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式广告热的冷思考

2024-07-13

植入式广告热的冷思考(精选6篇)

篇1:植入式广告热的冷思考

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的报告,仅,全国综艺娱乐节目中植入式广告的产值已近10亿元,如果加上网络游戏、电视剧、电影等载体中的植入式广告,这个数字将更大、更惊人。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对中央电视台、湖南广电、上海文广、重庆电视台等电视媒体的广告招标方案有所了解。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电视台都有大力发展植入式广告的意向。植入式广告俨然成为电视媒体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热点。面对这个现实,笔者感觉到非常尴尬:一方面,植入式广告一直是笔者的研究方向之一,8年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算被业界认同、为实践证实,可喜可贺;另一方面,笔者感到十分可悲,这是植入式广告吗?照这样下去,植入式广告还能活几年?

植入式广告的原理受启发于现代医学中的“器官移植”。在进行器官移植时,植入物必须与受体融为一体,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就会产生排异反应,危及生命。同样,植入式广告也要解决如何有机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个问题。广告必须与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融为一体,才能被广泛接受。因此,广告必须不露痕迹却又不被忽视地植入到媒介产品或媒介环境当中,与媒介的情节、人物有机结合,在人们欣赏剧情的同时,广告信息潜入大脑,在人们准备购买时,它又浮现在眼前,影响其购买决策。[①] 反观我们现有的所谓“植入式广告”,它们与打断式广告有什么区别呢?在此不便一一例举,读者诸君可以上述准则一一对照,就可以发现某些所谓“植入式广告”其实还是打断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休闲。

笔者认为,优秀的植入式广告应具有以下特点(也是其优点)[②]:

一是不可分割性。广告通过植入的形式,与植入对象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成为媒介产品中图像、道具、场景、角色和情节的一部分,

人们再也不能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把广告与媒介产品分割开来。如果你要欣赏节目,你就不得不同时欣赏广告。这种强制性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尽管是强制性的,但是,笔者做的一次小型调查结果显示:98.28%的被访者在“与媒介内容风格风马牛不相及的打断式广告”和“与媒介内容风格密切相关联的植入式广告”之间,更倾向于后者。

二是真实性。媒介产品都是来源于现实,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比如:《天下无贼》本身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真实而艺术的再现,而现实中我们的确使用诺基亚手机,通过中国移动发短信。把这种广告植入电影,其实也是反映社会真实,既没有破坏电影的艺术性,反而增添了真实性。调查结果显示:90.91%的被访者认为优秀的植入式广告既阐述清楚了产品的功能,又使产品增加了情感元素。

三是多赢性。在广告有机植入媒介产品的过程中,广告主、消费者和媒介三方是共赢的。受众免费欣赏了节目,又没有花多余的时间;媒介得到了资助,可以靠节目本身赚钱;而广告主得到的实惠最大。他们总算把不知道浪费到哪里去的广告费也派上了用场。更重要的是,它更少引起人们的反感。

四是灵活性。广电总局的第17号令,限定了电视台的广告播出时间,而涨价又难以成为收入增长的支撑点。电视节目中的植入广告是在非常规广告时段中进行的,所以能有效规避管制。

笔者鼓吹植入式广告的这些优点,并不是特意维护广告商的利益,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具有这些特点的植入式广告是符合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的。目前,我们很多广播电视节目、网络游戏、共享软件是免费的。如果观众免费欣赏了节目,玩家免费玩了网络游戏,网民免费使用了共享软件,那就理应买单。例如:春晚的节目时间5小时,其中节目中有(假设)10分钟的植入式广告,观众欣赏5小时节目的同时顺便看了10分钟植入式广告,做了工也领了工资。央视与观众之间不存在谁剥削谁的问题。如果节目中植入了长于10分钟的广告或观众又看了几分钟常规广告,这时才是为央视做贡献。

同样是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我们现在有很多植入式广告运作是不合理的。比如说电影、收费电视等媒介中的广告就损害了受众的权益。我们到电影院是买了票的,点播数字电视节目是花了钱的。因此,植入式广告在电影和数字电视节目中泛滥成灾的现象亟待制止。也因此,植入式广告并不是数字时代广告的大救星。

篇2:植入式广告热的冷思考

《弟子规》最近大热,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云亦云,看看知乎大神的冷思考。

(一)

我个人是十分反感《弟子规》这样的书的,然而其书出于其时,在道理上却是说得通的。社会发展到那一步,文化扭曲到那一步,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书。

我所反感的,是现如今这样的社会里,却仍然在流行这样被扭曲之后的东西。我反感《弟子规》,和反感女德班这些,是一个道理。社会上流行这些东西,并不能和国学兴盛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弟子规》不过对《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么一句的阐发。但是阐发的如何呢?看上去是更加细致了,细致到了如何坐卧起居接物待人,其实明显过犹不及,如何过犹不及?其实《弟子规》少说还算,说的太多,其实更是反映了孔子一路被解释几千年后终于僵化的状态。

我想要引自己之前一个答案来佐证:

我觉得夫子的重视孝道,和后世的重视孝道,是不大一样的。夫子的孝道,是发乎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靠什么来维系?夫子给出的答案是孝悌,一个人生下来,最先接触的是母亲、父亲,继而外扩到家人、亲人、朋友、社会,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持有怎么样的态度和感情,是一个人的伦理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于他人交际的基础。《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由孝悌构建出的,是内对父母孝顺,外对朋友信义,上对君王忠诚,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其实是搭建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上的。

