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流程图

2024-04-26

内部审计流程图(精选6篇)

篇1:内部审计流程图

内部审计流程图

行政职权目录

单位:(公章)石家庄市桥西区审计局序

项目名称 类别 号

实施依据

收费依

公开 形公开 公开 承办科

据和标

式 范围 时间 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四十四至五十条、《财政违法审计处理行政处罚 处罚

行为科罚科分条例》(国务院

令第427号通过,2005年2月

1日起施行)

对拒绝、阻

碍审计 行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监督的行处罚 三十四条、第四十三条 政处罚审计调查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三条财税审计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二款

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资金等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专项资金二十三条

审计 6 行政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审计 其他

十六条、第十九条企业审计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固定资产 二十二条及投资审计 其他 《石家庄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条例》第三条、第五条等条款经济责任审计 其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 10 审计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公告 其他

三十六条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网上

社会 准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无 长期

各业务科

各业务科

各业务科 财税科

财税科

行政事业

各审计科

财税 审计科 经济责任 审计科 办公室

篇2:内部审计流程图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范例二)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图(范例三)

篇3: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流程重构

干胜道教授提出所有者财务理论, 认为两权分离导致财务主体出现二元化及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 必须重视对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关系的处理。受其启发, 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也是分层的。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管理控制机制, 同样产生于两全分离, 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受托责任也是分层的。那么, 要确保这各个层次的受托责任得到履行, 内部审计也相应分成两个层次:所有者内部审计和经营者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提出其咨询职能也就是为了协调内部审计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 所有者更关注企业整体的增值。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适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流程重构。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重构的组织基础

要重构企业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必须处理好内部审计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是处理好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的关系, 使内部审计能在认证和咨询两个方面以及所有者内部审计和经营者内部审计两个层次发挥作用。这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审计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 包括会计学和审计学方面的专家;划清与监视会的界限;直接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和配备内部审计人才。

审计委员会是一种独立的组织形式, 它不侵犯管理层的权利, 也不参与公司决策, 对公司的经营不承担责任, 其作用在于保证公司决策依据的财务信息、业务信息和风险信息的充分可靠, 评价管理当局的业绩。国内已有很多企业设置了审计委员会, 根据相关信息网提供的上市公司年报 (2002-2005) 和临时公告, 截至2005年底, 在所有深市上市的公司中, 其中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有233家, 占全部深市上市公司的41.98%, 但是, 审计委员会通常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并未发挥实质作用。

审计委员会要划清与监事会之间的界限。我国企业的审计委员会模式是和日本相似的二元单层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是并存的, 都可以行使监督职能, 所以是二元的。它不同于以法、德为代表的双层董事会制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 只有一个董事会, 因此是单层的。审计委员会是单层模式下的内部监督机制, 而监事会是双层模式下的内部监督机制。我国企业更加适合单层模式, 因此, 需加强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 这再次说明我国不适合建立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我国过去“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 但通过股权分置改革, 我国企业股权分散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客观上为在加强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提供了基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关键在于明确各自的职能范围。笔者认为, 同样是监督机构, 审计委员会发挥更多的是事前监督作用, 而监事会发挥的是事后监督作用。

理顺企业管理体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在原有管理体制下,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复杂, 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可能凌驾于内部审计之上, 把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弱化, 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另外, 在原有组织结构下, 内部审计没有相应的独立性和一定的权力, 无法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因此, 要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 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审计委员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 内部审计机构是审计委员会工作的保障, 为审计委员会提供信息;审计委员会的领导要保障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同时, 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或不履行应有职责等极端行为, 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审计委员会人员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实际上, 在管理导向内部审计阶段, 审计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开始运用, 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由于更加注重咨询职能, 审计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 这既增加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也为内部审计机构咨询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流程重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改变了内部审计人员对控制和风险之间关系的认识, 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从企业目标出发, 采用目标——风险——控制的审计路线。首先, 内部审计人员确认企业目标, 然后, 测试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 根据内部审计计划, 对确定的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领域进行审计, 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 通过内部审计, 确定企业经营管理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人员最为关注的不是控制的充分性和遵循性, 而是风险是否得到适当管理和控制。这样, 内部审计建议就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并将以前的事后反馈拓展到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风险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 其咨询服务对公司经营管理有增值作用, 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 内部审计从工作的第一步开始就考虑可能影响企业目标。内部审计流程重构就是要建立以风险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流程, 从风险出发, 以风险管理为目标。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流程重构包括内部审计的计划阶段、内部审计的实施阶段和内部审计的终结阶段三个方面。

