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

2024-07-26

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精选18篇)

篇1: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

这个世界,真假善恶,难以捉摸,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至真、至善和心灵的至美,可以想象,那该是多么美好呀!这些看似很难,似乎它们身处于人们不可触及之处,其实,它们就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只待你去寻访。

真诚是人人必需的!倘若没有真诚的存在,每个人都勾心斗角,那么人间简直就是炼狱!这并非危言耸听,整天揣测别人的心思,会让人身心疲惫。但如果事实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心怀真诚,每个人都以诚相待,那就不会有食品安全问题,更不会有人触犯法律去诈骗别人。身心疲惫、终日惶惶惑惑的我们,只要在平日的生活中,少一些虚伪,多一些坦荡,“真诚”会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迎接我们的到来。

善良是人身上最基本的精神财富!早在古代,人们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生活节奏变快的数字化时代,或许你整天忙忙碌碌,难以抽出时间去做些善事,没有关系,这些事本应该量力而行。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足够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只要人人做出那么一点,就会给世界带来可观的变化。“勿以善小而不为”记住这句话,“善良”就会距离你越来越近。

心灵上的至美不知用何种语言去形容,这种美似乎包含了太多非真实的东西。长期压抑的人,给心灵涂上了厚厚的浓妆;善于伪装的人,给心灵加上了层层的保护色;为非作歹的人,心灵则将近衰竭。这三种人的心灵表现得虽不同,但有一点不变的是他们的心灵都不美。如何去塑造这种美,我觉得最基本应该做到:对人真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至美的心灵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你看:感动中国人物――孙水林、孙东林。他们认为诚信大于天、诺言比金贵。二十年来,孙水林用时间证明着诚信,在他罹难之后,弟弟孙东林继续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哥哥当初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还有感动中国人物――陈玉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在那并不遥远的地方,埋着些宝藏,那是属于你的土壤,请你放开手去大干一场。如果人间充满了真、善、美的阳光,即便是烟雨迷蒙,那也是天堂。

篇2: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苏老先生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谓坚韧不拔之志,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惧他人的霸气,他人愈挫我反愈勇。正如武则天对骆宾王的挑衅满不在意,反而赞扬道:“一g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好一篇《讨武氏檄文》。”又如冰冰姐饱受非议后说道:“我挨得住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任他人风吹浪打,我自是闲庭信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儿东西南北风

正所谓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倘若他人的责难都迎头接下,成功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却因自身因素而补不上这临门一脚,可委实让人悔恨。所以,我们看到受了宫刑的司马迁仍笔耕不辍,伤了耳的贝多芬指尖不停。受伤也好,残缺也罢,这些从来都不是临阵退缩的理由。

春风得意马蹄疾,我今淡然相对之

写下“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杨慎之父杨廷和十二岁便中举,声名鹊起,但她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内阁首席之位也一直坐的安稳。而反观唐寅,一得意就忘形,榜还未揭便扬言自己必是第一,你不作弊谁作弊。果然,被判“终身不得为吏”。

篇3:就业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的学生毕业后走四方

作为一所每年有4000名毕业生的高校学生工作处处长, 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做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工作, 用几个关键词可以形容我的状态, 那就是:信任、责任、寝食难安、欣慰。我与毕业生坐在一条“板凳”上, 与他们共同奔走四方, 感受着失意或喜悦。对于局外人, 一所高校的4000名毕业生可能只是一组数据, 而对于我则是一个个青春的生命, 以及每个毕业生背后一个个家庭的期盼。

我服务的学校座落在安徽省北部的一个能源城市——淮北市, 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办的一所培养煤炭矿区学校师资的本科师范学校, 学生来源于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个省、市、自治区, 毕业后就业于各省区煤炭矿务局所办中小学。1999年办学体制改革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划归安徽省管理, 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空间却没有多大的变化。北到中俄边界的黑龙江省七台河矿区、中蒙边界的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霍林河矿区, 南到海南省的三亚, 东到舟山群岛, 西到中国与尼泊尔边界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拉孜县, 都有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的毕业生。

算来, 我在这所学校专职做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21个年头了, 担任学生工作处处长兼任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也有11个年头。送走一届届的毕业生, 心中逐年积累的那份牵挂、那份期待, 越来越沉甸甸的。在那离母校或近或远的地方工作、生活的毕业生, 你们好吗?

6年前对毕业生的那份诺言

在我的手机通讯录中, 有一个号码是2003年4月录入的, 姓名叫边巴罗布, 尽管已有几年没有与边巴罗布通话联系, 但每年更新通讯录, 仍然保存着他的手机号。边巴罗布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教体局的一位职员, 那年来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招聘毕业生到日喀则地区所属的中小学任教。当年, 边巴罗布看中招聘了两个毕业生, 一个叫何为, 一个叫王伟, 都是安徽人。在他们离校去西藏报到前, 我请这两位学生吃了一次饭, 喝了点酒, 有给他们壮行的意思。吃饭间, 谈了一个约定, 欢迎他们常回母校看看, 我一定去西藏看望他们。以后每年, 沿着这条路径, 又有一些毕业生到西藏自治区从教。

何为他们到日喀则地区教体局报到后, 电话告知我, 他们被分配到日喀则地区所辖的县, 何为去的地方叫拉孜县, 在县中学任汉语文教师。我哪里知道拉孜县在什么地方, 查了地图, 才知道拉孜县离中尼边境很近, 往西不远过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就是尼泊尔的加德满都。

到西藏日喀则地区从教的学生何为他们倒是在第二年回内地过春节时结伴来看我, 谈了一些工作、生活的状态, 比如, 在冬日里靠烧干牛粪生火取暖之类的话题。而我则一直没有成行去西藏, 这个诺言也就成了一个心结, 缠了一年又一年, 越缠越紧, 以至变成了一个老师对学生间的情债。

日喀则之行

一届届新生的迎来, 一届届毕业生的送走, 很快就到2009年, 4月间我到青海西宁市参加一个学术会议, 勾起了我的那个情结。西宁市海拔3000多米, 由于高原反应, 我在西宁会议期间已经有些头晕脚软、胸闷气短, 有种透支着呼吸的感觉。身体条件能不能支撑我继续西行去西藏日喀则, 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海拔3000多米已不能适应, 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会不会发生意外?