所以一旦一种德行成为了伦理的基石,那么它的异化就是在所难免的。统治者需要推崇这样一种德行来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从农村的家庭到宗族,再到整个社会,孝顺成了社会最提倡的美德,二十四孝被当作范本大加颂扬,从这样的行为中,其实我看到的并不是原生的发自人性的孝了,而是让我看到了古时候的雷锋张海迪们,有了造神运动的痕迹,孝的地位越来越让位给顺字,所谓的父慈子孝的前半截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么问题来了,父慈子孝这个概念是合乎心理的,子感于父之慈而孝。而后来的无论父母如何,都应该孝且顺,就是反人性的了,《弟子规》有:“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其中滋味,颇可玩味。夫子尚且不同意以德报怨,而易之以以直报怨,这里的父憎子孝,是怎么来的?《孟子》中提到舜于父母于其弟,我看更多也是一个[直]字,不怨,但和发乎心的孝,不一样。

我一直认为,人们孝与否,是源自于人性的,而不是源自于社会舆论的提倡,父母生我养我,含辛茹苦,我理应以孝对待,这是最基本的情感了。而这样的情感,才是夫子推崇的(父慈子孝),伦理上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

但是我见到的是什么情况呢?反过来了,原生的感情诉求变成了强制性的要求。很多朋友的父母其实是觉得我生了你,你就必须对我如何,为了这个孝道,你必须要做出什么牺牲,你要光耀爸妈的面子,你要对爸妈好,以后你赚钱了给不给爸妈买这个那个……这样的孝道,其实是反人性的`,之前曾经知道豆瓣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里面那些孩子们的故事,孝道二字以及背后的道德绑架带来的家庭悲剧其实并不少。

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可怕,说礼教的本意是好的,以礼教化万民。但是为什么到了民国,加在礼教二字之前的定语却变成了【吃人的】?真的是夫子的学说不好么?

再扯远一点,这种孝道其实是满足了中国人的信仰需求的。我以前和一个朋友谈话,朋友说,其实中国人唯一的宗教就是祖先崇拜。求祖宗保佑后人如何如何,乐此不疲。而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变成有中国特色的某教之后,不管这种宗教原来具备保佑这个功能与否,都纷纷变成了求保佑,求佛祖保佑菩萨保佑,到了全能神三赎基督,无非还是求保佑。

答主老家是晋南农村的,前年祖母去世曾完整的经历了一次丧葬礼仪,之后发现,除了丧葬之外,几乎所有的礼仪都像是玩耍了,最基本的停灵前的香火不可以断掉,七天七夜守灵,到抬棺材一路上不许棺材落地……最夸张的是,打开我爷爷的墓室(是夫妻合葬),我爸特地观察了墓室一角的罐子,罐子里是我爷爷十几年前去世的时候停灵七天的祭祀食物,有说法说罐子里的液体是澄清的,家里人后代就顺利,如果是浑浊的,则不好。我爸上来说是清的,一家人都很开心。

在现如今,如嫁娶上梁这些事情的礼节都在不断消亡,而丧葬上,却是一如既往的严格,经历了那七八天,我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觉得体力吃不消。虽然旧社会在加速的崩坏,但孝道到如今依旧是维系农村人际关系的基石。

说孝道是发乎心的不假,但是我目力所及的,其实很多人并不是孝顺的人,但是为了社会舆论,或者为了祖先的保佑,而伪装成了自己是孝顺的。通过我奶奶的葬礼,发现了我们家的好些亲戚其实是不孝顺的,而且是不孝顺的出奇,但是在面对外人的时候,面对我们小辈的时候,嘴上还是不断宣传着自己的孝顺,宣传着一家人血浓于水,潜台词我看无外乎你们小辈将来有本事了别忘了我们这些亲戚。

这样的【孝道】让我觉得可怕。我想夫子要是穿越到现代,面对这样的孝道,他的表情肯定也不会好看到哪里去。

《弟子规》之流,可以休矣。

(二)

弟子规本质上是在代际之间的power play,即,在一组双边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提高情商(控制情绪表达、behavior的能力)来适应自己,是自己更加舒适的自处。弟子规本身是一个“文本”,但是亲代(包括老师在内的尊长阶级)把这个文本传递、宣扬、强化、要求诵读领悟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一种比文本本身还要强悍的语言,这种昭示着权力与阶级的语言才是“弟子规走俏”这个事件的本质。

亲代明明知道自己作为成年人,远比幼童有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远比幼童更善于温言揖让,更善于在矛盾发生的时候通过技巧去化解而不是发泄情绪肆意妄为——但他们要求幼童这么去做,而不是去要求自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权力。为什么不是古代女性编写《男则》,并将它传递、宣扬给男性并要求男性遵守?为什么不是幼童编写《师长规》并要求亲代、师长去记诵?为什么国际关系中的文本(规则)是由美国力主编写、加以推广的?权力,是这种言语行为的核心。有权的一方运用权力,去要求无权的一方遵行某种让自己更适意的处事方式。

举个例子,亲代极力宣扬弟子规之类文本当中子代对亲代的尊敬,要求子代去照顾亲代的情绪与感受。但就是这帮父母,在处理自己的大孩子与小孩子之间的关系时,却普遍要求大孩子让着小孩子,要求大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情商和更高的宽容度去和小孩子相处——在这里,年龄的法则不适用了。为什么呢?弟子规里的“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窥见了答案:兄弟和谐符合亲代的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利益,亲代怎么方便怎么来。因为我有权力,既然我知道要求大孩子表现出高情商比较方便,我就这样做。教弟弟去敬哥哥?有点麻烦啊,要做也不是不可以,但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当某种秩序对我有好处的时候(代际之间的幼敬长),我才会付出努力去做。

至于弟子规的后半部分,十分荒诞。自己当圣人难,却指望幼童去当圣人了。

(三)

