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2024-05-26

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韦庄《菩萨蛮》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②了解这首词赞美江南,同时借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也反衬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③能够通过对温庭筠、韦庄词的比较鉴赏,了解花间词的艺术风格以及两人词的不同风格特色。④背诵。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把握词人思想前后矛盾的变化,揭示词作的深层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词人饱经离乱、辗转漂泊之苦。教学方法:读背、质疑探究、交流展示、师生合作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学生总结感性认识,教师补充。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词被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词是配乐的,就有乐曲名称,即“曲牌”或“词牌”,词牌不同,句子就不一样,所以写词也叫“填词”。

2、烟笼的江南,引起了无数诗人的遐想与诗情。大家还熟悉哪些诗人所写的江南? 回顾所学江南诗歌,齐读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扬万里《晓出慈净寺送林子方》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三 整体感知

看注解,合理想像,同学合作,理出词的大意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该在这里度过一生。春水荡漾,比天空还碧透,洗雨蒙蒙,坐在画船中听着雨声而眠,多么惬意。

还可以到酒家,欣赏那垆边的卖酒女郎,月儿的脸,洁白如霜雪手腕。不到老不回家乡啊,回家见到残败景象,恐怕要肝肠寸断。)

四、以意逆志。学生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问题储备。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

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

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五、缘景明情

1、自由朗读,并讨论:本词是赞美江南好,那么整首词中体现了江南好的那几个方面?

明确:下面四句是对江南好的细写

(1)景美:“春水碧于天”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

(2)生活美:“画船听雨眠”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3)人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江南美女。江南女子的美不仅在于外貌,眉清目秀,娇小玲珑,更美在性格,美在修养,她们的美由内而外,与众不同。江南女子美在温柔含蓄,美在婉约多情,美在细心体贴,江南女子是水做的,天生就是诗,就是画,是曲,更是酒。可能学生会提到秦淮八艳、西施等。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3、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现自己的乡愁?

反衬的手法,乐景写哀情。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更觉情感的沉郁深挚。)

六、总结

1、全词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

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2、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

(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没有按照导语设计的进入,而是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说起,然后猜猜晚唐词人会在词作之中究竟要表达什么,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引起思考。本堂课我将重点放在了赏鉴如何写人上。学生对于这点颇有兴趣,反响强烈,了解了直接与间接描写的差别。难点在于词的前后两句所抒发的感情。前两句表现对江南的赞美,了解了“游人”与“只合”的意思;而后两句则很含蓄,“未老莫还乡”,“莫”值得推敲,它的前提是“未老”,言外之意就是“老了要(可)还乡”,为何?“还乡须断肠”。这里不能理解,有学生认为这是诗人对家乡的厌弃,与前面的赞江南是一致的。这里再交代词人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知人论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家乡太苦,民不聊生,所以还乡断肠,但是还是要回去,老了也要回去,这是解不开的乡愁,是挥之不去的落叶归根情结。

教师思路要清晰、简洁,不能面面俱到。本堂课的重点是了解写人艺术,难点是理解诗人含蓄表达思乡情怀。

篇2: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恋忘返。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词人巧妙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环境之下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了“春日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上阕开宗明义指出“人人尽说江南好”,从而点明全词的主旨:江南好。紧接着以“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诗人切身的感受:江南好到了能使远方前来的邮资不思故乡。心甘情愿地老于此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既写出富有特色的江南美景,又抒写了沉醉其间的闲适之情。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多么美妙,多么闲适,难怪再也不想苦寒的故乡。下阕前两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美景中的美人。江南山水养育出来的曼妙美女。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明确唱出: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断肚肠。

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 ?

一、造势

课前利用PPT课件在教室屏幕上展映出课文名、作者名以及执教者姓名。背景衬底是富有江南水乡之美的水粉画。播放乐曲《江南好》。

二、形式认读:

师:同学们,江南如画,美景如诗。生活在江南的我们是有福之人。今天让我们在如画的江南来品读写江南如画的一首词。请看大屏幕——

师:写过《菩萨蛮》的词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品读的《菩萨蛮》的作者是—— 生:韦庄。

师:对。请问韦庄是什么朝代的人? 生:(事先已作预习)五代十国时期。

师:说得对。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韦庄的《菩萨蛮》(其二)。

学生读,教师倾听。

师:刚才这位同学们读得十分响亮清晰,这很好。但是白璧有微瑕,有一个字读错了,大家有没有听出来? 生:“皓腕”的“腕”不是第三声,而应读第四声。师:听得仔细,说得好。下面请大家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下好多了。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探究·讨论题一”认真地研究一下《菩萨蛮》这一词牌的形式特点。看看它的句子长短是怎么安排的,押韵有什么规律,怎样读更能读出味道。

学生诵读思考讨论。最后由教师提问。

生:《菩萨蛮》第一、二句为七字句,其余各句均为五字句。每两句换一次韵,且仄韵、平韵、仄韵、平韵,重复回环,有复叠之美。诵读时,遇平声字“天”“眠”“乡”“肠”应拖长音,稍做停顿;遇仄声韵如“好”“老”“月”“雪”等则应急促一些。师:能结合课本资料,又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很不错。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这位同学的温馨提示,拿出更为专业的水平再来诵读一遍韦庄的《菩萨蛮》。学生齐读。

