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小说

2024-08-03

妹妹小说(精选4篇)

篇1:妹妹小说

关于妹妹的作文:为妹妹鼓掌

妹妹刚出生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吃饭。可在8个月的时候,她就会说“妈妈”这两个字,让我、妈妈,还有爸爸十分惊喜,十分惊讶。在1岁的时候她说了一串话:“妈妈,爸爸,泡包。”妈妈说:“好,我立刻给你泡!”我在车上的时候,妈妈告诉我:“妹妹现在都比你聪明啦!因为她现在会说,‘妈妈泡泡’。”我说:“你每次都说囡囡(妹妹)棒,谁知道真棒,还是假棒。”我说着,又嘟起了小嘴,但心里暗暗地给妹妹鼓掌。

妹妹在15个月大的`时候,学会走了,最多走68步。不过在这之前,妹妹走路学得可辛苦了。14个月多几天的时候,爸爸、妈妈或我领妹妹走,她迈开步子,身体左摇右摆,像一个企鹅摇摇摆摆地走着。长到快15个月的时候,囡囡被我、爸爸或妈妈领着走,可以说已经比较好了!妹妹在1岁4个月大的时候,学会自己吃饭了。就说一下前几天吃的情况。妈妈把饭菜舀入碗里,再把碗放到小妹妹的小桌子上。妹妹就拿起勺子,一口一口塞进嘴里,吃得香喷喷的。妹妹真是天才,这么小就会说话,走路,吃饭,我为她鼓掌!

篇2:妹妹小说

美国文学从诞生到现在虽仅仅只有200多年的历史, 却有一大批对世界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美国梦”的根源可追溯至1620年。当年的11月, 30多名英国的清教徒乘着“五月花”号, 渡过大西洋来到了美洲新大陆, 成了最早移民美洲定居的人。正是他们的到来, 为以后深深扎根于美国人民心中的“美国梦”播下希望的种子,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开始开发这片新大陆。从此“权利平等”“人人都能成功”成为“美国梦”最初的口号。18世纪末, 美国西部发现了多处金矿, 人们从各地蜂拥而至, 去实现自己的“淘金梦”, 此时通过节俭和勤劳致富的“美国梦”变成了人人都能一夜暴富的“淘金梦”。美国内战时, 工业化进程开始, 贫富差距的悬殊, 使得人人渴望金钱财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一些大都市相继出现, 渴望金钱、渴望进入上层社会使“美国梦”充满了拜金主义色彩。然而, 在资本主义的美国, 贫富差距的扩大、地位的悬殊、种种残酷的现实使越来越多的人动摇了, 他们开始怀疑“美国梦”的真实性。这种状况从美国一些文学作品中可略见一斑。

2. 嘉莉妹妹的追梦和破灭过程

西奥多·德莱塞的小说《嘉莉妹妹》记载了美国工业化进程中人们追求“美国梦”的奋斗历程。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历史上,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由农村转为城市化, 他们思想中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受到了挑战和质疑, 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小说《嘉莉妹妹》生动地描绘了生活在美国下层社会的一个普通女子———嘉丽妹妹, 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而走出农村投身大城市为自己的梦想所奋斗的历程, 暗示了“人人平等”“通过努力奋斗就能获得成功”的所谓的“美国梦”的破灭。

(1) 第一次梦的破灭。在小说刚开始的部分, 主人公嘉莉正坐着火车离开乡下的故乡去投靠生活在大城市———芝加哥的姐姐。她最初的打算是找一份可靠的活儿先养活自己, 然后使自己全家都能从贫穷的乡下搬到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此时她的幸福观非常简单, 只不过“过过比往日好些的生活———她将是幸福的了”———这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乡下女孩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为了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而做的“美国梦”。在离开家乡时, 嘉莉的心里还是怀着对父母的依恋, 对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自己熟悉的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的。因为, 要从养育自己的父母身边离开, 从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大都市的环境中去对于一个只有十八岁、人生经验贫乏的少女而言可谓异常危险。然而, 少女的梦想是无限美好的, 即使前方道路坎坷, 也已不重要。前方的路已经选定, 她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憧憬起自己美好的未来了。在前往芝加哥的火车上, 比起对以后工作的设想, 嘉莉的脑子里更多的是对自己美妙前途的幻想。偶识的推销员杜洛埃更是把芝加哥描绘得有无限的吸引力。他的外表装扮首先就让嘉莉眼前一亮, “棕色毛料西装”, “同一布料的衬衫袖口”, “扣子是一粒大大的镀金扣, 嵌着称为‘猫儿眼’的普通黄色玛瑙”, 戴着“好几个戒指”, “精致的金表链”……这种用物质堆砌起来的时髦的外表, 以及鼓鼓的钱包, 让嘉莉意识到自己穿着的寒酸, 感觉到了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界线, 从而更激发了她对金钱的渴望。然而, 住到姐姐家不久后, 她立即意识到姐姐的生活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简陋的住房、寒酸的衣着让她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她好不容易在制鞋厂里找了份活干, 勉强糊口, 然而由于疾病和劳累的折磨她最终还是把工作给丢了。嘉丽希望能留在芝加哥继续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实现她的“美国梦”, 可是生活的拮据、姐姐和姐夫的冷漠使她感到自己无路可走。可以说这时的嘉莉心中的“美国梦”已经开始动摇, 她准备放弃梦想回农村老家。