一本清朝的老教材而已。有些风靡一时的东西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变坏了,而仅仅是因为属于它的时代过去了。

《弟子规》在它诞生的年代无疑是一本优秀的蒙学读物,它把儒家的经典教义编成语录歌的形式,提高了私塾先生的教学效率,因而广受欢迎(类似的事情咱们在上世纪60年代也没少干)。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弟子规》不是类似《忏悔录》这样的哲学书籍,而是类似《三点一测》或《三年高考五年模拟》这样的教辅书籍。我们不会去探讨《三点一测》里面有多少精华、多少糟粕,我们仅仅关心它是否能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弟子规》本身是没有自己的精神内核的,它仅仅是官方教科书的某种缩写版。书中的思想再好,也不能归功于作者李秀才;反过来,书中的思想再差,板子也不该打在李秀才的屁股上。因为所有的思想都不是源于《弟子规》本身,而是源于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封建官方话语体系。

所以,当我们回到《弟子规》最初的面目,把它当作一本学习儒家思想的入门读物,就会发现它是好的。但问题在于,清朝的蒙童学《弟子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学好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那我们的孩子学习《弟子规》是为了什么呢?

教科书都不在了,还抱着《三点一测》干嘛呢?

教科书为什么会都不在了呢?因为它落后于时代,被淘汰了呗。的确,经典中有很多前人留下的智慧财产,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上被淘汰的东西几乎都不是一无是处。比如马车并不是因为不能拉货而被淘汰,仅仅是因为火车的效率更高罢了。封建思想也不全然是错误的,但既然我们有了更现代化的价值体系,为什么还要去故纸堆里刨宝贝呢?

具体到《弟子规》来讲,不少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道理当然是好的,但是要教小孩这些道理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这些佶屈聱牙的文字来实现。父母跟孩子的互动、情感的交流比什么空洞的说教都要有效。我见过很多关于婴幼儿情感发育的心理学研究,可从没发现通过灌输某篇文字能达到什么效果。心理医生诊断的时候也不会告诉你,因为你当初没给孩子念《弟子规》,所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障碍。话说回来,要是教育孩子是靠念一篇古文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做好的,那倒是人类的福音。

如果说认为读《弟子规》能提高孩子的识字水平,那倒不如教孩子念《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有图有画有知识有概念,这不比干巴巴的“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强得多?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好诗文。

更何况《弟子规》里还掺进来不少三聚氰胺,像什么“非圣书,屏勿视”,你要怎么跟孩子解释呢?语文课本是不是圣书?物理课本是不是圣书?都屏勿视了那也就不用上学了。“亲有疾, 药先尝”,这符合现代医学的精神吗?别等下孩子孝顺了,科学常识没了。我就不用提后面那些什么“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这些大话了,别说小孩子,你们自己有几个能做到?

封建时代的孝远远超出我们现代人的想象。举几个“二十四孝”的例子,如埋儿奉母,为了孝顺老母亲能把自己儿子活埋了;芦衣顺母,被后妈虐待也得乖乖忍着;刻木事亲,把已经死了的父母刻成木头人,每天伺候吃喝拉撒(我怀疑这个是精神病)。且不说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比如郭巨活埋儿子的时候挖到老天送给他的一坛金子,单是这么个孝法,就无法让现代人认同。在灌输给小孩之前,请确保你真的明白你将要灌输给他的是什么玩意。

篇3:高铁热的冷思考

衣食住行攸关民生社稷,民众的逆耳之言不啻苦口良药。

打一仗进一步沪杭又开新篇

10月26日上午9时,随着两列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从上海虹桥站、杭州站同时疾驶而出,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运营。运营时速350公里,从上海虹桥至杭州最快只需45分钟,比目前沪杭既有线最快的列车缩短33分钟。至此,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431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沪杭高铁连接上海、杭州两大城市,运营里程202公里。沪杭高铁途经上海市闵行、松江、金山区和浙江省嘉兴、杭州市。沪杭高铁与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铁路通道、杭长高速铁路和沿海高速铁路紧密衔接,并与杭甬、沪宁、宁杭等城际铁路一起,组成覆盖长三角地区并向其他区域辐射的快速客运网,不仅对上海、浙江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方便沿线旅客出行,上海虹桥至杭州间开行的40对本线高速列车以整点直达、停一站和停两站三种不同方式开行,安排更加人性化,每天运营时间从早上6:12起至晚上21:45。

沪杭高铁开通后,铁路部门调整了沪杭既有线运输方案,增开货物列车,极大地释放了沪杭既有线及区域路网的货物运输能力,以满足沿线日益旺盛的货运需求。上海至杭州之间原有一条沪杭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中国最早建设的重要铁路干线之一。在全国的铁路网中,既有沪杭铁路是最紧张、最繁忙的干线之一。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在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同时,货运需求也日益增大,既有沪杭铁路已难以满足客货运输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在沪杭间建设一条大容量快速客运通道。沪杭高铁广大建设者以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为目标,仅仅18个月即建成了一条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

首次亮相沪杭高铁的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是目前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的高速列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外观优雅别致,车厢内空间宽敞,简洁舒适。

沪杭高铁的建成运营,在两地间形成了一条更加快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从根本上缓解了沪杭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不仅为两地的经济交流、人员往来和促进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而且在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交流最频繁的长三角地区构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快速客运网,实现各主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快速流动,推动了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人民网)

有曰一:若干斯年,中国高铁终于再创出了除人口数量之外的又一个世界第一,固然可喜可贺,但切不可忘乎所以。加之,相关新闻通稿中接连用了五个“最”,比之当年的老人家还要多出一个,颇有些登峰造极。试问:一旦京沪高铁通车,要用几个最?