在内部审计计划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务是在有限的内部审计资源条件下, 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 初步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 初步确认企业所面临的未来风险。如果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管理范围, 则确定内部审计对象, 分配内部审计资源;如果风险与企业目标实现无关, 则不考虑。选择内部被审计对象是内部审计工作起点, 被审计对象是多样的, 可以是在企业内部被审计的某个组成部分, 可以是某子公司、某项经营活动或某个管理程序, 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过程或活动。此外, 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因素也是多样化的, 这些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相互作用, 会放大、抵消或缩小。因此, 在识别企业风险不能局限于某个部分, 而应该从企业整体考虑。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依据了解的风险程度制定风险项目审计计划, 确定被审计对象的先后次序和重点审计领域, 这样的目的是将内部审计部门有限的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领域, 更好地服务于组织的总体目标。

在审计实施阶段,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 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其二,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其三,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其四,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 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并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在这个阶段中, 应关注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若得到有效控制, 则可出具审计报告;若风险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 则应该将审计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记录在工作底稿中。

在内部审计终结阶段, 内部审计人员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将审计记录在案的问题和给出的建议整理成简洁明了的报告, 形成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内容包括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产品,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和能力也体现在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在这个阶段, 内部审计工作依然以企业风险为核心, 除出具审计报告外, 还应该进行沟通和后续审计。这里的沟通与独立审计不同, 是为了改进风险管理。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标准》第2440款表述指明“为使公认风险范围以外的‘例外’情况受到重视, 风险得到管理和控制, 审计执行主管应负责将发现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方面的问题, 报告给那些能保证对审计结果进行应有考虑的人员”。这些人可能是审计委员会负责人, 首席审计执行官、经理人、董事会和被审计部门。协调沟通最好是审计委员会, 内部审计负责人和被审计单位三方沟通, 以利改建风险管理。

出具了审计报告, 完成了三方协调沟通, 还要进行后续审计。后续审计的目的是保证监督合理化建议能够得到落实, 还包括评价风险管理效果。此时, 风险依然是中心, 从内部审计人员角度看, 后续审计的重点还是企业面临的风险和这些风险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 而不是如何改进报告中已经提到的具体建议。

摘要:从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规范层次上主要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关注合法性和有效性, 还处于传统风险基础内部审计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面临一个脱胎换骨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而流程重构则是内部审计重构的核心。

关键词:内部审计,流程,重构

参考文献

[1]徐政旦, 谢荣, 朱荣恩.审计研究前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2]张彦.内部审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光华, 李兰翔.企业内部管理审计内容体系构建新探——江苏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引发的思考[J].审计研究, 2007 (1) :86-90.

篇4:内部审计流程图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流程控制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今天的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竞争压力十分的激烈,如何在未来的商战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是每个企业所探讨的,处于这样的特殊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是并存。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是自己在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主动权,现在的技术,设备等领域几乎是资源共享,彼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有不断的找到可以进行提升的方向,才是最好的。其实现在最大的突破口就是我们自己的管理方向,我们每天看新闻报道,可以看到某某企业倒闭由于贪腐,某个企业的高管卷巨款潜逃,还有许多企业的假账时间层出不穷。现在的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一点。都在不断的加强内部的控制,想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内审对于此类事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大降低了事件发生的频率。我们在不断的完善不足之处。现在想更好的对于内部审计,我们已经在控制流程中深入到每一部分进行审计,使工作更加的细分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业务流程建设

1.1审前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前阶段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于项目的选择,方案的情况,实地的考察是一样不能缺少的,一项工程想要优质的质量就一定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细节对于工作十分的重要。也可以这么说吧,进行审计之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基石,对于整项的工程十分的重要。这一阶段一定要严格的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合理,又要依靠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前期的控制。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好运用有经验的资深的专业人士对于此项工程进行民调,看看群众的呼声,以及对于项目的不同看法,对于我们进行审计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1.2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审计过程就是根据审计计划进行取证、评价和形成审计结论的过程,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第二个环节,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

审计日记是记录审计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检查的范围和方法。审计日记可以帮助监管人员监管审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当发生问题时可以明确责任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公司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运用现代的审计技术方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好的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的方法由计算机改为手工提高了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和评价能力。实现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结合。

审计工作底稿应该由审计人员记录审计的全过程,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进行成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为编制审计报告、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单位要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复核审计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遗漏。