师:味道好极了。(生笑)

三、视频赏鉴 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一个很有文化品味的栏目,叫“解字说诗”,同学们有机会可以多多观赏。老师从这个栏目里截取了一段关于韦庄《菩萨蛮》(其二)的赏读视频,请大家来观赏品评。

学生赏听“解字说诗”栏目分别由主持人徐笑梅与一位老先生朗读的视频,然后进行朗读优劣品评。

生1:徐笑梅的朗读吐字清晰,语调柔婉,很好听。生2:徐笑梅的朗读缺乏感情的融入。

生3:作为名主持人,徐笑梅将第四声的“腕”字念成第三声,实在不应该。

生4:那位老先生朗读得好,读音准,有感情,感染力强。师:同学们谈了对这段视频的看法,说得很有道理。老师的看法跟同学们说的差不多,归纳如下:徐笑梅的朗读有其女性的优势,柔婉好听,但缺乏感情的融入,感染力不是很强。而且还念错了常见的字,确实太不应该。对《菩萨蛮》一词的声韵特点也没能准确把握。而那位老先生的朗读,字正腔圆,情感丰沛,韵律声调,轻重疾徐,处置得当。那么咱们全班同学就仿照那位老先生的读法,来齐读两遍,一遍跟着老先生读,一遍离开老先生,自己读。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两遍。

四、披文入境:

师:下面请同学们合上书,试着来背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背韦庄《菩萨蛮》(其二)。

师:背得很不错嘛。但是作为高中学生,对于诗词作品,光满足于会读会背还不行,还得能理解鉴赏。那么理解鉴赏应该从何入手呢?“披文入境”是诗词鉴赏的一条很好的通道。那么什么是“披文入境”呢?请大家看屏幕——

披文入境

在充分了解有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学作品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仔细揣摹,发挥想象,进入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中,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据为师看来,“披文入境”又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请看(屏幕展示):

⒈疏通字句;⒉思考想象;⒊知人论诗

师:先来看看“疏通字句”,疏通字句是读懂诗词的第一步。要读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先要弄懂下面这些字词。对于屏幕中划线的字、词,你都会解释了吗?(屏幕展示)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游人只合江南老

②春水碧于天

③垆边人似月 ④皓腕凝霜雪

⑤还乡须断肠 师抽一位学生回答。

生:“于”是“比”的意思,“皓腕”是“洁白的手腕”的意思。其他的还说不大来。

师:请全班同学一起来回答一下吧。(发现不少同学边看书边回答,回答“须”字时声音明显轻下去,有说“必须”的,有说“要”的。)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被一些字、词难住了。如果不必看书,就能把加线的字、词都解释出来,那就厉害了。师:下面请大家看参考答案。(屏幕展示)

①应该

②比

③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 ④洁白 ⑤一定,应当

师: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通过思考想象,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领略作品的思想感情。我们先来思考一下,这首词它写了些什么。请同学们看词作的第一和第二句。大家能不能从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来概括韦庄《菩萨蛮》(其二)所写的内容? 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江南好。

师:很好。那么再请大家思考,江南具体(加重语气)好在哪里呢?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学生很快答出: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师:答得好。大家能不能用三个词语来概括以上四句诗句所写到的美的种类?

学生陷入思考、讨论,经老师点拨,最后明确: 景美,情美,人美

师:请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能不能用优美的散文笔调来描绘一下“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四句诗句中所蕴含的意境。请注意两点:①想象要优美丰富;②想象应合情合理。

学生提笔作文,教师巡视提醒。等学生写毕,请学生朗读自写文段。

生1:江南的水比天空还要蔚蓝,坐在美丽的船上听着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后,到岸上的酒店喝杯酒,看到老板娘肌肤胜雪,真是美丽。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

生:想象是合理的,但不够丰富,有点像翻译。师:大家认为这位同学的评论有理吗? 生(齐答):有。

师:好的,老师也赞同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我们再找找看,有没有想象丰富而合理的作品。(找到一位写得较多的同学,请她朗读自己的作品)

生:好风似水水如天,在如画的江南之春,撑一只画舫,向春水深处更深处漫溯。春水碧如天,人似天上行。天上人间,人间天上,人在仙乡,快哉爽哉!春雨如酒,醉了江南,醒了诗心。有女如花,俏立垆边,醇酒美人,酒不醉人人自醉,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有多少依恋在这里孕育,有多少赞叹在这里生发…… 全班一齐鼓掌。师:老师从刚才这位同学的作品里提取两个字——“赞叹”。从大家热烈的掌声里,老师听出了赞叹的分量。刚才这段文字用诗化的散文语言有效地呈现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意境,真是想象丰富绮丽而又合情合理。表明刚才这位同学对诗歌的意境有了相当深刻精确的把握。老师一高兴,也写了一段文字,来描摹“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诗歌意境。请大家帮助评赏评赏。请看屏幕——

