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2024-07-20

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共10篇)

篇1: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听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前些日,我校全体班主任到松岭小学去听课学习。我听了两节课,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现就这次学习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收获

1、出去听课比在学校闭门造车受益要快要多,要来得直接。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我们的观摩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雕琢,事先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我自己的体会就比较深刻,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不备课一点准备都没有,而是不应该把每一句话每一个答案都要事先给学生灌输,害怕再作课中出现纰漏,我以前确实就有过这样的顾虑,因此当一节课在我不停的灌输给学生,然后在作课时,就觉得我的每一句话,学生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准备好预设好的,而不是适时生成的,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后,我觉得在教学中他们做到了真实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例如赵老师的那节课,在她的教学中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而是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即时生成的答案各式各样,让人找不到雕琢的痕迹,很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朱乐平老师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

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

4、三维目标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更高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点从最开始的注重教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到提倡育人的重要性,我们的观念都有了逐级的改变,那么现在课改又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所谓的“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道德与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整合,而且是“品之有味,寻之无迹”,如在宋老师的教学中,她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同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去评定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和答案,那么做人就是这样我们不应该以一种标准去看待我们周边的人、事,我们要从多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所以这节课就是在这样的看似在作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5、亮点——让课堂教学生辉的装饰品

能让听者有畅所欲言的欲望的课就是一节好课,能够让听者回去就可借鉴操作的也是一节好课,我觉得一节好课并非是很完美的,哪怕只有一个亮点,能够引起大家共鸣,我觉得都是好课,在赵淑娟

课中练习的设计,她采用了层层递进、小组合作,并让学生进行质疑,我感到了教学的效果非常好,这就是一个亮点,使这节课生辉。

6、教师素质之高,学生习惯之好。是我们该思考如何去做。

二、自我反思

总之,听了两位教师的课,我充分认识每一次外出学习对于我都是一种反思和激励,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教学业务水平。

听加区二小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教师:井亚珍

2014年4月16日,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去加区聆听了两位教师给我们展示的精彩课堂,受益颇深,感受良多。

我聆听了 杨春玲老师的《分数除法复习课》、马宏艳老师的《那只松鼠》。听了这两节课,虽教学风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这也是我平日课堂中欠缺的问题!老师们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现在的数学课堂已经不再是一个承载着固有知识点的一潭死水,而是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激活的一眼活水,每天都在经历着更新,每一次的涌动都闪现着学生奇思妙想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明确。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只有有所需求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及时调整教学预案,学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喜好,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精彩的课堂,与两位教师们注重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是分不开的,与两位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好学上进,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是分不开的。当然,这更来自两位教师们的勤奋钻研和独特见解。每一次听课、学习都会使我感悟颇深,会帮助我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教学的根本在于教材。教材所给我们呈现的知识大多是由问题情境中来,然后是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展示。其实教材不仅仅是对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与结果的展示,我们要深入教材,究其根源,才能对教材地真正理解。而我却忽略了这个探索的过程,有时是探索过程程式化,我关注更多地是结果的多样化及优化。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也学会知识,却缺乏探究意识,缺乏在探索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我要深入地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多方面地发展。

篇2: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在学校“有效教学之打造高效课堂”第三届教学论坛中,听了四位老师从不同角度谈高效课堂,教龄还不满半年的我深有感触。地理组任双花老师从趣味、生活、知识、管理方面谈了高效课堂。英语组伏慧钦老师用讲课如炮制大餐的鲜明类比,结合本学科的各个课型形象而生动的传达了高效课堂的指导精神,并就具体操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政治组的张文博老师以其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及信手拈来的气度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化学组的李海红老师以其敏锐的观察力,结合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谈了对高效课堂的把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引发了老师们深层次的思考。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的90%。论坛中伏老师的发言让我有很大的震动,让我明白了英语的高效课堂是什么样的。现在中国至少有两亿人在学英语,虽然英语环境较原来改善了很多,可是毕竟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我们的大环境还是汉语。学生每天用汉语的思维来思考、交流、学习,就是英语课上,有的时候也不都是全英教学,必要的时候还需要用汉语来解释。有一个结论表明:一个非英语为母语的人在非英语国家要想达到英语为母语国家的6岁孩子的水平,要经过27年!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而我们的学生获得进步主要的来源还是学习,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给学生提供高效的课堂,让他们事半功倍,为将来储备知识,打好基础。