1.3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构在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的基础上,以独立审计为原则,运用专业能力形成审计意见,向组织领导报告审计项目结果的文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综合的体现了审计质量。审计报告要以审计机构的名义向被审计单位宣布并以书面方式送达。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应通过三级审核,由部门经理、会计师和负责人分别审核审计报告的质量,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审核和全面性审核,检查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否过关,对有问题的地方予以修改,形成一个全面、详细、公正和可行的审计报告。

1.4审计后续质量控制

审计后续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要做好复核标志,使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复核,明确每个审计人员各自承担的责任,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根据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被审计单位的执行情况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按照信用进行分类,建立审计机构自己的信用档案,更便于管理。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建设

2.1加强制度约束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不高于制度的不健全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因此,完善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的环境更加完善,审计具体项目的质量的到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得到监控。制度的建立可以给内部审计工作起到一个参照作用。内部审计制度应该名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框架、层次清晰的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和绩效评价机制。制度约束为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构建了一道防火墙。

2.2加强内部审计督导

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审计委员会在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公司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审计委员会可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保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要以其过硬的专业能力帮助懂事会履行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方面的职责,对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审计委员会除了日常监管外还要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控制内部审计项目质量。

2.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复核

为了控制内部审计质量应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核,审计机构应建立三级复核制度,项目的负责人在审计现场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对审计报告进行一般性核查,审查项目的审查过程是否符合项目目标和有关规定。部门负责人应对复核过的报告在进行审核,审核应全面、详细,对报告中的数据来源和结论等方面详细检查,对不清楚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意见,使项目负责人进行修改。最后事务所负责人在重点审核审计程序的恰当性,在不存在重大问题和遗漏的情况下签发。

结束语

篇5:现代内部审计流程

(一)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编制审计计划应该关注的因素。

单位组织内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单位组织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群众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具体审计项目先后顺序安排;审计资源(人员数量、审计耗时与审计经费)的合理分配;后续审计的必要安排。

项目审计计划的内容。

审计目标;审计范围;重要性;审计风险评估;审计小组构成;审计时间分配;专家与外部审计工作结果的利用等。

审计前的调查内容。

经营活动情况;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财务会计资料;重要合同、协议及会议记录;上次审计结论、建议及后续审计执行情况;上次外部审计意见等。

审计方案的内容。

具体审计目的;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预定执行人及执行日期等。

审计通知书的内容。

被审计单位及审计项目名称;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具体资料和必要协助;审计小组名单;审计机构及负责人签章和签发日期。(附件包括:被审计单位承诺书、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清单、审计文书送达回证。

二、审计实施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表2 审计实施工作的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内容包括内部控制健全性测试与有效性测试。

健全性测试是评价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是否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全面、制衡、成本效益、权责利对称);控制环节是否设置齐全;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控制强点与控制弱点。

有效性测试是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布局是否合理,有无多余和不必要的控制;关键控制点是否发挥作用;内部控制目标是否达到。

控制测试方法有:询问相关人员;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重新执行有关内部控制(穿行测试);功能测试。

穿行测试(waIk-through test):检查一项业务从头至尾的处理情况,以确认控制程序是否认真执行。一般采用顺查法。从凭证开始查到登记入账为止。

功能测试:查明制度执行是否发挥了控制作用,还要进行功能分析。注意是否存在多余制度(不经济、无效率、管理混乱)。

实质性测试。

实质性测试内容包括业务活动效益性测试和财务收支合法性测试。测试种类有分析性程序、交易测试、余额测试和列报测试。测试方法是:询问、观察、检查、监盘、函证、分析、计算。

实质性测试中关于重要性原则判断的考虑:

(1)绝对数。把某一特定金额作为重要性水平,而不考虑经营规模或业务量的大小。

(2)以错报金额占相关账户金额的百分比来比较判断错报是否重要。

(3)以错报金额占利润的百分比来比较判断错报是否重要。

(4)以错报金额占资产的百分比来比较判断错报是否重要。

(5)错报的性质(违法、舞弊)而不考虑金额大小。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日志。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业务的具体记录,其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事项名称;审计事项期间i审计事项描述与结果记录;审计结论;执行人姓名与执行日期;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与复核意见;索引号及页次;审计标识。审计工作底稿应实行多层次复核。

审计日志是审计人员行为的过程记录,其内容包括:审计事项名称;实施的审计步骤与方法;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中期审计报告。

中期审计报告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重要问题。及时传达给高层管理者和被审计单位,以便他们迅速采取行动,纠正失误,减少损失。中期报告可以是书面也可以是口头,可以是正式报送也可以是非正式报送,非常灵活。