师读:人说美丽女性的骨肉是水做的,若真如此,那么我想,必是江南的春水造就了美丽女性风情万种的骨肉。因为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迷人,碧绿得比蓝天还要妩媚;只有江南的春水,才会那么醉心,清新得比白云还要柔情。柔情似水,水似柔情,在春日的闲暇里,与二三知心文友租一只画舫,在温柔的江南烟波里,任意西东。江南不缺春雨的潇潇,在品酒论诗之余,相互枕藉舟中,静聆江南丝雨无数双纤手轻叩船篷的柔情蜜意。销魂,当此际,当睡意悄然袭来,江南春眠梦亦芳…… 学生一齐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鼓励。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段名家写江南水之美的文字。请看屏幕——

朱自清《绿》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学生边看边读

师:同学们再想想,在你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文中,写雨写得特别精彩的美文有没有? 生:《听听那冷雨》。

师:对。古语说,温故而知新。咱们来重温一下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中的精彩片断,请看屏幕,然后齐读屏幕中的语段。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师:同学们,把厚书读薄是一种本事,把薄书读厚也是一种本事。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够短的,连词牌名、作者姓名都算进去,充其量也只有49个字。但是,如果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能把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充分地调动起来,你就能把这首词读得格外的丰满迷人,摇曳生姿。

五、知人论诗

师:要准确理解一首诗歌作品的内在情感,还要学会“知人论诗”。什么叫“知人论诗”呢?那就是要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和情趣爱好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下面老师提供两个背景材料,根据不同的背景材料,请大家思考一下诗歌所反映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背景材料一:

《菩萨蛮·》(其二)为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思考题:

根据背景材料一,请思考诗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

语气轻松诙谐,感情醇厚真挚。反映出作者对江南的极度迷恋和热爱。背景材料二: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物之四世孙。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思考题:

根据背景材料二,请思考诗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除了对江南的迷恋和热爱,还有几分对于家乡欲回不能、想回不敢的苦涩和无奈。

六、技法研究

师:这堂课到现在为止我们着重研究了韦庄《菩萨蛮》(其二)写了些什么,下面我们要来探究一下韦庄是怎么写这首词的,也就是来探究一下这首词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咱们先从两个侧面来考察这首词,一个是正面,一个是侧面。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词哪些句子是正面叙说“江南好”的,哪些句子是侧面烘托“江南好”的。学生阅读思考1分钟。

师:大家一起说说看,这首词正面叙说“江南好”的句子是—— 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上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师:回答得好。那么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又是从什么角度来叙说“江南好”呢? 生:(齐答)侧面。

师:大家可能用了排除法吧。既然前面六句用了正面叙说法,那么最后两句肯定是侧面烘托法了。(生笑)办法不错,但谁能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侧面烘托的?既然是烘托,就有个背景与主体的问题。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是以什么背景来烘托什么主体呢? 生:作者以“还乡须断肠”的奇特情感背景来反映对江南的恋恋不舍,从而间接地表现出“江南好”这个主体。

师:回答得太好了。文学鉴赏中有“无理而妙”的说法。就是有些写法,表面看不可思议,仔细一咀嚼,反而觉得妙不可言。“鸟语花香”本是挺美的景致,但杜甫却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得好像很无理,但联系杜甫生逢乱世,国破家亡的背景,我们就能从他貌似不合情理的诗句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伤心人见美景而更添悲怆的感人力量。同样,回到家乡应是喜事一桩,但离开江南回到家乡却会让人痛断肝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韦庄对江南之美真是“爱你爱到骨头里”了。(生笑)借回乡之悲,衬江南之美,岂不妙哉!

师:老师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能说说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整首词都用了哪一种艺术技法吗?(因为艺术技法名称太多,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师:我看同学们一时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那么请大家从拟人、白描、动静交织、托物言志等四种备选技法中选取正确的一种。生1:白描。生2:白描。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是“白描”,大家认为对不对? 生3:对,因为“白描”的特点是简洁又不简陋;不花俏,却耐人寻味。韦庄的这首词就有这样的特点。师:说得好。这位同学真可以说是不单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

七、课外拓展

师:到此为止,我们已经领略了韦庄《菩萨蛮》(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让我们这些有福的江南人投入感情再来齐背一遍这首词。学生齐背。

师:大家背得更有味道了。在这堂课的最后老师向大家推荐几首著名的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牌名都叫《菩萨蛮》。请同学们抄录下来,课后去找一找,读一读,以便进一步加深自己的古典诗词修养。(屏幕展示)推荐阅读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毛泽东)

