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

2024-07-15

生活需要仪式感(通用16篇)

篇1:生活需要仪式感

生活需要仪式感,你有吗?

“仪式感”是我们近来提到最多的一个词,生活中是否要有仪式感,想必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想法。生活中,你有仪式感吗?

就好比过节,有人看的很重要,认为节日必须有仪式感才算是对节日的尊重,而有人觉得平平淡淡就好,幸福是融化到每一天的日子里,不需要格外的注重节日。

可是,日子要好好过,精致的过,才叫过日子呀!不然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差别呢?

这个“精致”,与天生丽质无关,与贫富也无关,而在于,生活的是否有仪式感。我一向都觉得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这无关于矫情,也无关于作,而是关于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完美的规划。

在20岁之前,我对生活并没有什么仪式感,因为我不懂得珍惜生活,热爱生活。

有时候在日落之前突然想去远方,会赶上最终一趟班车消失在夜色中。有时候只是穿着拖鞋去为同学送别,却经不住邀请,索性一同踏上西去的列车。这是常有的事情,直到有一天,姐姐说,你明白家人为你担心的滋味吗?我突然懂得,每次随心所欲的背后,亲人们却默默用着仪式,细心翼翼地表达着对我的担忧和牵挂。

此后,我就慢慢的注重仪式感了,不仅仅开始对所有的节日异常敏感,并且对亲人们的生日都记得清清楚楚。遇到节日的时候,也必须要好好地庆祝,送给亲人的礼物也要包装精致,那些小小的认真会让生活如此完美。

《小王子》里那只等爱的狐狸说:“最好在同一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在午时四点来,一点到三点我就开始幸福了。时间愈近,我愈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已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代价,你要是想什么来就什么时候来,我就不明白什么时候装扮我这颗心仪式还是必要的。”

如果缺乏仪式感,生活中一些异常的瞬间可能就这样错过了,心不在焉地生活,自然就没有完美瞬间这种东西。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喧嚣,杂乱,无序,甚至沉沦,这个时候,请慢下脚步,给它加入一点仪式感,这如同是在咖啡里加了一点糖,变得美妙。

当对生活的爱,变成一种在乎和重视的时候,仪式是唯一的表达。那些看似细腻、复杂、冗长的过程,都是对生活隆重而认真的表白。把每一天都装点成节日的模样,让生活变得隆重,必将会成为未来完美的回忆。

不然,当我们的日子敷衍到,没有什么能够回忆的时候,人生也只可是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仪式感无处不在。它不仅仅关乎生活的品味,还关乎生命的成长。停下脚步,静静的品位仪式感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篇2:生活需要仪式感

童话《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在每一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午时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

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明白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境,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都会与众不一样。”

其实,这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感,它能让我们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掘到意想不到的乐趣。

想想大多数人,生活的确是被琐事充斥又匆匆忙忙,仪式感被很多人抛诸脑后。每一天上班下班,遇到同样的人,做着同样的事。

从冰箱里随便翻出点食物就凑合着一顿晚饭,房间里到处是随意乱丢的衣物、化妆品、吃剩的外卖……周末宅在家里追着当前最流行的电视剧,连头发也懒得洗……

生活明明被自我过成了一潭死水,我们却还不停抱怨它的无聊又无趣。

而另一些人,简直把日子过成了诗,生活在他们眼里,充满着随性和完美。

他们会在闲暇之余学一些新的菜式,为家人准备简单又温馨的食物,用一束花或是路边的枯枝来装点房间,亦或是烘焙一些甜品,送给邻居……

他们生活规律,坚持运动,让身体依然坚持轻盈。

他们喜欢收集老唱片、CD,甚至讲究书籍的装帧设计,把日常过得细水慢流;他们也会重视每一个节日,为朋友和家人精心挑选一份得体的礼物。

跟他们相处久了,你会发现,这些生活里的美学家,连平时的一颦一笑都透露着品味。

这种品味,不是留存于表面,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表达,在他们身边你能暂且放松自我紧绷的神经,感受那份真切的存在。

因为自我喜欢便当,之前在便当文化圈认识了一个女生,她每一天不重样的分享自我做的便当,从营养的搭配,到色彩的比较,工作时与周末的食材变化,以及每个季节适合吃什么样的食物,甚至到每日的天气、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便当的资料。

如此等等,无不透露出精致与细腻。

如此懂得生活的人,应当不会太差吧!

果然,之后经过了解,才发现对方是先后就读于御茶水女子大学和早稻田大学,定居于东京世田谷区的浙江女生。

要明白这两所大学在日本十分有名,早稻田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甚至超过清华、北大。对于学霸的生活,我只能膜拜。

台湾一对夫妻在成都工作,为了避免租房搬家对孩子的影响,索性将郊区的几间普通的厂房改造成自我想要的居住房间,第一次同房东签约就是二十年。

所改造的费用完全能够购置一套新的商品房,在旁人眼中,对于租的房子,根本没必要如此耗费。

但夫妻俩说到:“的确,改造的钱完全够买一套新的房子,但那里的环境、氛围不是我们想要的,那里的环境够好,房子虽然是租的,但生活不是啊!”

上世纪60年代,上海有位清扫厕所的女性,每一天午时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换好干净的衣服,拿几块饼干、面包配着红茶。静静的享受一段午时的悠闲时光……

“一个扫厕所的人也这么矫情……”

即便应对他人的嘲讽,也毫不在意。

因为她家在民国时期,是上海有名的富豪家族,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导致家庭衰败,一个富豪家的大家闺秀,不得不去打扫厕所。

即便生活如此多舛,可那份以往仪式感却从未所以而丢失……

美娇是我高中同学时的一个山东姑娘,之后大学毕业以后,留在成都工作,和别人合租了一个小房子。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个月三千块的工资,除去房租和吃饭的日常开销几乎剩不下什么钱。可是她是个生活的十分精致的姑娘。

她小小的房间让她布置的十分温馨,在淘宝买的壁纸自我慢慢贴好,去花卉市场买来小盆栽精心的养在阳台上,就是这样几十块一百块慢慢的布置自我的小房间,你会发现她的生活质量甚至比很多月薪上万的人都要高。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对待生活绝不凑合,哪怕是最微小的事物,也用心对待。