《后汉书·黄琼传》有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窃以为,还是悠着点儿好。

时空距离拉近高铁时代发轫

国庆长假前,铁路部门对武广高铁运行图进行第四次调整,高速动车组开行密度再度增加,日开行最高达160列。武广高铁在2009年12月26日正式投入运营,长约1068.8公里,途经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其中武汉至广州间旅行时间由原来的约1 1小时缩短到现在的3小时左右,是中国目前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

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行,飞速的动车就像一根根动脉把广州、长沙、武汉等城市紧密相连,让这些经济体进一步释放潜力,沿线区域经济变得十分活跃,一些企业也在把工厂转移到高铁开通的地方。

“我们在郴州有经销商,那是个很尴尬的地方,在广州和长沙间,开车和坐飞机都不方便,从深圳开车到郴州要五六个小时,但自从高铁开通,从深圳到广州一个小时,从广州到郴州一个半小时,非常方便。”深圳一家公司总经理陈文俊说。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王先庆表示,随着时空距离的“拉近”,粤湘鄂人员、资金、信息等流动更加频繁,资源要素整合优化进一步加速,形成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新华网)

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高铁的建设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长期的影响,引导地区间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增加旅游、餐饮、购物等相关服务业及住房需求的快速增长。

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曾表示,高铁建设对于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合理布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受高铁规划影响,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浙江嘉兴楼市在沪杭高铁即将开通之际,半年内涨30%-50%。据公开资料显示,嘉兴房价涨幅最高的是高铁站所在的南湖新区,2009年上半年每平方米只要四五千元,而今很多楼盘已经突破8000元/平方米,有些楼盘已经每平米过万。

天津泰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管学斌在泰达MSD写字楼租户签约仪式上指出,京津高铁的开通给滨海新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商务活动明显频繁,写字楼出租量也日益增加。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地处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开通后大大缩短了京津间的时空距离。京津城际通达天津的滨海新区,带动了北京企业来滨海新区投资,许多企业的总部办公室设在北京,管理者乘高速铁路仅半小时便可抵达天津工厂。资料显示,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后有2000多家企业从北京搬到天津。到天津投资的中央企业也显著增多。(人民网)

随着贵广、南广、厦深、广深港等高速铁路相继建成,珠三角地区将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广州到南宁、贵阳、武汉、长沙、福州等省会城市的时间将缩短到4小时以内,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有望成为现实。一些专家指出,伴随着高铁网络化的布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通畅。(腾讯网)

有曰二:高铁建设无论是对加强国内交通基础平台构建,还是对优化二三线城市总体规划,抑或是对推动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其战略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日趋显现。而民众对高铁的认识与认可,不应该也绝不能基于铁老大盛气凌人的强势。

境内一路风光国外或走麦城

中国铁道部统计中心日前透露,今年1月至1 0月客货运量均超年计划进度。客运方面,1月至10月,全国铁路旅客运量完成143791万人,同比增加12572万人,增长9.6%;为年度计划的87.7%,超进度7199万人。其中,10月份,全国铁路客运量实现新突破,发送旅客15284万人,同比增加1704万人,增长12.5%。其中,10月1日,全路旅客发送量首次突破800万人,创下继今年5月1日全路旅客发送量突破700万人后的又一新高。

货运方面,1月至1 0月,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完成303029万吨,同比增加31650万吨,增长1 1.7%。其中,货物发送量完成301925万吨,同比增加31611万吨,增长11.7%;为年度计划的86.3%,超进度10418万吨。1月至10月,全国铁路日均装车达到157319车,同比增加15220车,增幅达10.7%。(财华网)

铁道部还透露,将陆续开发限时运达、水铁联运、空铁联运、公铁联运、国际联运等特色产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尝试开行小编组、高密度城际间快速班列,探索货物列车客车化开行模式。(一财网)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说,中国科学院最近向国务院提交报告,敦促相关方面对中国大规模高铁建设计划进行重新评估。报告担心中国可能没有能力负担如此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计划,而且如此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可能并不实用。(中国经济网)

今年9月,在沪杭高铁运行试验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号”CRH308A新一代高速列车动车组,最高时速达416.6公里,创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目前,时速超过500公里的超高速列车也在加紧试验、研制之中。(腾讯网)

据德国《世界报》消息称,中国正在脱毛换羽,成为铁路超级大国。中国不但已成为高科技火车生产商,而且正在快速占领世界铁路市场。中国当年虽然进口了德国快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但在欧洲铁路技术的帮助下,中国通过合资企业很快掌握了先进技术,并且以惊人的速度投入到了争夺世界铁路市场的行列。(环球网)

有曰三:铁老大的铁算盘整得门儿清,把铁路货运因新建高铁运营而增加的既有铁路运输容量与高铁经营盈亏核算远远地撇开。赚了钱,铁耙子搂着;亏了钱,让高铁兜着。也正是中国铁路的如斯成本核算,让槛内槛外的一应“热钱”莫不敬鬼神而远之。

高铁终究要比飞机运行的环境复杂得多,京津城际客运专线因为距离近仅是短时间的高速,如果武广高铁以及未来的京沪高铁天天高速运行一旦出事故就是灾难性的。而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乃至用高速度换取高票价,甚或不惜降低安全保障,则实不可取。

篇4:“翻转”热的冷思考

据百度百科及360百科等介绍,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指由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并在互联网发布,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前观看视频提前学习,课堂上交流、讨论、完成作业与检测、实现内化吸收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后被我国引进推广。