篇3: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一.开篇。此词开篇以“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领起,很容易使人想起白居易《忆江南》词,不妨拿来做些比较。白词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句起手,用意虽也在赞美,但在运思上却与韦词有很大的不同。白居易说江南好取的是自身的角度,韦端己说江南好,借的是别人的口气,借别人口气说“江南好”,下文既可认同,也可持异,这就有了回旋的余地;以自身的角度直说则不能有此。不仅如此,白居易说江南好是一线直下,由“江南好”的赞叹,说到“风景旧曾谙”,引发对江南美景的回忆;韦端己则潜流暗伏,别生它意:“只合”是“只该”,“本应当”的意思,为什么说游人本应该在江南老去?“江南好”也!因为“江南好”,游人本应该在江南老去,但多少事本应该这样做,而事实却想着那样做,只为别有原因也。词人借“人人”说事,用“只合”二字非常巧妙地隐透出思归的意绪。若依字面直解,便难知其妙。唐圭璋先生说此二字云:“‘只合’二字,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漂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于“只合”二字上看出“无限凄怆”来,可谓只眼独具,不过唐先生于意旨的解读,未免发挥太过。“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云云,似乎说作者于无奈之下只得“安时处顺”,这样理解,将词旨定格在明确的抉择上,既淡化了作品对江南之美的赞美,也消解了作品关于思归之切的表达,太过未免不及。其实词人借他人之口赞江南,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用的是比衬之法,拿江南之美足以留人,而思归之心又让人难于安处来做比衬,以表达归思难抑、“信美”难留的矛盾和情思,从而使文情委婉深致,以收深婉曲达之效。若依唐先生之说,除了意蕴单一外,也少了深蕴委婉的韵致。

二.意脉。词人既以“只合”两字居首安放,紧接着自然就有两层意思应当说清,其一是江南果是如何?其二是游人如何抉择。江南果是如何呢?顺此一意,接下来词人就以四句描写加以承接,以典型事物写江南之美,其中“春水”两句写江南风物,见出风物之丽;“垆边”两句写江南人物,见出人物之美。这四句均是承前而来。怪不得“人人都说江南好”,今番亲历,果不其然!这里,词人不仅以自己的经历证实了“人人”的说法,而且以动人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江南之美的认同。江南如此之美,是依他人之说留在江南,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故里?顺着这个意思,接下来要表明的自然是一个如何抉择的问题了,“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初看此句,词人似乎业已为江南美景所迷醉,准备终老江南了,但传世佳作,平常处最忌做平常看,而此句最耐寻味者,笔者以为莫过于一“莫”字。“莫”是“不、不要”的意思,“莫还乡”是说不要回乡,是谁想还乡,又是谁在劝说其“莫还乡”呢?一个“莫”突出反映出了词人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归思不切,则江南足留,唯有难抑,故而踌躇难决,词人在还乡和滞留江南上做艰难抉择,归思难抑而终至于无可如何,唯有以“还乡须断肠”来自宽,有家难回的忧思便令读者不难想见!通观全词,词人以“人人”之说起手,突出“只合”之意,中间具写江南之美,以为坐实,末尾用“未老莫还乡”以自宽,于清丽简朗之间见怀乡思归之苦,意脉贯注,语浅意深,非深味不可得。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云其“语淡而悲,不堪多读”,移以论此,精准切中,似能得词人之魂者。王国维说韦庄词“情深语秀”(《人间词话附录),深得韦词语言秀丽而情感内蕴的特征,若以“赞美江南”之旨断之,非特皮相,直有郢书燕说之嫌。

三.风格。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语也,其词品似之。”“黄莺语”不唯清丽,且也婉转,从词风看,韦庄此词,于清丽婉转实兼而有之。叶嘉莹先生以“直曲”论之,表达似有出入,但大意则与王氏差近,而分析却更为具体,《论韦庄词》谓:“韦庄词清简劲直而不流于浅露者,即在其笔直而情曲,词达而感郁。其《菩萨蛮》五首,如‘人人尽说江南好’、‘而今却忆江南乐’,及‘未老莫还乡’、‘白头誓不归’诸句,用笔皆极为直率,而细味之,则其中正有无限转折之深意。”(《唐宋词名家论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细读叶先生之论,似本陈氏之说而申之者。上述诸家,或大体论之,或具体析之,语近而意同,均不失为探本之论。

篇4: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执教者:程凡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朗读并背诵全词。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透过诗句,体会情感。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透过诗句,体会情感。【教学难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探究主旨。【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质疑探究法。【教

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以歌曲《半城山半城水》将学生引入课堂环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歌中所描绘的风景,是特有的江南美景;古往今来,在世人眼中,江南总是美好的,人们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是怎样的情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韦庄的《菩萨蛮》去感受感受!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让学生通过个体自由诵读,感知《菩萨蛮》的词律特征。2听范读,品评感悟;再集体诵读,领略词义。

要求:

①、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②、韵律节奏,处置得当; ③、情感丰沛,运气自如。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诗中哪些句子写到江南?韦庄笔下的江南是什么样的?