三、审计报告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基本要素包括:标题、收件人、正文、附件、签章和报告日期。正文内容有:审计立项依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标准、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等。附件包括对审计过程和审计发现问题的具体说明、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审计报告重点说明:披露发现的情况,说明在什么方面出问题;对发现的情况进行描述。说明为什么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说明应采取什么整改措施;反映被审计单位意见与行动计划。

审计报告基本类型:一是满意(肯定、积极)审计意见;二是大致满意但有例外的审计意见;三是不满意(否定、消极)审计意见。

审计报告修订路径:

审计报告草稿→审计人员修订→审计组长修订→部门经理修订→审计经理修订→被审计单位提出意见→领导审核→正式定稿以待发送。

审计交流。

审计交流包括:征求反馈意见、审计建议、审计整改、审计决定等。审计交流对事不对人,围绕问题开展细致、深入的交流。

四、后续审计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后续审计中的三方职责。

审计人员职责:对被审计单位给予充分尊重,不把具体纠正措施强加给被审计单位;采取合适的方法确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是否采取了恰当的行动;向高层管理者报告其后续审计中的判断和评价;实施后续审计时尽量避免对被审计单位正常业务的影响。

被审计单位职责:配合、协助审计人员的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报告作出及时、全面的回复并对报告中提到的缺陷采取切实有效而持续的纠正措施:向审计人员和高层管理者汇报纠正行动取得的进展,并提出在纠正方法上的不同意见;选择最恰当的纠正方法。

高级管理层职责:监控后续审计过程,鼓励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作出回复;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纠正措施。考虑其充分性和有效性;避免干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审计工作。

制定后续审计政策。

后续审计政策的制定必须做到:表明政策中的各项声明均得到企业最高权力层支持并以书面形式载明;政策应发给所有管理层的主管;要求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限内对审计人员的发现和建议作出书面回复;要列示审计人员、被审计单位和高级管理在后续审计中的职责。

后续审计工作底稿。

后续审计工作底稿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回复;与被审计单位就回复中提到的纠正措施、存在缺陷进行探讨的回函:报告专递信和讨论有关审计报告事项的信函复印件;后续审计会议、电话备忘录以及文件审查、计算的书面资料;发送给被审计单位的其他信件、备忘录。

后续审计报告。

后续审计报告一般包括:审计目的;以前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发现和建议;纠正措施;审查结果;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后续审计发现;后续审计评价。

扩散审计。

扩散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以外的其他部门是否也存在相同问题开展的审计工作,检查其是否也开展了同步后续审计。

五、成果运用工作

(一)整体内容框架

(二)主要工作

建立完善的审计公告与通报制度。积极争取高级管理层和各个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审计结果公告与通报工作必须加强。立项必审,审计必纠,结果必告。责任必纠。建立纠错机制和制度,审计一个项目,完善一项制度,教育一批干部。审计政策建议能够得到适当管理层的肯定、采纳和应用,形成制度和政策,以达到防弊、兴利与增值的目的。

审计成果运用的具体体现:组织内部高层管理者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批示;职能部门对审计建议的采纳;相关责任人的移送处理。

审计成果运用=高层批示+部门采纳+移送处理+建立健全政策与制度=防弊、兴利、增值。

六、主要审计方法的运用

传统审计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审计取证方法,包括检查、监盘、询问、查询、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其实这是片面的,审计方法是一个体系,包括书面资料审阅方法、客观实物证实方法、审计调查方法、分析判断方法、审计沟通方法、审计写作方法与制度设方法等。

(一)书面资料审阅方法 核对法。核对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内容、数量、日期、金额等)、核对凭证与账簿(日期、会计科目、金额、方向等)、核对明细账与总账(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核对账簿与报表、核对报表与报表。审阅法。审阅会计资料完整、齐全、正确;审阅经济活动真实、合法、合理。

复算法。小计、合计、乘积、余额,通过复算发现差错。比较法。实际与计划比较、本期与前期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差异。

财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账户分析法与账龄分析法。

(二)客观实物证实方法 盘点法。采取恰当的盘存方式,包括突击式盘点(现金和贵重物品)与预告式盘点(一般物资);选择合适的盘点时间,在营业或工作开始之时与之后;健全有关手续,明确有关责任。调节法。通过调节确认结账日财产实物的实存数。鉴定法。聘请信誉好有影响力的专家,对专业事项进行鉴定。

