管理粗放、效益较低。到70年代中期开始注重开发茶效益,实行合理密植、正负栽培,亩平茶丛8000—10000株,取得了见效快,短期内效益增长的效果,但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科技种茶水平低下,从而导致茶树未老先衰现象。“正负密植”技术未得到推广。随着茶叶科技进步的发展,到90年代后实行了双行合理密植,亩平茶丛6000株左右,其规格为150cm×40cm×30cm,基本达到了“一年建、两年管、三年投产、五年高产”的现代建园模式;从品种引进上,80年底以前,不论好坏,采用地方普通品种播种建园。到90年代初,以种子直播建园为主,但开始大量引进外地性状优良品种,如福鼎大白、鄂茶系列等。到上世纪末,开始研究无性繁殖技术,外引无性系茶苗建园,县内开始无性繁殖选育“圣水一号”优良品种及推广应用;在加工方式上,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采用手工制茶,但所使用的加工设备为普通初制毛茶机械。到90年代,开始推广应用名优茶机械,从而把手工制作名优茶变为机械制作。发展至今,茶叶生产开始推广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开发,茶叶加工机械由名优化向有机化方向发展。在名优茶开发上也是一个制茶水平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加工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名优茶价格成倍增长。70年代每斤干茶1.80—3元;80年代每斤干茶10元左右,90年代发展到每斤100元左右。到本世纪初,名优茶价格达到每斤400—1000元以上;从茶叶产值效益看,竹山茶叶生产效益由70年代亩产值几十元发展到现在茶叶亩产值几千元,茶叶价格由每斤几元上升到几百元甚至愈千元。这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纵向比,竹山县茶叶产业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茶叶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项目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横向比,同国内外茶叶先进地区相比较,竹山茶叶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是茶叶产业发展呈低产低效态势。全县投产茶园2.8万亩,但中高产茶园面积仅9000亩,仅占投产面积的32%,占总面积的18%。茶园亩产干茶13kg,亩收入平均800元左右,且绝大部分茶园管理粗放、呈未老先衰;产值产量效益逐年下滑,全县此类茶园面积达1.7万亩,占投产面积的60%,全县茶叶产量在260吨左右,产值在300—8000元之间,产量产值空间达15倍之多。二是茶叶加工制作水平低。全县现有茶叶加工车间90个,建筑面积18538m2,机械设备255台(套),但名优茶及有机茶加工机械仅有50台(套),这些高档设备也是在“九五”期末开始配备,绝大部分制茶机械多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设备,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茶叶加工的需求,这是导致茶叶加工质量不一致,价差大的直接原因。三是茶叶生产技术力量薄弱。全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25人,其中具有高中级资质人员5人,初中级制茶人员20人,而全县茶园面积近5万亩,茶园分布涉及14个乡镇,104个村,总人口15万人。按此计算,每个技术员涉管面积2000亩,涉管人口6000人,远远不能满足茶叶生产技术需要。四是茶树品种混杂。全县茶叶品种结构以有性繁殖为主,占总面积的99.6%,无性繁殖面积145亩,占总面积0.5%,在种子繁殖面积中,地方品种茶园17300亩,外地引进福鼎系列品种,发展面积24552亩。种子繁殖茶园丛株纯度差,优良品性逐年退化,而我县无性茶园建设尚在试验阶段。

二、茶叶生产发展的对策

1、科学培育茶叶优良新品种,加速茶叶生产良种化。良种是茶园发展的基础。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从而导致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雨水偏少,四季分明,雨热不均,从而导致全县几次大面积推广无性系茶苗移栽效果不够明显。为此,我县茶园建设还必须以选育地方优良品种,实行播种建园为主。当前竹山播种建园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地方品种好坏不分、群体播种。外引茶种未经过试验、认证与品种鉴定,茶籽多为采摘园所供,经销商送货上门,导致性状不

一、品种不优、纯度不高,针对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一是对地方优良品种(如圣水一号)采取提纯选育,定点培养优良品种茶籽母本园,以采为辅,以培种为主,精选种粒,就近发展;二是防止盲目外引茶种。对外引进优良品种必须由县茶叶专业机构先试验,再产地培育,后引进推广。外引茶种要象农作物种子外繁一样,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引种地区精选培育性状优良,适宜竹山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