明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好。春水碧于天——风景美 画船听雨眠——生活美

垆边人似月——人物美(板书)

教师小结:江南风景美、生活美、人物美。“春水碧于天”是写“风景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写“生活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人物美”。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

2、缘景明情,在初步理解了作品内容之后,总结作者所表达的对江南的情感是什么。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迷恋和赞美之情

四、以意逆志,知人论诗

1、韦庄为我们描绘了如此美丽的江南,仅仅是为了表现对它的赞美之情吗? 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知人论世: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

2、寄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什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述说词人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感。

“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人人尽说江南好”中“人人尽说”,意思是自己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游人只合江南老”,“合”者,“应当”也,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为什么江南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

3、“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4、小结: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然而秀丽明媚的江南水乡的描摹背后,是诗人想回故乡却欲归不得的苦衷。

语淡而悲,不堪多读。——许昂霄《词综偶评》

五、延伸拓展,质疑探究

思考讨论:与白居易的《忆江南》相比,谈谈两首词的异同点。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韦庄的诗领略了江南的美,也感受到了这个江南游子内心的盘旋郁结的内心。穷也罢,达也罢,江南总是在那里,倾听着你我的心声。

最后,让我们以去年刚离我们而去的余光中的诗作结,再次感受文人对江南的依恋。《春天,遂想起》

七、课后作业。

①、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篇5: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菩萨蛮

作者:韦庄  朝代:唐  体裁:词   洛阳城里春光好,

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

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绿,

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

篇6:菩萨蛮韦庄翻译

原文:

菩萨蛮

作者:韦庄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拼音:略

翻译:

(其二)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说江南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卧在画舫之中听着雨声入睡。江南酒垆边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撩袖盛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不到年老时,千万不要回到故乡,回到家乡思念江南之情会让人愁断肠

字词解释:

(其二)

菩萨蛮:词牌名。

①只合:应当。

②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放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

③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其五

①春:一作“风”。

②洛阳才子:西汉时洛阳人贾谊,年十八能诵书,长于写作,人称洛阳才子。这里指作者本人,作者早年寓居洛阳。

③魏王堤:即魏王池。唐代洛水在洛阳溢成一个池,成为洛阳的名胜。唐太宗贞观中赐给魏王李泰,故名魏王池。有堤与洛水相隔,因称魏王堤。

④渌:一本作“绿”,水清的样子。

⑤凝恨:愁恨聚结在一起。

赏析:

第一首写他早年在洛阳时的一段美好的遇合。当时他为了生计和前程不得不离开这个女子,而她曾弹了一曲琵琶赠别,并叮嘱他早一日回来。

这首词是写离别之情的。“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掩流苏帐”,“红楼”“香灯”“流苏帐”所构成的是一幅何等温磬旖旎的背景。温庭筠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诸词,说它们寄托了极为深婉的珍重爱美的情意。这首词开端两句表面是写闺房情事,似颇为香艳,试想如果不是离别,在有香灯和流苏帐的红楼之中,该是多么缠绵旖旎的情事。但是这里的“红楼”紧接着“别夜”,“香灯”和“流苏帐”之间隔有“半掩”二字。在平常休息睡眠的时候,香灯是可以熄灭的,流苏帐是可以放下来的,而香灯一直亮着,帐子也掩着,就意味着今宵是离别之夜。这两句浅直的叙写中,有许多矛盾的对比,所以说“堪惆怅”,就因为他们不能欢聚在有香灯的流苏帐的红楼之内安眠,而内心之中满是离别的悲哀。把红楼别夜写得如此值得珍重恋惜,是直要读到第五首的“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才会真正体会出其中的深意的。《论语》上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谓之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对于诗词的欣赏,也应该做到不失人也不失言。对于诗词的作者,如果他有深意,而你不理会,你便对不起他,如果是他的作品没有深意,你要强加于他,则是你的错误。尤其是对于含蓄委婉的作品更应不失人也不失言。“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残月”有两种解释,一是缺月,二是西沉的月。在《花间集》中有词云“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可以为证。只有西沉的月亮才会与人的脸平齐,温飞卿的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点明了破晓是行人上路之时。从别夜的香灯到清晨的残月,都透露作者对离别前时间点滴流逝的敏感。“残月出门时”,到了不得不与所爱的女子相别的时候,“美人和泪辞”,这一句在句法上有三种解释之可能,第一种解释是美人含着泪和我相辞,第二种解释是我含着泪与美人相辞,第三种是我与美人都含泪而辞,这三种解释可以并存。《菩萨蛮》的牌调是每两句押韵。“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中的“羽”、“语”应是韵字,换上“金翡翠”就不押韵了,可知此处不应是“金翡翠”,这是很简单的辨别方法。“金翠羽”是装饰在琵琶弹拨部位上的饰物,是翡翠鸟的羽毛,这是极言琵琶之精美珍贵。“弦上黄莺语”是说那琵琶弦上弹出的声音犹如那婉转的莺啼。晏几道(小山)词云:“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可知琵琶是可以传达内心中深刻婉转之情意的。韦庄要写的便不仅是临别时美人弹奏了琵琶这件事本身,而是着重在写琵琶弦上所传达出来的相思之情。“弦上黄莺语”是说琵琶弹奏的如莺啼婉转的声音都是多情的叮咛叙述,说的是什么?就是下边一句:“劝我早归家”,何以要早归家?那理由非常充足,就是因为“绿窗人似花”,有如花般的美人在家中等待,你难道能不早归家吗?!花的生命是短暂的,一个女子的美貌也难以持久,如果你还想见到如花的人,就该早点归来,若是晚了,既便你回来以后那人依然还在,可已经没有如花的美貌了。王国维写过两句词:“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我历尽了天涯离别之苦,没想到回来以后,花已经这般的零落。总结起来,这第一首词写的都是离别珍重的感情,对于这首词所传达出的这种情感,当以后讲到第五首时,我们会有更深的体会。

