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2024-07-16

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10-03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年级处于低、高年级的承上启下阶段,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时期。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笔者所在课题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总结出农村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农村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观念陈旧,束缚学生个性

教师未打破传统的习作指导模式,未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作文课沿袭着“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传统教学模式,甚至出现“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简化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一上习作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等。这样,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表达,结果导致学生习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少见创造的火花、生活的灵性、个性的佳作。有的老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就拿几篇范文,让学生背诵,考试时直接套用。还有的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将习作作为课后作业,简单提出习作要求,对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打个分数,加以简单评改,圈出一些错别字,附上一两句评语等。

(二)课外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匮乏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较少。诸如班级图书角、全班共读等方式,老师很少尝试。学生回到家后,大部分时间就是忙农活或者看电视,也极少去看课外书。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的机会少,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丰富。长此以往,农村学生自然而然知识面窄,写作语言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所以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不注意引导学生看电视时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结果学生习作语言平淡,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习作内容陈旧空洞,无新意。

(三)习作评改不当,效果事倍功半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的教师把文章篇幅的长短、字迹书写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作文质量的标准,至于习作重点等要求却忽视了。有的教师不是指导学生去评价习作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教师如此评改作文,学生如何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对老师的批语不感兴趣,仅看一下作文分数,就把作文本收入书包,是何原因呢?一是教师写的评语千篇一律,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表达完整,中心突出”等。二是习作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教师都已订正,学生无需改正,下次作文“照错不误”。尽管我们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批阅作文,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这样,教师忽视学生修改习作的基本功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难以提高。

二、提高农村习作教学的有效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如何改进农村习作教学,把习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呢?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因势利导,鼓励自由表达

针对农村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写的现象,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孩子的见识不少,而且知道得挺多,并非真正没有习作材料,而是我们老师没有“因势利导”。因此,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从作文命题、选择材料、表达形式等方面拓展学生思路,让他们在习作中产生乐于表达的愿望。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当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写作。教师安排学生习作时应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多让学生自命文题,多给学生构思和表达的自由。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挖掘课文中可供习作训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缩写、扩写、仿写、续写;结合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及时记录,发表感想;结合农村生活以及农村中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写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还可以让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感兴趣,才可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二)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必须要求学生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探究。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汽车乘得少,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很少体验都市的生活。然而,田园、菜园、果园,他们去得多,板车推得多,他们的祖辈乃至父母,都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活;他们熟悉黄牛、公鸡、鸭子、狗、猫、西瓜、松树等动植物。因此,他们熟悉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他们熟悉动物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植物的形状和作用。我们老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同父母一起干农活,多观察周围的事物。学生在领悟劳动的艰辛、体会生活的多彩后,在写作时才会觉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

针对孩子好玩、好动、好奇的特点,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结合不同的季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体会一年四季的特点及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等等。总之,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然后写下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写,拓宽了学生的观察空间,增加了学生的习作素材,使习作训练充满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可以避免作文课的单调、枯燥,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有效引领,加强写法指导

1.用好教材,渗透习作指导。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不是孤立的行为,它与阅读教学、生活启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作文要想生动、详细,除了多用好词、多写好句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把事物写活。人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表达、独特的视角等都值得学生认真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学以致用,领悟出作文的真谛。

2.巧用范文,培养独创精神。在培养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时要不要提供范文,学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范文会让学生重复他人的思想和语言,束缚学生的个性发挥。事实上模仿是人类学习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著名作家和诗人都曾经历过模仿的阶段。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范文的选择要讲究,范文的体裁可以与学生作文的要求相类似,也可以把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还可以从身边的报纸杂志上挑选范文,选用具有鲜明时代性、体现当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作品展示出来。这不仅能教会学生分析文章的手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新题材、新构思。

3.广泛阅读,积累习作素材。书读多了,自然而然也就会写文章了。要想习作内容充实,必须让学生多阅读,从书中汲取营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学习写作知识,从课内课外的读书中,培养观察、分析、想象、体验等能力,把遣词造句等基本功迁移到习作中。

在农村小学,由于受教学条件及家庭经济能力的制约,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相对缺少,要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的难度较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家中一般都有一两本课外书。这些书如果学生自己看,那么受益的只是一个人;如果建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的藏书拿到学校,大家交换着读,就能更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教师可以开辟并利用“图书角”这个重要渠道,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每月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请学生们谈谈读书后的体会,并且把自己印象深刻或感受比较强烈的内容写出来,做到读写结合。

(四)创新修改讲评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和权威,给学生作文打分数,写评语,改错字,这样的习作评改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作用不大。其实,习作修改是学生对自己的感情体验、思想认识再次整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学生对作文进行自主评改,才能有效提高作文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评改能力,可以采取学生自读自改、互读互改与教师评改相结合的习作评改方式。这样既能让学生以自己的眼光评价作文,提高品评能力,使学生从中知道怎样更好地写作,也使老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工作中解脱出来,使习作评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学生自读自改习作。自主评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改或者根据同学的评改意见推敲自己的习作。首先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用圈点、打星等形式找出满意的语句。其次是结合教师指导和同学建议进行自改。学生经过这样的评改训练,一方面通过教师的指导,发现和促进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寻找需要改善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伙伴的帮助使自己得到提高。

2.学生互读互改习作。让学生自改后再互相交流,可采取同桌互相评改、不同水平学生一对一交换批改、好友交换互相评改、小组合作互相评改等互改方式。可以交换习作,边默读或朗读边评改;也可以和作者口头交流;还可以在小组内,一人朗读,一人执笔,组员共同倾听、评改,或作者执笔听取意见修改。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探讨评改意见,使学生共同提高评改能力。待大部分学生把作文评改完后,就让学生现场展示评改成果,包括说说作文内容、作文的精彩片段、学生自认为评改得最称心的地方以及学生自认为最贴切或最精彩的评语等。在这个环节中,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评改意见,肯定学生习作评改的进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协作评改习作功的成就感。

3.教师评改。在学生自我修改、互相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以“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逐步引领学生学会评改习作,提升习作水平。在学生自改、互改后,教师更应该注重后期的评改工作。习作经过学生的两次评改转到了教师手中,此时教师应侧重于对自改互评后仍有问题的习作进行评改,个别指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再修改,并针对学生的修改态度和修改后的习作再次进行评分,肯定学生评改的过程,激发学生评改的兴趣。