就像伏老师说的,语言的输入是基础。只有一定的输入量做基础,学生才能输出,而输入量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输入的数量以及输入的质量。英语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对学生来说都是输入,这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最直观的英语,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量的输入量。与此同时,我们的语言质量也需要提高。高质量的英语表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英语不像理科知识那样系统,语言本身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需要大量的重复。在同义词的互换上,在相近短语的应用上,在用已学知识牵引新授知识的语言呈现上,在交流中,学生才能完成学习的过程。所以语言的输入是很重要的,这也就对我们英语老师的个人专业素质提高了要求。我们先要发展自己,才能给学生创造高质量的英语应用环境,才能促进学生更快的发展。

此外,课堂设计也是关键。在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要在抓基础上注重学生英语素养的培养,课堂设计一定要有亮点。譬如:单词可以按词性分,用事实串联,也可以编故事,总之用种种方式创设情境,完善设计,充分为学生提高效率。这次高效课堂的研讨引起了我新的思考,有了想法,也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我要多向其他老师们学习,开阔自己的思路,尽快形成自己的风格,创设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

篇3: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一、贴近生活尊重性情———使事入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德育实现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遵循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触手可及”。只有拉近师生距离的课堂才是尊重学生性情的课堂,课堂的启动才会有良好的状态。

张婷婷老师的现场调查:与老师的关系如何?活动探究:课堂上发生的小插曲,老师愤怒训斥身为班长的小强,师生矛盾激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到的老师拖课问题等情境的设置,契合学生心理,落脚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结合起来,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成为可能。人的道德教育绝对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在本节课堂上,这些案例的选用,有思想性和说服力,都是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教学资源。学生踊跃举手参与活动和讨论,课堂互动性强,气氛活跃。

二、以情蕴知以事达理———使情入脑

随着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思想品德课堂上“硬性命令”式的指挥已经难以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巧妙的设问,提高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张老师在现场调查师生关系如何后,紧接着问学生:你们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这给美好的师生关系留下了很多遐想。又在班长小强被冤枉,师生矛盾升级时,反问学生:1.老师只训斥小强,老师是怎样想的?2.这场冲突会如何发展、如何解决?采访现场的老师:1.您是否为课堂纪律烦心过?2.您希望学生与您相处时怎样对待您?简单列举您生活中两三件烦恼的事。整堂课从学生不理解教师,师生关系难协调,转到教师也有自己的烦恼,换位思考,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为了避免学生对德育的抵触心理,张老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设计了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环节。一个看似无意识的行为,却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选择和参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做出了自主的道德选择,在讨论中获得答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行为导向价值强化———使理入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意图越隐蔽,教育的对象就越容易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教师需要以这种隐蔽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潜意识的行为。

导向———培养向真、向善、向美的信仰。初中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学习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张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信息的表达、倾听,更是情感的交流以及人格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师生处于共同学习的平等地位。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本身得到了教益,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中总得有阳光。”张老师正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影响人格。在教学中,张老师还播放了视频《那些年,老师最爱讲的一句话》,引用了伟人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案例,引导学生向伟人学习,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四、引导行为知行合一———使知转行

道德是人类的一种品质,只有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够实现。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在接受道德教育时,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并升华为道德情感、意志,形成内在的道德品质,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形成符合社会规范和时代要求的积极行为,这才是道德教育真正的目的。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张老师巧妙地安排了几位学生现场采访听课老师这一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的一种践行。张老师还对“老师拖课,你会怎么办?”为话题,进行讨论总结。利用有限的课堂,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看(听)话教学有感等