(2) 第二次梦的破灭。就在此时, 她遇见了杜洛埃———那个她在火车上结识的推销员。他邀请她到豪华大饭店就餐, 给她买时髦的新衣服, 带她去剧院。这对于困顿的嘉莉妹妹来说, 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为了实现心中的“美国梦”, 嘉莉决定与杜洛埃同居。她认为杜洛埃能给她买漂亮衣服, 能让她过上好日子, 她甚至觉得自己是喜欢他的。事实上, 杜洛埃只不过满足了嘉丽的虚荣心, 又重新点燃了她追求“美国梦”的希望。在嘉丽看来, 只要能帮助她实现梦想, 不管什么手段、什么方法都是可取的。然而, 好景不长, 现实的生活又一次让她意识到推销员并不能让他过上幸福生活, 实现她的“美国梦”。所以, 当风度翩翩、衣着考究的酒店经理赫斯渥和她亲近时, 她再次激起了那颗蠢蠢欲动的虚荣心。她发现赫斯渥那身华丽的打扮无疑对自己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小说描写了嘉莉此时的感觉:“他那种神情是何等的温文, 他那高超的气概表现得何等动人。他对她产生的越来越大的欲望, 像一只温和的手一般抚摸着她的心灵。”显然, 赫斯渥优雅的气质、不俗的打扮深深吸引了她, 但更令她着迷的是他酒店经理的地位, 这实在比推销员杜洛埃的身份强出百倍。相比较推销员而言, 赫斯渥更容易满足嘉莉的虚荣心, 使她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头脑简单的嘉莉眼中, 华美的衣服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也是满足其虚荣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赫斯渥巧献殷勤的追求下, 在强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下, 嘉莉妹妹终于禁不住诱惑抛弃了她的情人, 与赫斯渥私奔了。此时的嘉丽妹妹已不再天真、不再善良, 她一心沉迷于追求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当中, 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表面看来, 嘉莉离开杜洛埃与赫斯渥私奔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实际上是她的爱情之梦破灭了, 也揭示了靠努力工作, 勤劳致富的“美国梦”的破灭。

(3) 最终的破灭。到纽约后, 嘉莉结识了邻居万斯太太———又一个对她影响巨大的人物。她从万斯太太身上感受到富人生活的奢华, 也由衷地羡慕万斯太太的舒适。此时的嘉丽虚荣心极度膨胀起来, 她羡慕万斯太太漂亮的衣服、豪华的住宅、舒适的生活, 同时也开始埋怨越来越寒酸的赫斯渥。工作受挫、生活拮据的赫斯渥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整日颓废在家里无事可做。此时的嘉丽已不再奢望赫斯渥能让她幸福, 相反, 极大的虚荣心使她害怕让好友万斯太太见到困窘的赫斯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 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跻身上流社会, 嘉丽妹妹毅然决定凭自己的年轻美貌和不俗的歌喉闯入演艺圈。最终, 历经挫折的嘉莉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外表与表演天赋, 在不懈努力下成了一位著名的演员, 身着时尚的服饰, 出入豪华餐厅、酒店, 过上了令人羡慕的无忧的舒适生活。而此时的赫斯渥却成了寄生虫, 空想、沉沦、抱怨成了家常便饭, 他与嘉丽的差距越来越大, 嘉丽毫无留恋地离开了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赫斯渥在贫民窟里用煤气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余生。而嘉莉的事业扶摇直上, 成为众人耀眼的明星。此时的嘉莉既获得了名誉, 又获得了金钱和地位。但她却时常感到空虚, 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 在寂寞和凄凉中, 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表面上看, 嘉莉通过努力在上流社会获得了地位, 过上了梦想已久的豪华舒适的生活, 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但是, 她并不快乐, 她感到了空虚、寂寞。她也知道, 年轻和美貌是自己唯一的资本, 当青春不在、美貌逝去时, 自己的成功也会成为空梦一场。嘉莉的成功是虚无的, 在夜晚来临时, 陪伴她的将是寒冷与孤寂。