“翻转课堂”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翻转课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视频化,使讲解内容形象直观;“翻转课堂”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使视频容量短少精简,化整为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翻转课堂”少受时空限制,课前观看视频可以有一定的时空选择自由。这些,或许是“翻转课堂”的“利”。然而,许多事物常常是利弊相生,有时甚至是弊大于利。目前的“翻转课堂”就是如此。其弊主要有:

1.自主学习质量不高

“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是让学生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变“课堂学习—课后巩固”模式为“课前学习—课堂巩固”模式,其“翻转”抑或“反转”因此得名。这也可以叫“作业前置”或者“先学后教”。这种所谓的“翻转”“前置”抑或“先学后教”,常常被宣传者津津乐道,说它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然而,这种放羊式的自主学习,其质量值得怀疑。且不谈学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即便学生真有足够的时间,他们真有如宣传者所说的那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愿意课前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吗?如何监管、督促、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了充分的、认真的课前自主学习呢?这些,恐怕是不容回避且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样看来,这种自主学习的质量是得不到保证的,至少是值得怀疑的。而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得不到可靠保证,课堂讨论、测试等就会落空,就无法顺利进行。

2. 先学后教负担加重

以上讨论的问题被限定在“假设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课前自主学习”的前提内,然而要知道,这仅仅是假设而不是事实。事实上,目前全国普遍存在的疯狂应试且越来越疯的现象,早已使广大学生连起码的睡眠休息时间都得不到保证,更遑论足够的课余时间!且不说被央视等权威媒体广泛报道的河北某中学、安徽某中学等将时间利用搞到极致,实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管理”的情况——让学生从早上6点开始学习,到晚上11点方才结束,一天的时间被一张作息表严丝合缝地分解;周周小考,月月大考——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各地学生每天十多个小时呆在学校,有赶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有无处摆放、堆积如山的复习资料……试问:哪一所中小学情况不是这样?它们与被央视等媒体报道的学校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罢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科搞“翻转”学生尚且不堪重负,科科搞“翻转”简直难以想象!面对如此情况,作为教师,我们能忍心布置“翻转”作业,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让学生课前“翻转”吗?如果硬要狠心布置,能保证“翻转”质量吗?与其如此加重负担而难保质量让学生课前“翻转”,何如让他们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呢?当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学习不叫“翻转”,但教学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减轻负担啊,为什么非“翻转”不可?总之,“翻转”加重负担,有悖减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人本情怀,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力争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要动歪脑筋,千方百计榨取学生的课外休息时间。

3. 网络学习条件“苛刻”

不言而喻,网络学习需要教师有娴熟的视频制作及发布技术,需要家庭、教室等场所有互联网、电脑等发布、接收、观看、下载、储存的硬件设备,这些,目前对不少教师、家庭和学校(特别是对广大农村的教师、家庭和学校)来说,还是相当“苛刻”的条件。虽然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村学校教育投入的逐渐增多及师资配备的逐渐改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些问题毕竟还难以解决。目前,不少教师PPT制作尚且困难,遑论视频制作!而且,许多农村家庭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许多学生连起码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尚且缺乏,何来电脑、手机等“奢侈品”!这些,媒体常有报道,并非笔者杜撰。

4. 零碎学习体系难建

“翻转课堂”的视频,要求短小精简,这决定了它只能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作碎片化处理,这决定了学生只能零碎化学习。这虽然有利于突出重点与分散难点,但毫无疑问,这些碎片化的视频,难免缺乏内在逻辑联系。这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建构知识体系。而且,“翻转课堂”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是碎片化的,为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每段视频时长或每次学习时间最多只能10分钟左右,这决定了教学容量十分有限。由于每个视频具有相对独立性(如都有导入、展开、小结等),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假设学生能够自主观看视频),每次如果观看一个视频,则内容太少;如果观看几个视频,则每个视频的导入、小结等显得前后繁复、浪费时间,不能保证最佳学习状态。同理,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环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碎片化有碍科学化,有碍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系统的建构。

5. 视频学习弊端较多

教学借助视频,能将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有其合理性与优越性。但要知道,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视频,都适宜视频化。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不能视频化、也不宜视频化的,而要靠咀嚼、品味、想象、思考。如许多描写心理的内容、许多塑造形象的内容、许多侧面烘托的内容、许多揭示哲理的内容,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视频化的。如感悟柳永《雨霖铃》中“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所抒发的作者的惆怅之情;如感悟《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所烘托的罗敷的形象之美;如感悟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所描写的音乐之美;如感悟秦观《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似水柔情与如梦佳期,以及“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人生哲理与情感体验;等等。是不宜甚至不能靠视频手段的,或者说,与其牵强附会地用视频展示,引导感悟,不如让学生品读文字,想象思考。当然,视频展示的不仅仅是文本内容,还可以是教师的讲解,但无论何种情况,视频手段都不能取代学生的品读文字与想象思考。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参加真语文讨论,发表《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1]一文,非常具体、深入地分析了多媒体视听作用的局限性。或许正因为多媒体视听手段的作用有限,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温儒敏先生指出:“我并不看好语文课上使用多媒体,甚至认为现在滥用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2]这里谈的是滥用多媒体的弊端,虽然多媒体不等于视频,但视频绝对属于多媒体;而且,“翻转课堂”的突出特点就是视频化,教学内容视频,必然导致学生产生视频依赖症,削弱品味语言文字的习惯与能力。习惯了声光电的热闹就不屑于品读文字的冷寂,这正如吃惯了洋餐就不愿吃中餐,穿惯了洋装就不愿穿民族服装一样。对此,温儒敏先生也有精辟论述,他在《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博文《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中指出:“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各种画面、音响与文字,目迷五色,课堂好像活跃了,可是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这样的多媒体对语文学习并没有好处。多媒体滥用给语文教学带来‘灾难。”[2]