看话教学要求耳聋学生通过说话人的口型,正确了解对方语言。耳聋学生在学发音、学说话的时候,看话教学就已经开始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读不感兴趣,不愿意读也不会读,于是我便采取各种方法鼓励他们读,以激发学生练习发音的积极性。在读词汇时,先让学生看懂词语口型,然后再做发音练习,直至口型和发音都准确为止。在教生字时,先讲发音部位和方法,教师先发音,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型发音。学生每发音一次我都示范发音动作,让学生反复看口型,并画图向学生讲清舌在口内的位置和舌的活动情况。如发现学生发音时口型在口内的位置不正确时,就及时纠正,直到读准为止。在读句子时,我就放慢速度反复诵读,对长句以及比较复杂的语句,用手语势及形象动作辅助的方法,帮助学生看懂句子内容,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采用让学生听看结合的方式,为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听懂教师的有声语言(因为不可能经常处于高声说话状态)。我们利用语音训练器,对学生进行看话教学。因我班只有一台语音训练器,所以我就把有残余听力的学生安排在前排座位,针对学生残余听力的不同情况,进行听话训练和个别辅导。在教学时,随时让学生轮换带上语音训练耳机,其他同学可借助训练的扩音器进行听话。如:我班何华同学,学习一直很好,但从这学期入学以来发音没有声音,只是口型正确。经过一系列看听训练,如今他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能一边看课文一边朗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在看听话写句子中,也是这样进行训练的。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看(听)话教学要想取得成效,一是贵在坚持,二是多听多说。每次考试学生在看(听)话这部分考试成绩是比较理想的。现在,我班7人都能比较正确地发音,而且看(听)话能力也在不断提到。

今后,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看(听)话教学经验,为耳聋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耳聋学生从无声的世界中走出来,能和健全人进行一般性的语言交流,为他们立足社会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武之华)

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祁秀丽 李桂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长处,也有短处。班主任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理想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被欣赏的幸福感中时时摘取“成功的小花”。

俗话说:五个指头不一样齐。班上有几个学习、纪律都比较差的发展不平衡的学生,这是正常现象。但不管怎样,即使是最差的孩子也有优点。如果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就必定能从他们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有一回,两个最差的学生被叫到办公室,然后让他们每人都找自己的优点,他们说没有优点。教师说:“不可能,我都已经替你们找出两条了”。后来有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学习不好,只考了9分”。老师说“你一上课不听讲,二不写作业,三不看书还能得9分,这是天赋啊”!自那以后,那名学生还真来劲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

在一次批作文时,打开一本一看,只见一页纸上只有两行多一点的文字,还又涂又改的。此时,做为教师没有责骂而是写下批语:从你那又涂又改修正自己作文的行为中,看得出你是一个愿意通过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好孩子。老师让学生在不足之中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并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真诚和尊重。

赏识孩子,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心中,敢于接受孩子的差异。孩子心中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只要我们放下成人的“架子”,就会发现那里是多么丰富有趣。

一天中午,刚走进办公室就听人说,本班教室的两块玻璃黑板昨晚被风刮破了。按照学校制度,谁损坏谁赔偿,当事人要受到处分,并在“文明班级”评比中扣分。这时就找到昨天值日负责关窗的一名女生。她怯生生地对老师说:“当时教室里有两只蝴蝶,赶来赶去总有一只飞不出去。我只好开了一扇窗户,好让它飞出去。想不到风刮破了玻璃……”小女孩说着眼眶湿了,她接着又说:“打破的玻璃我会赔偿的”。老师这时没有责怪她,而是当着大家的面表扬她幼小的心灵充满了爱,并表示由老师掏钱赔这两块玻璃。尽管这么说,第二天这名同学还是拿来了钱,要求承担赔偿责任。事后,老师买了奖品,并在上面写着“赠给爱心天使”,这名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由于老师的赏识,孩子的“过失”得到了宽容,“爱心”得到了维护,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关爱的种子。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做为教师,我们不妨用两只眼睛去看学生:睁大一只眼睛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眯缝一只眼睛去看他们的不足。