3. 结语

随着历史的变迁, “美国梦”的含义一直在发生变化。虽然不同的人眼里, “美国梦”的具体涵义有所不同, 但“美国梦”的精神却一直扎根于美国人民的心中。“美国梦”不仅仅包括金钱、地位, 也应该包括亲情、爱情等一系列精神层面的东西。在20世纪初的美国, 贫富差距扩大, 下层人们拼命追求金钱、地位, 上层社会的人们纸醉金迷、贪图享乐。通过努力奋斗而致富的“美国梦”早已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它再也不能给美国人带来为之奋斗的力量了, 人们追逐享乐却最终得不到快乐, 从而也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的美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梦想, 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梦想可以去追求, 可如果追求的欲望过度, “美国梦”就会变成恶梦。从嘉莉奋斗历程来看, 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获得了成功, 但她为此付出了失去亲情、背叛爱情的惨重代价, 更为可悲的是, 最终仍实现不了她理想中真正的幸福。在小说的结尾, 我们看见嘉莉仍然坐在摇椅里摇荡着、低吟着:“坐在你窗边的摇椅里梦想, 你将永远独个儿渴望下去。坐在你窗边的摇椅里, 你将梦想你永远不会感到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2]史敏.破灭的“美国梦”——浅谈美国文学中的悲剧性“美国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3]西奥多·德莱塞著.裘柱常译.嘉莉妹妹[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篇3:妹妹小说

“好妹妹”出道刚3年,自称“十八线艺人”,却拥有一大批“死忠粉”。这次,他们的做法很有实验性——每张票只要99元,座位都是随机,结果3.7万张票在演出前半个月就全部卖光光。

这次成功,仰仗一种独特的卖票方式:众筹。它与传统演出最大的区别,则是打破阶梯票价,消灭高票价,以99元的白菜票价开票,随机发放座位派票。“好妹妹”本身也比较诗意地解读了“众筹”的含义:“我做不到的事情,请大家一起来完成。如今我们发一张唱片还是开一场剧院或者体育馆演唱会都可以正常完成,但是工人体育场演唱会是靠我们自己力量做不到的。”

9月12日当晚,演唱会如期举行,除了99元一张卖出的35000张票之外,还有2000张公关票发给业内人士。当朋友圈被无数的“共襄盛举”疯狂刷屏,音乐行业的人们很难对好妹妹登陆工体场这件事视而不见。时至今日,众媒体人讨论这样的疯狂究竟是“好妹妹”还是“坏妹妹”的热度依然不降。

卢世伟(《音乐周刊》主笔)

好妹妹乐队:99元的革命

99元检验的是你与你的受众有多远的距离,以及你准备把自己放在与它们多远的位置。单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好妹妹敢于第一个这样做了,并且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消费者,这就是具有时代开创和思路启迪意义的,这就是一场革命,足以载入华语乐坛史册。

9月12日晚,当何炅以表演嘉宾的身份登上好妹妹乐队“自在如风”工人体育场演唱会的舞台时,给在场3.7万名观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昨晚本来在跟朋友聚会喝酒,等12点雨停后我说要去工体排练,此时朋友们才意识到,原来好妹妹的演唱会是在工人体育场而不是工人体育馆。事实上曾与何老师的朋友们抱着相同疑惑的人,除了何老师自己外还有更多,也包括我自己——当好妹妹的经纪人奚韬先生第一次跟我提到他们要在工体开演唱会时,当时我还是抱着鼓励的心情,能在工体这样万人的体育馆开演唱会虽说有点挑战吧,但总该试试的,结果人家告诉我不是工体馆而是工体场。

当时我就傻眼了。

论资排辈,工体馆是好妹妹的极限

是的。歌手们在北京开演唱会,素来有个心照不宣的论资排辈的规模标准的:最早成为华人乐坛演唱会地标性的场馆,分别是首体馆和工体馆,都在1万人左右,能在这两个馆开演唱会,是对歌手在乐坛地位和影响力的一种强悍肯定。当然后来又有了鸟巢、万事达中心这样更大的场地,现在基本的规格标准是,首体馆、万事达中心这样可售座位在万人以上的场馆是属于一线巨星的,而可售座位在万人以下的工体馆则成为准一线歌手们常选的阵地,已经过了黄金期的昔日唱将或者正有待上升的新晋明星们则适用于北展、奥体中心这样2千人左右的场馆,当然一些小众分享型的歌手则会选择保利、五棵松M空间、星光现场这样的千人剧院和LiveHouse,再小牌一些的新人歌手或者独立歌手,则会选择500人以下的小剧场或LiveHouse,而像工人体育场和鸟巢这种可售票在3万以上的地方,则只有超一线巨星才可以在这里开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五月天,他们正是从200人以下的LiveHouse无名高地陪唱的小咖,一步步走过北展、首体馆、工体场,最终唱到十万人的鸟巢,最终成为华语乐坛当之无愧的天团。事实也多次证明,量体裁衣的场馆选择对艺人确实是很重要的,我们曾见证过好几位明星因为选择了体量过大的场馆而最终导致票卖不出去演唱会流产的案例。