我们发现,习作完成后,老师和同学们先进行“大改”,即从立意和选材方面进行评点修改;然后全班学生自改、互改,以及教师个别指导学生进行“小改”,即文字方面的修改,效果特别显著。笔者所在课题组按以上修改讲评方式给数千名学生上课,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责编 黄鸿业)

篇2: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开题报告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指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校名义上是街道办事处,然而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周边农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与老师教带来不少的困难。因此,习作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习作缺少实际的需要,缺乏明确的动机。朱自清先生早在1934年为叶圣陶、夏丐尊的《文心》所写的序言中就曾谈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其中之一是:“无论是读是写,学生不易感到实际的需要。”“学生读写都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至今这种情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大人腔套话满篇。如学生写人,往往是“老三段”,先写外貌,再写事例,最后写感受;写好事就是“新三篇”,不是让座就是拾钱包或雨中送伞。语言呢,表达高兴之情爱写“我的心就象喝了蜜一样甜”;表达喜爱之情就写“我多么喜欢XXX啊!”教师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教学生:习作是很难写的。要把字写好,要把句子写通顺,要中心突出,要详略得当,要写具体,写生动,标点符号要正确......这么多的要求早已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识字效率不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起步晚。汉字难学。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效率低,学生不能做到尽早阅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更做不到习作的提早起步,练写增量。习作评改方式单一,耗时太多,效果不好。习作评改由老师一人担当,耗时多,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课改以后,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性?每个年级是否有不同表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习作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效果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方法等不同层次的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对策,改善我校习作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提高小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知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方向。

2.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要“有兴趣”,要“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多元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题研究现状:指所研究的课题目前所呈现的状态

(二)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练习习作的现状

(1)学生习作兴趣不高,不愿意写习作

(2)学生习作内容贫乏,不知道写什么

(3)学生习作方法缺失,不清楚怎么写

2.教师教学习作的情况现状

(1)习作教学要求不明确

(2)习作教学指导不得力

(3)习作讲评修改不到位

(4)习作教学研究不重视

(三)对策研究:是对于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四)习作教学的对策研究:对于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1.进一步明确“习作”年段目标

2.提倡“习作”与“阅读”同步走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有关知识,加强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将习作教学提前到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前习作”指导。

3.习作指导应从内容入手

4.激励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据资料可查,2011年重庆珊瑚小学开展了课题为《心与习作》的课题研究,他们研究的是小学生的真心真情习作,取得了优秀成果。2008年,江都吴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习作》课题研究。2011年江苏省陶湖中心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习作》的课题研究。上述研究较好地探索出小学生习作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

2.国外对习作教育非常重视,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中小学的习作教育很有特色,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国的教育对习作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内容却没有要求,反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美国从小学阶段起就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写作包括复杂的多维度的认知能力,学生在掌握写作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必须从小开始进行训练。而且,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某一项能力的发展过分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他们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观,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五、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一)主要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大自然中去扩大事业,取得丰富的学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习作”。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做到五点:

1.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的首席自主性。立足学生,构建教学思路。

2.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淀情感。

3.建构开放型习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认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空间。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

5.开发整合习作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创意习作的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创新之处

1.将习作教学的环节前置,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还学生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真正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让学生采生活之蜜,孕育写作的激情。

2.改变教学模式,还习作权利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共同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会审题、选材,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鉴赏水平。

3.让学生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再次对评讲后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实践,真正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我校习作教学中出现的“知识面窄、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层次不分,缺乏想象、有创意的表达,习作中尽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一瓶颈,进行深层的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农村特有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注意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水平,更新习作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的材料,还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激发学生内在习作动机,孕育写习作的激情,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写作、鉴赏水平。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习作修改实践,提高学生习作品位,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中,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5--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及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习作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1.问卷调查法: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小学生习作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个性心理表现,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确定课题。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习作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分析研究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应策略,在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改进,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策略。

4.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围绕现实中“教师难教,学生写不生动”这一现象,对照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习作的编排体系,编排用意,各年级段习作教学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习作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加强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走出传统习作教学的误区。突出重点,抓习作教学研讨与实践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反思归纳,加大习作教学观摩研讨及理论培训的力度,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自己的习作教学体系及特色。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05——2017.6)对我校学生习作情况进行调查,搜集相关理论资料,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探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制度、重难点确定、措施),同时也是课题申报阶段。

2.实施阶段(2017.6——2020.06)课题研究全面展开并达到较成熟阶段,课题组成员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并密切合作,达成资源共享。

3.总结阶段(2020.05——2020.06)根据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采用实绩展览、公开课教学、论文集等形式,邀请上级主管门的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十、预期成果及分工

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17.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申请书

申请书

颜明扬

2017.7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书面报告

陈立德

颜明扬

2018.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

孙淑兰

2018.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书面报告

颜明扬

2019.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张智蓉

2019.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指导概要

课外积累

孙淑兰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习作集

资料

李永娥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教案集

教案集

吴红艳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作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20.5

汇编习作案例、论文集

案例集

论文集

陈立德

2020.6

课题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十一、课题组构成负责人姓名

陈立德

性别

民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973年10月14日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二级教师

研究专长

小学教育

最后学历

专科

最后学位

任教学科

科学

工作单位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电子信箱

631556512@qq.com

通讯地址

黔江区冯家街道办桂花居委2组

邮政编码

409006

联系电话

79422159

***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颜明扬

1972.09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孙淑兰

1974.10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李永娥

1976.07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专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吴红艳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张智蓉

1983.04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序号

金额(元)

资料费

购买图书、订阅有关报刊、杂志、档案、文献等材料的费用、搜集资料

1000

国内调研差旅费

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等费用

2000

小型会议费

开题论证会、研讨会、成果鉴定会、专家评审会等费用

1000

计算机使用费

包括计算机购置费、录入费、软件设计费、上网费、维护费等

3000

印刷补助费

设备以及文具纸张等费用

1000

管理费

专家咨询、报告费

1000

其他

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3000

以上7个科目

预算经费合计

12000元

预算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00元

5000元

5000元

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自筹经费

自筹经费课题

经费保障说明

本单位保证能够提供该课题完成所需的时间、经费和条件。

参考文献:

篇3: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习作教学目标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只有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但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有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影响了习作教学效率。一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写作、多练习,就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在平常的习作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作任务,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在这些压力之下对教师就会产生应付心理,在写作过程中,根本不会认真构思,只是简单地写完就交给教师。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学习不到写作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习作成绩。