篇5: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王教授认为高效课堂不仅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持,还来自于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逐步使学生建立起来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体现在教师对知识的调整与定位,体现在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形成方法的过程。王教授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攀登生命课堂、和谐课堂的阶梯,而这个阶梯也正是要教师用生命历程来完成的两个要素。

其一,来自于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在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而忽略其在课标学段中的要求,忽略其在整体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王教授用一种很形象的“知识树”的模式来帮助教师建立知识网络,并以此打通知识与知识、能力与能力、情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这不正是我们目前教材教法中要求教师达到的吗?通读教材,熟悉课标,它并不只是要求教师会解答相关题型,做些学习笔记,而是要求教师“走进课本”、“说教材”,把这种“知识树”根植于头脑之中,形成自我知识的网络,不仅要求教师对本册、本单元教材整体地位及编排意图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相互性有一个整体把握。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多”就加“少”就减的知识错误,也不会出现自然数=整数的知识末路封顶的现象。教师只有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对教材的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引导学生交织一张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网。

其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的课堂真正落脚点还是课堂,如何让师生轻松、快乐的教与学,并让学生在40分钟内掌握知识并转化为能力。王教授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王教授还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篇6:听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看了曹老师的教学视频,听了她的发言,说不出的痛快,羡慕她一节课的轻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表达都是那么到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都生怕自己没有让大家分享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气氛活跃。无论是自己的感受还是对别人的评价,一环接一环。和同事说这样的课堂的演练多少次呀!曹老师的发言否定了我们的想法。她说很多同仁都会这么想,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课堂太不可能。但这节课她确实没有刻意的安排演练。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说,他们经常听曹老师的课,这就是她真实的课堂。

曹老师的发言让我们明白了,这样的课堂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学生的普通话、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是一点一滴的培养出来的。这是一节展示课。展示课如此精彩不仅仅是这课堂四十分钟,展示课之前会有一节课堂预习课,还有学生的课外预习。课堂预习,同学们合作探究,放开学生的手脚,教师倾听,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给他们勇气,学生分工,各司其职。在视频课上,我们看到了优秀的小老师,让大家赞不绝口,这就是小组长的作用,每一个小组都要有凝聚力,有集体意识。同时,让学生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自己才有发言的机会。还有,课后的训练反馈检测必不可少。

篇7:听《长征》教学有感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重点是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本课时,要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导课,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个过程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主要采用的是教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个过程是课外延伸。在这部分里,又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分角色朗读,二是小练笔。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篇8:听高效课堂教学有感

1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中开展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知识是数学的躯体, 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数学素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能空洞说教、讲大道理, 而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因此, 在日常教学中, 可以围绕教材中富有内涵的主题, 开动脑筋, 设计探究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使学生在探究结论的具体过程中体验、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自觉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椭圆范围推导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椭圆,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椭圆的范围, 然后教师提问:我们还可从哪些方面理解椭圆的范围?

学生:可以从椭圆的标准方程入手, 得到它的范围.

教师:你的想法有道理, 说说看.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得到椭圆的范围, 形的直观和数的严谨紧密结合, 有理有据, 学生能够理解把握, 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教学如果就此罢手, 我们就会错失探究的良机, 此时应围绕深层次探究椭圆的范围, 挖掘其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一主题, 设计成如下探究问题:“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 采取哪些方法推导椭圆的范围?”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 不难得到如下思路.

上述教学设计表明,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变量x, y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获得x, y的范围, 也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构造方程、引入三角函数来推导椭圆的范围, 上述各种思路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 只要够一够, 都能摘得到.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样的数学探究, 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 发散了思维, 而且实实在在地体会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和换元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等”与“不等”“和平共处”, 相互转化, 展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也使学生经受了一次辨证思维的历练.

2在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中融入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重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经历这个过程”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 提升能力.也就是说, 数学教学不能只重视结论的机械记忆、模仿运用, 而要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 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 我们不能把结论硬塞给学生, 要变接受为发现, 变告诉为探究;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让学生对数学结论、规律作自主探究, 充分满足其主动探索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 使数学结论、规律的出现自然而然, 精彩生成,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案例2探讨椭圆对称性的教学片断.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椭圆, 它是对称图形吗?