(三)审计调查方法 观察法(账外信息法)。观察法是“跳出”会计资料,从“账外”捕捉信息的审计调查方法。该方法没有固定格式,应处处留心,见机行事。灵活多样。询问法。审计工作要创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和谐气氛。审计人员要面带微笑,语言甜美。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是由管理引起的,而管理的缺陷既有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原因。也有具体实施人员的原因。审计人员最好的办法是引导被审计人自己分析、自己找缺点,避免主观假设、仓促下结论,要充分体会被审计人的意图、目的和困难,客观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淡化双方的对立情绪,在感情上与被审计人产生共鸣。提问时应注意技巧,善于倾听、耐心倾听。函证法。函证对象的选择主要关注关联方、往来单位、银行、账户余额大小,加强函证过程的控制。审计会议法。参加人员包括高层、中层管理人员,纪检、监察人员,被审计当事人和代表群众。加强审计前、审计中、审计后三维立体的会议沟通。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调查,注重对各部门、各环节风险因素的调查。现场走访。询问+观察=现场走访。了解业务细节。列出访谈提纲。避免录音,创造相互信任的气氛。

(四)审计分析判断方法

审计是一种高智商的工作,经常要运用取证、判断、推理来核定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审计与被审计之间是一种智慧的较量。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行为所做的估计、断定或选择。审计判断具有目标性、主观性、经验性、风险性和连续性。

审计判断的方法主要有: 直觉判断法。直接判断法是审计人员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当前需要判断的事项作出分析和推论。是建立在审计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比较判断法。比较判断法是审计人员运用类比的原理,把需要判断的项目与类似的项目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其差异的判断方法。归纳判断。归纳判断是从个别特殊事件中推出一般结论的审计判断方法。现代审计中,审计人员通过抽样,从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演绎判断。演绎判断是从一般原理出发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从一般法律法规、会计原则和审计准则的要求,针对具体经济业务推断出具体业务是否合法、公允的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判断方法。

(五)审计沟通方法 按照沟通环节可以分为:

事前沟通包括下发审计通知书、张贴审计告示、座谈会等;事中沟通包括个别谈话、资料交流、意见交流等;事后沟通包括结果沟通、审计报告意见征求、管理建议书、审计决定书、审计通报等。按照沟通方式可以分为:

口头沟通有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书面沟通有问卷调查、审计通知书、内外审计协调报告、管理建议书、审计报告等。

沟通主要类型有:

语言沟通(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语言沟通(肢体行为、眼神与动作)、人员沟通(审计人员与相关人员沟通,主要方式是倾听)、组织沟通(审计部门与上、下、左、右、内、外等部门沟通)。

(六)审计写作方法 运用主动语态。例如:“审计决定没有被管理当局执行”改为“管理当局没有执行审计决定”。运用通俗语言。例如:“采购部门把业务上的低效率归咎于因预算资金欠缺而造成的人员缺乏。”改为“采购部门认为。由于雇不起采购员,他们完不成采购任务。” 语句和段落要短小。例如:“这些金额,即招待费、礼品费用、其他服务成本是可以免除的。”改为“这些金额是可以免除的,包括招待费、礼品费用、其他服务成本。”

尽可能使用图表以增强趣味性、可读性和灵活性。

(七)制度建设方法(约束与激励)预防性控制制度。

预防性制度是事前控制,把错误与舞弊消灭在萌芽状态。例如:授权批准、职责分离、双重控制、付款前审核、招标投标。

检查性控制制度。

检查性制度是事中控制,把已经发生和存在的错误检查出来。例如:实物盘点、实地观察、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相关单据核对、预算执行控制、成本控制。

纠正性控制制度。

纠正性制度是事后控制。把由检查性控制揭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控制。例如:考核与奖惩。

补偿性控制制度。

补偿性制度也是事前控制,是针对某些控制环节的不足或缺陷而采取的控制措施。补偿性控制的目的是要排除损失、错误和舞弊。例如:岗位轮换、不定期盘点、突击检查等。

指导性控制制度。

预防性制度、检查性制度和纠正性制度是为了预防、检查和纠正不利的结果。指导性控制是为了实现有利结果而采取的控制,主要由管理层进行。

七、被审计人员心态剖析

(一)配合心态(服从心态)

热情接待,积极配合,大力支持,提供资料,全面、真实回答。服从审计结论。

(二)双重心态

表面积极,过度热情,态度和蔼,展示清白,背后设法抵制各种审计。

(三)规避心态(抵触心态、对抗心态)