以好妹妹乐队在当下乐坛的地位,按常理判断,工体馆应该是他们的极限,尽管之前他们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几场千人剧院规模的演唱会且场场一票难求。但好妹妹乐队实际上对自己的的民间和网络影响力还是颇有些信心的,也许从他们当初以开淘宝店挣到的2000元制作的首张专辑《春生》仅仅通过京东发售就卖出了8000张开始,他们就嗅到了这种自信。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发现,现在的音乐市场的环境现状是,在主流层面耀武扬威的艺人往往有名无实,实际愿意为他们掏钱消费的反倒往往不如那些只在民间活跃且保有小而明确的受众群的艺人。而这次工体场演唱会以众筹的方式决定能否举行,最终除2000张公关票外,35000张的实际销售也证明了他们有资格这样自信。所以,当奚韬在就他们的工体场计划向我咨询时,我说:做吧,既然你们已经打定主意不在意挣不挣钱,那索性就大胆地做一点对你们对歌迷对行业都有些实际意义的事情吧。

低票价,让更多歌迷接近你

实际意义是什么?对于歌手来讲,无论腕大腕小,终极目标其实只有一个:能获得更多愿为自己产生实际消费的受众。过去这个目标,主要靠专辑销量和演唱会票房,但现在专辑根本卖不动了,就只能拼演唱会了。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却主动被动地给它设置了太多障碍。首先在客观大环境上,从票价上就先拦住了一大批受众的消费欲望。有数据显示,中国人月均GDP只能买6张门票,而美国人月均GDP可以买55张,中国演唱会的票价已经成了全球最高的了。然后主观意识上,从歌手到观众又会想当然地觉得谁配在哪里开唱谁又不配哪里,很多优秀的小众歌手恐怕自己心里就先认定了能唱个愚公移山就已经很知足了,甚至觉得我的歌倘若有超过1万人听,那就是在抽我的脸了。我们先自己把自己各自圈在一个保守的套子里,自己不屑不肯或者不敢去做,也不屑不忿于他人去做,导致大部分人一直离他的实际消费群体距离很远。

好妹妹这次的成功,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99元票价,所有座位都只售99元,这个价格,撇开时代因素,绝对是工人体育场有史以来的最低价格,它甚至低于现在北京所有场馆演唱会的最低票价。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价格过于低贱,从而也觉得这不过是一场很低贱的便宜货,但因为这个价格而招来的现场35000名购票入场的消费者却是实实在在坐在那里并且从头听到尾的,且自始至终都是有全场集体跟唱的。放眼整个华语乐坛,能招来35000人买票看你的演唱会的歌手不超过十个,内地歌手中,好妹妹是第四个,其他三个分别是零点乐队、凤凰传奇、汪峰(王菲不好说算不算内地歌手,暂不计算在内)。而高贵且高价如Mariah Carey的工体场会,演唱会未及一半全场已经退场一半人。当天同时在万事达中心开唱的李健,亦将VIP票价降到了980元,这亦在表明,真正懂得珍惜市场珍惜歌迷的歌手,是要先学会欢迎更多愿意消费你的听众,而不是架起高高的门槛让他们离你越来越远。现在摆在歌手面前最大的问题,不正是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你听到你,然后才有机会决定是否要一直喜欢你么?

也不要以为换了谁只卖99元就都能吸引来这么多消费者,要知道,很多声名更高的歌手,他们的演唱会票是送都送不出去的。99元检验的是你与你的受众有多远的距离,以及你准备把自己放在与它们多远的位置。所以,纵使人们对于好妹妹的音乐风格和品质会见仁见智,单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以他们的身份敢于第一个这样做了,并且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消费者,这件事情对于整个行业就是具有时代开创和思路启迪意义的,这就是一场革命。这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重点不一定只在于谁有资格做,而更在于谁真正先做了,单凭这这一点,好妹妹可以载入华语乐坛史册。

而那些还在觉得他们不配这场地的歌手和音乐人们,急着翻白眼之前,何不回身想想,你们觉得配的那些,人在哪儿呢?在为谁唱呢?谁听到了?又有谁买了单呢?