(二)教学中缺乏方法指导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需要一个正确的方法做指导。因此,在教师的习作教学课中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指导。在习作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写作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很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例如,在关于写人的习作课上,教学步骤是首先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观察,观察人的动作、神态,然后再让学生写作。这个过程是正确的,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中却忽略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他们很难全面地把握人物的一些神态、动作,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把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清晰地描绘出来。因此,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其中的人物表现都不是很丰满,不是很生动。小学生在这样的习作课中是很难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也是很难开发自己写作潜力的。

二、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对策

(一)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在写作中有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观察力。小学生只有具有较强的观察力,才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思维,才能感受生活的乐趣。小学生只有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才能为写作积累一些素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小学生多观察周围的一些景物和身边的人与事,让小学生对生活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以此激发写作灵感。例如,在写景的习作课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到田野或者公园里欣赏景色。让学生和大自然亲切接触,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小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思路清晰,使文章写得饱满、生动。

(二)利用日记训练形式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很多小学生之所以很难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对写作的畏惧感。教师可以通过日记训练的形式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在日记中随心所欲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激发自己的写作潜力。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会养成一个观察生活、总结生活的好习惯,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写一段时间的日记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写作技巧,这时学生对写作的畏惧感就会慢慢减少。因此,日记训练的形式可以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

教师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安排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然后借鉴里面的写作经验和技巧。阅读课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自己写作积累一些素材。学生在阅读课上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反思性教学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看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否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过程中,才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给学生传授一些有价值的写作经验。

小学高年级的习作课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习作教学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改变当前习作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明.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水平的现状和解决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

[2]张欢欢.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2.

篇4: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对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也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的习作情况分析总结发现,小学生个体习作差异性较大,存在的问题较多。另外,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同城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硬件和软件的制约更使得小学语文习作问题更加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习作内容的单一化

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写作素材的约束。实际上,农村的小学生在素材来源上一点不比城市的少,甚至还有所超越,农村学生的不足就在于缺乏素材积累的经验和方法,这就导致他们的素材积累量较少。导致很大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不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从而描述空洞简单,再加上平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没有将身边点滴小事积累起来,同时也没有养成在习作中使用所积累的精美词句的习惯。另外,部分学生即使积累了一定的素材,但不懂如何选择材料,或不知道怎么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素材,从而造成习作内容单一,或者出现杂乱堆叠的现象。如写一篇《我的朋友》的习作,素材单一现象尤为严重,多次出现“借伞”“互相帮助”或者“我的朋友性格怎样,爱好什么”等常见材料,不仅不会让读者觉得感动,反而会觉得苍白无力。

(二)童真童趣的欠缺

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于小学生中的现象,通常情况下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他们基本上都能“写出”所谓的好的作文,但这样的习作在教师批改写评语时都颇感为难,认真思考就会发现,这些优秀写作大部分都有抄袭或者胡编乱造的现象。一开始写好人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还有就是扶盲人过马路等等,不仅不贴合农村实际,而且也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发育期的极端,这应该是小学生最应该具有童真童趣的一个阶段,虽然此阶段的他们在表达上可能显得有些稚嫩,和成人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对问题思考上相比,缺少深度、广度,但是如果稍加一定的引导是可以将珍贵的童真童趣保留和表现出来的。

(三)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在我们这些地方,学校处在地势偏僻,显得与世隔绝的大山深处,没有网络,老师们不能及时了解外面世界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在习作的命题上,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布置的习作题目让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这里的学生虽然每天都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也在享受着生活带来的乐趣,但是缺乏提炼,缺少对真实生活的体会和完美的表达,写出来的习作就变得毫无新意可言。同时,也很难写出优秀的习作,而且教师不带学生去深入体验挖掘生活,仅仅留下习作的题目让学生去写,学生们会求助于优秀作文选或者同步作文,从而出现抄袭或者空话套话现象。

第二,在训练上,很多教师在习作课上重点训练写作能力,为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技巧,这种训练假如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减少学生学习习作的兴趣,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阻碍因素。

最后,在评讲和评价上,讲评还处在一种可上可下的较随意的状态中,而且批改习作时选择的语言方式相对单一,并且主观意愿较强,评价标准过高。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对策

反思我们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认真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方面改革,更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一)培养学生习作“三“习惯

首先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生活即教育”,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习作的兴趣来源于生活,如果学生的生活丰富,那么视野也就随之开阔,从而习作自然就会触类旁通。所以,教师就需要有计划地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联系生活,比如“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通过唱歌跳舞、踢足球打篮球、养花养小动物等活动,让学生在痛痛快快的“玩”中获得了丰富多彩的素材。

其次是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扩大阅读面”,而且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和内容正在走向多元化。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还要合理引导学生扩大阅读内容,不一定选择文学名著或是优秀作文选,也可以是杂志或者报纸等平面媒体。总之,只要书籍的内容健康,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读物。

最后是养成勤于写作的习惯。习作是一种由内部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小学生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写不出已构思好的材料,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和教会学生储备语言材料,将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所接触的词汇累积起来。

三、结语

我国农村的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弊端,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一线的教师不断分析和总结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探索加以解决,从而保证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洪卫.提高温岭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有效途径[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陈艳玲.小学高年级语文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篇5: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存在一些误区,主要有:题材老套,甚至假、大、空;片面追求数量,不注重写作素质的提高;应付了事,不重修改等等。笔者认为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策略让小学生走出误区,做法是:从写“我”入手,从写记叙文入手,抒写真情;读写结 合,走好创新的第一步;热冷结合,落实修改这一环。[关键词] 习作 误区 策略

今天,城乡之间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不过农村小学各方面的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也直接影响到习作教学。本人不揣鄙陋,仅就我校乃至多数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直陈管见。

一、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误区

1.题材老套,甚至假、大、空。翻翻作文本,随处可见很多材料显然是不真实的。如排队买票看电影,这在农村影院已是十年前的事了,而今仍“活”在学生作文中;又如明明是农村学生却在文中写去年搬家上海,今年家住南京。事例虚假令人啼笑皆非,这是一种情况。另一情况是写来写去还三、四年级常写的旧事:放牛、钩鱼、摸虾,老师冒雨来给自己补课,自己生病同学送医院„„凡此种种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写不出新意,老生常谈,常谈老套,空洞乏味。