心有千千结, 我许诺去看望在日喀则地区拉孜县从教的毕业生这一个结, 在西宁市是如此的沉重。没有别的选择, 买上一个氧气袋备用, 同时, 吃上一种据说可以抗高原反应的药, 叫“红景天”。西行, 继续西行, 去更遥远的地方, 那里有我的“亲”学生。在教师的语言里, 有过直接教与学关系的叫“亲学生”, 没有直接教与学关系的叫“表学生”。

在拉萨没有停留, 沿着拉萨河、雅鲁藏布江向西, 直奔日喀则。去日喀则的沿途, 天空蓝得晶莹通透, 湖泊和天空一样的色彩、一样的深邃, 或近或远的草甸中翠绿夹杂着片片深黛色, 那点缀在其间的黑色牦牛和白色的羊, 悠闲地或卧或立, 不远处是白皑皑的雪山。阳光照耀着下, 有藏民五体投地, 带着最纯真的笑容和笑容背后最纯真、最虔诚的的信念。从拉萨河谷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 直到日喀则市, 美丽与纯净为伴, 画面与诗意共存。

想法决定活法

在日喀则一家旅店住下, 夜色笼罩中我的学生何为就来了。原来, 何为在拉孜县中学从教三年后, 调整到上海市援建日喀则的一所学校, 学校的名字叫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 是一所正在筹建中的学校。何为在这所学校担任汉语文课程的教学, 同时担任学校总务主任。

灯光下, 何为的脸色黧黑中泛红, 和我看到藏民的脸色无异。在我的插话中, 何为诉说他在日喀则的生活。他说, 刚到日喀则拉孜县中学从教, 讲课时喉咙干涩, 软绵无力, 学生都来自很远的地方, 藏族老百姓把孩子送来, 都满含着期待的眼神, 虔诚地说着谢谢、托付之类的话。上课时, 学生们一个个抬着头, 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 眼睛纯净得像清洗过的蓝天, 眼神中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依恋。何为说他与当地的领导、教师和学生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一起喝酥油茶、青稞酒, 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难题, 学生们一起谈学习、谈理想、一起做游戏, 已感觉到自己已经融入到他们中间。何为说他接受学生家长的哈达时, 感到一次次的震颤, 被人需要、被人信任, 给了他心灵的慰藉, 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和温馨。这厚重的爱是心灵的滋养, 是快乐工作生活在藏区的原因。何为说他结婚了, 媳妇也在日喀则工作, 正在坐月子, 生活自满自得。说话间, 在日喀则市城里工作的其他煤师院的毕业生也都来了, 有的还带着媳妇。会面用一个词来形容, 这个词是“亲切”。

第二天一大早, 何为来接我们, 邀请我们一定去看他工作的学校。学校正在筹建中, 何为把学校的每栋建筑以及他的学生介绍给我们。何为介绍时的神态, 有如数家珍般的得意, 甚至有一些在老师面前的骄傲和炫耀。何为说他会在这里认真工作的, 为实现自身价值, 为母校的关怀和荣誉, 为了满足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而尽心尽力。

何为在日喀则的从教生涯不是我们在新闻媒体中看到的“援藏”。“援藏”是指从内地到西藏工作几年按照政策规定仍回内地工作, 而何为他们是在西藏就业。

何为的观念是, 想法决定活法, 不论在哪儿工作, 薪酬能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 能够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被尊敬, 就足够了。

篇4:在那遥远的地方

从口音听出他不是当地人,提起他当年职业选择的往事。李艳军笑着回答:“2006年大学毕业,我响应国家号召,做了一名西部志愿者来到这里的。”平实的语言透出当时的热血沸腾。他说:“我是山东人,在山东财政学院毕业后,之所以选择相对贫困的西部地区,是想体验一下最基层的生活。当时想,地方小,可以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抱着这样的梦想,我来到这里。其实新疆的生活环境比我预期的好,不瞒您说,当时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连日用品都带足一年用的。”

他说:“选择西部工作是想做一个过渡,2001年大学扩招,2006年我大学毕业时就业压力非常大,当时想把到西部做志愿者作为一个缓冲,同时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到发达地区发展。”

西部志愿者为期一年,工作一年后可以返回,当时许多人选择返回城市工作。李艳军并没有离开这里,他告诉记者,2006年参加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来这里的共有12人,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他选择留下,是因为他发现自己适合机关环境,虽然这里地方小,因为是旅游景区,经济发展不错,自己发展空间很大。他认为自己挺适合在这样的小城市发展。

在李艳军看来,财政工作不比其他工作,需要懂财政的专业人才,当时从学校毕业首先进入了国资中心工作,认真学习业务是首要任务,刚从校门出来,自己缺乏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工作起来容易出现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因此,他觉得需要去不同岗位实践,既了解和掌握更多情况,也与当地人民建立良好关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正好全国都在推行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乡财局正好缺人手,李艳军便主动请缨要求调转。他说:“这次调动,使我有了深入接触当地情况,了解基层的机会,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

李艳军之后又到财政局的综改办、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工作过,对各项财政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

其实在工作3年多后,李艳军也彷徨过,作为独生子离家太远,父母年龄越来越大,实在不方便照顾。当时他也想过,要不要回老家山东找份工作。他看到在大城市工作的同学,几年过去了,都发展的特别好。这对李艳触动颇深。

李艳军仔细一想,认为自己适合这份工作,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几年下来爱上了财政工作。在体制内工作的他,小心翼翼地说:“自己没有过高的目标,只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李艳军表示,像我们这些新时期成长的一代,没有经历苦难和艰辛,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参加工作后,面对工作任务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群众意见的压力,心理难免不顺心,非常需要社会的关心和鼓励。“当时领导找我谈话时,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领导激励我,只要努力,在哪都能有所作为。”之后李艳军被调到办公室工作,领导的关心,给他很大动力,也给他吃了定心丸,现在他对工作充满热情。

李艳军开心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结婚了。

篇5: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文

在广阔的操场上走着,看他们一团的坐在一起玩着、追逐着。而我却在那里孤独的转着,没有人走过来和我说话,心里赶到难过。在宽广的平地上走着,如轮回般。忧郁的表情显在脸,没人注意一圈,两圈……我突然觉的自己像一个外来星球的人,听不到也感受不到。

天,渐渐暗了下来。“滴——滴——”雨来临了,在操场上的人群散了。但他们挤着雨伞,似忽很快乐呢。可却没人叫我一起,雨,如散落的沙,无声的落下。湿湿淋淋的打在我的脸上,浸湿了我的衣服,头发飘散着,坐在阶梯上。安静的淋着,雨打下来是那样的冰冷那样的无情。这,已经麻木了,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自己,抬头望着那湿阴绕雾的天空。只能感到世界的现实,绝望与残酷。

篇6:在那遥远的地方初三作文

山川失掉了日落前艳丽的色彩,又是一个闷热的夜晚,又是一个漫漫长夜,书海中的航行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

听说淳朴的东西时时能引发他人的情绪。窗外的歌声又一次证明了这个观点。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耍耍筷子洗洗碗……