篇3:浅谈舞台主持的仪式感

1“仪式”及“仪式感”

1.1仪式

仪式最早来源于“巫术活动”,其通常由巫师通过繁琐的仪式,利用一些技术化手段,使人类现实生活和一些神秘力量之间产生联系,使人们相信仪式行为中的所谓神秘力量,并且,相信这种神秘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对于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有经历那么多仪式,其决定因素并非仅是其在年龄及生理方面所出现的变化。同时,也是其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生育、家庭以及宗族等对其角色和定位作出了种种规定,并且社会大众认可这种角色定位。

1.2仪式感

对于仪式感,笔者认为可从美学角度对其加以阐释。仪式感就是仪式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内在感性活动,其以外在仪式活动中的相关艺术形式为依托,其主要包括场景、布置及语言、舞蹈、音乐等,呼应心灵的某种审美主体对仪式行为的审美感受,其属于人类内心及外在事物两者之间的合理结合。在这种契合中,人类情感能够与外在仪式之间产生良好沟通,同时,利用这种沟通向人们传达仪式活动中的相关理性精神,从而使人们得到较好的情感体验。

其次,由于“仪式感”的特殊性,使其增加了关于道德等价值指向的一些情感体验。为使现代社会中的仪式具有价值与意义,必须利用“仪式感”这一中间环节,这样才能发掘人类审美情感及仪式之间的特殊关系,并且,也能够发掘仪式感在保留道德及伦理等信仰元素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2 舞台主持中的仪式感

2.1 仪式——形式

对于人类而言,视觉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知觉,其不但是生存的一种感觉功能,同时,也是思维及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舞台主持人而言,在着装打扮方面,应大方得体,符合其所主持的活动。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主持人在所有节目中一律选择西装,这种做法就有些欠妥。主持人应当在大致了解整台晚会活动后,再确定自身的打扮标准。若整台节目是民族风,那么,主持人在穿衣打扮上就应当表现出中国传统风格。比如二胡演奏人员,选择中山装相对而言较合适,而小提琴演奏者,比较适合穿西装,若着装与演奏风格不搭配,则会使人产生不伦不类之感。

2.2 艺术——形式

在语言表达方面,对于主持人而言,情感真实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有在表达真实基础上,才能流露出真实情感,才能与受众真挚交流。当然,在实际主持过程中,所需注意的并非只有口头表达,同时,主持人还应当注意每个肢体动作所反映出信息,比如一个手势或一个表情。

对于舞台主持人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这考验得失主持人的语言功力。同时,主持人在舞台上也要注意表现自身的肢体动作、手势以及表情,这些均有利于观众融入表演氛围。在舞台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为加强自身口语表达效果,必然会加入一定的手势语,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一种重要手段,手势语能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及感染力,但是,也不能过多使用,同时,幅度不宜过大,否则会降低其真实性。

2.3 舞台主持——心理艺术

对于优秀的舞台主持人而言,其应当保持自信,应当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同时,应当具备丰富的情感,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感受能力。其中,自信是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主持人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当在各个方面拓宽自身知识面。在舞台主持过程中,如果主持人情绪不佳,通常会有失言及失态情况出现,因此,在舞台主持前,主持人应当尽可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在主持过程中,应当以节目内容为依据,适当融入自身想法及感情,从而提升节目感染力。

舞台主持人通常都会有较大的工作压力,若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则很难完成工作。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与舞台主持人而言,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区别,两者的任务相同,均是利用串联词使整个晚会中各个节目之间产生联系,对全局要准确把握,引导观众,并且使舞台气氛更加活跃。两者之间的区别是电视节目播出面广,并且受众较多,需后期制作,可利用技术手段二次加工;对于舞台节目主持人而言,需要与现场观众面对面交流,在同一时间内,主持人的言谈举止及音容笑貌,均会呈现在观众面前,一旦出现错误,则很难纠正。虽然表面看来谈笑风生,然而实际上却十分紧张,主持人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均承受着超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如果主持人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则将无法很好地面对观众,因此,主持人在主持过程中,要排除杂念,平时积极积累相关知识,同时,对整台晚会进行总体把握,排除外界干扰,使心理、情绪及身体上,均能做到放松,达到最佳状态,与现场节目气氛要求相符合。实际上,主持人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平时多注意积累,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进而打动观众。

3 舞台主持——仪式——形式——艺术

对于每一种艺术形式而言,其产生与发展,均与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繁荣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促使婚礼主持艺术快速发展。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形势下,在现代婚礼中,婚礼主持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场婚礼而言,新郎新娘是绝对的主角,然而,为使婚礼尽可能取得完美效果,除男女主角之外,婚礼主持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

仪式活动的组成,包括很多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对于整个仪式及人而言,其意义主要就是通过象征意象,激发人类的情感及想象,使一些道德约束转变成为美德热爱。主持人在仪式活动中对音乐、歌唱、舞蹈及美酒、服饰、强烈的色彩等形式加强研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在人们情感认识方面,这些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大部分活动而言,其主持人都选择有威信的长者,在主持人的思路引导下,在潜意识中可使仪式感表现出来。“仪式感”属于平衡剂,其能够对人们的道德理念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一个人的道德高低,虽然不能利用仪式感对其进行判断,但至少可以看出其是否有血有肉。这主要是仪式的举行,通常都伴随节日来临。比如,西方的狂欢节需举行传统仪式活动,中国农耕时期需举行祭祀活动。因此,在这些仪式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的感情往往掺杂着“愉悦感”与“紧张感”。人们只是利用仪式这一形式,将希望寄托在“模拟”“模仿”“表演”“迷狂”等形式中,从而在情感过渡中实现美好愿望。