第二首写他到了江南,七八年中他求仕求食,行程万里,依然一无所获。人人都说江南好,在韦庄眼里,江南最好的莫过于那些胳膊雪白的卖酒女郎了。可是他心里却惦着家乡,一心想回去,而北方此时正处于战火之中。所以江南人劝他: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 “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只合”,合者,该也,在江南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第三首写的是“如今”――也就是他在西蜀的时候,这时他已经老了,唐王朝也已经灭亡了。不要说家乡了,就连江南也成了永远的过去。他的记忆中是“满楼红袖招”,可当时他并没有被这些“红袖”招去,所以“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也算是弥补当时的遗憾吧。

篇7:韦庄《菩萨蛮》(其二)教学设计

关键词:江南;文化;韦庄;词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自古文人对江南别有一番情结。历史上在江南留连过的文人,大多跟江南结下了不解情缘,此后一生,不断忆江南、梦江南,在他们内心深处,江南不再是遥远的他乡,而是文化和精神的乐土。江南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是江南风光旖旎美景醉人,更是因为江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令人乐不思归。晚唐五代词人韦庄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留连江南,如痴如醉,词中流淌的江南文化情韵,感染了一代代的读者。那么,究竟什么是江南文化,韦庄又如何与江南结下情缘,并用词笔描绘了江南清秋佳日的盛景呢?下文笔者一一道来。

一、江南文化

江南在中国古典文化史上,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文化符号。晚唐五代,江南在经济和文化上不断崛起。江南文化辐射的地域范围,大致是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江南有着天然的太湖水系,沿线遍布鳞次栉比的水乡小镇,以扬州、金陵、苏州、杭州等几座城市为中心,江南的城市经济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期,与战火不断、兵连祸结的长安洛阳相比,扬州、金陵和杭州三座大都会日趋崛起,并向四周扩展,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圈。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北方文化的文化形态,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突出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诗性文化。学者刘士林曾论述“从审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性文化……构成江南文化的‘诗眼、使之与其他区域文化真正拉开距离的,恰是在它的人文世界中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文化实用主义的诗性气质与审美风度。也正是在这个诗性与审美的环节上,江南文化才显示出它对儒家人文观念的一种重要超越。”[1]可见,江南文化体现出来的审美关照方式,是江南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文化的根本内容,而这样的审美眼光与诗性表达,与诗歌的表意不谋而合,诗词在江南恣意生长,诗词在江南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与活泼泼的生命力。

二、韦庄的江南文化情结

文化上的江南地位日益凸显。五代以后,江南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更形成了可观的城市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足状其盛。据考证,“杭州在唐代已经日趋繁荣,到五代时,又继续得到发展。当时钱塘江`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吴越既以丝织品、茶叶、瓷器向北方朝廷进贡,又利用以此换取的允许贸易的机会,往来贸易以获利。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吴越扩展旧城。凿石填江。吴越扩建后的杭州城包括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夹城周围50里,罗城周围70里。钱塘江捍海堤,一般认为是保护农田,其实更具有保护杭州城市的功能,保证了杭州城郭的安全”。[2]

唐代自战乱以来许多文人留寓江南。金陵因其龙盘虎踞的战略地位,也成为北方士大夫寄居的中心之一。据史书记载,金陵石头城建好后,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如贞元二年进士及第的李棱“有别业在江宁”,与其父母定居于此。唐末,长安人刘著迁到金陵。韩洄: 《太中大夫守国子祭酒颖川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赠户部尚书韩公行状》一文记述“天宝末,盗陷西京,兄侄七人遭罹不淑茹痛,违难寓于江南,布衣蔬食,不听声乐者,积六七年”。文人们来到江南后,继续写诗填词,目之所触,心之所感,笔致变得温婉细腻。这一时期,文人所作如《思越人》、《忆江南》、《望江南》、《渔歌子》等词牌曲调,都瞩目江南风物人情,歌咏江南生活情景与心中感触,在审美情趣上大多赞誉江南盛景或流露隐逸世外桃源的闲情逸致。《全唐诗》卷522,收录了一首杜牧的《刘秀才与池州妓别》 :“楚管能吹柳花怨,昊姬争唱竹枝歌。金钗横处绿云堕,玉著凝时红粉和。”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江南,丝竹管弦相和,温柔缱绻之乡,令诗人们留连忘返。

