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文精神

2024-08-04

数学人文精神(共9篇)

篇1:数学人文精神

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文精神培养

安吉祥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乃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前苏联著

[1][2][3]

篇2:数学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篇3:数学人文精神

一、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在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 可以通过一些与实际紧密关联的问题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 也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在教学“因式分解”时, 设计问题:现在人们取款需要密码, 于是就用“因式分解”法产生密码, 设x表示父亲出生的月份, y表示母亲出生的月份, 用多项式x4-y4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x+y) (x-y) (x2+y2) 进行排列, 可以产生一组方便记忆又不易破译的密码.如, x=9, y=9时, 各个因式的值为 (x+y) =18, (x-y) =0, x2+y2=162.于是就可以把“180162”作为六位数的密码.经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 有些与学生的家庭生活联系紧密, 如存款、贷款利率问题, 人民币汇制改革后利率波动对居民外币存款的影响问题, 水电费涨价对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问题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问题.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 用数学知识将生活实际问题从繁到简、从难到易地予以解决, 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同时, 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增加教学内容的人文知识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有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文故事.教师必须对数学的发展历程有足够的了解, 对数学的人文内涵有独特的体会, 才能接触数学知识的本质.而教师在掌握数学发展史的基础之上, 完全可以在教学中进行运用.通过各种与数学发展或者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知识, 引导学生走进数学知识的原初, 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的起源和意义, 这样才能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数学.例如,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 不妨以一个故事作为教学导入: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 发现竟然没有人知道塔的高度, “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于是他根据影长, 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在讲完这个故事后, 还可以紧接着问:“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在这样富有趣味的故事背景下.学生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学习热情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而且这也增长了学生的人文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上看, 这样的教学方式, 也间接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这个故事中, 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 还让学生得到启发, 从而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 只要善于发现, 一切难题都可以解决.

三、在课堂练习中渗透人文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个体之间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他们不仅是知识水平的差异, 还有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因此, 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他们的差异, 努力因材施教, 真正让每位学生得到平等教育机会, 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和人格更加完美.例如, 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题.第一层次:已知圆的方程为 (x-3) 2+y2=1, 当b为何值, 直线y=x+b与圆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第二层次:已知p (x, y) , 满足 (x-3) 2+y2=1, 求z=y-x的最值.第三层次:已知圆的方程为 (x-3) 2+y2=1, 求y+x, yx的最值.第四层次:已知圆的方程为 (x-3) 2+y2=1, 求其最值.这样的练习让不同层次学生选择自己能做的去做.这样不仅照顾他们的知识能力与基础.也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真正让每位学生各尽所能, 共同发展.

四、在求实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

数学是一门训练思维品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意志的学科, 数学最讲究真实, 掺不得丝毫的虚假, 一切推理论证都必须有根有据, 严密不落, 经得起反复推敲和验证, 在计算中要认真细致, 不能马马虎虎, 只要有一点点纰漏, 就会被人们所怀疑而拒之门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解题时应养成认真分析、计算仔细、书写整洁、思维严密的良好习惯, 千万不可想当然、盲目下结论, 有时一个数字、一个运算顺序乃至一个符号的疏忽都可能导致结果出错.例如, 一种商品的价格为a元, 比另一种商品高5元, 求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很多学生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 如“大牛比小牛重20%, 如果大牛重a千克, 那么小牛重多少?”答:“a (1-20%) 千克.”还有“3万的平方是多少?”答:“9万”.诸如此类的错误归根结底就是思维品质缺乏“真”与“实”, “想当然”的态度所造成的.这种错误在做题中也许不需要大惊小怪, 小题大做, 但我们有必要让学生想一想:假如让这些学生将来去做医生、建筑师、驾驶飞机、设计火箭和卫星、计算机编程等, 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五、内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任.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 爱国主义情操,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 也包括正确的学习动力以及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等方面.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 其中所使用的字眼, 诸如, 经历、体验、探索及发展等都是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诚然, 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表明了通过外界因素使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突出数学学习的思想教育意义, 教师要使用好数学教材, 特别是通过教材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的地方,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 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从而内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篇4:关注数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数学人文精神;培育

中图分類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65-02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含意深远的教育思想: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深思他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少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热情和执着的追求,但为了升学不得不学数学。这使我们看到了数学教学中对人文精神关注的缺乏。