存在和流行的东西,自有其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及合理性。“翻转课堂”亦然。作为“翻转”热的冷思考,本文着重谈了目前存在及今后一段时间有可能存在的“翻转”之弊。利弊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或许,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不算遥远的未来,国家城镇化了,人民富裕化了,资源均衡化了,教育素质化了,学生负担轻了,以上谈及的“负担加重”“条件苛刻”等“翻转”弊端将不复存在。那时,“翻转课堂”有可能利多于弊,更为流行。但可以预言,不管社会经济文化怎样发展,“翻转课堂”充其量只能作为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一种辅助与补充,而不能一统天下,取代一切。

参考文献:

[1] 孙绍振. 真语文拒绝“豪华包装”[J].语文建设,2013 (10).

篇5:亲子鉴定热的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d919.

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04—0241—0

4作为分子遗传学应用产物的亲子鉴定,在司法领

域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解决了很多司法难题,有时甚至是一些难以查询线索或者仅有孤证的悬案,在法医生物学

家的帮助下都迎刃而解。然而,正是由于

亲子鉴定技术的特殊性对人们认知局限性的这种补充

作用.导致普通老百姓、律师甚至法官对亲子鉴定技术

结论的过分依赖:也由于亲子鉴定技术的高科技含量

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得这项技术逐渐成为许多法

定鉴定机构甚至无司法鉴定资质的实验室也乐此不疲

地开展这项业务。尽管如此,非专业人员对于亲子鉴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范畴。但是.当国内著名球星高

峰有关抚养权争议案件引发的亲子鉴定提交到北京市

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进行鉴定之后.亲子鉴定几

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人人谈论的话题。

一、近年兴起的亲子鉴定热

关于国内每年亲子鉴定的具体案件数量,由于鉴

定机构分散而无法做出准确统计。但是从行业内各家

鉴定机构介绍的收案情况来看.提起进行亲子鉴定的案件数每年应当在万例以上,且很多机构都表示每年

收案量以20%左右的比例递增。在近两年各地新增加的面向社会司法鉴定机构中,一般都申请开展亲子鉴

定项目。公安机关给返城或者调动人员的亲属上户口

需要进行鉴定,离婚案件确定父子关系需要亲子鉴定.

抚养纠纷确定亲权关系需要进行亲子鉴定.抱错孩子的医疗纠纷案件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强奸案件确认犯

罪嫌疑人需要进行亲子鉴定.继承案件需要进行亲子

鉴定.⋯⋯

鲜见司法鉴定做广告,然而最近却有鉴定机构在地方的一些广告媒介上做起了“亲子鉴定广告”。

表明亲子鉴定热的另外一个迹象就是鉴定收费开

始出现价格竞争。过去由物价局统一制定的收费价格

许春芬

2.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成都610017)

· 241 ·

· 焦.羔评论·

在今年已经被一些鉴定机构人为降低,并在有关媒体

上报道、宣传。先是北京的一家鉴定机构,然后又出现

江苏的一家鉴定机构宣称大幅度降低鉴定费,亲子鉴

定的利润由此引发人们的关注与猜疑。

亲子鉴定热表明人民对科学的崇尚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但同时也反映出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二、亲子鉴定领域中的误区

(一)亲子鉴定成为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一手段

涉及父子关系争议问题以离婚和抚养争议案件为

最常见,且原被告双方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都比较激烈,父子关系存在与否常常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既然如

此,有的法官就来个省事的处理.启动亲子鉴定程序.

以鉴定结果定输赢,而原被告双方往往也容易接受。但

是,在这类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甚至法官却忽略了另外

一个重要关系人的权利.即未成年的子女的权利。在案

件得以“科学”结案之后.未成年子女却因此深受伤害.

这种伤害多是精神、心理上的,这种伤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其实,关于亲子鉴定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已经做

了明确规定:“鉴于亲子鉴定关系到夫妻双方、子女和

他人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因

此,对要求作亲子关系鉴定的案件,应从保护妇女、儿

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增进团结和防止矛盾激化出发.

区别情况,慎重对待。对于双方当事人同意作亲子鉴定的,一般应予准许;一方当事人要求作亲子鉴定的,或

者子女已超过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对

其中必须作亲子鉴定.也要做好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人民法院对于亲子关系的确认,要进行调查

研究,尽力收集其他证据对亲子鉴定结论,仅作为鉴别

亲子关系的证据之一,一定要与本案其他证据相印证,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在1991年8月19日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藏海仙与黄士明离婚申诉案涉及亲

作者简介刘鑫(1967一),男,医学、法学学士,副主任法医师,主要从事医事法律研究、司法鉴定检案与研究。

te]:+86-10-68626877:e-ma 1]:]xx8181@s 1 na.c0m

· 242 ·

子鉴定的函》中进一步明确,不同意以亲子鉴定结论作

为否认父子关系的惟一证据。

显然.亲子鉴定技术在司法实践中成为确认父子

关系的惟一证据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二)配合亲子鉴定成为当事人举证责任

在“亲子鉴定是解决涉及父子关系争议案件的惟

一证据”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有的法官甚至将这一做法

简单地引申为“配合亲子鉴定是当事人举证责任”,被

是孩子的父亲的被告如果不配合亲子鉴定,被告将

被推定为孩子的父亲,从而承担不利的后果。

例如,张某与其前夫因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以其女

儿蒙蒙法定代理人的身份将其“情夫” 王某告上了法

庭。张某诉称,其在与前夫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曾多

次与王某发生性行为,蒙蒙的生父应该是王某;由于孩

子的生活费、抚养费她已经负担不起,要求亲生父亲王

某承担起作为父亲的义务,一次性给付包括抚养费、教

育费等费用10万元。王某在法庭上对此予以否认。张

某遂要求王某和孩子做亲子鉴定. 以证明他们的父子

关系.但遭到了王某的拒绝。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王

某拒绝做亲子鉴定,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故

应推定蒙蒙系王某的非婚生子女。蒙蒙虽为王某的非

婚生子女.但其仍依法享有与婚生子女等同的权利,所

以王某有负担孩子生活费、教育费等的义务,于是判决

其一次性支付10万元。王某不服,提起上诉。某市中级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一审法院因王某拒绝做亲子鉴定.