学生:是, 椭圆关于x轴, y轴对称, 也关于原点对称.

教师:为什么呢, 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在椭圆方程中, 以-x代x,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y轴对称;以-y代y,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x轴对称;以-x, -y分别代x, y, 方程不变, 椭圆关于原点对称.

接着教师表扬了学生, 板书了结论, 开始了下一个几何性质的学习.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及方程的特征, 得到了椭圆的对称性, 但有一个细节被忽略了, 那就是:为什么以-x代x, -y代y, -x与-y分别代x与y方程不变, 就能说明椭圆关于y轴、x轴、原点对称呢?应该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此问题不是遗忘就是有些模糊, 不弄清楚, 学生肯定把握不住问题的本质, 不经意间, 一次很好的微型探究机会就从我们身边白白地滑过了, 因此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加上这精彩的一笔, 岂不更妙!事实上, 曲线的对称性本质上是点的对称性, 可将椭圆的对称性转化为其上任一点的对称性来考虑.设点P (x0, y0) 为椭圆上任一点, 则点P关于x轴、y轴、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 (x0, y0) , (-x0, y0) , (-x0, -y0) , 其坐标均适合椭圆的标准方程, 它们均在椭圆上, 再由点P的任意性, 自然就说明椭圆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

探究虽小, 却很有价值, 因为是探究帮助我们弄清了问题的本质, 学生不仅明白了个中原由, 而且今后遇到曲线对称性的问题, 他就可能转化为点的对称性来考虑, 这是思维策略上的突破, 真是“小处着眼, 大处收获”啊!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是教学的无数个细节决定了课堂生活的质量, 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丰富程度, 教学中, 我们忽略的往往是那些富有教学魅力的细节, 所以我们要关注课堂中那些不起眼的细节,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来, 让课堂在探究的驱动下充满生命的活力.

3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引入探究

概念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 是对数学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只有理解了概念, 才能正确的运用概念,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能靠教师强行灌输、学生死记硬背, 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 通过反省来主动构建.因此在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时, 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进行探究, 养成对每一个概念定义进行深刻理解、反思类比的良好习惯,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概念.

案例3对椭圆离心率概念的形成, 教者设计成下面5个环节:

1经历作图:教师让学生利用椭圆的对称性、范围、顶点作椭圆与的图形;

2观察比较:学生观察两个椭圆, 进而发现两个椭圆“扁”的程度不同;

3计算数值:教师让学生计算c/a的值, 学生发现椭圆形状不同, c/a的值也不同;

4提出问题:用一个什么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

5给出定义:把e=c/a叫椭圆的离心率, 用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

离心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数学概念, 而且椭圆的离心率是学习双曲线与抛物线的离心率、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知识基础, 因此在离心率教学的初始课上, 理解引入离心率的必要性, 建立离心率公式的合理性, 也就是弄清离心率概念的来龙去脉, 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上述教学设计中, 忽略的恰恰就是这个关键点, 为什么要引入离心率e=c/a?为什么e=c/a而不是e=a·c呢?对此学生并不知晓, 于是教学中, 可就离心率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开展一次探究教学.

第1步:提出问题, 明确目标

教师:我们知道圆的形状都是相同的, 那么椭圆的形状完全相同吗?

学生:不完全相同.

教师:椭圆的形状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有的椭圆看上去比较“扁”, 有的椭圆看上去比较“圆”.

教师:很好, 观察得很仔细, 从“形”的方面看, 椭圆“扁”的程度的确不同, 那么能从“数”的方面刻画其“扁”的程度吗?也就是说我们能否找到一个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呢?

第2步:回到定义, 观察思考

教师:要找到这个量, 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学生:应该从最原始的椭圆定义入手比较好.

教师:对, 追根溯源, 路子正确.椭圆定义中涉及哪些基本量?

学生:椭圆定义中含有焦距2c, 距离之和常数2a等基本量.