杨樾(资深媒体人、电台DJ)

把演唱会票价逼下来

好妹妹工体场演唱会99块钱一张票,卖了35000张。这里面有四个关键词:好妹妹、工体场、99、35000。我没太听过好妹妹的歌,也没看过他们的演出,只是知道他们经常参加音乐节,在各地的LiveHouse演出也排得满满的,是属于最近两年商业上很成功但是还没完全得到认知的乐队。工体场是中国演出市场的标志性场地,在有鸟巢之前,它与上海8万人、广州天河、杭州黄龙等等都是大咖必须进、新秀做梦都想进的场地,能在工体开演唱会,是一个艺人人气和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树立江湖地位的地方,虽然最近几年也有些不知深浅的艺人杀进去,但总体来说,它的标志性地位没太多变化。99元,这是一个比LiveHouse甚至酒吧还低的演出票价,反正在我的记忆里,我没看过99的演出。35000,对一场演唱会来说,是一个足以自豪的数字,是绝大多数演出不可能达到的数字,如果按照华语歌坛一线巨星均价800元的票价算,那就是将近3000万的票房,曾经创造单场这个票房的歌手,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张学友、陈奕迅、刘德华、王菲、五月天。

99元,好妹妹还是赚钱了

可是,这四个关键词就组合在了一起。

99块钱,35000张票,那就是大约350万票房,在工体做一场演出要花多少钱呢?好妹妹这场演出场地治安和硬体制作的费用一共花了550万,演出有300万的赞助,如果按照这个数字算,好妹妹这场演出赚钱了。but,这里面没算好妹妹的演出费。我不知道好妹妹在这种几万人场地开个唱的费用,如果这是他们的第一次,那也就是说还没有一个标准定价(当然,演过之后就可以有了),而工体这场演出是好妹妹团队自己做的,理论上说,就等于他们没有演出费,但是赚的钱就都是这个团队的。

那也就是说,这场还是赚钱了。

可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演唱会都是赔钱的呢?这里我们就要说说演唱会赔钱,到底赔了谁的钱。演唱会赔钱,赔的是演出主办方的钱,也就是掏钱做演出的人的钱,除了演出主办方之外,包括歌手本人在内,所有人都赚钱。这是不是很奇怪,赔钱的演出,歌手还是赚钱,赚的谁的钱呢?还是演出商的钱。一场演出就算只卖了一张票,歌手还是该拿多少拿多少。

低票价是可以增加销售量的

长期以来,中国演唱会票价高一直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是讨论了多年,票价不但没降,反而有上涨的趋势。为什么?因为成本越来越高,除了各项基础成本的增加,歌手的演出费越来越高是显而易见的。5年前做个拼盘,还有一堆10来万的歌手可以选,今天低于30万的歌手都没有几个你听说过的了。大腕的演出费增长就更快,上涨都是百万级的。这块成本都得摊到票价里,但是问题来了,票价上涨并不意味着票房的增长,除了前面说的那几个天王和拥有强力脑残粉的偶像,高票价还是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加上这几年宏观经济下滑严重,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增加,所以高票价反而导致了很多演出售票困难,并最终亏损。

当然,并不是说一场演出亏损就是因为歌手要钱太多,还有可能是演出商操作不当、宣传不力,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个歌手本来就没有什么市场号召力,各种因素都很多,甚至反腐都直接影响了很多演出的票房。但是,空谈不可抗力是没意义的,不如做一些良性的尝试。

这次好妹妹的演出,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他直接把票价降到最低点,并且成功地卖出了35000张票,假设他们的票价不是99,而是399、599、899,你觉得还能卖掉这么多票吗?好妹妹之所以敢在工体开这个演唱会,我想也是因为他们这个票价策略,因为即使拉到了全额赞助,因为票价太高,而观众稀少,依然是一件很丢脸的事,这种丢脸的事,很多巨星都经历过了。

好妹妹这场演出至少证明了低票价是可以增加销售量的,这并不是在否定好妹妹的号召力以及商业价值。据我所知,他们出去唱LiveHouse也挺贵的,但是在中国,文化消费是不能只吃铁杆粉丝的,那种刚性购买往往不能cover一场演出的成本,就像看电影一样,很多电影对人们来说是可看可不看的,演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观众群体正是那些可看可不看的人,抢到了他们,演出就赚了。99元票价正是能够拉动这些可看可不看的人的好策略。我并不是说好妹妹在北京没有35000个粉丝,他们的粉丝绝对比这个多得多,但是不要轻信粉丝的购买力,微博上几百上千万粉丝的大咖,开演唱会照样赔,真掏钱的粉丝毕竟是少数,平时免费听听你的歌,混混贴吧,又不用花钱。