一、有关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现状一:在应试教育下,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有力武器,然而,通过做题目而追求分数的做法丝毫没有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反而让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现状二: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这是由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过分注重和依赖于考试的分数,评价方法单一,没有发挥其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功能。

现状三: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给人呆板、孤立、冷漠、缺乏人情味的印象,这是由我国现行教育具有浓厚的科学主义倾向,忽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缺乏社会和人文关怀。

二、数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产生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这一标准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的目标,其核心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征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和体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它是先进教育理念产生的一种崭新的课程体系,具有蓬勃发展的活力。

数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本质力量的反映,数学知识并不等于数学精神,它的培养渗透在数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数学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素质的核心和灵魂,其价值辐射到整个教育过程的全域。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中科学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它能培养人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理智自律的人格特征、诚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勤奋自强的探索精神、开拓创新的基本素质、宽容谦虚的优良品质。

三、数学学习中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做法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人的人文素质和理性精神。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正确树立人才观,注重“完整人”的数学教育,不要只搞以智力开发为主的“颈上教育”,应从传统的重视认知教学转到认知和情感并重的教学方面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1、注重数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注重从生活的例 子中找到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的胚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

如教学《求平均数》后,让学生搜集家中前6个月的用水、用电情况,算出平均用电度数和用水吨数,并对下个月的水电开支作出估计。教学《统计》后,分小组统计学校每一个卫生区域丢纸屑情况,根据统计情况分析现状,对学校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教学《分类》后,让学生到附近的超市、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并谈谈自己的感想。事实证明,学生从中不但领会到了分类的好处,还学到了许多学科之外的知识,并有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想。

2、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猜数游戏》后有一幅图,图上画着一只狐狸拎着一个袋子,里面的土豆正往外掉,已经掉了4个。教师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个故事,有个学生是这样编是:有一个勤劳的农民伯伯,在田园里种了许多土豆,土豆成熟了,可是一连几天,土豆丢了很多。农民伯伯很生气,于是决心看个究竟,原来是一只狐狸干的好事。这不,今天狐狸又来偷土豆了,它很快地挖了7个土豆装进布袋,拎起就跑。可是布袋破了一个洞,里面的土豆就一个一个地往外掉。当教师让学生猜猜,布袋里可能还有几个土豆时,学生列出的算式有“7-4=3、7-5=2、7-6=1、7-7=0,”更多的学生列7-7=0。当教师问他们为什么列这个算式时,学生的回答使人震憾了,有的说:“农民伯伯太辛苦了,不能让狐狸把土豆偷走,应该让土豆掉光光,农民伯伯才可以再捡回去。”有的说:“狐狸太坏了,总是做坏事,不能让它得逞。”有的说:“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劳动果实如果让狐狸偷走了,那真是太不公平了。” ……学生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最后一学生说:"其实刚才同学说的几个算式都对,但如果编成故事的话,我们更喜欢列7-7=0这个算式。

在教学中,把感悟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体验、主动地领悟。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灵碰撞,乐此不疲的探索,就能让数学的价值得以锤炼和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数学课堂应体现数学教育与心理素质的相互促进作用

影响数学学习的心理素质主要有:求知欲望、意志力、动机兴趣和自信心等,这些无疑也是一个人在一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而数学因其自身具有的严密性、逻辑性、实用性、惟美性等特点,在培养这些品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跳绳》时,教师先让学生畅谈课间十分钟自己喜欢哪些游戏,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接着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小组讨论:你发现了哪些加法数学问题?在这里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困惑、思考、探究、交流、比较、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把图上的小朋友分成跑步的和不跑步的;摇绳子的和不摇绳子的;男孩和女孩;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扎辫子的和不扎辫子的;别发夹的和不别发夹的;穿红鞋子的和不穿红鞋子的;穿裙子的和不穿裙子的;衣服上有图案的和没有图案的等。学生几乎把8的加法算式都列出来,只剩下“0+8=8,8+0=8”数学问题没有提出来。当教师让学生把零乱的算式排得整齐时,又一学生发现了这些算式还少了“0+8”和“8+0”的,所以她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课时,操场上没有小朋友在玩,下课铃响了,操场上来了8个小朋友,他们在玩跳绳,请问这时操场上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整个过程,学生兴趣高昂,求知欲望强烈,有许多很有自信的见解,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4、加强数学史的介绍及数学问题背景的揭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数学史的教学是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它有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风貌及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激励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篇5: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谈

本文离开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概念之争,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理解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精神现象,进而论证了它们的一般特征和相互依存,互相渗透影响,同时又相互斗争、相对独立自径发展的关系,从而得出高等教育应努力将科学、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的结论.