依稀记得每晚挑灯夜战之时,对面楼房的窗户也时常透出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好像在朝我微笑,对着我轻声呢喃:时间一定要抓紧咯,你瞧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也依旧奋笔疾书。老人的微笑弥漫在他的嘴边,浮现在我的脑海,是慈祥的,是善意的,是经得起岁月沉积的。

今夜这样一个蝉声四溢的夜晚。老人的房间里被泛黄的灯光所笼罩,那绿色的军大衣像被点亮的星辰般耀眼,它把我的目光都吸引过去,它在静静地诉说着老人心底最深刻的记忆。老人的房间便像只小小的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伴随着早春的雨露而点灯,伴随着雪夜的幽静而落幕。

此刻,老人正戴着耳机。嘴里发出的声音虽含糊不清,但是最清晰的是那句:常回家看看。

那一刹那我无语了,只有嘴唇勉强跟上老人的步调唱着那首常醉人心的歌曲,那被老人的手紧紧攥着的小小收音机,那如湖面渐渐被风吹散而泛起的密集涟漪的双手,我开始跟不上老人口中的音调,那即便含糊不清也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音调,环绕在这燥热的空气里,围着桌上的古香古色笔筒转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跟着时光静静的脚步一每天地抒写着老人这颗平静的心。

不自觉地想起了电视上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位母亲做好丰盛的饭菜等待儿女风尘仆仆的归来。儿女却都因有事儿没有回家吃晚饭,母亲淡淡地说了句:忙,忙点好啊。

忙,忙点好。

也许没有这样的切身经历,是很难感悟到那样一种落寞的心情;没有经过岁月的洗濯,又怎么能那么深刻的.懂得世间最重要的东西在哪里。

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追逐时代的脚步,习惯看人间的是是非非无动于衷,习惯了不择手段去牺牲一些东西用来得到另一些想要的东西。是因为适者生存这简单的但是如铁一般的定律,还是因为浑然而成的疑惑着人心的人性二字。

有太多太多太耐人寻味,有太多太多让人疑惑,到头来是否只是一场空?可耳边呼啸而过的一阵阵呼声又时刻提醒着现代的人们,就是这样一个年代,就是这样一个不卖力不行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年代。

就是这样一个年代,就是这样一个酒绿灯红空气腐朽糜烂的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属于我们现代人的年代。

篇7:在那遥远的地方作文700字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仙境,有着梦幻般的色彩,我的家乡—本溪满族自治县是个繁花似锦、溪水长流的美丽县城。

每当节假日,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欣赏着,陶醉着,沉浸在这醉人的花香下,清爽的空气里。的确,家乡优美一人,温暖惬意的山水风光,是让人身心愉悦,仿若身处幻境。

素有“东北小黄山”之称的关门山,那里一年四季美如画。春天,层叠的峰峦散布者芳香的气息,带来欢乐和希望百花齐议,争奇斗艳,绚丽多姿;夏天,数目茂盛,青翠欲滴,连荫丛丛,最美的要数本溪的市花“天女木兰”了,乳白色的花瓣,嫩黄色的花蕊,风吹来,好像天口的仙女,在花丛中若隐若现,星光闪闪。秋天,关门山的枫叶红了,就是四季中最美的时刻,枫叶的颜色更是深浅不一,深红的,浅红的,每片枫叶都在极力展示自己的色彩,冰爽的`秋风吹过,一片片树叶随风轻扬,像一只只红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热情洋落,柔美无比。冬天,关门山一片白雪皑皑的景象,树木积满了白雪,去掉了浓妆艳抹,换上了素装银裹,想的晶莹洁白……

“九鼎铁刹,道法自然”家乡有一座仙山叫铁刹山,山中丛林密闭,风光奇丽,山中有一座老子像,座下是一卷道德经,体现了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从山顶看去,老子座前的广场是一个八卦图,柱子上刻着“二十四孝图”,展现神奇秀丽的同时,大型雕塑,绿地广场,突出道家文化,绿色散发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一顶顶升高形成铁刹山险峻的地势,形成独特的风景。

河,最难忘的就是太子河,河水清澈明净,有鱼儿畅游其中,有游人来此观光,河岸边上清凉爽快,草地松软舒适,漫步其中,休息静心,真是惬意极了。不仅如此,这里流传的传说为美丽的太子河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当年努尔哈赤还是太子时,经此地游玩,后文业,当上皇帝,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条河改名为太子河,历史的沧桑与岁月的利痕让这条母亲河更加迷人。

朋友,你可知满乡的水洞?那是世界上第一长的暗河,原名“谢家崴子水洞”,它包括旱洞、水洞和外流洞。河流纵横,山水环绕,传说是吴均建造的“紫霄殿”,是用来避暑尘量之地。如此可见此地魅力之大。旱洞中,有龙潭有史前五兽,水洞中更是钟乳成林,石笋如云,在装饰灯的映衬下色彩斑斓,星光闪烁,无比其妙,别是一般风情蕴藏其中。

篇8: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

现代杂技中经常出现舞蹈与杂技融合的现象,特别是具有商业性质的晚会。为了赢取更多的利益不断创造新的舞台表现形式,舞蹈与杂技的融合给予他们新的希望。2008年央视春晚中的杂技节目《东方天鹅》这部作品之所以成功在于寻求到了一个最佳切入点,完美地利用芭蕾舞的高雅与柔美使杂技具有唯美的意境,使高超的杂技在这意境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二、《在那遥远的地方》中舞蹈创作在杂技中的作用

在创作杂技剧《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过程中,我们想到了以舞剧的思维方式对杂技进行结构的新思考。经过讨论我们将这部剧分为五幕。通过舞剧的形式将杂技与整个故事的情节线结合起来。

一幕青梅,前半段主要表现两位主人公年幼时两小无猜的爱恋,因此,在创作思考时我们加入了男女主人公双人舞的片段。运用舞蹈化的表现形式将两人的情意与杂技用的弹球紧密联系起来,使杂技不再只是一味的表演技术技巧。通过双人舞蹈动作的铺垫,令主人公手中的球具有深刻的意义,成为连接整部剧的线索。同时也使表演者的肢体变得灵活,更好的诠释剧中人物的情感表现。

二幕印象,表现男主人公前往西域途中的美丽景色与无限风光。起初只是运用杂技“滚灯”来展现西域风情,由于“滚灯”只是单纯的杂技技术,不能充分体现西部风韵。所以创作过程中加入了有一定民族风格的,女子持灯舞蹈的舞段来配合“滚灯”技术。少女们手持明灯形成三道弯的身姿,在那摆臀扭胯间无不透露出婀娜多姿的异域风情。也起到了美化舞台与时空转换的作用,使整个画面充实而又饱满。