篇4:婚姻需要仪式感

我这才知道,在西方,每个月的14号,都是有来由有讲究的情人节——1.14是日记情人节,情侣们会互赠足够记录一年情事的日记本;2.14叫圣华伦亭情人节,是男士送玫瑰给爱侣的日子;3.14叫白色情人节,是女士回礼给男士的时候;4.14是黑色情人节,是单身贵族的情人日;5.14为黄色与玫瑰情人节,是情侣结伴春游的好时光;6.14叫亲吻情人节,情侣们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用亲吻示爱;7.14是银色情人节,是带着爱人探望父母的好日子;8.14为绿色情人节,这天情侣们必须进入森林做一次远足;9.14叫音乐情人节,是将心上人介绍给同事朋友认识的好机会;10.14为葡萄酒情人节,小两口要选择一家浪漫且别致的餐厅轻啜葡萄酒,聊聊对未来的规划、共同的目标;11.14是电影情人节,可以连看两场电影,先看一部紧张刺激的动作片发泄压力,再来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片互拭泪水;12.14叫做拥抱情人节,想抱多久都行,在公开的场合拥抱,向世人宣告两人的爱意。

作为中国人,我心里觉得这过法有点儿“作”。可作为女人,我还是挺羡慕黄珊珊的。当然,也只是向往一下而已。因为无论从国情还是从家情,我想我都享受不了此等待遇。尤其是先生张东兴还是一个闷蛋男人。别说每月一个情人节了,就算是一年一度的那个日子,他也只会跟我说一声节日快乐。

但我真的被这种每月都有情人节的生活打动了,我发自内心想尝试一下。我决定将黄珊珊的体验略作修改,在我们家试行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不那么张扬的每月情人节计划……

1月份的情人节我定在了19号,因为1.19是我跟张东兴的结婚纪念日。虽然他匮乏浪漫细胞,但每年的这一天,还是会有所觉悟,起码那天脸上的表情会比较生动,下班了会早早回家来跟我一起做顿饭。

那天下午我请了公休假,花两小时炖了一锅热乎乎的素三鲜汤锅,配上几样颜色鲜亮爽口的小菜,等他推门而入时,餐桌上已经被我用美食、餐具点缀得格外精致。

他被我弄了个措手不及,因为他是空着手回家的。我假装没有看见他那一瞬间的发窘,让他赶紧落座吃饭。餐桌上他好几次欲言又止,但我绝口不提结婚纪念日之类的话语。

吃完饭后,老公让我去沙发上休息,挽起袖子主动去收拾餐桌洗碗打扫厨房,一切收拾停当后,他泡了一壶助消化去油腻的大麦茶,我们依然没多说什么,就着这壶茶,看了一部《吸血迷情》。

但1月情人节还没结束,到了周末那天,喜欢睡懒觉的老公先起床了,等我起来后,他变戏法似的端出了一盘早餐,有煎得嫩嫩的太阳蛋和皮蛋瘦肉粥。

我们家的1月情人节就以晚餐开头,以早餐结尾,像一篇起承转合的好文章。我俩都没提过类似纪念日情人节之类的话语,但我觉得,这就是情人节应该有的体验。

2月14号还没到,我提前告诉张东兴,那天别买什么礼物,尤其不需要买花,我们不凑那热闹。因为在这个季节,我更愿意当作情人节来过的,是三月三。

多么有传统的日子呀,从魏晋开始,三月三就被赋予了情爱的色彩,它有很多种称呼:三月会、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那一天,我跟老公开车去了白云山,我摘新发的柳条编了小框,他采一些野花把柳条筐填满,带回家挂起来,我们都觉得比市售的玫瑰要有生趣得多。

4月23日那天,我买回了一套二月河文集送给老公,扉页上写了这么一句话——珊杰鲁蒂日快乐。

老公看到这句话后先是一愣,打开电脑一阵搜索后,笑眯眯地跟我说:很厉害呀,连西班牙的情人节都过上了?他没说错,4.23除了是世界读书日外,还被称为珊杰鲁蒂日,是西班牙情人节。在这一天,女人要给爱人送一本书。老公下楼后10分钟回来,带给我一枝玫瑰,因为收到珊杰鲁蒂日礼物的男人应该回赠女性一枝玫瑰。花的钱都不多,但这种带着异域风情的礼尚往来让我俩都觉得很有趣。

老公终于扳回一城。5月20号那天,他打电话说下班了来接我,等我上车时,发现副驾座位上端端正正摆着一盒金帝巧克力。见我满脸不解,他笑眯眯地跟我说:520快乐!原来,那天是520网络情人节。

7月份的时候,我跟老公出了一次国,去的地方并不现代——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因为7月19日是我俩要过的7月情人节——印尼结婚日。因为在这一天,无数对新人将在独立广场举办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集体婚礼。而主婚人是现任印尼总统。

我跟张东兴也凑了个热闹,我穿一套租来的印尼民族服装,上身是鲜艳的无领对襟长袖,下身围色彩艳丽的纱笼,老公头戴黑色无边小礼帽,上身着有领对襟长袖,下身围带格图案的纱笼。我们跟身边的印尼新人们一起完成了新郎踩鸡蛋、新娘为新郎洗脚、共进黄米饭……27项繁琐但好玩的传统结婚礼仪。

就这样,我们俩都开始喜欢这种在各种清人节找乐子的生活,而且都很乐意去发现有关情人节的消息,然后在我们家一一尝试。

好比说8月31日的下午,老公自告奋勇去做饭。结果端上来的是一盘让我怎么也想不到的东西——玫瑰花瓣烩饭。他说这曾经是意大利的宫廷秘方,不久前才被意大利《共和国报》公布出来。而那天,就是意大利的民间情人节。

9月20日的时候,我买了一块手表送给老公,因为这天是日耳曼民族的情人节,女士要送手表给老公,代表两人要像分针与秒针一样围绕家庭这个共同的中心奔波劳累。

我们家的情人节就这样越来越多,虽然没有什么送玫瑰买蛋糕买首饰之类看起来五色神迷的桥段,但那些带着各种异域风情的小礼物或者小付出都让我俩乐此不疲,甚至回味绵长。

有时候想想,其实哪怕没有这些情人节,我们的日子一样可以过。但是,婚姻并不是单纯的过日子,有时候,它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这种仪式感不是形式,而是展现出我们对于内心情感的尊重,表达的是在这场婚姻里投入的心思、精力和努力——我们需要通过仪式,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们需要通过仪式,来确定对方爱着,彼此都需要这样一种安全感。