2.片面追求数量,不注重写作素质的提高。常见语文老师的办公桌上学生的日记本、周记本堆积如山。不错,学生的练笔当然是越

多越好,巴金说:“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但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是看效果,看学生写作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有的同学的日记、周记写的尽是些毫无意义的琐事,满篇流水帐,语言土俗,拙涩。试想,这样的练笔多又何益!另一方面,师生几乎有一种共识:看重字数和卷面。当然,一定的字数、整洁的卷面是对小学生作文的必要的要求,可是千万不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应付了事,不重修改。勿庸讳言,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谈写色变、疲于应付。原因是胸无积累,胸无积累自然言之无物;其实,思想上不重视作文,采取马马虎虎的态度,写完了事,或五分种热度,激情来时穷搜遍览,冷却下来抛之脑后,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老师方面看,精耕细作却功效甚微,由于篇数所赶,一个训练重点还没得到落实,又得忙于准备下篇。学生不能自行修改,老师批改成了“贴标签”,一句话,修改不到位。

二、教学中可以采取的对策

1.从写“我”入手,从写亲身经历的事情入手,抒发真情实感。小学生学写作只不过是刚刚起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较大发展,还得依靠形象思维,依赖于直观经验。所以我认为先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入手写“我”的生活实际,抒发“我”的真情实感。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这样说:“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我唯一的忠告就是从试写记事文入手为妙。一件事情的写实写好了,然后再来练习人物个性的描写,是普通的道路。”不难想象:亲身经历的事情都写不了,能闭门造出好文章吗?叶老也说:“作文要写真话,写

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请看一位同学写《我的父亲》——

近日我老是上课走神,茶饭无味,听妈妈说说爸爸将要外出打工了。放学后,我急忙跑回家,见妈妈正在收拾行李,爸爸低头吸着烟。

爸爸走后,我心里空荡荡的,好象丢了什么似的。我独自躺在床上,想到要有好长一段时间看不到爸爸了,不觉热泪潸然。爸爸一向和蔼可亲,可是近年来不知怎的,脾气变坏了。半年前的一天,爸爸在外头喝了许多酒,醉得东倒西歪,满身酒气熏得我直翻心,还喊没醉。看着妈妈忙里忙外,我气不过埋怨他两句,谁知平日对我百依百顺的爸爸竟打了我两巴掌,我很气恼。后来听妈妈说是给愁的,愁什么呢?

爸爸小时候家里很穷,爷爷省吃俭用供他念完了初中,后来闹什么“文革”,爸爸无功而归,那时家里仅有三间草房,破破烂烂的;跟妈妈结了婚后,生了我们,更是挤不下,爸爸唉声叹气,妈妈皱眉诉苦,两人常常抬开“杠子”。

后来,分了单干,加上爸爸有点文化又能干,不久,我家盖起了五间新瓦房,从此,爸爸的脸上有了笑容,和我们的话也多了,这个祖孙三代六口之家,整日洋溢着欢声笑语。

可是,近几年,学费上涨了,消费也高了,姐弟两人一个大学一个初中,家中的生活变得拮据了。爸爸受过教育,不管多难也要供我们上学,首先是妈妈走出家到裁缝店打工,这个时期,放学回家,总是看到爸爸在厨房忙碌的身影,刚刚坐下,爸爸就把可口的饭菜端上了桌,吃过饭,他又一声不吭地收拾起碗筷。爸爸又当妈妈,成了家中一道风景。

然而,有时我也让爸爸失望,上学期期末,我迷上了电视剧《绝代双骄》,每天必看,白还天还想着,还替剧中人设计命运。爸爸三番五次地劝我别看,可我总当耳旁风,当我把可怜的成绩单递给爸爸时,他笑了:“电视剧演完了吧!”我下子明白了爸爸这一语双关的份量,羞愧地无地自容。

光凭妈妈雇工也不能满足家用,爸妈合计着,结果是爸爸背起行囊外出打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愁思。

父爱,真让人刻骨铭心!

小作者没有刻意追求重大主题,只不过用一颗农村孩子的心去抒写对自己农民爸爸的真情实感。因此是一篇优秀的习作。

怎样抒写真情实感?

其一,指导学生从亲身经历的平凡小事中发掘有意义的东西,用真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事如烟云,擦肩而过,小学生往往不能抓住点滴有意义的东西,让它白白溜走,老师应设身处地地指学生捕捉有意义事情的方法。比如什么事情可以写,有什么样的意义,可作怎样发挥、升华等等。

其二,与其让学生瞎编乱造,不如带学生走出教室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直接带他们到旷野中游玩。叶老很早就指出一条关于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源于生活”。多姿多彩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可以自由地

享受感悟和畅想的空间。老师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可以教学相长。

2.读写结合,走好创新的第一步。学生对生活的直接经验毕竟太少,增加他们对生活的间接经验,最好的办法当是多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农村小学条件固然有限,但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让学生去读。学生绞尽脑汁想好了素材,可是囊中羞涩苦于表达或辞不达意、干瘪无力,这种“心中有,笔下无”的情形岂不憾哉!怎么办?读。我常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或请到家里倾我所有让学生读。当然,读是要讲究方法的,叶老说:“学生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其法是尤其重要的一个。”哪些应粗略地看,哪些地方应细嚼慢咽,都是应该区别对待;还要注意读以致用,要使学生能从读物中汲取有生命的东西,为已所用。

创新作文是写作的成功之路,创新的第一步是什么?模仿。正如现代著名文学家茅盾所言:“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所谓“模仿”就是“照样子去做”。学习了《桥》,要求学生完成一篇习作《家乡一座桥》,很多同学模仿文中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写法。这有好的一面:能借以疏理自己的思路,写得有物有序;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的同学竟虚构家乡一座桥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死照例文模仿让人捧腹,所以茅盾先生告诫我们:“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但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

所以,我想对小学生要指导他们在模仿中创新,为此做好这几点:

首先活学活用,不是泥其形而师其神,不是什么都仿效,而精选感兴趣的有裨益的几点,而且既要知其美又要知其所以美。齐白石所谓“像我者死,学我者生”。其次选择适合学生模仿的范文,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无所适从,老师的下水文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鼓励学生努力写超过老师的文章,只要在某一点上做到新颖、独到,就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在模仿中求创新并不难,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一言以蔽之:要走创新作文之路应从模仿中尝试创新开始。

3.热冷结合,落实修改这一环。所谓“热”就是热情饱满、趁热打铁,首先要端正思想,作文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叶老剀切地说:“学生的语文能力过不过关,作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数理化等各科学习都离不开文字表达。老师多表扬、多鼓励、多指出优点,尽可能不给学生的劳动成果(再差也肯定其劳动)作全方位整容,这样让学生保持热情,而不是一日曝十日寒。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做,有了顿悟,马上笔录纸上,心血来潮,趁热写下去。我常以唐朝诗人李贺骑驴觅句的故事启发学生做有心人,哪怕只是听到的一个出自老百姓口中的新鲜词,无意识想到的一句突发灵感的话,随手记在随身携带的卡片上,日积月累,就是重要的写作资源。所谓“冷”指的冷处理,写好了文章最好放一段时间再拿来读,重读的时候,往往对某些地方有不满意之感,于是热情又来,再增删润色,自然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同学,才能有心做到热冷结合;大多数同学不屑于作文修改。