作 者:王红武 李芸芸 作者单位:王红武(大理医学院社科部)

李芸芸(云南师大电师部)

篇6: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发展时期,应当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现在我们在学习和研究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所积淀的浓厚的人文精神。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就是求真求实的精神。求真即是追求真理,牛顿的力学定律、开普勒的天体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论、乃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是追求真理的结果。求实即是追求实在。就科学上的“实在”而论,“实在”即是可验证其是事实存在的事和物。在地球上找得到的实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实在的;在科学上可以实验得到的结果——电子、原子、中子,都是实在的;天文上可以观察的——行星、恒星、白矮星,也是实在的;月球上带回的岩石当然也是实在的。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那什么又是人文精神呢?人文精神是求善求美的精神。通俗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生命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

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大学精神,不仅需要科学文化教育,自然环境孕育,历史传统的熏陶,还需要人文环境的浸润和培植。理想的人文环境应该具有良好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当前的大学生,特别是我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重视科学,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不是彼此对立的,相反,却具有内在统一性。人文精神同科学精神,正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能够保证人文精神得到真正实现,而人文精神则能够保证科学精神的正确指向。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价值的完美统一。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精神向科学人文阶段转变,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近20年来,我国教育家龚育

之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重视的事——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他指出:“我们提倡的人文精神应当是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我们提倡的科学精神应当是充满高度人文关怀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现代的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相互渗透、结合和统一”,就是“交融”。交融并不容易,科学与人文从分隔、分裂要走向互补、交融,将是一个漫长的、艰难的、在不断争论中前进的过程。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分隔是一种历史现象、国际现象,其产生有必然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只靠自然科学或只靠社会科学。适应这样的形势发展,愈来愈需要培养文理交融的人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为革除“文理分驰”之流弊而竭力倡导“融通文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认为,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但许多传统观念和作法的沿袭和束缚,给文理交融造成重重障碍。因此,破除文理之间的传统壁垒,充分认识文理交融的必要性,对于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上可知,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才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科学它往往给人就是追求的一种真,人文给人是追求一种爱,就是我们能够懂得按规律办事,又懂得规律核心的问题,才能使我们社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人所共知,但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在以

篇7: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姓名:王 大 海

学号:091031091

5专

班级:机自099

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2010年12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黄昌款、胡适、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

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又决定着大学的风格,影响着大学的运作行为,影响着师生的气质和品性,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学风、教风和校风。它决定着大学的形象,使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些具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必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学精神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后的大学精神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

篇8:数学人文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科学, 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要以知识的整合, 发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点。”因此说, 人文教育不是文科教育教学的专利, 数学课程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和人文思想, 数学教学同样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新课程教学理念赋予数学新的使命, 不仅引导学生学会知识, 掌握技能, 更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

一、立足学科特性, 彰显人文关怀

学科教育在于培养人的智慧, 发扬人性, 提升人的精神, 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一提到数学教学, 人们往往更多地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注重应试技巧;一提到人文素养, 人们往往更多地认为那是人文学科语文、政治、历史老师的任务, 与数学学科毫无瓜葛。正是存在这样的思想误区, 导致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演变成了枯燥的解题、乏味的测试、无边际的题海, 我们的学生都厌恶数学, 冷漠数学, “数学”成了罪人。“数学”本没有错, 错就错在数学教学人迫于应试的需要, 教学功利性太强, 忽视了数学在思想方法、精神品质、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忽视了数学作为大众文化的教育价值, 忽视了数学在传承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经说过:“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可见, 数学中充满了美。仅就新教材而言数学中蕴含的美俯拾即是:美的形式, 美的理论, 美的结果, 美的思想方法。在黄金分割的教学中用“美神”维纳斯的形体等让学生感受和谐美;讲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最近科学家发现:蛇的运动轨迹完全符合正弦曲线;大雁在空中飞行排成非常漂亮的“人”字形, 其所形成的角正好是天然钻石一角的二倍, 非常准确, 还有每只鹦鹉螺, 无论来自那一个海滩, 其螺旋弯曲的精度必定丝毫不差, 这种不可思议的精确生长模式, 被数学家称为“完美的对数螺线”, 可以借助这些科学前沿消息, 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的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揭示这些美,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有很大的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人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和信念端正”。数学正是由于它所蕴涵的丰富的美, 使它在成为“思维的体操”的同时成为“心灵的体操”。因而19世纪数学家J·J·西尔维斯特指出:“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 能把人类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H·比林斯利曾经说过:许多艺术能够美化人们的心灵, 但却没有哪一种艺术能比数学更有成效地去美化和修饰人们的心灵。