教师:椭圆“扁”的程度与a, c这两个量有关吗?

学生思考, 一时难以发现结论, 教师让两学生上黑板演示下列两个实验 (教具事先准备好) .

实验1将绳子两端按在焦点处, 用粉笔尖拉紧绳子, 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 然后调整绳子的长度 (分别加长、缩短) , 再画椭圆, 观察椭圆“扁”的程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2细绳的长度固定不变, 将焦距分别增大和缩小, 观察椭圆“扁”的程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从实验1与实验2中我们分别发现什么结论?

学生:从实验1中发现:a越大, 椭圆越圆, a越小, 椭圆越扁;c越小, 椭圆越圆, c越大, 椭圆越扁.

第3步:比较分析、抽象概念

教师:上述结论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说明椭圆由圆向扁的变化与a是“反比”的关系, 而与c是“正比”的关系.

教师:既然椭圆“扁”的程度与a, c均有关, 所以不能把a与c分开, 那么一个什么样的量来刻画椭圆“扁”的程度比较合理呢?

学生:由于其与a成“反比”, 与c成“正比”, 所以应该用c/a来刻画比较好.

教师:很好, 我们把e=c/a叫椭圆的离心率, 用它来描绘椭圆形状的变化.

上述教学设计中, 教师并没有把离心率的概念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仅仅从“形”的方面刻画椭圆的形状是不够的, 必须从“数”的方面加以描述, 有引入新概念的必要.然后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亲自体验椭圆形状变化的过程, 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因素, 通过探究, 由学生自己提出该怎样定义这个概念才是合理的, 让学生感受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 感受数学的本质.案例启发我们, 数学教学不仅要讲什么, 更要讲为什么.要重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 挖掘其背后的内涵, 再现其“火热”的思考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 不是被迫接受的、强加于人的.

篇9:学习“高效课堂”有感

关键词:高效课堂;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38-01

通过对高效课堂有关内容的学习,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上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多样的。不过,我认为,无论数学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高效课堂的理论中我有以下的体会: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收获、高效提高、高效进步。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效率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的关注

1、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

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

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

不经意的允许能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

二、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对课堂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

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

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愉悦。合作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群体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导师,及时起点拨导向的作用。合作学习很有好处:第一,拓宽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第二,培养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第三,可以培养合作精神。

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丰富直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体现现代课堂结构,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要把课上活,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而学生则单向静听式的课堂结构,代之以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结构。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结构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填鸭式、注入式,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体式结构的教学方式方法是现代启发式,学生自学,老师进行针对性精讲,师生之间互相质疑问题,探讨真理。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上。课堂教学活而不空,实而不死。

3、分层次教学,让课堂变得满园花开。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他们的起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提高。如此坚持下去,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想课堂变得高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营造能够给所有的学生以自信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对自己有自信心。此时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实施自我管理,都能感到要对自己负责。如果总是觉得自己被控制着,自己对自己毫无责任,也是没有学习效率可言的。

4、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有归属感的氛围。学生间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不仅能提高其学习效果,亦可修养其人格品质。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喜欢上学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构建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黄明月.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06期

[2] 郑 慧.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年17期

[3] 王艳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年08期

篇10:听名师课堂教学有感

新州中心小学

石小琴

我们这次(4月23至24日)到凯里听课,共听了一天半,听了三位名师(支玉恒、戴建荣、吴琳)的课使我深受感动,感动于他们上的课是那么的精彩,是那么富有感染力,于支老师对教育的执著,更感动于支老师在七十二岁高龄亲自为我们上展示课。支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乡下人家》这两堂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刻意的表演,他只用一样教学手段——粉笔,却给我们上了一堂最普通、最简单、最朴实的课,又是最不平凡的课。