四幕风雪,要表现的是在恶劣的环境下主人公依然坚定不移地守护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产生了加入红色手套舞段对这艰苦的环境进行铺垫的想法,演员们手戴红色手套进行舞蹈犹如勇士们一颗颗炙热的心,在雪白的衬托下显得那样的顽强。经过这些对环境一层一层的铺垫,使主人公鞠躬尽瘁的兵团人精神得以充分显现。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断的琢磨与思考,最终认识到舞蹈能够对杂技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将舞蹈运用到杂技中,增添了杂技的寓意

舞蹈,它是一种赋予目的性、形态性、表情性的情态运动模式。它产生于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一种经过抽象、浓缩、提炼的,在肢体演变、表情能力上极为独立的表现型艺术形式。所以我们常说舞蹈是具有一定寓意性的,它蕴含着编导与演员平日里的生活积累与体验,是一种能准确表达内心情感与品质的特殊的肢体语言。杂技的技术可概括为高、难、险、奇四个字,我们不难看出杂技节目是各种极限肢体动作的组合,然而这些高难度加高难度的积累必然会带来杂技艺术的局限性和极限性。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中探索,找到了身为姐妹艺术的舞蹈。它运用巧妙的构思来表达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把人体文化深刻的意蕴运用到了极致,给杂技带来了生机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二)将舞蹈运用到杂技中,使人体动作表现更具美感

舞蹈主要是依靠人体富有风格的韵律,充满感情的动作、姿态、表情等手段来刻画人物或表情达意。运用舞蹈队形的调度在舞台上组合成完美的构图,舞蹈还擅长表现各种民族风格,将观众带入艺术审美的领域,感受美的氛围。由于杂技艺术的特性,为了能够成功表演,演员甚至无法顾及自身是否具有美感,难免会影响作品呈现在观众眼中的完美程度,这时舞蹈就起作用了,运用舞蹈对人体动作的审美认知与审美要求,对杂技技术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规范,提高了审美境界。把舞蹈艺术中的形态美、画面美、韵律美融入到杂技艺术中,在剧情的依托下更是增添了独立的欣赏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伴随在现代社会当中,日益发展的文化建设,使民众对新艺术形式的追求有着强烈的好感,所以迫使舞蹈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世界多文化的发展战略也促进了各类艺术的相互融合与借鉴。

摘要:在这个倡导多元化的新时代中,艺术的创作界限一再被模糊,人们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偏向于追求新鲜刺激的感官体验。因此,舞蹈与杂技之间的跨界也顺应着时代的发展。舞蹈与杂技的融合,丰富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形式,增添了杂技本身独立的欣赏价值,给人带来无限的精神遐想和艺术享受。

关键词:舞蹈与杂技,审美需求,多元化,美感,视觉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9.

[3]仝妍.舞蹈艺术与价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3.

篇9:在那遥远的地方

后来,老张邀请我一起去跑跑南疆。老张在克拉玛依油田工作,是个一直狂热的业余摄影师,很多年前刚有网络的时候,他正准备出一本禾木风光的摄影集,在“色影无忌”上找人设计封面,我一时手痒,给他做了一个,就此认识。后来他跑来深圳印摄影集,我们就见上了,特别厚道的一个人,老脸上总是挂着一丝羞涩的笑容。他说还没见过海,就带他去海边看了看,还忽悠他喝了三口海水。他后来说,味道不错。我说,南疆会不会很乱,会不会有生命危险。他说,没事,去吧。然后他策划了一条线路,从喀什到和田,然后横穿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再翻越天山回到乌鲁木齐。我大惊失色,塔克拉玛干?不会有生命危险吧?会不会在沙漠迷路?会不会没水喝?会不会走到半路汽车没油了?他说,没事。然后我就半信半疑地订了去乌鲁木齐的机票,飞6个小时,好遥远,其实还一直是很担心,还专门去买了个超大号能装3升水的水壶。乌鲁木齐转飞喀什,老夏和老崔开着车来接我们。

他俩在乌鲁木齐做生意,也是土生土长的汉人,都是高大胖子,看起来很能打架的样子,看到后我放心了不少。老崔说,我们其实就想借这趟减减肥。我稍放下来的心,又提起来了。但后来也没见他们少吃,回到乌鲁木齐的时候还是那么胖。老夏还带了一车尾箱的衣服,说要送给遇到路上的牧民,都是些御寒的大衣之类的。

老张负责找路,老夏、老崔负责开车,我只负责我的3公升水壶,后来那壶还是被我不小心忘在于田或麦盖提某家小旅馆里了,那时还没到塔克拉玛干呢。然后我们出发,新疆真的好遥远。路很直,车子很少,老夏、老崔开车开疯了,每天能跑七八百公里。刚开始看到雪山草原羊群,会“哇”地大叫一声。到后来完全麻木无视。路上经常跑半天不见人,每次终于碰到一个放羊的,或者戈壁上孤零零的一户人家,都要很高兴地聊一会。有时完全搞不清楚对方在说什么,互相微笑一下也很好。地理距离远了,陌生人的关系反而异常贴近。带路的老张,是个路痴,搞到经常站在大漠上,拿着手画的乱七八糟的地图茫然四顾,就差举起个舔完的手指辨别风向了。这时,我和老夏、老崔通常就会很同情地,默默凝视着他。然而会发现,无论我们问路、找陌生人帮忙,或者别人找我们帮忙,都很少会说谢谢。通常是,完事之后,说,就这样吧,挥挥手告别而已。虽然不是太礼貌,但是一点都不娘娘腔,很酷。在新疆,帮陌生人一个忙,是很天经地义的事。开始时,遇到维吾尔族人,或者其他少数民族,都会有点忐忑,没两天就发现这样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所有的误解,都源于陌生。在新疆,无论哪个民族,他们的淳朴直爽、热情开朗和可信任程度,一直都在。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却有最淳朴的人心。旅程结束后,我们在乌鲁木齐的街头喝酒,老崔摇头叹息,这次减肥计划落空了啊,下次我们去可可西里吧。老张说,以后早餐不许吃手抓羊肉,严禁一顿吃一只馕。我说,那什么,再……再再喝一杯。写到最后才发现,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1939年在青海湖边写来送给卓玛姑娘的。

从喀什出发去塔什库尔干,要走314国道,这是中国最美的一段公路。这个最美,是我自己定义的。其实也不是没见过雪山和草原,但一路几百公里密密麻麻全是雪山,就很难见到了。一路都是整齐平坦的柏油公路,像新修好的一样,就像《汽车总动员》里闪电麦昆新修好的水箱温泉镇的那段路。在这样的公路上飞驰,确实是一种享受。几乎没有什么车辆来往,偶尔会遇到一个两个骑着马或者驴的人,在公路上慢慢地走,以我的眼力,根本分不清是哪个少数民族。于是随机的,有时用刚学会的维吾尔语(两句),有时用哈萨克语(一句),跟他们大声打个招呼,他们通常都会微笑地看我一眼,然后给我一个奇怪的表情。老夏说,别叫了,他们是柯尔克孜族。一个我很陌生的民族,他们的发源地是中亚花剌子模国,对了,就是郭靖做金刀驸马时,在冰川上搞攀岩极限运动的那个遥远苦寒的地方。