老师批改作文可谓苦矣,常常是夜在灯下过,晨从窗前来。给学生作文指出一大堆毛病、不足和缺点,可多数学生不领情,怎么办?必须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认认真真地修改一回,比另外写篇一习作更有好处,更容易得到进步“(叶圣陶:《答孙文才》1961年)。并让他们身体力行,宁可少写出几篇也要改好一篇。还要及时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1)自读自改;(2)找老师谈心;(3)同桌相互改;(4)小组交流改。

作文不是朝夕可以写好的,但如果找出误区所在,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并使之养成修改的习惯,进步还是很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郭根福 著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洁 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九俊 主编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6: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王晓红

作者简介:王晓红 性别:女 籍贯:贵州毕节 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学院: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大好的形势下我们忽略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这一块短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村基础音乐教育存在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村的音乐教育水平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对音乐教育的迫切追求,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制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水平发展的五方面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策建议

音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人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我们极度重视的数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发展的多样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对于个人发展方向探索范围的不断扩大,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被提上议程,但是与此同时音乐教育的问题也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音乐教育城乡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在探讨如何将音乐教育发展的更好之前,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我国当今的音乐教育现状,其中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乡村音乐教育。本文调查研究了重庆市北碚区歇马镇下属的几个农村中小学,通过调研数据对乡村音乐教学现状做出分析指出导致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村音乐教育现状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明显特点便是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区域总体经济的落后也自然反映到教育上来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这其中音乐这类“不受重视”的学科影响最深。乡村教育本就更是偏重语文数学这些传统“重要”学科,老师家长们因为思想认识的局限更是放纵学校将“浪费时间”的音乐课占位他用,再加上音乐课对教育经费的高标准更是打击了本就经济实力薄弱的乡村教育的激情。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农村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相对于我们常说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那么农村的音乐课程就基本上都是由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兼职教授,甚至有的小学从未开设过音乐课。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93%的农村中小学并未配有专业的音乐老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这么几点:农村学校教学资源短缺,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基本条件;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建筑破旧,老师工资低;农村学校地理位置偏僻而专门的音乐老师能够留在城市不愿意在乡村工作。这些因素导致学校没有能力、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聘请专业的音乐老师,而能够有能力教授音乐课程的老师也大多不愿意无条件的放弃城市的便捷和繁华,将自己的人生奉献在简陋的乡村,这样的局面的产生是双方共同因素影响的结果。

(2)音乐课时严重短缺,根据国家教委198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规定,我国中小学生每人应接受567个课时的音乐教育,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以及教育部门的不重视,实际上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歇马的42所小学中,各年级每周开设2学时音乐课的学校有10所,占24%,而在8所中学中这一比例更是低至7%。通过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开设了每周2学时音乐课的学校当中,64%的学校的音乐课有名无实,尤其是中学,这些所谓的音乐课实际上被占用继续上数理化等主流课程,在剩下的36%的学校中音乐课也是时断时续很难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即使有国家法律的保障,但是农村的音乐课程开设情况仍是很不容乐观,几乎完全难以保障的课时是音乐课开始的基础,音乐课课时被占用被荒废,由此可见音乐课教学在农村开展的落后性。

(3)课堂教学质量特别差,通过对开设了音乐课的学校学生的调查,我们得出农村音乐课教学质量差的论点。农村学校音乐课的普遍教学方法是老师带着学唱流行歌曲,在我们调查的学生当中对五线谱简谱等基本音乐知识有初步了解的一个也没有,问他们对音乐课的看法也只是说音乐课是他们逃离数理化牢笼的一个短暂的休闲时光,至于音乐知识则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提升,学期末他们的音乐素养也就只是能够完整的记住几首流行歌曲,但是这样的音乐教育完全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也远远达到不了我们既定的目标。乡村的音乐课程因为简陋的设备,辅助上课乐器的完全没有,合适教学资料的缺失等原因让老师的教学安排也是毫无头绪,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对老师的要求从来不能太高,客观条件的限制让农村学校音乐课难以有好的质量,音乐课程在乡村可有可无。

(4)教学设备基本没有,音乐课教学中音乐教室、风琴、钢琴、录音机等是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但是从我们对开设了音乐课程的中小学了解来看,这些基本的音乐课设备农村中小学基本都没有,只有近乎18%的中小学购买了设备开辟了教室,但是这一比例实在是太低并且所采购的设备也是种类单一,质量一般,总体很不完善。农村学校经费不足,音乐课教学用琴价格太高,开辟专门的音乐教室成本太高等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即使我们具有最高的学习音乐知识的觉悟但是物质基础的匮乏却是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最重要阻碍。

(5)家长老师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太低。从我们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对于音乐教育农村和城市的中小学老师和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极端看法。一种是城市家长和老师极力鼓励孩子学习音乐课程,了解音乐知识,甚至希望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大家。但是因为家长老师们对待音乐的狂热的态度也让孩子不堪重负,城市中小学生有较大比例的出现了厌恶音乐的情绪。相对于城市,另一种则是农村的家长和老师完全反方向的遏制孩子们对于音乐的爱好,因为农村生活的相对艰辛,父母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供给孩子的音乐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通过扎实的数理知识的学习让孩子通过好的学习成绩走出一条不同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对于农村学生,数理知识能够让他们改变贫苦的现状而音乐没有这个功效。精神层面上的不支持是农村音乐教育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我国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在我国全面重视起音乐教育的现在,我们需要发动力量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因为经济根基薄弱的影响,农村的音乐教育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变成高水平,但是我们可以努力从思想,从策略,从局部,从小处来分析方法,发展农村音乐教育。

第一,教育部门必须要重视起音乐教育,大力宣扬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重要的是改变农村人民对于音乐教育不看好不支持的态度。通过思想意识上的宣传让全社会都重视起音乐,音乐不仅仅只是城市人的玩物;让农村的孩子们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大力支持鼓励培养他们的这一兴趣;让乡村中小学的音乐课老师对音乐教育产生责任心,让老师意识到保卫孩子全面发展的权利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让音乐教育变得不再那么高不可攀不可触碰,让农村人民有足够的意向去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现在农村音乐教育的不作为现状才有可能慢慢得到根治。