就拿《生命,生命》来说吧!这一堂课,就是以学生的读为主,支老师让学生用心去体验,读出不同的滋味。初读课文的时候,支老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一般来说,学生就开始大声读了,可支老师进一步问学生:“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别用总分、分总、总分总的句式来回答。这种教学方法看似简单,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另外也给课文结构上的教学做了铺垫。在对作者列举的三个事例的学习过程中,支老师采用三个步骤,指导学生读书。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反复读熟事例,第二步让学生用笔画出本段中最重要的一句话,第三步再从这句话中找出两个最能说明“生命是什么”的词。就是在这“层层剥皮”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抓住了文字的核心,同时也慢慢学会了归纳总结的方法。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一步步找到的,这种方法也是学生自己一点点体会到的。但这也正是支老师一步步教会学生的,只不过这种“教”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

课堂中,学生富有情感的读书声始终萦绕耳畔。每一段的指名读,词语换意思理解后的读,齐读,重点段落的背诵等,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同时也落实了文章的语言训练点。支老师的课堂教学步骤简单,却让学生受益非浅,用支老师的话讲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语文的手段”。是啊,我们也可以抛开眩目的课件,用听、说、读、写的手段去完成字、词、句、篇的学习,并在语言文字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能力和兴趣。

再拿《乡下人家》来说,面对这样一个有难度的文本,因为学生生活在城市,对于农村生活场景他们很难体会,支老师却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验把这堂课驾驭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发言让台下的我们惊叹,学生超常的水平发挥,真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罢了!在其后的教学中,支老师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逐段指导学生去读文本,用心感受作者情感的流淌,在读中感悟到了文章的美。在支老师满怀激情地引导下,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逐渐升华。

戴老师所教学的古诗,没有采用传统的古诗教法,而是用他的古诗“读吟唱”教学法,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了经典的古诗文化,让我们每个听课者也情不自禁地随之吟之,歌之,舞之,他的教学情节感染了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上课前,戴老师与学生幽默风趣的交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指导诵读古诗时,戴老师采取了三步教学法:一读,读通顺;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情感。在一读的环节中,戴老师抓住“舍”这个多音字指导学生把古诗读通顺;在二读环节中,戴老师指导学生用古人运用平仄读诗的方法(平长仄短),把古诗读出节奏、并化为脑中的画面;在三读的环节中,戴老师再次用课件和语言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阳关的的荒凉和朋友送别的凄凉、无奈和似海的深情。最后,戴老师再配上那首著名的古曲《阳关三叠》唱起了这首情真意浓的送别诗,此情此景,让我们仿佛跨越时空和诗人一起同喜同悲……课结束了,而我们却仍回味其中。听了戴老师的课,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对我的教学也一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戴建荣老师为榜样,争取上好每堂课。

听吴琳老师的课,又别有一番风味,她上课的激情极富感染力。吴老师在执教《生命

生命》,导入课文先是读题,在这些“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口中“生命”一词显得如此的轻盈悦耳,吴老师立刻用自己的示范诠释了生命的沉重沧桑;再来上一段对作者杏林子自幼残疾的悲惨遭遇的介绍,然后是一段作者对生命的思索的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沉思:生命是什么?无疑教师的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能将学生带入理想的境地。

其次是从基础入手,深度挖掘。这是我对于这堂课的第二点感悟。吴老师在讲解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时采用的是:先读文,再要求找出形容飞蛾求生的词句,能写出感受的就写下来。找词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算难题,对于容易的事谁都愿意做,并且做好它。降低了难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谈感受的时候,学生有了对飞蛾挣扎的动作的体会,对于飞蛾奋力“求生”的愿望都心知肚明,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此时学生们再来读课文,我听到的感受已和刚才不一般了。接着吴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道选择题:选择的理由当时小飞蛾处于什么情况下?(险境、逆境、绝境、困境)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了“绝境”,并说出了理由。吴老师再一次易入难出,让学生在滔滔不绝的交流中领悟文章的内涵,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快乐学习。接下来老师、男生、女生的分角色朗读。吴老师把握了文章的情感来分配角色:老师读叙述部分,男生读飞蛾求生部分,女生读作者思索部分。把男生的力量、女生的细腻巧妙的和文章的情感融合,真是时时刻刻见真招,让人不得不感叹。

上一篇:上半年小学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美丽的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