初中学生处在生命生长发展的特殊阶段, 需要大人关心和引导, 在大人的心目中, 这些学生们似乎是无知无能的, 总想把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他们, 而不是对他们生命活动本身加以引导, 没有把握他们的实际需要。这样致使他们长大后, 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与困难往往束手无策, 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 这和时代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教学上, 老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启发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思考和探讨, 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观。

二、注重情感体验, 形成审美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数学课堂充满着美好情境的人文精神, 教师除了要有较为高深的数学造诣外, 还需用文、史、哲、艺术等知识来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中外科学大师除了掌握本门学科外, 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华罗庚酷爱文学, 是个出色的诗人。王梓坤院士熟悉中国传统文化, 提倡把数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境界……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 艺术可以激发创造思维。时代的前进将使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同时又使科学越来越“艺术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的诗词歌赋中所蕴含的意境何其丰富, 当我们去理解诗意, 品味诗境的时候, 个人气质自然得到了升华。通过文学作品的浸染, 会使我们面对教学中的种种境遇, 生出平常之心, 保持闲庭信步, 懂得运用智慧与幽默去点拨迷惘的心门, 通过各种教育心理论著的洗礼, 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看似幼稚的问题, 以沉静的心态对待, 做出换位思考, 从而使课堂在和谐互动的气息中生长智慧, 使师生之间获得亲密无间的课堂享受。作为数学教师要懂得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磨练出敏锐的思辩能力, 能引领学生在课堂中演绎精彩, 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 把枯燥的内容演变得“脉脉含情”, 把艰深的原理变得“平易近人”, 把习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教师还应当通过数学思维的激发和数学文化的濡染, 使学生逐步获得“深入思考的意识, 不断追问的习惯, 奇思妙想的胆略”, 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发现, 用头脑去思考。让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着自己个性的见解, 能自由“放牧”独立的思想, 获得敏锐的生活视眼, 让他们“自在娇莺恰恰啼”。

数学美除了数学问题所提示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等, 还应该通过教学过程中展示的数学美, 使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和欣赏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

如当天气气温在23℃时, 人们会感到舒服, 是由于23:37 (体温) ≈0.618, 可见黄金分割在生活中也是那么的和谐;二次三项式ax2+bx+c当值为0时便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当出现变量y=ax2+bx+c时便为二次函数。

在ax2+bx+c=0中△>0时, 有两根x1、x2, 二次三项式ax2+bx+c可分解因式为a (x-x1) (x-x2) , 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两交点的横坐标为x1、x2。可见, 事物是和谐地联系着, 这样的美感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丰富想象, 愉悦情调, 涵养道德的目的。

就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言, 数学是其他学科的工具, 其他学科由于数学的参与得到意想不到的发展, 这种完美结合, 体现了现实世界和谐统一。

美, 人皆爱之。数学美不象鲜花, 也不象五彩缤纷的图案那样触目明感, 它的美, 美在内涵。让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 创造美, 以美激情, 以美求真, 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对称性, 是最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形式。德国的数学家就说过:“美和对称性紧密相关”。等腰三角形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利用对称性, 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边、角上的性质, 并可把它简单归纳为:等角对等边, 等边对等角。我们在感受几何图形对称美的同时, 也发现了数学语言的对称美。