不主动配合,不理不睬;不提供资料,不配合,不回答问题;避重就轻,百般抵赖;推卸责任,对抗到底。

(四)防范心态

认为审计是挑毛病、专门挑刺的行为,查出问题会影响单位声誉、影响领导个人发展前途,因此对审计人员不信任,心存防范。

(五)应付心态

对待审计既不积极配合,也不阻挠反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不冷不热,听之任之,任其审计,应付了事。

(六)厌烦心态

被审计单位业务繁忙。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和审计,对审计产生厌烦心态,因而不积极配合。

(七)干扰心态

转移、隐藏非法资产;拖延、拒绝执行审计决定;人情沟通、权力介入、利益交换;对审计结论提出不恰当质疑。

(八)从众心态

被审计单位对于审计整改意见持观望态度。“同类型问题,其他部门怎样整改我们也效仿。”

(九)侥幸心态

总认为自己可能不被审计到,即使抽查到了。也不一定就查出问题;即使查出问题,也不一定处理和追究责任。

八、审计人员心态剖析

(一)冲动心态

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了如指掌。热切期待,胸有成竹,跃跃欲试,心情激动。

(二)畏难心态

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预期艰难,被审计单位阻力大,心理压力大,对自己的审计能力产生怀疑。

(三)拖延心态

鉴于审计对象与审计环境的复杂性,审计人员难以自拔。不知所措。审计人员出于审计责任考虑,往往拖延时间。

(四)速成心态

审计人员对面对熟悉的审计项目急于求成,厌烦急躁,单凭主观判断和经验判断,不注意变化了的新情况。

(五)对抗心态

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在面对重大实质问题和原则问题时,与被审计单位人员形成对立情绪,原则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

(六)批判心态

对待任何被审计事项,总是以批判眼光看待。总认为不真实、不合法;总认为被审计人员在欺骗,没有提供全部真实资料。

(七)放松心态

审计取证结束,问题已经查清,大功已经告成。不考虑审计结论的沟通,不考虑审计报告的写作和处理意见的提交。万事大吉,彻底放松。

(八)恐惧心态

由于审计项目给审计人员自身带来的人身安全、职位升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恐惧。

(九)忧虑心态

对待查出的问题,能认真分析单位组织存在的风险,忧虑重重,责任心强,先天下之忧,考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与制度问题。

篇6:内部审计工作流程

1.目的:明确审计工作程序,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和审计报告传阅审批过程的规范性,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得到及时有效地整改,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流程。

2.范围:各系统及所属各部门审计工作。

3.责任:各系统、各部门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

4.内容:

4.1审计部依据审计工作计划和公司临时安排的审计项目,确定审计对象、时间、范围,向被审计部门下发审计通知书。

4.2被审计部门根据审计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好审计所需的相关资料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同时确定配合审计工作的联系人。

4.3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相关审计项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计算、审核,逐步形成审计工作底稿。

4.4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综合分析并做资料补充后,在计划要求时间内完成审计报告编制,其内容包括审计范围、内容和发现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等。

4.5审计报告完成后,审计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将审计报告转交被审计部门,就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审计项目内容涉及多部门的,审计部则将报告直接报给系统领导(对于总经理要求直接上报的调查、审核、分析等报告则无需通过此过程)。

审计部完成的所有审计报告必须附有《报告审批(落实)附页》,内容包括:上报部门、报告文件名称、文件编号、上报日期等,并有留白(审计检查表则须留有相应栏目)供各级领导阅批及被审计部门发表意见。

4.6 被审计部门接到审计报告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对审计结论的意见,如无异议,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具体整改措施,并明确整改完成的时间和责任人,须于接到报告后三个工作日内返回审计部。

4.7审计部在一个工作日内,将带有被审计部门意见的审计报告报给相关系统领导阅批。各系统领导须在接到审计报告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内容及被审计部门意见的阅批,明确签署组织落实或批转落实的意见、建议或整改方案等,并批回至审计部。

4.8 审计部将系统领导阅批后的审计报告,在一个工作日内上报给总经理,使其了解被审计事项的基本概况、存在的问题及被审计部门对问题的整改方案、系统领导的工作设想等,并就此做出批示。

4.9 审计部收到总经理批复的审计报告后,按批示在一个工作日内分发给被审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同时按领导批示和被审计部门整改完成时间进行跟踪,直至整改结束或下一次该项目审计。

4.10 对跟踪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提出审计立项建议,流程按4.1-4.9款执行。

上一篇:湛师基础教育学院下一篇:《热血老师》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