2、科技化栽培管理,加快全县生态有机茶建设。随着人们对卫生食品质量的关注,茶叶消费逐步趋向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为此,新时期茶园栽培管理必须应用无公害技术、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从而保证茶叶产品质量。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茶叶贸易必将参入国际循环。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国家出台的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从源头上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化学性农药,建立生态茶园,培植人工生态复合系统,改善加工厂地条件和环境,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体系,避免有害生物、一切可能污染源和重金属的污染,达到全县茶叶无害化生产。在肥料投入上,重点研究氮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县测土配方中心的作用,结合测土,合理配制N、P、K三元素复合肥(1:1:1至6:1:3)推广应用茶叶专用配方BB肥和茶叶松土剂、茶叶抗旱保水剂等,在病虫害防治上,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综合防治。其中生物防治是通过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它具有无毒无污染,对作物天敌及其它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且对茶树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农业防治是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虫品种培育无病虫健苗。合理种植、耕翻培土、中耕除草、适时修剪等技术,如性激素诱导、趋光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达到防治病虫的目的;在茶叶采摘上,结合手工采茶推广机械采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采摘效率。在茶园建设上要选择立地和地质条件较好,土壤PH值不超过6.5的缓坡地种植,不占用基本农田,不毁林种茶,实行宜林则林,宜茶则茶,避石就树,因地制宜,茶林、茶果间混的生态立体种植。

3、推进技术化加工,提升产业效益。在当前茶叶机械化加工已经取代手工加工,成为现代茶叶的主流加工方式,也是今后发展的主流。在机械加工中,竹山面临着茶叶机械更新换代工作。竹山现有茶叶机械绝大多数为我国第一代初制茶机,加工机械多,先进机械少,加之加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能力更新落后的加工设备和购臵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是全县整体制茶水平不高的主要障碍。今后,通过全县茶叶企业民营化改革激活多层面资金,从而引进先进的名优茶机械、有机茶加工设备、完善配套系列加工的设备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其次是茶叶加工工艺的技术改进,主打地方名优茶开发,打造“圣水”品牌,力争两年内使圣水品牌由省名牌产品攀升为国家知名品牌。进一步深度开发夏秋名优茶,改进工艺,解决夏秋茶苦涩及汤色暗黑的毛病。同时利用夏秋季丰富的鲜叶原料开发研制乌龙茶生产,在可能条件下,研制生产茶饮料产品,多功能保健茶及水果茶产品的开发。在加工技术中熟练推广蒸汽杀青、微波杀青、计算机自动化控制、多功能理条机、提香机、整形机等应用技术。改善和提高传统茶叶品质(色、香、味、形),从田间肥培管理技术改进,保证提供优质鲜叶原料;从加工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改进,保证茶叶产品品质稳定,从推广生态有机技术的应用、研发应用保水剂、改良剂、松土剂等,改善和提高茶叶的传统品质。随着茶叶科技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在茶叶中要不断运用,如生物技术、精加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找准茶叶技术加工的增长点,整体提升茶叶产业效益。

4、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化技术为依据,制定适宜于本地区发展的茶叶标准体系。目前,县圣水茶场已建立了圣水茶质量标准体系。全县必须从种苗、建园、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随着全县茶叶规模的扩大,加强对茶叶包装和保鲜技术研究十分重要。竹山县现已建成低温冷藏保鲜库2座,可藏量50吨,但与现代技术与发展需要相差甚远。一方面要对真空、抽气、充氮气、加入保鲜剂等技术加强推广;另一方面对高科技保鲜,如气调保鲜、生物保鲜等技术加强开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构建茶叶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立茶叶信息库显得十分重要。新世纪茶叶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快茶叶信息的传播与实现茶叶网络营销。

篇7:陆川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畜牧产业化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发展畜牧业是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因此,把畜牧业建成陆川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加快推进畜牧业由粗放养殖向集约化养殖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最终实现陆川县畜牧业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陆川县委、政府提出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培植,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把畜产品稳定供给和农民增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迅速提升畜牧业整体水平,从而使全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10年1-9月份,全县生猪存栏83.50万头,同比增长1.03%;肉猪出栏68.23万头,同比增长5.70%。大牲畜存栏2.23万头,同比增长6.19%;其中肉牛出栏0.66万头,同比减少1.49%。全县家禽存栏891.90万头,同比增长1.22%;家禽出栏1572.14万头,同比增长5.56%。肉类总产量76249吨,同比增长5.57%;禽蛋产量6071吨,同比增长7.36%。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140330万元,同比增长5.67%,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