分账,让歌手和演出商共担风险

几年以前我就跟一些演出界的朋友闲聊说起来,我说现在商业演出市场太扭曲了,所有风险都让演出商一家承担,任何合理的生意都不应该是一方独立承担风险的,未来应该推动歌手不拿演出费,跟演出商分票房的方式。具体的做法就是,如果歌手坚持要拿演出费,那就只能拿的比较少,如果同意分票房,双方可以共同推测票房,歌手也要拿出自己的预期,然后计算一个比例出来分给歌手,这个预期收入应该比歌手当时的标价还要高才对,因为歌手承担风险了。这样,歌手不但不能任意夸大自己的票房号召力,还要尽心地参与演出的宣传,这才让市场回归到真实的价值上。我们做一个假设,比如一个歌手现在个唱的演出费是500万,如果他愿意接受分票房的方案,双方约定给到他的预期分账是700万,双方共同研判票房预期是1400万,全部演出硬性成本由演出商承担,这样歌手的分成比例就是50%。假设真的实现了1400万票房,歌手比之前多拿了200万,而演出商刨去所有成本支出,也还有几百万可赚。在这种结构下,由于没有了歌手的高额演出预付,并且实现了分账风险共担,实际上是把歌手有可能虚高的那部分价值挤掉了,这必将导致票价的下降。

现在在电影市场上,很多演员和导演都已经这样做了,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泰囧,徐峥黄渤都因为分账赚到了大钱,赚到了比他们演出费高得多的钱,这不仅是一种更为公平健康的商业模式,也是艺人自信的表现。可是,这个模式在音乐圈里非常难推动,至今也只是在一些很小型的音乐节、LiveHouse演出上有尝试,在大牌的演唱会上还没有,为什么?因为大牌依然是卖方市场,我就这个价,你爱做不做。确实,这是市场行为,也很难强行推动,但是,我们还是欣喜地看到了好妹妹的尝试,也看到了同一天晚上李健巡演的低票价,这些都是对一种更合理的商业逻辑的推动。虽然这次好妹妹和李健的演出都是自己做的,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账,但是对风险的承担实际上就是分账,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歌手能够加入到这种模式中来,让人们习惯于用比较低的价钱多看一些演出,这样的市场才是更有活力的,欧美的演出市场就是这样的。低票价的方式,可以激发更多从来不看演出的人成为音乐的消费者,电影市场的繁荣就是走了同样的路线。套用一句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大腕不是靠跟班和微博粉丝数凑出来的,应该是由市场检验出来的。一味地追求高昂的演出费,不但不自信,而且是饮鸩止渴,这碗饭不会永远吃不完的。

陈贤江(乐评人)

好妹妹的99元票价是革命?醒醒!

大家都在谈论好妹妹,新仔也不免俗了,因为,始终相信,充分讨论更有助于市场的发展。大家都在夸好妹妹,新仔决定扮一回黑脸,泼一瓢冷水。

好妹妹乐队闹了大事,靠99元的超低票价,在可容纳4万人的工人体育馆成功举办了个唱,成为“国内第一位在工体场开个唱的独立音乐人”。这一事件在业内不断发酵,有人惊呼“99元革命”,有人疾呼“把演唱会票价逼下来”,那么,好妹妹这次“99元票价”真的是一次革命吗?真的有可能把票价压下来吗?我想说,醒醒!

不可复制的“好妹妹模式”

关注好妹妹挺长时间了,虽然我不太能接受他们的音乐(在此装个13),但是我比较欣赏他们的自我营销。所以,2013年办鸟幻音乐节,我力主让他们压轴(那应该是他们第一次在音乐节上压轴),而为此一度跟小伙伴闹到差点掀桌。

Whatever,好妹妹乐队是当目前为止我看到的独立音乐人中最会玩网的,他们几乎每一个平台都玩得有声有色,而且特别能抓住新兴渠道,把渠道伺候得特别开心,于是就给他们大量推广资源。

在优酷,他们是优酷牛人;在豆瓣,他们把小文艺们哄得哭爹喊娘的;在网易云音乐,“你妹电台”人气高涨;在微博,他们各种没节操无下限;从前在腾讯微视,他们也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很多其他平台,等等等等。总之,他们每玩一个平台,都能抓住该平台的“痛点”,添油加醋,煽风点火。所以,京东才会愿意如此大张旗鼓地给他们推众筹。