篇5:生活需要仪式感

生活中需要仪式感,有了仪式感才会使平淡无趣的生活丰富起来。仪式感虽然要付出很多的精力、金钱、时间,但我们乐意去做。

每到放假日,爸爸总会与以前的同学们一齐开个同学会。当时我最痛恨的就是跟着爸爸去参加这种酒会了,但没办法,我只好跟着爸爸去聚会。一开始,他们便举杯喝酒,我最受不了这样的场景,立刻就退到一旁的沙发上……当酒会结束,我细心地发现爸爸全程一向都是笑着的,平日里被工作压力压出的皱纹也没了,虽然我不想爸爸喝个大醉,但我却无法否认这种仪式感带给了爸爸欢乐。

十二周岁生日时,妈妈花了大价钱为我包下了一个专门开生日派对的场地,还为我邀请了许多同学和朋友。当时,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包这样一个场地,还不如去一个酒店吃呢?”妈妈答道:“只要你玩得开心,生日过得开心,我花这么多钱就是值得的!”那一晚,我过得很开心,这种仪式感带给我了温暖和欢乐,我永远忘不了那场生日和心中的那份欢乐。

妈妈总是抽出周末的时间去拍摄个人写真,在摄影的前一天晚上,妈妈总要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去整理服装,第二天早上还要花时间去化妆,有时会因拍照时间太久累倒、受冻,但妈妈还是乐此不疲。可能这种拍照留念的仪式感,让妈妈感到留住了青春,将最完美的记忆留在了相片上。

篇6: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题记

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何其幸运,若这大好年华过的枯燥无味,岂不是很可悲?我最近的生活就像是困在笼中的小鸟,无所适从,无法挣脱;也像秋日的枯叶,没有生机,独自凋落;更像是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头破血流。回想起老师的谈话:“最近状态怎么这么差?一次考试就使你败下阵来,为什么不再努力一把?为什么不及时纠正错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一次次拼尽全力,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停滞不前”

放学后,我无精打采地骑着车,一遍遍地思考问题的根源,突然车骑不动了,停车一看,哎,车链子掉了,我心爱的“小马驹”可能也在嘲笑我的无能吧。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家,却找不到爸妈的身影,书包随便一丢,顺势躺下。“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爸爸妈妈突然唱着歌向我走来,没等我反应过来,他们就把我的眼睛蒙住,把我拉到了卧室里,我似乎听到八音盒播放着甜美动人的音乐,随着眼罩的慢慢摘下,五颜六色的气球,光彩夺目的小灯,争奇斗艳的鲜花映入眼帘,而装饰品簇拥下的大礼盒格外显眼,我慢慢地打开它,“啊,是照片集,我迫不及待地翻阅,有我第一次上幼儿园哭闹的情景,第一次骑自行车摔跤的瞬间,第一次得奖状兴奋的时刻”开心,欢乐,激动,我竟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此刻的心情,爸爸妈妈付出了多少心血才给我制造了这个惊喜,照片集记录了我成长的每一个时刻,突然我的眼睛湿润了:谢谢我的爸爸妈妈,是你们见证了我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失落,每一次彷徨。顿时,所有的阴霾都一扫而光,所有的委屈都消失殆尽,爸爸妈妈,是你们为我的平凡生活创造了满满的仪式感。我还有什么理由沮丧和堕落,我要重整旗鼓,再次扬帆起航,不到终点绝不放弃。

篇7: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在婚礼上,表哥庄重地宣言,戒指的佩戴,香槟的喷洒,我想这些仪式环节都是一种爱的表达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十周岁生日会上,家长们为我们精心布置场地,准备食物,老师们为我们准备演讲,我想这些都是真正爱我们的人,虽然是集体的生日,但也是属于自己的生日会。在家里过生日就是吃碗面条,但在这场生日会上,家长们惊心装饰,老师为我们演讲,让我的这次十周岁生日过得是那么的精彩。

在爸妈结婚纪念日的时候,爸爸都会为妈妈准备一大束鲜花,我想这就是他们对彼此爱的表达吧。他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年,一起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即使每年都差不多,但每年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我相信他们对彼此的爱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是属于他们彼此之间的浪漫。

每当我们有所成就时,父母为我们准备蛋糕,我想这个仪式也会让我们记忆深刻。

像那些得癌症的人,他们吃了五年的药,当吃最后一粒药时,我想这也需要有仪式感。因为他们终于不用再吃抗癌的药了。虽然他们这五年过得很辛苦,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他们熬过去了,他们再也不用与病魔抗争了。他们吃了五年的药终于结束了。

仪式感不需要多么的隆重,听听你的声音,重新延续她的梦想,我想那些都是最好的仪式感,都会让人记住它,心存温暖。

对待那些爱过的人,每个人表达的方式尽管不同,但爱的情感都是相同的。

篇8:亲子阅读需要仪式感

从女儿一两岁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是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先洗手,然后坐在床头,把女儿最喜欢的喜羊羊被单铺在腿上,让她坐在被单上,靠在我怀里,然后我拿起书,读给她听。

这样的仪式持续了很久,直到她上了小学,识了字,能够自己读书了,我们还一直保持着亲子阅读的习惯,只是仪式变成了不再铺喜羊羊被单,而是她脱得光溜溜地钻进我的被窝儿,靠在我怀里,我们一起用手指点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共同阅读。

随着她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亲子共读的时间变少了。现在更多的时候,是临睡前,她拧亮自己的小台灯,拿出最喜欢读的书,坐在书桌前认认真真地阅读。

持续了五六年的亲子阅读时光,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之所以难以忘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一直在持续着这种阅读的仪式感。

仪式感具有特殊的心理效应,可以让亲子阅读效果更好。

首先,仪式感关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敏感,也是对自己及生命的一种庄重的接纳。生活中我们特别盼望的、专注的,以及能够深刻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充满了仪式感的瞬间,比如某个节庆日、结婚纪念日或者毕业典礼等。除了在人生的各个重大节点上,仪式会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之外,仪式感还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会议、活动、颁奖的仪式;恋爱、分手、求婚的仪式;日常生活中如何喝茶、如何吃一块糕点、如何度过一个安静的周末等等,都可以充满了仪式感。