314国道,一路攀登帕米尔高原而上,这里途经的地方,古时叫葱岭,历史上张骞、班超、玄奘、马可·波罗反复爬来爬去的著名地方,翻过葱岭就是四海的西海了,古人四海之内的“天下”,边界就在这里。历史上,这条路很难走,号称“血谷”,最早的旅行家周穆王驾着8匹马来到这里,来见西王母,交换手信,顺便确定下华夏的边界。后来这里成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国的古代文明,伴着驼铃马帮,由这里走向西方;西方的古代文明,亦由这里来到中国。唐玄奘取经回国,途经这里,逗留数日,对当时我国西域在这里建立的城邦国“朅盘陀国”进行了考察,于《大唐西域记》中用《朅盘陀国》,记录当时这里的文明。还有传说,在唐僧西天取经之前,曾有一个多达万人的商队因遇暴风雪而全部死亡。至今还有人孜孜不倦寻找那支商队丢弃的宝藏。找宝藏就算了,然而看着就竖在路边、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雪山,加上帕米尔高原上的空气稀薄,难免就有一种灵魂被洗礼的幻觉。终于走到慕士塔格峰下的时候,我不断升华的灵魂已经被洗得快掉皮了。老张说,你是风光“菜鸟”,拍这种等我来,你让一下。我含恨,为报一箭之仇,等我们跑到雪峰下卡拉库里湖畔,在草原上的柯尔克孜牧民家做客时,我对老张说,你是人文“菜鸟”,拍这种等我来,你让一下。

塔什库尔干县城,这个中国的边境县,整齐干净,汉人甚少。虽然是夏天,空气却是极清澈干净,住在县宾馆里,推窗就可以看见雪山,不过一路早已经看吐了,直接无视。老夏有个县城塔吉克族公务员朋友,说是朋友,其实也就是一面之缘,连他手机号码都没有。于是跑到县政府直接打听,还真在,阿布拉江小跑出来,是一个圆脸满是笑意的大叔,也很高大,他说,来了啊,不上班了,到我家喝酒去。我有点忐忑,悄悄问老夏,不喝行不行。老夏说,喝吧,不上头。还好,是先吃饭再喝酒。先是杏子和西瓜,很甜,然后是摞得高高的馕和撒子,很香,然后是冻得凉凉的、稠稠的酸奶,很酸。之后才是正餐,先是烩菜就馕,塔吉克人叫“库尔塔克”,里面有羊肉、萝卜、白菜、粉条、西红柿,太混搭,吃不出什么味道。然后手抓肉,小羊肉嫩香无比。阿布拉江大叔说,先来个“白加黑”——就是羊油夹羊肝,好肥腻。然后是手抓饭,拉面,此时已经极撑,只想回去睡觉了。然而,酒上来了,高度酒,60度。一入喉咙,就像野火般熊熊燃烧。阿布拉江大叔说,这里晚上温度零下,你不喝睡不着觉。他开始逐个一杯杯地向每人敬酒,一圈结束再来一圈。喝了三五杯,我已经感觉化身高原上的雄鹰,在帕米尔的上空飞舞了。趁着酒意,阿布拉江大叔开始教我们跳塔吉克族的“雄鹰舞”,可惜我们跳得都有点像日本相扑。酒后,走在街上,见到好多盛装的塔吉克漂亮女孩三三两两地往文化广场走,我以为是喝高了,定睛一看,原来不是幻觉。那晚正好有县里的文艺汇演。趁着酒意混了进去,节目很精彩,微醺的夜晚美妙难言。那酒居然真的不上头。

深夜回宾馆的路上,静到令人发慌。清寒的小城一隅,夜风凛冽,还好满月光辉略带暖意。躲在厚厚的被子里,一夜都是带着青稞味的甜梦。

篇10: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六年级作文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城市叫图木舒克。这座毫不起眼的城市坐落在新疆的南部。虽然图木舒克很小,小得在中国地图上找都找不到,但它却是个独特、有趣的城市。

车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滩中行驶着,宽广又笔直的柏油路像一条巨蛇在茫茫的戈壁滩里“爬行”。车子沿着道路慢悠悠地走着,两旁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向我们招手,整整齐齐地列队迎接新的朋友。过了一会儿,我看到的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一片“天蓝色”的“海洋”。这奇怪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力。我问妈妈:“这些天蓝色的板子是神马东东?”妈妈告诉我:“这些板子会把太阳能储存起来,然后再慢慢转化成电能,最后把这些电输送给附近的市民或者工厂。这样发电既节能又环保。”头一次见到太阳能板的我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走着走着,我的眼睛又出现了一片“纯白色”的“森林”,看到这座“森林”,我的眼睛顿时放出金光闪闪的光芒来。一阵凉爽的.风吹来,“森林”中的“白色叶片”便一起朝一个方向旋转、滚动。好像有人在控制它们似的。这是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给老百姓带来方便的工具呀!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风能发电机组”。

到了姨妈家,哥哥说要带我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听说要出去玩,我便来了精神。哥哥带我们来到一个已经完全冻结的冰湖上,湖上很多有小孩子在玩耍、嬉戏。有三个顽皮的孩子,用石头砸碎了一些冰块,水里的小鱼欢快地钻出了水面,快活地跳跃着。等小朋友走了,我们走过去看了看水里的鱼儿们。他们看起来似乎非常开心,哥哥把手悬在空中,用力一抓,就被他抓住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

篇11:在那遥远的地方教案

泉河头镇中学 主讲教师:刘雅萍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四)》,本单元是上学期《神州音韵》栏目的续篇,在学习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初中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神州音韵》栏目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感受、体验我国不同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了解民族民间音乐题材、形式等,进而认识到民族民间音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学生分析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本单元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唱曲目,本课选用了有浓郁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民歌。培养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注重严谨的咬字吐字以及气息控制,提高演唱技巧和水平,正确传情达意。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演唱、聆听优秀音乐作品,建立正确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能够甄别日常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听唱、视唱、教师范唱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等问题,感受乐曲中的韵律。

(2)培养学生以积极心态去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

(1)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

(2)掌握歌曲演唱特点和咬字吐字方法,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技能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能开口唱,能演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时气息控制、咬字、吐字的正确运用,演和唱相合。

难点:歌曲音准、节奏、乐曲风格的结合与把握。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光彩夺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个歌曲片段,大家说说各是哪个民族的歌曲、歌曲名字是什么?