(一)打造品牌经济,拉动畜牧业发展。2009年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名猪(陆川)文化节”及央视七频对“陆川猪”拍摄了专题片,并成功申报“陆川猪”地理标志登记。使“陆川猪”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得到了提高。今年以来,我县生猪养殖不断壮大,售价不断提高。新增规模猪场100多个,养殖50头以

上的场累计达1800多个。我县生猪加工产品销售1500多吨,产值达1.1亿多元;广西元安元和神龙王两大加工企业年加工出栏肉猪能力就达130万头。

(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多轮驱动加快发展。全县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发展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形成了多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如温氏公司带动600户养鸡专业户。

(三)规模养猪呈强势发展。调查显示2008年存栏繁殖母猪3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共有362家,繁殖母猪存栏39203头。经新建和扩建,2009年底规模场数又增加到454家,繁殖母猪存栏达53464头,比2008年6月底前增加14261头。2009年规模场肉猪出栏614676头,占社会总出栏91.3万头比重的67.3%。

(1)新猪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新建并于2009年后投入生产的猪场有92家,建成后年出栏万头以上的有黎海在沙坡中心兴建的国强种猪场,丘勇其在良田镇陆垌兴建的陆旺生态养殖场;年出栏肉猪5000头以上的有许嗣森在大桥镇平山村兴建的鸿旺标准化养殖园区;年出栏3000-4999头规模的有李明林在珊罗长纳木圭塘、刘宁权在乌石镇双垌村、饶桂彪在良田镇陆垌村、李东彪在滩面新旺村新建的猪场。(2)部分老猪场不断扩建: 2009年后,温泉镇刘云明、米场镇黎运锋、珊罗镇朱流贵、大桥镇袁超廉、乌石镇李成新、滩面乡丘春林、良田镇黄强、古城镇江军等40多位老板扩建原有猪场规模,增养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或增养肉猪300头以上。

(四)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养殖户养殖积极性高涨。2007年以来,陆川县除享受能繁母猪补贴、能繁母猪保险、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绿色通道”等共有的惠农政策外,还特别享受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生猪良种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等特殊项目政策,给陆川县生猪生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

计,今年全县第一季度投入新建、改建规模猪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200多万元;免费发放良种猪精50.5万瓶、人工配种杂交牛0.11万头;能繁母猪保险理赔工作扎实开展,560多名返乡农民工发放创业补贴100多万元,50%以上用于发展生猪生产。

(五)养殖户养猪基础扎实,信心坚定,为今后生猪生产高速增长打下基础。一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联合会、协会、合作社)的作用,解决了生猪产品销售难问题,提高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陆川县养猪联合会,已有会员360多个,会员养猪年出栏达60多万头,总产值达10.2亿元。统一收购生猪外运,形成百万陆川猪挺进粤、琼、港、澳,北上中原壮观场面。二是大多数规模养猪业主已经历过生猪价格低潮,具备如何渡过价格低潮期的经验,而且在前一轮价格高峰期内已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基础。因此,尽管当前形势较为严峻,但仍然信心十足,未出现大量淘汰母猪的现象,生猪生产仍呈增长的态势。三是抓好生猪重大疫病防控,按“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建立责任追究长效机制。县、乡、村和规模场层层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状,并强化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不合格的村、场、户,提出限期赶队意见;对验收不格的,追究挂点领导和人员的责任。由于措施扎实,经上级验收,猪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分别达99%和96%以上,抗体检测全部合格。确保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保护了生猪生产健康发展。

(六)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我县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了防疫监督管理、产地检疫、市场准入检疫、疫情报告、免疫证明和免疫标识管理等多种动物防疫制度,使动物防疫工作基本做到了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保障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七)坚持依法兴牧,加强法制建设,提升了畜牧业依法管理水平。全县畜牧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水平。近年来,围绕防疫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畜产品不安全因素上升等问题,依法加强了动物防检疫工作,在重点市场、重点区域、重点生产企业集中开展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兽药、饲料违法案件,没收销毁非法产品,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依法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

(一)散养农户养殖观念落后,思想认识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户只顾眼前利益,还没有真正把畜牧业作为长远的增收项目来抓,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养殖能人、经纪能人及管理能人,没有意识到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赚钱渠道的增加,小农意识的局限,相当一部分农民也不太愿意从事周期长、耗精力、风险大的养殖业。