第二,努力吸引优秀的师资队伍,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上就要开始下苦功夫,国家需要大力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大力建设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音乐课老师的极度短缺现状不仅仅是因为音乐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还有音乐专业人才招收额度过小这一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不是可以立刻解决的事,我们国家教育部门需要意识到音乐教育人才越来越紧俏的这一现状,从而逐渐的扩大高等院校招生名额,有层次的培养未来的音乐老师,从而缓解师资紧缺问题,老师的问题解决了,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便有了根基。

第三,国家拨款添置教学设备,当地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中小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扶持力度,为学生们的音乐教学购买必要的乐器等设备,政府如果也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这一部分的问题那么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把农村音乐教育的贫乏现状在社交网络上公式或者是求助于慈善团体,从而尽可能的让整个社会帮助解决设备问题。除了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之外,学校也应该加强对音乐课的重视,将教学经费的适当一部分用于音乐课程的改进,运用到教学方案的改进,教学设备的购入以及专业教师的引进上来。我们有思想上的支持和社会的帮助,客观上的物质资料能够让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加快速的发展起来。

第四,组织编写适合农村中小学运用的音乐教科书,针对农村学校学生音乐基础差,音乐素养低的特点,专门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书。在教学过程中不适用的教科书同样是导致农村音乐教育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的教育资源远不比城市,城市学生在音乐上广阔的接触面也是农村学生难以想象的,因此农村城市使用统一的教科书并不合适,分层教学让农村中小学用上更加符合学生水平的教科书对农村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因此我们应该组织专家老师实地了解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根据这一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专门的音乐教材,让农村学生用上可以学得懂得教科书。

三、结论

从调研的结果上看,农村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水平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要差,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一问题彻底解决,但是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我们就必须要有解决的决心。首先,让全民在意识上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加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教师的培养,让音乐老师不再是“稀缺资源”;然后,国家和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扶持力度,在硬件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孩子们有的学,感兴趣;最后,编纂合适的教科书,给农村中小学学生提供他们真正用的上的书目,让音乐课本不再因为难理解变成废纸一堆。改革开放已经快四十年,全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水平总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加大力度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让它的发展水平能够尽快接入全国音乐教育发展的轨道,让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不要再进一步扩大,让农村的中小学生能够得到尽可能完备的音乐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1949—1995)[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篇7:农村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及对策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并且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然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口语交际训练量小,训练程度不到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较弱,教学效果不明显。要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对口语交际的重视程度,更要结合口语交际本身的特点,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准话题,营造气氛,教给方法,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关键字】

课程标准 农村小学

口语交际

教学现状

对策 交流 环境条件 【论文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更新为“口语交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版本的教材也进行了这一重大改革。可见,这一改革不只是名称和形式上的变换,而是体现了在认识上的发展和要求上的提高。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一)“口语交际”的特点。

什么是“口语交际”?新课程标准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那么,与过去的“听话、说话”相比,主要突出以下两个特点: 1.交际的互动性。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等待人处事的活动,有交往对象,构成了交际关系。它具有及时性和情境性,要求说者思维敏捷、反映灵活、表达准确清楚,要求听者认真倾听、迅速理解、适时接话应答,从而实现听与说的双向互动。

2.课程的实用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在于服务生活,口语交际的教学也正是根据社会对口语交际的实际需求提出的,不仅要求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听说技巧,还要注重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待人处事、临场应变、举止谈吐、文明礼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就是生活中要用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

1、口语交际是书面语言的基础,是习作启蒙的第一步。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语文教学一直重读写。其实口语才是书面语的基础,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口语训练,使之语言规范、思想感情表达清楚,这对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人的口语水平如何,与其思维品质密切相关,而思维品质的主要方面是思路,思路清晰、细致而且严密,不仅能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2、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口语是一种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一个正常的人一生可以不写文章,但不能不说话。,可见人的语言素质极为重要,当前,在实施素质教育、提倡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更成为了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传递思想感情、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3、口语交际能力更是新型人才的重要素养之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已不仅仅是高智力、高学历,而且需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口头交际更是经常的担负社会交际频率高低甚至成败的重任。因此,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现代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成为了现代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口语交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社会交际能力的理想的课堂。新课程改革以来,“口语交际”代替了以前的“听话、说话”,也体现了对语文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以及语文生活化的理解。然而,“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新课型,在我们盂县教学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很多教师甚至很多学校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使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呈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身为农村的一线教师来说,为让农村小学的口语教学跟上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和要求,有必要对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教学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农村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口语交际课基本上按照“提出话题——个人准备——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环节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应有的特定情境下的交际训练,也没有必要的身体、情态辅助语言的运用(这是口语交际的独特优势),更没有倾听者的应答训练,使原本贴近生活、轻松活泼的口语交际课变成了课堂气氛浓重、紧张严肃的“说话课”。

2、学生普遍对口语交际不感兴趣,缺乏交际欲望。交际时,很多学生表现出紧张、胆怯、不愿或不敢交际。表达时结结巴巴,语言不丰富,倾听时漫不经心。

3、训练时,很多学生不会说,无话可说,教师不加以引导,口语交际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4、口语交际课上:在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教师用10分钟时间引导部分学生去说,然后让学生将要说的内容写下来,以写代说,又将口语课上成了“写话课”。这也是为了应付一些考试的有效办法。

(二)原因分析

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口语能力较弱,在语言的情感性,表达的流畅性,交流的自主性方面都有待加强,更不用说口语交际能力了。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1.环境、条件的限制

我们农村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一般家长对孩子早期的启蒙教育都不够重视。而且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农村小学到目前为止,不用说班级有图书角了,学校还没有图书室呢,即便有图书室的学校,图书也比较少,品种比较单一。大部分还是些没有太大教育意义的书,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人员,又影响了仅有的一部分图书的正常利用。另外,由于盂县的教育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的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很多教师追求高分或联校成绩排队这样就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以至知识面窄,词汇贫乏。

同时,一方面,在广大农村,普通话推广还不够;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教师本身的普通话水平还不合格,学校也没有营造成一个良好的讲普通话的氛围,学生习惯于用方言来表达,以至口语交际时,学生普通话能力表达低下,夹杂方言,词不达意,语病迭出。