播放歌曲片段《青春舞曲》《北京的金山上》《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设计意图】让优秀通俗音乐走进课堂,贴近时代,引起学生共鸣。了解少数名族的音乐风格。

(二)讲授新课

1、作者简介

王洛宾(1913-1996),中国最负盛名民族音乐学家,被誉为我国“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搜集整理并创作了1000多首优美的西部民歌,将传奇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主要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汉》等。

2、介绍创作背景

1939年王洛宾老先生到青海拍摄纪录片,在这段时间里,他结识了一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名叫卓玛,他们一起在青海湖畔策马扬鞭,欢歌笑语,互生情愫,分别之后怅然若失,于是王洛宾老先生在思念中写下了这首不朽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3、欣赏歌曲,体会感情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是一首青海民歌所改编,曲调委婉抒情,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4、老师范唱歌曲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受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学唱歌曲一二段,注意演唱的基本姿势和高音处咬字吐字的处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唱习惯。a、歌曲一共分几段,几个乐句? b、视唱歌谱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视唱技能的练习。c、复习变音记号 d、学生打最高音处的节奏

e、讲解咬字、归韵。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咬字吐字不准确的问题。如:在歌唱时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以及初中段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咬字吐字问题。中国汉字拼音是由声母和韵母构成,唱歌时要多关注韵母,比如“方”—fang,在演唱时声母f要短促,快捷地过渡到ang上,这就是声乐中的归韵。

【设计意图】讲解歌唱中咬字吐字,简单发声练习,提高学生演唱技能、技巧。

6、学生分组拍手带节奏朗读三四段歌词

【设计意图】学生对歌曲中“非音乐因素”的理解,激发其演唱热情。

7、学生演唱三四段

8、学生完整演唱整首歌曲

9、观看幻灯片,请思考:歌曲是如何描绘姑娘美丽的? 出示一二段歌词

10、一二段与三四段的区别是什么?

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青年对姑娘真挚 的爱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歌曲情绪,深刻理解歌曲绪。

11、找四名学生演唱歌曲1—4段

提示学生唱出歌曲风格,把握乐曲浪漫、幽默的情趣。

(三)课堂小结

篇12:在那遥远的地方短篇诗歌

一朵雪花落在远方

比远方更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一只雪鸟停在树枝上眺望

鸣叫,声音逐渐喑哑

洁净撒向天空,希望随夜晚抵达

仿佛一个悠长的`梦

覆盖了寒冷的冬天

手捧雪花遥望天空的人

渴望风的拥吻,渴望把温暖抽成丝

飘展成季节的意象

远方变得越来越模糊

一场爱意正在悄然萌发

除了盯紧你的远方,还有铺天盖地的苍茫

篇13: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们的家,在那遥远的地方。”父亲指着家里墙上的“桂林风光”挂图,又一次重复着这句他说了千百遍的话语。我们家刚从四十平米的小房搬到这座新居时,父亲就小心翼翼地挂上了它。看他那仰头欣赏的神情,我不禁嘟起嘴来:“就是一张画嘛,搬了新家,也该换了。洁白的墙上有这么一张泛黄的……”“不换!”父亲提高声调,“那是家乡的景色,家乡来的啊……”吓得我硬生生把要说的“不协调”三个字咽了回去。

其实,父亲的家并不在山青水秀的桂林,而只是广西偏远的一个小县城。小时我也回过那里一次,记得下了火车我不断地抱怨路远,坑洼难走,一辆小巴颠得我晕头转向,到处脏兮兮,乱哄哄的,哪有半点“桂林风光”上的影子?我说:“我不喜欢这里,我要回家。”父亲怒斥:“这就是你家,你爸就是这儿来的!”我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激动。

但是,在那里,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田野、庄稼地、老黄牛,父亲的兄弟们,他们都比父亲黑瘦得多,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爷爷奶奶——我的血脉至亲。

那一年,我九岁。

后来,有一次,三更半夜我被父亲摇醒,去接听一个远方来的电话,有两个苍老却十分洪亮的声音,争抢着话筒只要对我讲一句“孩儿呀,好吗?”我抗不住瞌睡,只懒懒地道:“好,好呀。”便把话筒推给了父亲,心里还讥讽父亲说:省几个钱睡觉去吧。

父亲一脸的不高兴。

的确,那时的我还不能理解父亲的心情,父亲的根在那里,父亲从中国最南面的小镇、怀揣爷爷给的一百元钱,来到北京上大学,其间没有回过一次家。后来与妈妈结婚后回过—次家,然后又是十年,十年没有回过家,没有见过生他养他的父母和从小陪伴他的亲人们。听母亲说,我四岁时父亲取了小半年的工资,兴冲冲说要一家三口回家过年,可通了电话,奶奶却说:“省了吧,几百块呢。”我能想象得出,一个年迈的老人多希望见到她的亲儿、亲孙女,可这希望却被干山万水阻隔了,被不容易挣钱的生活打断了。

现在,我们一家买了舒适的软卧火车票,父亲却依然是坐硬座时的那种姿态,透过车窗遥望那依稀的小镇,也许在他心中,那是最美的地方,是他的梦想放飞的地方。而且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篇14: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优美散文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柔美、闲适、宁静的小镇……

这是一个边陲小镇,远离城市的喧嚣,这个小镇平静而祥和,没有大城市里的重工业污染、汽车的鸣笛和尾气,空气无比的清新。每天早晨小镇的人们总是起得很早,第一件做的事是打开窗户,让新鲜的空气在房间里流动,站在窗前大口大口的呼吸着,一呼一吸,享受着鲜活的氧气。感受氧气的的活力,吐纳间读出万物生灵的愉悦,感谢着上天的恩赐。

春回大地,小镇笼罩在绵绵细雨中,雨垂直地滴落下来,仿佛一扇雨帘,雨幕茫茫。雨过之后,万物复苏。春草如丝般生长,嫩绿的`大地闪烁着一些其它的颜色。原来,那是春花怒放。树木发出嫩绿的新芽,微风一吹,摇曳在风中宛如春姑娘刚从冬中醒来,伸着懒腰,打着哈欠。一眼望去,有一种融入大地的感觉,油然而生一股别样的情怀,身体好像注入了绿的活力。小镇的母亲河绕城而流,春风和煦,母亲河荡起层层微波,水清可鉴,两岸绿树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是绿的,呈现一派柔美的自然。漫步在母亲河岸,别具一番柔和的惬意。