亲子阅读中如果能够增加一点小小的仪式感,就会发现普普通通的阅读行为会变得非常别致而有情趣,自己和孩子都会盼望并且共同体验这种美好的时光。相反,如果缺乏了仪式感,匆促而漫不经心地阅读,一些非常美好而特别的瞬间可能就被错过了,无法体会到生命的生动、鲜活与丰满。

其次,仪式感能够传达特殊的意义和信息,从而要求人们重视这些信息。

比如开学典礼意味着我们作为新生进入新学校学习的开始,而成人礼则宣告这个人从此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法律责任。这些符号节点般的仪式一出现,就意味着需要对它们给予重视。

亲子阅读中,一旦固定了某种仪式,就会让孩子形成一种认识:阅读时间到了,现在该要好好读书了。这样TA会快速收回刚才还在玩耍的心,马上投入到阅读的情境中去。

再次,仪式感还可以加强人们的认真感与庄重感,仪式感越强,人们就会认为这件事越重要,越值得认真投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非常随意、喧嚣无序的行为,适当增加仪式感,是对日常平淡生活的抽离,能够引发人们的重视与认真程度。

过去古人读书,往往讲究沐浴焚香,其实在乎的就是仪式感。认认真真地过日子,把每一天过好,把每一件事经营好,这是需要一点情趣与用心的,而得到的回报就是内心的安静与庄严,以及无数美好的回忆。

那么,亲子阅读中应该怎样形成仪式感呢?

由于亲子阅读是一种固定化的行为,所以其仪式感的形成在于具有固定的程式,需要的是三个“固定”:

一是固定的时间。每天要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这个时间比较好的是在睡觉前,因为睡前美美地和父母读一本好书,能够舒缓孩子的情绪,使其得到最大的安全感。

二是固定的“道具”。比如固定采用的灯光,是用床头灯,还是专用灯,是否让孩子怀抱自己的玩具宠物,这需要父母设计一定的“道具”,每天采用。

三是固定的位置。比如可以坐在书桌前,或者是有固定的读书角,也可以是在床上。推荐的方式是在床上,让孩子坐在父母怀里,这样既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够得到亲子情感交流的满足。

篇9: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仪式感,或许只是看似与日常的生活格格不入。海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仪式感不一定带来昂贵,但一定可以让人尊贵。”就像农历二月十二的花朝节,人们约定集会赏花的着装要端庄素雅而不隆重艳丽,即能显现对花神的尊重又不夺走花朵的光彩。年年如此,人人恪守,这是一种多么优秀的仪式感。正如《小王子》一书中写道的,仪式感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大或小,或多或少。

仪式感,是行为负担背后的心灵放松。我的母亲,是一个仪式感的奉行者。家中,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一定要摆上一瓶鲜花,时常浇水换新,或是剪掉枯萎的花瓣。我问母亲每天这样累是为什么。她答道:每天看到这些花儿都有好心情。我想也许这些花儿有神奇魔力,可以让工作了一天的母亲舒心放松,也许这也是一种仪式感吧!

可现在的人啊!简省了一切他们以为的“繁杂”,却同时遗失了生活的滋味,而未曾知觉。当人人必备的手机代替了书页泛黄、略带墨香的纸质书,人们对于知识的敬佩也少了一分。当瞬时即发的消息代替了字字深情、亲笔书写的一封信,人们对与好友的诚挚也少了一分。现在人们所缺少的仪式感,也许是在越来越追求便利简省的浪潮中,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回来的。

所以,请在生存中一点点拾起生活吧。再小的仪式感中其实都蕴含着最为真实的爱意,每天十分钟的临帖,时而一篇文章的抒发,都能为心田撒下一片美好的星光!

篇10: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当仪式感沦为刻意制造不同,以满足平凡个体不甘平庸的虚荣心里时,其往往表现为对物质生活充盈的追求,如唐代士大夫争排释老而求知于士大夫一样,为争得地位而伪心制造仪式感。其本质为精神的空虚迷茫却又虚荣好胜,企图通过丰富物质生活以体现自己的不同和生活的仪式感。其结果便是自身的沦丧和他人的不屑鄙夷,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那么如何才能让仪式感充盈自己的生活呢?愚以为,不甘于平凡生活的人们更应丰富精神自我而非一味地以物质填充精神的虚无来面对他人。仪式感的变味,从刻意到西餐厅去吃一块半生不熟的牛排,到排长队去奶茶店买一杯并不好喝的奶茶拍照发朋友圈,通过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来肯定自己生活的仪式感,其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迷惑和过分看重他人褒贬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诚然,每一个“小我”都不能脱离由社会中的他人所组成的“大我”独立存在,但刻意将“小我”融入“大我”亦会使自己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刻意追求他人眼中的仪式感便是此类。

而顺从内心,追求自己心中的仪式感时,我们更应如保聪一样秉持初心,不以叛师悦苏洵,不以他人的评论判断“仪式感”的价值而以精神的丰盈突破生活的平庸之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仪式感。这里的精神丰富并不应以工具理性为标准,通过追求阅读的数量和效率而反映精神世界是否丰盈充实,而更应以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充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仪式感,晋代诗人陶渊明以归隐生活为不平凡的追求,苏格拉底以追寻真理,创造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环境为不平凡追求,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仪式感,尽管不被世人理解包容,其每一天生活的意义和所创造的价值亦足以使平凡的生活拥有不平凡的每一天。

篇11: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诚然,古人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五行及笈礼,修禊事时焚香沐浴等等仪式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意义。而到了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会精致地打扮一番后去图书馆,随手用手机拍下某本文艺风书籍的封面或其他,然后再上传到社交平台上获取那一瞬间的虚荣感。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往往注重于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却忘记了仪式背后行动。