实际上,最早深刻体会到好妹妹价值的也是京东。3年前,好妹妹的《春生》在京东卖出超过1.5万张,这一惊人销量超过了绝大多数主流艺人。所以,过去3年来,好妹妹和京东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合作,从唱片销售到演唱会赞助再到后来的所谓“众筹”。

为此我曾经写过一篇《好妹妹模式》,探讨独立音乐人是否可以借鉴好妹妹的经验。这篇文章遭到一些朋友的吐槽,我印象特别深的一句话是,“能复制的才叫模式”。潜台词是,好妹妹只是个例。

经过这么多年的观察,我终于认同了这一点。好妹妹的成名方式是不能复制的。如果要复制:首先你不能是直男(我还没见到比他们更会玩网络的直男独立音乐人);其次你要无节操无下限(不是说说而已哟);再次你还要能通吃所有的网络产品,了解用户的“G点”;然后你还要文艺十八般兵器都会一点(比如设计);当然,你还得有点颜值或萌值;还有,你的歌既不能太low也不能太高冷(偏low的民谣独立小清新最好);最后,你必须非常用心地去经营自己。

一切的一切,结合到一起,才有了好妹妹的工体奇迹。至于99元在里面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呵呵!

99元定价是反市场的

这次好妹妹的工体奇迹的核心数字之一就是“99”这个数字。

这个基本上是属于LiveHouse级别的票价,而实际上,好妹妹的LiveHouse演出门票(北上广)也通常在120以上了。

因为这些年,业内一直有声音在强调演唱会门票定价过高,并呼吁降低票价养市场,所以,当99出现的时候,他们就高潮了。

问题是,这个99出现得并不正常。这次好妹妹是把工体当LiveHouse用了,全场统一定价,且不分区域,随机安排。这肯定不属于“市场行为”。因为,正常的市场行为,价格是由需求决定的。内场的位置需求量大且稀缺,所以票价就高,外场的位置相对来说需求量没那么大而且数量较大,所以票价就低。

虽然没有证据,但基于正常的供需关系,好妹妹歌迷内部应该会有私底下的交易,有人会以高价购买内场的票。虽然这跟好妹妹没啥关系了,但对于歌迷来说,非正常市场行为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未必会比正常的交易成本低。

所以,99元不过是一个噱头和一个策略而已,对于市场,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中国演唱会门票真的很高吗

关于中国演唱会的平均票价,有人算过一个数,450元。

“按照人均GDP来计算,一张门票价格占到人均收入的17.24%,也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收入能买6张普通门票,但一个美国人的收入可以买55张普通门票,日本是32张,韩国是21张。”(据《是谁把中国演唱会票价推到全球最高? 》)

这样说来,中国演唱会门票好像真的很高。可是,这么对比过于简单粗暴了。要知道,美国、日本和韩国都有着发达的音乐消费市场,我们必须把消费者的需求计算在内。

先来看组数字:以下是2014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人均音乐消费,数据来源于MusicBusiness Worldwide。(放中美数据对比图)

这意味着,如果在美国演出是麦当劳,那么在中国,演出就是北京烤鸭。我们不会经常吃北京烤鸭,但只要想吃,我们就愿意支付比麦当劳更高的价钱。

在中国,演出是奢侈品,所以,票价高也是正常的。其中虽然也有“不太正常”的地方,比如成本构成不合理、税费不透明等,但这些仍然是基于市场现状而发生的交易行为。它们是现象,而非原因。

杨樾老师在他的文章《把演唱会票价逼下来》中呼吁通过降价来让培养更多人看演出的习惯,并拿电影来做参照。《是谁把中国演唱会票价推到全球最高? 》也提出“让演唱会像看电影一样便宜、方便”。可是,拿演唱会跟电影比较是不合适的。电影在中国已经是日常消费品,消费者看电影的意愿非常高,但这跟电影票价高低一点关系没有,归根到底是这些年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带来的。

以为演唱会降价就能培养市场的想法是天真的。恒大音乐节就是最好的例子。恒大音乐节创办初期,宋柯提出“要让看音乐节像看电影一样便宜”。但结果呢?