三、着眼未来教育, 致力生涯发展

朱永新教授指出: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得到发展, 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 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而传统教育的弊端恰恰是只重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对学生种种能力的培养, 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一堂《切线的性质》公开课上, 我通过归纳后, 得出了切线的三个性质, 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切线的三个性质书本上排列有问题, 应把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放于首位 (原来是第二点) , 并说把半径改成“经过圆的线”更妥当。我及时地给予鼓励, 课后与听课老师还交流了这个知识点。我们应十分肯定学生的这种批判性, 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需要。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 是古今中外无数科学家、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的结晶, 研读它的发展史会使我们思想得到启迪, 精神受到享受, 可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数学发展史也是一部极具教育力的、生动的德育教科书。科学家的奋斗故事, 是一个实事求是、严谨治学、不屈不挠、激流勇进的故事, 也是一个献身精神、敬业精神的故事, 更是热爱祖国、造福人类的故事。实践证明, 学生对科学史和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 这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极好途径., 爱因斯坦在纪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在其道德品质方面, 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伟大的科学家给予青少年的无限魅力是我们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宝贵教材, 在进行科学史教育时, 不能仅停留在祖冲之计算圆周率比西方早多少年之类上, 而应着重介绍中国科学家的长处和短处, 以及中外科学发展的历史, 不搞民族狭隘主义。

“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依据这一课程改革新理念, 现行新课程教材体现与渗透了数学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每章都安排有一至两篇阅读材料, 其中有很多人文教育因素, 教材中的每一副插图也都经过精心设计, 寓意深长, 既是教材本身的需要, 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的素材, 教师一定要好好渗透和挖掘, 才能彰显数学的育人功能。此外习题的编选要关注国计民生: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水土流失、大气质量、绿化造林、保护母亲河、物价、税收、工资、医保等, 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 增强忧患意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求知欲, 有利于展现数学的广泛性和应用性, 挖掘与运用这类素材, 有机的渗透人文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献身科学,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整体, 适时为学生创设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识, 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会调动起来, 各方面的能力都将得到锻炼。

篇9:让人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课堂教学 自主 合作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2-01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标要使用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全球一体化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必须实力人文意识,确立发展意识,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因此,我认为,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也应注重人文性。新课标中指出:数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要努力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只有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新、获得发展。显然,新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就是关注教学中“人”的发展。传统的数学课堂中由于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因而数学课堂容易走向沉闷、刻板,客观上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如何用人文精神激活数学课堂,实践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

我认为,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是人文课堂的前提,师生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是具有一定能力、情感和需要的个体,由于其生理条件、智力水平、知识基础、性格及家庭环境、成长过程的差异,因此学生的情况也千姿百态,各具特色,正所谓“一个学生便是一个世界”。我们每一届的学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念头,用我们多年的老经验,消极应付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莘莘学子,显然只会四处碰壁。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只有走近他们,深入其中,知其所想,给其所需,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才是学生最为欣赏的。

例如:在“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进入教室和电影院找座位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教室的座位图画在纸上,从而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为学生建立直角坐标系迈出了第一步。接着引导学生在座位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学生明确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点,从而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能够把少年栓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阶梯走向知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而自己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我在教学时不把学生当做教学的奴隶,让学生“挑毛病”,尽可能防守让他们“试一试”“做一做”“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教学中经常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提出具有一定跨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一些开放性(在问题的条件、结论、解题策略或应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的问题,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适当提供需要学生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活动,如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等,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以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教学艺术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为学生接受。生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充满幽默睿智,使课堂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在此基础上创设各种情境,继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在失败中反省,在探索中提高,……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激发学生内部情感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数学学科本身洋溢着诱人的魅力,只要巧妙引入,精心组织,激发充满探求欲望的学生就能易如反掌。

四、把美带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课鲜活起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从人体到植物花果树叶,从小巧精致的艺术珍宝到雄伟壮丽的建筑,甚至小到肉眼难见的原子结构,大多具有对称性。这些对称不仅给人以平衡与和谐的美感,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探索宇宙的奥秘。对称的形式随处可见,山倒映在湖中,这是令人难忘的对称景象。最为数学教师,经常听到的是数学的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数学课缺少“数学美”。新教材处处体现这一特点,增加数学课堂的认为内涵。

1.图画美。现在年龄段的学生总是徜徉在美丽的卡通童话中,沉浸在儿时的天真烂漫中。他们对卡通图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新教材整本书就由许多图画,特别是卡通图画串成。

2.生活美。数学是一种工具,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力作为知识背景,友谊是地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3.开放美。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更多富有启发性的、较灵活的开放式题型,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四维空间,安排一些一题多解答案的习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题目应从形象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鼓励同学们大胆交流,敞开思路,轻松地解决问题。

上一篇:教育孩子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毛概8-14章选择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