而推定其为蒙蒙的亲生父亲证据不足。因此撤消了原

判,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①

这是涉及举证责任分担的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

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显然,该案例

首先应当由原告举证,在原告举证完成之后,才发生举

证责任转移,由被告就“不是孩子的父亲”承担举证责

任。而简单用是否配合亲子鉴定来推定亲子关系.显然

不合适。

强制有关当事人进行亲子鉴定,可能侵犯被告的人身权或其他权利。在原告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

是孩子的父亲的前提下,强制被告进行亲子鉴定显然

是错误的。因为按我国民事法律原则.原告主张权利就

应该拿出相应的证据,而不是让被告王某自己证明自

己的“清白”

(三)亲子鉴定并非绝对科学、可靠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4期)

亲子鉴定是以现代分子遗传学技术为基础的,因

此.作为亲子鉴定技术的学科基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不等于具体应用亲子鉴定技术进行鉴定的个案得出的结论就是绝对科学可靠的。亲子鉴定的准确、可靠,需

要诸多条件和程序予以保障。首先是实验设备,是否是

质量上有保障的、在法定时间内定期进行校准的仪器;

实验使用的关键性的检测试剂。是否是行业认可的试

剂:实验中使用的自行配置的辅助试剂,计量和浓度是

否准确。其次,实验的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因为现代分

子遗传学发展非常迅速,在最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亲子

鉴定技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技术由于误差大、成本高、准确性低而已经淘汰。比如,最高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t作中能否

采用人类白细胞抗原作亲子鉴定问题的批复》中提到的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而

选用什么方法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完全取决

于实验室自己。再次,实验过程和程序是否有严格的质

量保证程序控制,这是正规实验室保证实验结果的重

要操作规程.目前也缺乏国家的统一规范,也是由实验

室自己制定、控制和把握。最后,实验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资质和丰富的经验.也会直接影响鉴定的质量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年近中年的下岗女工,几年前跟丈夫离婚后.独自带着一个7岁的儿子生活.

前夫每月给孩子80块钱的抚养费。该女工下岗后经济

吃紧,加之抚养孩子的费用增加,于是找到前夫商量增

加抚养费。前夫此时已娶了新妇,新妇就不高兴了.对

孩子是否亲生提出质疑。几方闹了起来,最后去做亲子

鉴定。成都某机构的实验室拥有dna检测的仪器设

备,于是顺带在做亲子dna分析。双方找到该实验室

进行亲子鉴定,最终该实验室的结果否定孩子是前夫的。这个结果让该离异的女子精神接近崩溃,男方自然

停止每月的抚养费,更令她受不了的是邻里的流言蜚

语。绝望中,她找到了另外一家正规的司法鉴定机构进

行再次做鉴定。结果确认孩子系其前夫所生。面对“二

次鉴定”的结果,原先的某实验室也承认了鉴定错误.

除了退还鉴定费外,另外还赔偿了精神损失费。②

科学发展的无限性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制约着亲子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因

此,以科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的亲子鉴定结论,其准确

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① 参见:贾晋璇、邓杰,《**中院改判两起亲子鉴定案》。载于“中国法院网”http://,2004—03—23。

② 参加:宋石男、李秋怡,《亲子鉴定背后各自有辛酸现代技术考验现代家庭》。载于《四川日报》2oo4—11-10。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国人对待性关系和婚姻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由于亲子鉴定往往关系到婚姻的忠诚、家庭稳定以及

孩子的扶养等极其敏感的问题,因此,为了争到一个对

自己有利的结果,或者为了“心中有数”,夫妻双方愿意

做亲子鉴定。而有时由于妻子有婚外性行为,或者丈夫

怀疑妻子有婚外性行为.父亲带着孩子单独做亲子鉴

定。但是,我们要质疑,夫妻双方或者单方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是否考虑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呢?显然没有,未成年子女在法律上没有行为能力,其民事行为由其

法定代理人即监护人代为行使,似乎父母这样做从法

律上看并没有障碍.但由于父母的行为没有考虑孩子的利益,最终使孩子受到伤害。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

在1987年的司法解释中,已经特别强调,子女已超过

3周岁的,应视具体情况.从严掌握是否进行亲子鉴

定。

(二)知情权与隐私权等权利的冲突

亲子鉴定表面上看是一项医学鉴定技术.而实际

上却涵盖了法律、伦理和家庭等多方问题,操作上如有

失误,有可能摧毁一个家庭甚至导致法律纠纷.因此建

议亲子鉴定市场不能放开。但也有人表示,人们享有了

解事情真相的知情权,亲子鉴定市场不应受到限制 显

然这又是知情权与隐私权或其他权利冲突的问题。

近年来,权利冲突成为法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①

人们在权利神圣的影响下,忽略了任何权利都有自己的一定范围,只要不越过边界,就不会发生冲突。法律

规定的种种权利都各有边界,这种边界,有的被立法者

明确标出,有的被法理统摄,有的被情理昭示.只要我们细心探究,就可以守住权利边界,避免权利冲突。同

时,任何权利的行使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条件,如果不分

条件地过分扩大权利的享受,势必会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实际上,很多权利的冲突都

是忽视权利实现的条件引起的。以知情权为例,知情权的行使,必须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不得强迫无

法定义务的他人配合为条件;公民有政治知情权,但涉

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有关机关可以拒绝发布;患者家属

有对患者手术状况的知情权,但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污染手术环境,影响手术进程,侵犯其他病人的隐私

权;公民有知悉孩子是否是自己生育的权利,但不得强

迫配偶配合检查,也不得侵犯孩子的自主决定权...⋯ .