夏意正浓,小镇烈日当空,小镇的人难免有些郁热沉闷。但这浓绿的夏还是别具风韵。田野间,小镇的人们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田埂间忙碌的穿梭着,挥汗如雨。那深浓的绿色首先映入眼帘,那是小镇的人们用汗水灌溉出的希望。好像“绿”也会长,由嫩绿的小孩长大成为一个成熟的浓绿的少年,好美丽的夏!有时天气过热,万物得不到水的滋润,显得有些娇怜。忽逢大雨时,不仅是小镇的人在欢庆,就树木花草都在欢庆。尽情的享受着雨水的滋润。夏雨不同于春雨,春雨略显得娇羞,总是蒙蒙细雨,轻轻的。夏雨则显得粗狂、豪放和吝啬,要么就赌气几天不下雨,一下就是瓢泼大雨。小镇的母亲因此时而河水浑浊,时而碧波粼粼。让人闲适时可以坐在河栏上赏景,喝一杯冷饮配上这样悠闲的景色,无比自在。

秋风落叶,秋是一个忙碌而又寂寞的季节,小镇的秋也不例外。小镇的人们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稻田间,随处可见笑容。无垠的大地换上了一件金黄镶着绿边的羽衣。那绿虽然少却十分夺目。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秋换下的衣服。落叶铺满了道路,走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为这个忙碌的季节加了一首伴奏曲。唱出了人们的喜悦,唱出了秋的繁华,唱出了“绿”长大成人的生日快乐。但当黄叶纷飞时,人们心中有些感触,会回忆起往事。有些寂寞哀凉。

冬至寒来,因小镇是一个南方小镇,所以没有雪却也是寒气袭人。北方的冬是雪的世界,一片白色,银妆素裹分外妖娆,卸去金与绿的大地换上了素衣。小镇正好与此相反,小镇的冬是绿色的,那不同于一般的绿让小镇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也能感受到朝气。冬的小镇十分宁静,鸣叫了一夏的昆虫也都消寂了。万物生灵都沉睡了,小镇也睡了,一切都安静了下来。散步在大街小巷中,感受这“绿”色的冬,别具一番思绪。

这个小镇就是我的家乡,记忆中的让人留恋往返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失去了活力与清新,只剩下黑色的浑浊。那鲜活的空气不再诱人,反而让我有些畏惧。人们不再打开窗户享受着空气,让空气充盈生活,而是紧闭窗户小心翼翼。记忆中的瓦房,如今是高楼大厦,而那建造高楼的木材是一棵棵无辜的树木,它们曾是我记忆中的故乡的一部分。却因为乡人们的贪婪,故乡破碎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也逐渐出现在故乡的大街小巷,它虽好,但我不喜欢。每当汽车从我身边经过,那排气管排出的黑气好像恶魔要吞噬故乡,我仿佛看到了它淫笑的嘴脸。母亲河的乳汁被乡人们的欲望吮吸着,接近干枯。因为高楼大厦的建立故乡不再柔美;因为乡人们的欲望故乡不再闲适;因为汽车的到来故乡不再宁静。

篇15:在那遥远的地方散文诗

卸下疲倦的背囊,洗去一身的风尘,一张小小的车票,记载着一段旅程,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远山如带,蜿蜒在淼淼的湖的那边,西边天际燃烧了起来,如熔岩似烁金。

向晚的青海湖,霞光淋漓,湖面泛金,一层层镶着金边的蓝墨般的湖浪滚滚而来,扑打着岸边黑色的砾石。

晚风烈烈,扑沓沓,翻卷着五彩的经幡。

霞光渐渐褪去,夜色渐渐重了,云黑了,山黑了,湖黑了……夜,淹没一切。

风更烈了,湖水的`涛声更烈了,黑暗的深处,几点灯火明灭,那可是归航的渔船?

这画面成了永恒,在记忆里,在云的那边……

日月山,二郎剑,野马河,倒淌河,多巴,茶卡……祁连山下,油菜花如黄色的海,还有,留宿于青海湖岸的两天,扎西的客栈。

从西宁出发……走上青藏高原,海阔天空,净亮的蓝天飘着朵朵白云……公路无尽地延伸着,直到看见祁连山下亮黄的油菜花和蔚蓝色的青海湖。

阳光下,湖水像一面蓝色的镜子,映着云。

这蓝的湖水,这白的云彩,可以洗净你的眼睛洗净你的心灵。

路上,不时可见弓着背手摇着经筒赶路的藏族老人,他们白发苍苍,脸上的皱纹干瘪如风干了的枣皮。也有,一队接着一队,带着头盔裹着面纱骑着自行车驮着背囊的“驴友”,问他们,他们说环湖一圈,360公里,四天,或是五天。

稍作休息,他们又跨上车奋力沿着湖岸公路向西,向西骑行……

康巴汉子骑着马,牧着羊。

黝黑的脸庞,穿着紫红或黑或褐色的藏袍,或迷茫或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这些远方来的,花花绿绿的时尚的游人。

白羊星星点点散落在起起伏伏的高原草甸上……一群羊过来了,他们成群结队地通过公路,羊群咩咩的叫声,起起伏伏,我们停下车来……照相机追逐着骑马的牧人和他的羊。

路的两边,青青的草原,随风摇曳着格桑花,红黄蓝白紫,一朵一朵,一丛丛,一片一片。

海拔3200米的高程,云顶上的雪山,开满花儿的草原,裸露出的岩石,静立不动的牦牛,牦牛的身边还有滚毡的藏包……

开满花儿的草原上,似乎闻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声,似乎看到消瘦的歌手王洛宾游走在牧羊藏民的一座座白毡搭就的帐篷间……

成为记忆的是,傍晚,望着青海湖上空的晚霞,点燃一堆篝火,席地而坐,披一袭洁白的哈达,端一碗清亮的青稞酒,享受湖风的凛冽,享受着草与花的温软清香,享受着少女卓玛的多情的歌声,随风的悠扬:

菜花儿黄了

风吹到山那边去了

这两天把你想死了

不知道你到哪儿去了

黄河里的水干了

河里的鱼娃现了

不见的阿哥又见了

心里的疙瘩又散了

……

《花儿》随风悠扬……在那遥远的地方,天苍苍野茫茫

篇16: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初中作文

目光,定格。那幅刺绣上,金色的阳光缓缓流淌。那明耀靓丽的五个大字,雄劲的,柔美的,刚正的,清秀的,飘逸的,缠绵于悠悠山水间――家和万事兴。那个“和”字格外的引人注目,它仿佛在低声倾诉着什么。

低头,静思。记忆突然被卷进时光的流转,蓦地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小山村,回到了记忆里的夏天。

盛夏时节,我与父母一起回到了爷爷的老家“付家村”。虽说是夏天,可这里却格外凉爽。静静行云,悠悠蝉鸣,淙淙流水,片片碧绿,映入人心。爷爷奶奶欢天喜地的迎接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一起,与周围的山水田园绘成一幅和谐的风景。