战乱年间,韦庄长期流连江南,这里的软玉温香足以抚慰失意漂泊的才子之心。据《唐才子传》记载:“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飘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3]韦庄为生活所迫,浪迹万里,漂泊江南湖湘十几载,可谓遍历风霜。其间为求仕求食而奔走干谒,惨淡经营,整日焦灼不宁。唯一可堪安慰的便是这春江水暖,西风莼鲈,莺歌燕舞,美景炫灿,江南美人温柔缱绻,江南安宁富庶,一点点滋养着韦庄那颗沧桑漫漶的心。江南山川风物、丰厚的文化也滋润着这批文人。韦庄与江南结下了不解之缘。“适闻有客金陵至,见说江南风景异”。江南的富庶、安逸吸引了一直在动乱之中疲于奔命的韦庄,于是决意去江南寻找安身之所。他先后到过安徽、湖南,到过江浙一带镇江东阳、两衙两湖。“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风景如画,繁华的都市市井文化,让韦庄紧绷的神经和纠结的心态稍稍得以放松,惊骇狞厉之色渐渐褪去,灵魂变得安然、飘逸。对江南文化的浸染、对江南风物山川的不吝褒扬,使他的诗词作品染上了浓郁的江南文化风韵。

三、韦庄词的江南文化情韵

韦庄《菩萨蛮》五首流露出纤细温润的江南文化情韵: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春水、桃花、鸳鸯、燕子、杨柳,还有姑苏寒寺的夜半钟声、扬州廿四桥的明月、杭州钱塘江的秋潮、西湖的秋月和莼菜、松江四腮的鲈鱼,江南风物人情之美,令人不知不觉间消魂沉醉。江南如画的山川风物,江南富有诗意的生活方式,让韦庄的词笔也变得清丽温润,缱绻动人。韦庄词呈现出清丽自然的风韵,正是一种诗意情怀的审美外化。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菩萨蛮》词五首尽显诗情画意与文士情怀。在这些词里,江南风物浸染了古典的诗意,江南有着诗一般的生活氛围,草长莺飞,杏花春雨,水乡风致,妩媚旖旎,江南女子感情细腻委婉,性子婉转千百度,心思千珑万窍,在词里描画入木三分,这一切都脱胎于江南文化的清新秀逸与灵动脱俗——正如上文所述,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诗意文化。

战乱频仍的年代,大批文人士子流落江南,江南文化与这些文人相互成就了彼此。叶嘉莹先生亦认为,“韦词则像一曲清丽婉转、充满生命和感情的‘弦上黄莺语。[4]随着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词在江南传唱,吴越歌女、笙箫传播蔓延,词的题材内容和调名曲牌诸方面不断完善,而明丽秀美的江南成为诗人才子钟灵毓秀之所钟,既使这个诗性的南国田园得以建立,也让词日渐脱离音乐,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力。

作为一名江南游子,他乡过客,韦庄以江南为栖息地,暂且沉醉片刻,以慰藉那颗躁动不安的灵魂,然而,莫名的乡愁却始终笼罩着他的心。词人正是用江南极致的美景来反衬对故乡的思念。正如《白雨斋词评》中所说:“一幅春水画图,意中是相思,笔下却说江南风景好,真是泪溢中肠,无人省得。”[5]

参考文献:

[1]刘士林.江南文化与江南生活方式.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2月第1期.

[2]傅崇兰.城市史话[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47- 48.

[3]辛文房著,李立朴译注.唐才子传全译[Hl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37.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篇8:韦庄《菩萨蛮》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史称花间词派。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

三、整体感知

1、诵读,结合注释解读词作。

2、理解词的大意。

四、鉴赏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答:“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总结:(1)好在风景美:春水碧于天

从视觉角度写:描绘春水色彩,突出水之清,水之绿,令人心旷神怡。

(2)好在生活美:画船听雨眠

从听觉角度写:聆听着淅沥的雨声,渐渐入眠,十分惬意闲适。(3)好在人物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比喻生动贴切,极言其皮肤之白皙、细腻,因为卖酒女子用手打酒,手臂的动作格外引人注目,所以作者对皓腕加以特写。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此处答案有待商榷,要求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去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江南之景美丽如斯,让人流连忘返。但既然作者客居江南十年之久,为何说“莫还乡”,由此结合写作背景,探讨作者不愿回家乡的原因,最终得出诗歌主旨。)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五、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六、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七、拓展:比较《忆江南》(白居易)与此词的异同

明确:相同之处:两人的词都用简洁清新的语言勾勒了江南风光秀丽的图画,并融进了深深热爱、依恋江南的感情。

不同:(1)韦词在依恋江南的同时,还表达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

(2)白词是用清丽淡雅的语言勾勒江南山水,而韦词把人物形象的刻画也纳入其中,可以说,白词呈现的是江南山水图,而韦词是江南仕女图。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篇9:韦庄_《菩萨蛮》教案

1.把握韦庄疏朗秀美、明白晓畅(“显而疏”)的语言特点。2.体会由情到景,由景到情,景情并茂的艺术效果。3.理解花间词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情画意的江南,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探究诗歌意境,学会运用“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3、探究江南诗歌情境的异同,感受诗人的江南情怀。教学重难点:直抒胸臆,却又盘旋郁结的抒情方式。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林俊杰《江南》