因此,以知情权为由而要求放开亲子鉴定市场.显然是

片面而错误的想法。

四、对策

① 参见:郝铁川,《权利冲突是个伪问题》。载于《法制日报》,2004—08—05。

· 243 ·

(一)如何规范亲子鉴定实验规程

亲子鉴定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许多案件中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鉴定结果出现

偏差,往往误导司法裁判,给当事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

失,因此.亲子鉴定市场必须规范,亲子鉴定技术必须

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制定亲子鉴定实验操作规范和

实验结果判读标准,减少人为误差和鉴定人员的主观

随意性的影响,杜绝纯粹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行

为,把不具有鉴定能力的机构排斥在外。必须充分发挥

行业技术学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如中国法医学会、中国刑事技术学会等.通过行业自律,制定具有全国效

力的鉴定标准和鉴定规程,制约亲子鉴定行为.从而为

司法审判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鉴定结论。

(二)科学技术证据的司法认可程序及标准

我们不能忘记,dna技术第一次为法庭采信的情

形。1986年5月9日,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南西·

霍顿被人强奸。然而警方经过多方努力.除了犯罪嫌疑

人的精液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的证据,要指控托米·

李·安德鲁,显然证据并不充分。后来,生物学家贝里和

和豪斯曼经过dna指纹分析,并出庭陈述,最终说服

陪审团。法庭于1988年2月5日判决安德鲁有罪,判

处115年监禁。从此,dna证据在全美被接受,后来又

陆续为其他国家所接受。在美国证据体系中,专家证言

及科学证据是一类独立的证据形式,并建立了相应的证据规则。而在我国,司法上对于科学证据的采信没有

权威的认定规则,关于亲子鉴定的问题,目前仅见最高

人民法院在1987年6月15日发布的这个司法解释.

它虽然确认了司法鉴定的证据效力和鉴定原则,但是

对于具体的实验方法仍然停留在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技

术水平上,对于后来出现的各种先进的dna技术没有

明确的说法,以至于近年来出现了当事人由于不满亲

子鉴定结论而以“鉴定机构采用先进的dna技术违反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为由进行诉讼的案例。

任何科学技术在成为司法上的证据之前,应当经

过法庭的认可,至少应当有一个明确的认定该技术是

否允许成为司法证据的标准或者程序规则,而我国司

法上的这项工作显然大大落后了,在亲子鉴定技术上

尤显突出。

此外,关于亲子鉴定程序的启动,从保护未成年人

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应当进行亲子鉴定立法.规定

启动亲子鉴定程序的主体、条件和监督措施,使亲子鉴

定能够在法制的规范下有序运作。

· 244 ·

参考文献

[1l 刘晓丹.专家证言与科学证据规则[a】.见:刘晓丹主编.美国证据规则

[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353-394

[2】肯尼斯·r·福斯特,彼得·w·休伯.对科学证据的认定【m】.王增森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7~42

[3】周伟.中外命案证据运用谋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106~

】23

· 医疗纠纷与诉讼·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41 杨荣芝,杨庆恩,余纯应,等.单亲亲子鉴定及其法律问题思考咖.法

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55-158

[5】皮建华.医疗对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的影响[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3.10(3):158-161

[61 吴建峰,孙东东.司法鉴定若干理论问题研究(2)[j】.法律与医学杂

志.2001,8(4):232-238

篇6:公务员考试热的冷思考

公考热,年年热。在报名人数年年上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催生了公考热?“你为什么做公务员?”面对这个问题,十有八九的公务员,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稳定”。《新快报》记者查阅了近年来有关公考热的一些调查问卷,“稳定”基本上都排在公考原因的榜首。

以往人们分析公务员报考热时,习惯于强调公务员这一职业的报酬相对较高,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甚至民营企业所开出的报酬已远远高于普通公务员,某些公务员“考霸”并非没有就业的机会,但他们还是放弃了那些职位,而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报考公务员的茫茫人海。不难看出,在那些一门心思考取公务员的“考霸”心里,高报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的还是公务员这一职业所特有的稳定。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变数,没有了梦想与激情的“考霸”早已将“金饭碗”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是大学生出于对稳定职业的向往以及对就业压力的逃避,这一现象本身也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理想与激情的泯灭,而这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不能说毫无关系。

“考霸”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无非是出于“体面”和“稳定”两种考虑。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削弱,甚至很多大学的课程安排本身就是为步入仕途而准备。于是,大学生学历越高、成绩越优秀,往往越是将考取公务员当成“出人头地”的唯一选择。虽然很多大学开始注重就业指导,但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不小差距,而且也仅限于指导“就业”,而不是“创业”。既然是“就业”,自然是以被动适应为主,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在被动适应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由此而“回炉”读中专或技校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考取公务员则无疑是种“一劳永逸”的选择———与其被动适应一份并不稳定的职业,不如挑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更为稳妥。

上一篇:音响技术常用英语词汇下一篇:中考百日冲刺誓师誓词