2.学生自身的限制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历少,积累的词汇也不够丰富。因此,无论对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还是语言形式都比较生疏,也不懂得用手势、面部表情等语态来帮助表达,缺乏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自我评价完全以别人的言语为标准,易受外界影响。再加上农村孩子的性格不如城市孩子外向,特别是在老师和许多同学面前,更容易显得胆怯、害羞,这也压抑了学生的交际欲望,影响了口语交际的正常进行。

3.教师观念的限制

受传统的重行轻言观念的影响,农村小学从领导开始就不重视口语交际课,表现在年终或者期末考试的口语考查形式,一般都是在语文试卷上提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话,大大改变了口语课程的性质。再者,从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各年级的小语教材中都有口语交际内容的安排,但课表不单独设置口语交际课。还有每个学校也没有相应的测评制度,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不注重学生的口语能力,即便是教材中一个单元结束后才安排少量口语交际的训练,也训练量小且不到位,不能使口语交际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三、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对策与构想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深感身边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要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让农村小学的口语教学跟上新课程的步伐,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联起手来共创对策,解决问题。

(一)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口语交际训练量

首先,建议学校领导要对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要在课表上体现口语交际课,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同时,要建立合理、可行的口语及考核制度,加强考核,才能保证口语交际训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而且通过考核,可以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活动,也可以让学生看到学习成果,激发学习信心,更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从思想上重视口语交际练习。另外,建议领导建立科学、可行的口语交际能力测评制度,我认为,口语交际的考核应当采用“口试”的方式,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而且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可以就某一话题与学生交流或让几名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可以让学生作自我介绍或讲一个故事;甚至可以让学生相互配合模仿表演一个生活片断。然后根据学生的语言、思路、仪态三方面来评价,可根据课标对各个学年段口语交际能力的具体要求各有侧重,用A、B、C、D来显示学生的口语成绩。

其次,教师还要把对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视落实到行动中,要将口语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如:每堂语文课的教学都让学生有口语训练的机会(例如:上《司马光》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上《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问:“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每个星期天看一则故事,到校安排学生讲:每天的晨会课都安排学生说话、交谈、主持会议,讲一讲自己的见闻,评一评电视广告等;平时,教师有意识的布置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打扫卫生、出黑板报给生病的同学补课、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让学生去完成,然后要求学生把完成的情况向大家汇报,并接受大家的咨询等,让口语交际训练无处不在。

(二)更新教师观念,让口语交际训练到位 农村教师普遍认为口语交际课设计费心,收效慢。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走近路的方法,提高了教学成绩,久而久之却忽视了口语交际的训练,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研究让口语交际训练到位的方法::

1.选准交流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农村孩子的信息来源少,知识面窄,因此,选准交流话题,可以就地取材,留心身边发生的事这样的话学生有话可说,这也是上好农村口语交际课的决定因素。只有学生有话可说了,才能参与交际,口语交际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1)贴近生活。口语交际教学强调全员性,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交际,让大家都要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话题时,应努力选择贴近农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大家共同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际训练。比如,家庭生活交流,学习体会交流,自己熟悉的一种游戏介绍,星期天和家长一起去春耕、秋收的活动等。

(2)结合课文。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学生课外知识储备少,又缺少信息、资料的搜寻渠道。针对这一情况,农村教师应立足语文教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提供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交际,使语文课文成为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好教材。比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分角色有动作、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再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发挥创造力,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等道具,同伴合作表演课本剧。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当一回景点的导游员,或者以旅游者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这样,在富有情趣的轻松状态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提供素材。有时,教材中提供的一些话题,并不适合农村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如《出门旅游》,因为农村孩子很少有机会出门旅游,对旅游的知识也不甚了解。如果就这样让学生进行交际练习,学生必然无话可说。对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前适当搜集一些有关旅游方面的知识和语言材料介绍给学生,也可以师生共同查找旅游资料,使学生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积累,从而在交际时有话可说,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2.营造交际气氛,让学生有话想说

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交际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它可以促使学生去除胆怯、乐于思考、敢于表达,让学生感觉到口语交际可是我们自己的,是轻松的、自主的,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表达欲望。

(1)树立平等意识。有关研究表明,语言的表达是与其心理素质及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的。即使是平时口语流畅的学生,也难免由于环境、气氛等因素而影响表达的效果。然而,许多农村教师认为听老实话就比较好管理,“师道尊严”的架子暂时放不下,再加上农村孩子对教师的敬畏心理普遍强于城市孩子,这就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也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农村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牢固树立师生平等意识。尤其是在口语交际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始终置学生于平等地位,可以作为一个听众、朋友而不是一个威严的法官,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才能消除学生在交流时的紧张心理。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自己不单是交际训练的组织者、促进者,更是一名参与者。例如,在“打电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以老师的身份与学生互通电话,还可以扮演学生的亲戚、好友、同学或公众人物,和学生一起完成交际任务。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教师应用示范等方法,适时巧妙、引而不露地提示学生注意说话完整性与规范性,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听话者要抓住要点,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并注意交际时的文明礼貌等。(2)创设语言交际情境,鼓励学生发言。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交际的过程受情境的控制,不同的场合和交际对象,就会有不同的交谈话题与言语表达方式。因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实现双向互动,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交际时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训练。所以口语交际教学应创设适当的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此外,仿真的情景也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重要方面。据此,农村小学的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口语交际教学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创设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实地进行表达。如,在“有趣的游戏”的口语交际中,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口语交际,可以带全班学生在操场上分别做一做不同的游戏,让他们真切地去体验游戏,感受游戏然后有话可说,否则口说无凭,语言空洞;在“买东西”的交际活动中,可以借用学生的所有文具并分类摆放,将教室布文具店,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家长和学生去买文具;再如,在教学“找春天”时,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环境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春天,亲近春天,看看春天的花、草、小动物,还有早晨的太阳、人们的衣着等,让学生们尽情地欣赏各种景物、尽情地感受春天的美好。然后回到教室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这时的学生一定会兴致勃勃地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真正的春天。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也增强了口语交际能力。由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其兴趣,使其有所领悟,产生奇思妙想,充实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3.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说会道。口语交际是一种综合素质,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其实,想交际是口语交际的前提,会交际才是口语教学的目的。“口语交际”最终是要使学生能灵活、自如、和谐的进行人际交往,而农村学校的孩子在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差,灵活性不强,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作为农村教师,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教师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方法。