不一会儿,便有许多亲戚邻居来拜访,大家聊着家常,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善意的笑容,亲切的问候,让我们心中涌起一股温暖与感动。在付家村里,人们相处都十分和睦,很少有人会吵吵闹闹。记得有一次,有两户外姓人家因房子占地的事情而吵了起来,乡亲们纷纷赶来劝说他们,让他们莫伤了和气又伤了身体,在人们的劝说下,这两家不但和好如初,而且还更加懂得了和睦的珍贵。

我和父母一起到处走走转转,铺满了白石路的两旁是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原野。走在路上,云淡风轻,花香弥漫,时不时有在田里劳作的熟人给我们打招呼,走过来聊会儿天,温和的笑着。每一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份珍贵的东西。那便是“和”。

“和”正是我们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和谐、和睦、温和处事待人,俗话说:内睦者家道昌,外和者人事济。我们应该要奉行“和而不争”这个千古传承的家训家规。

还记得有一次上小学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起了矛盾,开始我们一直冷战,彼此之间也不说话,冷眼相待。课间时,我望着窗外那棵有三四楼高的大树,大树上有一个鸟巢,只听里面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虽然看不到,但我知道里面的小鸟一定很和谐生活在一起。澄澈的蓝天上,几朵祥云悠悠的`飘着,我倏忽间想到了我们家的家训,不禁十分懊恼和后悔,于是,我鼓起勇气,来到同学面前,说了一声“对不起”。这三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霎时间将我们俩之间的那座冰山悄无声息地融化了。心中的阴霾也尽数散开。“和”,让我守住了一份珍贵的友谊。这一次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和”的珍贵,让我懂得了“和”的道理与精髓。

祖辈们从小就在我们心中种下一颗“和”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生根、发芽、开出了梦一般的花朵,“和”之花,盛放在四季,盛放在人们心中。它伴随人们的一生一世,一代一代的传承。

篇17:在那遥远的地方

1913年出生于北京的王洛宾,自幼就受到京剧迷父亲的熏陶,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于他和西北民歌的结缘则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去西北旅行。从一位车马店女老板“五朵梅”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花儿”,并彻底被这种优美动听富有感情的调令所打动,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

王洛宾是最早开始下工夫挖掘民间音乐的人,特别是西部民歌,这是王洛宾对中国音乐最突出的贡献。王洛宾把民间歌曲的音乐语言和艺术歌曲的音乐语言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无差别的境地。他的汉语歌词,不但在节奏上、情绪上与原民族的曲调配合得非常紧密,还能够在汉语的韵律和语气上唱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别人难以做到和难以替代的。而且他善于抓住原民歌的本质色彩和特殊韵味,一经精心润色、加工,便成为适合自己艺术构思的再创作作品。因而,经王洛宾之手提炼出来的民歌,既保留有原来音乐的气质,又升华到专业创作的境地,达到雅俗共赏的社会效应。这是王洛宾作品长期被当作民歌,跨越时空久传不衰的根本原因。

王洛宾的西部民歌,以独特、热情、奔放、粗犷、热烈、坦率的音乐气质,以跟汉族民歌绝然不同的审美特点,受到汉族人民的喜欢。它带有大、小调的风格,非常独特,以淳朴、热烈的音乐表达与巨大的审美力量,为中国音乐的宝库增添了一份异彩。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艺术歌曲比喻成一顶艺术皇冠,那么王洛宾的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就可以说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是王洛宾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给国人留下的一份最宝贵的音乐遗产。它就像是生长在草原上,开放在草原上的一朵鲜活的花,永远散发着静静的幽香。

提起那首众人皆知的《达坂城的姑娘》,其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曾经有人质疑那句歌词“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认为带上妹妹是不符合逻辑的,应改为“带着你的伴娘”。王洛宾在解释时不无幽默地说:“当你了解到这个民族(伊斯兰教)一夫多妻制时,那么,就不会提出‘带着你的伴娘’来了。要是开个玩笑,还可以‘领着三个妹妹,赶着那马车来’!”正是这样的幽默和对细节的留意,使他的歌曲一首比一首动听。

篇18:在那最遥远的地方初中作文

茅坪回族镇初级中学

黄 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感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演唱、聆听优秀音乐作品,建立正确音乐审美观,培养学生能够甄别日常生活中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听唱、视唱、教师范唱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歌唱中音准、节奏等问题,感受乐曲中的韵律。

(2)培养学生以积极心态去演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

(1)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

(2)掌握歌曲演唱特点和咬字吐字方法,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声乐技能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学生能开口唱,能演唱。(3)了解王洛宾先生及其音乐作品。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演唱歌曲时气息控制、咬字、吐字的正确运用,演和唱相结合。

难点:歌曲音准、节奏、乐曲风格的结合与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更是光彩夺目。接下来视听三首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播放歌曲片段:江苏民歌《茉莉花》、陕北民歌《信天游》、新疆民歌《青春舞曲》。

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三首乐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讲授新课

回答问题:请说一说你所了解的王洛宾,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你能唱上一两句吗?

1、作者简介

王洛宾(1913-1996),中国最负盛名民族音乐学家,被誉为我国“西部歌王”。王洛宾老先生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搜集整理并创作了1000多首优美的西部民歌,将传奇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主要代表作有《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2、初次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学生完整欣赏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曲是一首青海民歌所改编,曲调委婉抒情,表达了真挚的爱情。

3、请同学们朗诵一遍歌词,想一想:这首歌曲描述了怎样一幅景象?

4、介绍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

5、聆听录音范唱,回答问题:

(1)、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感情来演唱?

(2)、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句?

2个乐句: a、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b、人们经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6、学唱歌曲:

(1)、根据简谱演唱歌曲旋律。

(2)、跟随钢琴伴奏演唱简谱,注意变化音的音准。

(3)、试着填词演唱歌曲第一段。

(4)、欣赏王宏伟先生演唱视频,跟随王宏伟先生轻声哼唱歌曲。

(5)、讲解歌唱中咬字吐字问题

7、学生跟随伴奏演唱歌曲,注意演唱的基本姿势和高音处咬字吐字的处理。

8、提示学生唱出歌曲风格,把握乐曲浪漫、幽默的情趣。随着伴奏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三)、分析王洛宾先生收集的歌曲的美学价值。

(四)、拓展与欣赏:欣赏台湾摇滚乐团马蹄帮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著名歌手王力宏演唱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六)、王洛宾先生曾说过:我愿意透过音乐带给人们美的享受。那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齐唱歌曲,把美的享受带给更多的人。

上一篇:记忆深深作文下一篇:三问涟水住建局网络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