(二)畜牧业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全县对发展畜牧业的经费尽管是不断增加的,但是增加的幅度比较小,投入仍然不足,致使乡镇一级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还有很多农民对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愿望非常迫切,已有养殖场的还想再扩大规模,但苦于资金短缺。每年信用社发放的小额信贷期仅为1年,信贷资金少。目前,全县大多数乡镇畜牧兽医站缺乏必要的防疫、检疫、监测等设备,影响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幅射能力不强。全县在发展畜牧业上培育了一批畜牧业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难以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行规模化生产,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养殖方式上。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完善,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四)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县虽然建立防疫机构,但力量薄弱,设备不足,基层经费不足,设施简陋、防疫人员少,队伍不稳定,工作量大,村级兽医员的工资报酬偏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等问题也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这是全县发展畜牧业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发展畜牧业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及问题,要彻底扭转被动落后局面,加快陆川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调整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根据全县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大规划的实施执行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落实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全力加以推进,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养殖主体和增收的主业。

(二)抓好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依据《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动物产地、屠宰、市场等各个流通环节的检疫工作,从源头上控制疫病传播;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

动物疫病及常规疫病的防制,做到依靠科学、群防群控、果断处置,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防制工作方针。认人民吃上“放心肉”,确保全县畜牧业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陆川县优质畜产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特色畜产品的优势,使全县的畜牧业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

(三)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进一步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广陆川猪改良技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大养殖技术、培训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指导,解决畜牧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断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

篇8:浅谈盐城市畜牧业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1 匡远街道畜牧业生产发展现状

1.1 生产现状

云南省宜良县素有“烤鸭之乡”的美称, 先后获得了“国家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全国养鸭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称号。作为宜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匡远街道办事处, 现辖30个社区 (26个农村社区、4个城市社区) , 199个村小组, 人口158 017人, 其中农业人口119 336人, 35 111户, 国土面积301.79 km2。

近年来, 宜良县匡远街道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扶持养殖大户, 从而使全街道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2012年, 全街道扶持建立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5个, 发展出栏肉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74户, 饲养母猪3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3户, 存栏肉鸭5 0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346户, 存栏4 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17户, 蛋鸡规模养殖户22户, 出栏肉牛1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9户, 存栏5头以上奶牛养殖户299户、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7户。积极为胜利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中央财政资金75万元, 为马应华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5万元, 为昆明三禾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5万元。

2012年末, 全街道畜牧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表1) 。畜牧业总收入达49 980万元, 占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4.3%, 已成为匡远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经济增长点。

1.2 加工现状

匡远街道的鸭系列加工初具规模, 烤鸭、板鸭、白条鸭、鸭脚、鸭翅、鸭舌、鸭肝、鸭毛已形成市场, 树立了品牌。鸭系列精加工产品有昆明羽绒厂生产的瑞雪瑞羽绒被服、李烧鸭软包装食品及水笑鱼加工生产的飘香鸭、飘香鸡;奶制品有李子园奶制品;皮革加工有李永华皮革加工厂。这些畜产品的加工推动了全街道畜牧业的发展。

但随着疫病的发生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城乡二元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 匡远街道畜牧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①受2012年春季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 2013年发生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等疫病影响, 一部分畜禽养殖户停止养殖;②从2012年开始, 宜良县全面启动南盘江、贾龙河、摆衣河等河道综合整治行动及2013年宜良县开展的昆石高速公路绿色廊道建设活动中, 全街道共拆除47户共25 262.9 m2的商品鸭、蛋鸭养殖棚;6户共3 946 m2的肉鸡养殖棚;63户共13 906.3 m2的生猪养殖棚;4户共1 668.5 m2的肉牛养殖棚;11户共4 231.9 m2奶牛养殖棚、2户共656.8 m2的鸽子及狗养殖棚及鸭毛加工厂1个;③在即将开展的湿地公园建设及河道整治推进活动中, 还有31户近45 281.5 m2的畜禽养殖棚及1个皮革收购加工厂即将被拆除。在已经拆除的和即将被拆除的养殖户中就包括马应华等许多规模养殖大户。

2 匡远街道畜牧业生产存在问题

2.1 各级政府及领导对畜牧业生产的重视、支持力度不够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机构改革后, 街道办领导分工不合理。目前, 街道办分管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领导不是同一个, 导致畜牧业工作滞后;②对畜牧业生产投入的经费不足, 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站点及村级兽医防疫人员待遇等方面投入不足, 影响了兽医站的防疫、检疫、监测工作及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对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对规模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不够, 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④对新农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存在误区, 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就是不允许农民在村内发展养殖业。