交际者能快速、准确地组织语言并完整、流畅的表达出来,让人毫不费力的听懂、理解,是成功交际的第一步。据此,规范农村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他们的普通话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口语交际扫除语言障碍,便成了训练农村学生口语交际的首要环节。为此,农村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平时说话注意语言规范,坚持讲普通话,而且要求学生在校也尽量用普通话交流。在教师带领下,整个学校成为一个普通话交际的场所。教师也要随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从一词一句中规范学生的口头语,使学生用词准确,表达完整。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在看电视、听广播时有意识地学习普通话表达。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临场发言的机会,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最需要时适时、恰当的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使之说的完整、流畅。同时也要提示学生注意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用语文明得体,并在必要时辅之以恰当的手势、表情等体态语,加强表达效果。

其次,成功的交际还要交际者学会倾听,适时应答。因为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倾听的能力也伴随着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得到发展。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时候,听的训练也在同时进行。教师要重视对倾听者的听以及应答能力的训练。如:在听别人说话时,要精神集中,动脑思考,抓住要点,迅速理解说话人的意思。并注意句子是否完整以及说话人的语气、姿态、表情。听话产生感情共鸣时也可以用适当的点头、微笑等动作、表情来对说话者做出应答。逐步使学生养成认真听的习惯,学会倾听。

4、提前准备,让学生出口成章。口语交际是围绕同一话题进行的,必然有重复雷同之处,而学生的阅历是不同的,更是值得老师挖掘的。因此教师要提前准备,引导学生确立各自的主题,如《我学会了

》,题目空间很大,学生很容易几句讲完,教师课前要引导学生思考:

1、你学会了什么?

2、过程是怎样的?

3、从中你有什么体会,想告诉大家什么?学生根据提示,进行课前准备,不断调整。说出话来时能顺畅,得到大家认同,从而鼓励并保护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内心,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总之,农村小学的教师如能转变观念,真正从口语交际本身的特点出发,从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农村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量足、到位,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便定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徐崇芬:《浅谈“口语交际”的实效性》,《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

[3]

篇8: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及近几年参加学生作文的征集与评比, 我发现农村小学生作品存在以下几大共性特征:习作以模仿、抄袭作文多, 自己原创少;体裁以记叙文多, 其他文体少;选材以正面题材多, 反面题材少;语言贫乏朴素多, 言语积淀少……

二、现象透视

农村小学生写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写话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 急功近利, 有“利”可图。

在平时的教学中, 为了应付考试, 不少教师对那些作文不知如何下手的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便是让他们背作文选, 这样效果往往比较明显。但不知这样的教师是否可想过, 这样做将意味着我们的孩子正从深度的精神世界走开, 他丢失的是厚实的涵养及自己最真的情感, 带来的是浮躁和虚假的盛行。

2. 写话自由给予不够。

新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三个“写”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对写话有兴趣”, 而要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 就必须给予孩子自由。但调查发现, 很多孩子受制于一个又一个“笼子”。原本是请学生用笔夸夸家乡, 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却是一道填空题:“ () 便是我的家乡。那里有 () , 有 () , 还有 () , 好一副迷人的风景图啊!我家乡的变化可大了!以前 () , 现在可不同了, () 。”试想, 学生喜欢这些括号吗?所填内容都是学生想说的吗?我想, 在多数孩子心中, 这些括号就是“笼子”, 这与童心渴望的海阔天高相差太大!

3. 情感的培养不够。

新课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它有两层意思, 一是“运用学到的词语”, 二是乐于运用, 二者密不可分, 缺一不可。遗憾的是, 很多教师只注重了运用词语的技能指导, 而忽视了乐于运用的情感培养。

4. 课程资源开发不够。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农村小学很不乐观。在课堂上, 教师往往都局限于教材内容, 平时听到最多的就是:“课改啊课改, 越改越多, 我们连教材内容都完成不了呢, 还谈什么课外内容?”试问在这样的理念下, 还能奢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吗?

三、对策

1. 矫正短视, 不囿于应试。

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 是写作教学的重要基础。学习写话仿佛孩子学走路, 该站稳时不能够强求他走路, 该走路时不能强求他跑步。写作文也是一样, 同样需要经历“站稳”“走路”“跑步”的过程。写好作文应从“站稳”开始, 这是前提, 同时, 要兴趣先行, 训练跟进。如果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挫伤的是孩子对学习习作的兴趣。

2. 给予自由, 培养兴趣。

新课改把小学低年级的起步作文定位为“写话”, 就是为了鼓励学生本能地运用自由的心智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学会“用笔说话”。因此, 我们少些“规定动作”, 多些“自由创作”, 不要强迫学生模仿, 不要急功近利, 不要过分在乎学生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而要致力于学生写话兴趣的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 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在写话教学中, 教师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发现并唤醒学生自由言说的潜能, 培养并鼓舞学生放胆表达的信心, 支持并激励学生多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

3. 细心呵护童心, 培养情感。

在自由写作时, 学生往往会把自己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的妙词佳句运用进去, 并且会为自己的“创作”运用而兴奋。这时, 如果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赞许, 他们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刻, 获得的写作动力就越大。因此, 在赏析学生的写话时, 对于用得恰当的词语, 要高度肯定, 对于暂时用得不够恰当的词语, 也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 去指导。

有一个学生在写自己曾经淘气时这样写:“我非常生气, 随手捡起一根棒, 把旁边可爱柔嫩的小草都打断了。满地都是草儿们的悲伤和碧青的血液……”“草儿们悲伤了, 流出碧青的血液。”我认为这些是极富文学意味的“童心”, 是学生灵性的率性表白。我欣然写下:“有创造性!你用纯净的童心、天真的语言描绘了心中的世界。”这位学生在看自己的作文评语时, 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缝, 写作的信心大增。细心呵护这样的“童心”, 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有创造力的“灵性”。

4. 寻找活水源头, 开发资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 应该打开教室的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他们的情感经验, 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塑造他们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是不能拘泥于课堂上的, 还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的活动,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到大自然和社会实践中去,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积累。农村孩子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写话资源:种子生根发芽, 鸡、羊的出生及成长, 碧水青山、明月清风, 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星空, 都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对于这一切,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味和书写。

让我们的孩子走进美好的自然, 尽情地去观赏春花秋月, 静静地去聆听虫鸣鸟叫。白天, 与小伙伴一道嬉戏、畅谈;晚上, 无拘无束躺在门前草地上数着天上眨眼的星星……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用一颗纯真的童心去徜徉自然, 感受世界, 收获生活的美丽芬芳。相信充分开发并充分利用写话教学的乡土资源, 完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孩子的写话水平。

上一篇:我把梦中的世界写成散文下一篇:假期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