仪式感与行动密不可分。精神上我们要庄重敬畏生活,不张扬不轻率,静下心,将有形化无形,不需要任何仪式,也能使想法免于空想,口号免于做作。

真正的努力,都是直行不犹豫,朝着目标前进,不需要做给任何人看。

跑步健身不是朋友圈中身着运动服在塑胶跑道上的摆拍,而是真正于晨雾寒风中感受到的血液的沸腾,心脏强有力的跳动,是每一滴汗水的畅快。同样的,学习不是考试失利后喊出“下次努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的口号,而是用喊口号立flag的时间来反省纠错,埋头理好每一条思路,笔下不是一行行无谓的鸡汤,也不是为施行的计划表,而是一声不响,抄完错题做好总结立好目标的清晰字迹。

总之,学习不需要仪式感,但它又确实需要庄严的态度,也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

张爱玲在每次写作前都会先焚香沐浴,然后再开始创作。表面上她在追求一种写作的仪式感,其实,倒不如说,是在追求沐浴后宽松、心情舒畅而灵感乍现的那刻。张爱玲的“仪式感”更多在于对写作的热爱尊重。

仪式感,其实并不是精致体面的生活,更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它让你随时对生活敬畏、庄重。敬畏每样存在的事物,庄重对待每次选择。

篇12:回归生活的德育不需要仪式

其实,让德育回归生活很简单,那就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不仅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延伸;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坚守道德,而且不能在日常生活中违背道德。

为人师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主动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在过道德的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与道德、体验道德生活、发展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悟的能力。实践活动既有校内实践,更要有校外实践。暑假中顶着烈日在社区做义工的学生、在大街小巷通过帮助公司推销产品而获得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在工厂车间顶岗实践的学生……他们的德育历程应该是活生生的,是深刻的,也是终生难忘的,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对责任的理解、对自我能力的判断,都来源于他们的德育实践,其德育效果要比一个空泛的仪式、一堂理论课、一场专题讲座更加明显而真实。

德育回归生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要走出传统德育的框架,真正着眼于学生品德与个性的真实发展,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而展开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气质和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德育要真正融入生活,既需要师生的深刻理解,还需要将学校道德教育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回归生活的德育就是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感受体验生活,从而理解领悟生活的内涵,寻觅探求生活的真谛,让德育真正触及到学生灵魂的深处,使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为德育而动,修养好自己的身与心。

篇13:生活需要仪式感作文

在我以往参加亲戚的新年聚会,也是充满仪式感的。记得有一次聚会,每个人都上台表演了一段节目,那些德高望众的.长辈们还给每个小孩子发了压岁钱,整场聚会洋溢着欢快的气息。虽然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新年聚会,可这里充满着亲情与祝福,这何尝不是很有仪式感呢?

仪式感也在那些小心意中。记得有一年,我那远在希腊的姑妈给我寄了一封信,还给我邮寄了几件小礼物。每个人表达仪式感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里面包含的爱却是相同的。姑妈给我的信中是对我们的思念,对我而言,这也是非常有仪式感的。还记得那小学结业典礼,大家都在与自己的好友告别。许多同学都伤心地哭了,连老师都不禁小声抽泣。在这离别气氛十分强烈的聚会上,也有着隆重的仪式感,而那一刻也让人铭记在心。

许多人都觉得生活平淡无趣,这正是因为缺乏了仪式感。也许有人觉得做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很麻烦,可仪式感可以出现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刻,并不需要很特别的布置与准备。一篇诗、一句祝福、一场聚会,都是非常具有仪式感的。而每一个仪式感需求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份爱。

生活需要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生活将会枯躁乏味。而当你感受到了仪式感的存在,你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尊重、充满爱的世界上。

篇14:生活需要仪式感的说说

1、养成仪式感,每周给自己买一束花,定期出去旅游一次,节日的时候,送自己一个礼物。给生活制定些小目标,人生才有盼头。

2、闲暇的午后,翻看老照片似乎那个年代更有仪式感,愿生活为你保留一份纯粹与童真,心安于静并乐得自在。

3、平凡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但偶尔也需要一些诗情画意进行点缀。仪式感,才是一个家庭的高配。

4、生活还是需要仪式感,无论贫或富,不然每天重复的过着也太无趣了吧。

5、生活需要仪式感,保持记录可以让人变得自律,心情好。

6、生活需要仪式感,这跟矫情无关,是关于你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敏感。留点时间给相爱的彼此,生活也许不能一直有趣,但有仪式感的人总能不断地激活爱情。

7、所有讨你开心,对你重要的东西,都值得被赋予仪式感,我始终觉得,生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

8、生活需要仪式感,它会让你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

9、生活需要的仪式感,是送早餐来接上班的小哥哥,是清晨精致用心的一个妆容,是临睡前和家人的交谈晚安,是认真完成工作的喜悦,是早睡早起的健康生活。

10、生活需要仪式感,才有趣。好的爱和生活,总是希望有另一半的疼爱呵护和照顾。

11、生活需要仪式感,我特别赞同这一句。即使生活再忙碌,也要空出一点时间留给自己!

12、生活需要仪式感,每个某一天像那样的笑一笑,疯一疯,知足。

13、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一些东西让我们记住每一个有意义的日子,记住我和你的幸福时光。

14、生活还是需要有仪式感,对任何美好事物要保持一颗憧憬的心,向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生活才会向着你招手。

15、生活需要仪式感,工作需要仪式感。仪式感一定是快乐生活,快乐工作的催化剂。没有人愿意难过,没有人是拒绝快乐的。对于快乐的追求,哪怕短暂,也需要。

16、每个女孩都应被温柔对待。生活中需要仪式感。

17、买了几个花瓶,放假了要好好收拾一下家,放点鲜花在里面。生活需要仪式感,更需要向往与憧憬。

18、生活需要仪式感但是更需要现实的扶持!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不愿想想的,赤子之心对待生活,不亏自己不负别人。

19、单调枯燥的生活需要正能量和仪式感。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20、生活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希望以后的日子,工作顺利,人也欢喜 ,遇到的人都是喜欢的人经历的事情都很随心。

21、爱情和生活都需要仪式感愿你是披襟斩棘的`女英雄,也是被人疼爱的小朋友。

22、午餐这么吃是不是颜值和营养同时在线呢?有时候一个美丽的餐具,一次用心的摆放,一份颜色的配搭,都会带来好心情。生活需要仪式感。

23、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平凡的日子,需要一束阳光。

24、对生活保持一种神秘感,一种向往,一种虔诚。让喜欢升华一下,用爱温暖自己,生活需要一种仪式感!