烟笼的江南,引起了无数诗人的遐想与诗情。大家还熟悉哪些诗人所写的江南? 回顾所学江南诗歌,齐读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扬万里《晓出慈净寺送林子方》)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二、关于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人。此前曾漫游各地。曾任校书郎,左补阙等职。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氏建立前蜀,他做过宰相。终于蜀。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与温庭筠同为“花间”重要词人。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影响极大,被称为“秦妇吟秀才”,著有《浣花集》

2.关于花间词派和婉约派的区别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后蜀赵崇祚收录了温庭筠、欧阳炯、韦庄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凡五百首编成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取名《花间集》,后人将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称为花间词。

词的题材,十之八九为花间月下,男女之情,其他尚有些咏史征戍、行旅写景之作。风格以辞意婉约,香软秾艳为主,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北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香软浮艳,以蕴藉雅正见长,语言秀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

婉约,是宛转含蓄之意。3.背景介绍

《菩萨蛮》是韦庄避乱在南方写的一组词,《菩萨蛮》共五首。主要歌颂江南水乡的景色和人物的秀丽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三 词整体感知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注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注②]似月,皓腕凝霜雪[注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应当。②垆边人:酒家女。③霜雪:形容女子手腕白皙。④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凡是到过江南的人都说江南的风光无限美好,离家远游的人只愿跟着江南一起苍老。春天的江水清沏澄碧胜过春天,这时躺在画船之中细听雨声悠然入眠。

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一轮明月,洁白的双腕像凝满霜雪。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1)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或: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色)“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或:描绘了悠然自得的情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美。

(2)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试分析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久居他乡的人都会思念家乡,作者却说,不到老的时候就不要回乡,否则会因为过早离开江南而遗憾、惆怅,从侧面表达了对江南极度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四、词句赏析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这两句意思:人人都说江南好,确实如此,到江南来作客的人应该在这儿住上一辈子。

小结:这两句抒情。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游人客子,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有家不能归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

2.“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两句意思是:江南春水澄澈,比蓝天更蓝碧,在这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比起中原的战乱,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啊。

小结: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景和江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炉边卖酒的少女像像月亮一样美丽,手腕洁白得像凝满了霜雪。

小结:这两句写人,赞美了江南窈窕美丽的女子。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必定。断肠:形容非常伤心。

其意思是:年轻人未老时还是不要回乡,若是回乡一定会使你伤心断肠。

小结:这最后两句是抒情,抒发了想回故乡勒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

这抒情体现了花间词特点,虽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饶有韵致。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四、全诗主旨意境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五、艺术特点

在谋篇布局上,上片开首两句与下片结尾两句抒情,中间四句写景、写人。全词写得情真意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体特点是: 1.语言疏朗秀美、明白晓畅。

2.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陈廷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3.写景写人纯用白描,却又清新明丽。

雨巷[1]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 | 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篇10:《菩萨蛮》(其二)学案

《菩萨蛮》(其二)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背诵此词。

2、深入感受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美在何处?)。

3、理解词人笔下的江南美景与思乡之情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目标1,2(重点)

目标3(难点)

学法指导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从景、情的角度切入这首词。理解词人是如何写景的,又是怎样言情的。景与情又有怎样的关系。在谈及这首词的情感时,能知人论词。

【诱思导学】(预习展示内容)

一、形式认读《菩萨蛮》(注意韵脚)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游人只合江南老

应该

2、春水碧于天

3、垆边人似月

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

4、皓腕凝霜雪

洁白、还乡须断肠

一定,应当

三、内容理解、请从词作第一、二句中挑选一个合适的短语概括韦庄《菩萨蛮》所写的内容。

答:

江南好

2、江南具体好在哪里?(请用词作中原有的句子回答)

答: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四、思考:“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美女那么多,词人为什么偏偏提到“垆边人”?(垆边有家的感觉,貌美的垆边人唤起了他美好的回忆与思念。)

学生感悟

【预习展示】(我敢

我能

我行)

【合作探究】、(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这幅江南美景图,美在何处?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

碧水阳春(视听结合),美酒佳人(月与雪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2、(故园之思)“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还乡为何一定要到老?还乡又为何断肠?

答:

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时正处在唐朝将灭之际,中原地区烽火连天,今若还乡,目击离乱,只令人断肠,故惟有暂不还乡,以待时定。

3、(江南之美与故园之思)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与他对家乡的思念又有什么关系?

答:

碧水阳春,美酒佳人,最终仍然难以消除根深蒂固的“还乡”之意,正如王粲《登楼赋》所言“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词人以乐景写哀情,更觉沉郁深挚。

【达标反馈】

一、自我检测、赏析此词,选择不正确的答案()

A、词的开头就点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借他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断然劝留的口吻,突出江南的好处。

B、“春水碧于天”,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在。写江南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出江南春季多雨,那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人眠,写得悠闲之至。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侧面描写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

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正当年华,回去岂不要日夜思念而肝肠寸断。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

2、有感情背诵此词

【学后小结】

【拓展延伸】请同学们后搜集韦庄的其它四首词,进行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其故园之思。

老师我想对您说:

上一篇:冀教版数学期中试卷下一篇:思考题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