2014年,恒大星光音乐节共举办了26场演出并为公司贡献了4491万元收入,占整个恒大文化产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的33.51%。但即便这样,恒大音乐节的收入依然未能覆盖成本,2014年,恒大音乐节业务的毛利率为-6.75%。

与其寄望于演唱会门票降下来,不如致力于建立演出市场更合理的阶梯体系:酒吧、LiveHouse、剧场、体育馆和体育场。

中国演出市场真正不健康的是头大腰细屁股小,体育馆和体育场的收入占大头,LiveHouse演出数量虽然多,但收入不高。剧场级别的演出越来越多,但市场还未稳定。这会儿,如果剧场级别的音乐人都开始削尖了脑袋要上工体馆和工体场造“事件”,并无益于演出市场的健康发展。美国很多顶级艺人仍然在中小型的场地演出,前一阵麦当娜就在小场地举办了表演,她也表示自己非常喜欢小场地。

总之,培养演出市场关键是给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更多的消费方式可选择,低价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卢世伟回应陈贤江文

论点通,论据不通。我想说的是,贤江所提出的像“首先你不能是直男(我还没见到比他们更会玩网络的直男独立音乐人);其次你要无节操无下限(不是说说而已哟);再次你还要能通吃所有的网络产品,了解用户的“G点”;然后你还要文艺十八般兵器都会一点(比如设计);当然,你还得有点颜值或萌值;还有,你的歌既不能太low也不能太高冷(偏low的民谣独立小清新最好)。”这样的歌手在歌坛,真的不要太多了,只有最后一条是真正通的:你要真的懂得好好经营你自己。道理都通,大多数都懂,但大多数人都没做,不管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所以我认为,真正做了的人,就是革命。

网友:我们这里才是真的撕

雯雯:从没想过要去听一场演唱会,好妹妹是第一个!无论你妹电台还是他们的歌,亦或他们的朋友圈都是我喜欢的。偶像不一定星光熠熠,接地气才最重要。

黑夜枪火:首先作为乐队,歌确实好听,诉说的都是个人小情怀,但是足够真挚,所以动人。此外,两个人个性好玩,喜欢开玩笑,且荤素齐全,觉得亲切自然。另外有兴趣可以看看秦碧池在网上翻唱的视频,不知道为什么,一把嗓子,一个吉他,就是这么好听和耐听,被他影响得喜欢听老歌了。

秋高气爽:关注好妹妹的音乐带动我八卦般去较深较广面了解这支乐队一路的成长。因为关注,势必会让我带有感情色彩去不太客观地评价这样几个喜欢民谣音乐、追随并当成糊口营生的男孩子。好妹妹的歌儿,喜欢你就点赞;不喜欢,走开,去找寻喜欢的并孜孜不倦。

无论好坏先别撕,但总有一些启发

毫无疑问,好妹妹的工体场逆袭,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众说纷纭。这场成功,为一直以来萎靡不振的音乐行业打了一针鸡血,还是泼了一盆冷水,现在下结论,似乎还为时尚早。

但值得欣喜的是,起码有一件事可以集合大家的目光,为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些假设和思考。在这方面,好妹妹及其团队是极具前瞻性、极具勇气和魄力的。

篇4:“小蜜蜂”妹妹

前几天, 小表妹来我家玩, 吃过晚饭, 妈妈带我们去散步。我们一边走一边说笑, 不知不觉走了很远。回来时, 表妹就嚷着要人抱, 我和妈妈都不理她。上楼时, “小蜜蜂”就开始嗡嗡地“唱歌”了:“大姨, 你真年轻!”我妈妈一听, 立刻喜上眉梢。“大姨这么年轻, 一定有很多很多的劲。我还小, 又很轻, 背起来一点儿都不累。不信, 大姨试试看!”表妹一边撒娇, 一边往我妈身上蹭。“好!好!”妈妈连声答应着, “我背!我背!”她一直把表妹背到五楼我家门口, 嘴里喘着粗气, 脸上却笑成了一朵花。你看, “小蜜蜂”的糖衣炮弹有多厉害!

说起来, 我的警惕性比起妈妈来要高得多, 可还是没能躲过她这一招。那天, 我、表弟还有表妹一起出去玩。在路上, 我买了三袋方便面, 一人一袋。没等到家, 她的面就全进了肚子。天知道, 她是怎么狼吞虎咽的!看我吃得津津有味, 她眼馋了, 紧盯着我手里的面, 拐着弯说:“你吃不完可以分给别人吃啊!”我知道她打我的主意, 故意装糊涂, 不理她。“小蜜蜂”黏着我, 嗡嗡地“唱”起来:“好姐姐, 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大的要让小的, 你说对不对?”是啊, 孔融都知道让梨, 我这个当姐姐的自然应该主动让“面”。就这样, 我心甘情愿地把大半袋方便面都拱手送给了她。

看, 这只“小蜜蜂”厉害吧?不光是妈妈和我, 被她的“糖衣炮弹”打中的人多着呢!

(指导教师:谌爱明)

大脸猫点评:

上一篇:体育馆管理制度下一篇:历届1-16希望杯数学竞赛初一及详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