25、生活需要仪式感,比如每天燕窝、每天香薰、每天点艾灸,花点时间,为自己做点事情,爱生活,爱自己。

26、生活需要仪式感,生活需要勇气,用心陪伴才是最深情的告白,用心生活才会更美好!

27、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就步入而立之年了,不是生活需要仪式感,不过自己得目标明确的做些事了,这样才能不负自己,不负人生!

28、生活需要仪式感,做了20分钟,吃了6分钟,剩了一半但是就是仪式感,今天心情会很好。

29、生活需要点仪式感,没有周遭的喧闹,没有过多的压抑,静静享受这一刻的安静。

30、无论身心多么疲惫,都请你保持爱的感觉生活需要仪式感。

31、生活需要偶尔的仪式感,要放假啦,不是很开心,再两次,就要毕业了。

篇15:生活需要仪式感读后感

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得和值得纪念!通过这次疫情感触良多,就好像放了好多个周六周日,回想没有疫情时我们的周末也不过如此吧,不洗头,不起床,不出门。自己也做了很多计划,待到春暖花开时,去看一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仪式感真的很重要,它会给我们带来生活中的满足感,成就感,我们认真对待身边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哪怕是新买的钢笔,用过以后对它说一句感谢在练字时给我如此润滑的体验,哪怕是书包,谢谢你为我装载如此多的知识,谢谢你让我的书本免受风吹日晒,谢谢你在我一次又一次缝补中还保守着那份初心。世界上有多少重要的事,想着想着就忘了,动起来生活会有趣很多。

最近好像梦想这个词已经淡出工作者的生活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下班后回家刷一刷抖音,打打游戏,刷刷网剧。说实话这种生活真的很爽!但是时间一长也会无聊至极。凡人的梦想是什么?是坚持,是信心,是光芒,是铆足了劲去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要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去做,在这个二十五六的年纪,青春不是用来纠结的,不能再两条相反的路上同时进行,当你控制住超出你目前能力的欲望和贪心时,当你有了实力和底气时,就不会在如花般的年纪如此纠结。所以把握现在,充实自己,梦想可能不会实现,有惊喜也挺好的!

这本书也谈到了人生,人的一生说短也短,有的人可能已经看到了后的自己;人的一生说长也长,有的人还有很多梦想,钢琴,书法,电竞,摄影等等。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过好和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就够了,多想想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远远比有事没事去操心别人的生活更重要,要获得认真,但不要较真。

工作一阵之后你是否还能找到晚上陪你一起开黑的伙伴?是否还能感受到胜利的喜悦?只是一句简单的今天晚上有人么?这句话承载了我们多少的日日夜夜,承载了多少欢声笑语,承载了多少我们中谁是谁爹的倔强,我们中的羁绊无懈可击,也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对生活的期待,让我们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面对这个不太友善的世界,我依旧选择做一个温暖的人,用心对待每一个人,哪怕是我人生中的过客,哪怕是伤害我的人。这样的我历经风雨洗礼,才能在明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莫泊桑曾经说过:人的脆弱和坚强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们脆弱的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已经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只有你优秀了,你才能够迎接远道而来的她,这个她可以是你爱的人,可以是你爱的工作,可以是你爱的生活!

篇16:休闲无需仪式感

如果时光流转回30年前,问一个中国人,除了工作你还有什么?一半以上的人会回答,还是工作。因为那是一个被“一切为了工作”的口号压抑的年代。剩下的人会回答,还有家庭琐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耗费了所有的积蓄。没有钱,也没有闲,何谈休闲?

如今的时代,很多人都过上了“不差钱”的生活。8小时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加班,还有耽误在拥堵城市道路上的交通时间,下班就钻进了铁墙隔离的“鸽子笼”,每天除了担忧工作和操心柴米油盐,就只剩下上网和看电视。生活中鲜有别的兴奋点了。每周五天,除了周五晚上同朋友吃饭、K歌。剩下的日子里,有了钱,没了闲,何谈休闲?

14年前的双休日,10年前的黄金周,1年前的带薪休假,工时制度的变迁留给国民更多的闲暇。当初希望通过旅游来休闲的人们发现,出行越来越像“鸡肋”,于是尝试不出远门也能休闲。“省亲周”、“棋牌周”、“醉酒周”、“电视周”,绕了一圈,回到了“无聊周”。有了钱,有了闲,我们还是不懂得休闲。

沸沸扬扬的“恢复五一黄金周”叫停了,一片争议的《国民休闲计划》起草了。尽管冰冷的文件不可能解决“从心开始”的命题,“休闲”也无需任何外在的标准来界定,但我们是否也该反省,什么是休闲?

休闲首先是不要太累

墨西哥外教48岁的佩德罗在中国的一家旅游院校工作已经15年了,除了每年寒暑假回国,剩下的时候都在中国。从1995年,中国施行五天工作制,到1999年,中国的第一次出现黄金周,再到2008年中国人有了带薪休假,佩德罗见证了中国人休闲方式的兴起。

最初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休闲就是旅游。在全民统一的假期里,游客都集中在同一时间出游。酒店用房紧张导致价格上涨,餐厅客流量过大导致就餐质量下降,景点购买门票要排长队导致游览时间减少,运力不足导致游客滞留……即便如此,还是有成批的游客拥进景区,造成了每个黄金周景区景点除了看人什么也看不到,到旅游商店购物如同紧缺时期的疯抢毫无心情可言。导游“甩团”,游客“炸团”,一趟旅游下来,总是憋着一肚子火,拨通了投诉电话。

难得的7天长假,不去旅游还能干什么?下次长假还是只有选择旅游,旅游归来还是同样的疲惫和生气。终于决定放弃旅游,就待在城市里。上午睡觉,下午到朋友家打牌,晚上和朋友在餐桌上和酒肉“缠绵”。亲朋好友间还要频频敬酒、斗酒。为了使对方多喝酒,敬酒人绞尽脑汁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直到趴在桌上为止。有的医院一到长假结束,吃坏肚子、玩坏身子的病人挤满了候诊大厅,写着“假日综合症”的病历越来越多。