2.2 畜牧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

全街道的规模养殖户无论是数量还是养殖规模都偏低, 难以带动其他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畜牧业的发展仍是分散粗放式, 规模小, 投入不足, 科技含量低, 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 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2.3 畜禽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

受市场等一些因素的影响, 畜禽产品价格很不稳定, 波动较大, 如果养殖户在饲养中某环节出现问题, 就面临着亏损的风险。

2.4 养殖成本不断增加

养殖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①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饲料价格也随之上涨;②员工工资、防疫费用不断增加, 导致养殖户养殖成本不断增加而利润降低。

2.5 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其主要表现:①许多养殖户的饲养方式还十分落后, 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②动物疫病防治不到位问题仍然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6 畜禽产品加工方式滞后

目前匡远街道畜产品的加工仍以初加工为主, 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多, 精细加工滞后, 经济效益低。

2.7 畜牧兽医员队伍建设和业务素质亟需加强

匡远兽医站目前有工作人员6人, 大专学历4人, 中专学历1人, 初中学历1人, 其中全额拨款事业人员2名, 自收自支人员4名。村级兽医员28人, 其中:大专学历3人, 中专学历14人, 高中学历3人, 初中学历8人。具备畜牧兽医专业技能的有20人, 其他8名兽医员是社区换届后新聘用人员。28名兽医员中年龄最大的69岁, 最小的35岁, 平均年龄50.5岁。整个村级兽医员队伍呈现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业务技能不全面的现象。这28人要承担起全街道30个社区、181个自然村、199个村民小组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困难可想而知。

3 匡远街道畜牧业生产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 高度重视畜牧业工作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每年以文件形式下达指导性生产计划, 并拨出专项资金补助养殖户, 充分调动养殖户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 扶持养殖户走规模化、科学化的生产道路。加强养殖技术培训, 提高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技能, 大力推广推进良种工程建设。通过良料和良法技术措施, 不断挖掘畜禽遗传潜力, 通过提高单产增加效益。加大对畜牧兽医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让他们真正成为广大养殖户的“贴身保镖”, 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引路人, 成为农民增收的助推器。投入一定的经费, 将各社区的畜牧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任务中, 将畜牧兽医员纳入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内。

3.2 加大养殖结构的调整力度

匡远街道历年来以肉鸭、奶牛、生猪养殖为主, 今后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群众饮食习惯的改变, 加大对肉牛、肉山羊、本地麻鸭的养殖引导力度。2013年该街道在6个社区推广肉牛、肉羊养殖100多户, 今后应着力通过培植典型示范和带动, 提高生产水平和规模效益。

3.3 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农业合作组织, 实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战略, 培育壮大畜禽养殖业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养殖户的生产加工一条龙网络, 完善企业与养殖户的利益合作机制, 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养殖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实现企业与养殖户共同发展。

3.4 合理发展畜牧业

全面积极推行“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防疫严格、设施齐全、治污达标、管理科学”规模养殖的畜牧业, 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家庭农场。坚持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建立一批科学养殖技术示范区和合作社组织, 并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抓好养殖园区、养殖小区、家庭农场建设, 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业, 合理优化组合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 提高服务效能, 降低养殖成本。

根据该街道目前的养殖状况, 结合实际, 应该在适宜养殖的地区建1个生态养殖园区, 在条件允许的山区或半山区村小组建规模化的养殖小区、家庭农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家庭农场, 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家庭农场集中, 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既有利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 又有利于提高畜产品质量, 同时安置被迫拆除又想继续从事养殖业的养殖户。

3.5强化养殖污染治理工作, 实施生态环保工程

通过发展循环型、生态型绿色牧业新模式, 提高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6 加大疫病防治力度, 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健全动物疫病防治领导机构, 及时协调解决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建一支以畜牧兽医站、联村包村、社区、小组干部、村级兽医员为成员的动物疫病防疫服务队, 全面落实动物疫病防制措施。加强畜牧兽医队伍自身建设。要以业务精、素质高为目标, 进一步增强畜牧兽医队伍的动物疫病防治服务水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进一步落实疫病防治责任制, 要按照“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原则, 将防疫任务落到实处。健全奖惩激励机制。街道办要将兽医站纳入年终绩效考核部门, 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从而充分调动兽医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积极向广大养殖户宣传畜禽产品安全的重要性, 并定期不定期对养殖户的用药及用料进行督查, 一旦发现用药及用料不符合食品安全规定, 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治, 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让百姓吃上卫生、安全的放心畜禽产品。

3.7 加大信息服务力度

上一篇:新家庭——培训心得下一篇: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