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工作节奏早已经和世界接轨。社会在转型、观念在碰撞,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人际关系越来越琢磨不透,我们身上都背负了太多的压力。身体机能和精神压力本需要周期性的节假日来调节,拉练式的旅游、生物钟的颠倒和暴饮暴食却只能进一步透支健康。佩德罗告诉《商界时尚》,在北美,很多国家的生活节奏都很休闲,即便有几天假期,人们都是以日常活动为主,一般不会出现中国那样的突击消费。很多餐馆、商店在周末和假期都关门休息,人们大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喝喝咖啡。“而在中国,遇到难得的假期,很多人却让自己更累。”

每天都需要休闲

海因茨是一家德国银行在上海办事处的中层白领,三年前他和一位中国女孩结婚。为此,他30%首付加20年月供,在上海购买了一套颇具南亚风情的住宅。2008年年底,海因茨有了第二个孩子。

金融危机,海因茨相较于很多中国人更早体会到恐惧;收入颇丰,但他同样要为家庭开支量入为出。如果他是中国人,也许他正在为工作和家庭的琐碎晕头转向,海因茨却生活得相当轻松。即便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也会在小区里散步,或是看夜景。“休闲只有并非能安排在节假日,越是忙碌,越需要休闲。”海因茨说。

尽管休闲并非一定在户外,但海因茨和他在上海的外籍朋友们依然会经常户外休闲。“一般来说,越是公司的高层,户外休闲的频率会更低,当然每次的休闲时间很长,比如打一个下午高尔夫或者出海钓鱼等。而我这样的公司中层,每周户外休闲的次数在5次左右,其中一半会安排在工作日晚上。普通职员的闲暇时间比我们多,而收入在这座城市也能算上中上等了,他们比我们更会玩。当然,我最羡慕的是医生、律师等自由职业者和使领馆人员,只要愿意,他们每天能能选择户外休闲。”

休闲就是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或者说,休闲其实是一种心态。它与是否远离住所、是否精心筹划、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特定的场所都没有关系。回家时早下车多走一段路,吃晚饭听一曲音乐,睡觉前读一本杂志就是很好的休闲——只要你觉得这样足够地惬意。“如果你对工作放不下心,即使是在度假或打高尔夫时也不会感到真正轻松。如果你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开心的音乐,活儿再多也不会觉得枯燥。”这就是海因茨认同的休闲。

休闲并非一定要消费

从学生那里,佩德罗发现了很多中国人都误认为休闲必须花钱。他的学生往往不顾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今天流行极限运动,明天走进健身房,甚至节衣缩食几天也要和朋友一起去嘉年华。“成年人对休闲的误会更深,他们甚至认为休得越贵族感觉越好,闲得越流行越快乐。”K歌要去钱柜、洗澡要选SPA、度假要上邮轮,很多中国人将开销成为衡量休闲品质的依据。

休闲作为一种产业,自然与经济相关。一度景区和公园门票价格的猛涨,文化宫、影剧院的企业化经营,商业演出和高成本电影的风行、休闲场所档次的攀高都让休闲被看作是经济手段和商业行为,很多人因此觉得“休闲必然消费”。近年来大兴土木建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博物馆门票的免费,以及最近推出的旅游消费劵和景区门票减免让休闲消费的成本显著下降。然而很多人却信奉“馅饼理论”:免费的地方找不到休闲。

中国的住房面积的太过紧张,家只是用来吃饭、看电视和睡觉的地方,仿佛在家里我们很难找到休闲的感觉,因此一旦希望放松,我们就在住房之外寻找灵感。而海因茨和他的朋友们很注重住房功能的完善,即便是租房也要在客厅和卧室外安排出景观阳台、书房、健身房等独立的休闲空间,因此他们更有机会在家找到休闲的享受。即便是在每周5到7次的户外休闲中,海因茨也只有一两次是需要“大额消费”的,他最经常的户外休闲就是到小区周边走走,或是开着车带着一家人看夜景,这并不需要花费什么钱。拜访朋友或家庭聚会,晚餐都在家里解决,即省钱又温馨。

“虽然我们外籍人士的收入可能远高于普通市民,但我们花费在休闲上的支出并不多。我和妻子都是年轻人,我在休闲方面的消费比我的同事可能更大方些。即便这样,我每年在休闲方面的开支也只占到了我可自由支配的40%左右。我的很多朋友都只在30%以下,即便那些衣食无忧的朋友也很少在休闲上花掉大半金钱。”

休闲就是寻找自我

风和日丽的春天和秋天,佩德罗把讨论课安排在校园里的小树林;海因茨是一家气功训练班的注册学员,今年他还准备报名参加世博会志愿者。尽管我们也能认同类似的活动能愉悦身心,但往往忽视了这些也是休闲活动。

格林伯格早在1985年就在其著作《闲暇生活方式》中提到:“一个人的消闲方式,说到底就是他对生活的选择。今天,我们在生活方式上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在二十四岁、四十岁或六十岁时,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年轻’、‘年老’;同样,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对于自己愿意接受并有所体验的生活哲学也有了较多的选择。”

如果说传统的闲暇只追求恢复体力,局限于生理上的休养生息,于是消极地打发时日、消磨时光,进而从外部世界获得满足。那么,现代的闲暇则不仅追求生物性的恢复功能,而且更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追求。因此,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闲暇生活和闲暇观念,人们的年龄、财力物力、偏好、宗教信仰以及地缘关系等因素都会形成不同的休闲生活方式。

三年前,政府依然沿用“黄金周出游人数”作为评价长假国民参与休闲的唯一指标。而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选择旅游的人数进一步减少,人们开始尝试在社区边的健身房,城市里的商场、影院、书店、公园和城市周边度过假期,闲暇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正在从“单位人”过渡到“社区人”的我们发现,街道和社区的群众性活动把老年人从电视机前解脱出来,而我们的闲暇时间也被一个个“圈子”圈占,无所事事的时间越来越少。

上一篇:小班主题听声音教案及反思下一篇:校运动会庆功晚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